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第二之二

佛復告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八光明,以是八明能壞諸闇、淨菩薩行。何等為八?一者、念光;二者、意光;三者、行光;四者、法光;五者、智光;六者、實光;七者、神通光;八者、無礙智光。

「念光有八種:一者、不失過去善法;二者、作未來善;三者、聞法不忘;四者、思惟實義;五者、不為六塵所壞;六者、憶持如守門人遮止惡法,為真善法守善法城門;七者、不為邪法之所誑惑;八者、能大增長純善之法;是名念光八種。

「意光亦有八種:一者、義意非字意;二者、智慧意非識意;三者、法意非人意;四者、實意非虛意;五者、菩薩意非聲聞意;六者、上意非下意;七者、佛意非退意;八者、憐愍意非害意;是名意光八種。

「行光亦有八種:一者、法行;二者、一切行;三者、眾生行;四者、眾生心行;五者、十二因緣行;六者、廣說行;七者、行行;八者、一切佛法行;是名行光八種。

「法光亦有八種:一者、世法光;二者、出世法光;三者、無漏法光;四者、無為法光;五者、解脫法光;六者、心解脫法光;七者、畢竟解脫法光;八者、破無明慧法光;是名法光八種。

「智光亦有八種:一者、八正智光;二者、須陀洹智光;三者、斯陀含智光;四者、阿那含智光;五者、阿羅漢智光;六者、辟支佛智光;七者、菩薩智光;八者、正覺智光;是名智光八種。

「實光亦有八種:一者、正定行;二者、得須陀洹果;三者、斯陀含果;四者、阿那含果;五者、阿羅漢果;六者、辟支佛果;七者、菩薩;八者、佛菩提;是名實光八種。

「神通光亦有八種:一者、眼光,能見正色;二者、耳光,能聞正聲;三者、念光,能念過去阿僧祇劫所有眾生;四者、性光,為觀性淨眾生之心;五者、虛空光,以大神通光遍到十方無量世界;六者、方便光,具無漏智故;七者、功德莊嚴光,為利益一切眾生故;八者、智慧莊嚴光,為壞一切眾生疑心故;是名神通光八種。

「無礙智光亦有八種:一者、智光;二者、意光;三者、慧光;四者、佛光;五者、正見光;六者、淨眾生心光;七者、解脫光;八者、畢竟光;是名八無礙智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修集於念心,  不忘善惡業,
 樂聞讚誦經,  修集不放逸,
 能調伏諸根,  安住於寂靜,
 增長於善法,  修集於念光。
 能遮止惡法,  猶善守門者,
 能守護法城,  不令四魔入。
 不隨逐音聲,  思惟真實義,
 親近善知識,  喜樂如法住。
 其意無邊上,  永斷諸煩惱,
 邪法不能動,  惡世不生謗。
 誠心念菩提,  不說小乘心,
 常樂念上意,  為眾破下意。
 不畏魔煩惱,  修集大慈悲,
 不念害眾生,  其得大智光。
 能壞諸疑心,  解了甚深義,
 知真實方便,  修四無礙智。
 樂觀十二緣,  眾生之所因,
 知無作受者,  能修大光法。
 能知諸佛法,  行世出世行,
 能到十方土,  了知人天業。
 修集無上智,  說三歸一乘,
 修集八正道,  為壞三世法。
 於有漏無漏,  如實而知之,
 能利益人天,  令斷有漏法。
 不謬為無為,  真實而知之,
 寂靜光無暗,  不著有為相。
 知結入出緣,  知眾心性淨,
 若有大乘定,  即知如是法。
 樂住無漏流,  了四沙門果,
 知菩提道行,  故修無礙智。
 破邪修實光,  入眾無所畏,
 樂說真實義,  為破生死法。
 眼耳淨無障,  能見聞色聲,
 過去念不謬,  亦了知他心。
 到十方無礙,  知法如虛空,
 得無漏智慧,  為調諸眾生。
 具功德智慧,  為利諸眾生,
 於無量世中,  求是二莊嚴。
 樂受持淨戒,  樂護於佛法,
 修集真實光,  為於如法住。
 我說無量光,  為令眾生得,
 有信此經者,  即得此諸光。」

爾時,世尊復告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集大悲有十六事。何等十六?

「一者、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貪著我見,以我見故增長諸見,常為生死之所繫縛。是故菩薩為此眾生修大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法化,為壞眾生如是妄見。

「二者、見諸眾生心懷顛倒,常見無常、無常見常、苦見於樂、樂見於苦、淨見不淨、不淨見淨、我見無我、無我見我。是故菩薩為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法要,為壞眾生如是四倒。

「三者、見諸眾生心懷憍慢,實無有物而生物想,實無有事而生事想,以是因緣起七種慢,以是慢故增長惡法。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法要,破壞眾生如是憍慢。

「四者、見諸眾生五蓋所覆,以覆蓋故,心多生疑不解深義。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法要,為壞眾生如是五蓋。

「五者、見諸眾生沉六入海,眼取色相,耳取聲相,鼻取香相,舌取味相,身取觸相,意取法相,是名為沉。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拔眾生如是沉沒。

「六者、見諸眾生有七種慢:一者、慢;二者、大慢;三者、慢慢;四者、我慢;五者、增上慢;六者、下慢;七者、邪慢。菩薩摩訶薩,於下慢者,自言勝汝;於慢慢者,自言最勝,我色勝乃至識勝;於增上慢者,菩薩語言:『汝實非聖,不應便起聖人之想。』為邪慢者,宣說正見。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斷眾生如是憍慢。

「七者、見諸眾生離於聖道,樂行世道惡道。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斷眾生世道惡道。

「八者、見諸眾生造惡道行,屬無明愛妻息所繫不得自在。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斷眾生如是繫縛,出離惡道。

「九者、見諸眾生親近惡友遠離善友,其心甘樂造作惡業。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斷眾生如是惡業,遠離惡友親近善友。

「十者、見諸眾生造作慳貪,於無明愛心無厭足。為施智慧,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斷眾生如是慳貪無明及愛,施與智慧。

「十一者、見諸眾生我見斷見。為施眾生十二因緣真智慧故,菩薩於此而生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斷眾生我見斷見,施與十二因緣智故。

「十二者、見諸眾生行無明闇,我見、眾生見、命見、士夫見、別異見、邪見、著見。菩薩為施智光明故,於此眾生而生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斷眾生如是所見。

「十三者、見諸眾生樂於生死,於五聚陰而生親想。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斷眾生如是三有。

「十四者、見諸眾生為魔所縛。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壞眾生如是魔網。

「十五者、見諸眾生甘樂快樂,而不能知真實樂因。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示諸眾生真實樂因。

「十六者、見諸眾生求涅槃門不能知處。是故菩薩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此眾生開涅槃門。

「善男子!菩薩修悲,悉因如是十六因緣。

「善男子!一切眾生有三十二不善之業,菩薩見已修集善業,為壞眾生如是惡業。何等三十二?

「一者、有諸眾生無明睡眠,菩薩見已修集智慧,為悟眾生如是睡眠。

「二者、見諸眾生下解下欲,菩薩見已修集上解上欲,為以大乘而教化之。

「三者、有諸眾生樂為非法,菩薩見已修集正法,為令眾生於諸法中得大自在。

「四者、有諸眾生修集邪命,菩薩見已修於正命,為壞眾生如是邪命。

「五者、有諸眾生入於邪林,菩薩見已修集正見,為令眾生出邪林故。

「六者、有諸眾生樂為放逸,菩薩見已修不放逸,為令眾生離放逸故。

「七者、有諸眾生樂為麁穬,菩薩見已修如法住,為壞眾生如是麁穬。

「八者、有諸眾生慳貪悋惜,菩薩見已修一切施,為壞眾生慳貪心故。

「九者、有諸眾生毀犯禁戒,菩薩見已修持淨戒,為破眾生毀禁心故。

「十者、有諸眾生心常瞋恨,菩薩見已修慈悲忍,為壞眾生如是瞋恨。

「十一者、有諸眾生懶惰懈怠,菩薩見已修勤精進,為壞眾生如是懈怠。

「十二、者有諸眾生其心狂亂,菩薩見已修集定心,為壞眾生如是狂亂。

「十三者、有諸眾生邪智覆心,菩薩見已修集正智,為壞眾生如是邪智。

「十四者、有諸眾生說義顛倒,菩薩見已思惟正義,為壞眾生如是顛倒。

「十五者、有諸眾生樂造世行,菩薩見已修善方便,為壞眾生樂世行故。

「十六者、有諸眾生系屬煩惱,菩薩見已先自除斷,為壞眾生煩惱繫縛。

「十七者、有諸眾生我見所縛,菩薩見已自除我見,為斷眾生如是我見。

「十八者、有諸眾生諸根不調,菩薩見已自調諸根,為調眾生如是不調。

「十九者、有諸眾生說言無作、無有受者,菩薩見已宣說有作及有受者,為壞眾生如是邪說。

「二十者、有諸眾生不知恩義,菩薩見已說知恩法,為壞眾生如是不知恩義。

「二十一者、有諸眾生未得謂得,菩薩見已修集正法,為壞如是增上慢故。

「二十二者、有諸眾生惡口麁穬,菩薩見已修善口語,為壞眾生如是惡口。

「二十三者、有諸眾生貪無厭足,菩薩見已修集知足,為壞眾生不知足故。

「二十四者、有諸眾生不能恭敬父母師長,菩薩見已修不放逸,為令眾生供養恭敬父母師長。

「二十五者、有諸眾生貧窮困苦,菩薩見已修集七財,為壞眾生如是貧窮。

「二十六者、有諸眾生常為四大毒蛇所病,菩薩見已修身念處,為令眾生遠離如是四大毒病。

「二十七者、有諸眾生行無明闇,菩薩見已修集智慧,為令眾生然慧燈故。

「二十八者、有諸眾生樂三有獄,菩薩見已修出離道,為示眾生知出離故。

「二十九者、有諸眾生常行左道,菩薩見已修集右道,為令眾生舍左道故。

「三十者、有諸眾生貪著身命,菩薩見已於自身命修不貪著,為令眾生舍貪著故。

「三十一者、有諸眾生不能恭敬供養三寶,菩薩見已修集信心,為令眾生信三寶故。

「三十二者、有諸眾生實非世尊自謂世尊,菩薩見已修集六念,為令彼等知真實法故。

「善男子!是名眾生三十二業,菩薩見已修治自業,成就具足一切善法、壞諸惡業,勸諸眾生令行善業。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無量業。何以故?眾生煩惱有無量門,為閉眾生煩惱門故,菩薩修集無量善業。

「善男子!如恆河沙等世界眾生,悉住聲聞辟支佛乘,欲比菩薩初發心業,百分千分不可為喻。何以故?二乘之人自為解脫觀於煩惱;菩薩不爾,常為眾生得解脫故觀諸煩惱。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所作諸業,於諸凡夫、二乘業中最為殊勝。何以故?眾生之業性是顛倒,二乘之業有邊際故,菩薩之業無邊無量,是故菩薩勝於一切聲聞緣覺。」

爾時,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聞是法已,心生歡喜踴躍無量,白佛言:「世尊!甚奇,甚特!快說如是不可思議。如來於此已說菩薩瓔珞莊嚴、菩薩光明、菩薩大悲、菩薩善業。唯願宣說,云何如來觀諸眾生起於大悲?云何名悲?悲有何行?有何相貌?何因緣起?云何名佛業?佛業有何行?有何相貌?有何因緣起?善哉!世尊!一切知見,唯願廣說如來之業。」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善男子!一切如來所有大悲不出不行。何以故?常不變故,無量劫中修集得故,是故大悲不行不轉,不修不舍亦能為於一切眾生。

「善男子!一切諸佛所有大悲,無量無邊其心平等,從久遠來無量舌力不能宣說。

「善男子!如來、世尊,未甞遠離如是大悲,無上菩提及與大悲,如是二法等無差別。如來所得無上菩提無根無住,根名我見,住名四顛倒,如來、世尊知根知住,是故菩提無根無住。一切眾生皆悉無有無根無住,欲施眾生無根無住起大悲心,如來於此欲令知故演說正法。

「善男子!夫菩提者清淨寂靜。云何為淨?云何寂靜?淨名為內,寂靜名外;內名眼空,空名無我、無有我所。何以故?性是一故,乃至意亦如是。何以故?性是一故,知眼空已,不著於色不着色心,是名寂靜;乃至意法亦復如是。一切眾生不知菩提清淨寂靜,如來於此而起大悲,演說正法為令知故。

「善男子!一切眾生心性本淨,性本淨者,煩惱諸結不能染著,猶若虛空不可玷汙,心性、空性等無有二。眾生不知心性淨故,為欲煩惱之所繫縛,如來於此而起大悲,演說正法欲令知故。

「善男子!夫菩提者不取不舍。云何不取?如來不見一切諸法此岸、彼岸。何以故?一切諸法離此彼故。如來、世尊如實知之,是名不取。云何不舍?一切眾生不知法界,如來教令了了知故,是名不舍。如來於此而起大悲,演說正法為令眾生知是二法。

「善男子!夫菩提者無想無緣。云何無想?不見眼識乃至意識,不見色相乃至法相,於是法中不知不見故無取著,是名無緣。無想無緣是名聖行。云何聖行?所謂不行三界之行。善男子!如是不行名為聖行。一切聖人不行於行,眾生不行如是聖行,如來於此而起大悲,演說正法欲令知故。

「善男子!夫菩提者非是三世。非三世者名為三等,過去意、未來識、現在貪,是名三分。以能了了知三分故,意、識及貪無有住處。以是義故,不念過去、不求未來、不愛現在。若見三世悉平等者,是名正見。如來為令一切眾生得如是等平等正見,而起大悲演說正法。

「善男子!夫菩提者,無身無為。非眼識界乃至非意識界,是名無身。不生不滅、不盡不住、無有三相,是為無為。

「善男子!一切法性是名無性,若無性者則無有二,是故菩提無身無為。一切眾生不知菩提無身無為,如來為令了了知故,而起大悲演說正法。

「善男子!夫菩提者,無有分別、無有句義。云何分別?云何句義?無所住者名無分別,字不攝故名無句義;非有二故名無分別,不入法界名無句義;無動搖故名無分別,不變易故名無句義;不可說故名無句義,空故名無分別;無覺觀故名無分別,無相故名無句義;不發故名無分別,無願故名無句義;知眾生界同於虛空名無分別,無眾生界名無句義;不生故名無分別,無宅故名無句義;不滅故名無分別,無為故名無句義;不行故名無分別,平等故名無句義;知平等故名無分別,寂靜故名無句義。眾生不知如是等義,如來為令了了知故,而起大悲演說正法。

「善男子!夫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何以故?身心如幻故。若能了知身心真實,是名菩提。為流佈故名為菩提,而其性相實不可說。

「善男子!夫菩提者,不可說身不可說心,不可說法不可說非法,不可說有不可說無,不可說實不可說空。何以故?性不可說故。菩提者無有住處,不可宣說,猶如虛空。為真實知一切諸法不可宣說,字中無法、法中無字,為流佈故故可宣說。一切凡夫不知真實,是故如來於此眾生而起大悲,演說正法為令知故。

「善男子!夫菩提者無取無緣。云何無取?云何無緣?知眼真實名為無取,知眼無境名為無緣;乃至知意真實名為無取,知意無境名為無緣。如來、世尊以如是義,知於菩提無取著故名為無取。無屋宅故名為無緣,眼識不住於彼色中名無屋宅,乃至意識亦復如是,一切眾生心無住處。如來、世尊如實而知心無住處,無住處者有四種:色、受、想、行。於是四法心無所住,是名心無住處,是故名為一切諸法悉無住處。如來、世尊如實知之,一切凡夫不能知故,如來於此而起大悲演說正法。

「善男子!夫菩提者名之為空,而菩提中無有空相,是故名空。一切法空,菩提亦爾。如來、世尊真實能知如是之空,是故如來名為知空。諸佛名覺一切諸法,而不覺知空中之空,亦能了知無上菩提,空及菩提即是一如,空與菩提是一非二。離空菩提別有法者,可得說二,以無二故名之為空。無名字故名之為空,無相貌故名之為空,無威儀故名之為空,無修行故名之為空,無言說故名之為空。

「善男子!第一義者謂無諸法。云何說空?善男子!譬如虛空無言無說,無言無說故,故名虛空。無言說中無有言說,是名為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名字法說為名字,如是名字亦無住處。若名無住處,名下之法亦復如是。如來真實知如是法不生不滅,以真知故名得解脫。本無繫縛,云何說言名得解脫?是故如來無縛無解。如是等法,一切凡夫不能知見,如來於此而起大悲,演說正法為令知故。

「善男子!夫菩提者同於虛空,虛空之性不平不下,菩提亦爾。若法無性,不可說言有平有下。如來、世尊知一切法無平無下,乃至微塵不作平下。若法有性即如實智,如實智者,知一切法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出時滅時無所繫屬,從緣而出、從緣而滅,以是義故名之為道。斷是道故名為菩提。凡夫眾生不知如是真實道故,如來於此而起大悲,宣說正法為令知故。

「善男子!夫菩提者名真實句,真實句者即是菩提,色亦如是,如是二句等無差別。受、想、行、識、地、水、火、風、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亦復如是,名法流佈。真實覺知如是陰入界法無有顛倒,不顛倒者,知過去法不生不滅、未來之法不生不滅、現在之法亦不生不滅,如是知已,名不顛倒、名真實句。真實句者,如一法,一切法亦如是;如一切法,一法亦如是。是真實句凡夫不知,如來於此而起大悲,演說正法為令知故。

「善男子!夫菩提者非內非外。云何為內?云何為外?非內者無所造作,非外者無所覺知。內者謂作,外者謂相。菩提之體非作非相,是故名為非內非外。又非內者,非身口意業,非外者,非三業緣。非內者,無相解脫門,非外者,空解脫門。如是等義凡夫不知,如來於此而起大悲,演說正法為令知故。

「善男子!夫菩提者無漏無取。云何無漏?云何無取?無漏者遠離四流。四流者: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無取者遠離四取。四取者:欲取、有取、見取、戒取。而諸眾生無明所覆行於四取,以渴愛故作我我所。如來了知我取根本,是故我淨,我淨故能淨眾生。我淨者,則不覺知一切諸法,亦不思惟一切非法,不起無明,不起無明因緣故,不起十二因緣有。十二因緣有不起故則不生,不生故入決定聚,入決定聚者名為了義。了義者名第一義,第一義者名無眾生,無眾生義者名不可說,不可說義者即十二因緣義,十二因緣義者即是法義,法義者即是如來。以是義故我經中說:『若有得見十二因緣則為見法,見法者為見如來。』見如來者即無所見。所見是邪,夫邪見者謂想數法。如來無想亦無想數,以是義故,見如來者為無所見。若見如來無想、無作、無知、無覺,是名真實見於如來。如來亦爾,覺知一切諸法平等,如法界無取。一切凡夫不能覺知,如來於此而起大悲,演說正法為令知故。

「善男子!夫菩提者,清淨寂靜光明無諍。云何為淨?云何寂靜?云何光明?云何無諍?不雜煩惱名之為淨,空解脫門名之寂靜,無相、無願名為光明,無生無滅名為無諍。又無生者名之為淨,無滅者名為寂靜,無取者名光明,不出者名無諍。性名為淨,無諸煩惱名為寂靜、光明、無諍。法界名淨,真實之性名曰寂靜、光明、無諍。虛空之性名之曰淨,無分別法界名曰寂靜、光明、無諍。內外清淨名之為淨,於內外法不取不著,名為寂靜、光明、無諍。真知五陰名之為淨,真實知界名為寂靜、光明,遠離諸入名為無諍。見過去盡名之為淨,見未來不生名為寂靜,見現在法住於法界無有動轉,名光明、無諍。清淨、寂靜、光明、無諍,如是四法等入一界一法一句,如是三法即是涅槃。遠煩惱故名之為淨,畢竟淨故名曰寂靜,無闇冥故名曰光明,不可說故名為無諍,以是故言釋迦如來默無所說。

「善男子!夫菩提者即是虛空,虛空者名之為法。如法,眾生亦爾;如眾生,福田亦爾;如福田,涅槃亦爾。以是義故,一切諸法同於涅槃。如來能覺如是法界,是故名佛。修集具足清淨、寂靜、光明、無諍如是四句,名之為佛。如來能知善方便故,初得菩提默然而住,無所宣說待梵王請。爾時,尸棄梵王與六萬八千諸梵天人來至我所,頭面作禮,合掌而言:『唯願,如來!為諸眾生轉正法輪。』而說偈曰:

「『如來法離淨寂靜,  大光無礙無有諍,
  無字無聲亦無說,  真實覺知如法界。
  佛為眾生無量劫,  苦行受持世間戒,
  為悟無明睡眾生,  久行放逸迷實義。
  又此會中無量眾,  於無量佛積善根,
  能解甚深真實義,  唯願轉於無上輪。
  此眾已調一切魔,  欲令開闡甘露門,
  如來號為真導師,  示闇眾生無上道。
  如來雖有大慈悲,  憐愍眾生如一子,
  我今勸請法應爾,  願轉無上正法輪。
  如往三佛轉法輪,  唯願如來亦復爾,
  畢竟導師無退轉,  示暗眾生一真道。
  如雨潤長諸草木,  令諸眾生除熱渴,
  佛施法雨於眾生,  為得無上無異果。
  如來初生髮誓言,  我當救彼苦眾生,
  眾生渴仰甘露味,  願大施主施法雨。』

「爾時,世尊既受請已,往波羅奈鹿野林中仙人住處,轉正法輪。如是法輪,諸天魔梵及餘沙門、婆羅門等所不能轉。爾時,世尊說四諦時,憍陳如比丘得法眼淨,其聲遍聞三千大千世界。」

爾時,世尊說優陀那:

「甚深之義不可說,  第一實義無聲字,
 憍陳比丘於諸法,  獲得真實之知見,
 即是我往無量世,  所得菩提今已得。

「如來轉是正法輪時,無量眾生悉得調伏,示現如是大悲神通。眾生見已,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如來如是十六大悲,悉為眾生而修起之。如來以是悲因緣故,為一一眾生,於恆河沙劫大地獄中,受諸苦惱心不悔退,而其悲心亦無損減,以是義故,如來大悲不可思議。

「善男子!聲聞人悲猶如畫皮,菩薩大悲猶如破肉,如來大悲破骨徹髓;聲聞之悲讚佛所知,菩薩大悲勸他令行,如來大悲授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聲聞悲心為慈因緣,菩薩大悲為調眾生,如來大悲為畢竟度;聲聞悲心因麁苦生,菩薩大悲因離苦生,如來大悲因斷一切因緣而生。

「善男子!如來修集如是大悲,若為一人住經一劫百劫千劫萬劫,至無量劫終不畢竟入於涅槃。善男子!如來大悲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善男子!乃往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栴檀窟,界名大香劫名上香。爾時世尊於三百三十二萬劫中,常以正法教諸聲聞。時佛身上一一毛孔所出香氣,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爾時此界無有臭穢名,所有草木山河之屬悉栴檀香,眾生身香亦復如是,一切無有身口意惡,諸佛弟子聞此香已即得四禪。

「爾時,乃有一萬諸佛次第興世,皆同一號,號栴檀窟,是故彼劫名曰上香。爾時如來作佛事已欲入涅槃,觀諸眾生誰未調者我當調之。爾時,如來以淨天眼見有一人在非有想非無想處,已於先佛種下上善根,定當因佛而得度脫,非因聲聞得解脫也。壽過八萬四千劫已,乃當下生來受五欲,當得聞於大乘經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安住不退。

「爾時,世尊以大悲故起大方便,告諸比丘:『我涅槃時到。』作是言已即便入於不悔三昧,示諸眾生令知涅槃。既知如來入涅槃已,令諸大眾廣設供養,正法住世滿足六十八萬四千歲。當爾之時,佛諸弟子乃至無有一人於正法所作邪法想。爾時世尊以定力故,八萬四千劫隱密此身不令眾見,過是劫已,彼人即下,生於人中大長者家。經八十年,彼佛即從三昧而起詣長者家。其家大小悉無見者,唯是童子獨得見之。

「爾時,世尊為令彼人於五欲中心生厭離,而為說法。彼人聞已,即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來知已即為授記:『善男子!汝於來世過七萬二千阿僧祇百千劫,當得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寶上。』如是音聲餘無聞者,唯有一萬二千諸天同得聞之,聞已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俱作是言:『願彼寶上成佛之時,我等當於是佛法中諮受正法而為弟子。』爾時,如來知是事已復與授記:『寶上如來成作佛時,汝等當作受法弟子,彼佛亦當授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時栴檀窟佛授彼記已,爾乃畢竟入於涅槃,一切諸天大設供養。

「善男子!如來具足如是大悲,非諸聲聞緣覺所知。善男子!爾時彼佛不斷佛種,若有眾生供養三寶,亦復如是。」

佛說如是大悲功德時,此會眾中有三恆沙等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半會大眾得成於忍,半中之半得具如是十六大悲,其餘半半得佛法忍。

爾時,一切諸天世人聞法歡喜,同聲讚歎:「善哉!善哉!◎甚奇!甚特!快說如是大悲法門。」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

 

上篇:大方等大集經

下篇:大哀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大集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達磨笈...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佛說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佉羅帝耶山...

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瓔珞...

寶星陀羅尼經

寶星經序 唐釋法琳撰 《寶星經》梵本三千餘偈。如來初...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佛說賴吒和羅經

佛說賴吒和羅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註音版】佛說五王經

佛說五王經...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 原夫贍部嘉運。至...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達磨笈...

淨土十要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重刻序 (此序西蜀潘存評點)...

添品妙法蓮華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序 隋仁壽元年崛多笈多二法師添品 《妙...

【註音版】大乘造像功德經

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教詞典】依證得門觀察處非處

【依證得門觀察處非處】 p0773   瑜伽五十七卷三頁雲...

【佛教詞典】和會

(術語)調和經論之略義也。玄義分傳通記二曰:言和會...

不經中陰身,頃刻做菩薩

如果我們都沒有接引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我們都是很昏迷...

佛陀的金玉良言

諸行無常: 世間萬象,沒有任何事物是長久永恆不變的...

做惡夢時怎麼辦?念佛號!

我們睡覺做夢,如果你念佛,念菩薩聖號念得靈了,在做...

為何有些人的陰氣很重

當我去台北臨濟寺受在家菩薩戒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去受...

細微的破綻可能導致失敗

偶爾到朋友辦公室玩,發現在他的案頭上,所有的辦公用...

持誦佩戴楞嚴咒,一切諸魔所不能動

【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

上則盡形壽念佛,下則臨終十念,都能往生

當時淨影慧遠為代表的諸師,對於九品往生的身份都判得...

初入佛門要學哪些佛經

問: 初觸佛門,想先學《地藏經》,再學《楞嚴經》,...

佛教你看前世因緣

有一天,佛告訴阿難:我看天地萬物,各自都有他們的宿...

每天拜佛的重要性

我們每天修行,必須要有一段時間來禮佛。禮佛一方面降...

這四種念佛功夫,都是同步跟進的

說到持名念佛,由於每個人的根性或者與這個法的緣分有...

了解真心就不會認賊為子,以妄為真

世界佛教論壇有個主題叫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如何認識這...

【視頻】《佛說演道俗業經》女聲讀誦

《佛說演道俗業經》女聲讀誦

【視頻】《佛說十善業道經》女聲讀誦

《佛說十善業道經》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