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靈峰宗論

淨界法師  2023/03/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八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8面,看最後一段。

最懼因地不真,道眼昏暗,或為世味所牽,或為邪師偽法所誤,袈裟下失卻人身。此予所以俯仰時流,而寤寐永嘆也。

蕅益大師說,我們修行最怕兩件事,還不怕你修行的行力不夠,怕的是

第一個、因地不真。你出了家以後沒有真正地思惟輪轉之苦而發起出離心乃至於菩提心,那麼你只是為了世間的名聞利養而修行。發心不正,這個是最害怕的第一件事。

第二個、道眼昏暗。我們發心出家修行以後,也沒有如實地依止善知識學習經論,只是兩個腿一盤、兩個眼睛一閉,就開始修行了。什麼因緣能夠成佛作祖、什麼因緣墮坑落塹,你完全不知道,你心裡面在那邊自己打妄想。這個也是最害怕的,邪知、沒有正知正見的引導,盲修瞎練。這個是修行最可怕的兩件事。

既然因地不真、道眼昏暗,就會發生兩件的狀況:第一個、或為世味所牽,世間的五欲的快樂所牽引,我修到最後就放棄了修行;或者——或為邪師偽法所誤,為邪師邪見所耽誤。結果呢,袈裟下失卻人身——你披上了袈裟,本來是這個是解脫衣、要成就解脫的聖道,結果你因為因地不真、道眼昏暗,結果為世味所牽、為邪師偽法所誤,反而墮落到三惡道去了。

這個是蕅益大師俯仰時流,俯是往下觀察,仰是往上觀察,就是觀察現在的流弊,而感到寤寐永嘆,寤就是覺醒的時候,寐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我對這種當時的流弊:因地不真、道眼昏暗——這個修行的兩大流弊,感到感嘆、感到感嘆。

我們能夠來到三寶地,能夠出家修行,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因緣,多少在過去生當中可以說是已承供養無量諸佛,植種德本,有一些善根、福德、資糧。由於這一個薄弱的善根、福德、因緣的支持,我們今生不管是在家、不管是出家,多數在順境中捱過。捱過了以後呢,我們會產生一個錯誤的認知,以為我今生短暫的這樣的一個經驗就是生命的真相,原來生命是快樂的,原來生命是可以向這樣一個地方安住下來,是一個皈依處,使令我們沒有真實地發起出離心,沒有出離心那談不上菩提心。

所以說呢,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的金剛眼,他指出應該要以遠大的慧眼曠觀無始輪迴,你應該在思考生命的時候要從你現前的身心世界超越出來,看到你過去在流轉當中所受的痛苦,也看到你假設你不離開輪迴你未來所將要面臨的三惡道的痛苦,這個時候「此生,果從何來,死後當至何趣」,對三界當中生起真實的怖畏心、生起出離心。

出離心的生起它不是一種情緒的,哎呀……突然間你遇到了逆境、挫折,你發起出離心,其實那個是沒有力量的。因為你這種情緒的因緣,會因為一時的逆境而發出離心,你也會因為一時的順境而貪求娑婆世界。

這個出離心的如實的生起,是你很心平氣和地、很寂靜當中去曠觀生死輪迴,經過祖師和佛陀的法語,很冷靜地去看到生命的真相,而這當中你真實地了解到「已作地獄業,云何安穩住」,生死當中的確是一個不安全感、不安穩感,你真實地要出離三界。是透過智慧的觀察,不是一時的衝動,一時衝動那個不能持久的。

所以這個地方的四聖諦、知苦,如實地了知三界的痛苦,這是一個關鍵,這個是發菩提心的一個方便。

菩提心的相貌:

換句話說,菩提心它是這樣——我們先觀察你自身的痛苦,你自己在流轉當中的痛苦,然後發起菩提心。然後再觀察,一切的有情他也在三界裡面流轉,而這些都曾經是我的母親,所以我自己要離開這個三界火宅,我也有一份的責任幫助一切有情離開三界火宅。

當我們苦諦的觀察的所緣境是面對自身的苦,那叫出離心;而這個把自身的苦擴充到一切有情在流轉當中的痛苦,而生起一個使命感,要度化他們的使命感,這個就叫作菩提心。所以,不管出離心、菩提心,都是依苦諦而建立起來的,都是依苦諦建立起來的。諸佛以苦為師,三世諸佛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的關鍵點是因為觀察苦諦而引生的。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特別提出這樣一個觀念出來。這段論文大家有沒有問題?

好,我們看下一段,看第三篇。請合掌。

(三)研真窮妄名之為學。蓋能深造自得,則左右逢其源。故愈博而愈約,否則愈博愈無頭緒,去道亦愈遠矣!古人發心出家,必矢志參學。由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三登九上,百城煙水,不憚其勞,念念了當大事,豈肯著相計名,尋行數墨,附葉攀枝,以徒資口耳哉。末世不然,名為欲續如來慧命,撐如來法門,而不知痛為生死,唯積學問,廣見聞,冀可登座揮麈而已。

嗟嗟!不與菩提大心相應,雲代佛揚化,吾不信也。不與為生死心相應,雲大菩提心,尤不信也。勝負情見不忘,僅成阿修羅法界;名利眷屬意念不忘,僅成三途魔羅種子;隨其所見所聞而起法執,不能捨棄名言習氣,不達如來說法旨趣,不知種種四悉因緣,僅成凡外戲論窠窟。學問益多,害心益甚;學人益盛,正法益衰,吾所以每一念及,未嘗不夢寐痛哭者也。

好,我們把它分成三段來說明。

一、說明修行的重點

研真窮妄名之為學。蓋能深造自得,則左右逢其源。

我們修學佛法當中有一個重點,就是「研真窮妄」,這是整個修學佛法的根本。這個「研」就是追求,追求什麼呢?追求真如佛性。「窮」就是窮盡,停止的意思,停止什麼呢?停止我們的無明妄想。換句話說,整個修行,我們講「法法消歸自性」,不管你持戒也好,學教、修止觀乃至於做執事、修福,所有的資糧都應該要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就是在一念心性當中做兩件事:

第一個、研真,對於佛性的追求,

第二個、窮妄,對於妄想的調伏。

你所有的解行二門要往這兩個地方會歸,這是個根本。

「蓋能深造自得,則左右逢其源。」如果你能夠從一念心性當中去研真窮妄,「深造自得」,深入地去修學,那麼你就能夠左右逢源。根本能夠抓得住,那麼你在整個修學當中能夠處處圓融無礙。

華嚴宗的祖師賢首大師(當然華嚴宗所修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等於是一心法界,一念的清淨心變現一個重重無盡的法界),賢首國師晚年的時候,在他的傳記上說,說他晚年的時候他讀《四書》廢寢忘食。我們一般人看《四書》,那是「五乘格之,僅屬人天」,那個克己復禮的功夫就是人天而已。但是賢首國師他能夠從研真窮妄當中處處地往心性會的時候,那這個就是一個圓頓法門,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就是說,我們剛開始能夠把這個重點抓住,那麼你學習一切法都是佛法。從這個現前一念心性當中去研真窮妄,到最後你自然左右逢源。你能夠抓住這個根本,那麼一切法都可以從這個地方去融通的。

故愈博而愈約,否則愈博愈無頭緒,去道亦愈遠矣。

我們能夠掌握這個心性的修持的功夫,你經論看得越多,你這個修行越能夠有一個會歸處。你看《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雖然無量無邊的法門,但是呢沒關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每一個方便法門都是一個明確的指歸,要你幹什麼呢?就是要你研真窮妄,當然,由不同的角度切入。假設你不掌握這樣一個根本的修行內涵,「愈博愈無頭緒,去道亦愈遠矣」。你看唯識,對法相起執著,看中觀對空起執著,你會覺得佛法是種種的矛盾,去道亦愈遠矣。

這個地方倒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智者大師講觀心法門,他這個「教觀」,智者大師講這個「教」講得非常的廣泛詳細,五時八教。他講完五時八教以後,他強調觀心,觀察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你把這廣泛的五時八教的內涵要會歸到一念心性。如果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不能從心性上去研真窮妄,你只是在做學術研究,你在佛法當中學久了以後,你很容易退失你的信心,很容易退失信心。

就是這個佛法它是兩個方向,第一個是向內安住,另一個是向外攀緣。

如果你一開始就沒有把方向弄正確,修學佛法只是在名相上分別,跟人家爭高下,你會發現佛法裡面很多矛盾;那麼如果你能夠一開始就能夠往心地上去會,你會發覺佛法有無量無邊的方便,這個是兩個不同的方向。

所以蕅益大師他老人家的慈悲啊,就告訴你:什麼叫作「學」?他明確地指出學的方向、學習佛法的方向——「研真窮妄名之為學」,這是一個根本。這是講到修行的一個根本、一個重點。

二、古今行者的志向

這第二段呢把古代的修行人跟現代的修行人做了比較。先看古代的修行人:

古人發心出家,必矢志參學。由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古代的人發心出家以後,他立定志向要好好地參學,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志向呢?這當中跟他的發心有關,因為他有三件的覺悟:

第一個、痛念生死事大

他如實地觀察到三惡道的痛苦,這件事情是大事情,觀察生死的過患。生死事大,講到生死的過患,其實在佛法當中它強調是生,生的過患。我們一般人害怕死亡,佛法是認為死亡是不可以避免的,死亡也不可怕,它只是一個正常的、自然的現象。但是佛法很害怕生,很害怕受生。

我看《尊者阿加曼傳》,尊者阿加曼他有一個晚上在大樹下打坐,一念的相應慧,證得阿羅漢果。證阿羅漢果以後,諸天讚歎:世界上又出現了一個佛陀的聖弟子,降很多的曼陀羅花。那麼那個時候,尊者阿加曼描述他的心情:

第一個,他掉下眼淚。這個阿羅漢為什麼掉眼淚呢?他說,他看到他無量劫的生死的痛苦,他今生這一個剎那結束了,他非常地感動。因為他看到了他每一次的輪迴當中、每一次的受生、每一次的生命的開始到結束都累積很多的痛苦,每一次的受生都很多痛苦。那麼對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的無量劫的生死的痛苦今生終於結束了,內心當中一種感嘆,一種感恩的心情。

第二個,他說,對佛陀真實地感恩。佛陀說的四聖諦是如此地真實,是真實地可以證到的。他說他願意從現在開始盡未來際不斷地頂禮佛陀。所以說呢,生死事大,關鍵在這個生。因為我們在三界裡面,每一次的受生,就夾雜著老病死、各式各樣的痛苦在裡面,生是過患。生死事大,是對治我們對來世安樂的期待。

第二個、無常迅速

這個是對治我們對今生安樂的貪求。今生是暫時的因緣,很快就過去了。我們不應該為過去的福報所障礙,因為今生的福報一下子就過去,我們馬上要面對來生。應該有一個遠見——無常迅速。

第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這個是告訴我們要精進。這個是這樣子啊,如果我們只是看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們會理解到流轉是痛苦的。但是呢我們會有一個懈怠的心,說反正離開流轉也不急著今生,來生也可以做,再來生也可以做,就會有一個因循怠惰的心情。但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換句話說呢,我們不把握今生,你在流轉當中你遲早還是要把這個生死解決,遲早,沒有一個人能夠幫助我們解脫生死。

換句話說,調伏煩惱、修學聖道是很困難,但是你遲早要做的,你今生不做、來生要做,來生不做、以後要做,而你拖得越久,這個過程當中,你每一次的流轉只有增加痛苦、增加墮落的因緣、增加更多的變數。那麼既然這件事情是你自己遲早要做的,是不可以取代的,那麼你倒不如就今生做個了斷。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就是

你真正能夠把握的不是來生,是今生。

來生是一個不可知的變數。所以,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就是說,當你真正覺悟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的時候,你應該要知道,這個生死的事情是今生要解決的,不能期待來生。那麼這三個點是都有關係的。那麼有這樣一個覺悟以後呢,

所以三登九上,百城煙水,不憚其勞,念念了當大事。

所以古人他們願意參訪善知識。「三登九上」,這個「三登九上」是講雪峰禪師,雪峰禪師剛開始他不明白佛法的內涵,他三登投子山,投東西的投,三登投子山去參訪大同禪師,「九上」是九上洞山去參訪洞山良介禪師;「百城煙水」是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經過一百一十一個城鎮的煙水,這些人家。那麼他們為什麼能夠經過這樣的辛勞呢?因為「念念了當大事」,認為這件事情是大事情。無量劫當中曠劫魘魔,無量劫當中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好不容易遇到佛法的住世,在無量當中出現一分的光明,這件事情要把握。

豈肯著相計名,尋行數墨,附葉攀枝,以徒資口耳哉。

他們怎麼願意去只是做一些名相的分別、做一些附葉攀枝的事情,只是把佛法當作口耳、當學術研究、當作茶餘飯後的一個談論的話題而已。換句話說,古人他能夠體驗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他掌握了一個修行的方向,就是要研真窮妄,他掌握這個方向了。那麼怎麼研真、怎麼窮妄,這個就是他們所要參訪的目標。

末世不然,名為欲續如來慧命,撐如來法門,而不知痛為生死,唯積學問,廣見聞,冀可登座揮麈而已。

末法時代的人啊,他就不是這樣的情況。他不能夠掌握了脫生死、研真窮妄的這樣一個目標,表面上他是延續如來慧命,表面上是撐持如來的法門,「而不知痛為生死」,不能真正在心地上的研真窮妄下功夫,只是在表面上的「積學問,廣見聞,冀可登座揮塵而已」。這個「塵」是一個大鹿,就是一個大蹠的鹿,把這個大蹠的鹿的尾巴剪下來做成一個拂塵,古時候講經、唱《爐香讚》,他就是用拂塵,譬喻能夠佛法的力量能夠滌除我們心中的污垢。

這段的意思就是說,古代的修行人的修行方向是向內的,他自己是向心地法門上去研真窮妄,現代修行人的弊端啊,他向外,向外去發展,發展他的事業,不知痛為生死。這兩個就有不同的方向,也就有不同的果報。那麼蕅益大師就做出了感嘆:

三、蕅祖的感嘆

嗟嗟,不與菩提大心相應,雲代佛揚化,吾不信也。不與為生死心相應,雲大菩提心,尤不信也。

我們如果不能夠跟菩提心相應,不是真正地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那麼你說你是「代佛弘法,吾不信也」。弘法的事業它不是一個輕鬆的事業,它跟我們在平常在佛堂裡面自己拜佛、打坐那種寂靜的相貌是不同,那有很多的干擾。很多的干擾,你能夠很堅定地做下去,這當中只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你真正發菩提心了,你真正看到有情的流轉痛苦,你有一份的使命感要幫助他們,這是一種情況。

第二個、你為了名利心,你為了增長你的名聞利養,你做這件事情。

除了這兩種情況以外,沒有第三種情況,沒有第三種情況。你不是發菩提心,就是為了名利心,你才可能做弘法的事業,沒有第三種情況。所以,你不是發菩提心,你就是為了名利心,為名利心你遲早是敗壞佛法,因為你那個方向是錯的,跟佛法研真窮妄的宗旨相違背。

「不與為生死心相應,雲大菩提心,尤不信也」,這個地方很重要,蕅益大師講,這個菩提心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

所以《廣論》上也一再強調,你自己不能夠體驗流轉的苦,你不可能幫助一切有情去解脫流轉的痛苦,你不幫助有情解脫流轉的痛苦,那你就是跟他攀緣感情,你對他沒什麼幫助。所以,沒有生死心,你不可能有菩提心,這是兩個重點。

勝負情見不忘,僅成阿修羅法界;名利眷屬意念不忘,僅成三途魔羅種子;隨其所見所聞而起法執,不能捨棄名言習氣,不達如來說法旨趣,不知種種四悉因緣,僅成凡外戲論窠窟。

勝負情見不忘——如果我們今天修行,你一開始出家就去做一些弘法的事業,也沒有能夠去思惟流轉的痛苦、沒有一個方向、你也沒有經過善知識的指導修我空觀,完全是過去在家的那些老毛病、那些老的思考模式做佛教事業,你這個勝負情見不可能消滅掉,那個人我的對待。你看到別人有功德啊,你一定會有嫉妒心,甚至於會障礙別人。

因為你在修習善法的當中出現了一個「我」在裡面,你在這個自我當中而發動了善業,那麼當這個「我」看到了別人比你更好的時候,你心中就會有痛苦的感受。所以,我們剛開始能夠往心性上會啊,歷事練心。

菩薩道的本質不在於外境的成敗。你行菩薩道,你只是在實踐你心中的理想,實踐你的菩提心而已。

如果你一開始的方向是弄正確了,是研真窮妄為訴求,你內心當中會有一個看法,就是——成事不必在我,隨喜一切功德。有人做就可以了,我看到別人做,我隨喜讚歎。因為,你能夠調伏自我,你在修善業的時候你能夠隨喜一切的功德:「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我對於五乘的功德,對於慈濟的修人天善業、對於修二乘的善法乃至於佛菩薩的功德,所有功德皆隨喜。

所以說這個地方啊這個關鍵點,你是不是一開始守住一個根本的關鍵——研真窮妄。否則,你就是一種鬥爭的心情:你拜兩百拜,我拜三百拜,強過你。那麼你在拜佛當中是以自我,這個自我是一個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那剛好是一個流轉相,增長你的無明。所以這個地方關鍵點就是一個——剛開始沒有抓住研真窮妄的宗旨。這個講嗔心。第二個講貪心:

名利眷屬意念不忘,僅成三途魔羅種子。

我們沒有去真實地發菩提心、發出離心,名利眷屬的意念不忘,修習的善業最後在三惡道裡面得果報,在三惡道裡面得到一些暫時的可樂果報,這是一些雜染的果報。

隨其所見所聞而起法執,不能捨棄名言習氣,不達如來說法旨趣,不知種種四悉因緣,僅成凡外戲論窠窟。

前面的「勝負情見不忘」是嗔心,「名利眷屬不忘」是貪心,這個地方是講癡。那麼我們不能夠會歸到一念心性,在法上起執著,相宗的說中觀的偏空,中觀的說相宗的著有,不能捨棄名言習氣,不能明白佛陀說法的旨趣——一切的法門是以明心為要、一切的行門以淨心為要,不能掌握四悉檀的善巧,只是成為戲論窠窟,佛法落入戲論的窠窟。窠是一個洞,樹上的鳥巢叫窠;窟呢,是地上的洞穴。表示說我們落入到窠窟當中呢,我們就不能夠自在,被法義所障礙,生起法執,不能夠融匯貫通。

學問益多,害心益甚,學人益盛,正法益衰。吾所以每一念及,未嘗不夢寐痛哭者也。

我們沒有真實地發起出離心、菩提心啊,那麼學問只有增長自己的煩惱,貪嗔的煩惱。這種人越多,那對佛法是負面的。因為他煩惱沒有調伏,他一路地修習資糧,善業福報越大,福報的力量又配合他煩惱的勢力,那對佛教的傷害是不得了。所以,「每一念及,未嘗不夢寐痛哭者也」,乃至於在睡覺當中都感到痛苦,佛法的衰。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就是——研真窮妄名之為學。你一開始出家就掌握這個宗旨。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在心地上調伏妄想,在心地上去追求佛性。以這樣的根本宗旨來自利,以這個根本宗旨來利他,這才是成就菩提心的一個方向。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請合掌。

丙三、結示

吾今為諸昆仲徹底說破,若真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真為生死聽經,聽經亦必悟道;真為生死參禪,參禪亦必悟道;真為生死營福,營福亦必悟道。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以因地真正故也。若想做律師受戒,想做法師聽經,想做宗師參禪,想有權勢營福,則受戒、聽經、參禪、營福,必皆墮三惡趣。故智者大師云:「為利名發菩提心,是三途因。」毫釐有差,天地懸隔,錯認定盤星,醍醐成毒藥。

好,我們看這個脈絡,我們分成三段。

吾今為諸昆仲徹底說破。

昆是兄長,仲是其次,就是弟弟。兄弟指的是同參道友。蕅益大師他很真誠地為同參道友說破整個修行的真相,就是有些人為什麼他成佛作祖、有些人他墮坑落塹,他的真正原因在哪裡。以下講出它的原因。

我們真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為了生死聽經,聽經也悟道;為了生死參禪、營福,都悟道;你專修一個法門也悟道,互相助成也悟道。為什麼呢?「因地真正故也。」你一開始的發心就是為了聖道相應,這個方向是正確的。如果我們一開始是向外,是心向外求,就是為了要做律師而受戒、為了做法師而聽經、為了做宗師而參禪、想有權勢而營福,這受戒、聽經、參禪、營福都能夠墮落三惡道。

這個地方,當然,受戒、聽經、參禪、營福這個都沒錯,它都是一個善業的資糧,它是一個福報力。但是關鍵點是,你想做律師,你一開始就不是研真窮妄,你是想做律師、想做法師、想做宗師、想有權勢而來做這件事情,這是關鍵點。所以,以下引證,

智者大師云:「為利名發菩提心,是三途因。」

如果為了利名而發起菩提心,那這個是三途的因地。

最後總結: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錯認定盤星,醍醐成毒藥。

你在因地的時候有點差,到了果報的時候那是天差地別,一個成佛作祖,一個墮坑落塹。「錯認定盤星,醍醐成毒藥」,定盤星是大海當中一個判定方向的儀器。我們修行當中如果方向弄錯了,一開始沒有在心地上的研真窮妄下功夫,只是向外去攀緣,想做律師、法師、宗師、權師,那麼所有的醍醐,持戒、聽經、參禪、營福都是醍醐,結果變成毒藥。

關於這一點我們看附表,

附表七——釋「定盤星」:

附表定盤星我們從兩方面,第一個約平時,第二個約臨終。

(一)約平時

淨界法師:靈峰宗論

平時來說,我們剛開始的菩提心要如理作意。你剛開始出家一定是要如實地觀察苦諦而發起菩提心。你可以立一個菩提本願,比如說我剛開始出家,我立一個:持戒為本,淨土為歸,住持正法,續佛慧命,持戒念佛,研究教理,自己研究教理,一方面弘揚正法。那麼依願導行,你這個願力就引導你去修行,那這樣子的修行呢又加強你的願力,由這個願力更加堅強,然後再引導行。

我們修行人沒有願力啊,沒有願力的支持會有兩個情況:第一個,你也會主動積極地修行,但是你貪求名利,因為你沒有目標;第二個,你就悠悠泛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你雖然也不造惡業,但是你可也不修善。所以說呢,有願力的引導會讓我們正確地引導我們的持戒、學教、參禪、修福,在這個修行當中又加強願力。那麼平常的如是的輾轉,到臨終的時候就會有一個相貌出現,我們看第二:

(二)約臨終

淨界法師:靈峰宗論

《普賢行願品》云:「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臨命終最後一剎那的時候,我們的諸根敗壞。我們如果貪求色身的人啊, 這個時候會死亡,我們的恩愛眷屬也捨離,一切的威勢,大和尚、方丈和尚、大法師、律師,這些威勢都退失了,對我們都沒有幫助了,輔相、大臣、宮城內外、種種的珍寶伏藏,一切都不相隨,我們在有為法中的經營都不能夠相隨。

這個時候在我們內心當中,我們真實的菩提本願現前,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看這個表,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假設沒有願力的人,那就隨業流轉,善業可能到人天果報,惡業到三惡道果報。那麼如果我們平常就有願力的支持,就能夠從這個願力在臨命終的時候發現出來,往生極樂世界。當然,這個臨終的願力是平時栽培起來的。

所以我們再回到本文上來說,「錯認定盤星,醍醐成毒藥」,如果我們的方向沒有正確地掌握,那麼醍醐成毒藥。這個醍醐成毒藥,印光大師講一個譬喻說,水是能夠滋養色身,牛喝水、水變成牛奶,蛇吃水、水變成毒液,這個地方有差別。我們發心不正確,所有的資糧變成毒藥;發心正確,所有的資糧變成一個成佛的資糧。這個是說明因地發心的重要性。

0:00 / 0:00
靈峰宗論導讀1
靈峰宗論導讀2
靈峰宗論導讀3
靈峰宗論導讀4
靈峰宗論導讀5
靈峰宗論導讀6
靈峰宗論導讀7
靈峰宗論導讀8
靈峰宗論導讀9
靈峰宗論導讀10
靈峰宗論導讀11
靈峰宗論導讀12
靈峰宗論導讀13
靈峰宗論導讀14
靈峰宗論導讀15
靈峰宗論導讀16
靈峰宗論導讀17
靈峰宗論導讀18
靈峰宗論導讀19
靈峰宗論導讀20
靈峰宗論導讀21
靈峰宗論導讀22
靈峰宗論導讀23
靈峰宗論導讀24
靈峰宗論導讀25
靈峰宗論導讀26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傳喜法師: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問: 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傳喜法師: 當今社會更好...

聖嚴法師: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我常用一句話來勉勵志願者,也勉勵自己:「盡心、盡力...

聖嚴法師《自我的肯定、成長、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禪修營中,經常強調自我肯定、自我成長,...

用慈悲觀來對治嗔恨心

我們眾生的煩惱,也是各式各樣的,有些人貪煩惱重,有...

修行禪定,保持呼吸的暢通是關鍵

我每次講呼吸的時候都講到,呼吸就是我們生命的源泉。...

如果沒有福報,修行路上障礙就會很多

學佛應該從培養福報開始,如果沒有福報,不僅智慧開發...

燒香作炭

佛陀在舍衛國說法的時候,感化了一位青年發心跟隨佛陀...

晝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課不可不做

你每天如果沒有一定的功課,就是掛名的佛教徒。淨土行...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如實空跟如實不空,如何進行調配

如何養成圓頓種性?只有一個方法──多聞熏習,如理思...

【推薦】如何修持地藏法門

地藏法門的經典有三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簡稱...

宏海法師:安士全書

(第一講) 好,各位同修,我們一起先合掌。 南無本師...

學佛後必須知道的八項因果定律

1.改脾氣是關鍵 學佛後,首先要改掉生氣的脾氣,因為它...

念佛為主,持咒為輔

至於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

印光大師家教觀之淺探

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師(18611940)是一位舉...

【推薦】魚的真相:不是用來吃的

與我們所認為的恰恰相反,魚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保...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首先四念處是非常重要的,四念處,就是四種,念是什麼...

了解真心就不會認賊為子,以妄為真

世界佛教論壇有個主題叫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如何認識這...

五蘊活動越熾盛,你的業力就越重

眾生追求五欲,他是用什麼方式來追求?他就是用五蘊,...

家庭助念,讓姥姥那朵蓮華盛開

二零一五年的春天,敬愛的姥爺逝去了。在四十九天內,...

人生無常,我們一定要有慈悲心

佛陀在憍薩羅國給孤獨園說法時,有一天帶領弟子出去托...

五種不淨觀戒掉肉食

現在有些人覺得吃素很難。其實這有些方便的方法,要作...

娑婆求空空愈遠,往生極樂入有得空

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者,七地僅名現相,八地乃得無...

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

什麼是依他起性? 我們一個念頭起來具足三性,你要正確...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人生彷彿兩條船,一為名來,一為利往。然而,計利當計...

【佛教詞典】齋退

(雜語)禪林之語。又曰齋罷。午齋之後也。...

【佛教詞典】與欲

當僧團行布薩、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即羯磨)之際,遇...

【視頻】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視頻】大安法師《三生石》

大安法師《三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