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二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虛空目分第十之一初聲聞品第一

爾時,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與無量比丘僧諸大菩薩,圍遶說法。

時舍利弗、目揵連等,出家未久,以舍利弗、目連因緣,說聲聞法雜四真諦。爾時,眾中有諸人輩,本是外道,諸根闇鈍自謂有智,起大憍慢,增長色慢、欲慢、無明慢、勝慢、非法慢,未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證。是故如來為如是等,宣說中道,為離如是惡煩惱故。如來說是中道義時,如是諸人各各論說斷見、我見。爾時,世尊即作是念:「哀哉!諸人本外道故,雖入佛法猶生大慢,於未得中而生得想,於未知中而生知想,於如來法中而不修行。雖順四諦,而不能得四無礙智,乃至不得第四果證。」

爾時,世尊二手舉捉瞻婆華鬘,發大誓願,以願力故,於華鬘中出生四寶:一、帝釋寶;二、天光寶;三、金剛光寶;四、勝諸光寶。一一寶中出大光明,遍照此間娑婆世界,光明出已擲之虛空。時華鬘中說是偈言:

「雖除鬚髮不去結,  被服染衣不離染,
 示佛為師不隨教,  如是之人污大眾。
 如來宣說正法時,  而復不能至心聽,
 是人不得真實義,  亦不能離諸煩惱。
 若能覩見實法性,  是能破壞無明慢;
 若有親近善知識,  是人速得甘露味;
 若能呵責於生死,  是則能得到彼岸;
 是人具足戒多聞,  亦具禪定智慧聚。
 若人欲壞煩惱魔,  遠離陰魔及死魔,
 摧伏天魔諸眷屬,  常當親近無上尊。」

說是偈已,聲聞弟子有憍慢者,咸作是念:「如來知我並有污心,是故為我說如是偈。」即時心中生大慚愧;及四天下佛諸弟子,亦復如是生慚愧心,於一念頃悉來集會。

爾時,無量百千萬億聲聞大眾悉來聚集。於是佛知眾會已定,即為宣說雜四真諦。

時此寶鬘直往南方,過九萬二千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金剛光藏,其土眾生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金剛光明功德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亦為四眾宣說如是雜四真諦法。而彼會中有諸菩薩、聲聞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見是寶鬘大光明已,觀察四方。仰見寶鬘在佛頂上虛空中住,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寶鬘從何處來?誰之所遣?」

彼佛答曰:「善男子!北方去此,九萬二千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有佛、世尊,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亦為具足五滓眾生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如我今於此土無異。

「善男子!彼佛世界所有眾生,甚大癡闇麁獷輕躁,生大憍慢多作惡業難調難解,是故釋迦牟尼如來為此大集,於大集中演說正法,為壞如是諸大惡事。彼世界中所有眾生,於未得中而作得想,於未證中而作證想,於未修中而作修想。是故彼佛為大眾說法,如法修行,為壞如是大憍慢故,為得盡智及無生智,將欲宣說虛空目法行。為得聲聞緣覺佛果,欲開如來無上法藏。是故彼佛遣此寶鬘,從我索欲。我今與之,並欲以是法目陀羅尼贈彼為信。能作無量微妙大明,能乾一切諸惡煩惱,能持一切所聞不忘,能淨一切心之垢污,能護一切諸善禁戒,能入一切大智慧中,能護一切無上三昧,能護己心生他喜心,受持聖法遠離諸病,所求之法如願即得。增長一切資生所須,亦能長養一切善根,能調惡王及以四姓,諸惡鬼神鳥獸水蟲,護持一切諸善根本,能得如來一切諸法,乃至能得十八不共。是故我今欲遣如是法目陀羅尼至彼世界與釋迦如來。」

即告金剛山童子言:「善男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稱我名字問訊彼佛,金剛光明功德如來,以此法目陀羅尼門遠贈世尊。」

金剛山童子言:「世尊!善哉,善哉!我亦欲往禮覲彼佛,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

爾時,復有六萬億菩薩摩訶薩八十千億聲聞大眾,同聲而言:「世尊!我等亦欲詣彼世界禮覲彼佛,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唯願如來加我神力令得往返。」

彼佛答言:「善哉,善哉!諸善男子!宜知是時。是金剛山童子者,能調伏汝,即是汝等善知識也。」

爾時,彼佛即告金剛山童子言:「善男子!諦聽,諦聽!我當為汝宣說如是法目陀羅尼。」即說咒曰:

◎「阿[(口*皮)/女](一) 阿[(口*皮)/女](二) 阿[(口*皮)/女](三) 若那蛇吒(四) 摩訶摩呿(五) 三摩呿呿[(口*皮)/女][(口*皮)/女](六) 樹提(七) 阿咃(八) 那[(口*皮)/女]那蛇濘(九) 佛闍羅哆(十) 安豆賴哆(十一) 闍邏迦哆(十二) 阿那耨德叉(十三) 凡浮婆(十四) 那婆荼婆(十五) 勒叉盧戰那(十六) 莎致呿婆(十七) 陀邏尼叉闍(十八) 波邏迦啅婆(十九) 鞞那叉(二十) 婆那鞞吼(二十一) 阿那迦呿(二十二) 戰荼咩修(二十三) 波陀呿多(二十四) 修盧遮那(二十五) 盧戰那婆(二十六) 盧遮蛇若婆婆斯(二十七) 莎呵(二十八)

「善男子!汝當受持讀誦書寫是陀羅尼,往彼世界問訊釋迦牟尼如來。如我辭曰:『四部弟子樂受法不?四姓之人能供養不?眾生之心不濁亂不?常能親近於如來不?復能尊重讚歎佛不?增廣流佈佛正法不?金剛光明功德如來,以此法目陀羅尼門遠贈世尊,能作大明,乾焦一切諸惡煩惱,乃至獲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

時,金剛山童子受持、讀誦、書寫如是陀羅尼已,告諸大眾:「若欲往彼娑婆世界覲見釋迦牟尼如來,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者,應當遠離一切色想,亦莫念於分別之相。常當修集虛空之相,遠離一切取舍等相,放舍一切塵勞等相,解諸結縛專念虛空。」

爾時,大眾咸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即前禮佛,禮已繫念觀虛空相,於一念頃即來至此娑婆世界,覲見釋迦牟尼如來。頭面禮足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右遶三匝,卻在一面合掌而立。

是時,寶鬘復往西方,過八萬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慧闇,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曰智幢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亦為四眾宣說如是雜四諦法。彼時會中有諸菩薩、聲聞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見是寶鬘大光明已,觀察四方。仰見寶鬘在佛頂上虛空中住,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寶鬘從何處來?誰之所遣?」

彼佛答言:「善男子!東方去此,八萬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釋迦牟尼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如我今於此土無異,乃至欲開如來法藏。是故彼佛遣此寶鬘,從我索欲。我今與之,並欲贈彼淨目陀羅尼,能作大明乾焦煩惱,乃至能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是故我今,欲遣如是淨目陀羅尼至彼世界贈彼如來。」

彼佛即告勝幢童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稱我名字問訊彼佛,並以如是淨目陀羅尼門,遠相贈遺。」

時彼眾中復有無量菩薩、聲聞,同聲而言:「善哉!世尊!我等亦欲詣彼世界禮覲彼佛,並欲聽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乃至彼佛即說咒曰:

◎「蜜呵(一) 蜜呵(二) 蜜呵(三) 蜜呵(四) 阿婆蜜呵(五) 薩多蜜呵(六) 修婆舍蜜呵(七) 那婆蜜呵(八) 修破婆(九) 阿能伽提比叉(十) 闍蛇私羅(十一) 那羅烏難(十二) 呿婆波囉(十三) 那邏邏禪(十四) 修叉(十五) 翅奢私羅(十六) 阿婆羅私摩(十七) 摩訶廁提闍那(十八) 阿那叉陀(十九) 阿婆呿伽(二十) 那由多文陀(二十一) 娑婆邏(二十二) 阿若伽伽(二十三) 薩遮首留婆竭婆車那(二十四) 莎呵(二十五)

「善男子!汝當受持、讀誦、書寫是陀羅尼,往彼世界。」乃至一面合掌而立。

是時,寶鬘復至北方,過九萬九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為常,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發光功德,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而彼會中有諸菩薩、聲聞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見是寶鬘大光明已,觀察四方。仰見寶鬘在佛頂上虛空中住,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寶鬘,從何處來?誰之所遣?」

彼佛答言:「善男子!南方去此,九萬九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釋迦牟尼,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如我今於此土無異。乃至欲開如來法藏,是故遣此四寶華鬘,從我索欲。我今與之,並欲贈彼光目陀羅尼,能作大明乾焦煩惱,乃至,能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是故我今,欲遣如是光目陀羅尼,至彼世界贈彼如來。」

彼佛即告勝意童子:「善男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稱我名字問訊彼佛,以是光目陀羅尼遠相贈遺。」

時彼眾中,復有無量菩薩、聲聞,同聲而言:「善哉!世尊!我等亦欲詣彼世界禮覲彼佛,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乃至彼佛即說此陀羅尼:

◎「闍婆摩(一) 闍婆摩(二) 闍婆摩(三) 阿拘盧吒(四) 比婆闍婆(五) 摩訶陀摩(六) 呿婆(七) 阿邏闍(八) 散菩陀若呿婆(九) 阿邏闍[(口*皮)/女]婆(十) 三牟婆邏[(口*皮)/女]婆(十一) 三摩邏[(口*皮)/女][(口*皮)/女](十二) 闍[(口*皮)/女][(口*皮)/女][(口*皮)/女][(口*皮)/女](十三) 闍提叉蛇婆婆(十四) 摩希闍婆涅畔陀(十五) 比牟遮婆婆(十六) 那蛇那婆婆(十七) 遮颰婆婆(十八) 輸盧多婆婆(十九) 其浪那婆婆(二十) 鞾婆婆(二十一) 迦蛇婆婆(二十二) 質多婆婆(二十三) 三牟陀婆婆(二十四) 提邏那婆婆(二十五) 瞋那修留提婆婆(二十六) 莎呵

「善男子!汝當受持、讀誦、書寫是陀羅尼往彼世界。」乃至一面合掌而立。

是時,寶鬘復至東方,去此六萬千億佛土,彼有世界名曰寶頂,具足五滓。有佛號曰寶蓋光明功德,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而彼會中有諸菩薩、聲聞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見是寶鬘大光明已,觀察四方。仰見寶鬘在佛頂上虛空中住,即白佛言:「如是寶鬘從何處來?誰之所遣?」

彼佛答言:「西方去此,六萬千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釋迦牟尼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如我今於此土無異,乃至欲開如來法藏,是故遣此四寶華鬘,從我索欲。我今與之,並欲贈彼聖目陀羅尼,能作大明乾燋煩惱。乃至能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是故,我今欲遣如是聖目陀羅尼至彼世界贈彼如來。」即告虛空聲童子:「善男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稱我名字,問訊彼佛,並以如是聖目陀羅尼遠相贈遺。」乃至復有無量菩薩、聲聞大眾,同音而言:「善哉!世尊!我等亦欲詣彼世界禮覲彼佛,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乃至彼佛即說此陀羅尼:

◎「阿羅摩(一) 阿羅摩(二) 阿羅摩(三) 闍蛇邏闍(四) 首路羅闍(五) 伽闍手(六) [(口*皮)/女]邏遮羅(七) 阿尼遮(八) 阿呿莎邏(九) 呿伽莎闍那(十) 那烏訶(十一) 那邏咃(十二) 那烏訶(十三) 摩醯首邏遮摩(十四) 阿摩昵(十五) 阿蛇莎利邏(十六) 遮颼遮摩(十七) 遮颼散遮颼那(十八) 那[(口*皮)/女](十九) 那婆摩闍(二十) 阿[(口*皮)/女]呿[(口*皮)/女](二十一) 車婆那婆呿伽禪頭(二十二) 娑羅戰陀羅(二十三) 摩醯首邏尼羅那[(口*皮)/女](二十四) 薩陀摩叉蛇(二十五) 莎呵

「善男子!汝當受持、讀誦、書寫是陀羅尼往彼世界。」乃至一面合掌而立。

時四童子變此世界地平如掌,香華幡蓋七寶具足,為供養佛。一切天宮、阿修羅宮悉為震動,諸天悅豫多受喜樂,咸以香華、七寶、幡蓋、種種伎樂,供養於佛。

時四童子作如是等,供養佛已,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各執四寶說偈讚嘆:

「佛是清淨大法王,  為諸眾生說甘露,
 於諸眾生心如地,  大寶商主愍一切。
 為眾生說清淨法,  令離諸苦及煩惱,
 如來心等如虛空,  其語微妙知真道。
 具足戒禁及智慧,  永滅煩惱降甘露,
 為渴法者出惡世,  智炬大明能壞闇。
 雖無修集八聖道,  及以證得解脫者,
 如來猶故生憐愍,  施諸人天淨法眼。
 能度眾生生死岸,  能施無上七財寶,
 能令眾生悔生死,  具修三十七助道。
 法寶久失佛今示,  是故得名無上尊,
 四方眾生已大集,  唯願憐愍轉法輪。」

爾時,一切無量大眾心生歡喜,各作是言:「如是無量無邊眾生從何處來?威儀清淨具無量德,慚愧智慧皆悉成就。我從昔來未曾覩見如是妙色五通大仙。」

爾時,世尊告憍陳如比丘:「憍陳如!四方多有無量菩薩悉來集會,為聽法故,今當至心清淨其意。」

爾時,世尊以微妙音告四童子:「諸善男子!善來,甚快!從何方面何處而來?」時四童子敬禮佛足,周匝圍遶。

爾時,金剛山童子言:「世尊!南方去此,九萬二千億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金剛光藏,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金剛光明功德如來,十號具足,今現在為諸眾生,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彼佛勸我至此世界,問訊世尊,並欲聽受虛空目法門。世尊!彼金剛光明功德如來,致敬慇勤,問訊世尊。並遺如是陀羅尼,能作大光明乾焦煩惱。乃至能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即於佛前說如是咒。乃至四童子亦復如是。說是咒已,其地即時六種震動。

一切龍王各作是言:「我等亦當共至佛所。」爾時,東方有二龍王:一名、牛護,二名、寶護,是二龍王與六萬龍王。南方亦二:一名、為月,二名、婆修,與七萬龍王來至佛所,頭面敬禮,前白佛言:「世尊!我等皆能受持、讀誦、書寫如是法目陀羅尼。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書寫如是法目陀羅尼者,我等皆當誠心守護。」西方、北方亦復如是。爾時世界一一各有十萬龍王,來至佛所頭面禮敬。

爾時,龜茲國土有一龍王,名曰海德,是阿那婆達多龍王弟,與九萬龍王。于闐國土有一龍王,名樂藏寶,亦是阿那婆達多龍王弟,與萬八千龍王。波羅越國有一龍王,名曰山德,亦是阿那婆達多龍王弟,與二萬龍王。師子國土有一龍王,名曰寶藏,與四萬八千龍王。毘茶國土有一龍王,名曰長髮,與四萬二千龍王。念蜜奢山有一龍王,名曰婆修吉,與八千龍王。烏萇國土有一龍王,名阿缽羅羅,與二萬五千龍王。乾陀羅國有一龍王,名伊羅缽多,與三萬龍王。真丹國土有一龍王,名曰三角,與萬八千龍王。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亦與無量龍王,共至佛所,頭面禮敬,白佛言:「世尊!我等皆能受持、讀誦、書寫如是陀羅尼門,乃至不忘不失一字。」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真實能護正法。」

爾時,世尊告正語天女:「天女!汝能守護我正法不?」

「世尊!如來在世及滅度後,是陀羅尼流佈之處我當守護,有受持者隨其所求我當與之。若復有欲見我身者,我當現之。世尊!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見我者,當淨其身,持戒精進,於一日中三時洗浴,斷食三日,獨在靜處,若佛像邊、若在塔中、若處靜室,以妙香華、種種幡蓋,及諸味漿供養於佛。面正東向,讀誦如是陀羅尼句:

「『[(口*皮)/女]吒置(一) [(口*皮)/女]吒置(二) 休婁(三) 休婁(四) 屯豆婁(五) 屯豆婁(六) 呿吒(七) 呿吒(八) 比莎訶』

「是時,四眾誦是陀羅尼已,我當隨諸四眾之所願,求我悉當令一切成就。若我不來,即為欺誑十方諸佛,亦莫令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佛告羅睺阿修羅王、毘摩質多阿修羅王、毘婁遮那阿修羅王:「我今以此淨目陀羅尼,付囑汝等。何以故?汝有大力,若有眾生不信三寶,能令信故。」

諸阿修羅言:「善哉!世尊!我等護持。若有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受持、讀誦、書寫廣說是陀羅尼,我於是等能施八事。何等為八?一者、健行;二者、樂聽受法;三者、心無怖畏;四、者常明無闇;五者、善願具足;六者、解脫;七者、具足辯才;八者、善法增長。世尊!若阿修羅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惱是人者,我等當治。若我不於此世界中護佛法者,則為欺誑十方諸佛。」

爾時,世尊觀四眾已,告憍陳如比丘:「憍陳如!一切大眾甚樂聞法,無量世界、無量眾生悉為法故來集於此,咸皆欲知法行方便,成大智慧,遠離貪慾一切煩惱,真實了知法行方便。」

時憍陳如白佛言:「善哉!世尊!誠如聖教。世尊!四方世界無量菩薩悉持四佛所與欲來,並欲啟受虛空目法行。今正是時,唯垂憐愍,為眾生故而宣說之。世尊!所言法行,法行比丘。云何名為法行比丘?唯願世尊,分別演說法行比丘。」

佛言:「憍陳如!至心諦聽當為汝說。若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謂修多羅乃至優婆提舍,是名樂讀,不名法行。復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樂為四眾敷揚廣說,是名樂說,不名法行。復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能廣演說思惟其義,是名思惟,不名法行。復有比丘,受持讀誦十二部經,演說思惟觀其義理,是名樂觀,不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能觀身心,心不貪著外一切相,謙虛下意不生憍慢,不以愛水溉灌業田,亦不於中種識種子。滅覺觀心境界都息,永離煩惱其心寂靜,如是比丘,我則說之名為法行。如是比丘,若欲獲得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如來菩提,即能得之。

「憍陳如!如工陶師埏埴調泥,置之輪上隨意成器,法行比丘亦復如是。

「憍陳如!若有比丘修法行者,當觀三事:一者、身;二者、受;三者、心。觀三事已,得二種智:一者、盡智;二者、無生智。

「憍陳如!云何盡智?云何無生智?知盡煩惱名為盡智,知盡有支名無生智。復次,無行行智名曰盡智,無行果智名無生智;盡諸使智名曰盡智,盡煩惱智名無生智。復次,知盡諸行名曰盡智,盡一切有名無生智;分別盡物是名盡智,知諸縛解名無生智;知盡根界名曰盡智,知盡緣界名無生智。不覺觀煩惱名曰盡智,不覺觀果報名無生智。復次,盡三地智名曰盡智,盡一切漏名無生智。復次,我生已盡梵行清淨,名曰盡智,更無餘有名無生智。如是二智即名一智,亦名一行知於三道。

「若有比丘能斷三道,是名法行,能作是觀,是觀心受。

「云何比丘能觀察身?若有比丘觀息出入,是名觀身、觀受、觀心。

「云何名為觀息出入?息入出者,名阿那波那,入名阿那,出名波那,觀於出入如門如向。若有比丘能如是觀,是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觀能數,隨息入出冷暖長短,若遍滿身,係心鼻端,能觀新故,分別諸相能觀生壞,求舍摩他善入於定,亦能觀察息之麁細,乃至觀於內身,身作身想,是名比丘修於法行。

「憍陳如!修數息時獲得二事:一者、離惡覺觀;二者、觀息相貌。修集隨時亦得二事:一者、專念念心;二者、離善覺觀。觀於冷暖亦得二事:一者、分別出入;二者、觀心數相。修觀身時亦得二事:一者、身輕;二者、心輕。轉觀生滅亦得二事:一者、知一切法是無常相;二者、知一切法是無樂相。

「善男子!法行比丘念入出息繫心一處。云何數減?二數為一,三數為二,乃至十數為九,是名數減。

「云何數增?一數為二,乃至九數為十,是名數增。何故修增?壞一切覺觀故。得初禪時觀息入出,及以心相。

「初禪五支:一、覺;二、觀;三、離生喜;四者、受樂;五者、定。具五支時離貪恚癡。若有比丘具是五支,是名法行,遠離五事成就五事,修集梵行成大功德。

「憍陳如!若有比丘能得二禪,名為法行。若有比丘觀息出入,係心一處遠離喜樂,得第三禪不喜不樂。何以故?一心繫念息入出已,遠離喜樂得第四禪。若有比丘觀息入出,則觀五陰;若觀五陰,是名法行。

「若比丘見一切法行生滅,乃至見一切煩惱生滅,是名法忍。若比丘見眼空,乃至見意識空,是名空忍。若比丘見眼無相,乃至見意識無相,是名無相忍。若比丘不願於眼乃至意識,是名無願忍。若比丘觀苦異樂異不苦不樂異,是名中諦忍。若為眾生行於生死,如是名為隨上諦忍。

「云何隨忍、隨根、隨力、隨於覺觀,乃至隨涅槃?於如是法心不著者,是名信忍,是名為信,不名信根。若攝身心不令造惡,是為精進,不名進根。若能專念如是等法,是名為念,不名念根。心心數法能系一緣,是名為定,不名定根。若能不觀如是等相,是名為慧,不名慧根。若觀如是無根,是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觀於頂法、世第一法,觀三解脫空無相願無常苦空,是名法行,是名空三昧。如是三昧,緣無受命、緣無自在。無相三昧,緣盡緣壞、緣滅緣厭。無願三昧,緣於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緣甘露;有空三昧緣於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緣甘露;無相三昧緣於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緣甘露。憍陳如!若有比丘緣慧滅莊嚴入無願三昧,是名緣於甘露非甘露行。若有比丘緣慧滅而得解脫,名甘露行非緣甘露。空與無相亦復如是。憍陳如!若有比丘能如是觀,是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觀受、觀心,是名法行。何以故?能壞我見二十種故。憍陳如!斷見我見各有五種,色斷乃至識斷,是名五斷見;色我乃至識我,是名五我見。憍陳如!五種斷見分別則有四十四種:十六種說想,八說無想,八說非想非非想,六說種種想,六種說斷,是名四十四種。我見分別十八:四定說我,四種說邊,四說異事,六說無求三昧。是名六十二見。二十我見因緣,能生四百四種煩惱,為離如是諸煩惱故,觀於身心是名法行,如是比丘能觀身心。

「憍陳如!云何八人?云何決定?憍陳如!斷見之人言一念斷,常見之人言八忍斷,是二種人俱得決定,後離煩惱俱亦無妨。憍陳如!能得八忍是名八人,得十六心是名決定,是名如法。憍陳如!若有比丘成出入息,即得八人名,亦名決定。

「憍陳如!若有比丘成就數息,即得信根乃至慧根。若得五根,即得世間第一法。如是比丘,能破一切疑網之心,是名真實修集聖行。若有比丘成就苦智,則斷十種煩惱,是名修初無漏心觀。爾時,次第觀無願三昧,觀無願時修三十七助道之法,是名無漏定智,得苦法忍、苦法智、集法忍、集法智。爾時,觀於色界五陰、無色界四陰,如欲界苦,色無色界亦復如是。如是觀已,斷色無色十八種煩惱。十八種斷已,作是思惟:『如是諸苦從何業來?誰之所造?』作是觀已,了知『是苦從愛因緣,我若不拔如是愛根必當生苦。』是故觀集。作是觀已,斷七煩惱。觀欲界集已,色無色界亦復如是。如是觀已,得比忍、比智,作是觀時斷十二煩惱。

「憍陳如!具八忍者是名見法,斷三界集已,復作是觀:何因緣故斷於苦集?為安樂故,夫安樂者即是滅諦。爾時,初觀欲界滅諦,得滅法忍,斷七煩惱,色無色界亦復如是。作是觀已,得滅比忍,滅十二煩惱。復作是觀:何因緣故得是比忍?因修八道,以八正道力故,知欲界苦集滅諦,色無色界苦集滅諦。爾時次生道法忍,得已能斷八種煩惱。爾時,復觀色無色界,得道比忍,斷十四煩惱。以修集故,遠離八十八種煩惱,是名決定得須陀洹果,是名十六心,是名必得菩提,是七往來斷一切苦。

「憍陳如!有人從信決定,有人從法決定,有人從一生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羅漢。有人入信根乃至慧根,有人修定,有人修慧,有人得初禪乃至四禪,入決定觀,觀一切行無常次第生滅,遠離一切凡夫之法。有人觀一切行無常苦空不淨,不得自在無有寂靜,從緣而生從緣而滅。作是觀已,得寂靜滅諦,是名比丘如法而行。

「憍陳如!如來了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亦知一切眾生心性諸煩惱性,是名如來隨應眾生而為說法,隨諸煩惱宣說對治,是故得名薩婆若智。

「憍陳如!我涅槃後有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顛倒解義、顛倒宣說,以倒解說覆隱法藏,以覆法故名曇摩毱多。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而復讀誦書說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內外,破壞外道善解論義,說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問難悉能答對,是故名為薩婆帝婆。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說無有我及以受者,轉諸煩惱猶如死尸,是故名為迦葉毘部。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不作地相水火風相虛空識相,是故名為彌沙塞部。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皆說有我不說空相,猶如小兒,是故名為婆嗟富羅。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廣博遍覽五部經書,是故名為摩訶僧祇。善男子!如是五部雖各別異,而皆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

「云何名為隨於信行?若信三寶具足信根,從信根因緣入於決定,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過色無色界,得阿羅漢果。從信得解名信解脫,亦名一分,亦名身證,名慧解脫,是名隨信行。

「憍陳如!云何名為隨於法行?若有從法入於決定,具足慧根,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過色無色界,得阿羅漢果,是名見、到二分解脫,亦名身證慧得解脫,心得解脫得滅盡定,是故名為二分解脫。是名無學解脫,是名法行,是名成就觀身乃至成就法法觀,是名成就毘婆舍那及奢摩他。

「云何名為奢摩他?奢摩他者,名之為滅。能滅貪心、瞋心、亂心,名奢摩他。云何名為奢摩他相?能滅貪相及瞋癡相,名奢摩他相。云何名為隨奢摩他入於決定?若能隨修舍摩他行,尊重讚歎,向奢摩他方便莊嚴,是則名為奢摩他相。若有比丘,深自思惟:『我之貪心唯觀不淨乃能壞之,瞋恚之心慈能壞之,十二因緣能壞愚癡。』是名奢摩他相。

「云何名為毘婆舍那?若修聖慧,能觀五陰次第生滅,是名毘婆舍那。復次,若觀諸法皆如法性,實性實相真實了知,是名毘婆舍那。云何名為毘婆舍那相?若能成就具足念心,觀一切行從緣而生從緣而滅,一切行無自在無作無受,是名毘婆舍那相。云何名為從毘婆舍那入於決定?至心念於毘婆舍那,恭敬尊重向莊嚴道,是名從毘婆舍那入於決定。

「云何名為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若比丘能觀心出因緣,乃至一切行出因緣,是名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云何名為滅法攝心非出法攝心?若比丘能深觀察滅心因緣,乃至一切行滅因緣,是名滅法攝心非出法攝心。云何名為非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若比丘能觀心性眼性乃至識性,是名非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

「云何緣攝心非思惟攝心?若比丘能觀出息不觀入息,是名緣攝心非思惟攝心。云何名為思惟攝心非緣攝心?若比丘觀於入息,是名思惟攝心非緣攝心。云何名為非緣攝心非思惟攝心?若比丘觀於心性眼性,乃至意性,是名非緣攝非思惟攝。

「憍陳如!若比丘能攝心者,則得八十諸三昧門,及修三解脫門。若比丘觀過去身,及修莊嚴,觀身見身,是名修無願解脫門。若比丘觀過去身已,唯見於心而不見身,及修莊嚴觀身見身,是名修無相解脫門。若比丘觀過去身已,亦不見作及以作者,作者無身、身無作者,修莊嚴道觀身見身,是名修空解脫門。觀受心法亦如是。

「復次,憍陳如!三解脫門修莊嚴觀,觀一切行不出不滅,出已則滅滅無所至,不至去來,是名莊嚴無願解脫門。

「復次,觀未來世諸行未出,若行未出則無有滅,是名莊嚴無願解脫門。不畢竟盡,畢竟盡者則無生滅,若無生滅即畢竟盡,若畢竟盡即空因緣,若如是觀畢竟盡者,是名莊嚴空解脫門。若觀諸行是畢竟盡即無生滅,若無生滅即無有空。何以故?先有後無,名之為空。若本無者,則無後無。若無後無,云何名空?若無行者即是無為,畢竟盡者非是有為亦非無為,空亦非行亦非無行,是故畢竟盡者非有為攝非無為攝,是名莊嚴無相解脫門。若一切行畢竟盡者即是涅槃,非過去未來現在,是故非過去行滅名為涅槃,非未來現在行滅名為涅槃。須陀洹人見是涅槃,乃至阿羅漢人見是涅槃。

「云何名苦諦?觀一切行不見第一諦,觀一切因不見第二諦,觀一切滅不見第三諦,觀一切道不見第四諦。

「云何名生?本無後有,是名為生。云何名滅?有已還無,是名為滅。無有出滅,是名為盡。何因緣故?無有出滅名之為道,道有六行,修非修,行非行,知非知。若有比丘,能見如是生滅法者,是人能厭一切諸行,能見一切行無常相。

「云何無常相非無常法?若有相雜初無漏根行,若有相雜無願解脫門行,若有空相苦相不淨相無我相,是名無常相非無常法。云何無常法非無常相?所謂三界色相乃至法相,是名倒相、是名舍相,非無常相,是名無常法非無常相。云何無常相亦無常法?所謂一切眾生未得決定,以世俗道入諸三昧,隨法相忍,是名無常相亦無常法。云何非無常相非無常法?所謂寂靜常相、解脫淨相,是名非無常相非無常法。

「云何名為得第一諦?所謂觀於六根五陰猶如鏡像,名得第一諦。

「云何一心觀於四諦?若觀諸行悉是苦因,以苦因故可見可滅、可得遠離,如是名為心緣無漏,是故一心獲得四諦,名離有漏心得解脫。若有比丘觀於心心,是名無願解脫門觀心心,已觀十二事:一者、業;二者、行;三者、苦;四者、空;五者、壞;六者、不自在;七者、過去;八者、現在;九者、未來;十者、因緣;十一者、無作;十二者、無受。是名見於心心,名無願解脫門。

「若有比丘觀察是心,無有心主無出入者,無能遠離無可遠離,是名見於心心得空解脫門。若觀無有入定之心,而得遠離一切煩惱,無因緣故煩惱不生,是名遠離見於心心得無相解脫門。若如是觀,即得遠離有漏之心,得無漏解脫。

「憍陳如!一切有為諸行無有決定,若不定者,云何而得入於定聚?若言觀察於三世已得入定聚者,是義不然。何以故?過去已盡,未來未出,現在無常,三世觀異,云何得入正聚聚耶?是故一切異觀性不決定。

「憍陳如!譬如殿堂有四梯橙。若言不由初第一橙至四橙者,無有是處;登初橙時亦不得名登第四已,如是四橙亦不名一。憍陳如!若是四諦即一諦者,可一心得。憍陳如!觀時亦異、得時亦異。觀時異者,因果盡壞;得時異者,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若有比丘觀行無常,是苦無我不淨無住,是漏結緣是一切有,是名繫縛。是故不求諸陰諸行,厭一切行樂求涅槃,至心思惟涅槃功德,深樂寂靜不惜身命,修奢摩他毘婆舍那,是名比丘修集法行。

「憍陳如!云何比丘心能見心?若有比丘能觀察心,心是無常是生滅法,是名比丘心能見心,如是比丘修空三昧。云何名空?陰入界空,諦空實空,十二因緣空,性空。云何陰空?所謂色空無我我所,乃至識空無我我所,是名陰空;入界二空亦復如是。云何諦空?所謂苦諦無得無舍,乃至道諦亦復如是。云何實空?一切法中無有覺觀我及我所,是名實空。云何十二因緣空?十二因緣即是十二有支,觀十二支無我我所,是名十二因緣空。云何性空?若有比丘,觀於眼空無我我所,乃至意空亦復如是,是名法行能觀心心。如是比丘不見眾生、壽命、士夫、某甲,知諸法性、真解世諦,為流佈故說陰入界,知一切法性無出滅。如是比丘能度生死,能知一切苦集滅道、能斷煩惱。

「憍陳如!若有比丘修集法行,知一切法從因緣生從因緣滅。如是比丘得三解脫知色真相。色真相者,所謂礙相、受受相、想覺相、行行相、識知相,是名真知一切法相,如是觀已得空解脫門;見一切法無作受者壽命自在,唯見無常苦無我等,是名得無願解脫門;觀一切法無生無滅,是名得無相解脫門。

「憍陳如!法行比丘能得神通,無惡覺觀,口終不說四種惡過,無有鬪諍不聽惡言。爾時即得遠離五蓋、增五善根,是法行比丘獲得初禪。入初禪已欲得身通,係心鼻端觀息入出,深見九萬九千毛孔息之出入。見身悉空,乃至四大亦復如是。如是觀已,遠離色相獲得神通,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獲得眼通?憍陳如!若有比丘觀息出入真實見色,既見色已作是思惟:『如我所見三世諸色,意欲得見隨意即見。』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得天耳通?憍陳如!若有比丘得初禪時,觀息出入已次第觀聲,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得他心智?若有比丘觀息出入得初禪時,修奢摩他毘婆舍那,是名他心智,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得宿命智?憍陳如!若有比丘觀息出入,得初禪時獲得眼通,得眼通已,觀於初有迦羅羅時,乃至五陰生滅、無量劫中五陰生滅,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所言禪者何故名禪?疾故名禪,疾大疾,住大住,靜寂靜,觀滅遠離是名為禪。初禪者亦名具足,亦名遠離。云何具足?云何遠離?言遠離者,遠離五蓋。言具足者,具足五支,所謂覺、觀、喜、安、定。云何名覺?如心覺大覺、思惟大思惟,觀於心性是名為覺。云何名觀?若觀心行大行遍行隨意,是名為觀。云何為喜?如真實知大知心動至心,是名為喜。云何為安?所謂身安心安受安,受於樂觸,是名為安。云何為定?若心住大住不亂,於緣不謬無有顛倒,是名為定。第二禪者,同離五事,所謂五蓋,具足三支:一喜、二安、三定。入第三禪,亦離五事,具足五支:一者、念;二者、舍;三者、慧;四者、安;五者、定。入第四禪,亦離五事,具足四支:一者、念;二者、舍;三者、不苦不樂;四者、定。憍陳如!若有比丘具足四禪,是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觀身厭患,遠離身相一切身觸喜觸樂觸,分別色陰遠離色陰,觀無量空處,是名法行比丘入空處定,是名比丘修集法行。

「憍陳如!云何比丘得識處定?若有比丘修舍摩他、毘婆舍那,觀心意識,自知此身不受,知三受已,得遠離是三種受,是故名為得識處定,是名法行。

「憍陳如!云何比丘得少識處定?若有比丘觀三世空,知一切法行亦生亦滅,空處識處亦生亦滅,作是觀已次第觀識:我今觀識亦非識非非識,若非識者是名寂靜。我今云何永斷此識?作是觀已得少識處,是名比丘得少識處定。

「憍陳如!云何比丘獲得非想非非想定?憍陳如!若有比丘有非心想,作是順忍:『我今此想是苦是漏、是瘡是癕、是不寂靜。若我能斷如是非想及非非想,是名寂靜。』若有比丘,能斷如是非想非非想,是名獲得無想解脫門。何以故?法行比丘作是思惟:『若有受想、若有識想、若有觸想、若有空、若有識、若有非想非非想,如是等想名為麁想。我今若修無想三昧,則能永斷如是等想。』是故見於非想非非想為寂靜處,如是見已,入非想非非想定。

「若得非想非非想定已,不愛不貪能破無明,破無明已,名為獲得阿羅漢果。前三種定,二道所斷;後第四定,終不可以世俗道斷。凡夫離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麁煩惱,亦有十法,所謂:一受、二想、三行、四觸、五思惟、六欲、七解、八念、九定、十慧。云何為受?所謂識受。云何為想?所謂識想。云何為行?所謂法行。云何為觸?所謂意觸。云何為思?所謂法思。云何為欲?所謂欲入出定。云何為解?所謂法解。云何為念?所謂念三昧。云何為定?所謂心如法住。云何為慧?所謂慧根慧力,觀向四果行,乃至得阿羅漢果,觀於生滅及空三昧,觀於四大如四毒蛇。如是十法,第四空處具足而有,以其無有麁煩惱故,一切凡夫謂是涅槃。

「憍陳如!若有比丘修集聖道,厭離四禪及四空處,觀於滅定莊嚴之道,作是思惟:『諸出入息悉是無常,我若能斷出入息者,即是安樂。』是故一切諸行因緣悉滅,受滅乃至慧滅,覺觀滅故,陰入界滅、貪恚癡滅、一切心數法滅、一切非心數法亦滅,是名不與凡夫共法,非是世法是無學法。

「憍陳如!若須陀洹、斯陀含,終不能得如是滅定。若次第得須陀洹果,亦不能得,若須陀洹舍是身已,得阿羅漢果,亦不能得。若有具足八解脫者,是人能得。

「憍陳如!若使如來窮劫盡劫說是法目陀羅尼法乃能窮盡,是名法無礙智。憍陳如!如是法目陀羅尼者,不可思議。憍陳如!假使有人,能以兔毛渧數知海水渧,不能數知法目陀羅尼所有功德。若除如來欲說盡者無有是處,乃至一切娑婆世界微塵亦爾。」

爾時,世尊告金剛山童子言:「善男子!汝所持來法目陀羅尼,吾今所說頗有異不?」

「不也。世尊!」

「善男子!如是說不?」

「世尊!實如是說。」

「善男子!若有人能受持如是法,讀誦書寫廣為人說,當知是人常為一切人、天、龍、神、阿修羅、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之所守護,一切四魔不能得其便,度煩惱河入八正道。」

金剛山童子言:「善哉,善哉!世尊!實如聖教。」

爾時,世尊告憍陳如:「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行是法無能壞者,是名施光能淨寂靜,無有行處、無濁無動、無有舍宅、無少無多,名至處行、細行、堅行,能壞四魔及四魔眾、一切邪見,度生死河入智慧海,常為諸聖之所讚歎,得近如來所入之處。雖復未斷一切煩惱,亦得上身無上菩提、上色、上力、上辯、上念、上慧、上處;或得典領作四域王、若三二一;若作帝釋,乃至得作他化自在王;若作梵王;若復獲得菩提樹下金剛之床,梵音深遠其心平等,得大悲心得舍摩他,壞諸煩惱名無上尊。」

說是法時,舍利弗、目揵連等,於一坐處得阿羅漢果。

爾時,一切世人、諸天而讚歎言:「如來功德不可思議,無量眾生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四天王及功德天白佛言:「世尊!隨是經典所流佈處,我當護其四部弟子,及其國土、城邑、村落、諸王、人民。」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二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虛空目分第十之一初聲聞品第一

爾時,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與無量比丘僧諸大菩薩,圍遶說法。

時舍利弗、目揵連等,出家未久,以舍利弗、目連因緣,說聲聞法雜四真諦。爾時,眾中有諸人輩,本是外道,諸根闇鈍自謂有智,起大憍慢,增長色慢、欲慢、無明慢、勝慢、非法慢,未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證。是故如來為如是等,宣說中道,為離如是惡煩惱故。如來說是中道義時,如是諸人各各論說斷見、我見。爾時,世尊即作是念:「哀哉!諸人本外道故,雖入佛法猶生大慢,於未得中而生得想,於未知中而生知想,於如來法中而不修行。雖順四諦,而不能得四無礙智,乃至不得第四果證。」

爾時,世尊二手舉捉瞻婆華鬘,發大誓願,以願力故,於華鬘中出生四寶:一、帝釋寶;二、天光寶;三、金剛光寶;四、勝諸光寶。一一寶中出大光明,遍照此間娑婆世界,光明出已擲之虛空。時華鬘中說是偈言:

「雖除鬚髮不去結,  被服染衣不離染,
 示佛為師不隨教,  如是之人污大眾。
 如來宣說正法時,  而復不能至心聽,
 是人不得真實義,  亦不能離諸煩惱。
 若能覩見實法性,  是能破壞無明慢;
 若有親近善知識,  是人速得甘露味;
 若能呵責於生死,  是則能得到彼岸;
 是人具足戒多聞,  亦具禪定智慧聚。
 若人欲壞煩惱魔,  遠離陰魔及死魔,
 摧伏天魔諸眷屬,  常當親近無上尊。」

說是偈已,聲聞弟子有憍慢者,咸作是念:「如來知我並有污心,是故為我說如是偈。」即時心中生大慚愧;及四天下佛諸弟子,亦復如是生慚愧心,於一念頃悉來集會。

爾時,無量百千萬億聲聞大眾悉來聚集。於是佛知眾會已定,即為宣說雜四真諦。

時此寶鬘直往南方,過九萬二千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金剛光藏,其土眾生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金剛光明功德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亦為四眾宣說如是雜四真諦法。而彼會中有諸菩薩、聲聞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見是寶鬘大光明已,觀察四方。仰見寶鬘在佛頂上虛空中住,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寶鬘從何處來?誰之所遣?」

彼佛答曰:「善男子!北方去此,九萬二千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有佛、世尊,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亦為具足五滓眾生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如我今於此土無異。

「善男子!彼佛世界所有眾生,甚大癡闇麁獷輕躁,生大憍慢多作惡業難調難解,是故釋迦牟尼如來為此大集,於大集中演說正法,為壞如是諸大惡事。彼世界中所有眾生,於未得中而作得想,於未證中而作證想,於未修中而作修想。是故彼佛為大眾說法,如法修行,為壞如是大憍慢故,為得盡智及無生智,將欲宣說虛空目法行。為得聲聞緣覺佛果,欲開如來無上法藏。是故彼佛遣此寶鬘,從我索欲。我今與之,並欲以是法目陀羅尼贈彼為信。能作無量微妙大明,能乾一切諸惡煩惱,能持一切所聞不忘,能淨一切心之垢污,能護一切諸善禁戒,能入一切大智慧中,能護一切無上三昧,能護己心生他喜心,受持聖法遠離諸病,所求之法如願即得。增長一切資生所須,亦能長養一切善根,能調惡王及以四姓,諸惡鬼神鳥獸水蟲,護持一切諸善根本,能得如來一切諸法,乃至能得十八不共。是故我今欲遣如是法目陀羅尼至彼世界與釋迦如來。」

即告金剛山童子言:「善男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稱我名字問訊彼佛,金剛光明功德如來,以此法目陀羅尼門遠贈世尊。」

金剛山童子言:「世尊!善哉,善哉!我亦欲往禮覲彼佛,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

爾時,復有六萬億菩薩摩訶薩八十千億聲聞大眾,同聲而言:「世尊!我等亦欲詣彼世界禮覲彼佛,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唯願如來加我神力令得往返。」

彼佛答言:「善哉,善哉!諸善男子!宜知是時。是金剛山童子者,能調伏汝,即是汝等善知識也。」

爾時,彼佛即告金剛山童子言:「善男子!諦聽,諦聽!我當為汝宣說如是法目陀羅尼。」即說咒曰:

◎「阿[(口*皮)/女](一) 阿[(口*皮)/女](二) 阿[(口*皮)/女](三) 若那蛇吒(四) 摩訶摩呿(五) 三摩呿呿[(口*皮)/女][(口*皮)/女](六) 樹提(七) 阿咃(八) 那[(口*皮)/女]那蛇濘(九) 佛闍羅哆(十) 安豆賴哆(十一) 闍邏迦哆(十二) 阿那耨德叉(十三) 凡浮婆(十四) 那婆荼婆(十五) 勒叉盧戰那(十六) 莎致呿婆(十七) 陀邏尼叉闍(十八) 波邏迦啅婆(十九) 鞞那叉(二十) 婆那鞞吼(二十一) 阿那迦呿(二十二) 戰荼咩修(二十三) 波陀呿多(二十四) 修盧遮那(二十五) 盧戰那婆(二十六) 盧遮蛇若婆婆斯(二十七) 莎呵(二十八)

「善男子!汝當受持讀誦書寫是陀羅尼,往彼世界問訊釋迦牟尼如來。如我辭曰:『四部弟子樂受法不?四姓之人能供養不?眾生之心不濁亂不?常能親近於如來不?復能尊重讚歎佛不?增廣流佈佛正法不?金剛光明功德如來,以此法目陀羅尼門遠贈世尊,能作大明,乾焦一切諸惡煩惱,乃至獲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

時,金剛山童子受持、讀誦、書寫如是陀羅尼已,告諸大眾:「若欲往彼娑婆世界覲見釋迦牟尼如來,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者,應當遠離一切色想,亦莫念於分別之相。常當修集虛空之相,遠離一切取舍等相,放舍一切塵勞等相,解諸結縛專念虛空。」

爾時,大眾咸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即前禮佛,禮已繫念觀虛空相,於一念頃即來至此娑婆世界,覲見釋迦牟尼如來。頭面禮足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右遶三匝,卻在一面合掌而立。

是時,寶鬘復往西方,過八萬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慧闇,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曰智幢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亦為四眾宣說如是雜四諦法。彼時會中有諸菩薩、聲聞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見是寶鬘大光明已,觀察四方。仰見寶鬘在佛頂上虛空中住,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寶鬘從何處來?誰之所遣?」

彼佛答言:「善男子!東方去此,八萬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釋迦牟尼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如我今於此土無異,乃至欲開如來法藏。是故彼佛遣此寶鬘,從我索欲。我今與之,並欲贈彼淨目陀羅尼,能作大明乾焦煩惱,乃至能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是故我今,欲遣如是淨目陀羅尼至彼世界贈彼如來。」

彼佛即告勝幢童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稱我名字問訊彼佛,並以如是淨目陀羅尼門,遠相贈遺。」

時彼眾中復有無量菩薩、聲聞,同聲而言:「善哉!世尊!我等亦欲詣彼世界禮覲彼佛,並欲聽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乃至彼佛即說咒曰:

◎「蜜呵(一) 蜜呵(二) 蜜呵(三) 蜜呵(四) 阿婆蜜呵(五) 薩多蜜呵(六) 修婆舍蜜呵(七) 那婆蜜呵(八) 修破婆(九) 阿能伽提比叉(十) 闍蛇私羅(十一) 那羅烏難(十二) 呿婆波囉(十三) 那邏邏禪(十四) 修叉(十五) 翅奢私羅(十六) 阿婆羅私摩(十七) 摩訶廁提闍那(十八) 阿那叉陀(十九) 阿婆呿伽(二十) 那由多文陀(二十一) 娑婆邏(二十二) 阿若伽伽(二十三) 薩遮首留婆竭婆車那(二十四) 莎呵(二十五)

「善男子!汝當受持、讀誦、書寫是陀羅尼,往彼世界。」乃至一面合掌而立。

是時,寶鬘復至北方,過九萬九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為常,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發光功德,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而彼會中有諸菩薩、聲聞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見是寶鬘大光明已,觀察四方。仰見寶鬘在佛頂上虛空中住,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寶鬘,從何處來?誰之所遣?」

彼佛答言:「善男子!南方去此,九萬九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釋迦牟尼,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如我今於此土無異。乃至欲開如來法藏,是故遣此四寶華鬘,從我索欲。我今與之,並欲贈彼光目陀羅尼,能作大明乾焦煩惱,乃至,能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是故我今,欲遣如是光目陀羅尼,至彼世界贈彼如來。」

彼佛即告勝意童子:「善男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稱我名字問訊彼佛,以是光目陀羅尼遠相贈遺。」

時彼眾中,復有無量菩薩、聲聞,同聲而言:「善哉!世尊!我等亦欲詣彼世界禮覲彼佛,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乃至彼佛即說此陀羅尼:

◎「闍婆摩(一) 闍婆摩(二) 闍婆摩(三) 阿拘盧吒(四) 比婆闍婆(五) 摩訶陀摩(六) 呿婆(七) 阿邏闍(八) 散菩陀若呿婆(九) 阿邏闍[(口*皮)/女]婆(十) 三牟婆邏[(口*皮)/女]婆(十一) 三摩邏[(口*皮)/女][(口*皮)/女](十二) 闍[(口*皮)/女][(口*皮)/女][(口*皮)/女][(口*皮)/女](十三) 闍提叉蛇婆婆(十四) 摩希闍婆涅畔陀(十五) 比牟遮婆婆(十六) 那蛇那婆婆(十七) 遮颰婆婆(十八) 輸盧多婆婆(十九) 其浪那婆婆(二十) 鞾婆婆(二十一) 迦蛇婆婆(二十二) 質多婆婆(二十三) 三牟陀婆婆(二十四) 提邏那婆婆(二十五) 瞋那修留提婆婆(二十六) 莎呵

「善男子!汝當受持、讀誦、書寫是陀羅尼往彼世界。」乃至一面合掌而立。

是時,寶鬘復至東方,去此六萬千億佛土,彼有世界名曰寶頂,具足五滓。有佛號曰寶蓋光明功德,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而彼會中有諸菩薩、聲聞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見是寶鬘大光明已,觀察四方。仰見寶鬘在佛頂上虛空中住,即白佛言:「如是寶鬘從何處來?誰之所遣?」

彼佛答言:「西方去此,六萬千億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釋迦牟尼十號具足,亦為四眾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如我今於此土無異,乃至欲開如來法藏,是故遣此四寶華鬘,從我索欲。我今與之,並欲贈彼聖目陀羅尼,能作大明乾燋煩惱。乃至能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是故,我今欲遣如是聖目陀羅尼至彼世界贈彼如來。」即告虛空聲童子:「善男子!汝可往彼娑婆世界,稱我名字,問訊彼佛,並以如是聖目陀羅尼遠相贈遺。」乃至復有無量菩薩、聲聞大眾,同音而言:「善哉!世尊!我等亦欲詣彼世界禮覲彼佛,並欲啟受所未曾聞虛空目法門。」乃至彼佛即說此陀羅尼:

◎「阿羅摩(一) 阿羅摩(二) 阿羅摩(三) 闍蛇邏闍(四) 首路羅闍(五) 伽闍手(六) [(口*皮)/女]邏遮羅(七) 阿尼遮(八) 阿呿莎邏(九) 呿伽莎闍那(十) 那烏訶(十一) 那邏咃(十二) 那烏訶(十三) 摩醯首邏遮摩(十四) 阿摩昵(十五) 阿蛇莎利邏(十六) 遮颼遮摩(十七) 遮颼散遮颼那(十八) 那[(口*皮)/女](十九) 那婆摩闍(二十) 阿[(口*皮)/女]呿[(口*皮)/女](二十一) 車婆那婆呿伽禪頭(二十二) 娑羅戰陀羅(二十三) 摩醯首邏尼羅那[(口*皮)/女](二十四) 薩陀摩叉蛇(二十五) 莎呵

「善男子!汝當受持、讀誦、書寫是陀羅尼往彼世界。」乃至一面合掌而立。

時四童子變此世界地平如掌,香華幡蓋七寶具足,為供養佛。一切天宮、阿修羅宮悉為震動,諸天悅豫多受喜樂,咸以香華、七寶、幡蓋、種種伎樂,供養於佛。

時四童子作如是等,供養佛已,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各執四寶說偈讚嘆:

「佛是清淨大法王,  為諸眾生說甘露,
 於諸眾生心如地,  大寶商主愍一切。
 為眾生說清淨法,  令離諸苦及煩惱,
 如來心等如虛空,  其語微妙知真道。
 具足戒禁及智慧,  永滅煩惱降甘露,
 為渴法者出惡世,  智炬大明能壞闇。
 雖無修集八聖道,  及以證得解脫者,
 如來猶故生憐愍,  施諸人天淨法眼。
 能度眾生生死岸,  能施無上七財寶,
 能令眾生悔生死,  具修三十七助道。
 法寶久失佛今示,  是故得名無上尊,
 四方眾生已大集,  唯願憐愍轉法輪。」

爾時,一切無量大眾心生歡喜,各作是言:「如是無量無邊眾生從何處來?威儀清淨具無量德,慚愧智慧皆悉成就。我從昔來未曾覩見如是妙色五通大仙。」

爾時,世尊告憍陳如比丘:「憍陳如!四方多有無量菩薩悉來集會,為聽法故,今當至心清淨其意。」

爾時,世尊以微妙音告四童子:「諸善男子!善來,甚快!從何方面何處而來?」時四童子敬禮佛足,周匝圍遶。

爾時,金剛山童子言:「世尊!南方去此,九萬二千億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金剛光藏,具足五滓。有佛、世尊,號金剛光明功德如來,十號具足,今現在為諸眾生,宣說開示雜四諦法。彼佛勸我至此世界,問訊世尊,並欲聽受虛空目法門。世尊!彼金剛光明功德如來,致敬慇勤,問訊世尊。並遺如是陀羅尼,能作大光明乾焦煩惱。乃至能得如來十八不共之法。」即於佛前說如是咒。乃至四童子亦復如是。說是咒已,其地即時六種震動。

一切龍王各作是言:「我等亦當共至佛所。」爾時,東方有二龍王:一名、牛護,二名、寶護,是二龍王與六萬龍王。南方亦二:一名、為月,二名、婆修,與七萬龍王來至佛所,頭面敬禮,前白佛言:「世尊!我等皆能受持、讀誦、書寫如是法目陀羅尼。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書寫如是法目陀羅尼者,我等皆當誠心守護。」西方、北方亦復如是。爾時世界一一各有十萬龍王,來至佛所頭面禮敬。

爾時,龜茲國土有一龍王,名曰海德,是阿那婆達多龍王弟,與九萬龍王。于闐國土有一龍王,名樂藏寶,亦是阿那婆達多龍王弟,與萬八千龍王。波羅越國有一龍王,名曰山德,亦是阿那婆達多龍王弟,與二萬龍王。師子國土有一龍王,名曰寶藏,與四萬八千龍王。毘茶國土有一龍王,名曰長髮,與四萬二千龍王。念蜜奢山有一龍王,名曰婆修吉,與八千龍王。烏萇國土有一龍王,名阿缽羅羅,與二萬五千龍王。乾陀羅國有一龍王,名伊羅缽多,與三萬龍王。真丹國土有一龍王,名曰三角,與萬八千龍王。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亦與無量龍王,共至佛所,頭面禮敬,白佛言:「世尊!我等皆能受持、讀誦、書寫如是陀羅尼門,乃至不忘不失一字。」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真實能護正法。」

爾時,世尊告正語天女:「天女!汝能守護我正法不?」

「世尊!如來在世及滅度後,是陀羅尼流佈之處我當守護,有受持者隨其所求我當與之。若復有欲見我身者,我當現之。世尊!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見我者,當淨其身,持戒精進,於一日中三時洗浴,斷食三日,獨在靜處,若佛像邊、若在塔中、若處靜室,以妙香華、種種幡蓋,及諸味漿供養於佛。面正東向,讀誦如是陀羅尼句:

「『[(口*皮)/女]吒置(一) [(口*皮)/女]吒置(二) 休婁(三) 休婁(四) 屯豆婁(五) 屯豆婁(六) 呿吒(七) 呿吒(八) 比莎訶』

「是時,四眾誦是陀羅尼已,我當隨諸四眾之所願,求我悉當令一切成就。若我不來,即為欺誑十方諸佛,亦莫令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佛告羅睺阿修羅王、毘摩質多阿修羅王、毘婁遮那阿修羅王:「我今以此淨目陀羅尼,付囑汝等。何以故?汝有大力,若有眾生不信三寶,能令信故。」

諸阿修羅言:「善哉!世尊!我等護持。若有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受持、讀誦、書寫廣說是陀羅尼,我於是等能施八事。何等為八?一者、健行;二者、樂聽受法;三者、心無怖畏;四、者常明無闇;五者、善願具足;六者、解脫;七者、具足辯才;八者、善法增長。世尊!若阿修羅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惱是人者,我等當治。若我不於此世界中護佛法者,則為欺誑十方諸佛。」

爾時,世尊觀四眾已,告憍陳如比丘:「憍陳如!一切大眾甚樂聞法,無量世界、無量眾生悉為法故來集於此,咸皆欲知法行方便,成大智慧,遠離貪慾一切煩惱,真實了知法行方便。」

時憍陳如白佛言:「善哉!世尊!誠如聖教。世尊!四方世界無量菩薩悉持四佛所與欲來,並欲啟受虛空目法行。今正是時,唯垂憐愍,為眾生故而宣說之。世尊!所言法行,法行比丘。云何名為法行比丘?唯願世尊,分別演說法行比丘。」

佛言:「憍陳如!至心諦聽當為汝說。若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謂修多羅乃至優婆提舍,是名樂讀,不名法行。復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樂為四眾敷揚廣說,是名樂說,不名法行。復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能廣演說思惟其義,是名思惟,不名法行。復有比丘,受持讀誦十二部經,演說思惟觀其義理,是名樂觀,不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能觀身心,心不貪著外一切相,謙虛下意不生憍慢,不以愛水溉灌業田,亦不於中種識種子。滅覺觀心境界都息,永離煩惱其心寂靜,如是比丘,我則說之名為法行。如是比丘,若欲獲得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如來菩提,即能得之。

「憍陳如!如工陶師埏埴調泥,置之輪上隨意成器,法行比丘亦復如是。

「憍陳如!若有比丘修法行者,當觀三事:一者、身;二者、受;三者、心。觀三事已,得二種智:一者、盡智;二者、無生智。

「憍陳如!云何盡智?云何無生智?知盡煩惱名為盡智,知盡有支名無生智。復次,無行行智名曰盡智,無行果智名無生智;盡諸使智名曰盡智,盡煩惱智名無生智。復次,知盡諸行名曰盡智,盡一切有名無生智;分別盡物是名盡智,知諸縛解名無生智;知盡根界名曰盡智,知盡緣界名無生智。不覺觀煩惱名曰盡智,不覺觀果報名無生智。復次,盡三地智名曰盡智,盡一切漏名無生智。復次,我生已盡梵行清淨,名曰盡智,更無餘有名無生智。如是二智即名一智,亦名一行知於三道。

「若有比丘能斷三道,是名法行,能作是觀,是觀心受。

「云何比丘能觀察身?若有比丘觀息出入,是名觀身、觀受、觀心。

「云何名為觀息出入?息入出者,名阿那波那,入名阿那,出名波那,觀於出入如門如向。若有比丘能如是觀,是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觀能數,隨息入出冷暖長短,若遍滿身,係心鼻端,能觀新故,分別諸相能觀生壞,求舍摩他善入於定,亦能觀察息之麁細,乃至觀於內身,身作身想,是名比丘修於法行。

「憍陳如!修數息時獲得二事:一者、離惡覺觀;二者、觀息相貌。修集隨時亦得二事:一者、專念念心;二者、離善覺觀。觀於冷暖亦得二事:一者、分別出入;二者、觀心數相。修觀身時亦得二事:一者、身輕;二者、心輕。轉觀生滅亦得二事:一者、知一切法是無常相;二者、知一切法是無樂相。

「善男子!法行比丘念入出息繫心一處。云何數減?二數為一,三數為二,乃至十數為九,是名數減。

「云何數增?一數為二,乃至九數為十,是名數增。何故修增?壞一切覺觀故。得初禪時觀息入出,及以心相。

「初禪五支:一、覺;二、觀;三、離生喜;四者、受樂;五者、定。具五支時離貪恚癡。若有比丘具是五支,是名法行,遠離五事成就五事,修集梵行成大功德。

「憍陳如!若有比丘能得二禪,名為法行。若有比丘觀息出入,係心一處遠離喜樂,得第三禪不喜不樂。何以故?一心繫念息入出已,遠離喜樂得第四禪。若有比丘觀息入出,則觀五陰;若觀五陰,是名法行。

「若比丘見一切法行生滅,乃至見一切煩惱生滅,是名法忍。若比丘見眼空,乃至見意識空,是名空忍。若比丘見眼無相,乃至見意識無相,是名無相忍。若比丘不願於眼乃至意識,是名無願忍。若比丘觀苦異樂異不苦不樂異,是名中諦忍。若為眾生行於生死,如是名為隨上諦忍。

「云何隨忍、隨根、隨力、隨於覺觀,乃至隨涅槃?於如是法心不著者,是名信忍,是名為信,不名信根。若攝身心不令造惡,是為精進,不名進根。若能專念如是等法,是名為念,不名念根。心心數法能系一緣,是名為定,不名定根。若能不觀如是等相,是名為慧,不名慧根。若觀如是無根,是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觀於頂法、世第一法,觀三解脫空無相願無常苦空,是名法行,是名空三昧。如是三昧,緣無受命、緣無自在。無相三昧,緣盡緣壞、緣滅緣厭。無願三昧,緣於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緣甘露;有空三昧緣於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緣甘露;無相三昧緣於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緣甘露。憍陳如!若有比丘緣慧滅莊嚴入無願三昧,是名緣於甘露非甘露行。若有比丘緣慧滅而得解脫,名甘露行非緣甘露。空與無相亦復如是。憍陳如!若有比丘能如是觀,是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觀受、觀心,是名法行。何以故?能壞我見二十種故。憍陳如!斷見我見各有五種,色斷乃至識斷,是名五斷見;色我乃至識我,是名五我見。憍陳如!五種斷見分別則有四十四種:十六種說想,八說無想,八說非想非非想,六說種種想,六種說斷,是名四十四種。我見分別十八:四定說我,四種說邊,四說異事,六說無求三昧。是名六十二見。二十我見因緣,能生四百四種煩惱,為離如是諸煩惱故,觀於身心是名法行,如是比丘能觀身心。

「憍陳如!云何八人?云何決定?憍陳如!斷見之人言一念斷,常見之人言八忍斷,是二種人俱得決定,後離煩惱俱亦無妨。憍陳如!能得八忍是名八人,得十六心是名決定,是名如法。憍陳如!若有比丘成出入息,即得八人名,亦名決定。

「憍陳如!若有比丘成就數息,即得信根乃至慧根。若得五根,即得世間第一法。如是比丘,能破一切疑網之心,是名真實修集聖行。若有比丘成就苦智,則斷十種煩惱,是名修初無漏心觀。爾時,次第觀無願三昧,觀無願時修三十七助道之法,是名無漏定智,得苦法忍、苦法智、集法忍、集法智。爾時,觀於色界五陰、無色界四陰,如欲界苦,色無色界亦復如是。如是觀已,斷色無色十八種煩惱。十八種斷已,作是思惟:『如是諸苦從何業來?誰之所造?』作是觀已,了知『是苦從愛因緣,我若不拔如是愛根必當生苦。』是故觀集。作是觀已,斷七煩惱。觀欲界集已,色無色界亦復如是。如是觀已,得比忍、比智,作是觀時斷十二煩惱。

「憍陳如!具八忍者是名見法,斷三界集已,復作是觀:何因緣故斷於苦集?為安樂故,夫安樂者即是滅諦。爾時,初觀欲界滅諦,得滅法忍,斷七煩惱,色無色界亦復如是。作是觀已,得滅比忍,滅十二煩惱。復作是觀:何因緣故得是比忍?因修八道,以八正道力故,知欲界苦集滅諦,色無色界苦集滅諦。爾時次生道法忍,得已能斷八種煩惱。爾時,復觀色無色界,得道比忍,斷十四煩惱。以修集故,遠離八十八種煩惱,是名決定得須陀洹果,是名十六心,是名必得菩提,是七往來斷一切苦。

「憍陳如!有人從信決定,有人從法決定,有人從一生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羅漢。有人入信根乃至慧根,有人修定,有人修慧,有人得初禪乃至四禪,入決定觀,觀一切行無常次第生滅,遠離一切凡夫之法。有人觀一切行無常苦空不淨,不得自在無有寂靜,從緣而生從緣而滅。作是觀已,得寂靜滅諦,是名比丘如法而行。

「憍陳如!如來了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亦知一切眾生心性諸煩惱性,是名如來隨應眾生而為說法,隨諸煩惱宣說對治,是故得名薩婆若智。

「憍陳如!我涅槃後有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顛倒解義、顛倒宣說,以倒解說覆隱法藏,以覆法故名曇摩毱多。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而復讀誦書說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內外,破壞外道善解論義,說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問難悉能答對,是故名為薩婆帝婆。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說無有我及以受者,轉諸煩惱猶如死尸,是故名為迦葉毘部。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不作地相水火風相虛空識相,是故名為彌沙塞部。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皆說有我不說空相,猶如小兒,是故名為婆嗟富羅。

「憍陳如!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廣博遍覽五部經書,是故名為摩訶僧祇。善男子!如是五部雖各別異,而皆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

「云何名為隨於信行?若信三寶具足信根,從信根因緣入於決定,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過色無色界,得阿羅漢果。從信得解名信解脫,亦名一分,亦名身證,名慧解脫,是名隨信行。

「憍陳如!云何名為隨於法行?若有從法入於決定,具足慧根,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過色無色界,得阿羅漢果,是名見、到二分解脫,亦名身證慧得解脫,心得解脫得滅盡定,是故名為二分解脫。是名無學解脫,是名法行,是名成就觀身乃至成就法法觀,是名成就毘婆舍那及奢摩他。

「云何名為奢摩他?奢摩他者,名之為滅。能滅貪心、瞋心、亂心,名奢摩他。云何名為奢摩他相?能滅貪相及瞋癡相,名奢摩他相。云何名為隨奢摩他入於決定?若能隨修舍摩他行,尊重讚歎,向奢摩他方便莊嚴,是則名為奢摩他相。若有比丘,深自思惟:『我之貪心唯觀不淨乃能壞之,瞋恚之心慈能壞之,十二因緣能壞愚癡。』是名奢摩他相。

「云何名為毘婆舍那?若修聖慧,能觀五陰次第生滅,是名毘婆舍那。復次,若觀諸法皆如法性,實性實相真實了知,是名毘婆舍那。云何名為毘婆舍那相?若能成就具足念心,觀一切行從緣而生從緣而滅,一切行無自在無作無受,是名毘婆舍那相。云何名為從毘婆舍那入於決定?至心念於毘婆舍那,恭敬尊重向莊嚴道,是名從毘婆舍那入於決定。

「云何名為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若比丘能觀心出因緣,乃至一切行出因緣,是名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云何名為滅法攝心非出法攝心?若比丘能深觀察滅心因緣,乃至一切行滅因緣,是名滅法攝心非出法攝心。云何名為非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若比丘能觀心性眼性乃至識性,是名非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

「云何緣攝心非思惟攝心?若比丘能觀出息不觀入息,是名緣攝心非思惟攝心。云何名為思惟攝心非緣攝心?若比丘觀於入息,是名思惟攝心非緣攝心。云何名為非緣攝心非思惟攝心?若比丘觀於心性眼性,乃至意性,是名非緣攝非思惟攝。

「憍陳如!若比丘能攝心者,則得八十諸三昧門,及修三解脫門。若比丘觀過去身,及修莊嚴,觀身見身,是名修無願解脫門。若比丘觀過去身已,唯見於心而不見身,及修莊嚴觀身見身,是名修無相解脫門。若比丘觀過去身已,亦不見作及以作者,作者無身、身無作者,修莊嚴道觀身見身,是名修空解脫門。觀受心法亦如是。

「復次,憍陳如!三解脫門修莊嚴觀,觀一切行不出不滅,出已則滅滅無所至,不至去來,是名莊嚴無願解脫門。

「復次,觀未來世諸行未出,若行未出則無有滅,是名莊嚴無願解脫門。不畢竟盡,畢竟盡者則無生滅,若無生滅即畢竟盡,若畢竟盡即空因緣,若如是觀畢竟盡者,是名莊嚴空解脫門。若觀諸行是畢竟盡即無生滅,若無生滅即無有空。何以故?先有後無,名之為空。若本無者,則無後無。若無後無,云何名空?若無行者即是無為,畢竟盡者非是有為亦非無為,空亦非行亦非無行,是故畢竟盡者非有為攝非無為攝,是名莊嚴無相解脫門。若一切行畢竟盡者即是涅槃,非過去未來現在,是故非過去行滅名為涅槃,非未來現在行滅名為涅槃。須陀洹人見是涅槃,乃至阿羅漢人見是涅槃。

「云何名苦諦?觀一切行不見第一諦,觀一切因不見第二諦,觀一切滅不見第三諦,觀一切道不見第四諦。

「云何名生?本無後有,是名為生。云何名滅?有已還無,是名為滅。無有出滅,是名為盡。何因緣故?無有出滅名之為道,道有六行,修非修,行非行,知非知。若有比丘,能見如是生滅法者,是人能厭一切諸行,能見一切行無常相。

「云何無常相非無常法?若有相雜初無漏根行,若有相雜無願解脫門行,若有空相苦相不淨相無我相,是名無常相非無常法。云何無常法非無常相?所謂三界色相乃至法相,是名倒相、是名舍相,非無常相,是名無常法非無常相。云何無常相亦無常法?所謂一切眾生未得決定,以世俗道入諸三昧,隨法相忍,是名無常相亦無常法。云何非無常相非無常法?所謂寂靜常相、解脫淨相,是名非無常相非無常法。

「云何名為得第一諦?所謂觀於六根五陰猶如鏡像,名得第一諦。

「云何一心觀於四諦?若觀諸行悉是苦因,以苦因故可見可滅、可得遠離,如是名為心緣無漏,是故一心獲得四諦,名離有漏心得解脫。若有比丘觀於心心,是名無願解脫門觀心心,已觀十二事:一者、業;二者、行;三者、苦;四者、空;五者、壞;六者、不自在;七者、過去;八者、現在;九者、未來;十者、因緣;十一者、無作;十二者、無受。是名見於心心,名無願解脫門。

「若有比丘觀察是心,無有心主無出入者,無能遠離無可遠離,是名見於心心得空解脫門。若觀無有入定之心,而得遠離一切煩惱,無因緣故煩惱不生,是名遠離見於心心得無相解脫門。若如是觀,即得遠離有漏之心,得無漏解脫。

「憍陳如!一切有為諸行無有決定,若不定者,云何而得入於定聚?若言觀察於三世已得入定聚者,是義不然。何以故?過去已盡,未來未出,現在無常,三世觀異,云何得入正聚聚耶?是故一切異觀性不決定。

「憍陳如!譬如殿堂有四梯橙。若言不由初第一橙至四橙者,無有是處;登初橙時亦不得名登第四已,如是四橙亦不名一。憍陳如!若是四諦即一諦者,可一心得。憍陳如!觀時亦異、得時亦異。觀時異者,因果盡壞;得時異者,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若有比丘觀行無常,是苦無我不淨無住,是漏結緣是一切有,是名繫縛。是故不求諸陰諸行,厭一切行樂求涅槃,至心思惟涅槃功德,深樂寂靜不惜身命,修奢摩他毘婆舍那,是名比丘修集法行。

「憍陳如!云何比丘心能見心?若有比丘能觀察心,心是無常是生滅法,是名比丘心能見心,如是比丘修空三昧。云何名空?陰入界空,諦空實空,十二因緣空,性空。云何陰空?所謂色空無我我所,乃至識空無我我所,是名陰空;入界二空亦復如是。云何諦空?所謂苦諦無得無舍,乃至道諦亦復如是。云何實空?一切法中無有覺觀我及我所,是名實空。云何十二因緣空?十二因緣即是十二有支,觀十二支無我我所,是名十二因緣空。云何性空?若有比丘,觀於眼空無我我所,乃至意空亦復如是,是名法行能觀心心。如是比丘不見眾生、壽命、士夫、某甲,知諸法性、真解世諦,為流佈故說陰入界,知一切法性無出滅。如是比丘能度生死,能知一切苦集滅道、能斷煩惱。

「憍陳如!若有比丘修集法行,知一切法從因緣生從因緣滅。如是比丘得三解脫知色真相。色真相者,所謂礙相、受受相、想覺相、行行相、識知相,是名真知一切法相,如是觀已得空解脫門;見一切法無作受者壽命自在,唯見無常苦無我等,是名得無願解脫門;觀一切法無生無滅,是名得無相解脫門。

「憍陳如!法行比丘能得神通,無惡覺觀,口終不說四種惡過,無有鬪諍不聽惡言。爾時即得遠離五蓋、增五善根,是法行比丘獲得初禪。入初禪已欲得身通,係心鼻端觀息入出,深見九萬九千毛孔息之出入。見身悉空,乃至四大亦復如是。如是觀已,遠離色相獲得神通,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獲得眼通?憍陳如!若有比丘觀息出入真實見色,既見色已作是思惟:『如我所見三世諸色,意欲得見隨意即見。』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得天耳通?憍陳如!若有比丘得初禪時,觀息出入已次第觀聲,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得他心智?若有比丘觀息出入得初禪時,修奢摩他毘婆舍那,是名他心智,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云何法行比丘得宿命智?憍陳如!若有比丘觀息出入,得初禪時獲得眼通,得眼通已,觀於初有迦羅羅時,乃至五陰生滅、無量劫中五陰生滅,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所言禪者何故名禪?疾故名禪,疾大疾,住大住,靜寂靜,觀滅遠離是名為禪。初禪者亦名具足,亦名遠離。云何具足?云何遠離?言遠離者,遠離五蓋。言具足者,具足五支,所謂覺、觀、喜、安、定。云何名覺?如心覺大覺、思惟大思惟,觀於心性是名為覺。云何名觀?若觀心行大行遍行隨意,是名為觀。云何為喜?如真實知大知心動至心,是名為喜。云何為安?所謂身安心安受安,受於樂觸,是名為安。云何為定?若心住大住不亂,於緣不謬無有顛倒,是名為定。第二禪者,同離五事,所謂五蓋,具足三支:一喜、二安、三定。入第三禪,亦離五事,具足五支:一者、念;二者、舍;三者、慧;四者、安;五者、定。入第四禪,亦離五事,具足四支:一者、念;二者、舍;三者、不苦不樂;四者、定。憍陳如!若有比丘具足四禪,是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觀身厭患,遠離身相一切身觸喜觸樂觸,分別色陰遠離色陰,觀無量空處,是名法行比丘入空處定,是名比丘修集法行。

「憍陳如!云何比丘得識處定?若有比丘修舍摩他、毘婆舍那,觀心意識,自知此身不受,知三受已,得遠離是三種受,是故名為得識處定,是名法行。

「憍陳如!云何比丘得少識處定?若有比丘觀三世空,知一切法行亦生亦滅,空處識處亦生亦滅,作是觀已次第觀識:我今觀識亦非識非非識,若非識者是名寂靜。我今云何永斷此識?作是觀已得少識處,是名比丘得少識處定。

「憍陳如!云何比丘獲得非想非非想定?憍陳如!若有比丘有非心想,作是順忍:『我今此想是苦是漏、是瘡是癕、是不寂靜。若我能斷如是非想及非非想,是名寂靜。』若有比丘,能斷如是非想非非想,是名獲得無想解脫門。何以故?法行比丘作是思惟:『若有受想、若有識想、若有觸想、若有空、若有識、若有非想非非想,如是等想名為麁想。我今若修無想三昧,則能永斷如是等想。』是故見於非想非非想為寂靜處,如是見已,入非想非非想定。

「若得非想非非想定已,不愛不貪能破無明,破無明已,名為獲得阿羅漢果。前三種定,二道所斷;後第四定,終不可以世俗道斷。凡夫離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麁煩惱,亦有十法,所謂:一受、二想、三行、四觸、五思惟、六欲、七解、八念、九定、十慧。云何為受?所謂識受。云何為想?所謂識想。云何為行?所謂法行。云何為觸?所謂意觸。云何為思?所謂法思。云何為欲?所謂欲入出定。云何為解?所謂法解。云何為念?所謂念三昧。云何為定?所謂心如法住。云何為慧?所謂慧根慧力,觀向四果行,乃至得阿羅漢果,觀於生滅及空三昧,觀於四大如四毒蛇。如是十法,第四空處具足而有,以其無有麁煩惱故,一切凡夫謂是涅槃。

「憍陳如!若有比丘修集聖道,厭離四禪及四空處,觀於滅定莊嚴之道,作是思惟:『諸出入息悉是無常,我若能斷出入息者,即是安樂。』是故一切諸行因緣悉滅,受滅乃至慧滅,覺觀滅故,陰入界滅、貪恚癡滅、一切心數法滅、一切非心數法亦滅,是名不與凡夫共法,非是世法是無學法。

「憍陳如!若須陀洹、斯陀含,終不能得如是滅定。若次第得須陀洹果,亦不能得,若須陀洹舍是身已,得阿羅漢果,亦不能得。若有具足八解脫者,是人能得。

「憍陳如!若使如來窮劫盡劫說是法目陀羅尼法乃能窮盡,是名法無礙智。憍陳如!如是法目陀羅尼者,不可思議。憍陳如!假使有人,能以兔毛渧數知海水渧,不能數知法目陀羅尼所有功德。若除如來欲說盡者無有是處,乃至一切娑婆世界微塵亦爾。」

爾時,世尊告金剛山童子言:「善男子!汝所持來法目陀羅尼,吾今所說頗有異不?」

「不也。世尊!」

「善男子!如是說不?」

「世尊!實如是說。」

「善男子!若有人能受持如是法,讀誦書寫廣為人說,當知是人常為一切人、天、龍、神、阿修羅、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之所守護,一切四魔不能得其便,度煩惱河入八正道。」

金剛山童子言:「善哉,善哉!世尊!實如聖教。」

爾時,世尊告憍陳如:「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行是法無能壞者,是名施光能淨寂靜,無有行處、無濁無動、無有舍宅、無少無多,名至處行、細行、堅行,能壞四魔及四魔眾、一切邪見,度生死河入智慧海,常為諸聖之所讚歎,得近如來所入之處。雖復未斷一切煩惱,亦得上身無上菩提、上色、上力、上辯、上念、上慧、上處;或得典領作四域王、若三二一;若作帝釋,乃至得作他化自在王;若作梵王;若復獲得菩提樹下金剛之床,梵音深遠其心平等,得大悲心得舍摩他,壞諸煩惱名無上尊。」

說是法時,舍利弗、目揵連等,於一坐處得阿羅漢果。

爾時,一切世人、諸天而讚歎言:「如來功德不可思議,無量眾生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四天王及功德天白佛言:「世尊!隨是經典所流佈處,我當護其四部弟子,及其國土、城邑、村落、諸王、人民。」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二

 

上篇:大方等大集經

下篇:大哀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大集部目錄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佛說般舟三昧經

佛說般舟三昧經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問事品第一...

佛說無言童子經

佛說無言童子經卷上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譬喻王經

大集譬喻王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復次說此法時...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 後漢月...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上並序 祖燈相繼數百年間。出類邁...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王...

持心梵天經

持心梵天所問經卷第一(一名莊嚴佛法諸義,又名佛說等...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道行般若經

道行般若經序 釋道安撰 大哉智度!萬聖資通,咸宗以成...

虛堂和尚語錄

虛堂和尚語錄卷第一 嘉興府興聖禪寺虛堂和尚語錄 參學...

【註音版】大品善生經

大品善生經...

佛說九色鹿經

佛說九色鹿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佛言:「昔者,菩薩...

佛說諸法本經

佛說諸法本經(出《中阿含》別翻)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佛教詞典】禪林象器箋

凡二十卷,目錄一卷。又稱禪宗辭典禪林象器箋。日僧無...

【佛教詞典】四十九僧

(儀式)修藥師之法,因四十九燈,而請四十九僧也。...

《阿彌陀經》與《金剛經》是否矛盾

弟子業障深重,賦質愚蒙,幸聞淨土法門,而得皈依座下...

真正的友誼,不是花言巧語

傍晚,一隻羊獨自在山坡上玩,突然從樹木中竄出一隻狼...

初學淨土法門從哪兒入手

問: 法師,對於初學者,尤其是想修淨土的人請您給一...

為什麼會生不孝順孩子

問: 我非常用心栽培我的兒女,可是兒女偏偏都很壞,...

惑業未盡的高僧也難出輪迴

歷代開悟而沒有了生死的,他就必然要輪轉。有可靠的資...

想求的求不到,想舍的又舍不脫

學佛的想求解脫,我們知道,不想執著,不想煩惱,這麼...

怎樣判斷自己對淨土的信心

問: 怎樣判斷自己是真信還是假信? 大安法師答: 其...

李炳南居士與印光大師的因緣

一、亂世學佛,皈依印光大師 李炳南(18901986)居士,...

自信原本就是一種美麗

別看它是一條黑母牛,牛奶一樣是白的。 格言 珍妮是個...

平心靜氣閱讀思惟淨土經論

凡有闡揚淨土者,平心和氣讀之。使揚禪抑淨之心,無絲...

在生活和職場中要做到口和無諍

生活和職場裡難免有不少紛爭,但如果能掌握六和敬的口...

紅薯的保健與妙用

紅薯,又稱甘薯、蕃薯、山芋等。紅薯中含有多種人體需...

【視頻】普賢菩薩行願品偈頌

普賢菩薩行願品偈頌

【視頻】《佛說療痔病經》蓮歌子演唱

《佛說療痔病經》蓮歌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