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忠心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忠心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菩薩、四輩弟子、天龍鬼神、帝王臣民,日會聽經。佛右面比丘,名曰目連,神通妙達、智如虛空,隨時變化、權智並行,普還濟眾數如恆沙,諸天稽首靡不師仰。

佛告目連:「彼有大國,去斯八千,處在邊境。不覩三尊之至靈、希聞如來、無所著、正真、等正覺神妙清化,習於顛倒眾邪之行,以為真諦。王及臣民,奉事梵志等五百人,各有五通,力能移山住流,分身變化。國有大山,塞民逕路,舉國患之。王以山為民艱難,具向梵志說之。梵志答曰:『吾等自為民除害,王無慼焉!』即繞山坐,各一其心,以道定力,山起欲移。」

佛告目連:「汝往彼國,現道神化,長度梵志,濟其君民,令遠三塗,永處福堂。」

目連受教,承佛威神,尋路放光遏絕日明,懸處虛空當其山巔,山為不動。

梵志驚曰:「此山已起,誰迴之乎?日又無光,此將有以!」中有明者,以定意觀眾弟子心,誰穢濁者,令山不移?覩見諸心,普有道淨,國榮寶色,不穢其心。仰頭觀見,覩一沙門,當其山上。梵志僉曰:「正是瞿曇弟子所為。」梵志呼曰:「王令吾等為民除患,汝抑之為?」

目連答曰:「吾自懸虛,誰抑汝等山?」

梵志三盡道力,欲令山移,山入三下,遂成平地。梵志顧相謂曰:「夫有明達、道德深者,即吾等師。」咸興整服,稽首敬白:「願為弟子,示吾極聖。」

目連答曰:「汝等欲去瞑就明者,善!吾有尊師,號無上正真、天中之天,為一切智。汝等尋吾往至佛所。」

諸梵志曰:「佛之導化,寧殊於師乎?」

目連曰:「佛以須彌為芥子,吾以芥子為須彌。」嘆佛德畢,曰:「汝等尋吾後。」目連接諸梵志,猶若壯士屈伸臂頃,即在佛前,具陳其情,白佛言:「吾承無上正真神勢之化,化諸梵志,斯等內外已淨,猶若新[疊*毛]易可為色。唯願世尊!蕩其微垢,令成真淨。」梵志見佛,心開意喜,皆作沙門。

佛言:「我為汝曹說經,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語中深說度世之道,政心為本。聽我所言,使後世傳行之。」諸比丘皆叉手受教。

佛言:「人身中有五賊,牽人入惡道。何等為五:一者色、二者痛癢、三者思想、四者生死、五者識,是五者,人所常念。」

佛言:「人常為目所欺、為耳所欺、為鼻所欺、為口所欺、為身所欺。目但能見不能聞;耳但能聞不能見;鼻但能知香臭不能知味;口但能知味不能知香臭;身體但能知寒溫不能知味,是五者皆屬心,心為本。」

佛言:「諸比丘!欲求道者,當端汝心。人從癡故,隨十二因緣,便有生死。何等為十二因緣?一者癡、二者行、三者識、四者名色、五者六入、六者栽、七者痛、八者愛、九者受、十者有、十一者生、十二者死。施行善者,復得為人;施行惡者,入地獄、餓鬼、畜生、鬼神中。佛坐思念人癡故有生死。

「何等為癡?本從癡中來,今生為人復癡,心不解、目不開,不知死當何趣?見佛不問、見經不讀、見沙門不承事、不信道德、見父母不敬、不念世間苦、不知地獄中考治劇,是名為癡,故有生死不止。人死如呼吸之間,脆不過於人命。人身中有三事身死:識去、心去、意去。是三者,常相追逐。施行惡者,入地獄、餓鬼、畜生、鬼神中;施行善者,三亦相追逐,或生天上、或生人中;墮是五道中者,皆坐心不端故。」

佛告諸比丘:「皆當端汝目、端汝耳、端汝鼻、端汝口、端汝身、端汝心、身體皆當斷於土,魂神當不復墮泥犁、畜生、鬼神中。視人家有惡子,為吏所取,皆坐心不端故。人身中有百字,如車有百名。人多貪好怒,不思惟身中事,死入地獄中,後悔無所復及。我棄國捐轉輪王,憂斷生死,欲度世間人使得無為道,第一精進者,立得阿羅漢;第二精進者,得阿那含;第三精進者,得斯陀含;第四精進者,得須陀洹;雖不能大精進,當持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飲酒。」

佛言:「人坐起常當思念四事。何等四?一者自觀身,觀他人身;二者自觀痛癢,觀他人痛癢;三者自觀意,觀他人意;四者自觀法,觀他人法。內復欲亂者,心當自端視身體,饑亦極、飽亦極、行亦極、住亦極、坐亦極、寒亦極、熱亦極。臥欲來時,當自驚起,坐端心坐;心不端者,當起立;立不端者,當經行;心儻不端者,當自正。譬如國王將兵出鬪,健者在前;既在前鄙復卻,適欲卻著羞後人。

「諸比丘!既棄家舍妻子、剃鬚發為沙門,雖一世勤苦,後長解脫。已得道者,內獨歡喜,視妻如姊弟、視子如知識,無貪愛之心。常當慈哀十方諸天人民、地獄、餓鬼、畜生、蜎飛蠕動之類,皆使富貴安隱度脫,得無為之道。見蟲獸,當以慈哀愍傷之,知生不復癡。能有是意者,常念師恩,事佛如人念父母;如獄中死罪囚,有賢者往請囚出囚。黠慧者常念賢者恩,比丘已得道者,當念佛,如是念經,當如人念飲食。

「諸比丘當轉相承事,如弟事兄,中有癡者,當問黠者,展轉相教;問黠者如瞑中有燈火,無得陰謀作惡、無得諍訟。見金銀當如見土,無得妄證人入罪法,語言無得妄中傷人意。不聞莫言聞、不見莫言見,行道當低頭視,地蟲無得蹈殺。無得目貪人婦女,無得形相人婦女。坐自思惟,去貪愛之心,乃得為道耳。」

佛告諸比丘:「欲求道者,當端汝心,於閑處坐,自呼吸其氣息,知息短長。長息不報,形體亦極;閉氣不息,形體亦極。分別思惟,形體誰作者?心當視內,亦當觀外。自思惟歡然,與人有異心,當是時不用天下珍寶。心稍欲隨正道,意復小動者,即還自守其意,意即為還。譬如人有鏡,鏡不明則不見其形,磨去其垢,乃自見形。人以去貪淫、瞋恚、愚癡,譬如磨鏡。端自思惟,天下無堅固,皆無有常。」

佛告諸比丘:「持心當如四方石,石在中庭,雨墮不能壞、日炎亦不能消、風吹亦不能動,持心當如石。」

佛言:「天下人心,如流水中有草木,各自流行,不相顧望。前者亦不顧後,後者亦不顧前,草木流行,各自如故。人心亦如是,一念來、一念去,亦如草木前後不相顧望。於天上天下無所復樂,寄居天地間,棄身不復死。道成乃知師恩,見師即承事,不見者思惟其教誡,如孝子念父母。意定乃有一心,便慈哀天下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坐獨自嘆已脫身於天下及五道:一者天道、二者人道、三者畜生道、四者餓鬼道、五者地獄道。已得羅漢道者,便能飛行變化。身中能出水火、能出無間入無孔,欲離世間,取無為去者,即能。」

佛告諸比丘:「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佛說經已,五百沙門皆得阿羅漢道。

阿難白佛言:「是諸沙門,聞經意解,何其疾也?」

佛言:「此諸比丘,前迦葉佛時受誦斯經;中間無佛,隨世因緣廢不復聞,至吾為說,聞即得道。」

佛說經竟,諸菩薩、四輩弟子、帝王人民、天龍鬼神,無不歡喜,為佛作禮。

佛說忠心經


上篇:佛說自愛經

下篇:佛說除恐災患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五苦章句經

五苦章句經(一名淨除罪蓋娛樂佛法經,一名諸天五苦經...

金色童子因緣經

金色童子因緣經卷第一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

佛說十號經

佛說十號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教大師...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釋摩男本四子經

佛說釋摩男本四子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

華嚴經金師子章注

金師子章序 夫龍象之蹴踏於乾坤。開奧藏兮說妙法。蟣...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西歸直指

周安士居士傳 周夢顏。一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諸生也...

佛說戒德香經

佛說戒德香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妙法聖念處經

妙法聖念處經卷第一 大宋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寺...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仰惟釋迦啟運。弘...

佛說長者音悅經

佛說長者音悅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教詞典】大善見王

大善見,梵名 Mahā-sudar?ana,巴利名 Mahā-sudassa...

【佛教詞典】志遠

(768~844)唐代僧。汝南(河南汝南)人,俗姓宋。幼...

工作生活中常自卑,如何才能自信不緊張

問: 弟子在工作生活中常自卑,不夠自信,在大庭廣眾說...

斌宗法師《涅槃是什麼》

前言 修學佛法最後的歸趣在求證涅槃,那麼學佛修行的...

砍樹取果

在一座宮庭中,有一棵非常高大且茂盛的樹,結出的果實...

寧守道貧賤而死,不為無道富貴而生

《六度集經》原文 昔者菩薩時為凡夫。博學佛經,深解罪...

八種不利於修行的逆境

第一種不利於修行的逆境是五毒熾盛。 在此種情況下,...

千念萬念為了臨終正念

前面的阿賴耶叫攝藏;這個地方就是執持,有執取義跟執...

佛講般若的十個原因

初教興者,依《大智度論》云:如須彌山王,非無因緣、...

唯識學的因緣觀

在佛教的教理當中啊,每一個教理都有它的因緣觀。因緣...

臨終一念在淨土,則必定往生淨土

【原文】 淨土傳云: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乘大願...

念佛當獲十種功德利益

若人受持一佛名號者,現世當獲十種功德利益: 我們以下...

聖嚴法師《何謂解脫》

何謂解脫?一般可分為身的解脫及心的解脫。例如我們因...

人生快樂的追求

快樂,是人生所憧憬、所追求的。學佛也正是為憧憬人生...

【視頻】《金剛經》聆志居士讀誦

《金剛經》聆志居士讀誦

【視頻】觀音法會(文殊講堂法觀法師領眾)

觀音法會(文殊講堂法觀法師領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