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靈峰宗論

淨界法師  2023/03/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一講)

《靈峰宗論》導讀。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64面。

我們這一科是講到止觀篇。那麼止觀篇呢我們分成兩部分,第一個是對治止觀,第二個是圓頓止觀。那麼對治止觀的目的,就是我們在修行之前有一些粗重的煩惱必須要先對治,所以我們必須假借不淨、苦、無常、無我的四念處觀來對治三界的粗重的煩惱,那麼這個是有一點像是破障,破除煩惱的障礙,為我們作圓頓止觀作前方便。

那麼這個四念處觀把我們的粗重煩惱調伏了以後呢,我們內心當中就有一些少分的寂靜的境界出現,這個時候我們應該進一步地修圓頓止觀。那麼這個圓頓止觀主要的是觀諸法實相,來對治我們心中的無明。

那麼觀諸法實相,根據天台宗的說法,就是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就是我們以空假中三觀的智慧來觀照我們現前一念明瞭分別的心性。那麼這樣子我們就能夠慢慢地明白生命的真實相。那麼在觀察這個圓頓止觀,我們可以分兩個部分來進行,第一個是理觀,第二個是事修。

一、理觀:是偏重在修空觀,就是觀察我們這個明瞭心性它是假借因緣所生,從本性上來觀察,那個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禪宗說是覓心了不可得。我們在理觀的時候,就是以空觀的智慧來破除心中的一個自性執,那麼這樣子就能夠滅除我們無量無邊的煩惱跟罪業,這個是約破惡來說的,成就那個聖道的功德,三乘的聖人都是在覓心了不可得的境界裡安住。

二、事修:那麼有了空觀是不夠的,我們應該繼續修假觀,就是事修。就是我們這個空觀的境界是離一切相的,在空的境界裡面佛也不可得、眾生也不可得、一切相不可得,那是一切法如的境界。但是我們從空性裡面出來,跟有相的境界接觸,我們會遇到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也會遇到無量無邊的事情。如何正確地抉擇一套待人處世之道,這個就是假觀,就是事修的一個方法。那麼這個假觀的事修,我們總共六篇,現在講第三篇,就是當我們從空性出來的時候,來到有相的境界,我們如何地抉擇待人處世之道。這以下我們看蕅祖的開示,我們先把論文念一遍:

(三)以冰霜之操自勵,則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則德日廣大。以切磋之誼取友,則學問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故曰忠以行已,恕以及物;又曰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

這段論文我們分兩段來說明,第一段是一個別明,第二段是一個結勸。

第一段、別明

以冰霜之操自勵,則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則德日廣大。以切磋之誼取友,則學問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

我們待人處世,這當中有四個內容,就是有關自勵、有關容人、有關取友、有關利生,就是這四件事情,我們應該是以什麼樣的假名假相假用的態度來面對?先看蕅益大師怎麼說。

一、自勵:那麼在自我要求、自勵這方面呢,是以冰霜之操來自勵。就是我們對於自我的要求是一個冰霜,就是一個非常嚴厲的操守來自我要求,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品日清高」,我們的品德會一天一天地清高。要求自己是應該嚴格地呵責自己,身口意有過失不能有一點的感情,完全是理性的。

二、容人:那麼前面是講自勵,這是講容人,那麼面對眾生應該怎麼辦呢?——「以穹窿之量容人,則德日廣大」,這個穹窿就是廣大的意思,我們應該以比較寬厚的胸量來包容眾生的缺點,這樣子,我們的德行才能夠廣大。所以待人跟自我要求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冰霜之操,一個是穹窿之量。

三、取友:再看取友跟利生。那麼我們如何來選擇同參道友呢?「以切磋之誼來取友,則學問日精。」那麼同參道友可貴的就是要能夠彼此間互相切磋、學習,所謂的輾轉相勸、相教懺悔,我有不好的地方你提醒我,你有不好的地方我提醒你,彼此間互相地勸諫、互相地增上,那麼這樣子學問能夠不斷不斷地精純,這是一個取友應該有的態度。

四、利生:那麼「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那麼我們在做利益眾生的事業,要緊的就是慎重。我們在自利的時候,是不用考慮因緣,就是印光大師說的,煩惱一起,當下就要叫它消滅,不必等待好的因緣。但是在利益眾生、弘法的事業,這件事情是不能急切的,這個要等待眾生的因緣。

我們看這個禪宗的傳承:你看達摩祖師,達摩祖師他是開了悟以後才來到中國,他當時的福德智慧資糧都具足了,但是來到中國以後還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九年當中沒有說一句話,他能夠忍得住,因為他等待弘法的因緣。後來慧可大師出現了以後,才開始弘法。你看那個六祖慧能大師,慧能大師也是這樣。慧能大師他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一個悟境得到五祖的印證,那麼他離開的時候,五祖說「佛法濫起,不宜速說」,弘揚圓頓法門有很多的障礙,你現在因緣不具足,要往南邊走。結果慧能大師到南邊的山上偏遠的山區在獵人隊裡面呆了十六年,這是不容易的。一個人他已經開悟了以後,他還能夠為了眾生的因緣等待十六年的因緣,他才正式出來弘法。所以說弘法的事業這件事情是不能急切的,要慎重,你要等待法的因緣的成熟,這樣子的道風才能夠日遠,這樣子你的法的弘傳才能夠久遠。

那麼這是蕅益大師有關的假觀,就是自勵、容人、取友、利生,有四個不同的態度,這是一個別明。

第二段、總結

故曰忠以行已,恕以及物。

那麼面對自己的身口意是「忠」,就是竭盡心力,要求自己要盡心盡力。那麼待人接物要緊就是「恕」,寬厚之心,待人處世要寬厚,要恕。就是一個忠、一個恕,簡單地說。

孟子又說: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這個天爵跟人爵的差別我們引用孟子的話來解釋一下。孟子曰:「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這個天爵就是仁義忠信,那麼依止仁義忠信呢,樂善不倦,好樂修習善法而不疲倦,這個是天爵,這個天爵偏重在一種內心的功德。那麼公卿大夫偏重在一種外表的名利,功名富貴,這是人爵。那麼這個孟子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應該是先成就內心的仁義忠信的功德,你自然而然就能夠召感外在的榮華富貴,「人爵從之」,這個意思。

那麼內心的功德,前面說過了,一個是忠,一個是恕。就是我們觀一切法空,那是無有少法可得,那也沒有人可得、也沒有事可得,那是一個絕待圓融的境界。但是你從空性出來的時候,你內心當中「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呢?——就是一個忠,一個恕。待人處世就是一個忠,要求自己是盡心盡力;對待別人就是恕,比較寬厚之心。那麼以這樣的天爵,自然就「人爵從之」,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看第四段,我們先念一遍:

(四)病是吾輩良藥,消盡塵寰妄想,覷破此身虛幻,深明苦空無常無我觀門,皆賴有病境耳!願寬心耐意,安忍無厭,作隨緣消舊業想,轉重令輕受想,代眾生受苦想。正不以不如人為愧也。

這個假觀是說我們遇到病,有生病的情況,我們應該要修怎麼樣的假觀來對治。病是吾輩良藥。那麼我們剛開始修行都是以凡夫的身心世界來修行,帶業修行,帶了無量無邊的罪業,那麼雖然我們積功累德,但是我們過去無量無邊的罪業它還是起現行,就是有各式各樣的病痛出現。這是怎麼辦呢?蕅益大師說,我們應該把病當作一個良藥。這個良藥它有三個好處,

第一、深明苦、空、無常、無我觀門。

那麼當然這個主要是無常,諸行無常。就是我們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我昨天身體很健康,今天身體也很健康,每天身體都很健康,我們很難體會無常,就是產生常見——我永遠是健康快樂的。那麼我求生淨土幹什麼呢?那麼一定是從無常的變化體驗到苦,從苦體驗到無我,從無我體驗到畢竟空。那麼這樣的一種四大觀門,主要是由病給我們的一個啟示,所以病痛增長我們一個無常、苦、空、無我的智慧,這是第一帖良藥。

第二、消盡塵寰妄想。

我們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會打很多妄想,各式各樣的事情要做,各式各樣的名聞利養要追求。但是有了病痛呢,「消盡塵寰妄想」,這個染污的世界,這個有漏的世界對名聞利養的一種貪求之心,病痛它有這樣的一種力量。

第三、覷破此身虛幻。

知道色身是不能久住的,時間到了宜安去,古德說了時間到了就換個房子。

那麼這前面三種功德的生起,是皆賴有病境耳——有病痛的出現才能夠使令我們成就前面三種功德。那麼這三種功德應該是怎麼樣成就呢?這以下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修三種假觀:

願寬心耐意,安忍無厭,作隨緣消舊業想,轉重令輕受想,代眾生受苦想。

那麼我們對於病痛要緊能夠「寬心耐意,安忍無厭」。那麼這當中的寬心、安忍,這當中要做三種的轉想:

一、隨緣消舊業想:我們應該感到慶幸,我們是一個業障凡夫,帶業修行,這個我們平常分期付款,每天生一點病,臨命終的時候比較沒有障礙。那麼每一次的生病都是在消除一種罪業,這樣子。你的病痛越多,消的罪業越多,這是隨緣消舊業想。

二、轉重令輕受想:那麼我們今天發了菩提心的六波羅蜜的功德,跟這個過去的罪業接觸的時候呢,就把這個重大的罪業的勢力破壞了,就變成重報輕受。本來是到地獄去的,那麼變成一種短暫的色身的病痛,這個就是轉重令輕受想,重報輕受。那麼前面兩個是偏重在智慧,屬於業果的智慧。

三、是修慈悲——代眾生受苦想:第三個就不容易。那麼我們在病痛的時候觀想代眾生受苦想。我們觀想無量無邊的眾生很多很多的罪業,都由我一個人承當,我以這個病痛來代眾生受苦。

這個代眾生受苦,從緣起的角度,佛菩薩不能代眾生受苦。這當中這個唯識的經論講出一個理由:

眾生的苦是從他自己的妄想生起的,佛菩薩不能深入到眾生的妄想當中把他的苦消滅,因為既從心起、還從心滅。

你在做夢,你在自己的妄想當中編織很多的夢境,這個夢境除了你自己覺悟以外,誰也不能進入到夢境裡面幫你解決事情。就是說痛苦如果是外來的、心外而來的,那佛菩薩有辦法處理;問題是這個病痛的本身——「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病痛是自己的妄想所生起的,所以佛菩薩不能代眾生受苦。

不能代眾生苦,為什麼要做代眾生受苦想呢?

這個是修慈悲觀。就是菩薩修這樣的慈悲觀呢,他有利於菩提心,他可以這樣子修觀——願代眾生受苦想,這是增長自己的大悲。所以,正不以不如人為愧也。我們在病痛當中能夠往道上會,那麼這樣子的病痛增加我們的智慧、也增加我們的慈悲,剛好是一個修智慧跟慈悲很好的所緣境,那麼反倒是一個很有利的因緣,不必以此而感到慚愧。

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初學者,如果一個煩惱很粗重的初學者,身體太過於健康,五蘊熾盛,這件事情是不吉祥的,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剛開始修行: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剛開始煩惱粗重帶幾分病,等到煩惱淡泊以後,你要成就廣大的弘法事業,這個時候身體健康就很重要了,這就是一個次第的問題。好看第五篇:

(五)身病易治,心病難遣。古云:「克己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慈雲大師亦云:「行人各有無始惡習,速求捨離;當自觀察,何習偏重,呵棄調停取令平復,勿使行法唐喪其功。」夫惡習豈唯殺盜淫妄而已,二六時中,四威儀內,苟可動人念頭者,最能折福損壽也!

前面的病是講色身的病,這個地方的病是講內心的病。就是我們身心有病,這一個修觀對治方法。看現在講這個心病。

身病易治,心病難遣。

那麼身病是一個暫時的因緣,頂多就是今生的問題,這個是容易對治的,但是內心的煩惱病這就不是簡單的,這是生生世世的累積而來的,這個就是難遣。它來無所從、去無所蹤,那麼這個是很難對治的。那怎麼辦呢?

古云:「克己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

那麼我們講克己復禮,在克除我們的私慾、克除我們的煩惱呢,這當中有一個原則,就是從這個習性最重的地方克將去。我們無始劫來每一個人所熏習的煩惱各式各樣。有些人貪慾重,貪財貪色貪名,但是他沒有脾氣,你打他罵他,他也無所謂;有些人他貪慾的煩惱很淡泊,個性很清高,但是你不能觸惱他,你一觸惱他,他不得了,脾氣很大,但是他的貪煩惱很淡泊;有些人貪煩惱也淡泊,嗔煩惱也淡泊,但是很愚癡,你跟他講道理,他就是聽不懂。這個煩惱是各式各樣的。所以說呢,我們重點就是擒賊先擒王,你看你哪一個地方煩惱重,從這個地方先克除。這是一個對治心病的方法。

慈雲大師亦云,前面是古德的話,這裡是講慈雲懺主的話:

「行人各有無始惡習,速求捨離」。我們修行人每一個人每一個人的惡習不一樣,各式各樣,怎麼辦呢?當然不是抱病過活,應該是「速求捨離」。怎麼捨離呢?這當中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當自觀察,何習偏重。那麼你應該先冷靜下來,觀察你的習氣哪一個重,有些人貪重,有些人嗔重,有些人癡重,先把賊王抓到。那麼找到了習氣以後呢?

第二、呵棄調停取令平復。

(一)呵責:就是思惟這個煩惱的過患,思惟煩惱就像大火一樣,使令我們熱惱、不寂靜。煩惱就像魘賊一樣,奪取我們的功德。我們好不容易每天起來誦《楞嚴經》、誦《楞嚴咒》、拜《八十八佛》,積集很多的功德,這功德得到也不容易,減少飲食、減少睡眠、勉強自己才積來的一個功德,但是煩惱的火一活動,就破壞掉了。奪功德法財故,名之為怨賊。那麼我們一開始先思惟煩惱的過患,呵責煩惱。

(二)調停:用對治的觀法——多貪眾生不淨觀,多嗔眾生慈悲觀,多癡眾生因緣觀。就是有各式各樣的觀法來調停取令平復,使令它慢慢地消滅。

勿使行法唐喪其功:不要因為煩惱一次一次的活動,使令我們做了很多次的加行,完全跟法不相應。本來我這樣的修法,應該有什麼功德出現的、或者戒的功德出現、或者禪定的功德出現、或者般若波羅蜜的功德出現,結果什麼功德都沒出現,這個就是有障礙,煩惱障礙你了。所以我們應該是要對治煩惱,使令我們的行法不要唐喪其功。

夫惡習豈惟殺盜淫妄而已,二六時中,四威儀內,苟可動人念頭者,最能折福損壽也!

這個煩惱當然主要所發動的是殺盜淫妄了,但是呢,其實我們二六時中在行住坐臥,一些小動作,使人家看到不歡喜的小動作,這個都是能夠折損我們的福報、折損我們的壽命。

這個四威儀動人念頭的主要的是口業,我看是口業最厲害。人跟人之間相處講話要厚道一點,不要刻薄。這個厚道人比較容易有福報,他的有福報也能夠保存下來,刻薄人他修福報這個福報容易折損,有這樣的差別。那麼這個是講對治心病。

這個事情是說我們發菩提心以後要積功累德,這個功德它有一個依止處,一切佛法的功德一定是依止清淨心生起的。在《楞嚴經》上說,一個人他修很大的布施、修很多的慈善事業的善法,但是他貪煩惱重,這個人下輩子會墮落到魔道去,那跟三寶的功德不相應;這個人他修了很多的善法,嗔心很重,下輩子到神道去,在鬼神道裡面享受福報,那跟三寶的功德也不相應了,沒有那個解脫的功德。所以講「勿使行法唐喪其功」,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佛法的功德它一定是依止清淨心生起的,所以我們在修行任何法門,只要有煩惱生起你一定要對治,否則你的善法增長,煩惱也增長,煩惱是熟境界,必定是隨煩惱而轉,它引導你到染污的境界得可樂的果報,那這樣子就很可惜了!

煩惱會染污我們所有的善法。所以說「勿使行法唐喪其功」!

就是這句話。那麼這就是講到對心病的一個對治方法,就是你無量無邊的煩惱,先找那個王,擒賊先擒王,這個賊的王抓到,其他就是烏合之眾,就容易對治了。你最難的這個地方突破了,其他的就好對治了。先集中你的心力去對治那個最重的,蕅益大師是講出這樣的方法。好,看事修的最後一段:

(六)人不難有志,難有忍。事不難有察,難有容。故曰:「有容德乃大,有忍乃有濟。」

我們一個大乘的修行人,我們在佛堂裡面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從空性裡面出來遇到兩件事:

第一個、遇人:一個人當然最主要的要有志向,人跟人自己要有個目標,但是這個目標還不是最重要的,「不難有志向」,要緊就是要能夠忍,安忍。因為你在達到目標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的障礙,為什麼這個人他出家了三十年、五十年,他能夠不斷地趨向目標,有些人就在目標的跑道當中消失了?同樣初發心都有一份的志向,都有一份的理想,這關鍵點就是忍辱不夠,沒有忍力,遇到逆境的時候忍不過去,所以這也是一個大問題。那麼對這個人就是容忍。

第二個、處事:「不難有察,難有容」,當然我們對事情應該有觀察力,知道這件事該這麼做、那件事該那麼做,但是往往在事情的操作過程,事與願違,很多事情跟我們理想的是有差別的,這個時候我們在觀察力之餘,要多一分包容的心,知道很多的因緣是應該包容的。

蕅益大師講這個待人跟處事,待人是一個忍,忍字,處事一個容字。

最後蕅益大師作一個總結說:有容德乃大,有忍乃有濟。

那麼就是有容你才能夠成就大功德,在各式各樣的差別因緣當中,你能夠跟人家合作配合成就大功德。有忍乃有濟,你立定了目標以後,你還得要能夠安忍逆境的刺激,你才能夠把你的目標做成功,這個「濟」就是成功。

懺公師父說修行三門——解門、行門、事務門。老人家說,一個人有天大的解門、天大的行門,性格不行,那就是不行,當然這個是約大乘佛法。修小乘法,你觀一切法空,你也不要跟人接觸,也不要跟事情接觸,那麼無量無邊的眾生在苦惱當中,無量無邊的弘法事業跟你都沒有關係。但是你發了菩提心以後,你這個性格就很重要了。就是說,我們這一個團體的功德,這個大眾的力量要發揮起來,當然我們內心當中會有自己的一個看法、一個抉擇、一個目標,但是當把很多人集合在一起的時候,這個時候人跟人之間的溝通協調就很重要了。所以理想是一回事,要把理想實踐的時候,你看幹執事最難的就是協調溝通,這個協調溝通不好,你這個事情辦得再好都不行。

協調溝通的兩個原則,第一個就是容,第二個就是忍。有時候因緣不成熟,你要忍得過去,有時候事情跟心中的希望有差異,你要能夠包容得過去。這樣子你這一生當中才有可能成就大功德,否則你只能成就你自己的一個小功德而已,要成就廣大的功德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就是為人處事一個容、一個忍,這個是蕅益大師的大智慧的一個開示。

那麼這一段等於是把事修講完了,我們看最後止觀篇的總結,

丙三、結示

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不能頓盡者,塵緣之累;不可暫忘者,出世之心,待無累而修行,何如借修行而脫累;且塵勞逼迫,正可警悟苦空,磨礲情性。每見人冗中偷閑吟詩習字,作種種清課,豈不能偷閑玩大乘,息心學定慧邪?彼於詩字得少幻味,未嘗於大乘定慧得真法味也;然縱不得味,亦為無上菩提而作種子,且幼時詩字亦向不得味中來,安知佛法漸熏習,不於現身得受用邪?嗟嗟!人之精神用之詩字,吾見右軍李杜,不出生死;用之佛法,吾見散亂艷喜,愚癡特迦大事已辦!

我們把它分成三段,第一段是講歷緣對境修,那麼第二段講坐中修,第三段講總結,把這個止觀以這一篇作一個結勸。

一、歷緣對境修。

歷緣對境修分兩段,先看第一段:

不能頓盡者,塵緣之累;不可暫忘者,出世之心。

身為一個業力凡夫,我們內心當中攝持無量無邊的有漏的業力,這個業力就會生起很多很多的境緣,很多的塵緣的干擾。那麼我們身為一個人的確是有很多很多應盡的責任跟義務,這件事情是不能馬上逃避,也不能馬上解脫的,這個是不能頓盡的,事實如此。但是要緊的就是「不可暫忘者,出世之心」,就是我們在事情的觀察當中很多的境緣是要處理的,但是這當中要緊的——處事不忘菩提,心中保持一種希求佛道,一種悲憫眾生的一個菩提心,這個是我們能夠堅持的。外在的境緣的干擾這件事情是我們沒辦法去處理的,但是起碼我們在境緣當中呢保持我們一份的真誠的菩提心,這是我們該堅持的。「不可暫忘者,出世之心。」這是一個前言。為什麼這樣講呢?蕅益大師再把這個觀念再把它開展出來:

待無累而修行,何如借修行而脫累。

那麼我們一定要排除一切的塵緣才修行,那麼你為什麼不借修行而當下脫累呢?很多人就說,唉呀,我現在因緣不具足啊,修行因緣不具足,等到我年紀八十歲、七十歲再來修行吧!

生命有限,修行是不能等待的!

有一次,聽我一個老師達理老和尚,達理老和尚的師父是妙果老和尚,很有名的一個大禪師。有一次達公作早課,在那個地方排班等待,就是上殿以後在那兒站著。妙果老和尚走過去說,你在幹什麼?說我等作早課,說作早課要等啊?你不會拜佛啊,作早課還要等嗎?

意思就是說做功課你還等哪,你現在有三分鐘、一分鐘,你就趕快拜佛。就是說我們不可能把全世界的事情停下來再開始修行,你不可能有那一天的。就是「待無累而修行」,你重點就是你要加強你的正念,你讓你內心當中對境界的取著慢慢地淡泊,這才是一個比較實際的辦法。我們講「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我們要求外境不來干擾我們,這樣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這個你不能做主的。你不如要求你自己加強正念,來解脫對這種塵境的執取,這樣子比較直接、比較實際一點。所以蕅益大師講「待無累而修行,何如」你當下靠著修行而解脫這種塵勞的這個累贅。而且反過來說呢,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呢,

「塵勞逼迫,正可警悟苦空,磨礲情性」。

有各式各樣的境界、人事的干擾,我們才能夠從這個當中去加強我們苦空無常的智慧,去磨煉,這個磨礲,這個礱是古時候磨谷去殼的工具,這個工具把帶殼的稻穀丟進去它把稻殼的殼給磨掉,就變成白米出來。它是磨練我們這個情,這個情是外在的感情,性是內在的習性,這磨礲我們個性的一個最好的因緣。

我們一個人的成長過程,跟我們成就的功德,是有關係:

當然有些人福報大,他一生的逆境少,但是他要成就一個堅韌的個性就比較困難,他要能夠觀察苦、空、無常、無我就會比較困難。這個世間上的事情的確是好壞是很難講的。有些人他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逆緣特別多,但是從這個當中剛好加強他這種堅韌的個性,他的韌性、他的忍力。

懺公師父說修行要依眾靠眾,他老人家講出一個譬喻出來,他說我們洗這個馬鈴薯,你自己一個馬鈴薯要洗,要洗很久,這怎麼辦呢,你把很多馬鈴薯放在一起,互相地磨練,你磨我,我磨你,唉,全部都洗乾淨了。就是說依眾靠眾就是說呢,我們在大眾當中好修行啊,因為每一個人帶著各人的煩惱習氣來到這個地方,人跟人之間的思想有差異、行為有差異,你刺激我、我刺激你。這個時候從刺激當中呢,就加強一個人的忍力。所以你一開始就住茅蓬你不能得到這樣的功德,你沒有得到別人磨練的這種因緣。所以說呢,塵勞一方面靠正念的加強而調伏,另一方面,塵勞在我們警悟苦空、在磨礲情性這方面,這件事情還是不可以避免的,你還不能避免,這個是非常需要的。

就是說,境無好丑,損益在人。這個塵勞的境界,有些人遇到塵勞的境界,他自暴自棄了,我不修行了!修行的境界障礙那麼多;有些人從這個塵勞當中突破了,加強自己的忍辱波羅蜜。所以說這個假觀的確也是很重要。

0:00 / 0:00
靈峰宗論導讀1
靈峰宗論導讀2
靈峰宗論導讀3
靈峰宗論導讀4
靈峰宗論導讀5
靈峰宗論導讀6
靈峰宗論導讀7
靈峰宗論導讀8
靈峰宗論導讀9
靈峰宗論導讀10
靈峰宗論導讀11
靈峰宗論導讀12
靈峰宗論導讀13
靈峰宗論導讀14
靈峰宗論導讀15
靈峰宗論導讀16
靈峰宗論導讀17
靈峰宗論導讀18
靈峰宗論導讀19
靈峰宗論導讀20
靈峰宗論導讀21
靈峰宗論導讀22
靈峰宗論導讀23
靈峰宗論導讀24
靈峰宗論導讀25
靈峰宗論導讀26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傳喜法師: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問: 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傳喜法師: 當今社會更好...

聖嚴法師: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我常用一句話來勉勵志願者,也勉勵自己:「盡心、盡力...

聖嚴法師《自我的肯定、成長、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禪修營中,經常強調自我肯定、自我成長,...

用慈悲觀來對治嗔恨心

我們眾生的煩惱,也是各式各樣的,有些人貪煩惱重,有...

修行禪定,保持呼吸的暢通是關鍵

我每次講呼吸的時候都講到,呼吸就是我們生命的源泉。...

如果沒有福報,修行路上障礙就會很多

學佛應該從培養福報開始,如果沒有福報,不僅智慧開發...

燒香作炭

佛陀在舍衛國說法的時候,感化了一位青年發心跟隨佛陀...

晝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課不可不做

你每天如果沒有一定的功課,就是掛名的佛教徒。淨土行...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如實空跟如實不空,如何進行調配

如何養成圓頓種性?只有一個方法──多聞熏習,如理思...

【推薦】如何修持地藏法門

地藏法門的經典有三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簡稱...

宏海法師:安士全書

(第一講) 好,各位同修,我們一起先合掌。 南無本師...

學佛後必須知道的八項因果定律

1.改脾氣是關鍵 學佛後,首先要改掉生氣的脾氣,因為它...

念佛為主,持咒為輔

至於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

印光大師家教觀之淺探

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師(18611940)是一位舉...

【推薦】魚的真相:不是用來吃的

與我們所認為的恰恰相反,魚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保...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首先四念處是非常重要的,四念處,就是四種,念是什麼...

了解真心就不會認賊為子,以妄為真

世界佛教論壇有個主題叫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如何認識這...

五蘊活動越熾盛,你的業力就越重

眾生追求五欲,他是用什麼方式來追求?他就是用五蘊,...

家庭助念,讓姥姥那朵蓮華盛開

二零一五年的春天,敬愛的姥爺逝去了。在四十九天內,...

人生無常,我們一定要有慈悲心

佛陀在憍薩羅國給孤獨園說法時,有一天帶領弟子出去托...

五種不淨觀戒掉肉食

現在有些人覺得吃素很難。其實這有些方便的方法,要作...

娑婆求空空愈遠,往生極樂入有得空

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者,七地僅名現相,八地乃得無...

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

什麼是依他起性? 我們一個念頭起來具足三性,你要正確...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人生彷彿兩條船,一為名來,一為利往。然而,計利當計...

【佛教詞典】齋退

(雜語)禪林之語。又曰齋罷。午齋之後也。...

【佛教詞典】與欲

當僧團行布薩、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即羯磨)之際,遇...

【視頻】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視頻】大安法師《三生石》

大安法師《三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