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靈峰宗論

淨界法師  2023/03/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六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87面。

那麼這段論文蕅益大師是以這個《觀經》所說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從這個理具事造的兩重三千來讚歎念佛法門的殊勝。這個我們一念心是一個創造生命的根源,所以我們一念心依止什麼樣的法會直接地影響到我們整個生命的果報。在這個大乘經典的傳承當中,主要是兩個傳承,第一個是般若系的《般若經》,一個是《法華》、《華嚴經》。

《般若經》的法,它的關鍵點是以空性為歸依處,你看《般若經》它對這個緣起的法不是很讚歎,說這個生死是畢竟空、涅槃也畢竟空、色身香味觸法都是畢竟空,這個十八界畢竟空,苦集流轉門畢竟空,滅道也畢竟空,雜染法、清淨法都是畢竟空…所以這個《般若經》,如果我們今天依止般若法門修,是心作空性,是心是空性,你以後的果報體就是一個畢竟空的境界。

《華嚴經》跟《法華經》那個態度就不同,讚歎緣起,讚歎積功累德,鼓勵菩薩要廣修六度萬行,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華嚴經》跟《法華經》的這樣一個思想是以妙有為究竟的。所以天台宗認為《法華經》是圓滿的,不是對立的,《般若經》是一個方便教法,是佛的方便說。

你看那個《唯識三十頌》說,《成唯識論》也說,《成唯識論》說這個八地菩薩他所證的空性跟十方諸佛無差別,他這部分已經跟佛完全一樣了,在畢竟空這一方面,但是八地菩薩要成佛還要一大阿僧祇劫,那他做什麼事呢?他要從空出假,積功累德,成熟眾生,莊嚴淨土,他要在這一切的有為法當中去積功累德還要花一大阿僧祗劫。所以空性只是一個方便,真正生命的目的是追求妙有,應該是這樣子的。

禪宗有一句話說:東去西去,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說:弟子心不安。我內心當中什麼是我究竟的歸依處?東去、西去,你這一念心哪,向東去思惟善,向西思惟惡,都不是大安樂處,什麼是大安樂處呢?萬里無寸草,一切法畢竟空,這個是你的最大安心處。當然這個也是安心處,但是我們淨土宗也應該肯定地說出,東去西去不如到萬德洪名處去。畢竟空還不是真正的歸依處,東去西去你不如安住在萬德洪名處去,畢竟空當中還能夠念念創造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超越萬里無寸草處去,超越它。所以,「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它是無上的深妙禪。「夫何疑哉?夫何疑哉?」淨土法門,當然,這句佛號一般人不容易承當的。一般人說一切法畢竟空是歸依處,很多人能夠接受的,大乘能夠接受,小乘能夠接受,但是這句萬德洪名要能夠直下承當的人,我看是少,不容易,這種圓頓種性的人到末法時代慢慢少了。

這段是蕅益大師從緣起的角度來發明淨土的殊勝。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

【學員提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個心到底是散亂心,還是一心不亂的心?

【師父答疑】:這個事情是這樣,假設你剛開始是散亂心,憶佛念佛,是心作佛,但是你也願意去歸依彌陀,在彌陀當中生起大的歸依心,憶佛念佛,那麼這個時候是心作佛,你這個佛可能只是名字位的佛,那個佛可能只是阿彌陀佛的少分功德,但是我們不能否定,你已經跟佛相應了。就是說你當初念佛的時候沒有得到一心不亂,你用這個雜亂的心、散亂心對彌陀的名號通身靠倒,那麼這樣子你的果地也是佛,也是是心是佛,但是這個是什麼佛呢——佛的少分功德。如果你這念心是一個專注的三昧心,那不可思議了,你憶佛念佛,那你可得到佛的多分功德,那功德大。但是我們不能否定你都是安住在佛的境界,這個意思懂嗎?這有差別。

所以淨土宗雖然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是這當中有很多層次的,很多等級。你是一個國王的王子,你剛剛出生,他什麼事都沒有幹,但是你不能否定他是一個王子,他是王種。他也可以受用皇宮裡面的境界,當然他的活動有限,他大哥長大以後那當然他受用功德更大,但是他們都是王種,他們的種性是一致的,他們跟阿彌陀佛同一鼻孔出氣,這個是不可以否定的,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要能夠在相信彌陀的基礎之下,我們再學習大乘佛法、開展智慧、再積功累德,那你再操作這句佛號,那又不同了,那跟一般人念佛又不一樣了。同樣跟彌陀感應道交,那你能夠去吸收到佛更大的功德,那也是無量的差別。所以蕅益大師說淨土法門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在歸依彌陀的大方向之下,你不妨積功累德,但是積功累德你還是會歸到一句的彌陀萬德洪名,正行助行,助行正行,是這個意思。

【學員提問】:那個鄭老居士繪畫的那聖像就是巧逾天工,那「恍悟‘心作心是’」那是什麼意思?

【師父答疑】:他的意思就是說,《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畫出種種五蘊。說這個人的色受想行識,這個果報體是一隻狗的果報體,是怎麼出現的呢?是他的心畫出來的,他過去有這種卑劣的思想,就把這個五蘊的果報體創造出來了。這個諸天,五蘊特別的莊嚴,他的色法特別的莊嚴,他的思想也特別地靈光,心如工畫師,也是心創造出來的。

說蕅益大師看到這個聖像畫得這麼好,我們也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念佛是誰?畫佛像的是誰?我的手畫的,不對!手不能畫佛像,是你的心畫出來的。所以每一個人畫佛像會不一樣,其實每一個人都在畫他自己心中的佛像。蕅益大師,哦,原來是這樣子的,心作心是。可能這個佛像跟鄭老居士長得很像,一般人都是這樣,你看畫佛像的人,你注意看,哎呀這個人跟他長得有幾分相似,有幾分相似。什麼人畫出來就是什麼佛像,因為他心中所緣的境界就是這樣子的。那意思就是說蕅祖悟到了這個道理,因為這個佛像跟這個老居士有幾分相似,心作心是。

我們看最後一段,

丙三、結示

我們把淨土法門作一個總結。好,我們把它念一遍:

念佛法門,雖該羅八教,圓收無量百千三昧。而下手之方,又最直捷痛快。蓋凡念相好、念法門、念實相等,固先開真解,然後下手,萬無夾帶疑情之理。只今持名一法,亦止驀直持去,不用三心兩意,深信淨土可生,發願決定往生。以持名為正行,以六度等為助行,萬修萬人去,斷斷可保任者。若一點好勝之心,涉入參究,謂為向上,則腳跟不穩,禪淨兩失之矣。智者不可不決定其所趨也。

這一段蕅益大師以禪淨雙修的真實義來作一個淨土的總結,什麼是禪淨雙修?這個地方做出一個說明。

念佛法門,雖該羅八教,圓收無量百千三昧。而下手之方,又最直捷痛快。

念佛法門在解門上是該羅八教,在行門上圓收無量百千三昧。因為你念佛,你所歸依的是佛的功德。你要能夠明白佛的功德,那你要學習五時八教,要廣修無量的三昧,你真正要能夠明白這句佛號的真實義,那不簡單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九界眾生只有仰信而已。那麼我們所歸依的萬德洪名,這個無量光無量壽,是一個這麼高深的境界,但是它下手又特別直捷痛快。一句彌陀念誦聽,你就相應了,就直接契入彌陀的功德海。下手易,成就高,就是這句話。

蓋凡念相好、念法門、念實相等,固先開真解,然後下手,萬無夾帶疑情之理。

在一切念佛當中呢,你要觀想、觀相,觀想就是念法門,念相就是觀相或者是觀察諸法實相,觀諸法實相來觀察一念清淨心,這樣子的念佛都一定要先明白實相的道理才能夠下手修行,絕對不可能夾帶疑情就能夠觀相觀想的。

我過去在齋戒會的時候,有一次懺公師父在晚課以後開示,他說我們一般人業障深重,不要兩個眼睛一直盯著佛看,就會出事情的。有些人他一直看佛,看一看,他作出一個結論,他說剛剛佛陀對我微笑,這個就是要著魔的一個前方便,你老是心外求法你遲早要出事的。所以一般觀想觀相,你要不能夠明白一念心是清淨本然、這一切法是如夢如幻的,你老是心外求法,這個很容易出毛病的,魔王也能夠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說觀想觀相的法門也是好,但是你一定要先開真解然後下手,絕對不能夾帶疑情的道理,不可能。那就是一個很高的標準了。

只今持名一法,亦止驀直持去,不用三心兩意。

念佛法門你以什麼是佛——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你的歸依處、就是佛,你能夠深信,直下承當,不要三心兩意。什麼叫不要三心兩意呢?蕅益大師講出一個標準:

深信淨土可生,發願決定往生。以持名為正行,以六度等為助行。萬修萬人去,斷斷可保任者。

這個就是「驀直持去」。你對這句佛號要相信,相信這句佛號一定能夠救撥你。相信、發願——第二個你要發願決定往生。以持名為正行,以六度為助行,以萬德洪名為你的根本法寶,然後攝持無量無邊的波羅蜜,旁邊是助行。這樣子呢,萬修萬人去,斷斷可保任者。

若一點好勝之心,涉入參究,謂為向上,則腳跟不穩,禪淨兩失之矣。智者不可不決定其所趨也。

如果你念佛的時候你還參究「念佛是誰」,那這樣子呢你這個腳跟不穩。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念佛的時候對這句佛號是有信願的,信願決定的。你開始參究的時候,誰在念佛?這個時候你的信願就動搖了,腳跟開始動搖了,這句佛號在你的心中發揮的力量就有限了,你跟彌陀就沒有感應道交了。所以這個「腳跟」就是說你一定要信願具足。你一參究念佛是誰,它就動搖你的信願了,這個時候禪也失掉,淨也失掉,所以「智者不可不決定其所趨也」,你一定要把你的目標弄清楚。

這個事情它是說,禪淨雙修,可不可以雙修?可以雙修。但是它是以信願為引導,以般若波羅蜜為助行。所以說,禪淨雙修,你的所緣境還是佛號,但是你知道你佛號在心中操作的時候是「心作心是」,彌陀的功德不是外來的,你為什麼能夠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不是外來的,不是從心外得來的,是你在心中念佛的時候念念成就的,心作心是——這個就是禪。你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你對佛號還是一心歸命——這就是淨。所以說呢,這個禪淨雙修它的所緣境還是佛號。但是這個參究不同。參究,它念佛它的所緣境是一念心性,觀察一念心性,那你跟彌陀根本沒有辦法感應道交,因為你不以名號為所緣境、不以名號為歸依境,那不行的,那完全是自力法門。

所以說,禪淨雙修可以,但是你要站穩你的腳跟,你的腳跟就是信願持名,這是根本法寶。你對佛號是信願,而且你是憶念佛的名號。然後這個禪呢、智慧呢,是幫助你了解你在念佛的當下念念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極樂世界功德莊嚴不在十萬億土外、在你的心中,成就。就是莫向外求,般若能夠告訴你這個消息,莫向外求,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這個禪淨雙修,你要掌握這個關鍵,你要站穩你的腳跟,以信願持名為基礎,然後以般若為智慧、為助行,是這個意思。好,我們再看

甲三、結勸(這個是我們三大科的最後一科。)

乙一、結示法要

我們請先合掌,把它念一遍:

學道,一要真為生死,二要具足剛骨,三要開發見識。無真實為生死心,饒你有志氣力量,只作世間豪傑,斷不能為出世聖賢。無真實剛骨,饒你要出生死,決被情慾牽,熟境迷,利名移奪,魔患埋沒去。無真正見識,饒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師惡友引誘,輕安少得縈惑;或墮光影門頭,或坐知見窠臼,乃至或以味禪為功德,或以空寂為家鄉,極勝亦流入二乘權曲境界,無由直趨菩提。

重說偈曰:

佛性眾生性,一性無二性。

迷之沉六道,悟之為三乘。

迷雖無量惑,厥病唯有三:

一者戀世間,不知世間苦。

二者雖知苦,苟且自因循。

三者雖勇猛,得少便為足。

以此三病故,長夜在生死;

或復出生死,亦墮權小乘。

我依諸佛語,為設三妙藥。

一者怖生死,對治根本病,

念念如救頭,莫復存餘想。

二者奮剛勇,降伏愛見魔,

五欲不能牽,八風不能動。

三者開正見,遠離諸邪曲,

根選擇圓通,現生成正覺。

此三或自具,或復藉餘緣,

唯有明師友,名為真實救。

策發生死心,鍛煉純剛骨,

開示真實乘,令行稱性修。

修性不相離,斯名正覺印。

迷性言修習,修墮有為功,

廢修談法性,自然外道同。

是故佛與祖,垂訓咸雙顯;

雖或性奪修,而非不修習,

雖或不言性,而性在修中;

性非修不顯,修非性不立。

但以生死心,勇猛不退心,

廣大弘遠心,親師習正法,

必能親悟入,知我言不誣。

我們前面的正宗分是五大科,發心篇、正見篇、持戒篇、止觀篇跟淨土篇。那麼我們把整個修學佛法的內涵以這一篇作一個總結,前面的論作一個總結。

這個論文我們把它分成兩大科,第一個大科是一個長行文,第二大科是一個重頌。長行文是把這個病相說出來,重頌呢蕅益大師開出藥方。看第一個長行文。長行分成兩科,第一科是總標,第二個別釋,先看總標。

學道,一要真為生死,二要具足剛骨,三要開發見識。

在第一科蕅益大師講到,我們要修學佛道呢有三個重要的內涵:第一個、你要能夠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出離心、菩提心,第一個。第二個、要具足剛骨,你要有堅定的行力。第三個、要開發見識,你要能夠明白諸法實相。這個具足剛骨是偏重在行門,開發見識是解門,這兩個。這三個內涵蕅益大師把它詳細說明。

無真實為生死心,饒你有志氣力量,只作世間豪傑,斷不能為出世聖賢。

那麼你在修學佛法當中你根本不想出離生死,你為什麼拜《八十八佛》、為什麼誦《楞嚴經》、誦《楞嚴咒》呢?你下輩子想做大國王。那麼雖然你有遠大的志氣力量,那你只是在世間得果報,不能做出世間的豪傑、聖賢,因為你內心當中根本不想了生脫死,沒有那個動力來趨向於聖道,那最後是在有漏世間得果報。

無真實剛骨,饒你要出生死,決被情慾牽,熟境迷,利名移奪,魔患埋沒去。

說你內心當中真正知道三界是苦了,想要解脫三界的果報,說這個下輩子給我做大國王、轉輪聖王我都不要了,我一心一意地要追求佛的無漏涅槃、大般涅槃,這涅槃當中那種沒有煩惱、沒有罪障、沒有老病死的境界是最大的歸依處,你內心當中有一個這樣的認識。但是你缺乏剛骨,沒有那個堅定的行力,這個時候五欲的境界刺激你的時候,你就退轉了。

這個我們看《高僧傳》,歷代的祖師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要有剛骨。你看印光大師,有人問印光大師說,我們念佛的時候就是起煩惱,要怎麼辦呢?這起煩惱我又不想念佛,應該怎麼辦呢?印光大師說這個時候,不能念要他念、煩惱不能斷要他斷,就是行力,強迫自己那個堅定的行力。這個行力的栽培跟一個人的行門有關係,一個行門做得多的人,你經常拜佛、經常靜坐,加強你的專注力,這個人行力會強。你一天到晚散散亂亂,你的行力會薄弱,它有這樣的差別。所以這個剛骨跟禪定,當然這個禪定要有持戒做幫助,跟戒律有關係,你經常訓練自己去專注的時候,這個人念力強,剛骨。

無真正見識,饒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師惡友引誘,輕安少得縈惑。

說你這個人也知道三界的生死是痛苦的,你有很大的行力,但是呢你不明白生命的真相,那麼你也不知道一個人他為什麼會墮落、一個人為什麼會成就,被這個邪知邪見的師友所引誘,被內心的輕安少得所迷惑。這個邪師惡友是外緣,外在的因緣,這個輕安少得是內因,內心的境界。什麼叫輕安少得呢?蕅益大師把它開展出來,三種:

一、或墮光影門頭,或坐知見窠臼。

我們一個人在修專注的時候,從一個散亂心到未到地定,那有很多很多的光影門頭。就是你這個心本來是散散亂亂,你開始專注了以後,這個時候真妄交攻,會把你內心當中的煩惱逼出來,猶其是看到什麼、看到什麼,每一個人煩惱不同,看到的境界會不同。《楞嚴經》五十陰魔就解釋,貪煩惱重的人修禪定他容易看到什麼境界,嗔煩惱重的人他看到什麼境界,各式各樣的。那麼如果我們不能夠知道萬法唯是一心,心隨境轉,那你就出狀況了。

二、「或坐知見窠臼」。

前面的境界的干擾是煩惱引生的,這是一個邪見,有些人他能夠解脫煩惱但是他生起邪見,或者是斷見、常見。他打坐以後,在禪定當中他也想出一個道理出來,但是是邪知邪見,障礙他的聖道。

我個人的看法,一個人要解脫知見的窠臼,你這個學習的態度謙虛一點對你有極大的好處。你願意能夠聽聽善知識的開導,就算你過去有一些不好的思想來障礙你,但是你容易超越。憍慢的人他過去熏習一些外道的思想,他不容易超越,就有這樣的差別。所以這個古德說謙受益,滿招損,這句話講得很真實。謙虛的人得到利益了,憍慢的人他損傷了,是這個意思。

三、乃至或以味禪為功德,或以空寂為家鄉。

當然,禪定是成就聖道的必經過程,斷煩惱不是在散亂心,但是在禪定當中呢我們容易以味禪為究竟的功德、以空寂為究竟的家鄉。這個味禪是講四禪,四禪當中有殊勝的三昧樂,三昧的法味,這個時候你很可能就——唉呀,這個就是我的本來面目,殊勝的三昧樂。或者是空寂,這個空寂就更微細了,它那個空寂是不苦不樂,捨受,內心一片寂靜,這個四空定。但是四空定的定太強,智者大師說在這個四空定當在「為三昧酒所醉」,在禪定當中如癡如醉,他有定無慧、沒有觀慧,這也是一個障礙。為四禪或四空所障礙。最好,極勝亦流入二乘權曲境界。你頂多就是證得空性入無餘涅槃,很難趨向於無上菩提。

如果我們今天剛出家,看到蕅益大師這段開示,你可能會不以為然。你說,修行成佛之道那麼多障礙啊?煩惱障礙你,邪見障礙你,這是很粗的。你解脫煩惱邪見以後,禪定的三昧樂這也是一個關卡,障礙你。好,禪定你也能夠解脫過去了,這個二乘的空性、大乘非佛說,它也會障礙你。這三道關卡。

如果我們學習佛法久一點,你看看你自己,看看你那些同參道友,你會發覺,在這個末法時代不要說成就聖道,就是能夠保住你的大乘善根就不容易,就是你現在還在大乘的跑道中跑的,就不容易。

不是被煩惱邪見障礙,回去了,那當然這是很粗的;哦,有些人有修禪定,修禪定只是一昧的無分別住,不能開發智慧。我們成就聖道是以智慧成就聖道,三世諸佛是以般若波羅蜜成就聖道,不是以禪定。一般人修行,唉呀打妄想太辛苦了,我這內心無分別住,慢慢慢慢第六意識變得懶惰了,他不想起觀了:禪定多好,內心寂靜住。但是「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這句話你要知道,諸佛的正遍知海不是無分別住能夠生起的。你不憶佛念佛,不思惟阿彌陀佛的功德,你不能跟彌陀相應,只是無分別住不行的。禪定也障礙你,空性也會障礙你。無由直趨菩提,不容易的,你要解脫這三種障礙。

這段是講我們修行的一個病相,三種病相。以下講出它的三種藥方,重頌。

重說偈曰:

佛性眾生性,一性無二性。

迷之沉六道,悟之為三乘。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先作一個總說,把生命的真實相先作一個總說。

說佛跟眾生當然這個因果是有差別,佛陀的功德是法身般若解脫,積集無量無邊的功德,眾生積集無量無邊的惑業苦。但是我們今天把這些差別的因果都把它剝開來,看到它的本性的時候是一性無二性、一如無二如的,這點非常重要。

我們要成就大乘善根,這一點是非常重要——「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也講到,一個念佛人他要能夠真實地對這句佛號的功德能夠不退轉,關鍵也在這個地方,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你要能夠明瞭,彌陀的功德是你內心本具的,你是托彼名號顯我自性,所以這個大乘的信心是建立在這個地方:佛性眾生性,一性無二性。

一個人他在成佛之道當中會遇到很多很多的聲音,有些人說大乘非佛說,你聽到這個聲音你有什麼想法?如果我們今天能夠在這個觀念上得到勝解:「佛性眾生性,一性無二性」,我們聽到這個聲音「其心安如海,不動如須彌」。那是你說的,那是你嘴巴說的,你講這句話是不合乎諸法實相的,那只是你嘴巴說的而已。

「迷之沉六道,悟之為三乘。」好,這個理具,從理具的理體上來說是一性無二性,但是從事相上來說呢,有迷悟的不同。所以你一個人迷了以後,那心中的想法就顛倒,這個「想」就有問題。顛倒以後就造罪業,就有一些痛苦的果報。那悟的人呢,他能夠解脫顛倒的妄想,生起正想,正確的想法,引生種種三乘的功德。

迷雖無量惑,厥病唯有三:

一者戀世間,不知世間苦。

一者戀世間,不知世間苦。

二者雖知苦,苟且自因循。

三者雖勇猛,得少便為足。

我們在三界裡面的果報體的確是有一些五欲的快樂,但是這個五欲的快樂裡面有夾雜煩惱跟罪業,這個刀上的蜂蜜。一般人只看到蜂蜜,他也沒看到下面的那把刀,這是一個大問題。看到五欲的快樂,沒有看到五欲本身所夾雜的毒藥,所以這是一個病相。一者戀世間,不知世間苦。二者雖知苦,苟且自因循。雖然知道苦,但是得過且過,他內心當中沒有堅定的意志力。三者雖勇猛,得少便為足。雖然他精進用功,但得少便為足。唉呀,我能夠成就禪定就好了,現在反正我內心當中無分別住,現在安樂就好,管他來生呢。或者有些人說,唉呀大乘佛道太久遠了,我證入畢竟空就好了。「得少便為足」,這也是障礙。

以此三病故,長夜在生死;

或復出生死,亦墮權小乘。

使令我們很難趨向無上菩提,這三種障礙。

我依諸佛語,為設三妙藥。

蕅祖的大悲心,為所有的佛弟子開出了三帖妙藥。

一者怖生死,對治根本病,

念念如救頭,莫復存餘想。

我們剛開始要先怖畏生死,這點很重要。

在《瑜珈菩薩戒》上有一條戒說,若菩薩作如是思惟,說菩薩不應該怖畏生死,因為菩薩要陪著有情流轉,是菩薩得輕垢罪,這菩薩犯戒,邪見。為什麼呢?他這個律上說,菩薩怖畏生死,百千萬劫超過二乘。那你怖畏生死,你為什麼在三界流轉呢?菩薩的流轉是為了大悲心的緣故,不是貪戀娑婆。所以你說一個菩薩不應該畏懼生死,這是邪見。你看《法華經》,《法華經》是一佛乘,大乘的圓頓法門,它把三界比喻作火宅,「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這是大乘的經典說的。所以菩薩不怖畏生死,這是錯的。菩薩是怖畏生死,但是菩薩以大悲心故,不得已,來到眾生的世界度化眾生。是這樣心情,所以我們第一個要思惟苦諦,怖畏生死。

二者奮剛勇,降伏愛見魔,

五欲不能牽,八風不能動。

這個跟持戒有關係,跟修禪定有關係。我們怖畏生死以後,心中有個標準、有個原則。你看弘一大師的傳,弘一大師到了虎跑寺以後,他的太太,日本的那個太太,抱著他的兒子要見弘一大師最後一面,知客師跟弘一大師講了以後,弘一大師寫了一個紙條,說你就當我生病死掉了。弘一大師連一面都不見,因為這個剛出家,心性不決定,一見面以後可能會有變化。所以往往我們這個成佛之道的因緣就在一念之間,你是不是能夠守住你的原則,「奮剛勇,降伏愛見魔。」

三者開正見,遠離諸邪曲,

根選擇圓通,現生成正覺。

你有剛骨還不夠,你還要明白生命的真相。此三或自具,或復藉餘緣。或者你這個人曾經在大乘佛法中栽培善根很深厚,你三個都能夠自己具足,或者你要假借其他的因緣,什麼因緣呢?這以下說明。唯有明師友,名為真實救。就是這個師長跟同參道友。

這個當然正法時代的人善根強,末法時代,懺公師父一再強調:依眾靠眾。就是我們一個人的善根要栽培,依止一個大眾的力量很重要,一個如法有制度的僧團很重要。那麼因為這個修行,相續也太難。你發起了道心容易,但是你要把這個道心永遠保持下去,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不退轉,不容易。所以你的剛骨,剛出家的時候勇猛精進,容易,要保持五十年不容易。那怎麼辦呢?依眾靠眾,就是這個意思。「唯有明師友,名為真實救」。在僧團的運作當中,它能夠使令你這三種功德生起。什麼功德呢?

策發生死心,鍛煉純剛骨,

開示真實乘,令行稱性修。

修性不相離,斯名正覺印。

迷性言修習,修墮有為功,

廢修談法性,自然外道同。

是故佛與祖,垂訓咸雙顯。

性修不二,這是一個成佛的正印,一個正確的楷模。

假設我們今天對性德不相隨,念佛的時候不知道功德是內心成就的,那麼向外求法,「修墮有為功」,這個功德就有限了。「廢修談法性,自然外道同」,你只強調你這念心具足佛的功德,但是不去憶佛念佛,這跟自然外道是一樣的。「是故佛與祖,垂訓咸雙顯」,佛陀跟祖師對於性德修德都是同時開顯。

雖或性奪修,而非不修習,

雖或不言性,而性在修中。

那麼有的經典強調性德,強調清淨心。你去看《般若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當然,這部經的重點在發明清淨心,但是雖然沒有講修行方法,因為它的重點是強調性德,不是叫你不修行。「雖或不言性,而性在修中。」那麼佛陀有時候為實施權講方便五戒十善,你持五戒能夠生天,他也不強調說,為什麼生天呢,是因為你持戒的時候內心當中念念成就,可能我們會心外求法。但是呢你慢慢地、慢慢地修習五戒十善,你也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一佛乘嘛,遲早會趨向於這個最後的目標。所以雖或暫時不談性德,但是你這個在個修習當中呢,性德會慢慢地開顯。

所以性非修不顯,修非性不立。這兩個要互相地配合。

最後總結:

但以生死心,勇猛不退心,

廣大弘遠心,親師習正法,

必能親悟入,知我言不誣。

這個修行,蕅益大師提出三點,第一個、生死心,第二個、勇猛不退心,這是剛骨,第三個、廣大弘遠心,正見。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這三種功德的成就,「親師習正法」這點很重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很重要。

大乘的善根的成就熏習正法很重要!

我們看經典上說,說這個人栽培大乘善根,造了罪業,做了一隻狗,他從狗的果報解脫以後,遇到一個阿羅漢,七天證得阿羅漢果。他前生還是一個狗,但是他佛法有善根,得到人的果報以後七天證得阿羅漢果。說這個人他信奉外道、不相信佛法、不明白道理,他只是修福報生天了,天享完以後來到人間,原封不動,什麼果報也沒有,什麼出世的功德也沒有。所以說呢,在生命當中如果我們不要有短見,成佛之道啊,親師習正法是一個成敗的關鍵。一個人他為什麼能夠生起生死心,他為什麼能有勇猛不退心,為什麼能有廣大弘遠心呢?不斷地熏習佛法,這點是關鍵。好,我們最後作一個舉頌勸修。

乙二、舉頌勸修

持戒為本,淨土為歸;

觀心為要,善友為依。

第一段是一個正行,「持戒為本」。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剛開始要先持戒,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要先斷除惡業,修習善業,這第一個。但是目標呢,淨土為歸。你修習這麼多善業,你的會歸處是什麼?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持名。持戒念佛這是正行。

助行呢?「觀心為要,善友為依」。這個助行有兩個,一個是內在的因力,一個是外在的緣,一個內因力、一個外緣力。這個持戒念佛你還得要觀心。這個觀心是什麼意思呢?印光大師做出一個解釋,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跟任何境界接觸的時候,你不要管外在境界怎麼樣,你要保持你不隨妄轉,你要保持你自己的正念。說這個人刺激我所以我起煩惱,不能這樣講。不管外境怎麼樣,你就是不隨妄轉。妄想起來,當下就要叫它消滅。因為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不得了啊。起煩惱啊,你自己創造的罪業,跟別人沒關係。

這個煩惱是在你的心中活動,不是在別人的心中活動,將來是:你受用你心中的果報!

所以這個觀心是很重要,就是說不管你遇到什麼境界,你經常地觀、保護你的正念。然後怎麼保護正念呢?善友為依,這個依止一個僧團也是很重要,依止善知識,外在的環境。

這是一個總結,一個正行,持戒為本,淨土為歸是一個正行,那麼這個觀心為要,善友為依是一個助行。一個內在的因緣,一個外在的因緣。再看最後一個偈頌:

眾生知見佛知見,如水結冰冰還泮。

戒力春風佛日暉,黃河坼聲震兩岸。

切莫癡狂向外求,悟徹依然擔板漢。

這個偈頌第一段先講出一個理論,就是你在修學之前要先明白一個道理,什麼道理呢?就是眾生知見跟佛的知見。你在修行之前,不管你是憶佛念佛,或者持大悲咒,或者念往生咒,都沒關係,你在這個行門之前先明白一個道理就是:你現在這個打妄想的心跟佛的心是無差別的!

講出一個譬喻就是水跟冰的關係,它們兩個同一個濕性,一個是受雜染法的熏習變成了冰,一個是受清淨法的熏習變成水。所以你是假借念佛的因緣、假借持大悲咒的因緣、假借持往生咒的因緣來改變你這個心。不要去心外求法,是向內的,這是一個你修行一切法門之前所要具備的一個理論。

那麼怎麼修行呢?

這以下講出方法:戒力春風佛日暉。持戒就像溫暖的春風,念佛就像是太陽。春風跟太陽,就把這個冰,我這個冰要怎樣變成水呢?黃河坼聲震兩岸。這個坼就是破裂。這個持戒力、念佛力啊就把這個冰溶解,黃河的這個冰溶解得非常厲害,聲音能夠震兩岸,就是持戒念佛是最直接最圓頓的方法。

最後總結:

切莫癡狂向外求,悟徹依然擔板漢。

重點就是莫向外求。你一定要知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妙因妙果不離一心!還是一個心地法門。那麼你開悟了以後還是「擔板漢」,你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後,你還是每天地作早晚功課,每天作定課,很平常,不是說開悟以後有種種的神通、種種的什麼境界。

不過呢,開悟的人跟沒有開悟的人還有不同的地方,就是我們明白我們這一念心的本性是清淨本然,我們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我們容易解脫心中的妄想,不隨妄轉,這點容易做到。一個人不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修行,他容易跟著妄想跑,有這個差別。那麼這個地方講「切莫癡狂向外求,悟徹依然擔板漢」是這個意思。

這次的《靈峰宗論》導讀跟大家學習到這個地方。

我想我們這一路研究過來,我想應該大家會有一個心得。說釋迦牟尼佛的法有三個時代:正法時代、相法時代、末法時代。當然正法時代有外道,有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但是那個時候佛陀住世,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住世,邪見不能干擾佛弟子。因為有邪見出現,佛陀的大威德一下子就破解了,所以佛弟子在佛法當中障礙少,因為有問題直接問佛就好,直接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問阿羅漢,就沒事了。

但是正法時代過去了,那些大威德的佛菩薩都滅度了,相法時代也過去了,到了末法時代,這個就有問題了。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知邪見、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都出現了,那麼大威德的菩薩都入滅了,誰也不知道誰說的話是對的。我們一個末法時代的修行人的障礙——佛教界思想混亂,不知道誰說的是對的,乾脆都不要修行了。欲知山上路,要問過來人,這個上山的路,你說是這樣走,他說是這樣走,他說是這樣走,是怎麼走呢?

我想我們今天能夠把《靈峰宗論》學習過一遍,你應該知道怎麼走,它能夠在末法當中思想混亂的時代,抉擇出一條正確的、圓滿的成佛之道。

我個人看法是這樣。蕅益大師在這個末法時代他點出一分的光明,如果我們把蕅益大師的法好好地學習,你可以知道一個消息,這個成佛的消息出來了。而這個佛法的正見,這個因地的正見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果報,這第一步是最重要的。你第一步踏錯以後,你後面就錯得離譜了,就錯得很離譜了。所以我們實在是很感恩蕅益大師的慈悲,留下這樣正確的教法給我們作指導。

好,我們迴向。

0:00 / 0:00
靈峰宗論導讀1
靈峰宗論導讀2
靈峰宗論導讀3
靈峰宗論導讀4
靈峰宗論導讀5
靈峰宗論導讀6
靈峰宗論導讀7
靈峰宗論導讀8
靈峰宗論導讀9
靈峰宗論導讀10
靈峰宗論導讀11
靈峰宗論導讀12
靈峰宗論導讀13
靈峰宗論導讀14
靈峰宗論導讀15
靈峰宗論導讀16
靈峰宗論導讀17
靈峰宗論導讀18
靈峰宗論導讀19
靈峰宗論導讀20
靈峰宗論導讀21
靈峰宗論導讀22
靈峰宗論導讀23
靈峰宗論導讀24
靈峰宗論導讀25
靈峰宗論導讀26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傳喜法師: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問: 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傳喜法師: 當今社會更好...

聖嚴法師: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我常用一句話來勉勵志願者,也勉勵自己:「盡心、盡力...

聖嚴法師《自我的肯定、成長、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禪修營中,經常強調自我肯定、自我成長,...

用慈悲觀來對治嗔恨心

我們眾生的煩惱,也是各式各樣的,有些人貪煩惱重,有...

修行禪定,保持呼吸的暢通是關鍵

我每次講呼吸的時候都講到,呼吸就是我們生命的源泉。...

如果沒有福報,修行路上障礙就會很多

學佛應該從培養福報開始,如果沒有福報,不僅智慧開發...

燒香作炭

佛陀在舍衛國說法的時候,感化了一位青年發心跟隨佛陀...

晝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課不可不做

你每天如果沒有一定的功課,就是掛名的佛教徒。淨土行...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如實空跟如實不空,如何進行調配

如何養成圓頓種性?只有一個方法──多聞熏習,如理思...

【推薦】如何修持地藏法門

地藏法門的經典有三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簡稱...

宏海法師:安士全書

(第一講) 好,各位同修,我們一起先合掌。 南無本師...

學佛後必須知道的八項因果定律

1.改脾氣是關鍵 學佛後,首先要改掉生氣的脾氣,因為它...

念佛為主,持咒為輔

至於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

印光大師家教觀之淺探

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師(18611940)是一位舉...

【推薦】魚的真相:不是用來吃的

與我們所認為的恰恰相反,魚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保...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首先四念處是非常重要的,四念處,就是四種,念是什麼...

了解真心就不會認賊為子,以妄為真

世界佛教論壇有個主題叫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如何認識這...

五蘊活動越熾盛,你的業力就越重

眾生追求五欲,他是用什麼方式來追求?他就是用五蘊,...

家庭助念,讓姥姥那朵蓮華盛開

二零一五年的春天,敬愛的姥爺逝去了。在四十九天內,...

人生無常,我們一定要有慈悲心

佛陀在憍薩羅國給孤獨園說法時,有一天帶領弟子出去托...

五種不淨觀戒掉肉食

現在有些人覺得吃素很難。其實這有些方便的方法,要作...

娑婆求空空愈遠,往生極樂入有得空

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者,七地僅名現相,八地乃得無...

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

什麼是依他起性? 我們一個念頭起來具足三性,你要正確...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人生彷彿兩條船,一為名來,一為利往。然而,計利當計...

【佛教詞典】齋退

(雜語)禪林之語。又曰齋罷。午齋之後也。...

【佛教詞典】與欲

當僧團行布薩、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即羯磨)之際,遇...

【視頻】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視頻】大安法師《三生石》

大安法師《三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