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靈峰宗論

淨界法師  2023/03/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十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32面。

這一段是講能觀心性,則具足一切佛法。我們能夠觀照一念的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我們就能夠通往諸法實相,就能夠成就無量無邊的佛法的功德,這個是天台宗修行的一個方法。看最後一段:

迷此一念即空則為六凡,

迷即假則為二乘,

迷即中則為別教。

對於諸法實相的一個迷悟的差別就安立了十法界。說這個人為什麼會在六凡法界流轉呢?他的因緣在哪裡?就是「迷此一念即空」——這個人他內心當中他一直認為他的內心當中有一個真實的自我,有這個自我,他的有所得的心使令他雖然造了很多的善業,但是他不能解脫十二因緣的力量,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於生老病死的這個流轉的力量,不可以。他內心當中一直處在有所得的境界,他只能在有相的境界分別,所以說他不能解脫生死的。六凡法界就是「迷此一念心性即空」,他一直認為有所得。

「迷即假則為二乘」:二乘的聖人觀一切法空,把我們對於常一主宰我的那個顛倒的戲論給消滅了,但是二乘人不修假觀,對無量無邊的差別因緣他不明白。所以在律上說,有一個居士問一個阿羅漢鹽巴要怎麼去使用,阿羅漢不清楚;問一個凡夫比丘,這個比丘能夠講出鹽巴有十種的功能出來。這個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叫作不染污無知。這種無知它不起煩惱的,不障礙出離三界,但是這個無知是一種所知障,障礙我們所知的境界。佛陀是二障永除,名為正遍知。佛陀能夠把這個所知障完全息滅,佛陀那一念心叫正遍知。

什麼叫正遍知呢?《華嚴經》上說,佛陀的一念的心性,一念間造一切法。佛陀的每一個念頭明白一切的法,世界上有無量無邊的眾生,他打什麼妄想,佛陀如實地知、如實地見。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正遍知,正確地普遍地了知一切法,同時的。當然這個是甚深甚深,二乘人當然這方面就比較差,二乘人對即假他是迷惑的,所以他不能夠去成就無量無邊的三昧陀羅尼來莊嚴他這一念空性。

「迷即中則為別教」——別教的菩薩他有時候修空觀,他就會對假觀比較薄弱;他一修假觀有時候就生起執著,有所得的心又會現前。這個空跟有很難調和,別教的菩薩中道的實相就是很難均等。

惟悟現前一念當下即空假中,則十界無非即空假中,不於九法界外別趨佛界,亦不於佛界外別有九界,是謂三千果成,咸稱常樂矣!

三觀的修行次第:

剛開始我們先觀照現前一念,我們經常地觀照我們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內心當中就能夠入不思議境,入這個妙法。然後,你觀你現前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以後,你就能夠以這樣的觀念普遍地觀十法界都是即空即假即中。所以說不於九法界外有一個佛界,也不於佛界外有九法界。這個意思就是說,當然這個九法界是眾生法界,那是一個惑業苦的法界,佛法界是一個萬德莊嚴的法界。但是當我們用一念心性來觀察的時候,這兩個雜染的、清淨的法界就統一起來了。就是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輪迴頓息。從一念的心性來說,佛法界沒有離開眾生法界,眾生法界沒有離開佛法界,就是一念心性的染淨的差別而已。這樣子呢,「三千果成,咸稱常樂」,這個三千果成是比喻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這種常樂我淨的功德就能夠慢慢成就。

向此薦取,方知千經萬論,咸非心外施設,勉之!

我們能夠從心性的即空即假即中去了解,那麼你就能夠知道一切的經典、所有祖師的開示,所謂的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就是在這個地方。什麼是祖師的西來意?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個是三世諸佛、歷代祖師的清淨的傳承,大乘佛法的實相義就在這個地方。

觀心法門,觀即空是容易理解的,這個即假那是不容易,甚深甚深。這個即假,觀這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因緣,唯識宗跟天台宗的觀法是不太一樣的:

一、唯識宗:在觀這個即假,觀一念心識即假,態度是否定的成份多。說我們這一念心一動,這一念心的活動那就帶動了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唯識學認為我們這一念心「每一個眾生都有罪」這句話是對的,唯識學是這個意思,就是你內心當中你不能解脫罪業的,不行。所以唯識學修觀的時候對心識都是否定的,破執,它偏重在破執。「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所以唯識宗在觀心的時候,它是否定的成份多。

二、天台宗:在觀心,它偏重在肯定的——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所以你看,天台宗修觀的時候,密宗跟天台宗、淨土宗都是這個思想,你看這個淨土宗,你用什麼心情去念佛呢?——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不離開我一念心性;我一念心性雖業障深重,但是不離開阿彌陀佛的心性。就是,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是我心內的佛,我雖業障深重,是彌陀心內的眾生,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應道交。所以天台宗、淨土宗跟密宗在觀心的時候,它是肯定的。它一開始要你相信你這一念心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等待著你去開發,講「稱性起修,全修在性」。

你念佛,你用什麼心情去念佛?你用什麼心情去念佛會影響到你未來的功德。你說我是事持,我這一念心是業障深重,是獨立的自我,阿彌陀佛是十萬億佛土外有個阿彌陀佛,也是有獨立體性的,但是沒關係,我們兩個是有很大的距離,但是我對你通身靠倒。這樣的念佛,你的功德有限,這是一個權教法門的念佛,對治法門的念佛。

天台宗的念佛:

他是要你相信你這一念打妄想的心本身就是具足彌陀的功德,不於九法界外別趨佛界。阿彌陀佛的功德在哪裡?就在你打妄想的心中。但是你怎麼開顯呢?托彼名號,顯我自性,假借彌陀名號的因緣,來開顯我自性的功德。那麼這樣子就入了一心三昧,你念佛的時候,念念之間「無不從此法界流」,你這一念清淨光明的本性當中發動了一個佛號,這個佛號「無不還歸此法界」,最後還是莊嚴你這一念心性,又開顯你這念心性。這樣子的念佛呢,智者大師的意思是,大白牛車,圓頓止觀。

什麼是圓頓止觀呢?

就是不管你修什麼觀、不管你持什麼咒,你只要有這樣的作意,你知道所有的功德是你一念心所發動出來,最後的功德還是在開顯你一念的清淨心。從這樣子的心性,「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這樣子就是入一行三昧。這樣子的功德,不管你是修五戒十善,這個人天的善法都能夠通向於無上菩提,所有的功德都通向無上菩提。這個就是智者大師講的「入不思議境」,就是這個叫不思議境,或者《華嚴經》說「入普賢願海」。

其實這個普賢願海,每一個法都是很簡單的,就是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法,只是說他內心當中有這樣的正見、有這樣的作意,一切法往清淨心上去會,這個就「入普賢願海」,是這個意思。所以講「向此薦取」,你知道所有的大乘經典讚歎佛菩薩的功德,是怎麼回事呢?「咸非心外施設,勉之!」無量無邊的功德就在你的一念心中,等待你去開發,善知識莫向外求,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是講到真如實相,我們前面主要是發明空義,從這當中看到中道的實相,看到我們一念的心性,這個時候就真實地看到了諸法的全部的面目。我們再看下一段,看第三篇,請合掌。

(三)教觀譬膏火,終始相需。故離教觀心者暗,迷心逐教者浮;浮則茫無歸著,暗則愈趨愈偽,此末世禪教所以名盛而實衰也。須知一切了義大乘諸祖公案,皆我現前一念註腳,說來說去,總不離我一心;我今此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若不能當下反觀,則靈知靈覺之性,恆被一切法所區局;縱慧成四辯,定入四空,依舊迷己為物,認物為己。若能直觀現前一念,的確不在內外中間諸處,無體無相,無影無蹤,但有一法當情,皆心所現,終非能現。此能現者,雖云「量同虛空」,亦無虛空形相可得。若有「虛空」情量,又是惟心所現之相分矣!一切時放教歷歷明明,空空蕩蕩,亦不認歷歷明明空空蕩蕩者為心。以心體離過絕非,不可思議故。了知一切惟心,心非一切,忽然契入本體,一切語言公案,無不同條共貫矣。

這一篇就是把天台的觀心法門,把它作一個更詳細的實際的操作。前面偏向在理論,就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理論,這以下把操作的方法講得更詳細。第一段先把教觀的關係作一個說明。

一、總標

教觀譬膏火,終始相需。

在佛法的修學當中有兩個內涵:第一、教:是教法的學習,就是我們應該先學習佛陀跟歷代祖師所留下的這些語言文字的教法,這是所謂的解門。第二、觀:依止這個解門依教起觀,內心生起觀照的智慧,這叫行門。教跟觀,這是大乘佛法的兩個根本,解行並重。

這兩個情況的操作講一個譬喻:「譬膏火」,這個蠟燭之所以能夠發出光明,這當中有兩個因緣,第一個它有油膏,這個膏油它能夠支持火焰,使令火焰能夠燃燒;這個火焰的燃燒,它又能夠把膏油加以融化,又創造出更多的膏油。所以膏油支持著火焰,火焰也能夠創造膏油,所以這兩個終始相需。從最初的發心到最後的成佛,是互相資助的。教引生觀,我們透過觀照又增長我們對教理的理解,這也是兩個互相的輾轉的增勝。

故離教觀心者暗,迷心逐教者浮。

如果我們今天一出家就開始觀心,說這個觀心很簡單嘛,也不要什麼語言文字,就是雙腿一盤就開始觀心,這樣子呢——「暗」——很容易在黑暗當中的摸索就掉到水溝裡面去了。因為沒有人指導,偏空暗證,錯認消息,這樣子叫作暗。就是這個人他本身沒有在修觀之前把這個正確的方法加以學習,這個是非常危險的,就像一個人在黑暗當中,他靠著直覺往東往西,靠直覺,很容易墮坑落塹。「迷心逐教者浮」,你一天到晚研究教典,也不靜坐、以佛法的理論來觀照一念的心性,這樣子會使令你這個人浮動,無量無邊的煩惱都不能調伏,就說食數寶。

浮則茫無歸著,暗則愈趨愈偽,此末世禪教所以名盛而實衰也。

浮的過失——「茫無歸著」,我們就整天心外求法,學無量無邊的佛法也不知道目的是什麼,沒有會歸處。「暗則愈趨愈偽」——這個人他沒有修行,煩惱很重,但是還沒有什麼邪見;這個人他不研究教理,越修行,外道的知見越來越堅固,越來越偽,離佛法的聖道越來越遠,這就是為什麼禪教所以名盛而實衰也。

這個意思是說,在當時的明朝,禪宗的人多數是有觀無教,歡喜參「什麼是我本來面目」,其實你本來的面目就是你一念的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就是你本來面目。教門有教無觀,所以外表是很多人修行,但真實上是衰微了,因為教、觀不能夠同時地操作。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其實這一段主要就是要我們注意第一句話:「教觀譬膏火,終始相需」,這個「終始相需」這句話太重要了。有些人說,我出家以後,我花五年的時間研究教理,然後我就一路地修行,住茅篷一路修行。這個是錯誤的。難道你前面的五年不修觀,後面的五年就不再看教理了?這個是這樣子的,你每一個時段、每一個剎那都是膏火相續,就是終始相續的。等覺菩薩,我們看這個等覺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佛陀說法的時候,他還要在旁邊常隨佛學,大乘佛法不斷地聞思。

就是說從你的修行的起步,你所研究的教理,就要開始去觀心;不斷地觀心,你又不斷地研究經典,它們兩個互相地增上、互相地增上。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終始相需」,這個「終」就是等覺菩薩的後心,這個「始」就是最初的發心,都是要互相地資助,缺一不可的。沒有說哪一個時段專門研究教理,哪一個時段專門修行。當然在加行上,某一個時段偏重在行門,但是這教跟觀一定是互相資助的。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把這個教觀的相互關係作一個總標。這以下看別釋,教觀的一個操作。那麼這個教法應該怎麼去學習呢?觀法應該怎麼去觀呢?再看第二段:

二、別釋

須知一切了義大乘諸祖公案,皆我現前一念註腳。說來說去,總不離我一心。

在教法的學習我們要注意一個觀點:就是一切的了義大乘、佛陀的經典或者是歷代祖師的開示、法語、公案,那麼都是一念心性的註解,說來說去,以不同的角度來發明我們一念的心性,就是一切的法門以明心為要,是這個意思。所有的教法都在發明生命的真相——這個人為什麼會流轉?這個人為什麼會還滅?說明流轉門、還滅門,而整個流轉、還滅的因緣就在你一念的心的迷悟。所以如何地明白這一念心、進一步地去調整這一念心,是個關鍵,你連心都不明白,你怎麼調整呢?所以這個地方在教法上,你應該先明白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真實相。然後再講修觀:

我今此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

這個在修觀這句話實在是太重要了,太重要了。我們如果說這句話不明白,那在整個天台宗的判教,你不能入大乘種性的,不可以的。就是我們這一念心的相貌,當我們是迷的時候是全真成妄,全部的真心全體是妄想,當我們悟的時候全體的妄想變成全部的真心,這個是大乘的不二法門。

這個地方,在大乘的思想當中,說這個諸佛的解脫在眾生的心行中求。就是你因地的時候,什麼叫稱性起修?就是你一定要透過大乘經論的聞思,然後肯定你這一念打妄想的心全體是真如本性的全體大用,它的本性就是真如。你以後成佛以後,你以後在菩提樹下一念的相應,相應慧現前,成就佛道,那個靈靈覺覺的佛性跟你現在這個靈靈覺覺的覺性是不二的,沒有離開你這一念打妄想的心。所以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這個不二的思想。

若不能當下反觀,則靈知靈覺之性,恆被一切法所區局。縱慧成四辯,定入四空,依舊迷已為物,認物為已。

我們如果不能夠迴光返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那麼我們靈靈覺覺的本性被一切法,這個一切法當然指五蘊,被五蘊所障礙,執著五蘊為自我。這樣子,雖然你的智慧很高,成就四無礙辯,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乃至於成就四空定,依舊是迷已為物,認物為已。

慧成四辯的意思就是偏重在解門,有教無觀。定入四空,偏重在行門,只是修習禪定,但是沒有教法的引導,有定無慧。迷已為物是一種煩惱,無明,但是它不一定會造業,執著有一個我不一定會造業。這個認物為已,那是向外攀緣的,愛取的煩惱,那是一個業性。這是一個粗細的不同,迷已為物是比較微細的,是一個煩惱;認物為已是一個業力,煩惱所發動的業力。這個是講到我們不能反觀一念心性,全真即妄、全妄即真的一個過失。假設我們能夠反觀呢:

若能直觀現前一念,的確不在內外中間諸處,無體無相,無影無蹤,但有一法當情,皆心所現,終非能現。此能現者,雖云「量同虛空」,亦無虛空形相可得。若有「虛空」情量,又是唯心所現之相分矣。

這個地方主要是修空觀。觀照我們一念的心,你現前一念了別的心,不管是善心、不管是恶心,它的空間是覓之了不可得,不在內外中間諸處,沒有體,沒有相,沒有影,來無所從,去無所蹤,來無影去無蹤。只要有一個法當前,它都是唯心所現的,它都不是一個能現的心。這個能現的心,它是量同虛空,但是它沒有虛空的相貌,因為虛空是一個色法。若有「虛空」情量,又是唯心所現的相分。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告訴了一個消息,這個迴光返照一念心性,他剛開始是先修空觀的,從假入空觀。蕅益大師說,一心三觀,必以空為初門。為什麼呢?我們如果一開始不修空觀,我們很難去開闊我們的胸量,很難。我們一個人為什麼會老是很注意現世的安樂?這個冥冥之間我們知道這個淨土法門,佛菩薩有無量無邊的功德,現前的安樂是小境界,我們寧可放棄廣大的七寶,去追求刀上的蜂蜜,為什麼?就是我們沒有修空觀。我們沒有修空觀,我們一直不能解脫那個自我的習氣的障礙,老是活在自我的思考、現前的思考。

如果我們今天心平氣和,觀察我們這一念分別心——「諸法不自生,亦不從它生,不共不因,是故知無生。」我們這一念心,「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當體即空。你把自我的顛倒的妄想消滅以後,我們內心當中沒有一個常一的我,你馬上能夠感覺到生命是無量的,你能夠從你現前的狹隘的五蘊的思考當中解脫出來,看到了過去、看到了現在、看到了未來,你就容易做到這一點。你一開始不修空觀,你一定在現前的得失當中斤斤計較,一定的。所以這個修空觀,它能夠破煩惱障就是在這個地方。

我們一個修空觀的人,他不會在暫時的成敗得失,隨境界的風轉來轉去,比較不會,因為這個只是暫時的因緣,這樣的成敗得失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就像一個空裡面的浮雲,飄過來飄過去,我們要緊的是爭千秋,不爭一時。所以說呢,這個地方我們會質疑。

前面智者大師、蕅益大師講到,天台的修觀是三觀,但是剛開始直觀的時候,是觀空觀,觀一念心性的本性是清淨本然的,把自我的戲論先消滅掉,這是第一個,否則你很難解脫你五蘊的障礙,這個地方是個關鍵。再看最後一段的總結:

三、總結

一切時放教歷歷明明,空空蕩蕩,亦不認歷歷明明空空蕩蕩者為心。以心體離過絕非,不可思議故。

空觀怎麼修呢?就是「歷歷分明而空空蕩蕩」。我們在修空觀的時候也應該歷歷分明,就是我們觀一切法空,是講一切法無自性,換句話說呢,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內心當中是清楚分明的。所以禪宗講「不昧因果」,雖然我們觀一切法空空蕩蕩,內心當中無所得,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但是我們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很清楚地分明,這件事情的因緣,它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是雜染的、是痛苦的,這個事情的因緣是安樂的、是清淨的…清楚分明。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雖然一切法空空蕩蕩,它可也是歷歷分明;歷歷分明,它也是空空蕩蕩。那麼「亦不認歷歷分明空空蕩蕩為心,以心體離過絕非,不可思議故。」

了知一切唯心,心非一切。

這個地方是一個次第。就是我們剛開始先了知一切唯心,然後再了知心非一切。

這怎麼說呢?我們剛開始觀這個真如,正念真如,這個真如的理性它是一個名字位的真如。就是你內心當中在修空觀的時候,稱性起修,你觀一切法如夢如幻,這個如夢如幻是安住在你這一念清淨本然的心性當中,這個時候你會假想一個清淨本然的心性,就像虛空一樣,一切法就像一個大圓鏡智上面的這些影像,夢幻泡影的影像。所以你剛開始你不能完全無所住,不可能的,一定是帶相觀空,一定是便帶語言文字的相貌去觀察真如的,一切唯心。先把外界的執取先消滅,最後到了加行位乃至於究竟位的時候,再把我們當初依照語言文字所安立的這個真如再捨掉。

有一個禪師,他去參訪法眼文益禪師,當然禪師的見面,那都是——什麼是諸法的本來面目?道一句。兩個人一見面就談真實的道理,枝枝葉葉不談,你一天拜幾拜,念幾聲佛號,他不談這些事情。就是,你道一句: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你認為歷代的祖師是講些什麼道理?那他就把他內心的境界講出來,這個禪師就跟法眼文益禪師報告,說是「萬里晴空一輪明月」,我就是這種境界,請老人家印證一下。以心印心,看歷代祖師所傳的是不是這種境界。請你幫我印證一下:萬里晴空,無量無邊的烏雲、煩惱、罪業都被我調伏了;一輪明月,那個止觀的力量、強大而有力量的止觀力量現前。法眼文益禪師說,「猶是階下漢。」你這個還是階下漢,還沒有到達第一義諦。當然這個修行人他很謙虛,他跪下來說,「請師接上階。」請老人家指點錯在哪裡。法眼文益禪師就說:「月落後再來相見!」——就是說那個「萬里晴空一輪明月」那個明月消失了以後,咱們再來相見吧。

我們剛開始萬里晴空一輪明月,這是一定所必經的過程。剛開始一定是假借法義的觀察,我們一定是有法執的。「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我們一定會觀想內心當中有一個清淨的本性,我們把善的念頭,惡的念頭,心性當中的一片浮雲,如夢如幻,這都是一個暫時的因緣。棄生滅、守真常,不要隨暫時的因緣所轉,這個當中出現的可樂的果報、痛苦的果報,別人的譭謗、讚歎,都是我清淨本性當中一時的飄動的、變化的浮雲。這個時候那一輪明月的清淨性,那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等到有一天,你遲早要把那個你所假設、依止語言文字所安立的真如再捨掉,月落後再來相見。當然是跟誰相見?那跟第一義諦相見。所以說,這個過程,剛開始的下手一定是一切唯心,依止你這一念心來修觀,到最後你觀察你能依止的那一念心也不可得。

這個時候忽然契入本體,當然這個本體是不可思議的真如佛性。這個時候,一切語言公案,無不同條共貫矣,無量無邊的法那就完全通達了。

天台宗講正念真如。正念真如這個「念」,意念的意思有兩個意思:

一、對治義:就是我們在過程當中,當我們明白我們這一念心「何其自性本自清淨」的時候,我們會依止過去的習氣會打很多如夢如幻的煩惱和妄想,這個時候正念真如,就是棄生滅、守真常,你一直在那個空性裡面不動,然後念念地來調伏你那個妄想,當然你的調伏方法可能是念佛、可能是持咒,以如夢如幻的佛號對治如夢如幻的妄想。所以正念真如剛開始是對治意。

二、隨順義:慢慢慢慢地煩惱淡泊了,這個時候正念真如這個「念」就是隨順,你就安住在這個真如的境界裡面。

它有時候是對治,煩惱活動的時候,這個正念真如是當對治意;煩惱不活動的時候,你這個時候正念真如是相隨順,念念地隨順真如,你這念心清淨本然,而佛號歷歷分明,佛號歷歷分明,清淨本然,這個時候正念真如就是隨順,隨順這個即空即假即中的境界,念念地朝這個方向去操作,念念地趨向無上菩提。這一段文,蕅益大師把這個觀心法門講得詳細。

大家有什麼問題?還有五分鐘,我們就先講到這個地方。

【學員提問】:剛才講到一切唯心,心非一切,該怎樣理解?

【師父答疑】:這個是一個次第。這個心,一切唯心這個心,指的是我們清淨的本性。這個時候你內心的作意,你是依止清淨的本性來觀一切法,一切法是你這一念心所顯現的,這個時候你會發覺這一切法是如夢如幻的,你很快就會發覺了。因為我們平常沒有依止清淨本性,我們是隨妄想轉,我們內心跟妄想是在一起,我們會認為妄想是如此的真實,我們對於成就佛道是如此的沮喪,因為我的心有堅固的煩惱,這個時候你說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句話你講不出來。

但是當你知道你這念明瞭心本性是清淨的,而煩惱是如夢如幻的時候,這個時候給你很大的信心,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這個時候,你感覺到對治煩惱並不是那麼的困難,因為它如夢如幻。這個時候一切唯心,一切法是你一念的心性顯現出來的一個如夢如幻的影相,不管是善法、不管是惡法,不管是快樂的果報、不管是痛苦的果報,你會發覺這都是一種暫時的因緣。你去年覺得這件事非常重要,但是過去以後你回想,現在是覓之了不可得,可見得這個法是不真實的。所以這個時候你會發覺,你要緊的是爭千秋,你的菩提心,你守住你的菩提心。你在每一個境界當中,我自己有一個座右銘,就是

什麼叫稱性起修?——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

就是這句話。就是我們今天行菩薩道,我們要緊的是我們盡心盡力,守住你的菩提心,不要在一時的成敗得失上去下手,因為這個成敗得失馬上會過去的,這個要交給世人、交給歷史去評論就好。但是你盡心盡力,關鍵點是,這個事情過去了、你的菩提心增長,這個是你的功德。外在的境界一下就過去了,成敗的因緣不是你能夠控制的,所以我們要求自己「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就是這個意思。這樣子,你每一個動作、每一個事情,你會發覺你重點是守住你的菩提心,而不是向外攀緣去關心這個事情的成敗。因為你如果心向外,有時候你會為了事情的成功犧牲你的菩提心,有時候會這樣子的。因為大部分的眾生都是顛倒的,那這樣子呢,會使令你在菩薩道中墮落,一定會墮落的。

所以稱性起修,你為什麼要有一個菩提心因子,就是「菩薩摩訶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你一定要向內依止,不能向外依止。依止你的清淨本性,你觀察這一切的成敗得失都是一個暫時的因緣,很快就會過去的,而這個過去以後,對你的成佛之道完全沒有作用。關鍵點是你整個過程當中你是不是盡心盡力了,你是不是合乎你的菩提心。因為你臨命終的時候,臘月三十算總帳,是你那一念的正念,它不會把某一件事拿出來算帳的,就是你留下了什麼東西,這個事情過後你留下了什麼,你的菩提心是不是增長了、或者減少了,這是個關鍵。

菩薩的思考是超越的,他會護住他的菩提心。該怎麼做,有時候是這樣做,有時候是那樣做,但是關鍵點都是隨順無上菩提,都是正念真如,這個就是一切唯心。當然,總有那麼一天快成佛的時候,你會發覺,你所依止的菩提心也不可得,那是最後的境界。這個船開到彼岸了,這個船也不要了,那叫心非一切,把你當初所依止的菩提心也捨掉,但是剛開始不能這樣子,你剛開始就這樣子你就沒有下手處了。剛開始要棄生滅、守真常,守住你的菩提心。你遇到事情的時候你要問問看,你的菩提心告訴你要怎麼做,你先不要管別人的看法怎麼樣。就是你依止你的菩提心你應該怎麼做,正念真如、隨順菩提。

所以說,我們今天有這樣的思考以後,我們就會開始去調整自己的看法,「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就是這樣子。

0:00 / 0:00
靈峰宗論導讀1
靈峰宗論導讀2
靈峰宗論導讀3
靈峰宗論導讀4
靈峰宗論導讀5
靈峰宗論導讀6
靈峰宗論導讀7
靈峰宗論導讀8
靈峰宗論導讀9
靈峰宗論導讀10
靈峰宗論導讀11
靈峰宗論導讀12
靈峰宗論導讀13
靈峰宗論導讀14
靈峰宗論導讀15
靈峰宗論導讀16
靈峰宗論導讀17
靈峰宗論導讀18
靈峰宗論導讀19
靈峰宗論導讀20
靈峰宗論導讀21
靈峰宗論導讀22
靈峰宗論導讀23
靈峰宗論導讀24
靈峰宗論導讀25
靈峰宗論導讀26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傳喜法師: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問: 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傳喜法師: 當今社會更好...

聖嚴法師: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我常用一句話來勉勵志願者,也勉勵自己:「盡心、盡力...

聖嚴法師《自我的肯定、成長、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禪修營中,經常強調自我肯定、自我成長,...

用慈悲觀來對治嗔恨心

我們眾生的煩惱,也是各式各樣的,有些人貪煩惱重,有...

修行禪定,保持呼吸的暢通是關鍵

我每次講呼吸的時候都講到,呼吸就是我們生命的源泉。...

如果沒有福報,修行路上障礙就會很多

學佛應該從培養福報開始,如果沒有福報,不僅智慧開發...

燒香作炭

佛陀在舍衛國說法的時候,感化了一位青年發心跟隨佛陀...

晝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課不可不做

你每天如果沒有一定的功課,就是掛名的佛教徒。淨土行...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如實空跟如實不空,如何進行調配

如何養成圓頓種性?只有一個方法──多聞熏習,如理思...

【推薦】如何修持地藏法門

地藏法門的經典有三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簡稱...

宏海法師:安士全書

(第一講) 好,各位同修,我們一起先合掌。 南無本師...

學佛後必須知道的八項因果定律

1.改脾氣是關鍵 學佛後,首先要改掉生氣的脾氣,因為它...

念佛為主,持咒為輔

至於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

印光大師家教觀之淺探

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師(18611940)是一位舉...

【推薦】魚的真相:不是用來吃的

與我們所認為的恰恰相反,魚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保...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首先四念處是非常重要的,四念處,就是四種,念是什麼...

了解真心就不會認賊為子,以妄為真

世界佛教論壇有個主題叫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如何認識這...

五蘊活動越熾盛,你的業力就越重

眾生追求五欲,他是用什麼方式來追求?他就是用五蘊,...

家庭助念,讓姥姥那朵蓮華盛開

二零一五年的春天,敬愛的姥爺逝去了。在四十九天內,...

人生無常,我們一定要有慈悲心

佛陀在憍薩羅國給孤獨園說法時,有一天帶領弟子出去托...

五種不淨觀戒掉肉食

現在有些人覺得吃素很難。其實這有些方便的方法,要作...

娑婆求空空愈遠,往生極樂入有得空

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者,七地僅名現相,八地乃得無...

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

什麼是依他起性? 我們一個念頭起來具足三性,你要正確...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人生彷彿兩條船,一為名來,一為利往。然而,計利當計...

【佛教詞典】齋退

(雜語)禪林之語。又曰齋罷。午齋之後也。...

【佛教詞典】與欲

當僧團行布薩、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即羯磨)之際,遇...

【視頻】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視頻】大安法師《三生石》

大安法師《三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