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觀無量壽佛經

淨界法師  2021/12/0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五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一面,庚三、後三觀明三輩往生。

佛法對人生的解釋,是從因緣的角度來解讀人生的,說諸法因緣生。當然,這個觀念世間慈善家也提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但是世間人在提出因緣觀的時候,它的內涵只有今生──今生造善成就安樂的果報、今生造惡成就痛苦的果報。佛法的因緣觀不是這個意思,佛法的因緣觀是三世兩重因果,所以佛法的因緣觀是隔代受報。是你前世造業今生得果報、今生造業來生得果報,它要經過一個時代的成熟,先有種子慢慢去成熟,最後才得果報。所以這個思想就變成一種生命相續的思想。

佛陀曾經用流水來比喻我們人生,說人生就像無止盡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它也一定會從現在流到未來。那麼這個地方比較重要的是,過去是怎麼回事我們就不談,佛法很少談過去,因為過去不能改變,往者已矣,佛法所重視的人生觀是:你未來要去哪裡?你將往哪裡而去?這一部分是比較重要的──來生的規劃。

我們生命的水流有兩種力量在引導著我們,每一個人,不是每一個人,修行人有兩種力量:

第一個力量,是過去業力所變現的相狀。這個地方特別是指五欲的相狀──財、色、名、食、睡。這些有漏的相狀在刺激我們內心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感受、一種樂受,這個樂受就會對我們產生一種牽引的作用。我們一般人沒有經過佛法的修學,沒有經過佛法的訓練,都是活在自己的感覺裡──誒,你為什麼這樣?因為我感覺很好就去做了。所以我們一般人很難跳脫過去的業力,因為你太重視你的感覺,所由感覺產生的思想,這個是趨向於生死輪迴,這是一個很強大的力量、生死輪迴的力量。

你看《楞嚴經》破妄顯真,它破的妄是什麼呢?就是感覺引生的思想,全部是虛妄的。連阿難尊者出家,是緣佛的相好──佛陀問他說:你為什麼出家?我是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很歡喜而出家的。佛陀說:這樣的發心是屬於生死業力,即便是善,也是生死的有漏果報,因為你是感覺嘛,感覺很好就出家了。這種力量在我們生命當中,是一個很強大的一種引導。

另外一個力量是佛陀出世之後,佛陀也創造一個相狀來引導我們,就是種種的波羅蜜的相狀。比方說佛陀施設佈施的相狀,來引導我們行佈施;比方說佛陀施設很多持戒的相狀、忍辱的相狀,來引導我們,乃至於從淨土宗的感應道交,創造了──南無阿彌陀佛的音聲,來引導我們;或者是本經所說的蓮華觀、寶樹觀、樓閣觀、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依正莊嚴的相狀來引導我們。

那麼,佛陀出世以後他為什麼要用相狀來引導我們?而不是用他自己的功德來直接傳送給我們?這一部分,在《法華經》佛陀有說明,佛陀說: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佛陀說:我把我的功德,我把我佈施的這種智慧送給你,你沒辦法接受,因為你有著,凡夫的心不能直接趨向真理,不能趨向無相的真理。他要有一個相狀來引導,他要有所住。說我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我一念不生、阿彌陀佛也一念不生;阿彌陀佛的心是如、我的心也要是如;感應道交我們做不到,我們要有一個相狀來攀緣,攀緣音聲、攀緣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才能構成感應道交,這就是本經修行的主要觀念,叫做借相修心,或者說借假修真。

剛開始我們在攀緣蓮華的時候,它是一個假相,它不是極樂世界的蓮華。但是這個假相你不要忘了,它是佛陀施設的假相。大智慧的佛陀──為實施權,施設的假相,這種假想能夠引導我們趨向真實的功德。

在東晉時代有一位大學者叫劉宜民,這個人大家可能都聽過,在當時很有名。他自中年以後,就不想做官,不想跟那些貪污的官吏同流合污,就罷官返鄉,然後參加慧遠大師東林寺的白蓮社,這是專門在念佛的。不過慧遠大師跟善導大師不太一樣,慧遠大師的念佛是修止觀,持名跟觀想配合,所以他在寺裡造了很多的蓮華池。

這位劉宜民居士,他一生當中見過阿彌陀佛三次:第一次看到阿彌陀佛放光;第二次在修止觀的時候,看到阿彌陀佛摸他的頭;第三次的時候,看到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的蓮華現前,這個時候,虛空中就有一個音聲告訴他說:你可以喝喝看!他果然拿這個水起來喝,特別的甘美,而且全身的毛細孔放出香氣來,他就知道他的淨業成熟了,所以他隔天就召集大眾,跟大眾告假說:我要往生淨土了,我的淨土的業成熟了。他就拿了三炷香:第一炷香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二炷香供養阿彌陀佛,第三炷香供養十方諸佛跟《妙法蓮華經》,供養完以後,拜下去就往生了。

關於這個公案,在《淨土聖賢錄》裡有記載。這公案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剛開始他只是人的果報體,也沒接觸過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對不對?他是依止佛陀所開演的相狀──佛陀告訴我們怎樣觀七寶池、八功德水……用語言文字的相狀,讓心中顯出一個影像來。這個影像是什麼?當然是假相,它不是極樂世界的相狀,但是借假而修真──這個假相能引導我們,慢慢的因緣成熟了這叫做不思議的熏習,結果有一天,八功德水果然出現了,他真的是可以喝到這個水。

佛法的修學,基本上都叫借假修真,不是只有止觀而已。我們沒有佛的功德,我們只有凡夫的煩惱跟罪業,但是我們接觸佛法之後,慢慢的學習、慢慢去改造自己,靠佛法的佈施相狀,慢慢引導我們,唉,我們也出現佛的功德,這個也叫借假修真。所以叫: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佛陀必須要安住我們,用可以接受的相狀來引導我們。

本經亦復如此。我們沒有一個人去過極樂世界,也沒有一個人看過極樂世界,沒關係,大智慧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在本經當中,安立了很多語言文字,我們照這個文字相去觀想,就能夠把極樂世界的真實功德創造出來,是這個意思。

庚三、後三觀明三輩往生(分三:辛一、第十四上品生觀。辛二、第十五名中品生觀。辛三、第十六下品生觀。)那麼前面的十三觀,都是屬於偏重在因地的止觀,這以下講到果地的差別。後三觀,是指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觀,說明三輩往生的差別相狀。三輩包括上輩、中輩、下輩三輩。這當中有三科:第十四上品生觀、第十五名中品生觀、第十六下品生觀。辛一的上品生觀又分成三小科:一、上品上生;二、上品中生;三、上品下生。

辛一、第十四 上品生觀(分三:壬一、上品上生。壬二、上品中生。壬三、上品下生。)我們看上品上生的因果相貌,我們先看他的因地─這個人為什麼能夠上品上生?他在做人的時候修了那些功德?我們先看他的因相:

壬一、上品上生

(一)標名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

(二)正示:

(1)正明生因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以及韋提希,所謂上品上生者,上品上生以下有三段,先看第一段最為重要,因為它是往生的正因。

說有一類眾生,他心中有一個願望,來生希望能夠到淨土去,到阿彌陀佛淨土去,怎麼辦呢?心中你一定要發起三種心,即便往生。這個即便很重要,即便就是當下就能夠往生,也就是說你具足了三心,你就已經成就往生的條件。

這個《觀經》的九品跟《無量壽經》的三輩,它是有相通的。蓮池大師說:《觀經》的九品跟《無量壽經》的三輩,關鍵在這個相通的地方在這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相通的。當然修行有差別,因為《無量壽經》的三輩,它的上輩、中輩、下輩全部是修善業,但是《觀經》的下品,是造惡凡夫啊,所以修行上有優劣的差別,但是根本功德──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部分是相通的。

我們先看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有三種心合起來才叫菩提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這三種心態是往生的主要條件,也就是你想要往生,你沒有具足這種心態,你就不可能往生!

這三種心,古德的批註有很多種,最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智者大師的註解,一個是善導大師的註解:

一、智者大師:他是從一種廣義的成佛之道來解釋三心,因為智者大師的想法是認為:為什麼要往生淨土呢?因為你要成佛,你不是到淨土受快樂而已,所以他是從長遠的成佛之道角度,來解釋三心。

二、善導大師:他是從一個比較狹隘的求生淨土求往生的角度,來解釋三心。

這兩種解釋,我們都加以說明,它有相輔相成的觀念。

首先,看智者大師廣義的三心:

一、至誠心

這個至誠心是指真實的心。真實的意思是說:你做任何事情,心中不能夾雜任何的顛倒妄想,很真實,沒有任何的妄想。那怎麼做到呢?智者大師解釋真實的心,他以正念真如來解釋。我們的心一般是活在妄想中,由感覺的刺激而產生一種想像,然後就跟著感覺所帶動的想像而轉,叫做心隨妄轉。但智者大師說,我們現在慢慢訓練自己─迴光返照,觀察我們內心深處,你從什麼地方來?找到我們最初的本來面目──清淨本然、週遍法界。

正念真如,它其實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來無所從:我們的生命從什麼地方來?事實上生命沒有所謂的開始。我們的色身、思想怎麼有的呢?是從空性來的。生命是無中生有的,本來是清淨本然,後來打了某種妄想,這個妄想就帶動了業力,這個業力熏習真如,慢慢慢慢就把你現在的色心諸法創造出來,就這麼回事。

第二個、去無所至:你是從無中而生有的,所以我們是從空性而來。說那我死了以後,我到哪裡去了呢?我們也回到空性去。所以人生在《楞嚴經》講到從真如的角度來看,人生是沒頭沒尾,我們沒有一個人有結果的!你做得很成功,到最後也沒有結果,我們只留下業力這個東西,其他通通沒有,其他只要跟果報有關係的全部都沒有了,只留下人生的過程;留下點點滴滴,你面對人生的心態,你面對人生的業力,人生只有留下過程,結果通通沒有!因為你也往空性而去了。然後來生又創造另外一個新的環境新的相貌出來。

所以正念真如它的思想是空觀,讓我們離一切相。因為這所有的相狀都是暫時的──我們從空性而來,我們將往空性而去,所以真實心是一種空觀的智慧,讓我們遠離妄想,這叫真實。

二、深心

這個深心是屬於假觀。智者大師解釋什麼叫深心呢?就是:佛果深高,發願祈求成就,就是深心。你看到佛陀有無量的功德,你內心產生一種願望,要能夠成就這種功德。那麼有古德解釋就更簡單一點說,什麼是深心呢?就是樂集一切善法!我們對於種種波羅蜜生起歡喜心、積集善法,那麼這個深心,其實就是一種善巧方便、積功累德的一種假觀,叫深心。

三、迴向發願心

回身發願心就是大悲心,心中發願救拔一切眾生的痛苦。

這個就是智慧的心、善巧的心和慈悲的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當然還要配合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以上是智者大師解釋三心,他是從智慧跟慈悲的角度來發明三心的內涵。

我們再看看善導大師,他是怎麼解釋三心:

善導大師解釋三心,他不談長遠的成佛之道,他先談談說,你現在是一個生死凡夫,你如何能夠往生淨土?先談這一塊。所以他的三心的主要思想,已經不是建立在智慧跟慈悲,而是建立在順從本願這四個字,他以順從本願來貫穿三心。

首先,他說什麼是至誠心呢?這種真實的心怎麼做到呢?

他說:阿彌陀佛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每一個念頭所起的三業,都是從真實心去造作的──以真實心來上求佛道、以真實心來下化眾生。所以我們身為阿彌陀佛的弟子,我們也應該隨順阿彌陀佛的本願。因為隨順彌陀的本願的關係,我們依止真實的心,願離娑婆一切雜染的因緣,我們也依止真實的心來欣求極樂世界的功德,乃至於以真實的心來身業禮拜、以真實的心口業稱讚、以真實的心來意業讚歎彼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

智者大師他引導我們真實的心,是從智慧跟慈悲這兩個角度切入,他是比較屬於智慧型的;那麼善導大師這個真實心,說我憑什麼能夠遠離妄想呢?我憑的就是我要聽阿彌陀佛的話、我要跟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的因地,依止真實心修習種種功德,所以我也應該如此的去做,他是這樣講的。

二、深心

智者大師解釋深心,是樂於修習一切善法,但是善導大師解釋深心,是一種信仰的心,對阿彌陀佛功德的一種真實信心,叫做深心。這個真實信心有兩個內涵:

第一個,你身為阿彌陀佛的弟子─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我是生死凡夫,從現在開始每天用功不吃飯、不睡覺,以我自己的力量,我決定不可以往生,不可能。那怎麼辦呢?

第二個,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必得往生。我相信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有足夠的力量救拔我,所以我對阿彌陀佛通身靠倒,產生真實的信仰,這叫深心。深心不是去廣修波羅蜜廣修功德,就是說:我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已經夠了,他救拔我已經夠了,我只要相信他、依靠他就可以了,這叫深心。

三、迴向發願心。

所謂迴向發願心,就是把前面種種真實的心跟深心的功德,至心迴向發願,把所修一切的善根,迴向──願生彼國,這個叫三心。

善導大師的三心,完全扣著彌陀的本願來發的,就是順從本願,你不要有個人的想法,這個就是三心具足。

這兩個都不錯,這兩個都可以有需要。因為你為什麼說一定要善導大師呢?因為你不依善導大師的心,你臨終的時候,你那個皈依的心不夠,所以善導大師的三心,是以一心歸命、感應道交,先求感應道交。但是那為什麼要發智者大師的三心呢?你到極樂世界你幹什麼呢?你還是要成就佛道,所以你必須把菩提心的種子,先把它成就。所以一個是短期目標皈依的心,一個是長遠規劃成佛之道的菩提心,這兩個三心都很重要。這是往生的必要條件,所以具三心者必生彼國,這個地方再加上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必生彼國了。

第二個,因地修諸功德,這個修諸功德就不是必要性,因為你的功德優劣、好壞,就影響到品位高低。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這個三種指的是三種差別,三種的功德,而可以而得往生,所以這個當得跟即便往生就不一樣,即便往生就是說它是一個必要的主要因素,當得往生就是次要因素。

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慈心不殺,前面說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是人天的善業;具諸戒行,是受持三皈、具足戒行,這是屬於二乘的善業。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依止大乘經典而發起菩提心、成就菩提善根,這是屬於大乘的善業。

前面這三個就是淨業三福。

三者、修行六念

這個六念,古人解釋說只有上品才有。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我們簡單解釋一下: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但是在菩薩戒裡面說,我們在佛的三身當中跟我們關係最密切的是哪一身?對了,應化身。你看我們拜的都是本師的應化身,很少人早晚課會拜佛的法身和報身,很少。為什麼?雖然佛的法身、報身功德甚深廣大,但是真正對我們很大恩惠的是在兩千五百年前他示現出生,陪著我們成長、為我們修行成道說法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是這一期的應化。對我們恩惠深重的是應化身,因為他陪伴著我們成長。

所以在念佛當中,我們憶念佛陀有說法之恩。假設沒有釋迦牟尼佛從大悲的涅槃當中,示現八相成道、來到我們人世間來說法,沒有一個人會知道真理,那就完全活在自己的感覺跟妄想中,就跟著感覺走,那就不知道該往那裡去了?就不知道!我們沒有一個光明的引導,所以憶念佛陀有說法之恩。那麼法呢?這個法,主要是佛陀宣說的語言文字的大小乘經典,法有開慧之恩,開啟智慧。僧有住持之恩,這些剃髮染衣的僧寶,佛陀滅度以後,佛法之所以不會斷滅,就是靠僧寶住持正法、續佛慧命。

念佛、念法、念僧,這個是憶念他力的加持。那麼憶念自力是憶念自己佈施、持戒的功德。念天,這裡的天是指真理,真如的道理,真如本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一個人修行六念,就算這個人不出家,如果你一個人經常憶念六念,你的心大概也不會在世間名利上打轉,也是很淡泊。

所以古人在把三輩九品配合起來的時候,他發現有一個問題:說《無量壽經》的上輩是出家的,佛陀親口說出家才可以上輩往生,但是《觀經》的九品,沒有提到出家,而且它的當機眾還是居士韋提希夫人。但是你注意看,他想修行六念,他就是說,他的重點不在於你的外表現在家相、出家相,但是你一個人能夠修行六念,六念是出家比丘、聲聞人每天要憶念的,所以這個你一個人能夠修行六念的人,大概你的心已經不在世俗上打轉,那種出世的情操,已經生起來了。

那麼你把前面的三種功德──迴向發願,願生彼國。這個很重要!因為這三種功德,不是往生的正因,所以要透過迴向,你還要多一個迴向。前面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用迴向,因為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它本來就是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主要因素,但是修諸功德,就要透過──迴向發願。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這是講修學的時間。你發菩提心、修學三種功德,最少是一天乃至七天,就能夠往生淨土。

所以在上品上生的因地,講到兩個重點:第一個是菩提心的強弱,第二個是修學功德的優劣;一個是菩提心,一個是所修功德,積功累德的這個資糧的優劣;這是講到因地的修學。

我們看上品上生它果地的功德,看經文:

(2)所感聖緣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

我們看這個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迴向發願,願生彼國的菩薩,他在臨命終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他,因為平時特別的精進勇猛,對於菩提心、積功累德,特別的勇悍、無所畏懼,那麼臨命終的時候,招感阿彌陀佛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光中的化佛、阿彌陀佛光中化佛,還有旁邊的大比丘僧眾,還有無量諸天,這個極樂世界的天人眾,乃至極樂世界的七寶宮殿,這個時候在臨終的時候,皆悉現前。這個時候現前以後,觀世音菩薩就執金剛蓮華台,上品上生是金剛台,上品中生是這個紫金台,金剛台是最高級的,大勢至菩薩到行者面前,就是這個觀世音菩薩拿金剛台在行者的面前,這個時候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

我們看上品往生的人,阿彌陀佛一到的時候,第一件事情不是先說法,都是放光照耀你。這一點,在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說:為什麼阿彌陀佛要先放光照耀我們呢?因為臨命終的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所畏懼,所以必須要阿彌陀佛光明的安慰、引導,才能夠生起正念。所以阿彌陀佛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就是來消除我們這種憂慮的心情。

光明照了之後,阿彌陀佛與諸菩薩授手迎接,阿彌陀佛就伸出了右手。阿彌陀佛的接引相,左手是拿蓮華,右手是伸下來,來接引這個修行者。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無數菩薩,這個時候都來讚歎這個修行者─勸進其心,讚歎他平時修習很多的功德、發菩提心,也勸他萬緣放下而求生淨土。這個地方所發生的時候是在什麼時間?是在臨命終還沒有死亡的時候。

我們解釋一下:淨土的往生是沒有經過死亡的,所以你往生是在今生成就的,今天生沒有經過死亡的階段。我們在臨命終的時候,有三個階段,一個人即將死亡的時候:

第一個是明利心。明就是明白的明,利就是利益的利。明利心就是他死亡到來的時候,他的頭腦清楚的時候,頭腦很清楚。你看一個人他生病很久,他突然間清楚了,這個人準備要往生了,這是一種迴光返照,你看那個蠟燭,快燒完的時候,會特別亮起來。所以你看這個人平常都不太講話,突然間醒過來清楚了,這個人差不多要往生了,就是明利心現前,而你要往生是這個時候,這個是大好時機。你將死未死的時候,有一段時間頭腦很清楚,就是明利心的時候,你這個時候要趕緊憶佛、念佛。如果明利心這個時間過去了,可能是幾個小時,或者幾天的時間過去了。

第二個昏昧心就現前了,你開始昏昧了,內心開始暗鈍,那心就提不起來,往生的機會就慢慢的降低了,幾乎不太可能。因為你明利心的時光錯過以後,到了昏昧心的時候就很難提起佛號。

第三個,到最後階段悶絕,第六意識完全不活動,你明瞭心沒有了,只剩下第八識一種微細的心識在活動。這時候,你就不可能往生了,不可能,因為你的心沒辦法感應道交,只能隨業流轉!

反正你臨命終的時候,你不是用心力來引導,就是由業力來引導,兩種情況而已。你心力強─正念分明,就以心力來轉業力;你心力薄弱,那就由業力來帶你走,那就隨業流轉,看你造什麼業就到哪裡去。所以在這個時候,這個往生的人前面所發生的事情──阿彌陀佛現前、觀世音菩薩用手執金剛台、阿彌陀佛放光授手等等,都是在臨命終、頭腦清楚的時候,就必須要現前。所以往生的人沒有經過死亡。因為死亡的定義是從悶絕開始──第六意識不活動,乃至於第八識離開身體就叫死亡。所以你沒有經過死亡的階段,你是今生的最後一個剎那往生淨土,還是一個人的果報往生淨土。這個地方是講到臨終的狀態。我們看往生以後的狀態:

(3)捨報往生

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行者見已,就是這個修行者在臨終的時候,見到前面的種種莊嚴勝相,內心非常歡喜。然後自見其身,這個見不是用眼見,是內心自覺,自己感覺自己,因為你自己的願力信願去跟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或者第十九願感應道交,所以你自己就感覺到自己安坐在金剛台上,隨從佛後,在一彈指那麼短暫的時間,就往生彼安樂國了。

(4)生後利益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

往生之後,見佛色身,眾相具足。所以上品上生的蓮華是沒有關起來。正常情況,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手拿蓮華來接你的時候,在娑婆世界蓮華是先合起來,到了極樂世界,可能是七天、可能是幾劫才打開來。上品上生的人,他的蓮華沒有合,直接的,沒有所謂的華開見佛,就是華本來就沒有合,直接就到極樂世界,然後見到佛陀的身相莊嚴,也見到菩薩的色相莊嚴。因為這個人菩提心強,而且他修的資糧也殊勝,所以可以直接見佛、見菩薩。

具足光明寶林,種種的光明、七寶樹林,這個有情無情,有情的鳥類、無情的樹木,乃至於八功德水等等,演說大乘妙法。那麼這個人就在見到佛菩薩的莊嚴、聽到有情無情演說妙法的當下,證得無生法忍,證得我空法空的真如,到了初地菩薩。就是這個人一到極樂世界,當下證得初地,證得初地以後做什麼事呢?

(5)他方得益

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過了須臾間,古人解釋說,大概是一頓飯的時間,很短,稍作休息他就離開了極樂世界而供養十方諸佛,到十方諸佛面前幹什麼呢?次第受記。這個授記有兩種,佛陀的口業是這樣子,佛陀要嘛這件事情因緣還不決定、還有變數,佛陀就保持默然;佛陀一旦說出口,這件事情就不能改變了。比方說,你看琉璃王滅了釋迦族,佛陀說琉璃王七日後必死無疑,琉璃王還不相信,他造了一艘船,佛陀說琉璃王是被火燒死的,那琉璃王就造了一個船,把船開到大海去,但是他也是一樣,到第七天的時候,莫名其妙這個船自然就生起業力大火,就把他燒死,跑不掉。

所以佛陀一旦是授記,授記是對未來事情的一種預測,那麼佛陀授記有兩種:

第一個是授有餘的授記:就是這個人壽命還在、有漏的生命還在,那麼一般來說,是授滅惡生善、離苦得樂。說你做了這個佈施,你會生到那一天去受樂、經幾劫的時間等等,是針對凡夫這種成熟的果報,做有餘的授記。

第二個是無餘的授記。無餘的授記要初地菩薩以上才授成佛之記。是說:你什麼時候應當成佛、你的國號是什麼、你的眷屬有哪些等等,當然這地方是指成佛之記,因為他已經成就無生法忍。

那麼你次第親近十方諸佛,得到授記以後,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你親近了十方諸佛,當然就成就種種陀羅尼。陀羅尼叫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陀羅尼是很難成就的,我們一般凡夫到初地,花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修空觀,從假入空以自利為主。所以菩薩在初地之前,修行波羅蜜是以自利為主──我假借佈施的因緣來啟發自心我佈施的功德、我假借持戒的因緣來啟發我持戒的功德。

菩薩真正利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是從初地到等覺這一塊,要花兩大阿僧祇劫的時間,開始廣設方便,所謂的成熟眾生、莊嚴淨土,開始莊嚴他的淨土,利用眾生開始廣設方便─普門示現。這個時候在利益眾生,一個很重要功德叫陀羅尼,說法無礙。陀羅尼要等到九地才圓滿,到善慧地陀羅尼才圓滿。在經典上說,一個人成就陀羅尼以後,這個人看經典,第一個一聞千悟;他:義陀羅尼,他一看到經典,就懂裡面講什麼。第二個過目不忘,他就不會忘掉了,一輩子也不會忘掉;這個大悲咒,他念過一遍,一遍就夠了,就全部記起來,他陀羅尼這種力量心力特別強。

你看智者大師他在修止觀的時候,他得到旋陀羅尼,無量百千陀羅尼,第一個陀羅尼叫旋陀羅尼,最低的陀羅尼,第一個而已。智者大師得到陀羅尼,從三昧出來以後,辯才無礙,九旬談妙;他解釋《妙法蓮華經》經題那個妙字,他老人家可以講九十天,九旬談妙;這個妙是什麼意思講九十天,那不是用背的,完全是陀羅尼。

(三)總結

是名上品上生者。

這個菩薩,他親近十方諸佛以後,他就成就廣大的辯才,是名上品上生者。

我們看上品上生者到了極樂世界,他的修行有兩個內涵:第一個,他先去見阿彌陀佛,我們華開第一件事情先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以後,阿彌陀佛為你說法,就成就無生法忍,先成就空觀;成就空觀以後,這個時候可能是我們自己的志願、也可能得到阿彌陀佛的鼓勵,開始親近十方諸佛,到藥師佛的國土、普光佛、普明佛的國土去親近十方諸佛,跟十方諸佛廣學無量法門,成就假觀,就是陀羅尼。

那麼,在四十八願裡面有提到一個觀念:當你往生極樂世界,華開見佛成就無生法忍以後,乃至親近十方諸佛,成就種種的善巧陀羅尼以後,你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你的大悲心特別重。你在做人的時候,你有很強烈的悲願──不忍眾生苦、不願聖教衰,你可以把極樂世界無量的壽命,把它放棄掉──除其本願,游化自在,你可以把壽命放棄掉,我不要在極樂世界待了。這個時候直接回入娑婆度有情,以初地之身、以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之身,而回入娑婆。這是第一種選擇,這種人大都屬於悲增上。

第二個、他不放棄極樂世界的壽命,當然就繼續親近十方諸佛,當然他也可能跟娑婆世界有緣眾生作感應道交,像觀世音菩薩說的: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你可能憶念他的時候,那些跟你有緣、憶念你的名號、憶念你的身相,你可以跟他作一時的感應道交,但是你不可能來到娑婆世界陪他成長,沒辦法;因為你的壽命還在極樂世界。

所以,在四十八願裡面提到:雖然阿彌陀佛給你無量無邊的壽命,但是你可以選擇。你成就初地、成就百千陀羅尼門以後,你可以放棄極樂世界的壽命而回入娑婆度有情,陪著眾生成長,做他的家人、做他的朋友──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繼續待在極樂世界,一直修到等覺菩薩為止,這個兩種選擇,這是上品上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信願行三資糧和念佛的方法

諸位善知識,今天奉家師慈老的面諭,與諸位結緣,並請...

念佛成就了一尊肉身菩薩

這是發生在浙江省岱山縣衢山鎮法華禪院的一件真實奇事...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中生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

佛號讓地獄變清涼

佛陀證得無上的佛果以後,很多人跟著出家學道。在佛陀...

念佛為何常出現不念自念的狀態

問: 有個居士以前很精進念佛念了二十年,到了九十歲...

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嗎

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我這裡也點示了下,這點我們一定...

弘一大師也崇信念佛

弘一大師以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

行住坐臥把持一句佛號

我們打的是佛七。就是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行、住...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卷上.聆志居士念誦)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大藏經】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為什麼要求生西方而不求生東方

問: 請問法師,東方淨土和西方淨土有何差別?為什麼一...

附佛外道與神通

我們一般最難分辨的是附佛法外道。就是依附在佛法裡,...

內心要常懷感恩

佛法很高深,所以我們要學習。學的道理越多,在生活當...

惟賢長老《儒釋道三教文化各有特點》

我今天來到這裡(三學書坊),很高興,為什麼?這裡有...

一位善良新娘的真實故事

那是民國九年的時候,有一則真實的傳奇性的故事:有一...

為何五蘊的身心世界,本質卻是真如本性呢

菩薩遇到因緣的假相,第一件事情,不是馬上處理,先觀...

五戒裡面為何不允許飲酒

世間有很多東西是非常誘惑人的,如果不去克制自己,就...

佛教的真理

何謂真理?在古希臘,「真理」是指公開展現在人的理智...

佛教如何看待「化解太歲」

化解太歲,又叫順星、拜斗。有法師反對和批評。有僧人...

古代高僧的嘉德懿行

翻開中國曆代的高僧傳記,我們會發現這些高僧都具有常...

梵網經菩薩戒的求受資格

一、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 我們先引用一段經文啊,看經...

學佛之人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

學佛之人,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存好心者,凡...

何時得與聖賢親

瓊枝瑤草色長新,別有乾坤世外春。紅藕華藏金砌鴨,綠...

人生的四法則

不知你看過以下經典名言否?如果不喜歡,那就去改變,...

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事業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

心是如何「作繭自縛」的

作繭自縛這個成語,借用蠶吐絲作繭把自己包在裡面,來...

【佛教詞典】唯識中道

法相宗所立,指一切萬有,唯識所變,乃非有非空之中道...

【佛教詞典】捨多壽行

(術語)阿羅漢二壽行之一。...

【視頻】廬山東林寺形像片《出塵》

廬山東林寺形像片《出塵》

【視頻】一念得失

一念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