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六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寶髻菩薩品第十一之二
「云何菩薩淨五根行?菩薩信心不可動轉,名為信根。不由他教而行精進,名精進根。常念菩提,名為念根。常修大悲,名為定根。攝取善法,名為慧根。
「復次,信諸佛法,名為信根。求諸佛法,名精進根。念諸佛法,名為念根。得佛三昧,名為定根。斷諸疑網,名為慧根。
「復次,心向菩提無有疑網,名為信根。增長善法,名精進根。求善方便,名為念根。視諸眾生其心平等,名為定根。觀諸眾生上中下根,名為慧根。
「復次,心淨無濁名為信根。壞眾濁心,名精進根。念清淨法,名為念根。觀心性淨,名為定根。能令眾生住清淨法,名為慧根。
「復次,遠離一切弊惡之法,名為信根。求諸善法,名精進根。得已不失,名為念根。既得善法如法而住,名為定根。思惟善法不善無記,名為慧根。
「復次,信根者即是施心。精進根者,即是樂施無有休息。念根者,既施之後不求果報。定根者,即平等施心無分別。慧根者,不觀福田及非福田。復有信根,即是初入善法之心。精進根者,能壞憍慢。念根者,離我我所。定根者,遠離一切六十二見。慧根者,遠離一切諸惡煩惱。是名菩薩淨五根行。
「云何菩薩淨五力行?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五根,不為諸魔之所破壞,故名為力。一切聲聞辟支佛乘所不能及,一切眾生不能令其退大乘心,一切煩惱不能破壞,能令其心知足少欲,身得大力善覆諸根得金剛身,是名為力。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信力時,終不造作一切諸惡;住進力時造一切善;住念力時不失善法;住定力時不為五欲樂之所壞;住慧力時遠離一切諸結煩惱。
「復次,住信力時不隨他語;住進力時求善不息;住念力時得陀羅尼;住定力時說法平等;住慧力時能壞一切眾生疑心。
「復次,住信力時,具得解力;住進力時,具精進力;住念力時,具解脫力;住定力時,具足願力;住慧力時,具諸行力。
「復次,住信力時,見慳罪過;住進力時,遠離慳貪;住念力時,以所修善願向菩提;住定力時,其心平等;住慧力時,心終不求施戒定報。
「復次,住信力時,能離一切破戒之垢;住進力時,至心具戒;住念力時,以所持戒願向菩提;住定力時,具清淨地;住慧力時,遠離作戒。
「復次,住信力時,遠離瞋心;住精進力,修習忍辱;住念力時,以所修忍願向菩提;住定力時,護諸眾生;住慧力時,不觀眾生士夫壽命。
「復次,住信力時,遠離懈怠;住進力時,所修諸行到畢竟岸;住念力時,所修精進願向菩提;住定力時,身心寂靜;住慧力時,不住善惡。
「復次,住信力時,遠離一切怱務之事;住進力時,勤求禪支;住念力時,以所修定願向菩提;住定力時,其心常定;住慧力時,不著諸定。
「復次,住信力時,遠離無明;住進力時,勤求諸善;住念力時,以所修智願向菩提;住定力時,修善思惟;住慧力時,如法而住。
「復次,住信力時,具足七力;住進力時,得住七覺;住念力時,得八念處;住定力時,離七識處;住慧力時,離八邪支。
「復次,心於菩提無有退轉,是名信力淨信力行;不取不捨,是名進力淨進力行;修四念處,是名念力淨念力行;調伏於心,是名定力淨定力行;遠離諸見知善方便,是名慧力淨慧力行。
「善男子!云何菩薩淨七覺行?終不失於助菩提法,名念覺分。不取不捨奢摩他,名擇覺分。離一切惡,名進覺分。離諸愁惱,名喜覺分。身心寂靜,名除覺分。得解脫味,名定覺分。所作已辦,名捨覺分。
「復次,不捨菩提心,名念覺分。至心護法,名擇覺分。調諸眾生無有休息,名進覺分。具足善法,名喜覺分。離諸煩惱,名除覺分。能令眾生住三昧中,名定覺分。令諸眾生悉知法界,名捨覺分。
「復次,不念聲聞辟支佛乘,名念覺分。分別一切法字句義,名擇覺分。求善法時三業不息,名精進覺分。離怨親心,名喜覺分。如法而住,名除覺分。隨諸世間而能調伏,名定覺分。不觀二法,名捨覺分。
「善男子!助菩提者,覺一切法知一切法,分別諸法籌量諸法,知諸眾生心性心行,是名菩提分,亦名聖行。如是聖行,非是一切凡夫魔眾邪見所行,非是色聲香味觸行,非一切相一切受、諸心意識見聞覺知、有想無想一切法行,故名聖行。夫聖行者,非覺非非覺亦非大覺,而能對治一切諸法,然復不與諸法諍訟,是名聖行。聖行者,即是佐助菩提之法。
「善男子!云何菩薩淨八道行?八道者,所謂正見。云何正見?正見者,見一切法皆悉平等。如是正見,不名空見。何以故?自有正見非是空見。如是二見,亦名同見。復有我見、眾生見、空見,不名正見,如是三見亦復同見。又眾生見、命見、空見,不名正見,如是三見亦復同見。又有我見、斷見、空見,不名正見,如是三見亦復同見。又有有見、無見、空見,不名正見,如是三見亦復同見。復有四見:佛見、法見、僧見、空見,是名正見,如是四見不名空見。善男子!若有人著如是見者,不名正見。若不著者,乃名正見。何以故?夫正見者,見無分別、平等無二。
「云何名為平等見耶?若作是念,凡夫法下、學法為上,如是名為非平等見。凡夫法漏、學法無漏,凡夫法食、緣覺無食,凡夫法垢、菩薩法淨,凡夫有為、佛是無為,如是見者非平等見。若能觀察凡夫之法,乃至佛法無有差別,乃名平等。若能觀見凡夫法空,至佛法空,是名正見。觀凡夫法從因緣生,辟支佛法亦從緣生,乃名正見。若觀凡夫法寂靜、菩薩法寂靜,是名正見。若觀凡夫法不具足,乃至佛法亦不具足,是名正見。若觀我與無我無有差別,無差別見,乃名正見。若如是見,則不見於上中下法,於一切法亦無覺觀,是名正見。正見者,名無所見;無所見者即是正見。若如是見,是人乃至不見一法、一法相貌、一法光明。善男子!若如是見,是名佛法之正見也。」說是法時,五百比丘得阿羅漢果。
「善男子!云何正覺?正覺者離一切覺,覺者名為智慧方便。觀法知法,是名正覺。觀察諸法何者是垢?何者是淨?如是觀已,都不覺知等與不等,離一切覺,是名正覺。
「云何正語?口所出言不自焦惱亦不焦他,不自污辱亦不污他,不自生慢不生他慢,不自誑惑不誑惑他,是名正語。復次正語,凡有所說,說一切法皆悉平等,善能分別有為之相,是名正語。復次正語,說一切法空無相願,無生無滅無出無沒,是名正語。復次正語,說有為苦無常無我、涅槃寂靜,是名正語。若有眾生說言眾生,一切無有壽命士夫,一切諸法從因緣生、從因緣滅,猶如子果,是名正語。淨正語者即是佛語,是名淨正語行。
「云何正業?正業者,若業雖能壞一切業,亦不名業。若業能作寂靜之因,不垢不淨,能壞煩惱不令增長,是名正業。知業如是猶作善業,亦觀諸業皆悉空寂,無有堅實是苦無樂,是名正業。
「云何正命?正命者,若命不妨自身他身,不增一切諸惡煩惱,非惡業活,是名正命。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淨於正命,以是正命願向菩提,是名正命,如是正命能利自他。
「正精進者,勤作方便求諸善法,欲心不息無有厭悔,是名精進。推求諸法平等之性,亦不觀法等與不等,不作非不作,了知於如法性實性,名正精進。宣說正法令諸眾生離邪精進,亦知眾生所修行行,是名正精進。
「云何正念?若念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四無量心,是名正念。復有正念,攝諸煩惱不令妄起,不近一切惡魔諸業,不墮惡道不起恶心,常修一切正善之法,遠離一切邪惡之法,是名正念。菩薩住是正念之中,獲得正聚沙門正果,是名正念。
「云何正定?修行聖行,知苦離集證滅修道,是名正定。復有正定,觀一切法皆悉平等。若觀我淨一切亦淨,若觀我空一切亦空,雖作是觀不入正位,是名菩薩之正定也。菩薩摩訶薩住是定中,於一念頃得一切智,是名正定。」說是法時,萬六千天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云何菩薩淨神通行?善男子!天眼五種:悉能覩見十方世界,及見十方世界諸佛,亦見眾生出生退沒,所見十方無有罣礙,勝於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天人。菩薩具足如是五事,則能了了見一切法,是名菩薩淨天眼行。
「菩薩摩訶薩得天耳通,聞五種聲:人聲、非人聲、地獄聲、十方諸佛說法之聲、一切眾生語言音聲,是名菩薩淨天耳行。
「云何菩薩淨他心智行?知他心智亦有五種:悉知一切人天之心、地獄餓鬼畜生等心、知過去心、知未來心、知現在心,是名菩薩淨他心智行。復有他心智,知是眾生是正定聚、是邪定聚、是不定聚,知是眾生有貪瞋癡,既了知已隨應說法,眾生聞已得壞煩惱,是名菩薩淨他心智行。
「云何菩薩淨宿命智行?了知是身從貪恚癡因緣而生,了知是身從施戒忍精進定慧慈悲喜捨因緣而生,了知是身具足不具足,了知是身因無明愛及四倒生,了知是身施因緣故具足財物及以眷屬,如是等智,是名菩薩淨宿命智行。
「云何菩薩淨神通行?神通行者亦有五種:一者、示色;二者、解種種語而為說法;三者、善能了知心意識等;四者、能覺諸法說一切法,是名菩薩淨神通行。
「善男子!如是五通為漏盡故,菩薩修習而不盡漏,為欲了知一切諸漏。何以故?調眾生故。善男子!譬如一城縱廣一由旬,多有諸門,路嶮黑闇甚可怖畏,有入城者多受安樂。復有一人,唯有一子愛念甚重,遙聞彼城如是快樂,即便捨子欲往入城。是人方便得過嶮道,到彼城門一足已入,未舉一足,即念其子。尋作是念:『我唯一子,來時云何竟不與俱,誰能養護令離眾苦?』即捨樂城還向子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為憐愍故修習五通,既修習已,垂得盡漏而不取證。何以故?愍眾生故捨漏盡通,乃至行於凡夫地中。善男子!城者喻於大般涅槃,多諸門者喻於八萬諸三昧門,路嶮難者喻諸魔業,到城門者喻於五通,一足入者喻於智慧,一足未入者喻於菩薩未證解脫。言一子者喻於五道一切眾生,顧念子者喻大悲心。還子所者喻調眾生,能得解脫而不證者即是方便。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
寶髻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大慈大悲不可思議。實如聖教,不但慈悲不可思議,善方便力亦不可思議。菩薩了了自知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證之,為眾生故行於生死,不為生死之所污染。世尊!菩薩摩訶薩具何等法,在生死中心不厭悔?」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二十一法,在生死中而不生悔:一者、所修善法共大慈行;二者、所修慈心共大悲行;三者、所修大悲共調眾生行;四者、調伏眾生共精進行;五者、所修精進共善心行;六者、所修善心共方便行;七者、所修方便與慧共行;八者、所修習慧共禪定行;九者、所修四禪共神通行;十者、所修神通與智共行;十一者、所修習智與欲共行;十二者、所修習欲與念共行;十三者、所修習念共菩提心行;十四者、所修菩提共四攝行;十五者、所修四攝與戒共行;十六者、所修戒禁共多聞行;十七者、所修多聞共如法住行;十八者、如法共住陀羅尼行;十九者、陀羅尼共無礙智行;二十者、無礙智共功德莊嚴行;二十一者、功德莊嚴共智慧莊嚴行。是名菩薩二十一法,在生死中不生厭悔。」
寶髻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莊嚴自身,亦令眾生得大利益?」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具多聞則名莊嚴,為他演說名大利益。復次,得大總持名為莊嚴,為他演說名大利益。復次,無有放逸名為莊嚴,調伏眾生名大利益。復次,三十二相名為莊嚴,具大智慧名大利益。復次,口言柔軟名為莊嚴,說如說行名大利益。復次,能一切施名為莊嚴,不求果報名大利益。善男子!是名菩薩莊嚴自身,亦令眾生得大利益。
「善男子!過去無量阿僧祇劫,劫名樂喜,彼中有佛,號一切眾生樂念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世界名曰天觀。善男子!何故彼劫名曰樂喜?彼大劫中具有六萬諸佛出世。彼劫之初,首陀婆天唱如是言:『是劫當有六萬佛出。』眾生聞已心皆樂喜,是故彼劫名曰樂喜。
「善男子!其佛世界莊嚴微妙無有限量,快樂好妙如天無別,是故世界名曰天觀。其土皆悉栴檀為地,一切無有土沙塵霧,其香遍薰無量佛土。其地週遍出諸蓮華,一一諸華有大光明遍照其土。其土眾生悉得神通足不蹈地,乃至無有一人處胎皆悉化生,一切不聞女人之名,亦無受苦三惡道名。一切眾生禪喜為食,其土無有三乘之名。一切皆以真金、瓔珞、天冠、寶飾而自莊嚴。雖無剃髮染衣袈裟,而亦得名出家之人。何以故?於一切物捨無貪故。彼土如來色如梵天,現梵天身,為諸菩薩演說法要。若他世界有諸菩薩,見彼佛已受大歡喜。
「善男子!彼佛若欲宣說法化,昇大法座在大眾上七多羅樹,常略說法。何以故?一切眾生根勐利故。如來所說唯是一句,而諸眾生解百千句。如來常說四淨之法。何等為四?一者、波羅蜜淨;二者、助菩提淨;三者、神通淨;四者、調眾生淨。
「時有菩薩,名曰寶聚,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莊嚴自身,亦令眾生得大利益?』彼佛答言:『善男子!菩薩若具無礙智者名為莊嚴,能作智明名大利益。』爾時,彼佛說是法時,六千菩薩得無生忍。
「時彼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莊嚴菩提樹?』佛言:『善男子!菩薩若能修不放逸,是名莊嚴菩提之樹。云何名為不放逸?不放逸者名如法住,如法住者如說而住。復次,不放逸者,名無量莊嚴、無量佈施、無量持戒、無量忍辱、無量精進、無量禪定、無量智慧、無量佛法、無量調伏、無量功德智慧莊嚴、供養無量諸佛世尊,具智慧故無量多聞,為增智慧故無量修奢摩他、毘婆舍那。成就如是無量等法,名為莊嚴菩提之樹,亦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一切佐助菩提之法,以不放逸而為根本,具大莊嚴一切智慧,不失一切善法,遠離一切煩惱,攝取一切諸法。於一切法無有罣礙,調伏諸根護諸善法不令退失,知時非時,具足十力、四無所畏佛法頂法,名不放逸。』
「善男子!說是法時,萬二千菩薩得無生忍。爾時寶聚菩薩,即汝身是。善男子!汝今當知具不放逸菩薩摩訶薩,則能莊嚴菩提之樹。
「善男子!云何菩薩淨於調伏?善男子!眾生之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調伏亦爾,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菩薩行亦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一心至心,調伏眾生。
「善男子!有諸眾生聞說惠施則得調伏,或有眾生聞說持戒而得調伏,復有眾生聞說施戒而得調伏,復有眾生軟語調伏,復有眾生瞋語調伏,復有眾生具二種語而得調伏,復有眾生聞說身業而得調伏,復有眾生聞說捨身而得調伏,復有眾生勝能調伏,復有眾生強可調伏,復有眾生聞說呵責而得調伏,復有眾生施時調伏,復有眾生初時調伏。復有眾生見妙色已而得調伏,聲香味觸亦復如是。復有眾生常親近故而得調伏,復有眾生常遠住故而得調伏,復有眾生見佛調伏。
「或有眾生聞法調伏,或有眾生聞無常法而得調伏,苦空無我亦復如是。或有眾生聞說施聲而得調伏,戒忍精進禪定智聲亦復如是。或有眾生聞說一切有為無常而得調伏,或有眾生聞讚人天而得調伏。或有眾生聞聲聞乘而得調伏,辟支佛乘、佛乘亦復如是。或以四攝而得調伏,或以三攝、二攝、一攝而得調伏,或復不以四攝之法而得調伏。或因內施而得調伏,外施內外施亦復如是。或聞宣說地獄中苦而得調伏,餓鬼、畜生、人天亦爾。或說純樂而得調伏,或聞純苦而得調伏,或聞苦樂而得調伏。或有覩見比丘形像而得調伏,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像而得調伏。或因種種作倡伎樂而得調伏。
「善男子!菩薩如是能知種種調伏眾生行,是名菩薩能行六波羅蜜,具足佐助菩提之法,具足神通調伏眾生。
「善男子!若有菩薩具足四法,則能調伏一切眾生:一者、心不悔厭;二者、不貪諸樂;三者、知時非時;四者、了知諸心。復有四法。何等為四?一者、正語;二者、愛語;三者、淨語;四者、如法語。復有四法:一者、於諸眾生心無罣礙;二者、悲心;三者、利益心;四者、自調諸根。復有四法:一者、淨於自心;二者、憐愍他心;三者、勤行精進;四者、遠離受樂。善男子!是故菩薩摩訶薩調伏之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善男子!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劫名愛,是中有佛,號廣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寂靜。彼佛具有九萬六千億聲聞眾,八萬四千諸菩薩眾,其土人民壽命十七萬二千歲。
「爾時,有一大王之子,名財功德,婆羅門種,顏貌端正眾生樂見。年十六時,自恃端正而生憍慢,初不向佛恭敬禮拜。爾時,如來即作是念:『如是王子,今將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根不熟;若得善友,則得詣佛聞法受持。』爾時,如來即於八萬四千菩薩大眾之中行籌而言:『誰能調伏是婆羅門子?誰能於是八萬四千年中,經常往返是王子家若受眾苦?所謂罵打心不生悔。』八萬四千諸菩薩等,乃至無有一人取籌;第二、第三亦復如是。第三唱已,有一菩薩名淨精進,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而言:『世尊!我今能詣彼王子家甘心受苦。』說是語時,三千大千世界為大震動。一切人天咸共同聲唱言:『善哉,善哉!大士!』
「時淨精進菩薩即便往彼王子門立。王子見之,惡言呰毀以土坌面,刀杖瓦石而加其身。菩薩爾時不瞋、不去、心不疲厭,經一千年受如是苦。過二萬歲,乃得至彼第二門下。八萬四千年七日未滿,方得至其第七門下。爾時,王子見是菩薩,便作是言:『道士今來何所求索?』即於菩薩生不思議心。『云何是人經爾所時,多受眾苦而心不厭?』第二、第三亦如是言:『道士今來欲何所求?』
「爾時,菩薩知彼王子心已調伏,即說偈言:
「『世間所有一切財, 金銀琉璃及頗梨,
及四供養我不須, 唯為法故來至此。
此世有佛名廣光, 為眾生說無上法,
眾生聞已離煩惱, 亦受無量甘露味。
諸佛世尊出於世, 甚難於彼靈瑞華,
今此世出無上尊, 汝乃放逸沉慾海。
一切眾生常闇行, 無上如來施慧炬,
自恃財色生憍慢, 而不往詣如來尊。
一切財寶眾生命, 佛說是二悉無常,
眾生若聞是甘露, 不詣佛者名放逸。
汝本往昔行菩提, 請諸眾生許法味,
汝今猶屬諸煩惱, 云何能調諸放逸?
我今求汝共詣佛, 破壞憍慢離煩惱,
勤修精進捨國事, 令汝終時心不悔。』
是時王子聞是已, 遠離憍慢即生信,
讚歎恭敬淨精進, 懺悔先來所加苦。
『我今捨離國土事, 及以上妙五欲樂,
壞破憍慢至佛所, 聽甘露法調眾生。』
八萬四千眾圍遶, 持妙香華往供養,
到已即便奉獻佛, 破慢至心而聽法。
禮拜合掌心歡喜, 向佛世尊發是言:
『我今歸依淨精進, 受苦不悔調伏我;
雖設多供不能報, 今於佛前至心悔。
我所修行菩提道, 以慈悲心調眾生,
我更不造放逸心, 乃至獲得菩提道。』
「善男子!爾時,王子即捨王位,在佛法中出家聽法,如法而住得無生忍。善男子!汝知爾時淨精進者豈異人乎?莫作斯觀,即我身是;財功德者,即彌勒是。善男子!是故菩薩調眾生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有菩薩能調眾生,是真菩薩所修之業。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四種業:一者、淨佛國土菩薩業;二者、淨身菩薩業;三者、淨口菩薩業;四者、求一切佛法菩薩業。復有四業:一者、知心;二者、知根;三者、知病;四者、能治。」
爾時,寶髻菩薩聞是法已,即以髻上真寶之珠價直無量,從無量業之所出生,奉獻如來。作是誓願:「我今以是頂寶施佛,願此功德為眾生首,因是因緣得無上智。」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是時,口中出大光明,種種雜色,悉能隱蔽一切光明。
爾時,疾辯菩薩即起合掌,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如來微笑?」
佛言:「善男子!汝見寶髻施我頂寶不?」
「已見。世尊!」
「善男子!如是菩薩已於無量無邊佛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持戒精進求於菩提,供養無量恆河沙等諸佛、世尊,亦已調伏恆河沙等無量眾生。
「善男子!如是菩薩於未來世,過十阿僧祇劫,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寶出,世界名淨光,劫名無垢。其佛世界七寶所成,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一切人民無有飢渴,一切皆是清淨菩薩,耳初不聞二乘之名,常聞純一大乘之法,是故如來名曰寶出。一切菩薩具足神通,其土無主唯除法王,一切眾生悉得化生,亦復無有三惡之名,及男女根愛慾之名。無有眾生不具諸根,亦無邊地,眾生壽命四萬中劫。是佛、世尊不說餘事,唯除六度菩薩慈悲一切利根,聞說一句悟解千句。
「是佛常為一切菩薩說陀羅尼金剛句。云何名為陀羅尼金剛句?陀羅尼金剛句者即是一句。如是一句,即攝一切法句無盡法句;無盡法句一切諸佛所不能盡,是故名為無盡法句行。無盡法句攝一切字,一切字者攝一切法句。一時不得說於二字,一字亦復不合二字,是故名一句,名為作句,名為字句。若不分別字句法句作句,是名陀羅尼金剛句。
「善男子!如是陀羅尼金剛句,彼佛常為諸菩薩說。善男子!若我一劫、若減一劫,說彼如來所有功德不能具盡。」
爾時,寶髻聞授記已,心大歡喜,說偈讚嘆:
「一切知見一切事, 得到一切法彼岸,
遠離一切諸煩惱, 是故名佛無上尊。
我所供養無量佛, 如來善了如一佛,
如來獲得無礙智, 故知三世無障礙。
如來今為我授記, 令我遠離疑網心,
我亦當得真實道, 如今釋迦牟尼尊。
一切大地能令散, 虛空日月可令落,
如來之言無有二, 是故我定得菩提。
正語實語微妙語, 授我無上菩提記,
若我真實得菩提, 當善調伏無量眾。
我之所得淨妙國, 及其大眾佛已說,
我今聞此無上法, 壞疑趣向於菩提。
我今精進修菩提, 調伏眾生心不悔,
今佛口施我信力, 無上智慧及佛力。」
說是偈時,萬二千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各作是言:「願我皆得生彼世界。」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當受持如是正法,讀誦廣說,為大利益諸天世人。阿難!若有眾生信受是經,定當為我之所授記。善男子!若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給施眾生,滿一千年,不如有人受持讀寫如是經典。」
阿難白佛言:「世尊!是經何名?云何奉持?」
「阿難!是經名曰『方等大集大陀羅尼大行菩薩入處』。」
爾時,阿難聞佛說已,諸天、世人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六
上篇:大方等大集經
下篇:大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