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九

宋涼州沙門智嚴共寶雲譯

無盡意菩薩品第十二之三

爾時,無盡意菩薩復語舍利弗:「菩薩修慈亦不可盡。何以故?菩薩之慈無量無邊,是修慈者無有齊限等眾生界,菩薩修慈發心普覆。舍利弗!譬如虛空無不普覆,是菩薩慈亦復如是,一切眾生無不覆者。舍利弗!如眾生界無量無邊不可窮盡,菩薩修慈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虛空無盡,故眾生無盡,眾生無盡故,菩薩修慈亦不可盡,是謂大士所修慈心不可得盡。」

舍利弗言:「善男子!齊幾名眾生界?」

無盡意言:「所有地界、水火風界其量無邊,而猶不多於眾生界。」

舍利弗言:「唯,善男子!頗可得說譬喻比不?」

無盡意言:「可說,但不得以小事為喻。舍利弗!東方去此盡一恆沙佛之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皆一恆沙佛世界,作一大海其水滿溢。使一恆河沙等諸眾生聚集,共以一毛破為百分,以一分毛渧取一渧,如是一恆河沙共取一渧,二恆河沙共取二渧,如是展轉乃至盡此滿大海水盡,是眾生界猶不可盡;菩薩慈心悉能遍覆如是眾生。舍利弗!於意云何?是修慈善根豈可盡耶?」

舍利弗言:「實不可盡。唯,善男子!是虛空性尚可得盡,菩薩慈心不可盡也。若有菩薩聞作是說不生驚怖,當知是人得無盡慈。」

「舍利弗!是慈能自擁護己身,是慈亦能利益他人,是慈無諍,是慈能斷一切瞋恚荒穢繫縛,是慈能離諸結及使,是慈歡喜,是慈不見一切眾生破戒之過,是慈無熱身心受樂,是慈遠離一切惱害,是慈能離一切怖畏,是慈能順眾聖人道,是慈能令瞋者歡喜。

「是慈能勝一切鬪諍,是慈能生利養稱嘆,是慈莊嚴釋梵威德,是慈常為智人所讚,是慈常護凡夫愚人,是慈常能隨順梵道,是慈不雜遠離欲界,是慈能向解脫法門,是慈能攝一切諸乘,是慈能攝非財功德,是慈長養一切功德,是慈過諸無作功德,是慈悉能莊嚴相好,是慈能離下劣鈍根,是慈能開天人涅槃諸善正道,是慈能離三惡八難,是慈愛樂諸善法等。

「是慈如願一切所欲成就自在,是慈平等於諸眾生,是慈發行離諸異相,是慈正向持戒之門,是慈能護諸犯禁者,是慈能成無上忍力,是慈能離諸慢放逸,是慈發起無諍精進入於正道,是慈根本入聖禪定,是慈善能分別於心離諸煩惱,是慈因慧而生總持語言文字,是慈定伴離魔結伴,是慈常與歡喜同止,是慈善為心之所使,是慈堅持威儀戒法,是慈能離諸掉動等,是慈能滅種種諸相,是慈善香慚愧塗身,是慈能除煩惱臭氣。

「舍利弗!夫修慈者,悉能擁護一切眾生,能舍己樂與他眾生。聲聞修慈齊為己身,菩薩之慈悉為一切無量眾生。

「舍利弗!夫修慈者,能度諸流,慈所及處有緣眾生,又緣於法,又無所緣。緣眾生者初發心也。緣法緣者,已習行也。緣無緣者,得深法忍也。舍利弗!是名菩薩修行大慈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修行大悲亦不可盡。何以故?舍利弗!如人命根即以出息入息為本,菩薩如是修學大乘,以大悲為本。如轉輪聖王,以輪寶為本,菩薩如是修一切智,以大悲為本。如大長者唯有一子愍愛情重,菩薩大悲亦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如是大悲我已行已,如是大悲作己利已,如是大悲不假他事,如是大悲己心所作出不諂曲,如是大悲所作畢竟出正決定,如是大悲種性所作出於直道,如是大悲心無邪曲出生正直。

「如是大悲無有憍慢出眾生境,如是大悲捐舍己身出如來身,如是大悲不貪壽命出不作惡,如是大悲擁護眾生出於菩提,如是大悲護真實法出心清淨,如是大悲見諸窮厄出拔濟事,如是大悲本誓堅固出不動心,如是大悲不欺己身人天賢聖出不虛誑。

「如是大悲其行清淨出於善業,如是大悲自舍己樂出與他樂,如是大悲不與他苦出不焦熱,如是大悲能令眾生舍於重擔出堅精進,如是大悲有忍勢力出護無力,如是大悲不厭可污出瞻病者,如是大悲得法自在出教化鈍根,如是大悲覆自功德出顯他功業,如是大悲出離諸苦,如是大悲出求無漏樂。

「如是大悲出舍所愛物,如是大悲出作眾善業無所嬈惱,如是大悲出善持禁不舍毀戒,如是大悲出教化眾生,如是大悲出不惜身命,如是大悲出舍自支節,如是大悲出生他善根,如是大悲出自利益善根,如是大悲出無味諸禪,如是大悲出不厭欲界,如是大慈出於觀慧,如是大悲出不污善根,如是大悲出諸眾生如所願成,如是大悲出有為無為,如是大悲出不證無為,如是大悲出知眾生性同無為而能教化,如是大悲出護毀戒者,如是大悲出讚歎佛戒,如是大乘諸悲出於大悲,以是因緣故名大悲。

「謂大悲者,必定善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諸助道法,為得自然無師智慧,營他眾生所作事業,精勤專著如修己務,以是因緣故名大悲。舍利弗!是名菩薩修行大悲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修行於喜亦不可盡。云何為喜?常念於法歡喜踴躍,不生懈怠無諸惱熱,離五欲樂住於法樂,心和悅豫身輕柔軟,意勤勸督心常生悲,樂求如來無上法身。樂修相好以自莊嚴,聽法無厭念行正法,行正法已心生歡喜,生歡喜已具得法悲。

「常於眾生不生礙心,以增上欲勤求於法,勤欲法已深心得解甚深佛法,遠離二乘發無上心,除諸慳惜發於舍心,見來乞者心生歡喜,舍時歡喜施已無悔,如是佈施三時清淨,得清淨已心則悅豫,於持戒者常行佈施,於毀禁者喜心攝取。自持禁戒心則清淨。能令惡道怖懼眾生得無所畏遠離惡處,一心迴向如來禁戒,堅持牢固不可虧壞,惡罵加己堪忍不報。

「於諸眾生心無憍慢,於諸尊長謙下恭敬,言常和悅離於嚬蹙。先以愛語終無諂曲,不以邪心誘誑於人,不以利養為他執役,其心清淨無有麁過。於諸不可不見其過,不求他短不舉人罪,專心正念諸和敬法,於諸菩薩生如來想。愛說法者重於己身,愛重如來如惜己命。

「於諸師長生父母想,於諸眾生生兒息想,於諸威儀如護頭首,於諸波羅蜜如愛手足,於諸善法生珍寶想,於教誨者生五欲想,於知足行生無病想,愛樂求法生妙藥想。於舉罪者生良醫想,攝御諸根無有懈怠,是故名喜。

「是喜寂靜覺知微妙故,是喜寂滅無恌戲故,是喜行倚不戲論故,是喜根本心不亂故,是喜多聞取善語故,是喜平等心柔軟故,是喜勇勐善作業故,是喜不悔專行善故,是喜正住不懈怠故,是喜不動無所依故,是喜不共難摧伏故,是喜實義不忘失故,是喜真實無變異故,是喜誠諦如所作故,是喜能舍力堅牢故,是喜大力無能勝故,是喜能作諸佛神力求諸佛法故。舍利弗!是名菩薩修行於喜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修行於舍亦不可盡。云何菩薩修舍無盡?菩薩行舍,舍有三種。云何為三?舍諸煩惱、舍護己他、舍時非時。

「云何舍諸煩惱?恭敬供養其心不高、輕蔑毀呰心亦不下;若得利養心不貪恃,若遭衰惱心亦不愁;若遇譽讚心無喜慶,若遭毀者心不退縮;若遇譏者心無虧赧,若有稱者善住法界;若遭苦事心力忍受,若遇樂事明見無常。放舍所愛斷於瞋恚,於親非親得平等心,持戒毀戒意無增減,作善作惡無有二相。於愛非愛心無所著,聞善不善心能堪忍,於善惡語心不繫著,於昧過患其量無二。於諸眾生得平等心,於上中下得等光明,不惜身命好惡名聞同於法界。於實不實法心得清淨,於世法等得菩薩舍,是名菩薩舍於煩惱。

「云何菩薩舍護己他?若被割截身體支節,心無瞋恨不求讎報,以得舍心故能舍二,內外身口於此二中不生諍訟。於眼與色無有欲污,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故於二中不生諍訟是故名舍。不傷不害是故名舍,舍護己他是故名舍。於利非利心行平等是故名舍,於第一義不生諍論是故名舍,於己心中善能分別是故名舍。觀舍己身是故名舍,不害他身是故名舍。菩薩修舍於諸禪定常行舍心,諸佛世尊不聽菩薩於諸眾生而行舍心。何以故?菩薩常修精進為利自他勤求善根,是名菩薩舍護己他。

「云何舍時非時?非器眾生舍不引接,衰毀譏苦舍而不受,舍求聲聞成決定者。行佈施時舍修持戒,修持戒時舍於佈施,修忍辱時舍施戒進,修精進時舍施戒忍,行禪定時舍於佈施,修智慧時舍五波羅蜜,所不應作終不復作。如是諸法安住戒行,精勤勇勐具足修行,是名菩薩修無盡舍。

「復次,舍利弗!菩薩諸通亦不可盡。云何諸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名通、如意通。

「云何天眼通?菩薩天眼,於諸天、龍、鬼神、諸乾闥婆,學無學人、聲聞、緣覺所有天眼為最第一,微妙殊勝開達明瞭,向一切智功德所成,不與天龍二乘共之。若有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所有形貌色像光明,若麁、若細、若近、若遠,菩薩天眼一切悉見,照了分別善解善見,亦見其中所有眾生生諸趣者,除無色天。其餘業行生死相續,若業業果分別諸根悉知無遺。若於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尊,所有莊嚴淨妙國土悉見無餘,如是見已清淨持戒,願以迴向莊嚴己土。住是持戒如其所願,悉得成就無量大利。菩薩天眼亦見其中菩薩大眾修行於道,身四威儀及正憶念,得解脫法安住總持,辯才方便入慧方便。見已,自修如是諸行悉令備足。

「是菩薩眼,清淨無礙得見色故,是眼不污不着色故,是眼解脫遠離諸見煩惱故,是眼清淨性明瞭故,是眼不依離所緣故,是眼不發斷煩惱故,是眼無瞖斷疑網故,是眼不起斷障礙故,是眼得明照了法故,是眼念知不行識故,是眼無貪瞋恚愚癡能斷一切諸結使故,是眼無上趣聖本故,是眼無礙平等光明照眾生故,是眼無垢斷惡法故,是眼不染性清淨故,是眼入佛眼畢竟不舍故,是眼不縛斷愛恚故,是眼行義出於真實修行念知淨道法故。何以故?是大士安住大悲深解法相,善分別義無有諍訟,隨見聞說背不善法,趣向道場心無障礙。見慳惜人能舍財施,見毀禁者修持淨戒,見瞋恚者修忍不諍,見懈怠者攝取勸勵,見散心者示諸禪支,無智慧者施與慧眼,行邪道者示以正道,修下行者為說甚深微妙佛法令入一切智,不退諸通具足菩提。舍利弗!是名菩薩天眼神通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天耳神通亦不可盡。云何菩薩天耳神通?若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所有諸聲,所謂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聲,及以聖聲,所謂聲聞、緣覺、菩薩、正遍知聲。一切凡是耳根所對,乃至地獄、餓鬼、畜生,蠅蟻、蚊虻所有諸聲,一切悉聞。若諸眾生心所緣處,若善不善無記所作事業,出諸音聲,一切悉解。若口善業、口不善業、口無記業,如是諸業悉如實知。

「若有口業因於愛慾說瞋說癡,若有口業因於瞋恚說欲說癡,若有口業因於愚癡說欲說瞋,若因欲說欲、因瞋說瞋、因癡說癡,如是諸聲亦皆能知。或有口業心淨口麁,或有口業口淨心麁,或有口業口淨心淨,或有口業口麁心麁,如是一切無礙耳通能如實知。是菩薩天耳,亦知聖聲及非聖聲。若聞聖聲不生愛著,聞非聖聲心不生礙;於聖人聲得具大慈,非聖人聲得具大悲。若聞過去未來諸聲,得盡本際如實正智。是菩薩天耳,得聞一切諸佛世尊所說妙法,聞已憶念正智總持不忘不失,隨眾生器而為說法,善知諸法堅不堅相。是菩薩若聽一佛說法,不聞餘佛所說法者無有是處。一切諸佛所可演說悉能聽受,菩薩若聞善不善無記法聲,皆悉善知時與非時。所謂若有眾時非說法時,聞已默然而無所說。若有說時非有眾時,所謂正為一人能堪受者,是故雖說不為一切。事若真實或畏傷他故不為說,事若不實為利益他以清淨心方便得說。若所喜聲即能得聞,所不喜者便不復聞。

「若於大眾為諸眾生演說法時,隨其耳識所解所受,是菩薩天耳悉得聞知。若說法時或有眾生,應解悟者便得聞法,不解悟者則便不聞。是菩薩耳界法界其性清淨,知見我人眾生悉清淨故。是菩薩正分別耳界,如言語文字所說之相。若有五趣雜類眾生,隨其所解言語音聲而為說法,持是天耳迴向如來所得耳界,不求餘乘故。舍利弗!是名菩薩天耳神通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知他心通亦不可盡。云何菩薩知他心通?若諸眾生上中下心菩薩悉知,知是眾生因施根心相,知是眾生因戒根心相,知是眾生因忍根心相,知是眾生因進根心相,知是眾生因定根心相,知是眾生因智根心相,知是眾生因慈悲喜舍根心相,知是眾生因聲聞緣覺大乘根心相,知是眾生因力增上善根具足,知是眾生因行增上善根,故得生此。知是眾生其行清淨心不清淨,知是眾生其行不淨而心清淨,知是眾生心行俱淨,知是眾生行之與心二俱不淨。知是眾生過去世心諸根行因,知是眾生隨緣悟法。是名菩薩知他心智。

「又復,知他未來世心,知是眾生未來世中有持戒因,現在世中有佈施因。知是眾生未來世中有忍辱因,現在世中有持戒因。知是眾生未來世中有精進因,現在世中有忍辱因。知是眾生未來世中有禪定因,現在世中有精進因。知是眾生未來世中有智慧因,現在世中行俗心因。知是眾生未來世中發大乘因,現在世中有下根因,未來眾生有如是等諸因諸緣,是諸因緣能如實知,是菩薩於未受化眾生終不疲厭,如其心根如實能知,隨其器量而為說法。若樂少聞則不多說,說必有益功不唐捐,是名菩薩知他心智。

「若現在世眾生所行,心心數法悉如實知,所謂欲心如實知欲心,離欲心如實知離欲心。恚心如實知恚心,離恚心如實知離恚心。癡心如實知癡心,離癡心如實知離癡心。散心如實知散心,攝心如實知攝心。懈怠心如實知懈怠心,精進心如實知精進心。下心如實知下心,上心如實知上心。亂心如實知亂心,定心如實知定心。無解脫心如實知無解脫心,有解脫心如實知有解脫心。無寂靜心如實知無寂靜心,有寂靜心如實知有寂靜心。有量心如實知有量心,無量心如實知無量心。一一眾生一一煩惱纏覆心者一切皆知,如是知已,如其出道而為說法。

「又是菩薩所住之處,先觀眾生知其根量,隨而為說出要之法。是諸眾生上中下根悉如實知,是菩薩心知他心時無有障礙。何以故?是菩薩心智勐利善分別故,念意進慧之所知故,善能解了菩提相故,斷諸習氣故,清淨無垢故,明瞭無諍故,無諸煩惱故,無有淵流故,照一切法故,善入一切眾生心故,能如是解。是菩薩心智勐利,於如是法正入知者,是名菩薩他心智通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宿命智通亦不可盡。云何菩薩宿命智通?是菩薩念宿命事,若自若他善受憶持,安住法界無有傾動,無傾動者能善解了善作業故,是念無惱安住禪定故,是念無畏善攝智慧故,是念不從他求現得善知故,是念正憶畢竟不失故,是念助功德善解大乘故,是念助智不從他具足故,是念善根諸波羅蜜具足能到一切佛法故。是宿命智,若念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乃至百生、千生、百千生、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及天地成壞,無量成世、無量壞世、無量成壞世、無量成壞劫。知諸眾生於是中生,如是種姓、如是名字、如是色像、如是飲食、如是壽命受苦樂等。於是中死還是中生,於彼中死還彼中生。是菩薩念如是等無量生死,自念宿世及他眾生盡過去際,是菩薩念自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念他善根願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菩薩以正念心,於本生死行苦善觀無常苦無我。若觀無常苦無我者,於諸色慾、封祿、壽命、眷屬自在,悉無貪著,亦復不貪釋梵、護世、轉輪聖王及受生處五欲歡樂,為化眾生故現受生。是菩薩念於無常苦無我已,過去穢行發露懺悔,現世諸惡乃至失命終不為之;過去善根欲令增廣,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在善根與眾生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離諸惡願不斷三寶種故,所有善根悉以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是名菩薩念宿命智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意神通亦不可盡。云何菩薩如意神通?若欲、進、心、慧所攝諸法,調伏柔和心得自在,善修集故,現在能得是如意通。是菩薩作種種神通變化,以是神通為化眾生,是菩薩一一示現種種神通教化眾生,所謂若色相、若力勢、若變化。是菩薩示種種色相,令眾生見見已心伏,所謂若佛色像,若緣覺色像,若聲聞色像,若釋梵護世轉輪聖王色像,及餘種種無量色像,乃至示現畜生色像,化眾生故作是示現,示現是已隨其所應而為說法。

「若有眾生自謂己身有大勢力,而起憍慢瞋恚貢高,菩薩欲為調伏如是諸眾生故示現大力,所謂示現那羅延力四分之一,或四分之二,或四分之三,或全示現。須彌山王高十六萬八千由旬、縱廣八萬四千由延,以三指舉擲置他方無量世界,譬如擲一阿摩勒果,於菩薩力而無損減。斷取三千大千世界,下盡水際,以手舉之,高至有頂住經一劫。菩薩成就示現如是大勢力時,能令如是瞋恚憍慢貢高眾生內善調伏,知調伏已然後隨應而為說法。

「是菩薩修如意通,能得智慧變化勢力,以變化力諸所欲作悉得成就。能變大海以為牛跡大海不小,又變牛跡以為大海牛跡不大。若劫欲盡火災起時,欲變為水能如意變;水災起時能變為火,風災起時能變為火,火災起時能變為風,風災起時能變為水,水災起時能變為風,如是變化皆悉成就。若上中下法隨意變化,唯除諸佛,更無有人能移動留礙破壞菩薩如意神通,所謂釋梵、天王、魔王波旬及其眷屬。是菩薩作種種變化,示諸眾生令歡喜已,然後隨意而為說法。是菩薩神通勇健自在,能過諸魔煩惱境界,入於佛界不惱眾生,所有善根皆悉成就,一切魔眾無能斷者。舍利弗!是名菩薩如意神通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四攝亦不可盡。云何為四?一者、佈施;二者、愛語;三者、利行;四者、同利。云何佈施?施有二種:財施、法施。云何愛語?於求財人及聽法者柔和與語。云何利行?於求財人及聽法者,隨其所求悉令滿足。云何同利?求財、法者,以大乘己利令彼安止。

「又,復施者,見諸乞求心生清淨。愛語者,於諸乞士心生歡喜。利行者,於諸乞士隨其所利而令具足。同利者,常以大乘勸誨眾生。

「復次施者,所謂舍心。愛語者,行無限齊。利行者,畢竟不悔。同利者,迴向大乘。

「復次,施者,起慈行舍。愛語者,不舍喜心。利行者,大悲莊嚴利於眾生。同利者,舍於高下,發心迴向一切種智。

「復次,施者,如法求財清淨行施。愛語者,將導愛者安止善法。利行者,說於己利以利益他。同利者,令諸眾生髮一切智心。

「復次,施者,舍於內外。愛語者,功德智慧心無悋惜。利行者,舍自利行而行利他。同利者,棄舍重位心初無悔。

「復次,法施者,如所聞法悉能演說。愛語者,不為利養而演說法。利行者,誨他諷誦心無疲厭。同利者,一切智心所得妙法,即以此法勸勵眾生。

「復次,法施者,若有眾生一一聽法,次第為說而無錯謬。惡語者,為人說法不辭遠近。利行者,有求法人供給衣服、飲食、臥具、病瘦、醫藥令無所乏,既施所安然後隨應而為演說。同利者,凡所講說常勸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法施者,於諸施中知其最勝,以此勝法為人演說。愛語者,常為利益眾生故說。利行者,隨義而說不隨文字。同利者,常為具足佛法故說。

「復次,施者,具足檀波羅蜜。愛語者,具足尸羅羼提波羅蜜。利行者,具足毘梨耶波羅蜜。同利者,具足禪那、般若波羅蜜。

「復次,施者,初發菩提。愛語者,修行菩提。利行者,不退菩提。同利者,一生補處。

「復次,施者,安住菩提種子根本。愛語者,滋長菩提芽莖枝葉。利行者,漸以開敷生菩提華。同利者,已能成就菩提果實。舍利弗!是名菩薩以四攝法攝取眾生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四無礙智亦不可盡。云何為四?一者、義無礙;二者、法無礙;三者、辭無礙;四者、樂說無礙。

「云何義無礙?於諸法中知第一義,是比智,是因智,是緣智,是和合智,是不墮邊智,是不住中智,是十二因緣智,是不異法性智,是如實智,是真際智,是覺空空智,是無相相智,是無願願智,是無為為智,是觀一相智,是觀無我智,是觀無眾生智,是觀無命智,是觀無我第一義智,是觀過去無罣礙智,是觀未來無有邊智,是觀現在一切種智,是觀諸陰如怨賊智,是觀諸界如毒蛇智,是觀諸入如空聚智,是觀內法永寂滅智,是觀外法無行處智,是觀所緣如幻化智,是觀念正住智,是觀忍正法智,是觀自身智,是觀了諸諦智。是苦不和合智,是集不作智,是滅自性智,是道能到智,是分別諸法智,是觀眾生諸根心行隨所入智,是諸力無能伏智,是諸覺如實解智,是禪定受持智,是慧光明智,是幻化莊嚴智,是熱時焰迷惑智,是夢中所欲智,是響所緣智,是鏡中像無去來智,是種種相無相智,是扼離扼智,是取生離生智,是聲聞乘從他聞智,是緣覺乘觀十二緣智,是大乘具足一切善根智。舍利弗!是名菩薩義無礙智。

「又復,義無礙者,思一切法義。何以故?是一切法無我眾生無命無人,如無我眾生無命無人,即名為義。如命義者,色等諸法亦復如是,是名義無礙。又復,義無礙者,是無住說,是無盡說,是得一切法說。如是義無礙者,諸佛所許,是真實義無別無異,智慧分別無有障礙。是名菩薩義無礙智而不可盡。

「舍利弗!云何菩薩法無礙智?若觀諸法,所謂善法不善法,世法出世法,可作法不可作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黑法白法,生死法涅槃法,是智法性平等,是智菩提平等,是智性平等,是名法無礙智。又復,法無礙者,觀於眾生,多欲心行,少欲心行,初發欲心行,欲相心行,現在所緣欲心行,現在因緣欲心行。有眾生內有欲行外無慾行,外有欲行內無慾行,有內外欲行,有內外無慾行。有色慾行非聲香味觸,有聲欲行非色香味觸,有香欲行非色聲味觸,有味欲行非色聲香觸,有觸欲行非色聲香味。入如是觀眾生諸欲行門行,欲行者二萬一千行,恚行者二萬一千行,癡行者二萬一千行,等分行者二萬一千行。觀如是眾生八萬四千心之所行,如實而知,隨其所應而為說法。舍利弗!是名菩薩法無礙智,而不可盡。

「舍利弗!云何菩薩辭無礙智?於諸音聲悉觀了知,所謂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如是言語、文字、音聲皆悉能知。如是五道雜類眾生,隨其種類一一音聲語言文字而為說法,是名辭無礙智。如是語法文字思惟覺了無礙,是菩薩知一語、二語、三語,乃至多語、男語、女語、非男女語、過去語、未來語、現在語,知積一字至多字語,是名辭無礙智。是辭無礙智,說時無謬無有滯礙,妙語通暢所言審諦正直無麁,所有文辭具足莊嚴,大眾聞者無不歡喜,如是種種微妙音聲,深遠廣普莊嚴俗諦第一義諦,以智慧箭善射邪見。是辭無礙諸佛所許,能令眾生皆得歡喜。舍利弗!是名菩薩辭無礙智而不可盡。

「舍利弗!云何菩薩樂說無礙智不可窮盡?所說無礙、所說不住、所說速疾、所說捷利。如所問答無罣礙答、無違逆答,是相應答,住忍力答,依二諦答,依施戒忍進定慧答,依一切法章句而答,依於念處、正勤、如意、根、力、覺、道甚深義答,依寂滅思惟答。所謂樂說無礙智者,若一切言語文字,口所分別正直而答,所謂一切禪定三摩跋提真諦智答,辯暢三乘隨諸眾生一切心行如應而答。所言巧妙非如啞羊;強梁麁惡卒暴恌戲,如是之語悉無復有。所宣寂滅人所受用,威德之言無諸纏縛,相應無違微妙柔軟,無可譏訶聖人所讚。如佛世尊所教誨語,梵音清徹一切悉聞。是樂說無礙智諸佛所許,為他眾生說微妙法,聞是法者得出世樂滅盡諸苦,是名樂說無礙智也。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四無礙智,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有四依法亦不可盡。何等為四?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法不依人。云何依義不依語?語者若入世法中而有所說,義者解出世法無文字相。語者若說佈施調伏擁護,義者知施戒忍入於平等。語者稱說生死,義者知生死無性。語者說涅槃味,義者知涅槃無性。語者若說諸乘隨所安止,義者善知諸乘入一相智門。語者若說諸舍,義者三種清淨。語者說身口意受持淨戒功德威儀,義者了身口意皆無所作,而能護持一切淨戒。語者若說忍辱斷除恚怒貢高憍慢,義者了達諸法得無生忍。語者若說勤行一切善根,義者安住精進無有終始。語者若說諸禪解脫三昧三摩跋提,義者知滅盡定。語者悉能聞持一切文字智慧根本,義者知是慧義不可宣說。語者說三十七助道之法,義者正知修行諸助道法能證於果。語者說苦集道諦,義者證於滅諦。語者說無明根本乃至生緣老死,義者知無明滅乃至老死滅。語者說助定慧法,義者明解脫智。語者說貪恚癡,義者解不善根即是解脫。語者脫障礙法,義者得無礙解脫。語者稱說三寶無量功德,義者三寶功德離欲法性同無為相。語者說從發心至坐道場,修集莊嚴菩提功德,義者以一念慧覺一切法。舍利弗!舉要言之,能說八萬四千法聚是名為語,知諸文字不可宣說是名為義。

「云何依智不依於識?識者四識住處。何等四?色識住處,受、想、行識住處;智者,解了四識性無所住。識者,若識地大水火風大;智者,識住四大法性無別。識者,眼識色住,耳鼻舌身意識法住;智者,內性寂滅外無所行,了知諸法無有憶想。識者,專取所緣思惟分別;智者,心無所緣不取相貌,於諸法中無所悕求。識者,行有為法;智者,知無為法識無所行,無為法性無有識知。識者,生住滅相;智者,無生住滅相。舍利弗!是名依智不依於識。

「云何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分別修道,了義經者不分別果。不了義經者所作行業信有果報,了義經者盡諸煩惱。不了義經者訶諸煩惱,了義經者讚白淨法。不了義經者說生死苦惱,了義經者生死涅槃一相無二。不了義經者讚說種種莊嚴文字,了義經者說甚深經難持難了。不了義經者多為眾生說罪福相,令聞法者心生欣慼;了義經者凡所演說必令聽者心得調伏。不了義經者,若說我人、眾生、壽命、養育、士夫、作者受者,種種文辭,諸法無有施者受者,而為他說有施有受;了義經者,說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有我人、眾生、壽命、養育、士夫、作者受者,常說無量諸解脫門。是名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云何依法不依於人?人者攝取人見作者受者。法者,解無人見作者受者。人者,凡夫、善人、信行人、法行人、八人、須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辟支佛人、菩薩人,一人出世多所利益多人受樂,憐愍世間生大悲心,於人天中多所餘潤,所謂佛、世尊。如是等名佛,依世諦為化眾生故作是說。若有攝取如是見者,是謂依人。如來為化攝人見者故,說依法不依於人。是法性者,不變不易、無作非作、無住不住,一切平等。等亦平等,不平等者亦復平等。無思無緣得正決定,於一切法無別無異。性相無礙猶如虛空,是名法性。若有依止是法性者,終不復離一相之法。入是門者,觀一切法同一法性,是故說言依一切法、不依於人。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四依無盡。」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九

 

上篇:大方等大集經

下篇:大哀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大集部目錄

【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思惟...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宋罽賓國三藏曇摩蜜多譯 如是我聞:...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略三論游意義

三論游意義 碩法師撰   略有開四重(一明經論游意。...

佛說分別佈施經

佛說分別佈施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註音版】佛說浴像功德經

佛說浴像功德經...

慈悲水懺法

御製水懺序 夫三昧水懺者。因唐悟達國師知玄。遇迦諾...

佛說十吉祥經

佛說十吉祥經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如是我聞: 一時,佛...

禪林寶訓

禪林寶訓序 寶訓者。昔妙喜竹菴誅茅江西雲門時共集。...

【註音版】菩薩五法懺悔經

菩薩五法懺悔經...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

【佛教詞典】牌

標示之札。禪林告知大眾種種事情時所用之木牌。通常長...

【佛教詞典】阿練若處

【阿練若處】 p0776〕   去村五百弓名阿練若處。如色...

靜坐的利益與方法

靜坐的利益 靜坐是佛法修行的一法,對於身心健康,確為...

道秀法師嗔心墮為蟒蛇

在《高僧傳》上說:南北朝有一個道秀法師。這個道秀法...

佛陀勸誡比丘勿以神通度眾

昔日,佛陀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住在那難陀城的波婆利...

拜佛有三層意義

一般人拜佛,多為追求財勢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

三位僧人的神奇事蹟,原來佛菩薩就在我們身邊

沒有慧眼,可不要亂說話。讀了下面的文章就會知道,奇...

出家憂道不憂貧

出家剃度而修行,宗旨在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果能...

不要讓車輪沾上血腥味

1.在日常駕駛中小心點,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量別去...

慧律法師《三千佛圓滿開示》

(上) 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誦經如何達到最佳狀態

我們說讀誦一部經典,要恭敬受持、法加持受持、隨聞入...

佛能預知我們的未來嗎

問: 佛能預知我們的未來嗎? 衍慈法師答: 你問的是...

結善緣的重要

從前,有一位老和尚在山上一間寺院,一心一意清苦修行...

做不到通身靠倒,這樣的狀態要如何打破

問: 弟子目前狀態是這樣的:說我信吧,卻做不到通身靠...

【視頻】大悲懺懺悔文(源慧法師粵語唱誦)

大悲懺懺悔文(源慧法師粵語唱誦)

【視頻】《金剛經》佛光山唱誦

《金剛經》佛光山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