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俱舍論記卷第二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俱舍論記卷第二十二

沙門釋光述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一

分別賢聖品者。賢謂賢和。聖謂聖正。此品廣明賢聖故名分別賢聖品。所以次明賢聖品者。上三品別明有漏。次下三品別明無漏。欲令厭已生欣故。次明無漏。就明無漏三品中。賢聖明果。智明因。定明緣。果相麁顯。所以先明。

如是已說至修道通二種者。就此品中大文有三。一總明道體性。二明道所證諦。三約聖道辨人 此即第一總明道體性。上兩句結前。下兩句正出道體。

論曰至及修道故者。釋上兩句。

道唯無漏至故通二種者。釋下兩句。問答可知。

如向所言至次第隨現觀者。此下第二明道所證諦。就中。一明四諦。二明二諦 就明四諦中。一明四諦。二別顯苦諦 此即第一明四諦。上兩句顯名。第三句顯體。下一句明次第。

論曰至名先已說者。釋第一句。

於何處說者。問。

謂初品中至無漏法處者。答。

彼如何說者。徵。

謂彼頌言至此說苦集諦者。釋。引前界品頌答 問界品頌云無漏謂道諦。何故今引乃雲聖道 解雲聖道道諦名異義同。依義牒文。不相違也。

四諦次第如彼說耶者。釋第二句問。四諦次第如彼界品先說道諦。次滅。次苦。後說集耶。

不爾者。答。

云何者。徵。

如今所列至四道者。釋。

四諦自體亦有異耶者。釋第三句。此即問也。

不爾者。答。

云何者。徵。

如先所辨至說亦然聲者。釋文可知 問虛空.非擇滅何故非諦攝耶 答如婆沙七十七雲。答若法是苦。是苦因。是苦盡。是苦對治者。世尊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苦。非苦因。非苦盡。非苦對治。是故世尊不立為諦 又云復次虛空.非擇滅無漏故非苦.集諦。無記故非滅諦。無為故非道諦 又云。復次虛空.非擇滅不墮世故非三諦。無記故非滅諦。廣如彼釋。

四諦何緣如是次第者。釋第四句。此即問也。

隨現觀位至先後次第者。答。隨諦現觀先觀先說。若異此者應先說集.道因。後說苦.滅果。 汎明次第略有三種 一或有法說次第隨生。如四念住。身念住前生前說。乃至法念住後生後說等。謂等取諸靜慮等 二或有法說次第隨便。如四正勝。謂此中無決定理趣發勤精進起如是欲。第一先斷已生惡法。第二後遮未生惡法。第三先修未生善法。第四後增已生善法。但隨言便說四次第。此中文略且言惡法。或舉前顯後。故婆沙七十八雲。雖四正勝俱時而有。而易說故先說斷惡。後說修善。於斷惡中先說斷已生惡。後說遮未生惡。於修善中先說起未生善。後說增已生善。若作是說言辭輕便(已上論文) 等。謂等取四神足等 三或有法隨現觀次第如說說四諦 於三次第中今說四諦。是其第三隨瑜伽師現觀位中先後次第。

何緣現觀次第必然者。問。

加行位中如是觀故者。答。於抉擇分加行位中如是觀故。

何緣加行必如是觀者。徵。

謂若有法至縱馬奔馳者。答。舉法.喻顯。引證。總結。如文可知。

此現觀名為目何義者。問。

應知此目現等覺義者。答。應知此目現前等覺境義。

何緣說此唯是無漏者。問。

對向涅槃至故得正名者。答。此無漏慧對向涅槃果。正覺諦境。故唯無漏。此覺真淨故得正名。

應知此中至物亦有殊者。出四諦體。問四諦若依實體。應唯有三。苦.集一物故。若依因果應有五種。於道諦亦有因果。若依現觀應有八種。上下八諦故 答如婆沙雲。復次依現觀故建立四諦 問若爾聖諦應八非四 答諦行相同故四非八廣如彼釋。

何義經中說為聖諦者。問。

是聖者諦故得聖名者。答。

於非聖者此豈成妄者。難。

於一切是諦至非聖說是樂者。釋。此四諦理於凡及聖一切皆諦。性無倒故。然唯聖者實見非凡。是故經中但名聖諦。非是非聖諦。凡雖觀諦非是決定。而容後時顛倒見故 如有頌言諸聖者說涅槃是樂。非聖者說涅槃為苦。如外道雲我見世間無一目者尚以為苦。況彼涅槃。諸根總滅而得有樂故計為苦 有漏之法聖說為苦。非聖於中妄說樂受。唯是其樂故成顛倒。

有餘師說至聖非聖諦者。敘異說。有餘經部師說。或是上坐部師說。滅.道二種唯是聖諦唯聖成就非凡成故。凡但伏惑不能正斷。故於滅諦不能成就。餘苦.集二通是聖諦及非聖諦。以聖及凡俱成就故。此師約得以釋 又解滅.道二諦唯無漏故。唯聖觀故。故唯聖諦。苦.集二諦聖亦觀故故名聖諦。唯有漏故凡亦觀故名非聖諦。

唯受一分至餘有漏行法者。此即第二別顯苦諦問。三受之中唯苦受一分是苦自體。所餘有漏竝非苦受。如何可言諸有漏行皆是苦諦。此即問及頌答。

論曰至亦無有失者。釋上兩句。由三苦合名苦無失。

此中可意至故名為苦者。釋下兩句。此諸有漏法中。若可意有漏行法。由與壞苦合故總名壞苦。諸非可意有漏行法。由與苦苦合故總名苦苦。除此二種餘有漏行。由與行苦合故總名行苦。

何謂為可意非可意餘者。問。

謂樂等三受至得可意等名者。答。謂樂等三受如其次第 由樂受力令順樂受相應.俱有等諸有漏行得可意名 由苦受力令順苦受相應.俱有等諸有漏行得不可意名 由捨受力令順捨受相應.俱有等諸有漏行得非可意非不可意名。

所以者何者。徵。

若諸樂受至壞時苦者。此下答。明諸有漏行各由一苦故成苦性。此顯三苦體性。若諸樂受由壞滅位成苦性故。正理五十七釋經云。樂受生時住時樂者。由彼樂受性是樂故。壞時苦者。謂諸有情未離染時心恆求樂。於樂壞位起憂愁等。故說樂受為壞苦性。樂受壞時設無苦受。似苦顯現亦名為苦(已上論文)。

若諸苦受至住時苦者。若諸苦受由體成苦性。經言苦受生時苦。住時苦。故名為苦。壞時樂故。正理釋經云。然薄伽梵契經中言。苦受生時。住時苦者。由彼苦受性是苦故。壞時樂者。苦受壞時設無樂受。由苦受息似樂顯現故亦名樂於相續息位立以壞名。故苦受息時名苦受壞。

不苦不樂受至即是苦者。不苦不樂受由生滅無常行成苦性。眾緣造故其性不安念念生滅。如契經言若非常即是苦。故正理雲。不苦不樂受生時住時皆非苦非樂。性是彼故。即彼壞時苦.樂隨一容現前故可言俱有。苦.樂壞時無容有二。故佛於此作別異說。

如受順受諸行亦然者。如是三受得三苦名。順受相應.俱有等行。應知亦然說為三苦。故正理雲。此三苦性其體是何。應定判言三受為體。由三受故順三受法。如應亦得三苦性名。

有餘師釋至名行苦性者。此釋三苦名。有餘師釋苦即苦性名苦苦性。壞即苦性名壞苦性。行即苦性名行苦性。皆據持業釋也。

應知此中至行苦故苦者。此明三苦寬狹。應知此中說可意為壞苦。非可意為苦苦者。由是別苦不共餘故從別立名。理實一切諸有漏行。行苦故苦。若依此文可意有二。謂壞苦.行苦。體非苦受不名苦苦。非可意有二。謂苦苦.行苦。壞時樂故不名壞苦。餘有漏行唯名行苦。體非苦受不名苦苦。壞容生樂不名壞苦。

此唯聖者至於有頂蘊者。此顯行苦微細。此行苦性唯諸聖者所能觀見。凡夫雖觀不能深悟。故經部師鳩摩羅多有是頌言。又對凡夫顯聖厭勝。

道諦亦應至有為性故者。問。

道諦非苦至唯顯有漏者。答。道諦非苦。違逆聖心是行苦相。非緣聖道起四行相違逆聖心。由此聖道引眾苦盡。又通經言 若觀諸有為涅槃寂靜者。釋雲亦由先見彼有為法是其苦性後觀彼法上滅以為寂靜。故彼經說有為之言唯顯有漏。道諦非苦亦無涅槃故。有為之言不通道諦。

若諸法中至苦為聖諦者。問。

有一類釋至計癰為樂者有一類。說一切有部師釋。如文可知。

有餘於此至說樂亦名苦者。有餘經部鳩摩羅多。而於此中以頌釋言。以此樂受能為未來苦果因故。能集未來眾苦果故。有苦逼迫希彼樂故。故說樂受亦名為苦。

理實應言至為諦非樂者。論主述說一切有部正釋。理實應言聖者觀察諸三有.及三有中樂體皆是苦。以就行苦同一味故。由此立苦為諦非樂。

如何亦觀樂受為苦者。餘部問。

由性非常至一如苦受者。論主答 由性非常。簡異滅諦 違聖心故。簡異道諦。故名為苦 如以行苦相觀色等時。非彼行苦相一如苦受。顯苦受差別。

有謂樂受至行苦何用者。論主牒前經部頌破。苦因是集。豈關於苦。又聖生上緣彼如何有苦名轉。非彼諸蘊為苦受因。若據苦苦名苦諦者。又經復說行苦何用。以彼部計苦名苦諦。樂.捨生苦亦名苦諦。故作此徵。

若由非常至行相何別者。問。

生滅法故至能引苦行相者。答。生滅法故觀為非常。違聖心故觀之為苦。但見有漏非常知違聖心。故非常行相能引苦行相。

有餘部師至受唯是苦者。敘異計。有餘經部大眾部等作如是執。定無實樂一切三受皆唯是苦。此中應言定無樂.捨三受唯苦。為前但問樂受故敘異宗。但言無樂不言無捨。

云何知然者。問。

由教理故者。異部答。

云何由教者。徵。

如世尊言至名為顛倒者。異部引三經答。如文可知。

云何由理者。徵。

以諸樂因至其相方顯者。異部以理答 以諸樂因皆不定故。顯無實樂。謂諸所有衣服等事若依時用。不過量用。諸有情類許為樂因此若非時。過量受用。便能生苦。復成苦因。如夏被胡裘。冬著生葛。飽飲食已複數飲食。寒天遂冷。熱取煖等。此等皆名非時受用。衣服.飲食.冷.煖等事便能生苦。復成苦因 其衣服等雖依時用。此若過量受用便能生苦。復成苦因。不應樂因。於增盛位過量受用。或雖平等不增不減。但由非時便成苦因。能生於苦 故知衣等本是苦因。苦微不覺。苦增盛時其相方顯乃覺苦也。

威儀易脫理亦應然者。此類釋也。行.住.坐.臥威儀易脫。諸有情類計為樂因。此若非時。或復過量。成苦因等。准前應釋。此顯威儀樂因不定。明無實樂。

又治苦時至樂覺乃生者。又開二章顯無實樂。一治苦覺樂。二苦易覺樂。

謂若未遭至能生樂因者。釋初章 疲。謂疲勞。欲。謂淫欲 或疲淫欲 食對治饑 飲對治渴 溫對治寒 涼對治熱停息坐臥對治疲欲。謂若未遭饑等苦逼。不於食等諸樂因中生於樂覺。若遭饑等苦逼迫時。方於食等諸樂因中生於樂覺。故於對治饑等重苦食等因中。愚夫妄計此輕苦因能生於樂。實無決定能生樂因。

苦易脫中至定無實樂者。釋第二章。苦易脫中於其輕苦愚夫謂樂。如荷重擔暫易肩等。於初輕苦妄謂為樂故受唯苦定無實樂。若依經部三受皆具三苦。謂三受實是苦受故皆是苦苦。三受相續斷位變壞故。皆是即壞即苦。三受念念生滅故。皆是即行即苦。

對法諸師至此言應理者。論主標顯說一切有宗。於苦受外言樂實有。此言應理。

云何知然者。問 且應反徵至有樂應成者。略作三番徵責經部。顯有實樂。

若謂可愛至非可愛故者。此即牒經部等救。既離染時聖者厭患可愛復成非愛故。明知樂受無實理成。

不爾可愛至有實樂受者。說一切有部破。如文可知。

然世尊言至非真了義者。此下說一切有部通經部等所引三經。此即通初經也。經言諸受無非苦者。佛言我依諸行無常有為變壞。蜜說諸受無非是苦。若依無常說受是苦苦.是行苦。若依變壞說受是苦苦.是壞苦。故知此經但依行苦.壞苦二種說受是苦。不依苦苦作如是說。故正理雲。故知此經依二苦說。不依苦苦說皆苦言。又解無常.變壞俱是行苦。以說諸受無非苦故。若說壞苦唯樂受故不通苦捨。正理雲。通壞苦者即是行苦中變壞無常行苦。非是三苦中壞苦 若由已下。顯有三受。說受皆苦依蜜意言顯有別意。非真了義說有三受。不言蜜意。明知了義實有三受。

又契經言至觀樂為苦者。通第二經。經言以苦觀樂受者。此苦即是無常行苦.變壞壞苦。樂受有二。一有樂性。二有苦性。觀樂過患。佛不勸觀。觀苦利益。故佛勸觀。非無有樂 又解無常.變壞俱是行苦。

如何知此自相是樂者。經部等問。如何知此樂受自相。體性是樂性非苦受。苦苦攝耶。

如有頌言至故說受皆苦者。說一切有部答。頌中但依非常行苦.變壞壞苦說受皆苦。不依苦苦言受皆苦。明知別有樂受自性。若樂性苦何不亦以苦苦觀耶 又解無常.變壞俱是行苦。

又契經言至故成顛倒者。通第三經。一開三章。二別牒釋。此即開章。經言於苦謂樂倒者此別意說。以諸世間一於諸樂受。二於諸妙欲。三於諸三有一分樂中。一向計樂故成顛倒。非計少樂名為顛倒。

謂諸樂受至故成顛倒者。此釋初章。謂諸樂受依自相門雖性是樂非是苦苦。若依異門亦有壞苦.及行苦性。世唯觀樂不觀為苦故成顛倒。

諸妙欲境至故成顛倒者。此釋第二章。諸妙欲境順樂受少。順行.壞苦多。唯觀為樂不觀為苦故成顛倒。

諸有亦然者。釋第三章。諸三有亦然。順樂受少。順行.壞苦多。唯觀為樂。不觀為苦。故成顛倒。

故不由此至無實理成者。結。故不由此所引三經能證樂受無實理成。

若受自相至有何勝利者。重責經部等。

若謂世尊至無非苦故者。牒救徵破。若謂世尊於一苦受。隨順世俗說三受者不應正理。佛蜜說受無非苦故。若蜜意說受皆是苦。若顯了說受即有三種。既盡理說顯說有三。明知說三非隨世俗。

又於觀五受至乃至廣說者。經觀五受說如實言。明知說三受非隨俗說。以彼三受攝五受故。五受如實三受亦實 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永斷此三得預流果 乃至廣說者。又斷薄貪.瞋.癡得一來果。又斷五下分得不還果。又斷一切結得無學果。

又佛如何至上等樂覺者。復重責言。又佛如何於一苦受。隨順世俗分別說三。若謂世間於下.上.中苦。如其次第於下苦起樂覺。於上苦起苦覺。於中苦起捨覺。佛隨順彼說樂等三。理亦不然。何但苦三樂亦三故。應於下等三苦唯起上等樂覺。謂於下苦唯起上樂覺。於中品苦唯起中樂覺。於上品苦唯起下樂覺。不應起捨覺。此中難意苦.樂各三應無捨覺。唯苦.樂覺 又解樂亦三故。應於下等三苦。唯起上等樂覺不起苦覺.捨覺。又正理雲。又樂亦有下等三故。不應言樂唯是下苦。

又受殊勝至都無有.故者。復約事難。又受勝境所生樂時。有何下苦而起樂覺。汝許爾時有下苦者。如是下苦過去已滅未來未生也。應爾時有極樂覺。此位眾苦都無有故。

受欲樂時徵問亦爾者。此即類釋。受淫欲樂時徵問亦爾。准前可知。

又下品受至樂等三受者。約品約地為難。下品苦受現在前時。許為樂受明利可取。許中苦受現在前時。名為捨受非明瞭取。如何應理。又於色界下三定中。說有樂故應有下苦。三受明義。喜亦名樂故通三定。第四定等以上五地。說有捨受應有中苦。定勝苦增。豈應正理。結破可知。

又契經說至少分實樂者。復引經證。如婆沙六十雲。問亦有是樂法器 如契經說。大名當知。色若一向是苦非樂。非樂所隨。無少分樂.喜所隨逐者。應無有情為求樂故染著於色。大名當知。以色非一向苦。亦是樂。亦是樂所隨。是少分樂.喜所隨逐故。有諸有情為求樂故染著於色。乃至識蘊。廣說亦爾(解雲非樂所隨順增長。無少分樂喜所隨順逐者)。

經言樂等有情貪著故知定有少分實樂。

如是且辨至亦不成證者。此下顯理證亦不成。將破彼理結前生下。

且以諸樂因至決定理成者。此下第一破樂因不定。夫苦.樂因。由內.及外。因緣和合前後不同。為因決定非唯外境 所依。謂所依身份位。謂前後分位 差別。謂前後不同 或為違因。謂非美熟因 餘文.及喻思之可知。

又三靜慮中至能生苦故者。約上地難。顯樂因定 言三靜慮。謂下三定。餘文可知。

又彼所說至准前應說者。此破第二治苦生樂 又彼所說要治苦時起樂覺者。准前下苦生樂文中已破。謂受勝境所生樂時。對治何苦而起樂覺。設許爾時治麁苦者。此能治細苦。過去已滅。未來未生。爾時轉應生極樂覺。又於欲界可容治麁苦計細苦為樂。靜慮中樂治何苦故而得生耶。如是等破。准前下苦生樂中說。

又彼所說至應知亦爾者。第三破苦易脫生樂。又苦易脫樂覺乃生如易肩者。此身份位初易肩時實能生樂。乃至此身如是分位未滅已前必有樂生。滅則不爾。若異此者。此初位後時樂應轉增。苦漸微故。然久易時苦雖漸微而不生樂。故知樂受非是下苦 如是易脫身四威儀。於初易位生樂解勞。應知亦爾。

若先無苦至生於苦覺者。經部等問。若先無苦於最後時。何為歘然生於苦覺。良由初位苦微不覺。後漸苦增方能覺苦。

由身變易至甘酢味起者。說一切有部答。由身變易前後分位差別不同。前位樂生後時苦起。如酒等後時分位差別不同。初甘味起。後酢味生。非由先有後方生也。

是故樂受實有理成者。別結。是故樂受我說實有。據理亦成。

由此定知至如應名苦者。總結。由此上來所釋教理。顯受非皆苦亦有少實樂。定知一切諸有漏行三苦合故。如其所應名之為苦。非唯苦受名之為苦。

即苦行體亦名集諦者。此下第二明集諦。說一切有部標宗。即諸有漏苦.行體性亦名集諦能生果故。

此說必定至愛為集故者。經部申難顯說違經。

經就勝故至亦是集諦者。說一切有部通經。經就勝故說愛為集。理實所餘一切有漏亦是集諦 言愛勝者。潤生等勝。

如是理趣由何證知者。經部問諸有漏法皆是集諦。如是理趣由何證知。

餘契經中至依法相說者。說一切有部答。餘經亦說餘法為集。伽陀非唯說愛為因。說業.無明為因招後行。故知集諦非唯是愛。又契經說五種種子。一根。二莖。三支。四節。五子。此即別名喻有取識 取是煩惱。識有取故名有取識。如言有漏識 又彼經中說。以五種種子置地界中。此即別名喻四識住。種子.及田。俱生芽等。竝是其因。識.及四識住。竝能生果。俱名集諦。故知集諦非唯是愛 又解五種種子即喻五趣識 置地界中。即喻四識住。俱能生果竝是集諦。故經所說愛為集諦。是密意言非真了義。阿毘達摩依法相說言諸有漏皆集諦。

然經中說至及彼因因者。此下說一切有部會釋前經。然經蜜說愛為集者偏說起因。伽陀中說業.愛.無明皆為因者。具說業為生因。愛為起因。無明為因因。與業因為因故名因因 或與業.愛因為因故名因因。生之與起雖復俱是所得五蘊。由業體生故名生因。由愛助起故名起因。故婆沙一百七十三引經言。如契經說業為生因。愛為起因。生.起即是所得五蘊。

云何知爾者。經部問。云何知業為生因。愛為起因。無明為因因。

業為生因至有緒故者。說一切有部答。業為生因。愛為起因。經所說故所以得知。又彼大因緣法門經中。次第顯示後行支等皆悉有因。有緣。有緒。此三竝是無明等異名。生後行等果。以無明等能為因故。能為緣故。能為緒故。故婆沙二十三雲。如大因緣法門經說。佛告阿難老死有如是因。有如是緣有如是緒。乃至廣說 此論引經從前等後。婆沙引經從後等前。行既有因。因即無明。故知無明名為因因。或亦兼顯業為生因。愛為起因。隨其所應等中以攝。

為別建立至為集諦體者。釋第二經。彼契經中為別建立種子.及田。說有取識.及四識住。明知五蘊皆能為因。故非唯愛為集諦體。

何法名生何法名起者。經部問。何法名生。何法名起。而言業為生因。愛為起因。

界趣生等至應知亦爾者。說一切有部答。三界.五趣.及四生等。種種不同品類差別。自體出現說名為生。若無差別但後有相續皆名為起。業與有愛如其次第為彼二因。業為差別生因。業令界等身形種種差別生故。愛為無差別起因。但後有續不簡彼此愛皆能起 言有愛者。有之愛故名為有愛 譬如種子與穀.麥等別種類芽為能生因。業為差別生因應知亦爾 水與一切無差別芽為能起因。愛為無差別起因應知亦爾。

愛為起因何理為證者。經部問。

離愛後有至愛為起因者。說一切有部答。以三理證愛為起因。一離愛後有必不起故。二由愛力故相續趣後。三執取後身我愛最強。由此三理愛為起因 有愛。謂凡夫學人 離愛。謂諸無學。餘文可解。

如是世尊至異此名勝義者。此即第二明二諦。

論曰至衣等亦爾者。此釋初句及第三句中如瓶世俗。若彼物覺。彼物破時彼覺便無。彼物應知名世俗諦。指事可知。

又若有物至火等亦爾者。釋第二句及第三句中如水世俗。又若有物以慧分析同聚餘法。彼覺便無亦是世俗。猶如假水四境為體。被慧析餘色.香等時。水覺則無。假火.風等應知亦爾。前界品言假地.水等是顯.形色。彼文且據一顯相說。

即於彼物至名世俗諦者。釋世俗諦。即於彼物瓶未破時。水未析時。以世想名施設瓶.水。假施設有故名為世俗。依世俗理說瓶等是實名世俗諦。

若物異此至受等亦爾者。釋第四句。若有物體異此瓶等名勝義諦。謂彼物覺。彼物破時彼覺不無。及慧析餘彼覺仍有。應知彼物名勝義諦 如是色等物碎至極微。一一極微皆名色等。或以勝慧析除味等。一一極微皆名味等。彼色等覺從麁至細恆常有故。受等亦然。無色之法雖不可碎細至極微。然可以慧析至剎那。彼受等覺恆常有故。

此真實有至名勝義諦者。釋勝義諦 問此言二諦通四諦不。及非諦不 解雲婆沙七十七評家意說四諦皆通世俗.勝義。苦.集諦中有瓶.衣等。佛說滅諦如園.林.等。佛說道諦如船筏等。皆名世俗諦。佛說四諦各有四理。皆是勝義諦。又云。由說四諦皆有世俗.勝義諦故。世俗.勝義俱攝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虛空.非擇滅亦二諦攝故。

先軌範師至名世俗諦者。經部之中先軌範師作如是說。如出世智即是無漏觀智.及此出世智後得世間正智。所取諸法。名勝義諦。如此餘智所取諸法。名世俗諦。

已辨諸諦至謂名俱義境者。此下當品大文第三約聖道辨人。就中。一明聖道加行。二約三道辨人。三明諸道差別 就明聖道加行中。一總標加行門。二廣明七加行 此即第一總標加行門。

論曰至起修所成慧者。釋上三句 順見諦聞。謂聞順見諦教。餘文可知。

此三慧相差別云何者。此下釋第四句。明三慧別。此即問也。

毘婆沙師至三慧亦爾者。亦緣句文 唯言緣名。舉初顯後。或影顯也 俱謂緣名.及義。若據三慧成滿位時皆唯緣義。今此文言聞唯緣名思緣名.義。據加行位辨三慧別 餘文可知。

有言若爾至聞修所成者。論主述諸師破毘婆沙義。有言若爾思慧不成。若緣名時應是聞慧。若緣義時應是修慧。

今詳三相至食草所成者。論主述已解 聞謂耳聞 思謂思量 修謂等持 此三即是能成三因。說所成言顯三勝慧是聞.思.修三因所成。從因為名故言聞所成慧等 如言食所成命。草所成牛。食.草是能成。命.牛是所成 界分別者。聞通欲.色有耳聞故。非在無色無耳聞故 就欲.色中婆沙四十二雲。地者聞所成慧在五地。謂欲界。四靜慮。有說在六地。謂前五.及靜慮中間。有說在七地。謂前六.及未至地(然無評家)思唯欲界是不定界。若欲修時墮思中故。非色.無色。以是定界。若欲思時墮修中故。修通色.無色是定界故。非在欲界不定界故 三得分別者婆沙四十二雲。加行得。離染得。生得者。此三慧皆通加行得.離染得。非生得。聞.思所成離染得者。離有頂染時得故。有說三慧雖加行得而亦可言生得。從上地沒生下地時亦有得故。有餘師說。聞所成慧在欲界者唯加行得。在色界者可言是加行得。可言是生得。可言是加行得者。謂在欲界加行修習聞所成慧。觀察諸法自相.共相。極純熟者從欲界沒生色界時乃可得故。可言是生得者。雖在欲界加行修習聞所成慧。觀察諸法自相.共相若未生彼猶未能得。要生色界方得彼故。思所成慧唯加行得。修所成慧通三得。加行.離染.生時得故。

諸有欲於修至暫息永除故者。此下第二廣明七加行。就中。一明身器清淨 二明五停位。三明四念住。四明四善根 此即第一明身器清淨。就頌文中。初一句顯初因。次五句顯第二因。後六句顯第三因 第二因中初一句標。後四句釋。就釋中前兩句舉所治。後兩句顯能治 第三因中前兩句顯體。後四句立意。

論曰至三住四聖種者。舉種列名。

身遠離者至離不善尋者。釋初句。

此二易可成至無大欲者。釋第二句。頌文應雲無不喜足。略不言喜。

所無二.種差別云何者。此下釋第三.第四句。此即問也。喜足。少欲。所無二種.差別云何。

對法諸師至名大欲者。答 於已得妙衣服等更多求名不喜足。釋已得多求名所無 於未得妙衣服等多希求名大欲。釋未得多求名所無。

豈不更求至便應不成者。難。豈不更求名不喜足亦緣未得。便同大欲。此二差別便應不成。

是故此中至名為大欲者。論主申正解。不喜足望已得。大慾望未得。

喜足少欲至應知差別者。釋治相違。喜足能治不喜足。少欲能治大欲。與此所治二種相違應知差別。於所已得不妙不多。住知足心名為喜足。於所未得衣服等事。不求妙.多名為少欲。

喜足少欲至唯欲界所繫者。釋界三.無漏。喜足少欲。俱通三界.及與無漏。所治二種唯欲界所繫。

喜足少欲至欲貪為性者。釋無貪性。

能生眾聖至亦是無貪者。釋第七句。此四聖種能生眾聖聖之種故故名聖種。四聖種體顯同前故亦是無貪。

四中前三至謂樂斷修者。釋第八句。四聖種中前三體性唯是喜足。一於衣服隨所得中喜足聖種。二於飲食隨所得中喜足聖種。三於臥具隨所得中喜足聖種。第四聖種於有.無有樂斷.樂修聖種。婆沙一百八十一釋樂斷.樂修雲。問樂斷.樂修有何差別。答樂斷煩惱。樂修聖道。復次無間道名樂斷。解脫道名樂修。復次見道名樂斷。修道名樂修。復次樂斷者顯諸忍。樂修者顯諸智。樂斷.樂修是謂差別。

如何亦用無貪為體者。問。第四聖種樂斷.樂修。如何亦用無貪為體。

以能棄捨有欲貪故者。答。以能棄捨有.欲貪故。有貪謂上界貪。欲貪謂欲界貪。此貪即是有.無有愛故。此第四無貪為體。故正理雲。由此能治有.無有貪故。此亦以無貪為性。豈不第四亦能治瞋等。則應亦以無瞋等為性。非無此義。然以前三為資糧故。前三唯是無貪性故。此亦自能對治貪故。從強偏說。又解有謂有.無有。欲貪謂即欲是貪。以能棄捨有.無有.欲貪故 問少欲.喜足俱對治貪無貪為性。何故喜足立為聖種。非少欲耶 答正理雲。以少欲者容於衣等物有希求故。謂有意樂性下劣者。於未得境不敢多求。設已得多容求不歇。見喜足者少有所得。尚不更求況復多得。故唯喜足建立聖種。廣如彼釋 又婆沙一百八十一雲。答少欲之名有過失。有增益。喜足不爾。有過失者。但言少欲不言無慾故。有增益者。於實無慾而名少欲 少欲於未來處未得事轉。喜足於現在處已得事轉。不取現在一迦履沙缽拏為難。非於未來轉輪王位以喜足難。故立為聖種。廣如彼釋(解雲缽拏此雲錢。一迦履沙當十六貝珠。八十貝珠當一缽拏。十六缽拏名迦履沙缽拏。雜心翻迦履沙缽拏為一錢者謬也) 問於四依中何故不說藥為聖種。但說前三衣。舊大德等皆言。四依中陳棄藥是糞穢者。不然。陳久之藥他人棄之名陳棄藥。出家少欲取而服之 答正理雲。於藥喜足何非聖種。不說於彼有愛生故。為治愛生建立聖種。經唯說有四種愛生。是故於藥不立聖種。或即攝在前三中故。謂藥有在衣服中攝。有在飲食中攝。有在臥具中攝故藥喜足不別立聖種。廣如彼釋 問體雖同前約界云何 答如婆沙一百八十一雲。界者皆墮三界及不墮界。問色界無飲食。無色界無前三。云何三界皆具四種 答彼雖無食等。而有彼喜足功德。有說由下界具四種故。展轉引生上界者。亦具四種。尊者世友作如是說。上界雖無食等。而有彼對治。然對治有四種。謂斷對治。厭壞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色界於食等具四對治。欲界有三。除斷對治。無色界有二。謂持.及遠分。廣如彼釋 又正理雲。緣衣服等所生喜足如何可說是無漏耶。誰言如是喜足是無漏。若爾聖種寧皆通無漏。由彼增上所生聖道。彼所引故從彼為名。故言聖種皆通無漏。不作是言。緣衣服等所有喜足皆通無漏。少欲無漏准此應釋。謂彼增上所生聖道。彼所引故從彼為名。非聖道生緣衣等境。

為顯何義立四聖種者 釋第九句。此即問也。

以諸弟子至解脫非久者答。如文可知。

何故安立如是二事者。釋第十句。此即問也。

為欲對治至說四聖種者。答。為欲對治四種愛生。經言苾芻愛因衣服應生時生。初獲時也 應住時住。次受用時也 應執時執。後堅執時也 如是有愛或因飲食。或因臥具。或因有.無有。皆如是說 有。謂有愛 無有。謂無有愛。為欲對治此四愛故說四聖種。

即依此義至第四聖種者。釋後兩句。即依此中四聖種義更異門說。謂佛為欲暫息我所事欲永除我事欲故說四聖種 我所事者。謂衣服.飲食.臥具 我事者。謂自身。即有.無有。緣彼四貪名之為欲 為暫止息前三貪故。說前三聖種。為永滅除四種貪故說第四聖種樂斷.樂修。

如是已說至如次第應修者。此下第二明五停位。七加行中五停心觀也。就中。一總標。二別釋。此即總標。

論曰至二持息念者。釋上兩句。正入修門雖有多種。要者有二。如文可知。

誰於何門能正入修者。釋下兩句。此即問也。

如次應知至能正入修者。答 貪增上名貪行者 尋增上名尋行者 餘文可知。

有餘師言至治彼無能者。敘異說。前約緣多。後約緣外。故不淨觀非能止尋。

此中先應至名超作意位者。此下第二別釋。就中。一明不淨觀。二明息念觀 就明不淨觀中。一明不淨相。二諸門分別 此即第一明不淨相。

論曰至令不現行者。釋初兩句。貪略有四。緣青瘀等修不淨觀顯色壞故治顯色貪緣蟲食等修不淨觀。形色壞故治形色貪 緣蟲咀等修不淨觀。妙觸壞故治妙觸貪 緣尸不動修不淨觀。無威儀故治供奉貪 作此四觀各治一貪 若緣骨璅修不淨觀。通治四貪。以骨璅中無四貪境。故應且辨修骨璅觀。於三作意中此唯勝解作意攝故。是假相觀。不能斷惑但伏現行。夫能斷惑遍緣上下。此不淨觀少分緣故。不能斷惑。但伏現行。

然瑜伽師至三超作意者。釋後六句。此即開章。於三位中前二作意方現在前。第三淳熟不須作意 任運現前名超作意。

謂觀行者至初習業位者。此釋初章。釋第三.第四句。

為令略觀至已熟修位者。釋第二章。釋第五.第六句。

為令略觀至超作意位者。釋第三章。釋後兩句。

有不淨觀至有差別故者。明不淨觀。所緣自在少.大不同。相對四句自在之中即有作意已熟.未熟.未熟.已熟四位差別。所緣之中即有自身.至海二種差別 第一句所緣少非自在少。謂作意已熟位數觀自身 第二句自在少非所緣少。謂作意未熟位暫觀至海不能數觀 第三句所緣少亦自在少。謂作意未熟位暫觀自身不能數觀 第四句非自在少非所緣少。謂作意已熟位數觀至海 問如上頌云。除足至半頭名為已熟修。廣至海復略名初習業位。桉此即作意已熟所緣唯少。作意未熟通緣少多。如何乃言作意已熟而緣至海 解雲頌中所說據觀初成。成重觀時亦容觀廣。故無有失。

此不淨觀至有漏通二得者。此即第二諸門分別 無貪性。答初問 十地。答第二問 緣欲色。答第三問 人生。答第四問 不淨。答第五問 自世緣。答第六問 有漏答第七問 通二得。答第八問。

論曰至無貪為性者。釋無貪性。又婆沙四十雲。問不淨觀以何為自性。答以無貪善根為自性。修定者說慧為自性。如契經說眼見色已隨觀不淨。觀是慧故。有餘師說。以厭為自性。厭所緣故。評曰。此不淨觀無貪善根以為自性。非慧非厭。所以者何。對治貪故。若並眷屬四蘊.五蘊為其自性。

通依十地至中間欲界者。釋十地 問何故不依無色界耶 答如婆沙雲。以無色界無緣色法不淨觀故。

唯緣欲界所見色境者。釋緣欲.色。

所見者何者。問。

謂顯形色至由此已成者。答。欲界一切顯色。形色。緣義非名。由此已成。又正理五十九雲。此不淨觀力能遍緣欲界所攝一切色處。若謂尊者阿泥律陀。不能觀天以為不淨。舍利子等於佛色身。亦不能觀以為不淨。如何此觀遍緣欲色。此難不然。勝無滅者。能觀天色為不淨故。佛能觀佛微妙色身為不淨故。由是此觀定能遍緣欲色為境。由此已顯緣義非名。

唯人趣生至況餘界生者。釋人生。又婆沙雲。問何處起此不淨觀耶。答唯人三洲能初現起。天中無有青瘀等相故。六欲天唯能後起。有說初後皆唯人趣。六欲天中無青瘀等不淨相故都不現起 俱舍同婆沙後師。若據初起或同婆沙前師。正理同婆沙前師。

既立不淨名唯不淨行相者。釋頌不淨。又正理雲。此觀行相唯不淨轉。是善性故體應是淨。約行相故說為不淨。又婆沙雲。行相者非十六行相。

隨在何世至通緣三世者。釋自世緣。又婆沙雲。過去緣過去。現在緣現在。未來生法緣未來。若不生法緣三世。

既唯勝解至唯是有漏者。釋頌有漏。此觀既非十六行攝。但是假想。理唯有漏。

通離染得至未曾得故者。釋通二得。由有曾得故有離染得。由有未曾得故有加行得。此且據一相說。若細分別。曾得.未曾得俱通二種。曾得離染得者。謂離下地染得上地觀。曾得加行得者。謂非離染由加行力修得曾得者。未曾得.離染得者。謂離有頂染時得。未曾得加行得者。謂非由離染。由加行力修得.未曾得者。又婆沙雲。加行得.離染得生得者。有加行得有離染得。非生得離染得者。謂離染時而修得故。加行得者謂作加行現在前故。佛無加行。獨覺下加行。聲聞或中加行。或上加行。異生上加行現在前。曾得未曾得者通曾得未曾得。聖者。菩薩後有異生。通曾得。未曾得。餘異生唯曾得(解雲菩薩即是後有異生)。

說不淨觀至有六謂數等者。此下第二明息念觀。就中。一明念差別相。二明息差別相。此即第一明念差別相。上三句辨差別。第四句辨相。差別有八。一釋名。二辨體。三依地。四所緣。五依身。六二得。七假實。八內外。

論曰至阿波那念者。釋息念。此即釋名 阿那。此雲持來 阿波那。此雲遣去。應名息慧 而名念者。慧由念助力觀此息為境名持息念。念能持息名持息念。餘文可知。

以慧為性至如念住故者。釋慧。此即出體。此持息念以慧為性。而說念者此品念勝故得念名。由念力記持入出息量故。慧於境分明所作事成故。如四念住以慧為體而言念住。

通依五地至息無有.故者。釋五地。依地門。下三近分.中間.欲界。此念唯與捨相應故不在根本。欲界苦.樂能順引尋。此念治尋故不俱起。三受明義。苦即攝憂。樂即攝喜。色界喜.樂能違專註出入息境。此念唯於出入息境。專注故成。亦由此相違故不俱起。有說.根本下三定中亦有捨受更加三種。彼說依八地。此非正義。第四定等已上諸定現在前時。息無有.故。雖有捨受非起此觀。故但依五。或說依八。

此定緣風者。釋頌緣風。所緣門也。

依欲身起至除北俱盧者。釋依欲身。依身門也。又正理雲。此念初唯欲界身起。唯人.天趣。除北俱盧(解雲既言初唯欲身。明知色界亦通後起與俱舍不同也) 又婆沙雲。所依者。唯欲界非色.無色。有餘師說。依欲.色界非無色界。然初起時必依欲界。俱舍同前師。正理同後師。

通離染得及加行得者。釋頌二得。即二得門也。總而言之通二得也。正理破雲。唯加行得非離染得。未離染者定由加行現在前故。非離染得地所攝故。已說皆是近分地攝非根本故。又此念唯是勝加行引故。不應說此有離染得 俱舍師救雲。滅盡定中雲佛無一德非離染得。又離非想第九品染三乘之人。盡智初心修九地中有漏功德。又中間定離染地攝。此等豈非離染得耶。

唯與真實作意相應者。釋頌實假實門也。此息念觀唯與真實作意相應。又正理雲。此唯真實作意相應。有說亦通勝解.作意。此論同正理前師。雜心.婆沙同正理後說。此即意各別也 又解前師唯據根本故唯真實。後師亦據加行故通勝解。

正法有情至微細法故者。釋頌外無。內外門。正法有情方能修習。外道無有。無說者故。非佛.獨覺雖不藉教自能覺悟。又彼外道自不能覺微細法故。故不能起。又正理雲。此與我執極相違故。彼我執有故此念無。

此相圓滿至六淨者。釋第四句。明相差別。此即開章。

數謂繫心至乃至得定者。釋初章。淳熟已去不多用功。任運憶持名不作加行 放捨身心。非全放捨。若未淳熟數修加行謹卓身.心恐心聚故不減十。恐心散。故不增十。從一至十。先從入數。故婆沙雲。先數入息後數出息。以生時息入死時息出故。餘文可知。

隨謂繫心至念恆隨遂者。釋第二章。如文可解。

有餘師說至或吠嵐婆者。敘異說 吠嵐婆。是鐵圍山間風。又真諦雲。吠嵐婆此雲恆起。即是運轉日.月風也。

此不應理至作意俱故者。論主破餘師。此念真實作意俱故非是假相。何能遠至風輪等耶。以此故知。真實為正 正理論雲。經主於此斥彼師言。此念真實作意俱起。不應念息至風輪等。彼言息念根本雖與實作意俱。中間有餘勝解作意相應起者。為令真實作意速成故於中間起斯假想。雖爾無有出息念失。為息念加行意樂不歇故 俱舍師云。此念加行亦真實故。諸論中言通假想皆非正義。

止謂繫念至方名.淨者。釋後四章。及重頌結。如文可知。

息相差別至等流非下緣者。此即第二明息差別相。總有六門。

論曰至一分攝故者。此釋初句。身心繫門。隨身系也。

此入.出息轉至息最後出者。釋第二句依身心門。此入出息轉依身差別。依心差別。身心有多種。有依此身心不依餘身心故。名依身心差別。要具四緣息方得轉 一入出息所依身。即是謂要身中 二風道通。所謂口鼻或是九孔 三毛孔開。此上二種即是有諸孔隙。孔隙有二。一風道通。二毛孔開。或風道通是孔。毛孔開是隙 四入出息地麁心現前。即是入出息地心正現前。四中前三顯身差別。第四一種顯心差別。於此四緣隨有所闕息皆不轉 生無色界四事皆無故息不轉 羯剌藍等。等取頞部曇.閉尸.鍵南。於此四位雖有一事麁心現前。闕餘三事。息皆不轉。故婆沙雲。問何故羯剌藍位息不轉耶。答彼稀薄故。若息轉者彼應流動。問何故頞部曇.閉尸.鍵南諸根未滿未熟位息不轉耶。答彼身爾時風道未通。毛孔未開。若息轉者身應散壞。然在卵[穀-禾+卵]及母胎中。從羯剌藍乃至諸根未滿未熟。爾時未有息所依身。風道未通。毛孔未開。唯有息地麁心現前。雖有一事而闕三事故息不轉。准婆沙文故知缽羅奢佉位諸根滿.熟具四事也。又婆沙雲。問於胎.卵中至何分位入出息轉。答具色根六處滿位息風方轉。又以此證故知至缽羅奢佉具四事也 入無心定息不轉者。身在欲界.及初.二.三地入二無心定。雖有前三。闕麁心故息亦不轉。故婆沙雲。若入出息但依身轉不依心轉。則在無想定.滅盡定位入出息亦應轉。彼有入出息所依身。風道亦通。毛孔亦開。唯無入出息地麁心現前。以無心故。雖有三事而闕一事故息不轉 第四定息不轉者。謂身在欲界.及初.二.三地入第四定。雖有前二而闕後二息亦不轉。故婆沙雲。如是若在下地入第四靜慮。唯有息所依身及風道通。然毛孔不開。亦無息地麁心現前。雖有二事而闕二事故息不轉 又婆沙雲。問何故在第四靜慮息不轉耶。答彼心細故。謂入出息依麁心轉。第四靜慮以上諸地。心極微細故息不轉(廣如彼說)又正理六十雲。何緣但入第四靜慮身無毛孔。非餘定耶。以彼等持極淳厚故。引第四定大種遍身。即由此緣尊者世友說。入彼定身毛孔合 若入世俗第四靜慮。身無毛孔其理可然。以彼定能引彼地攝微蜜大種充滿身故。若入無漏第四定時。此身如何亦無毛孔。以彼但引隨所生地大種現前造無表故 彼無漏定所引大種雖生處攝。而極微蜜與彼相似故無有過 泰法師云。以此文證故知造無漏戒四大。隨身大小遍滿身中。一具四大造七支戒。隨大多小各各別造。道戒既爾定戒亦然 所言等者。等謂等取生第四定。及身在欲.初.二.三定入無色定息皆不轉 生第四定息不轉者。四事俱無。故婆沙二十三雲。問第四靜慮亦有風界。以四大種不相離故。何緣生彼無息轉耶。答第四靜慮雖有風界。而不名為入息.出息。以於彼身不入出故。有說生彼雖有風界。而無前說四種事故不名為息。准此婆沙。故知生彼無四事也 又解生第四定有二。闕二。言有二者。一風道通。既有口鼻能發語言。明知有風道通 又正理六十雲。若生彼地身無毛孔。如何生彼能發語言 非發語言要由毛孔。但由頷動亦得發聲如機關聲豈由毛孔 准彼論文不遮風道通 二入出息地麁心現前。以能起下威儀.通果 言闕二者。一非入出息所依身.彼息不轉心微細故 二毛孔不開。縱起散心毛孔亦閉。身蜜合故 婆沙有說。無四事者非是正義 言身在欲.初.二.三定入無色定息不轉者。雖有前三事闕後一事麁心現前 出第四定等及初生時息最先入。入第四定等及後死時息最後出。

息有情數攝有情身份故.者。釋頌情數。即第三情.非情門也。有情身份故唯有情數。故正理雲。此入.出息有情數收。無覺身中息無有故。是雖從外來。而系屬內義。

非有執受與根相離故者。釋非執受。即第四執受.非執受門。由離根故非有執受。故正理雲。此入出息非有執受。以息闕減執受相故。身中雖有有執受風。而此息風唯無執受。

是等流性至無如是故者。釋頌等流即是第五等流門。同類因生故是等流性 非所長養。身肥大時息損減故。身瘦少時息增長故 非異熟生。斷已後時更相續故。餘異熟色無有斷已更相續故。故正理雲。身中雖有長養異熟風。而此息風唯是等流性。

唯自上地至通果心境故.者。釋非下緣。即是第六觀心緣息門。此顯息觀在自.上地不在下地。生下地時無上息故。生上地時下地餘心不成就故。雖起下地威儀.通果。而此二心非息觀攝。又泰法師解雲。若生初定唯起欲界通果心。然通果心唯緣自地所變化事。息隨身系初定攝故。非下欲界通果心境。生二.三.四地起下地通果心。類同此釋。若生二定以上起初定威儀心發上地威儀業。其威儀表業隨初定系。息雖依初定轉。然隨身上地系故。非下地威儀心所緣。以威儀心唯緣自地身表業故亦不緣上息 說從威儀心後展轉緣十二處者。唯緣自地不緣上地。又正理六十雲。唯自上地心之所觀非下地心所緣境故。謂生欲界起欲界心。彼欲界身欲界息依欲界心轉。即彼心所觀。若生欲界起初定心。彼欲界身欲界息依初定心轉。即彼心所觀起二.三定心。皆准前應說。生初靜慮起三地心。生二生三起二起自。准生欲界如理應說。若生上地起下地心。彼上地身上地息依下地心轉。非彼心所觀。如是欲界息四地心所觀。初.二.三定息如其次第為三.二地自地心所觀。有息地四。無息地五。依有息地起無息地心。息必不轉。依無息地起有息地心。息亦不轉。依有息地起有息地心隨其所應有入出息轉。

俱舍論記卷第二十二

 

上篇:俱舍論記

下篇:律宗新學名句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卷上 大慈恩寺沙門大乘光撰 將欲造文...

俱舍論頌疏論本

阿毘達磨俱舍論略釋記 正議大夫持節諸軍使晉洲刺史賈...

金剛般若論會釋

金剛般若論會釋卷第一 大乘基撰 一部分三。初敬所師。...

十二門論疏

十二門論序疏 大業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疏一時講語。此序...

阿彌陀佛說咒

阿彌陀佛說咒 那(上)謨菩(上)陀夜(藥可反,下同)那謨...

佛說師子素駄娑王斷肉經

佛說師子素駄娑王斷肉經 大唐沙門智嚴譯  我憶過去無...

宗鏡錄(100卷)

宗鏡錄卷第一 宗鏡錄卷第二 宗鏡錄卷第三 宗鏡錄卷第...

佛說頻婆娑羅王經

佛說頻婆娑羅王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大乘百福相經

大乘百福相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

【註音版】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

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

華嚴五十要問答

鍥華嚴五十要問答序 五十要問答二冊者。華嚴第二祖雲...

大哀經

大哀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諸菩薩所生莊嚴大...

佛說無上處經

佛說無上處經 失譯人今,附東晉錄 如是我聞: 一時,...

【佛教詞典】五無間

五無間業的簡稱,又名五逆罪,即:殺父、殺母、殺阿羅...

【佛教詞典】一切佛頂輪王

(佛名)由佛眼尊流出之金輪佛頂也。以八輻輪為其三昧...

打坐能治膽結石嗎

問: 我現在誦經與打坐同修,自打坐後我的膽結石病不...

不貪於利養 唯樂佛菩提

不貪於利養 唯樂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 專精無異念 《華嚴...

千念萬念為的就是臨終的正念

淨土宗它最強調的,就是臨終的正念,千念萬念為的就是...

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

意思是乞士,稱呼年滿20歲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出家人...

五濁惡世,非念佛必不可度

五濁惡世,非念佛必不可度。這個判言來自蕅益大師。《...

遮止無意義的話語

有人想:我是生存在現代社會的現代人,難道連說話的權...

做事前先做好遭受挫折的心理準備

做事的時候,一定會有阻撓或遭遇困難和挫折。因為每個...

如果不犯這個戒,財寶則永遠沒有短缺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離不與取。即...

智慧的覺醒

讓我們從無明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吧!從無明之中解脫出來...

成就自我

有一個人對一件精美的陶瓷瓶說:你真漂亮,而且你的壽...

鍛煉身體是執著自己的色身嗎

問: 弟子深信淨土,誓死不退,現在也很少運動了,覺得...

世親菩薩得法因緣

禪宗第二十祖闍夜多尊者是北天竺人,他的智慧淵博,化...

【視頻】淨覺寺悟提法師《華嚴字母唱誦字幕版》

淨覺寺悟提法師《華嚴字母唱誦字幕版》

【視頻】《地藏經》九華山果堅法師僧團唱誦

《地藏經》九華山果堅法師僧團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