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觀無量壽佛經

淨界法師  2021/12/0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九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九面,壬二、下品中生。

《觀經》的整個修學宗旨,一言以蔽之就是強調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就是說我們今天要成就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怎麼辦呢?你要透過一種正確的想像,才能夠跟彌陀的功德感應道交。所以本經它是一種以觀想的方式來跟彌陀感應道交,叫做觀想念佛。

那麼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看本經的修學,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觀察:

第一個從因地上來說,它是一種借假修真。佛法對於假跟真的定義就是說,這個法是生滅變化的、是暫時存在的,這叫假,那麼這個法是恆常、相續的,成就之後永遠不會失去的,這叫真。

比方說某一個慈善機構,到一個地方看到弱勢團體,他起了慈悲心去佈施這個團體,但是這個慈善家回去以後,可能就把它忘掉了,他沒有一種相續佈施的功能,回去以後該幹啥還幹啥。那麼這一念的慈悲心,當然在人天的善法當中,有它的意義,因為他創造一種善業,可以成就安樂的果報。但是從出世的解脫來說,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這只是一時的善念,我們叫做善業力。但是如果一個受了菩薩戒的人,他心中是有一種強大的勝解力跟強大的誓願力,他去做佈施的行為,這種行為我們叫做善根,就不是善業了。

我們要知道善業是一個假相,假相不是說沒有好處,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它不能相續。他是一個好人,但是他不是一個出世的菩薩。所以只要是這個法在你生命當中,他只是偶爾的出現,你偶爾去拜拜佛、你偶爾去做慈善事業,這樣子會對你生命當中,創造一種安樂的果報,但是從出世的角度來說,都沒有太大意義。但是你養成一種定課、養成一種願望去做一件事情,每天去做,這個就是善根,這對出世解脫的意義就重大了。

但是這個地方有個問題:為什麼善根是相續的?《楞嚴經》解釋說:因為它順從本性,因為它是你本性顯現出來的。你今天願意去佈施、持戒、忍辱、行六波羅蜜,那是透過智慧觀照而產生的勝解力,而且產生一種誓願力,我一定要成就。一個法有勝解力、誓願力支持的,這個就是真實的善根。

但是真實的善根是怎麼來的?是透過假相的觀察。你看本經就是這樣子,佛陀施設很多假相,極樂世界依報的假相,比方說蓮華觀、寶樹觀、樓閣觀,這些假相都是生滅的,但是你透過假相的觀察,你產生一種堅定的信心、堅定的願力,這就真實了。你觀察蓮華的時候,你看到蓮華的功德,你對極樂世界產生信心、好樂,這個是真的吧!因為在你的心中經常存在。所以出世的善根,是從假相的觀察而來的,這叫借假修真。當然這個假相必須是大智慧的佛陀施設的。佛陀出世以後他才有資格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施設很多的假相來引導我們,啟發我們的善根,只有佛陀做得到,菩薩分證,佛陀圓滿,所以我們在因地的時候叫做借假修真。

在果地的時候,尤其是臨命終的時候叫什麼?叫做真能破妄。有人就問一個問題說:我在佛堂當中用功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那我一天還有二十三個小時,活在世間的塵勞當中,用六根攀緣六塵、產生六識,開始放逸、開始懈怠,那我能夠往生嗎?我用一個小時的修學,抵得過二十三個小時的放逸嗎?

話不能這樣講,雖然你二十三個小時是放逸的,但是你那一個小時的相應,產生的善根是真實的功德。你過去放逸所造的這種虛妄的業力,那是一時的攀緣心、虛妄心,攀緣虛妄的境,產生一種虛妄的業力;而你在修行的時候迴光返照,把你真實的本性功德開顯出來──真能破妄,這跟時間長短沒有關係。

你看我們無始劫來造了那麼多的生死罪業,我們短暫的修學佛法,就能夠在臨終的時候,依止正念而往生淨土。為什麼?曇鸞大師說:就是因為你今天攀緣佛的功德,是一種真實的心、緣真實的境、產生真實的功德,所以真能破妄。在淨土宗這種觀念的建立很重要,因為你能夠在臨終的時候,產生堅定的信仰,就是你相信憶佛念佛的功德是真實的、我們過去所造的生死業是虛妄的。

真能破妄在佛法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央掘摩羅。你看央掘摩羅本來是一個外道,被他師父誤導:殺了一千個人,就可以升天。他是一個學過武功的人,他就到城裡面,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還少一個人。但是城裡面的人被他殺得幾乎沒人了,有些人是跑掉了,這個時候他想到家裡還有一位老母親,他要殺他的老母親,滿足一千個人。這個時候大慈悲的佛陀現前,因為他殺母是犯逆罪,他看到佛陀就要殺佛陀,佛陀就跑給他追,他永遠追不到佛陀,結果佛陀轉過身告訴他放下兩個字,他當下證得初果。

我們觀察這個故事的情境,央掘摩羅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他整個心實在是殺紅了眼,他這個人可以說是一個上品的瞋心,看到誰都想殺,那時候他的瞋心已經達到一個極限。那為什麼在佛陀說出放下兩個字的時候,他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反轉?因為他把他內心的善根激發出來,這個人過去生中都是大修行者,一時的糊塗。

《觀經》的九品,尤其是下品的三生,從下品上生到下品下生,全都是造惡凡夫,尤其是下品下生更不可思議,那是五逆十惡的罪業什麼都做盡了,在臨終緊急情況下,為什麼產生那麼大的反轉力,把地獄的火化成金蓮華?這樣的佛法的理論只有一個,那就是──真能破妄!

雖然他短時間的迴光返照,但是他把他的善根激發出來的時候猶如光明,過去所造的生死罪業猶如黑暗,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這個房間有一千年的黑暗,但是你需要一千年的光明,才能把黑暗破除嗎?不需要,對不對!你一瞬間的光明就可以把黑暗破掉!

所以在佛法當中說:這個人為什麼不能成就聖人、那個人可以成就聖人?關鍵不是說哪一個人煩惱比較輕薄。你看看經典,佛在世的時候,煩惱粗重的、罪業深重的,證果的人多了去了,非常的多,很多都是煩惱很重、造了很重大的罪業,但是只要這個人有善根,佛陀就有辦法來啟發他的善根,但是你要沒有善根那沒辦法,你內因力太薄弱。所以我們看觀經的下品,我們會有一種感覺:就是這個人能夠得度,跟他的善根有關係,就是你對真理的勝解力、還有你的誓願力,你想要去突破、想要去改變的願望,那個願力要強智慧要高。觀經的下品幾乎是這種情況,都是在臨終的時候,才聽到善知識的開導產生反轉,然後把他的光明現出來,然後生命產生幾乎是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這個車乘本來是往地獄跑的,結果轉了一百八十度到極樂世界去了。

這個地方我們能夠解釋的道理就是:因為他臨終的正念是真實的善根,猶如天上的光明,那麼他過去顛倒妄想所造的罪業,是一種虛妄的情境,猶如黑暗,所以光明能夠破除黑暗!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你要知道:我們內心的世界有真實的一面、也有虛妄的一面,但是關鍵是你要加強你真實的一面。

淨土宗,你善根薄弱就沒辦法修了,淨土宗它不攝受二乘種性、也不攝受人天種性,它只攝受大乘種性。你可以煩惱重、你可以罪業深,但是你大乘善根不夠、淨土善根不夠就很難!因為它臨終感應道交那個關鍵點,就在於你要大乘善根具足、淨土善根具足。

我們看經文就容易了解。那麼諸位把借假修真、真能破妄這兩個思想清楚了,你就能夠貫穿整部經的要義了。好,我們看這個講義的壬二、下品中生:

壬二、下品中生

這下品的都是造惡凡夫,我們先看第一段,這個人平常都造了什麼事:

(一)標名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

(二)正示

(1)正明生因

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

我們看下品中生平常他的行為,說有一類的眾生,這個人毀犯五戒、八戒。下品上生的在古德解釋說,下品上生他是沒有學佛的,但是下品中生一定是佛弟子,曾經學過佛法,否則他不可能去受戒,而且他經常親近三寶,所以這個人是一個佛弟子,他不是信基督教也不是信一貫道,他肯定是一個佛弟子。但是他受了戒之後,他可能就懈怠了,沒有熏習佛法、沒有熏習戒法,他就毀破了在家的五戒、八戒,乃至於他出家他也毀破了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那麼這個愚癡顛倒的眾生,不但是破戒,他還犯了在佛法當中兩個很重大的過失,就是盜三寶物。

盜三寶物的罪,為什麼那麼重呢?因為它本身是一個清淨的法財,因為這個居士供養三寶,是給人家做清淨修行用的,它本身是清淨的法財,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它體通十方,因為三寶物不屬於哪一個人,只要你來參加共修、參加打佛七你就可以受用,所以它的體性是十方的,所以你跟十方結罪。

這個盜三寶物有兩部分:

第一個叫盜僧祇物:所謂僧祇物簡單說就是盜常住的物品。常住的物品在戒律當中分成兩類:一個是常住常住物,這一類包括整個寺廟的田園、房舍所有的不動產,都叫做常住常住物。第二個叫十方常住物,就是寺廟當天拿出來給大家受用的飲食,任何人在打板的時候進入到大界,都可以去受用,任何一個出家人,叫十方常住物。這個叫僧祇物,又叫做常住物。

第二個盜現前僧物:這個現前僧物我們一般叫做,盜這個僧眾的物品。那麼現前僧物也有兩類:第一個是現前現前僧物,是說施主發心,只供養某一個寺廟的僧眾,限定某一個寺廟受用的,叫做現前現前僧物。第二個是十方現前物,是說施主發心,沒有限定某一個寺廟,是普遍供養十方僧眾;比方說在齋僧大會的時候,信徒拿去供養出家眾的,這叫十方現前物。

總而言之,這個愚癡顛倒的眾生,他造下了重罪──盜三寶物,而且還不淨說法,不淨說法就是為了名利而說法,那麼他造了以上的過失,更可怕的是他無有慚愧,這個人數數現行、都無慚愧。

這個無有慚愧,我們要解釋一下:當然在戒律裡面判一個人造業輕重,主要的就是慚愧心有沒有活動,一旦這個人慚愧心不活動了,他在造之前、正在造時、造了之後,三個時段通通沒有慚愧心,這個就重罪了。

沒有慚愧有兩種情況:第一種這個人起邪知邪見,他完全不相信因果,這是第一種。第二種人是因為懈怠放逸,他剛開始有慚愧心,長時間造了以後,也習慣了,但是他還是相信因果。但是這個地方他必須屬於第二種人,他不是邪知邪見的無慚無愧,他是懈怠放逸引生的無慚無愧。他如果是邪知邪見的,他後面就不可能得救了,沒有人可以救他了,譭謗正法就沒有救了,造五逆十惡還有救。所以他是一時的懈怠放逸,產生無慚無愧,以種種罪業來莊嚴內心,就是這個人已經是分不清楚善惡,造惡業造習慣了,用這個罪業來莊嚴。我們本來是用善業用波羅蜜來莊嚴內心,他用惡業來莊嚴內心。如此罪人,以惡業故,臨終的時候,應墮地獄。

這個地方這個惡人的定義,這個下品中生的人,我們看這個人的行為有一句話很重要: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在《唯識學》上說,罪業有兩種:一種叫做不增長業,一種叫增長業。

一、不增長業:是說你受了戒之後,平常戒持得很好,但是你在某一個時間、空間,遇到某一件事情,結果你造了一個重大的罪業,這叫一時的失念。但是你造了以後深感慚愧,在佛前發願從今以後永不再做,事實上你也沒有再造作了,叫斷相續心。那麼你生命當中就造了一次,叫偶一為之,這種在《唯識學》叫不增長業。它在臨命終不能產生引導的力量,因為這種業已經被你懺悔過、你也真實沒再造作,叫一時的失念。雖然你造過那麼一次,但是你後來如法懺悔了,而且你果然沒有再造作了,這也是一種罪業,因為你造過也算一個罪業,但是這個罪業叫不增長業,在臨命終它沒有產生引導的力量。

二、增長業:就是數數現行。你造了這個罪之後,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造作,這個業不管是善業、或是惡業,對你臨終都有強大的主導力量,叫做增長業。

那我們看這個人以諸惡業而自莊嚴,說明這個人他造罪業,犯五戒、八戒、破具足戒,不是偶一為之的那種,而是經常造作,這個地方他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是已經構成一種習慣性的行為,而不只是一時失念而已。那麼這個人造了增長業,在唯識的角度來說,他臨命終的時候,來生的生命會產生強大的引導,所以這個人應墮地獄,這個是做出的結論。但是這個人是有善根,雖然他今生因為煩惱的活動,造了罪業,但是他的善根是金剛種子沒有失掉,臨命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生命產生很大的變化。我們看第二段:

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這個經常造作破戒、盜三寶物的眾生,他的身口意累積了這麼多沉重的罪業,但是他臨命終的時候,整個地獄花報現前。

我們知道三途,有刀途、血途、跟火途。刀途就是畜生道,畜生道就是被宰殺,所以以刀為本;這個餓鬼道他是血途,因為他是飢餓,他吃一些膿血不淨物叫血塗;地獄的特點就是火,火途,他臨命終的時候看到火馬火牛,來驅趕罪人往地獄的火去奔馳。所以他在臨命終的時候,其實他已經是可以說地獄的花報,果報還沒有現前,花報已經現前,這是一個非常緊急的情況(即將墮到地獄去了)。但這個時候他遇到一個大乘善根、淨土善根具足圓滿的善知識,這個善知識以大慈悲為他開導了兩件事情:

第一、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

這個時候講道理也沒有用,直接把佛的功德表現出來,阿彌陀佛的十力。十力是一種智慧。當然這個地方,我相信應該是偏重在第十八願,彌陀的臨終接引: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臨終的十念,把這個十八願,彌陀的慈悲本願開展出來。

讚歎彼佛的光明,我們知道佛陀有相好光明,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但是相好我們很難去想像那種相狀,但是光明是最容易去捕抓的,就是說我們今天怎麼去觀想佛陀的存在?用光明,你念這一句佛號就有光明,就觀想你進入光明當中,得到彌陀的加持攝受,這個地方讚歎佛力不可思議。

第二、讚歎他內心的善根力不可思議,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我們解釋一下,這五分法身是整個佛弟子、大小乘共修的;戒、定、慧是約因地來說,是法身之因;解脫、解脫知見是法身之果。

首先我們看戒法身:簡稱為戒身。就是我們剛開始在持戒的時候,慢慢慢慢的從持戒當中產生勝解力、誓願力,然後產生一種遠離過失的功德。你很自然就會遠離過失,那表示你的戒身成就了。定身呢?定身成就,就是你經常的專注,你就會遠離種種的散亂跟掉舉。慧身的成就,就遠離世間的愚癡顛倒。這戒、定、慧三身,是約因地的善根來說。

解脫就是你身口意開始解脫一切的障礙,當然佛法的障礙,主要是煩惱障、業障和報障。解脫知見:解脫知見有兩層意思:一個人真實解脫以後,從自受用的角度,他自知解脫,如果他證得初果,一定知道自己已證得初果,不用佛陀印證;從他受用的角度,他也可以廣設方便,來引導他人趨向於解脫,他有方便力。

你看六祖大師,我們看經典,他這個人沒有讀過書,但是開悟以後,他能夠講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他講得出來。因為他得到那個道以後,他從道理當中能夠施設很多的語言文字出來,叫解脫知見。他自己解脫以後就會有靈感,會講出一些話來引導別人,去趨向他的功德,即便他沒有讀過書,他也可以講出一些巧妙的文字出來,這叫做解脫知見。當然你有讀書,你在表達上比較莊嚴一點,會比較好一點,但是你不管有讀書沒有讀書,只要這個人解脫以後,他們倆個講出來的話,那個道理是一樣的。

這個地方是讚歎內心的善根,戒定慧的善根,還有解脫、解脫知見的功德不可思議,讚歎心力不可思議。

所以在臨命終的時候,善知識讚歎佛陀的功德、光明不可思議,讚歎你過去你也是一個佛弟子,你看看你剛開始發心的時候,初心受戒的時候,你如此的善根也不可思議。這個人聽了之後,聞持應該是聽聞以後要受持,他應該要生起很深重的慚愧,迴光返照及慚愧心,那麼一念的慚愧心,去憶念他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種的善根,去憶念阿彌陀佛的佛號的功德,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時候因為他心念反轉,所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他的果報也產生反轉。所以他本來看到的地獄的火,就化成了清涼風,這個風吹過來的時候,就落下了天上的妙華,華中有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在清涼風吹過的天華上就隨華而到,來迎接這個臨終之人。

這地方我們解釋一下,他這個地方講到一個觀念:生命的轉變,是來自於內心的轉變!

我們先談一談,一個人為什麼會造罪,他的根源在哪裡?有些人說他煩惱重,他貪慾煩惱重、瞋心重、高慢心、忌妒心重,才會造罪。沒錯。那他為什麼起煩惱?在《楞嚴經》上說一個人會起煩惱、造罪,只有一個理由,就是他起了攀緣心,向外攀比的心,他這個時候真如不守自性向外攀緣。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你就看到你過去的業力,你就會看到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個跟業力有關係,這部分沒辦法改變,宿業所變現的影像你沒辦法改變。所以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啟動你過去的業力,生命就變成二分法。本來你安住真如的時候,生命是沒有好壞,它只是個影像而已。但是你開始仁者心動,這個世界就開始動了,生死業力、宇宙萬法也就開始動了,生命就變成了二分法,就有好壞了。有些東西你會起貪慾去追求,有些東西你會起瞋心去排斥,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第二個,你會產生錯誤的想像。業力給你的這種景像跟感受,這個是沒辦法改變的,但是你一定會生起顛倒想,認為應該去追求,這個對生命是好的,一定產生顛倒想。然後由業力過去的宿業,跟你的顛倒想結合,你就造罪了。

那麼《楞嚴經》它的意思就是說,那怎麼辦呢?怎麼去對治攀緣心?在《楞嚴經》認為:業力所變現的這一塊,我們沒辦法改變,所以生命是有百分之五十是做不了主的,就是你過去業力所變現的這一塊生命,哪些人會對你比較好、哪些人會討厭你,這一部分你沒辦法改變。釋迦牟尼佛身為佛陀,他也不可能事事如意,你看釋迦牟尼佛他的家族被滅,他的家族要被滅亡的時候,佛陀沒辦法改變,他用神通力阻止琉璃王不要去殺害他的家族,也沒有辦法,是業力這一塊。

一、不迷

但是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他不起顛倒想,所以我們的目的不是在消除業力這一塊,而是消除你的顛倒想。而在這個時候在《楞嚴經》它提出的就是戒、定、慧三身,不過《楞嚴經》意思是說:我們今天遇到人事問題的時候,是先啟動慧身不迷。你要先觀照這個景像是本來沒有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雖然這個人跟你講一些不好聽的話,但是你想這個都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所以上等人直接從不迷下手,就從生死業力中通過去,這個業就消了沒了,上等人不迷。

二、不取

但是不容易,完全靠智慧化解問題的人不多,那怎麼辦呢?不取。你要我不迷惑我做不到,我明明看他罵我是真的,那就不要取──不要住在上面。就算這個影像是真的,但我不住總可以吧,即便你罵我是如此的真實、你傷害我也是如此的真實,我可以選擇不把我的心住在上面,我可以去念佛、我可以去想一些未來光明的事情,透過無住啟發定身,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第二個不取。

三、不動

你這個智慧身、禪定身都薄弱,智慧的觀照也薄弱、禪定的安住力也薄弱,你又取著了,那麼在佛法當中最後的底線就是戒身了──不動,不要亂動!我現在心裡很氣,但是我先不動,靠持戒的功德來攝受你。

所以在《楞嚴經》是先啟動慧身不迷,不迷這個防線被破壞了,用定身不取,不取又被煩惱破壞了,就用戒身不動。所以持戒是整個身口意的最低防線,你連不動也被破壞了,那就完了!

《楞嚴經》對治攀緣心,它是三道防線。

善根人直接從不迷下手,觀想這個東西是我過去欠你的,還你就算了;禪定的人是這個境我不住,就像有人罵佛陀,佛陀說你端東西給我吃,端不端你決定,吃不吃我決定,我可以不住、不取;第三個我要求自己不要亂動。所以這個戒定慧三身在《楞嚴經》就是對治攀緣心,因為他所有根本都是攀緣心。所以我們開導臨終的人,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讓他向外攀緣的心,讓他迴光返照,就做這件事情,讓他迴光返照,你曾經修習的戒定慧,你過去生在佛堂中修習的戒定慧的善根,你還記得嗎?你在聽經的時候,聽聞阿彌陀佛的功德光明,你還記得嗎?你只要讓他憶念佛陀、憶念自己的自性善根,他就有救了!

我們一再強調:你一定要相信真實的善根,一定可以消滅你心中黑暗的罪業,你要相信!一個人一生在人世間打滾了七、八十年,臨命終的時候大家都是百感交集,不好受。你經歷了很多的人生恩怨,一路走來,心中所留下的痕跡,每個人都是心有千千結,那麼在臨命終這個緊急關頭之下,誰能夠提起正念,這是往生的一個成敗關鍵。

你的信仰很重要。當你提起正念的時候,你要深信你心中的善根是真實的功德,你內心的菩提心、對阿彌陀佛信仰的願力,那種願力、那種善根是真實的!你用真實的信心、真實的願力,去攀緣阿彌陀佛真實的功德,你相信你一定可以對治這一切虛妄的假相!

在佛法的角度,你可以生生世世的攀緣,你可以百千萬億劫的攀緣,但是你只要一念的迴光返照就夠了,一念的迴光返照,能夠消除百千萬億劫的攀緣。為什麼?就好像千年暗室,只要找得到電燈,一瞬間它就亮了,不用等到千年才亮。那他憑什麼臨終時,能夠把地獄的猛火,化成清涼風?憑什麼?憑的就是他臨終的迴光返照,他把心帶回家了。他以前是離家出走,一念迷,生死浩然;突然他遇到善知識的開導,迴光返照找到他心中的光明,把他真實的善根表現出來。

這種傳承只有大乘佛法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管你這個屠刀拿多久,只要你放下去就有救。但是,如果你臨命終繼續向外攀緣,那就沒辦法了,臨終有救只有一種情況,就是迴光返照。那如果你善根不夠,那這個用事相說,哎呀,這個人他也沒有錯你也沒有錯,講世間的對錯,那你生命就永遠沒有…所以你臨命終的時候,你想起世間的恩恩怨怨,你迴光返照──世間就沒有對錯,你那個時候就沒有對錯的概念,這才對。不是說結論你對他錯,你有對錯概念表示你沒有迴光返照,還是向外攀緣,那就沒辦法。

在《楞嚴經》你只要向外攀緣,再大的善法都救不了你,這個是生死的善法,你臨終的時候能夠有救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你迴光返照,把世間的對錯概念全部放下。所以到臨命終的最高境界,就是覓之了不可得,這個最高境界。世間的善人是說:不錯喔!你一生做了很多善事,這是中等人。你還認為你做了很多善事,那你心還是向外攀緣,攀比善法。臨命終最好的憶念,就是憶念真如─何其自性本來清淨;第二個憶念你的菩提心,清淨心裡面有無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第三個憶念彌陀的功德;你就成功了!

這個人就是因為臨終得到正確的憶念,所以他能夠從地獄猛火,化成清涼風,從向外攀緣的心,而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順從本願。

我們看他最後的結果:

(2)捨報往生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

這個人在人世間,他在今生是造了很多罪業,但臨命終的時候,善知識的引導,把他過去的善根啟發出來,啟發以後到了極樂世界,在臨命終的時候,如一念頃就是很短的時間,就到了七寶池、八功德水的蓮華當中。

(3)華開遲疾

經於六劫,蓮華乃敷。

那麼,在蓮華當中待了多久?待了六劫的時間。當然這個時候不能見佛了,但是他在極樂世界裡面,每天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但是他的身心是安樂的。在經典上說:即便他不能夠離開蓮華,在蓮華當中,他也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4)華開得益

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

(三)總結

是名下品中生者。

經過六劫,蓮華才開;蓮華開以後他沒有見到阿彌陀佛,見到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清淨的法音來安慰這個人,鼓勵他說:你雖然曾經造了罪業,但是你現在如法懺悔了,懺悔則清淨、懺悔則安樂;那麼為說大乘甚深經典。

大乘甚深經典是開示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一切法本來是沒有的,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罪業、本來沒有生死,一切都是我們一念的妄動,才有這些如夢如幻的生命產生,你現在迴光返照,就像一個人從夢中醒過來,當然是覓之了不可得,開顯大乘無生的道理。這個人聽了起大歡喜,就發了菩提心,這是下品中生。

下品中生的人,是一個標準的佛弟子,智者大師對於下品中生的人,總結四個字,說這個人是怎麼回事:是一個善惡交雜之人,這個善,就是這個人有善根,要不然他也不可能遇到三寶、去發心受戒,他有善根這不能否定。第二個惡,這個人肯定煩惱粗重,經不起誘惑犯戒、破戒,但是他在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的開導,把他的善根啟發出來,所以產生重大的反轉。

不過,這個地方智者大師也提出一個看法說:為什麼他到極樂世界才發無上菩提心,不是說三輩往生都發菩提心嗎?古德解釋說:因為這個人過去生中,應該已發過菩提心,或者今生也發過菩提心,後來一時忘失了,到了極樂世界,經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開導以後,再重發菩提心。但是菩提心的善根是不會失掉的,所以他以前的菩提心只是一時的忘失,叫重發。

這個地方講到下品中生是一個善惡交雜的佛弟子,他的往生情況。我們看《觀經》的最下品,下品下生,我們先看這個人平常的所作所為,先看經文:

壬三、下品下生

(一)標名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

(二)正示:

(1)正明生因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那麼下品下生的人,他作不善業,有很多很多的重大過失,比方說五逆十惡,五逆:在整個有為的造罪裡面是最重的,就差沒有譭謗正法而已,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合和僧;十惡業是身三、口四、意三,乃至於他不但是造重大的五逆十惡罪,具諸不善,有很多身口意的過失。那麼這個愚癡顛倒的眾生,以罪業之因故,應墮惡道,經歷多生多劫無間地獄的痛苦。這個地方在《楞嚴經》說:造五逆的重罪是要墮無間地獄的。

無間地獄我們解釋一下:無間地獄又叫阿鼻地獄,是說這個人造的罪業太深了,在所有地獄裡面是最重大的。為什麼叫無間呢?它有五種的無間:

第一個、趣果無間。就是這個重大罪業的人,臨終的時候沒有經過中陰身。世界上有兩種人死的時候,不用經過中陰身:第一個大善之人,他的善根很快成熟,他臨終不用在那個地方真妄交攻,他臨終的時候正念又很清楚,來生要去哪裡也很明確,所以不需要經過中陰身,他直接從臨終的正念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大善之人沒有經過中陰身的停留,他沒有經過中陰身的停留。第二種人是大惡之人,他是臨終的時候直墮阿鼻地獄,沒有經過中陰身。那麼正常人,他要到中陰身七七四十九天,七天一死,最多四十九天一定要投胎。那麼墮無間地獄的人,他趣向果報是瞬間的。

第二個、身形無間。一人亦滿多人亦滿,他到地獄去,他不是只有在一個地方受,他是所有地獄裡面的痛苦的地方,他都發覺自己在那邊受苦。他自己一個人發覺,他同時在油鍋同時在刀山,就是一人亦滿眾人亦滿,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感覺的,身形無間。

第三個、受苦無間。他受的痛苦沒有休息的,其他的地獄受完苦,有暫時的休息,這個無間地獄,從白天到晚上從來沒有休息,它的痛苦是相續的。

第四個、命根無間。這個人一天當中萬死萬生,死了以後一陣清涼風吹過來,他又醒過來,醒過來繼續受刑,那麼折磨到死,之後又醒過來,所以他的命根無間。

第五個、經劫無間。他經歷的時間也是沒有間斷,這個地獄已經結束了,他還要轉生到其他地獄去,叫五無間罪。

那麼這個人造了五逆罪,當然他是要墮入無間地獄,但是這個人有善根,所以臨終的時候產生了重大的變化,我們看第二段: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這個愚癡的造五逆十惡的癡人,在臨命終的時候,這個人是有福報力,遇到了大乘的善知識,善知識為他宣說三件事情:

第一個種種安慰,善知識先安慰這個人。因為這個人造了罪業,臨終肯定會躁動不安,非常的恐怖、不安。那麼他是怎麼安慰呢?古德解釋說:應該是開導他,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雖造惡業,但是真如本性並沒有失掉,引導他去憶念真如,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把他的心先安定下來。

第二個為說妙法,這個妙法是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力不可思議。看後面的經文,應該是讚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憶念一句佛號,就能夠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名以召德為說妙法。

第三個就叫他實際付出行動,趕快憶念佛陀,教令念佛。

那麼這個人為痛苦所逼迫,罪業已經起現行,他來不及憶念佛陀了,善知識告訴他說:你不能憶念佛的功德、不能憶念佛的光明,沒關係,你就稱念佛號。這個人,在緊急情況,至誠懇切的稱念佛號,念念相續,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就是皈依,那麼在稱念佛名的過程當中,念念消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這個地方,生命的反轉來自於臨終善知識的開導。這個臨終的開導,我們也跟大家說明一下。那麼臨終開導,講得最完整的就是印光大師,他提出臨終三要:

第一個,我們到臨終者的面前,第一件事情善巧開導安慰,以生正信。你最好對這個亡者要有所了解,一般來說,你一定要他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尤其是厭離娑婆更難,因為他在娑婆世界待太久了。

如果說這個人是福報很大的人,今生快樂的時間多、痛苦的時間少,那麼他臨終一定會貪戀娑婆,這時候你用無常觀對治,無常觀是專門對治這些福報大的人,人世間本來就是暫時的、緣生緣滅的,沒有一個人可以長久的,你現在因緣結束了,不要老是活在過去,你要往前看,要活在未來,來生去哪裡比較重要,不能再回憶了,要趕緊往前走!所以你要是遇到福報大的人,他肯定是流連忘返、捨不得放下今生,用無常觀破他對過去的執著。因為他過去留下來很多美好的回憶,使他走不開。

(相反的)這個人一生當中,身體也病痛、子女也不孝,受諸痛苦,他今生的痛苦吃得很多,那不要用無常觀了,直接用苦諦觀,直接跟他說:你今生吃了這麼多苦,來生還要走一次嗎?直接用苦諦觀來刺激他,讓他直接往前衝。

如果這個人他今生有重大的罪業,那只有一個方法,先講無生,業性本空。我們看善知識的開導,遇到罪重的人都是先開導無生觀: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業也是因緣所生的,你要先把罪業放下,到極樂世界再去處理,這個時候不能再憶念罪業了,憶念真如本性,覓之了不可得,從生命當中先把生命歸零,你今生做對做錯都要放下,先找到你的家,你從什麼地方來。先從一念清淨本性讓他先安住,這個是針對臨終造罪很重的人。總而言之,你要善巧開導安慰,讓他產生對極樂世界的信願。

第二個,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以印光大師的意思分成三班,一班念兩個小時換班,他的意思是,斷氣後開始算起念八個小時。

第三個,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臨命終的人,他是在床上往生也好、在椅子上往生也好,他是什麼樣的姿勢,你都不要去動他。不要說要把他弄好看一點,不要這樣,你多事,因為你一搬動,對他來說會產生干擾。所以不要去搬動、也不要在他面前哭泣,免得破壞他的正念跟善根。因為臨終的人最怕起攀緣心,世間上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你心動。

所以《楞嚴經》說:一念動,無量無邊的生死等著你!一念妄動很可怕,所以他好不容易把心調整到最好的狀態,已經給他善巧開導、佛號也相應了,這個時候他也進入彌陀的光明,如果你在他面前哭泣,又讓他從佛號裡面出來,就開始仁者心動,那就完了。那前面的開示通通白費了,所以你要哭泣就到隔壁去,不能在他面前哭泣。

這個是臨終的開導,所有的臨終之人,我們看到,我們來回憶一下,前面的第四十頁第四行,你看:這個人臨命終的時候,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後面都有講到一念頃、一瞬間,就是說臨終的正念,必須有兩個條件才能夠成就往生:第一個無間念,相續,中間不能有妄想插進來。第二個無後念,他正念以後沒有再生起妄想的攀緣,就是他這個正念要一直相續到他往生才可以。所以中間不能有人來破壞他的正念,一旦破壞正念就前功盡棄了。必須是無間念、無後念,這是往生的兩個重要條件。

我們看最後一段,往生以後是怎麼回事:

(2)捨報往生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個臨命終的人,他在臨終的時候,應該是地獄的火也現前了,這個時候遇到善知識的開導,開始迴光返照──憶念真如本性、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把他心中的善根的正念現前,整個攀緣心通通不動。所以他這個時候,一方面消除重罪,一方面見到了彌陀的功德現前,他見到金蓮華,像太陽一樣大,安住在這個人的面前,很清楚分明的現前,這時候,於一念頃就往生極樂世界。

(3)華開遲疾

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

往生到極樂世界,先待在蓮華當中滿十二大劫,這個時間也不算短,但在極樂世界的蓮華,他沒有生老病死的折磨,身心安樂,他在那個地方修學佛法。

(4)華開得益

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三)總結

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十二大劫以後(蓮華開了以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大悲音聲來開導諸法實相。諸法的真實相,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以無生的智慧觀察業性本空,來滅除他的生死重罪。這個人聽了以後,起大歡喜;起大歡喜就是這個人業障消除了,所以他有會法喜,發了無上菩提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品生觀。

下品下生者,大概這個人在人世間的標準,是一個罪大的惡人,造了五逆十惡罪。我看古德的註解說:大乘經典很多不思議的境界,但是你讀完大乘經典,最讓你感到震撼的是《觀經》的下品下生。他不是覺得不思議,是覺得很震撼,這個人造了這麼重大的五逆十惡,竟然臨終一念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憶念佛號,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以十法界來說,這個人等於是從最底層的地獄法界,直通佛法界。因為到極樂世界等於是成佛,你永遠不退轉,你只有一個方向,成佛而已,你不可能再墮落到凡夫,也不可能墮到二乘。

所以觀經的下品下生,等於是直接從地獄,把這個人直接地獄、餓鬼、畜生,然後再從六道輪迴到這個三善道,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到佛,他等於是從地獄法界直接把他拉到佛法界去了,令人不可思議。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信願行三資糧和念佛的方法

諸位善知識,今天奉家師慈老的面諭,與諸位結緣,並請...

念佛成就了一尊肉身菩薩

這是發生在浙江省岱山縣衢山鎮法華禪院的一件真實奇事...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中生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

佛號讓地獄變清涼

佛陀證得無上的佛果以後,很多人跟著出家學道。在佛陀...

念佛為何常出現不念自念的狀態

問: 有個居士以前很精進念佛念了二十年,到了九十歲...

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嗎

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我這裡也點示了下,這點我們一定...

弘一大師也崇信念佛

弘一大師以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

行住坐臥把持一句佛號

我們打的是佛七。就是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行、住...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卷上.聆志居士念誦)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大藏經】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為什麼要求生西方而不求生東方

問: 請問法師,東方淨土和西方淨土有何差別?為什麼一...

附佛外道與神通

我們一般最難分辨的是附佛法外道。就是依附在佛法裡,...

內心要常懷感恩

佛法很高深,所以我們要學習。學的道理越多,在生活當...

惟賢長老《儒釋道三教文化各有特點》

我今天來到這裡(三學書坊),很高興,為什麼?這裡有...

一位善良新娘的真實故事

那是民國九年的時候,有一則真實的傳奇性的故事:有一...

為何五蘊的身心世界,本質卻是真如本性呢

菩薩遇到因緣的假相,第一件事情,不是馬上處理,先觀...

五戒裡面為何不允許飲酒

世間有很多東西是非常誘惑人的,如果不去克制自己,就...

佛教的真理

何謂真理?在古希臘,「真理」是指公開展現在人的理智...

佛教如何看待「化解太歲」

化解太歲,又叫順星、拜斗。有法師反對和批評。有僧人...

古代高僧的嘉德懿行

翻開中國曆代的高僧傳記,我們會發現這些高僧都具有常...

梵網經菩薩戒的求受資格

一、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 我們先引用一段經文啊,看經...

學佛之人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

學佛之人,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存好心者,凡...

何時得與聖賢親

瓊枝瑤草色長新,別有乾坤世外春。紅藕華藏金砌鴨,綠...

人生的四法則

不知你看過以下經典名言否?如果不喜歡,那就去改變,...

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事業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

心是如何「作繭自縛」的

作繭自縛這個成語,借用蠶吐絲作繭把自己包在裡面,來...

【佛教詞典】唯識中道

法相宗所立,指一切萬有,唯識所變,乃非有非空之中道...

【佛教詞典】捨多壽行

(術語)阿羅漢二壽行之一。...

【視頻】廬山東林寺形像片《出塵》

廬山東林寺形像片《出塵》

【視頻】一念得失

一念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