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有三種功德,無生、殺賊、應供。這以下會說明。
「諸漏已盡」是指「殺賊」。阿羅漢的修行,他的智慧主要的切入點就是無常,他不管觀什麼都是生滅無常。比方說,三界果報的痛苦生滅無常,三界的快樂也是生滅無常,所以他以無常來遍觀一切法,因此得到一個結論:三界的果報沒有任何價值,不可愛樂!
比方說你從無常的觀念來看一切法的時候,比方說,你看天空的彩雲很漂亮,對不對?但是一般人對彩雲只會欣賞,不會執著,因為他知道它是暫時的。所以恆常的存在對我們是很重要的,我們追求一種東西必須要穩定、常態。但可惜的是,諸行無常!所以,他這個無常一觀下去以後,就斷了三界的見思惑了。所以說「諸漏已盡」,就是說他能夠調伏他的愛取。
「逮得己利」,他放棄了三界的果報,他修無常觀,可也是遵照佛陀的意思去修的,所以他一定有所報償。他得到什麼?得到了涅槃寂靜樂。「逮」,就是成就了一種自受用的涅槃寂靜的功德。這個是指的「應供」。
第三個,「無生」。就是「盡諸有結,心得自在」。他的我空智慧能夠消滅「有」,就是三界未來的生死果報。所以他不受後有,他的生命中已經沒有這個「有」。阿羅漢死了以後就不再投胎了,他沒有「有」這一塊了,第二個,他也消除了三界的業因,愛取的煩惱是業因。所以,他同時消滅了來生的果報跟今生的業因。
也就是說,對阿羅漢來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他只剩下一件事情,就是今生的剩餘果報還在。當然,他不能自殺。在經典上說,他就像一個轉動的輪盤,那個轉動的手——我們一般轉輪盤要用手去搖它,那個轉動的手已經沒有了,所以他那個「輪盤」不再有相續的力量了。
阿羅漢就是每天去托缽,托完缽以後就去吃飯,吃完飯以後,他要沒事幹就入定。入定他不能超過七天,一超過七天他身體就壞掉了。所以他必須要在七天之內從定中出來,再去托缽,維持身體的相續。
所以,證到阿羅漢以後(除非這個阿羅漢很特別,他有大悲心,過去有大乘的善根),那麼正常的阿羅漢就等待一件事情:我什麼時候這一期業報結束,而入於涅槃?我什麼時候放棄這個臭皮囊?所以阿羅漢他就是怎麼樣?他的人生只剩下這一期果報。最後一次了,我在三界就最後這幾年了。所以他「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然而,阿羅漢的色身是不得自在,所以阿羅漢叫無生,因為他還有一次死亡。所以他今生的果報還是要受的了。比方你看舍利弗尊者,他有頭痛的問題。舍利弗尊者有一次生病,頭痛得很厲害,佛陀講經的時候他就沒辦法去了。但是,佛陀講到一半的時候希望舍利弗尊者現前,就去叫弟子們把舍利弗尊者抬到講經的現場,用擔架抬過來。所以,阿羅漢的色身受業力的支配是不得自在。
但是對阿羅漢來說,他受這個果報跟沒受一樣,因為他有這個「無生」的功德,對這個色身不執著了。心不執着色身,所以他沒有什麼痛苦的問題了。所以這個阿羅漢就有三種功德:「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