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五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寶髻菩薩品第十一之一

爾時,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坐師子座。放大光明猶如日月,得大自在猶如梵釋,功德高顯獨如須彌山,法界甚深猶如大海。於大眾中演說正法,初中後善字義真正,具足清淨班宣梵行,為諸菩薩淨於法印,令諸菩薩聞已修集。

爾時,東方過九萬二千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善華,其土有佛,號曰淨住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化眾生宣說正法。

有一菩薩名曰寶髻,與諸菩薩其數八千,沒彼世界欲來此土,齎妙寶蓋欲奉如來,其蓋周覆一千世界,及諸香華欲供養佛。妙音說偈讚嘆如來:

「若諸人天得覩佛,  則為獲得大利益,
 如來所受苦無量,  勤精進故得菩提。
 往昔精進修菩提,  超過一切諸菩薩,
 為令眾生得利益,  故轉無上正法輪。
 如來如是難得見,  所說正法亦難聞,
 獲得人身亦復難,  諸根具足亦如是。
 若諸眾生行不善,  亦不能作三善業,
 若人欲得大利益,  應當覲見釋中尊;
 若欲聽受無上法,  並見十方諸菩薩,
 具足三十二妙相,  應當速詣大寶坊。
 今若不種諸善根,  後必不得大涅槃,
 若欲具足人身者,  應當速詣娑婆界;
 若欲破壞三惡道,  欲受人天微妙樂;
 獲得無上無比樂,  應當詣於娑婆界。
 大醫今施甘露味,  除滅眾生諸煩惱,
 如來商主大法王,  今日演說無上界。」

寶髻菩薩說是偈時,其聲遍滿大千世界。

時舍利弗聞是偈已,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偈音何處演說?」

佛言:「舍利弗!東方過於九萬二千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善華,其土有佛號曰淨住。彼有菩薩名曰寶髻,與八千菩薩俱來至此,是其所說,其聲聞乎大千世界,勸諸眾生令修善法。」

爾時,寶髻菩薩與八千菩薩及無量人天來至佛所,頭面禮拜,白佛言:「世尊!善華世界淨住如來,致敬問訊:起居輕利,氣力安不?眷屬大眾樂受法不?世尊!我從彼來至此世界,為聽菩薩淨行法印。唯願如來,普為一切,大慈憐愍分別解說,令諸菩薩聞已修集,破壞一切煩惱習氣修菩薩行,了知一切眾生之心,能修菩薩所有行相,能得解了智慧之行,能知一切煩惱等行,能修菩薩所修法行,能深觀察一切罪過,身得無礙見一切佛。」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諦聽,諦聽!我今當說如是淨行十分之一。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四行。何等為四?一者、波羅蜜行;二者、助菩提行;三者、神通行;四者、調眾生行。波羅蜜行者,是願方便。助菩提行者,是修道方便。神通行者,是調心方便。調心方便者,是菩提心堅固方便。

「善男子!云何名檀波羅蜜?檀波羅蜜即是淨行,能壞癡心能修舍心,修舍心已能一切施。若有菩薩能一切施,即得四種無分別心。何等為四?一者、不分別眾生;二者、不分別法;三者、不分別心;四者、不分別願,是名為四。

「不分別眾生,是可與是不可與,此多與此少與,此上與此下與,此恭敬與此輕慢與,此全與此半與,此持戒此破戒,此福田此非福田,此得大報此不得大報,此是正見此是邪見。此行正聚此行邪聚。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得如是心,名不分別心,無憍慢心,無上下心,無罣礙心。是平等心,真正之心,平等施戒,平等慈悲,無有分別猶如虛空,是名不分別眾生。

「不分別法者,菩薩終不作是分別,受者為說,不受不說;受法者施其所須,不受法者則不供給;終不觀察凡夫之人不可惠施,賢聖之人則應佈施,是名不分別法。

「不分別心者,觀諸眾生心皆平等,不為報施;無內外貪,非為名施,不求果施。所愛之物施已不悔,為攝眾生故行惠施,是名不分別心。

「不分別願者,施時不為得帝釋身、梵王之身、轉輪王身、魔身、長者大臣之身,亦復不為大自在故,大眷屬故。不為上有,不為聲聞辟支佛乘,乃至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而行佈施,是名不分別願。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惠施時,具足成就如是四事,則得遠離八不正見:一者、我見;二者、眾生見;三者、壽命見;四者、士夫見;五者、常見;六者、斷見;七者、有見;八者、無見,是名為八。復得遠離四種功德:一者、凡夫功德;二者、聲聞功德;三者、緣覺功德;四者、餘習功德。如是施已,不觀四相:一者、常相;二者、樂相;三者、我相;四者、淨相。能淨四法:一者、淨身;二者、淨口;三者、淨心;四者、淨願。遠離三礙:一、果報礙;二、聲聞礙;三、悔心礙。

「善男子!菩薩修行如是施時,遠離三畏:一者、憍慢畏;二者、上慢畏;三者、魔業畏。菩薩修行如是施時,具四種印:一者、內空印;二者、外空印;三者、眾生空印;四者、菩提空印。如是施時,具四精進:一者、滿眾生故具足精進;二者、護佛法故具足精進;三者、為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具足精進;四者、淨佛土故具足精進。是時復得具足四念:一者、念菩提心;二者、念欲見佛;三者、心常念慈;四者、念離煩惱。如是施時,淨於三事:一者、自身;二者、他身;三者、菩提。如是施時,淨於四智:一者、界智;二者、眾生滿足智;三者、願智;四者、助菩提智。

「善男子!菩薩若能行如是法,則能淨於檀波羅蜜。

「善男子!云何菩薩淨於尸波羅蜜行?善男子!有一種淨,所謂菩薩憐愍一切世間眾生,勝於聲聞辟支佛慈,能壞魔業調諸眾生,具足無量功德寶聚,無有放逸。

「復有二種:一者、於諸眾生;不生噁心。二者、調諸眾生令向菩提。

「復有三種:一者、淨身,遠離一切身惡業故;二者、淨口,遠離一切口惡業故;三者淨意,遠離一切貪恚邪見故。

「復有四種:一者、勸諸眾生令持禁戒;二者、勸諸眾生具足淨戒;三者、能調諸毀戒者;四者、見持戒者,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復有五種:一、持戒已不生憍慢;二、見毀戒不生輕慢;三、見持戒心無嫉妬;四、終不求聲聞之乘;五者、不念辟支佛乘。

「復有六種:一者、念佛,為過戒故;二者、念法,為過戒已心不生悔;三者、念僧,為能具足如來戒故;四者、念戒,為不求諸有果報故;五者、念施,為能一切悉施與故;六者、念天,為欲具足諸善法故。

「復有七種:一者、深信一切佛法;二者、勤行精進,為得佛法故;三者、具智,為知一切諸佛法故;四者、聞已能說一切佛法故;五者、供養父母師長和上;六者、畏於現在未來惡業;七者、有慚愧心。

「復有八種:一者、不為利養顯異惑眾;二者、不說自事,離一切故;三者、不讚供養,心知足故;四者、行聖種性,樂善法故;五者、隨頭陀法,不惜身命故;六者、樂於寂靜,離說世事故;七者、深心樂法,厭三界故;八者、至心護法,不惜身命故。

「復有九種:一者、離九噁心,過九眾生所居處故;二者、念淨;三者、念修;四者、增長善法;五者、心樂寂靜;六者、離煩惱熱;七者、莊嚴舍摩他;八者、勤行精進;九者、不欺眾生。

「復有十種:一者、淨身三業;二者、淨口四業;三者、淨意三業;四者、遠離嫉妬;五者、離諂曲心;六者、至心念戒;七者、為持戒故,勤行精進;八者、軟語,為調眾生;九者、受身為眾生使;十者、於諸福田不生輕慢。

「善男子!菩薩修行尸波羅蜜,有二種淨行:一者、有心有相及以莊嚴,寧舍壽命終不毀戒;二者、無心無相及無莊嚴,於一切法心無所著。復有二種。一者淨於內入。二者不求一切外入。復有二種:一者、常願菩提之心;二者、不觀本向菩提戒相。

「善男子!云何菩薩淨羼提波羅蜜行?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受罵不報,口業淨故;受打不報,身業淨故;受瞋不報,意業淨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雖受罵辱所以不酬,護眾生故;受諸楚毒所以不報,護後世故;被截手足慈心不瞋,護菩提故。見有求者,心不生瞋,為四攝故生慈心故,增菩提道故,壞慳貪心破魔業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念佛已,行於忍辱,受一切苦,為得佛身故。善男子!復有菩薩修於忍辱,為欲具足得十力故。復有菩薩修於忍辱,為欲成大師子吼故。復有修忍,為知三世無罣礙故。復有修忍,為得大慈大悲力故。復有修忍,為得具足一切智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二力,能成就忍:一者、智力;二者、修力。以智力故觀於身心,是故為忍。以修力故不著諸法,是故為忍。

「復次,善男子!淨忍菩薩則能觀察一切法中無有眾生,是故修忍。一切諸法其性解脫,是故菩薩觀一切法無忍無瞋。若於諸法心無所著,是名為忍。

「善男子!菩薩有二忍:一者、觀如法身;二者、觀如法界。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觀二法者,是名菩薩淨羼提波羅蜜行。

「善男子!云何菩薩淨毘梨耶波羅蜜行?若菩薩摩訶薩於諸修行不息不悔,於諸善法心無厭足,亦樂修行五波羅蜜,常求莊嚴一切善法,擁護正法樂宣說之。調伏眾生心無休息,過於聲聞辟支佛乘,擁護一切諸佛正法,修諸苦行其心不悔,終不喪失本昔善根,廣修多聞心無厭惓,為眾走使不生愁悔,是名精進。如是精進,云何名淨?若能觀身猶如影像、口無言說、心畢竟淨,以盡智觀諸滅法,以無生智知諸有盡。如是觀時,則能莊嚴三種精進:一者、體莊嚴;二者、覺莊嚴;三者、分別莊嚴。

「復有三種不著精進:一、不著眼;二、不着色;三、不著識。乃至法,亦復如是,是名不取不舍精進。具足如是勤精進已,不取惠施不舍慳貪,不取持戒不舍毀戒,不取忍辱不舍瞋恚,不取精進不舍懈怠,不取禪定不舍亂心,不取智慧不舍愚癡,不取善法不舍惡法,不取佛道不舍二乘,是名二種勤精進也,是二精進能具佛法。復有二種:所謂內、外。若菩薩能修如是勤精進者,是名毘梨耶波羅蜜行淨。

「善男子!云何菩薩淨禪波羅蜜行?若菩薩摩訶薩,取諸禪支觀諸禪支,觀已入定。既入定已,不貪着色受想行識,是名為禪。非著眼禪乃至意禪,是名為禪。非着色禪乃至法禪,是名為禪。非著地水火風空禪,是名為禪。非著日月釋梵自在天禪,是名為禪。非著欲界色無色禪,是名為禪。非著此彼禪,是名為禪。非觀身心禪,是名為禪。非著上下禪,是名為禪。非著四取禪,是名為禪。非著眾生壽命士夫我人相禪,是名為禪。非著常見斷見有無見禪,是名為禪。非畢竟盡漏禪,是名為禪。非入定聚禪,是名為禪。非得沙門果禪,如是禪者非畢竟行禪,名空調伏禪,非真空禪;名無相調伏禪,非真無相禪;名無願調伏禪,非真無願禪。是菩薩具足成就大慈大悲一切空行禪。

「云何名為具一切空?若能不觀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慈悲喜舍、四諦、菩提智慧、誓願莊嚴、舍摩他、毘婆舍那、解脫慚愧,是名諸佛方便三昧神通無礙智。攝取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不為二乘之所染污,斷諸習氣,具足無量大神通智,為諸眾生之所歸依。莊嚴世法及出世法,能善調伏一切眾生,渡於四流生死大海,能斷一切所有繫縛,淨諸法性,是名性寂靜。非向法寂靜,亦取向法舍性,了了向法盲性,有聞向法聾性,勤調伏向法停住,涼滅寂靜,調伏熾然,是名一切行空。

「善男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悉善知畫,其中或有善能泥塗,或能磨彩,或曉畫身不曉手足,或曉手足不曉面目。時有國王,以一張[疊*毛]與是諸人,而告之言:『凡能畫者,悉來聚集於此[疊*毛]上,畫吾身像。』爾時,諸人悉來聚集,隨其所能而共作之。有一畫師,以緣事故竟不得來。諸人畫已持共上王。善男子!可言諸人悉集作不?」

「不也。世尊!」

「善男子!我說此喻,其義未顯。善男子!一人不來,故不得言一切集作,亦不得言像已成就。佛法行者亦復如是,若有一行不成就者,不名具足如來正法,是故要當具足諸行,名為成就無上菩提。」說是法時,六萬菩薩於一切行,得具足空。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淨般若波羅蜜?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十二慧:一者、知過去無礙;二者、知未來無礙;三者、知現在無礙;四者、知有為無礙;五者、知無為無礙;六者、知一切世作無礙;七者、知出世無礙;八者、知辯才無礙;九者、知實無礙;十者、知世諦無礙;十一者、知第一義諦無礙;十二者、知諸眾生利鈍無礙,是名為慧。難破能破,難觀能觀,難解能解,譬如金剛不可沮壞,是名出世之慧、畢竟慧、一切眾生真解心慧。

「難行難入難見,甚深難可習學,正見正聚,遠離諸見及以習氣,自知了了知見一切眾生之心,法智義智無所貪著,曠大光明無諍無迮。善知時節過於時節,護正法聚,畢竟覺正覺實覺,遠諸垢穢不為一切之所呵責。一行無行、一切眾生行、無足跡行,雖離一切世間之行,亦不遠離一切世行。雖離世界不離佛土,雖離一切諸行莊嚴,亦不遠離調伏眾生。雖離諸行不離善行,雖離眾生心行因緣,不離知於眾生心行。雖離世行不離世法,雖離諸身亦入眾生心,是名為慧。

「如是智慧甚為難得,非善根純熟終不能獲,不能常修行善法者,亦不能得如是智慧。菩提樹下乃能得之,真知法性諸佛所護,度至彼岸,知一切法施甘露味,是故名為般若波羅蜜。

「善男子!如是智慧,畢竟了知一切緣一切相,一切眾生心之所行,以是義故名為智慧。如是智慧有二寂靜:一者、知礙相寂靜;二者、知無礙相寂靜。

「復有二種:一者、無覺淨;二者、離諸見淨。如是智慧菩薩摩訶薩常游眾生利鈍根中、眾生心中、一切法中,觀諸煩惱即是智慧。菩薩雖住諸界,多住佛界,能善觀見十方世界,離一切蓋,悉是一切佛法根本,具足一切無上佛法,不學諸法不離諸法,不壞一法不成一法。菩薩成就如是智慧,能作功德,能讀誦說一切佛法,一切福德悉能得之,皆能修成一切善法,是名菩薩淨般若波羅蜜行。」

說是法時,二萬二千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八千菩薩得無生忍,五百比丘漏盡意解,十千天人得須陀洹果。

爾時,一切天與人同聲而言:「世尊!若有人能信是經者,當知是人諸佛所護,何況有能受持讀誦書寫供養!」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淨菩提行?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身念處,有二種行:一者、不淨行;二者、淨行。不淨行者,觀身不淨臭穢充滿,無常無住誑諸凡夫。淨行者,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今因是不淨之身,得淨佛身、得淨法身、淨功德身,一切眾生所樂見身。』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身身已,能淨二行:一者、無常;二者、常。菩薩摩訶薩觀身無常畢定當死,如是觀已,不為身故造諸惡業邪命自活,修三堅法:一者、身堅;二者、命堅;三者、財堅。如是觀已,能為眾生而作給使,即得遠離身口意曲。菩薩如是觀身無常,得如是等無量功德。云何為常?菩薩摩訶薩觀無常已則得常身,因無常故得功德身,因無常故不斷佛種法種僧種。善男子!又復常者即是無盡,無盡者即是無為,無為者即是一切智所行處,一切智所行處者是空無相願。又復,常者即是虛空,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猶如虛空,是名菩薩摩訶薩常行。

「善男子!復有菩薩修身念處,觀察一切眾生之身,畢竟當是如來佛身,如如來身法身亦爾,如是二身我身亦爾,是名菩薩觀無漏身。菩薩爾時所得善法,隨其多少悉是無漏。以如是法,發願迴向一切種智,得無漏已終不起漏。所言漏者即是三漏,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菩薩了了知三漏已,為眾生故生於欲界,亦復不為欲漏所污,色無色界亦復如是。無明漏者已拔其根。何以故?拔無明故則無見漏。菩薩摩訶薩修身念已,於是身中,不見我及我所、不生憍慢,離我我所故,不求不取一切財物。不求取故於物無諍,以無諍故即是寂靜,夫寂靜者即是忍辱。住於忍辱不上不下,不上不下者即如法住。如法住者,不行善法不行惡法,不上下已即得善友。得善友已遇善知識,遇善知識故得聞正法。聞正法故不以漏心向有漏法,是名過於諸漏境界。過漏境已常入禪定,既入定已,乃至一法不生覺觀。無覺觀故,不作一法不變一法,是名如法,是名一切法平等。若得如是諸法平等,是名一切智。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觀身念處,是名觀身身念。

「善男子!菩薩爾時次觀受念處,於有受者生慈悲心,向諸眾生作如是言:『畢竟樂者斷一切受。若人能斷一切受者,即是常樂。』菩薩爾時,隨所受者生慈悲心。若自若他受樂受時,遠離愛心生於慈心。若受苦時,遠離瞋心生於悲心。若受不苦不樂,離無明心生於舍心。是故菩薩受樂受時不生貪著,受苦受時不生瞋恚,受不苦不樂不生無明。

「菩薩爾時,觀一切受無常苦無我,見受樂者即知是苦。見受苦者,如癰如瘡。見不苦不樂受是不寂靜。觀於樂受即是無常,觀於苦受即是空無,不苦不樂即是無我。菩薩爾時作是觀已,見是諸受即是無受,見一切受即是有為。若是有為,即是生滅散漏無住。如是觀已,不見於我不見受者,是名菩薩大智方便。因是方便,見一切受無常生滅,觀一切法悉是空無,無受無受者、無作無作者,從緣而生從緣而滅,無屬無取,於諸因緣不生覺觀。因無覺觀,作如是言:『諸因緣法皆悉是空。』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時成受念處,能令身心皆悉寂靜,知一切行,是名一切智,是名受受念處。

「云何菩薩修心念處?菩薩摩訶薩住菩提心,觀是心性,不見內入心,不見外入心,不見內外入心,不見陰中心,不見界中心。既不見已,作是思惟:『如是心緣為異不異?若心異緣,則一時中應有二心。若心即緣,不應復能觀於自心,猶如指端不能自觸,心亦如是。』作是觀已,見心無住無常變異,所緣處滅,即知是心非從緣生非不緣生,非常非斷非內非外非有非無。觀心如是,不妨如法知心寂靜,是名菩薩修心心念。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心非色不可覩見,非是覺觀,是名菩薩修心念處。如心,心數亦如是;如心數,心行亦如是;如心行,心所求法亦如是;如所求法,菩提亦如是;如菩提,一切善法亦如是。菩薩若觀心,如獼猴、畫水、朝露、蜂王、魚母,如河如焰,如想遠事獨行無身,常轉無停,貪著諸界次第生滅。能攝如是無量之心,令住一處不動不轉,不漏不錯不亂不散,是名舍摩他。菩薩若能作如是觀,是名成就觀心心念處,是名知心境界,是名知心法界,是名知心真實之相,是名知心真實之性。即是廣知即真淨知,了知真知實知如幻,是名知法。名知心性,名知心盡,名無取知無罣礙知。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善知一切眾生心性,知已如應而為說法。如知自心性,知一切眾生心性亦復如是。如自知心相,知一切眾生心相亦復如是。如知自心空,知一切眾生心空亦復如是。如觀自心平等,觀一切眾生心平等亦復如是。作是觀已不動法界,是名菩薩修心心念處。

「善男子!云何菩薩修法念處?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觀,法出法滅,無我眾生壽命士夫,無生無滅無沒無出,是名法性。若能求法,是名出法;若不求法,是名滅法;若善不善,出者從緣、滅者從緣。如是觀時觀於三行,所謂惡行、善行、不動行。是三行中,我當常行福善之行,為十善法。十善法者,為淨身業,欲求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不能害。淨口業者,凡有所說眾樂聽受。淨心業者,於諸眾生其心平等,常入禪定。淨四無礙智,淨慈心故施眾生常樂,淨悲心故無量世中為眾生受苦其心不悔;淨於十力,為知眾生諸根利鈍;淨四無畏,為知眾生障無障故;淨十八法,為知三世無障礙故;淨一切佛法,為一切眾生無能勝故。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觀,於諸善法及諸功德,不生厭足親近善行,遠離惡行及煩惱習,真實了知於不動行。雖知不貪,心得自在,隨願往生非結業生,生於欲界為眾生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得善方便,觀法念處,修集莊嚴助菩提法,遠離一切障菩提垢。得是功德,不著常見不著斷見,離是二見行於中道。夫中道者有二種法:一者、不善念;二者、無明,是二法中心不放逸,是名中道。復有二法:一、行;二、識。復有二法:一者、名色;二者、六入。復有二法:一、觸;二、受。復有二法:一、愛;二、取。復有二法:一、有;二、生。復有二法:一、老;二、死。是二法中不放逸者,是名中道。如是中道,世間智慧所不能見,不可宣說不可顯示,無有相貌無色無處無取無舍,清淨寂靜。

「善男子!夫中道者,不可眼見,乃至不可觸觸,亦無至處亦世出世,不可宣說非多非少,故名中道。

「善男子!我與無我名為二邊。若有說言非常非斷,非命非士,非想非非想,非覺非非覺,非實非虛,非此非彼,非有非無,非有為非無為,非行非非行,非生死非涅槃;不作如是,是名中道。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法法念,不分別法界;如法界,眾生界亦如是。如是二界名虛空界,一切諸法悉入法界。夫法界者即眾生界,眾生界者即無分別,是名觀察一切法。等見一切界即是法界,雖明瞭見而心不著,以不著故則無分別。菩薩摩訶薩不以肉眼、天眼、慧眼觀法念處。何以故?如是三眼無相貌故。是故觀法則以法眼,雖了了知而心不著,雖復不著不失法界,是名佛智。能知如是甚深法界,亦不失於一切智念,是名菩薩修法法念處。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何故修集是四念處?為欲遠離四顛倒故。修身念處為離淨倒,修受念處為離樂倒,修心念處為離常倒,修法念處為離我倒。又離四食,修身念處離於摶食,修受念處離於觸食,修心念處離於識食,修法念處離于思食。又復遠離識四住處,修身念處離住色處,修受念處離住受處,修心念處離住想處,修法念處離住行處。復離五陰,修身念處遠離色陰,修受念處遠離受陰,修心念處遠離識陰,修法念處離想行陰。是名菩薩淨四念行。

「善男子!云何菩薩修四正勤行?菩薩摩訶薩常樂修集一切善法,未生惡法為不生故勤行精進,已生惡法為遠離故勤行精進,未生善法為令生故勤行精進,已生善法為住不失故勤行精進。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無量世修集善行,是故性善,不以方便令惡不生。若有菩薩修四正勤,心得自在四正勤者,菩薩爾時心及心數與大慈悲和合共行,故名正勤。

「菩薩爾時次第修集四如意足:一者、欲;二者、心;三者、進;四者、慧。專念至心念於菩提,是名為欲;修大悲故覺心輕便,是名為心;遠離惡法,是名精進;得方便故,名之為慧。

「菩薩修四如意足已,得四自在:一者、壽命自在,以自在故,雖生短命自得長壽,為調眾生,與長壽者演說正法,於長壽中能現短壽,隨是菩薩所生之處,若天若人得命自在。二者、身得自在,以自在故,隨心作身隨心作色,示現威儀為眾生故。菩薩若欲於諸眾生其身同等,高大微小悉皆能作。三者、得法自在,以自在故,能知一切世出世法,示諸眾生一切世事,於出世行心亦不退,明知甚深十二因緣,得無礙智,能為眾生說種種法。無量眾生聞是法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四者、願得自在,以自在故,令四大海合作一海,不來不去無有動轉如本不異,亦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合為一山,不來不去無有動轉如本不異,於四天王、三十三天無所妨礙。欲令三千大千世界悉作金寶、七寶、栴檀、華香、瓔珞,虛空水火,皆隨意成,是名菩薩得四自在。

「善男子!菩薩若得四如意足,則得面見十方諸佛,與共語言進止一處;一切梵天、帝釋、四王、阿修羅、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亦復如是。

「云何淨嚴四如意足?善男子!若能供養父母和上師長有德,見諸眾生先意問訊,柔軟與語如語而作,視諸眾生其心平等,善心正心恭敬心慚愧心。遠離貪慾瞋恚愚癡,無欺無貪無姤無慳,營他事業如己所作,無勢力者助其力勢,泥塗之處發治土石,河澗溝渠造作橋樑,或以身負或施船濟,常施眾生所須之物,口不說他衰惱之事,亦不譏刺他所犯罪。有犯罪者能如法除,遮諸煩惱令不生起,所重之物能以施人,既施之後心不生悔,為諸眾生髮願迴向。信心以善勸諸眾生,不惜身命少欲知足,於他利養心無悕望,常念出家亦勸眾生,念善知識無心舍離。於怨親中平等無二,以種種乘施行路者,羸乏之人施床臥具,有恐怖者能為救護,視諸眾生如父母想,不輕毀戒施貧財物。有病瘦者給其醫藥,施恩於他不自稱說。終不斷絕三寶種性,常念無為。遠離世事一切諸惡不善之法,不為世法之所污染,不失菩提至心之念。是名莊嚴淨四如意足行。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五

 

上篇:大方等大集經

下篇:大哀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大集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虛空藏菩薩經

虛空藏菩薩經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譯 如是我聞: 一...

佛說般舟三昧經

佛說般舟三昧經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問事品第一...

佛說無言童子經

佛說無言童子經卷上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譬喻王經

大集譬喻王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復次說此法時...

【註音版】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卷第一(一名十千日光三昧定...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卷第一 西天譯...

佛說兜調經

佛說兜調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

佛說未曾有經

佛說未曾有經 後漢失譯人名出古舊錄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佛說千佛因緣經

佛說千佛因緣經佛說千佛因緣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觀心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觀心釋 菩薩沙彌 智旭際明 述  已...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一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如是...

【佛教詞典】有

(1824~1889)朝鮮禪僧。湖南玉果縣(全羅南道寶城郡...

【佛教詞典】半字

(術語)梵語悉曇章之生字根本,為半字,摩多十二字,...

人生該不該有信仰

人生渺渺,世事茫茫,何去何從,很難確定,原因是個人...

愛慾於人猶如執炬,必有燒手之患

我們今天繼續來講四十二章經的第二十五章:慾火燒身,...

為何要去除驕傲我慢

問: 為什麼不要驕傲我慢,我慢是很難遠離的。請開示...

賊不偷窮人家

唐代的只林禪師,得法於荊州永泰寺的靈湍禪師。他得法...

蕅益大師病中念佛的感悟

蕅益祖師五十六歲,這一年臥病靈峰,整個夏天,大病發...

不要覺得人生虧欠了我們

不是說我們觀了無常觀、觀了因緣觀就能夠放下,但至少...

誰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人做事兒,不能讓事兒做我們,所以佛教徒天天歡喜地面...

墮胎的現報錄

妙霞居士是洛陽市伊川縣人,從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在糧...

「涅槃」與「往生」有什麼區別

問: 在佛教為什麼把人死了稱為往生,但是又有聽說過...

大安法師:佛弟子是否不應該做占卜預測等事

問: 我認為佛教四眾弟子,無論出家在家者,都不應做...

管好心靈才能管好一切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 禪宗智慧為什麼對管理...

先以欲鉤牽,漸令入佛道

每一個佛利益眾生的善巧方便不同,成佛的道果是一樣的...

【視頻】《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普賢行願品》五台山普壽寺

《普賢行願品》五台山普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