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觀無量壽佛經

淨界法師  2021/12/0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二十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一面,我們講到下品下生。

善導大師對《觀經》九品,他老人家的判斷是認為,《觀經》的九品差別是如何形成的?他說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從善導大師的看法來說,他認為《觀經》九品的人,都是具足大乘善根、都是具足淨土善根。

什麼叫大乘善根?就是這個人他能夠經常的正念真如,他對緣起法相對淡薄,經常的憶念他的真如本性本自清淨,所以他這個真如本性的思考模式,他認為生命本來是沒有,這個本來沒有很重要。如果我們本來就有煩惱的,那這個問題就非常嚴重了,本來就有煩惱,那這煩惱是真實的。那我們就很難超越它的繫縛。所以我們看《楞嚴經》就是說:即便我們在三界無量無邊的生死中打滾這麼久,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猶如虛空這麼多,憑什麼在臨終的時候,短時間的憶念佛陀能夠往生呢?因為它本來就沒有!

我們真如本性,本來清淨,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罪業、本來沒有生死的果報,完全是一念虛妄的妄動,然後把這些事情虛妄的創造出來,所以我們生命只是還他一個本來面目而已。這事本來沒有,是自己捏造出來的,就像做夢一樣,你在夢境當中看到很多事,但是你醒過來什麼都沒有,你做夢前沒有、醒過來也沒有,這中間只有過程,有它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夢裡明明有六趣。

所以本來就沒有這個思考模式,對大乘行者,特別是臨命終人是非常重要,加持力,正念真如,這個就是你的善根,你有這樣的覺悟、你有這樣的思想模式,對你生命的反轉力量越大!

你看有些人,同樣有這樣的煩惱跟罪業,但是他很快就能從煩惱中跳脫出來,有些人很難從煩惱中跳脫出來,善根不夠。他那個煩惱一活動的時候,一定把他折騰得精疲力竭,他要拜幾部的八十八佛、持多少咒,他才可以慢慢慢慢的減少。有些人一念之間轉過來,就跳出來了,善根深厚!那個獅子奮迅三昧,水溝再怎麼寬,它一下子就躍過去了。所以在處理障礙的時候,你的善根很重要,你的般若的善根栽培得深厚,你很容易超越這些障礙,這個是大乘的善根。

第二個對阿彌陀佛強烈的皈依──淨土的善根。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真實的順從本願,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把你所有的妄想通通放下,把你的身口意交給阿彌陀佛,看你有沒有這種決心,這也是一種善根。這個不是盲目,而是一種智慧的勝解,那你要長時間的學習才有辦法。對於佛陀的信任,你可以把你的身口意交給佛陀、交給阿彌陀佛,那不是衝動,是從智慧的學習,而得到堅定的理解,發自內心的信仰跟發自心中的願望,這也是善根。

你從淨土宗兩個都要具足,不容易,你看有些偏空性的人,他大乘善根強,你看《中觀》的學者,他就是觀一切法空,但是他不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偏有相的人他容易執著,他就很難正念真如。淨土宗很難:他又要觀一切法空,安住真如,又能夠從空出假安住佛號,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真空妙有。那麼這兩種善根都具足的人,他在今生因為遇到的因緣不同,善導大師說: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都是大乘善根具足、淨土善根也具足。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上品,有些人下品?但以遇緣不同,有些人剛開始學佛,他就親近大乘道場、就學習大乘佛法,就把他過去的善根啟發出來,走上大乘之路,這個人因緣好。(有些人因緣不好)這個人從小就沒有遇到佛法,所以善根暫時被遮蔽了,就造業了;到臨命終時,才遇到善知識為他開導,是這樣子。善導大師認為這些人通通具足善根,只是一時的因緣不同,而產生九品的差別,這是善導大師的看法,這種看法和解釋是比較合理的。

當然這個地方,最值得我們去關心的就是下品下生造五逆十惡的眾生,那麼這個五逆十惡的眾生,他是臨終的時候,才遇到佛法、遇到善知識,為什麼在這麼短時間當中,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反轉呢?正如智者大師在《觀經疏》上說:云何臨終少時心力,能勝終生的造惡?說這個人終身造了很多的罪業,但臨終的時候只有少時的一分的相應,那麼知禮大師解釋說,這當中有兩個理由:

第一個、遇值善友:因為他福報大遇到善知識;有善知識有方便力,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有善知識的開導。

第二個、為苦所逼:因為你要沒有善根的人遇到痛苦,你就會自暴自棄、怨天尤人;但是有善根的人遇到痛苦,他會啟發他的善根,開始去迴光返照、自我反省,他就會把善根激發出來。

當然他在痛苦的逼迫之下、又遇到善知識的開導,他就完全的相信,隨順大乘的法流、隨順淨土的法流,然後光明現前,就往生了,是這個意思。

所以在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上說:我們綜觀下品下生造了五逆十惡,這個人非心性之極致,彌陀之大願,持名之奇勳,何以有此!是說這個人造了五逆十惡能夠往生,那豈不就是:心性的功德顯現、彌陀大悲的願力加持、乃至於念佛的這種功德力!他就把他會歸到三力──心力不可思議,他這一念心跟真如相應了,法力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三力不可思議,產生反轉。

但是這個地方值得我們要注意:我們看《觀經》下品全都是造惡業的,但是沒有一個人譭謗正法。你的身口意可以有過失,但是你不能邪知邪見。因為邪見,你就沒辦法得到法益了,開示也沒有用,所以破戒還有救,破見就完了。

所以你可以有過失,那麼你臨終的時候至誠的懺悔,都還可以反轉;但是你一旦邪知邪見,你就不受教化,這時候就沒辦法了;所以在《觀經》的下品,他必須揀別譭謗正法這方面的過失,因為這個過失會把你自己封閉起來,你就不再接受教化了,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

乙二、明利益

我們看乙二說明它的利益。《觀經》講完以後,有哪些人得到利益?說明本經宣說當機眾所得的利益,我們看經文:

(一)證無生忍

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嘆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

我們看這個當機眾得到的利益,有三個層次,最上品的是韋提希夫人,因為她大乘善根深厚,所以世尊宣說十六觀行跟九品往生以後,韋提希與五百侍女,當下都見到極樂世界的廣長之相。其實在剛開始說法之前,佛陀曾經顯現給她們看,但是那時候不是那麼的廣大、那麼詳細,那麼《觀經》講完以後,她見到的更加莊嚴,而且還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莊嚴之身,看了以後心生歡喜,嘆未曾有,產生法喜。而且這個時候豁然大悟,逮無生忍。這是指韋提希夫人成就了無生法忍,韋提希夫人的善根不可思議。

(二)成就往生

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

那麼五百侍女在這個時候發無上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也為她們一一授記,皆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以後,能夠成就諸佛現前三昧,在定中經常能夠見佛、能夠聽聞佛法,得到諸佛現前三昧,也就是這個人即便沒有生長在佛世,隨時跟佛陀可以見面、可以請法。

(三)發無上心

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

無量諸天發起無上道心。也就是說你聽完《觀經》,你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不能夠修習理觀的,你只知道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對比娑婆世界的過失,從事相的對比你發起菩提心、生起願往生的心,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你從《觀經》當中知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本來清淨的,本來清淨怎麼有十法界?生命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你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出來的。你作錯誤的想像、作錯誤五欲的想像,你把三惡道創造出來;你一天到晚作一些人天善法的想像,你把人天安樂的果報創造出來;你經常在生命當中作苦、空、無常的想像,你把偏空涅槃創造出來;你經常生起菩提心、六波羅蜜的想像,你把佛菩薩的法界創造出來。

所以生命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這樣子,後來因為仁者心動,看你往哪個方向動,往好的方向動,叫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往壞的方向動,叫做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

所以《華嚴經》上說:我們內心就像一個工畫師,可以畫種種五蘊現象。生命是你自己畫出來的,當然你也可以把它擦掉重畫。為什麼可以擦掉?因為本來清淨,可以擦掉。所以你一定要有理觀的智慧,才有辦法會事入理而證得無生法忍。我們看本經,事相講得多,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但是韋提希夫人卻證得無生法忍,因為她能夠把事相的因緣法,回歸到一念心性。

甲三、流通分(分二:乙一、於王宮佛自囑勸。乙二、回靈鷲阿難備述。)我們看甲三的流通分,流通分當中分兩科:乙一、於王宮佛自囑勸;乙二、回靈鷲阿難備述。一個是在王宮的時候有一部分的流通;第二個是回到僧團靈鷲山,又有一份的重複的說明。我們先看在王宮當中佛陀的勸囑,我們先看第一段:

乙一、於王宮佛自囑勸

(一)列名教持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汝當受持,無令忘失。

這個時候,佛陀說完《觀經》以後,阿難就從座位裡面站起來,就頂禮佛足,就白告佛陀說: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提出了三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問題,就是當何名此經?說這部經以後應該如何安立來流通?當然這部經,就包括這部經的因地修行和果地功德,就開出了這部經的修行之要,這個修行之要就是講到他修行最後的目標。應當如何來受持?是講他的因地的下手,就講到因跟果。

一般一部經都有它的因和果,佛陀在講這部經題的時候是兩部分:一個是從因地來發明;一個是從果地的功德來發明。

一、在因地上:這部經叫做《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所以它當然主要是觀,就是觀想,觀想它講到正報跟依報,但是這個地方是以正報為主,無量壽佛,尤其是以主人來攝受眷屬,所以叫《觀無量壽佛經》,這是從因地來修觀。當然這種修觀不是在事相上攀緣,它要借假修真,從觀想當中,培養我們的信願。

二、《淨除業障,生諸佛前》,這是從果地來取經名的。汝當受持,無令忘失。如果你在觀想極樂世界的功德,或者是在憶念佛號的時候,你有很堅定的信心,那麼你就消業障了。你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你有這樣的信仰,就能啟動佛陀消業障的功德,但是不一定往生。如果你在信心當中又有願力,我一定要往生,那就可以生諸佛前。

所以,我們在憶佛、念佛的時候,你內心兩個善根都要具足:第一個啟動信心,淨除業障;第二個啟動願力,生諸佛前。早期很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你看天台宗的五停心觀,多障眾生念佛觀。他修止觀的過程當中,遇到障礙,他求佛力幫他消業障,那麼這個時候他只是啟動了淨除業障。

我們看第二段舉益勸修:

(二)舉益勸修

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我們能夠依此十六觀,來修學念佛三昧,現生就能夠跟阿彌陀佛相應,能夠得見。當然這個得見,也不一定是說用眼根去見,我們內心的心心相應也是一種見;跟觀世音菩薩、這個西方三聖,就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或者說相應也可以,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若善男子、善女人,單單聽聞到佛名和二菩薩名,就能滅除無量劫的生死之罪。這個但聞,一定要有信心─深信不疑、受持不失,才能夠達到滅罪的目的。如果聽了以後沒有信心,阿彌陀佛對你就沒有加持力了。

何況憶念,憶念他的功德產生願力,那就不只是消業障了。你今天以信心來觀想、又能夠以願力來引導的時候,那就是了生脫死、往生淨土了。一個人能夠念佛,當知此人是人中的芬陀利華;芬陀利華是一切華當中最為殊勝的白蓮華,特別的清香、特別的清淨。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為其同參道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這個是佛陀為他授記,說這個人決定可以成佛,坐菩提道場,而且現世已經生在諸佛之家,身為佛陀的弟子,遲早要繼承佛位的。

這一段經文,有一句話蠻重要的,說: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華。當然我們大乘佛法,你發了菩提心,有很多選擇,可以選擇唯識、天台、中觀,各有各的方便門,都能夠了生脫死。但是這個地方,就有它現實的時代背景,如果你是生長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環境的干擾少,壽命又長、善知識又多,那麼淨土法門的重要性,就不是那麼明顯。比方說消業障,你念觀世音菩薩也可以消業障,念地藏王菩薩也可以消業障,但是到了末法時代,念佛法門就有它的特色,因為它可以幫助你離開五濁惡世,你念地藏王菩薩可以離開五濁惡世嗎?未必,你念觀世音菩薩可以離開五濁惡世嗎?未必,因為你沒有彌陀本願的攝受。

越到末法時代,環境的干擾越厲害、人心越不安穩,淨土法門顯得愈重要!

淨土法門是一個解決危機的最佳法門!愈有危機的產生,淨土法門愈重要。就像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最後他說:三界火宅大家都是戲論,現在這個火已經燃燒了,誰都不能倖免,趕緊跳出去只有淨土法門,其他都不行!

你讀讀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最後那一段開示,蕅益大師什麼法門都嘗試過了。他剛開始參禪──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他老人家二十五歲出家,二十六歲就開悟了,開悟以後又學天台宗,修天台止觀、誓證無生法忍,後來失敗了。到晚年的時候,五十五歲還是五十六歲,生了一場重病,把他折磨得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臥,坐也不對,臥也不對,他說只有含淚念佛。這個時候他知道完全靠自力消除無始的罪障,沒辦法!開始思考佛陀有那麼大悲願,我為什麼不靠佛力?我憑什麼要靠自己的力量?他開始思考他力的問題了。

你要是有興趣,把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後半段,那一段很感人,他自己講他自己的修學過程,心路歷程:他一剛開始是對自己很有信心,蕅益大師他相信心力不可思議,其他都是假的,都是假借的;但是了到晚年的時候,他覺得完全靠心力不夠,他把佛力也引導進來,他覺得兩個缺一不可。所以愈到末法時代,你會了解到彌陀本願的重要性,因為現在修什麼法門都出不去了,你能夠選擇的越來越少。

第一個、你的根機本來就不好,你為什麼生長在末法時代?一定有問題。第二個、大家都放逸,你說眾人皆醉我獨醒,未必!大家都在放逸,你一個家庭六個人,五個人都在看電視、都在放逸,你說你在那邊打坐,一定有問題,會受影響。因為整個大氣氛是這樣,你不可能離開這個氣氛,你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是放逸的。

所以末法時代,你在進步,但是環境會把你拉下來,這叫進三步、退兩步;要是沒有做功課,那就退三步了,因為整個大環境是往生死方向在流轉。你看到的、聽到的,六塵通通是牽導你往生死流轉,你唯一的淨化方式,就是進入佛堂,短暫的時間跟三寶結緣。你一離開佛堂,就如懺公師父說的萬丈紅塵,你說我百華叢裡過,片葉不沾身,很難!所以末法時代,你肯定會受影響,因為你旁邊的人都是這樣子。

在這個時候,怎麼辦呢?那淨土法門就是唯一的方法。不是只有消業障,至少臨終的正念我做得到;我沒辦法做到業盡情空,但是以我的善根力,臨終的時候保持正念,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以心力啟動佛力,往生到淨土去,到了淨土再來處理生死問題,這是末法唯一的選擇。

聖道門我們能夠去修的,大概蕅益大師都修過了,蕅益大師他什麼都修過──持咒也持過了、參禪也修過了、天台止觀也修過,最後晚年的時候,他說只有皈依在阿彌陀佛的座下,萬牛莫挽,一萬頭牛也不可能改變他的心意!你可以看得出來,蕅益大師他曾經走過一圈以後,再回到佛陀的光明。蕅益大師他那份的堅定跟皈依,都示現給我們看,該走的路他都走過了,繞了一圈,最後還是回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所以說,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講到末法時代,這句話就更重要了,因為你沒有其他選擇。我們看最後一段:

(三)結示付囑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佛說此語時,尊者目犍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最後,佛陀最後的勸諫:就是你好好的受持此語。其實這個受持此語,應該是指前面的十三觀──觀想;他說觀想即是持名。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在佛法當中,經常說什麼即是什麼,比方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即是不是兩個完全一樣?它們兩個是不同的,但是這兩個可以互相融通。就是色,這一切的色法,它的本質是畢竟空──色即是空,叫緣起性空;那麼雖然是畢竟空,你用因緣、業力來熏習它,它就會出現十法界染淨的色法,所以色、空二法是互相融通,這兩個法是獨立的,但是可以互相融通,叫做即。

同樣的道理,持名跟觀想也是可以互相融通──因為你在觀想的時候,可以增加你的信仰、增加你的願力,你可以充實這句佛號,那麼你在念佛的時候,心保持清淨,也能幫助你觀想,所以這兩個是相互融通、相輔相成的,叫做念佛即是觀想,觀想即是念佛,兩個可以互相幫助。

乙二、回靈鷲阿難備述

這當中有兩段:第一個佛步空還,第二個阿難重述。

丙一、佛步空還

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闍崛山。

那麼佛陀當初是以神通力來到韋提希的宮殿,因為韋提希夫人那個時候被關起來,講完以後,佛陀是從虛空中以神通力又回到靈鷲山。那有人說:佛陀你老人家為什麼不走大門?為什麼要從虛空出去?古德說:因為佛陀要保護阿闍世王的善根。因為阿闍世王這個人是有大乘善根的,他後來也懺悔了。但是這個時候阿闍世王正在起瞋心,他把母親關起來,要是看到佛陀來說法,會譭謗佛陀,對他以後不好,所以佛陀避免讓阿闍世王看到,就直接從虛空中回去了,就沒有經過宮殿的大門,保護阿闍世王的善根。

我們看最後一段,阿難尊者回到僧團的重述:

丙二、阿難重述

爾時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無量諸天龍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阿難尊者聽到這些開示以後,回到靈鷲山,再為大眾師說一次。所以前面的經文有如是我聞等等,其實是阿難尊者重說此經。換句話說,觀經等於是講了兩次:第一次是佛陀在韋提希夫人的宮殿裡,親自講的,第二次是阿難尊者回到僧團,再為大家重述一次。

這時候無量諸天、龍、夜叉,夜叉是一種鬼,叫疾行鬼,福報比較大的是空行,在空中飛,福報比較差的在地行,有空行夜叉跟地行夜叉,這些都是屬於護法神,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智者大師說,為什麼皆大歡喜?因為聽聞佛法感到受益,有滅惡生善一種清淨的功德,所以產生法喜。

這段整個經文已經講完了,最後我們做兩個總結。

肆、結示勸修

一、自他不二

淨界法師:觀無量壽佛經

第一個,淨土法門的感應道交是一種自他不二法門。淨土法門在臨終的時候,之所以能夠把一個生死罪障凡夫,救拔到一個清淨的國土,完全靠兩種力量:

一、能念的心不可思議:心中的信心跟心中的願力不可思議。

二、彌陀本願的攝受:特別是第十八願,或者是第十九願這兩個,這種蒙彌陀本願的攝受,產生感應道交,如水中之月,月亮比喻佛陀,我們自己的心水也要平靜,月亮的光明才能映上去,這叫感應道交。

淨土宗的傳承,主要有兩派:一派比較強調佛力不可思議,比方說善導大師,他是強調順從本願。另外一派是智者大師《觀經疏》,強調心力不可思議,用一心三觀來栽培善根,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我個人認為蕅益大師比較中道,他的《彌陀要解》把心力跟佛力兩個結合起來,他覺得念佛人:能念的心不可思議,你為什麼能產生反轉?你內心當中有真實的善根。第二個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議,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果你善根不夠,佛陀也很難救拔你。

不過,從修學次第來說,初學者先相信佛力不可思議,我覺得初學者拜佛、念佛很重要,事修很重要。在每一個禮拜當中,身口意的觀想憶念,念念之間,讓你跟阿彌陀佛建立一個很重要的感情很重要,拜佛。

你剛開始先用善導大師的方法,信我是罪惡生死凡夫,無量劫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的因緣,相信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一定可以救拔你,你剛開始可以把重點放在他力。但是慢慢、慢慢修習佛法之後,就要知道,其實你內心的善根力也不可思議,也有滅惡生善的效果。先從佛力來培養信心,然後再把自己的心力提升起來。總而言之,你臨終的時候,兩種力量都要現前:第一個心力要現前,正念要分明,第二個你要憶念佛陀,兩個都缺一不可。

二、顯示深益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淨界法師:觀無量壽佛經

淨土宗的整個修學重點,印光大師說就是在這句話。那麼他的因地是憶佛念佛,果地就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跟佛陀產生一種感應道交,乃至於心開。心開包括現世,現世為什麼說心開呢?就是淨除業障,如果你被業障包住,心就不開了;那麼來世生諸佛國,華開見佛悟無生,也叫心開。

淨土宗它是一個他力法門,就是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雖然我本身沒有香氣,但是經常接觸香氣,我就有香氣。所以它的因地很重要,就是憶佛跟念佛。當然《阿彌陀經》偏重於持名、偏重念佛,本經偏重憶佛,其實這兩個很難分開。

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是一種止,佛號提起時,我們說行起解絕──不能有任何的妄想。提起佛號的時候,佛號生,一切法不生,生命只有一個音聲存在,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音聲,你要把你的生命融進去。所以這個時候你動任何的念頭、想法,都叫做妄想,包括起善念也是妄想,我很多事沒有做─打妄想,沒有順從本願,所以提起佛號不能有任何相像的,所以念佛它是一個止的功夫。

但是你的善根怎麼栽培?那就是觀、就是憶佛──觀其相,念其德。這句佛號跑到我們的心中,對我們的加持是不一樣的,你看月亮,同樣一個月亮,每個人拿不同的臉盆,它映在臉盆上的亮度光明是不一樣,關鍵是你對這句佛號的勝解力。

比方說這個佛像,你說它有沒有加持力?答案是很難講!對不對。你要是不相信它,覺得它沒有加持力,它就沒有加持力,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你說這個佛像是個木頭,對你來說就是個木頭;但是你說這個佛像有無量的功德,你去禮拜,他就是諸佛如來是法界身,能夠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他就可以跟你感應了。

其實阿彌陀佛名號,對我們產生什麼樣的力量,我們自己的準備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念佛消業障,但是沒往生;有些人念佛又消業障又往生,因為他有信心、有願力。所以這個地方願力的產生,我們要知道,一個人會產生強大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那是要有勝解力的。所以你憶念佛陀的功德、憶念淨土的莊嚴,這個對你來說是一種栽培、累積善根的力量,也就是你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接觸的時候,你本身有多少善根,阿彌陀佛就給回應你多少。

我不知道諸位提起佛號時,這句佛號對你有什麼樣的意義?你對這句佛號的勝解力有多少?

我們舉一個例子:經濟學家說一個人要有錢,除了佛法說要有福報,但是有福報也不一定表現在錢,有些人是拿去買房子,對不對?他說一個人要有錢,有一個重要的條件,什麼條件諸位知道嗎?你要喜歡錢!真的!你不喜歡錢你就沒有錢。經濟學家做了很多研究,發覺這個人對錢要有很多的憶念──他必須把他的理想跟錢做一個聯結,叫功德聯想。就是我想要個房子。為什麼你有房子?因為有錢是吧!我想要有個車子。為什麼我有車子?因為有錢!我希望做很多慈善事業,為什麼?能夠實踐我的理想、提供一個很大的講堂,讓大家來聽經;而且我要建造一個很大的養老院,讓老人能得到安穩的照顧,為什麼?因為有錢!

你必須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憶念都跟錢聯結,你就會有錢!你對錢才會產生意樂,對不對!如果你對這個錢,沒有產生聯想,那它只就是一張紙。所以錢在你生命當中所產生的力量,就看你怎麼去憶念它的功德。

佛號亦復如是,對一個沒有學佛的人,念佛只是一種音聲而已,對他來說,果然只是一個音聲。反之,如果你念這句佛號的時候,多了一種聯結,南無阿彌陀佛表示什麼呢?表示來生不墮惡道,這個很重要。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罪業,但是我們不墮惡道、身心安樂、國土莊嚴;你看到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衣食自然,你不用為衣食而奔忙。你看你一生當中,最美好的精神體力幹什麼去了──工作。為什麼?為了掙錢沒辦法,為了要生活。所以在娑婆世界,你大部分的精神體力都去工作,只有少部分的時間拿來修學佛法,為什麼?為了衣食,所以衣食自然很重要。然後五種神通,到了極樂世界,它給你強大的果報體,能夠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最後壽命久遠,不會因為死亡,讓你的善根產生中斷。

所以你必須把你生命當中,最美好的願景,跟佛號做結合,因為只有佛號可以幫助你完成所有的理想!

這個時候你打佛七,佛號就不容易丟掉!為什麼我們佛號念一念就會丟掉?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因為它跟你沒有密切關係,如果你認為佛號對你來說可有可無,有它你覺得很安穩,沒有它好像也可以,那你佛號就念不好,因為可有可無是吧!

所以你必須把你來生所有的希望、所有的願景,都跟佛號聯結,因為只有佛號才能滿足你來生所有的希望,這個時候佛號你就再也丟不掉了!丟掉了,你一定把它拉回來。因為它是你唯一的希望,離開了佛號,你就是一個標準的生死業障凡夫,來生就不知道要隨業飄到哪裡去,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完全做不了主!你來生所有的希望就靠這句佛號,你必須把你來生的願望跟這個佛號聯結,這個佛號對你來說,就是印光大師說的本命元辰!這對你就意義重大了,因為它代表你來生所有的希望,這就是憶念。

所以,你不是只有聽其聲,你還要念其德,憶念它的功德。當然念其功德不能在念佛的時候,平常就要念好了,當佛號提起來的時候,所有的妄想都要停下來,但是平常必須要透過憶念來栽培──你對佛號的皈依,所以說憶佛、念佛是相輔相成的!好,我們最後回答幾個問題:

[學員提問]:請法師慈悲,我們如何判斷亡者是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師父回答]:往生極樂世界,他一定要見到蓮華。他可能沒有見到佛陀,你看《觀經》下品沒有一個見到佛陀的,當然有人說佛陀還是來了,是你沒有看到,也可能!反正你沒有見到佛陀,佛陀來不來我們不知道。我們臨終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見得到佛陀,上品的比較可能見到佛陀,但是你一定要見到蓮華,這個是共同的標準,蓮華要現前。

[學員提問]:請師父慈悲開示,阿難尊者見佛相好而出家修行,與觀經的修行方法借相修心有何不同?

[師父回答]:阿難尊者他看到佛陀相好的時候,他是向外攀緣,他沒有說佛陀為什麼有這個相好,因為他內心當中有善根,他沒有把這個相會歸到內心去,他是攀緣佛陀的相好,產生歡喜心,但是他沒有把這個法會歸到內心去。所以佛陀訶責他,他沒有迴光返照,他這個心出去以後,無不從此法界流,他少一個動作:無不還歸此法界。

你這個心放出去以後要拉回來,要借相修心。我們借佈施的相,啟發佈施的善根,我們本來就有佈施的善根,但是還是要靠佈施的相;我們靠持戒的相,來啟發我們遠離過失的持戒的善根;我們透過忍辱的相,來啟發我們內心當中包容的善根,你要借相,還要回過來修心。

你現在必須把修善提升到善根,修善是一時的,你也可能偶爾去修善,但是你不可能產生一種咒願力——我一定要怎樣,那就是一種善根了。佛弟子跟慈善家最大的差別,慈善家是個好人,我們是一個道人。好人跟道人都可以修善,但是我們是依止內心的勝解跟願望去修善,是用這個修善來開顯自性的功德,叫借相修心。

不管別人同意我修善也好、不同意也沒關係,反正人生就自我完善,我對我自己負責,這是佛弟子。那麼慈善家,他是把善法當真的一樣來看待,他是攀緣外境而生起善念,然後心境和合、產生善業如此而已,他不能夠回歸到內心去。當然這個因地不同,緣起法的結果就不一樣,一個是走上菩薩道,一個是走上人天道,做同樣的善事,一個人走上成佛之道,一個人走到人天的道路,因為心態不同。

[學員提問]:請問法師,在家居士認真念佛,修諸功德迴向西方,可以證得上品上生嗎?之前聽說上品上生要出家才可以。

[師父回答]:當然這有兩種說法,有一種人說出家才可以上品上生,有一種人是覺得不需要。但是我們從《觀經》來看,這跟出家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其實從緣起來看,你現什麼相不是重點,臨命終的時候,你的功德是那一念心,那一念心現出來是善根,是什麼樣的善根?是人天的善根,有人天的思考、二乘的善根、或者大乘的善根、或者淨土的善根,那一念心現前,臨終最重要,這叫臘月三十算總賬。當然臨終的正念是平常累積而成的,那麼這個跟出家沒有直接關係,當然出家環境比較好一點,如此而已。但是你要會修行,把人生當作歷練,那就很難講,在家居士修得好的也是很多,就看你對人生是怎樣的態度、怎麼去歷練。

[學員提問]:蓮華經七日乃開,這七日是人世間的七天,還是極樂世界的七天?

[師父回答]:古人有兩種說法,有人說這個時間相是極樂世界的相狀,有人說這時間相是人世間的相狀。因為極樂世界一天,我們人世間就一個小劫,那就很長。我個人是這樣看,我認為,會性長老也是這個說法,會性長老說,這個一天是指人世間的一天,他說得很有道理。他說佛陀今天是在娑婆世界說法,為娑婆世界眾生說法,怎麼可能拿極樂世界的相說給你聽,還讓你去換算是吧!他為眾生說法,肯定用你能夠接受的時間相,我覺得會性長老講得有道理,他的批註說得合理。今天當機眾是誰?韋提希夫人,韋提希夫人是生長在哪裡,娑婆世界,那當然是用娑婆世界的時間相,這是比較合理的解釋。

這裡面蓮華的時間,全部是娑婆世界的時間,如果是極樂世界,還要乘一個劫,那就不得了,但至少他不退轉,是不是?好過在娑婆世界,你在娑婆世界流轉以後,你不曉得來生要到哪裡去,你也不知道,你也做不了主,隨業流轉,可能造了罪業就到地獄去了。到地獄去的時候,那時間很長,地獄那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出來的時候阿彌陀佛的法門沒了,那你就等下一個阿彌陀佛發願,那要等很久。

所以末法時代,末法時代是這樣子,什麼叫末法時代?他的生命是往壞的方向走,什麼意思?就是說你今生不出去,你來生更難出去。你今生用六分修行的力量,你來生要用八分,因為生死的干擾越來越厲害,所以不要寄望於來生,來生會更好這句話騙人的,來生不可能更好,是更糟糕。因為佛陀預言它是減劫,越來越糟糕,就是生死的業力越來越強,魔強法弱,啟發你善根的因緣越來越少了,啟發你煩惱生死的力量越來越大了。

[學員提問]:那麼在蓮華當中念佛之後,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

[師父回答]:聽聞大乘佛法!當然是念佛、念法、念僧!在極樂世界的蓮華當中,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你在那個地方修學佛法,至少不退轉,不墮到惡道去。

[學員提問]:當我們面臨不同境界的考驗時,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的心,不陷於憂悲苦惱的深淵當中,可以安然面對?

[師父回答]:當然是佛法,因為它有安住力跟調伏力,我覺得安住力很重要。你的生命是不是真實的安住,云何應住?我們是一個生死業障凡夫,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你要是沒有安住,內心當中沒有一個住處,那別人一刺激你,你就心隨境轉,這很正常。因為你心中沒有家,風可以刮你、太陽可以曬你、野獸可以去干擾你,因為你內心沒有保護傘。那麼內心的安住有兩個:

第一個你的理觀強,以真如為住,以一念清淨心為住,人生本來沒有,最後也沒有,只有歷練的過程,生命總是會過去的。這是利根人,以真如為住。其次,如果你覺得理觀太高,那也沒關係,就以來生為住──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你不能把生命住在今生,你把人生當真,那就完了。這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你活得很認真,就很難解脫痛苦。我現在活得不好沒關係,多想想未來,我來生會怎麼樣,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這是淨土宗的人生觀。你為什麼而活,你是為來生而活,一個人要減少痛苦,必須把心抽出來,放到來生。如果你住在今生,你就很難避免痛苦,那人生酸甜苦辣,你都要承受,就看你的心住在哪裡。

雖然我們過去生造了善業,但也不是完全造善業,是不是?偶爾也會造惡業,所以得果報的時候就有問題。但是人很奇怪,就算十天裡面有九天活得很快樂,只要有一天很痛苦,就會永遠記得那個痛苦。所以人生十件事,只要有一件事不滿意,你痛苦大概就很厲害,所以福報越大的人,他的心就越脆弱,所以你說那我要避免痛苦,我一直造善業,沒有用!因為你的罪業已經夠多了,你無量劫打滾到現在,你的罪業已經夠多了,你造善業沒有用了,解決痛苦絕對不是靠善業,要靠智慧,用善業力解決不了的!來不及了,因為你這個業果累積到這個時候,你說我不再造惡業了,我希望來生沒有痛苦,沒有用了,也不差你今生的業,當然還是要造善業。因為你造善業臨終沒有干擾,臨終無障礙。

我的意思是說:你要減輕痛苦,你的心態很重要,不能把生命當真,不能把心住在今生,今生只是你人生的過程,你是為了要到淨土去,才有今生的。你要經常想來生,這個沒關係,暫時的,我今天去一個旅館住,這個旅館上面漏雨,旁邊窗戶也不好,我在這邊住七天而已,是吧,我今暫作娑婆客,你如果說這是我的家,這個旅館是我的家,那你就當真,那人生就有很多戲可以看了,對不對。

總之,你必須要把執著拿掉,你要嘛安住空性、要嘛安住淨土;兩個,沒有第三種。第一個活在真如,第二個活在未來,就是你的心態,你的云何應住,你的心住在哪裡,這很重要!你心住錯了地方,你的人生就會有不同的相貌──你的心態會決定你的狀態,這句話是對的!

好,我們今天《觀經》就上到這裡,我們感謝大家的參與,讓我們這次法會更莊嚴,阿彌陀佛!鼓掌表示你們有受益,就對了。好,我們把講經的功德迴向一下:我們先做一個別相的迴向,再做一個總相的迴向。大家請合掌:

我們把這次講經的功德,迴向常飲和尚尼亮大法師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並迴向慈明寺全寺住眾法師,法會期間全體的義工,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並迴向全體參加法會的大眾,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好,我們迴向。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信願行三資糧和念佛的方法

諸位善知識,今天奉家師慈老的面諭,與諸位結緣,並請...

念佛成就了一尊肉身菩薩

這是發生在浙江省岱山縣衢山鎮法華禪院的一件真實奇事...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中生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

佛號讓地獄變清涼

佛陀證得無上的佛果以後,很多人跟著出家學道。在佛陀...

念佛為何常出現不念自念的狀態

問: 有個居士以前很精進念佛念了二十年,到了九十歲...

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嗎

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我這裡也點示了下,這點我們一定...

弘一大師也崇信念佛

弘一大師以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

行住坐臥把持一句佛號

我們打的是佛七。就是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行、住...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卷上.聆志居士念誦)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大藏經】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為什麼要求生西方而不求生東方

問: 請問法師,東方淨土和西方淨土有何差別?為什麼一...

附佛外道與神通

我們一般最難分辨的是附佛法外道。就是依附在佛法裡,...

內心要常懷感恩

佛法很高深,所以我們要學習。學的道理越多,在生活當...

惟賢長老《儒釋道三教文化各有特點》

我今天來到這裡(三學書坊),很高興,為什麼?這裡有...

一位善良新娘的真實故事

那是民國九年的時候,有一則真實的傳奇性的故事:有一...

為何五蘊的身心世界,本質卻是真如本性呢

菩薩遇到因緣的假相,第一件事情,不是馬上處理,先觀...

五戒裡面為何不允許飲酒

世間有很多東西是非常誘惑人的,如果不去克制自己,就...

佛教的真理

何謂真理?在古希臘,「真理」是指公開展現在人的理智...

佛教如何看待「化解太歲」

化解太歲,又叫順星、拜斗。有法師反對和批評。有僧人...

古代高僧的嘉德懿行

翻開中國曆代的高僧傳記,我們會發現這些高僧都具有常...

梵網經菩薩戒的求受資格

一、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 我們先引用一段經文啊,看經...

學佛之人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

學佛之人,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存好心者,凡...

何時得與聖賢親

瓊枝瑤草色長新,別有乾坤世外春。紅藕華藏金砌鴨,綠...

人生的四法則

不知你看過以下經典名言否?如果不喜歡,那就去改變,...

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事業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

心是如何「作繭自縛」的

作繭自縛這個成語,借用蠶吐絲作繭把自己包在裡面,來...

【佛教詞典】唯識中道

法相宗所立,指一切萬有,唯識所變,乃非有非空之中道...

【佛教詞典】捨多壽行

(術語)阿羅漢二壽行之一。...

【視頻】廬山東林寺形像片《出塵》

廬山東林寺形像片《出塵》

【視頻】一念得失

一念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