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俱舍論記卷第二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俱舍論記卷第二十

沙門釋光述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二

諸有情類至能系何事者。此下第六明惑能系。就中。一約世明系。二約斷明系 就約世明系中。一正約世明系。二明三世有無 此下第一正約世明系。標宗問起 諸有情類於此事中隨眠隨增名系此事。此即標宗 應說三世何等隨眠能系何世事。此即問起。

頌曰至現正緣能系者。答。初句明所繫事。後七句明能系 第二句中未斷。第八句中能系。隨其所應通中間句 遍行有二。一遍系三世。二遍系自境。未來若生.不生意識貪.瞋.慢三。未來不生五識貪.瞋。及餘過.未見.疑.無明。隨其所應。皆具二遍。立遍行名 過去意識貪.瞋.慢三。雖亦遍系三世。非遍系自境。故於此中不說遍行。與五合說。現緣共惑。雖亦有具二種遍行。有不具者。以不定故不言遍行。

論曰至流至後門者。此略標釋。緣別法生名為自相。緣多法生名為共相。自相惑中相應無明。以必有故略而不論。事雖有多略有五種。一自性事。二所緣事。三所繫事。四所因事。五所攝事。此說第三所繫事也。第二句中未斷如其所應流至後門。

若此事中至定遍起故者。釋初三句。若於此事中有貪.瞋.慢。於過去世已生未斷。現在已生能系此事。以貪.瞋.慢是自相惑。緣別事生。非諸有情定遍三世諸事。起故。體現在前必無斷義。故於現在不言未斷。於過去世標未斷言。

若未來世至亦能系三世者。釋次三句。若未來世意識相應貪.瞋.慢三。遍系三世。雖於此事惑生.不生。乃至未斷皆能繫縛。未來五識相應貪.瞋。若未斷可生。境必俱故。唯系未來。故正理雲。由此已顯。五識相應可生隨眠。若至過去唯系過去。至現亦爾。義準可知。若與意識相應可生隨眠。若至過.現未斷容系非自世法(已上論文)未來五識相應貪.瞋。若未斷不生種類多故亦能系三世。以所緣境或在未來。或流至現。或入過去。能緣雖復闕緣不生。由未斷故性縛三世。

所餘一切至能系此事者。釋後兩句。除前三種所餘一切見.疑.無明。過去.未來未斷。遍縛三世諸事。由此三種見.疑.無明是共相惑。一切有情俱遍縛彼三世事故.若現在世見.疑.無明。正緣三世境時。隨其所應能系此事。

應辨諸事至及離系耶者。此下第二明三世有無。就中。一述宗。二正破 就述宗中。一教理證有。二敘說定宗 此下教理證有。經部師問應辨諸事過去.未來。為是實有。為是實無。方可說系。若去.來世是實有者。則一切行恆時有故。應說為常。若去.來世實是無者。如何可說有能系.所繫.及離系耶。

毘婆沙師至許說一切有者。答。毘婆沙師定立去.來二世實有。然行非常四相合故。為此所立去.來實有決定增明。應略標宗顯其理趣。三世實有由佛說故。二緣生故。識有境故。業有果故。下兩句結。

論曰至三世實有者。釋三世有。

所以者何者。此下釋由說故。此即徵也。

由契經中至勤斷欣求者。答。經中既說過去色有勤修厭捨。未來色有勤斷欣求。明知過去.未來實有。觀色無常於過去色能勤修厭捨 又解觀無常故名勤修厭。不顧戀故名勤修捨。觀色無常於未來色能斷欣求。欣求即是緣未來色貪 又解觀無常故名勤斷欣。不希欲故名勤斷求。

又具二緣至識二緣生者。釋二故。經說二緣能生於識。明知去.來二世實有。

其二者何者。問。

謂眼及色至應闕二緣者。答。六根.六境。各生自識名曰二緣 若去.來世非實有者。能緣過去.未來意識應闕二緣。過去無故應闕依.緣。過.未無故應闕境緣。

已依聖教至識亦應無者。釋有境故。以理而言。要必有境識乃得生。無則不生其理決定 若去.來無。是則應有無所緣識。所緣無故識亦應無。

又已謝業至有現因在者。釋有果故。又已落謝過去世業。有當果故。顯有二世。謂若實無過去體者。善.惡二業其體應無。由業無故。未來當果亦應無有。非現在果生時有現因在。以異熟果非因俱故 又解非未來果生時有現因在。以異熟果非與因無間故 又解非現.未果生時有現因在。以異熟果非與因俱及無間故。

由此教理至二世實有者。結。由前二教及後二理。毘婆沙師立去.來有。

若自謂是至一切有宗者。釋下兩句。若自謂是說一切有宗決定應許實有去.來世。以說三世皆定實有。故許是說一切有宗。

謂若有人至非此部攝者。對簡部別。說非盡理。半是半非。更須分別故名分別說部。梵雲毘婆闍縛地。毘婆名分別縛地名說。舊云毘婆闍婆提者訛也。若宗輪論。飲光部。若業果已熟則無。果未熟則有 彼計同此。

今此部中至立世最為善者。此即第二敘說定宗。上兩句答初問。下兩句答第二問。

論曰至非捨得體者。總有四說。此即初師。

能救正法。或正法救彼。或以正法救人。故名法救。或言大德即斯人也 法救說言。由三類不同三世有異。彼謂諸法行於三世時。由三類有殊非體有異。如破金器作餘物時。方.圓等形雖復有殊。而顯無異。又如乳變成於酪時。捨乳甘味及乳冷勢。得酪酢味.及酪熱勢。非捨顯色。如是諸法行於世時。從未來至現在。從現在入過去。唯捨類得類。非捨體得體。

尊者妙音至不名離染者。此即第二師 音聲妙故名曰妙音。梵雲懼沙。舊云瞿沙訛也 彼作是說。由不相應中別有一類世相不同。三世有異。諸有為法一一有三。隨在何世。一顯二隱。一正顯者名為正合。餘二雖隱而非體無。故亦名為不離彼相 又解相有用時名合。相雖無用。而隨於法其體非無故言而不名離。如人正染一妻室時一貪有用。於餘姬媵雖有貪無用不名離貪。恆隨行故。

尊者世友至置千名千者。此即第三師說 世是天名。與天遂友故名世友。父母憐子恐惡鬼神之所加害。言天遂友。彼不敢損故故以為名焉。梵名筏蘇密呾囉。筏蘇名世。密呾囉名友。舊云和須密訛也 彼作是說。由位不同三世有異。彼謂諸法行於世時。至三世位位中。作三世異異說。由三位有別。非三體有異。如運一籌置一位處名一。置百位處名百。置千位處名千。雖歷位有別。而籌體無異。

尊者覺天至名母名女者 能覺悟天故名覺天。梵雲勃陀提婆。勃陀名覺。提婆名天。舊云佛陀提婆訛也 彼作是說。由觀待有別故三世有異。彼謂諸法行於世時。前後觀待立名有異。觀待後故名過去。觀待前故名未來。俱觀待故名現在。如一女人觀待女名母。觀待母名女。體雖無別。由待有異。得母.女名。

此四種說至外道朋中者。此下釋後兩句。將印世友先破餘三。此即破第一師。此四種說一切有部中。第一執法有轉變故。應置數論外道朋中。同彼計故。又婆沙七十七雲。說類異者。離法自性說何為類。故亦非理。諸有為法從未來世至現在時。前類應滅。從現在世至過去時。後類應生。過去有生。未來有滅。豈應正理。

第二所立至何義為同者。破第二師。彼師所立世相雜亂。三世皆有三世相故。復破喻言。人於妻室貪現行時。於餘姬媵貪唯有成就現無貪起。何義為同。以三世法同時皆有三世相故。喻不等法。

第四所立至類亦應然者。破第四師。此師所立前後相待。一世法中應有三世。謂過去世前剎那應名過去。後剎那應名未來。中剎那名為現在。未來三世類亦應然。現在世法雖一剎那。待後應名過去。待前應名未來。

俱待應名現在 故此四中至非體有殊者。此即評取第三世友。如文可知。

此已具知至何謂去來者。經部難。去.來實有。應名現在何謂去.來。

豈不前言約作用立者。說一切有部答。指同前說。

若爾現在至有何作用者。經部復難。若爾現在有眼等根不見色等彼同分攝。有何作用名為現在。

彼豈不能取果與果者。說一切有部答。彼同分眼雖無見色發識之用。彼豈不能起取果用。及與果用。名現在耶。

是則過去至世相應雜者。經部復難。過去因等既能與果。應有作用。既有作用亦應名現。有半作用世相應有雜亂之過。

已略推徵至此法性甚深者。此即第二正破。上句用字通於兩處。謂何礙用。用云何。若用與體無有異者。世義便壞。若說去.來法體實有。誰未已生名未來。誰復已滅名過去。毘婆沙師作如是言。此法性甚深。

論曰至許常有故者。釋何礙用。經部難雲。應說一切有為諸法於三世中自體恆有。應一切時能起作用。何礙此法用有還無。汝若謂眾緣不和合者。此救非理。汝許因緣亦常有故。

又此作用至法名去.來者。釋用云何。又此作用云何得說為去.來.今。此難意汝說法體由作用故說三世別。作用未起名未來。作用已起名現在。作用已滅名過去。體由作用說三世別。用復由誰說去.來.今三世差別。豈作用中而得更立有餘作用。說此作用為去.來.今。若於用上復有餘用。用復有用便致無窮。若此作用更無作用。非去.來.今三世所攝。而復說言作用是有。則是無為故應常非無。故不應言作用已滅法名過去。及此未有法名未來。

若許作用至有此過失者。說一切有部救。釋無異。若許作用異法體者。可有用無窮及有用常失。然我說用與體無異。隨體說故。體無無窮故用亦無無窮。體非常故用亦非常。汝經部師故不應言有此過失。

若爾所立至世義不成者。經部破。釋世便壞。若用即體。體既三世恆有。用亦應如體三世。若恆有用。竝應名現。何得有時名為過.未。故彼所立世義不成。

何為不成至名過去者。說一切有部救。何為不成。以有為法未已生名未來。若已生未已滅名現在。若已滅名過去。

彼復應說至皆不成立者。經部破。釋第三句。彼復應說若如現在法體實有去.來亦然。誰未已生名為未來。誰復已滅名為過去。謂有為法體實三世恆有。如何可得成未已生名未來。已滅名過去。先在未來有何所闕。彼未有故名未已生。後在過去復闕何法。彼已無故名為已滅。故不許法體本無今有。有已還無。則三世義皆不成立。若三世義不成立者。應一切種諸有為法皆不成立。

然彼所說至此真自在作者。此下廣破。經部牒前毘婆沙師立義徵破。然彼前文所說。恆與有為諸相合故行非常者。此但有虛言。三世體實有。生滅理無故。汝許體恆三世實有。說性非常。如是義言所未曾有。依如是義故有頌言。許三世法其體恆有。而說三世其性非常。性之與體眼目異名。復無有別。此真是彼自在天作。外道計自在天須作即作。論主調彼。須作即作。同彼自在故。言此真自在作。

又彼所言至如現實有者。經部牒前初經通釋。我等亦說有去.來世。謂過去世曾有名有。未來當有故名為有。過去有現果說曾有因。未來有現因說當有果 又解未來當有果。過去曾有因。依曾.當有說有去.來。非謂去.來如現實有。同彼常宗。

誰言彼有如現在世者。說一切有部救。非如現世。

彼有云何者。經部徵。

彼有去.來二世自性者。說一切有部答。謂過去有過去自性。未來有未來自性。

此復應詰至去來性不成者。經部復詰。若去.來世體俱是有。如何可言是去.來性二世差別。故說彼有。據曾有因。據當有果。非體實有。世尊為遮謗因果見。據曾.當義說有去.來。有聲通顯有.無法故。有顯有法。相顯可知不指事說。有顯無法。相隱難知故指事雲 如世間說有燈先時無。謂燈未生 有燈後時無。謂燈已滅。

又如有言有燈已滅非我今滅。此雖說有皆顯無法 說有去.來義亦應爾。有顯無法。若不爾者體皆實有去.來性不成。

若爾何緣至重說為有者。說一切有部難。若爾何緣世尊為此枝髻外道。說業過去.盡.滅.變壞。而猶是有。既說有言。明過實有。豈彼外道不許過去業曾有性。佛重說有。即由外道信曾有性不信實有。故佛說有 手執杖行頭上作髻故名杖髻 盡滅變壞。過去異名。說業過去。說業盡。說業滅。說業變壞。

依彼所引至義已成立者。經部師釋經說業有。依彼業所引現相續身中與果功能種子有故。蜜說過去能熏業為有。所熏業因能與當果。名與果功能 若不爾者彼過去業今現實有。應是現在。過去豈成 理必應爾。以經中說 眼根生位無所從來。顯無未來 眼根滅時無所造集。顯無過去 本無今有。既言本無明無未來 有已還無。既言還無明無過去 去.來眼根若實有者。經不應說本無等言 牒救破雲。若謂經言眼根本無今有。有已還無。依現世說。此救非理。若現世性與彼眼根體別不同。可得說言依現世。說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此現世性與彼眼根體無別故。何得說言依現世。說本無今有有已還無。以離有為無別世故。汝若許現世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是則眼根去.來無體。義已成立。以世與眼根體無別故。說世應亦說眼根故 又解若謂經言眼根本無今有有已還無。依現在世眼根說者。此救非理。若現在眼根體性。與彼過.未二世眼根。體別不同。可得說言依現在世眼根體。說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此現在世眼根體性。與彼過.未二世眼根。體無別故。何得說言依現在世眼根體。說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汝若許現世眼根。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是則眼根去.來無體義已成立。

又彼所說至亦是所緣者。敘第二證破。應共尋思。意根.法境為緣生識。為法如意作能生緣。為法但能作所緣境。若法如意作能生緣。如何未來百千劫後。當有彼法應生現前。或當亦無闕緣不生。為能生緣生今時識。夫生緣者相貌分明。彼相隱昧如何能生 又涅槃性違一切生。立為能生第六意識。不應正理 若法但能為所緣境生意識者。我說過.未亦是所緣 經部許有緣無生心。

若無如何成所緣境者。說一切有部難。

我說彼有如成所緣者。經部答。我說彼有如成所緣。相似擬對而緣。

如何成所緣者。說一切有部徵。過.未無體如何成所緣。

謂曾有至其理自成者。經部答。過去曾有。未來當有。非憶過去色.受等時。如現在分明觀彼為有。但追憶彼曾現有之相。逆觀未來當有亦爾 謂如已下。重釋可知。據曾.當有擬對而緣。故作是言如成所緣。曾.當有故不同龜毛。無實體故不同現在 過.未二境若如現有應成現世。何謂去.來。若體現無則應許有緣無境識。其理自成同我經部。

若謂去來至理亦自成者。經部縱救牒破。汝說一切有部。若謂過去.未來極微散亂名有。非聚集故而非現在。理亦不然。取彼過.未極微相時非散亂故應非過.未 又若救言彼過.未色有體同現。唯有極微散亂為異。則極微色三世不改其體應常 又色唯應極微聚集名為現在。極微散亂名為過.未。竟無少分可名生滅。若執微常。是則遵崇邪命者論。即勝論師。棄背善逝所說契經。引經可知 又色微聚散可名過.未。非受.想等極微集成。如何可言去.來散亂 然於受等追憶過去。亦如現在未滅時相。逆觀未來。亦如現在已生時相 過.未二世若如現有。體應是常。若體現無。還應許有緣無境識。理亦自成同我經部。

若體全無至應是所緣者。說一切有部難。汝經部師若體全無是所緣者。第十三處應是所緣。

諸有達無至彼名為無者。極部反徵說一切有部。諸有達無第十三處。此能緣識為何所緣。若謂即緣第十三處名為境者。爾時既作無第十三處解。然名替處。是則應撥彼名為無。若撥名無。便同邪見非是正見。謂彼意計。若撥無第十三處是正見。若立第十三處是邪見。當撥之時彼能緣識。既無第十三處可緣。即緣第十三處名為境。既撥名無。應是邪見非是正見。以有名故而撥為無。然汝計意。撥無第十三處是正見。故言是則應撥彼名為無。是其邪見非是正見。

又若緣聲至有非有境者。經部復約事徵。聲未起時。名.聲。先非有。望現為先。又若緣聲先時非有者。此能緣識為何所緣。既緣非有。明知緣無生心 若謂緣聲先時非有。即緣彼聲以為境者。求聲無者。應更發聲。緣聲非有。尚聲為境。求聲無者。理應發聲 若謂聲先無時住未來位。汝宗所執未來實有。如何謂無 汝若謂過去.未來世聲。無現在世故名無者。此亦非理。若現在世性與去來聲體別不同。可得說言無現在世。此現在世與去.來聲其體一故。何得說言無現在世 又解汝若謂過去.未來世聲無現世聲故言無者。此亦非理。若三世聲其體各別。可得說言無現世聲。此現在聲與去來聲。雖復經歷三世不同。其體一故。何得說言無現世聲 若未來聲與其現聲。而有少分體差別者。本無今有。其理自成同我經部 破訖結言。故識通緣有.非有境。亦應徵問聲後非有。略而不言。

然菩薩說至是無上者。經部會經引證。然菩薩說世間所無之法。我言知見無是處者。意說他人懷增上慢。亦於非有未證得中現相謂有。我唯於有方觀為有。不於非有現相謂有。非顯緣無不生心也。若異我說。不許通緣有.非有者。則一切覺皆有所緣真實法體。何緣於境得有猶豫有耶。無耶。或有差別有.無差別。既有猶預。既有差別。明知亦有緣無生心 一切覺者。謂心.心所能覺境故 理必應然。復引經證。經中既說知非有言。明知緣無亦生心也 有。謂有法 非有。謂無法 有上。謂更有上法。此法猶劣。即是有為。及虛空.非擇滅 無上。謂更無上法。此法最勝。即是涅槃。

由此彼說至亦不成因者。例破第三證。由此上來所證教理。彼宗所說識有境故有去.來者。亦不成因。

又彼所言至當廣顯示者。此破第四證。牒非不然。非經部師作如是說。即過去業能生當果。然過去業為先能熏。於現身中所引業種。相續.轉變.差別。令當果生 相續等三。破我品中當廣顯示 又正理五十一引經部雲。然業為先所引相續.轉變.差別能生當果 業相續者。謂業為先後後剎那心相續起 即此相續後後剎那。異異而生名為轉變 於最後時有勝功能無間生果異餘轉變故名差別。

若執實有至能生功能者。復牒計破若執實有過去.未來。則果常有。業於彼果有何功能。若謂業能生果果體新生。則所生果。本無今有。其理自成。若一切法於三世中一切時有。誰因於誰果。有能生功能。

又應顯成至有必不滅者。顯同外道過 雨時生故以雨授名。是雨徒眾故名雨眾。即數論師。汝執所立有無決定。又應顯成雨眾外道所黨邪論。彼說二十五諦有必常有。非諦攝者無必常無。無必不生以無體故。有必不滅以有體故。

若謂能令至其理自成者。復縱救牒破。若謂往業能令當果成現在者。果體本有。如何令果成現在耶。若謂往業引彼當果。從餘方所引至餘方。則所引果從此至彼其體應常。色有形段。可從此處引至餘方。又無色法既無形段。當如何引。又所引果應體本無今時創得。若謂往業但令當果體有差別不同先時。本無今有其理自成。

是故此說至所說而說者。論主結非。讚述經部。

經如何說者。說一切有部問。

如契經言至而說有言者。經部答。如契經言。梵志當知。一切有者唯十二處。或唯三世。如其所有而說有言 經部意說。若假。若實。若曾。若當。如其所有而說有言。非皆實有。猶如現在。過去曾有。未來當有。現是實有。現十二處八處實有。四處少分實有.少分實無。如色處中顯色實有。形色實無。聲處中無記剎那聲實有。相續語業善.惡等聲實無。觸處中四大實有。餘觸實無。法處中定境界色.受.想.思實有。餘心所法思上假立實無。及不相應法。三無為法亦是實無。故正理論引經部雲。又汝等說現十二處少分實有少分實無。如上坐宗色.聲.觸.法。

若去來無至及離系耶者。說一切有部難。過.未實有。可得說有能系。所繫。及與離系。若去.來無。如何可說有能系。所繫。及離系耶。

彼所生因至得離系名者。經部答。正理釋雲。此釋意言。過去煩惱所生隨眠現在有故。說有過去能系煩惱。未來煩惱所因隨眠現在有故。說有未來能系煩惱。緣過.未事煩惱隨眠現在有故。說有去.來所繫縛事(已上論文)若現隨眠種子斷時。彼過.未事得離系名。若斷現果隨眠。即斷過因煩惱。若斷現因隨眠。即斷未果煩惱。應知過.未說能所繫及與離系。竝據曾.當。

毘婆沙師至多剎那故者。釋第四句此法性甚深。毘婆沙師作如是說。過去.未來如現實有。論主廣申經部難。我所有於中不能通釋。彼過難者諸自愛者應如是知。法性甚深非是尋求思量境界。豈以我部不能通釋。汝經部師便撥為無 有異門下又更別出法性甚深不應非撥。然諸法理種種不同有異門故。此法生即此法滅。謂色等五蘊各別自生。即色等五蘊各別自滅。有異門故。異法生.異法滅。謂未來世餘色等生現在世餘受等滅。故婆沙七十六雲。問為此法生即此法滅。為餘法生餘法滅耶。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此法生即此法滅者。應未來生即未來滅。若餘法生餘法滅者。應色等生餘受等滅。答應作是說。有因緣故說此法生即此法滅。謂色蘊生即色蘊滅。乃至識蘊生即識蘊滅。有因緣故說餘法生餘法滅。謂未來世生現在世滅(已上論文)有異門故於未來世中即世名生。以正生時未來世所攝故。有異門故說世有生。未來世有多剎那故。於中唯有一剎那生。餘未生世法有生相時故。故婆沙雲。問諸有為法未來生時。為世體生。為世中生。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世體生者。一法生時應未來世一切法生。此既生已應無未來。此復已滅應無現在。便壞三世一切有義。若世中生者。云何說諸行非異世耶。答應作是說。有因緣故說世體生。以一剎那行生時。即是未來世生故。有因緣故說世中生。未來世行有多剎那。於中唯一剎那生故。

傍論已了至彼已斷耶者。此下第二約斷明離系。此即問也。

若事離系至而非離系者。答。若事離系彼必已斷。有事已斷而非離系 已斷。據已斷彼 離系。據離繫縛。

斷非離系其事云何者。問。離系必斷。此事可知。斷非離系。其事云何。

頌曰至餘緣此猶系者。頌答。上兩句約見位明。第三句約修位辨。下一句通前兩位。

論曰至如是應知者。且見道位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時。見苦所斷隨眠等事體不成故名為已斷 見集所斷。簡餘部所斷 遍行隨眠簡非遍惑 若未永斷。簡已斷者。有先凡位以世俗道斷下八地。集智雖未生彼地名已斷。為簡此等說未斷言 能緣此者。簡緣餘部及緣餘界。於苦所斷猶繫縛故。及修道位隨何九品對治道生。九品事中隨其所應前品已斷 或斷一品乃至八品 餘未斷品 或後八品未斷乃至一品未斷 所有隨眠能緣前品者。於前品猶繫縛 緣此之言。簡緣餘品及色等善等故。總結言斷非離系如是應知。

何事有幾隨眠隨增者。此下大文第七明惑隨增。就中。一正明惑隨增。二明心有隨眠 此下正明惑隨增。此即問也。

若隨事別答至後三淨識境者。答。法有十六。能緣亦爾。於此審知。能緣所緣隨增可了。

論曰至皆容緣故者。釋初頌。若欲界系苦。集。修斷。十六識內各五識緣。謂自界三即如前說。及色界一即修所斷。無漏第五皆容緣故 於此五中有不緣者故說容緣 且如欲界見苦所斷。容為欲界見苦所斷識緣。然彼見苦所斷識。有緣餘部及他界者即不能緣。然有能緣者故說容緣。就見苦所斷中。亦非一切皆能遍緣。如此貪緣此法不緣彼法等。下皆准此。若別分別。欲三斷法各五識緣者。婆沙八十七雲。欲界見苦所斷法五識所緣。一欲界見苦所斷一切隨眠相應識。二欲界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識。三欲界修所斷善.及無覆無記識。四色修所斷善.及無覆無記識。五法智品無漏識 解雲欲界修所斷善.及無覆無記識者。善謂生得.加行。無記謂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非通果心。唯緣色故 色修所斷善.及無覆無記識者。善謂生得.加行。無記謂異熟生.威儀路。非通果心。雖天眼.耳識亦能緣下。但緣修斷色.聲為境。非緣見苦所斷。法智品言通攝法忍.及俱心等 問以何文證無覆無記能緣異部及下見苦所斷法耶 解雲婆沙八十七雲。問異熟生無記識能緣何法。答欲界不善果者。唯緣欲界修所斷法。善果者。唯緣欲界五部法。色界者。緣自.下地一切有漏法。有說唯緣自地五部法。無色界者。唯緣自地五部法。問威儀路識能緣何法。答欲界者唯緣欲界五部法。色界者唯緣欲.色界五部法。問工巧處識能緣何法。答唯緣欲界五部法。問通果無記識能緣何法。答欲界者唯緣欲界修所斷法。色界者唯緣欲.色界修所斷法(已上論文) 問若無覆識亦能緣下見苦所斷。何故正理五十三解欲見苦斷五識緣中。但云色修所斷善識非餘。准彼論文。不言無記緣下見苦所斷。婆沙言緣。豈不相違 解雲婆沙論文極理分明。正理不說有違宗過 又解婆沙言緣據身在上能緣下地。正理不說據身在下不能起上無覆無記緣下見苦所斷。各據一義故不相違。欲見集斷.及修所斷各五識緣。准釋應知。又空法師雲色界威儀心雖能緣下。以緣色.聲不能緣見苦所斷身.邊二見隱沒無記心。此解不然。違婆沙故。

若色界系至皆容緣故者。釋第五.第六句。婆沙八十七雲。色界見苦所斷法八識所緣。一欲界見苦所斷他界緣遍行隨眠相應識。二欲界見集所斷他界緣遍行隨眠相應識。三欲界修所斷善識。四色界見苦所斷一切隨眠相應識。五色界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識。六色界修所斷善.及無覆無記識。七無色界修所斷善識。八類智品無漏識 解雲欲修所斷善識。謂生得.加行。色修所斷善識。謂生得.加行。色修所斷無覆無記識。謂異熟生.威儀路識。無色修所斷善識。謂加行善識 問何故欲界修斷無覆不緣上界。色界修斷無覆無記能緣下界 解雲無記力劣。下緣上難故不緣上界。上緣下易故能緣下界 問若下緣上難。初定三識應不緣上 解雲雖緣上地由同界故所以得緣。欲.色界別。下不緣上 問上緣下易。無色無覆應緣下界 解雲色無覆勝故能緣下界。無色無覆劣故不能緣下界 問若色無覆勝。應能緣上界 解雲勝無色故能緣下界。劣善染故非緣上界 又問如何得知無色修斷善識唯加行善 解雲以空處近分加行善心。可能緣色五部所斷。餘生得等不能緣下。故婆沙八十七雲。問生得善識能緣何法。答欲.色界者。能緣三界.及無漏一切法。無色界者能緣自.上地有漏.無漏一切法.及虛空。問加行善識能緣何法。答欲.色界者能緣三界.及無漏一切法。無色界者能緣自.上地有漏.無漏一切法。及虛空。並次下地有漏法 婆沙無色生得善識不言緣下有漏。加行善識即言緣下有漏。以此故知。唯無色界加行善識。能緣色界見苦所斷 問因論生論。婆沙言無色界生得善識。加行善識。俱雲能緣自.上地有漏.無漏一切法。及與虛空。緣自.上地有漏法及緣虛空。此義可知。何者是無漏一切法 解雲婆沙言無漏一切法者。少分一切隨其所應。謂自.上地有漏法上擇滅.非擇滅 及一切類智品道 並一切類智品上非擇滅 故婆沙八十四雲。第四解脫緣四無色及彼因.彼滅一切類智品 若四無色.及類智品非擇滅 並虛空。若謂一物。若謂多物。一切皆緣(第五第六第七解脫准此可知) 准婆沙文。擇滅唯緣自.上地有漏法上擇滅。若非擇滅通緣自上下地.類智品上非擇滅。色界見集所斷。及修所斷。各八識緣。准釋應知。

若無色系至皆容緣故者。無色界系苦集修斷。各十識緣。准色界系如應當知。

見滅見道至增自識緣者釋第九.第十句。

此復云何者。問。

謂欲界系至十一識緣者。答。應知三界見滅.道斷。各增自部有漏緣識。欲界滅.道五增至六。色界滅.道八增至九。無色界滅.道十增至十一。思之可知。

若無漏法至皆容緣故者。釋後兩句。無漏法謂三無為及道諦十六識內為十識緣。謂三界中各後三部。即見滅.道.修所斷識。無漏第十。皆容緣故。若別分別。三界見滅所斷無漏緣識唯緣擇滅。即為三種。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識唯緣道諦。復為三種。足前成六。三界修所斷善識。通緣三無為及與道諦。復為三種。足前成九。無漏識若法智品緣欲滅.道。若類智品緣上滅.道。復為一種。足前成十。應知修斷無覆無記不緣無漏。故婆沙第十雲。應知修所斷心與無漏心展轉相緣者。唯善 彼論既不言無覆心與無漏心展轉相緣。明知無覆心不緣道諦 又婆沙第九說。欲界修所斷無覆無記邪行相智。但緣虛空.非擇滅名。又婆沙八十七雲。問虛空.非擇滅何識所緣。答三界修所斷善識所緣 以此故知無覆無記不緣虛空.非擇滅 又婆沙八十七緣無漏法中。但言三界修斷善識不言無覆。明知無覆不緣無漏。又前所引毘婆沙文。說四無覆無記心。隨其所應。但緣五部所斷。不言緣無漏。以此故知。無覆無記心不緣無漏 又空法師云。欲界無覆心能緣無漏心 又云。威儀.工巧心所引意識能緣十二入故知亦緣無漏 此解不然。違婆沙故。言緣十二入者。但緣有漏不緣無漏。

為攝前義至所緣境已者。說頌重攝。總結可知。

今應思何事何隨眠隨增者。問。

若別疏條至隨眠隨增者。此下略答。此明樂根隨眠隨增。

若有問言至隨眠隨增者。此明樂根緣識隨眠隨增。色界有為緣者。於色界中有為緣隨眠隨增。簡異見滅所斷無為緣惑。故言色界有為緣隨眠隨增。以無為緣惑非是緣彼樂根識故。無色二部謂道.及修。餘思可知。

若復有問言至隨眠隨增者。此明緣緣樂根識隨眠隨增。思亦可解。

准此方隅餘應思擇者。此即勸思。准此樂根。所餘諸法皆應思擇。應知此中隨增有二。或於相應。或於所緣。隨其所應皆名隨增。

若心由彼至定隨增不者。此即第二明心有隨眠。問若心由彼煩惱名有隨眠。彼隨眠於此心定隨增不。

此不決定至無染局隨增者。答。此不決定。或有隨增。謂彼隨眠與心相應而未永斷。是相應隨增。及有隨眠緣此心未斷是所緣隨增。此名有隨眠亦隨增。若相應已斷則不隨增仍名有隨眠。以恆相應故。此約伴性名有隨眠。以此伴性不可斷故。若約所緣已斷。不名有隨眠。亦不名隨增。相應已斷名有隨眠。此中別舉。緣縛已斷不名有隨眠。故不別釋。依此義門應作頌說。

論曰至名有隨眠故者。有隨眠心總有二種。一五部所斷諸有染心。二修所斷諸無染心 於中有染有二隨增。或有隨增謂於相應隨眠未斷。此是相應隨增。或有隨增謂緣彼心隨眠未斷。此是所緣隨增 若於相應隨眠已斷則不隨增。仍說有隨眠以恆相應有伴性故 若無染心唯局隨增名有隨眠。緣此心隨眠必未永斷故。此心唯據緣縛隨增名有隨眠。若斷緣縛不名有隨眠 以有隨眠心總有二種。一隨增故名有隨眠。二伴性故名有隨眠。此無染心斷緣縛已。既無隨增復無伴性故。不名為有隨眠心。相應親近雖復斷已名有隨眠。所緣疎遠斷已不名有隨眠心。又婆沙二十雲。問過去.未來既無作用。云何可說隨眠隨增。有一解雲。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彼雖無有取境作用。而於所緣.及相應法。有如現在繫縛功能。故彼隨眠有隨增義 廣如彼釋。

如上所說至由前引後生者。此下第八明次第起。就中。一正明次第起。二別明起因緣 此即正明次第起。

論曰至前後無定者。且諸煩惱次第生時 先由不共無明於諦不了。不觀四諦 由不了故次引生疑二途猶預 從此猶預次引邪見撥無四諦。由撥無諦次引身見。謂取蘊中撥無苦.無常.空.無我理。便決定執此是我故 從此身見引邊見生。謂依前我執斷.常邊 從此邊見引生戒取。謂由於我隨執斷.常一邊。便計此執為能得彼淨涅槃故 從戒禁取引見取生。謂計戒禁能得淨已。必執為勝起見取故 從此見取次引貪生。謂自見中情深愛故 從此貪後次引慢生。謂自見中深愛著已。恃見生高舉。陵蔑他人故 慢次引瞋。謂自見中深愛恃己。於他所起違己見中。情不能忍必憎嫌故 有餘師說。於自見解多種之中。取一捨餘。起憎嫌故。以見諦所斷貪等生時。緣自身中見為境故 如是且依一類次第相牽起說。越次起者前後不定。以一一後皆容起彼十隨眠故。

諸煩惱起至阿羅漢等者。此即第二別明起因緣。諸煩惱起由三因緣。因謂六因。緣謂四緣。隨其所應。是因.是緣。且如將起欲貪纏時。一未為無間道斷。未為解脫道遍知欲貪隨眠故。二順欲貪境現在前故。三緣彼非理作意起故。即起惑前邪相俱行非理作意是能引義。由此三力便起欲貪。此三因緣如其次第。初是因力。中是境界力。後是加行力。既言加行。明知前起。如貪既爾。餘煩惱起類此應知。謂此且據具因.緣說。或有唯託境界力生。如退法根阿羅漢等。非由因力.加行力生。

即上所說至其體云何者。此下大文第三雜明諸煩惱。就中。一明漏等四門。二明結等六門。三明五蓋差別 就明漏等四門中。一出體。二釋名 此下出體。即上所說十種隨眠並下十纏。經說為漏.瀑流.軛.取四門煩惱。如是漏等其體云何。四種總名如下別釋 釋別名者 於三漏中初二依主釋。後一持業釋 四瀑流中。前二依主釋。後二持業釋 應知四軛如四瀑流 於四取中。前一.後二依主釋。第二持業釋 言我語取者內有情法可說我言故。前文言。我語謂內身依之說我故。上界貪等多緣內身緣我語故名我語取。

頌曰至以非能取故者。此即頌答。又婆沙四十八雲。問諸煩惱垢。何故不說為漏等耶。有作是說。彼亦說在欲漏等中。品類足說。云何欲漏。謂欲界除無明諸餘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欲漏。乃至廣說。隨煩惱者即煩惱垢。應作是說。煩惱垢麁不堅住故不說漏等。不信。懈怠。放逸。亦由過輕微故不說漏等。

論曰至各二十六者。此下釋初二頌明三漏。此則別釋初頌。明欲漏。有漏。可知。

豈不彼有至何故不說者。問。豈不上界亦有惛沉.掉舉二種。又品類足出有漏體。謂除無明餘色.無色二界所繫各有五結。謂愛。慢。疑。見取。各有一縛。謂貪各有八隨眠。謂十惑中除瞋。無明。取餘八種。各有八隨煩惱。謂大煩惱地中除無明取餘五種。小煩惱地中取諂.誑.憍足前為八。各有二纏。謂惛沉.掉舉。應合有者皆名有漏。彼亦說纏。今於此中何故不說。

迦濕彌羅國至不自在故者。答。一彼界纏少唯有二故。二不自在非自力起故。所以不說。品類足據彼界有體。所以具說。

何緣合說至為一有漏者。此下釋第五.第六句。此即問也。

同無記性至名有漏義者。答。一同無記性。二同於內門轉。正理破雲。彼界煩惱亦於外門有緣色.聲.觸境轉故。應更別說第二合因。謂彼隨眠同一對治。設依此義無壞頌文。謂此應言。何緣合說二界煩惱為一有漏。同無記。對治。定地。故合一。

俱舍師救雲。雖彼上惑亦外門轉。言內門轉。從多分說。諸法立名種種不同。若不爾者。如言色界。豈無受等。三同依定地生。由三義同故合為一。如前所說名有貪因。因是所以義即是此中名有漏義。有謂有身。貪多緣有故名有貪。漏多緣有故名有漏。

准此三界至為無明漏者。此下釋第七.第八句。辨無明漏。可知。

何緣唯此別立漏名者。問。

無明能為諸有本故者。答。無明能為一切三有生死根本。故十二支無明為初。

瀑流及軛至與瀑流同者。釋第三頌。明四瀑流.軛。如文可知。

四取應知至名戒禁取者。釋第四行頌。如文可知。

何緣別立戒禁取耶者。問。

由此獨為至清淨道故者。答。在家樂著生死故願生天。出家欣樂涅槃故求清淨計捨可愛境。謂別解脫戒等能捨可愛諸境計此為道。

何緣無明不別立取者。問。

能取諸有至合立為取者。答亦可解。

然契經說至應知亦爾者。述經部師引經解軛。然契經說。欲軛云何。謂於諸五欲境中。於欲起貪。於欲起欲。於欲起親戀 於欲起貪愛。於欲起貪樂。於欲起醉悶。於欲起耽著。於欲起貪嗜。於欲起喜樂。於欲起執藏。於欲起隨執。於欲起貪著。貪等十二並貪異名。欲是五欲境。緣欲起貪纏壓於心。是總釋貪。是名欲軛。應知欲軛以貪為體 問何故經中廣說異名 解雲或為鈍根隨解一故。或為多忘隨憶一故。或為異國隨方說故。或顯巧言轉變說故。或顯一義有多名故。諸有異名皆准此釋。有軛.見軛。應知亦爾。以貪為體。有謂三有。身緣有起貪故名有軛。見謂六十二見。緣見起貪故名見軛。欲.有.見三俱是境名。緣此三境起貪故名欲軛。有軛。見軛。所以三皆貪為體。不言無明軛者。以無明即軛名無明軛。持業釋。以無明為體。

又餘經說至名欲等取者。又述經部引經釋四取以貪為體。又餘經說。欲貪名取。即欲名貪。非是欲界貪故名為欲貪。由此故知。於欲等四境所起欲貪名欲等取。緣五欲境起貪名欲取。緣見起貪名見取。緣戒禁起貪名戒禁取。緣三界我語起貪名我語取 問何故經部但說軛.取不說四瀑流及與三漏 解雲論者略舉對辨差別 又解軛.取體異是故別說。瀑流體同四軛。已說四軛當知亦說瀑流。三漏不異當宗故不說也。

如是已辨至是隨眠等義者。此下第二釋名。如是已辨十種隨眠並彼十纏。經說為漏.瀑流.軛.取。此即結前。此隨眠漏.瀑流.軛.取名有何義。纏後別明故此不問。

頌曰至是隨眠等義者。答。

論曰至故名微細者。此釋眠義。根本十惑現在前時。行相難知故名微細。猶如睡眠行相微細故名為眠。

二隨增者至增惛滯故者。此釋隨義。二隨增者。一能隨於所緣法增惛滯故。二能隨於所相應法增惛滯故 惛滯謂眠。

言隨逐者至常為過患者。此亦釋隨。謂此煩惱能起諸得。恆隨有情常為過患。

不作加行至故名隨縛者。此亦釋隨。不作加行為令彼惑生而數現起。或設劬勞為遮彼惑起而數現起。隨縛有情故名隨縛。

由如是義故名隨眠者。總結。又正理雲。何緣隨眠唯貪等十非餘忿等。唯此十種習氣堅牢非忿等故。謂唯此十習氣堅牢起便難歇。

稽留有情至故名為漏者。二義釋漏。或住名漏。或流名漏。如文可知。

極標善品故名瀑流者。可知。

和合有情故名為軛者。合名為軛。和合有情受生死苦。猶如車軛。故名為軛。

能為依執故名為取者。執名為取。四取煩惱能為有情所依止處。執取諸法故名為取 又解四取煩惱能為諸有漏法依執取諸有漏法 又解四取煩惱能為業依執取當果。

若善釋者至說名為取者。述經部解。

俱舍論記卷第二十

一挍了

 

上篇:俱舍論記

下篇:律宗新學名句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浴佛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

大乘起信論義記

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 京兆府魏國西寺沙門釋法藏撰 夫真...

成唯識論演秘

成唯識論演秘卷第一(本) 沙門智周撰 疏。機有三品不同...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並序)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撰 詳夫性...

成唯識論了義燈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一(本) 淄洲大雲寺苾芻惠沼述 將釋...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一卷 西晉優婆塞聶道真譯 若那師利菩...

【註音版】善生經

善生經...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翻譯之記 出世智道,亦名為印。此經...

【註音版】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註音版】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次第初門

法界次第初門總序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釋智顗。輒依經...

大乘頂王經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

延生普佛儀軌

(一)戒定真香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佛說四泥犁經

佛說四泥犁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教詞典】訴訟

僧團中處理僧諍之法。即將關於僧團內之諍事,於僧團集...

【佛教詞典】蜜伽闍

(人名)Mṛgajā,悉達太子三夫人之一。譯曰鹿子。有...

10種易患癌症的人群

從理論上講人人都有可能患上癌症,但是,經美國科學家...

不清淨的願,佛菩薩能滿願嗎

那些大菩薩行菩薩道時,遇到種種眾生。一切眾生每個人...

知足不是沒有追求

01、知足不是沒有追求,而是追求之後要知足,而是在追...

若還不修行淨土法門,可痛惜哉

我們今生好不容易得人身,好不容易聞佛法,好不容易聞...

不是念佛就表示修淨土宗

不是你念佛就表示你修淨土宗,修淨土宗跟念佛,沒有直...

增長業與不增長業

我們看到業果的相續跟不相續的兩種因緣,接下來我們來...

陪病人念佛的經驗

以前我在醫院當醫生,發現很多的患者,不能夠接受傳統...

人相貌千差萬別的原因

世上的人,長相千差萬別,全世界的人找不出長相一樣的...

聖嚴法師《小時候的疑惑》

我想先談一下小時候發生的三件事情,它們在我的學佛之...

至誠懇切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很多人對於佛教淨土理念,知道但是行不到。知之匪艱,...

普賢菩薩這次怎麼沒提極樂世界呢

問: 法師您好!《華嚴經》的最後一品中,普賢菩薩以十...

身邊的善知識

善知識是叫人遠離諸惡,奉行諸善的善友,是每個人生活...

【視頻】八十八佛(演甫居士)

八十八佛(演甫居士)

【視頻】《八十八佛懺悔文》楮訾

《八十八佛懺悔文》楮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