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寶雲經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寶雲經卷第一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伽耶山頂,與大比丘僧七萬人俱——所作已辦,舍諸重擔,其心自在;盡諸有結,正見解脫,皆如大龍善解法界;是法王子能舍利養,善具出家、善受具戒;意所欲者悉得滿足,住涅槃道——唯除阿難在於學地。

諸大菩薩八萬四千人俱,皆是一生補處,向一切智無有退轉,志求佛地近於彼岸;得阿僧祇諸陀羅尼、逮得諸禪首楞嚴三昧,遊戲神通,大慈大悲遍滿十方乃至無量無邊佛土;行空境界,除諸蓋障、盡三毒根;善游無相室宅,恆欲救濟一切眾生,善知諸佛世界、得無礙智;心如虛空深廣如海,猶如須彌八風不動、心如蓮華不著塵水、意如真寶內外明徹、如淨真金中無瑕穢。其名曰:寶光菩薩、寶掌菩薩、寶印手菩薩、寶天冠菩薩、寶鬘菩薩、寶積菩薩、寶藏菩薩、寶山頂菩薩、寶幢菩薩、金剛胎菩薩、金胎菩薩、寶胎菩薩、功德胎菩薩、淨無垢胎菩薩、如來胎菩薩、智胎菩薩、日胎菩薩、三昧胎菩薩、蓮華胎菩薩、解脫月菩薩、普月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蓮花眼菩薩、大眼菩薩、普威儀菩薩、普端嚴菩薩、普行菩薩、知定意菩薩、法意菩薩、勝意菩薩、增長意菩薩、金剛意菩薩、師子神通菩薩、大音聲王菩薩、師子吼意菩薩、深音聲菩薩、無染污菩薩、離一切垢菩薩、月光菩薩、日光菩薩、智光菩薩、智功德菩薩、月功德菩薩、蓮花功德菩薩、寶功德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跋陀婆羅等十六賢士,賢劫千菩薩摩訶薩等,彌勒最為上首。

四天王諸天等,四天王最為上首;忉利諸天等,帝釋最為上首;焰摩天,焰摩天王最為上首;兜率陀天,兜率陀天王最為上首;化樂諸天,化樂天王最為上首;他化自在諸天,他化自在天王最為上首。善黨諸天,薩陀最為上首;一切諸梵天王,大梵最為上首;首陀會諸天,摩醯首羅最為上首。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等無量百千億阿修羅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娑伽羅龍王、難陀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如是等百千億諸龍及諸龍子、諸龍綵女。如是等百千萬億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百千億眾——皆來集會。

爾時,伽耶山頂方四由旬,微塵針鋒,虛空及地大眾充滿;悉敷師子座,莊嚴光顯,高一由旬,嚴飾第一;廣半由旬,八千天衣遍佈其上。地悉平正變為金剛,懸諸繒幡,香汁灑地,無量天花遍滿在中。其座左右生諸蓮花大如車輪,百千萬葉,真金為莖,皆以紺琉璃為台、因陀尼為鬘,香潔適意,觸時快樂,如是妙花以供養佛。彼師子座於其四角各生寶樹,高十五里,其樹蔭蓋及半由旬。

如是莊嚴師子之座,佛坐其上,心意清淨,善轉法輪,降伏魔怨,不為八法之所污染,得無所畏,智辯無滯,心無怯弱猶如師子、意行清淨如明淵池、深廣如海能出眾寶、猶如須彌處於大海、如日盛明照於一切、如月盛滿悉令清淨、雨大法雨如彼龍王、處眾高顯如大梵天。無量弟子悉皆調順,無量釋、梵、四天王等瞻仰觀佛,心無高下,能令大眾溫光如日,眾寶莊嚴。

爾時,世尊身色熙怡,如日溫照一切大眾、如寶莊嚴,頂上放光名曰週遍,普照百千世界,無量諸光以為眷屬,俱照十方,遶佛三匝,光從口入而口無異相。譬如淨月明照虛空,然於虛空亦無異相;光從口入亦復如是。譬如沙聚,蘇油注中不見增損;佛光入口亦復如是。

爾時,東方過無量恆河沙世界,有國名蓮華自在,彼世界有佛名蓮華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諸菩薩說一乘法。彼國無有聲聞、辟支佛名。時諸眾生皆得阿鞞跋致,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無有揣食,唯有法喜、禪悅等食。彼國雖有日、月、星辰,不以為明,唯有佛光照於彼土;無有山林、株杌、荊棘,地平如掌。

彼有菩薩摩訶薩名除一切蓋障,聞其名者一切罪障皆悉除滅。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蒙光觸身,即詣蓮華眼佛所,頭面著地為佛作禮,卻住一面坐蓮華上。復有無量菩薩亦蒙光明往詣佛所,頭面著地頂禮佛足,卻坐一面。除蓋障菩薩從坐而起,整其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斯光明?遇斯光者心意快樂,如是之光從何而來?」

蓮華眼佛答言:「善男子!西方有世界名娑婆,佛號曰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聞彼佛名皆得阿鞞跋致,如是之光彼佛所放。」

除蓋障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聞彼佛名皆得阿鞞跋致、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蓮華眼佛復告除蓋障菩薩言:「彼佛行菩薩道時發大誓願:『若我成佛,聞其名者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阿鞞跋致。』」

除蓋障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聞彼佛名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鞞跋致者,彼國眾生皆已得不?」

蓮華眼佛答言:「善男子!有得、不得。」

除蓋障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彼國眾生可不聞耶?」

蓮華眼佛答言:「善男子!亦得聞名。」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如其聞者,云何有得、不得?」

蓮華眼佛答言:「善男子!彼國眾生悉是阿鞞跋致、亦非阿鞞跋致。」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悉是阿鞞跋致、亦非阿鞞跋致?」

蓮華眼佛答言:「善男子!聞彼佛名者,雖得阿鞞跋致種子因緣,不具行、未滿足,不得受記。善男子!我今為汝說喻。譬如種樹,有其種子離於腐敗、具足生牙因緣,當言為生、為不生耶?」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名為生。」

蓮華眼佛答言:「善男子!聞佛名者得其種子,具足因緣便得受記。」

除蓋障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欲往娑婆世界禮拜恭敬釋迦牟尼佛。」

蓮華眼佛即便答言:「善男子!今正是時,可往禮拜。」

彼諸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亦當隨從除蓋障菩薩往詣娑婆世界禮拜、恭敬、尊重、讚歎。」

蓮華眼佛告諸菩薩言:「今正是時,可往詣彼。莫生下劣放逸之心。何以故?彼界眾生多諸貪慾、瞋恚、愚癡,不肯恭敬沙門、婆羅門,好作非法、心意麁弊、惡口罵詈、佷悷難調、慳貪嫉妬、懈怠懶墮、放逸破戒,無量煩惱之所縛纏;於惡生中而為說法。」

爾時,彼諸菩薩白佛言:「世尊!釋迦牟尼佛甚為希有,能於彼惡世界眾生中而為說法。」

蓮華眼佛答言:「善男子!彼佛世尊實為希有。如汝所言,常處惡眾生中而為演法。彼惡世界能起一念善心者此亦難有。何以故?清淨世界眾生守信、修善不難;惡世界中,於彈指頃發生信心歸依佛法僧、於彈指頃能修持戒、於彈指頃生離欲心、於彈指頃生於慈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則甚難。」

諸菩薩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

爾時,諸菩薩,除蓋障菩薩摩訶薩最為上首。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並諸菩薩。受佛教已歡喜踴躍,頂禮佛足,各還本坐。此諸菩薩有齎寶樹,華果具足——有齎琉璃樹者、有齎頗梨樹者、有齎金樹者、有齎眾寶樹者、有齎華樹者、有齎果樹者、有齎衣雲者、有齎環玔瓔珞者、有齎香雲者、有齎華鬘雲者、有齎寶蓋雲者、有齎寶幢幡雲者、有齎音樂雲者——悉皆來集除蓋障菩薩摩訶薩所,共詣娑婆世界。

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告眾菩薩言:「彼娑婆世界眾生多受苦惱,汝等各各現神通力,令彼眾生使得快樂。」時諸菩薩皆言:「唯然。」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以神通力身出光明,清淨無垢,遍照娑婆三千大千世界。此光能照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趣,諸苦惱者蒙光觸身身受快樂,貪慾、瞋恚悉令除滅,慈心相向猶如父母。三千大千世界諸闇冥處,日、月、諸光所不及處,以菩薩光故皆得相見;三千大千世界鐵圍山、大鐵圍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及諸餘山幽冥之處,悉蒙光照;上及梵天、下至阿鼻地獄,如是中間光明普照。又,諸菩薩皆放身光,蒙其光者,餓者得食、渴者得飲、裸者得衣、貧者得財、盲者能視、聾者能聽、瘂者能言、躄者能行、狂者得正、苦者能樂、諸懷孕者令安隱產,當爾之時,眾苦悉除。

共諸菩薩俱時而到伽耶山頂,寶網彌覆三千大千世界。於虛空中,蓮華雲雨蓮華、妙果雲雨妙果、華鬘雲雨華鬘、香雲雨香、白疊雲雨白疊、末香雲雨末香、衣服雲雨衣服、寶蓋雲雨寶蓋、寶幢雲雨寶幢、寶幡雲雨寶幡,如是眾雲隨種而雨,雨觸身時柔軟快樂。

爾時,伽耶山坑坎、堆阜自然平坦,諸山、樹木變為寶林,亦作栴檀、沉水及諸香樹,週遍嚴飾。百千天樂於虛空中不鼓自鳴,諸樂音中俱出偈頌:

「生於林毘羅,  不由結業有,
 挺特無有比,  我今禮於彼;
 心平如虛空,  至於伽耶山,
 我今歸最妙,  無上勝菩提。
 坐於道樹下,  始悟於正覺,
 指地以為證,  魔怨皆退散,
 我今到伽耶,  稽首無垢尊。
 世間皆幻化,  亦如沫泡炎,
 虛誑如水月;  法相亦如是,
 我今來至此,  敬禮正智樹。
 譬如伎藝人,  能現諸權變,
 諸法若干種,  譬如天馬紅,
 稽首禮不動,  功德之伏藏,
 我今從彼來,  敬禮無上尊。
 深起大悲心,  無量百千劫,
 修於戒、定、慧,  積集諸善業,
 我今從彼來,  禮於淨月面。
 百千億菩薩、  無量諸天眾,
 皆從彼而來,  為禮除闇尊;
 獲得法伏藏,  慈悲為眾演,
 能作利益者,  最是無等尊;
 我今從彼來,  稽首於正覺。
 慈悲濟眾生,  寂靜而憺怕,
 蓮華不著水、  煩惱不染心,
 我今來歸命,  禮此最勝德。
 清淨身無垢,  眾相開花敷,
 八十好為果,  世間得依怙,
 我今從彼來,  稽首於寶樹,
 具無量枝條,  我等悉供養。」

爾時,尊者目連從坐而起,長跪合掌,偏袒右肩白佛言:「世尊!我今不見其形而聞眾妙偈頌。」

佛告目連:「東方過此無量恆河沙佛土蓮華世界,有佛名為蓮華淨眼,今現在彼為大眾說法。彼有菩薩摩訶薩名除蓋障,復有無量百千億菩薩,皆來至此娑婆世界,為欲禮拜恭敬於我、至心聽法故,彼諸菩薩造此偈頌。」

佛語以訖,彼諸菩薩即到佛前,除蓋障菩薩摩訶薩最為上首,皆共頭面頂禮佛足,卻住一面,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歸命大名稱,  具足智慧者;
 歸命大精進,  最勝牟尼尊。
 能拔於三有,  越渡煩惱岸,
 神光照世間,  歸命無等尊。
 四方蒙光照,  週遍悉解脫,
 歸命無等稱,  不動如山王。
 深廣如大海,  智慧無有量,
 一切諸外道,  無能擾亂者,
 我今稽首禮,  歸命於法王。
 第一寂滅道,  無生亦無滅,
 體相如涅槃,  歸依說法王。
 能轉法輪者,  顯現於正道,
 安住於真諦,  開演於涅槃,
 而授菩提記,  善知於法相,
 及以煩惱性,  如說而修行。
 觀察於律儀,  貪慾、諸瞋恚、
 無量心垢穢、  一切諸塵障,
 於菩提樹下,  智火悉燒盡,
 濟度於眾生,  自度亦度彼。
 生死曠野中,  勉濟諸眾生,
 長寢於重昏,  三有之獄縛。
 勸令早覺悟,  趣向歸依處,
 當為作親友,  究竟不放逸。
 隨從而來者,  皆住於菩提,
 為欲聽正法,  願時而解脫。」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偈讚佛已,佛告諸菩薩:「各還本坐。」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及諸菩薩皆坐蓮華台上。

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從坐而起,整其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問,唯願聽許。」

佛即答言:「若有疑者,隨汝所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具足於施、具足於戒、具足於忍、具足精進、具足禪定、具足智慧、具足方便、具足於願、具足於力、具足於智?云何菩薩與地等?云何菩薩與水等?云何菩薩與火等?云何菩薩與虛空等?云何菩薩如月?云何菩薩如日?云何菩薩如師子?云何菩薩為善調?云何菩薩為善御?云何菩薩如蓮華?云何菩薩得大意?云何菩薩得淨意?云何菩薩得無疑網心?云何菩薩甚深如大海?云何菩薩得微細智?云何菩薩得隨順辯?云何菩薩得無盡辯?云何菩薩得淨辯?云何菩薩能令眾生得少欲知足?云何菩薩得隨應辯?云何菩薩作法師?云何菩薩得隨順法?云何菩薩得善解法界?云何菩薩行空境界?云何菩薩行無相境界?云何菩薩行無願境界?云何菩薩行慈?云何菩薩行悲?云何菩薩行喜?云何菩薩行舍?云何菩薩得遊戲神通?云何菩薩得離八難處?云何菩薩得不忘菩提心?云何菩薩得宿命智?云何菩薩得不離善知識?云何菩薩得離惡知識?云何菩薩得佛清淨身?云何菩薩得金剛身?云何菩薩得大商主?云何菩薩得善知諸道?云何菩薩得示不顛倒道?云何菩薩常得定心?云何菩薩得糞掃衣?云何菩薩得三衣?云何菩薩得旃衣?云何菩薩得乞食法?云何菩薩得一坐食法?云何菩薩得一受食法?云何菩薩得非食後食?云何菩薩得阿練若行?云何菩薩得樹下坐?云何菩薩得露地坐?云何菩薩在塚間行?云何菩薩常坐不臥?云何菩薩能隨敷坐?云何菩薩善知教授禪法?云何菩薩能持修多羅?云何菩薩能持律藏?云何菩薩能持威儀?云何菩薩善知可行處?云何菩薩善知修行法?云何菩薩除於貪嫉?云何菩薩於一切眾生能起等心?云何菩薩善知供養如來?云何菩薩除於憍慢?云何菩薩善得信敬心?云何菩薩善解第一義諦?云何菩薩善知十二因緣?云何菩薩善知己體相?云何菩薩善知世間相?云何菩薩生淨佛國土?云何菩薩處胎不污?云何菩薩舍家出家?云何菩薩得清淨命?云何菩薩心不愁惱?云何菩薩善隨佛教?云何菩薩常和顏語、舍離顰蹙?云何菩薩具足多聞?云何菩薩善持正法?云何菩薩作法王子?云何菩薩為四天王、帝釋、梵天之所供養?云何菩薩知他體相?云何菩薩善知成熟眾生?云何菩薩善修柔和行?云何菩薩共住安樂?云何菩薩善修四攝法?云何菩薩得威儀端正?云何菩薩善為眾生作依憑處?云何菩薩喻如藥樹?云何菩薩常修諸善?云何菩薩善作變化?云何菩薩摩訶薩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欲利益天人、拔濟一切眾生故發是問,我今當為汝說。」

除蓋障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善哉,世尊!願時演說。」

佛即告言:「善男子!我今當說,汝等諦聽。

「菩薩成就十法能具足檀。何等為十?法施具足、無畏施具足、財施具足、不望報施具足、憐愍施具足、不輕心施具足、尊重施具足、恭敬承事施具足、不求有施具足、清淨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名菩薩法施具足?無悕望心,自受持法為人演說,不求利養、不為名譽,為除一切眾生過惡,不為於利。心無高下,平等說法,若為王、若王等、旃陀羅等說法,等無差別。不以此施貢高、憍慢。若能如是,是名菩薩法施具足。

「云何名菩薩無畏施具足?菩薩自離刀杖,亦教人離刀杖。於一切眾生生父母想、男女想、親友想。何以故?佛說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來無非父母、男女。菩薩常於微細中舍身而與,況復餘大眾生?是名菩薩無畏施具足。

「云何名菩薩財施具足?菩薩見眾生多作諸惡,便積聚財寶而施與之,令離惡業、安置善處。又,聞佛世尊作如是說檀,是菩薩能除慳貪、嫉妬之垢,如佛所說習行於施,不以施故而心自高。是名菩薩財施滿足。

「云何名菩薩不望報施具足?不為得眷屬故施、不為得親友故施、不為欲故施,菩薩作是念施:『菩薩淨戒是常行法。』以是因緣故,是名菩薩不望報施具足。

「云何名菩薩成就憐愍施具足?菩薩見眾生飢渴受苦、裸形弊衣、無所依怙、無歸、無趣、無居住處、離於福業,便生殷重憐愍之心:『我今為苦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以眾生輪轉受苦、裸形弊衣、無怙、無歸、無趣、飢寒困苦,我當何時為是眾生作衣服、飲食乃至歸依舍宅?』現有財物悉施與之,雖作是施而不生念存有我、人、財物等想。如是施者,是名菩薩憐愍施具足。

「云何名菩薩不輕心施具足?不分別施、等大悲施、不輕心施、心不悋惜施、不瞋忿施、不憍逸施、不為得名稱施、不為我能多聞故施,如是之施名為專心施、尊重施、恭敬施、自手施。如此等施是名菩薩不輕心施具足。

「云何名菩薩承事施具足?若同梵行可尊事者——若和尚、阿闍梨等——如是之人深生殷重,起迎合掌,瞻仰恭敬,若有所作躬代營佐。如是施者,是名菩薩承事施具足。

「云何名菩薩恭敬施具足?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香華、伎樂遶如來塔,塗掃佛地;若諸塔廟朽故崩落,修治嚴飾;如是名為恭敬佛。恭敬法者,聽法、讀誦、受持、書寫、解說、思惟其義、如法修行、不顛倒取義,是名恭敬法。恭敬僧者,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種種雜物,供給所須奉施於僧,乃至貧下無所有時,當用淨水敬心持施;如此施者名恭敬僧施。若能如是供養三寶,是名菩薩恭敬施具足。

「云何名菩薩不求有施具足?菩薩施時不生是念:『我當生天。』亦不生念:『我當為王及諸輔相、大臣、官屬。』是名菩薩不求有施具足。

「云何名菩薩清淨施具足?菩薩諦觀此施無垢、無穢、無雜,如是施者是名菩薩清淨施具足。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具足於檀。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成就淨戒。何等為十?善學波羅提木叉戒、善持菩薩緻密戒、滅諸煩惱、除不善覺、怖畏惡業、於小罪中尚生驚怖、心常恐畏、受持頭陀法堅固不闕、持戒不為求有造業、淨三業戒。

「云何名菩薩善學波羅提木叉戒?菩薩於戒律諸經——是佛所制——皆專心受持,不為種族故持戒、不為我見故持戒、不為攝徒眾故持戒、不見他瑕缺而輕毀戒;是名菩薩善持波羅提木叉戒。

「云何名菩薩善持緻密戒?菩薩作是念:『非但波羅提木叉戒能使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餘菩薩威儀戒行我亦當學,如法修行。』云何是菩薩戒?菩薩不應行處終不往來,非時不語,善知時節、善知方俗,順適人心,不令眾生起於譏嫌,善護眾生令至菩提,亦自具足菩提威儀,言辭柔軟,少於言說,不好親近大臣、群官,恆修阿練若行,和顏悅色。能具如是菩薩威儀戒,及餘經中諸菩薩戒悉具修行,是名菩薩緻密戒。

「云何名菩薩滅一切結使皆悉燋然?貪慾、瞋恚、愚癡及餘纏障一切眾具亦皆燋然。於貪慾處生對治法,能起欲處皆悉除斷。云何是貪慾處?於美色邊能起欲因緣。云何名不淨想?如觀己身發、毛、爪、齒、皮膚、血、肉、筋、脈、骨、髓、汗、淚、涕、唾、肪、膏、腦、膜、咽、喉、心、膽、肝、肺、脾、腎、腸、胃、百[月*葉]、生藏、熟藏、屎、尿、膿汁,菩薩常觀三十六物,若能如是不生貪心。若愚癡、嬰兒、顛狂心亂,見是三十六物猶不起欲想,況復智者諸菩薩等常觀是不淨,云何當復起於欲想?菩薩摩訶薩見所愛色適意之時便生染心,初見色時即自念言:『如佛所說,色如夢響,無有實事。云何智者妄於夢中而生欲想?』是故,菩薩能生欲處悉皆遠離。云何菩薩於可瞋中生對治法而能離瞋及瞋因緣?菩薩於諸眾生常生慈心,以是因緣便得除瞋。若有惱害因緣瞋恚起時,當深繫念對治之法,是名菩薩除瞋方便。云何菩薩除癡方便?當念:『癡心不識善惡,常守愚闇後受苦果。無智自蔽,惱他緣少,不如貪瞋多有怨害。』如是觀時則滅癡心,是名菩薩燋然煩惱。

「云何名菩薩除不善覺?住於空靜阿練若處作如是念:『我今遠離於憒閙處,在閑靜地履行佛教;諸餘沙門、婆羅門親近憒閙,多有擾亂,遠離佛教。』是名菩薩除不善覺。

「云何名菩薩怖畏惡業?觀察、選擇、曾聞佛說,專心修福,堅持淨戒,善學智慧。以何因故最得勝報?具福德業,遠離諸惡。是名菩薩怖畏惡業。

「云何名菩薩畏於微惡?於小罪邊常生大畏心,終不輕微小之惡。以何因緣?曾聞佛說:『少毒殺人,況復多毒?微細惡中尚能將人至三惡道,況復多惡而心不畏?』是名菩薩畏微小惡。

「云何名菩薩心常恐畏?為人體信,婆羅門、剎利居士等以體信故,即寄金、銀、種種珍寶,信心用付,不立時證,菩薩終不生於隱匿之心。若佛物、法物、僧祇物、四方僧物,菩薩寧當自食己肉終不侵他,若飲、若食,供身之具不敢輒毀,是名菩薩心常恐畏。

「云何名菩薩受持頭陀法堅固不闕?若魔眷屬及諸天等,以妙財色慾來擾逼菩薩,菩薩即時志固不動而心不毀,是名菩薩受持頭陀法堅固不闕。

「云何名菩薩持戒不為求有造業?菩薩持戒不求世間果報,但為滿足一切善法得無上道,是名菩薩持戒不為求有造業。

「云何名菩薩淨於三業?云何淨身業?離殺、盜、淫,以是義故名為淨身業。云何淨於口業?離惡口、妄言、兩舌、綺語,是故名為淨於口業。云何淨於意業?除貪、瞋、癡邪見,是名淨於意業。是名為菩薩淨於三業。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成就淨戒。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法能淨於忍。何等為十?內忍、外忍、法忍、隨佛教忍、無方所忍、修處處忍、非所為忍、不逼惱忍、悲心忍、誓願忍。

「云何名菩薩內忍?菩薩飢渴、寒熱、憂悲、疼痛、身心楚切,能自忍受不為苦惱,是名菩薩內忍。

「云何名菩薩外忍?菩薩從他聞惡言、罵詈、毀辱、誹謗,或毀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和上、阿闍梨、師徒、同學,或聞毀佛、法、僧,有如是種種毀訾,菩薩忍辱不生瞋恚,是名菩薩外忍。

「云何名菩薩法忍?佛於諸經說微妙義:『諸法寂靜、諸法寂滅,如涅槃相。』不驚、不怖,菩薩作是念言:『我若不解是經、不知是法,終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薩勤求諮問、讀誦,是名菩薩法忍。

「云何名菩薩隨佛教忍?菩薩瞋惱毒心起時,作是思惟:『此身從何而生?從何而滅?從我生者,何者是我?從彼生者,何者是彼?法相如是,從何因緣起?』菩薩作是思惟時,不見所從生、亦不見所緣起、亦不見從我生、亦不見從彼起、亦不見從因緣生。作是思惟,亦不瞋、亦不惱、亦不毒,瞋怒之心即便減少,是名菩薩隨佛教忍。

「云何名菩薩無方所忍?或有夜忍晝不忍、或晝忍夜不忍,或彼方忍此方不忍、或此方忍彼方不忍,或知識邊忍不知識邊不忍、或不知識邊忍知識邊不忍。菩薩不爾,於一切時、一切方常生忍心,是名菩薩無方所忍。

「云何名菩薩修處處忍?有人於父母、師長、夫妻、男女、大小、內外如是中生忍,餘則不忍。菩薩忍者則不如是,如父母邊生忍、旃陀羅邊生忍亦爾,是名菩薩修處處忍。

「云何名菩薩非所為忍?不以事故生忍、不以利故生忍、不以畏故生忍、不以受他恩故生忍、不以相親友故生忍、不以愧赧故生忍,菩薩常修於忍,是名菩薩非所為忍。

「善男子!云何名菩薩不逼惱忍?若瞋因緣、煩惱未起,不名為忍;若遇瞋因緣時——拳打、刀杖、手腳蹴蹋、惡口罵詈——於如是中心不動者則名為忍。菩薩若有人來起發瞋恚亦忍、不起發瞋恚亦忍,是名菩薩不逼惱忍。

「云何名菩薩悲心忍?爾時,菩薩若作王、若王等,有大功業,為苦眾生而作其主。是苦眾生若來罵辱、觸惱之時,菩薩不以我是主故而生瞋恚:『如是眾生我當拔濟、常為擁護,云何而得生於瞋惱?是故,我今悲心憐愍,不生忿恚。』是名菩薩悲心忍。

「云何名菩薩誓願忍?菩薩作是念:『我先於諸佛前曾作師子吼,發誓願言:「我當成佛,於一切生死淤泥中為拔諸苦眾生。」我今欲拔,不應瞋恚而惱於彼。若我不忍,尚不自度,況利眾生?』善男子!譬如良醫善知治眼,見諸眾生多有患目,或患眼翳、或患眼膜,種種患眼不可稱計。是醫若言:『我欲療治眾生眼患。』彼時醫師後自盲冥。」

佛言:「如此醫師能治他眼不?」

除蓋障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除蓋障菩薩摩訶薩:「欲除一切眾生無明冥者,應先自除闇障,後及於人。若內無智慧能治他疾,是義不然。以是因緣,當修於忍,不應生瞋,是名菩薩大誓願忍。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能淨於忍。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精進滿足。何等為十?如金剛精進、無等精進、處中精進、顯勝精進、熾盛精進、常恆精進、清淨精進、不共二乘精進、不輕賤精進、不退轉精進。

「云何菩薩如金剛精進?未解者令解、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未安者令安、未度者令度、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作如是修行精進時,天魔波旬來謂菩薩言:『汝今何故作如是精進?徒自勤苦,終無所獲。何以故?我亦曾作如是精進,未解者令解、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未安者令安、未度者令度、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令悉得。如是等事皆是妄語,但誑凡愚,無有真實,我未曾見如是精進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善男子!我曾見無量眾生,如是精進有得阿羅漢涅槃、如是精進有得辟支佛涅槃。』魔王復言:『善男子!雖行精進,未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今思惟,疾舍是心,空無所獲,徒自勞苦。汝今速求二乘,可得早離生死。』菩薩即作是念:『此是魔說,欲壞我心。』『汝但少事而自憂己,莫為多事反憂我耶。隨所造業各得受報,依止於業,業為親友;汝亦有此隨業受報,依止於業,業為親屬。惡魔波旬!汝今速疾復道還去。汝惱我故,當長夜受苦。』魔即慚愧隱形而去,是名菩薩如金剛精進,魔不能壞。

「云何名菩薩無等精進?爾時,菩薩所行精進超諸菩薩百千萬億,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況餘聲聞二乘學者而能及乎?一切諸佛善法以精進力故悉能攝取,一切惡法無不舍離,是則名為無等精進。

「云何名菩薩處中精進?勤不過分亦不懈退,如是精進名為處中精進。

「云何名菩薩高勝精進?菩薩發大精進願,使現身如佛色相:『若我得佛,無見頂相圓光一尋。佛之相好、無礙智慧、大自在者,願我悉得。』是名高勝精進。

「云何名菩薩熾盛精進?譬如真金、摩尼珠寶無有垢穢,光明熾盛,端嚴殊顯。真金精曜無量焰熾、摩尼寶珠煥然炳徹。菩薩精進亦復如是,無諸垢穢。何者是精進垢?何者是精進翳?懈怠是精進垢,懶墮是精進翳;食不知足是精進垢,貪嗜睡眠是精進翳;好樂親近是精進垢,不見無我是精進障。如是,名為精進垢、精進障;除如是垢障,是名菩薩熾盛精進。

「善男子!云何名菩薩常恆精進?舉動、威儀不離精進,行、住、坐、臥不曾休廢,身心不懈,是名菩薩常恆精進。

「云何名菩薩清淨精進?如上常恆精進,有所起惡不善之業,能障道法、能作衰損,皆悉除斷;一切善法,於涅槃因不作障礙、能助道法、安止道處,皆悉修廣、增長熾盛。乃至微細一念之惡不令得起,況復大惡?是名菩薩清淨精進。

「云何名菩薩不共二乘精進?菩薩摩訶薩,週遍十方如恆河沙數世界,滿中阿鼻地獄勐火熾盛,如此世界外有極苦眾生無依、無救,乃至若一眾生如是苦惱,菩薩能忍大火過無量恆河沙世界,拔濟成熟一眾生苦。為一尚爾,況多眾生而不救濟?一切外道、二乘學人所不能及,是名菩薩不共二乘精進。

「云何名菩薩不自輕賤精進?菩薩作是思惟:『三世諸佛皆從微少精進修無量德,乃能久積苦行成等正覺,是故我今因少精進漸殖德本,不久亦應得佛不疑。』是名菩薩不自輕賤精進。

「云何名菩薩不退轉精進?菩薩不以己身精進微薄、不以貧窮又少財寶而生舍心,常修精進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皆以積善微細精進悉得菩提,我今不以微賤而自輕毀。』以微精進故,為一切眾生積集眾善,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為己樂而入涅槃,寧為眾生久處地獄,是名菩薩不退轉精進。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滿足精進。

寶雲經卷第一

寶雲經卷第二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法名具禪波羅蜜。何等為十?多集福德、深厭諸惡、能勤精進、具於多聞、不顛倒解、解法向法、利根聰明、有純善心、善解定智、不著禪相。

「云何名為多集福德?久於大乘積集善根,在所生處常護持善戒、遇善知識,世世恆生種族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家居士,生處恆生正見家增長善法,憶所修善方便不舍,常不離善知識、菩薩、諸佛。

「漸漸增長觀察諸法:『世間大苦,常為災患之所逼惱無有暫停,長為眾苦、無明所盲,皆因愛慾。欲為根本,我今不應同於凡夫親近於欲。欲者,諸佛世尊說從妄想生,無量因緣毀訾過患,譬如以木貫人心腎。欲如利戟、欲如劍刃、欲如毒蛇、欲如鋒焰、欲如膿爛,不可觸近;欲如聚沫、欲如熱焰、欲如幻化、欲如夢想;欲為不淨,令人臭穢,欲如熟癰、欲如腐敗爛肉。』作如是厭惡欲想,剃除鬚髮,舍離產業,出家學道,被服法衣而作沙門。

「正法出家,信家非家,出家學道,發大精進,未得善法者能令使得、未得智者能令得智、未得證者當令得證。

「如是因、如是緣,以是事故即得多聞,於世諦第一義諦悉能宣說,善知世諦即第一義諦,善知不顛倒法如法體相。

「何者是善知法相?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得見正道,利根轉勝,心常在道;以利根故,多生厭惡,遠離大眾憒閙之處,遠離欲覺、貪瞋、邪見、殘害之心,遠離眷屬、遠離名聞利養、遠離一切身心。

「常念自觀察己心,為念善、不善、無記。若念善,應念勝善。念勝善者,心生歡喜,起發信樂。云何是勝善心?三十七品。云何是三十七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法,是名勝善,是真道支。

「心猶不善,極生厭惡。多作觀察,勤行方便,斷於不善。何等不善?貪慾、瞋恚、愚癡。貪慾有三種:上、中、下。何者是上貪慾?欲心逼身,正見衰損;離欲心少,離於慚愧。云何離慚愧心?若攝身靜念獨處林野,爾時思惟欲覺增長熾盛,貴於欲覺、讚歎欲覺,以欲覺故,作是思惟時無有愧心。云何無慚?以欲業、欲作、欲因緣,於父母所生懟恨語、於尊重處而無畏難,亦不羞愧自現有德。以是欲故,命終之時墮於惡趣,是名上欲。云何名為中欲?若受欲已,心生厭離、或起悔心,是名中欲。云何名為下欲?若摩觸之時欲想即息、或共言語雖有染想生念即滅、或見欲時欲想亦息,是名下欲。欲者,一切衣服、飲食、供身之具悉名為欲。

「瞋恚亦有三種:上、中、下。何者為上瞋?若惱彼時深生忿怒,或作五逆、或五逆中作一一逆、或誹謗正法等。如是之罪非算數譬喻之所能及,身壞命終墮大地獄受罪,餘報得生人中,膚體黑瘦、兩目皆赤、志逞常怒、多懷擾害。以是義故,名為上瞋。云何名為中瞋?所作諸惡速疾變悔,即修對治之法,是名中瞋。云何名為下瞋?或出惡言、或起譏訶、或集微惡業、或時時起發,尋生對治,是名下瞋。

「愚癡亦有三種:上、中、下。何者為上癡?作惡不悔、不生慚愧、心無厭時,如是名為上癡。云何名為中癡?身作惡時尋生變悔,於同梵行邊發露懺悔、不顯己德,是名中癡。云何名為下癡?依如來所制非性重罪少有所犯,是故名為下癡。

「菩薩摩訶薩善心起時,能迴貪瞋癡、能除欲愛、能除欲樂、能除欲著。以善心故,令欲不起。

「云何名為無記心?此心起時,不緣外、不緣內,不緣善、不緣不善,不從定、不從智。如從眠起目視不了,不緣善、惡,名為無記。若無記心生時,菩薩方便自策發起善心,令生歡喜、安住於善,是名菩薩得於善心。以善心故,觀察一切諸法如幻、如夢、如熱時焰、如呼聲響,此是善法、此非善法,此法跡乘、此法不跡乘。

「菩薩摩訶薩觀於一切法發起善心,以法為想、心為先導,當善持其心調順其心、善持諸法調伏諸法。見正法已,以是緣故便得寂定。心為境界,以心繫心漸入寂定、以心住心正住三昧。心寂定故便能專一;心專一故,次第無間;得定心故心常寂靜;心寂靜故心生喜樂,便除欲愛、諸惡、不善。

「有覺有觀定生喜樂,成就初禪;無覺少觀定生喜樂,成就二禪;除喜、得樂、念舍,得第三禪;離喜樂、行舍心,得第四禪;除我見、離憂喜、舍苦樂,淨念舍行四禪。一切解脫離色相,如虛空,眾生心相、虛空相等作一解脫觀。以是故,色相滅,空相生;惱壞相已滅,無邊虛空相成。從無邊虛空相以次觀識,識無邊故,虛空相滅。觀識漸損乃至少識,名為不用處;復觀此識若有、若無,是名非想非非想處;滅諸想、受,是名滅定。菩薩雖入滅定而不舍教化眾生,亦不永樂滅定以為寂靜,不舍滅定而能慈悲普覆眾生;於滅定中乃至起悲、喜、舍心亦復如是。

「菩薩爾時便獲五神通,而不以十二門禪、五神通等以為自足,方求上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莊嚴之具,功德滿足。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具禪波羅蜜。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智慧滿足。何等為十?具無我善、善解業報、善解有為法、善解生死相續不絕、善解生死出要之法、善解聲聞辟支二乘之法、善解摩訶衍、善解遮魔業智慧、不顛倒智慧、無等智慧。

「善男子!云何具無我善?菩薩以智觀察色、受、想、行、識,觀色不生、不起、不見起因,受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想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行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識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滅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第一義諦亦不見、不生、不起。世諦、第一義諦,但有假名而無實體。雖知諸法虛寂而不舍於精進,深矜一切眾生,如救頭然、如救衣裳然,勤修方便,不懈、不舍。為一切眾生故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莊嚴具足,是名菩薩無我善根。

「云何名菩薩善知業報?菩薩選擇觀察一切眾生皆如幻相、如乾闥婆城、水中之月,體性空寂。一切眾生染著我見及我所見,以是因緣不見正道。眾生作如是想:『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無丈夫者,若悉皆無,誰受善惡、六趣差別?』菩薩摩訶薩雖知業報不斷、不常,而受不舍,是名菩薩善知業報。

「云何名菩薩善知有為而不取有為相?如實正見,知有為法迅速不停,念念流動猶華上露、如山澗水駃流赴下,間無暫息,亦如沙鹵無有牢固,何有智者當生樂著而戀親愛?見有為法如是之相,云何智者而生憂悲?以是因緣,深樂涅槃、厭惡生死,是名菩薩善知有為法。

「云何名菩薩善解生死流轉?菩薩觀察一切眾生,無明所盲、漂流生死、恆為愛羂諸結所縛,以是因緣故受,以受故造善惡業,以業因緣故有,有因緣故生,生因緣故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生、死流轉互為上下,猶如火輪。是故,菩薩正觀生死如實而知,是名菩薩善解生死流轉。

「云何名菩薩善解生死出要之法?無無明則無行,無行則無識,無識則無名色,無名色則無六入,無六入則無觸,無觸則無受,無受則無愛,無愛則無取,無取則無有,無有則無生,無生則無老、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菩薩以如實知見十二因緣,是名菩薩善解生死出要之法。

「云何名菩薩善解聲聞、辟支二乘之法?菩薩觀察如此法時成須陀洹、成斯陀含、成阿那含、成阿羅漢,斷諸結漏得成辟支佛,成辟支佛已如犀一角,善解聲聞、辟支佛法而不取證。何以故?我攝受一切眾生故,作師子吼而作是言:『我當拔一切眾生曠野生死之苦,以是故我今不應獨出生死。』是名菩薩善解聲聞、辟支佛法。

「云何名菩薩善解摩訶衍法?菩薩善學一切諸法而不得諸法相、善修學道而不得是道相,不見能行者、不見所行法亦不見所至到處,以是因緣相貌而不墮於斷見,是名菩薩善解摩訶衍。

「云何名菩薩善知遮魔業智慧?菩薩善知不親近惡知識亦不至惡國,而常遠離世俗談話,不樂親近諸餘非法、不求利養,亦於此法不生欣樂,一切結使能障菩提者悉皆遠離,善知對治法,是名菩薩善知遮魔業智慧。

「云何名菩薩不顛倒智慧?善學世諦、第一義諦,及諸經論、善學世間雜論,為成熟眾生故。雖廣聞多學而不為於顯己功德,但為成熟眾生;雖明知世典而常尊佛法以為最勝,終不染於外道邪見,是名菩薩不顛倒智慧。

「云何名菩薩無等智慧?不見若天、若人、沙門、婆羅門、諸外道與菩薩智慧等者,除諸如來、世尊、等正覺,餘天、人、阿修羅無有能及菩薩智者,是名菩薩無等智慧。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滿足智慧。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滿足方便。何等為十?善解方便迴向、善迴外道諸見、善迴五塵、善除疑悔、善救護眾生、善知眾生濟命、善受供養、善移聲聞辟支二乘學者入於大乘、善知示教利喜、善知供養恭敬。

「云何名菩薩善解方便迴向?一切所有,若華、若果、若香、若香樹、若寶、若寶樹、若疊、若疊樹、一切空澤曠野,無主、非我所諸物,盡皆晝三時、夜三時迴心施佛,以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修多羅經中讚歎供養三寶之處深生隨喜,十方世界一切菩薩及諸眾生若起一念善根,身心隨喜悉皆迴向。香華供養諸佛形像、塔廟,以是善根願令一切眾生悉除破戒、非法臭穢,當使一切眾生皆得諸佛戒香之身。若有掃塔塗地,願使一切眾生悉得端正莊嚴之具;若以華蓋供養佛塔,願一切眾生除煩惱熱;若入僧坊、塔寺,願一切眾生入涅槃城;若出塔寺,願一切眾生永離生死;若開門時,願一切眾生開善趣門;若閉門時,願一切眾生閉惡趣門;若欲坐時,願一切眾生當坐道場;若欲起時,願一切眾生於煩惱淤埿悉令超出;若右脇臥時,願一切眾生得右脇涅槃;若著衣時,願一切眾生著慚愧衣;若捉缽時,願一切眾生滿足佛法;若欲食時,願一切眾生悉得法食;若大小便利時,願一切眾生蠲除垢穢,無淫、怒、癡;若洗手時,當願眾生悉離染穢;若洗腳時,願一切眾生除煩惱垢;若嚼楊枝時,願一切眾生種種垢穢皆悉得除;若身行止及舉動時,願一切眾生悉得安樂;若禮塔寺時,願一切眾生亦皆敬禮。是名菩薩善解方便迴向。

「云何名菩薩善迴外道諸見?能令異學九十六種調伏出家,欲調伏時而不貢高為作師範,要先恭事現為弟子然後調伏。隨諸外道所有威儀、法則,悉皆習學,究盡勝彼。令調伏已而反制之,使為弟子信受其語,爾時便為說言:『汝先所學法無有離欲,亦無出要。』乃以正道誘化其心令立佛法,是名菩薩善調外道諸見。

「云何名菩薩善迴五塵?見諸眾生貪慾熾盛,為化彼故現作女身,端正殊妙超諸女人,使彼染著;即復現身變為死尸,膖脹臭爛。眾生見者悉生驚怖,即便厭惡:『我今云何疾得遠離臭穢之身?』菩薩爾時即複本形而說法要,皆令堅固無上道心,是名菩薩善迴五塵。

「云何名菩薩善除疑悔?若見眾生作五逆罪及餘諸惡,菩薩即語眾生言:『汝今何為愁苦如是?』彼人答言:『我作五逆罪愁憂悔恨,舍此身已當久受苦惱,長夜衰損,無有義利。』菩薩為現神變適其心念,令彼信服便生信敬愛樂。菩薩又復化作父母而加逆害,彼作是念:『菩薩神足威力無量猶害父母,況我愚癡而能不作?』菩薩答言:『我真汝伴,同作逆罪。』菩薩便為說種種法,令彼逆罪即得輕微猶如蚊翅,是名菩薩善除疑悔。

「云何名菩薩善能救拔眾生?菩薩觀彼眾生堪為法器而造諸惡,菩薩即為現形種種說法:應現王身得度者,即現王等身;應現剎利身得度者,即現剎利身;應現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應現天身得度者,即現天身;應現金剛力士身得度者,即現金剛力士身;應現恐怖身得度者,即現恐怖身;應見系閉鞭打驚怖身得度者,即現系閉鞭打驚怖身;應見親友愛樂身得度者,即現親友愛樂身;所應見者皆為現之,是名菩薩善能救拔眾生。

「云何名菩薩善知眾生濟命?菩薩摩訶薩見眾生無所堪任、不識正法,惟知貪慾、飲食、衣服,更無餘求。菩薩爾時為示算數、醫方、種種伎術,如是善者皆令學習,悉令不乏衣服、飲食,是名菩薩善知眾生濟命。

「云何名菩薩善解受供?菩薩爾時得大寶聚,如須彌山悉能受之;若得少施,微毫縷綖亦皆受用。菩薩以何緣故大小皆受?見眾生慳貪、嫉妬、無有施心,又見眾生出沒生死如水中魚,深愍眾生漂溺巨海,為作利益令使快樂,受財寶已為供養佛法僧、給施窮乏,隨所施處而為說法,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薩善解受供。

「云何名菩薩善能移於二乘入於大乘?菩薩見眾生堪任大器,乃至作聲聞、辟支佛二乘,精進勤修、苦行。爾時菩薩令住大乘,及其徒眾悉皆令轉,舍於小心;為繼佛種、不斷三寶故。是名菩薩移於二乘安住大乘。

「云何名菩薩善能示教利喜?未發菩提心者能令發心;懈怠懶墮者令勤精進;若以少善而自足者,方便發起,令具諸善;若有虧損、少戒、生大障礙而心遠離一切諸善者,菩薩即為說法,令其歡喜具修戒行;是名菩薩善能示教利喜。

「云何名菩薩善能恭敬供養三寶?出家菩薩少欲知足、不積財寶,唯以法施為利。爾時,在閑靜處獨坐思惟:『我今何為不作供養佛想?』即自思惟種種運心供養諸佛,如是思惟已便能具足六度。云何具足六度?以種種供養而具檀波羅蜜,恆與一切眾生善是名尸波羅蜜,歡喜忍樂是名羼提波羅蜜,心身不懈是名毘梨耶波羅蜜,專心不散是名禪波羅蜜,莊嚴眾行皆悉具足是名般若波羅蜜。菩薩如是靜處思惟時能具六波羅蜜,是名菩薩善解恭敬供養三寶。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具足方便。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方便發願。何等為十?不作卑下發願、不畏生死發願、出過一切眾生髮願、一切諸佛讚歎發願、能摧伏一切魔發願、不為他教故發願、無邊發願、不恐畏發願、無憂發願、具足發願。

「云何名菩薩不卑下發願?菩薩摩訶薩不為三有受樂故發願,是名菩薩不卑下發願。

「云何名菩薩不畏生死發願?不求二乘,不為厭惡生死、不為滅除生死故發願,是名菩薩不畏生死發願。

「云何名菩薩出過一切眾生髮願?菩薩願使一切四生眾生悉成菩提如般涅槃,而我或入涅槃或不入涅槃,是名菩薩出過一切眾生髮願。

「云何名菩薩一切諸佛讚歎發願?菩薩發願:『我化一切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薩道乃至坐於道場,我當勸請令轉法輪;佛若入涅槃,我當勸請令久住世利益眾生。』是名菩薩一切諸佛讚歎發願。

「云何名菩薩摧伏一切諸魔發願?菩薩願使一切眾生成佛時國土不聞惡魔名字,是名菩薩摧伏一切諸魔發願。

「云何名菩薩不為他教故發願?終不受他教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自以智慧觀察世界眾生受無量苦,為拔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薩不為他教故發願。

「云何名菩薩無邊發願?菩薩不為方所少緣發願。菩薩整其衣服,右膝著地,叉手合掌,心生厭惡:『於十方一切世界所有菩薩,若坐道場勤修苦行、初成佛者、轉法輪者,當悉觀察照見我心,勸請隨喜願轉法輪。一切十方菩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皆作無量難行苦行,及至坐於道場降魔成佛及轉法輪,於此一一善心,我皆隨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薩無邊發願。

「云何名菩薩不恐畏發願?菩薩從初發心,聞深妙法不生驚畏、聞佛本行無量功德不生驚畏、聞菩薩深遠遊戲神通不生驚畏、聞菩薩深遠善權方便不生驚畏。菩薩作是念:『佛菩提無量無邊、世界無量無邊、佛所成熟眾生無量無邊,非我智力之所能知,惟佛與佛乃能究竟。』是名菩薩不恐畏發願。

「云何名菩薩無憂發願?菩薩見諸眾生癡無慧目、[怡-台+龍]悷難調不可降伏、破戒懶墮眾惡悉具,為如此等深起厭心,求生淨土:『願令我等不聞如是諸惡之名,當行慈悲、智慧具足。』菩薩發心便作是念:『一切世界中少智眾生,愚癡、瘖啞、無涅槃分、不生信心者,而為一切諸佛、菩薩之所棄舍,如此眾生我皆調伏,乃至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此心時,一切魔宮悉皆震動,十方諸佛發聲讚歎:『莊嚴淨土,速成正覺。』是名菩薩無憂發願。

「云何名菩薩具足發願?菩薩發心誓願降魔、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具足發願。譬如油缽若已平滿,更投一渧終不復受。菩薩成佛,眾願滿足,亦復如是,更無減少一塵之願。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方便具足發願。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力具足。何等為十?人不輕力、不為他所伏力、具福業力、具智慧力、具徒眾力、得神通力、自在之力、陀羅尼力、菩薩定持不可動力、所言無二力。

「云何名菩薩人不輕力?一切外道、聲聞二乘無能過者,一切眾生亦無有與菩薩力等者,是名菩薩人不輕力。

「云何名菩薩具福業力?無有世間、出世間所修之福、功德莊嚴,能與菩薩力齊等者,是名菩薩具福業力。

「云何名菩薩具智慧力?菩薩智力有所舉動,於前、後際無有錯謬,是名菩薩具智慧力。

「云何名菩薩具徒眾力?菩薩徒眾不壞正見,無毀威儀,常修淨命,所攝大眾皆同菩薩正直之行,是名菩薩具徒眾力。

「云何名菩薩具神通力?菩薩以世俗五通勝於聲聞二乘五通,能以一塵容閻浮提及四天下,或千世界、或二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而微塵不增、世界不減,其中眾生亦不迫迮、無覺知想、不相妨礙,是名菩薩具神通力。

「云何名菩薩得自在力?菩薩有自在力,欲使三千大千世界種種珍寶遍滿其中,即如其意,是名菩薩自在之力。

「云何名菩薩得陀羅尼力?菩薩若聞無量無邊諸佛說法,異聞、異字,能於一念種種音聲悉皆受持、思惟、修行,是名菩薩陀羅尼力。

「云何名菩薩定持無戲動力?一切眾生無能擾壞令其心亂,是名菩薩定持不戲動力。

「云何名菩薩所言無二力?菩薩心思後言,口無二語,惟除方便利益之說,是名菩薩言無二力。若有記莂,終不錯謬,一切眾生所有智慧,無能出過菩薩之者。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力具足。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具足智。何等為十?知人無我智具足、知法無我智具足、遍知諸方智具足、善知禪定境界處所具足、智持具足、無等智具足、善知眾生根行智具足、無作智具足、善知一切法相智具足、善知出世間智具足。

「云何名菩薩知人無我?觀五陰不堅、無牢固、虛妄、無真實,乃至滅謝亦不見有去。菩薩作是念:『此五陰,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養育、無人。凡夫愚人謂實有我故妄取我想,猶如鬼魅妖異所著。眾生妄計亦復如是,或陰即是我、我即是陰,或陰是我所、我所是陰。著虛妄我,不見真實,於生死中如旋火輪,虛妄無實。』菩薩如實能知,是名菩薩知人無我具足。

「云何名菩薩觀法無我知?如實相見生、見滅,知一切物猶如假借,但有名用,假施設生,無有實體。假施設法亦不斷、不常,但從緣而生、從緣而滅。菩薩如實而知諸法真實,是名觀法無我具足。

「云何名菩薩一切處遍知?一切處遍知者,非一剎那中知、非一剎那中不知,非此方知、彼方不知,而能普於十方得無礙智,是名菩薩一切處遍知。

「云何名菩薩善知禪定境界處所?知聲聞定、知辟支佛定、知菩薩定、知諸佛定,如是諸定皆悉了知。聲聞二乘但知自分境界,餘則不知;菩薩定者知己境界,兼知二乘及如來禪定,究竟定相以佛力故亦悉能知,是名菩薩善知禪定境界處所。

「云何名菩薩智持具足?菩薩善知聲聞持、辟支佛持、菩薩持,況餘眾生而不能知?是名菩薩智持具足。

「云何名菩薩無等智具足?一切外道二乘諸智無有能及菩薩智者,惟除如來一切種智,是名菩薩無等智具足。

「云何名菩薩善知眾生根行具足?菩薩能以淨無礙智遍觀世界,有眾生能生菩提、有眾生不能生菩提、有眾生滿足菩提、有眾生不滿足菩提,有眾生住於初地乃至住於十地,有眾生坐於道場、有成正覺、有轉法輪乃至入般涅槃,有聲聞乘涅槃、有辟支佛乘涅槃,有生善趣者、有生惡趣者,是名菩薩善知眾生根行具足。

「云何名菩薩無作智具足?於四威儀——行、住、坐、臥——念念無作,心恆成就。譬如有人於出入息乃至睡眠常無所作。菩薩如是,心無思惟亦非造作,而無礙智自然成就,是名菩薩無作智具足。

「云何名菩薩善知一切法相具足?了達諸法皆同一相。云何一相?皆盡空相,如幻相、虛妄相,是名菩薩善知一切法相具足。

「云何名菩薩善知出世間智具足?菩薩知無漏智、出一切世間諸智,是名菩薩出世間智具足。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一切智滿足。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得地三昧。何等為十?如地廣大無邊、如地一切眾生依止存濟、如地於一切眾生悉有育養之恩終不計恩、如地普能容受諸大雲雨、能為一切眾生依止住處、能生善種及一切種、如大寶器、能出一切大藥、不可傾動、不驚不畏。

「云何名菩薩如地廣大無邊?周匝十方,無邊無量;菩薩亦爾,功德、智慧、莊嚴、願行無邊無量,是名菩薩如地廣大無邊。

「云何名菩薩如地一切眾生依止存濟?各從所欲稱意拯給,周濟無礙;菩薩亦爾,施、戒、忍辱、精進、禪、智,乃至眾具皆悉與之,而心無限礙,是名菩薩如地一切眾生依止存濟。

「云何名菩薩有育養之恩而不望報?猶如大地,等無好惡,加報不欣、無亦不恨,是名菩薩育養之恩而不望報。

「云何名菩薩如地普能容受大法雲雨?亦如大地,天注雲雨,普皆容受,無不堪持;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諸佛興大密雲普注法雨,如其所說悉能受持,是名菩薩如地普能容受大法雲雨。

「云何名菩薩能為一切眾生依止住處?又如大地,草、木、叢林,一切眾生行、住、坐、臥皆依於地;菩薩亦爾,一切眾生修行善趣、二乘學法及以涅槃,一切皆因菩薩而有,是名菩薩能為一切眾生依止住處。

「云何名菩薩善種子之所依處?譬如大地,一切種子依地而生;菩薩亦爾,一切善業天人種子皆依菩薩而生,是名菩薩善種子之所依處。

「云何名菩薩如大寶器?譬如大地能出眾寶,是諸寶物皆出於地;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功德、善寶、一切樂果悉出菩薩,是名菩薩如大寶器。

「云何名菩薩能出一切大藥?譬如大地,出眾妙藥能治種種諸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能出一切諸妙法藥、能除一切諸煩惱病,是名菩薩能出一切大法藥器。

「云何名菩薩不可傾動?譬如大地,風不能動,蠅、蚋、蚤、蠍不能[虛*予]損;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內外諸緣逼惱不能擾動,是名菩薩不可傾動。

「云何名菩薩不驚不畏?譬如大地,師子、虎、狼、龍、象、雷電哮吼,不能驚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外道九十六種所不能動,是名菩薩不驚不畏。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地三昧。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譬如大水。何等為十?如水流注溉潤赴下、能生眾生善芽種子、欣樂敬信、浸爛一切煩惱根芽、如水清淨不濁、除滅一切熾熱之患、能除貪慾愛心之渴、深廣難度、如水澆溉高下皆滿、能除一切諸結塵垢。

「云何名菩薩如水流注溉潤赴下?生長草木而各滋茂;菩薩亦復如是,以諸功德如水溉下,流潤微善亦令增長,是名菩薩如水流注溉潤赴下。

「云何名菩薩能生眾生善芽種子?如水能潤草木、叢林,悉得生長;菩薩以禪定水澆潤覺意、正直道支令得增長,漸漸長養成一切智樹,是名菩薩能生善牙種子。以若干種諸佛法果利益眾生,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清淨法增長流潤,是名菩薩能生善牙種子。

「云何名菩薩欣樂敬信?如水自濕,亦能濕彼;菩薩亦復如是,身自恭敬信樂,亦能令他恭敬信樂,是名菩薩恭敬信樂。

「云何名菩薩浸爛一切煩惱根牙?譬如大水能浸草木根牙令使爛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禪定水浸煩惱根牙令悉爛壞,乃至結使、習氣、垢穢悉皆無餘,是名菩薩浸爛一切煩惱根芽。

「云何名菩薩如水清淨不濁?水之體性常恆不濁;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體性不濁。云何菩薩體性不濁?結使、貪慾、瞋恚、愚癡悉斷無餘,善護諸根清淨如水,是名菩薩如水清淨不濁。

「云何名菩薩除滅一切熾熱之患?譬如夏月,以水洗浴身則清涼;菩薩亦復如是,能以法水除煩惱熱,是名菩薩除滅一切熾熱之患。

「云何名菩薩能除貪慾愛心之渴?譬諸泉水能除人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能以法水悉除眾生五欲之渴,是名菩薩能除貪慾愛心之渴。

「云何名菩薩深廣難渡?禪定智水,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無能度者,是名菩薩深廣難度。

「云何名菩薩如水澆溉高下皆滿?菩薩亦復如是,於善惡眾生以法水普潤令不苦惱,是名菩薩如水澆溉高下皆滿。

「云何名菩薩能除一切諸結塵垢?菩薩以禪定水淹灑六塵,諸根清淨,色、聲不染,是名菩薩能除一切諸結塵垢。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譬如大水。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譬如大火。何等為十?能燒一切結使之薪、能成熟一切佛法、能乾煩惱淤埿、如炬火聚、如火照明、能令驚怖、能令安慰、若有利養與眾共之、為人供養、人不敢輕。

「云何名菩薩能燒一切結使之薪?如火能燒草木及諸叢林;菩薩亦爾,以智慧火能燒煩惱、結使叢林,是名菩薩能燒一切結使之薪。

「云何名菩薩如火能成熟一切諸物?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悉能成熟一切佛法、堅固不壞,是名菩薩成熟一切佛法。

「云何名菩薩能乾煩惱淤泥?如火能乾濕物;菩薩亦爾,能以智火乾有漏淤泥,是名菩薩能乾煩惱淤埿。

「云何名菩薩如炬火聚?若人為寒所逼,得火則除;菩薩亦復如是,見諸眾生為於煩惱寒苦所逼,菩薩以智慧火能令悉暖,是名菩薩如炬火聚。

「云何名菩薩如火照明?譬如有人在雪山頂然大炬火,周匝百里及二百里皆悉照明;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無明山頂然智慧火聚,於百千世界皆得照明,是名菩薩如火照明。

「云何名菩薩能令驚怖?譬如獐、鹿、虎、豹見火驚恐,皆悉遠走;若天、若魔及魔眷屬、見菩薩智火威德皆悉遠走,是名菩薩能令驚怪。

「云何名菩薩能令安慰?譬如有人在曠野黑闇中迷失方所,遙見火聚便往趣之,或值聚落、放牧人處,得到彼已,恐怖悉除,心得安慰;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眾生於生死曠野黑闇之中迷失方所,遙見菩薩火聚而往趣之,到已,煩惱、怖畏悉得消除,是名菩薩能令安慰。

「云何名菩薩利養與眾共有?譬如大火,能令王、若王等、旃陀羅、男、女等悉得火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與一切眾生——王、若王等、若旃陀羅、男、女等——以智慧火消煩惱氷,悉令得熅,是名菩薩利養與眾共有。

「云何名菩薩為人供養?譬如大火,剎利、婆羅門、城邑、聚落悉皆供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為天、人、阿修羅及魔眷屬悉皆恭敬供養如世尊像、是名菩薩為人供養。

「云何名菩薩人不敢輕?譬如有人得一少火,以能燒故,心不敢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初發一念之善未有大力,天、人、阿修羅及魔眷屬無能敢輕者。何以故?是人不久當坐道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人不敢輕。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譬如大火。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猶如虛空。何等為十?廣大無礙、寂滅無相、無邊空智、無邊空慧、廣大如法界、知一切法、相如虛空、一切法不住、出過一切形相、出過一切思議量數。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猶如虛空。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心如虛空。何等為十?若心所喜樂亦不著、心不喜樂亦不瞋,於色、聲、香、味、觸亦不著、不瞋,乃至於一切法亦不著、不瞋,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於此四法亦不著、不瞋。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心如虛空。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猶如滿月。何等為十?能使一切眾生得清涼樂、見者愛樂、能使善法日日漸增、能令惡法日日損減、如月盛滿、體相勝妙體性清淨、得無上乘、常自莊嚴、得法喜樂、乘第一乘有大神通威德自在。

「云何名菩薩能與一切眾生作清涼樂?如月天子初出之時,悉與眾生清淨快樂,而眾樂觀,心無疲厭;菩薩之月亦復如是,除其煩惱欝蒸之熱,皆令眾生得清涼樂,歡喜愛樂,是名菩薩能與一切眾生作清涼樂。

「云何名菩薩見者愛樂?如月初出,眾生喜見利快樂;菩薩之月亦復如是,初出之時,眾生喜見,無不悅樂,諸根寂定,如水澄清,威儀具足,是名菩薩見者愛樂。

「云何名菩薩能使善法日日增長?如月初出,日日圓滿;菩薩之月亦復如是,從初發心漸漸增長,乃至菩提坐道樹下功德滿足,是名菩薩能使善法日日增長。

「云何名菩薩能令惡法日日損減?譬如黑月,圓滿光明以漸損減,至月盡時光明悉滅,隱蔽不現;菩薩一切眾惡次第漸滅,乃至菩提悉皆除盡,是名菩薩能令惡法日日損減。

「云何名菩薩如月盛滿?如從月初至盛滿時,眾所瞻仰,剎利、婆羅門、城邑、聚落、一切男女無不稱讚;菩薩之月亦復如是,常為天、人、一切眾生皆悉稱讚,是名菩薩如月盛滿。

「云何名菩薩體相清淨?如月天子身相清淨,是本業果報;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無垢清淨從化而生,不由父母精氣而生,從法而生,是名菩薩體相清淨。

「云何名菩薩得無上乘?如月天子乘於淨乘照四天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乘於大乘,能使無量百千萬億世界眾生悉皆照明,是名菩薩得無上乘。

「云何名菩薩常自莊嚴?如月天子華鬘顯現;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常以功德瓔珞而自莊嚴,是名菩薩常自莊嚴。

「云何名菩薩得法喜樂?如月天子遊戲五欲,心常樂著;菩薩亦復如是,遊戲諸法,心常喜樂,不染五欲,是名菩薩得法喜樂。

「云何名菩薩有大神通威德自在?如月天子有大威德;菩薩亦復如是,具諸功德、自在智慧、神通變化,隨意無礙,是名菩薩有大神通。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如月天子。

寶雲經卷第二


上篇:佛說華手經

下篇:大乘寶雲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三萬二...

【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佛說佈施經

佛說佈施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教大師...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奈仙人鹿苑中,與大比丘眾二...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

佛說蟻喻經

佛說蟻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

佛說佈施經

佛說佈施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教大師...

【註音版】佛說月喻經

佛說月喻經...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奈仙人鹿苑中,與大比丘眾二...

大乘方廣總持經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毘尼多流支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十一面神咒心經

十一面神咒心經...

天台智者大師齋忌禮讚文

天台智者大師齋忌禮讚由序 宋天竺寺慈雲大師遵式述 餘...

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佛教詞典】授衣節

(行事)陰曆九月曰授衣節,禪家有授衣節之上堂,鏡堂...

【佛教詞典】十不知境

小乘之果佛,因未斷「不染污無知」,故闇昧於世間事法...

學習六大做人的準則

我遍觀歷史上那些聖賢名臣,以及近代的傑出人物,乃至...

什麼是真正的平靜呢

為了找到平靜,我們已下定決心成為佛教中的比丘和沙彌...

妄想創造出六道輪迴

妄想為什麼會創造出六道輪迴來呢?(這一段很重要)有...

處世不求無難,謀事不求易成

處世不求無難。 你處在這個世間不要求沒有苦難,沒有厄...

如何克服瞌睡的習氣

問: 我整天瞌睡多,上早課都起不來,一天到晚看到床...

夢參老和尚30句法語開示

01、想調伏無量劫的煩惱,我們要以善止惡。用善念來對...

紀念本煥長老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好好修行

眼裡要有大眾的影子,耳裡要有大眾的聲音,心裡要有大...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這條講的是不要張揚別人的短處,不要炫耀自己的長處。...

五戒與十善的關係

十善含攝在五戒之中,故常有五戒十善併稱。修五戒十善...

要想彩票中獎應念哪尊佛號

問: 請教您,彩票中五百萬以上大獎,念哪尊佛或菩薩...

淫詞小說毒人,烈於蜜餞砒霜

三代而下,世多邪說。而邪說之最足以害人心世道者,莫...

心靈的財富

宗教導師們總認為人類的幸福,並不在於感官上的滿足與...

【視頻】《金剛經》李罕念誦

《金剛經》李罕念誦

【視頻】《心經》黃慧音粵語唱誦

《心經》黃慧音粵語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