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靈峰宗論

淨界法師  2023/03/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六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3面。

丙二、別明

這以下我們來各別說明因地發心的差別相貌。我們看第一篇的論文,大家請合掌。

(一)不可不趨向者,中行之道,不可稍夾帶者,鄉願之心。然狂狷似與中行遠,而實不遠;鄉願似與中行近,而實天懸;良以學道所最嚴者,在毫釐心術之辨。佛法中,亦有狂狷中行鄉願。創自凡夫,始聞妙法,直下以諸佛自期,乃至權乘小道,亦所不願,是名真狂。既趨佛乘,九界事業,皆所不屑,是名真狷。了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以心即佛故,上求無厭,與大智相應;以生同佛故,下化無疲,與大悲相應;念念悲智隨四悉檀,善自護,亦善護他,是名真實中行。

倘名關未破,利鎖未開,借言弘法利生,只是眼前活計。一點偷心,萬劫纏繞;縱透盡千七百公案,講盡三乘十二分教,興崇梵剎如給孤獨園,廣收徒眾如無相好佛,無明業識不斷,俱為自誑自欺;況一知半解,沾沾自足,是望鄉願為極果,僅成鄉願真因而已。

好,我們加以說明。

不可不趨向者,中行之道,不可稍夾帶者,鄉願之心。

我們一個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我們不可以不趨向的目標是什麼呢?是一個中行之道,中行之道就是中庸的正道。中就是不偏,不偏兩邊叫中;庸是不易,不改變,就是中庸的正道。那麼這是我們所必須趨向的目標,中庸的正道。

在這個趨向中庸的正道當中,值得注意的就是,你不可以稍夾帶著鄉願之心。鄉願之心就是說,表面上是看起來忠厚老實,但是內心當中為了迎合世間而喪失了自己的自覺,就是諂媚於世間的意思,那麼這個是我們在趨向於、在學習中庸之道的時候所必須要避免的。那麼這個就是先做一個籠總的說明。

這以下把狂狷、中行、鄉願之間的差別做一個大綱的解釋。

然狂狷似與中行遠,而實不遠;鄉願似與中行近,而實天懸;良以學道所最嚴者,在毫釐心術之辨。

狂狷,在孔夫子的開示上說,「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孔夫子說,如果在我的弟子當中、傳承我教法的,「不得中行而與之」,我找不到一個能夠信守中庸之道的人,「必也狂狷乎」——狂狷也可以了。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這個狂呢,就是他志節高超、不拘小節,做什麼事主動積極;那麼狷呢,是堅守志節、有所不為,做什麼事比較保守。那麼雖然狂跟狷表現的是一個主動積極、一個是有所不為的保守,但是內心當中都還能守住自己應有的節操。所以說呢,從他內心當中的節操來說,是跟中庸之道不遠的。

鄉願「似與中行近,而實天懸」,鄉願表面上他做什麼事非常的圓融,表面上看起來他是合乎了中庸之道,但是事實上是天地的懸殊。那怎麼說呢?「良以學道所最嚴者,在毫釐心術之辨」,

修學聖道,最嚴謹的、就是最重要的關鍵啊,不在於外表的判斷,而在於你的起心動念這個微細處去做一個判斷。

那麼換句話說,你失去你應有的節操,就算你表面上表現出來略似中行之道,但是事實上是天地的懸殊,關鍵是在內心的相貌,不在外表的情況。這段是一個總標。這以下把狂狷、中行、鄉願的相貌再詳細地說明:

佛法中,亦有狂狷中行鄉願。

狂、狷、中行、鄉願本來是儒家的修行人的四種相貌,蕅益大師把這四種相貌會歸到我們佛法的修行人。

創自凡夫,始聞妙法,直下以諸佛自期,乃至權乘小道,亦所不願,是名真狂。

那麼從一個具足煩惱業力的生死凡夫開始,他聽到大乘的妙法,知道「萬法唯是一心」以後,「直下以諸佛自期」,他馬上就承擔下來。乃至於權乘小道,這個權乘是別教的菩薩,小道是二乘的教法,亦所不願,是名真狂。

六祖大師去黃梅參見五祖。五祖就說,汝是何方人,欲求何物?說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你找我來幹什麼呢?六祖大師說,「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唯求作佛,不求餘物。」說我是嶺南人,我來參訪大德,我不是想要做律師,也不是求做法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那麼五祖就考他,說你是嶺南獦獠,「若為堪作佛?」說你是一個邊地的人,一個沒有知識的人,你怎麼能夠作佛呢?

六祖大師說:人有南北,佛性無有南北。六祖大師這句話講得真好。五祖大師說,這個人根性高,那麼就叫他到廚房去歷練。那麼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六祖大師今生所示現的因緣是一個真狂,「創自凡夫,始聞妙法」,他剛開始也是在一個因緣當中聽到幾句《金剛經》,就「直下以諸佛自期,乃至權乘小道,亦所不願」,就發下了一個成佛的志向。那麼這種人的根性是比較主動積極的,真狂。

另外一個人,他在學佛的相貌是比較保守的:

既趨佛乘九界事業,皆所不屑,是名真狷。

這個人個性比較清高,有所不為,跟佛法事業不相干的事他完全不做,這個人是真狷。

狂狷這兩個人,當然外表上的相貌是千差萬別,一個是在佛教的事業是主動積極,一個是比較消極保守的相貌,但這兩個人會歸到根本的時候呢,他們都能夠守住他的節操、守住他的菩提心。

你看,永明大師說,他舉大禹跟顏淵來做說明。大禹他出世的時候是一個黃河氾濫的時候,他得到舜帝的支持,請他去治水,大禹治水九年,三過其門而不入,在九年當中的治水,他曾經有三次經過他的家門,但是他這種為公為眾的精神啊,連進去都沒有時間,可以說是真狂。那麼顏淵處於春秋戰國的亂世當中,他在理想得不到諸侯的認同,他能夠堅守自覺,顏淵處陋室,「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淵在不得志的情況之下,他也不改變他的節操,在陋室當中過著平淡的生活。永明大師的評論說,這兩個人的功德是完全一樣的。

怎麼說呢?說「易地而居,亦復如是」。假設顏淵以他的心體的相貌、他的內心的相貌,他處在一個有制度、有賢明君王的時代,他也會像大禹一樣治水九年、三過其門而不入;那麼大禹如果今天,換做春秋戰國一個禮崩樂壞的一個亂世,他也會像顏淵一樣過著一種保守的生活。所以說呢,我們不能夠從一個菩薩的外表的相貌來判定他的功德,就是你應該看他內心的、內心的一個所依止的一個目標。

這個是講到狂跟狷的不同的相貌。當然這兩個都有點偏一邊啊,一個是主動積極,一個是比較消極保守。看中庸:

了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以心即佛故,上求無厭,與大智相應;以生同佛故,下化無疲,與大悲相應;念念悲智,隨四悉檀,善自護,亦善護他,是名真實中行。

這個「中行」,中行是要跟智慧相應,「了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法界,那當然是一個功德莊嚴的境界,眾生法界是一個惑業苦的境界,但是我們把這樣兩個身心世界把它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的時候,從現前一念心性的即空即假即中的本性上來觀察的時候,佛跟眾生是沒有差別的,那一念的心性是沒有差別的,就是我們把心會歸到本性上面的時候是無差別的。那麼從這樣一種無差別的本性當中發動他的菩提心,「以心即佛故」,既然我這念心跟諸佛沒有差別,那麼我應該去追求佛道,跟大智相應,這個時候是對於佛道的追求。

第二個,他的所緣境是觀察眾生,「生同佛故,下化無疲」,一切的有情都是未來的諸佛,這個時候去利益有情,跟大悲相應。「念念悲智隨四悉檀,善自護,亦善護他,是名真實中行。」

這個「四悉檀」是這樣子的,《法華經》上說:「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佛陀出世的說法是在開顯眾生本具的佛性,示真實相。但是眾生本具的佛性怎麼去開顯呢?必須要有方便門,這個方便門就是四悉檀、四悉檀的因緣,就是世界悉檀、各各為人悉檀、對治悉檀跟第一義悉檀。

我們以念佛來做例子。我們的念佛法門剛開始要在世界悉檀,歡喜益。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剛開始你要思惟名號的功德,這個名號「名以昭德」,名號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什麼是阿彌陀佛呢?這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那麼你不斷地去思惟名號的功德——它能夠使令你現身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能夠使令你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佛有這麼大的力量,生起歡喜心。為什麼要有歡喜悉檀呢?因為佛法的修持要相應啊,它不能勉強,一定要有意樂,你很真心地對這個法有歡喜心。如果你只是應付,那這個法在你的心中的造作叫作不相應。四悉檀的第一個是歡喜意,你一定要思惟它的功德。

生善,各各為人悉檀,生善,由這個歡喜使令你對這個佛號生起信心,信進念定慧五種善根;那麼由信心的增長,破惡,對治你心中的煩惱,煩惱一活動的時候,你依止佛號的力量能夠調伏你的煩惱;最後,入理,原來你所念的佛不離開你一念心性:我雖業障深重,是彌陀心內的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是我心內之佛,既然心心不二,自然感應道交。

前面的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它還是一種能所的對立,那麼到第一義悉檀的時候,它是一種不二的境界。會歸到一念心性的時候,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是一種不二的境界,入理的。那麼我們在調伏自己、在栽培善根的時候,就是要以四悉檀的因緣來操作,以這樣子來加強自己的善根,也以這樣子來加強眾生的善根,這個就是真實的中行。中行,它一定是悲智雙運,悲智雙運。

這個狂,有那麼一點偏重於悲增上菩薩的味道,做什麼事主動積極,不忍眾生苦,不願聖教衰。這個狷,就有一點偏向於智增上菩薩,他做什麼事情他要做一個很深入的抉擇。中行當然是悲智雙運,有悲有智、有智有悲。這三種人都是值得讚歎的,都值得讚歎,最後一種情況是蕅祖所破斥的,我們應該避免的:

倘名關未破,利鎖未開,借言弘法利生,只是眼前活計。一點偷心,萬劫纏繞。

假設我們自己的內心當中「名關未破」,對於名、對於別人的恭敬,對於利鎖、對於各式各樣的利養,名利的關鎖還沒有看透,「借言弘法利生」,表面上我們願意去做一些佛法事業、弘法利生,但實際上呢,你內心的深處你所希望的是一個眼前活計,這個眼前就是你追求是一個現世的利益,不是追求一種究竟的無上菩提。那麼,「一點偷心」,這一點的貪愛之心,「三界枷鎖,萬劫纏繞」。這個地方是這樣啊:一點偷心,三界枷鎖,萬劫纏繞」。

這「一點偷心」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內心的造作它是慢慢增上的,心去造作業力,業力又去改變我們這一念心。就是我們剛開始在因地發心的時候夾雜著貪求名利的偷心,但是我們沒有發覺出來,也沒有去對治。好,你不斷地積功累德,你心中的煩惱也就不斷地增長,平時的偷心,等到臨終的時候,這一點偷心就出來活動了,偷心一活動的時候呢, 就會把這個罪業給現出來,就在三界裡面得果報了。

就是說,這一點偷心是你平常在弘法利生的時候、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它點點滴滴在增長當中,在增長當中。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剛開始因地不正的時候、沒有注意的時候,你積功累德的事業一加行下去,它這個煩惱就加強,所以使令你臨命終的時候,「一點偷心,三界枷鎖,萬劫纏繞」。

縱透盡千七百公案,講盡三乘十二分教,興崇梵剎如給孤獨園,廣收徒眾如無相好佛,無明業識不斷,俱為自誑自欺。

那麼這以下蕅益大師把修行的資糧分成兩大資糧,一個是成就智慧的資糧,一個是福德的資糧。智慧的資糧,說你「透盡千七百公案」,這是禪宗的《指月錄》,指是手指的指,月亮的月,《指月錄》裡面有千七百公案,你對這千七百公案的內涵完全通達;「講盡三乘十二分教」,對於一切的大乘的經論完全通達,當然這個是不容易的,廣大的智慧資糧。

或者你廣修福報,「興崇梵剎如給孤獨園「,能夠像給孤獨長者一樣布施這麼大的一個寺廟,做一個祇桓精舍;或者你能夠「廣收徒眾」,你能夠攝受很多的徒弟,就像無相好佛。無相好佛就是優婆掬多尊者,優婆掬多尊者他是雖無相好、化度如佛,他本身是阿羅漢,他沒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是他能夠有智慧辯才、觀機逗教,度很多人成就阿羅漢,所以,人家讚歎他是無相好佛,雖然沒有佛的相好,但是化度眾生的善巧卻像佛一樣。

前面的智慧跟福德兩大資糧,假設我們本身的宗旨不是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那麼無明業識不斷,就是你前面的福德跟智慧的資糧並不能去對治也不能調伏你的煩惱,那麼這樣子呢,畢竟來說,表面上的福德資糧還是自誑自欺,就是你這整個廣大的事業到頭來還是加強了煩惱。

我們對於因緣所生法,在《楞嚴經》講到兩種根本,一個是一個生死的根本,一個是涅槃的根本。生死的根本是攀緣心,涅槃的根本是常住真心。我們剛開始的發心就是依止無明煩惱,我為了貪煩惱而修行,為了嗔煩惱,我一定要比你好,你拜了一百拜,我拜兩百拜,為什麼?我不願意輸給你,以一種對立的心情來修行。

那麼你本身,無明緣行、行緣識,你一開始的根本就是一個無明,發動了一個行業,當然這個行業可能是一個善業,但是這個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行業就熏習一個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一定是一個雜染的。因為你那個行是雜染,這個行為什麼會雜染呢?因為你最初的源頭是依止無明,無明雜染,行識也雜染,行也雜染,識也雜染,一個雜染的心識所創造的名色、六入、觸、受這個身心世界一定是雜染的。

那麼假設我們一開始的發心就是為了要成就佛道、為了調伏自己的煩惱、也為了幫助一切有情調伏煩惱而做佛教事業,那這樣子的因緣是隨順於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乃至於生老病死滅。所以說呢,出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你前面的最初的原點這個根本是雜染性的,你所發動的業力、所招感的果報都是雜染性的。

《楞嚴經》它也講出一個譬喻,說你依止無明煩惱來修學,饒你積功累德都不能成就聖道。說沙,你要用沙煮成飯是不可能的,譬如蒸沙不能成飯,何以故?沙非飯本。說你這個沙啊,雖然你用火去加熱,它不能轉成飯,為什麼呢?因為沙不是飯的根本,你只能夠說是熱沙。那麼你一開始你壓根兒就不是對治煩惱修行的,那麼你不是對治煩惱就是放縱煩惱,就是這樣這兩件事情而已,那麼你一開始就是要放縱你的貪煩惱去做種種的事業,結果你最後的果報一定是雜染性的,所以這叫自欺自誑。

況一知半解,沾沾自足,是望鄉願為極果,僅成鄉願真因而已。

就是說即使你透盡千七百公案、講盡三乘十二分教,尚且只是鄉願,何況你還只是一知半解而沾沾自足,這樣子以鄉願為目標,事實上還是一個鄉願的因地,連鄉願都還不如。

那麼這個地方,蕅益大師以狂、狷、中行跟鄉願講出我們一個菩薩道的四個相貌。這意思呢,狂、狷、中行都是值得讚歎,因為它的根本還是菩提心,還是菩提心;但是鄉願呢它忘失了菩提心,所以呢雖然修諸善法,還是屬於魔業,還是屬於生死業。所以根本是很重要,根本,你依止的根本是什麼?這段有沒有問題?

我們剛開始不可能就把所有的功德都做圓滿。這個修行人一開始他一定是跌跌撞撞的,我今天開始發了菩提心,不表示我的所有煩惱就全部調伏了,我們一定會起煩惱,也一定會在過程當中造罪業,一定會的。但是你的根本抓得緊,你為了菩提而修行,誒,在你未來的生命當中你就會不斷不斷地調整自己,因為你的大方向是對的。

隨著你的未來的加行,你喜歡拜佛也好、喜歡打坐也好、喜歡讀經也好,就是說你這個根本抓得緊、抓得正確,你在過程當中有一些風風雨雨,但是你這個船還是會往你的目標趨近。隨著時間增長,你的煩惱會慢慢慢慢地調伏。

如果你一開始的目標就走錯了,那你出家越久煩惱越重,到最後誰也不敢講你。所以,剛開始我們大家在佛學院讀書,誰也看不出誰有什麼差別,但是你這個因地發心、在內心深處的東西,你如果不很理性地去觀察你為什麼而修行,隨著你未來出家得久,你每天做早晚功課,那就不得了。一部楞嚴咒誦下來那是個加行,每天拜一部八十八佛那都是加行,問題是你這個加行是加行在什麼地方。如果你一開始是依止煩惱而修行,那剛好加行在煩惱上,以後就是個魔王;那麼你依止的是菩提,那就是佛道。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蕅益大師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不能要求一開始就是佛,但是你起碼你已經正確地走上成佛之道,你已經在這個路上走。當然,一個小孩子在過程當中難免會起煩惱,難免身口意會有過失,但是你這個大方向是趨向於佛道的,大方向,這個是我們所關心的,是這個意思。

前面兩段都是講到發心的差別,這以下第三段是講我們應該如何來發心、如何地思惟苦諦,假設我們一開始因地發心不正的時候如何來調伏自己呢?我們下一次再說明,今天我們先到這個地方。有問題我們可以討論一下。

比如我們受戒。在我們大乘佛教的戒,它是有一個戒體。你一開始登壇的時候,你在三寶的加持之下,你在所有的師長的證明之下,你內心當中許下了三個心願。我過去的種種就不要再提了,過去的種種譬如過去死,今日的種種譬如今日生,我從現在開始我的生命當中有三個努力的目標:第一個、我要誓斷一切惡,所有身口意的惡法我願意不斷地慢慢把它斷除;第二個、誓修一切善,諸佛菩薩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三昧、陀羅尼,我要慢慢慢慢地成就;第三個、無量無邊的眾生我要盡我的力量去度化他們,誓度一切眾生。

那麼你在登壇的時候,你內心當中很真誠地面對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你宣布了你一個生命的努力目標——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從這樣一個受戒的因緣下來以後,你整個因緣開始改變。在戒律上說,過去十法界的依正諸法是你造罪業的對像,過去你心跟境接觸的時候,你不管看到佛相、看到眾生相,你對他們是放縱你的慾望,因為你沒有目標,你沒有學佛之前你的目標就是追求現世的五欲樂、放縱你的私慾,所以那些所謂的十法界的有情無情是你造罪的對像。那麼等到你發這個願以後,這個十法界的有情無情就成了法界塵沙、二諦等法,是一個妙善的戒法,這時候十法界的有情無情都是你持戒的對像,都是你斷惡、修善、度眾生的對像,也都是你積功累德的對像。所以,我們觀察緣起一定要從這樣的一念心性去觀察。我們過去也講一個觀念: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故我一念心,全體是法界。

就是這個法界,當然這個法界有十法界,十法界當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會歸到我們一念心性,但是依體起用呢,「故我一念心,全體是法界」——假設你一念心性依止的是貪煩惱而發動任何的業力,這個時候是趨向於三惡道的;如果你一念的心性依止的是一種自受用的偏空涅槃,你所發動的業力是趨向於二乘的涅槃;如果你一念的心性是依止菩提心,所發動的業力就是無上菩提的萬德莊嚴。所以說「故我一念心,全體是法界」,我們一念心性就會通向十法界。通向十法界不是說你造了什麼業,比如說你拜佛就一定能夠成佛,不一定,你誦經也不一定能夠成佛,就是看那一念心、引導的那一念心,是這個意思,這個根本。

我們這次就先講這個觀念,就是「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是心念來引導我們的業力,不是業力在引導心念,主要是心念,是這個意思。

【學員提問】:請主任慈悲開示。就是說它這個心念,因為我們過去生的習氣都是對名聞利養都是很愛好,而且這個念頭都那麼微細,就是說我們不鄉願好像很難。那怎麼去初下手?

【師父答疑】:是的。蕅益大師在第三段會講,這是個見地的問題。我們會貪求現世的欲樂,就是我們的眼光太狹隘了,我們沒有好好地看到無量的生命。就像螞蟻一樣,它看到的是眼前這只糖果,所以說呢大水一來的時候把它沖走了。所以說,其實這個發心跟正見很有關係。蕅益大師要我們先思惟苦諦,你一定是,一個人會有高超的願力啊一定要有高超的見地,你一定要把你現在生命當中把你先跳出來,跳出來以後你冷靜地去觀察無量無量的輪迴,這個時候你才知道,哦,要怎麼樣做才是正確的。

所以說,發心的調整是有智慧的,不是強壓的——我不能這樣子,不能這樣子。你不要這樣做,你不能夠用強迫的東西來壓制你的念頭,這個壓制不住的,它是靠智慧來疏導。所以下一段,蕅益大師會告訴我們怎麼去思惟苦諦,然後把我們心中曾經夾雜的那個發心、不正確的發心,把它徹底地洗掉,用般若的法水洗掉我們過去存在心中的那些雜質。

當你能夠透過佛法智慧的觀察,所謂的「痛念生死輪迴」,無量劫的生死,你今生生命只是一個短暫的小點而已,這個時候你有開闊的生命觀,你就會慢慢地承當——應該追求佛道,對你才是真實的利益。基本上,有情眾生就是想追求安樂,但是因為智慧的顛倒,他走錯方向了,增長煩惱。所以,下一段我們會說明修觀的方法,因為這一段太長了,我們下一次再說明。

0:00 / 0:00
靈峰宗論導讀1
靈峰宗論導讀2
靈峰宗論導讀3
靈峰宗論導讀4
靈峰宗論導讀5
靈峰宗論導讀6
靈峰宗論導讀7
靈峰宗論導讀8
靈峰宗論導讀9
靈峰宗論導讀10
靈峰宗論導讀11
靈峰宗論導讀12
靈峰宗論導讀13
靈峰宗論導讀14
靈峰宗論導讀15
靈峰宗論導讀16
靈峰宗論導讀17
靈峰宗論導讀18
靈峰宗論導讀19
靈峰宗論導讀20
靈峰宗論導讀21
靈峰宗論導讀22
靈峰宗論導讀23
靈峰宗論導讀24
靈峰宗論導讀25
靈峰宗論導讀26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傳喜法師: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問: 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傳喜法師: 當今社會更好...

聖嚴法師: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我常用一句話來勉勵志願者,也勉勵自己:「盡心、盡力...

聖嚴法師《自我的肯定、成長、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禪修營中,經常強調自我肯定、自我成長,...

用慈悲觀來對治嗔恨心

我們眾生的煩惱,也是各式各樣的,有些人貪煩惱重,有...

修行禪定,保持呼吸的暢通是關鍵

我每次講呼吸的時候都講到,呼吸就是我們生命的源泉。...

如果沒有福報,修行路上障礙就會很多

學佛應該從培養福報開始,如果沒有福報,不僅智慧開發...

燒香作炭

佛陀在舍衛國說法的時候,感化了一位青年發心跟隨佛陀...

晝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課不可不做

你每天如果沒有一定的功課,就是掛名的佛教徒。淨土行...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如實空跟如實不空,如何進行調配

如何養成圓頓種性?只有一個方法──多聞熏習,如理思...

【推薦】如何修持地藏法門

地藏法門的經典有三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簡稱...

宏海法師:安士全書

(第一講) 好,各位同修,我們一起先合掌。 南無本師...

學佛後必須知道的八項因果定律

1.改脾氣是關鍵 學佛後,首先要改掉生氣的脾氣,因為它...

念佛為主,持咒為輔

至於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

印光大師家教觀之淺探

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師(18611940)是一位舉...

【推薦】魚的真相:不是用來吃的

與我們所認為的恰恰相反,魚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保...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首先四念處是非常重要的,四念處,就是四種,念是什麼...

了解真心就不會認賊為子,以妄為真

世界佛教論壇有個主題叫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如何認識這...

五蘊活動越熾盛,你的業力就越重

眾生追求五欲,他是用什麼方式來追求?他就是用五蘊,...

家庭助念,讓姥姥那朵蓮華盛開

二零一五年的春天,敬愛的姥爺逝去了。在四十九天內,...

人生無常,我們一定要有慈悲心

佛陀在憍薩羅國給孤獨園說法時,有一天帶領弟子出去托...

五種不淨觀戒掉肉食

現在有些人覺得吃素很難。其實這有些方便的方法,要作...

娑婆求空空愈遠,往生極樂入有得空

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者,七地僅名現相,八地乃得無...

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

什麼是依他起性? 我們一個念頭起來具足三性,你要正確...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人生彷彿兩條船,一為名來,一為利往。然而,計利當計...

【佛教詞典】齋退

(雜語)禪林之語。又曰齋罷。午齋之後也。...

【佛教詞典】與欲

當僧團行布薩、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即羯磨)之際,遇...

【視頻】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視頻】大安法師《三生石》

大安法師《三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