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忠心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忠心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菩薩、四輩弟子、天龍鬼神、帝王臣民,日會聽經。佛右面比丘,名曰目連,神通妙達、智如虛空,隨時變化、權智並行,普還濟眾數如恆沙,諸天稽首靡不師仰。

佛告目連:「彼有大國,去斯八千,處在邊境。不覩三尊之至靈、希聞如來、無所著、正真、等正覺神妙清化,習於顛倒眾邪之行,以為真諦。王及臣民,奉事梵志等五百人,各有五通,力能移山住流,分身變化。國有大山,塞民逕路,舉國患之。王以山為民艱難,具向梵志說之。梵志答曰:『吾等自為民除害,王無慼焉!』即繞山坐,各一其心,以道定力,山起欲移。」

佛告目連:「汝往彼國,現道神化,長度梵志,濟其君民,令遠三塗,永處福堂。」

目連受教,承佛威神,尋路放光遏絕日明,懸處虛空當其山巔,山為不動。

梵志驚曰:「此山已起,誰迴之乎?日又無光,此將有以!」中有明者,以定意觀眾弟子心,誰穢濁者,令山不移?覩見諸心,普有道淨,國榮寶色,不穢其心。仰頭觀見,覩一沙門,當其山上。梵志僉曰:「正是瞿曇弟子所為。」梵志呼曰:「王令吾等為民除患,汝抑之為?」

目連答曰:「吾自懸虛,誰抑汝等山?」

梵志三盡道力,欲令山移,山入三下,遂成平地。梵志顧相謂曰:「夫有明達、道德深者,即吾等師。」咸興整服,稽首敬白:「願為弟子,示吾極聖。」

目連答曰:「汝等欲去瞑就明者,善!吾有尊師,號無上正真、天中之天,為一切智。汝等尋吾往至佛所。」

諸梵志曰:「佛之導化,寧殊於師乎?」

目連曰:「佛以須彌為芥子,吾以芥子為須彌。」嘆佛德畢,曰:「汝等尋吾後。」目連接諸梵志,猶若壯士屈伸臂頃,即在佛前,具陳其情,白佛言:「吾承無上正真神勢之化,化諸梵志,斯等內外已淨,猶若新[疊*毛]易可為色。唯願世尊!蕩其微垢,令成真淨。」梵志見佛,心開意喜,皆作沙門。

佛言:「我為汝曹說經,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語中深說度世之道,政心為本。聽我所言,使後世傳行之。」諸比丘皆叉手受教。

佛言:「人身中有五賊,牽人入惡道。何等為五:一者色、二者痛癢、三者思想、四者生死、五者識,是五者,人所常念。」

佛言:「人常為目所欺、為耳所欺、為鼻所欺、為口所欺、為身所欺。目但能見不能聞;耳但能聞不能見;鼻但能知香臭不能知味;口但能知味不能知香臭;身體但能知寒溫不能知味,是五者皆屬心,心為本。」

佛言:「諸比丘!欲求道者,當端汝心。人從癡故,隨十二因緣,便有生死。何等為十二因緣?一者癡、二者行、三者識、四者名色、五者六入、六者栽、七者痛、八者愛、九者受、十者有、十一者生、十二者死。施行善者,復得為人;施行惡者,入地獄、餓鬼、畜生、鬼神中。佛坐思念人癡故有生死。

「何等為癡?本從癡中來,今生為人復癡,心不解、目不開,不知死當何趣?見佛不問、見經不讀、見沙門不承事、不信道德、見父母不敬、不念世間苦、不知地獄中考治劇,是名為癡,故有生死不止。人死如呼吸之間,脆不過於人命。人身中有三事身死:識去、心去、意去。是三者,常相追逐。施行惡者,入地獄、餓鬼、畜生、鬼神中;施行善者,三亦相追逐,或生天上、或生人中;墮是五道中者,皆坐心不端故。」

佛告諸比丘:「皆當端汝目、端汝耳、端汝鼻、端汝口、端汝身、端汝心、身體皆當斷於土,魂神當不復墮泥犁、畜生、鬼神中。視人家有惡子,為吏所取,皆坐心不端故。人身中有百字,如車有百名。人多貪好怒,不思惟身中事,死入地獄中,後悔無所復及。我棄國捐轉輪王,憂斷生死,欲度世間人使得無為道,第一精進者,立得阿羅漢;第二精進者,得阿那含;第三精進者,得斯陀含;第四精進者,得須陀洹;雖不能大精進,當持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飲酒。」

佛言:「人坐起常當思念四事。何等四?一者自觀身,觀他人身;二者自觀痛癢,觀他人痛癢;三者自觀意,觀他人意;四者自觀法,觀他人法。內復欲亂者,心當自端視身體,饑亦極、飽亦極、行亦極、住亦極、坐亦極、寒亦極、熱亦極。臥欲來時,當自驚起,坐端心坐;心不端者,當起立;立不端者,當經行;心儻不端者,當自正。譬如國王將兵出鬪,健者在前;既在前鄙復卻,適欲卻著羞後人。

「諸比丘!既棄家舍妻子、剃鬚發為沙門,雖一世勤苦,後長解脫。已得道者,內獨歡喜,視妻如姊弟、視子如知識,無貪愛之心。常當慈哀十方諸天人民、地獄、餓鬼、畜生、蜎飛蠕動之類,皆使富貴安隱度脫,得無為之道。見蟲獸,當以慈哀愍傷之,知生不復癡。能有是意者,常念師恩,事佛如人念父母;如獄中死罪囚,有賢者往請囚出囚。黠慧者常念賢者恩,比丘已得道者,當念佛,如是念經,當如人念飲食。

「諸比丘當轉相承事,如弟事兄,中有癡者,當問黠者,展轉相教;問黠者如瞑中有燈火,無得陰謀作惡、無得諍訟。見金銀當如見土,無得妄證人入罪法,語言無得妄中傷人意。不聞莫言聞、不見莫言見,行道當低頭視,地蟲無得蹈殺。無得目貪人婦女,無得形相人婦女。坐自思惟,去貪愛之心,乃得為道耳。」

佛告諸比丘:「欲求道者,當端汝心,於閑處坐,自呼吸其氣息,知息短長。長息不報,形體亦極;閉氣不息,形體亦極。分別思惟,形體誰作者?心當視內,亦當觀外。自思惟歡然,與人有異心,當是時不用天下珍寶。心稍欲隨正道,意復小動者,即還自守其意,意即為還。譬如人有鏡,鏡不明則不見其形,磨去其垢,乃自見形。人以去貪淫、瞋恚、愚癡,譬如磨鏡。端自思惟,天下無堅固,皆無有常。」

佛告諸比丘:「持心當如四方石,石在中庭,雨墮不能壞、日炎亦不能消、風吹亦不能動,持心當如石。」

佛言:「天下人心,如流水中有草木,各自流行,不相顧望。前者亦不顧後,後者亦不顧前,草木流行,各自如故。人心亦如是,一念來、一念去,亦如草木前後不相顧望。於天上天下無所復樂,寄居天地間,棄身不復死。道成乃知師恩,見師即承事,不見者思惟其教誡,如孝子念父母。意定乃有一心,便慈哀天下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坐獨自嘆已脫身於天下及五道:一者天道、二者人道、三者畜生道、四者餓鬼道、五者地獄道。已得羅漢道者,便能飛行變化。身中能出水火、能出無間入無孔,欲離世間,取無為去者,即能。」

佛告諸比丘:「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佛說經已,五百沙門皆得阿羅漢道。

阿難白佛言:「是諸沙門,聞經意解,何其疾也?」

佛言:「此諸比丘,前迦葉佛時受誦斯經;中間無佛,隨世因緣廢不復聞,至吾為說,聞即得道。」

佛說經竟,諸菩薩、四輩弟子、帝王人民、天龍鬼神,無不歡喜,為佛作禮。

佛說忠心經


上篇:佛說自愛經

下篇:佛說除恐災患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上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佛說薩羅國經

佛說薩羅國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昔有大國名曰薩羅,...

佛說四無所畏經

佛說四無所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華嚴經旨歸

華嚴經旨歸 唐京兆西崇福寺沙門法藏述 夫以。主教圓通...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一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

淨土紺珠

淨土紺珠 釋 虛舟德真 輯 一心(阿彌陀經) 若有善男...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上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

止觀義例

止觀義例卷上 天台沙門湛然述  第一所傳部別例 第二...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五陰譬喻經

五陰譬喻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

徹悟禪師文集

徹悟禪師文集卷上 門人(喚醒、了睿)輯錄 法語 示眾...

【佛教詞典】如意通

又名神足通,或神境通,五通之一。變現自在,故名如意...

【佛教詞典】五分十支

(術語)法相宗所依之論,無著所造之五大論與世親所造...

三聚淨戒功德難量,自持獲益轉授眾生

如明日月瓔珞珠者,日消罪霧,月照夜幽,珠療貧窮,律...

素食可以讓人活得更健康

時至今日,人們逐漸認識到,素食可以讓人活得更健康。...

惡口罵人變丑女 見佛歡喜轉莊嚴

波斯匿王有一位女兒,名叫賴提公主,有十八種丑,都不...

慧能大師與法達

一天,從江西南昌來了一位手持錫杖的僧人,名叫法達。...

人生七種無形的財富

人生有許多無形的財富。大部分的人都只知道追求物質財...

大安法師:怎樣才能生生世世都不墮落

問: 今生有幸聞到佛正法,遇到善知識,發大菩提心,...

業報有四個根本的原則

第一個是,業果是決定的。你造了善業的話,你感的果是...

大小乘經典對提婆達多的描述為何不一樣

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則身與觸,...

人到老年尤其要「淨念相繼」

修行人要把死掛在額顱上。你想到死的時候,一切對世間...

瀟灑人生,坦然面對死亡

生命,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也是一切宗教、哲學、文學、...

李炳南居士《隨師聞法記》

戒殺是息刀兵之本 諸位老師,各位佳賓大德,各位同修...

虛雲老和尚《參禪方法》

用功的法門雖多,諸佛祖師皆以參禪為無上妙門。楞嚴會...

【視頻】《普門品》比丘尼唱誦

《普門品》比丘尼唱誦

【視頻】《六祖壇經》女聲讀誦

《六祖壇經》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