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俱舍論記卷第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俱舍論記卷第五

沙門釋光述

分別根品第二之三

如是已辨至同分有情等者下大文第二明同分。結問頌答 同分。牒章 有情等。正釋。有體類等名同。簡異經部。彼計同分體是假故。分是別義。雖復類同而體各別。簡異勝論有句義等。彼執一物貫多法故。即分名同。故名同分。持業釋也。有情簡異非情。舉所依法也等簡不等。正顯能依同分體也 又解身形等同故名為同。顯所生果。分是因義故名為分。顯能生因。同之分故名為同分。依主釋也。此從果及因為名。故正理十二雲。此中身形.業用.樂欲。展轉相似故名為同。分是因義。有別實物。是此同因故名同分。

論曰至展轉類等者。就長行中。一自述己宗。二問答徵定。就述己宗中。一略釋頌。二會異名。三別解釋。四證有體。五明得捨。此即略釋頌也。

有別實物名為同分。此即標宗 謂諸有情。顯所依法 展轉類等。顯能依同分 或諸有情展轉類等。此即舉果以顯其因。令諸有情展轉類等。

本論說此名眾同分者。此即第二會異名。多體類等名為眾同。分是則別義 又解眾多法相似因名眾同分 又解眾多有情展轉同因名眾同分。

此復二種至各等有故者。此下第三別解釋。就中。一明有情同分。二明法同分。此即明有情同分。此同分復有二種。一無差別。謂諸有情顯所依也。有情同分顯能依也。諸有情上有情同分。一切有情各等有故名無差別同分。謂此同分。能令有情展轉類等 一有差別。謂諸有情中。三界.九地.五趣.四生.婆羅門等種.迦葉波.瞿曇等性.男身.女身.五戒.近事.大戒苾芻.四向.三果.學人.阿羅漢無學等各別同分。一類有情各等有故。有此眾多故言有差別 有情界等顯所依也 各別同分顯能依也。由此同分能令界等展轉同故 問無差別同分等。望一有情。為體各一。為體各多 解雲隨其所應體各有一。猶如命根 或體各多。如所依法。又正理十四雲。云何異熟謂地獄等.及卵生等。趣.生同分。云何等流。謂界.地.處.種性.族類.沙門.梵志.學.無學等所有同分。有餘師說。諸同分中先業所引生是異熟同分。現在加行起是等流同分。

復有法同分謂隨蘊.處界者。此明法同分。於同分中復有法同分 隨蘊.處.界。此舉所依法顯能依同分。由此同分。能令蘊.處.界.法展轉同故 準有情同分。於法同分亦應說有二種。而不說者略故不論。於法同分一體多體准前應知 問有情同分與法同分為體各別。為一體義分 解雲體性各別。能令有情相似名有情同分。能令法門相似名法同分。有情.法門義異。所以兩同分不同。故諸論文皆說兩種。雖復離法無別有情。約義有殊。同分各別。亦有古德。立二同分體性各別 又解有情離法無別體性。而於法上建立有情。以此准知。法同分上立有情同分。一體義分說二同分。非體各別。若攬法成有情即不說法同分。若廢有情論法。即不說有情同分。若法。有情。竝論即雙說二種同分。由此義故。所以。諸論或唯說一。或兩種俱論 各據一義。竝不相違 問何故頌文但說有情 解雲略故不說法同分也 或可。頌文亦攝法同分。言有情者簡異非情。

若無實物至如理應知者。此即第四證有體及徵經部證有實體。有情非一名有情有情。同是有情名等無差別。若無實物無差別相名有情同分者。欲.色界等展轉差別諸有情中。有情有情等無差別覺慧。有情有情等無差別施設名言。不應得有。以覺慧必緣境故。名言必詮說法故。既起慧.言。明知有體。此約無差別有情同分為難。以遍故偏舉為問。有差別不遍故不約彼論 復例釋法同分言。如是蘊等。等無差別覺慧。等無差別施設名言。不應得有。故言如理應知。

頗有死生至謂除前相者。此即第五明得捨。以死.生對得捨同分應作四句。 第一句有死.有生。不捨.不得有情同分。謂隨其所應是處死還生是處 第二句有捨.有得有情同分。不死.不生。謂入正性離生位時。捨異生同分得聖者同分 第三句有死.有生。亦捨.亦得有情同分。謂是趣死生餘趣等 第四句謂除前相。

言有情同分簡異非情。隨其所應是別同分。非是總有情同分。以總有情同分。入無餘涅槃時方可捨故。

若別有實物至別有人性故者。此下第二問答徵定。文總有六 此下第一述經部五難。一無異生性難。二非見.無用難。三非情同分難。四別有同分難。五應同勝論難。此即第一無異生性難 就中。一依文述難。二正理論救。三俱舍師破。餘難准此。皆作三門 言依文述難者。異生同分是與聖別。何用別立異生性耶。如人同分外不別立人性。何故異生同分外。別立異生性 第二正理論救雲。豈不異生性即異生同分。此不應然。所作異故。謂彼身形.業用.樂欲。互相似因名為同分。若與聖道成就相違是異生因名異生性。入離生時於眾同分亦捨.亦得。於異生性捨而不得 正理意說。異生性。異生同分。所作異故。異生同分外別立異生性。人同分外無別人性。所作同故。人同分外不立人性。又入聖時於同分。捨異生同分。得聖者同分。於異生性。但捨異生性。不得異生性。不應言不得聖性。以即聖法名聖性故 第三俱舍師破雲。入聖不捨於同分。可須別立異生性。入聖既捨於同分。何須別立異生性。若言所作各異故。須別立人同分。人性所作亦各異。何不別立自類相似名人同分。違於非人名為人性。

又非世間至亦何所用者。此即第二非見.無用難。又非世間現量證見此同分體。以非色故。亦非覺慧比量道理所能了別。無別用故世間之人。雖亦不了有情同分別有實體。而於有情謂無差別起覺.言說。故設有體亦何所用 第二正理救雲。同分非色。如何得知有用能生無別事類。由見彼果知有彼故。如見現在業所得果。知有前生曾所作業。又觀行者現證知故 解雲同分非色至無別事類。敘俱舍難意 由見彼果下正理釋通 第三俱舍師破雲。若因緣不能生彼同類果。可須同分生。因緣自能生彼果。何須同分生。外道觀行亦言證我。豈得信彼有我實體。

又何因不許至互相似故者。此即第三非情同分難。穀等無情亦互相似。何不於彼立同分耶 菴羅。是菓名。形似木苽。始.終形.色相似。生.熟難知 半娜娑。亦是菓名。形如冬苽。其味甘美。其樹極多 第二正理救雲。何不許有無情同分。不應如是責。有太過失故。汝亦許有人.天等趣。胎.卵等生。何不亦許菴羅等趣。綠豆等生 又云由彼草木等。無有展轉業用樂欲互相似故。於彼不說別立有同分 第三俱舍師破雲。趣謂五趣。生謂四生。無情非彼可非趣.生。體類相似應有同分 又破樂欲等同故別須立同分。綠豆等亦同。何不立同分。

又諸同分至覺施設耶者。此即第四別有同分難。所同分之法體各異。由別同分故得同。能同相望亦各異。如何更無同分同。而起無別能緣覺慧。而起無別施設名言。若更有同分。展轉即有無窮之過 第二正理救雲。由諸同分是同類事等因性故。即為同類展轉相似覺.施設因。如眼.耳等。由大種造方成色性。大種雖無餘大種造。而色性成 第三俱舍師破雲。若言是同因故體即是同者。同分自類等。無別同分同即為覺.施設因。亦可所同自類等。不須同分同即為覺.施設因。又所引喻有違宗過。眼等色性三世常定。如何乃言由大種造方成色性。但應言由大種造。不應言由大種造方成色性。

又應顯成至由此發生者。此即第五應同勝論難。梵雲吠世師。此雲勝論。舊云鞞世師。或云衛世師訛也。汝說一切有部。執於法上別有同分。又應顯成勝論所執。彼宗執有總同句義。通一切法故名總同。於一切法上總同言。總同智。由此總同句義發生。彼復執有同異句義。於眾多異品類中同類相望名同。異類相望名異。同是即遍在同法。異即遍在異法。於眾多異品類法上。同異言。同異智。由此同異句義發生 又解汝說無差別同分。應顯成勝論總同句義。有差別同分。應顯成勝論同異句義 若依勝論宗中先代古師。立六句義。一實。二德。三業。四有。五同異。六和合。後代慧月論師立十句義。如十句義論中立 一實。解雲諸法體實。是德等所依二德。解雲謂實家道德也 三業。解雲謂動作是實家業 四同。解雲體遍實等同有名同 五異。解雲唯在實上令實別異。六和合。解雲謂與諸法為生.至因 七有能。解雲謂實等生自果時。由此有能助方生果 八無能。解雲謂遮生餘果 九俱分。解雲謂性遍實.德.業等。亦同.亦異故名俱分 十無說。解雲謂說無也 實句義云何。謂九種實名實句義。何者為九。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五空。六時。七方。八我。九意。是為九實。地云何。謂有色.味.香.觸是為地。水云何謂有色.味.觸.及液.潤是為水。火云何。謂有色.觸是為火。風云何。謂唯有觸是為風。空云何。謂唯有聲是為空。時云何。謂是彼.此.俱.不俱.遲.速.許.緣因。是為時。方云何。謂是東.南.北等。詮.緣因是為方。我云何。謂是覺.樂.苦.欲.瞋.勤勇.行.法.非法等。和合因緣起智為相。是為我。意云何。謂是覺.樂.苦.欲.瞋.勤勇.法.非法行。不和合因緣起智為相。是為意 德句義云何。謂二十四德名德句義。何者名為二十四德。一色。二味。三香。四觸。五數。六量。七別體。八合。九離。十彼體。十一此體。十二覺。十三樂。十四苦。十五欲。十六瞋。十七勤勇。十八重體。十九液體。二十潤。二十一行。二十二法。二十三非法。二十四聲。如是名為二十四德。廣如十句義論 業句義云何。謂五種業名業句義。何者為五。一取業。二捨業。三屈業。四申業。五行業。廣釋如十句義論 同句義云何。謂有性。何者為有性。謂與一切實.德.業句義和合。一切根所取。於實.德.業有詮.智因。是謂有性 異句義云何。謂於實轉。依一實。是遮彼覺因.及表此覺因名異句義。和合句義云何。謂合實等不離相屬。此詮.智因。又性是一。名和合句義 有能句義云何。謂實.德.業和合。共.或非一。造各自果決定所須。如是名為有能句義 無能句義云何。謂實.德.業和合。共.或非一。不造餘果決定所須。如是名為無能句義。

俱分句義云何。謂實性.德性.業性.及彼一義和合。地性色性取性等。如是名為俱分句義。廣釋如十句義論 無說句義云何。謂五種無。是名無說句義。何者為五。一未生無。二已滅無。三互更無。四不會無。五畢竟無。是謂五無。廣釋如十句義論 問六句.十句相攝如何 解雲十句中實.德.業三。即是六句中實.德.業句。第四句同。即是六句中第四有句。第六和合。即是六句中第六和合句。第五異句。第七有能句。第八無能句。第九俱分。是六句義中同異句攝。言同異者。自類相望名同。異類相望名異。第十無說非六句攝。所以然者。六句唯論有體之法故唯說六。十句有.無俱論故說第十。各據一義亦不相違 此論總同句義即是十句義中同句義。又是六句義中有句義。能令諸法有故。與同句義名異義同。此論同異句義。即是六句義中第五同異句義如望實句義中九法。自類相望名同。異類相望名異。餘皆准此。又當十句義中第五異句義.第七有能句義.第八無能句義.第九俱分句義。

毘婆沙師至乃至廣說者。此即第二毘婆沙師救。於五難中前四不能救。但救第五諍同勝論。彼執二句與此同分義類不同。彼說一物於多轉故。我說同分於諸法上其體各別。多體.一體其義既殊。云何令我顯同勝論。又縱於彼勝論外道若顯.不顯。然此同分必有實物。經言同分。明知別有。

雖有是說至名為同分者。此即第三經部復難諍同勝論可知。所言引經證實。將為未可。

若爾所說同分是何者。此第四毘婆沙師。反徵經部。如我所說同分實有。汝即不許。彼宗所說同分是何。

即如是類至豆等同分者。此即第五經部答。相似種類諸行生時。於中假立人同分等。無別實體。如諸穀等同分非實。

此非善說違我宗故者。此即第六毘婆沙師。理盡言窮作此說也。

已辨同分至異熟居廣果者。此下大文第三明無想。上兩句明無想體。下一句二門分別。上無想是無想異熟。下無想是無想天。通有心.無心。

論曰至如堰江河者。釋前兩句。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有不相應行異熟果法。能令未來心.心所滅。名為無想。此法體性是實有物。所以能遮未來心.心所法。於五百劫令暫不起。如堰江河。故知實有。恐濫草等故言有情。

此法一向是異熟果者。五類分別。唯是異熟。

誰之異熟者問。

謂無想定者。答。故婆沙一百一十八雲。或有說者。無想定感無想.及色異熟。命根.眾同分。是彼有心靜慮異熟。所餘諸蘊是俱異熟。復有說者。無想定感無想.及色異熟。命根是彼有心靜慮異熟。所餘諸蘊是俱異熟。復有說者。無想定感無想異熟。所餘諸蘊是俱異熟。復有說者。若有心時亦感無心諸蘊異熟。若無心時亦感有心諸蘊異熟。評曰應作是說。無想異熟唯無想定感。一切命根.及眾同分.眼等色根。皆業所感。餘蘊俱感 正理十二。同彼婆沙初師不正義。此論同婆沙評家 問此論若同婆沙評家。命.及色根非無想定感。何故下文感引.滿中。但言二定.及得不能感眾同分。不言不感命.及色根 解雲。下文明感引.滿二種。但言二定.及得不能感引。能感滿。非於滿中能感一切。

無想有情居在何處者。問。

居在廣果至名無想天者。答。明所居處。廣果天中有高勝處。無想有情而居其上。如中間定梵王。於梵輔天中。起台別住。此亦如彼。名無想天。

彼為恆無想為亦有想耶者。問。

生死位中至還起於想者答。眾生於彼生死位中多時有想。然言無想者。由彼有情生後死前中間。五百大劫長時。想不起故。從多分說故名無想。如契經中引證起想 問無想有情。前心多。後心多 答一百五十四評家曰。如是說者。此事不定。或前多後小。或前小後多。隨彼意樂有差別故 又準婆沙評家。出無想心通生得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通五部所斷 問入無想心。為通幾性。幾部所斷 解雲雖未見文。准彼出心入心亦爾 問經說有情皆因食住。於無想中四食既無。如何得住。答正理十二雲。彼以宿業.等無間緣為任持食。謂由宿業引眾同分.及命根等。由續生心.及無間入無想果心。牽引資助故。彼亦有過去觸等為任持食。無心位中唯有過去觸等為食。現在都無。有心位中二種俱有 解雲以宿業為思食。以續生心無間入心牽引資助為識食。以識相應觸為觸食。故無心位唯有過去三食。現在即無。諸有心位亦有現在食。其無想事。雖不從彼等無間緣生。然由彼力牽引資助體方得起。若無前心等。其體無容得起。

從彼沒已至生天之業者。此明退生處。從無想天沒竟。於三界中必生欲界非餘處。所以者何。初師解先修無想定因勢力盡故。或有心無心定因勢力盡故。不能感果。從彼命終還生欲界。於彼不能更修無想定故。或有心.無心定故非生彼界。如箭射空勢力盡時便即墮地。還生欲界應知亦爾。若諸有情應生無想天處。必有欲界順後受業。如生北洲必有生天順後受業。由有欲界順後受業故。唯生欲界不生餘界。故婆沙一百五十四雲。有說若造無想天順次生受業者。法爾亦造欲界順後次受業。如造北俱盧洲順次生受業者。法爾亦造欲界天順後次受業 問生欲何趣。解雲五趣不定。故婆沙一百五十四雲。問定生何處。答有說生地獄。有說生惡趣。如是說者定生欲界處處不定。或生惡趣。或天。或人 問欲順後業於何時造 解雲將修無想加行時造。以彼強勝故今先受。謂諸外道將修無想。或起邪見謗釋種涅槃。或起見取計彼為真。或起戒取計彼為道。如是等惑為惡趣因。既修此定復須離欲。或起生得。或聞。或思。如是等善為善趣因。餘生雖有順後受業。加行中造勢力強故乘彼受生。或善亦通後起位造。應知將生北俱盧洲。欲界天業亦於人中。修無我觀加行時造。以彼強勝。故今先受。或亦通於後起位造。將生北洲業純淨故彼沒生天。將生無想善惡雜起。故從彼沒通生五趣。

已辨無想二定者何者。此下大文第四明二定。就中。一明無想定。二明滅盡定。三明依身別。此下明無想定。將明問起 就中。一總。二別。此即總問。

謂無想定及滅盡定者。總答。

初無想定其相云何者。別問。

頌曰至非聖得一世者。別答。初一句明體 後靜慮。明依地 求脫。明作意 善。明性攝 唯順生受。明招果 非聖。明修人 得一世。明成就。

論曰至與無想同者。如前所說有無想異熟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為無想。如是復有別心不相應行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無想定體。身中無想名無想者。無想者之定名無想定。依主釋也 或即定無想名無想定。持業釋也 頌說如是聲。唯顯此定滅心.心所。與前無想異熟天同。非一切同。准婆沙一百五十一。入無想定心。及出無想定心。俱是第四靜慮有漏善心。不能具述。

此在何地者。問。

謂後靜慮至非餘者。答。唯在第四靜慮。非餘上下諸地。故婆沙一百五十一雲。又下諸地有歡.慼受。行相麁動難可除滅。第四靜慮。唯有處中受。行相微細易可斷滅。故下地中無無想定。問何故無色界無彼定耶。答唯有異生計習此定。以為能證無想涅槃。無色界中無有無想異熟可計。故無想定於彼亦無。又諸異生怖畏斷滅。彼界無色。若更滅心便為斷滅。是彼所怖故彼界中無無想定。

修無想定為何所求者。問。

謂求解脫至修無想定者。答。修無想人。為求解脫涅槃。彼執無想異熟是真解脫涅槃。為求證彼修無想定。作出離道。

前說無想至五蘊異熟者。前說無想是異熟。故。無記性攝不說自成。故不別說。此定唯善。能招無想有情天中五蘊異熟。初生.後沒。有心.心所故具五蘊。

既是善性為順何受者。問。

唯順生受至正性離生者。唯順生受。如文可解。正理一說同此論。又一說。一類諸師作此定執。謂順生受.及不定受。所以者何。成此定者。亦容得入正性離生。入已必無現起此定。由約現行。說無想定名異生定。非約成就。

又許此定至必不修行者。凡.聖分別。唯異生得。以無想定。感五百劫生死大果。空無所得。聖者厭離如見深坑。不樂入故。要執無想異熟。為真解脫涅槃。於無想定。起能出離生死想。而修此定 一切聖者。不執有漏無想異熟。為真解脫涅槃。不執有漏無想定。為真出離聖道。故於此定必不修行。

若諸聖者至無想定不者。此下明成就問。若諸聖者。修得第四靜慮定時。必得無始過去.未來諸有心定。此無想定。為如靜慮亦得去.來無始曾習無想定不。

餘亦不得者。答。餘凡夫人。修得第四定時。亦不得去.來無想定。何況聖人。

所以者何者。徵。

彼雖曾習至無未來修者。彼無想定。雖復過去曾習。以無心故。要起大加行方便修得。故初得時唯得現在。如初受得別解脫戒。亦唯成現。得此定已。第二念等乃至未捨以來。亦成就過去。出已乃至未捨已來。唯成過去。以無心故無未來修。

次滅盡定至三十四念故者。此下第二明滅盡定。初一句明自體 為靜。明作意 住有頂。明依地 善。明性攝 二受不定。明招果 聖明修人 由加行得。明初修行 後兩句明成佛得。

論曰至滅定亦然者。例同無想。

此亦然聲為例何義者。問。

例無想定至名滅盡定者。答。此正出體。如是復有別不相應行法。能令心心所滅。名滅盡定。又婆沙一百五十二雲。問此滅盡定幾物為體。有說此定一物為體。若滅現前即名無心。問云何一滅。剎那現前即名無心。答一受剎那現前即名有受。一想剎那現前即名有想。一識剎那現前即名有識。如是一滅。剎那現前即名無心。斯有何過。有說此定十一物為體。以十大地法及心滅故。有說此定二十一物為體。以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及心滅盡故。如是說者。隨滅爾所心.心所法。即有爾所物現前。為此定體 解雲。評家意更有欣.厭心所。隨其所應與心相應而非竝起。故與前家不同。無想定體准此應知。又婆沙一百五十三雲。問入滅定時滅何等心.心所法。為過去。為未來。為現在。若過去者。過去已滅復何所滅。若未來者。未來未至云何可滅。若現在者。現在不住復云何滅。設非定力亦自滅故。答應作是說。滅於未來。問未來未至云何可滅。答住現在世。遮於未來心.心所法令不相續。故說為滅。如斷城路閉門竪幢。不令人入出說名除寇。此亦如是。有說通滅未來.現在。問現在必不住。復云何滅。設非定力亦自然滅故。答先現在世心.心所法。令有緣法續起而滅。今現在世心心所法。不令有緣法續起而滅。此由誰力。所謂定滅 前解為正。不言有說故。又準婆沙一百五十二。入滅盡定心。有頂善有漏心。若出滅定心通有漏.無漏 問入出心俱緣何法 答如婆沙一百五十三雲。評曰應說。此入定心緣未來定。而不可說緣何剎那不緣何剎那。以未來定有多剎那。未有先後雜亂住故。又云評曰應說。此出定心緣過去定。而不可說緣何剎那不緣何剎那。以過去定有多剎那相雜住故。

如是二定至作意為先者。作意不同對簡差別。前無想定。為求無想異熟解脫厭壞於想。以出離心想作意為先。即無想定能出離生死 又解能出離想也。此滅盡定。為求寂靜而住厭壞散動。以止息心想作意為先。止息即止息心.心所法 又解止息想雖亦止息受等。以想近強故別標也。

前無想定至非非想處者。依地不同。又婆沙一百五十二雲。問何故下地無此定耶。一解雲又滅盡定滅極細心.心所故得。下地不順極細心.心所滅 又一解雲。又下地皆名有想。行相麁動難可止息。此地名非想非非想處。行相微細易可止息。故下地無滅盡定廣如彼記。

此同前定至善等起故者。此滅盡定同前無想定。性唯是善非無記.染。四種善中等起善故。又染.無記非寂靜故。

前無想定至四蘊異熟者。明招果。前無想定唯順生受。此滅盡定通生.後.不定。約異熟果有順生受。有順後受。不定中有二。或不定受是不定中異熟定時不定。或全不受。謂若於下地起此定已不生上地。斷餘煩惱即於下地得般涅槃。是不定中異熟及時俱不定。唯招有頂四蘊異熟。婆沙九十雲。問滅盡定受何異熟果耶。答受非想非非想處四蘊異熟果。除命根.眾同分。彼唯是業果故。又正理雲。前無想定能順生受及不定受。餘文同此。

前無想定至勝解入故者。凡.聖分別。唯聖人得此 無想定在第四靜慮。彼處有色。修無想者作如是念。我雖滅心而猶有色。不怖斷滅異生能起 此滅盡定在於有頂。彼無有色。復欲滅心恐成斷滅。而生怖畏故不能起 又此滅盡定。唯聖道力所起故。唯聖非凡。又聖人將入此定。以此定為現法涅槃勝解想入。由作涅槃心想故。異生不能入。恐畏斷滅。故又勝解用強故別標也。又正理雲。非諸異生能起滅定。彼有自地起滅定障猶未斷故。未超有頂見所斷惑。於起滅定畢竟無能 又破此論雲。彼說非理。於無想定與此同故。彼此心斷。涅槃勝解無差別故 俱舍師救雲。據此義邊雖無差別。而所依地色.無色異。怖畏不同。不可為例。

此亦如前非離染得者。明此滅定。如前無想非離染得 由何而得者。問。由加行得至亦成過去者。答。是加行得。初唯現成不得過去。亦不修未來。以無心故。要由心力方修未來。第二念等乃至未捨。亦成過去。

世尊亦以加行得耶者。此下釋成佛得。此即問也。

不爾者。答。

云何者。徵。

成佛時得至皆離染得者。釋。明佛滅定離染時得。正理彈雲。豈不盡智。於成佛時亦不名得。況滅盡定。以諸菩薩住金剛喻三摩地時。名得盡智。得體生時名為得故。又云。隨宜為彼而通釋者。謂於近事而說遠聲。或金剛喻三摩地時。必成佛故亦名成佛。無間剎那定成佛故 解雲正理論主為俱舍通。理實說。得在菩薩位。今於近佛成就事說遠菩薩初得聲。故於佛位說得無失。

俱舍師救雲。言成佛者。於因立果名。言盡智時得者。謂盡智在生相時。自解足能。無勞彼釋。

世尊曾未至俱分解脫者。問。既言俱分謂得滅定。佛盡智時未起滅定如何名俱。

於起滅定至成俱解脫者。答。佛盡智時雖未起滅定。於滅盡定起自在故。如已起者成俱解脫又婆沙一百五十三雲。問云何盡智起已名俱解脫。答已得彼定入出心故名俱解脫。非得定體。則由此理名離染得。後時不由加行起故。

問佛盡智時若未得滅定。云何正理。雲永離定障故捨不成就故。於起滅定得自在故。如已起者成俱解脫。若無有得。如何言捨不成就耶。夫得.非得相翻立故 解雲滅定非得總有二類。一類依未斷障身。名起定不自在不成就。一類依已斷障身。名起定自在不成就。正理言捨。捨依未斷障身不成就。至佛身中復有一類依已斷障身不成就如聖道非得總有二類。一依凡身是異生性。一依聖身非異生性 又解未成佛時。於滅盡定應得不得。有未得退。彼不依佛身成佛時捨名不成就。

西方師說至不許彼說者。此下釋非前三十四念故敘異說問。西方師即是迦濕彌羅國西。健馱羅國諸師。此師意說。菩薩學位先起此定。謂彼菩薩。先斷無所有處惑方入見道。從見道出已方入滅盡定。從滅盡定出斷有頂惑。後得菩提。於盡智時成過去滅定。云何此中不許彼西方師說。

若許彼說至後生盡智。論主為釋。若許彼西方師說。便順尊者鄔婆毱多所造理目足論。彼論說佛先起滅定後得菩提。論主意朋西方師說。故作斯釋。鄔婆毱多此雲近藏。佛涅槃後一百年出。是阿育王門師。舊云優婆毱多訛也。

迦濕彌羅國至起滅盡定者。迦濕彌羅國意說。非先起滅定後方生盡智。由三十四念得菩提故。於此三十四念中間。無容得起非想地有漏不同類心。故諸菩薩學位不應起滅盡定。

外國諸師至斯有何過者。外國諸師。即是迦濕彌羅外印度國諸師。與西方師所說意同。故今隨舉為問。若於三十四念中間。見道後起非想地不同類有漏心。得滅盡定。斯有何過。

若爾便有至不越期心者。迦濕彌羅為彼出過。若起異類便越期心。然諸菩薩不越期心。

理實菩薩至無漏聖道者。外國諸師釋。理實菩薩不越期心。然非不越無漏聖道起餘有漏。

若爾期心如何不越者。迦濕彌羅復難。若起有漏即越期心。如何不越。

謂我未得至諸事究竟故者。外國師解。可知。

前說為善我所宗故者。迦濕彌羅不能申難結歸本宗。

雖已說二定至滅定初人中者。此下第三明所依身。

論曰至而得現起者。釋初句。二定俱依欲.色二界而得現起。又婆沙一百五十二雲。問此無想定何處能起。有作是說唯欲界起。欲界心勐有說力故。有餘師說通欲界.三靜慮起。由念曾修加行勢力亦能起故。復有說者第四靜慮亦能現起。除無想天。勿果與因極相逼故 解雲於三說中後二無違。前一非正。如下別破。又婆沙一百五十三雲。問何故生欲.色界能起滅定。非無色界耶。答命根依二法轉。一色。二心。此定無心。斷心起故。生欲.色界起此定時。心雖斷而命根依色轉。生無色界色雖斷。而命依心轉。若生彼起此定者。色.心俱無。命根無依。故亦應斷。是應名死。非謂入定。是故生彼界不起 解雲滅定無色故彼別簡。無想在色理在絕言。故不彼說。

若有不許至是名同相者。若有自部諸師。不許亦依色界起無想定。便違發智本論所說。彼論以色有五行相對 色有謂色界有。五蘊名五行。無常名行。故婆沙一百九十二雲。此中諸蘊以行聲說。過去如來應正等覺。說蘊名行。今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說行為蘊。此阿毘達磨中說五行者。欲顯今佛所說五蘊。則是前佛所說五行故(已上論文) 廛謂市廛。三界紛雜如市廛也。謂發智言。或有是色有此色有眾生非具五行。謂色廛有情。或生有想天住異界.及無漏不同類心。或入無想定。或入滅盡定。或生無想天已得入無想異熟。如是等但有色.行二蘊。闕餘三蘊。是謂色有此有非五行。彼論既說色廛有情入無想定。而言不入故自教相違。由此證知。如是二定俱依欲.色而得現起。是名同相。

言異相者至後復修起者。此釋第二句。謂無想定。欲.色二界皆得初起。由無始來數數修習。起時即易。故通二界皆得初起。滅定初起唯在人中。由無始來未曾修習。起時即難。初起之時。要由說力.及強加行方得生故。故正理雲。唯人中有說者.釋者。及有強盛加行力故 又解無想定。因天眼通見彼無想有情。謂為涅槃便即修故。於色界中有得初起 又解無想定雖容色界初起。必先欲界初起加行。造欲界中順後受業。方生色界起宿住通。知先不得今復更修。故得初起。此滅盡定。在於人中初修起已。由退為先方生色界。依色界身後復修起。

此滅盡定亦有退耶者。問。

應言亦有至色界受生者。引經證退。大意可知 鄔陀夷。此雲出現 尸羅。名戒 三摩地。名等持。即定之異名 般羅若。名慧 現法。謂長病等退緣 滿足。謂無學果 段食天。謂欲六天。資段食故 意成天身。謂色界天。不由精血等生。隨意受生名意成天身 若依婆沙一百五十三具說雲。契經說。尊者舍利子。告苾芻眾言。若苾芻戒.定.慧具足者。能數數入出滅受想定。彼於現法。及將死時。若不能辨如來聖旨。命終超段食天處。生在意成身天中。於彼復能數數入出滅想受定。斯有是處。應如實知。時具壽鄔陀夷。在彼會坐。語尊者舍利子言。彼苾芻生意成身天。能數入出滅受想定無有是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問何故具壽鄔陀夷。再三違逆尊者舍利子。答彼之所疑非無處所。彼作是念。得此定者必已離無所有處染。命終應生非想非非想處。於彼必無起此定理。又彼不了舍利子意。是故現前再三違逆。問舍利子有何意趣。彼具壽云何不了。答舍利子說生色界者。鄔陀夷說生無色界者。舍利子說退者。鄔陀夷說不退者。由此不了故再三違之。廣如彼說。

有餘部執至此義亦成者。有餘大眾部等執第四靜慮亦有滅定。生意成天。依彼所執滅定無退。此義亦成。彼謂凡夫得第四定尚能入無想定。況聖人得第四定。而不能入滅盡定耶。

第四靜慮至契經說故者。引經破執。四靜慮.四無色是八有心定後。方說滅定為第九。故知彼非想後方入此定。若說滅定在第四定。彼定後起應名第五。

此若必然至超越定義者。大眾部等難。若如文執者。經言九次第即不令在第四。經言次第應無超越義。經言次第亦通超越。何妨經言第九定而通第四入。

此定次第至隨樂超入者。為外通經。次第之言依初學說。後得自在無妨超越。

如是二定至有頂地故者。此下總以諸門分別二定差別。此即依地不同。如前具釋。

加行有異至異熟果故者。此三門可知。

順受有異順定不定生二受故者。此中兩對 定.不定為一對。無想是定。滅盡是不定 生.二受復為一對。無想順生。滅定順生.後二受。應知為對不定故別立定。理實此定即是生受。

初起有異至最初起故者。無想定欲.色二界初起。滅定人中初起。

二定總以至滅受想耶者。問。於二定中隨滅爾許心.心所法。即有爾許不相應行替處為二定體。何緣但說名為無想.滅受想耶。

二定加行至唯名他心智者。答。雖此二定總以心.心所滅為其自性。但言無想.滅受想者。從加行立名。諸外道等計苦.樂為生死。為欲出彼修無想定。將欲界有苦。初.二.三定有喜.樂受。不了第四定捨.及餘心.心所法。而作是言。第四定中雖出苦.樂。而猶有想未得涅槃。我今須滅。故加行中但偏厭想名無想定 滅受想定。加行之時亦偏厭受.想。謂聖人為於二界疲勞受。於諸靜慮想。於無色定。厭此受.想暫欲止息。故加行中偏厭受.想。故此二定皆從加行立名。如他心智亦知受等。加行但欲知他心故。從加行立名。二定亦爾。

今二定中至心復得生者。問。毘婆沙師至等無間緣者。此下第一毘婆沙師答。許過去有定前心作等無間緣。能引出定心起。

有餘師言至心有根身者。第二有餘經部師言。如生無色界色久時斷。如何於後色復得生。彼生定應由心中色種子生。非過去色生。此即舉例。如是出定心亦應然。由定內有五根身中有心種子。生出定心。非由過去定前心起。故彼經部中先代諸軌範師咸言。心.身二法互為種子。

尊者世友至故無此失者。經部異師尊者世友所造問論中說。若執滅定如前二說全無有心。可有此無心生有心過。我說滅定猶有細心生出定心。故無此失。

世友梵名雲伐蘇蜜多羅。舊云和須蜜訛也。印度國名世友者非一。非是婆沙會中世友。又正理第十三雲。譬喻論者作如是言。滅盡定中唯滅受.想。以定無有無心有情 解雲此敘鳩摩羅多門徒釋。彼宗所執。唯一心王。隨用差別立種種名。無別心所。但心緣境第一剎那初了名識。第二剎那取像名想。第三剎那領納名受。第四已去造作名思。諸餘心所皆思差別。識.想.受三唯無記性。思心已去方始通三。入滅定者滅想受心。由此二麁是所厭故。識雖非厭。定中亦不得起。是無記故。於行位中思之差別。為滅定體。以實言之即是心。就用言之是心所。故彼定中必有心體。但無受.想之位。何以知然。名稱滅受想定。故知無受.想。必定無有無心有情。既是有情。故知心有。又婆沙一百五十三雲。謂譬喻者分別論師執滅盡定細心不滅。彼說無有有情而無色者。亦無有定而無心者。若定無心命根應斷。便名為死。非謂在定 准此論世友同彼譬喻分別論計。

尊者妙音至亦應不滅者。尊者妙音說。此世友非理。若此定中猶有識者。根.境.識三和合故必應有觸。由觸為緣故應有受.想。引證可知。則此滅定中。受.想等法亦應不滅。

若謂如經至諸心皆滅者。妙音牒世友救破。若謂經說受為緣故生愛。自有阿羅漢受而不生愛。觸亦應爾。非一切觸皆受等緣。何妨滅定中觸而不生受者。此例不然。觸.受兩緣有差別故。經自簡言。若異生.學人。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生愛。明知非是無明觸所生諸受。即不生愛。曾無有處簡觸生受。故知諸觸皆能生受。故有差別 由此道理。毘婆沙師說滅定中諸心皆滅。

若都無心如何名定者。世友問。

此令大種至故名為定者。答。由得此定在身。令諸大種湛然能平等而住。水火風等所不能損。但大種平等住所造色必亦平等住。故略不說。此即從果立名 或由定前心離於沉.掉平等至此定。由定故此即從因立名。故婆沙雲。等至有二。一令心平等。二令大種平等。

如是二定至為是假有者。問二定假.實。

應言實有至令不生故者。說一切有部答。應言二定實有。以能遮礙未來心令不生故。明知有實體性。

有說此證至是有為攝者。有經部師說。此證理不應然。述自解雲。彼說滅定全無有心。由前定心能遮礙故。與後餘心相違而起。由此定前心起故。唯令後起餘心暫時不轉。此定前心。又能引發違心所依身令相續起。故唯心不轉位假立為定。但是心無無別實體。恐伏難言。依無而立。如何滅定是有為攝。為通此難故作是言。此唯不轉分位假立。入定前位無。出定後位無。似有生滅故假說此是有為攝。

或即所依至假立為定者。經部異釋。或即所依身由前定心引。令如是起與心相違。即於所依假立滅定。

應知無想至餘說如前者。無想例同滅定。由定前心能遮礙故。與後所餘心相違而起。由此定前心起故唯令後餘心暫時不轉。唯心不轉位假立無想定。但是心無。無別實體。餘說如前。據此論文於心不轉。或於所依假立二定。有說經部於厭心種子假立二定。然未見文。

此非善說違我宗故者。毘婆沙師言此經部師非為善說。違我宗故。

已辨二定至能持煗及識者。此下大文第五解命根。上句會名。下句用證。命是活義。壽是期限義活即是命。故知此命即壽異名。

論曰至謂三界壽者。就長行中一釋頌本。二問答分別。此釋初句。對法即是發智論說。

此復未了何法名壽者。此下解第二句。此即問也。

謂有別法至說名為壽者。答。能持煖.識。明有別壽。引經證用。經說三法能持於身。若三捨身身便僵仆。仰死名僵。伏死名僕。亦有側死且言僵仆 或從多說 故有別法能持煖.識。相續住因說名為壽。

若爾此壽何法能持者。經部難。

即煖及識還持此壽者。說一切有部答。

若爾三法至應常無謝者。經部難。若爾三法更互相持相續轉故。鼎足而立。何法先滅。由此一法滅故餘二法隨滅。若無一法先滅者。是則此三應常無謝。

既爾此壽至相續轉故者。說一切有部釋。為難所逼今復轉救。既爾此壽應業能持。從業所引或長或短相續轉故。論主意朋經部。故。今轉計前後相違 又解說一切有部復為好解。顯前非正。

若爾何緣至而須壽耶者。經部復難。業力足持煖.識何須壽耶。

理不應然至恆異熟故者。說一切有部反責出過。理不應然。勿一切識從始至終恆異熟故。以三性識相間起故。

既爾應言至何須此壽者。經部解。既爾應言業能持煖煖復持識。何須此壽。

如是識在至彼無煖故者。說一切有部難。欲.色有煖可煖持識。無色無煖應無能持。

應言彼識業為能持者。經部解。應言彼識業為能持。為難所逼故復轉計。

豈得隨情至又前已說者。說一切有部。責彼轉計業持識過。又前已說。

前說者何者。經部徵。

謂前說言至說名為壽者。說一切有部。引前文答結定本宗。

今亦不言至非別實物者。經部自述己宗 若爾何法說名壽體者。說一切有部問。

謂三界業至住時勢分者。經部答。謂三界業所引眾同分。住時勢分不斷。於此勢分說為壽體 由三界下。別顯同分住時勢分長短。由三界業力所引。同分住時勢分相續。決定從應住時。爾所時住。或經十年或百年等。即此勢分假說為壽。如穀種等所引。乃至熟時勢分於此勢分不斷。假說功能。又如放箭所引。乃至住時勢分。於此勢分假說為行。經部復重虛.累假.故。於假同分上復假立命根 問若於同分假立命根。何故正理十三敘經部義雲。由業所引。六處.並依。住時勢分相續決定。隨應住時爾所時住。故此勢分說為壽體 准彼論文。於六處.及依上假立命根。豈不相違。依謂扶根 解雲同分無體。還依六處.及依上立。此論據假依假。正理據假依實。故不相違。又正理難經部雲。若處無業所引異熟內五色處。於彼或時無業所引第六意處。謂於長時起染污識.或善有漏.及無漏識。相續位中。無業所引異熟勢分。說何為壽 正理難意。於無色界無內五處。或起餘心。又無異熟意處。異熟勢分於彼既無。說何為壽。

俱舍師解雲。若依異熟立者。是異熟。若依餘立者。非是異熟。雖依彼立非隨彼法判性。如名.句等依善.惡聲。

有謂有行至恆行不息者。義便兼破勝論。此即敘也。彼計德句義有二十四種。行是第二十一。故言是德差別。彼計諸法從此至彼速疾迴轉等。皆由行力有。勝論外道謂執有行是德句差別。依箭等生。由彼行力故。彼箭等乃至未隨。恆行不息。如鳥銜菓。

彼體一故至無差別故者。論主作比量破。先舉兩因。後舉宗.喻。彼行體一故。是一因。無障礙故。是第二因。放箭之時往趣餘方。初急.中緩.後至。三時分位差別應不得有。初位之時應當非急。行體一故。如中.後位。中位之時應當非緩。行體一故。如初.後位。後位之時應當不至。行體一故。如初.中位。

又破雲。後位之時應無墮落。無障礙故。猶如初位。勝論救作不成過。後位墮落由風障礙。若謂由風所障礙故。又破雲此箭初位應當即墮。能障礙風無差別故。猶如後位。此箭後位應無墮落。能障礙風無差別故。猶如初位 有別實物至是說為善者。論主印取說一切有部。

為壽盡故死為更有餘因者。此第二問答分別。此即問也。

施設論說至枉橫緣故者。答。引施設足論四句差別。其文可知。

又亦應言捨壽行故者。論主解雲。此第四句中。又亦應言諸佛.羅漢捨壽行故。而不言者非枉橫緣故。以作論者據枉橫緣故。婆沙二十俱非句中言。彼作論者。顯有橫死故作是說。佛雖財.壽俱未盡故而般涅槃。然非橫死。邊際定力所成辨故 正理破此論雲。不應復言捨壽行故。義已攝在初句中故 正理意說。捨壽行者引感壽業令感富樂。即是感壽業盡故應名壽盡故死。非福盡故死 俱舍師救雲。故促壽死非為壽盡。如何可在初句攝。又違婆沙說佛財.壽俱未盡故第四句攝。意違俱舍何斯反害自宗。

壽盡位中至俱盡故死者。重釋第三句。二業中感壽業勝。於第三句壽盡死中。福盡於死雖復無能。以壽盡時自然死故。然說為俱盡故死者。為壽盡時福亦盡故。故俱盡時有死說為俱盡故死 又解通伏難。伏難意雲。福盡壽未盡容有受苦而活。壽盡福未盡必無更活。故知俱盡之時。福盡於死無能。應言壽盡故死。不應言福盡故死。為通斯難故有此文。福盡於死實無功能。但為於俱盡位有死。說為俱盡故死。

發智論說至彼言何義者。此舉發智文責其說意 問如下俱非害中欲界說有多種。一起便住義與彼同。何故但說無想.滅定 解雲二定攝無心全。是故別說。餘各有心少分。是故不說 又解二定不損壽命。是故別說。如人應受百年命根。至年五十入彼二定。設經千年方始出定。不食段食還更受餘五十年命。餘即損命故不別說 問入二定經多時命。是何業果耶 解雲准前延命。或是入定前遠加行。欲界善思現業果。或是殘業果。或是不定業果 又解由定力資過去業令引命長。然更勘文。又婆沙一百五十一雲。問欲界不入二無心定。亦有不隨緣轉。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此中說決定者。謂若住二無心定。壽行決定不隨緣轉。餘或隨緣是故不說。有說欲界雖復更有不隨緣轉。然為顯示二定威力故偏說之。

若所依身至一起便住者。論主答。所依色身名相續也。故婆沙雲。有說色身名為相續。謂生欲界不住無想滅盡等至。壽隨色身相續而轉。所以者何。若身平和壽則無夭。若身損壞壽則中夭。

迦濕彌羅國至有非時死者。第二毘婆沙師解。初隨相續轉顯壽有障。後一起便住顯壽無障。由此決定有非時死。

故契經說至自般涅槃故者。引經證成。就四句中前三句顯隨相續轉。第四句顯一起便住。此釋第一句 戲忘念天。謂耽著嬉戲。身心疲勞意念忘失。由喜增上故於彼殞歿 意憤恚天。謂意發起增上憤恚。以怨恨心角眼相視。久憤不息於彼殞歿。此二。或是四天王天。或是三十三天。故婆沙一百九十九問此二天雲。問如是諸天住在何處。有說住妙高層級。有說彼是三十三天 此初句中又應說諸佛。促壽自般涅槃故。此且略標。非皆遍舉。故婆沙一百五十一於初句中又云。復有一類或龍.妙翅或鬼.及人.或復所餘可為自害非他害者。

唯可他害至諸有情類者。釋第二句。此是略標。非皆遍舉。故婆沙第二句中又云。復有一類或龍.妙翅.或鬼.及人.或復所餘。可為他害非自害者俱。

可害者至欲界有情者。釋第三句。隨其所應思之可解。此且略舉。非皆遍舉。故婆沙第三句中又云。謂諸禽獸.或龍.妙翅.或鬼.及人.或復所餘。可為自害亦他害者。

俱非害者至輪王胎時者。釋第四句。中有必須待緣受生。故非害也。色.無色無殺業也 又解中有.色界身殊妙故。俱不可害。於無色界無色身故。亦不可害 那落迦惡業所繫非害能死 北俱盧洲定受千年。又無殺業 見道十五剎那必無中夭。出慈定為欲利樂勝故 滅定.無想由定力故。竝非俱害 王仙謂轉輪王捨家修道。具足五通名曰王仙 又解謂輪王太子。既灌頂已。先應學習故晉仙王所行梵行。故謂王仙。以彼當紹輪王位故。亦非俱害 佛使。謂佛所使人。由佛使力故作事未終亦非俱害。如時縛迦此雲活命。善療眾病能活命故。舊云耆婆。或云耆域訛也。佛遣入火抱取殊底穡迦。此雲有明。舊曰樹提迦訛也。彼之父母其家巨富年老無子。忽因懷孕問諸外道。咸言是女而不長命。及其問佛佛記是男長年具德。外道無識方便藥中。母喪焚軀子安無損。佛遣活命入火抱取。有明由佛記力故不死。活命由佛使故不死。委說如經 准婆沙一百五十一。達弭羅等五人。皆是佛所記別。達弭。此雲有法。羅。此雲取。於有法神邊乞取從所乞神為名故名有法取。是長者子 嗢怛羅。此雲上勝。亦是長者子。

殑耆。是河神名。羅名攝受。父母憐子從神立名。我子為殑耆神之所攝受。餘惡鬼神不能害也。若女聲中呼名殑耆。若男聲中呼名殑伽。舊曰恆河訛也 長者子耶舍。耶舍此雲名稱。投佛出家。夜度深流安然無損 鳩摩羅時婆。鳩摩羅此言童子。時婆此雲活命。名活命童子。

最後身菩薩。謂王宮所生身也。必定成佛。所作未辦故。及此菩薩母懷菩薩胎時。菩薩福力故令母無損。一切轉輪王勝業持故 及此輪王母懷輪王時。輪王福力故令母無損 此且略標非皆遍舉。故婆沙第四句中。於佛所記中更說有殊底穡迦 又云。住最後有補特迦羅所作未辦。劫初時人。哀羅伐拏龍王.善住龍王琰摩王等。及餘一類俱不害者。

若爾何故至受生有情者。論主引經難。毘婆沙師若說俱非害中。色.無色界一切有情竝非俱害。何故經中唯說有頂。

傳說所餘至俱非可害者。答。毘婆沙師傳說。所餘三無色.四靜慮所得自體。可為自.上二道所害。有頂自.上二害俱無。約此說為俱非可害。

豈不有頂至應名他害者。論主難殺。

如是應說至樂生天者。論主釋經經言有頂俱非害者。如是應說。舉後有頂顯初三無色.及四靜慮 如或已下引例可知。

彼經如聲至不可例彼者。外難。所引經中。有其如聲可顯喻義。舉一顯餘。此舍利子經無有如聲。不可例彼梵眾經等。

若顯喻義至亦有如聲者。論主反難。七識住經中。第一識住雖非顯喻亦有如聲。故知如聲非定顯喻。

傍論且止者。論主止諍。

已辨命根至生住異滅性者。此下大文第六明四相。就中。一明相體。二通外難 就明相體中。一明本相。二明隨相。此即明本相也 相是牒章 謂已下正釋 因緣造作名為。色.心等法從因緣生。有彼為故名曰有為 有為非一名諸 此諸有為是相所託。相是標相。即能表示諸有為法體是有為各有別體名性。相不孤起必託於法 具足應言諸有為之生性。乃至諸有為之滅性。

論曰至性是體義者。就長行中。初釋頌本。後問答分別。此釋頌也。由此四種是有為法之標相故。法若有此相應是有為攝。與此相違是無為法。此宗諸法體皆本有。四相於法但望用說。非據體論 此中於法能起彼用令入現在。說名為生。若無生相。諸有為法。如虛空等應本不生 至現在已。住令彼用暫時安住各引自果。故名為住。若無住相諸法暫住。應更不能引於自果 若任住力數令引果。由異能衰彼引果用。令其不能重引自果。故名為異。若無異相。衰彼功能。何緣不能數引自果 或異相者。是行相續後異前因。若任住力。令諸行法後漸勝前。由異衰故令後劣前。雖復有法後勝於前。由別緣助摧異相能。引後勝也 異於現用既衰損已。滅復能壞彼現法用。滅入過去故名為滅。若無滅相用應不滅。用若不滅應是其常。應知此宗生相未來起用。住.異.滅三於現在世同時起用。雖復俱依一法上立。所望不同作用各別 問時之極促名一剎那。用既別世何名剎那 答婆沙三十九有二說。一說雲。體雖同時用有先後。一法生滅作用究竟名一剎那。又一說雲。或生滅位非一剎那。然一剎那具有三體。故說三相同一剎那。前家約用。後家約同時具有三體。各據一義。然無評家 又足一解。生用起時名一剎那。現在三相用時復名一剎那。此約用起時極促解也。

豈不經說至之有為相者。此下問答分別。此即問也。經但說三。論寧說四相。

於此經中應說有四者。答。於此經中理應說四。

不說者何者。徵。

所謂住相至有為相中者。初釋經中不說所謂住相。此師釋。經不說住者。三相過患有情易厭。故經別說。住相安住眾生難厭。故經不說 然經說住異是此異別名。約住辨異。住之異故名為住異。如生名起滅名為盡。眼目異名。如是應知。異名住異恐三相中住異之名濫彼住相。故別釋也。生力遷法令用入現。異.滅遷用令入過去。正令過去但是滅力。而言異相以助滅故。由斯過重故經說三。喻說可知。住非遷迫常樂安住為令生厭故經不說有為相中。

又無為法至故經不說者。第二釋。住濫無為故經不說。

有謂此經至名住異相者。第三釋。住.異合說故經說三。

何用如是總合說為者。問。

住是有情至四有為相者。答。為令厭住與異合說。如示黑耳與吉祥俱。為厭吉祥先示黑耳。黑耳.吉祥姊.妹二人常相隨逐。姊名吉祥。所至之處能為利益。妹為黑耳。由耳黑故故以名焉。所至之處能為衰損。愚人貪染吉祥。智者欲令厭捨先示黑耳。既見黑耳吉祥亦捨。舊云功德天.黑闇女。譯家謬矣。住.異亦爾。為令厭住與異合說。是故定有四有為相。

此生等相至生等相故者。此下明隨相問起。本相有為。應有生等。若更有相便成無窮。

應言更有至於八一有能者。上句答初問。下句通難答第二問。

論曰至由四隨相者。就長行中。初釋頌本。後廣抉擇。就釋頌本中。此釋初句。此四本相。由有隨相作標相故。故名有為。此中正明本相有為由四隨相。而言諸行有為由四本相者。相乘故說。雖複本相亦由本相。此中且對隨相以論 應知大少四相各有三名。大相三名者。一名本相。對隨相故。或是本法上相故言本相。二名大相。對小相故。或相八法故。名為大相。三單名生等對生生等故 小相三名者。一名隨相。隨本相故。或相隨本故。二名小相。形大相故。或相一法故。名為小相。三名生生等。對生等故。上生字是小生。下生字是大生。能生生故 又解上生字是大生。下生字是小生。生之生故名為生生 如釋生生餘三亦爾。

豈不本相至展轉無窮者。此下釋第二句。問.豈不本相如所相法。一一應有四種隨相。此四隨相。復各有四展轉無窮。

無斯過失至功能別故者。答。本.隨能別。非有無窮。

何謂功能者。徵。

謂法作用至一法有用者。釋功能。即是八法作用。或名士用。士謂士夫。如士夫用也。從喻為名。本相於八。隨相於一。各有用也 其義云何者。復徵。

謂法生時至無無窮失者。釋文可解。

經部師說至證體實有者。此下廣抉擇。此即經部約三量破。經部師說生等四相本無實體。如今分別猶如分析虛空相似 色等等餘四境.及五根等。謂此諸相。非如五境現量證實。非如五根比量證實。非至教量證體實有。至極之教故名至教。亦名聖教量。是即三量俱無。如何知有。

若爾何故至亦可了知者。說一切有部責彼經部。雖無現比證知而有聖教。經中既說有為之起等。第六轉聲。復言了知。明知有體。

天愛汝等至義是所依者。經部相調。但須依義不應執文。

何謂此經所說實義者。徵。

謂愚夫類至亦可了知者。經部釋經顯無實體。謂愚夫類。無明所盲而無慧眼。於有為行前後相續。不知無常謂一謂常。執之為我。或執我所。長夜於中而生耽著。世尊為斷彼執見破彼耽著故。顯行相續。體是有為及緣生性。假立三相。故彼契經作如是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非顯諸行。一剎那中具有三相實體。由一剎那。起等三相。以慧觀察不可知故。非不可知應立為相。故彼契經復作是說。有為之起亦可了知。盡.及住.異亦可了知。既一剎那起等三相不可了知。經中復言了知。明知定約相續假立。非據剎那。以約相續方了知故。引彼經意證剎那無三相。顯相續立 難中但引彼經一文。解中具引彼經二文。

然經重說至表善非善者。經部釋經。然前經文。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經應但言有三有為之相。然經重說後有為言者。令知此能相。表所相法體是有為。若但言有為之相。即不知此相定表所相法體是有為。或疑此相表有為是有。及善.惡等。故著後有為言。令知此相表所相法定是有為。故言勿謂此相表有為法是有。如白鷺所居表水非無。亦勿謂此相。表有為法是善.惡。如童女相能表男.女善.非善事。若性貞潔腳膝纖團。皮膚細軟齒白脣薄。必生善子。此相表善。若性不貞潔腳膝笨大。皮膚麁澁齒黑脣厚。生不善子。此相表非善。此有為相。不同白鷺表有水。不同童女相表善.非善。但表所相法體是有為。

諸行相續至衰異壞滅者。論主述經部宗。約諸行相續假立四相。非據剎那。言相續者謂一期相續。或一運相續。隨其所應初生起位名生。終盡滅位名滅。中間相續隨轉不斷名住。即此住時前後剎那差別名住.異。約住明異故名住 異 故佛世尊。依此相續顯四相義。於一時間對大眾中說難陀言。是難陀善男子善知彼受生.住.異.滅。難陀未得道時多起貪慾。欲因受生。為離貪慾。常觀諸受生.住.異.滅。故後得道猶觀彼受。佛約難陀顯斯義也。若約相續可能善知。若說剎那善知受生.住.異.滅者。受未來生可容現知。受住.異.滅必居現在。能知之智理非過.未。既俱現在不可同一相應品中慧能知受。理相違故。既言知受生.住.異.滅。明知生等非一剎那。應知現智剎那別起。知受相續生等四相。義即無違 又解若生等有實體。如何約受觀生.住等。若生.住等剎那具有。云何可得竝觀。既約受次第別觀故。知生等無別實體。非一剎那。

故說頌言至相續說住者。引頌證。此三行頌。竝是經部諸師說頌。前兩行顯於相續立生等相。文異義同。後一頌破說一切有部剎那實住。由諸法剎那無有實住而有假滅。彼法生已不待外緣。剎那剎那自然滅故。於剎那中執有實住是為非理。是故唯於相續說住非約剎那。

由斯對法至名剎那法性者。論主復言。由斯相續立住義故。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所說理成。故彼論言。云何名住。謂一切行已生未滅。相續說住。非生已經停不滅。名剎那法性。以時極促名一剎那。若更經停便非極促。論主雖復意朋經部。於本論文不多非撥。故引為證。

雖發智論至非一剎那者。論主會發智文。彼論雖說於一心中生等相。彼依一生眾同分相續心。說總名一心。非一剎那說名一心。故不相違 又解三性心各別起時。一運相續名為一心 或約十位 或約一類說。眾同分隨其所應。

又一一剎那至四相亦成者。經部師言。何但約相續假立四相。若據剎那假立亦得。

云何得成者。徵。

謂一一念至非無差別者。釋。本無今有體起名生。有已還無無時名滅。能引後後剎那嗣前前起。或即此念後後剎那。嗣前前起名住。即假住相。或與前念或與後念。有差別故名住異。約住辨異故名住異 伏難言。如金剛等堅硬之物。前後無別云何名異。為通此難故言。此金剛等。於前後念相似生時。前後相望非無差別。

彼差別相云何應知者。徵。

謂金剛等至而見相似者。釋。謂金剛等。有擲.未擲時差別故。故亦有異。就擲之中復有差別。若強力擲即速墮。若弱力擲即遲墮 又解若強力擲遠故遲墮。若弱力擲近故速墮。時差別故而有異相。由斯道理。大種轉變差別義成。從強言大。造色不說自成。諸行相似。剎那剎那相續生時。前後相望。麁相而觀。雖復無多差別。細而言之非無有異。

若爾最後至應不遍有為者。此難異相。若言前後有差別故名為住.異。最後念聲。最後念光。及臨入無餘涅槃時最後六處。此等諸法竝無後念可別。應無住.異。若此後念無有異相。是則所立相應不遍有為 又解難住.異二相。既無後念可嗣。應無有住。既無後念可別。應無有異。

此不說住至無不遍失者。經部答。此通異相難。經文說異名住異者。意但說異為有為相。此不說住為有為相。故經言有三有為之有為相 問其義云何 答謂住之異故名住異。故若有住之處亦必定有異。後念聲等。雖無後念嗣現剎那。而能嗣前過去剎那。亦名為住。雖無後念可異。與前念異故亦有異。此正釋異。而言住者約住明異。由此立相無不遍失 又解此通住.異二相難。顯二相中意立異相為有為相。此不說住為有為相。為欲約住辨異故。前解住也。不得我意浪難住相。此即且撥住相難。卻問其義云何。答謂住之異。故名住異。故若有住之處亦必有異。最後聲等雖無後念可嗣可異。而有前念可嗣可異。得有住異。此正明異是有為相。而言住者約住明異。由此立相無不遍失 若准文勢前解為勝。若准答文後解亦通。應知住.異若最後念。雖無念可嗣可異。而能嗣前異前。若最初念。雖無前念可嗣可異。而有後嗣.後異。若中間剎那具有前.後嗣.異。設一剎那嗣.異流類。亦名住異 問答之中雖論最後。此乃略舉一隅。

然此經中至生等別物者。經部略標經意。然此四相經中。世尊所說有為之相。略顯示者。謂有為法本無今有名生。有已還無名滅。相續隨轉名住。即此住相前後差別名異。此中何用生等別物。

云何所相法即立為能相者。說一切有部難。若無別能相。云何所相法即立為能相。

如何大士相至有生等實物者。經部反難順成已義。如何世尊大士三十二相非異於大士。角等三難准此可知。此有為相理亦應然。非異所相別有能相。雖了有為色等自性。乃至未了先無今有生。有已後無滅。相續隨轉住。前後差別異。仍未知彼體是有為。故非彼色等性即是有為相。然非離彼色等性有生等實物 能相.所相解各別故。不得言即 離色等外無別性故。不得言離。此是不即不離義也。

若離有為至復何非理者。說一切有部反徵。

一法一時至許俱有故者。經部反難出過。一有為法有四別相。於一時中。應即生.住.異.滅許俱有故。

此難不然至而不相違者。說一切有部解。生用未來。三用現在。用時各別故。雖俱有而不相違。

且應思擇至有用無用者。此下經部廣破。此即勸思。未來法體為有。為無。然後可論有用.無用。體尚未定。何須說用。

設許未來至應說現在相者。縱破。設許未來生有作用。既起作用應名現在。如何成未來。應說未來相。法現在時。生用已謝應名過去。如何成現在。應說現在相。正理十四救意。生相未來但起功能非是作用。現在起取果用方是作用。作用必功能。功能非必有作用。由約作用立現在。未來唯起功能而非現在 俱舍師破雲。汝立功能.作用。眼目異名。何故生用名功能。餘三名作用。又與毘婆沙評家相違故。彼說雲。無有等無間緣。異時取果異時與果。准彼論意。入二無心定。即過去取.與。既過去取應名現在。若正理師言等無間緣。現在頓取過去漸與者。此即還違毘婆沙評家義也。

又住等三至為名壞滅者。此下破住等三相。三相現用俱依一法。爾時此法為名安住。為名衰異。為名壞滅。正理救雲。今當為決。已生位中。住.異.滅三起用各別。令所相法。於一時中所望不同。具有三義。如斯通釋何理相違。

俱舍師破雲。雖用各別。終是同於一所相法。如何住令安住令取勝果。異即衰損令取劣果。滅即滅壞令入過去。還理相違。

諸說住等至剎那滅義者。敘計總非破住等三相。諸說一切有部師。說住等三相雖俱現在。用不同時前後別起。彼說便違剎那滅義。時之極促謂一剎那。既說三相現在前後別起作用。是即經停便違剎那滅義。

若言我說至名一剎那者。牒救。汝說一切有部師。若言我說一法四相。作用究竟名一剎那者。

汝今應說至何不於先用者。此別破住。三相俱現。何故住先起用。非異非滅。若言力強。後何成劣俱遭異滅耶。若言住相非再用起如生相者。生應可然。引入現在不應重引。住不應然。已住可令永安住故。用應常起。不可例生令無再用。又誰障住用令暫有還無。若異.滅障者。異.滅力應強。何不於先起。

又住用息至更無所為者。此即雙破異.滅二相。又住用息。異.滅.本法。自然不住落謝過去。異.滅二相何處起用 復有何事須二用耶。由住攝持。諸法生已暫時不滅。可須此住。住用既捨法定不住。即自然滅落謝過去。故異.滅用更無所為。既無所用何須彼二。此責無用。

又應一法至立異終不成者。此即別破異相。又應一法生已未壞名住。住已壞時名滅。理且可然。縱許住.滅也 異於一法進退推徵理不應有。凡言異者前後性別。非即是此法可言異此法。故說頌言。異相時法即是前住相時法。異不成。此即進責 若異相時法異前住相時法即非一法。若住.異別法。有違宗過此即退徵。是故說一切有部。於一法上立異終不成。

雖餘部說至不應正理者。此即經部破正量部滅相。正量部計。薪等經多時住。薪等滅時由二緣滅。一內滅相。二外火等。住.滅別時。若心.心所等。唯由內滅相非由外緣。

故今破言。雖餘正量部。說薪等遇外火等能滅因緣。內滅相方能滅所滅薪等。而彼所說。應如有言服瀉藥時天來令利。即火等滅因緣應滅所滅薪等。何須別執有滅相為。又薪等法待外緣滅。汝宗可說先住後滅二不同時。心.心所法。依汝宗中許剎那滅。更不須待餘外滅緣。應住用時即起滅用。如何彼執諸相起用前後別時。若住相時亦起滅用。是則一法於一時中亦住。亦滅。不應正理。

故依相續至善順契經者。經部破訖結歸本宗。故依相續理說有為四相。一不違正理。二善順契經。

若生在未來至何不俱生者。此下大文第二通外難。此即外問。若生相在未來生所生法。未來一切法皆有生相何不頓生。

頌曰至非離因緣合者。頌答。

論曰至非皆頓起者。就長行中初釋頌。後抉擇。此即釋頌。雖有生相要藉因緣故非頓起。

若爾我等至因緣力起者。此下抉擇經部難也。文顯可知。

豈諸有法至隨其所應者。說一切有部釋。豈諸有體性法皆汝經部所知。法性幽微甚難知故。微細之法雖現有體。汝等經部而不可知。此即嘆法深也。生相若無應無生覺。既有生覺明知有生。第六轉聲異體相屬。如王之臣。若有生體第六轉成。若無生相此第六轉言不應成。謂色之生等。若言生即是色。如不應說色之色言。既說色之生言。明知離色別有生也。如責無生有斯過失。乃至無滅准之可知。

若爾為成至空無我性者。此下經部難。先約內法為難。若爾為成空.無我覺。諸法之外應執空.無我性 雖離法外無別空.無我性。而起空.無我覺。何妨離色等無別有生等。而起生等覺。

為成一二至有等別性者。經部約外法為難。若依佛法。離法體外無別一數等體。汝說一切有部。為成一二數覺。大小量覺。各別覺。合覺。離覺。彼覺。此覺。有性覺。等者等取同異等覺。應如勝論外道。離法之外別執有數性。量性。各別性。合性。離性。彼性。此性。有性。等者等取同異性等。勝論外道有六句義。一實。二德。三業。四有。五同異。六和合。或有說十句義。竝如前說。若諸法體實句義收。若德句中總有二十四德。亦如前說。於二十四種中。此中數是第五。量是第六。各別是第七合是第八。離是第九。彼是第十。此是第十一。有性是六句中有句義。是十句中同句義。同異性等是同異句義等。彼宗離實法外別有德句中數等別體。及離法外別有有句.同異句等別體。故引彼為難 雖起數等覺。離法之外無別數等。何妨雖起生等覺。離色等外無別生等。

又為成立至言何得成者。上來破生覺。此破第六轉。又為成立第六轉言。應執別有色之聚性。然離色外無別聚性。又如說言色之自性。離色之外無別自性。此第六轉言何得成 准此文難。第六轉聲義說相屬。非要異體相系屬也。

是故生等至此亦應爾者。上來經部破訖歸宗自釋。是故四相唯假建立無別實物 如是本無今有生相。依五蘊法種類眾多。為簡所餘諸蘊恐濫彼故。說第六轉言色之生等。為令他知此生唯色非餘受等。言色之生。說餘四蘊例此亦然 如世間說旃檀之香簡沉香等。石子之體簡瓦體等 又解旃檀之香。離旃檀外無別有香。石子之體。離石子外無別有體。此色之生等應知亦爾。

如是住等隨應當知者。如生既爾住等例同。

若行離生相至何故不生者。說一切有部難。若諸行法離實生相而得生者。三無為法亦離生相何故不生。

諸行名生至一無生用者。經部解。諸行名生由本無今有。無為體常有何得言生 又如汝宗法爾不說一切法有生。有為有生無為無生。如是應許我非一切法皆可生。有為可生無為不可生 又如汝宗諸有為法同有生相。而許因緣望有為法。或於一類有生功能應令生故。或於一類無生功能不令生故。以諸因緣相望各別。如是應許我一切有為.及無為法。同無生相。而諸因緣望彼二法。於有為有生用。於無為無生用 正理救意。眼等雖從業生。而別有四大生何妨有為雖從因緣生。而別有生相。

俱舍師破雲。經部。生無體可藉因緣生。汝宗生有體應不藉因緣。

毘婆沙師至應順修行者。論主為毘婆沙師結歸本宗。毘婆沙師說。生等相別有實物。其理亦得成立。餘文可知。

如是已辨至想章字總說者。此下大文第七明名身等 名身等。牒章 所謂下。正釋 名.句.文.身。是其本稱 如其次第以想.章.字.總說異目釋之。

論曰至文身者。就長行中。一釋頌。二問答 此下釋頌。即釋等字。

應知此中至香味等想者。此別釋名。即以想釋名。梵雲那(去聲)摩唐言名。是隨義。歸義。赴義。召義。謂隨音聲歸赴於境。呼召色等。名能詮義。然非義合。聲非能詮義。亦非義合。故入阿毘達摩第二雲。非即語音親能詮義。勿說火時便燒於口。要依語故火等名生。由火等名詮火等義。詮者謂能於所顯義生他覺慧。非與義合(已上論文) 梵雲僧若(日何反)唐言想。是能取像專執之義。或是共立契約之義。言作想者作謂造作。由心所中想取像已建立造作此名。是想所作名為作想。言名是想從因為稱 又解謂緣於名能起於想。能作想故。故名作想 又解作之言發。由天人等名發天人等想。故名作想 言名是想從果為名 又解此言想者即是名之別名。以名皆是立能詮之要契。即由此想能有詮表故名為作。即作是想名為作想。

句者至等章者。此別釋句。即以章釋句。梵雲缽陀唐言跡。如一象身有四足跡。亦如一頌總四句成故。今就義翻之為句。句能詮義究竟。梵雲薄迦(吉何反)唐言章。還是詮義究竟。如說諸行無常等章。由此義同故以章釋句。章即句之異目 問若依外典章.句義別。如何以章釋句 解雲方俗不同。此間章.句句少章多。印度國法。章.句二種俱是詮義究竟。故得以章釋句。

或能辨了至此章稱句者。又約聲明解句 業用謂所作業用 德謂諸法道德。隨其所應皆有德用 時是助句。謂能辨了業用.德時 相應是鉤戀義。謂能辨了業用.德時。於中所有名義鉤戀不斷 差別謂隨何法有此業用.德。與餘法不同故名差別如言提婆達多將黑牛來。搆取乳與親教飲。於中運動名業用。黑牛乳冷能療熱病名德。所有名義不絕名相應。此有如是業用.德。與餘法不同名差別。若能辨了業用.德時相應.差別。此章稱句 又解業是所作業 用是能作用 德是諸法道德 時是三世時 若此法。與此所作業合名相應 不與彼法相應名差別 若此法。與此能作用合名相應。不與彼法相應名差別。若法與此德合名相應。不與彼法相應名差別。若法與此時合名相應。不與彼相應名差別。應知相應.差別通業。四等謂隨能辨了業.用.德.時相應.差別。此章稱句 又解如一色處極微自相。有是所見業。或舉.下業。有能發識用或取果用青.黃等德 過.未等時 與無量共相合名相應 簡不相應名差別。或不相應即名差別。謂能辨了色是所見等。此章稱句。

文者謂字至壹伊等字者。此別釋文。即以字釋文 梵雲便膳那唐言文。是能彰顯義。近顯名.句。遠顯於義 西國風俗呼扇.鹽.酢等亦名便膳那。亦是能顯義。扇能顯風。鹽.酢等能顯食中味也。舊譯為味譯者謬也 梵雲惡剎羅唐言字。是不流轉義。謂不隨方流轉改易。亦是能彰顯義。能彰名.句遠顯義也。故今以字用釋其文。字即文異稱也。即哀.阿等字是不相應行攝。非同此方墨書字也 又字無詮表。有詮表者即是名句。但是名句所依。能顯彼二。體無詮表。

豈不此字亦書分名者。問。豈不此阿哀等字。亦能詮彼紙上墨書分。亦是紙上墨書分名。是即亦有詮表應亦是名。如何言無詮表。

非為顯書分至非書分名者。答。非為顯紙上書分製造阿.[褒-保+可]等字。但為顯阿.[褒-保+可]等字製造紙上書分。寄喻來況。非為顯假像製造真容。但為顯真容製造假像。古昔諸賢共相議論。云何當令遠處他人。雖不聞我所說語言。而亦得解。故相共造紙上書分。傳令遠寄以顯諸字。字復能顯名句二種彼方得解。是故諸字非是書分之名。此顯製造書分所以。以此准知。雖不聞聲。色亦能顯字.名.句三。或有雖不發言以身表語。亦色顯名等。

云何名等身者。問。此下別解身。

謂想等總說至迦佉伽等者。答。以總說釋身。梵雲迦耶唐言身。是聚集義。謂眾多名等聚集是身義也。梵雲三木訖底唐言總說。是和集義。即合集總說眾多名等故。以總說釋其身也。言於合集義中說嗢遮界故者。於聲明中。依三摩婆曳(唐言合集)義立嗢遮為字界。界是本義。是故字本中。嗢遮宜以合集義釋。復以種種字緣。加嗢遮界。轉成三木訖底。唐言總說。總說之語既起自嗢遮。嗢遮是合集義。即知總說亦是合集。故以合集義中說嗢遮界。以證總說是合集義。即以總說解身。故知必以多名等合集。為名身等義 問何故婆沙雲問名身者是何義。答是二名聚集義。是故一名不名身 解雲婆沙據二名聚名身。此論據多名聚名身。各據一義亦不相違 問何故前文舉[褒-保+可].阿等。後文舉迦.佉等 解雲[褒-保+可].阿等是字音。迦.佉等是字體。為顯字音.字體皆是字攝。故各舉初以攝於後 又解字中有散字。謂[褒-保+可].阿等。有連字謂迦.佉等。字一即是。故約散說。字身約多故說連帶。

豈不此三至心不相應行者。此下問答。此即經部問。豈不名等語聲為體。五法之中色法以攝。如何乃言心不相應。名.句.文三應色蘊攝。語為性故。猶如妄語。

此三非以至即令了義者。說一切有部答。顯因不成過。

云何令了者。經部徵。

謂語發名至乃能令了者。說一切有部釋。由名能了。非由彼語。

非但音聲至方稱語故者。經部復自解雲。我宗亦說。非但一切音聲皆稱為語。要由此聲有所詮表。義可了知方稱為語。

何等音聲令義可了者。徵。

謂能說者至別有實名者。經部釋。劫初已來諸能說者。於諸義中。已共立聲為能詮定量。且如古者諸有智人。於九義中共立一瞿聲。為能詮定量。此即引證 九義者。一方。二獸。三地。四光。五言。六金剛寶。七眼。八天。九水。此之共許能詮定量何但我立。諸有毘婆沙師。執有實名能顯義者。亦定應許如是諸義之名。相共立為能詮定量 又解如是九義瞿名餘解如前。

又解應言如是九義瞿聲。而言名者名即聲故。若言此頌句中九義由名能顯。但由音聲顯能詮用已辨。何須橫計聲外別有實名。

又未了此名至何待別名者。經部復作二門進退徵責。若言此名聲能生顯。應一切聲皆能生顯。生即如種生芽等。顯即如燈照瓶等。若謂生顯聲有差別。此足顯義。何待別名。

又諸念聲至可由語發者。此下經部別破生名。如多念聲生一名時。前聲至現後聲未來。後聲若至前聲已謝。不可聚集云何生名。亦無一名分分漸生。如何名生可由語發。

云何待過去諸表至能生無表者。說一切有部救。如受戒時。最後念表。待前表力方生無表。最後念聲。生名亦爾。

若爾最後位至應能了義者。經部難。既最後位聲乃生名。是即此名唯居後念。前位未來。但聞最後聲應能了義。

若作是執至不可集故者。經部牒破。若作是執。我不說語能生名。謂語能生文。文復生名。名方顯義。此中過難。應同前說語生名失。以諸念文不可聚集云何生名。亦無一名分分漸生。如何此名可由文生。

語顯名過應例如生者。此別破語顯名過。不能具述。應例如生。又諸念聲不可聚集。亦無一法分分漸顯。如何名顯可由語發 云何 若爾 及若作是執等。飜前可知。以顯替生釋即可解。

又異語文至皆不應理者。上別破名。此別破文。一即顯體莫知。二即例同名破。但以文替名為異。餘義皆同。准釋可解。

又若有執至而不應許者。敘異執破。又若有執名如四相與義俱生。破雲。現在世名。目去.來義不應得有。以不俱故。子等漸大父等立名。即顯初生非名俱也。若初名俱如何後立。有為有生容許名俱。無為無生應無有名。執名如生等相而不應許。

然世尊說至及心次第者。經部會釋經文。經言頌依於名.及造頌文士。不言依聲者。此於諸義。古昔諸賢。於其聲上共立份量。能詮彼義聲即是名。名於聲上假建立故。名即以聲為體。此名安布差別為頌。由如是義說頌依名。非言名有別體。此頌是名安布差別。執頌實有不應正理。如眾樹成行離樹無行。多心次第離心無次第。此頌亦爾。離名之外無別體也。

或唯應執至便為無用者。經部縱許有文復破名.句。集文即成名.句。更執有餘名.句便為無用。

毘婆沙師至所能了故者。毘婆沙師歸本宗。嘆法甚深非皆能了 因斯義便略依說一切有部辨名.句.文三。一明三位。二問答分別 言明三位者。正理論雲。毘婆沙說。名.句.文三各有三種。名三種者。謂名.名身.多名身。句.文亦爾。名有多位。謂一字生。或二字生。或多字生。一字生者。說一字時但可有名。說二字時即謂名身。或作是說。說三字時。即謂多名身。或作是說。說四字時方謂多名身。二字生者。說二字時但可有名。說四字時即謂名身。或作是說。說六字時即謂多名身。或作是說。說八字時方謂多名身。多字生中三字生者。說三字時但可有名。說六字時即謂名身。或作是說。說九字時即謂多名身。或作是說。說十二字時方謂多名身。此為門故。餘多字生名身.多名身。如理應說。句亦多位謂處中句。初句。後句。短句。長句。若八字生名處中句。不長不短故謂處中。三十二字生於四句。如是四句成室路迦。經論文章多依此數。若六字以上生名初句。二十六字以下生名後句。若減六字生名短句。過二十六字生名長句。且依處中句辨三種。說八字時但可有句。說十六字時即謂句身。或作是說。說二十四字時即謂多句身。或作是說。說三十二字時方謂多句身。文即字故唯有一位。說一字時但可有文。說二字時即謂文身。或作是說。說三字時即謂多文身。或作是說。說四字時方謂多文身。由此理故應作是說。說一字時有名。無名身。無多名身。無句。無句身。無多句身。有文。無文身。無多文身。說二字時有名。有名身。無多名身。無句等三。有文。有文身。無多文身。說四字時有名等三。無句等三。有文等三。說八字時有名等三。有句。無句身。無多句身。有文等三。說十六字時有名等三。有句。有句身。無多句身。有文等三。說三十二字時。名.句.文三各具三種。由此為門餘如理說。婆沙十四雲。然六字者為初句。二十六字者名為後句。此與正理亦不相違。言六字為初句者。舉初顯後。言二十六字為後句者。舉後顯前 二問答分別者 問如多名身中.一雲說三字時名多名身。一雲說四字時名多名身。其義云何 解雲三字生名名多名身者。第一.第二字為一身。第一.第三字復為一身。第二.第三字復為一身。依聲明法言三已去方說為多。若四字生名名多名身者隣次相合。即為三身名多名身 又解但約名多故名多名身。不約多身 又解身上加身名多名身 問語.字.名.句相成云何 解雲如來。一心起一語。一語說一字。心用勐利.其言輕疾。各一剎那。聲聞。一心起一語。一語不能說一字。異生。多心起一語。發一聲時必有多念。語聲相續一相續聲唯說一字。應知或有一語說一字。或有多語說一字。或有一字生一名。或有多字生一名。或有一名成一句。或有多名成一句 問此名有一字生。有多字生。雖有依多字名體唯一。何故論雲名之至小極於一字。多字亦應成極小名 解雲極於一字者。此據依一字名說一字時名為極小。若說二字已上。雖有多字生一名者。若望一字名。即有名身.多名身。非極小故 又解名依極小故。名極於一字。從依名小。多所依者名多。又解名.義二門。名.句.文三皆名所攝。於中名.句或依多。文之一種更無多位。於中取一謂之極小。若不爾者。應言一名。而言一字即一文也 問依字依名別有句體。依句成頌。何故無別頌體 解雲字顯名.句。名詮諸法自相。句詮諸法差別離此無別所詮。故無別頌體 又空法師云。眾字成名.句。言勢相及相續不斷。故別有名.句。四句成頌。言勢不相及中為隔絕。所以更無別頌體 問如出一言有其名起。於一時中。對異方俗隨異方域。各詮別事。為有一名為多名起 解雲但有一名。名雖體一由各共許能詮定量。故隨方俗各詮異事。

此名身等至此皆應辨者。此下大文第三諸門分別 就中。一辨名等三。二辨同分等 此即第一辨名等三。總有四門。一問系界。二問情.非情。三問五類。四問三性。以實唯無為。剎那唯苦忍。故於五類不別標問。

頌曰至等流無記性者。頌答。

論曰至然不可說者。此論二說。後說非正。故婆沙破雲。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寧說無不應說。有而不可說以無用故。就前說中復有二說。一說名隨語二地系。一說名隨身五地系 婆沙.正理俱有二說。並無評文。故正理雲。此名等三。唯是欲.色二界所繫。就色界中。有說唯在初靜慮地。有說亦通上三靜慮。隨語.隨身所繫別故。若說此三隨語系者。設生欲界作欲界語時。語.名等.身皆是欲界系。彼所說義或三界系。或通不系。即彼復作初定語時。語.及名等初定地系。身欲界系。義如前說。如是若生初靜慮地作二地語。如理應思。若生二.三.四靜慮地作二地語。亦如理思。若說此三隨身系者。設生欲界.或四靜慮。名等及身各自地系。語或自地。或他地系。義如前說 問二說之中何者為正 解雲隨語應正。以語親能發名等義故。又經部師。說名身等即是語故 問何故此論下文言法無礙解通五地耶 解雲。據能緣心通於五地。理實名等隨語二地 難若爾詞無礙解約能緣心。何不亦通五地唯說二地 解雲以緣言詞難故。要自地心緣 又解下文言法無礙解通五地者。此是隨身系家。無勞會釋 又解即准彼下文。隨身系者應可為正 問化心緣名等不 解雲化心不緣。是通果心緣。應知通果心有二。一化心通果心。二發業通果心。但是第二通果心。能緣化人發語名等。法分別行亦容此故 問若爾何故不緣心等 解雲既得緣名。亦緣心等。然諸論說緣四境者。據化心說也 又解不緣名等。若化心但緣四境。若發業通果心但緣身.語二業。而言通法分別行者。據總緣說故名緣法。非緣七種法故名緣法 問發語通果心不緣三界。如何名等能詮三界 解雲雖發語通果心不緣三界。然通果加行。遠能發心能緣三界。故所發名能詮三界。

又名身等至非所顯義者。此名身等。情.非情分別。是有情數攝。謂能說者成就名等。故是有情數攝。非山.河等所顯義成就名等。所以不通非情。以名等三不在所顯義中故。婆沙十五雲。問誰成就名等。為能說者。為所說耶。設爾何失。若能說者。則阿羅漢應成就染污法。離欲染者。應成就不善法。異生。應成就聖法。斷善根者。應成就善法。以阿羅漢等亦說染污等法故。若所說者。則外事.及無為亦應成就名等。以彼亦是所說法故。答唯能說者成就名等。問若爾後難善通。前難云何通。答阿羅漢等。雖成就染污等名。而不成就染污等法。以染污等名皆是無覆無記法故。

又名身等唯是等流者。第三門五類分別中。唯是等流從同類因生故。非極微故非所長養。隨欲生故非異熟生。故正理言。而言名等從業生者。是業所生增上果故。體非無為故非是實。從同類因生故非是剎那 又唯無覆無記性攝者。第四三性分別。唯是無記。此是自性無記非四無記攝。非據所顯判性成就。故唯無記。

問何故名等。不隨音聲通三性耶 解雲作意故欲發彼語業。所以音聲隨發語心通於三性。非正作意引彼名等。故唯無記。故婆沙十五雲。問名等為善。為不善。為無記耶。答無記。非造業者故思起故。如四大種 問准下論文。虛妄語等緣名身等處起。是即緣名起語 解雲緣名之心。據遠因等起。非據近因等起。若近因等起。但緣音聲不緣名等。

如上所說至非得定等流者。此即第二明同分等。

論曰至類通二義者。釋同分。文意可知。此顯同分通三界。唯有情。唯無覆無記。通異熟.等流。與三界相似法為因。故通三界。唯是有情不通非情。如前已釋 無覆無記者。若異熟攝者是異熟。餘是自性無記。五類中非極微故非所長養。從同類因生故非剎那。非無為故非實。若從業感者是異熟。餘是等流。故正理雲。云何異熟。謂地獄等.及卵生等。趣.生同分。云何等流。謂界.地.處.種姓.族類.沙門.梵志.學.無學等所有同分。有餘師說。諸同分中。先業所引生是異熟同分。現在加行起是等流同分 問此文既言異熟同分是五趣.四生。若論五趣.及胎.卵.濕生。皆不攝中有。下論復言。一業引一生。生謂眾同分。未知中有為是趣同分。為是生同分 解雲。正理據五趣.四生異熟同分。橫望以論。此論據引一生總同分。竪望以說。故通中生二有。非是四生中生也。

得及諸相至等流異熟者。別解得.及四相。五類分別。通剎那.等流.異熟。苦法忍俱故有剎那。同類因生故是等流。不善.善有漏生故是異熟。非極微故非所長養。非無為故非實。

非得.二定至非異熟等者。非得.二定。於五類中唯是等流從同類因生故。非業感故非異熟。非極微故。非所長養。非苦忍俱故。非剎那。非無為故非實。

已說如是所未說義者。結。

無想命根如前已辨者。無想唯色界。命通三界。此二竝唯有情。唯異熟。唯無記。如前已辨。

何緣不說至有情數攝者。問何緣不說得.非得.二定。唯是有情數攝。

已說有情所成等故者。答。等者等取不成就。已說有情所成就故。已說有情不成就故。謂前分別得.非得中。於有情法有得.非得於非情法無得.非得。既於得.非得.二定有成就。有不成就。明知唯是有情數攝。

何緣不說至非有情攝者。問。

已說一切有為俱故者。答。前已說四相一切有為俱故。明知通情.非情故。故亦不說。

餘所未說隨應准知者。謂得.四相.非得.二定。此八約界約性分別。若得.四相通三界系.及不系。通三性。若非得通三界系。唯無記。若無想定色界系。滅盡定無色界系。二定俱善。故言餘所未說隨應准知。如前具釋故今不辨。

俱舍論記卷第五

久安三年四月十五日於石山寺塔本房一見了

 

上篇:俱舍論記

下篇:律宗新學名句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本地分中略錄名數) 天親菩薩造...

俱舍論疏

俱舍論疏卷第一 沙門法寶撰 將釋此論五門分別。第一會...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本) 大慈恩寺翻經沙門基撰 第一...

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

大乘起信論別記 崇福寺沙門法藏撰 釋題目。頌中敬意。...

【註音版】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

佛說大乘智印經

佛說大乘智印經卷第一 西天三藏寶法大師賜紫沙門智吉...

【註音版】讚觀世音菩薩頌

讚觀世音菩薩頌...

佛說般舟三昧經

佛說般舟三昧經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問事品第一...

佛說分別緣生經

佛說分別緣生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註音版】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止觀大意

止觀大意 唐天台沙門釋湛然述   因員外李華欲知止觀...

佛說彌勒來時經

佛說彌勒來時經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舍利弗者,是佛第一...

眾經譔雜譬喻

眾經譔雜譬喻卷上 比丘道畧集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佛教詞典】增戒學

行事鈔·序:「世尊何故制增戒學?為調三毒故。云何為...

【佛教詞典】摩奴沙心

(雜名)指人之心,即肝臟。...

建立名號來度眾生

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菩薩的時候,用五大劫的思惟建構...

嗔心的火燒的是自己

佛法是認為生命重在過程,你這個過程是用什麼心態來面...

印經說法有五種福報

(一)長壽: 因為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不造殺業,所...

佛開示佈施應有的三因緣

佈施應有的三因緣(物淨、心淨、福田淨) 佈施,梵語音...

佈施的重點在於改造思想

所有經典的學習,是改造思考模式。我們盡量養成佈施的...

股市誠可貴,生命價更高

這一段時間,不管是在微博還是微信,真可謂被這個股市...

因果報應是自己的事

大修行者有大福報,大修行者有大功德。比如:一個修行...

在家居士持戒要持到什麼程度

問: 請問我們在家居士持戒要到什麼程度? 大安法師答...

用佛號來壓煩惱,臨終時恐怕壓不住

惡獸毒蟲 藏竄孔穴 毘舍闍鬼 亦住其中 前面的經文,那...

相遇不是用來生氣的

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花...

閑神野鬼

汾陽善昭禪師有一天對廟裡的僧眾說:昨天晚上,我夢見...

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於耕耘

今天過去,明天還不知道是否屬於自己;你我都是一樣!...

【視頻】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視頻】佛說出家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出家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