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靈峰宗論

淨界法師  2023/03/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四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8面。

乙三、主要教義

這一科我們是講到甲一的前言,就是有三科,第一科是解釋論題,第二科是論主略史,那麼這第三科是主要教義,這是前言。主要教義我們分兩科,丙一、論文綱要,丙二、修學宗旨。我們先就著它的內涵、蕅祖的《靈峰宗論》內涵,做一個大綱的說明。

丙一、論文綱要

淨界法師:靈峰宗論

《靈峰宗論》總共有十卷,上下兩冊,總共十卷。先看卷一的部分,

卷一:願文

這個是蕅益大師他老人家一生的加行,他做過很多加行,他持大悲咒、持往生咒、還有念佛,這三個加行最多。他每一個加行呢,他都寫一個發願文,把自己做這個加行的宗旨、修性的內涵都表達出來,一方面求三寶加被,一方面把這樣的功德迴向法界眾生。

我們說以願導行,在修行的時候你要發個願啊,會使令你這個修行更有力量、有一個方向。這一部分都是講蕅益大師一生加行所寫的發願文,很感人的。諸位如果有時間啊,你道心羸弱的時候,把蕅益大師的發願文讀一讀,你馬上振作起來,那真的是有加持力。

卷二:法語

那麼這個法語呢,就是蕅祖為人開示的一些修行的理論跟方法,總共五卷。我們本論這次的《<靈峰宗論>導讀》的重點就是以這個法語為重點的。這是卷二、法語。

卷三:問答

這個地方應該是說答問,應該對調過來,答問。就是說,有些人提出了一些問題,對某一部經或某一主題提出了問,蕅祖加以回答。在答問當中,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比如《<楞嚴經>二十二問》,有人對《楞嚴經》提出二十二個問題,蕅益大師一一地回答;《比丘戒五問》;《教觀要旨十三問》,有關教觀的學習提出十三個問題,蕅益大師一一地回答。這個是就著某一個主題或某一部經的一個問題的回答,這總共是卷三。

卷四:普說、茶話、說、文、偶錄、解

卷四剛開始是普說,普遍地為大眾的一個一般的開示。茶話,茶話跟普說不一樣。普說是一般場合的開示;茶話是在一種特別的節日,比如過年或者是端午節、中秋節,叢林那個時候大家在一起喝茶,就在大家集會喝茶的時候呢蕅益大師對大眾的開示,這個是茶話。說、文、下面那個解,這三個我們待會兒再說明。

先看偶錄。這個偶左邊那個偏旁是錯的,應該是「亻」部。這個偶錄就是說呢,沒有人發問的因緣,蕅益大師在自己的加行、或者在關房、在靜修當中,在用功當中偶然生起的一些心得,他把它寫下來,一方面自己警惕,一方面跟眾生結緣。在偶錄當中我們看,蕅益大師很強調兩個主題,第一個是持戒,第二個是學教,戒教二門。持戒呢能夠斷除我們的惡法,學教開展我們的見地。在偶錄當中蕅益大師主要是發明兩個主題,一個是持戒,一個是正見。

卷五:書、論、辯、議、記

這個書呢就是書信。前面的法語那是直接用嘴巴講出來的,這個書呢就是文字上的回答。論辯議,論辯議我們待會兒再解釋。記就是記載某一件事情的文章,記是記錄,記載某一件事情。

○附表四——文章體裁

我們看附表四,有關「說文解」、「論辯議」,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說明。這些都是屬於文章體裁。

淨界法師:靈峰宗論

我們講文以載道,文字的功能,它能夠運載一個道理。比如說我們現在有一包東西,希望從這裡把它運到那裡去,就要靠卡車,卡車能夠從此方運到彼方,把這個東西運到彼方去,所以這個卡車有運載的功能。文字亦復如是,就是聖人的那一念覺悟的心啊,他內心當中啊——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無量無邊的清淨光明的智慧。但是聖人的智慧不能直接送給我們凡夫,不可以,我們也不能夠受用,那是離開文字相的。

那怎麼辦呢?要有一個「卡車」,就是文字。透過文字,它能夠運載聖人的智慧,誒,就能把聖人的智慧透過文字的傳遞傳到我們眾生的心中去了,文字就是這樣的功能。既然文字有這麼多功能,那為了表達各式各樣的義理,就不得不有各式各樣的體裁的安排。方便有多門,目的就是為了要運載聖道。

基本上我們分成兩個部分,文字的體裁兩個部分,第一個是直接陳述。直接陳述就是說他只是就著單一的主題來說明,單一的主題直接地把它表達出來。那麼比較考量就是他提出兩件事情,一種對比的方式,他用一種對比的方式來表達。善惡、邪正,他提出兩個事情來加以對比、來加以做說明。基本上,這個體裁我們分成這兩大類,一個是直接的陳述,一個是一種比較考量的方式。

第一部分、直接陳述

直接陳述當中有三個體裁,一個說,一個文,第三個解。

一、說就是談述,一種很簡要的談述。比如說,蕅祖在「說」當中他提出了「念佛三昧說」,他把念佛的因地的方法,念佛、怎麼去念佛呢?還有他果地的相貌,他成就三昧以後他內心的意境是什麼,他念佛三昧的因相、果相他表達出來,這是「說」。

我們還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說,蕅益大師在「說」當中,在第四卷有一個「說」,叫「孝道說」。大家對孝道,大家都知道「百善孝為先」,但是什麼是孝?我們也是含糊籠統、搞不清楚。蕅益大師就對這個孝、孝道這件事情,他就把它詳細地說明,什麼是孝道。在這個「孝道說」當中蕅益大師把它分成兩類,一個是世間的孝道,一個是出世間的孝道。世間的孝道就是世間人的孝,分成三個品類,一個是小孝,大小的小,一個是中孝,一個是大孝。

什麼是小孝呢?就是我們身為一個世間人我們怎麼達到小孝的標準呢?——承歡膝下,四事供養。你整天跟父母在一起,承歡膝下,幹什麼呢?四事供養,父母親需要什麼,你馬上供應父母親什麼。他需要飲食,你給他飲食;他需要各式各樣的設備,你提供給他各式各樣的設備享受,這樣子可以說是孝,但這樣是小孝。你滿足他一生的安樂,色身的安樂,承歡膝下、事四供養,謂之小孝。

那什麼是中孝呢?立身行道,不辱所生——你自己能夠克己復禮,把自己的行為做好,得到別人的讚歎,那麼這個時候呢,父母親以你為榮,這個是中孝,這個是從色身的受用變成內心的光耀。立身行道、不辱所生,謂之中孝。那什麼是大孝呢?喻親以道,永脫輪迴——你能夠告訴父母親明白道理,使令他能夠永遠地解脫生死、得到究竟的安樂。喻親,喻者就是曉喻,喻親——把這個道告訴你的父母親。喻親以道、永脫輪迴,謂之大孝。但這樣都屬於世間的孝。蕅益大師說,世間人應該所為的是這三種孝。

蕅益大師對出家人呢,他講,出家人也要盡孝,盡出世間的孝。孝順誰呢?孝順佛法僧三寶,三寶是你的皈依處,我們是依仗三寶而生。那麼我們對三寶的皈依境呢也有三種孝,小、中、大三種孝。什麼是小孝呢?供養三寶,興崇佛寺——你出家以後呢盡心盡力地供養三寶,你有錢,把錢拿出來去莊嚴佛殿、去供養出家人或者做一些佛教事業。供養三寶,興崇佛寺,這是第一個,謂之小孝。

第二個、中孝——脫離生死,趨向涅槃。你雖然不能夠去供養三寶,也不能做一些佛事、興崇佛寺,但是你好好地修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脫離生死、趨向涅槃,自己得到解脫,以此做後世修行的榜樣,誒,這個叫中孝。前面只是一個有為的福報,這個是達到內心的功德。

那麼什麼是大孝呢?發菩提心、弘法利生,謂之大孝。你真實地發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那麼依止菩提心來弘護正法、開人智慧,使令佛法因為你的努力,普遍的讓眾生得到歡喜、生善、破惡、入理四種利益,這樣子,你對三寶是盡大孝。

那麼蕅益大師就是「說」——談述某一個主題,來說明它的內涵,叫作「說」。

二、文:這個文就是一個篇章,比如說戒殺生文。

前面的「說」在體裁上,不管文字還是它的章法,比較沒那麼嚴謹;這個「文」就比較嚴謹、比較考究。你看蕅益大師講這個「文」的時候啊,他的脈絡、條理就比較嚴謹一點。「說」有時候也沒有什麼前言,就直接講它的內涵;這個「文」它一定有一個前言,然後講正宗、最後再流通,所以這個「文」在章法上就比較嚴謹一點。

三、解:這個解就是一個詮釋、詮註,對某一個觀念的詮釋。

比如致知格物解,格物就是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推及自己的知識。不過蕅益大師對於格物致知那是用天台的思想、一心三觀的思想開展這個「格物致知」,那講得更深刻了。蕅祖是開悟的人,當然,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如果諸位想看一看怎麼用一心三觀解釋格物致知,你可以去讀一讀,那講得是精彩,講得頭頭是道。

那麼這個是說、文、解這三個體裁。

第二部分、比較考量

再看下面另外一個是比較考量的。

一、論——陳述考量

念佛即禪觀論。蕅益大師在這個地方他把念佛跟禪觀、這個止觀,它的差異、它的共同點把它做一個比較。你看蕅益大師在講事情啊,他絕對不會含糊籠統,那樣就是那樣,這樣就是這樣,清楚分明。什麼是念佛、什麼是禪觀,它們有它各別的相貌,但是它們兩個之間如何地去融通,有它的共同點。所以,念佛即禪觀,蕅祖是先講什麼是念佛、什麼是禪觀,然後再說明念佛跟禪觀的相互關係。這個就是「論」,它是兩件事情的比較考量。

二、辯——判別是非

戒衣辯偽。那麼這個都是往往在當時的一些大家積非成是,已經形成很久的一個錯誤觀念。那麼這個時候戒衣辯偽,就是那個時候,很多出家的沙彌因為貪一時的方便,他就不買縵衣穿,直接穿五衣,這個是錯誤的,蕅祖引用戒律裡面來破斥這樣的錯誤的思想,那麼這個是以戒衣的思想來做一個辨別邪正的情況。

三、議——謀定事宜

儒釋宗傳竊議。前面的辯,判別是非,主要依止的是聖言量,它一定是引經據典的;那麼這個議,謀定事宜,多分是蕅祖自己的心得、看法,他自己學習佛法以後他對這事情他自己的看法,他個人的心得。

這個儒釋宗傳竊議,竊就是私下,我私下的看法是這樣子。那麼這個講到儒家跟佛門,他一開始講儒、佛之間的差異,他說,儒家跟佛家很多地方都相同,比如儒家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成就自利的功德;乃至於齊家治國平天下,利他。但是呢,蕅益大師說,雖然儒家也講自利利他,但是它的深度啊,「五乘格之,僅屬人天」,它畢竟還是屬於人天的教法,不能混濫的,不能跟佛門混濫的。如果儒家就能夠完全取代佛法,那佛陀出世幹啥呢?

所以說呢,有些人他認為儒家思想就代表佛教,這是不對的,它有佛教的一些內涵在裡面,但是當時的因緣啊,根機沒有成熟,所以,「五乘格之,僅屬人天」,這是第一個。

其次呢,「中傳」,就講到這個傳承的問題。那麼那個時候很強調傳承,你這個思想有沒有傳承啊?你這個經論有沒有傳承啊?蕅益大師對傳承他提出他個人的見地。我們這個禪宗很重視傳承,比如曹洞宗第五十六代的傳人,怎麼知道呢?你看,我有這個書卷,我師父給我這個書卷。蕅益大師說,傳承不是看你那個證書的。

蕅益大師說,夏桀傳自大禹,誒,這個桀是有傳承的,桀的皇帝不是爭來的,他是他父親傳過來的。大禹,你看,禹傳到最後是夏桀,夏桀傳自大禹。商紂傳自成湯,你看紂王也傳自成湯。但是呢,他說,「身苟無道,天子不若匹夫」,你自己沒有道啊,你有傳承也沒用,你最後還是亡國。你看夏桀不是亡國嘛,紂也是亡國嘛,你們兩個都有傳承啊,都是皇室的傳承啊。

然後,蕅益大師又說,「漢之高祖,明之太祖,起於草莽,誰傳之乎?」漢高祖劉邦,那不得了,那在中國歷史上,「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漢高祖起於草莽,他本來是一個一般的老百姓,蕅益大師說「誰傳之乎?」誰傳給他呢?他自己打下天下。他說,身若有道,匹夫亦開大統。你是一個匹夫,誒,你的血統當中沒有王室的血統,但是你有道,身若有道,亦開大統。

誒,這個地方就給我們很大信心。末法時代,天台宗沒有傳承,唯識宗沒有傳承。什麼叫傳承?就是這個「道」。蕅益大師,你好好地研究蕅祖的思想,誒,雖然你沒有見過蕅祖,你跟他心心相印,你一念的心跟蕅祖在常寂光淨土那念心一如無二如,你就跟他有傳承。所以,蕅益大師的見地啊,就是傳承在那個道,而不是說你那個卷宗。哈哈。你看,我是臨濟宗第五十代傳人,我師父死的時候送給我這個……你沒有道啊那也沒有用的,傳不下去的。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他提出他高超的見地:傳承在道,而不在那個法脈卷宗。這個是蕅益大師個人的一個論議。這個是講到卷五的情況。我們再看卷六。

卷六:緣起、序。

緣起,蕅益大師講到他做某一件事情的一些緣起,他做什麼著作或者做什麼事情,他講它生起的因緣。序,序呢是寫在文章之前的。他老人家寫《<阿彌陀經>序》,說明他註解《阿彌陀經》的因緣,那麼把《阿彌陀經》的要義先做一個簡單的說明。這是序。

卷七:題跋。

序是寫在文章之前,題跋是寫在文章之後。蕅益大師把這個註解完以後,他有什麼樣的感觸和心得寫出來。這個作品已經完成了以後,寫在文章之後叫跋。疏——解釋文意的曰疏。這是卷七。

卷八:傳、壽序、塔誌銘、祭文。

這個傳都是一些當時一些大修行人的一些修行的事蹟。不過傳呢大多是屬於紀念性的,都是已經是往生的。比如說他有一個學生叫誦帚師,誦帚師一生修苦行,勤儉刻苦、淡泊名利,精勤行道、雖病不廢。一生勤儉刻苦、淡泊名利,精勤地行道,雖然生病他也不荒廢。說這個誦帚師啊,他出家的時候拜一個禪師來做他的親教師,這個禪師呢就叫他參一個字——「無」,有無的無。這個禪師說,人家對你講什麼話,遇到什麼境界,你心中就要出現一個字,出現「無」這個字,那麼你整天就是觀這個「無」字就好,以這個「無」字化解你心中一切的分別。

蕅益大師說,這個誦帚師在這個「無」字大有啟悟,很有心得。觀這個「無」以後,他有一天啊讀永明大師的《四料簡》,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說雖然你觀一切法空,有禪無淨土,但是你沒有斷煩惱,十人九蹉路,怎麼知道九蹉路呢?臨命終的時候,瞥爾情深,三界枷鎖,萬劫纏繞。你一個自力法門,你跟中陰身接觸的時候,你只要瞥爾動一念的情感啊,那就三界枷鎖萬劫纏繞,所以聽到以後很可怕,他就開始歸心彌陀。那麼後來他念佛,就安然坐化。坐化以後,他的同參道友去整理他的東西,很簡單,什麼東西都沒有,就幾件衣服而已,寮房裡面好像就是很簡單的,但是在他的書桌上放了很大一個字,四句偈,放在他書桌上正中央。這四句偈我把它念出來,這四句偈很重要:

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

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

他說:「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說這個名義,得到別人讚嘆,得到別人的利養、財富的供養,這是愚癡的人所愛樂。「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說這個名譽跟利養對修行人來說,它不是好事情,它會破壞你的善根。破壞善根到什麼程度呢?講一個譬喻,「如劍斬人頭」,一個劍啊,它不是斬你的手腳,它一下子把你的頭砍掉。

名聞利養對我們善根的破壞那是非常嚴重。一個人從小到大,要長大不容易,很多很多的滋養,很多很多的保護,但是一下子就把頭砍掉了,這個人死掉了。所以我們修道也不容易啊,積功累德,三點半起床,每天拜懺、修福、聽聞佛法,在污泥當中好不容易地生起一朵清淨的蓮花,但是如果我們對名譽利養這個心情不加以調伏的時候,「如劍斬人頭」,一下子就破壞了。那麼這個誦帚師在他的書桌正中央就放了一個很大的字,用毛筆寫上這四句偈,他一生的座右銘。那麼這個誦帚師這個往生傳諸位也可以去讀一讀,在卷八里面。

壽序,這個是一個祝壽的文辭。當然都是一些有修有證的大德,生日的時候,蕅祖寫一些祝壽的文辭,不過他老人家很厲害,他祝壽的文辭他怎麼樣都能夠會歸到佛法去。塔誌銘。塔,就是往生人的塔,這個是形高頂尖的建築物,形很高,頂很尖。誌,就是記載,記載這個修行人當時一生的事蹟,銘就是石碑,記載在這個石碑上。祭文,就是弔祭亡者的文章。不過,蕅益大師的祭文是寫得很悲,可以說是很感傷啊,因為祭文當中有很多都是他的學生。蕅益大師一生有十個非常精彩、非常優秀的學生,但是都是先他往生,所以他老人家很感傷,為他的學生寫祭文寫得很感傷。那麼這個是弔祭亡者的文章,叫作祭文。卷八。

卷九:頌、銘、箴、詞、讚。

這個頌,是一個詩的體裁,當然那個是一種讚歎的方式,就是可以用來唱的,讚歎的一種體裁。比如說蕅益大師為了表達《華嚴經》的內容,他寫《華嚴經一百頌》,蕅益大師用一百個偈頌來說明《華嚴經》的內涵;《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三十一頌》,把二十五圓通的內涵用三十一個偈頌簡要地表達出來;《妙法蓮華經三十三頌》,用三十三個頌來讚歎《法華經》的內涵。這個是卷九,頌。銘,這個銘就是刻於金屬上的文字,有警戒的意思,警戒的意思。

箴,箴就是一種規誡的文章。本來你經常這個地方容易犯錯、那個地方容易犯錯,你就寫出一個規誡文章放在桌上。詞,這個詞是一個古詩的變體。漢朝的時候叫古體詩,那章法很嚴謹,慢慢慢慢變成近體詩,近體詩再最後演變,就變成詞。這個詞啊,文字上就沒有那麼多的規定了,它屬於詩的變體。讚,這個讚啊,前面的頌啊多分是針對法寶——《華嚴經》、《楞嚴經》、《法華經》的讚歎,下面這個讚啊是對佛菩薩的讚歎,講地藏王菩薩的讚、觀世音菩薩的讚,他那裡面很多的內涵,值得讀的。

卷十、詩偈、闢邪集、見聞錄。

詩偈:這個詩偈是佛教專有的文章的體裁,是印度的文體,以四句為一偈。比如說蕅益大師有「四念處偈」,就是四句。闢邪集,辟就是排除,排除這些佛法裡面一些錯誤的知見、邪見。當時的很多錯誤、似是而非的觀念,蕅益大師把它一一地點出來,闢邪集。見聞錄。見聞錄是發生在當時社會,蕅益大師親見或者親聞的一些真人真事的事情,也是等於說當時發生的一些小故事,都是蕅益大師親自所見、親自所聞的事相,把它記錄下來。

我們也可以講出一件見聞錄來跟大家說明一下。說在當時在寧國府,安寧的寧,國家的國,府是天府的府,這是一個地方的名稱,叫寧國府。在這個寧國府的地方有一個老翁,他是已經皈依三寶的一個居士,他一生可以說是齋僧、布施,對出家人、對三寶非常地護持。後來這老翁有一天生病,看那樣子病得不是很嚴重,但睡覺的時候突然間死過去了,死掉了。

死掉以後是怎麼回事呢?被小鬼抓去了,抓到閻羅王地方去了。閻羅王一看,問明身份,說哎呀,抓錯了,不是要抓你,把他送回去。老翁說,慢!你既然把我抓來了,我也不想回去了。我現在年紀大了,多病了,你乾脆把我再重新分發好了,我不想再回去了。閻羅王說,好吧,你既然有這個心情,好吧,那你下輩子想做什麼呢?你講個條件咱們商量一下吧。

他說,我今生的時候護持出家人,我覺得出家人很好,能夠在三寶當中修行,非常好,我非常歡喜,我希望下輩子做出家人。這閻羅王聽了以後就非常驚訝,他說,汝福幾許,望此高位?!他說,你一生有多大福報呢,望此高位?你既然想做出家人,好,我查查你的資料。一查,他說,你一生當中啊可以做個百戶之長,管一百戶人家,頂多頂多給你做千戶之長,你不可能做出家人,你的福報不可能做出家人。

他說,我修福修五十年,換個出家人不可得,那這樣子好了,說在那個禪堂裡面、念佛堂用功,這個我不要提,那我做個燒火僧可以,好不好?我整天為他們燒火。他說不行,燒火僧都不行。那兩個人就爭辯啊。閻羅王說,那這樣子好了,你一定要做出家人,你再回去,再修福幾年,應該還有希望。老翁不得已,為了要做出家人的緣故啊,就只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又回去,拖著老病之軀繼續修福,又過了幾年才往生。

這篇文章啊,這篇故事我們看了會覺得很感動。當然我們在僧團都是出家人,大家二三十個,你也是出家,我也是出家,也沒什麼大不了。但是你看,履三寶之地,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我們今生那個做出家人,這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我們過去做居士的時候多生多劫的積功累德才換到今生的出家因緣,這是不容易的。所以在見聞錄這一段,大家可以去讀一讀。你看那個老翁,修福五十年,想做一個燒火僧不可得。在《智度論》上,龍樹菩薩講一個偈頌來讚歎出家的功德,他說:

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遠飛;

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

龍樹菩薩說,他先用譬喻,說孔雀的確是美麗,它有色,有美好的顏色來莊嚴它的色身,但是呢它一天到晚被關在籠子裡面不自在。在家人雖然今天有各式各樣的福報,但是他的福報的享用當中夾雜著煩惱跟業力,使令他不自在,做這也不對,做那也不對。就像孔雀雖有色嚴身,但是呢不如鴻雁能遠飛,鴻雁它能高高地自在地在天空飛翔,遊心法海。

這個意思就是說呢,白衣雖有富貴力,雖然在家居士你把精神體力用來賺錢,你有富貴力,你有福報,你要什麼有什麼,但是你在受用福報的時候夾雜煩惱跟罪業。不如出家功德深,在三寶當中、清淨的境界當中積功累德。懺公師父說,在家人享洪福,出家人享清福。洪福夾雜著煩惱跟罪業,「弟子心不安」,就是這個問題。所以這個見聞錄就是講這個事情,他講了很多故事,大家也可以讀一讀。

那麼這個是講到《靈峰宗論》十卷的論文的內涵。那麼這十卷論文這麼多,我們應該怎麼會歸呢?我們看

丙二、修學宗旨

那麼我們在研究這十卷的《靈峰宗論》的時候,要會歸三個主題:

一、策發生死心——真正發心。

二、鍛煉純剛骨——精進行道。

三、開示真實乘——具足正見

第一個、策發生死心——真正發心:首先,我們從生死心當中來引導我們真正地發心。你讀蕅祖的東西,你很容易策發你的道心。蕅益大師那個道心的境界,他很善巧地從文字當中流露出來,然後你把他文字吸收、消化以後,轉成你自己的道心。蕅益大師他那個文字當中非常有道心的,策發生死心。

第二個、開示真實乘——具足正見:我們看道次第,開示真實乘。那麼有一個道心還不夠,修行不能蠻幹的,要具足正見。蕅益大師會引導你佛法的正知、正見,就是生命的真實相。

第三個、鍛煉純剛骨——精進行道:有了道心、有了正見以後,應該怎麼辦呢?鍛煉純剛骨——內心要有一個堅定的意志力,精勤地行道。這個精進啊,在唯識學上說,對於斷惡修善——勇悍為性,勇悍。

這個「勇悍」啊,我們一般說,哎呀這個人一天拜一千拜,是很精進,這個的確是不容易,一個人能夠拜一千拜,那有一點意志力。不過蕅益大師講這個純剛骨的意志力啊,還不是指這個外在的事相。他說,

煩惱一活動的時候你正念馬上要提起來,說,當下便應截斷,想道不由別人,

就是說,你這個調伏煩惱啊,當下便應截斷,不要藕斷絲連。想道不由別人,修學聖道是要靠自己,你自己要提你的正念去調伏當下的煩惱,這個就是純剛骨。

印光大師也是有這樣剛骨,印光大師也是講: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叫它消滅。有人問印光大師說這個修行有煩惱怎麼辦呢?就是——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煩惱不能斷要它斷。所以祖師啊,祖師的法語讀了以後的確是會給我們提起一種精進的剛骨。

那麼我們研究《靈峰宗論》就扣著三個主題:策發生死心、鍛煉純剛骨、開示真實乘。以這三個宗旨來學蕅祖的《靈峰宗論》。這個地方是講到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前言。

如果說,我個人的看法,如果我們一生當中沒有時間看藏經一百冊,你花一點時間把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乃至於蕅益大師的全集把它讀一讀,我看你夠了,你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這樣的見地,可以了,夠了。我七八年前去蓮因寺講過一次《靈峰宗論》,那個時候老師在,成雲師也在。我講完以後,在齋堂懺公師父開示。懺公師父說,蕅益大師的知見簡直就是佛的知見!我當時也不是非常理解,但是我慢慢慢慢再看蕅祖的思想,我慢慢能夠體驗懺公師父這句話:蕅益大師的知見那簡直就是佛的知見,可以這樣講。

我們不要說《蕅益大師全集》,就是這十卷上下冊《靈峰宗論》,你讀一讀你就知道,那真是這個末法時代一個正法眼藏。我們在這個末法時代,知見各式各樣,也不知道誰講的對錯,但是你讀讀蕅益大師的東西,你就知道,哦,這件事情是那樣、這件事情是這樣,你就清清楚楚的,有一道光明在引導著你。

你一個人正見清楚,正見清楚以後,雖然我修行不是很精進,但至少我沒有走錯,我的路是趨向於正途。你這個知見搞錯以後,你所有的加行都是錯誤的。所以,我是覺得,佛陀出世的本懷其實就是要開顯眾生入佛的知見。當然,佛的知見經典都有,但是,佛跟我們距離的確是蠻遙遠的,我個人覺得蕅益大師在明末,身為一個善知識,距離跟我們接近,他所分析的很多的事情、當時的弊端,也跟我們比較接近,所以,如果我們今天能夠把蕅益大師的思想好好研究,對我們自己的自利乃至於你利他都有很大的幫助,很大的幫助。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

我們今天把前言講完了,從下次開始我們就正式講正文的部分。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0:00 / 0:00
靈峰宗論導讀1
靈峰宗論導讀2
靈峰宗論導讀3
靈峰宗論導讀4
靈峰宗論導讀5
靈峰宗論導讀6
靈峰宗論導讀7
靈峰宗論導讀8
靈峰宗論導讀9
靈峰宗論導讀10
靈峰宗論導讀11
靈峰宗論導讀12
靈峰宗論導讀13
靈峰宗論導讀14
靈峰宗論導讀15
靈峰宗論導讀16
靈峰宗論導讀17
靈峰宗論導讀18
靈峰宗論導讀19
靈峰宗論導讀20
靈峰宗論導讀21
靈峰宗論導讀22
靈峰宗論導讀23
靈峰宗論導讀24
靈峰宗論導讀25
靈峰宗論導讀26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傳喜法師: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問: 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傳喜法師: 當今社會更好...

聖嚴法師: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我常用一句話來勉勵志願者,也勉勵自己:「盡心、盡力...

聖嚴法師《自我的肯定、成長、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禪修營中,經常強調自我肯定、自我成長,...

用慈悲觀來對治嗔恨心

我們眾生的煩惱,也是各式各樣的,有些人貪煩惱重,有...

修行禪定,保持呼吸的暢通是關鍵

我每次講呼吸的時候都講到,呼吸就是我們生命的源泉。...

如果沒有福報,修行路上障礙就會很多

學佛應該從培養福報開始,如果沒有福報,不僅智慧開發...

燒香作炭

佛陀在舍衛國說法的時候,感化了一位青年發心跟隨佛陀...

晝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課不可不做

你每天如果沒有一定的功課,就是掛名的佛教徒。淨土行...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如實空跟如實不空,如何進行調配

如何養成圓頓種性?只有一個方法──多聞熏習,如理思...

【推薦】如何修持地藏法門

地藏法門的經典有三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簡稱...

宏海法師:安士全書

(第一講) 好,各位同修,我們一起先合掌。 南無本師...

學佛後必須知道的八項因果定律

1.改脾氣是關鍵 學佛後,首先要改掉生氣的脾氣,因為它...

念佛為主,持咒為輔

至於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

印光大師家教觀之淺探

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師(18611940)是一位舉...

【推薦】魚的真相:不是用來吃的

與我們所認為的恰恰相反,魚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保...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首先四念處是非常重要的,四念處,就是四種,念是什麼...

了解真心就不會認賊為子,以妄為真

世界佛教論壇有個主題叫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如何認識這...

五蘊活動越熾盛,你的業力就越重

眾生追求五欲,他是用什麼方式來追求?他就是用五蘊,...

家庭助念,讓姥姥那朵蓮華盛開

二零一五年的春天,敬愛的姥爺逝去了。在四十九天內,...

人生無常,我們一定要有慈悲心

佛陀在憍薩羅國給孤獨園說法時,有一天帶領弟子出去托...

五種不淨觀戒掉肉食

現在有些人覺得吃素很難。其實這有些方便的方法,要作...

娑婆求空空愈遠,往生極樂入有得空

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者,七地僅名現相,八地乃得無...

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

什麼是依他起性? 我們一個念頭起來具足三性,你要正確...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人生彷彿兩條船,一為名來,一為利往。然而,計利當計...

【佛教詞典】齋退

(雜語)禪林之語。又曰齋罷。午齋之後也。...

【佛教詞典】與欲

當僧團行布薩、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即羯磨)之際,遇...

【視頻】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視頻】大安法師《三生石》

大安法師《三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