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靈峰宗論

淨界法師  2023/03/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十四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41面。

我念末劫苦,破戒為第一,

我思救苦方,無越毗尼藏。

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滅,

行成果斯尅,教不屬空言。

蕅益大師一開始把持戒的功德以及破戒的過患作一個總標。我們透過持戒,從離苦的角度它能夠解脫三惡道的痛苦,從安樂的角度它能夠使令「正法永不滅,行成果斯尅,教不屬空言」,使令在佛法的修學當中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使令我們整個成佛之道當中,剛開始有一個明確的下手處。這是把持戒的功德作一個總標。這以下把持戒的功德把它開出五乘的差別:

或因持戒力,速成淨滿尊。

或因淨尸羅,嚴淨諸佛土。

這個講到我們持戒能夠成就佛菩薩的功德。那麼因為持戒的緣故,當然這當中有菩提心的攝持,還有佛法的清淨正見,這兩個根本的攝受,能夠「速成淨滿尊」。這個「淨滿尊」就是報身佛,盧舍那佛,盧舍那翻成中文叫「淨滿」。諸惑消滅謂之淨,內心當中無量無邊的煩惱、罪業,諸惑消滅叫作淨,這個約破惡來說。什麼是「滿」呢?眾德具足曰滿,無量無邊的三昧陀羅尼都具足了就叫滿。

「或因淨尸羅,嚴淨諸佛土。」前面是讚歎佛的正報的功德,這個讚歎依報的功德,由於持戒的因緣使令我們成就無量無邊莊嚴的佛土。

大乘的功德它也觀一切法空,小乘也觀一切法空,但是大乘的空性當中有這個明瞭性、有大悲心,所以他在果報的時候,他雖然是證得空性,但是他有依正二報的莊嚴。這個地方不一樣,教化眾生。這個是講到菩薩戒的因緣。

再看聲聞戒:

或因別解脫,作獨覺聲聞。

我們也會因為持聲聞戒的因緣,做獨覺聲聞。這個「聲聞」是聽聞佛的音聲而悟道,佛的音聲指的是四諦法門,苦集滅道四諦,而證得我空的真理。這個「獨覺」是很特別,獨覺他過去生智慧跟福德的善根特別強,他是生長在一個沒有佛法住世的地方,說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在禪定當中自己用功的時候,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他看到這整個依報環境是有變化的,那麼春天溫暖的風一吹,由春風的因緣百花盛開,秋天的肅殺的風一吹,不但是花掉落了,連那個黃葉都掉落了,整個樹葉都枯萎了,他知道這個生命是無常的,從無常當中沒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我。他這是從一切的因緣當中他獨自覺悟真理的,叫獨覺,這個人善根特別強。那麼為什麼能夠成就獨覺聲聞呢?他一定要以持戒作基礎,所以,「或因別解脫,做獨覺聲聞」,成就二乘的功德。

或因善戒力,生禪及天道,

亦作人中勝,福樂好名稱。

我們也因為持戒的因緣這個善法,或者布施、放生的善法,再加上持戒的力量,「生禪及天道」。這個「禪」主要是色界、無色界的,這個有禪定的力量;「天道」指的是欲界諸天,他還有男女的慾望、飲食的慾望、睡眠的慾望,這個是天的境界,當然這個天的果報也特別殊勝。「亦作人中勝,福樂好名稱。」或者是生長在人間,那麼做人中之勝,人中之勝是國王、大富長者之類的,一生當中享受福樂、享受美好的名稱。

佛在世的時候,在舍衛國有一個商人,他到大海中去取寶,這麼一天取寶很有收穫,取到很多的寶回來,他把幾個重要的寶物就供養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很高興,就賞他很多黃金。波斯匿王得到這個寶以後,就把他的五百個夫人全部叫出來,當眾一一地把這個寶賞給她們。結果這個第一夫人摩利夫人沒有出來,波斯匿王一再地邀請她出來,她就是不出來。這個時候波斯匿王火大了,我是一個大國王,請你出來你不出來,怎麼回事呢?

因為那一天摩利夫人受八關齋戒,她不願意打扮,她穿朴素的服裝,她不想出來。國王的堅持,她就出來,出來波斯匿王很生氣她,用箭要射她。他這個箭一拿起來的時候,當摩利夫人一出現的時候,波斯匿王那個箭射不下去,不敢射,因為摩利夫人持八關齋戒的因緣,身相光明猶如日月,身相放大光明。這個時候波斯匿王一看到以後,他就感到怯懦,他說夫人哪,你今天是做什麼善法,有如此的威德?她說我今天但是持佛的八關齋戒。這個時候波斯匿王聽了這個以後,就對這個戒法生起恭敬心,就把最殊勝的寶物賞給摩利夫人。摩利夫人說,我今天不能受持寶物,就把這個寶物轉送給佛陀。

我們講:相由心生。因為持戒的關係,你內心當中已經成就一個大功德,當然你這個功德的因緣正式的果報是來生,「生禪及天道,福樂好名稱」,但是你今生當中也會有花報。所以你看持戒的人,他的身相也不太一樣。

大概五年前有三個小沙彌來到我們佛學院讀書,其中兩個還俗了,他們三個沙彌,當然小孩子玩來玩去的,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你看他在三寶中住,他的身相就特別的莊嚴。後來兩個人還俗以後,他們還俗以後都來見我,那就差很多了,身相的那種光明就一幅很憔悴的樣子就現出來了。他們還俗以後來找我,跟以前出家時那個樣子就差很多。

我在想,他出家的時候也不是很用功,但是他就是持戒,他就是老老實實地奉持如來的戒法,就是這樣子而已,就不可思議。他還俗以後,他也不過午不食、殺盜淫妄的戒都不守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這個時候功德就消失掉了,很明顯的,非常明顯。所以我那個時候感到,今生五衣身,三生有幸,在三寶當中的確是不可思議。我們一天到晚在三寶裡面,我也不覺得怎麼樣,但是你要看到一個人他本來出家再還俗,那你看得非常明顯。內心當中有戒法攝持跟沒有戒法攝持,那個威德差很多。所以說就算我們今天沒有修我空觀,沒有出離心、菩提心,起碼「或因善戒力,生禪及天道,亦作人中勝,福樂好名稱」,戒就是有這樣的力量。

這個種種的功德是怎麼來的呢?這不是上帝送給你的:

如是差別果,皆由戒所得。

前面的五乘的差別的功德,都是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持戒所引生的。這個是由一開出五乘。那我們再把它作一個會歸:近果說差別,究竟歸一乘。就著他一個暫時的功德來說,他有五乘的差別,但是究竟來說,他遲早要成佛的。

這個思想,在我們北傳佛教很重視這個問題。諸位以後研究戒體就知道,法體形象。我們中國的佛教不管你受五戒、八關齋戒、乃至於沙彌戒、比丘戒,它本質是聲聞戒,但是在北傳佛教中要求你緣境發心,就是你要普遍地緣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發起三種誓願: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而不度。就是這個戒體。

什麼叫戒體?

你這念心跟境界一接觸,你就生起三種作意,斷惡修善度眾生的作意,其實這個就是菩提心。那麼依止這樣的菩提心的攝持,會使令你受持所有的戒法都是趨向於佛道。雖然你可能會因為暫時持比丘戒、沙彌戒的功德先生到天上去,但是那個乘的力量都還在的,因為你當初在因地的時候,是:以菩提心為戒體。這個地方在人天的過程先度過,他那個力量還會在,他還會不斷地引導你再繼續往前走。所以這個持戒的力量,「近果說差別」,就是就著一個暫時的因緣來說,他有五乘的差別,但是就著一個究竟的會歸處來說,他也是趨向於一佛乘的,還是趨向於成佛的。這是道宣律祖根據法華涅槃的思想來融通這一切的戒法,這等於是開權顯實。

總結:

如是勝妙法,願為我昭明,

普度長夜中,無依無怙眾。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等於是請轉法輪。那麼他把這個戒法的功德讚歎以後,「如是勝妙法」,這種微妙殊勝的法門希望眾多的善知識能夠為我們生死的眾生能夠把它開顯出來。幹什麼呢?「普度長夜中,無依無怙眾。」來救度這些在生死流轉當中完全沒有依靠的眾生。

我們講:流轉三界中,何處是依怙?我們慢慢地從佛法的觀察我們會知道,世間的珍寶是帶不走的,世間的美好的名聲也帶不走,那麼無量無邊的因緣都帶不走;我們剛開始會知道——我們從今生死掉以後,真正帶得走的是善業。所以我們剛開始:流轉三界中,何處是依怙?就是善業的力量,就是持戒的力量。剛開始就是依止這個持戒的力量作依靠。你憑什麼說你能夠離苦得樂?憑什麼講出這句話,你敢說你能夠離苦得樂?你能夠說的就是持戒的力量,離苦得樂。仰仗善業的力量,使令我們能夠通往人天、二乘跟佛道。流轉三界中,何處是依怙?就是靠這個力量。

在《在家備覽》中說,持戒跟一般的善法還不完全一樣。

一般的善法,佛陀沒有出世也能夠有一般的善法,這個人也修十善業。這個戒法,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只有佛陀出世才說的,沒有佛出世就沒有戒法。因為只有佛陀那種無量無邊的正遍知的智慧,一念心知一切法,他能夠通達緣起,他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他能夠抉擇出一條戒法出來。等覺菩薩沒有資格制戒,因為他內心當中還有障礙。這個緣起甚深,你敢說在黑暗當中你畫一幅地圖出來,讓人家能夠到彼岸?等覺菩薩畫不出來。

所以這個地方,這個戒法有兩個特色:

第一個、有本期誓:就是說這個戒法你在受持的時候,你有最初的,這個「本」就是最初的一個願力,你當初是依止你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的一個願力。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它是隨順於佛道的一個力量,從本質。這是一個很大的力量,有這種菩提願力的攝受。

第二個、遍該生境:這個我們一般的慈善事業,你剛好經過了一個菜市場,你看到了一隻狗要被殺,起了悲憫心,你緣這隻狗的境界,把它贖回來、放生了,不錯,但是你所緣境只有一個,無量無邊有情當中的其中的一隻狗。你當初在持戒的時候,你所緣的境界是十法界的有情無情的境界,斷惡修善度眾生,而得到戒體。換句話說,雖然你付諸實踐的時候,只是在某一個境界裡面持戒,但是你心中的作意是緣十法界的,上至諸佛菩薩,下至蜎飛蠕動的眾生。所以你遍該生境,你這個持戒的因緣是普遍涵蓋眾生的境界。

所以《在家備覽》說,即使你今天不小心犯了一個殺戒,殺了一隻螞蟻,或者殺了一隻蚊子,其實你毀壞的是你其中的一個戒體而已,於其他的眾生都還是清淨的,因為你因地的時候你成就的戒體是法界塵沙、二諦等法,是無量無邊的有情無情的境界而發起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所以說你這個量是廣大的。所以持戒的功德跟修善是不一樣的,因為你修善的境界是單一的所緣境。

在經典上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布施滿四天下的眾生,這個是很大的功德,四天下的眾生,布施什麼呢?四事的供養近於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的功德。你布施四天下的眾生,供養一百年,你不如一日一夜的持戒功德。因為你持戒有本期誓,從本質上它是有聖道的力量,從它的量來說它普遍涵蓋眾生的境界,所以這個地方就不太一樣。

那麼這段是一個總標,蕅益大師先讚歎持戒的功德。我們看第二段的別明。

丙二、別明

這以下我們說明毀犯戒法的過失,看別明第一篇。大家請合掌。

(一)大般若云:三十二相無別因,皆由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能得野干之身,況復佛身。《大佛頂》云,「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縱有多智,禪定現前,若不斷淫,必落魔道。若不斷殺,必落神道。若不斷偷,必落邪道。若不斷大妄語,如刻糞為栴檀,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戒之關係大矣。

我們看論文的第一段,第一段是一個總標:

《大般若》云:三十二相無別因,皆由持戒所得。

蕅益大師先引用《大般若經》的經文來說明持戒的殊勝。說佛陀的正報當中有三十二相,當然這種功德相貌一定是善業,是什麼樣的善業呢?沒有其他的原因,只有一個原因,什麼原因呢?都是由於持戒所莊嚴。所以《大般若經》說,佛的肉髻相是他因地持什麼戒,佛陀是什麼樣的情況,他的其中的一個相貌是一個什麼因地,他都一一地列出來。總之這個三十二相,都是一個他持戒的因緣所莊嚴成就的。

反過來說呢,若不持戒,尚不能得野干之身,況復佛身?

假設我們今天發了菩提心,結果你不持戒,別說成佛,連野干都做不到。野干是動物當中一種很卑劣的動物,樣子很像狐狸,但是它的性情非常膽怯。就是說,你不持戒,你不要說成佛那種莊嚴的色身,你連野干之身都得不到,你就到地獄去了。況復佛身?

佛的三十二相是佛陀不共於其他的三乘聖人的一個特殊的功德。我們從一個小故事可以體會佛的三十二相是什麼境界:

佛陀滅度以後一百年,在罽(音:機)賓國有一個大阿羅漢叫優婆居多尊者。這位尊者,他的一個特色他善於教化眾生。他到一個地方以後,他就入定觀察這個眾生的根基,然後他就能夠知道應該說什麼法。

這一天他為很多的優婆塞、優波夷說法,他估計這當中很多人能夠成就聖道,但是正當他講到很重要的地方的時候,外面虛空當中下了很多的花,天雨曼陀羅花,很多很多的花降下來,那些優婆塞、優婆夷就跑出去欣賞那些花去了,這個法會就失敗了。這個尊者優婆居多就入定觀察,哦,是魔王波旬來搗亂了,他就默然離開了。第二次他又把這些人召集起來,他又觀察,有些人善根準備要成熟,他又開始說法。說到正精彩,有些人要成就聖果的時候,外面魔王帶著很多的女眾在唱歌跳舞,那些優婆塞、優婆夷又跑去看唱歌跳舞了,這個法會又失敗了。尊者優婆居多又入定觀察,哦是魔王來搗亂,他第二次又沒有採取行動。

第三次又把這些優婆塞、優婆夷召集起來,又開始說法,正精彩的時候,不得了了,天上降下七寶,珍寶瓔珞,那些優婆塞就去搶那些七寶,這次又沒成就聖道。這個尊者優婆居多一看,哦,又是魔王搗亂,他這個時候下定決心要對治魔王。

他從禪定出來以後就到很髒很髒的垃圾堆去,找了很多尸體,蛇、狗的尸體,找了一大堆尸體,把它串成一個圈圈,一個花圈的樣子,以神通力把它變成一個花圈,拿著這個花圈以神通力到六欲天去找波旬去了。看到波旬以後說,我前幾天說法,承蒙你老人家降了很多的香花瓔珞,我現在應該禮尚往來送你這個花圈。魔王聽了很高興,就接受了,就把頭伸出來,優婆居多尊者就把花圈掛在他的頭上,掛上去以後一下子就變成一個臭穢的尸體。

這魔王雖然是壞,但是他好歹是欲界天人,身心非常乾淨,他掛了欲界的尸體很生氣,你這個阿羅漢怎麼這麼壞呢?掛這個尸體在我身上呢?優婆居多尊者掛完就走了,走了以後魔王就驚怖了。他要拿,拿不下來,他去找四天王,四天王說,你這個尸體是誰給你放上去的呢?說是優婆居多尊者。四天王說,沒有辦法,他是大阿羅漢,神通力掛上去誰也沒有辦法。他沒辦法去找釋提桓因,找夜摩天、忉利天,找到他化自在天的天王,沒有一個說可以。大阿羅漢掛上去的,誰也沒有辦法。

這個時候魔王沒辦法了,只好起慚愧心,乖乖地去向優婆居多尊者懺悔,說我不應該搗亂你說法,請你原諒我。魔王他就提出一個問題,說:尊者,我有一個疑問,佛在世的時候,佛陀也是說法,我去搗亂他,佛陀說什麼我去障礙他,佛陀生病的時候我請他滅度,我種種話刺激他,佛陀都沒有對治我,你為什麼我搗亂你幾次你就對治我呢?這個時候優婆居多尊者就呵斥他:你這個癡人,你怎麼能拿我和佛陀比呢?優婆居多尊者讚歎佛的功德,說佛陀就像太陽,我就像螢火蟲,最後結論就是「佛陀大悲二乘所無」,佛陀的大悲心哪是我們二乘人的心所比得上,你怎麼能夠用我跟佛陀比呢?!

呵責以後,他提出兩個條件,你答應我,我就把這個尸體拿起來。第一個,你從今以後皈依三寶,不能再搗亂修行人。魔王只好同意了。第二個條件:我出世的時候佛陀滅度了,「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我沒有能夠親眼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什麼境界。佛在世的時候,你處處搗亂佛陀,你看到佛陀的身相。我希望你能夠變現佛陀的身相,讓我一睹聖相,這樣子我就把它拿起來。魔王說可以,沒問題。

魔王就跑到森林裡面去了,一下子就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身披袈裟,拿著缽,從森林當中威儀具足地走出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這個時候,那不得了,優婆居多尊者那個大阿羅漢、我空法空智慧的聖人,他看到這個佛的身相,他明明知道這是魔變現的,但是他還是情不自禁地頂禮下去。開玩笑,魔王怎麼禁得起阿羅漢頂禮呢?他馬上跳到虛空去了。我們看,一個阿羅漢他看到佛的三十二相,他受不了,超越他的我空的境界,我空法空的境界。

在《大智度論》上說,一個人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會有什麼反應,你知道嗎?佛要他去死,他沒有第二句話,他馬上會去死。這個三十二相、這個八十種好,這種境界,那種威德力,要你去死你就會去死。龍樹菩薩說,佛陀為什麼要持戒、修種種的善法來莊嚴這三十二相呢?龍樹菩薩說,佛法甚深甚深,這個我空法空的真理違背我們的習氣,如果佛陀不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沒有威德力來攝受眾生,就不能講甚深法。所以說,持戒它能夠產生尊貴身,這個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在我們流轉當中要得到尊貴的果報,你還得靠持戒。

在《在家備覽》說,有一個人他做廣大的慈善事業,種種的布施修善,但是他就是不持戒,他習氣很重,這個人的果報是怎麼回事?《在家備覽》說,這個人會墮落到畜牲道去,在畜牲道享受粗惡的衣食。就是說你雖然能夠布施修善,但是你不持戒,你就不能得尊貴身,這個尊貴身就是兩隻腳的,或者人或者天,你只能做四隻腳的動物。你布施的善法還是有可樂的果報,但是這個可樂的果報,在卑賤的果報裡面得可樂的果報,做一隻狗,一隻哈巴狗,被人家保護得好好的,吃美好的食物,但是你不是尊貴身,你是卑賤的果報。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修善並不表示你能夠持戒。修善是成就福報力,但是持戒是成就尊貴身,這個地方我們要簡別出來,所以講,「三十二相無別因,皆由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能得野干之身,況復佛身。」我們發了菩提心,你不持戒,那你不可能成就佛身的,你的目的跟你的因地不相隨順。

這以下把破戒的過患再引《楞嚴經》詳細地說明:

《大佛頂》云: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說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第一個,持戒。這句經文一開始有一句「攝心為戒」這四個字,先講「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就是這個持戒,佛陀的智慧,他靠著這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他能夠收攝你的煩惱,收攝你的妄想。你持戒能夠收攝身心以後,你就容易修定,由這個寂靜的力量,你去聽聞正法就容易理解。所以戒是成就禪定的增上緣,禪定也是引發智慧的增上緣,它是前前引申後後,這個是三無漏學,三種無漏的法門。如果我們不持戒會有什麼過失呢?我們只是修禪定、修智慧,有什麼過失呢?在《楞嚴經》講出它的過失: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假設你今天博學多聞,有廣大的抉擇智慧,而且或者是你修習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但是你不持戒,你放縱你的煩惱,這當中有什麼過失呢?這以下講出它的過失:

若不斷淫,必落魔道。如果你的淫心很重,你的法界是跟魔法界相應,這個魔,他的根本的習氣就是淫心特別重。假設你是智慧跟禪定很高深的,上品的資糧,就做魔王;中品的做魔軍,做魔王旁邊的大將軍;下品的做魔女。總之,你今天不斷淫,你的多智、你的禪定就加持在魔道境界去了。

若不斷殺,必落神道。你這個多智禪定的力量,但是你的嗔心很重,動不動就發脾氣,你可能會墮入神道。這個神道也有三品,上品的是大力鬼王,做國王、大將軍;第二個,中品的是飛行夜叉,做鬼的將軍,能夠飛行的;下品的是地行羅剎,他不能飛,在地上跑來跑去的,做鬼兵。總之,就是你這個嗔心重,容易墮入神道,鬼神道。

若不斷偷,必落邪道。你偷的習氣特別重,經常做一些偷雞摸狗的事情。邪,內心就是邪取不正。邪道,《楞嚴經》也講出兩個,就是山精、鬼怪,也是鬼神道的一類,但是它比較沒有正氣,它就做一些偷雞摸狗的事情,邪道。

若不斷大妄語,如刻糞為栴檀,欲求香氣,無有是處。假設我們縱有多智、禪定現前,那你說過人法,未證言證、未得言得,講出一些超過凡夫的法,你沒有開悟說開悟,沒有證果說證果,你說你放蒙山的時候無量無邊的鬼神跪在你面前。你事實上沒有這種境界,你講這種境界,大妄語。這講出一個譬喻:「如刻糞為栴檀,欲求香氣。」這個糞的本質是臭穢的,但是你把它外表刻成栴檀的形狀,你希望這個本質是臭穢的東西要散發功德的香氣,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內心根本沒有這個功德,你表現出這個功德的相貌,這個是顛倒的。

大妄語的過失超過前面的殺、盜、淫,為什麼呢?

佛法的修學有一定的次第,有凡夫、有聖人,這個大妄語的過失,律上說——以凡濫聖。你的本質是凡夫,有無量無邊的煩惱,你說你是聖人,使令眾生對佛法的次第開始模糊不清,壞亂眾生的耳目,這個過失太重了。前面的殺、盜、淫只是傷害自己,這個大妄語會壞亂佛法的,以凡濫聖,所以這個過失特別重。

那麼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佛法當中栽培了很多的聞慧、禪定的資糧,假設沒有靠持戒來收攝煩惱,那麼這些資糧將會加持這個煩惱就趨向於魔道、神道跟邪道的境界去了,它的方向當然不是趨向無上菩提。所以蕅益大師作一個總結:戒之關係大矣!持戒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是非常地重要,它是一個五乘功德的基礎。

我剛出家的幾年,我一直憶持一個公案,這個公案對我受益非常大。我相信有些人也知道,不過我們也應該把它再複習一次:

說:是有一個貧窮人,這個人他過著很貧窮的生活,衣食缺乏。但是他想要改變他現在的情況,他想要離苦得樂,怎麼辦呢?他就供養天。他請一個天的形象,每天供養,向天祈求,供養了十二年。這一天,天被他感動了,出現了。出現了以後,天對他說:你供養了我十二年,很真誠,你有什麼祈求?他說我生活非常貧窮,我希望離開痛苦得到安樂。天說:行,送他一個功德寶瓶。說你這個瓶子好好地保護,你向它祈求什麼,它就變現出你所喜歡的境界出來。

這個貧窮人得到德瓶以後,就一開始祈求,我要一個房子,出現一個美好的房子;我要車乘,他以後就有車乘;乃至於裡面有各式各樣珍寶的裝飾,他就富貴起來了。富貴起來了以後,人有錢他就是要去跟朋友炫耀一下,他就請他過去那些貧窮的朋友來家裡面吃飯。大家吃了飯、喝了酒也很高興,這個貧窮人就說,你過去跟我一樣很貧窮,你現在怎麼富貴起來了,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個貧窮人就如是如是地跟他報告。

大家喝了酒,內心當中就情緒很高昂,就說那這樣子好了,你能不能當眾表演一次給我們看看,把這個德瓶拿出來表現給我們看看?可以啊。就把這個德瓶從口袋裡面拿出來,他就向這個德瓶乞求,果然所求如願。大家就鼓掌歡迎。這個人一得意就忘形了,他就在大眾當中唱歌、跳舞,拿了德瓶在空中拋來拋去,一不小心就把德瓶打破了。德瓶打破了以後,從德瓶裡面所表現出來的房子、車乘、珍寶全部消失掉了,又恢復了原來貧窮的境界。這個是《大智度論》講道,講持戒的時候。

龍樹菩薩從這個故事作一個總結——持戒之人所求如願,破戒之人一切皆失。龍樹菩薩作了一個總結,說這個戒就是一個德瓶,我們剛開始出家的時候大部分都是沒有資糧,煩惱障、業障、報障。我們在三寶當中如法地持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哦,身心開始變化了,就像德瓶一樣,給我們很大的功德。但是這個時候要小心,不能得意忘形。假設我們今天一不小心,毀破佛陀的戒法,那就表示你把你這個得到安樂的德瓶給打破了。一打破以後,你從德瓶當中所出現的安樂的境界全部消失掉。「戒之關係大矣!」

我們過去佛學院也看過這樣的學生。他以前是因為苦惱而出家,出家當然就是受持佛陀的戒法,以一念的信心,哦,他身心開始改變,身體健康、心情愉快。他產生常見,他以為說他回到世俗也是這種境界。他不知道這是因緣所生法,他是因為持戒的因緣變成這個樣子。後來他一還俗以後,整個障礙全部現前。你怎麼能夠生起常見呢?你現在的身心狀態是有德瓶的支持,你把德瓶打破了,你希望你的功德保持原狀,這是不可得的。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戒之關係大矣!我們所有五乘的功德一定是依止持戒而建立的,這個基礎打破以後,你哪裡還有五乘的功德?縱有多智,禪定現前,頂多就是魔道、神道、邪道的境界而已,怎麼會有五乘的功德呢?連野干之身都不可得,不要說人天的尊貴身乃至於佛身。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戒之關係大矣,它是五乘的共基。

這個地方是把持戒的功德跟破戒的過患先做一個說明,至於如何地持戒、持戒的方法,我們下面再作說明。

【學員提問】:主任慈悲!在上《靈峰宗論》的一個次第是先發菩提心,然後正見,那我們在戒定慧三學方面這三個次第是要同時並行還是分別著手?

【師父答疑】:對!持戒引生定慧,定慧也幫助持戒,蕅益大師後面會講到。因為你沒有止觀的力量,如果你只是壓抑自己的煩惱,這個戒也持不好。你沒有四念處的智慧的觀照,沒有智慧的疏導,你這個戒也持不久。

所以蕅益大師講:沒有出世的妙戒,絕無出世的定慧;沒有出世的定慧,倂失出世的妙戒。

後面會講到,戒跟定慧,剛開始當然我們先偏向持戒,剛開始。因為煩惱粗重,你先相信這個戒是三界中的一個依靠,勉強自己不能持要他持,剛開始是這樣子。但是慢慢地,如果你過了幾年以後,你止觀的力量沒有生起,就很危險了,就非常危險。只是靠了持戒的支持,一念的清淨的信心不能持久。所以剛開始會偏重在戒律,但是到最後,在操作的時候,因為戒法保護止觀,使令止觀的方向變得正確,由於止觀又保護了戒體,這兩個變成互動的。後面會講到這個觀念。是這個意思。

剛開始的時候是偏重在持戒。因為這個止觀的力量不是三天兩天栽培得起來的,所以剛開始你沒有理由,不能持、要他持、不能斷、要他斷,你只好勉強自己,那是完全靠佛陀的信心。佛陀告訴我這個不能做,我相信佛陀他的抉擇,相信佛陀的抉擇,剛開始是這樣子。慢慢地你就能夠用你的理性來疏導,是這樣子。

0:00 / 0:00
靈峰宗論導讀1
靈峰宗論導讀2
靈峰宗論導讀3
靈峰宗論導讀4
靈峰宗論導讀5
靈峰宗論導讀6
靈峰宗論導讀7
靈峰宗論導讀8
靈峰宗論導讀9
靈峰宗論導讀10
靈峰宗論導讀11
靈峰宗論導讀12
靈峰宗論導讀13
靈峰宗論導讀14
靈峰宗論導讀15
靈峰宗論導讀16
靈峰宗論導讀17
靈峰宗論導讀18
靈峰宗論導讀19
靈峰宗論導讀20
靈峰宗論導讀21
靈峰宗論導讀22
靈峰宗論導讀23
靈峰宗論導讀24
靈峰宗論導讀25
靈峰宗論導讀26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傳喜法師: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問: 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傳喜法師: 當今社會更好...

聖嚴法師: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我常用一句話來勉勵志願者,也勉勵自己:「盡心、盡力...

聖嚴法師《自我的肯定、成長、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禪修營中,經常強調自我肯定、自我成長,...

用慈悲觀來對治嗔恨心

我們眾生的煩惱,也是各式各樣的,有些人貪煩惱重,有...

修行禪定,保持呼吸的暢通是關鍵

我每次講呼吸的時候都講到,呼吸就是我們生命的源泉。...

如果沒有福報,修行路上障礙就會很多

學佛應該從培養福報開始,如果沒有福報,不僅智慧開發...

燒香作炭

佛陀在舍衛國說法的時候,感化了一位青年發心跟隨佛陀...

晝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課不可不做

你每天如果沒有一定的功課,就是掛名的佛教徒。淨土行...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如實空跟如實不空,如何進行調配

如何養成圓頓種性?只有一個方法──多聞熏習,如理思...

【推薦】如何修持地藏法門

地藏法門的經典有三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簡稱...

宏海法師:安士全書

(第一講) 好,各位同修,我們一起先合掌。 南無本師...

學佛後必須知道的八項因果定律

1.改脾氣是關鍵 學佛後,首先要改掉生氣的脾氣,因為它...

念佛為主,持咒為輔

至於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

印光大師家教觀之淺探

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師(18611940)是一位舉...

【推薦】魚的真相:不是用來吃的

與我們所認為的恰恰相反,魚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保...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首先四念處是非常重要的,四念處,就是四種,念是什麼...

了解真心就不會認賊為子,以妄為真

世界佛教論壇有個主題叫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如何認識這...

五蘊活動越熾盛,你的業力就越重

眾生追求五欲,他是用什麼方式來追求?他就是用五蘊,...

家庭助念,讓姥姥那朵蓮華盛開

二零一五年的春天,敬愛的姥爺逝去了。在四十九天內,...

人生無常,我們一定要有慈悲心

佛陀在憍薩羅國給孤獨園說法時,有一天帶領弟子出去托...

五種不淨觀戒掉肉食

現在有些人覺得吃素很難。其實這有些方便的方法,要作...

娑婆求空空愈遠,往生極樂入有得空

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者,七地僅名現相,八地乃得無...

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

什麼是依他起性? 我們一個念頭起來具足三性,你要正確...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人生彷彿兩條船,一為名來,一為利往。然而,計利當計...

【佛教詞典】齋退

(雜語)禪林之語。又曰齋罷。午齋之後也。...

【佛教詞典】與欲

當僧團行布薩、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即羯磨)之際,遇...

【視頻】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視頻】大安法師《三生石》

大安法師《三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