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靈峰宗論

淨界法師  2023/03/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3面,乙二、論主略史。前面我們介紹蕅祖的名號,這以下介紹出生。

二、出生

先世汴梁人,始祖南渡,居古吳木瀆。父名之鳳,母金氏,名大蓮。以父持大悲咒十年,夢大士送子而生。時父母皆年四十。

這以下我們介紹蕅祖的家世因緣跟他的出生的情況。先看家世因緣。先世汴梁人,汴梁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開封縣。始祖南渡,居古吳木瀆。他的祖先是從汴梁向南方來遷移,就居留在古吳的木瀆,木瀆是江蘇省的一個鎮名,江蘇的一個小鎮。父親是之鳳,鐘之鳳,母親是金氏,名大蓮。這個是他的家世。

這以下介紹他的出生情況。以父持大悲咒十年,夢大士送子而生。時父母皆年四十。他父母在三十歲的時候都沒有兒子,怎麼辦呢?父親就持大悲咒,持大悲咒呢希望能夠求得一個兒子。那麼持了十年,持了十年以後,他父親就做了一個夢,夢到觀世音菩薩送子,蕅益大師就出生,那個時候他的父母都已經四十歲了。

所以蕅益大師在《持大悲咒發願文》中他講一段話說:「我本仰承咒力生」,我是依仗大悲咒的功德力而生。蕅益大師晚年一生提倡持名,信願持名,但是他也很強調持大悲咒,他跟觀世音菩薩也特別有緣,「我本仰承咒力生」。他跟大悲咒還特別有緣,他做了很多次大悲咒的加行來破障,這當然跟他的出生也有關係。再看

三、童年

七歲茹素,曾云:「我幼持齋甚嚴肅,夢感大士曾相召。」

先看這一段,七歲的時候。蕅祖七歲的時候就吃素了,不過這個時候吃素不是因為修學佛法的關係,就是一念的善根。所以他那個時候說:「未知出世正因」,他那個時候不知道佛法的道理,但歡喜吃素,不喜歡吃肉,不喜歡殺生,有這一念慈悲的善根而已。曾云:「我幼持齋甚嚴肅,夢感大士曾相召。」他就是吃素的功德、這個慈悲心,經常在夢中跟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這個是講他七歲的情況。

十二歲就外傅,聞聖學,即以千古道脈自任,於居敬慎獨之功,致知格物之要,深究之。作論數十篇,辟異端,夢與孔顏晤言。

在十二歲的時候他就去讀書,到外面私塾學校去讀書。讀什麼書呢?聞聖學,聖學就是孔孟儒家的學說。讀了以後就很有心得,就立定一個志向——以千古道脈自任,就是儒家的傳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乃至到孔夫子的集大成,他認為說他應該要使令這樣的法脈發揚光大,以這樣的責任來自我期許,千古道脈自任,看出蕅益大師十二歲就有這樣的志向。當然,有志向是不夠的,還得要有深入的心得,所以他對居敬慎獨之功,致知格物之要,深究之,很深入地研究。

這兩段,居敬慎獨之功是儒家修行的下手處,修行的基礎;致知格物是儒家的理論,理論基礎。應該先講理論。

一、致知格物:它的次第是先格物、再致知。格物,當然這個解釋很多,我們一般的解釋是說: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謂之格物。世間上的事情,各式各樣的事情、有各式各樣的變化、各式各樣的結果,這當中是有一個規則、有一個道理,這就是格物,我們應該要去窮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幹什麼呢?——致知,就是推極自己的知識,推就是推動的推,極就是極限的極,不斷地要增長自己的知識,就是致知。

由格物致知以後呢,我們從聖賢的教法當中使令我們明白道理。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就是——明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這個國君他為什麼是一個亡國的國君?這當中有個道理,這不是上帝的安排,是有道理的;這個國君為什麼能使令這個國家興盛?這當中有個道理,應該學習。宇宙人生的事物差別當中有個道理、有個規則的,我們應該要把這個道理先弄明白,在修行之前,就是致知格物。

那麼格物致知以後幹什麼呢?——誠意正心。

二、誠意正心:這當中就是兩個內涵,一個是居敬、一個是慎獨。

第一個、居敬:居就是安住,我們內心當中在修學的時候是安住在一種謙卑、恭敬的心情。《了凡四訓》講到一件事,說了凡先生有一天去考場,去考場看到一個年輕人,他就說,說這個年輕人今年一定會有功名。果然,考完以後,他果然考上了功名,榜上有名。朋友說你怎麼知道他考得上,你又不認識他?他說,了凡先生說,「每遇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說一個窮的讀書人,十年寒窗苦讀,那麼他要發揚光大的時候、他享受榮華富貴的時候,他有一個徵兆:每遇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他的相貌當中他會散發出一種謙卑的光芒出來,這個人他準備有大功德要出現;如果一個人現出憍慢的樣子,這個人要栽跟斗了。

所以說,在儒家的教誡當中,希望我們不管是處在任何階段總是要安住在一種謙卑恭敬、一種學習的心態,總覺得自己不足,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就是這樣一個心情——居敬。

第二個、慎獨:慎獨出自於《中庸》,「君子慎其獨也」。一個君子他雖然一個人獨處在一個房間、都沒有人看到,但是他還是謹慎守道、不敢放逸。慎獨,君子慎其獨也,經常保持一種不放逸的心情,這是誠意正心的一個下手功夫。

蕅益大師在十二歲的時候對於儒家的理論、儒家的修行的一個基本的功德——居敬慎獨——就能夠很深入地去研究跟實踐。作論數十篇,辟異端,夢與孔顏晤言。後來他受了韓愈的影響就排斥異端,就是排斥佛法。

佛法傳到中國以後,大陸的學者在《中國文化與中國佛教》這本書上說,它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佛教和中國文化是衝突的,互相排斥的,當然佛教是不排斥的。儒家的文化是入世的,佛法強調的涅槃是出世的,所以它認為佛教是怪力亂神,排斥佛教,這第一個。第二個是融合期。很多的大德,特別是慧遠大師,開始融通了老莊、儒家的思想,這個時候開始把中國的文化跟佛教的思想開始融通,就是以儒家思想的名言、思考模式表達佛法的內涵。這樣子,慢慢慢慢就讓整個士大夫的階層接受,這是融合期。第一個、排斥期,第二個、融合。

第三個、發揚光大,就是宗派的建立。到時候,各宗各派建立宗派以後,這時候,佛教發揚了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也發揚了佛教的內涵。中國大陸的學者他是把它分為三個時期。剛開始的人他就認為是排斥的,蕅益大師受了這個思想的影響,他就做了很多的論來排斥佛教。夢與孔顏晤言,經常在夢中夢到孔夫子跟顏淵的互相的對談。

做夢,在唯識學上說,一個人會做夢,有三種因緣。第一個因緣就是過去的業種子。你過去,當然不是今生了,你過去生曾經有這樣的一個遭遇,這件事情過去以後,留在你的心中一個影像、一個種子,在你的夢中表現出來。就是過去的業種子。第二個、鬼神的神通力。就是你放蒙山的時候跟某一個鬼神特別要好,它有什麼消息它先告訴你,鬼神。有時候神通力啊,白天的時候你陽氣那麼旺盛,它也不好跟你接觸,晚上睡覺的時候它在夢中給你一些消息。這是鬼神的神通力。第三個、佛菩薩的三昧力。三種。

在《唯識二十頌》也講了一個小故事,講到夢境,我們把它講出來。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叫娑羅那王,娑是娑婆世界的娑,羅是羅睺羅的羅,那是維那的那個那,娑羅那王。娑羅那王他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國王,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得好。他不但是把國家治好,這個國王還有一個特色——長得特別地莊嚴。這個國王對自己的莊嚴還特別地滿意、特別自負,詔告國內,天下公告:哪一個人能夠跟他比較,能夠比他莊嚴,賞金一百,一百金。但是來應徵的人果然沒有一個人的莊嚴超過娑羅那王,他更加地滿意了、更加地驕傲。

這個時候一個大臣就說了,說國王啊,你的莊嚴只能夠跟這個國家、小國家比,這個沒什麼大不了。這國王說,怎麼呢?他說,我們應該跟國際的人士相比。他說跟誰相比呢?大臣就說,我聽說王舍城這個迦旃延尊者長得很莊嚴,我們請他來,跟國王比一比,如果你比他莊嚴,這個就得到國際的肯定。好!那麼就請迦旃延尊者進來了。迦旃延尊者是一個大阿羅漢,阿羅漢會做事情他要先入定觀察,這件事情對眾生是不是有利益。他一入定,哦,有利益,可以行。遠迢迢地就從王舍城來到娑羅那王的宮殿裡面。

娑羅那王安排一個很盛大的法會來歡迎迦旃延尊者,迦旃延尊者當然是大阿羅漢,威儀具足,來到宮殿。迦旃延尊者一來到宮殿的時候,所有人的眼光就自然地被迦旃延尊者的威儀攝受、莊嚴攝受。我們都知道迦旃延尊者論議第一、說法第一,還不知道他長得這麼莊嚴。這個時候國王一看到以後,那就不要比了,就是你的確是比我莊嚴,這件事情我同意。國王就說,說尊者,你是一個聖人,你一定知道過去的因緣,你怎麼會長這麼莊嚴呢?這個國王對莊嚴這件事情特別有興趣,問他,你這個是什麼因緣使你這麼莊嚴呢?

尊者說,我過去生也是一個出家人,做小沙彌的時候,我歡喜在寺廟裡面打掃除糞,整天做這種工作,別人不願意打掃的工作、不願意除糞的工作,我來做。有一天,我在打掃除糞的時候,有一個乞丐向我乞食。我跟乞丐說,我給你一碗飯吃可以,但是有一個條件,你要幫我做這個打掃除糞的工作。這個乞丐說,行!反正我現在也沒事。就跟迦旃延尊者兩個每天就做打掃除糞的工作,迦旃延尊者就把他的飯一部分分給他吃。迦旃延尊者說,我就是因為打掃除糞的因緣,今生招感這個莊嚴的相貌;你當初就是那個乞丐,你陪著我打掃除糞,所以你今生有這個國王的階位、莊嚴的相貌。

這國王一聽,哎呀,我過去生只是在寺廟裡面、在三寶的境界裡面打掃除糞就做大國王,我如果能夠盡形壽地修學佛法,那是什麼境界啊!聽到以後就起大歡喜心,歡喜心就生起信心,就把國王位子交給他的弟弟,就跟迦旃延尊者出家了。出家以後,迦旃延尊者就說,你是國王在這個地方受恭敬,也不能修行,就把他帶到另外一個國家去,叫阿凡帝國,隔壁的國家去。在山中裡面打坐,修止修觀。有一天,這個阿凡帝國國王帶著宮女出來遊玩,國王游累了以後就睡覺了。國王是大福報的境界,不是吃飯就是睡覺了。睡著以後,宮女到處遊玩,看到這個修行人很莊嚴就過來說話,跟這個娑羅那王講話。

講話的時候,國王醒過來去找這個宮女,就看到這個娑羅那王又長得這麼莊嚴,心中就生了嫉妒心,就說:你這個修行人,你證得四果沒有?說我沒證得四果。有沒有證得三果?沒有。有沒有二果、初果呢?都沒有。你有沒有成就四禪呢?也沒有。三禪、二禪、初禪,都沒有。他說,你連初禪都沒有,表示你沒有離欲。你沒有離欲,你就在這個地方戲弄我的宮女,這是不應該的。他就要士兵去打娑羅那王。娑羅那王在平白無辜之下、被冤枉之下就被打得整個身體就倒在地上,就傷得非常重。當然,迦旃延尊者他在定中就知道這件事情,帶著弟子就過去把他抱回來,給他療傷。過了幾天,身體慢慢好轉。

這個時候娑羅那王說,師父,我要跟你告假回去,請假幾天。說幹什麼呢?他說這個阿凡帝國國王欺人太甚,我在那邊修行,也沒有惹他,把我打成這個樣子。我回去呀,我要跟我弟弟講,領著我的軍隊把這個阿凡帝國消滅掉,把這個國王抓起來把他砍頭。迦旃延尊者說,你這樣子做會產生痛苦的果報,不可以,殺生啊。娑羅那王說,師父啊,我的心就像石頭一樣地堅固,不可以改變。迦旃延尊者說,好吧,現在天黑了,那你就明天再走吧,先在這兒睡一覺吧。就睡覺。

睡覺的時候就做一個夢,夢到他果然回到了他的國家去,跟他弟弟商量,他弟弟聽了也是很生氣,就把軍隊借給他,領著軍隊浩浩蕩蕩就來到阿凡帝國,就跟阿凡帝國打起來。一開始還打贏了,後來阿凡帝國國王沒辦法,最後一反攻的時候就把他打敗了,就把娑羅那王抓起來,抓起來以後就送到斷頭台去準備砍頭。這個刀子拿起來要砍的時候,娑羅那王一緊張,大驚一叫,就醒過來,原來是做夢一場。

做夢一場以後,他也是對這件事情很後悔。他就找他的師父說,師父啊,請師父除掉我心中的憂怖,我心中又是憂、又是怖。這個時候迦旃延尊者就為他說四聖諦法門,苦集滅道,說明五蘊無我,色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畢竟空,無我無我所。這個時候,娑羅那王迴光返照,就徵得了初果,證得初果以後慢慢地修學,就成就了四果阿羅漢。可以說這個娑羅那王是夢境救了他一命。那麼他為什麼會有這個夢境呢?菩薩的三昧力,迦旃延尊者在三昧當中給他一個消息。

蕅益大師他在十二歲的時候呢,經常夢與孔顏晤言,這也可以說是與孔夫子、顏淵這種菩薩感應道交。這個是講到十二歲的情況。

十七歲閱《自知錄》及《竹窗隨筆》,乃不謗佛,取所著闢佛論焚之。

到十七歲的時候,他去讀蓮池大師的《自知錄》跟《竹窗隨筆》,知道佛法的義理的高超殊勝,就不再誹謗佛法,就把過去這種闢佛論的論點全部燒燬掉。十七歲等於正式地皈依佛教、皈依三寶。

二十歲,註《論語》顏淵問仁章,至「天下歸仁」語,不能下筆,苦參力討,廢寢忘食者三晝夜,忽然大悟,頓見孔顏心學。

二十歲的時候就開始為《論語》註解。註解到顏淵問仁這一章的時候,講到天下歸仁語,不能下筆,經過三晝夜的苦參力討,才最後忽然大悟而真正地明白孔顏的心學,就是儒家的心地法門。天下歸仁這一段我們引用原文來說明一下。看

○附表二——釋[天下同仁]

這是出自於《論語·顏淵問仁章》。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有一天,顏淵就問孔夫子成就仁的方法。仁是比君子更高的境界,可以說是在儒家的修行當中最圓滿的功德叫仁。就像我們學佛,什麼是佛?如何地成佛?那個道理一樣,怎麼樣才能夠成佛呢?怎麼樣才能夠成為一個有仁德之人呢?問這個仁。孔夫子就回答四個字——克己復禮為仁。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解釋復禮。這個復就是隨順,禮就是隨順聖人的禮法。古代的聖賢他安排一個禮法,這個禮法是說人和人之間的接觸有一個規矩、有個章法,那麼在儒家當中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分為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層的關係。這五層關係每一層關係在互相應對的時候它有個章法,比如說父親跟兒子的關係——父慈子孝,兄弟的關係——兄友弟恭,父親所要遵循的是慈,兒子是要孝。就是說,聖賢對於人跟人之間的相對操作他安排一個規則,我們應該去隨順於聖人的禮法。

那麼怎麼去隨順聖人的禮法呢?這當中有障礙要克服,就是克己,你要想辦法去克制你自己的私慾,因為你的慾望一活動的時候你就不遵照這個章法做事了。所以說呢,儒家的修學就是你要想辦法克己,你要調伏你心中的私慾,使令你的身口二業能夠隨順於聖人的禮法,那麼這樣子,你的內心就慢慢慢慢趨向於仁的標準。是這麼一個修行的內涵。這以下把這個觀念再開展出來。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句話很重要。就是說,一旦你能夠達到克己復禮,天下的人就被你的人格所招感、被你的仁德所攝受。這句話是蕅益大師之所以能夠明白儒家的心地法門、孔顏心學,就在這個地方。

孔夫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到一個國家去。這個國君說,說我這個國家裡面很多盜賊,怎麼辦?孔夫子你是通達聖賢之道,你講出一個道理我聽聽看,有沒有什麼辦法把這個國家的盜賊減少一點?孔夫子答得非常地妙。他說,有盜賊是你這個國君生活得太奢侈。「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你這個國君的德行就像風一樣,你有影響力,小人、老百姓的思想是跟著國君的思想跑的。你那麼奢侈、浪費,大家也是奢侈浪費,生活不夠用,所以只好做盜賊。所以你應該要調整你的德行,你應該要節儉一點。從孔夫子這樣的思想跟佛教思想是相隨順的——心淨國土淨,心淨眾生淨。

你看《維摩詰經》的《佛國品》也是這樣的思想,說這個菩薩他莊嚴國土的時候,他未來的應化身佛這個國家裡面為什麼沒有盜賊?因為他因地的時候持什麼戒。這個國家的人長相特別莊嚴,為什麼?因為他因地的時候有什麼功德。換句話說呢,這個外在的事相完全是你內心的德行所招感。所以講:「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說,你今天要以仁德來治天下,使令每一個人都克己復禮,你要緊要從自身做起,你從內心當中達到仁的標準,你整個國家慢慢會被你的仁德的德行所招感,慢慢慢慢天下就能夠隨順於仁的這個操作,天下歸仁焉,仁德的實踐是由自己先做起,而由人乎哉?!

我自己的經驗啊,我也覺得「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一個制度,這個人操作、這個人在做執事的時候、他在統領大眾的時候,它是這樣的相貌;同一個制度,另外一個人在操作的時候,又是另外一個相貌。所以,制度的本身啊它無自性,這個心,心為業主,用什麼心情,這個人他是這樣的心情、他的這樣的德行,它就表現出這樣的相貌出來;另外一個執事的另外一個心情,同樣的操作,它又另外一個相貌。所以這個事情啊,「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這句話是正確的。這句話是講到儒家的一個心地法門。

請問其目。

這以下呢,顏淵明白了這個道理,請問這個下手處。前面是一個大原則,就說明實踐「仁」的方法。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就從視、眼睛的視、耳朵的聽、嘴巴的言跟身體的動這個地方先下手,先使令你的視聽言動都隨順於禮,就是你的身口二業都隨順於禮,慢慢的你的意業也能夠隨順於禮。剛開始先從外表的隨順禮,慢慢的內心能夠隨順禮,這就是下手處。顏淵就回答了: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我雖然根器不好,很愚鈍,但是我願意去遵循老師的這番教誨。這段就是講到「天下歸仁語」的原文。

我們再翻回來。蕅益大師在這一段的經文當中可以說是苦參力討,廢寢忘食者三晝夜,最後就明白了,大悟了,可以說開悟了,不過這個地方是有為法的開悟,頓見孔顏心學。真正明白儒家的心地功夫。

我們在研究祖師的修行,我們一般人容易犯一個錯誤:說蕅益大師、蓮池大師有這樣的功德啊,因為他是再來人,所以他有這樣的功德。當然這句話也對,的確,這些菩薩都是從本垂跡、乘願再來。但是我們不要忽略了這句話,蕅祖在這樣的觀念當中,他不明白道理他能夠——苦參力討,廢寢忘食。廢寢就是不睡覺了,可能睡也睡得很少,忘食,飯也吃得很簡單。那這個時間是幹什麼呢?——三晝夜,在這個地方苦參力討。

所以我們看蕅益大師的修行,你看那個發願文,你會發覺,蕅益大師做什麼事情啊,持一個大悲咒、持一個往生咒的加持,他做什麼事非常認真,全力以赴,可以這樣講。這個可以說他老人家成功的一個因素,做什麼事情,當作一回事。我們一般人做什麼事情啊,就打妄想,就很難做得好。所以什麼事情他就是認真,這一點也值得學習。一個祖師會成功,也不完全都是、我們不一定說這個祖師就是一定是過來人,應該是看他的因地,看他的因地。苦參力討,廢寢忘食者三晝夜,忽然大悟,頓見孔顏心學。這段也值得我們去思惟一下。好,再看出家。

四、出家

二十歲喪父,聞地藏菩薩本願,發出世心。

先到這個地方。蕅祖到二十歲的時候呢,他父親等於是六十歲,就往生了。往生以後,他很悲慟。他等於是他父親的一個獨生子,希望能夠利益他父親,就聽人家說誦《地藏經》有幫助,他就誦《地藏經》。誦《地藏經》的時候誦到地藏菩薩的本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就被地藏菩薩的本願深受感動,發起一個要出世修行的心,為了利益有情開始想要修行,但是並沒有實踐,只是有一念的想要去修行、想要出家的心情,在二十歲的時候就有這樣的一個心情。

二十三歲聽《大佛頂經》,謂「世界在空,空生大覺。」遂疑何故有此大覺,致為空界張本,故決意出家,體究大事。

到二十三歲的時候聽《楞嚴經》,講到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說有情的世界是安住在空中,虛空是安住在我們一念的大覺佛性當中。這個時候就生起了一念的疑情,說我們眾生怎麼會有這麼廣大的大覺佛性來為這個世界、虛空世界的根本呢?開始決意出家,體究大事,開始——我應該在我未來的生命當中放下世間的塵勞,專心地來體究這個生死大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個大覺佛性到底是怎麼樣的相貌,什麼是我的本來面目?為了要明白這層道理,他決意出家,下定決心出家。二十三歲的時候正式決心出家。

二十四歲,一月中,三夢憨山大師,師往曹谿,不能遠從,乃從憨翁門人,雪嶺法師剃度,命名智旭。

二十三歲決心出家,並沒有因緣。到了二十四歲,一個月當中三夢憨山大師,但是師往曹谿,不能遠從。看蕅益大師的傳記啊,蕅祖的心情,本來是想跟憨山大師出家,那個時候憨山大師等於是老和尚,蕅益大師當時二十四歲,是個年輕的人,但是呢因緣總是不具足。憨山大師在那個地方,蕅益大師聽到以後就走路過去,蕅益大師到的時候,憨山大師剛好離開到其它地方去;到其它地方去,他又找,找到以後,憨山大師又離開。

所以他最後講,「哭恨緣缺」。這世間上的事情,人和人之間的因緣的確不能勉強。所以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呢,就隨順於憨山大師的弟子雪嶺法師剃度,命名智旭。這個是講到蕅祖的出家的因緣。有時候,人跟人之間的因緣的確是跟過去生有關係,不能強求。蕅益大師修行這麼好,這麼有功德,但是他想跟憨山大師的因緣就是不具足。

先到這裡好了。下一段比較長一點,下一段的內容也比較多一點,比較有話要說。大家有沒有問題?

【學員提問】:蕅益大師別號「西有」,這「西有」他自取別號的時候超過在幾歲左右?那個時候他本身已經開始接觸淨土門了嗎?

【師父答疑】:蕅益大師他二十四歲出家,出家以後,他後面會講到,他主要是參禪,二十五歲開悟。那麼在蕅益大師的年譜當中也看得出來,在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的《跋》裡面也看得出來。蕅益大師喜歡《彌陀要解》,為它做一個《跋》。他說:「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

就是說蕅益大師他出家的時候,「宗乘自負」: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對於這些教理、教典啊,你們這些著文字相,不能迴光返照一念心性。他對淨土法門、對教理並不是很重視。剛開始是這樣子,旭出家時是這樣一個相貌。到了三十六歲,三十六歲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病得非常嚴重,「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臥」,病得非常厲害,七天七夜坐也不對、睡覺也不對,只有含淚念佛而已。這個時候他感覺到,凡夫的修行啊諸多障礙,煩惱障、業障、報障,身心世界有很多很多障道的因緣。這個時候呢就是「皈命彌陀,萬牛莫挽」。

所以,這個「西有道人」應該是他三十六歲以後安立的,三十六歲以後。「蕅益老人」更晚了,那應該是他老人家講到「臥北天目,萬念俱灰」,這個時候晚號「蕅益老人」,那個時候已經上了靈峰山靈峰寺了。「西有道人」是比在「蕅益老人」更早之前,但是應該在三十六歲以後。他那個時候真心地皈依在阿彌陀佛聖號的功德之下。「一心持名,萬牛莫挽」,是這樣子。末法時代修行啊,仰仗自力,多諸障礙,應該要仰仗佛力,他做出一個明確的、有智慧的抉擇,是這樣子的。

【學員提問】:阿彌陀佛!學人想請問主任,「空生大覺」,是不是可以請主任解釋一下。

【師父答疑】: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這是《楞嚴經》的偈頌。說是「空生大覺中」,這個「空」不是真空的理性,它是一個虛空,它是一個色法。虛空,是怎麼有虛空呢?是生在大覺當中,就是有一念的心性才有虛空,是這個意思。

怎麼會有虛空呢?這不是上帝創造的,是我們的一念的覺性創造出來的,當然這一念的覺性當中它受熏,受業力的熏習。福報大的人,他現出的虛空清淨莊嚴;福報差的人,他有罪業的熏習,大覺佛性有這個罪業的熏習,他虛空當中就有各式各樣的空氣的污染。我們到美國去,空氣特別地乾淨,就是美國人的共業啊,他那念心識善念強;到東南亞國家,空氣就是潮濕啊、染污特別厲害,他就是有罪業。所以,世界是依虛空而住,虛空又由我們的心性所變現。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探討了:一切的依正二報是由心所變現,那這個心是什麼相貌呢?這個就是一個重點。因為生命的根源是由心所變現,那麼這個時候,蕅益大師就「決意出家,體究大事」——什麼是我內心的本來面目?他要把那個最初的原點找出來,就是我這念心還沒有受熏習之前、還沒有受染淨業力熏習之前我內心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他開始探本求源、返妄歸真,做這件事情。

就是說,我們現在的心有各式各樣的相貌:嫉妒心、貪心,當然也有一點信心、慚愧心,但是這都不是本來面目,那是由於業力的造作——你不斷地去造作,善業的造作、惡業的造作——熏習所表現的相貌。但是我們應該要把這種生滅的、因緣所生的這些善惡的念頭都把它撥開,我們應該去看看內心深處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最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這個,因為這是一個生死的根源,也是一個成佛、成就佛道的一個關鍵。那麼蕅益大師他就是為了做這件事情出家,「決意出家,體究大事」,這個是大事。

【學員提問】:主任慈悲,阿彌陀佛!剛才主任又提到就是,學人還比較不懂的就是那個蕅益大師「頓見孔顏心學」這個指的是什麼樣的一個……

【師父答疑】:好!儒家的思想當然主要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是比較入世,教一個老百姓怎麼去齊家、教一個國君怎麼去治國平天下。當然,它也講出很多的方法,但是主要的,你要有德行,重點不在於方法。為什麼開國的國君他立下一個制度,一代一代地實踐,到了末代的時候就亡國了,同樣的制度、同樣的方法,就是問題還不在制度本身。「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德行有虧損,這個就不安定了。

所以說,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身,為什麼在儒家的修學次第它要先強調誠意正心?你這個國君沒有誠意正心啊,你再好的制度都沒用。德業有虧損啊。

我們不是說嘛,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是很有道理啊,非常有道理。你不得民心啊,「道之於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你只是用刑罰來處置大眾,人能夠不犯錯但是沒有羞恥之心,遲早要出狀況。那怎麼辦呢?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怎麼辦呢?——「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以內在的德行來招感眾生,以外在的禮法、制度來攝受大眾,「有恥且格」,他能夠有羞恥心,「格」就是改過向善,從內心當中地隨順。所以說呢,孔孟之道,雖然他立定了很多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制度,但是關鍵點,就這個推動的人有問題。

所以我們看這個《孔子傳》,孔夫子也說,他說魯國乃至於其它各國做出那些僭越禮的事情啊都是士大夫,士大夫都是飽讀聖賢之道,他們都明白道理的,但是那些做出僭越禮的事情都是士大夫,士大夫的擅權。後來,孔夫子後來就說,我們不但是追求知識,不但格物致知,要緊的——誠意正心,要有一個愛人的心,真正有一種慈悲的心、要利益有情的心情,來實踐這個制度,才有效的。是不是?

孔夫子在《孔子傳》後來講到,那個時候好像是子路發問的,子路還是顏淵,那個時候在絕糧嘛,在陳蔡絕糧的時候,是不是?他就說,以後我的弟子我們不但是要學習聖賢之道、治國平天下之道,要緊要培養一個慈悲的心情,不能老是只考慮自己的私慾。所以他克己復禮,克己就很重要。你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慾,再好的制度都沒用,再好制度都沒用。再好的制度,這個國家還是被你搞垮。是這樣子的。所以他的要緊就是一個心地法門。

不過當然這樣的一個心地法門它還是在有為的事相,蕅益大師悟到以後,那那個心地法門更深了,更開闊,更開闊。

0:00 / 0:00
靈峰宗論導讀1
靈峰宗論導讀2
靈峰宗論導讀3
靈峰宗論導讀4
靈峰宗論導讀5
靈峰宗論導讀6
靈峰宗論導讀7
靈峰宗論導讀8
靈峰宗論導讀9
靈峰宗論導讀10
靈峰宗論導讀11
靈峰宗論導讀12
靈峰宗論導讀13
靈峰宗論導讀14
靈峰宗論導讀15
靈峰宗論導讀16
靈峰宗論導讀17
靈峰宗論導讀18
靈峰宗論導讀19
靈峰宗論導讀20
靈峰宗論導讀21
靈峰宗論導讀22
靈峰宗論導讀23
靈峰宗論導讀24
靈峰宗論導讀25
靈峰宗論導讀26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傳喜法師: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問: 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傳喜法師: 當今社會更好...

聖嚴法師: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我常用一句話來勉勵志願者,也勉勵自己:「盡心、盡力...

聖嚴法師《自我的肯定、成長、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禪修營中,經常強調自我肯定、自我成長,...

用慈悲觀來對治嗔恨心

我們眾生的煩惱,也是各式各樣的,有些人貪煩惱重,有...

修行禪定,保持呼吸的暢通是關鍵

我每次講呼吸的時候都講到,呼吸就是我們生命的源泉。...

如果沒有福報,修行路上障礙就會很多

學佛應該從培養福報開始,如果沒有福報,不僅智慧開發...

燒香作炭

佛陀在舍衛國說法的時候,感化了一位青年發心跟隨佛陀...

晝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課不可不做

你每天如果沒有一定的功課,就是掛名的佛教徒。淨土行...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如實空跟如實不空,如何進行調配

如何養成圓頓種性?只有一個方法──多聞熏習,如理思...

【推薦】如何修持地藏法門

地藏法門的經典有三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簡稱...

宏海法師:安士全書

(第一講) 好,各位同修,我們一起先合掌。 南無本師...

學佛後必須知道的八項因果定律

1.改脾氣是關鍵 學佛後,首先要改掉生氣的脾氣,因為它...

念佛為主,持咒為輔

至於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

印光大師家教觀之淺探

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師(18611940)是一位舉...

【推薦】魚的真相:不是用來吃的

與我們所認為的恰恰相反,魚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保...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首先四念處是非常重要的,四念處,就是四種,念是什麼...

了解真心就不會認賊為子,以妄為真

世界佛教論壇有個主題叫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如何認識這...

五蘊活動越熾盛,你的業力就越重

眾生追求五欲,他是用什麼方式來追求?他就是用五蘊,...

家庭助念,讓姥姥那朵蓮華盛開

二零一五年的春天,敬愛的姥爺逝去了。在四十九天內,...

人生無常,我們一定要有慈悲心

佛陀在憍薩羅國給孤獨園說法時,有一天帶領弟子出去托...

五種不淨觀戒掉肉食

現在有些人覺得吃素很難。其實這有些方便的方法,要作...

娑婆求空空愈遠,往生極樂入有得空

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者,七地僅名現相,八地乃得無...

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

什麼是依他起性? 我們一個念頭起來具足三性,你要正確...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人生彷彿兩條船,一為名來,一為利往。然而,計利當計...

【佛教詞典】齋退

(雜語)禪林之語。又曰齋罷。午齋之後也。...

【佛教詞典】與欲

當僧團行布薩、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即羯磨)之際,遇...

【視頻】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視頻】大安法師《三生石》

大安法師《三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