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俱舍論記卷第十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俱舍論記卷第十八

沙門釋光述

分別業品第四之六

於前所辨至其體是何者。此下第二別明業障。就中。一出業障體。二別明破僧。三明成逆緣。四明加行定。五罪重.大果。六無間同類 此即第一出業障體。牒前問起。

頌曰至一殺生加行者。頌答。

論曰至不可害故者。五無間中四是身業。謂殺父.害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 一是語業謂破僧。三是殺生根本業道。謂殺父.害母.殺阿羅漢。一虛誑語根本業道謂破僧。一是殺生業道加行謂出佛身血。以如來身不可害故。

破僧無間至何緣名破僧者。問。破僧無間業既是虛誑語。何緣名破僧。

因受果名或能破故者。答。虛誑語是因。所破僧是果。謂因虛誑語僧方破故。言虛誑語名破僧者因受果名 或能破故。謂僧是所破。虛誑語是能破。能破僧故名曰破僧。從用立名。

若爾僧破至誰所成就者。此下第二別明破僧。就中。一僧破體及成。二能破成時.處。三具緣成破僧。四明破二僧別。五無破法輪時。此即第一僧破體及成。一問所破僧果其體是何。二問能.所破人誰所成就。

頌曰至所破僧所成者。上三句答初問。下一句答後問。

論曰至行蘊所攝者。釋上三句出僧破體。以不相應中不和合為性 問不和合性以何為體。古德空法師解雲。不和合性以聖法上非得為體。由此起故不得入聖。雖異生性先於聖法亦有非得容得入聖 空法師意說。無漏八正是和合體。以是聖僧和合德故。若能破此名破法輪僧。而諸論但言破凡僧者。破有近.遠。由近破凡事和合僧故不得入聖。遠破聖僧。是故聖僧是正所破。由破此重獲無間罪 難雲諸論但言破凡非聖。而言破聖與論相違。夫論破僧。破和合性。若得聖已即不可破。若未得聖何所破耶。此即違理 今解雲。不和合性以和合上非得為體。謂僧未破有和合性。同共和合許有聖道。僧由有此和合性故容得入聖。若僧被破。捨和合性。有不和合性起。由彼破此和合性故不得入聖。故成無間。既不成就彼和合性。即以和合體上非得為不和合性。

問破僧不和合非得以為體。亦可僧和合以彼得為體 解雲諸法未必皆相翻立。如異生性以非得為體。聖性非唯以得為體。

問破法輪僧。破羯磨僧。為體同不 古德休法師解雲。破僧體有二種。若破法輪僧。以非擇滅為體。若破羯磨僧。以不和合為體。法輪僧上無有和合作羯磨事。唯有緣差不生法故。所以非擇滅為體。羯磨僧有和合作羯磨事。後被破已由捨和合故。以不和合為體 難雲若說破羯磨僧以不和合為性。此亦無違。若言破法輪僧以非擇滅為體。此即不然。諸論皆說所破僧體不和合性。言破法輪非擇滅性。豈不相違。若言論據羯磨僧說。不爾。論據法輪僧故 又空法師意解。若破法輪僧。以法輪理和合上非得為體。若破羯磨僧。以羯磨事和合上非得為體 難雲總言非得義亦不違。若言以彼聖法非得為破法輪僧體。此即不然。准前破故 今解雲。兩種破僧不和合性。皆以和合性上非得為體。若破法輪僧。以法輪和合上非得為性。若破羯磨僧。以羯磨和合上非得為性。

豈成無間者。問。僧破體是無覆無記。豈成無間業。如何乃言破僧無間。

如是僧破至是無間果者。答。如是僧破因誑語生。故說破僧是無間果非無間業。因受果名。故說無間名破僧也。

非能破者至僧眾所成者。釋下一句。非是天授能破者成此僧破體。但是所破愚僧所成。休法師云。天授是僧非但能破。亦有所破之義。以此能破亦有成義 今解不然。今破彼得聖法輪之因令不得聖。天授雖是僧。無得聖故非所破也 又論但說所破僧成。

此能破人至何處幾時者。此下第二明能破成時.處。總為三問。

頌曰至隨罪增苦增者。前兩句答初問。無間答第二問。一劫熟下答第三問。

論曰至生於無間者。釋初三句。若破僧罪定墮無間。若造餘四逆不必生彼。或生餘地獄。餘文可知。欲界善劣非受一劫。欲界惡強受一中劫。故婆沙一百一十五雲。問此業能取一劫受果。為是何劫。或有說者是成劫。復有說者是壞劫。復有說者是大劫 如是說者此是中劫。由彼亦有不盡中劫而得脫故。如毘奈耶說。提婆達多。當於人壽四萬歲時來生人中。必定當證獨覺菩提。舍利子等所不能及 問如是伽陀當云何通。諸有破僧人破壞和合僧。生無間地獄壽量經劫住。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減一劫住亦名一劫。如世間人於減一日任持所作亦名直日。此亦如是(解雲立世經說。釋迦如來於第九住劫出世。天授造無間業入於地獄。至第十盡方一中劫。然天授於第十住劫減至四萬歲時來世人中證獨覺菩提。是故天授中劫不滿)。

若作多逆罪至同感一生者。問。若作二逆能感二劫。乃至五逆能感五劫。皆次生熟。如何多逆同感一生。

隨彼罪增至五倍重苦者。答。正釋第四句。造逆漸多。其身轉大。轉復柔軟。苦具漸加。受苦轉增。造多逆中初是引業。後是滿業。故正理雲。造多逆人唯一能引。餘助滿故 又正理雲。如造多逆先引。後滿。依說一切有部。隨造多.少皆名順生受業同一劫受 若依成實論。若造一逆一劫受果。若造二逆二劫同受。如是乃至若造五逆五劫同受。餘後四劫從初為名同名生報業。成實多依經部宗。一業感多身。亦多業感一身 若依正量部。若造一逆一劫受果。如是乃至。若造五逆五劫受果。於中初劫是生報業。餘後四劫是後報業。各各別感。

誰於何處至經幾時破者。此下第三具緣成破僧。一問誰能破。二問於何處。三問能破於誰。四問破在何時。五問經幾時破。

頌曰至名破不經宿者。苾芻見淨行破答初問異處答第二問。愚夫答第三問。忍異師道時名破答第四問。不經宿答第五問。

論曰至言無威故者。釋苾芻見淨行破。大僧破與佛敵對。自號佛故非在家等。以彼依身無威德故。唯見行者以惡意樂極堅深故。非愛行人。於染.淨品俱躁動故。住淨行人非犯戒者。以犯戒者言無威故。以此故知。先破僧後斷善根。要具尸羅言威肅故。若斷善根便捨戒故。故婆沙一百一十六雲。問何等種類補特伽羅破法輪僧。答補特伽羅有二種。一者愛行。二者見行。諸見行者破法輪僧。非愛行者。以見行者所有意樂堅固勐利。於雜染.清淨品所作決定無有退轉。諸愛行者無如是事。故不能破 又唯男子破法輪僧。非諸女人。亦非扇搋.半擇迦等。所以者何。破法輪時法爾自安立為大師 而諸女人非增上器。於大師非分。故不能破。然能廣作破僧方便。猶如麁喜苾芻尼等 諸扇搋.半擇迦.無形.二形皆是愛行。諸愛行者所有意樂。不堅不勐。於染.淨品皆不決定。是故彼類不能破僧。

要異處破至對必無能者。釋異處。異處謂羯闍尸利沙山。此雲象頭山。山頂如像頭故以名焉。去鷲峯山北可三.四里。同一界內。天授住彼而破僧故非對大師。舊云伽耶山者訛也。以羯闍之與伽耶音相近故。故謬傳爾。然西方別有伽耶山。去鷲峯山一百五十餘裡。非同一界。非破僧處。

唯破異生至說愚夫言者。釋愚夫。前說未得聖名愚夫後說未得忍名愚夫。為含此二義說愚夫言。

要所破僧至在如是時者。釋忍異師道時名破。顯破僧時 言有餘聖道者。要所破僧忍彼異師提婆達多異佛世尊。又忍提婆達多異佛所說八支聖道有餘聖道 提婆達多作如是言。我是大師。非沙門喬答摩。五法是道。非喬答摩所說八支聖道。所破僧忍異師.異道。應說僧破在如是時。故婆沙一百一十六雲。齊何當言法輪僧破。答施設論說。提婆達多自為第五皆共受籌。齊此當言法輪僧壞。復有說者作表白已。復有說者離所聞處。復有說者離所見處。復有說者離見聞處。如是說者若由意樂誓受餘師。謂彼愚癡諸苾芻眾。由定意樂發如是心作如是語。提婆達多是我大師。非佛世尊。齊此當言法輪僧壞 言五法者。正理雲。言邪道者。提婆達多妄說五事為出離道。一者不應受用乳等。二者斷肉。三者斷鹽。四者應被不截衣服。五者應居聚落邊寺(解雲乳等等取酪.生蘇.熟蘇.醍醐。此五名著味。餘文可知) 又婆沙一百一十六雲。云何五法。一者盡壽著糞掃衣。二者盡壽常乞食。三者盡壽唯一坐食。四者盡壽常居逈露。五者盡壽不食一切魚肉.血味.鹽蘇.乳等(婆沙五法。與正理不同)。

此夜必和至壞僧和合故者。釋不經宿。真諦師云。日將暮時破僧。至夜三更還復和合。故言此夜必和不經宿住。

如是名曰破法輪僧。能障聖道輪壞僧和合故。聖道不轉名破法輪。壞僧和合名為破僧。故正理雲。眾若忍許彼所說時名破法輪。亦名破僧。

何洲人幾至何洲人幾者。此下第四明破二僧別。問處及人。一問法輪。二問羯磨。

頌曰至通三洲八等者。前兩句答初問。後兩句答後問。

論曰至過此無限者。釋上兩句。明破法輪。如文可知。又婆沙雲。問破僧時佛在眾中不。答佛時住彼界內而不在眾。云何知耶。曾聞。提婆達多欲破僧時。佛以慈愍故呵制之言。提婆達多汝勿破僧。勿起極重惡不善。勿趣非愛大苦果處。佛雖如是慇勤呵制。而彼都無止息之心。爾時世尊起正智見審觀前際。而我昔時破他眷屬。即自觀見。昔我無量無數劫前曾破壞他仙人眷屬。彼業異熟今現在前。觀見是已知此僧眾定當破壞。便入靜室默然宴坐。提婆達多便破壞僧。故知世尊在於界內而不在眾。

唯破羯磨至故亦言等者。釋下兩句 通三洲者。有聖教故。及有出家弟子眾故。餘文可知 正理論雲。於何時分容有破僧.破羯磨僧 從結界後迄今亦有至法未滅 破法輪僧。除六時分 又婆沙一百一十六雲。問破羯磨僧。破法輪僧。有何差別。答破羯磨者。謂一界內有二部僧。各各別住作布灑他羯磨說戒。破法輪者。謂立異師.異道。如提婆達多言我是大師。非沙門喬答摩。五法是道。非喬答摩所說八支聖道。

於何時分至無破法輪僧者。此即第五無破法輪時。

論曰至無破法輪者 疱謂瘡疱。邪戒.邪見名為二疱 邪戒謂說五法是道 邪見謂撥佛八正非道。餘文可知 又婆沙一百一十六雲。非初.後者。由此二時諸苾芻眾。於聖教中和合一味不可破壞 非於二疱未出時者。謂聖教中未生戒.見二種疱時 非未和合共結界時者。要一界內有二部僧。別住異忍方名破僧故。非未建立第一雙者。謂未建立第一雙時。定無能破法輪僧者。諸佛法爾皆有第一雙賢聖弟子。若有破壞法輪僧已。不經日夜。此第一雙還令和合。非於大師涅槃後者。若於大師般涅槃後。作如是言我是大師非如來者。咸共責言。大師在世汝何不言我是大師。今涅槃後乃作是語。是故決定於此六時法輪不壞於所餘時法輪可壞。

非破法輪至有此事故者。顯破法輪由過去業。曾破壞他仙人眷屬。如前已說 又正理雲。於此賢劫迦葉波佛時。釋迦牟尼曾破他眾故。婆沙.正理各引一事。所以不同。

且止傍論至害後無學無者。此即第三明成逆緣。

論曰至非餘者。釋第一句。此即問也。

由棄恩田壞德田故者。總答。

謂害父母是棄恩田者別釋恩田。

如何有恩者徵。

身生本故者。答。

如何棄彼者。問。

謂捨彼恩者。答。

德田謂餘至故成逆罪者。別釋德田。德田謂餘阿羅漢僧。及如來。具諸勝功德。及能生他勝功德故。壞彼勝德所依止身故成逆罪 又正理雲。若有父.母子初生時。為殺棄於豺.狼路等。或於胎內方便欲殺。由定業力子不命終。彼有何恩棄之成逆。彼定由有不活等畏。於子事急怱起欲殺心。然棄等時必懷悲愍。數數緣子愛戀纏心。若棄此恩下逆罪觸。為顯逆罪有下.中.上故。說棄恩皆成逆罪。或由母等田器法然。設彼無恩但害其命。必應無間生地獄中。諸聰慧人咸作是說。世尊於法了達根源作如是言但應深信。

父.母形轉殺成逆耶者。釋第二句。此即問也。

逆罪亦成至謂父轉形者。答。逆罪亦成。所依止身前後一故。由如是義故毘婆娑有是問言。頗有令男離命根非父非阿羅漢。而為無問罪觸不。答曰有。謂母轉形為男。問頗有令女離命根。非母非阿羅漢。而為無間罪觸不。答曰有。謂父轉形為女。

設有女人至成害母逆者。釋第三句。此即問。

因彼血者至能長成故者。答。因彼血渧以成身者。此是生母殺成逆罪身生本故。第二女人但是養母。諸有所作應往來等事應諮後母。以彼後母能飲.能養.能長成故。故正理雲。因彼血生者。識託方增故。第二女人但如養母。雖諸所作皆應諮決。而害但成無間同類。

若於父母至謂餘而殺者。此下釋誤等無。此正明誤殺無逆。如文可知。故婆沙雲。由二因緣得無間罪。一起加行。二果究竟。雖起加行果不究竟。彼不得無間罪。雖果究竟不起加行。亦不得無間罪。

若一加行至極微成故者。此即等中以收 前師意說。從強表一。若二俱強。如一加行害父害母表及無表各二併生。若二俱劣。如害非親。亦有二表二無表生 後師意說皆有二表二無表生。表微各異。由有表業能斷他命。表業若無他命寧斷。故婆沙雲尊者妙音說曰。諸有表業極微所成。害母.及餘極微各異。故有表罪於二人邊得。又眾事分受五戒時有五表五無表一時俱得。故知表.無表業有多並起。

若害阿羅漢至亦成逆罪者。釋或有。可知。

若有害父至以依止一故者。此亦等字以收可知。

若爾喻說至殺阿羅漢者。引經為難。若爾譬喻經說當云何通。佛告始欠持。汝已造二逆所謂.害父殺阿羅漢。昔佛在世南印度國有一國王。以國委付太子始欠持。往室羅筏歸佛出家得阿羅漢果。太子無道專行非法暴亂百姓。有舊老臣至父王所具陳上事。請王還國示誨太子。父王許諾請遂還本國。太子佞臣恐被誅戮。侫太子言。父王欲來奪太子位請遣一使在路而殺。太子納此侫言遂遣使殺。父王知業因緣應合子殺。甘心受死。佛知斯事遣弟子去告彼太子始欠持言。汝已造二逆。所謂害父.殺阿羅漢 始欠持此雲頂髻。

彼顯一逆至訶責彼罪者。答。通彼經言。彼經顯一逆由父.及羅漢二緣所成 言造二逆或以恩田.德田二門訶責始欠持罪 問前三俱轉中言如屬他生。俱時瞋.殺.盜。彼亦依止一故。有三業道俱時而轉。殺父.羅漢依止亦一。何妨得二逆 解雲瞋.殺.盜業殊故別結業道。斷命是其一故不結二逆。

若於佛所至無間罪耶者。釋第五句及第六句。下無字通兩處故。此即問也。

要以殺心至無間則無者。答。要以殺心出佛身血方成逆罪。打心出血。以罪輕故無間則無。

若殺加行時至有逆罪耶者。釋第六句。此即問也。

無於無學身無殺加行故者。答可知。

若造無間至定相違故者。此即第四明加行定。無間加行若必定成。中間決無離染.得果。以彼業強次生必受。此離染道.及得果道。不能令彼業道不起。故決定無離染.得果 應知無間加行有二。一可轉。二不可轉。此中據不可轉者為問。故顯宗論二十三雲。然我所宗無間加行總說有二。一近。二遠。近不可轉。遠有轉義(解雲諸論言可轉據遠說。諸論言不可轉據近說。廣如正理.娑沙論說)。除無間業。若造餘惡業道加行中間。若聖道生業道不起。轉至聖位所依止身。與彼惡業道定相違故。以彼業道劣聖道力強。能令此業不得現起。故得入聖。離染道劣不能令彼惡業不起 又解不言離染略而不論。

於諸惡行至世善中大果者。此即第五明罪重.大果。上兩句明罪重。下兩句明大果。

論曰至恩等少故者。釋上兩句。天授雖了八正是法。五是非法。為欲破僧。起虛誑語。顛倒顯示五法是法。八正非法。此無間中為最大罪。由此傷毀佛法身故。障世生天道.及涅槃道。謂僧未合。一切世間應入聖。應得果應離染應漏盡。皆悉被遮。修習諸定溫誦經典聞思等業。皆悉止息法輪不轉。皆身.心亂故招無間一劫異熟。

由此破僧五無間中罪最為重。餘四無間罪如其次第。第五出佛身血。第三殺阿羅漢。第一殺母。此三如次後後漸輕。第二殺父最輕。恩等少故。等謂等取德。恩.德二田中德田勝恩田。以彼德田能拔有情生死苦故。故於德田罪重恩田 就德田三中。破僧最重。害法身故。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次出佛身血罪重。以佛功德勝阿羅漢故。又是師故。次害阿羅漢輕故。於德田中以後德少故所以罪輕。前德多故罪重。就恩田二種中。父恩少母。母懷長養.慈恩多故。母重父輕。

若爾何故至邪見最大者。難。若虛誑語業為最重罪。何故身.語.意三罰業中。佛說意罰為最大罪。罰謂治罰造惡業者。罰入地獄故業名罰。又經說罪中邪見最大。

據五無間至如次說重者。答。諸法門中各一為重。若據五無間業中說破僧重。若約三罰業中說意罰罪大。就五僻見中說邪見重。或依大果義說破僧罪重。於無間獄一劫受故。依害多有情義說意業罪重。如仙意憤害多有情故。依斷善根義說邪見罪重。故言如次說重。

感第一有至說世善言者。釋下兩句。有頂善思感最大果。約異熟果故說此言。若五果中據離系果則金剛喻定相應思能得大果。故諸結永斷為此思果故。雖諸無漏無間道思皆得離系。非如此故。為簡此無漏思故說世善言。

為唯無間罪定生地獄者。此下第六明無間同類。此即問。

諸無間同類至非無間生者。答。諸無間業同類亦定生地獄。有餘師說無間同類雖定生地獄。非要無間即生地獄。以通順後.及不定故。故正理雲。諸無間同類亦定生彼。非定無間生。非無間業故。

同類者何者。問。

頌曰至是五逆同類者 言同類者是相似義 謂有於母阿羅漢尼。或於母.及阿羅漢尼行極污染。謂非梵行。是名殺母同類業體。同於母所作罪業故名同類業 或有殺害百大劫中住定菩薩。是名害父同類業體。菩薩恩深猶如父故。於彼造業名同類業 或殺學聖者。是殺阿羅漢同類業體。以學.無學同聖福田故。於彼造業名同類業 僧和合緣。謂資具等。若有侵奪僧和合緣令僧離散。是名破僧同類業體。和合資緣與僧義等。於彼作業名同類業 或有破壞佛窣覩波。是名出佛身血同類業體。眾人恭敬此窣都波與佛相似。於彼造業名同類業如是名為五逆同類。

有異熟業至二喻如前者。即比大文第五明三時障。於不定業中亦應除少分。以半為障半不障故所以不說。故正理四十三雲。然於此中除順現受。及順不定受異熟不定業。井異熟定中非異處熟者。以此准知。順生受業.順後受業.及順不定受業中異熟定異處熟者皆能為障 餘文可知。

如上所言至說名為定者。此下大文第六明菩薩相。就中。一明住定位。二明修相業。三明供養佛。四明六度圓。此即第一明住定位 如上所言住定菩薩為從何位得住定名。此問菩薩位 又問彼復於何說名為定。此問定名。頌曰至具男念堅固者。上兩句答初問。下兩句答後問 此中言定。謂彼決定生善趣等名之為定。非是得定。菩薩住此名為住定。

論曰至及貴家等者。略釋頌本。如文可知 三十二相。如婆沙一百七十七具釋。

生善趣者至常無退屈者。此即別釋下半頌。一釋善趣。二釋貴家 或生婆羅門家。或生剎帝利家。或生巨富長者家。或生大婆羅門家 婆羅此雲豪族。或大婆羅通上三處 三釋具。四釋男。五釋念。六釋堅。即無退屈名為堅也。

謂於利樂至皆能荷負者。別解無退屈 馱婆此雲奴。不用錢買名為無價。謂彼菩薩受他驅役利益有情。如不用錢買奴相似 無緣大悲者。謂彼菩薩起此大悲。不由眾生於菩薩所有恩方起。無恩亦起故言無緣大悲。任運恆時系屬他故 以無慢心。皆悉攝同己身相似 須眼等時即便施與名難求事 能代眾生受種種苦名勞迫事。顯無退屈 餘文可知 又正理雲。何故要修妙相業位。菩薩方受住定位名。爾時人.天方共知故。先時但為諸天所知。或於爾時趣等覺定。先唯等覺位決定非餘 解雲修相業時趣菩提時定先菩提決定非到決定。

修妙相業至各百福嚴飾者。此即第二明修相業。

論曰至非聞修類者。釋上兩句。一釋贍部。二釋男。三釋對佛。四釋佛思。五釋思所成。故正理雲。唯思所成非修所成。不定界故。所感異熟此所繫故。非聞所成彼羸劣故。亦非生得加行起故 又婆沙一百七十七雲。問相異熟業以何為自性。為身業。為語業。為意業耶。答三業為自性。然意業增上。有說唯意業為自性非身.語業。所以者何。此業勐利身.語業鈍故。問相異熟業為在意地。為五識身耶。答在意地非五識身。所以者何。意識有分別要觀察已行。五識無分別隨境界力起故。問相異熟業為加行得。為離染得。為生得耶。答唯加行得非離染得。非生得。所以者何。此業必在三無數劫修諸波羅蜜多。圓滿身中加行功用作意而後得故。有說此業加行得亦生得。但非離染。問相異熟業為聞所成.思所成.修所成耶。答唯思所成。非聞。非修。所以者何。此業勝故非聞所成。欲界系故非修所成。有說此業通聞.思所成。但非修所成(婆沙雖無評家。諸論既同前師。即以前師為正)何處起者。在欲界人起。唯贍部洲非餘洲。依何身起者。依男身起非女身等。於何時起者佛出世時。非無佛世。緣何境起者。現前緣佛起勝思願。不緣餘境。問三十二大丈夫相為一思所引。為多思耶。評家雲。如是說者。三十二思引三十二大丈夫相。一一復以多業圓滿。問菩薩所起三十二思於諸相中先引何相。答有說先引足下平滿善住相。後引餘相。先安其足後及餘故。有說先引目紺青相。先以慈眼觀世間故。如是說者此則不定。隨此相緣合則引此相。

唯餘百劫至九十一劫者。釋第三句。謂三無數劫外唯餘.百劫造修非多。諸佛因中法應如是。皆百大劫修相異熟業 唯薄伽梵下。簡差別 聚落主。即是城主邑主。餘文可知 依說一切有部。出三無數劫修妙相業已去.方離四過失得二功.德。

病舊師說至得二功德者。敘異說。經部之中宿舊師說。菩薩出初無數劫來。即離四過失得二功德 離四過失。謂離惡趣。離貧家。離缺支。離女等身 得二功德。謂得宿命念。得不退屈。

如前所辨至百福莊嚴者。釋第四句。如前所辨三十二相一一妙相各百福莊嚴 何謂百福 答此中百思名為百福。故婆沙一百七十七雲。問如契經說佛一一相百福莊嚴。何謂百福。答此中百思名為百福。何謂百思。謂如菩薩造作增長足善住相業時。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令淨調柔。次起一思正牽引彼。後復起五十思令其圓滿。譬如農夫先治畦隴。次下種子。後以糞水而覆溉之。彼亦如是。如足善住相業有如是百思莊嚴。乃至頂上烏瑟膩沙相業亦復如是。由此故說佛一一相百福莊嚴 問何者是五十思耶 答依十業道各有五思。謂依離殺業道有五思。一離殺思。二助導思。三讚美思。四隨喜思。五迴向思。乃至正見亦爾。是名五十思。有說依十業道各起下.中.上.上勝.上極五品善思。如雜修靜慮。有說依十業道各起五思。一加行淨。二根本淨。三後起淨。四非[得-彳]所害。五念攝受。有說緣佛一一相起五十剎那未曾習思相續而轉 又正理雲。復有師言。一一相業各為緣佛。未曾習思具百現前而為嚴飾。

何等名為一一福量者。問一一福量。

有說唯除至唯佛乃知者。近佛菩薩即是百劫修福業人。所以須除。此中三說如文可知。且以後師為正。故婆沙一百七十七雲。評家曰如是所說者。皆是淳淨意樂方便讚美菩薩福量。然皆未得其實。如實義者。菩薩所起一一福量無量無邊。以菩薩三無數劫積集圓滿諸波羅蜜多已。所引思願極廣大故。唯佛能知非餘所測。

今我大師至七千佛者。此下第三明佛頭數。就中。一明供養佛數。二明逢佛名字 此即第一明佛頭數。於三劫中後位漸勝故供養佛多。前位劣後故供養佛少。餘文可知 三無數劫至一一同彼者。此即第二明逢佛名字。如文可知 若依大智度論。正法五百年。此文千年。豈不相違 解雲依善見律度尼故減五百年。以行八敬故還得五百年。彼論約初減時故言五百。此論據後故說一千 又真諦雲。佛涅槃後經今一千二百六十五年。

我釋迦菩薩至如次修圓滿者。此即第四明六度圓。初頌四句句顯一位。後頌以六配四。

論曰至修習圓滿者。此釋初位。顯佈施一修習圓滿。

勝生差別。謂人.天生。餘文可知。

若時菩薩至修習圓滿者。此釋第二位。顯戒.忍二修習圓滿。折身不報淨戒圓滿。心無忿故忍辱圓滿。故正理雲。忍圓滿者於彼有情心無忿故。戒圓滿者不起害他身.語業故。無忿故。身.語無惡故。無忿時戒忍圓滿。

若時菩薩至修習圓滿者。釋第三位。顯精進一修習圓滿 底沙此雲圓滿。是星名。從星為名。婆沙一百七十七雲。問此相異熟業經於幾時修習圓滿。答多分經百大劫。唯除釋迦菩薩。以釋迦菩薩極精進故超九大劫。但經九十一劫修習圓滿便得無上正等菩提。其事云何。如契經說過去有佛號曰底沙。或曰補沙。彼佛有二菩薩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釋迦牟尼(此雲能寂能。寂眾惡故)二名梅怛儷藥(梅怛此雲慈。儷藥此雲氏。菩薩在慈姓中生。從姓立名故名慈氏。舊云彌勒訛也)爾時彼佛觀二弟子誰先根熟。即如實知。慈氏先熟。能寂後熟。復觀二士所化有情誰根先熟。又如實知釋迦所化應先根熟。知已即念。我今云何令彼機感相會遇耶。然令一人速熟即易。非令多人。作是念已便告釋迦。吾當欲遊山汝可隨去。爾時彼佛取尼師檀隨路先往。既至山中入吠瑠璃龕。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入火界定經七晝夜。受妙喜樂威光熾然。釋迦須臾亦往山上。處處尋佛如犢求母。展轉遇至彼龕室前。歘然見佛威儀端肅光明照曜。專誠懇發喜嘆。不堪於行無間忘下一足。瞻仰尊顏目不暫捨經七晝夜。以一伽陀讚彼佛曰 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 如是讚已便超九劫。於慈氏前得無上覺 問近佛地菩薩必於名.句.文身得未曾得巧妙自在。應以別頌異門讚佛。何故經七晝夜唯以一頌而讚佛耶 答菩薩爾時思願勝故不重文頌。若改文頌思願不淳。復次菩薩爾時怖畏散亂。如頌差別心亦異故。云何而得一心流注。復次菩薩顯己心無厭倦。能於一頌新新發起勝思願故 問何故慈氏菩薩自根先熟所化後熟。釋迦菩薩則與此相違耶 答慈氏菩薩多自饒益。少饒益他。釋迦菩薩多饒益他。少饒益自。是故皆與所化不並 解讚頌雲。天地總舉。謂天上.地中 此界。謂此三千大千世界 多聞室。謂毘沙門天宮。此天敬信名流十方故曰多聞 逝宮。謂梵王宮。以彼梵王計彼為常。佛為對治彼常計故故名逝宮。逝是無常義。又解逝宮所謂人宮。人宮速歸磨滅故言逝宮 天處。謂除多聞室及逝宮所餘天處 十方無。謂不但此三千大千世界中無。餘十方世界中亦無 遍求無等。乃言丈夫牛王大沙門 我今尋地.尋山.尋林。遍無與我世尊等者 又解多聞室。欲界天中舉初天中一顯餘三天及顯上五天。即六欲天也 逝宮。色界天中舉初一天顯餘二天。及顯已上諸天 天處。謂無色界天處 餘解同前。

若時菩薩至修習圓滿者。此釋第四位。顯定.慧二修習圓滿。盡智已去名無上覺。次無上覺前。即是金剛喻定。此時定.慧修習圓滿。此約菩薩行因位中說六圓滿。不約果位。若約果位說六圓滿。得盡智時。故婆沙一百七十八雲。總有三說。第三評家雲。如是說者。此等所說皆依一時一行增上說為圓滿。如實義者。得盡智時此四波羅蜜多方得圓滿 解雲以戒攝忍以慧攝定故但言四。此論同彼第二師說。又正理雲。理應此位無間方圓。得盡智時此方滿故。

能到自所往至波羅蜜多者。釋第五句六波羅。此雲彼岸 蜜多。此雲到。菩薩能到自乘所往圓滿功德彼岸處故。故此六種名曰波羅蜜多。

契經說有至差別如業道者。此下大文第七明施.戒.修。就中。一略明施.戒.修。二廣明施.戒.修 此即略明施.戒.修。

論曰至非業非事者。此即略釋頌文。善故名福。造作名業。即是身.語.及與意思。思所依託名事。類謂性類。故婆沙一百二十六雲。施.戒.修性 故知類性名異.義同。施.戒.修三類是善故皆福。於三類中。或業。或事。隨其所應如業道說。謂如分別十業道中。有業亦道。謂前七種。有道非業。謂後三種。道名通十。業唯前七 應知此中福.業.事三通局亦爾。福即是通。業.事不定。總成四例。

且施類中至唯受福名者。此下約施.戒.修明福.業.事。此約施類以明。且施類中身.語二業具福.業.事三種義名。善故名福。作故名業。思所依託名事。故正理雲。且施類中身.語二業具福.業.事三種義名。善故名福。作故亦業。是能等起身.語業思轉所依門故亦名事(已上論文)彼因等起思唯名福業。善故名福。作故名業。思非自依託故不名事。思俱有法唯受福名。善故名福。非作故不名業。非思正依託故不名事。以思正託身.語起故。故俱有法不名為事。

戒類既唯至福業事名者。此約戒類以明。戒類既唯身.語業性。故皆具受福.業.事名。善故名福。作故名業。思依託故名事。

修類中慈至唯受福名者。此約修類以明。修類中慈無瞋為性。唯名福事。善故名福。思所依託故名事 慈名事者。業之事故 慈相應思業以慈為門而造作故。故慈名事。非作故不名業 與慈俱行思與慈俱行戒唯名福業。善故名福。作故名業。思非自託不名事。慈俱有思.戒非思正託起故不名事。以思正託慈門起故。所以但慈名事 問何故戒類中戒名為事。修類中戒不名事耶 解雲戒類中戒據別解脫戒。是思依託故得事名。修類中戒是隨心轉戒。非思正託起故不名事 與慈俱行餘俱有法唯受福名。善故名福。非作故不名業。非思正託起故不名事。

或福業名至起福加行故者。第二解。或福業名顯作福義。謂福加行是施.戒.修前加行也。加行即福名福加行。謂此加行善故名福。造作名業 或福之加行。福是施.戒.修。業是福前加行故名福加行 事顯所依 謂施.戒.修是彼福業之所依事。為成彼三施.戒.修事。所以於前起福加行 又解或福業名顯作福義。謂福加行此顯能依。事顯所依。謂施.戒.修能依所依合說故名福業事也。

有說唯思至福業轉故者。第三解。或是經部有說。唯思是真福業。善故名福。作故名業。非是所託事故不名事。福業之事謂施.戒.修。以此三種為所依門福業轉故。是所託故此三名事。非真福業故不名福業 又解思真福業。此顯能依。福業之事謂施.戒.修。此顯所依。能依.所依合說故言福業事也。正理十四亦有三釋。同此論。

何法名施施招何果者。此下第二廣明施.戒.修。就中。一明佈施。二明戒.修。三明法施 就第一明佈施中。一明施體及果。二明施益差別。三明施果別因。四明施福最勝。五明施果無量。六明業輕重相。七明造作增長。八明施制多福。九明果由內心 此即第一明施體及果。一問何法名施。二問施招何果。

頌曰至此招大富果者。上三句答初問。下一句答後問。

論曰至是真.施體者。釋初句。雖所捨財物亦得施名。而於此施性中捨財之具名之為施。謂由此身.語業。及能發具捨物得成故。捨物所由身.語。及能發。是真施體 捨謂捨與。具是因義。

或由怖畏至此具名施者。釋第二句。或由八種施中怖畏施.希求施。希求施即是求報施。或是希天施。或希謂希天施。求謂求報施 於此貪故名之為貪 等謂等取餘未說者。唯除第八取前七施 此前七施捨物事亦成非此意說。為簡彼七施故說供養言 謂為於他尊重供養。貧乏饒益而有所捨。此捨具名施 此即當彼八種施中第八施也。

具名何謂者。此下釋第三句。此即問也。

謂身語業.及此能發者。答。能發謂何者。徵。

謂無貪俱至總立以施名者。答。謂無貪俱時能起此身.語業。心.心所法聚名為能發 又解謂無貪俱時心.心所法。能起此身.語業聚。彼能起者名為能發 前解為勝 引頌證意。剎那善五蘊總立施名。此言剎那非一剎那據怛剎那。取能發因等起心.心所法四蘊。及所發身.語色蘊。前.後善五蘊總名剎那 又解此頌據剎那等起。故言此剎那善五蘊。總立以施名 問如婆沙二十九解財供養體雲。評曰應作是說。若所捨財。若能捨者身.語二業。若能發彼心.心所法。若受者受已諸根大種造色增長。皆此自性。如是財供養總用五蘊以為自性 准婆沙文亦取所捨財為施體。何故此論不取財耶 解雲婆沙評家通出財施體故。通取捨財.及諸根等。此論偏據真施體。故言捨具名施。

應知如是至草類捨等者。釋第四句。應知如是施類福業事。能招當來.及與現在大財富為果 言施類福者。類之言體。顯福以施為體義 如葉類器。西方以荷葉等為器。顯器以葉為體義 如草類捨。顯捨以草為體義 等謂等餘所未說喻 戒.修二類准此應釋。

為何所益至不為二行施者。此即第二明施益差別。

論曰至恭敬報恩者。超果地故。謂離欲聖超於欲界異熟果地 餘文可知。

前已總明至果有差別者。此下第三明施果別因。就中。一總明主等異。二別明主財田 此即第一總明主等異。結前問起。前已總明施招大富。今次當辨施果別家因。或施果家別因。或此別字通果及因。餘文可知 且由施主至應時難奪果者。此下第二別明主財田。就中。一明主異。二明財異。三明田異 此即第一明主異。

論曰至與果有異者。釋初句。由施主成信.戒.聞等七種聖財差別功德。故名主異。由施主異故施因成差別。由施因差別故。所以施因與果有異 此中言等。謂等取慧.捨.慚.愧 言七聖財者。一信謂深信也。二戒謂淨戒也。三聞謂多聞也。四慧謂智慧也。五捨謂捨施也。六慚。七愧。慚.愧二種如前已釋。故集異門足論第十六說。七財者。一者信財。二者戒財。三者慚財。四者愧財。五者聞財。六者捨財。七者慧財。廣如彼釋。又瓔珞經下卷雲。七財信.施.戒.聞.慧.慚.愧 施之與捨名異義同。諸論雖復次第不同七名皆等。

諸有施主至及火等壞者。釋下三句。諸有施主具成如是信等功德。能如法行敬重等四施。如次便得尊重等四果。以因配果。如文可知 無損施者。謂行施時不損惱他施事得成。

田所施財至皆有差別者。此則第二明財異。由所施財或闕或具色.香.味.觸。如次便得或闕或具妙色等果。此即總釋。

謂所施財至如女寶等者。釋或具色.香.味.觸。如次便得或具妙色等果 果有減者由因闕故。釋或闕色.香.味.觸。如次便得或闕色等果。應知此中具有二種。或總具妙色.香.味.觸名具。或隨具三.二.一種亦名為具。闕亦有二。或總闕妙色.香.味.觸。或隨闕三.二.一種亦名為闕 有隨時觸者。寒有溫觸。熱有涼觸。故言隨時 如是感果有具.闕者。不但由彼身.語。能發。亦由具足色.香.味等故名財異。由財異故令真施體.及所感果皆有差別 問如集異門第一雲財供養云何。答以可意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於他有情能惠.能施.能棄.能捨.能遍盡捨。是謂財供養。何故彼論與此不同 解雲此論不說聲以非恆有故。衣服等物色等以收。故不別說。

由所施田至恩德有差別者。此即第三明田異。

論曰至施果有殊者。此即總釋。由所施田總有四種。一趣。二苦。三恩。四德 各有差別故名田異。由田異故令彼施體.及果有殊。

由趣別者至受千倍果者。此下別釋。此即第一釋趣別。由趣不同施果差別。如文可知。

由苦別者至不可取量者。此即第二釋苦別。由苦不同施果差別。以此七種濟他苦故。依此七種功德增長故名有依。福業事三如前已釋 言七種者。一施客人。謂羇旅他鄉。二施行人。謂在路行人。三施病人。謂染疾者。四施侍病。謂看病人。五施園林。謂以園林施諸寺等。六施常食。謂有檀越佈施錢財或莊田等。白眾僧言。從今已去日別為我設七僧齋此名常食。西國諸寺現有此法 又解西方國俗諸信福人。於諸遠途.聚落絕處恐行侶中路飢渴故。於路側逼近苑林造捨置財多貯飲食。諸來去者所須施與。或有總施一切行人。或有但標諸出家者。常施食故名為常食。七隨時施。謂有或寒或風或熱時。隨其所應施彼隨時飲食.衣等。總名第七隨時施也 經復說言。若有具足淨信男女成七有依。所獲福德不可取量。

由恩別者至諸有恩類者。此即第三釋恩別。父.母.師僧有恩可知 如熊菩薩救濟人命。昔有一人入山採薪遇雪飢寒。熊將收養餘命得存。天晴路通。其人下山。遇見獵師示彼熊處。共來加害分取肉時。身著大患受現報也。如婆沙一百一十四具引經說 如鹿菩薩角白如雪。其毛九色亦救人命。昔有一人為水漂溺或出或沒。鹿入河救人命得存。王訪此鹿知者重賞。其人示處。將殺鹿時其人著癩。亦受現報。王問知委便不殺鹿。因乃發心。如九色鹿經說。由恩別故令果差別。故正理雲。於有恩所起諸惡業果現可知。由此比知。行報恩善其果必定。

由德別者至受億倍果等者。此即第四釋德別。由德別故施果差別。故正理雲。由德別者如契經言。施持戒人果百千倍。乃至施佛果最無量。

於諸施福至第八施最勝者。此即第四明施福最勝。有三施福最勝。一脫於脫施最勝。二菩薩施最勝。三第八施最勝。

論曰至此為最勝者。釋脫於脫施最勝。如無學者施無學者。

若諸菩薩至亦為最勝者。釋菩薩施最勝。

除此更有至亦為最勝者。釋第八施最勝。除脫於脫。及菩薩施。更有八施中第八施最勝。

八施者何者。問。

一隨至施至故不別釋者。答。隨至.怖畏.習先三施。如文別釋 昔得他物今還施彼名報恩施 今施彼物希他返報名求報施 希生彼天而行惠施名希天施 要求美名而行惠施名要名施 言第八施者。正理四十四雲。為嚴心者。謂為引發信等聖財故行惠施。資助心者。謂欲滅除諸慳悋垢而行惠施。資瑜伽者。謂求定樂展轉生因而行惠施。謂由施故便得無悔。展轉乃至心一境性。得上義者謂得涅槃。由初捨財。乃至展轉一切生死皆能捨故。又行惠施是勝生因。依此能引發證涅槃法故(已上論文) 宿舊師者。謂自部中宿舊諸師 又正理釋怖畏施雲。謂覩災厄為令靜息而行惠施 餘文可知。

如契經說至名最後生者。此即第五明施果無量。如是五種雖容有聖。設是異生。但施亦能招無量果。住最後有名最後生。即是王宮所生身也 又雜心第八雲。施此五種人得大果。何以故父.母長育生身恩故。施者得大果。病者無所依怙增悲心故。施者得大果。說法者增長法身故。示人善.惡故。施者得大果。近佛地者積集功德廣攝眾生故。施者得大果。

法師四田中是何田所攝者。問父.母.菩薩是恩田。病是苦田。准前可知。未審。法師於趣.苦.恩.德四田之中何田所攝。

是恩田攝至便招無量果者。答文可知。

欲知諸業至略由六因者。此下第六明業輕.重相。此即標宗。

其六者何者。問。

頌曰至業成下上品者。頌答。

論曰至如是如是者。釋上兩句略釋六因。一後起者。謂作業已隨作不絕。二田者。謂於四田中作損作益。三根本者。謂根本業道。四加行者。謂引彼根本身.語業等。五思者。謂由彼思業道究竟。六意樂者。謂所有意趣等。既言應當明知未即發業據遠加行。思據能發。故二不同。由起意樂方始起思。由起思已方起加行。由起加行已方起根本。此根本起必於田中。於此田中起根本已方必後起。今依義次從後向前。應知此中後起等六皆有多種輕.重不同。故約彼六辨業輕.重。

或有諸業至例此應思者。此下釋後半頌。此即別顯作業重也 或有諸業唯由後起所攝受故。得成重品。以定立彼異熟果故。於後起中後起重者。非餘輕品 或有諸業由田成重。如於恩德田等為損為益。非餘人等 或有於田由根本力成重非餘。即指事雲 如父.母田行殺罪重成無間業。非於父.母作盜等業成無間罪 此即約田顯根本重。略釋三種 由餘加行.及思.意樂諸業成重。例此應思。

若有六因至非最輕重者。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業最重。翻此六種餘業最輕。除此重輕中間諸業非最輕重 如契經說至名增長耶者。此下第七明造作增長。依經起問。造作答中自顯故不別問。

由五種因者。答。

何等為五者。徵。

頌曰至此業名增長者。初由。後故。通中間六。餘如長行釋。

論曰至非卒爾思作者。釋由審思故。謂彼所作業。非先全不思。非卒爾思作。此名造作。亦名增長。若不審思但名造作不名增長。

由圓滿故者至亦得增長名者。釋由圓滿故。謂諸有情中於三惡行。或由一惡行便墮惡趣。或乃至三 於十不善業道。或由一業道便墮惡趣。或乃至十 此中若有齊此量業應墮惡趣。未圓滿時。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此已圓滿惡趣業成亦得增長名。故婆沙一百一十九雲。或有由一惡行墮諸惡趣。或有由三。若由一惡行墮惡趣者。彼加行時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至究竟名為造作亦名增長。若具田三墮惡趣者。造一.二時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具造三名為造作亦名增長 又云或由一不善業道墮諸惡趣。或具由十。若由一者彼加行位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至究竟名為造作亦名增長。若具由十者。造一至九。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具造十。名為造作亦名增長。

由無惡作至無對治業者。釋由無惡作.對治故 由無惡作故者。作惡業已謂無追悔 由無對治故者作惡業者作惡業已。謂無懺悔發露等善能對治業。故婆沙雲。復次若業作已不捨.不吐.不依對治者具二種。若業作已能捨.能吐.依對治者唯造作。復次若業作已無變悔者具二種。若業作已有變悔者唯造作。

由有伴故者至為助伴者。釋由有伴故。謂作不善業道時。還以不善業道為其助伴。故正理雲。如盜他財。復污他室。殺他子等 又婆沙二十四雲。復次不善業以不善業為眷屬者具二種。以善業為眷屬者唯造作。

由異熟故者謂定與異熟者。釋由異熟故。謂造此業定與異熟。

善翻此至唯名造作者。上來所說諸不善業皆名造作亦名增長。若諸善業造作增長約五種因。翻上應知。異前所說諸善.惡業。由無五因唯名造作不名增長。

如前所明至如慈等無受者此即第八明施制多福。牒前問起並頌答也。

論曰至有捨類福者。此釋上句。如文可知。

彼既不受福由何生者。問。施彼制多既不受用。福因何生。

復以何因至不受不生者。論主反責外人。

不受於他無攝益故者。外人答。

此非定證至由自心生者。論主總非。正釋下句。汝作是執。此非定證 若福要由攝益他成。則修慈等.及正見等應不生福。以慈.正見等於他無益故 是故應許供養制多有多福生。如修慈等 謂如有一修慈定時。於諸有情平等發起與樂意樂。雖無受者.及攝益他。而從自善心生無量福 修悲等定得福亦爾 如是諸有德者雖已滅過去。而今追申恭敬.供養福由自心生。

豈不唐捐此施敬業者。外難。若福但由自心生者。豈不唐捐此所施物.及與身.語敬養業耶。

不爾發業至非但起心者。論主釋。不爾。要由發身.語業敬養.佈施心方勝故 謂如已下引喻況法。如文可知。

若於善田至招非愛果者。此下第九明果由內心。問。善田植施可招愛果。以田勝故。惡田雖施應招非愛。以田惡故。此即問起。

此不應爾者。答。

所以者何者。徵。

頌曰至種果無倒故者。頌答。

論曰至種果有倒者。先釋第二句。由種不同果有甘.苦。從甘種子有甘果生。從苦種子有苦果生。故言種果無倒。非由田力種果有倒 末度迦。是果名。其形如棗。樹似皂莢樹 賃波太小如苦練子。

如是施主至或果全無者。釋第一句。如是施主雖於惡田。而益他心殖諸施種。但招愛果不招非愛 此顯施種能招愛果。非由惡田種果有倒 然由田過令所植種或生果少。如施凡人等 或果全無如施極劣諸外道等。

施類福業事至依治滅淨等者。此下大文第二明戒.修。就中。一明戒。二明修。三明戒.修果 此即第一明戒。

論曰至自性差別者。釋上兩句。諸不善色身.語七支名為犯戒。此中性罪立犯戒名 遮謂所遮非時食等。雖非性罪而佛為護法.及有情別意遮止 為護法者。法謂正法。犯遮罪人為他說法。他不信受。因人撥法。佛為護法別意遮止 為護有情者。謂護諸有情。若出家人犯此遮罪。一即他見譏謙獲罪重。二即他見輕慢不恭敬。佛意為護彼有情故別意遮止 受戒者犯亦名犯戒。簡性立遮。離性.及遮俱說名戒 此性及遮各有二種。謂表.無表。以身.語業為自性故。以此文證性.遮二戒各別有彼表.無表業 問若以善心為女人說法過五六語。既是善心所發。云何名遮罪 解雲善心發邊名為善業。違教義邊名之為罪 應知遮罪總有二種。一者染心所起。謂墮惡趣。二者善.無記心所起。由非染故不墮惡趣 違教義邊雖名遮罪。論體非罪。罪.福二業由心成故 言不善色名犯戒者。據未離欲說。若不爾者。已離欲人為女人說法過五六語。既無慾染。如何犯遮罪耶。以此明知。非染心發亦名遮罪。語遮既然身遮亦爾。

若具四德至非勝生故者。釋下兩句。若具四德得清淨名。此釋淨字。若不具德名不清淨 言四德者。一者不為犯戒所壞。犯戒謂前諸不善色。此釋非犯戒壞 二者不為彼犯戒因所壞。彼因謂貪等。此釋非因壞 三者何依治。謂依四念住.四正斷等。此念住等能對治彼犯戒.及因。此釋依治 四者依滅。謂依涅槃。願以持戒所生功德迴向涅槃。非求人.天二勝生故。此釋依滅。

等言為顯至五迴向寂者。頌說等言顯二異說。此即初師 有說戒淨由五種因。故雜心第八雲。根本淨者離起根本業道。眷屬淨者離殺生等方便。不為覺所壞者。離欲.恚.害三覺惱亂。攝受正念者。攝受佛.法.僧念。以是故亦離諸無記心。正向解脫者為解脫持戒。不為身.財.及餘所作。是故亦說隨順覺支。此五因緣戒清淨。

有餘師說至業惑垢故者。此即第二師說。戒有四種 一怖畏戒。於中有四。一怖衣.食不活畏故。二怖世間惡名畏故。三怖大眾治罰畏故。四怖未來惡趣畏故。受護尸羅 二希望戒。於中有五。一貪諸有。二貪勝位。三貪多財。四貪恭敬。五貪稱譽。受持淨戒 三順覺支戒。此戒能順七覺支故名覺支戒。謂為求解脫涅槃及正見等八聖支故受持淨戒。此戒能順覺支 四清淨戒。謂無漏戒彼能永離業惑垢故名清淨戒。

已辨戒類至極能熏心故者。此即第二明修。

論曰至其體是何者。問。

謂三摩地自性俱有者。答。謂三摩地自性及俱有五蘊為體。

修名何義者。問修義。

謂熏習心至是故獨名修者。答。修是熏習義。謂熏習心。以定地善於心.相續起極能熏習。令成功德體類。故獨名修。喻況可知。

前辨施福至就勝說修者。此下第三明戒.修果。就中。一正明戒修果。二明梵福量果 此即第一正明戒.修果 戒以離系為士用果。謂由持戒方證離系故。以離系為士用果 餘文可知 又正理雲如是持戒亦感大富。就勝說施。准倒應知。

經說四人至為一梵福量者。此即第二明梵福量果。依經問答 馱都。此雲性。如來體性也 四事。謂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如舍利子等令僧破已還和 餘文可知。

論曰至感劫天樂故者。有二師說。此即初師。是經部。或是大眾部師。或是當部異師 此師意說一梵福量。同梵輔天四十中劫為一劫量名一福量 復引餘部頌證 有信正見人.修十善勝行者。便為生梵福。感得一劫生天樂故。引頌意證同梵輔天一劫。生於天中受一劫樂同梵輔天 十勝行即是修四梵福中十善勝行 又解如十善業既感天中一劫受樂。准知四梵福亦能感天一劫受樂。引意類釋 又真諦師解雲。十勝行者謂前四梵福上更加六種 一為救母命捨自身命 二為救父命捨自身命 三為救如來命捨自身命 四於正法中出家 五教他出家 六未轉法輪能請轉法輪。若作此解證意可知 應知四梵福後一上界受一劫樂。前三於欲天中死已復生等一劫樂。故正理雲。已離欲者修四無量生上界天受劫壽樂。若未離欲建率堵波。造寺。和僧。能勤修習慈等加行。彼亦如修無量根本感劫天樂 豈不前說欲界無有善業能招一劫異熟。無一善業猶如不善。唯一剎那能招劫壽 依如是理故作是說。然於一事發起多思次第能招劫量快樂。謂於彼死復於中生。故劫樂言無違前失。

毘婆沙師至如是異說者。此即第二師說。說梵福量指同前解 等言為顯如是異說。

財施已說至自他大福者。此即第三明法施 言體性者。如婆沙二十九出法供養體雲。評曰應作是說。若說法者語。若能發語心.心所法。若受者聞已生未曾有善巧覺慧。皆此自性。如是法供養總用五蘊以為自性 解雲准財施中出真施體法亦應然。思之可知 言契經等者等取律.論。故集異門足論第二雲。法供養云何。答素怛覽。或毘奈耶。或阿毘達磨 又解十二部經中舉初契經等餘十一 言十二者契經.應頌.與記別。諷頌.自說.及因緣。譬喻.本事.並本生。方廣.希法.兼論義 故正理四十四雲。契經等者等餘十一。即顯契經乃至論議。

言契經者謂能總攝容納隨順世俗.勝義堅實理言。如是契經是佛所說。或佛弟子佛許故說 言應頌者。謂以勝妙緝句言詞隨述讚前契經所說。有說亦是不了義經 言記別者。謂隨餘問酬答辨析。如婆羅衍拏等中辨。或諸所有辨曾.當.現真實義言皆名記別。有說是佛諸了義經 言諷頌者。謂以勝妙緝句言詞。非隨述前而為讚詠。或二.三.四.五.六句等 言自說者。謂不因請世尊欲令正法久住。覩希奇事悅意自說妙辨等流。如說此那伽由彼那伽等 言緣起者。謂說一切起說所由。多是調伏相應論道。彼由緣起。之所顯故 言譬喻者。為令曉悟所說義宗。廣引多門比例開示。如長喻等契經所說。有說此是除諸菩薩。說餘本行能有所證示所作言 言本事者。謂說自昔展轉傳來。不顯說人談所說事 言本生者。謂說菩薩本所行行。或依過去事起諸言論。即由過去事言論究竟是名本事。如曼馱多經。若依現在事起諸言論。要由過去事言論究竟。是名本生。如羅剎私經 言方廣者。謂以正理廣辨諸法。以一切法性相眾多非廣言詞不能辨故 亦名廣破。由此廣言能破極堅無知闇故 或名無比由此廣言理趣幽博餘無比故 有說此廣辨大菩提資糧。

言希法者謂於。此中唯說希奇出世間法。由此能正顯三乘希有故 有餘師說。辨三寶言。世所罕聞故名希法 言論議者。謂於上說諸分義中。無倒顯示釋難抉擇 有說於經所說深義。已見真者。或餘智人。隨理辨釋亦名論議。即此名曰磨怛理迦。釋餘經義時此為本母故 此又名為阿毘達磨。以能現對諸法相故。無倒顯示諸法相故 如是所說十二分教略說應知三藏所攝 言三藏者。一素怛纜藏.二毘奈耶藏。三阿毘達磨藏。

前已別釋至聖道善如次者。此即大文第八明順三分善。

論曰至後當廣說者。釋順三分善 分是別義。即福等名分。此即所順三分不同故名為分 或順福等善即名為分。此即能順三分不同。或可分言通能.所順 餘文可知。

如世間所說至算文數自體者。此即大文第九明書等體。

論曰至受想等法者。釋上兩句。等取行.識。

餘文可知。

此中書印至五蘊為體者。此下釋後兩句。書謂手書。印謂手印。並身工巧。以前身業為自性。及彼能發心.心所法。總而言之。五蘊為體 應知書印以能書.印身業為體。非所書.印。故婆沙一百二十六雲。此中書者非所造字。但是所有能造字法。此能成字故說為書(解雲書之與字.眼目異名。非是不相應中字也) 又云。此中印者非所造印。但是所有能造印法。此能成印故說為印 又正理雲非諸字像即名為書。所凋印文即名為印。然由業造字像.印文。應知名為此中書.印。

次算及文至五蘊為體者。算謂語算如言九九八十一等。文謂文章。如人語言諷詠詩賦。並語工巧。以前語業為自性。及彼能發心.心所法。總而言之。五蘊為體。應知算文以能算文。語業為體。非所算文。故婆沙雲此中算者非謂所算一.十.百.千.萬.億等法。但是所有能算之法。此能算法故說為算 又云此中詩者非所述詠。但是所有能成詠法。此能成詠法故說為詩(解雲詩之與文。名異義同)。

後數應知至能數法故者 數謂意思計數諸法。一.十等數是意業工巧。以前意業為自性。及彼意思同時能發心.心所法。總而言之。四蘊為體。但由意思能數法故。內思計校名數。出語以去名算。故二不同。應知此數以能計數為體。非所計數。故婆沙雲。此中數者。非謂所數稻.麻等物百.千等。但是所有能數之法。此能數法說為數。若依勝論。德句義中別有數體。若依大乘。於所數法上假立為數。若依此宗。以能數思為其體也。若據所數法與大乘同。

今應略辨至解脫名無上者。此即大文第十明法異名。論曰至亦名為妙者。釋第一句。善無漏法以有為無漏及與擇滅為。體。此善無漏法亦名為妙。故品類足第六雲。妙法云何。謂無漏有為法及擇滅。又正理釋異名雲。勝染.無記及有漏法。故唯此法獨受妙名。

諸染污法至及劣者。釋第二句。諸染污法以不善.有覆無記法為體。此諸染法亦名有罪。亦名有覆。亦名為劣。故品類足雲。劣法云何。謂不善.及有覆無記法 又正理釋異名雲。亦名有罪。是諸智者所訶厭故。亦名有覆。以能覆障解脫道故。亦名為劣極鄙穢故。應棄捨故。

准此妙劣至故頌不辨者。此釋中法。准前妙.劣餘中已成。即善有漏法.及無覆無記。有為.無為法。故品類足雲。中法云何謂善有漏.及無覆無記法。正理同品類足。

諸有為善至義准已成者。釋第三句。明有為善異名。諸有為善亦名應習。此善在身數數現前。漸漸增進可修習故。又生果故。餘不善.無記。及無為法非應修習。義准已成 問何故不善.無記非修習耶 答正理云不善.無記非應習者。以彼體非昇進法故。

何故無為不名應習者。問。

不可數習至此無果故者答。謂此無為不可數習令增長故不名應習。又習為果。此無為法無有果故不名應習。又正理雲。然勸以涅槃置在心中者。教有情類令趣涅槃。勸令數現起緣涅槃善智。故作是言 非謂應習。

解脫涅槃至義准已成者。釋第四句。明解脫異名 解脫涅槃。亦名無上。以無一法能勝涅槃。是善。是常。超眾法故。尚無有法與涅槃等。況有上者 餘法有上。義准已成。即一切有為.虛空.非擇滅。由非具前善.常相故。隨其所應皆名有上。

俱舍論記卷第十八

 

上篇:俱舍論記

下篇:律宗新學名句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本地分中略錄名數) 天親菩薩造...

俱舍論疏

俱舍論疏卷第一 沙門法寶撰 將釋此論五門分別。第一會...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本) 大慈恩寺翻經沙門基撰 第一...

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

大乘起信論別記 崇福寺沙門法藏撰 釋題目。頌中敬意。...

佛說分別緣生經

佛說分別緣生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註音版】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止觀大意

止觀大意 唐天台沙門釋湛然述   因員外李華欲知止觀...

佛說彌勒來時經

佛說彌勒來時經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舍利弗者,是佛第一...

眾經譔雜譬喻

眾經譔雜譬喻卷上 比丘道畧集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佛說四品法門經

佛說四品法門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上並序 祖燈相繼數百年間。出類邁...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王...

持心梵天經

持心梵天所問經卷第一(一名莊嚴佛法諸義,又名佛說等...

【佛教詞典】二法能息鬥爭

【二法能息鬥爭】 p0035   瑜伽十三卷二十三頁云:又...

【佛教詞典】少室六門集

全一卷。又稱小室六門。梁代菩提達磨作,編者不詳。收...

擁有了一億元,你就能得到幸福嗎

2005年,英國男子凱什.高夫和妻子喜中900萬英鎊,約...

霧霾——淨業行人的欣厭劑

在過去的三五年裡,整個中國大地基本都籠罩在霧霾的陰...

對六字洪名繫念不止,一定能生彌陀淨土

你只要對六字洪名繫念不止,一定會生到阿彌陀佛的淨土...

不要購買有佛像標籤的香燭

賣香這件事,最容易培福,也最容易造罪業。製造粗劣、...

囉嗦嘮叨對孩子成長有沒有影響呢

問: 師父,我是一個孩子的母親,為了關心孩子,平時...

打普佛念佛迴向出現的奇跡

章居士,湖州人。她有個老爺爺七八十歲了,摔倒了,把...

六大免除障難方法

一、戒殺吃素 肉食有毒,以殺時恨心所結故。故凡瘟疫流...

達到什麼境界才可以食肉飲酒行淫偷盜

《永明延壽禪師全書》: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

白隱禪師的「隻手之聲」

有一位沙彌南利,每天看著師兄們早晚都到禪堂裡參禪,...

淨土宗的思考,永遠要把功德歸於佛陀

什麼叫皈依?就是:必須要空掉自我! 我們能夠往生,是...

當代僧伽的職志

一、要有求學的志向 當代青年僧伽應有的職志是什麼呢?...

娑婆世界的安樂夾雜著毒藥

娑婆安樂的果報,在經典上講一個譬喻:譬如美食,夾雜...

【視頻】《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善音居士讀誦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善音居士讀誦

【視頻】《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黃慧音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黃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