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俱舍論記卷第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俱舍論記卷第三

沙門釋光述

分別根品第二之一

分別根品者。勝用增上故名為根。此品廣明故名分別。所以界後次明根者。界品明諸法體。根品明諸法用。依體起用故次明根 問此品廣明有為作用。何故以根標名 解雲此品雖明有為作用。以根初辨。又用增上故以標名 問雜心名行品。正理名差別品。何故此論名根品耶 解雲此品之中意明作用。根定顯用行雖造作。或顯遷流明用非定。差別雖亦顯用不同。或顯有無差別或顯有為無為差別。顯用亦非決定。故我論主以根標名。

如是因界至根是何義者。就總明有漏.無漏法中。此品 文第二明諸法用 就中。一明二十二根。二明俱生諸法。三明六因.四緣 此下第一明二十二根。即約根辨用。

就中。一釋根義。二根廢立。三明根體。四辨諸門。五雜分別 然初釋根義中。一述自宗。二敘異部。此下述自宗。即說一切有部。牒前問起。

最勝自在至根增上義者。答。西方聲明法。造字有字界.字緣。最勝.自在是字界。光顯是字緣。由此字界.字緣總成根增上義。故正理第九雲。此增上義界義顯成。界謂伊地。或謂忍地。最勝自在是伊地義。照灼明瞭是忍地義准此熾盛光顯名根 解雲二十二根各於事中有增上用。增上是何義。即是有大勢用相極明顯方名增上。此增上義界義顯成。界是體義。西方字體有三百頌。謂伊地.忍地等一一各有眾多義 釋最勝自在是伊地義者。梵釋雲伊(上聲呼)地波羅迷濕伐羅(上聲)曳(去聲)此中波羅迷是最勝義。濕伐羅是自在義。曳是第七轉聲。是於中義。謂於最勝自在義中立伊地言故。最勝自在是伊地界家之義亦名界義 言照灼明瞭是忍地義者。梵釋雲忍地地般到。此中地般是照明義。到亦是第七轉聲。謂於照明義中立忍地言故。照明是忍地家之義亦名界義。如是二種界義。前是最勝自在。即是有大勢用。後是照明。即是相極明顯 熾盛光顯者。光顯梵雲因檀底是字緣。助伊地界即名因姪唎焰。此譯為根。顯增上義 熾盛。梵雲地逸底。是字緣。助前忍地界即名因姪唎焰。此譯為根。顯增上義。此因姪唎焰具含有大勢用相極明顯。此譯為根。竝顯增上。俱舍約前義解。故云最勝.自在.光顯名根。即是正理以光顯字緣助伊地。伊地是最勝自在。由緣助界成因姪唎焰。此譯為根。由此最勝等總成根增上義 又解根體勝故名為最勝。根用勝故名為自在。體用勝故名為光顯。

此增上義誰望於誰者。徵。

頌曰至各別為增上者。頌答。

論曰至香味觸故者。釋第一句。若具五根身即莊嚴。隨有所闕身便丑陋。身根必無總闕。言闕據餘四根 或據少分名闕。如無手等 或餘四根亦有闕少分者皆名丑陋 言導養者。眼見險避。耳聞險避。導養於身。身資段食方得增上。段食以香.味.觸為體。鼻嗅。舌甞。身覺。此三根於段食能受用故。身得增上名導養身 生識等。等取相應法 不共事。事謂色等事。五根別取故名不共 女男命意至乳房等別者。此下釋第二句 有情異者。劫初有情形類皆等。由二根生令諸有情女.男類別 分別異者由此二根。男身形相麁大。言音雄朗。乳房小女身形相尫弱。言音細少。乳房大 等者等取作業等。此形相等別。能生分別異解故名分別異 又解形相等分別各異。名分別異 前有情異約總相。後分別異約別相。又正理第九雲。有說勇.怯有差別故名有情異。衣服.莊嚴有差別故名分別異。此師約內.外以明。

有說此於至諸清淨法者。敘異說。於二增上。此男.女根隨成就一。於染。於淨。有增上用故言於二。於染增上謂得不律儀。造無間業。能斷善根。於淨增上謂得律儀。得果。離染。彼扇搋等即無是事。增上染.淨俱依勝身。此身劣故非彼所依。如咸鹵田不生穢草。故無不律儀。無五無間。無斷善根諸雜染法。如咸鹵田嘉苗不植。是故亦無律儀。亦無得果。亦無離染諸清淨法。一一別明如業品說。應知扇搋.半擇俱名黃門。故業品雲二黃門二形。扇搋唯無根。無根有二。一本性扇搋。二損壞扇搋。半擇唯有根。有根有三。一嫉妬。二半月。三灌灑 又解扇搋唯無根。半擇通有根.無根本性.損壞亦通半擇。若作此解半擇迦寬。扇搋迦挾。若是扇搋即是半擇。有是半擇非扇搋。謂嫉妬.半月.灌灑。故對法論第八雲。又半擇迦有五種。謂生便半擇迦。嫉妬半擇迦。半月半擇迦。灌灑半擇迦。除去半擇迦 解雲生便謂本性。嫉妬謂見他行淫男勢方起。半月謂半月能為男事。半月不能。灌灑謂澡浴等灌灑男勢方起。除去謂被損壞 問若扇搋半擇本性損壞無男根者。何故婆沙九十解離欲名丈夫四句中。雲或有成就男根而不名丈夫。如扇搋半擇迦等 解雲男根有二。一丈夫男根。二非丈夫男根。言扇搋等不成者。據丈夫男根有志氣者。言扇搋等成就者。據非丈夫男根無志氣者 又解男根有二。一具足成。謂有勢力能離欲等。二不具足成。謂無勢力不能離欲等。言不成者據初說。言成者據第二說 又解從多分說。雖扇搋不成男根。以半擇.二形成就男根彼言扇搋者同文故來。

等者。等取二形。

命根二者至及能持者。此解命根於二增上。一由命根故於眾同分能令續前。二由命故於眾同分能持不斷。能續望前。能持據現。

意根二者至皆自在隨行者。此解意根於二增上。一能續後有中增上。謂中有未心。與愛等俱能續生有故。名能續後有 健達縛。健達名香。縛名為尋。尋香食故。或名為食。由食香故。即中有名也。二自在隨行中增上。引經釋雲心能導世間是自在義。謂能導引一切世間故名自在。心能遍攝受是隨行義。謂心能遍攝受諸法故名隨行 又解心能導世間是隨行義。心能遍攝受是自在義 又解兩句皆通自在.隨行。有勢力故名為自在。隨境而轉名曰隨行。

樂等五受至隨生長故者。釋第三.第四句。五受於染增上。貪等隨眠所隨順.增長故。或於相應。或於所緣。隨順.增長。雖此五受亦通於善。於染用勝言染增上。信等五根及三無漏根於淨增上可知。

有餘師說至傳說如此者。敘異師說。樂等五受不但於染增上。於淨亦為增上。如契經說由安樂故心便得定。由厭苦故引涅槃樂。信有欣求出離六謂六境。喜.憂.捨三緣六境故。出離謂涅槃。善喜.憂.捨與出離為依名出離依。故下論雲。出離依者謂諸善受 上來釋根增上。毘婆沙師傳說如此。

有餘師說至眼等成根者。此下第二敘異師。有餘識見等家作如是說。能導養身非眼等用。是識增上。識了避險。受段食故。見色等用亦非異識。故不共事非眼等根別增上用。此即破前師導養身.不共事。所以此中不破莊嚴身者。前第一卷已破雲。若本來爾誰言丑陋。或前文雲若為嚴身及起說用。但須依處何用二根。所以不破。發識等者識見家亦許故不別破。

若爾云何者。徵。

頌曰至涅槃等增上者。頌答。

論曰至各立為根者。五識各緣自境名各別境識。意識遍緣一切名為一切境識。亦名自境。六根能生六識。有增上用故立為根。

豈不色等至應立為根者難。以境例根。

境於識中至於法亦爾者。釋。夫增上用最勝自在。眼於所發了色識中最勝自在。一於了眾色為通因故。謂一眼根能與了別眾色諸識為通因故。二識隨眼根有明昧故。謂根強識明。根弱識昧故名增上。為通因故名最勝。有明昧故名自在。或有明昧故名最勝。為通因故名自在。或通因.明昧俱名最勝自在。色即不然。二相違故。一非通因謂青等色但能生青等識不能生黃等識。二非隨色境有明昧故。謂不隨境有強弱故識有明昧。或有境弱識強。如觀青色。或有境強識弱。如觀日等。由二相違故不立根。乃至意根於法亦爾。

從身復立至於二性增上者。釋第三.第四句。女身形類尫弱。音聲細少。作縫衣等業。志樂脂粉等。男身形類麁大。音聲雄朗。作書寫等業。志樂弓.馬等。二性不同由女.男根。故女.男根於二性增上。餘文可知。

於眾同分至各能為根者。釋第二頌。由有命根故同分得住。故於眾同分命有增上用。由五受故。起諸煩惱故。於雜染中五受有增上用。引證可知。經約三受不言憂.喜。以苦攝憂。以樂攝喜。信等五根於清淨中有增上用。由此信等善根勢力。伏諸煩惱引聖道生。餘文可知。

三無漏根至能般涅槃故者。釋第三頌。解三無漏根。初引第二故於已知有增上用。第二引第三故於具知有增上用。第三能證涅槃故於涅槃有增上用。心無煩惱方得涅槃。非心未解脫煩惱能般涅槃故。言後後者。第二根是初根後道。第三根是第二根後道故言後後道。第三根於涅槃有增上。

等言為顯復有異門者。別釋等字。

云何異門者。徵。

謂見所斷至解脫喜樂故者。答。於見惑滅中。未知根有增上用。於修惑滅中已知根有增上用。於現在世受用法樂住中。具知根有增上用。由此具知而能領受解脫身中諸喜樂故。

若增上故至有增上用故者。此下第二明根廢立 就中。一述自宗。二敘異說 此下述自宗。將明問起 就問中。一約自宗為問。二約數論為問。此即約自宗為問。

十二緣起中無明等因。於行等果。各各別有增上用。故應立為根。

又語具等至有增上故者。此約數論為問。數論宗立二十五諦義。言二十五諦者。一我彼計常。我以思為體。性但是受者而非作者。餘二十四諦是我所。是我之所受用。二自性以薩埵.剌闍.答摩為體。亦名樂.苦.癡。亦名憂.喜.暗。此三猶如我之臣佐。我若欲得受用境時。即為我變。未變之時各住自性故名自性。三從自性生大。謂我思量欲得受用諸境界時。三法即知動轉之時。其體大故名之為大。四從大生我執。謂緣彼我故名我執五從我執生五唯量。謂色.聲.香.味.觸足前為九。六從五唯量生五大。謂地.水.火.風.空。足前為十四。謂色能生火以火赤色故。聲能生空以空中有聲故。香能生地以地中多香故。味能生水以水中多味故。觸能生風以風能觸身故。七從五大生十一根。謂眼.耳.鼻.舌.身.意.手.足.大便處.小便處.語具。語具即是肉舌。足前為二十五。謂火能生眼還能見色。空能生耳還能聞聲。地能生鼻還能嗅香。水能生舌還能甞味。風能生身還能覺觸。五大並能生意.手.足.大便處.小便處.語具。彼計肉心名意彼宗所執諸法是常。如轉變金成環玔等。金色不改環等相異。若我欲得受用境時從自性生大。從大生我執。從我執生五唯量。從五唯量生五大。從五大生十一根。若我不受用境時。從十一根卻入五大。從五大卻入五唯量。從五唯量卻入我執。從我執卻入大。從大卻入自性。今約彼宗十一根中五作業根。為難。語具謂肉舌於語有增上。手於執增上。足於行增上。大便處於棄捨便穢增上。小便處於淫欲樂事增上。此等竝增上。應立為根。

如是等事至增上用故者。述自宗答。即說一切有部。此內六處共成有情是有情本。是心所依。皆有根義。即此六根相差別者由女.男根。復由命根此六根一期住。此六根成雜染由五受根。此六根能為清淨無漏資糧由信等五。此六根成清淨無漏由後三根 有差別者。別住二種皆攝六根。雜染.資糧及淨。唯在於意 又解從此相差別已下五種.皆此於心 或此有情。由此六種建立諸根事皆究竟。彼無明等.語具等。無有此中增上用故不應立根。

復有餘師至立二十二根者。此下第二敘異說。是識見等家立根相 言流轉還滅者。正理雲。生死相續是流轉義。生死止息是還滅義。即是六根畢竟斷滅。又婆沙一百雲。流轉者謂更受生。還滅者趣涅槃。

流轉所依至前十四根者。於流轉位約四義立前十四根。三界生死以識為主。識起必以六根為依。此六根生由女.男根。此六根住復由命根。六根受用境界復由五受。因彼五受六根領彼境界故。受用境界名為領納。不同於受。

還滅位中至經立次第者。於還滅位即約四義立後八根。正理論意約涅槃得明。故正理第九雲。生死止息是還滅義。即是六處畢竟斷滅。此得所依謂信等五。以是一切善根生長最勝因故。初無漏根能生此得。正定聚中此初生故。次無漏根令此得住。由彼長時相續起故。後無漏根令得受用現法樂住。彼所顯故(已上論文) 謂還滅得所依謂信等五。由初無漏故涅槃得生。由次無漏故涅槃得住。由後無漏故涅槃得受用現法樂住。根量由此四義建立。無減無增。即由此流轉.還滅四義因緣。經立二十二根次第前後。

不應語具至語方成故者。此下別破。此破語具。不應語具於語為根。此語待習學差別語等方成故。故知語具望語非有增上。若語具於語能為增上。初生有舌應即能言。

手足不應至建立為根者。此破手.足。手於執。足於行。此執與行。離手.足外無異性故。謂即手.足從此至彼名異處。舉.下.屈.申名異相。由此差別生時名執名行。離手.足外無別執行 又離手.足亦有執行猶如蛇等諸腹行類。雖無有足而亦能行。雖無有手亦能執縛 是故手.足不可於彼執.行建立為根。若固執者亦有由腹。應立腹根。

出大便處至引令出故者。此破大便處。出大便處於能棄捨便穢等事不應立根。重物在空性不停住。若內若外遍墮落故。非由其處。若固執者。亦由空墮應立空根。身中不淨。又由風力引令出故非關其處。若固執者。亦由風引出應立風根。

出小便處至起此樂故者。此破小便處出小便處於生淫欲樂事。不應立根。即女.男根能起此樂。何須計處別立為根。

又諸喉齒至不應立根者。引例反破。如喉於吞。齒於嚼。眼瞼於開.閉。支節於屈.申。各有力用。皆應立根。或一切因。於一切自所作果各有力用。皆應立根。彼喉.齒等雖有力用。非增上故不立根者。此語具等亦非增上不應立根。由此亦通無明等難 或於等中亦攝無明等故 問如二十二根。若約七十五法等出體。但有十三。男.女二根即身根故。五受總是受攝。三無漏根即九根故。言十三者謂眼.耳.鼻.舌.身.意.念.定.慧.受.信.精進.命。何故七十五法中。唯立十三為根。餘不立耶 解雲略依婆沙等廢立 第一色十一中。五根唯內亦唯所依。故立為根。色等不爾。故不立根。男.女立根即身根故 第二心法是內亦是所依。通三性心竝有增上。故立為根 第三心所有法中。但立念.定.慧.受.信.精進為根。餘不立者。若順淨偏勝即立為根 大地法中念.定.慧.受立根。餘不立者。念.定.慧三順淨偏勝故立為根。作意雖偏順淨初勝後劣故不立為根。勝解雖偏順淨無學位強立解脫蘊。學位即劣故不立根 問定亦定強散劣。何故立根。答定於散位專注亦強。想.思.觸.欲順染偏勝故不立根。受雖通順染.淨俱勝。且據善邊簡法立根。所以得知通順染.淨者。故婆沙雲有說受雖隨順染品。而亦與善法交通。猶如獄正所居雖下。而與貴勝交往。故於大地法中四立為根。餘六不立 大善地法中信勤立根餘不立者。信為諸善根本。無有善品離信而成。精進普能策發眾善。無有善品離精進成。此二順淨偏勝立根 慚.愧二種雖能對治遍不善心一向黑品自性不善。得名為自及自性善。然於生長諸善法中。無別勝能故無根義 無貪.無瞋。雖彼所治與六識俱。通五所斷。是隨眠性。能發麁重身.語惡業。與斷善根作勝加行。具斯五義立不善根。無貪等三能對治彼。及起諸散善業。得名善根。然信等立根通望生長一切善法故。無貪等於此非根。根義別故 輕安.捨.不放逸.不害以所對治四隨煩惱。三唯遍染心。一為惡尋伴惱亂菩薩障取菩提。雖善法中立彼能治。然於生長諸清淨法無勝所作。故不立根。欣.厭二種散強。定劣。非兩位勝。又非竝起。故不立根 大煩惱地法六。不善地法二。小煩惱地法十。及地外貪.嗔.慢.疑皆非順淨。其性下劣無根相故。不立為根 問若爾染污受應不立根 答受於染品勢用增上故立為根。煩惱不爾。以依諸受生煩惱故。

問若爾想應立根。亦能生煩惱故 答想雖能生煩惱。而不及受勝。由此義故亦不說在緣起支中。有說受雖隨順染品。而亦與善法交通。煩惱唯於染品隨順而不順善。故不立根。猶如獄正所居雖下而與貴勝交往。非如守門獄卒雖有威勐苦切於人。而極鄙惡可厭賤故貴勝離之。

惡作.睡眠.尋.伺.及怖不立根者。怖染無記不通於善。惡作.睡眠雖亦通善性。唯散非定。尋.伺雖通定.散不通諸地。竝順善非勝。故不立根 問若爾苦.樂.憂.喜不通諸地。應不立根 答總而言之。受遍諸地以捨受通諸地故。彼依種類故竝立根。又受皆有生長增上。怖等不爾 問道支中立尋。靜慮支中立尋.伺。豈非生長有增勝耶 答此於定慧有策持力故立為支。非於生長有增上用。是故非根 第四心不相應行中唯是命立根。餘不立者。命具三義故立為根。一唯有情。二唯異熟。三遍任持 四相三義皆無。無想異熟雖有前二。無遍任持。眾同分雖有初.後非唯異熟。通等流故。二無心定.名.句.文身.得.非得。雖有初義闕後二義。故皆非根 第五無為非根者。根滅盡處名為無為。又無生用故不立根。且隨意樂略釋如上。廣如婆沙。

此中眠等至故今應釋者。此下第三明根體性生起頌文 此中眼等六根如前界品蘊.界.處中說。男.女二根如此品初說。命根至後不相應中辨。信等五根至心所法中辨。此十四根前說.後說故此不明。餘根未明故今應釋。

頌曰至依九立三根者。頌文略釋。

論曰至名曰憂根者。釋初五句。身有二義。若言六受身身則是體。若言身受心受。身即是色聚。色聚名身。此中言身色聚名身即諸色根。依身起故名為身受。從依為名。餘文易了 問三定極悅心與樂相應亦可地獄極不悅心與苦相應 解雲極悅無分別可與樂相應。極損有分別非與苦相應。若依大乘地獄意識亦苦相應。

中謂非悅至名為捨根者。釋第六句中捨。

如是捨根至為是心受者。問。

應言通二者。答。釋二。

何因此二總立一根者。問。何因此身.心二總立一捨根。

此受在身心至故總立根者。答。釋無別。此捨受在身.心同無分別故不別立。苦.樂有異是故別立 在心苦.樂。多分別生名憂名喜 三定心樂雖不分別。從多分別故言多分別生 在身苦.樂無分別生。隨境力起名苦名樂 阿羅漢等等前三果。隨其所應起彼五受。亦如是生。此即舉聖同凡。

故此苦.樂立根身.心各別。捨無分別任運而生。是故立根身.心合一 又苦在身.心為損各異。樂在身.心為益各異。故別立根。捨無異相故總立一。

意樂喜捨至立具知根者。釋後兩句。三無漏根九根為體。三道建立。如文可知。

如是三名因何而立者。問立名因。

謂在見道至未知當知者。答。就中。一約三道以明。二別釋根。此即約見道立未知當知。知者是智。謂在見道十五剎那。八忍.七智。於上.下八諦。皆有未曾知當知行轉。故說彼行者名未知當知 問八忍非智可言未知當知。七智正知諦理何故亦名未知當知 解雲七智望緣自諦義邊雖名正智。今望八諦作法。以知八諦猶未週遍知諦未盡。中間起故亦名未知當知。

若在修道至名為已知者。約修道立已知。若在修道。於上下八諦無未曾知當知。以知八諦皆週遍故。但為斷除餘隨眠故。即於彼諦複數數了知。是故說彼行者名為已知。修道初念道類智時。於上界道。爾時正知。雖如七智。而名已知者。已後無量無邊諸智。皆與前別。以少從多。總名已知。故婆沙一百四十三雲。問第十六心應如七智。何故獨說為已知根。非已知而知故。答此亦從多分說。謂初剎那雖與七智相似。後諸剎那皆與彼異。從多分說悉名已知根。一類性故。有說此後更無未已知道所凌所覆。不以下著上令不得自在。必當爾故。於知言已知。如去時名已去。彼亦如是(已上論文) 問道類智至第二念為所緣境。爾時正知。何故名已知耶 解雲約諦作法。不約剎那。以少從多名為已知。如大海一渧妙高一塵不可說言塵等未度。又解道類忍。智眷屬故亦名為知 問道類忍後。道類智創緣。如何名已知 解雲約諦作法。不約剎那。以少從多總名已知。如大海一渧妙高一塵。據此義邊七智亦名已知。知諦未盡。中間起故。不名已知。

在無學道至乃至廣說者。約無學道立具知根。謂修道中猶有煩惱。於四諦理未能作知己已知之解。在無學道由無惑故。能於諦境作知己已知之解。故名為知。此釋知義。有成就此知者名為具知。約成就釋具 或數數習此知已成性者名為具知。約習釋具。謂得盡智.無生智故名為具知。我遍知苦是盡智。不復遍知是無生智。我已斷集是盡智。不復斷集是無生智。我已證滅是盡智。不復證滅是無生智。我已修道是盡智。不復修道是無生智。故言乃至廣說。

彼所有根至當知根等者。此別釋根。彼未知當知行者等所有根。名未知當知根等。未知當知等之根依主釋。正理論意。未知當知等即根持業釋。各據一義又正理第九雲。如是根名雖二十二。而諸根體但有十七。女.男二根身根攝故。三無漏根九根攝故。

如是已釋至有漏無漏者。此下第四諸門分別。總有六門。此即是初有漏無漏門。色蘊攝故名為有色。意等九根三無漏攝。是無漏。餘名有漏。餘文可知。

有餘師說至外異生品者。敘化地部計。即是毘婆沙婆提。此雲分別論師。計信等唯無漏。故世尊說。若人成就如是信等名阿羅漢。乃至。若人成就如是信等。名預流向。作是語已復作是言。若全無此信等五根。我說彼住外異生品。以此故知。信等唯是無漏。

此非誠證至說此言故者。論主破。經言異生無信等者。依無漏根故說言無。

云何知然者。餘師徵。

先依無漏至說此言故者。釋。以契經中。先依無漏信等五根。建立四果.四向諸聖位差別已。說此言故。若全無此無漏信等五根。我說彼住外異生品。非攝有漏。

或諸異生至外異生品者。又通。經云外異生者。是斷善根人。據彼言無。

又契經說至亦通有漏者。又引經證信等有漏。謂佛將欲轉法輪時。先以佛眼遍觀世界。有情處在世間。初生。後長。有上.中.下信等諸根差別。是佛猶未轉法輪時。觀有情有信等別應可度脫。故知。信等亦通有漏。若佛未轉法輪。世間已有無漏根者。如來出世則為唐捐。

又世尊說至通有漏無漏者。又引經證信等有漏 是集。謂招集生死即是苦因 是沒。謂是沉淪沒溺之處 是味。謂是愛味處 是過患。謂是過患處 是出離。謂應可出離。集等皆是有漏異名 又解能如實知。是能觀智。即是道諦。

集.沒.味是集諦 過患。是苦諦 或集是集諦。沒.味.過患是苦諦 或沒.味通苦.集。出離是滅諦 魔。謂他化自在天魔 梵謂梵王 等等取已上諸天 又世尊說。我若於此信等五根。未如實知是集.沒等。未能超此天.人世間及魔.梵等。乃至。未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乃至廣說 非無漏法可作如是集.沒.味等品類觀察。故知信等通二種。

如是已說至一一皆通二者。此下第二是異熟非異熟門。結問頌答。

論曰至定是異熟者。釋初句。二十二根中。唯一命根決定異熟。

若如是者至誰之異熟者。問。若唯異熟。阿羅漢留命或經百年或千年等。皆由現在佈施衣等。引壽續前。應非異熟。如是命根。誰之異熟。而言唯命定異熟。

如本論說至壽異熟果者。就答中。一依宗正答。二敘異說。此下依宗正答 就中有二。此即初師舉本論答。如本論說。云何苾芻留多壽行。答文有六。一人勝。謂阿羅漢。即聲聞極果簡異學人。二解脫勝。成就神通顯俱解脫。簡慧解脫。三修習勝。得心自在。顯不動性。簡時解脫。四福田勝。若於僧眾。若於別人。僧眾謂四人已上。別人謂初從慈定。無諍定。滅盡定。見道。修道。起者。以諸活命緣衣缽針筒等物。隨分佈施。佈施謂正行施業。簡異劣田。五依止勝。施已發願。或願得自在入邊際定。或願此招異熟果。即入第四邊際靜慮。諸定上品名邊際。止.觀均等中。此勢用最勝故入此定。簡異餘定及不發願。六轉業勝。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感富異熟業。願皆轉招壽異熟果。恐不能感故出定已覆審定之。作是願已。時彼能招富異熟業。則皆轉招壽異熟果。簡不轉業 此家意說。以佈施時無貪相應思。正能感現異熟命根。以邊際定等為緣。能轉富業令感壽果。此即現業感現命果 問同分亦現感不。命與同分誰總。誰別 第一解雲。同分是總。命根是別。同分非現感。命根容現感。由有總.別不同。現.非現異故。即同分長。命根短者可延。若同分亦短者命不可延。此論既言轉招壽果。以此故知現容感命。又下論雲。四善容俱作。引同分唯三。除順現受。現身同分先業引故。彼文既不言命根。故知現業不感同分容感命根。又下論雲。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又云。此一生言顯一同分。又云。亦無一生多業所引。勿眾同分分分差別。雖彼一業引一同分。而彼圓滿許由多業。譬如畫師先以一色圖其形狀。後填眾彩。彼文既不言命。明知同分是總非別。命別非總。又婆沙一百一十四解四業有三說。一雲生.後二業感眾同分及滿。現及不定感滿非眾同分。二雲三感眾同分及滿除現。現能感滿非眾同分。三雲四能感眾同分及滿 婆沙既對滿說眾同分不言命根。故知同分總。命根是別。婆沙雖無評家且以第二師為正。以餘論文於四業中皆不說現感同分故 問若命根是別。何故婆沙三十一雲。復次命根.眾同分是牽引果 解雲引業非唯感總同分。亦能兼感別命根故 又問若命別何故。婆沙廢立二十二根中。說命.同分名遍任持 解雲。任持有二。同分是總.遍任持。命是別遍任持 第二解雲。同分是總.命根是別同第一解雲差別者俱容現感。雖俱容現感由業力故。若有同分長命短者唯延命。若有命長同分短者。同分亦容現感。故婆沙解四業中第三師云。四業能感眾同分及滿 彼論既無評家。且以此師為正。故知現業容感同分。言現容感。此據延壽別勝緣說。然諸論文於延壽中不言同分者。依問答故。以問命根不問同分。故答命根不言同分。婆沙四業中第二師。及諸論。不雲現感同分者。據常途說 第三解雲。同分是總.命根是別同第一解。俱容現感同第二解。雲差別者。雖總.別不同由彼俱容現業感故。長即齊長。短即齊短。延即同延。促即同促 第四解雲。同分非現感。命根容現感同第一解。雲差別者。二俱是總雖俱是總由業力故。若有同分長.命根短者。命容現業感。同分非現感。故婆沙雲。命根.同分是牽引果。又婆沙廢立二十二根中說命同分名遍任持。以此故知。命亦總。婆沙四業中對滿說眾同分。不言命者且舉一邊。以此命根必定有故 第五解雲。俱容現感同第二解。二俱是總同第四解雲差別者。雖俱是總俱容現感。由業力故。若有同分長.命根短者唯延命。若有命長同分短者唯延同分 第六解雲。俱容現感同第二解。二俱是總同第四解。雲差別者。既俱容現感。又同是總。長即齊長。短即齊短。延即同延。促即同促 雖作六解初解稍勝。非但多順論文亦於理為善 又空法師云。命根.同分.及五色根皆是總報。此解不然。五根是總無文說故 復有欲令至引取受用者。此即第二師。引取宿業殘壽異熟。殘業雖多取強勝者。或取近者。或取數習者。若據此說命非現感。餘文可知。

問豈不一業能感多生。復有一生多業感過 解雲若據常途。一業感一生。一生一業感。若據別緣。一業感多生。多業感一生或生據同分今說命根 若依正理第九有三說。兩說同此論。更有一說雲。有餘師說。彼由邊際定力。引取前生順不定受業所感壽命。令現受用 問雖無一業引多生。而有一生多業感 解雲。若據別緣許亦無失。或生據同分今說命根。若依婆沙一百二十六。有四說。三說同前。更一說雲。有餘師說有業先感壽異熟果。然有災障。由今佈施邊際定力。彼災障滅壽異熟起。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願富果。祈壽果故 問此說還有一生多業感 解雲若據別緣許亦無失。或生據同分今說命根 問上來四說何者為正 解雲此論.正理.及與婆沙。既無立.破。誰敢輒定 又問於四說中。初說現感可須佈施。後三說壽有別業感。何勞佈施 解雲佈施雖非能正感彼壽。然為勝緣。若不行施彼終不能引壽果故。如不入定彼終不能引壽果。故促壽行施准此應釋。

云何苾芻至富異熟果者。因解延壽義便兼明促壽。若依婆沙一百二十六有五說。故彼論雲。問理無壽異熟果可成富異熟果。何故乃說壽異熟業即轉能招富異熟果。答無轉果體。有轉業力。謂由佈施邊際定力。轉壽業招富異熟果。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願壽果。祈富果故。有餘師說有業先感富異熟果然有災障。由今佈施邊際定力。彼災障滅富異熟起。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願壽果祈富果故。有作是說。有業先招富異熟果。然不決定。由今佈施邊際定力。令招富業決定與果。復有說者。有業先招富異熟果。麁而非妙。由今佈施邊際定力令感麁業轉招妙果。謂彼先引長時麁果。今由佈施.定.祈願力故。令彼轉招促時妙果。復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殘富異熟。謂阿羅漢。有餘生中殘富異熟。由今佈施.邊際定力。令引現前。定力不思議令久斷還續(俱舍同初說)。

尊者妙音至或捨壽行者。此下第二敘二異說。此即初師不正義也。彼阿羅漢。由邊際定力。引色界四大令身中現前。而彼大種有其二類。一順壽行。二違壽行。若起順者令身增益能留壽行。若起違者令身散壞能捨壽行 問所延壽行是異熟不 解雲此是等流。別有一類等流命根。由定力故以身為依。非言業感。明非異熟。若非異熟。有違宗過。若言即身。同經部假。此則自宗不正義也 又解是異熟。妙音意說。所引命根雖現業感。或宿殘業感。或不定業感。要由起彼色界大種。扶持此身隨順壽行壽方得延。若作斯解亦不違宗。

應如是說至皆是異熟者。此即第二敘經部說。論主意明經部。故言應如是說。若延壽時。彼阿羅漢。由此自在三摩地力。轉去曾得宿業所生異熟諸根大種住時勢分。引取未曾得定力所起長養諸根大種住時勢分。經部師說。諸根大種住時勢分不斷義邊。假立命根。長養勢分假建立者。由定力故非是異熟。是等流 又解是長養。既異熟上假建立者是異熟。明知長養上假建立者。亦名長養。前解為勝 所餘一切異熟勢分假建立者。皆是異熟。若促壽時者但轉宿業諸根大種令不現前。不引定力諸根大種。正理破雲。且不應執是長養性。彼能防守異熟果故。所防異熟已轉盡故。不應異熟相續斷已獨有長養 俱舍師救雲。有異熟處必有長養。自有長養處而無異熟。如無眼者 修得天眼。正理前文自作是說。如何至後復更生疑。

因論生論至留多壽行者。問。

謂為利益至二種堪能者。答。一為利益安樂他故。二為聖教久住世故。觀知自身壽行將盡。觀他無此二種堪能故留壽行。

復何因緣捨多壽行者。問。

彼阿羅漢至猶如捨眾病者答。彼阿羅漢。自觀住世於他利益安樂事少。又見聖教有人住持。或為病等苦逼自身 言病等者等取營事等四。故婆沙六十雲。又契經說。由五因緣。令時解脫阿羅漢。退.隱沒.忘失。云何為五。一多營事業。二樂諸戲論。三好和鬪諍。四喜涉長途。五身恆多病 引此頌意。明阿羅漢捨壽 梵行。謂持戒 聖道。謂無漏聖道。

此中應知至留捨壽行者。問處及人。

謂三洲人至無煩惱故者。答。三洲簡北洲等。就三洲中取女.男相續。簡扇搋等。就女.男中取不時解脫。簡時解脫。就不時解脫中取得邊際定。簡不得者。諸阿羅漢。簡異學人。由彼身中一有自在定。顯是利根。二無煩惱故顯諸惑盡。

經說世尊至命壽何別者。依經起問。

有言無別至名為命行者。答中有三。初解無別。壽釋命故。第二師解。先世業果名壽行。現在佈施業果名命行。第三師解。由此命根。令眾同分一期住為壽行。由此命根。令眾同分暫時延住。名為命行。

多言為顯至不應言行者。別解多言。亦有三解。第一解雲。此顯命壽留捨多念。非一剎那有留捨義。故婆沙雲。多言顯示所留.所捨.非一剎那。行言顯示所留.所捨。是無常法 第二.說一切有部師解。有說。此多言為遮正量部。彼計有一命壽實體。經多時住。初起名生。終盡名滅。中間名住異。多言為顯留捨多念命行壽行。念念體別非一命壽經多時住 第三經部師。破說一切有部實命壽體有。經部師說。此多言為顯無一實命壽體。但於五蘊眾多行上。假立如是命.壽二名。故說多行。若謂不然。不應言行。但可應言留多命捨多壽。以此行是有為通名非唯命壽。

世尊何故至留多命行者。因解阿羅漢延.捨。復問世尊。

為顯於死至即便能住者。論主解。為顯於死得自在故。捨多壽行。或捨四十年。或捨二十年。故婆沙一百二十六雲。經說世尊留多命行。捨多壽行。其義云何。有作是說。諸佛世尊捨第三分壽。有作是說。諸佛世尊捨第五分壽。若說諸佛捨第三分壽者。彼說世尊釋迦牟尼壽量。應住百二十歲。捨後四十但受八十。問佛出世時。此洲人壽不過一百歲。何故世尊釋迦牟尼壽百二十。答如佛色力種姓.富貴.徒眾.智見勝餘有情。壽量亦應過眾人故。若說諸佛捨第五分壽者。彼說世尊釋迦牟尼所感壽量應住百歲。捨後二十但受八十。問諸佛色力種姓.富貴.徒眾.智見勝餘有情。何故壽量與眾人等。答生在爾所壽量時故。由此經云。捨壽行者。謂捨四十或二十歲 正理三十二同婆沙後師。為顯於活得自在故。留多命行。唯留三月不增減者。越此更無所化事故。所以不增。減此利生不究竟故。所以不減。故世尊最後說法。度蘇跋陀羅。此雲善賢。又為成立世尊先自稱言我善修行四神足故。於定自在延.促任情。欲住一劫或一劫餘。如心所期則便能住。

毘婆沙師至煩惱魔故者。第二解佛留.捨。蘊魔意欲留連行者。多時住世相續不斷。死魔意故催促行者。令不住世速歸無常。如來捨壽顯伏蘊魔。復留三月顯伏死魔。世尊先於菩提樹下。已伏天魔.煩惱魔故。留.捨正顯伏蘊.死魔。義便兼顯伏天.煩惱。總明如來伏四魔也 又解若不延.促唯破二魔。顯佛世尊具破四魔故令延.促。

傍論已竟至是有記故者。憂善.不善。信等五根及三無漏。此八唯善。皆非異熟。是有記故。

餘皆通二至餘皆異熟者。餘十二根皆通二類。七有色根若所長養則非異熟。餘皆異熟。四受即是苦.樂.喜.捨。意及四受。若善.染污非異熟。言威儀路.工巧處者。此舉所依顯能依也。名如下釋。意及捨受。若威儀路.工巧處非異熟 問何故不通苦.樂.喜根。

答婆沙一百四十四。解苦根通三性中雲。云何無記。謂無記作意相應苦根。此復云何。謂異熟生(已上論文) 婆沙苦根。四無記中但云異熟不雲餘三。明知苦根不通威儀.工巧。苦根既不通威儀.工巧。准知樂根亦不通彼。喜根有二。一者分別。二者任運。若分別強者。唯同憂根不通無記。若任運者。四無記中唯是異熟。不通餘三。以此准知。但是威儀.工巧處心。唯是捨根不通苦.樂.喜根 又解意及喜.捨。若威儀路.工巧處非異熟。憂強分別可唯善.惡。喜通無記。有非過強復唯意地。故知喜亦通威儀.工巧。但不通苦.樂。苦.樂五識不能發業。第三定樂雖在意地。非尋.伺俱。亦非發業 又解意.苦.樂.喜.捨。若威儀路.工巧處非異熟。若據起威儀.工巧心。六識之中唯意識。四受之中唯喜.捨。不通苦.樂。以苦.樂受不能發業。如前釋。若據威儀路加行心.緣威儀路心。亦通四識。似威儀路心亦通五識。若據工巧處加行心.緣工巧處心。似工巧處心。亦通五識。故言威儀.工巧亦通苦樂 問何故婆沙苦根但言異熟。不言威儀.工巧解雲。婆沙據起威儀.工巧心說故。不雲苦根通威儀.工巧。今據加行.緣.似故亦說通。言加行.緣.似者。若四識是威儀路加行名威儀路加行心。或緣威儀路名緣威儀路心。若五識泛緣外境名似威儀路心。又如二定已上汎爾起下三識。隨其所應加行.緣.似名威儀路心。身生上地不得起下善.染污心。異熟生心異地不起。汎借起者復非通果。上地復無工巧又非意地非是能起威儀路心。不是加行.緣.似威儀路心。更是何心。若五識是工巧處加行名工巧處心。或緣工巧處名緣工巧處心。若汎爾緣外境名似工巧處心。言能變化者。意及捨受若能變化非異熟。不通苦.樂.喜根 問苦唯五識可言不通。樂.喜亦通意地。何故不說 解雲諸論解十八意近行中皆云。若生色界。唯成欲界一捨法近行。謂通果心俱(已上論文) 以此故知。不通喜.樂 又解意.喜.樂.捨。若能變化非異熟。但非苦根。唯五識故 問若通喜.樂。意近行中生上成下。何故不言 解雲捨是中庸。起時稍易。生上可言成下。喜.樂非是中庸。起時稍難。生上不能成下。故但言捨不言喜.樂。以實餘時亦有成就 或可。此文應言通果。而言能變化者。且舉通果心中一分。如解非得言異生性。通果有二。一在意地如變化心。二在五識如眼.耳通 問能變化心與受相應。可如前釋。未審。二通何受相應。為樂。為捨。若云樂相應者。異生生第四定起下二通。應成下樂。若成下樂即違論文。故下論雲。樂根異生生第四定及無色界。定不成就(已上論文) 如何得與樂相應耶 若言捨相應者。論說五通依四根本定。又準正理婆沙。根本地中無有捨受(引文如下) 如何得與捨相應耶 解雲。二通但與捨根相應 問前難善通。後難云何 解雲。論說二通依根本定者。意說二通依本定得。非即是彼根本地攝。如欲化心依本定得。非本定收。二通亦爾。或據二通無間道說。或據二通所依根說言依本定。亦無有失。若要執文即為定者。論說五通依四靜慮。二通應亦上三定收 又解二通樂.捨相應 問前之二難云何釋通 解雲捨根雖非根本地攝。依根本得如前通釋。身生上地起下二通。但捨非樂。捨是中庸起時稍易故。生上起下。樂非中庸起時稍難。故生上不起下。又如異生生第四定。汎爾起下三識但起捨根不起樂根。二通亦爾。故與彼文皆不相違 又空法師亦說二通樂.捨相應 言隨其所應者。三無記心。受相應異故言隨應。非是異熟。餘皆異熟。

若說憂根至順捨受業者。問。經言順憂受業。明知憂是異熟。

依受相應至說名順樂受觸者。答。經言順憂受業。約相應中順非據前後。如順樂受觸。

若爾順喜至一經說故者難若爾。順喜受業.順捨受業。亦應如是。由彼憂根相應中順非是異熟。以與憂根一經說故。

隨汝所欲至理皆無失者。通隨汝所欲於我無違。喜.捨二受或約異熟明.順。或約相應明順。理皆無失。

無逃難處至憂非異熟者。復難無逃難處作此通經。理實何因憂非異熟。

以憂分別至異熟不爾者。復以理通。以憂分別差別所生。若止息時。亦分別而息。故言止息亦然。言差別者。眾多不如意事名為差別。憂根緣此差別所生。

若爾喜根至生及息故者。復難。若爾喜根應非異熟。亦由分別生。亦由分別息。

若許憂根至應名果已熟者。返徵前難。若許憂根是異熟者。造五無間業已。因即生憂。此業爾時應名果已熟。

亦應如是至果已熟者。復返例喜。難意可知。

毘婆沙師至故非異熟者。毘婆沙師。復為好解咸作是說。已離欲者無憂根故。以彼憂根離欲捨故。異熟不然非離欲捨故。說憂根非是異熟。

若爾應說至何相知有者。復難。若爾。應說離欲有情。於欲界中異熟喜根何相知有。

隨彼有相至定非異熟者。復通。謂善喜根。此離欲位容有故。言隨彼有相。此無記異熟喜。應類非無。故言此相亦然。於此離欲位中。憂。一切種若善.若染。無容有故。皆不現行。已離欲者無憂愁故。所以不行。由此准知定非異熟。

眼等八根至善業引故者。此即約趣明善.惡異熟。八根謂七色根.命根。善趣謂天.人。惡趣謂三惡趣。眼等八根善趣是善異熟。惡趣是惡異熟。意根於善趣中。若與喜.樂.捨相應是善異熟。若與苦根相應是惡異熟。於惡趣中若在傍生.鬼趣。如善趣說是俱異熟。若在地獄唯苦相應是惡異熟。無善異熟。據總相說故言惡趣通二。喜.樂.捨根隨人.天.傍生.鬼趣。是善異熟。唯善感故。地獄中無善業果故 問喜.樂善感相顯可知。捨是中庸。何故不通善.惡業感耶 解雲捨行微細順於善故。故唯善感。又業品中。問感捨受業雲。此業為善。為不善耶。是善而劣 又云惡唯感苦受。由此故知。捨唯善感。苦根隨在人.天善趣.及三惡趣是惡異熟。非可愛果故 於善趣下通伏難。伏難雲。眼等八根。若在善趣是善異熟者。善趣二形云何是善。今牒通雲。於善趣中有二形者。唯二根所依處所。是不善業招。非感根體。以彼二根身根攝故。善趣色根善業引故。

如是已說至一一皆通二者。此下第三有異熟.無異熟門。結問頌答。

論曰至定有異熟者。釋第一句。如次前文所諍憂根。定有異熟。一依唯義。二依越義。頌說定聲。唯即唯有異熟。越即復具二義。一憂非無記。強思起故是善。不善。以無記法劣思起故。二亦非無漏。唯散地故。由此二義。於二十二根中。越次先說憂根定有異熟。

眼等前八至無異熟者。釋下三句。文顯可知。

如是已說至唯無記性者。此即第四三性門。二十二根先後次第信等八根數雖居後。乘次前文明信等五文勢便故。故今先說信等八根是善。三無漏根前雖非後。從多分說義便竝乘 又解乘前先問善。是故先說所以憂根不通無記者。強思起故。又婆沙一百四十四。解憂非無記雲。憂根且非有覆無記。由與欲界有身見.邊執見不相應故。所以者何。行相異故。彼二見歡行相轉。憂根慼行相轉。互相違法不相應故。憂根亦非無覆無記。非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所攝故。問何故憂根非威儀路所攝。答憂根分別轉。威儀路無分別轉。若威儀路有憂根者。設有分別我今應作如是威儀。如佛世尊或如馬勝。即分別時便應已住如是威儀。然威儀路無此分別。故威儀路無有憂根。問何故憂根非工巧處。答憂根分別轉。工巧處無分別轉。若工巧處有憂根者。設有分別我今應作如是工巧。如佛世尊或如妙業天子。即分別時。已應成辨如是工巧。然工巧處無此分別。故工巧處無有憂根。問何故憂根非異熟生。答憂根分別轉。異熟生無分別轉。若異熟生有憂根者。設有分別我今應受如是異熟。如佛世尊或轉輪聖王。即分別時便應現受如是異熟。然異熟生無此分別。故異熟生無有憂根(廣如彼釋) 意及餘四受一一通三性。七色.命八唯無記性 問受.念.定.慧俱大地法。皆通三性。何故分別二十二根中。受通三性。非念.定.慧 解雲三性受皆有勝用故。受通三性。唯善念.定.慧有別勝用。不善.無記念.定.慧無別勝用。故三唯善 又解善受於淨品有勝用。不善受於染品有勝用。無記受通於染淨有勝用。所以受通三性。故前文言。有餘師說。樂等於淨亦為增上。善念.定.慧於淨用勝。不善.無記無別勝用。故三唯善 又解通三性受於染污品皆有勝用故。受通三性所順雖復唯染。能順之受乃通三性。故。前文言樂等五受。於染增上。善念.定.慧唯於淨品有勝作用。故三唯善。不善.無記念.定.慧三。於淨品非勝故。此三種不通不善.無記。染法易起。故三性受皆能順染。淨法難起。故染.無記念.定.慧三不能順淨。故婆沙雲。問何故受善.染.無記皆立為根。念.定.慧三唯善立根非染.無記。答受於順染品勢用增上。善.染.無記受皆有勢力。順雜染品故竝立根。慧.念.定三順清淨品勢用增上。唯善慧.念.定順清淨品故立為根。染慧.念.定乃相資助斷清淨品。無記慧等亦於淨品不順。是故皆不立根(已上論文)。

如是已說至並餘色喜樂者。此下第五界系門。結問頌答。

論曰至唯有十九根者。明欲界系。可知。

色界如前至身丑陋故者。此下明色界系。色界已離淫欲法故無男.女根。又由女男根身丑陋故所以彼無。正理破雲。此說不然。陰藏隱密非丑陋故。俱舍師救雲。論主故作此解。欲招後難順己前文。

若爾何故說彼為男者。問若色界無男根者。何故說彼色界為男。

於何處說者。反徵說處。

契經中說至男身為梵者。外答。如契經說。必無有處。必無容有女身為梵。然有處所。然約容有男身為梵。

別有男相至男身所有者。為外通經。謂大梵王.別有欲界中男身所有相貌。無女身形類。故說為男。非有男根。又正理雲。離欲勐利似男用故 無苦根者至惱害事故者。釋色界無憂.苦。身淨妙故非苦依。無不善法故無苦境。由奢摩他潤相續身故非憂依。無惱害事故無憂境。

無色如前至信等五根者。可知。若依經部苦.樂隨身至四定。憂.喜隨心至有頂。彼宗意說有身即有苦.樂。有心即有憂.喜。

如是已說至是所斷故者。此即第六三斷分別門。意.喜.樂.捨若見惑相應是見所斷。餘有漏是修所斷。若是無漏非所斷 憂根若見惑相應是見所斷。餘有漏是修所斷。非無漏故不通非所斷 七色命.苦唯修所斷。七色.命根不染污故。苦根非六生故。非見所斷。皆有漏故唯修所斷。非無漏故不通非所斷 信等五根非染污故不通見斷。通有漏故是修所斷。通無漏故是非所斷 最後三根皆無漏故。唯非所斷。非無過法是所斷故。又正理第九雲。豈不聖道亦所斷耶。如契經言應知聖道猶如船筏。法尚應斷何況非法。此非見.修二道所斷。入無餘依涅槃界位捨故名斷。

已說諸門至幾異熟根者。此下大文第五雜分別。總有六門。此即第一明受生得異熟根。結問可知。地理雲。須問初得異熟根者。遮無染心能續生故(解雲大眾部許無染心受生。如菩薩三時正知。或經部計異熟心受生。初受生得為遮彼說)。

頌曰至色六上唯命者。頌答。

論曰至根漸起故者。舉胎.卵.濕。顯除化生。化生色根無漸起故。由此三生亦非中有。以彼中有化生攝故 初受生位。顯生有初念。既根漸起故唯初得二異熟根。

彼何不得意捨二根者。問。意.捨二根初生必有。彼何不得。

此續生時定染污故者。答。此意.捨二於續生時雖亦必有定染污故。非是異熟。以據異熟為問答故。苦.樂.憂.喜.信等五根。初受生位雖亦成就。非異熟故此亦不說。意.捨二根成而亦現尚非所說。況苦等九成而不現。理在絕言故不別問。

化生初位至初得八根者。化生亦攝中有。簡餘三生故言化生。初位謂中.生有初受生位。二形化生。唯是生有初念不通中有。以中有身女.男定故。故下論雲。必無中有非男非女。以中有身必具根故。餘文可知。應知此中四生初得異熟根者。通據中.生二有初念。是異熟根。體現在前剎那.新成即名為得。非先不成方名為得。與前解得義稍不同。七色.命根於中.生有初受生位隨應而得。意及五受信等五根。於中.生有初生位。雖亦有得。非異熟故不名為得。故婆沙一百四十七雲。問餘無色根爾時亦得。謂意.五受.信等五根。此中何故不說。答此中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有餘。有說爾時一切得者此中即說。餘無色根.雖有得者而非一切。是故不說。謂上地沒生下地時。雖得彼根。若自地沒還生自地。彼皆不得。是故不說。有說此中但問初得業所生者。初受生位餘無色根.雖有得者。而非業生。故此不說。後位所得雖業所生。而非初得。故亦不說(已上論文)。

豈有二形受化生者者。問。化生應勝福感。豈有二形受化生耶。

惡趣容有二形化生者。答。亦有惡業。能感惡趣二形化生。

說欲界中至唯命非餘者。釋第四句。便釋欲.色界名。欲界欲勝故但言欲。色界色勝故但言色。契經亦言八解脫中滅定解脫最極寂靜。過色.無色解脫。言寂靜過。不言出過三界。不系言過。經既言色。明知色勝。餘文同文故來。定勝顯因。生勝顯果。餘文可知。

說異熟根至漸四善增五者。此下第二約死位滅根多少 滅之言捨 最後死位體現在前。滅入過去。令不現前。故名為捨。非將不成說之為捨。如善心死還生自地。及染心死生自下地。雖成善染亦名捨故。應知。此中於命終位所有三性心。但滅入過去即名為捨。非論後位成與不成 問何故受生唯約異熟。命終通據三性 解雲有情發願多欣前果。故初受生唯約異熟。死時任運不欲作意別捨諸根。故通三性。

論曰至而命終者者。此約三界染.無記心命終捨根多少。文顯可知 若在三界至如理應知者。此約三界善心命終捨根多少。無色三根加至八根。乃至欲界漸終至九。中間多少如理應知者。謂色八加至十三。欲十加至十五。九加至十四。八加至十三也。

分別根中至依一容有說者。此下第三明得果用根多少。正理雲雖沙門果非根亦得。此辨根故但問諸根。

論曰至在中間故者。釋邊。釋中。可知。

初預流果至依因性故者。初果及向未至地攝故唯有捨。若據未知根在無間道能斷惑邊。望離系得能為引因性故。引因謂同類因。能引彼離系得起為等流士用果。若據已知根在解脫道。望離系得能為依因性故。依因謂能作因。依者持也。同時能持離系得故。名曰依因。由無間道能引得起。於無為沙門果說能證得。由解脫道與得為依。於無為沙門果說正證得。故二相資證得初果。此中言得。得證故名得故通二道。若據得捨名得。即唯無間道名為得也 又解此中得名亦通成就。無間道得故名得。解脫道成就故名得。應知此中問能證得何沙門果故。今且以離系得答。理實果體亦通有為解脫道也。彼非名證故此不明。此論但據從向得果唯論初得。故說九根不據轉根。若據轉根由八根得。除未知根。故正理有一解雲。成已知根亦同類因能得預流果。謂轉根時。如阿羅漢就容有說亦無有過(已上論文)阿羅漢果至依因性故者。此果及向通九地攝。故於三受隨取其一。餘准前釋。

中間二果至九根所得者。釋中間二果。此即總解。

所以者何。徵。

且一來果至由九根得者。此釋一來。有漏名世間道。無漏名出世道。先凡位中。於欲界九品貪。已斷前六品名倍離欲貪。應知此中有一種七。一種八。一種九。

若不還果至此俱有故者。釋不還果。總說雖同一來七.八.九證。而有差別。謂此全離欲貪超越證者。雖九數同。然受有異。若依未至.中間.及第四定用捨根證。若依初定.二定用喜根證。若依第三定用樂根證。故言可隨取一。前一來果超越。依未至定唯一捨根。此即超越用受差別。又次第證不還果者。若於第九解脫道中。不入根本地依世間道。由七根。得。謂意.捨.信等五。若入根本地依世間道。由八根得。加喜.受。彼無間道捨受。解脫道喜受。此二受相資得第三果。於離系得引.依二因如前說。引.依雖同非無差別。超越證者如預流說。若次第證者以世間道證者。若望有漏離系得為同類因。若望無漏離系得為能作因。若以出世道證者。望無漏離系得為同類因。若望有漏離系得。為能作因。若依因望離系得皆為能作因也。若依第九解脫中。不入根本依出世道。由八根得。意.捨.信等五根.及已知根。若入根本地依出世道。由九根得。八根如前。已知第九。無間.解脫道此已知根俱有故。或此二道俱有已知。應知。不還有一種七。二種八。二種九。故與一來義有差別。若據頌文七.八.九中二。總有二種七。三種八。三種九。以數同故。又婆沙一百四十八雲。問離欲界染第九解脫道。誰即入靜慮。誰不入耶。答有說欣多者入。厭多者不入。有說為求靜慮而離染者入。為求解脫而離染者不入。有說利根者入。鈍根者不入 廣如彼釋 問如超越人證不還果。依未至定。何不無間道捨受相應。解脫道入根本定喜受相應。得不還果。解雲修道容預得異受續起。見道迅疾初出不得異受續起 又解若次第人先未得根本定。欣求心強有能入根本。超越人先得根本。欣求心劣故不能入。

豈不根本至由九根得者。外難。發智本論雲十一得。今言九得。豈不相違。實得第四至定由九根者。通難。實得第四唯用九根。我據此說。本論據數退。容有三受別而得。故說十一。然無一時三受俱起得第四果。是故今說定由九根。各據一義。兩論無違。應知此據從向得果唯論初得故。說九根三受隨一。不據轉根。若據轉根應說八根三受隨一 問如依未至定取無學果。何不容有無間道捨受相應。解脫道入根本地喜受相應。此二相資得第四果。何不如彼不還果耶 解雲解脫道是盡智。盡智是息求。故不能入 又解次第不還未得本定欣樂能入。將證無學已得根本。情不欣樂故不能入。

於不還果中何不如是說者。問。於不還中亦容三受得。何不如彼無學說十一根。

以無樂根至極堅牢故者。答。以無第三靜慮樂根證不還果。而於後時得有退義。以樂證果必是超越。夫超越人必無退義。亦無次第人退已由樂復得。以樂依第三定故。夫次第人。無間道依未至定捨受相應。解脫道或未至定捨受相應。或入根本喜受相應。證不還果。必無退已由樂復得故。無一人具用三受故。不可說十一根得。雖超越人或喜.或捨。證不還果。亦無退義。若次第者以喜.捨證則容有退。是則喜.捨不定。樂根即決定不退。故偏說樂。若用樂根得果者。必無複用喜.捨根得。若用喜.捨得者。亦無由樂復得。若據轉根亦容樂得。今據從向得果唯論初得。故不說彼也。非先離欲界超越證第三果有還退義。此離欲不還果二道所得極堅牢故。一先以世間道得。二後以出世道得。此顯超越不還不退也。若次第證無二道重得義故容有退。其第四果唯次第得。無超越證義。故容數退。

今應思擇至初無漏十三者。此下第四明成就諸根定量。

論曰至所餘根者者。命.意.捨三隨成就一定成就三。必無有闕成餘根義。以此三根遍於九地。一切有情皆定成故。

除此三根至皆定成就者。明餘十九或成.不成。如上所遮即不成就。於非遮位皆定成就。

若成樂根至第五自根者。此釋樂身及眼等四定成。此中言定成者。約三界.九地通凡及聖該羅總說決定成者。非約一人。思之可知。

若成喜根至樂根喜根者。此釋喜根定成。

第二靜慮至此成何樂根者。問。如生二定未得三定。舍下初定樂未得上第三定善樂。此人成何樂根。

當言成就至餘未得故者。答。未得第三定時。當言成就第三靜慮染污樂根。餘善.無覆無記未得故。

若成苦根至信等五根者。此釋苦.女.男.憂.及信等五定成。思之可知。

若成具知根至及已知根者。釋具知.已知。思之可知。

若成未知根至及未知根者。此釋未知根定成十三。成未知根必在欲界。故身.及苦亦說定成。舊俱舍不說苦根。男.女隨一者。譯家謬矣 問於見道中男.女二根隨成一不。若言成者何故不說。若不成者如何入聖 古德念法師解雲。於見道中男.女二根雖定成一。成男不成女。成女不成男。以不定故不說。復有法師解意同念法師。然引正理第九解極多成十九根中證雲。言一形者。無有二形及與無形得聖法故。正理既言無有無形入聖。故知男.女定成隨一。諸論說言漸命終位入見道者。據漸捨彼眼等四根。非據男女。復有法師解意。亦同念法師。然引正理第九證雲。若成未知根定成就十三。謂身.命.意.苦.樂.喜.捨.信等五根.及未知根。漸命終位。傳說深心厭生死故能入見道 此師意說。漸命終位捨男.女根。自宗古德傳說。深心厭生死故能入見道。正理稱傳顯己不信。故知男.女定隨成一或漸命終者。據漸捨彼眼等四根非捨男.女。破第一念法師云。若言男.女於見道中不定故不說者。何故婆沙一百五十六雲。若成就女.男二根定成就餘根中雲。定成過去.未來九。三世二。現在四。過.未九者。謂四受.信等五。三世二者。謂意.一受。現在四者謂男.女.身.命。餘不定如前說。西方師云。應說過.未定成十。謂五受.信等五。三世定成一謂意。受名不定。故迦濕彌羅國諸師言。名雖不定而數即定。必有一受現在前。故此中說數不說名。又婆沙雲。若成就未知當知根。定成就三世七。過去.未來三。未來.現在一。現在二。三世七者。謂意.一受.信等五。過.未三者謂三受。未.現一者。謂未知當知。現二者謂身.命 此中二說如前。餘不定如前說。婆沙若成就男.女二根定成就餘根中雲。三世二者。謂意.一受。又成就未知當知根定成就餘根中雲。三世七者。謂意.一受.信等五根。彼論既雲三世定成一受。雖名不定。以數定故標數說之男.女二根於見道中既隨成一。何故不說。念法師若說男.女二根於見道雖定成一。名以不定故不說者。此是西方師義。若必成一者迦濕彌羅國義。說數定故應有十四。然說十三故說非理。良由未見新婆沙也。復有法師助念法師救雲。受通成三世。雖名不定故說。男.女二根。於見道中雖定成一。以不成三世故不說。難雲身.命亦不成三世。何故即說。彼法師解雲。以現在定成故說。又難男.女二根 見道中亦定成就。何故不說。彼師解雲以名不定故不說。難雲若作此解還同念法師。是西方師義。破第二師雲若言男.女定成一。應說有十四。約數定故。若約名不定故不說。還同西方師義。正理言無有無形得聖法者。此據本性損壞扇搋.半擇.無形者說。或可。正理言中有失。以此論解極多中不雲無形故。此論雲女.男二根隨除一種。以諸聖者無二形故。破第三師云不定如前破。正理稱傳。自是不信本宗之義。非我過也。撿尋婆沙論文全無傳說之語 或可。正理敘古相傳何必不信。既無別破。不可執斯傳字以作指南 今正解雲於見道中。男.女二根或有。或無。若有者隨成就一。若無者。據從下漸捨男.女根說。所以無形能入聖者。漸命終位。深心勐利厭生死故。能入見道。故婆沙一百五十解隨信行極少成十三根。十三者身.命.意.四受.信等五.一無漏根。即離欲染漸命終位入見道者。婆沙意說漸命終位捨男女根。無眼等四能入見道。此在不疑。故知漸終意說男.女 或可。婆沙一無漏根言。顯不成餘二無漏根。離欲染言顯不成憂。漸命終位入見道言。顯捨男.女.及眼等四。以此故知。漸捨男.女能入見道 問漸捨男.女得入見道。何故此卷初雲本性損壞扇搋.半擇及二形人亦無律儀得果.離染諸清淨法。解雲彼文既不遮漸捨入見道。何妨無形能入見道。彼言不得入者。據本性損壞扇搋.半擇說 問漸死無形得入聖者。亦可漸死無形得受具戒 解雲得受具戒。如入見道心勐利故。言無根不得戒者。據本性損壞扇搋.半擇說 又解不得戒以受戒時先問彼言是男子.女人不。既無有根故不得戒。入聖不問故無根得入 又解戒得.不得。若戒師問已後方捨者得戒。以當問時根未捨故。若戒師未問。先已捨者即不得戒。以正問時無有根故 問若漸命終雖無根能入見道。亦應無根得不律儀。造無間業。能斷善根 解雲將入見道必先厭離生死過失。故漸死位得入見道。得不律儀等。非別厭離善法功德。故漸捨位非得不律儀等 又解漸死既得入聖。厭生死。故。何妨漸命終位。心勐利故得不律儀等。而言不得。據本性損壞扇搋.半擇.二形者說。

諸極少者至成善命意捨者。此下第五明成根極少。

論曰至立圓滿名者。釋上兩句。已斷之言簡異正斷。以正斷時猶成善故。彼若極少成就八根。據漸捨命故唯身根。義便釋受。能受名受從用立名。受性名受當體立名。如鏡圓滿性故立圓滿名。亦當體立名。

如斷善根至未見諦故者。釋下兩句。愚夫異生。生無色界.亦成八根。

何等為八者。問。

謂信等五至總名為善者。答。謂信等五.命.意.捨八。信等五根一向善故。所以頌文總名為善。

若爾應攝三無漏根者。難。若言善故。應當亦攝三無漏根。

不爾此中至無色界故者。答。不爾此頌文中依命.意.捨.信等八根中唯是善者說。不依二十二根中唯是善者說。又說愚生無色界故。明知不成三無漏根。

諸極多者至除二淨一形者。此下第六明成根極多。

論曰至故有十九者。釋上兩句。極多容成十九。謂二形必是欲界異生。若眼等四根得已不失既有。二形必不斷善有信等五。二形不能離欲定成五受。其身.命.意亦必定成故成十九。二形不能入聖除三無漏。二縛謂相應縛.及所緣縛。

唯此具十九為更有耶者。問。

聖者未離欲至無二形故者。答。釋下兩句。此解未離欲聖極多容成十九。隨其所應除二無漏。及除一形。女.男二根隨除一種。以諸聖者無二形故不成二十。又正理解雲。言一形者。無有二形及與無形得聖法故 彼論既說無有無形得聖法者。即顯男.女根定隨成一如何漸捨得入聖耶。通此妨難如前解釋。

因分別界至二十二根竟者。此總結也。

俱舍論記卷第三

 

上篇:俱舍論記

下篇:律宗新學名句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本地分中略錄名數) 天親菩薩造...

俱舍論疏

俱舍論疏卷第一 沙門法寶撰 將釋此論五門分別。第一會...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本) 大慈恩寺翻經沙門基撰 第一...

觀所緣緣論直解

觀所緣緣論直解 陳那菩薩 造 三藏法師 玄奘 譯 蕅...

佛說苦陰因事經

佛說苦陰因事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迦婆...

【註音版】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三聖圓融觀門

三聖圓融觀門 沙門澄觀述 夫上聖觀人設教,言不虛陳,...

淨土神珠

淨土神珠 幽溪傳法後裔 古昆 集 淨土神珠者何。現前...

【註音版】佛說八佛名號經

佛說八佛名號經...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文殊師利問經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 梁扶南國三藏僧伽婆羅譯 序品第一...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卷第一 宋四明東湖沙門 志...

佛說戒香經

佛說戒香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佛教詞典】阿亹賊奇

(人名)Ākimśuki,兒名。譯曰無惱。見賢愚因緣經八...

【佛教詞典】二善三福

(名數)觀無量壽經所說之善根。二善為定善散善,三福...

印光大師開示養生之道

印祖推崇面食,對豆子、豆油也特別提倡。並提出,保養...

度眾生現出家相最好

文中說到【以聲聞居首者。其故何也。一因聲聞。割愛辭...

真如自性才是真實的

有一次,佛陀在祗園精舍為諸比丘說法的時候,有一個梵...

五惡業所感的五臟五根病

佛教所說的業病,就是指由宿業而感的疾病,又作業障病...

什麼是異熟果?為什麼要加個異熟

好,業力就講到這個地方,就是善惡的問題、強弱的問題...

父母生前,及時盡孝

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為人母者,十月懷胎、一...

寧可我被騙 不能再騙他人

宋朝人陶禹錫的高祖被人稱為陶四翁。他開了一個染布店...

痛苦和外境沒有關係,是自己內心生起的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

宏海法師:學佛答疑(洛杉磯)

性仁法師致感恩辭: 在沒有請法師回答問題之前,我先講...

佛法的重點在於智慧的觀照

正確聽聞佛法的三要素:專心、信心、恭敬心。 龍樹菩薩...

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這裡要辨識幾個概念:什麼叫善根?什麼叫福德?菩提正...

果真法師:心念轉變病就能痊癒

科學日新月異,醫學也隨之不斷進步,而人類的疾病卻相...

【視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聆志居士)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聆志居士)

【視頻】心經(謝霆鋒)

心經(謝霆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