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觀無量壽佛經

淨界法師  2021/12/0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七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五面。辛二、第十五 中品生觀

我們站在淨土宗的角度,淨土宗一生的修學,他的果地功德,不在於個人的斷惑證真,是以求生淨土當作是他唯一的目標。所以我們在判定一個人的成敗,從淨土宗你要往生,你今生的修學就成功了。只要你往生失敗了,不管你今生修得多好,從淨土宗的角度你就是失敗了!因為淨土宗是以來生為目標,它是活在未來的。

那麼往生淨土當然也有它的果地的差別,所以我們這堂課來談一談淨土宗往生的果地差別。這個差別在《無量壽經》是講到三輩,所謂三輩往生,本經講到九品所謂九品蓮華,那麼三輩跟九品之間的融通,我們看歷代祖師的註解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有極少數的古德認為三輩跟九品是不能融通的:主要的理由是什麼呢?因為從經典上來看,《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的人,都是修善法的人,即便是下輩往生也是修五戒十善,他是一個善人;但是《觀經》的下品三生都是造惡凡夫,破戒、造五逆十惡。所以有些人說不能融通的理由,是因為這兩個從行為上來看,是不一樣的。

二、但是絕大多的古德是認為三輩跟九品是可以融通的:這當中蓮池大師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說為什麼可以融通?他說你看下品三生的人,即便是造了惡業,但是他有兩個特點:

第一個、大乘善根特別強:在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的開導,就能夠產生懺悔、產生迴光返照,這一點不可思議,善根強。

第二個、他臨終懺悔了:蓮池大師說懺悔則清淨,懺悔則安樂。從佛法的角度來說,有兩種人是最清淨的:第一個是本淨,從來沒有造惡業的,這種人是少數;第二種人是懺淨,他懺悔以後不再造作,這也算清淨。既然他臨終已經懺悔清淨了,他就是一個善人,佛法是既往不咎的,佛法看的是你的未來,而不是看你的過去。

所以我們這次在講三輩往生的思想,我們也是讚成蓮池大師的看法,從三輩、九品一個融通的角度,來發明三輩、九品的差別。好,我們站在三輩九品是可以融通的角度,我們就可以把《觀經》的九品往生的因緣分成兩部分:第一個是往生的正因,第二個是往生的助緣。

往生的正因:無論是三輩也好、九品也好,看起來,這個往生的人跟你的善根,是有百分之百絕對的關係。這個善根從本經來看,它是兩種善根都要具足:第一個是大乘的善根、第二個是淨土的善根。

我們先談一談大乘善根:當然本經講到大乘善根是發三心:至誠心、深心、跟迴向發願心,其實就是一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就是說你今天學佛以後,你心中緣兩種境:第一個緣佛道的莊嚴而產生希求,第二個緣眾生的苦惱而產生悲憫。所以菩薩心中要經常存兩種相狀:第一個是佛道的相狀,第二個是眾生的相狀。雖然可能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有所偏重,有可能,你是智增上菩薩,花很多時間去修學佛道,這不能怪你;或者你是悲增上菩薩,大部分的時間都去做義工、關懷弱勢團體,這也是可以。修行上可以有所偏重,但是你內心當中佛道、眾生的存念,缺一不可。

所以在這善根當中,就是看你平常心中是不是經常憶念佛道跟眾生,這個叫做世俗菩提心——依止事相的憶念而發起菩提心。

但是從本經來看,特別是蕅益大師,他在解釋淨土宗的臨終正念,他是很強調另外一個勝義菩提心,就是你除了在事相上的憶念,還要加上一種理觀─觀照我空法空的真如,那麼這種理觀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我們為什麼在淨土宗很強調理觀?你平常可能感覺不出來,但是你看到後面《觀經》的下品,你就恍然大悟理觀對我們的重要。因為我們往生淨土是怎麼樣?是帶業往生,是凡夫眾生往生,不是聖人!凡夫眾生在娑婆世界打滾了幾十年,突然間要離開娑婆世界到另外一個世界,心中難免有所牽掛就有煩惱,有各式各樣的貪愛煩惱、各式各樣的執著,這個時候摩訶般若波羅蜜就很重要了。

正念真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最重要的就是方向的引導。我們一般的人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向外攀緣,向外攀緣以後就會產生強烈的感受,由這個感受產生強烈的想像──想蘊、受蘊,然後就住在感覺、住在想像,然後臨終你就百分之百起顛倒了!念佛沒有用,因為你那個攀緣的勢力是強大的熟境界,佛號是生疏的境界,你抵不過生死的業力!

所以往生的關鍵,我們看後面往生的人,即便他造了惡業,但是他就是做對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迴光返照!臨終的人只要你仁者心動就全部都完了──仁者心動,心動則風動,風動則幡動,《楞嚴經》說整個世界、眾生、業果全部都動起來了。

臨終的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迴光返照,所以臨終的開導,如果這個人修習過大乘佛法,特別是學過《楞嚴經》的,你要告訴他迴光返照,向內去觀你從什麼地方來?找到你的本來面目,在真如的本來面目安住。這個時候外在的因緣你就可以脫離了,至少像印光大師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在大乘善根當中,淨土宗很強調這個正念真如這一塊,因為你臨終的正念只有這個方法有辦法救。其他你說用佛號來壓妄想、持咒通通沒有用,因為娑婆世界我們太熟悉了,你壓不過它,只有用理觀─不隨妄轉,才能夠從這個地方跳脫出來,從無量無邊的生死輪迴當中、累積了無量的習氣當中一下子跳出來。

所以在《觀經》的下品,我們可能今天會講到其中一段下品上生,你會發覺這個人造了這麼重的惡業,他的生命為什麼在臨終關鍵時刻產生反轉?因為這個人大乘善根強,尤其是理觀強,過去生有理觀的智慧,當然包括事相的懺悔,理觀、事修具足。所以我們看整個從上品到中品到下品,第一個你的大乘善根要強,第二個淨土的善根這個也是不可缺乏的。淨土的善根我們如果從三心當中,以善導大師解釋這個淨土的善根是最為經典。善導大師他說,什麼是淨土的善根?歷代的祖師大概沒有人能夠講出這麼完美的話。善導大師說要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有淨土的善根:

一個具有淨土善根的人,必須要具足兩種思想:

第一個、決定深信自身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因為修淨土的目的是要皈依阿彌陀佛,所以你要相信你自己沒有能力來處理生死問題,你沒有能力。比如說,我自己可以依止戒定慧的止觀來證得空性、來了生脫死,那麼你自己有能力,那阿彌陀佛在你的生命中扮演什麼角色?扮演可有可無?有他也可以、沒有他也可以,那你對他就不能叫做百分之百的皈依,那麼阿彌陀佛對你來說是一個兼帶的東西。所以在修皈依的過程當中,你要深信你對於生死輪迴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是第一個思想。

我們一個人最重要的,要了解自己,我們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優點。我今生造了很多的善業、我拜佛的時候很虔誠、我聽經的時候很法喜,那只是你生命的一小部分,那是阿賴耶識裡面最好的種子。但是你沒看到你阿賴耶識當中,還有無量無邊的煩惱跟罪業,在那個地方睡眠還沒有起活動。所以我們現在看到你好的一面,只是你阿賴耶識無量種子當中的一小部分,我們很少人看到自己生命的全部。所以在修皈依的過程當中,我們要相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這是第一個思想。

第二個、你要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決定往生。

說我自己沒有能力,那怎麼辦?誰來救我?阿彌陀佛一定有足夠的能力來救拔我!那麼在這個地方,善導大師在解釋這個皈依的時候,他強調了四個字,他強調無疑無慮。

我們怎麼判斷我這個人淨土善根具足?我自己可以自認說,我這個人淨土善根具足,我修得好不好這是其次,起碼我善根具足,以善導大師的標準就是說,你今天對彌陀的本願功德要隨順、要順從,順從本願。什麼叫順從本願?就是當你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心中必須有兩種心態要現前:

第一個無疑。沒有任何的懷疑。我業障這麼重有沒有可能往生呢?你淨土善根不具足,只要動這個念頭就不具足了,因為你假設阿彌陀佛不能救拔你。

第二個無慮。你心中很多的罣礙很多憂慮,打很多妄想。所以在善導大師的善根具足的標準就是:當你的心進入彌陀的名號的時候,你就跟阿彌陀佛打成一片,就不能起任何念頭了,包括任何的憂慮、任何的疑惑,通通要放下。因為你相信阿彌陀佛會幫你處理到最好的境界,就是印光大師常說的:即凡夫心,投佛覺海。

你必須把你的身心世界,全部投入到彌陀的本願當中,也就是說你跟阿彌陀佛是一體的,當你佛號提起來的時候是這種心態。叫做順從本願,你那個自我身心世界消失了,完全投入到彌陀本願當中。

當然,古德把善導大師這種順從本願的思想,到了後來也開展出在生活上的順從本願,不但是念佛,在日常生活當中你遇到了順境,你要觀想彌陀本願攝受;你遇到了逆境,觀想阿彌陀佛對我的考驗、也是彌陀本願攝受,所以它這順從本願就是說,你的生命已經跟彌陀本願已經融合一體了,所以說生命的順逆境對你來說都是:雷霆雨露莫非天恩。就像草木對於上天一樣,打雷、下雨都好,你用種種的這種各種的威愛的方式,通通都是上天的恩澤。

所以在大乘的善根當中,它不強調你念佛念了多少,而是你的智慧抉擇。所以在往生的人,這兩個善根都要具足,第一個正念真如,第二個順從本願,缺一不可。那麼這兩種善根都是跟智慧有關係的,你多生多劫的接受的教育,你的熏習所栽培成的,這是往生的正因。我們一般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就是大乘善根,一向專念就是順從本願─淨土的善根。

其次,往生的助緣:這個就影響到你品位的高下,前面是往生的正因,這是品位的高下,就是本經所說的淨業三福,你的福德資糧。前面講善根,這是講福德,你的福德資糧是修人天的福德、二乘的福德,乃至於大乘的福德,從福德的優劣當中,去判定你往生的階位。

以善根為正因,以福德為助緣──你就可以把整個三輩、九品的差別整個融通了。

好,我們看經文,我們就很容易了解這樣的一個道理。

辛二、第十五 中品生觀(分三:壬一、中品上生。壬二、中品中生壬三、中品下生。)我們今天講第十五觀的中品生觀,中品生觀有三科:第一個中品上生、第二個中品中生、第三個中品下生,在整個中品當中又分成三類。先看第一個中品上生,先看第一大段,看經文:

壬一、中品上生

(一)標名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

我們先看這個人的因地的修學,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什麼是中品上生?中品上生的人,在這個善導大師的判教,他認為這個是遇小凡夫。就是說他雖然過去生有大乘善根,但是他今生遇到的善知識、遇到的法是小乘法。他可能生長在泰國、斯里蘭卡、或者生長在台灣,但是他接觸到的善知識是偏修小乘的,所以他表現出來是小乘的修行,但他本身卻是具足大乘的善根。

我們看他因地的修學:

(二)正示:

(1)正明生因

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一般的眾生他平常修什麼法?他如果在家居士,當然修持五戒、或者是定期受持八關齋戒,也可能修行諸戒,這個是出家之後受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的出家戒法叫修行諸戒。在這持戒過程當中,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他沒有造重大的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種五逆的重罪,也沒有破殺、盜、淫、妄這個根本的重戒,他沒有這種重大的過失。那麼以此持戒的善根,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中品上生的人,當然從這個地方來看,他是以持戒作為他主修的功德。但是智者大師他在這個地方有不同的看法,智者大師說:我們從果來推他的因,中品上生的人往生之後,阿彌陀佛一說法,他當下即證得阿羅漢果,所以這個人除了持戒以外,他應該兼修理觀的,否則不可能說一遇到阿彌陀佛馬上證得四果。

你看中品中生才證得初果,那他為什麼馬上就證得四果,因為他有修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這是屬於事相的厭離;那麼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無常、無我是理觀。所以這個人平常除了持戒之外,對於身心世界的無常無我真理的觀察,應該是很熟悉的。為什麼?因為你看他後面的結果,他能夠頓證阿羅漢,沒有經過初果、二果、三果的次第,一下子從凡夫地證得阿羅漢果,這個人理觀很強,才能夠達到這種頓超的效果。所以這個人雖然經文沒有談到他修理觀,但是從果推因,應該是持戒、修無常、無我的真理的觀照。

我們再看他臨終的狀態,看經文:

(2)所感聖緣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

那麼這個修學淨土的人,他平常持戒修無常無我的觀,他臨命終的時候、死亡到來的時候,他看到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因為他平常好樂修小乘法,所以臨終的時候不是看到菩薩,他看到出家的比丘僧眾現前,放出金色的光明來照耀行者,放光有消業障的意思、也有開導安慰的意思;而且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而且讚歎出家、得離眾苦。

我們看中品上生者,佛陀是沒有規定說這個人是在家、出家,因為他受持五戒,那就是在家了。但是這個人即便是在家,他的內心世界是好樂出離的,所以臨終的時候,佛陀順從他的本意,來讚歎出家這種厭離之法。因為在家有很多苦惱事,所以讚歎出家能得種種的寂靜。

(3)捨報往生

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個修行者臨終的時候,看到阿彌陀佛跟諸比丘現前,說苦空無常的道理、讚歎出家的法清淨,他內心生大歡喜。為什麼會歡喜?因為順從他的心意。這個時候他就自己覺得自己坐在蓮華台上,上去以後,當然他這個時候,感恩彌陀的攝受,就長跪合掌頂禮阿彌陀佛,那麼這個頭拜下去的時候,一下子就從娑婆世界的蓮華,屈伸臂頃到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往生極樂世界了。

我們看上品往生的人,他臨終見的相跟說的法不太一樣。你看上品的,都是見到大菩薩、阿彌陀佛、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海會眾菩薩,這種大菩薩,無量光、無量壽的大菩薩現前,為他說大乘法門。但是中品的人,他看到的是聲聞的比丘僧,而且演說的是屬於苦空、無常、無我的厭離法。這個就看得出來,他平常的好樂,他內心所接觸的法是不同的。

我們看最後的結果:

(4)華開遲疾

蓮華尋開。

那麼他到了極樂世界以後,蓮華是馬上打開。

蓮華的開合除了善根以外,我們看後文的意思,跟你的業障有關係,業障愈重的人,他蓮華要開相對要慢一點。那麼這個人持戒清淨,而且他聲聞的二乘的善根又很強,不但持戒又修理觀,所以他一到之後,蓮華馬上打開,因為他沒什麼障礙。

打開之後他看到什麼事呢?

(5)華開得益

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聞眾音聲,他聽到有情、無情說法,是說什麼法呢?讚歎四諦法門─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其實四諦法是通大小乘的,但是這個地方的四諦,從義理上判定應該偏重於小乘的四諦,也就是以苦諦為中心思想、以苦諦為本。那麼這個時候,這個人聽到四諦法門以後,應時即得阿羅漢道。這不容易!從一個生死凡夫華開見佛,當下證得四果阿羅漢,而且還是我們一般說的大阿羅漢──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

阿羅漢有兩種:一種是慧解脫的。這個人他的無常無我的智慧高,但是禪定薄弱,沒有禪定他就不能有神通力、不能有自在力,就沒有所謂的三明、六通、八解脫,就不有這種事情。第二種叫具解脫,具就是具足的具,他不但成就了阿羅漢,還有種種的神通三昧、種種的解脫功德。這個我們一般叫做大阿羅漢,像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

所謂三明、六通,這兩個,我們先講通跟明。通跟明有很多類似,但是最大的差別是什麼呢?《智度論》上說,譬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跟漏盡通。他說:神通是─知其相,明是─知其因緣。所以三明就是從六通當中提出三個:天眼明知道未來、宿命明知道過去、漏盡明知道現在。

神通是共外道的,但是這個明只有佛弟子聖人才有。比方說外道修禪定,他在禪定當中,初禪二禪三禪還可能還不住,特別在四禪,四禪當中生起了神通,那麼神通,他看到一隻牛生天了,所以神通是知其相,他看到這隻牛死亡以後生天了,但是他不知道什麼原因,他就虛妄的解讀說,因為它做牛,因為牛的因緣而生天了;或者說看到一隻狗生天了,他認為因為狗的行為而使令它生天了。所以外道有所謂的不正確的戒,叫持牛戒、持狗戒;向牛學習,牛在地上爬、我也在地上爬,牛吃草、我也吃草,為什麼?為了生天,這就是被神通所誤導。但是一個阿羅漢如果看到牛生天、狗生天,他會知道它的因緣──這隻牛是因為它前生有善業,牛的果報結束以後,它的善業起現行所以生天了。所以這個三明,就是在神通的過程當中,多了一種緣起的智慧叫做明。

當然三明、六通都必須要得到四禪才能夠成就的。那麼八解脫就不是一般的神通了,他這個就不是一般,當然他得到四禪八定,那麼這個解脫就是說,他在四禪八定跟九次第定的滅盡定當中扣掉三禪,那麼他前面的三個解脫,是從初禪、二禪、四禪裡面去修不淨、苦、無常、無我,去消滅這些比較粗顯的慾望。

那為什麼四禪當中要把三禪揀別掉呢?因為三禪離喜妙樂地,身心的快樂太過強烈,所以在三界當中身心最快樂的是三禪,所以這個快樂的干擾,離喜妙樂那種樂受的干擾,使令這個人沒辦法修習止觀,所以在前面三個是初禪、二禪、四禪,在這三個當中修習四念處。脫離這種比較粗顯的慾望快樂,後面的四個就是修四空定,從四空定當中去擺脫微細的、這種禪定的執著。就七個了,一個是三禪、一個是四空、然後再加上滅盡定,在滅盡定的時候,想受滅無為,就遠離三界的思慮,一切的妄想都停止了。

所以八解脫是從四禪八定跟滅盡定當中,去修習四念處、去消滅三界的染著這叫八解脫。

(三)總結

是名中品上生者。

這作一個總結:中品上生的人,這個人他的特點就是說,因為他那個聲聞的種性很強、聲聞的善根很強,聲聞人他對人生的體驗,對這個苦諦,本來人生有四種體驗,苦、集、滅、道四種體驗,但聲聞人對這個苦諦有很深刻的感受,這個苦諦可能是今生的逆境太多、也可能他過去生的止觀的修學,總而言之他的出離心很強,他對整個三界,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所以他對人世間,他認為生命沒有什麼價值,通通沒有價值,出離心很強。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了解聲聞人的個性,看他的思考模式: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大阿羅漢叫憍梵波提,翻成中文叫牛呞─牛呞尊者。為什麼叫牛呞?因為他過去生是一位出家眾,當小沙彌的時候,譏嫌一個老比丘,說他吃飯的時候像牛在吃草,這位老比丘就很緊張跟他說:某某人,你這樣譏嫌我是不對的!我已經證得阿羅漢,我是一個聖人,你這樣譏嫌我,你有大過失!小沙彌聽了就趕緊跟他懺悔,懺悔之後免除了地獄的果報,但是還是墮入到牛身,那麼做了牛身以後,他從牛身跳脫出來還有牛的這種餘報,所以他這個嘴巴長的有點像牛。

那麼如果他是凡夫也就算了,後來也證得阿羅漢果,佛陀說:你一個阿羅漢,你這樣的姿態別蛤看了可能會譏嫌你,會造罪業。佛陀叫牛呞尊者說你要趕緊到天上去,因為天人都有神通,他一看到你就知道你怎麼回事,他一看到你就知道你是阿羅漢,他不敢譏嫌你,所以佛在世的時候,憍梵波提尊者大部分是在天上的。

後來佛滅度以後,整個僧團是一片混亂,因為那個時候佛陀兩大弟子─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都已經滅度了,所以趕緊把迦葉尊者找回來。因為迦葉尊者喜歡修苦行,他平常是離開僧團到墳墓的地方修無常觀、無我觀,所以把迦葉尊者趕緊請回來主持僧團的事情。

當然這當中有兩件重要的大事:第一個佛陀滅度以後,佛陀的舍利子要怎麼分配?更重要的是佛陀的法,要怎麼樣來作整理?所謂的結集。後來他就召集了五百個羅漢,來結集三藏教法,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迦葉尊者在召集結集之前,他就把經常親近佛陀說法的大阿羅漢通通找回來,這個時候迦葉尊者就想到了憍梵波提尊者,就派一個人到天上去把尊者請回來。那麼侍者到了天上就跟尊者頂禮說:迦葉尊者要我來說佛滅度了,請你老人家下來參加結集,把佛陀一生的教法,做一個整理流通後世。憍梵波提當下就講了一首竭,他說:

憍梵波提稽首禮,妙眾第一大德僧,

聞佛滅度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

他說:我至誠頂禮你們這些尊貴的大阿羅漢,你們發心要來結集佛陀的教法,但是佛陀滅度後,我的心情是不想留在人世間,就像小像永遠跟著大象,如大象去象子隨一樣。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阿羅漢是這樣,阿羅漢你不能說阿羅漢沒有慈悲心,不可以這樣講。阿羅漢你有苦惱的事請求他,他會幫助你。但是阿羅漢有什麼問題呢?宗喀巴大師說:聲聞人缺乏一種增上意樂。宗大師說慈悲心跟菩提心差別在哪裡?你看阿羅漢也有慈悲心,諸天、大梵天要修慈悲喜捨才能夠生梵天,他禪定當中沒有慈悲喜捨,他生不了大梵天的。他看到眾生的苦惱,也有慈悲心,但是他沒有一種願望──沒有一種捨我其誰的使命感!

所以你看我們要從慈悲心提升到願力─發願,就是說這件事情捨我其誰,不是我做,沒有人可以做!所以阿羅漢不是沒有慈悲心,他是缺乏一種願力,他認為說這個事情我沒有做別人也可以做,所以他就走了,如大象去象子隨。

當然這個地方,智者大師提出了一個疑問說:九品往生都是大乘種性的,怎麼這個人是一個聲聞人,還證得阿羅漢果?智者大師說,聲聞人有兩種:

一種人叫定性聲聞:就是一路以來都是修學小乘的,這是一種,這種人當然不可能往生,因為淨土法門阿彌陀佛國土不攝受小乘人,二乘種不生。

第二種是退大取小的聲聞:就是說這個人過去生曾經修學過大乘佛法,但是他今生沒有遇到大乘佛法的教育,可能遇到了小乘的教法,所以退大取小,是大乘善根暫時隱沒了。所以他一路修學小乘以後,到了極樂世界,因為退大既久、習小功深,就是大乘善根已經很久沒有熏習了,而小乘善根熏習了幾十年,他的善根很強,所以佛陀稱習說小且令證果,那麼這個人他的小乘善根強烈,所以佛陀先講四諦法,姑且先讓他證得阿羅漢果,但是這種人他是有大乘善根的聲聞人,所以也算是大乘人,是這個意思。

我們看第二段:中品中生,這個也是屬於聲聞的善根。我們看第一大段:

壬二、中品中生

(一)標名

中品中生者。

(二)正示:

(1)正明生因

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

我們看中品中生,這個人平常是怎麼修行:若就是最少,他可能一日一夜受持八關齋戒、或者一日一夜受持出家的沙彌十戒、乃至一日一夜受持出家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而且在受持戒法的時候,輕重等持、威儀無缺。那麼他把持戒的功德,至心發願求生安樂國,所以他是以持戒來熏修他的身口意,他的身口意持戒的這種功德香來熏他的身口意三業。

那麼這個人跟中品上生有兩個差別:

第一個,他的持戒時間相對短。他是短時間的持戒,可能是因為他學佛以後比較晚、壽命比較短,也可能他在持戒過程中,因緣不具足就捨戒了。但是至少他在持戒的過程當中,是威儀無缺。這是第一個持戒時間短,前面中品上生是盡形壽持戒,時間有長短的差別。

第二個,在古德註解當中說,這個人屬於鈍根的,不像前面是利根人。也就是說他在持戒的事修過程中,比較缺乏無常、無我的理觀,所以他見到阿彌陀佛以後只證得初果,看得出這個人理觀較薄弱。這個是這兩種差別:第一個理觀薄弱,第二個持戒的時間相對是短少的。但是這個人的淨土善根是一點都沒有缺乏,他至心發願求生極樂國,他也是順從本願求生淨土。我們看這個人臨命終是怎麼回事,看第二段:

(2)所感聖緣

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

這個持戒的人,當然他除了持戒,他也發願求生淨土,以此兩種善根功德,見到阿彌陀佛與諸眷屬;這裡的眷屬從義判應該也是比丘僧;放金色光來照耀行者,而且持七寶蓮華至行者的面前。所以他臨終的時候,也是看到阿彌陀佛跟諸位比丘僧現前,所以我們可以判定這個人,也是屬於今生來說,是熏習小乘的善根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信願行三資糧和念佛的方法

諸位善知識,今天奉家師慈老的面諭,與諸位結緣,並請...

念佛成就了一尊肉身菩薩

這是發生在浙江省岱山縣衢山鎮法華禪院的一件真實奇事...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中生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

佛號讓地獄變清涼

佛陀證得無上的佛果以後,很多人跟著出家學道。在佛陀...

念佛為何常出現不念自念的狀態

問: 有個居士以前很精進念佛念了二十年,到了九十歲...

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嗎

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我這裡也點示了下,這點我們一定...

弘一大師也崇信念佛

弘一大師以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

行住坐臥把持一句佛號

我們打的是佛七。就是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行、住...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卷上.聆志居士念誦)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大藏經】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為什麼要求生西方而不求生東方

問: 請問法師,東方淨土和西方淨土有何差別?為什麼一...

附佛外道與神通

我們一般最難分辨的是附佛法外道。就是依附在佛法裡,...

內心要常懷感恩

佛法很高深,所以我們要學習。學的道理越多,在生活當...

惟賢長老《儒釋道三教文化各有特點》

我今天來到這裡(三學書坊),很高興,為什麼?這裡有...

一位善良新娘的真實故事

那是民國九年的時候,有一則真實的傳奇性的故事:有一...

為何五蘊的身心世界,本質卻是真如本性呢

菩薩遇到因緣的假相,第一件事情,不是馬上處理,先觀...

五戒裡面為何不允許飲酒

世間有很多東西是非常誘惑人的,如果不去克制自己,就...

佛教的真理

何謂真理?在古希臘,「真理」是指公開展現在人的理智...

佛教如何看待「化解太歲」

化解太歲,又叫順星、拜斗。有法師反對和批評。有僧人...

古代高僧的嘉德懿行

翻開中國曆代的高僧傳記,我們會發現這些高僧都具有常...

梵網經菩薩戒的求受資格

一、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 我們先引用一段經文啊,看經...

學佛之人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

學佛之人,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存好心者,凡...

何時得與聖賢親

瓊枝瑤草色長新,別有乾坤世外春。紅藕華藏金砌鴨,綠...

人生的四法則

不知你看過以下經典名言否?如果不喜歡,那就去改變,...

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事業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

心是如何「作繭自縛」的

作繭自縛這個成語,借用蠶吐絲作繭把自己包在裡面,來...

【佛教詞典】唯識中道

法相宗所立,指一切萬有,唯識所變,乃非有非空之中道...

【佛教詞典】捨多壽行

(術語)阿羅漢二壽行之一。...

【視頻】廬山東林寺形像片《出塵》

廬山東林寺形像片《出塵》

【視頻】一念得失

一念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