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靈峰宗論

淨界法師  2023/03/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十六講)

大家打開《附表第十一》——圓教宗之戒體。戒體是所有戒行的一個依止處,換句話說,我們這個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有很多很多的戒行,這個無量無邊的戒行它有一個根本的依止處,它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我們內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就是斷惡、修善、度眾生,心境接觸就出現了三種的願力。就是說我們雖然比丘戒有兩百五十條戒,但是戒有一個會歸處。就是你為什麼持不殺生呢?你主要是要會歸到斷惡修善度眾生,朝著這個目標去前進,而這個不殺生是你要斷惡修善度眾生一個前進下手的方便,你真正的目的是要達到這個目標,是要斷惡修善度眾生。這叫作戒體,它是無量無邊的戒法的一個依止處。

前面我們講到戒體的意義,這以下我們講出它的功德。這功德我們分兩部分,第一個是說明現生的功德,就是你受完戒以後,你當下的生命有什麼功德;第二個是講究竟的功德,你未來的生命會因為你持戒的因緣得到什麼利益。首先我們看現生的功德:

三、功益

(一)現生的功德

《業疏》云:「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輾轉,能靜妄源。」

剛開始由有本種熏心,這個「本種」就是你最初的那個善種子,就是你當初在戒壇的時候,你緣境發心,面對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發下的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所成就的種子。這個時候這個種子就會起現行,這個時候又再熏習你的內心。而種子生起現行這種功能是怎麼回事?故力有常,這個「常」就是二六時中相續不斷的,乃至於睡覺,這個戒體都能夠發揮功能。

我們說明一下,說這個戒體的種子為什麼會在二六時中常起現行呢?

這個種子要起現行要有境界。唯識學上說「淵深七浪境為風」,說我們的種子有善種子、有惡種子,就像大海一樣,大海的海水有污濁的水、有乾淨的水,但這個水要變成波浪,這波浪就是現行,它是怎麼樣呢?「境為風」,就是境界的風要吹,這個大海才能變成波浪,就是種子要生起現行要有境界的刺激。因為你當初在緣境的時候是面對十法界的有情無情,包括一切的境界,所以說你任何一個境界接觸,你都是有情無情的境界,所以你一定會去刺激你的斷惡修善度眾生的業力起現行,因為你所面對的境界沒有離開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所以說乃至於你在夢中,你的所緣境還是不離開十法界的有情無情。所以說他那種斷惡修善度眾生的功能就不斷起現行,「故力有常」。

這種不斷的串習,它有什麼好處呢?能牽後習,起功用故,它能夠牽引後來的種子,前前引生後後,生起一種強大的功用。什麼功用呢?這當中講出了三個功用:

一、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

我們內心當中跟境界一接觸,特別是跟染污的境界接觸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當初的戒體會發揮出三個強大的功能。第一個、能憶。你憶念,誒不可以!我現在已經是在三寶的面前發願,我要斷惡修善度眾生,我不能違背我的誓願,這個時候你憶念你當初的願力、當初的戒體,二六時中不忘。靈芝律師說什麼叫能憶呢?就是「時中不忘」。第二個、能持,「持守不失」。這個時候就能夠把持住你的身口二業,使令它不犯。第三、能防,「塵緣不入」。這種染污的境界就不能干擾你。它由能憶,從憶念戒體,然後持守不失,最後能夠防止這個罪業的產生。

二、隨心動用,還熏本識。

你一次一次的持戒,這個時候又加強你的戒體,你由戒體生起防非止惡的功能。由這個防非止惡功能的造作,又再加強你的戒體…

三、如是輾轉,能靜妄源。

把你心中煩惱的勢力一次一次給消滅掉。

這個戒體,這個戒字,我們看這個戒律的意思,我們應該要讚歎佛陀的善巧。就是說我們凡夫的心情遇到煩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煩惱要你做,你就一定要做,煩惱要你做那件事,你就一定要做,我們對煩惱沒有抗拒性。這怎麼辦呢?佛陀給我們一個善巧方便,他引導我們,好,你先不要考慮你做得到做不到,你很認真地思惟生死的過患、涅槃的功德,然後你很真誠地發願,那麼你一發願以後,你心中產生一種力量,這個力量的推動它就能產生一個清淨的行為,這清淨的行為又加強你當初的力量,這個下一次又發動更強大的清淨的行為,如是輾轉,能靜妄源。

就是佛陀知道我們內心當中要抗拒煩惱的困難,他在我們心中先栽培一個無漏的種子,先把這個種子種下去,然後這個種子就慢慢地擴散,慢慢地擴散…如是地輾轉,能靜妄源,他是這樣的辦法。所以我們如果沒有受過戒的人,在抗拒煩惱就有困難,因為你沒有戒體的幫助,受過戒的人佔了便宜,因為受過戒的人曾經真誠地發願,你有防非止惡的功能。

所以阿難尊者在《楞嚴經》上說,阿難尊者當初是個凡夫,遇到摩登伽女的時候,她用這個咒術把阿難尊者給迷惑了。但是他不毀犯他的戒行,他的戒體發動功能,這個時候他在過去冥冥當中曾經很認真地發願斷惡修善度眾生的那個戒體現前:不可以!這個時候他才能夠守住他最後的一關,他憶念「世尊大慈,寧不救護?」他其實他那個時候是戒體發揮出來在保護他。乃至於我們臨命終的時候,第六意識開始模糊了,昏昧了,但是為什麼他這個人他對煩惱還有對治力呢?就是戒體。因為它是第八識的善種子。

我們不要忽略了戒體,它不斷地在保護我們,防非、止惡!

所以說你有受過戒和沒有受過戒的人就不同,冥冥當中多了一層保護的力量。它怎麼樣呢?「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它有這種力量出現,你沒有受戒你就沒有這種力量,所以這個地方有差別。這個地方是講現生的功德,其次我們講

(二)究竟的功德:

《濟緣》云:「攬無邊聖法,蘊有待凡軀,五分基成,三身體俱,超凡鄙穢流,入聖眾寶位者,其斯之謂乎。」

受戒以後,這是什麼意思呢?攬無邊之聖法就是領納無量無邊的聖法,十法界的妙善戒法,這個是講戒體。從這個戒體發動了一種清淨的戒行:蘊有待凡軀——你受戒就是在這個無量無邊的污泥當中先栽培一個蓮花的種子,這個時候你還要不斷地慢慢地栽培它,「蘊」就是培育,使令這個戒體的力量慢慢地擴大,慢慢地加強,這有待你的凡夫的身心世界好好地去努力地持戒。所以這個戒體它是「攬無邊之聖法」,但是你後來持戒的行為是「蘊有待凡軀」,不斷地栽培。

總之,五分基成,三身體俱,超凡鄙之穢流,入聖眾寶位者,其斯之謂乎。你受了戒以後,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五分法身,還有法身、報身、應化身三身這種三身的功德在你內心當中已經開始成就。「超凡鄙穢流,入聖眾寶位者,其斯之謂乎。」

這意思就是說,當然你受了戒,你心中許下了誓願:斷惡修善度眾生,但是你可什麼都沒做。什麼都沒做,但是你的生命有一點變化,就是說你未來成佛以後那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就從你這個時候開始慢慢成就。假設你沒有發下這個願,沒有這個種子,你連起步都不可能有起步,就是說起碼你從現在開始已經跨出第一步了。在無量無邊的功德當中,從你這個時候,「五分基成」,五分法身的基礎、還有三身的體性已經具足,就從受戒的時候正式開始,正式地成就。

在律上講一個公案:[蓮花色比丘尼]

蓮花色比丘尼她長得很美貌,所以叫蓮花色。她嫁給大富長者,結果大富長者有了外遇,她很傷心,就離家出走了,就墮落到淫女,就是風塵女郎。做了淫女一段時間以後,她覺得淫慾是痛苦的,厭惡這個職業,她就發心出家了。出家沒多久證得阿羅漢果,她是整個比丘尼裡面第一個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時候驚動了很多在家出家的居士,這個蓮花色比丘尼是一個淫女出家,怎麼能夠證得阿羅漢果呢?就請教佛陀。

佛陀說,蓮花色比丘尼在生命當中第一次跟三寶結緣是怎麼回事呢?她是一個戲女,是一個演戲的女孩子。因緣很湊巧,她是演一個比丘尼,她第一次穿上了袈裟。為了把這個戲演好,她很認真地去揣測一個比丘尼的心態,然後穿袈裟,因為穿袈裟的因緣跟這個揣測出家眾的心情,哦,第一次跟三寶結緣了。當然什麼事情諸法因緣生,佛種從緣起。她後面的生命就慢慢慢慢地遇到有佛法的住世,就不斷地栽培善根,一直到迦葉佛正式出家。但是善根是栽培了,煩惱還是粗重,在迦葉佛時代破戒,破戒以後就墮落到三惡道去了。但是有善根的人畢竟不同,她跟苦的境界接觸的時候刺激她的善根,佛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她就得到人身,這個時候善根成熟了,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就證得阿羅漢果。

我過去讀佛學院的時候,我們的院長海公長老講一個觀念,他說從一個究竟義來說,我們寧可受戒、破戒而墮落,而不要不受戒修善而生天。這句話我們乍聽之下有一些疑惑,但是從究竟意義上來說,雖然這個人破戒了,由罪業的力量到三惡道去了,但是他曾經很認真地發願,很認真地納受戒體,他內心當中那個菩提心的善種子你還不能小看他,你沒有受過戒的人你還沒有資格來批評他的。那麼這個人他從來就沒有受過戒,他根本就沒有栽培一個成佛的因種,他雖然一時地生天,但是他遲早會墮落,在流轉當中遇到惡因緣的刺激他遲早墮落,他就很難有得度的因緣。

所以這個地方講,「五分基成,三身體俱,超凡鄙之穢流,入聖眾之寶位。」就是說,我們也可以講出一個譬喻,說王子墜地尊超群臣,這個王子他生長在王家,雖然他還什麼功德都沒有做,對國家沒有什麼貢獻,但是你不要忽略他是一個王種,以後繼承王位的是他,而不是宰相。雖然宰相一生為公為眾,但是你不是王種,你畢竟不能繼承王位。只要這個王子不要中途死亡,不要中途退失道心,他遲早要繼承王位的。

就是說我們今天發了菩提心,這個時候內心當中已經成就一個佛的因種,所以叫「五分基成,三身體俱,超凡鄙之穢流,入聖眾寶位者,其斯之謂乎。」就是你受了戒以後,在你未來的生命當中你已經規劃出一條成佛之道,你往這個大方向在前進,當然這當中你可能還是跌跌撞撞的,但是你大方向已經確認了,是這個意思。這個是講到戒體的一個功德。

我們回到講義。這樣子我們就能夠理解,持戒是菩提心,是出世的戒體,它是一個所有戒法的依止處。從這個自體發動出來,大小乘的律儀是菩提心隨順因緣所表現的作用。我們看第二段:

發出生死心,降伏愛見,是聲聞戒體;發上求下化心,自調調他,是大乘戒體;發生佛體同平等普度心,是最上乘戒體。既發心已,專精護戒,微細無虧,即三乘正行也。

蕅益大師就把持戒的體跟用的一個內涵把它詳細地說明出來。我們先看「體」。體有三種的自體:

第一個、發出生死心降伏愛見,是聲聞戒體。如果你當初在發願的時候你只是發出離心,你只是願意斷除一切惡,對無量無邊的善法、對無量無邊的眾生沒有好樂,那麼這樣子是聲聞戒體,這個自體的力量是引生你阿羅漢二乘的果位。

第二個、發上求下化心,自調調他,是大乘戒體。這個大乘戒體又包括了修善,也包括了度眾生,對於無量無邊的善法、對無量無邊眾生的度化,他這個時候他都具足。

諸位以後受了比丘戒你會發覺,比丘戒對於一個比丘的貪治得很重,他對一個比丘的生活的資具——衣、缽、臥具——有種種的限制,但是這個比丘不學習佛法,在聲聞戒它不管制的,但是菩薩戒不是。菩薩戒有人說法,你沒有去聽,那這個治得很重,因為修善是菩薩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你不但是斷惡,你還得修善,所有的善當中智慧是最重要的。說有眾生向你請法,你今天菩薩以輕慢心不為眾生說法,這個也治得很重,嗔心不說法、嗔心不受悔。所以說大乘的戒體一定是上求下化、自調調他,他具足三聚淨戒,他一方面能夠上求,一方面下化。

第三個、發生佛體同平等普度心,是最上乘戒體。前面的大乘戒體它的心是有所得,這個最上乘戒體它是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這個智慧是怎麼生起的呢?他應該是先觀照一念的心性。我們剛開始觀心,會先觀察到我們一念心的差別,從假入空,先看到假相,我們這一念心有時候起善、有時候起惡,有時候起惡、有時候起善,各式各樣的差別。這個時候從假當中我們把這些善惡的因緣把它撥開來,就看到內在的本來面目——就是清淨心:這個時候我們能夠感覺到,無量無邊的眾生的苦惱的境界,還有諸佛萬德莊嚴的境界,從本性上觀察是沒有差別的,這個時候你從無差別的體性當中生起了上求下化的心。

所以這個清淨心是一個根本,你一定先悟入了清淨心,在清淨心的觀察,佛也不可得、眾生也不可得,但是你一動,從清淨心裡面一動,那就有相了,就有佛的境界、有眾生的境界,這個時候就上求下化,但是你基本上那個上求下化是從一念的清淨的無分別心所發動的。這樣的戒體最圓滿,最上乘的戒體,那是直接趨向於佛道,一佛乘。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不管受五戒、八戒、比丘戒乃至於菩薩戒,就是說這個戒法本身產生的力量是不決定的,就看你的發心。

在經典上說,說過去有一個度一切如來出世,這個度一切如來領著弟子去托缽。這個時候大富長者有三個兄弟,三個兄弟就去外面玩,看到佛陀跟弟子們在托缽,起歡喜心。三個兄弟就把身上的寶珠拿出來,供養給佛陀。供養佛陀的時候三個兄弟許下了不同的誓願,最小的弟弟說我希望我以後我布施的功德就像佛陀右邊的那個一樣,第二個弟弟認為說,我以後布施的因緣就像佛陀左邊的這個人,這個大哥他就發願,他志向廣大,我希望像中間這個佛陀。這三個兄弟同樣做一個布施,發下不同的願力,那麼在生命當中就產生了三個結果。後來這個大哥就是變成了釋迦牟尼佛,他就做中間。那個過去發願做左邊的就變成了舍利弗尊者,發願做右邊的就是目犍連尊者。

所以古德說「法性量等虛空,眾生發心自小。」就是說每一個法的功德,從一佛乘、從《法華經》開權顯實,每個佛、每一個法都有力量引導你成佛,乃至於五戒,只要你發菩提心他就能夠成佛,法性量等虛空,法的本質是量等虛空。那麼為什麼這個法在他的力量產生大、在你產生小——眾生發心自小。你的發心不同,使令這個法它表現在你的身口意的力量就不一樣。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簡別一下,我們也不能執理廢事。

在律上有人問靈芝律師說,說既然道宣律祖他以法華涅槃一佛乘的思想來判定戒體,圓教中的戒體是菩提心,所以中國佛教的傳承,不管你受五戒、八戒、菩薩戒,都是發菩提心。那麼這有什麼差別呢?你受五戒也發菩提心,你受比丘戒也發菩提心,那這兩個有沒有差別?

靈芝律師說,這兩個是體同緣別。從根本的自體來說呢,是相同的,都是成佛的正因,但是因緣不同。就是說你的因緣是持比丘戒,當然這個戒法的力量大,雖然本質是成佛,但是你成佛快;你受五戒那就慢,雖然你也是成佛的因,但是你栽培的力量薄弱。這個因緣有差別,增上的因緣有差別,就差在這個地方,但是你只要發了菩提心,你的本質都是趨向於佛道,這個體是無差別的,所以體同緣別,這個值得我們注意。

那麼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把這個戒體開出三重的不同,這當中的果位也就不同。

既發心已,專精護戒,微細無虧,即三乘正行也。

發了心以後,就開始去持戒,怎麼持戒呢?「專精護戒,微細無虧」,這個是三乘的正行。三乘的正行當然是戒定慧,但是以戒作基礎,所以它是正行。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講持戒的態度:「專精護戒,微細無虧」,簡單地說就是輕重等持。

這個輕重等持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它是一個心態的問題,心態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輕重等持呢?我們一個人不持微細戒的人,他說我持根本重戒就好,這句話有問題,就是你這個戒有它攝心的功能,你不持微細戒你就容易放逸,你一放逸你根本戒就容易破,他這個地方有問題。

我們看過去的歷史,珍珠港事件。二次大戰的時候,日本準備去偷襲美國的珍珠港,我們知道美國這個國家兵強馬壯,尤其太平洋艦隊的裝備都是非常好的裝備,那麼等於是在老虎的嘴巴上拔牙,日本雖然有這樣的計劃,不敢採取行動。後來派了幾位將軍去訪問太平洋的艦隊,去試試看。日本的軍官到太平洋的艦隊,他手上戴白手套,去摸美國的裝備,摸那個炮管,一摸都是灰塵,看艦艇上那些士兵曬衣的地方一片凌亂,軍官、士兵的衣服一片凌亂。日本人回去以後,沒問題,一定可以打敗他。果然發動的偷襲事件,一去,日本的飛機都是非常落伍的飛機,把整個美軍引以自豪的太平洋艦隊幾乎全部摧毀,美國是非常震驚。

為什麼日本能以這麼少的軍力把整個強大的美國這個太平洋艦隊全部摧毀,就在這個地方——紀律散漫,關鍵在這個地方,打仗還不在這個裝備。就是我們為什麼持戒要微細無缺?就是你這個人你微細戒不持你就容易放逸,關鍵在這個地方。

過去有些學長跟我談,他說我們佛學院課程為什麼排這麼緊密?早上拜佛,拜完佛就是過堂自修。其實這個問題還不在節省時間,因為你這個時間一鬆,這個關鍵點一個人容易放逸,這個問題就嚴重,為什麼我們今天剛開始要依止一個僧團、依眾靠眾?它就是靠一種紀律、規則來運作,問題在這個地方,就是那個根本精神。還不在乎說,當然我們今天有一個課程不讓人生空過,不浪費時間,但這個時間還是小事。問題是我們今天要剛開始沒有依眾靠眾,我們人就容易放逸,沒有一個生活紀律,人就容易放逸。一個人,你去看看一個人會破戒,不管他初學、他老參,他的第一個徵兆就是他一定先放逸,他一定先放逸,然後接著就準備要破戒了。

整個持戒的精神——謹慎莫放逸,就是在這個地方,攝心為戒。雖然真正破戒是四根本,但是其它的遮戒有攝心的功能,它使令你謹慎莫放逸。所以這個地方「專精護戒,微細無虧」,它就是標出一個持戒的精神就是謹慎莫放逸。這個是講持戒的一個作用,我們看

總 結:

持戒不發心,止得世間樂果;發心不持戒,難免三途苦輪。故須本末兼舉,始終一致,方能保任解脫,名波羅蜜提木叉;不然有目無足,有足無目,何能速到清涼池哉?

如果我們持戒而不發心,這個「止得世間樂果」。所以有些人說我也不一定要去持戒,反正我修善就好,不一樣。你持戒,你雖然有不殺生、有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的善行,但是你沒有發心、沒有戒體的攝持,這個行為不能成就解脫,止得世間樂果,沒有菩提心的攝持。那麼反過來呢,你發了菩提心,成就一個得度的因緣、成佛的因種,但是你不持戒,那你會因為破戒的業行先到三惡道去一趟,那也是很痛苦的。

所以怎麼辦呢?「故須本末兼舉,始終一致。」這個本就是戒體、菩提心,這個末就是你專精護戒、謹慎莫放逸的態度。那麼「始終一致」——從最初的受戒到成佛都應該保持這樣的態度,本末兼舉,才能夠保任解脫。所謂的「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就是別解脫。「不然有目無足,有足無目,何能速到清涼池哉?」

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講持戒的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就是戒體,就是你要真正地發菩提心,戒行就是輕重等持,一種謹慎莫放逸的精神,這兩個態度。

丙三、結示

我們看最後一段的結示,先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受戒易,守戒難,莫將大事等閑看。

浮囊渡海須勤護,一念差遲全體殘。

理勝欲,便安瀾,把定從來生死關。

任他逆順魔軍箭,凜凜孤懷月影寒。

這個偈頌我們分兩部分,前面兩段是講持戒的重要,後面兩段講持戒的方法。先看第一段:

受戒易,守戒難,莫將大事等閑看。

浮囊渡海須勤護,一念差遲全體殘。

我們一時地發心去受戒,這個勇猛心易發,但是要你盡形壽地受戒、持戒,這個就是守戒難。那怎麼辦呢?「莫將大事等閑看」——我們應該去好好地去觀察我們無量的生死的大事。怎麼去觀呢?我們應該怎麼去觀察這件事呢?蕅益大師講出一個譬喻:「浮囊渡海須勤護,一念差遲全體殘。」這個持戒就像這個在大海中一個飄浮的氣囊,這個氣囊只要破一小個洞,那麼這氣囊就沉到海底去了,表示說我們如果一念的放逸、一念的差遲,那麼我們根本重戒就守不住了,就這個意思。

這個事情是這樣,如果我們今天是一個聖人啊,內心有道共戒,那心中就沒有煩惱的活動,這個持戒是很容易。凡夫為什麼持戒困難呢?因為他有煩惱的干擾,雖然你發了願,你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但是你心中的貪慾的煩惱、瞋恚的煩惱不斷地引誘你、干擾你,這怎麼辦呢?「莫將大事等閑看」,我們剛開始持戒,你一定要去看到無量生命,看到:破戒的過患、持戒的功德,你不能夠因為你一時的安樂、一時的放逸,結果為你來生帶來極大的痛苦。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應該先對於持戒生起信心,我們一定要去思惟這個持戒的功德、破戒的過患,來調伏自己,剛開始是靠這個信心。那麼進一步呢,我們就可以

理勝欲,便安瀾,把定從來生死關。

任他逆順魔軍箭,凜凜孤懷月影寒。

前面我們是透過對業果的信心、對持戒的信心,那麼慢慢地我們內心當中要生起一個止觀的正念——「理勝欲,便安瀾。」我們能夠不斷地思惟「何其自性本自清淨」這件事情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從這句話就能夠觀察到那些引誘我們的這些煩惱都是不真實的,它不是我們過去所認為的那麼堅固、那麼強烈,它只是一個如夢如幻的習氣,從清淨心的角度,那個煩惱的自性是不可得,這個時候「理勝欲,便安瀾,把定從來生死關。」換句話說,我們剛開始是透過對持戒的功德、對於破戒的過患這種勝解,勉強自己不敢犯戒,但是心中的煩惱的衝動還是很厲害;但是慢慢透過止觀的觀察,我們給煩惱調伏了,那是更深入地持戒。前面是信心,這個是智慧。

那麼這個「理勝欲,便安瀾」是什麼境界呢?

「任他逆順魔軍箭,凜凜孤懷月影寒。」不管是順境、逆境的箭的干擾,我們的內心狀態呢「凜凜孤懷月影寒」,這個「月影」是蕅益大師引用《楞嚴經》的話。《楞嚴經》說我們的清淨心、這個佛性,就像月亮一樣放大光明,在黑暗當中放大光明。那麼我們剛開始得不到月亮,我們先得到月影,就是我們去思惟真如的道理,心中產生一種對治的力量。就是「依言真如」,依止名言安立的真如,雖然它本身不是真如,但是它也有對治力。就是說水中的月亮不是月亮,但是它水中的月亮它好歹也有光明,它是隨順於月亮的光明。月影就是說,我們透過理性的觀察產生一種光明、產生對治煩惱的力量,叫月影。

我們對於這種光明是什麼態度呢?「凜凜孤懷月影寒。」「凜凜」就是嚴肅不可侵犯的樣子,好好地守住我們這一念清淨心,這個「寒」就是一絲不苟,凜凜孤懷月影寒。

我們前面也講過,持戒的一個基本態度是謹慎莫放逸,不過剛開始這個謹慎莫放逸應該要先依止一個僧團,依眾靠眾比較好,透過一個僧團的紀律來幫助我們不放逸,剛開始這樣子比較好。那麼這個是講到一個持戒的總結。

大家有沒有問題?

【學員提問】:請問主任,圓教中的戒體,「法界塵沙二諦等法」中的那個真諦的法我們怎麼去對它發三種心?

【師父答疑】:真諦是依止名言,我們心中所認為的真諦。我們過去也可能會對真諦有種種的譭謗,過去,那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去斷惡修善度眾生,它也是我們凡夫的所緣境。這個真諦的境界我們也可以假借名言安立出來,它也可以是我們的所緣。它這三個是不分開的,它什麼境界都是三種心。就是你面對什麼境界、你跟什麼境界接觸,你心中就是三種心現前。當然二乘人看到涅槃,他沒有度眾生的心,他就在涅槃安住;那麼大乘的學者看到涅槃,他知道他要進入涅槃,他也要引導一些眾生進入涅槃,他心中就會有這個作意,他希望他自己受用涅槃,他也希望一切有情都進入這個涅槃,他有這樣的心情,他也希望在涅槃當中去創造廣大的功德,不但只是寂靜而已,不是素法身而已。他不管遇到什麼境界,他心中就是三種作意,心境相應,戒體現前,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這個就是戒體。當然他實際的操作他必須要隨順佛的制教,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但是他根本精神是在這個地方。

【學員提問】:「三身體俱」的「俱」的意思?

【師父答疑】:「俱」就是具足,從這個地方開始具足,他的自體成就、具足。說這個王子墜地,他的種性成就,他未來是繼承王位的種性成就,雖然他還沒有表現出來,但是他從這個時候開始成就。

【學員提問】:那可不可以用《法華經》的思想,就是說因地已經成就,他是待緣清淨?

【師父答疑】:對。我們讀菩薩戒上說,「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你怎麼解釋?「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他受了佛戒,他可什麼都還沒做,他已經入了佛位,是入佛的因種,他已經成就這樣的種性。所以受戒是一個什麼態度呢?就是說從現在開始你觀想你就是佛了。所以你現在就是開始向佛學習,學佛。為什麼?佛陀的心情也是這樣的心情,也是斷惡修善度眾生,是這個意思。

【學員提問】:如果我們心與境相處的時候,沒有能憶能持能防的情況發生,是不是代表我們沒有得到這個戒體?

【師父答疑】:應該說是有,戒體羸弱。如果你真正有發過心,你有這樣的造作,就一定有這樣的種子,當然這個戒體有時候它起現行,有時候強、有時候弱,不應該說沒有戒體,應該是有戒體,只是它羸弱,我們有時候戒體的功能羸弱。

【學員提問】:如果這樣講的話,如果知道這個戒體羸弱的情況下,要怎樣讓它增強?

【師父答疑】:你就是要不斷地去學習大乘佛法。所以持戒幫助止觀,止觀也幫助持戒,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說為什麼在整個法門當中,根本法門是菩提心跟正知見。你菩提心跟正知見羸弱的時候,你所有的戒定慧都羸弱。因為樹幹羸弱了,這個枝葉花果就凋萎了。為什麼大乘兩種根本——菩提心、正知見,當你這兩個你佛法不再熏習了,你對佛道的追求開始退失、沒有力量的時候,你持戒也沒有力量,因為你不知道為何持戒、為誰而在,你持戒幹什麼?沒有目標了,是不是?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先講發心跟正見,因為這是所有修行的根本,你持戒的行為、你止觀的力量、你的念佛的力量,是從這個根本發動出來的,你這個根本一枯萎,所有的枝葉花果都枯萎了,是這樣子的。

【學員提問】:《占察業報經》講說,可以佔自己是否得戒體,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做?

【師父答疑】:得戒體,你應該問你自己,你應該問你自己有沒有,在當初受戒的時候是不是有真正發心。不應該說是去占察,我認為不應該是這樣。

【學員提問】:那如果現在發現當初受戒時沒有這樣的發心,那現在重新再發心,是不是代表你一定得到這個戒體?

【師父答疑】:可以。你有這樣的造作,就有這樣的結果,一切法因緣生。你有這樣的緣境發心,你一定有這樣的種子,你有這個因緣,就有這個果報,佛法是因緣生的。你根據這個方法去操作,你就有這樣的結果,你不必問別人,是這樣子的。

0:00 / 0:00
靈峰宗論導讀1
靈峰宗論導讀2
靈峰宗論導讀3
靈峰宗論導讀4
靈峰宗論導讀5
靈峰宗論導讀6
靈峰宗論導讀7
靈峰宗論導讀8
靈峰宗論導讀9
靈峰宗論導讀10
靈峰宗論導讀11
靈峰宗論導讀12
靈峰宗論導讀13
靈峰宗論導讀14
靈峰宗論導讀15
靈峰宗論導讀16
靈峰宗論導讀17
靈峰宗論導讀18
靈峰宗論導讀19
靈峰宗論導讀20
靈峰宗論導讀21
靈峰宗論導讀22
靈峰宗論導讀23
靈峰宗論導讀24
靈峰宗論導讀25
靈峰宗論導讀26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傳喜法師: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問: 當今社會怎麼修佛法? 傳喜法師: 當今社會更好...

聖嚴法師: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我常用一句話來勉勵志願者,也勉勵自己:「盡心、盡力...

聖嚴法師《自我的肯定、成長、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禪修營中,經常強調自我肯定、自我成長,...

用慈悲觀來對治嗔恨心

我們眾生的煩惱,也是各式各樣的,有些人貪煩惱重,有...

修行禪定,保持呼吸的暢通是關鍵

我每次講呼吸的時候都講到,呼吸就是我們生命的源泉。...

如果沒有福報,修行路上障礙就會很多

學佛應該從培養福報開始,如果沒有福報,不僅智慧開發...

燒香作炭

佛陀在舍衛國說法的時候,感化了一位青年發心跟隨佛陀...

晝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課不可不做

你每天如果沒有一定的功課,就是掛名的佛教徒。淨土行...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如實空跟如實不空,如何進行調配

如何養成圓頓種性?只有一個方法──多聞熏習,如理思...

【推薦】如何修持地藏法門

地藏法門的經典有三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簡稱...

宏海法師:安士全書

(第一講) 好,各位同修,我們一起先合掌。 南無本師...

學佛後必須知道的八項因果定律

1.改脾氣是關鍵 學佛後,首先要改掉生氣的脾氣,因為它...

念佛為主,持咒為輔

至於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

印光大師家教觀之淺探

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師(18611940)是一位舉...

【推薦】魚的真相:不是用來吃的

與我們所認為的恰恰相反,魚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保...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首先四念處是非常重要的,四念處,就是四種,念是什麼...

了解真心就不會認賊為子,以妄為真

世界佛教論壇有個主題叫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如何認識這...

五蘊活動越熾盛,你的業力就越重

眾生追求五欲,他是用什麼方式來追求?他就是用五蘊,...

家庭助念,讓姥姥那朵蓮華盛開

二零一五年的春天,敬愛的姥爺逝去了。在四十九天內,...

人生無常,我們一定要有慈悲心

佛陀在憍薩羅國給孤獨園說法時,有一天帶領弟子出去托...

五種不淨觀戒掉肉食

現在有些人覺得吃素很難。其實這有些方便的方法,要作...

娑婆求空空愈遠,往生極樂入有得空

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者,七地僅名現相,八地乃得無...

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

什麼是依他起性? 我們一個念頭起來具足三性,你要正確...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人生彷彿兩條船,一為名來,一為利往。然而,計利當計...

【佛教詞典】齋退

(雜語)禪林之語。又曰齋罷。午齋之後也。...

【佛教詞典】與欲

當僧團行布薩、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即羯磨)之際,遇...

【視頻】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視頻】大安法師《三生石》

大安法師《三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