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淨界法師  2021/11/21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五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6面,本論的修學內涵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就是甚深見,第二個是廣大行。

從修學的次第上來說,我們要能夠修學廣大的戒定慧之前,應該要對整個生命的真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謂的甚深見。那麼在整個生命當中,為什麼有些人會墮落到三惡道?有些人會升天,有些人會往生極樂世界?在我們的生命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力量在主宰著我們?就是我們在修學佛法之前,你應該有這樣的一個正見。大乘的正見從本論上來說,主要的就是萬法唯識的道理。就是說宇宙間的這些萬法,不管是這些生死的流轉的之法,或者是聖人的涅槃之法,它的背後是由我們的心識所變現,離開了我們的心識就無有少法可得了。

我們的生命是由我們一念的心識,在主導著我們的生命的變化。所以從本論上來說,了解生命的真相,你必須了解你的內心的狀態——觀心法門。

你要能夠正確的觀照心識,你才能夠正確的了解生命。觀照心識在本論當中它是從兩個方向——第一個是從唯識性,第二個是唯識相。

第一個、唯識性

就是說我們剛開始觀照生命,就是觀照我們這一念了別的心識,雖然有善念有惡念,但是這些都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些善惡的功能都是假借因緣的熏習所成就。所以把這些如夢如幻的善惡功能撥開以後,我們看到我們心性的本來面目,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我們經常講清淨本然週遍法界的真如——生命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說把我們現在打妄想的心,把它回歸到原點的時候,這念心是覓之了不可得,這覓之了不可得,就是唯識性。就是我們內在的體性。這個是我們對內心觀照的第一個相貌。

第二個、唯識相

這種清淨的本性,開始一念的妄動以後,產生很多很多的業力,業力去熏習我們這一念心性,它就產生很多的相貌,有這個雜染的相貌、有清淨的相貌,就有所謂的十法界的因緣果報出現了,這個就是唯識相。那麼我們這一科主要講唯識相,講到心識假借因緣的造作,所產生這些染淨的相貌。唯識相在本論當中:

天親菩薩講到三種相貌——第一個、初能變相。第二個、二能變相。第三個、三能變相。

它是由一個心識的活動的從細到粗,從微細的活動到粗的活動安立的,初能變、二能變、三能變。現在我們先看我們內心當中最微細的活動的初能變相,所謂的第八識,那麼第八識是什麼相貌呢?我們看偈頌:

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

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相應唯舍受,

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

恆轉如瀑流,阿羅漢位舍。

第八識的相貌,在天親菩薩的《唯識三十頌》當中是分兩部分,先講雜染的心識,從初阿賴耶識到恆轉如瀑流,這個是講到雜染的心識。阿羅漢位舍是講第八識在清淨位的時候,它的一個清淨的相貌就是阿羅漢位舍,清淨心識就一句偈頌。我們上堂課講到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那麼這個等於是把第八識的相貌做一個總說,說第八識的一個簡單的相貌就是阿賴耶。阿賴耶識翻成中文是藏,藏就是攝持不失。

攝持不失有兩個內涵:

第一個、從因地上來說,它能夠攝持無量無邊的種子。我們今天不管造作什麼業,這個業力雖然消失了,但是第八識它會把你業力的功能保存下來,或者你去拜一部八十八佛,你拜完以後,那麼第八識把你善的功能保存下來,或者你造了一個罪業,它也幫你保存下來。所以藏本身在因地當中,它能夠攝持一切染淨的種子。這因相就是所謂的一切種識。

第二個、當業力成熟的時候,第八識可以把成熟的業力釋放成一種果報。如果你是一個善業,它就把它變現成人天的安樂果報;如果它是罪業,它就把它變現成刀山油鍋的苦惱果報,所以這個藏也有變現果報的意思,就是所謂的異熟識。簡單的說,在我們生命當中,為什麼因果能夠相續?就是生命不斷的變化,但是功能,為什麼能夠累積下來呢?主要的就是有阿賴耶識藏的功能,整個內涵我們上堂課都很詳細的說明。

我們今天的進度,從:不可知執受,處了。講這一段,前面的一段是把第八識的一個功能做一個總說,這以下就詳細說明第八識的活動情況。首先講到第八識在了別所緣境的時候,它的行相到底是粗的或者是微細的,先看它的行相的粗細,那麼本頌說是不可知,不可知就是非常微細不可了知了。好,我們看藕益大師的註解就知道。

四、言「不可知」者,謂此識能緣行相極為微細;此識所緣五淨色根及諸種子亦甚微細,此識所緣外器世間難可測量也。

不可知這句話,我們從藕益大師的註解可以從兩方面說:

第一個從它能緣的心來說,第八識它本身能分別的心,它在活動的時候是剎那生滅的,這種生滅的行相非常非常的微細,不要說凡夫不能了之,就算是阿羅漢入了甚深的滅盡定,在禪定當中都不能夠發覺到第八識的存在,這就知道它的行相的微細了,這個是約著第八識能緣的心來說的。

第二個就著第八識所緣的境界,第八識的所緣是廣大的根身器界種子,它所緣的淨色根、所緣的種子,乃至於廣大的器世間都是不可了知的。不但是微細,而且廣大而不可了知。這是一個總說——不可知。第八識在生起了別活動的時候,不是一般的凡夫、二乘所能了知的。只有法身以上的菩薩,才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這當中不可知,當然就是有所謂的所緣境跟能緣的心,先看它的所緣境,執受處不可知,執受處就是第八識所緣的境界。

五、言「執受處」者,即指此識所緣相分。「執受」二字,指勝義浮塵五根及諸種子。「處」之依止,指依報世間;此三皆是第八識所緣境也。

第八識的所緣境在本頌當中分成兩類,第一個是執受,第二個是處。

執受跟處是什麼差別呢?同樣是第八識的所攀緣的境界。這個執就是——執持以為自體,把它執持當作自體;受——就是生起內心的感受。執受簡單的講就是同甘共苦,叫做執受。所以執受主要是指正報的身心。你是個人,你這個人有人的外表的色身、內心的活動,身心世界。那麼第八識把他執受;這個處指的是廣大的依報環境,叫做處。

我們簡單的說明一下,執受跟處有什麼差別?

比如說你今天拿一個棒子去打桌子,你打這個桌子你不會感覺到痛苦。因為第八識對這個桌子只有執持沒有執受,你要用棒子打你的身體,你會感到痛苦。同樣是果報,但你的正報第八識把他執受,第八識有一種感受,桌子當然也是你內心所變現的,你一定有那個業力,你才會看得到這個桌子。但這個桌子第八識沒有把它執受,只有把它執持,第八識沒有感受。所以第八識在所緣境當中,它有這個正報跟依報的差別,有這個執受跟處的差別。這個是講到所緣境。

六、言「了」者,指此識能緣見分。識以「了別」為現行之相狀也。

第八識的明瞭性,它是非常的微細不可了知的。基本上我們在研究唯識學,說八識有這個異熟識、思量識、了境識,有這樣的一個特殊的差別。事實上所有的識都有明瞭分別的功能,就這個桌子,這個桌子它沒有明瞭性的,你每天跟它見面,它也沒辦法認識、沒辦法去觀察你,它沒有明瞭性,所以這個識就是明瞭性,以了別為它的一個識。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心識當中有比較粗顯的心識,比如說你前六識,你現在眼睛可以看得到顏色,耳朵聽得到聲音。第六意識打很多的妄想,這些都是你可以了知的。所以我們講心識有粗顯的心識,有微細的心識。第八識它在活動的時候,我們是不能了知的。

不能了知怎麼辦呢?我們看附表第五,我們根據《成唯識論》在這一段的註解,做一個補充說明。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附表第五把這一科[不可知執受,處了],把它判作所緣行相門。所緣行相門《成唯識論》在這段當中有很多的發揮,我們簡單的把它列出兩個重點,跟大家來做一個研究:

(一)正明行相

第八識的活動的行相簡單的說是不可知執受處了,不可知就是說心識在了別外境的時候是微細不可了知的。那麼它所了別的境界有哪些?

一、執受——根身、種子

第一個是執受,它執受五根身跟種子,第八識它把你眼耳鼻舌身這五根身,把它當作自體,跟你有共同的感受。

第二個是種子,種子為什麼我們會有感受呢?這個地方我們簡單的說一下,比如說你今天去造一個善業,你去參加念佛共修,那麼兩個小時以後,當然你的第八識有變化,第八識裡面善業的種子增長,因為善業的種子它本身是寂靜的,所以你內心感到一種安樂跟寂靜,雖然這個業力還沒表現出來,它只是種子,但是這個種子你就能夠感受到它的存在。相反,如果你去造了一個殺盜淫妄的罪業,雖然這個罪業的正式果報在三惡道,但是你造了這個罪業以後就使令你擾動不安,因為這個罪業的體性是躁動的,所以你也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

第八識它不但執受根身,它也執受種子,所以內心有罪業種子強的人,他的身心就是躁動不安,一個人福報修的多,善業強的人,他的身心是寂靜的。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的感受?因為第八識把它執受,它跟他產生一個共同感受。

二、處——器世間

處就是整個山河大地,這個地方第八識不是把它執受,只是把它執持而已了,這叫器世間。

三、了——了別

這個了就是它的一個能緣的見分,前面是它所緣的相分,總之不管是能緣所緣,第八識都是不可了知的。不可了知,這個時候大小乘對第八識的存在就有很多的爭議了。諸位上學期研究《八識規矩頌》的時候,有一個偈頌說: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爭。就是說在小乘的經論當中,沒有明顯的說到第八識的存在。所以第八識的存在於否,這個地方就關鍵到整個大小乘的一個根本的思想。

在本論當中,為了證明有第八識的存在,雖然它微細不可了知,但是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了解:第一個是從教理的證明,第二個是從聖言量的證明,先從教理:在《成唯識論》當中提出了十個論點,來證明第八識的存在。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二)證有本識

我先把它念一遍:

一、持種心。二、異熟心。三、三界趣生體。四、有執受。五、壽煖識。六、生死時心。七、緣起依。八、識食體。九、滅定有識。十、染淨心。

這十個我解釋其中五個,那麼這五個你了解了,其實你要有一個了解,你就相信有第八識,那麼你看看能夠了解多少了,我盡量解釋。

第一個、持種心

這個持,就是執持,這個種就是種子。就是說在我們內心的深處一定有一個心識,這個心識能夠去執持我們善惡的種子。這個種子我們前面說過是一種功能,它能夠把我們的功能累積起來,怎麼知道我們心除了造業以外,還有能夠保存的功能呢?

比如說我們今天打佛七,打佛七我們前面的三天,重點在於我們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所以要憶念彌陀的聖號。但是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散亂的,所以我們要念佛號很困難,因為妄想會排斥佛號,所以剛開始是帶點強迫,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我們這念心的本性是空的,它是可以改變的。你不斷用這個佛號來熏習你的這念心。第一天過去、第二天過去了、第三天過去了,到了第四天、第五天的時候,你就發覺你的心識有明顯的變化,你發覺你這念心,佛號變成比較熟境界,妄想變生疏的境界,雖然念佛也是有打妄想,但是這個佛號在心中運轉的時候比較順暢,不是剛開始那麼的障礙。

這個時候我們回想一下,你為什麼在第四天、第五天的時候佛號能夠念得那麼順呢?當然這個不是上帝給你的,一切法是有它的因緣,什麼樣的因緣?就是說你剛開始前面三天的念佛的努力,你每天都在念佛號,那個專注的力量,一天一天的累積,到第四天的時候,專注的力量才真正的堅強。所以你第四天、第五天把佛號能念好,是因為你有前三天的努力而累積一種專注的力量,可見得我們內心當中,的確有一種保存善惡的功能。

你造善業如此,造惡業也是這樣子,你剛開始造罪業的時候,剛開始還不太敢造,造殺盜淫妄的時候還有慚愧心,你造一次造兩次到造三次的時候,慚愧心失掉了,你第四次的時候那是全心全意的造業,完全不踩剎車的。所以我們在起善念惡念都是點點滴滴累積的。可見得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持種心,把我們不斷的造善造惡的功能累積起來。

持種心到底是誰呢?

當然小乘的學者說,第六意識就可以持種,第六意識它一方面造業它一方面保存,這個時候唯識的論師就說:「第六識是怎麼保存,第六識是生滅的。」這個小乘的學者說,第六意識它的第一念消失的時候,它熏習的第二念就把這個功能傳給第二念,第二念消失的時候再把功能——就像我們接力賽跑一樣,它把功能再傳給第三念,所以功能就這樣保存下來。雖然剎那生剎那滅,但是它在消失之前,它把功能傳給第二念。唯識論師就否定這種說法:

大乘論師說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第一念傳給第二念,這是不能成立的。因為——所謂的熏習一定要具足和合性。

我今天在造業,我要把業力的功能傳給你,這兩個要同時存在。這個我們前面講過,就是說你今天拿手帕,用檀香來熏習,手帕有檀香的味道,檀香跟手帕要同時存在,你不能夠說檀香消失了手帕才出現,那麼這個手帕怎麼接受信息呢?你第一念在造業的時候,第一念消失了,第二念才生起。既然第一念已經消失了,第二念才生起,第二念怎麼去接受你第一念的功能?不可能。所以一定是第六識在造業的時候,它的背後有一個不造業的心識在那個地方靜靜的等待,它不造業那幹什麼呢?它就是去吸收你所造善惡業的功能,幫你記錄下來。所謂的持種心。

就是說一定有一個心識跟第六識同時存在。當第六識在造業的時候,它就把這個功能吸收起來。那麼第六識造業的時候是哪一個在保存呢?因為第六識已經在造業,當然就是第八識。可見的在粗顯的心識背後,一定有一個微細的心識就是第八識,它負責保存的功能,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異熟心

前面是保存業力,第二個是釋放業力。當這個業力累積到一個程度的時候,第八識還有一個功能,把這個業力釋放出來。

怎麼知道有異熟心呢?

在《成唯識論》當中,這些大乘的論師就引用十二因緣來說明,大乘論師告訴小乘的學者說十二因緣是大小乘共許。佛陀不管在大乘經典,乃至在小乘經典,都說明了有情眾生的生起的因緣,是有十二種因緣而生起。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也就是說為什麼會有三界的流轉?它不是上帝創造的。我們剛開始動了一念的愚癡,所謂的無明,在一個清淨平等的法界當中產生一種人我的對待,就是所謂的無明,把一真法界變成一種兩分的法界,有我跟你的差別,那麼這種無明以後就容易造業,有我跟你就容易造業,無明緣行,這個行就造業了。

那麼這個行就緣識,造業以後就保存在這個識。這個行緣識就是前面的持種心,你造什麼業,你就會創造什麼心識,你創造一個善業,你就創造一個善業的阿賴耶識,你創造一個罪業,就是惡業的阿賴耶識,所以行緣識就是持種心,現在我們探討識緣名色,這個識當它的業力成熟的時候,會創造各式各樣的名色,這個名就是精神,色就是色法了。所以名色就是一個有情的身心世界,可能是一個地獄的名色,可能是一個人天的名色。佛陀說識緣名色,大乘論師就問小聖學者:「這個識,請問這個識是什麼識?」小乘學者說:「這個識也可以是第六意識,第六識是可以變現名色。」大乘論師說:「這個是不合理的:

一個心識它要變現果報,這個心識必須是無記性的,完全是無記的。

因為你今天要把業力釋放出來,你本身能夠釋放的倉庫一定是中性的。如果當異熟識的心識是善的,那麼你就不能變現惡法了。如果你這個體性是惡的,就不能變現善的。所以身為異熟一定是要中立,要能夠變現果報的這個心識本身一定是無記性。所以第六意識它有善惡,不能夠做異熟識,不能做異熟識,佛陀在十二因緣清楚的說到識緣名色,那麼這樣子識緣名色是不能建立的,心識創造一個身心世界,這個心識不是第六意識,只好說是第八識。

所以從異熟的功能也可以清楚的知道,一定有一個第八識的存在來負責把業力轉成果報。

第三個、三界趣生體

這就是說在三界六趣的生命當中,它有一個依止的自體,比如我們今天說一個人,有時候你去外面工作,去外面讀書,但是你遲早要回到這個家,這個家就是你的依止處。那麼我們在三界流轉當中,我們一期的生命,這個身心世界也要有一個自體,怎麼知道三界有個自體的?大乘論師說,比如你出家修行以後,你努力的持戒,努力地拜懺修福;持戒修福、懺悔業障,積集資糧。照講你現在的資糧應該不只是做人而已,應該到天上去,那是一個天上的資糧,你如果把你這十幾年來的用功的這些業力,你去看經典的對照,起碼是諸天的果報,但是你還是一個人,那這個因果怎麼建立呢?

就表示你這個人的果報有一個自體在執持,果報還沒有結束,你今生十幾年的修行的業力先保存著,因為這一期的果報還有一個自體,這個自體還沒有消滅,那麼這個自體就是第八識了。如果沒有第八識,你起善念,你就應該馬上變成天上果報,你起惡念從天上果報又馬上變成地獄果報,你這個果報應該今天明天馬上變化了,但是你今天起善念惡念你還是個人,表示你這個果報,他有一個自體,他的能量還沒有釋放出來,還沒有釋放完。

就像電池的能量還沒有消耗完,所以在三界的果報當中,它有一個自體在,這個自體的能量沒有釋放完之前,你這個果報要把它受盡,那麼這個自體就是第八識。為什麼不能說第六識?因為身為三界果報的自體,它必須要普遍性,普遍三界九地。第六識不普遍,在無想定的時候,這個無想天就沒有第六意識。無想天沒有第六意識,那無想天的果報誰來執受?就沒有人執受了。所以說從三界的趣生體的角度,也可以知道有第八識來執持我們這一期的生命。

第五個、壽煖識

壽就是壽命,這個煖就是溫度。那麼這個識就是一個明瞭的分別的功能叫心識。《成唯識論》說,從經典上說,壽煖識三個是互相攝持,如果一個東西消失的,其它兩個也消失。

也就是說假設我們今天睡覺,我們睡覺的時候可能做夢也可能不做夢,我們不做夢的時候,第六識完全休息了,第六識完全不活動了。我們在睡覺第六識不活動的時候,我們內心等於是一個粗的心識全部停止下來,但是我們身體的溫度還在,壽命也還在。表示說我們的生命還有一個心識在,因為壽煖識是相互攝持,有溫度就一定有壽命,有壽命一定有一個心識,但這個時候沒有做夢第六識已經不活動了,那麼大乘論師就問小乘學者:「請問這個心識是什麼?」因為你第六識不活動了,但是你有溫度有壽命一定有一個心識,那麼這個心識是什麼?只好說是第八識。

所以我們臨命終的時候,佛教對於死亡的判定跟一般的世間不同,世間的醫學當中,這個人心臟停止了這個人說明生命就結束了,這是一個死人。佛法不同意,心臟停止了,它只是色身的敗壞。佛法認為判定死亡最重要的判定就是溫度——壽煖識。一個人沒有溫度,就一定沒有壽命也就沒有了第八識,第八識只要一離開,這個人身體馬上冰冷,這個地方就是說壽煖識這三個是互相攝持的。

第十個、染淨心

染淨心就是說凡夫跟聖人的差別並不是在於這個業力,說你造了很多的善業,你用三大千世界的七寶佈施佛陀,雖然你造那麼大的善業,你還是個凡夫,阿羅漢可能什麼善業都沒有造,但是他是一個聖人。所以:

凡夫跟聖人不能以造業來判定,要以染淨的心。

凡聖的差別在於——他的心識有雜染,所以是凡夫,這個人的心識清淨,所以他是聖人。

那麼假設沒有第八識的時候,這個地方會有嚴重的問題。就是說沒有第八識來持種來保存功能。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當然有時候起惡念,我們開始懺悔、對治,但是有時候我們到佛堂去的時候,修止、修觀,內心也是一片寂靜的,有時候跟止觀相應的時候,內心也能夠跟止觀的法相應而進入到一種清淨的境界。你內心在一天當中偶爾也會生起清淨心,但是你還是個凡夫,為什麼?

染淨心——聖人跟凡夫的染淨是約著第八識的功能,而不是約現行。

就說你偶爾生起一個善心,但是你第八識的種子當中,雜染的功能沒有破壞,你還是個凡夫。

假設不安立第八識完全用第六意識,凡夫跟聖人就沒辦法判斷。

你今天可能是一個聖人,明天變成凡夫,所以一定要有第八識的功能,才能夠安立凡聖的差別。

這十個只要你能夠接受其中一個觀念,你就能夠證明有第八識的存在,不必十個都全部認識了。這個是大乘的論師根據教理,從理論上的推度而證明第八識的存在,這以下我們根據聖言量,從佛陀在經典上的開示的法語,來證明第八識的存在。這當中《成唯識論》提出了三段的經文,一、《大乘阿毗達摩經》: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這段佛陀在《大乘阿毗達摩經》上曾經說過,無始劫來我們凡夫在無始流轉當中有一個界,這個界就是種子,可能造了很多的善種子、惡種子。一切法是指現行的果報,我們在三界當中也曾經有很多很多的果報,我們也做過轉輪聖王,也做過螞蟻,也做過種種的各式各樣的果報都做過,那麼這無量無邊的種子跟現行的果報一定有一個依止處,因為有依止處的關係,把種子保存下來,所以才有三界的流轉跟涅槃的成就。

如果說我們的心識沒有保存的功能,只有造業的功能,造完業這個業就丟掉了,那麼就沒有所謂的三界流轉,也不可能有阿羅漢的出現,因為阿羅漢也不是一生完成,他要今生修行,來生再修行,第三生再修行,要三生的出家,起碼要三生才證得阿羅漢果。如果沒有第八識保存的話,你死了以後,你的功能又歸零,來生又歸零,就不能夠證得阿羅漢果,不可能有阿羅漢果出現。

換句話說,有三界的流轉,有涅槃的成就,一定有一個保存的心識,那麼點點滴滴的累積才有人到三惡道去,你說一個人到地獄去,這也不容易的,他也要造很多罪業才到地獄去,一個人要升到天上,他也要造很多的善業,乃至一個人要成就阿羅漢,他也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如果我們死亡以後,每一個生命都重新開始,那很多業都不能成就,就沒有所謂的諸趣跟涅槃的成就,所以一定要有一個依止處,當然佛陀沒有講出它的名相,但是從義理上應該知道除了造業以外有一個依止處,那麼這依止處只好說是第八識。

二、《解深密經》: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前面一段的經文,佛陀沒有說明心識的名稱,這個地方就詳細說明這個心識,說是阿陀那識,阿陀那翻成中文叫執持。我們的心識,除了造業以外,還有一個保存的功能,那麼這個保存的心識是非常非常的深,也非常的微細。

這個心識當中,它裡面的種子是剎那剎那生滅,就像急速的水流,阿陀那識我對凡夫,這個於指的是二乘,於諸法實相有所愚癡。我對凡夫跟二乘不加以開演,為什麼?因為「恐彼分別執為我」。你跟他講第八識的,他把第八識當作我,反而產生障礙了,這就是佛陀不講第八識的主要原因——這個人善根不夠,講了以後不但沒有好處,反而變成障礙。

三、《入楞伽經》:

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

現前作用轉,無有間斷時。

藏識海亦然,境等風所擊,

恆起諸識浪,現前作用轉。

這段的偈頌我們從兩方面來說,先講譬喻再合法。先看譬喻:像大海遇到風的因緣,生起很多的波浪,那麼這個波浪當然是沒有間斷的,因為這個風沒有間斷,這波浪就沒有間斷。這比喻說藏識海亦然,阿賴耶識也是這樣。只要我們還沒有停止造業,三界的波浪就不可能停止。這個波浪就是我們三界,一個波浪接一個波浪。恆起諸識浪,現前作用轉:我們不斷的造業,由過去的因招感今生的果報,再用這個果報去造業,造業又變現一個果報,所以使令因果的相續。

從這三段經文我們可以知道,佛陀在經典上是講到有微細的心識,所謂的第八識。《楞嚴經》也講到三種相續,有情眾生有三種相續:

第一個、果報的相續:我們相信我們有無量的生命,你前生有一個生命,你來生也一定有一個生命,等到你來生以後,你再來生還有一個生命,這個生命是不能窮盡的。我們沒有一秒鐘是沒有生命的狀態,不可能!你死了以後馬上變一個生命,死了以後馬上變一個生命,這個生命是不能停止。就像那個波浪,一個波浪結束一定接一個波浪,中間不可能有空隙,所以《楞嚴經》講:第一個是果報的相續,中間絕對不可能有任何的空檔。

第二個、業力的相續:這個業力你只要造了,業力絕對不會失掉的,不管你是一百劫、一千劫之前造的,只要你敢造,這個業力就一定被記錄下來,所以第二個叫業力的相續。那麼果報跟業力為什麼會相續?主要就是:

第三個、心識的相續:我們心識剎那剎那生滅,你前生是一個女人轉成一個男人,那男人又變成一個天人,天人變成螞蟻,外表的果報一直變化,但是你現在打妄想的心識,它是一直的相續下去。所以:

果報相續是由業力的相續,業力的相續是由心識的相續——所以心識的相續就造成了因果的相續。生命就這麼回事。

過去在英國有一個小女孩,這小女孩她三歲還是五歲的時候?會講話的時候,她就跟她媽媽說她要去找她的兒子,她媽媽說你去找誰的兒子,你這麼小你哪有兒子?就罵她,罵她她就哭,哭的話她還是說要找她的兒子,結果她父母親沒辦法就打她,長大以後她就不敢講了,找兒子會挨打挨罵的。等她後來是到了三十幾歲了,她結了婚也存了很多錢以後,自己可以做主的時候,她根據她的記憶去找到她的前生(就是另外一個身份),找到她的前生的地方,她七個兒子都還在。

她前生生了七個兒子,因為她前生生活非常的苦惱,她先生很早就過世了,她一個人去撫養七個兒子非常的辛苦,後來生病死掉的時候一直很罣礙這件事,所以她今生的一出生的時候,就有一種使命感要找到她前生的七個兒子,結果她找到她七個兒子的時候,她的老大已經六七十歲了,最小的兒子也都四五十歲了。後來英國的廣播公司就把它記錄出來,把她全家團圓的事情都把它記錄出來,把她前生的相片也現出來,今生的相片也現出來。七個人在一起,老大在電視上還說,說坐在我前面那個是我母親,但是她現在的相貌跟以前不一樣,她現在的相貌跟以前不一樣,沒錯,表示說果報是變化,因為前生的果報是她某一期的業力表現出來,今生的果報又是她阿賴耶識當中某一期的業力表現出來,但是她有相同點,就是它的阿賴耶是一個,她的個性思想會有一些相同的性質。她心識的水流是能夠貫穿下去,藏識海亦然,境等風所擊,恆起諸識浪,現前作用轉。生命的相續是由第八識的相續。

這個地方大家有沒有問題?佛法把有情眾生的根本是把它判作第八識,這個地方跟外道有所不同,外道認為生命的根本是我,神我。外道的我是不生不滅的,他不受熏的,你造善業這個我也是這樣,你造惡業這個我也是這樣,這個是嚴重的違背因緣法。

有人問就問佛弟子說,你說我們外道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不對,是一個我執,那麼你說你生命當中有一個阿賴耶識這也是我執,不能這樣講,佛法安立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你昨天的阿賴耶識跟今天阿賴耶識有變化了,因為你今天又多拜幾拜佛,又多聽了一些課程,你阿賴耶識善的功能增長。所以佛法認為阿賴耶識是生命的根本,但是他認為這個生命的根本是生滅變化的,它可能變好也可能變壞——受熏。外道的神我是不受熏的,這個不合理。這個地方大家要想一想。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阿賴耶識淺說

一、阿賴耶定義 梵語阿賴耶,華譯為藏,有能藏、所藏...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 更互為緣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

人生是果報跟造業交互的作用

唯識學解讀人生,把人生分成兩塊:一個是果報的受用,...

唯識的思想有三個重點

整個唯識的思想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如果你有志於臨終...

善用其心——可以扭轉人生

相隨心轉,這個很重要。當這個相出現的時候,我們又會...

什麼是領受等流果

等流果是個人所領受的。有兩種:第一種,領受等流;第...

如何做好臨命終時的準備

從唯識的角度來觀察人生,我們知道唯識的整個生命的因...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大藏經】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對我們功德最破壞的兩件事

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

極樂世界要修到什麼果位,才需要回到娑婆

問: 請師父慈悲開示回入娑婆度有情是什麼相狀?我們那...

往生咒的功德利益

「往生淨土神咒」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是什麼呢?「拔...

莫以為做和尚容易,除非你不修行

他們看到和尚沒兒沒女,自由自在,以為當和尚好玩。其...

應具備何種參訪心態才能受用

問: 佛弟子應該具備何種參訪心態,才能真正受用? 慧...

只有精神財富才可以真正依賴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學佛或信仰佛教,就意味著要放下...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修陰德五讀書

生活的環境 中國人說怎樣做事會順利,一命、二運、三風...

到業力現前時候,確實是大麻煩事

我有這個感覺,恐怕在座的你們也有這感覺,你自己如果...

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不可能給你煩惱

清覺禪寺的心明禪師,悟性很高,感應靈敏,對禪對世間...

這句佛號就具足一切,不需要再加什麼東西

我們的主見來自什麼地方?來自淨土五經聖言量,來自中...

大安法師:【無我】能適應繁忙競爭的現代社會嗎

問: 無我是一種心態嗎?有時當什麼事都一起來的時候...

道人與正常人之間如何做個平衡

問: 道人感覺像是有一個出離的部分;我們還是要成為一...

把握生命的當下

有病就有苦,沒有病也有苦,整個人生被種種痛苦所煎熬...

千信則千生,萬信則萬生

不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要想成就,都要從信字開始...

平衡膳食,辯證用膳

平衡膳食,辯證用膳是中國傳統營養學理論的精髓,在膳...

聖嚴法師《持誦觀音聖號的法門》

觀音菩薩的法門一共涵納七個法門,至深的是《楞嚴經》...

【佛教詞典】巡案

(雜語)禪林住持巡迴眾寮按察其行儀,謂之巡案。於僧...

【佛教詞典】離妄語者相

【離妄語者相】 p1427 瑜伽八卷十五頁云:可信者:謂可...

【視頻】大安法師《名號的功德》

大安法師《名號的功德》

【視頻】妙境法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妙境法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