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靈峰宗論

淨界法師  2023/03/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四講)

前面:附表第十二,我們講到攜帶誦持楞嚴咒的功德。

我們在整個破妄顯真的過程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用止觀的方式,就是我們遇境逢緣──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透過一種思惟觀照的方式,慢慢的消滅我們的顛倒想,慢慢的把我們真如的功德開顯出來。第二個方法是持咒,這就完全不能思惟,你就是透過──完全聆聽你的音聲,音聲在你的身口意當中運轉,也可以達到異曲同工的效果,也能夠破妄顯真。

前文我們講到楞嚴咒的功德有滅惡跟生善,我們看生善的部分有四段:

第一個菩薩加持。經典上說,我們受持楞嚴神咒或者書帶的人,他能夠得到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的晝夜隨侍的保護,不管白天或晚上金剛藏王菩薩的保護。

第二個能滿眾願。這個眾願偏重在世間的安樂,經典上講出四個願望:(一)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得到賢孝子孫;(二)求長壽得長壽;(三)求果報圓滿,就是你受用安樂的果報能夠快速的圓滿;(四)能夠成就身心的強壯,還有形色的端正。

第三個同佛功德。能夠疾速成就六度的功德;也就是說:我們一個人在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時候,你又加持楞嚴神咒,就能夠使令你六度的功德,快速的圓滿,它有這種圓滿六度功德的效果。

第四個能護國界。這個楞嚴神咒,有人在持誦,或者你能夠把它放在你的家裡來供養,經典上說在在處處,國土眾生,天龍歡喜,風調雨順,五穀豐收,人民安樂。它能夠保護你的國界,有這麼多生善的效果。

簡單的說──古德說:持咒之人,他的特點在哪裡?就是他念念之間能夠順從真如法性故,他能夠順從真如。我們一般人是順從妄想,但你一持咒以後,你的內心會產生一種相反的力量,會把這個順從妄想的力量,而轉成順從真如。順從真如這當中,會啟動兩種功德:

第一、內感真如佛性:在順從真如當中,你就會產生一種真如體性的不思議熏習;因為我們的真如本來是無量功德──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只是說現在真如佛性,它不小心睡著了。所以持咒有喚醒真如:主人翁!你要醒一醒。有喚醒真如的效果。

第二、外感十方諸佛的加持:十方諸佛在因地的時候,都以他的善根、福德迴向法界眾生,所以我們在持咒的時候,冥冥當中跟十方諸佛的咒願產生感應,而產生滅惡生善。我個人持楞嚴神咒很認真持…差不多有三年多,就是持這個咒心。真的感覺到冥冥當中有很多的災難是可以由大化小,乃至於由小化無,諸佛菩薩的加持。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一個人經常持楞嚴咒心,你發覺你的心態會變化,你的心會比較淡薄,這就是隨順真如!

真如有兩個特點:

一、離一切相:你對於世間的這些假相,會慢慢、慢慢的淡薄,清淨心的力量會慢慢的進步。

二、你對諸佛菩薩的功德會好樂。你說,欸!以前我在看《法華經》、看《阿彌陀經》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你以前讀這個沒有感覺,但是你持楞嚴咒之後,你就有一種想要成就的願望,這就是即一切法,它有開顯你菩提心的功德。所以怎麼知道你有發菩提心呢?如果你看到諸佛的功德莊嚴,你都沒有感覺,你的菩提心應該是很羸弱的!

因此,我們持咒的人,對於世俗的因緣會慢慢放下、對於諸佛的甚深功德,會有一種願望,想要成佛的願望,這就是你的善根得到啟發,所以楞嚴咒簡單說,它有喚醒你真如佛性的效果。我們作一個簡要的總結──

蕅益大師把持咒之人分成兩種差別:

一、假設這個人,他沒有理觀,只有事持──持咒,但對於如來藏真如的道理不懂,那麼這個人持咒有什麼好處呢?堪與登伽同列──跟摩登伽女差不多,只是消除罪障。我們看摩登伽女她犯了邪淫罪,但是她持咒以後,當下消滅,還證得阿羅漢果,所以只有事持──消除罪障。

二、假設持咒之人,又能夠具足理觀,則堪與阿難並驅。阿難尊者他現生成就圓教初信位,所以他的發願文: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他證到的法身是什麼階位?圓教初信的法身。所以,一個人能夠具足理觀,一方面了解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然後又持楞嚴咒,那除了消業障以外,還有轉凡成聖之功,有這種功德!

乙四、破障篇(分二:丙一、破邪見顛倒。丙二、破五陰魔境。)

這一科是另外一個主題。前面的止觀、持咒,都是在講修行的正行跟助行。但是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會有障礙,這個障礙主要是從內心生起的,有兩種:

第一種邪見,就是偏空的思想。蕅益大師說:為什麼會起邪見呢?因為前面的二十五圓通,在修首楞嚴王三昧,是偏重於從假入空,假觀的部分講得不多,尤其是諸佛菩薩甚深的功德講不多。在前面的二十五圓通當中,佛陀一再的強調覓心了不可得,強調從假入空,這樣會產生一個空性的執取,而忽略了因果的道理,所以佛陀在這裡加以導正。

第二種五陰魔境,這是著有的思想。當我們一方面正念真如,一方面持咒的時候,很可能會把過去的妄想逼出來。這時候,假設你不小心,而去執著五陰魔境,那就危險了。

丙一、破邪見顛倒(分三:丁一、陳疑。丁二、示答。丁三、結勸。)

丁一、陳疑(分三:戊一、總疑真不容妄。戊二、別疑地獄同別。戊三、結請決定開示)

戊一、總疑真不容妄

總相疑惑──真心既然是清淨的,那怎麼就有生死的妄想出現呢?我們看經文就容易清楚:

心體本真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蝡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何有諸趣

【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複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

我們看阿難尊者他的問題出在哪裡?第一段先描繪他自己的理解,第二段再講出他的疑惑。

他說:世尊!我們眾生在因地的心性,妙明真淨妙心,是如此的光明、如此的清淨;光明是指它的作用,清淨是指它的本體。我們的心性,充滿了清淨、光明,而且本來是普遍圓滿、無有欠缺的,這是講因地。

其次,果地的功德──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蝡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就是一個人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成佛之後,所謂心轉則一切轉──內心轉凡成聖以後,整個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整個無情的大地草木,有情的蝡動含靈,都轉成真如的全體大用,即是如來成佛的心性當中所顯現出來。

有人會問說:欸!無情怎麼能夠成佛呢?你家門前那棵樹,什麼時候成佛啊?答案是:你成佛它就成佛了。對啊!成佛不能分內外的!我們一般凡夫說:這是內心、這是外境、我們不隨妄轉,那是方便說;成佛是內外一如的。法身──以一切法為身;從佛的角度來看,一切法都是法身,所以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是在描繪佛陀內心的狀態。所以他成佛以後是一轉一切轉──全體即是真如的顯現。那這樣子就有問題──

佛體真實,不管從因地的佛性來看,它是如此的真實清淨;從佛的果地功德來看,也是如此的真實清淨;既然我們的原點是清淨的,結果也是清淨的,為什麼過程中就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這些虛妄的假相呢?

六道輪迴這種虛妄的假相到底是本來就有?還是眾生一念的妄習而生起的呢?

蕅益大師說:阿難尊者的問題,到底在哪裡?

因為我們心性有兩部分:一個是空性的離一切相,第二個是緣起的即一切法。而阿難尊者把空性跟緣起劃清界線──空性不能有緣起,緣起不能有空性。那這怎麼叫心性?

空性沒有緣起——空性就沒有生命力了;有緣起沒有空性──這個叫顛倒。

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空中有假,假中有空,其實兩個是不二的。

阿難尊者的意思:既然我們的心是清淨的,怎麼就有六道輪迴的假相呢?

他把空性誤解了,他認為既然是空,就空的徹底一點;假就假的徹底一點。其實本經講空假中,是不二的;清淨心中有菩提心,菩提心中有清淨心,這個菩薩才有生命力,才會產生前進的動力。阿難尊者他一口道出他的疑惑──他把空跟緣起當作兩件事情。

戊二、別疑地獄同別

前面是一個總相的疑惑;總相當中,又特別指出六道當中──地獄,到底是同還是別?

貪淫墮者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慾,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

怒癡墮者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雙問同別

【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阿難尊者舉出佛在世有三個人,現生墮入阿鼻地獄的情況,來請示佛陀──地獄到底是有一個處所?還是沒有處所?

第一位──寶蓮香比丘尼:她受持了菩薩戒,卻私下行淫慾之事,破了菩薩的戒體,而且更嚴重的是妄言:行淫慾非殺非偷,無有業報,這個是破見;她說淫慾也不殺害別人,也不偷盜別人,根本不惱害眾生,因此她認為淫慾並不是一個惡因,既然不是惡因,怎麼會招感惡果呢?當她講出這一句話,就起大邪見了,這時候先在女根當中,起大猛火,她身體的其它部位、一節一節的也生起猛火燃燒,而現生墮入無間地獄。

這地方的問題是:除了破戒以外,更嚴重的是破見。而破見有兩個過失:第一、你自己無慚無愧,造業特別堅固;第二、你誤導了眾生。這一段是講貪慾所造的罪。

第二位──琉璃大王:這個琉璃大王是指瞋心造罪,琉璃為誅瞿曇族姓,就是佛在世的時候,波斯匿王想要娶釋迦族的公主做妻子,但釋迦族認為自己是一個高貴種姓,不屑跟波斯匿王往來,但是波斯匿王是一個軍事強大的國家,又惹不起他。怎麼辦呢?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公主的婢女化妝成公主,嫁給波斯匿王,因為這樣的因緣,埋下了未來被滅族的禍根。

後來…波斯匿王跟這個婢女,生下了琉璃太子。琉璃太子當然也不知道這件事,他不知道他的出生是一個婢女,他經常回到他的外公外婆家,釋迦族對他特別的冷淡,他也不知道為什麼?有一次,他隨他的母親回到外婆家,那時釋迦族剛好要迎佛陀回來說法,所以蓋了一個很莊嚴的講堂,這講堂的中間有一個法座,琉璃太子年輕嘛…好玩,就跑到法座上坐;結果被釋迦的長者訶責他說:你這個卑賤種姓啊,你有資格坐這裡嗎?就傷到琉璃太子幼小的心靈,受傷很重,他就下定願力,說:我登位以後,我一定要把釋迦族滅掉。後來果然他登位了,他就帶領軍隊去攻打釋迦族,世尊用神通力三次的阻擋,後來還是失敗,釋迦族果然被滅了。神通難敵業力!

釋迦族被滅之後,佛陀就預言──琉璃大王因為這個業力,七日之內,一定會被火燒死而墮無間地獄。琉璃大王聽了很害怕,就坐了一條船…漂流到大海去。你逃得過業力嗎?結果第七天的時候,業風一吹…這個船自然起火,就把琉璃大王燒死了,而且現生墮入無間地獄。這是講瞋心的熾盛。

第三位──善星比丘:善星妄說一切法空,善星比丘也是佛在世的一個比丘,他成就四禪而以為證得四果,後來因為親近惡友的關係,禪定失掉了,他就起邪見說:世間上沒有因果法則,沒有世間的因果,也沒有出世間的因果;因為撥無因果,而現生墮入無間地獄,這個是愚癡。

阿難尊者提出以上三個人墮入地獄,他疑惑說: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到底這個地獄是真實的────有一個地方是叫做寒冰地獄、火燒地獄…然後每一個人都投生到那個地方?還是說為復自然?自然就是沒有固定的處所,你造了什麼業,你就各自循業發現,你在做人的時候,你就發現你的地獄。

戊三、結請決定開示

【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阿難尊者講出他的疑惑以後,請佛陀依止他的大慈悲心,來開發凡夫眾生心中的迷濛,使令一切持戒眾生能夠聽此明確的決定義,能夠歡喜頂戴受持佛陀的戒法,謹慎小心的護持而無所違犯。

我們看後文佛陀的回答意思是──地獄是有它一定的處所,但是投生到地獄的人,又各自循業發現;就是空性中不礙緣起,緣起中也不礙空性,地獄雖然有固定的處所,但是又循業發現;循業發現,又有固定的處所。比方說:我們大家來講堂,你說講堂有沒有固定的處所?當然有,眾生的共業,我們今天相聚就是有緣;但是每一個人受用講堂時,又各自循業發現──福報大的人,覺得這個講堂很莊嚴,福報差的人覺得這個講堂普通。你的心跟講堂接觸的時候,你又出現你各自的影像;雖然出現各自的影像,大家又共同在講堂當中;共中有別,別中有共;空性中有緣起,緣起中又不礙真空。

丁二、示答(分二:戊一、讚許。戊二、正說)

戊一、讚許

佛陀對於阿難尊者的提問,表達讚許之意: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佛陀聽完阿難尊者的請法以後,就說:快哉此問!你這個問題問得非常的好,時機很恰當。整個重點都已經講完了,為了使令修學大乘真如三昧的人,不落入這種偏空的邪見當中,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這以下的破邪見、顛倒,蕅益大師說:是有點《涅槃經》──扶律談常的效果。一方面暢談清淨的佛性,一方面強調持戒斷惡修善的重要,所以就偏重在因果的道理,使令大家注意緣起。

戊二、正說(分三:己一、約迷真雙標。己二、依情想別示。己三、明情墮因果)

佛陀正式的宣說──六道輪迴因果的法則:

己一、約迷真雙標

【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約迷真雙標是站在凡夫迷真起妄的心中,來標出內分、外分;這是針對凡夫來說的,只有顛倒凡夫才有這種情況。

說:一切眾生他的本性是清淨的,但是一念的顛倒想以後,就產生很多的煩惱──貪瞋癡煩惱的習氣,依此習氣的輕重開出──內分、外分;所以內分、外分,是約著眾生顛倒想安立的。

己二、依情想別示

墜落之本

貪愛為本: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

舉例驗證:

【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結示立名:

【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什麼是內分呢?

內分就是眾生分內,這是眾生平常的本分事,不用經過教育、學習,它就會產生的。什麼叫做內分呢?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愛染跟妄情。其實愛染跟妄情是同一個東西,只是約著輕、重而有所差別。愛染是說:你很喜歡這個東西叫愛染,那我一定要這個東西,就變成妄執了,就是愛跟取了。這樣的情執相續不間斷,就產生愛水。

我們的愛水——

說:清淨本然,一個人怎麼就會產生墜落呢?、他怎麼好端端的,就墮三惡道呢?因為他內心當中有水。這個水不是一個相狀,是一個表法,就是一種墜落的意思,因為水往低處流。意思是說:我們一個人產生貪愛之水,是不需要教育的,分內!你看一個人生長在深山,他也沒有人教他,他自然就會貪愛。

以下講出四個比方:

一、心憶珍羞,口中水出──看到美味的食物,你嘴巴自然就出口水;二、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想到過去的親人,心中想到他的好處,又是憐愛;想到他不能再次的生起,心中又是恨,愛恨交集就流出了眼淚,這也是一種水。三、貪求財寶的人,看到財寶,內心當中產生貪愛之水,因為水氣的滋潤,使令他看起來精神特別好;你看貪愛財寶的人,他每天很累,回去把它的財寶打開來看一看,精神就好了。為什麼?因為他有愛水滋潤。四、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貪著男女淫慾,自然二根就會出水來。

以上諸愛雖別,流結是同,雖然所愛著的不同,有的貪財、貪色、貪人、貪飲食…但是能貪的水是相同的,而水是下墜而不升的,叫做內分。水所表達的是──水往低處流,所以一個人會墜落就是有水。

超升之本

渴想為本: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

舉例驗證:

【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結示立名:

【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什麼是『外分』呢?

是眾生本分之外──這些東西你不是先天的,你要學習才有的,你沒有經過學習你就是沒有。什麼叫做學習才有的?

因諸渴仰,發明虛想:你經過聖賢的教育,對於諸佛菩薩這種出世的聖賢,乃至世間聖賢的功德,產生渴仰之心。因為渴仰,所以你就產生很多、很多的理想抱負,這些理想抱負不斷的在你心中輾轉增勝,就產生一種勝氣,一種浩然的正氣。這個氣跟水不同,我們知道水是下墜的;而氣是輕飄的。以下提出了六念法門——

一、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你看一個人他能夠持戒,(古德說:應該包括布施)喜歡布施、喜歡持戒的人,他內心就覺得很輕安。你看:我們去做一件善事回來,覺得身心很愉快、很輕鬆,這是念施、念戒。二、心持咒印,顧盼雄毅:當我們持如來的心咒,產生一種雄心壯志、無所畏懼之心;當我們內心跟十方諸佛的咒願功德感應道交,所以內心無所畏懼,這是念法。三、念天──心欲生天,夢想飛舉。我們想到我們要厭離這個三界…欲界的粗苦障,好樂天上的淨妙離,你在夢中或者在打坐當中,就會感到自己的身心世界是往上輕飄、往上飛舉的。四、念佛──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你不斷的憶念佛功德、憶念淨土的莊嚴殊勝,就容易在夢中或在靜坐當中,感受到諸佛菩薩莊嚴的聖相現前。最後、念僧──我們能夠如法事奉善知識,自輕身命;為了求法,我們會不勞辭苦,放棄自己色身的享受。這種殊勝的氣勢是從何而來呢?

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這都是因為你的這種想像──對於諸佛菩薩、對於布施、持戒…這種想像而產生的。因為這樣的一種想像,而產生一種輕安高舉的相貌;這種相貌是飛動而不是下墜的,很自然來生就會使令我們往生到善處,這個就是外分。

我們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你的神識是往下墜的,你是到三惡道去。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所以你的神識水太多了,就往下沉了;你的神識是輕飄的,就往生到善處去。當然臨命終是你平常累積的。比方說:拜懺的人特別感受得到這種差別。拜懺之前,總是覺得身心好像很粗重,悶悶不樂,這個是罪業之相;如果你一天當中,總覺得內心很沉重,這是一種罪業之相;但是你不斷的拜懺以後,欸…就覺得很輕鬆、飛舉,這個就是罪滅之相。

所以說:清淨本然,怎麼就有六道呢?一個是貪愛產生水,一個是你的理想而產生勝氣,就產生這樣六道的差別出來了,完全是你內心創造出來的。

這是一個總相理論的說明,以下開出十種差別,不過這裡是偏重在墮落這一部分。說:人怎麼就墮落到地獄去呢?既然我們內心當中本來沒有地獄,那地獄是怎麼產生?地獄裡面的火啊、刀子啊、寒冰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呢?我們凡夫因為心中的愛取,而創造的因相跟果相:

己三、明情墮因果

淫 習

總 標:

【阿難!一者淫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

別 明:

【如人以手自相摩觸,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

勸 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慾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先解釋地獄的火──這個火是怎麼來的?

一者淫習交接──這第一段是講到現世的因果,首先講到惑煩惱。我們的煩惱有兩個:一個是淫、一個是習,就是煩惱的現行跟種子。我們因為種子遇到外境的刺激,才有現行,所以你的煩惱的現行跟種子,一定是相交互的作用,然後就發動了身口,產生業,這就是發於相磨,研磨不休,然後產生男女色身的接觸,乃至於輾轉增勝。

這裡的關鍵在那裡呢?研磨不休。

我們不是偶爾起煩惱就墮落到地獄,不是這個意思,重點在——數數現行,都無慚愧。

就是說:你把煩惱放縱得非常粗重,研磨不休變成非常的粗重了,你幾乎是無慚無愧的──數數現行都無慚愧了。這時候惑業就產生了苦──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所以這個火不是真正地獄的火,是你內心產生一種火相,你當下起煩惱叫煩惱火,然後製造業力之火,最後果報火,在今生當下就累積了這種功能。來生真正的果報看第二段…講出一個譬喻說:如人以雙手互相的摩觸,手因為摩觸就有暖相,暖相就是火現前。

這以下合法:我們今生因為煩惱的現行跟種子相互的作用,所以來生就會招感鐵床、銅柱諸事;這兩個,圓瑛老法師說是同一個地獄,叫銅柱地獄。這個地獄是一個很高的銅柱,燒紅的銅柱,就像須彌山一樣高。這個罪人在高山上,感到很熱就往下跑,往下跑看到一個鐵床,這個鐵床下面有火在燒,但是上面有端正的男女身相,這個罪人因為貪愛男女相的緣故,就跑到鐵床上面,最後為鐵床所燒。這是講來生的果報。佛陀對我們的勸勉──

所以十方如來以他的智慧眼,來看我們放縱自己淫慾的慾望,就像增長自己的慾火;菩薩見到男女的慾望,如避火坑,因它會產生創造來生跟火有關係,來傷害我們;只要跟火有關係的,都跟淫慾有關係。

這裡,講到兩個觀念:因果不同時跟因果同時

第一、我們一般在論斷因果,是偏重因果不同時,叫做異熟果。我們一般講三世因果,佛教講因果是講三世的──過去造業,今生受報;今生造業,來世受報,叫做隔代受報。所以你今生受的果報跟今生沒有太大關係,大部分是前生決定的;你今生造的業,主要是在來生才表現出來,所以因果的思想叫異熟──異時而熟,叫做隔代受報。

第二、另外一個思想就是真如緣起:是講當下的因果,就是因果同時,你在造業的當下,其實你的果報之火,那個功能、種子已經成就了。我們剛剛談到:琉璃王滅了釋迦族,七天後,墮入地獄;七天還沒有到,但是佛陀已經看到他地獄之火成就了。

佛陀的神通是現量境,佛陀不做假設,佛陀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佛陀的神通一定是現量。如果他內心當中地獄之火沒有成就,佛陀怎麼看到他七天後要墮地獄呢?所以因果的確有它同時的現象,因果同時也對。比方說法華會上,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小乘的聖者三週說法──法說、因緣說、譬喻說。佛陀三週說法,開顯真如佛性以後,阿羅漢回小向大,佛陀一一授記;說:舍利弗尊者,你要經過幾千劫、幾萬劫的時間,你會成佛,你的國土叫什麼(名稱),你的國土怎麼的莊嚴…等等。佛陀怎麼知道呢?當然是他發菩提心的時候,他內心變化了,他把聲聞種性轉成菩薩的種性,他的佛果功德顯現出來了,佛陀才會授記。

其實:你在造業的當下,你的果報是當下成就!

蕅益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中,也講出類似的觀念,他說:你在念佛的當下,你的蓮華已經念念在開了,只是還沒表現出來。所以本經這裡,重點在於因果同時的思想──真如緣起的思想。就是說:菩薩看到你煩惱的時候,你要同時看到果報;你看,色目行淫,同名慾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菩薩看到起煩惱火的時候,就要預先知道,你未來有火坑在等你,他是預先就知道。

貪 習

前面的淫習是男女的貪愛,這一段是偏重財物的貪愛,都是貪,但是所緣境不同。

總 標:

【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冰,於中凍冽。】

別 明:

【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二習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

勸 誡: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這裡的貪──指的是貪求世間的財物,而且是過分的貪求,不是一般合理的貪求。先看第一個現世的因果——惑:

貪習交計──貪是煩惱的現行,習是種子;就是貪愛的煩惱跟現習交互的作用,就產生業力了。什麼叫業力呢?發於相吸,吸攬不止。貪愛財物的人,為什麼有一個吸字呢?就是他老是想要把對方的財物吸過來;不斷的放縱自己的煩惱,到最後…相續的造作,無慚無愧,那麼當下果報之冰出現了,就有這個積寒堅冰。因為你不斷的吸寒氣,久了以後,就產生一種身心的寒冰、身心凍冽的相狀出現。這是約著當下的因果來說,下一段約著來世的因果,先講一個譬喻: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這個人用嘴巴去吸取外在的冷空氣,吸久了以後,你內心就有寒冷的力量產生。

以下合法──二習相陵,習也是講煩惱跟現行。這種貪愛──過去生的習氣跟今生的造作,就會招感來生吒吒、波波、羅羅,這三個都是寒冰地獄,是約著他的一個受苦的聲音。寒冰地獄的罪人,他因為寒冷而叫出的聲音:輕微的叫吒吒,中度的是波波,嚴重的是羅羅,寒冰地獄的相貌。青赤白蓮這也是寒冰地獄,這是約著我們身體的凍傷的相狀。蓮華這個罪人在凍傷以後,皮膚破裂了,就像蓮華開敷,比較輕的──他的皮膚出現了青瘀,中度的──是紅腫,比較嚴重的──就是變白色,整個血液都停止了,蒼白、沒有血色,青赤白也指寒冰地獄。所以:十方如來,看到這個貪求財物,就像貪水一樣,菩薩見貪如避瘴海,就像大海中有毒的瘴氣,吸到體內中毒而死。

這裡的因果思想,跟我們《地藏經》一般講的因果,就不太一樣──

《唯識》的因果思想,比較偏重在來生,這裡的觀照,就菩薩的假觀,當你生起煩惱的時候,你要預先知道未來的果報,它的重點在這裡。

你要怖畏當來的果報,你才會厭惡當下的惡因!

我們一個修行者──初發心菩薩不可能說你完全不起煩惱、完全不造業,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你不要讓你的業力煩惱變得很堅固,問題在這裡,不能讓它輾轉增勝,就像滾雪球一樣…不可以!所以初心菩薩他不是斷煩惱的現行,是斷煩惱的相續。

《大乘起信論》說:修習正念真如的人,第一件事情--先破和合識,斷相續心。

經典上講到一個公案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波羅奈國,有八個大力士,這八個大力士為了爭第一名,就經常比鬥、打擂台。其中有一個大力士,他的業障已經成熟了,佛陀看他七天之內必墮三惡道,慈悲的佛陀就來到大力士的門口,要求見這個大力士,這個大力士說:欸…我是一個武士啊,佛陀是修智慧的,我們之間不相應的,不見!佛陀就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就把佛身隱藏起來,現出一個年輕的大力士來找他:我要找你的主家,找你家的主人比鬥。欸,這大力士就出來了,看到這個年輕人,瞧不起這個年輕人。但是一跟他比鬥的時候,佛陀入火光三昧,這個大力士看到整個四邊都是火,心生畏懼,就對佛陀產生恭敬心,憍慢心就收起來…佛陀現出佛身,就為他講:緣起的善惡業…緣起的道理,這個大力士當下心開意解,向佛陀真誠的懺悔,七天死掉之後,往生到善趣去了!

這表示什麼意思呢?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不是說:全部的業力,都把它懺到業盡情空;像我們前面說過,一個污濁的水,你第一件事情讓它沉澱下來,你不能再造作了,讓你慚愧的心生起,然後斷相續心,關鍵在這裡。

為什麼有些人造了惡業他來生會得果報,有些人造了惡業,他這個業力不能得果報?

《唯識學》說:因為有些人的業力轉成增長業,有些人的業力是變成不增長業,就是你有沒有懺悔?《唯識學》說:一個人造惡業不得果報有兩種原因:第一個懺悔,第二個對治──你開始修對治,不隨妄轉。

所以,我們絕對不能讓這個業力,變成增長業;你要讓它自然的沉澱下來,就是破和合識,斷相續心。然後在臨命終的時候,保持正念,隨念往生淨土。

求生淨土的人——雖然你不能把業懺得完全清淨,但是你一定要把業懺到變成不增長業,變成沒有強大得果報的力量。

業的力量,被你破壞了,破壞以後,很多人會重報輕受;越是懺悔,身體生病痛、發生小小的車禍、出現種種的災難,這個是好事情,因為那個業力被你破壞,破壞以後…啪!釋放出來,重報輕受,然後你也會夢中見到一些瑞相,關鍵在於斷相續心。當然一個人會斷相續心,你要預先看到未來的火、未來的寒冰的果報,主要是一個人要畏懼當來的果報。

0:00 / 0:00
靈峰宗論導讀1
靈峰宗論導讀2
靈峰宗論導讀3
靈峰宗論導讀4
靈峰宗論導讀5
靈峰宗論導讀6
靈峰宗論導讀7
靈峰宗論導讀8
靈峰宗論導讀9
靈峰宗論導讀10
靈峰宗論導讀11
靈峰宗論導讀12
靈峰宗論導讀13
靈峰宗論導讀14
靈峰宗論導讀15
靈峰宗論導讀16
靈峰宗論導讀17
靈峰宗論導讀18
靈峰宗論導讀19
靈峰宗論導讀20
靈峰宗論導讀21
靈峰宗論導讀22
靈峰宗論導讀23
靈峰宗論導讀24
靈峰宗論導讀25
靈峰宗論導讀26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傳喜法師: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問: 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傳喜法師: 當今社會更好...

聖嚴法師: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我常用一句話來勉勵志願者,也勉勵自己:「盡心、盡力...

聖嚴法師《自我的肯定、成長、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禪修營中,經常強調自我肯定、自我成長,...

用慈悲觀來對治嗔恨心

我們眾生的煩惱,也是各式各樣的,有些人貪煩惱重,有...

修行禪定,保持呼吸的暢通是關鍵

我每次講呼吸的時候都講到,呼吸就是我們生命的源泉。...

如果沒有福報,修行路上障礙就會很多

學佛應該從培養福報開始,如果沒有福報,不僅智慧開發...

燒香作炭

佛陀在舍衛國說法的時候,感化了一位青年發心跟隨佛陀...

晝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課不可不做

你每天如果沒有一定的功課,就是掛名的佛教徒。淨土行...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如實空跟如實不空,如何進行調配

如何養成圓頓種性?只有一個方法──多聞熏習,如理思...

【推薦】如何修持地藏法門

地藏法門的經典有三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簡稱...

宏海法師:安士全書

(第一講) 好,各位同修,我們一起先合掌。 南無本師...

學佛後必須知道的八項因果定律

1.改脾氣是關鍵 學佛後,首先要改掉生氣的脾氣,因為它...

念佛為主,持咒為輔

至於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

印光大師家教觀之淺探

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師(18611940)是一位舉...

【推薦】魚的真相:不是用來吃的

與我們所認為的恰恰相反,魚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保...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首先四念處是非常重要的,四念處,就是四種,念是什麼...

了解真心就不會認賊為子,以妄為真

世界佛教論壇有個主題叫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如何認識這...

五蘊活動越熾盛,你的業力就越重

眾生追求五欲,他是用什麼方式來追求?他就是用五蘊,...

家庭助念,讓姥姥那朵蓮華盛開

二零一五年的春天,敬愛的姥爺逝去了。在四十九天內,...

人生無常,我們一定要有慈悲心

佛陀在憍薩羅國給孤獨園說法時,有一天帶領弟子出去托...

五種不淨觀戒掉肉食

現在有些人覺得吃素很難。其實這有些方便的方法,要作...

娑婆求空空愈遠,往生極樂入有得空

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者,七地僅名現相,八地乃得無...

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

什麼是依他起性? 我們一個念頭起來具足三性,你要正確...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人生彷彿兩條船,一為名來,一為利往。然而,計利當計...

【佛教詞典】齋退

(雜語)禪林之語。又曰齋罷。午齋之後也。...

【佛教詞典】與欲

當僧團行布薩、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即羯磨)之際,遇...

【視頻】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視頻】大安法師《三生石》

大安法師《三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