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俱舍論記卷第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俱舍論記卷第七

沙門釋光述

分別根品第二之五

廣說因已緣復云何者。此下大文第二辨緣。就中。一總明四緣義。二別解等無間。就初門中。一明四緣體。二明緣作用。三明法緣生。此下明四緣體。結前問起。

頌曰至增上即能作者。答。初一句舉數標名。第二句明因體。第三.第四句明等無間。第五句明所緣。第六句明增上 又婆沙一百七雲。因者如種子法。等無間者。如開避法。所緣者。如任杖法。增上者。如不障礙法 問如婆沙十六雲問為因攝緣緣攝因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前五因是因緣。能作因是餘三緣。有作是說緣攝因。非因攝緣。謂前五是因緣。能作因是增上緣。等無間緣.及所緣緣非因所攝 然無評家。此論同婆沙後說 於二說中明其相攝。為約體說為約用說。若約體說。應能作因攝彼四緣。增上一緣攝彼六因。體皆寬故。若約用說。六因.四緣作用各別。如何相攝 解雲夫六因.四緣展轉相攝有其二義。一約體以明。二據用相似。婆沙初師約體以明。因緣攝五。能作攝三。若據能作體寬實攝四緣。增上體寬能攝六因。所以但言能作攝三增上攝一者。此師意說。六因.四緣相對明攝。且據一相攝體盡即休。故說因緣攝五。能作攝三。為能作因外有餘五因。增上緣外有餘三緣。明其相攝。故不別說能作攝四。增上攝六 問若據體性明相攝者。體性恆有。是即六因.四緣無別。如何相攝。故婆沙雲我說作用何為因果。諸法實體恆無轉變。非因果故 解雲據體無變因與緣同。以體從用故說差別。若婆沙第二師.及此論。據用相似以辨相攝。若論六因.四緣。作用各別互不相攝。然說因緣攝五因。增上攝能作因者。據用相似以明相攝也。其等無間.及所緣緣不似因故。故因不攝 問能作因中生等五因四緣中因緣攝。為增上緣攝 解雲生等五因是因緣攝。故婆沙十七通無時非因難正義家雲。應說彼依六因作論。因名所表通六因故。解雲彼文據因緣為問答。既正義解因緣具說六因。明知因緣亦攝能作因中生等五因。又婆沙一百三十一雲。大種與所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謂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增上謂不礙生。及唯無障(解雲彼文據四緣為問答。因者即是四緣中因緣。以此明知。生等五因。因緣攝也) 問若據此解因緣亦攝能作少分。能作亦攝因緣少分。何故此論.婆沙明相攝中不說 解雲理實亦攝。而不說者以非全攝略而不說 又解生等五因是增上緣攝。所以得知。故婆沙一百二十七雲。問造是何義。為是因義。為是緣義耶。設爾何失。俱見其過。若是因義。此四大種於所造色五因皆無。如何可言能造諸色。若是緣義。諸所造色各除自體餘一切法。無不皆是此增上緣。如何但言大種所造。答應作是說。造是因義。問此於造色五因皆無如何因義。答雖同類等五因皆無。而別有餘五種因義。謂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由此能造。有餘師言造是緣義。問諸所造色各除自體餘法。皆是此增上緣。如何但言大種所造。答增上緣義。有親.有疎。有近.有遠。有合.不合。有在此生。有在餘生。諸親.近.合.在此生者。說名為因。疎.遠.不合.在餘生者。說名為緣。由此義故。說諸大種與所造色為因.增上。亦不違理(已上論文) 五事論亦有此兩說。竝無評家。今引彼文意以後師為證。故知生等五因。增上緣攝。而言因者就增上緣中。有親勝用。別立因名。非是四緣中因緣也。若婆沙前師即順前解 問前解生等五因是因緣攝。後解是增上緣攝。何者為正 解雲婆沙.五事既無評文。兩說不同誰能輒定 又解前解為正。婆沙釋造色中。前解即言應作是說。後解即雲有餘師言。又通無時非因難中。正義家雲。應說彼依六因作論。以此故知。前解為正。

論曰於何處說者。此下釋初句問。此四緣於何處說。

謂契經中至是緣種類者。答。舉經文解。此經中言性者。即是四緣種類性別故名為性 言因緣者。即因是緣持業釋。不得言依主釋。以因即緣故 言等無間緣者。前心.心所各一名等。此即緣體名等 又解後心.心所各一名等。此即果體名等 又解前後心.心所各一名等。此即通緣.及果名等 又解前心.心所等與後心.心所為緣。非唯自類 又解後心.心所等用前心.心所為緣。非唯自類 又解等通前後兩處。言無間者或屬於緣。或屬於果。或通緣.果。總而言之。前心.心所生後心.心所中間。無有餘心間起故名無間 又解無有等法於中間起名等無間。若即等無間是緣持業釋。若等無間之緣依主釋 所緣緣者。即所緣是緣持業釋也。不得言依主釋 增上緣者。增上即緣持業釋也 又解能作中既有親.疎。而得說言能作之因。增上之中亦有親.疎。亦可說言增上之緣。然諸論文皆持業釋。此四緣並不得作有財釋 問餘之三緣。亦不障果應名增上 解雲雖餘三緣亦名增上。從別立名。而增上緣更無別稱。雖標總號即受別名。如色處等。

於六因中至是因緣性者。釋第二句。出因緣體。

除阿羅漢至無間緣性者。此下釋第三.第四句。此即出體。三乘無學總名阿羅漢。謂除阿羅漢臨入無餘涅槃時。最後一剎那心.心所法。諸餘過.現已生心.心所法。是等無間緣性。已生。簡未來.及無為。心.心所。簡色.不相應。

此緣生法至等無間名者。此釋名。此緣所生法。前後相似等而無間。依是義立等無間名 問六識展轉相望。皆得作等無間緣不 答皆得。故五事論雲。眼識無間非定起意識。於六識身容隨起一種。若眼識無間定起意識者。則苦根不應為苦等無間。苦根唯在五識身故。若爾便違根蘊所說。如說苦根與苦根為因.等無間.增上。然依眼識了別色已。無間引起分別意識。故作是言眼識先識。眼識受已意識隨識。

由此色等至等無間緣者。明色非等無間。謂前念但有欲界色。或無間生欲界.色界二無表色。此據入有漏定得別解脫戒。或無間生欲界.無漏二無表色。此據入無漏定得別解脫戒。以色雜亂故非等無間緣。若依婆沙。更說有色界色。不系色俱生。婆沙通依餘色說。此論唯據無表說。必無定.道無表俱生。又身生在欲界作色界化已。入無漏定。亦有三色一時俱現。諸論不說。且據一相明色雜亂。

尊者世友至等無間緣者。此約同時長養色非等。故色不立等無間緣。

大德復言至多所蔭映者。此約前後色不等非等無間緣。

豈不心所至三摩地等者。問。豈不心所三性相生。有尋伺等相生。前後多少亦有非等。

此於異類至無非等過者。答。異類相望實有多少。同類相望即無非等。

豈唯自類至等無間緣者。問。

不爾者。答。

云何者。徵。

前心品法至以說等義者。釋。前心品法。總為後品同類.異類等無間緣。非唯自類。前文通釋且於受等自體類中。前後相望。無少生多無多生少。以說等義。

唯執同類至為緣故起者。此述相似沙門義。唯同類相生為等無間緣。彼說非善至而得生故者。論主破。夫心.心所具四緣生。若執同類唯生同類。初無漏心前無此類。應闕此等無間緣而得生故。若闕得生。便有三緣生過。雖無同類因生。而有相應.俱有因生。故有因緣。

不相應行至可俱現前故者。於不相應中。展轉相望三界.不系可俱現前。雜亂起故非等無間緣。於心.心所法中。尚無二界俱起。何況有多。由無雜亂故立等無間緣 又解得.及四相。容三界.不系可俱現前。同分三界可俱現前。非得.無想.二定.命根.名.句.文身。隨其所應各一界現前。此上十四。又各隨應。與餘三界.不系不相應行。俱起雜亂不立。心.心所法即不如是 又解若別分別。得.及四相各有多體。三界.不系可俱現前。同分亦有多體。於三界中可俱現前。非得體亦有多。隨其所應。於一界中可俱現前。滅盡定亦有多體。於一界中可俱現前。命根體一。隨其所應一界現前。名句文身亦有多體。隨其所應於一界中可俱現前。如多化人一時發語。此上十二。各隨所應。與餘三界.不系不相應行俱起。無想異熟.及無想定亦有多體。於一界中可俱現前。此上二種。各隨所應。與餘三界不相應行俱起。於此十四不相應行中。或有體多。通多界起。唯一界起。與多俱起.與一俱起。或有體一。唯一界起不通多界。與一俱起.與多俱起。皆成雜亂。相望非等。故不可立等無間緣。心.心所法即不如是。又正理十九雲。毘婆沙說。心.及心所。所依.所緣.行相有礙。由斯故。立等無間緣。色.不相應無如是事。故彼不立為此緣體。

何緣不許至等無間緣者。問。

以未來法至無前後故者。答。等無間緣約世前後建立次第。未來世法。無前後故非等無間。

如何世尊至此法應生者。徵。

比過現法至故非比智者。就答中總有三師。此即述說一切有部異師解。謂佛世尊。比過.現法便於未來能現了達。是第四定願智所攝。如願而知故非比智。

若爾世尊至應不能知者。論主破。若爾世尊未見過.現前際。於未來後際應不能知。又婆沙一百七十九雲。問云何願智能知未來。有說以過去.現在比知未來。譬如田夫下種子已。比知定有如是果生。彼亦如是。有說若爾願智應是比量智非現量智。應作是說。此願智不待觀因而能知果。不待觀果而能知因。是故此智是現量智非比量智。

有餘復言至靜慮通慧者。第二述說一切有部異師解。有餘異師言。有情身內。有未來世果。因先兆。是不相應行蘊差別。佛起欲界俗智。觀此先兆便知未來。非要現游根本靜慮起生死通慧。方始能知此因果先兆。西方相傳法同分攝。

若爾諸佛至非為現證者。論主破第二師。

故如經部至不可思議者。第三論主非前二說。即述經部。若依正理十九有三說。一說諸佛德用。諸佛境界。不可思議。第二說如過去世佛於未來現知見轉。謂佛欲知有情因果。然現在世時分短促。故多觀察過去.未來。非佛世尊欲知後際。先觀前際然後能知。乃至廣說(解雲彼師意。宿住智能現知過去。生死智能現知未來。正理救不破之)第三說有情身內現有未來因果先相。猶如影像。或色.或心不相應行。佛唯觀此便知未來。非要現游靜慮通慧。然非於彼佔相故知。以於未來現證見故。乃至廣說(解雲此師意說。由知先相未來現證。如因聞聲方始迴顧。正理救不破之) 若依婆沙十一亦有三說。初.二說同此論破。第三評家雲。應作是說。佛知未來。是現非比。乃至廣說。問此論前二說。婆沙亦同此論破。何故正理救耶 解雲正理論師故違此論且作此救。未可為正 問正理初說.婆沙評家。與此經部有何差別 解雲三說俱同 又解正理初說同婆沙評家。不同經部。此即宗別也 問若別。若同。如何解釋 解雲此論言舉意遍知者。經部有兩解。一雲如來無不定心。舉意遍知者皆由定故。能知。若依說一切有部宗。佛亦有散心。即是散心遍知無謬 問如來散心是現量耶 解雲若二乘散心。但是五識無間所生意識名現量。及定心後所引意識亦名現量。以五識緣境.及定心緣境於境分明俱是現量。從彼所引意識。亦於彼所緣境分明亦得名現量。如願智雖體通定.散。據散心中所引願智知未來法者。此即名散心現量。若如來智非定心所引。及非五識無間所生亦是現量攝。此即經部與說一切有部不同 又解經部亦許如來有散心。若作此說即同說一切有部。故此論不破評家義。

若於未來至不生餘法者。問。既法次第而生。明知未來有前後次第。

若此法生至等無間緣者。答。若此果法生系屬彼因法。要彼因無間此果乃得生。如芽等果生要藉種等因。此等諸法雖相系屬義說前後。然此非有等無間緣。未來世第一法等。總相而言。雖相系屬義說前後。而非得有等無間緣。以等無間緣據世前後作用說故。

諸阿羅漢至非等無間緣者。問。

無餘心等續此起故者。答。無餘心等續此後心起。所以最後心非等無間緣。

豈不如是至應不名意者。難。豈不如是無間滅心亦名為意。無學後心無間。識既不生應不名意。

意是依所顯至等無間緣者。釋。意是依所顯非作用所顯。故最後心得名為意。等無間緣作用所顯。若法至生相此緣取為果已定。無諸法。及諸有情能為障礙。令彼生相法不入至現。由無餘心續故。所以最後心非等無間緣。

若法與心至生住異滅者。此下釋兩種四句。此即初四句。以心等無間對心無間四句分別 言心等無間者。若法是心等無間緣所引果故。名等無間。二無心定.及心.心所法。與前等故名等。無有餘心間隔故名無間 言心無間者。謂若有法接心後起。若是心果。若非心果。但接心後起即名心無間 第一句。無心定出心.心所。及第二念等二定剎那。剎那顯定體也。是心果故名等無間。非接心後起故非是心無間 第二句。謂初所起二定剎那上生.住.異.滅。及有心位諸心.心所上生.住.異.滅。接心後起故是心無間。非心果故非是心等無間 第三句。謂初所起二定剎那。及有心位心.心所法。是心果故是心等無間。接心後起故是心無間 第四句。謂第二念等二定剎那上生.住.異.滅。及無心定出心.心所上生.住.異.滅。非心果故非是心等無間。非接心後起故非是心無間。

若法與心至第四句者。明第二四句 等無間者如前釋 無心定無間者。謂若有法接無心定後起。名無心定無間。以心等無間對無心定無間四句分別 前第三句。謂初所起二定剎那。及有心位心.心所法。為今第一句。是心果故是心等無間。非接無心定後起故非是無心定無間 前第四句。謂第二念等二定剎那上生.住.異.滅。及無心定出心.心所上生.住.異.滅。為今第二句。接無心定後起故是無心定無間。非是心果故非心等無間 前第一句。謂無心定出心.心所。及第二念等二定剎那。為今第三句。是心果故是心等無間。接無心定後起故是無心定無間 前第二句謂初所起二定剎那上生.住.異.滅。及有心位諸心.心所上生.住.異.滅。為今第四句。非心果故非是心等無間。非接無心定後起故非是無心定無間。又婆沙十一雲。問彼何故不說無想異熟耶。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二無心定。有加行有勤勞而得。故彼說之。無想異熟與此相違。故彼不說。有說二無心定是善故說。無想異熟無覆無記故不說之。有說若由心力無間引起不雜亂者。可名為心等無間法。無想異熟是異熟因力所引起任運而轉。非入彼心勢力所引。故不名心等無間法 問若爾異熟心.心所法。亦異熟因力所引起。任運而轉。應不名心等無間法 答自類相引有勝勢力。不同彼故。俱是相應有所依等說名自類 問何故二無心定是心等無間法。而非心等無間緣耶 答彼由心加行功用勤勞所引得故。名心等無間法。與心相違遮斷心故。非心等無間緣。有說彼由心勢力所引起故。名心等無間法。不相應。無所依。無行相。無警覺。無所緣故。非心等無間緣。有說彼由心勢力得增長有作用故。名心等無間法。損減心令不起作用。非心等無間緣。問何故二無心定。前後相似無亂續生。而前非後等無間緣。答由入定心勢力所引。不由前念力所引生故。前非後等無間緣。問若爾異熟心.心所法。由異熟因勢力引起任運而轉。前應非後等無間緣。答心.心所法是相應。有所依故。有行相。有警覺。有所緣故。前念於後有勝勢力引發開避故。皆是後等無間緣。不相應行與此相違。不可為例(已上論文) 問入二定心。為等無間緣取果.與果。為復同時。為不同時 解雲此不決定。故正理十九雲。謂入定心居現在位。頓取諸定.及出心果。亦與最初剎那定果。滅入過去。隨後諸定.及出定心一一生時與果。非取先已取故。豈不一切等無間緣無有異時取果.與果。此責非理。取果必頓。與果有漸故無有失 又一說雲。諸作是說。入二定心。滅入過去方能漸取第二念等定.及出心。正理破雲。彼入定心應非過去。夫取果者是牽果名。諸牽果能是行作用。依行作用立三世別。若有作用非現在者。豈不便壞世別所依。又彼論意。定.及出心。雖俱心果。為求定故。故定先起。於諸定中頓起無用。起一足能遮心 問正理既言頓取果。未知。所取之果定當生不。若言定生。未來法亂。所取既多如何定起。若言取一何理非餘。若一先相屬未來成次第。若不定生。便違所說。等無間緣果被取已必定當生。無法為障令不生故 解雲果生不定。以所取多。生者少故。諸有說言定當生者。意顯此緣既取果已。於所取內定有果生。而非一切。以實而言。亦有不生。或約有心位而雲必生 問於有心位何不頓取.漸與 解雲有心。前起後心正生。有心定隔故不總取。無心不爾故頓取也 又解入定心。為等無間緣取.與同時。若初念現在取.與。若第二念已去過去漸取。漸與。故婆沙一百九十六。解等無間緣中雲。此中有說。若前法未至已生位。不與後法作等無間。若至便作。若爾者。有心位可爾。無心位云何可爾。答此中說有心位不說餘位。有說設依無心位說亦無有過。謂入定心現在前時。頓取諸定.及出心果。亦與最初剎那定果。後諸剎那.及出定心生時與果。非取先已取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無有等無間緣異時取果。異時與果。若此時取果則此時與果故 問何故正理。與婆沙評家義相違 解雲此乃正理師過非關俱舍師事。或可論意各別。何必正理皆以婆沙評家為量。正理意約取果作用立現在世。若與果但是功能故。不說過去取果。若婆沙意。過去既得起與果用。何故不得起取果用。初取果者立現在世。後取果者過去亦起。今俱舍論意。同婆沙評家。不同正理 從二定出至等無間耶者。問。既相去遠如何無間 中間不隔心心所故者。答。相去雖遠。中間不隔餘心.心所故。名為無間。

如是已釋至為所緣緣者。此下釋第五句。心.心所是能緣。一切法是所緣。以一切法。是心心所。生所攀附故曰所緣。即此所緣有別體性。是心.心所發生緣故名所緣緣。所以心心所名能緣境名所緣者。由心等對境之時帶境相現。名為能緣。境不帶心等相現故不名能緣。但是所緣。餘者如文。

若法與彼法至相無異故者。顯所緣定。若緣.不緣皆名所緣。猶如薪等若燒.不燒皆名所燒。體無異故。

心心所法至如是決定耶者。問。心.心所法。於所緣境有三定。於所依根亦有三定耶 於所緣三定者。一處定。二事定。三剎那定 處定者謂眼識.及相應法。唯緣色處。定不緣聲處等 事定者就色處中總有二十種。或一事別緣。或二事合緣。乃至二十事合緣。隨其所應於此事定。不於彼事。故名事定 剎那定者。復就事中剎那剎那別緣。剎那意顯相住當義。若應於此剎那起即起。若緣闕即不起。名剎那定。非於餘剎那 如眼識.及相應法。於所緣作三定。耳.鼻.舌.身識。及相應法。各於自所緣三定亦爾 意識.及相應法。於所緣三定者。意識所緣通十二處。緣此有法處定。不緣無法處名處定 事定者就十二處有法中。隨其所應。或緣此事定。不緣餘事 剎那定者。復就事中剎那剎那別緣 應言亦有如是決定者。答。應言於所依六根亦有如是三種決定 處定者。謂眼識.及相應法。於眼處定。以依眼故。不依耳等。雖亦依意。今據別依顯法差別 事定者。就處定中復有男.女天.人等眼不同。或異熟.長養等眼別。眼識.及相應法。應依此事定。不依餘事名事定 剎那定者。復就事中剎那.剎那定。謂眼識.及相應法應於此剎那不於餘剎那 問如一剎那眼根。唯與一識為依。亦通與多識為依 解雲通與多識為依。故此論第三解根增上中雲。於了眾色為通因故。識隨眼根有明昧故。色則不然二相違故。乃至。意根於法亦爾。

又此論第一說。如眼與意專一色時。餘色.聲.香.味.觸等謝。緣彼境界五識身等。住未來世畢竟不生。由彼不能緣過去境。緣不具故得非擇滅 以此故知。一剎那眼容與多識為依。若言根.境.識三。剎那.剎那一具有現前。眼見色時。於此時中應無眼識得非擇滅。即與前文相違。若說眼根通與多識為依。可得此念隨其所應。或容了此色。或容了彼色。如有一人於此念中見房內色。若於此念在於房外即見房外色。若言眼根唯發一識。有何道理。此念唯應此識現前了於此色。非餘識了耶。若言此念房內見色即房內根.識現前。房外根.識得非擇滅。若於此念房外見色即房外根.識現前。房內根.識得非擇滅。但一眼根唯發一識非多識依者。此亦非理。如異熟因感得十年命及十年眼。雖無前後次第。性相已定。如何此異熟眼。或見此色此類眼現前。爾時應見彼色眼得非擇滅。或見彼色彼類眼根現前。爾時應見此色眼得非擇減。又若此處十年緣會。即十年見此色。設於餘處十年緣會。復十年見彼色。若爾即有眼長命短過也。以此故知。此一念眼容見彼此多色。容發彼此多識 又解如一念青色或別生一識。或與二色共生一識。乃至二十色共生一識。一念眼根應知亦爾。或別發緣一色識。乃至。或能發緣二十種色識。此即以根分同於境。如眼識.及相應法於所依有三定。耳.鼻.舌.身識及相應法。各於自依三定亦爾。意識及相應法。於所依意根三定者。處定謂定依意處非依眼等。事定謂就處定中復有多種。或有漏.無漏意別。或三界.三性.三學等意別。如二十心相生中說。此心後能生爾所心等。或天.人等意別。應依此意不依餘意名為事定。剎那定謂復就事定中。若此剎那意識.及相應法。定依此根不依餘根。如意識及相應法。定至生相依現在意根名剎那定。若流至現依過去意根。若至過去還以過去為依。如是過去展轉相望皆名剎那定。從生相已去有前後故。可說此剎那識定依此意。生相已前未定前後。諸心相望所依不定故不說之。若出二無心定心.心所。即以過去為依名剎那定。應知此中五識.及相應法。於所依.所緣三定。皆通三世。若意識.及相應法。於所緣三定。及於所依處.事二定。皆通三世。於所依剎那定。至生相已去方名剎那定。

然於現在至親附所依者。別釋五識及相應法。此中兩說。初說以五識.及相應法。以現根俱名親附所依。過.未散住與所依相離。後說以過去曾與根俱亦名親附所依。現.未同前。婆沙更有一說雲。有說三世皆與所依俱。此師約性相屬故言俱也。各據一義。

如是已釋至為增上緣故者。釋第六句。此出體也。若據法體亦攝前三緣。以體相雜故。據用各別故。離三緣別說增上。

此緣體廣至增上緣故者。此約體釋增上名。

既一切法至何獨體廣者。問。二緣體同。何獨言廣。

俱有諸法至故唯此體廣者。答。總相而論二緣體等。別據剎那即有少.多。俱有諸法未甞為所緣境然。為增上緣故增上廣。

或所作廣至為增上緣故者。此約用釋增上名。

頗有法於法全非四緣不者。問。

有謂自性至無為於無為者。答。無為是常。不從緣生。

如是諸緣至而興作用者。此下第二明緣作用問如是諸緣。於何位果法而興與果用。此與果用。過.現眾多故別分別。其取果用。若依正理唯在現在。若依婆沙雖亦通過去。唯等無間緣無多差別故此不說。

頌曰至而興於作用者。上兩句明因緣。第三句明等無間所緣。第四句結用。正理論意。取果名作用。與果名功能。而言作用。於此功能上立作用名。

論曰至有作用故者。釋初句。相應.俱有。於果法滅位興與果用。住.異雖亦同時。滅相義當在後。故偏言滅。由此二因滅位興用。令俱生士用果有作用故。或令俱生果有作用故。趣所緣境及一果等。又正理雲。如是二因。雖俱一時取果.與果。而今但約與果功能。

所言三因至作用方興者。釋第二句。果法至生相。三因方興與果用也。若同類.遍行因。興與等流果用。若異熟因。興與異熟果用。其異熟因。果至生相。過去與果。必無果至生相現在取果。以此明知。此頌定約與果用說。

已說因緣至方取境故者。釋第三句。前二因作用。於果滅位。今等無間緣。於果生位興與果用。故言相違。以彼果生時。前心.心所與其處故。果謂士用果也。前三因作用。於果生位。即今所緣緣。能緣果法滅位興與果用。故言相違。以心.心所要現在時方取境故。果謂增上果又空法師說。所緣緣。在未來世。望現能緣亦有取.與。若成所緣即能取.與。說所取.與同時。此即自問答雲問所緣。亦許果前.緣後得。所緣。得有未來取.與。何故增上緣無。解雲所緣緣法。不論自已起作用。說於緣用。他來緣已是即緣用。所緣。未來得有取.與。增上緣。約於自已起作用說緣。是故未來則無取.與 今謂不然。夫言取.與據法起用。不起作用而言取.與。道理相違。又無文證未來取.與。又增上緣寬未來尚無取.與。所緣體狹寧得未來取.與。又諸論皆言果法望因若俱。若後。而言果前.緣後。豈不相違。故說非理 唯增上緣至一切無遮者。四緣之中。唯增上緣。通生滅位興與果用。故言於一切位皆無障住故。其增上緣。法生滅位皆無障住。故彼作用。隨無障位一切無遮。

已說諸緣至由幾緣生者。此下第三明法從緣生。就中。一總明諸法。二隨難別解。此即總明諸法。結前問起。

頌曰至非天次等故者。上三句明具緣生。下一句非外道執 天等。等取我等 次等。等取無義利等。

論曰至餘一切法者。釋初句。因緣說五據總相說。若別分別有不具者。非異熟無異熟因。若非染污無遍行因。初生無漏無同類因。相應.俱有可言皆有。謂前無間已生心.心所法是等無間緣。非無學後心.心所法為等無間緣。餘二緣可知。總相而言。具四緣生。若別分別。亦有不具。故婆沙一百三十六意。說心.心所四緣生。此言生者。起未已滅總名生故。謂一緣唯於生時作用。一緣唯於滅時作用。二緣通於二時作用。故合說四 若准此說。據緣作用。果或生時。或於滅時非具四緣。合說方具。若依正理二十。果法生時。所緣.及相應.俱有。亦有功力。故彼論雲。豈不一緣.二因作用。非於彼法生時即有。如何心等四緣故生。如何因緣具五因性。雖法滅位作用方成。而法生時非無功力。離此彼法必不生故。以心.心所必杖所緣。及託二因方得生故。若法與彼法為所緣.或因。無暫時非。本論說故。若作俱舍破言。為所緣或為因者。不言法生時能起功力。設起功能此中辨用不應說故。

滅盡無想至非等無間緣者。釋第二句。如是二定。由心等引生故是心等無間果。由礙心等起故非等無間緣。餘文可知。婆沙意說。二定三緣生。此言生者。起未已滅總名生故。謂一緣唯於生時。二緣通於二時作用。故合說三 問何故不說無想異熟 答如正理二十雲。豈不無想亦三緣生。是心.心所等無間故。亦應說為心等無間。但非心等加行引生。故於此中廢而不說。或此無想但聲所顯。非如二定相對立。故正理既說無想異熟。同二無心是等無間。准知彼體亦有多物。

餘不相應至二緣所生者。釋第三句可知。婆沙意說餘不相應。及一切色二緣生。此言生者起未已滅總名生故。謂二緣俱生時.滅時有作用故。

一切世間至一因所起者。此下釋第四句。一切世間諸法。從因緣生。如塗灰外道。執自在天是作者。等能生諸法。如勝論外道。執我是實能為作者。生苦.樂等。如數論。勝性三法為體。謂薩埵.剌闍.答摩。亦名自性。為諸法因。非自在等一因所起。

此有何因者。外道問。此諸法生。復有何因非許一因生耶。

若一切成至一因生論者。總答。若一切成立許由餘因者。豈不便捨一因生論。

又諸世間至一因所起者。此下別破。一約次第破。二約無用破。三約違世破。此下約次第破也。若謂諸法從一因生。應當頓起。因無別故。既現次第生。明非一因起 立量言。前法生位後法應生。以與前法因無別故。猶如前法。

若執自在至此於後時者。外道得難轉計。雖因自在復由欲故。非皆頓起。

是則應成至無差別故者。破。若由欲生便非一因。違宗之過。或前後差別欲應一時頓生 立量雲。前法。欲生位後欲應生。以與前欲因無別故。猶如前欲。

若欲差別至不俱起者者。牒外道轉計。生人.天等不同名差別欲。若言此差別欲。非唯自在為因。更待餘因。所以不俱起者。

則非一切至因緣正理者。論主破。若差別欲更待餘因生者。則非唯用自在為因。違自宗過。或欲所待因。亦應更待餘因差別方次第生。若展轉相待。則所待因應無邊際。若欲所待因。更不待餘差別因。此欲所待因。應無次第生義一時頓生。若頓生者。則差別欲非次第生一時頓生。汝若許諸因展轉相待差別而生無有邊際。信無始故與佛法同。徒執自在為諸法因。不越釋門因緣正理。彼執自在為諸法始。

若言自在至無差別故者。牒轉計破。若言自在欲雖頓生而諸世間不俱起者。由隨自在希望境時欲即所生故今彼受用。理亦不然。彼自在欲。前後兩位無差別故。應當一時頓生諸法。前位之時應亦能生。無差別故。猶如後位。後位之時應不能生。無差別故。猶如前位 又彼自在至故名魯達羅者。此即第二約無用破。自在生法得何義利。若為發喜生諸世間。待餘喜生應非自在。於喜既非自在。於餘法中理亦應然。而非自在與生喜。差別因緣不可得故。又生地獄等逼害有情發生自喜。何用此為 依彼外道所說頌言。我亦信為善說。論主調弄彼外道也。外道說此頌意。自在天教化眾生種種變現。應以嶮利等度者。即現此嶮利等身而度脫之。能為險惡事名嶮。割截眾生名利。能燒眾生名能燒。現可畏身名可畏。恆以苦具逼害有情名恆逼害。或時樂食血肉髓。故名魯達羅。此雲瀑惡。大自在天異名。大自在天總有千名。今現行世唯有六十。魯達羅即一名也 又解塗灰外道說自在天出過三界有三身。一法身遍充法界。二受用身居住色界上自在天宮。即佛法中說摩醯首羅天。三目八臂身長萬六千踰繕那。三化身隨形六道種種教化。說此頌顯化身天 由嶮利能燒者。有三阿素洛將三國土。飛行空中於自在天上過。其天不耐以火箭射之。燒三國土一時俱盡。火箭嶮利能燒三國土也 可畏恆逼害者。以龍貫人髑髏系其頭頂。又以龍縛臂殺象取皮塗血反披 樂食血肉髓者。顯所食也。今祭祀者還以此祭之故名魯達羅 又若信受至人功等事者。此下第三約違世破。若法唯以自在因生。則撥世間人功等事 若言自在至應非自在者。牒轉計破。若言自在待餘因緣人功等事助發功能方成因者。但是朋敬自在天言離餘因緣不見自在有別用故。或待因緣 應非大自在 若執初起至猶如自在者。牒轉計破。若言初起不待餘因後待因者。即初所起應無始成。不待餘因故。猶如自在。我勝性等至唯一因生者。例破總結 奇哉世間至自在等因者。論主傷嘆妄執。

且止破邪應辨正義者。止破辨正。前言餘法至互為因緣者。此下第二隨難別解。牒前問起。

頌曰至為大唯一因者。初一句大望大。第二句大望所造。第三句所造望所造。第四句所造望大。

論曰至同類因義者。釋初句。正理雲更互相望有俱有因。性類雖別。而同一事更相順故有同類因。

大於所造能為五因者。釋第二句。生等五因名因緣。兩釋如前。或四緣中因緣攝。婆沙亦說十因為因緣 准此文非是增上緣。古德解。大望所造因.增上者。或言因者是俱有因。或說同類因。或說俱有.同類因。竝不應理。婆沙.及此論皆說生等五因是因緣。又發智據四緣作論。故因是因緣。舊人不悟生等五因是因緣攝。所以種種異解。

何等為五者。問。

謂生依立至住長因性者。答。此因緣中生等五因。若六因中但是能作因之少分非餘五因。大種望所造色非同一果故。非性定同故。容別世造故。容別成就故。所以非俱有因。非心.心所故非相應因。非染污故非遍行因。是無記故非異熟因。俱時起故非同類因。設後起者非同類故。雖有無記同而種類異故。受等與心種類雖別。而同一果故得為因。非例大造。於以大望所造無餘五因。廣如正理論釋 所造從大種起故。如母生子說為生因 所造生已隨逐大種轉故。如弟子等依止師等說為依因 能任持彼所造色故。如壁持畫說為立因 是所造色不斷因故說為持因 是所造色增長因故說為養因 如是則顯大與所造為起因性即是生因。變因性即是依因。謂大種轉變造色亦隨轉變。持因性即是立因。住因性即是持因。能持所造色相續住故。長因性即是養因 又正理解五因雲。或生因者一切大種生所造色。非離諸大種有造色生故。造色生已同類相續不斷位中。火為依因能令乾燥不爛壞故。水為立因能為浸潤令不散故。地為持因能任持彼令不墜故。風為養因能引發彼令增長故(解雲生因通四大餘四因各是一大) 諸所造色至眼根等果者。釋第三句。可知。

所造於大至大種果故者。釋第四句。准此頌文十因名因緣。故前問言。云何大種所造自.他相望互為因緣。與婆沙同據十因作論。

◎前已總說至今當定說者。此下大文第二別明等無間 就中。一明諸心相生。二明得心多少 此下明諸心相生。牒前問起 何心無間有幾心生。問能生幾心 復從幾心有何心起。問從幾心生。謂且略說有十二心者。就答中。一明十二心。二明二十心 就十二心中。一列十二心。二正辨相生。此下列十二心。總舉數答。

云何十二者。問。

頌曰至合成十二者。答。數可知。

此十二心至餘從五生四者。此下正辨相生。舉頌略述。初四句欲界四心。次六句色界三心。次四句無色界三心。後兩句無漏二。將明諸心相生略依二十心三門分別。十二之與二十開.合為異。體無寬.狹。二十數廣故就彼明。言三門者一定.散相生心。二防定方便心。三命終.受生心 言定.散相生心者。就中。有三相生。一善定相生。二散自相生。三定.散相生 一善定相生者復有其二。一有漏定。二無漏定。言有漏定者。若色界有漏加行定心能生四心。謂自界加行定心。無色界加行定心。及無漏生學.無學心。復從此四心生。若無色界有漏定心能生四心。從四心生。如色界有漏加行定心說。言無漏定者。若學心能生四心。謂色.無色有漏定心。及學.無學心。從三心生除無學心。若無學心能生三心。於前四內除學心。從四心生並學心 二散自相生者。謂約自界散心相生。若欲界八心中。通果心唯與定心相生。非與餘七心相生。餘三無記心各能生六心。除通果.及加行。各從七心生除通果。若加行善心能生七除通果。從四生除四無記。若生得善.二染污心。各能生七。復從七生除通果。色.無色界散位相生准此應說 三定.散相生者。八心能作入有漏定心。謂欲界加行善心.通果心。色界加行善.生得善.及有覆心並通果心。無色界生得善.及有覆心。所以得知色界生得善能入定者。如無色界生得善既能入定。色界生得亦能入定 又解色界生得善不能入定。無色界生得善無別散加行善可能入定。色界更有散加行聞慧能入定故。生得善不能入定。若作此解唯七心能作入有漏定心。十二心能作出有漏定心。謂欲界加行善.生得善.通果心。色界六心。無色界三心。除加行加行即定故。所以色定不生下染.及餘無記者。從無色定尚不生色界生得善。非明利故。況復色定能生下界染及無記。又所以得知從色界有漏定心生自界異熟.威儀心者。如無色界定心能生自界異熟心。准知色界定心亦能生異熟.威儀心。二心能作入無漏定心。謂欲界加行善心。色界加行散善心。三心能作出無漏定心。謂欲界加行善.生得善。色界加行散善不生無色散善。以於散位無加行善。雖有生得劣故不生 二防定方便心者。四心能作防定加行心。謂色.無色界二染污心。隨其所應能生下地善心。即欲界加行善.生得善。色界加行善。無色界加行善。應知唯防定心。上染心後生下善心。餘必不生 三命終.受生者。十二心能作命終心。謂欲界生得善.不善.有覆.威儀.異熟。色界生得善.有覆.威儀.異熟。無色界生得善.有覆.無覆心。四心。能作受生心。謂三界四染污心。若以命終受生心相生者。此中死有一念名命終心。欲界.色界中有初心。及生有初心。並無色界生有初心。皆名受生心。以此論說中生初念名受生故。受生心不生命終。以隔遠故。故婆沙一百五十四雲。頗有處唯二剎那有心。謂結生.及命終時耶。答應言無。尊者妙音說。有。謂即無想天。頗有處結生心為等無間命終心起耶。答應說無。尊者妙音說。有。謂即無想天(已上論文) 前說為正 問若以婆沙前說為正。即與正理二十一相違。故彼論雲。謂或容有生有無間死有現前非起本有。必無容有在中有地。死有無間生有現前。故中有名不濫餘有。解雲正理所說即妙音義也。無勞會釋。若依彼說受生心亦容生命終心准釋可知。前說為正。若命終心能生受生心。三界四染污心名受生心。若欲界受生二染污心。通從三界十二命終心生。若色界受生染心。從十命終心生。於十二中除欲界二染心。若無色界受生染心。從九命終心生。於十二除欲界二染心.色界一染心。

論曰至生善染心者。謂欲界善心無間生九。謂自界四。色界二心。於入定時生善心。於續生位生染心。又正理二十雲。生何善心。復何地攝。此於初位生加行心。若於後時生離欲得。隨順住故無容起彼生得善心。生在此間不能令彼起現前故。有說彼心未至地攝。有言亦攝在初靜慮。有說亦在靜慮中間。尊者瞿沙作如是說。乃至亦在第二靜慮。如超定時隔地而起。有作是說非等引心無力能牽隔地心起。是故彼說理定不然 准正理文。故知。身在下地不能起上生得善心。

無色界一至謂入觀時者。欲界善心。唯生無色一染心。不生彼善以極遠故。無色於欲有四遠故。所以。欲界善心不能生彼善心。故正理三十六雲。所依遠者謂於等至入.出位中。等無間緣為所依體無容有故。行相遠者謂無色心畢竟無能於欲界法作苦.麁等諸行相故。所緣遠義類此應知。由無色心但能以下第四靜慮有漏諸法。為苦.麁等行相所緣。對治遠者謂若未離欲貪時。必定無容起無色定。能為欲界惡戒等法。厭壞.及斷二對治故。非不能緣可能厭壞 解雲無色望欲無斷.厭對治。故言對治遠。然得有持對治。能持彼得令不失故。亦有遠分對治。遠防彼惑令不能起故。亦無捨對治。以不能捨欲界法故。若據命終受生心。欲界心亦得與無色界心為依。

即此復從至謂出觀時者。釋第二句 問身在下界起上染心。復起下善心能防上定。未知身在下界起上幾惑 答如婆沙五十三雲。謂住欲界不死不生。而色.無色界結現在前。而彼通異生.及聖者。若異生。色.無色界六十二隨眠隨一現前。謂愛.見.疑.慢上靜慮者。若聖者。色.無色界修所斷六隨眠隨一現在前。謂愛.慢上靜慮者。彼定後煩惱現在前。煩惱後定現在前。是謂有結在欲界非墮欲界 又言。謂住下二界不生不死。無色界結現在前。彼通異生.及聖者。若異生。無色界三十一隨眠隨一現在前。謂愛.見.疑.慢上靜慮者。若聖者。無色界修所斷三隨眠隨一現在前。愛.慢上靜慮者。彼定後煩惱現在前。煩惱後定現在前。是謂有結非在無色界。彼結非不墮無色界 准彼論文。身在下界凡.聖皆起上惑。起上惑時皆與定心相出.入。若據從惑防定心。隨其所應從上界惑後入下界善心。色界三十一皆入欲界善心。無色界三十一皆容入色界善心。此文不言無明者。以必有故不說而成。

染謂不善至餘無生理者。釋第三句。婆沙雲。能障聖道.及聖道加行故名有覆。不招異熟果故名無記。

餘謂欲纏至能生彼染者。釋第四句。

色界善心至欲無色染者。此明色界三心。

無色界善至及欲色染者。此明無色三心。

學心從四至及無學一者。明學.無學與諸心相生。非三界染互相違故。非諸無覆無明利故。所以無學不生學者。彼非果故。

說十二心至餘數如前說者。此下第二明二十心相生。此即分十二為二十也。

論曰至生得別故者。就長行中。一正釋頌。二明二十心相生。三約異門相生。此下正釋。即釋第二.第三句。

欲界無覆至四通果心者。釋次三句。

色無覆心至工巧事故者。釋第七句。

如是十二至故成二十者。釋初.後句。正理雲。無色界無行等事故無威儀路。無攝受支三摩地故亦無通果。

威儀路等至十二處境者。別明三無記所緣境。異熟生心能緣十二處。此即可知故不別顯。威儀路.工巧通處.果三無記心。皆以色.香.味.觸為所緣境 工巧處等。等取通果心。此二無記亦緣於聲。有語工巧故。工巧心緣聲。化人發語故通果心緣聲。聲非威儀故威儀心不緣。如是三心唯是意識。威儀路.工巧處加行。不但意識。亦通四識.五識。夫通果心有二。一五識中通果。即天眼.天耳通。二意識通果。即變化心.及發業通果心。此中且據第二通果心故言唯是意識。若據二通亦在五識 問如何得知二通名通果心 答如婆沙九十五雲。此中五識相應慧有三。一善。二染。三無覆無記。善者謂唯生得善。染污者謂唯修所斷貪.嗔.癡相應。無覆無記者謂異熟生。亦有少分威儀路.工巧處.及通果心俱生(已上論文)若威儀路心唯意識者。據起威儀心說。若威儀路加行不但在意。亦通四識緣四境故。以聲非威儀故不緣聲。故一百二十六雲。眼.鼻.舌.身四識。是威儀路加行非起威儀路。意識是威儀路加行。亦是起威儀路(已上論文) 若工巧處心唯意識者。據起工巧處心說。若工巧處加行不但在意識。亦通五識緣五境故。故婆沙雲。眼等五識是工巧處加行非起工巧處。意識是工巧處加行。亦起工巧處(已上論文)。

若通果心加行。唯是定心意識不通五識。故論不說。有餘師說有二無記所引意識。是彼威儀.工巧類故。能具足緣十二處境。婆沙亦有此說。泛明諸威儀路心略有三種。一起威儀路心。唯是意識。二緣威儀路心。通四識.及意識。三似威儀路心。即通六識。如泛爾緣外色.聲等。若言威儀路心唯意識者。據起威儀路心說。若威儀加行不但意識亦通四識者。據緣威儀路心說。若言威儀路心通緣十二處者。據似威儀路心說。泛明工巧處略有三種。一起工巧處心。唯意識。二緣工巧處心。通五識.及意識。三似工巧處心。亦通六識。如泛爾緣外色.聲等。若言工巧處心唯意識者。據起工巧處心說。若言工巧加行不但意識亦通五識者。據緣工巧處心說。若言工巧處心通緣十二處者。據似工巧處心說 問云何名威儀路心 解雲行.住.坐.臥名威儀。以長.短等表色為性。路以色.香.味.觸為體。是威儀所依名路。威儀之路。依主釋也。威儀路之心名威儀路心。依主釋也。若作此解眼識是威儀路加行緣威儀。緣威儀路少分。鼻.舌.身三識是威儀路加行。各緣威儀路少分名威儀路心。意識是威儀路加行.及緣威儀。緣威儀路能起威儀路。名威儀路心 又解路即威儀名威儀路。持業釋。以色.香.味.觸為體。故婆沙雲。威儀路者。謂色.香.味.觸四處為體(已上論文) 以四威儀不離四境故。以四境為體。心所依託名路。若作此解。四識各緣威儀路少分。名威儀路心。餘如前解。問云何名工巧處心 解雲工巧處有二。一身工巧處。二語工巧處。身工巧處者刻鏤等名身工巧。以色業為體。處以色.香.味.觸為體。語工巧處者歌詠等名語工巧。以聲為體。處以五境為體。是工巧所依託處名工巧處。工巧之處。依主釋也。工巧處之心名工巧處心。依主釋也。若作此解。眼識此是身工巧處加行。緣身工巧緣工巧處少分名工巧處心。鼻.舌.身.識是身工巧處加行。各緣身工巧處少分名工巧處心。耳識是語工巧處加行。緣語工巧緣語工巧處少分名工巧處心。眼等四識是語工巧處加行。各緣語工巧處少分名語工巧處心。意識是工巧處加行。能起工巧處緣工巧處名工巧處心 又解處即是工巧名工巧處。持業釋也。若身工巧處以四境為體。以身工巧起時不離四境故以四境為體。若語工巧以五境為體。以語工巧起時不離五境故。以五境為體。是心所緣託名處。故婆沙雲。工巧處者謂色.聲.香.味.觸五境為體。若作此解四識.五識。各緣工巧處少分名工巧處心。餘如前釋。

如是二十至自色二心者。此下第二明相生。此即欲界八心相生。

次說色界至自界二心者。此明色界六心相生。

次說無色至謂自界四者。此明無色界四心相生 問身在下地能起上界生得善心不 解雲准前所引正理論文。定不能起。自古諸德皆云能起。如無學人。身在欲界退起無色界惑。從何心起。既無煩惱非染心生。彼無威儀.工巧.通果三無記心。異熟生心無起異地。以此故知非無記心生。亦不可說善心能生。唯退分定能生煩惱。得無學時不成就故。餘住等三不能生惑。不起上界生得善退更起何心。以此故知。身在下地能起上地生得善心。退起煩惱 又云。身在欲界起天眼通。從天眼通卻入定時。若無生得善心。便不能生加行善心。以諸論說除變化心。不許餘無覆無記心生加行善心。若不許起上地生得善者。天眼體是無覆無記。云何能生加行善心。以此准知。身在下界起上界生得善心 今解不然。身在下地不能起上生得善心。如無學退。雖無退分定。婆沙.正理兩論意說。許住分定亦能生煩惱。古德不悟住分能生。所以種種穿鑿。又從天眼通後亦能生加行善心。以天眼通即是通果心故。若言變化心狹。若言通果心即寬。唯翻作變化心不言通果者。譯家謬耳。古德不悟二通是通果心攝。所以致斯謬解。

次說無漏至及學無學者。此明二無漏心相生。必從學心生無學心故。學心生無學心。必無從無學心退起學心。故無無學心生學心。

復有何緣至生加行善者。此下釋妨問何故加行生三無記非彼生加行。

勢力劣故至可能生彼者。答。異熟生心勢力劣故。非作功用所引發故。樂作功用引發工巧威儀轉故。所以此三不能順起加行善心。出心不由功用轉故。所以從加行無間能生彼三。

若爾染污至不相順故者。難。若爾染污無間不應生加行善。染著境界不相順故。

雖爾厭倦至容起加行者。答。雖不相順。厭倦煩惱數現行。為欲了知起過失境。煩惱無間容起加行。

欲界生得至引生彼心者。欲界散地散生得強以明利故。從二無漏色界加行無間而起。非勝功用所引發故。不能從此生彼三心。影知色.無色界是定地故。散生得劣。此以昧劣故非學無學.他界加行。無間而起。非作功用所引發故。不能從此引生彼心。

又欲生得至無間而起者。還顯欲界生得明利。可從色染無間而生能防上定。色界生得不明利故而無此能。

作意有三至相應作意者。此下第三約異門相生 就中。一明三作意入出聖道。二明無學九地出心。三明四慧入出聖道 此下明三作意。就中。一明三作意。二敘異說 此即明三作意。作意用強偏標作意。非無受等。假相觀中。勝解亦強故標勝解。共相作意理實亦通有漏.無漏。此中既明聖道出入。明三作意皆是有漏。不淨.無量.勝處.遍處唯是假想。解脫之中通其假.實。言有色解脫。標前三解脫。唯假想故。無色解脫通於假.實故言有色 問如婆沙十一明勝解作意中。但言解脫。何故不言有色 解雲婆沙雲解脫者。是解脫中假想解脫。不言解脫皆是假想 或可。婆沙所云解脫。即是此論有色解脫 問婆沙勝解作意中。亦說持息念。此論何故不說。又此論下文說持息念是真實作意。故下論言。色餘師說。息出極遠。乃至風輪。或吠嵐婆。此不應理。此念真實作意俱故。論既不同。如何會釋 解雲持息念有二。一假相謂加行。二真實謂根本。此論據根本。婆沙據加行。各據一義。竝不相違 又解論意各別。此論加行根本皆是真實。婆沙及此論餘師。加行通假。根本是實。

如是三種至修念等覺分者。此下第二敘異說。總有三師。此即初說。三入.三出。若說三入。便順經言不淨觀俱行。修念等無漏覺分。此中俱聲顯無間義。前後俱也。此文且證勝解作意能入聖道。若於見道唯共相入。通三種出。若於修道.無學道中通三入.三出。

有餘師說至修念等覺分者。此即第二異說。一入三出。通前引經。言俱行者。展轉遠俱非無間俱也。

有餘復言至共相作意者。此下第三異說共入.共出。

若爾有依至加行道故者。論主破第三師唯共相出。未至等三近故容起欲界共相 問婆沙十一還難此師。何故但言未至一地不言三耶 解雲俱舍師應言唯依未至。而言三地者且縱許三。此即以三同一。若作此解非但順婆沙。亦順羅漢出心唯依未至起欲界心 問如婆沙七十二。第一說。欲界與未至定無間相生。第二說。欲界與未至.初定無間相生。第三說。欲界與未至.初定.中間定無間相生。第四說。欲界與未至.初定.中間定.及二定無間相生。雖有四說。婆沙評家取第二師。若言但依未至定出見道。及依未至出無學心無間能生欲界心者。即與婆沙評家相違 解雲見道.無學道初出異地心難故。所以但依未至能起欲心。隣次起故。若依餘位。依初靜慮亦能無間起欲界心。故與評家亦不相違 又解以三同一如前解。然是婆沙四說之中第一師義。非是評家 問婆沙評家。以二地心入欲界心者為正。何故出見道心中。即以未至一地為難 解雲婆沙正義實。二地為正。言未至者。且以餘師為難。俱舍非以婆沙評家為量。不須會釋 又解婆沙應言依未至等三地。但言未至舉初顯後。此即以一同三。是婆沙四說之中第三師義 問何故俱舍。出見道心。即言未至等三地能生欲心。出無學心。但言未至能生欲心 解雲見道出心勐利故。三地心能入欲界。無學出心以止息故。故唯未至能入欲心。

問若婆沙評家。以二地心生欲心者為正。何故出見道心中。即以三地不生義為難 解雲婆沙正義實二地為正。言三地者且以餘師為難 又解一地.三地論意各別。一地當婆沙第一師。三地當婆沙第三師。問答釋妨。如前可知。若依第二.第三.第四。遠故非能起欲共相。如是共相作意。若是定地即是抉擇分收。得聖果已無容起彼抉擇分善。若非定地欲界所收。依二定等既不能起欲界共相。理即起餘二種作意。雖於彼地過去曾修共相作意殊勝善根。經生捨故今生起者抉擇分收 問於彼地中何不能成煖前諸位共相作意 解雲今生入聖。此身唯起煖等入聖。不起前位共相作意。設有起者加行攝故亦不能起。

若謂有別至引彼現前者。牒救。汝若言抉擇位中間。得修同類三種共相觀。系屬彼非別緣諦。不名抉擇分。彼位修故是曾得收。是共相觀引起現前。

毘婆沙師至違正理故者。破救。意言。以抉擇分作十六行部分觀。唯修同類十六行相。彼三雖是共相。太總不修故言違理 又解是彼類故系屬彼故理亦不應起故。言違正理。故正理二十雲。此救非理。系屬加行所修作意非得果後所引現前。是彼類故。此論三說初師為正。當婆沙十一評家義故。第二師義據見道共入三出。亦可為正。然於修道.無學道中。唯言共入三出。故亦非善。然此論文。但破第三師唯共相出。

若依未至至唯自非餘地者。此明無學九地出心。若身在欲界依未至定。得阿羅漢果後出觀心。若於彼定得自在者。或即彼地。若於彼定不得自在或起欲界。若身生初地得阿羅漢果 後出觀心唯起自地。若身生有頂依無所有處。得阿羅漢果 後出觀心定是有頂。必不能起下有漏心。所以者何。異熟生心無異地起。下地煩惱已斷不行。又不起下善有漏心故。定起彼有頂地善心。若身生下地。依無所有處。得阿羅漢果。或即彼地出非餘地。以於彼地得自在故。若依中間餘地得羅漢果。後出觀心。唯起自地非餘地心。皆於彼地得自在故。所以即彼地心出。無異地心出 間若依第二定等得阿羅漢果。後出觀心。何故不或即彼地.或起下地 解雲若欲界散心是強。眾生無始多生其中數數串習。起時即易。有依未至定不得自在者容起欲界散心。上二界定.及與散心。有情無始不多生彼。初無學後異地相生起時即難。當地即易。故依二定等得無學果。後出觀心。唯依自地不依下地定.及散心 於欲界中至以明利故者。此即第三明四慧入出聖道欲界散地故無修慧。色界無思如文可解。無色無思。如色界釋。彼無耳聞故無聞慧。總而言之。於此八中五入.六出 問如婆沙十一雲。欲界有三作意。謂聞.思.生得。色界有三謂聞.修.生得。無色界有二謂修.生得。欲界思入三出。色界修入二出。無色界修入修出。彼論何故不說欲.色界聞慧能入聖道 解雲婆沙據鈍根者說。此論等通約利根者說 又解婆沙約初修次第起者說。此論等通約純熟位說故不相違。

於前所說至幾心可得者。此下大文第二明得心多少。牒前問起。

頌曰至餘皆自可得者。就答中。一正明得心。二敘說斥非。三總顯頌上義。此下正明得心。上三句明兼成就。下一句明自成就。

論曰至故名得六者。此中意說。於十二心中。先不成就今得成就說名為得。後雖新得自種類心不名為得。先已得故。此中據總相說。顯非總成故言容得。欲染得六總由三位。一疑續善。二界退還。三起惑退。欲界善心由二緣得。一由疑續善。二上界退還。欲二染心由二緣得。一由起惑退。二由上界退還。色有覆心亦二緣得。一由起欲惑退。二由無色退還。無色有覆.及與學心。唯由起惑退故名得六 問界退還時得欲善心。唯得生得。亦得加行 解雲唯得生得善 又解加行串習者亦得。婆沙有此兩說。然無評文 色界染心至故名得六者。明色界染心得六。由二位得。一界退還。二起惑退。欲無覆通果心.及色界善無覆心。由無色界退還得。色染二緣得。一由界退得。二由起惑退得。無色有覆.及學心。但由惑退得。故名得六。

無色染心至故名得二者。明無色染心得二心。謂無色染心.及與學心。但由一位謂起惑退得 問退起三界惑。何心無間起彼惑耶 解雲如婆沙六十一雲。何等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者。若畢竟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起彼地纏現在前故退者。即彼地善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若未畢竟離悲想非非相處染。起彼地纏現在前故退者。即彼地或善心.或染污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乃至初靜慮應知亦爾。若畢竟離欲界染起欲界纏故退者。即欲界或善心.或無覆無記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若未畢竟離欲界染起欲界纏故退者。即欲界或善心.或染污心.或無覆無記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此中若未得根本善靜慮無色定現在前者。彼不能起色.無色界纏現在前故退。但能起欲界纏現在前故退。若得根本善靜慮現在前。非無色定者。彼不能起無色界纏現在前故退。但能起欲.色界纏現在前故退。若得根本善靜慮。無色定現在前者。彼能起三界纏現在前故退。婆沙說欲界退時。無記心無間能生染心者。一說三無記心。一說二無記心。除異熟。然無評家。

色界善心至由升進故者。此明色善容得三心。由二位得。一由入定。二由離染。謂諸異生初伏欲界入未至定得色善心。復由離欲染故第九解脫道得根本定。得欲.色二通果心。如是二位從欲入色。從加行入根本皆名升進。所以不名得學心者。如世第一法在現在時未成學心。若苦法忍至現在時復非是色界善心現在前。故色善心非得學心。以此故知。此中得言顯成就也 若有學心至離欲色染者。此明學心得四。由二位得。一由入定得。二由離染。由初證入正性離生苦忍現前得有學心。此由入定。及由聖道離欲界染第九解脫道得根本定。得欲.色界二通果心。若以聖道離色界染得無色界善心 問何時得彼無色善心 解雲若以聖道離第四定染第九解脫道時。得無色界善心。空處近分雖有同治有漏之法。系地堅牢未離下染。不能修上。若作此解全離色染名離色染 又解若以聖道離第四定染初無間道時。即得無色空處近分善心。近分善心必同治修故。若作此解分離色染名離色染。顯宗亦有兩解。至下明修中當具引釋。所以不得色界善心者。將得學心必先成故。亦不得無學。學現前時必不成無學故。

餘謂前說至唯自可得者。餘謂前說染等心餘。謂三界三無覆無記。欲.無色善.及無學心。不說彼六心正現前位得心差別。彼唯自得。非兼得他 問若說欲界染心。但言得六非得自界無覆心者。即與識身論等相違。如識身十三雲。若成就不善心亦成就欲界系無覆無記心耶。若成就不善心定成就欲界系無覆無記心。或成就欲界系無覆無記心。非不善心。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或色界生長補特伽羅 准彼論文界退還位。起欲染時即定成就不善心。既成不善。即定成就欲無覆無記。然於欲界四無記中。但是威儀.工巧二種。以勢力強有三世得。故成不善亦定成彼。所以不成餘二無記者。既成不善理無通果。異熟生心無前.後得亦非定成。准識身文。欲界威儀.工巧心定有三世得。是即界退還位欲染心中定成欲界無覆無記。於欲染心應言得七。何故言六。又色善心應言得二。學心應言得三。各除欲界無覆無記。初得彼二心身定在欲界。欲界無覆無記先定成故。彼二心中不應言得。顯宗第十一亦同識身。故顯宗改頌云。三界染如次。得七.六.二種。色善二學三。二無餘自得。言二無者。顯宗雲。二謂欲.色無覆無記。此二心中都無所得。此亦大意同俱舍。然別摽二無記為異。正理二十雖不改頌。長行意同識身。此論既違識身等文。如何會釋 解雲欲界威儀.工巧二無記心以實多分無三世得。但生欲界起自在者說名成就。起不得者名不成就。非要有得方說成就 難雲若爾無色異熟無記心不現在前。應名成就。起自在故 又難此既自在說名成就。餘復何因知有別物。故說有過 又解雲二無記心有三世得。然從上界退還下時。必要現行方始起得。中有初起既是染心。爾時未名得於無記。後因現起。三世得生已後相續。常名成就。初心未得。不違此論。後復定成初小不說。約此義邊亦不違彼識身論文 難雲若爾色善及有學心。不應言得欲界無覆。先定成故故亦有過。今略作三解通釋彼文 第一解雲論意各別無勞會釋。豈以本文破我俱舍。論主非以本論為量。若識身論意。以威儀.工巧雖是無記勢力強故定成三世。若此論等意。威儀如佛.馬勝苾芻.及餘善習者。工巧如毘濕縛羯磨天.及餘善習者。即定成就。若非串習殊勝者即不成就 第二解雲彼.此二論亦不相違。多有情中威儀.工巧有串習者。有不串習者。識身等論據串習勝者說故。言定成欲界無覆。此論據不串習者說。或從多分說故言不成就欲界無覆。各據一邊竝無違害。若具說者或成.不成。若串習者即成。不串習者不成。若作斯解。以識身文會同俱舍 第三解雲二論亦不相違。一一有情各有眾多威儀.工巧。於眾多中若串習者即成就。不串習者不成就。識身足文。據串習者故言定成欲界無覆。此論據不串習者故言不成欲界無覆。盡理而言。若據串習此論亦有定成。若據不串習者。識身足文亦有不成。若作此解以此俱舍會同識身。若作此解顯宗無勞改頌。雖作此解恐聖意難知。仍冀高明詳茲拙見。必有異釋幸願申焉有餘於此至無記唯無記者。此下第二敘說斥非。此即論主。敘雜心師說染心得九。與此論文亦不相違。此論據三界染心兼據重說。謂欲界染心得六。色界染心得六。無色界染心得二。名如前說合得十四。雜心除重據單但言得九。言九心者。謂欲界四心。色界三心。無色染心。及學心。是名為九。於此論十四中除五心重。言五心重者。謂色界染心兩度得。欲界染心時得。色界染心時得。除一種心。無色染心.及與學心各三度得。謂各三界染心時得。各除二心。足前為五。是故此論說十四。雜心說九。各據一義亦無有妨 善心得六者。此論前文兼據重說。總言有七。謂色善三。學四。名如前說。雜心除重據單說有六種。言六種者。謂欲界無覆。色界善無覆無記。無色界善。及學無學。故名得六。於此論七中除二心重。言二心重者。謂欲.色界無覆心各兩度得。謂色善。學心離欲染時。各得欲.色二無覆心。各除一無覆心取餘五心。及取無學心。故名六種 無記唯無記者。三界三種無覆無記現在前時。但成自體不能兼他。勢力劣故。故言無記唯無記 問何故無記不別舉數 解雲無記之中亦應言得三。謂三界無覆。應知無記名中已顯 又解善.染之中有兼得他。故別舉數。無記之內唯自非他。不別標數。論主敘訖。

於善心中至應知其相者。此即論主斥非。染心據單但言九種。無記唯自竝無有妨。善心據單得六太少。於善心中應言得七。謂由正見續善根時。欲界善心起位名得。此即為一。離欲界染第九解脫道究竟位中。頓得欲.色二無覆心。足前為三。得二界定彼二善心說名為得。足前為五。初入離生位時得學心。得阿羅漢時得無學心。足前為七。雜心論師不說前一正見續善。但言得六。太少過也。餘染.無記准前通釋。應知其相義亦無違。正理救雲。理亦應得欲界善心。謂以正見續諸善本。雖加欲善除無覆心。經主不應難令得七 解雲彼論同識身。離欲染不得欲界無覆。俱舍破雲。如前廣釋。假令不得欲無覆心。雜心論主不說欲善終成過失。汝若能救。何不救彼不說善心。

為攝前義至非先所成故者。此即第三重頌前義。為攝前義得心差別。復說頌言。一由託生時。謂界退還。二由入定時。謂色善學心。三由離染時。謂離欲.色界染。四由退時。謂起惑退時。五由續善位。謂疑續善根。於此五中前一後二唯是染心。中間二種入定.離染唯是善心。由此五位得心差別如前具說。此中言得非先所成。今得成故。

俱舍論記卷第七

於大道寺與三弟共讀了

長承四年二月二十二日申時讀了

一遍校勘了 本與新互有得失重可正之

 

上篇:俱舍論記

下篇:律宗新學名句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觀所緣緣論釋直解

觀所緣緣論釋直解 陳那菩薩造論 三藏法師玄奘譯 護法...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晉水 沙門...

俱舍論頌疏論本

阿毘達磨俱舍論略釋記 正議大夫持節諸軍使晉洲刺史賈...

瑜伽論記

瑜伽論記卷第一(之上)(論本第一卷) 釋遁倫集撰 論本卷...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東晉西域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大乘密嚴經

大乘密嚴經卷上 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奉 制譯 密嚴會品...

【註音版】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

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

菩薩戒本持犯要記

菩薩戒本持犯要記 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菩薩戒者。返流歸...

拔陂菩薩經

拔陂菩薩經 僧祐錄雲安公古典是般舟三昧經初異譯 聞如...

十善業道經節要(附說十惡果報)

十善業道經節要(附說十惡果報) 沙門 蕅益 編訂 戒殺...

【註音版】大乘四法經

大乘四法經...

天台四教儀

四教頌 七賢七位藏初機。通教位中一二齊。別信並圓五...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一卷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

【佛教詞典】無實無虛

無實是不住有,無虛是不住空,離空有二邊,便是真空妙...

【佛教詞典】有因論

(術語)立有實因而生實果是一種之邪見,謂之有因論。...

素食幫你擊退病魔

各界世界著名人物,從哲學家柏拉圖和尼采,政治領袖本...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記得數年前,到馬來西亞某地弘法,發現這樣一個問題,...

有些人念《地藏經》為什麼有這種感覺

你說業能轉不能轉?一念善心起,百萬障門都消失;一念...

居士怎樣如法修行

一天我和一位居士的父親閑聊。當談到居士時,這位父親...

花錢還需要有智慧

如果說賺錢體現了一個人的福報,那麼,如何使用,卻反...

不要以為修行就是閉眼打坐

不要以為修行就是閉眼打坐。若你那麼想,改變它!穩定...

惡口的過患

一天,佛陀為大眾開示摩耶夫人的宿世因緣。佛陀說:無...

楞嚴咒的六大妙用

一、除障 至心持楞嚴咒不用再去執著所謂的冤親債主了,...

大安法師:寺院辦超度,是否捐錢多功德就大

問: 有些寺院辦超度大法會,分內堂外堂,裡面收費千...

隱士須歸極樂國

處士逃名遠市闤,此身清隱翠微間。 平分嶺上半邊月,高...

善擇住處

昔日,佛陀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告訴比丘們:在大...

何為見地?修淨土宗沒有見地能否往生

問: 何為見地?修淨土宗沒有見地能否往生?在修行整個...

【視頻】《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聆志居士念誦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分別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分別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