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觀無量壽佛經

淨界法師  2021/12/0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淨界法師:觀無量壽佛經

 

(第一講)

我們淨土念佛法門,在大乘法的修學當中,是一個很特別的法門,因為它是一種本尊相應法門。也就是說在整個淨土宗的修學當中:我們所有功德都是彌陀本願的攝受。這樣的內涵,印光大師提出了兩個概念:

淨土宗的修學,什麼叫本尊相應呢?就是——他力門、果地教。

[他力門]的意思是說:在念佛的過程當中,當我們的心跟彌陀的功德接觸時,我們今生會產生消業障 、增福報的功德,這叫他力。這個他指的是誰呢?就是指佛力的加被--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耀著我們,消業障、增福報!

什麼是[果地教]呢?是指是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前,把我們帶到淨土去。在淨土的莊嚴當中,成就不退轉,乃至究竟成佛,這叫果地教。因為我們本身沒有淨土,我們去受用彌陀的淨土,受用彌陀的果地功德,這叫果地教。

淨土宗的他力門跟果地教,事實上在中國佛教的傳承當中,是有兩個差別:

在唐朝之前,特別是在曇鸞大師之前,念佛人大部份是偏重在他力法門,比方說唯識的學者、比方說天台宗的學者,他也念佛,但是他們是把念佛當做消業障——多障眾生念佛觀。因此,早期的念佛,並沒有明確地想要求生淨土。我在修止觀的時候,身心出現了障礙,我祈求彌陀的加持幫助我破礙;破障以後,我繼續修止觀,所以早期的人念佛,偏重在他力門。

一直到曇鸞大師 ,提出了五濁惡世的概念,曇鸞大師他呼籲念佛人開始要面對,你必須要務實的面對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會受環境影響。他說我們現在的環境已經不是正法時代,正法時代過去,像法時代也過去了,我們現在是末法的一個五濁惡世來臨的時代,這個時候我們在這個地方修學,將面臨兩大問題:

第一個 、善根的問題:我們本身善根的退化,我們本身善根就不足。我們那種出世的道心抵不過內心的煩惱---善根薄弱、煩惱粗重,造成用功不能夠相續,第一個內因力的薄弱。

第二個 、外緣的問題:這個環境的干擾繁多,順逆因緣的刺激太嚴重,使令我們容易生退轉。

所以到了曇鸞大師他勸念佛人,我們念佛不應該只是消業障、增福報而已,應該要考慮離開娑婆世界——為菩提道而求生淨土!我們應該考慮換一個環境來修學!曇鸞大師就淨土…把真正的念佛提升到一個淨土的思想。所以到了末流,我們現在念佛,其實包括了他力門——今生的消業障,也包括了臨終的往生,這兩塊現在我們是結合在一起。

因此念佛法門從一個純粹是念佛來消業障,而提升到要往生的時候,我們這樣的一種思想被提倡以後,我們對於淨土的了解就變得很重要了。如果你只是為了念佛要消業障,你可以對西方淨土的依正莊嚴,完全沒有概念無所謂。你只要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就夠了;但是如果你念佛的目的,是要求生淨土,我們就必須要對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有所了解。

在本經當中,釋迦牟尼佛講到:為什麼我們念佛人,除了持名念佛之外,要兼修觀想呢?要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佛陀在本經當中提出了:你能夠如法的觀想有兩種功德:第一個淨除罪障;第二個生諸佛前。

一、淨除罪障:我們先講淨除罪障,因為阿彌陀佛的莊嚴,他怎麼回事呢?阿彌陀佛——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阿彌陀佛的功德本身他有一種願力,他要救拔我們,他要入他能入,但是我們必須要去憶念他,才能產生感應道交。

所以我們經常的憶念彌陀的依正莊嚴,這個極樂世界的比方說七寶池、八功德水、蓮華的莊嚴、樓閣的莊嚴…我們心中不斷的在我們這個身口意熏習的時候,唉,我們那個生死的重罪,慢慢的消滅掉了;比方說光明出現的時候,黑暗自然消失掉了,所以你經常熏習淨土的莊嚴,消我們的業障,這是第一種功德。

二、生諸佛前:第二個是我們真實的目的——生諸佛前,臨命終能夠,我們不斷的熏習,會產生一種堅定的願力,我們不可能往生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你說你對極樂世界一無所知,極樂世界怎麼回事你完全沒有概念,那麼你完全沒有概念,你心中的願力肯定是薄弱的。

真實的願力是建立在一種智慧的基礎上;其實不只是願力,信心也是一樣,真實的信心和願力,肯定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我們不相信,說你完全對淨土陌生,而產生堅定的願力,不太可能!你對一個地方一無所知,而且你想去,不可能!不可能!

為什麼我們一次又一次在娑婆世界投胎,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對於娑婆世界太過熟悉了!很多事情我們每一生當中重複的造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跟三界的業力會這麼強,因為我們對娑婆世界太熟了。所以,淨土宗就是說你必須要改變,我們必須要跟娑婆世界,由熟悉轉成生疏;我們必須對淨土的功德莊嚴,由生疏轉成熟悉,你就成功了!

所以在本經當中,在《觀經》裡面很強調思想的改變,這個地方是不共於《阿彌陀經》,也不共於《無量壽經》的地方;它很強調你對淨土宗那種皈依的心、意樂心的生起。它認為感應道交是來自於你對淨土的一種欣求、對它一種意樂,對淨土莊嚴的一種熟悉度。

所以我們在學習這一部經,我們可以得到兩大功德:你不斷的用淨土的莊嚴熏習我們的內心——第一個淨除業障、第二個能生諸佛前;一個是現世的安樂,一個是來世的往生,這個就是我們研究本經的目的。好,我們看講義,我們預定有十堂課,跟大家來共同的學習這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將釋此經,大分為四:

一、解釋經題:按照慣例必須要解釋本經的經題,因為經題能總持經文要義。

二、經文大意:這部經的整個結構是怎麼安排的,本經的修學綱要,它的大意,跟大家簡單說明一下。

三、隨文釋義:正式進入經文,然後消釋經文。

四、結示勸修:最後做一個總結,來跟大家互相勸勉。

一、解釋經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淨界法師: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地方有別題(是與其他經典不共的)和通題(一切經的通名)。別題就是《佛說觀無量壽佛》,這個地方有兩重的能、所:

第一個能、所,是約著教法,就是語言文字的教法,也就是佛說、觀無量壽佛。

第二個能、所,是約著行法,就實際的修行來說,把觀跟無量壽,這個能觀的智跟所觀的境要把它區分出來。

先看第一重能所,我們從語言文字的教法來解釋這部經。就是說《佛說觀無量壽佛》,這個地方有三層意思:

第一個、本經是誰宣說的?第二個、是在什麼情況宣說的?第三個、說些什麼事情?三個事情。

第一個本經的說法者是佛,古德說:經通五人,律唯佛制。其實經典是由五種人都可以宣說:佛、菩薩、羅漢、天人、仙人。但是這個淨土法門是很特別的,因為它牽涉到眾生的心跟佛心之間的相互的感應道交、牽涉到大乘的自他不二思想,所以淨土宗除了佛之外,沒有一個人可以宣說,菩薩也是不能宣說,這個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它這個是一個釋迦牟尼佛宣說的。

那麼在什麼情況宣說呢?這個說,它的意思一種歡喜的心、一種欣悅的心。因為這個法門宣說以後,會有很多人能得度、有很多人能了生脫死,所以釋迦牟尼佛因緣成熟的時候才宣說,這個說有歡喜的意思。

第三個說些什麼東西呢?說我們應該如何來正確、不顛倒的來觀察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其實極樂世界在整個本經當中,它的十三觀,前面的所謂十三觀,雖然包括了正報、依報,但是是以正報來攝受依報,所以是以無量壽佛來作代表,這個地方講到這個教法的能所。

我們來行法,在行法當中,這個觀無量壽佛,這個觀是什麼意思呢?在本經當中這個觀有兩個意思:

一、觀想:觀想它是完全靠語言文字的思惟,所以這個境沒有現前,我們沒有一個人去過極樂世界,對不對,我們也沒有一個人看過極樂世界,但是透過語言、文字來進行思維、觀察,我們可以在心中創造一個極樂世界的影像出來,叫觀想,靠你的想像力。

二、觀像:在十三觀當中,有一個很特別的第八觀——佛菩薩像觀。佛陀是要我們先看相狀,一個畫好的相狀,所以說大部分是觀想,只有一個第八觀是觀像,其他都是觀想。那麼,是觀什麼呢?是觀無量壽佛的依正莊嚴。那麼關於這一點,這個是主題,極樂世界的觀法,它的觀察的方法。我們在進入經文之前,來跟大家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我們看我今天附表:在觀經的註解當中,講的最圓滿的,就是智者大師的《觀經疏》。但是《觀經疏》很深,所以四明知禮大師又把它解釋,把它解釋成《妙宗鈔》,《妙宗鈔》事實是智者大師的觀宗疏,把《觀宗疏》解釋出來。那麼,天台智者大師解釋本經,他是用一心三觀。這個一心,就是你修觀之前,要先知道你心中的依止,你是依什麼而修觀呢?依止現前一念心性,來修空、假、中三觀,叫一心三觀。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附表一  總明一心三觀

《妙宗鈔》云:此經正當約心觀佛也。實相為體者,心觀之宗,方能顯發中道實相深廣之體。所以者何?若於心外而觀佛者,縱能推理,但見偏真,即如善吉觀佛法身,但證小理。今約唯心觀佛依正,當處顯發中實之體,中必雙照,三諦具足。故云此經心觀為宗,實相為體。

淨界法師:觀無量壽佛經

這個地方很重要!你要修觀之前,這個道理不懂,你就沒有資格講修觀。這個地方很重要,這個思想,什麼叫做此經正當約心觀佛也?

這四個字約心觀佛是整個本經的中心思想。說我們觀察極樂世界的佛陀,應該怎麼觀呢?要約心。就是說佛在哪裡?你要向內心去觀!這個很重要!你如果一開始就走錯路,以後你可能會產生障礙,甚至於產生著魔,你要觀佛要向內去觀,你向外去觀,你就錯誤了!

所以約心觀佛這四個字,是我們所要討論的中心思想。就是說你要觀佛之前,你要先把心向內去觀,把心帶回家,在心中生起佛的影像,不能向外攀緣,這叫約心觀佛。

為什麼要約心觀佛,這以下智者大師會解釋了。說因為本經以實相為體,所有大乘經典,都是以實相為體。這個體跟宗有所不同;體是我們修學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契入中道實相。這個宗呢是趨向目標所採取的方法。那麼我們透過心觀,以一念心性來起觀,才能達到中道實相,方能顯發中道實相這個深廣的道理。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如果你心外求法,我們老是看佛像,看久了,這個佛像很莊嚴、眉毛畫得怎麼樣、鼻子畫得怎麼樣——我們心去攀緣外在的相狀,有個問題,縱能推理,但見偏真,即使我們能夠依止這個地方來推論空假中的道理,但是最後的結果,畢竟會偏空。

智者大師舉個例子,比方說善吉,善吉就是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尊者在般若會上,他也能夠講空性的道理,也能夠依止空性的道理,去觀佛的清淨法身,但是最後的結果是什麼?證得阿羅漢果,因為他沒有把清淨的法身,把他往內心中去會,所以聲聞人是向外觀的。

向外觀包括了凡夫、包括了二乘都是向外觀;所以我們大乘佛法修觀之前,一定是要安住現前一念心性,來觀佛的依正莊嚴,我們就能夠顯發中道實相圓滿的智體。因為在中道當中,肯定是空有雙照,肯定是三諦具足。這就是:

本經的修學宗旨——以心觀為宗,以達到實相為真實本體。

所以我們在進入到十三觀的時候,你每取一次觀,比方說落日觀,你要想它是你心中的影像;琉璃地觀,琉璃地在哪裡呢?是你心中的影像;你觀阿彌陀佛的相狀,他也是你心中所出現的影像。你必須把整個十三觀的影像的色塵,全部在心中顯現出來,這叫做約心觀佛。

一、先修空觀

我們看,他怎麼觀的,首先先安住現前一念心性,然後起觀,先修空觀。

大乘佛法的修學,一定是先空觀再假觀,先離相再建立相狀。所以剛開始觀心,先觀想我們這一念心——因緣所生,當體即空,我們心中本來沒有相狀,清淨本然週遍法界。說那為什麼我現在有很多相狀呢?因為那個相狀是你自己執著,我們心中有很多很多痛苦的相狀,現在揮之不去,是你自己不讓它離開的,是你自己抓住的。相狀本來是緣生緣滅,但是你一住,你住在相狀它就會重複的出現,但其實我們心中是沒有相狀的,說哎呀,我這件事情受傷很重,是你自己要這樣子的。因為你把它抓住了,是你自己一次一次的傷害你。

從大乘佛法的清淨本然週遍法界來說,我們的心性本來清淨,世間上只有一個人可以傷害你,諸位你們猜猜看,那個人是誰呢?

對了,是你自己!

因為你自己自心取自心,事情發生以後,你老把這個影像抓住你自己不放,所以它才會不斷的出現。我們心中本來沒有相狀,因為本來沒有相狀,我們才可能成佛;我們心中本來沒有好、也沒有壞,所以它可以重新塑造。本來沒有相狀,我們現在為什麼弄到自己有很多的個性呢?我的個性、我的相狀,那是我們自己把它抓住,我們住在這個相狀,所以它變成,所以我們的心被物化,被物質同化,我們心本來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弄得現在胸量這樣小,是我們自己操作錯誤。

所以在修觀之前,先把生命歸零,告訴自己——因緣所生,當體即空。其實我心中,本來沒有煩惱的相狀、也沒有所謂業障的相狀,也沒有生死的相狀——這是很重要的思想!

修行的第一件事情——正念真如,就是把心先歸零。

二、再修假觀

接下來假觀:當我們開始歸零之後,我們重新出發——我們要知道我們念頭一動,一個思想的活動,就創造十法界的十如是,這個十如是,簡單講就是因緣果報,它有它的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而是在心中的相狀,歷歷分明。所以生命是我們自己的思想活動,念念之間把它創造出來的。

三、中觀

那麼空、假二觀中把它平衡起來,空有同時,空有無礙,這個就是不斷的重複。

所以我們在修觀之前,我們在念佛的人也好、持咒也好,你一定要知道,整個修行要先法法消歸心性,不能心外求法。

我們每個人都喜歡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對不對?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所有淨土宗的修學目標,不管你禮拜也好、口業的持名讚歎、心中的觀想、身口意的皈依,目的就是要一心皈命。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佛在哪裡?

對啦!是在你心中!你心中如果不培養一個佛的影像,佛是不會出現的。如果你心中沒有去產生一種佛的影像而出現佛,你就要小心了,這個有問題了!我們淨土宗的人,很多人喜歡向外攀緣,這個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拜佛的時候看到佛像對你微笑了,這個非常危險。我們要借相修心,假借佛像來啟發對阿彌陀佛皈依的心,佛像的目的是這樣的。

以前參加齋戒學會的時候,有一位大專生就站在佛堂不動,一直看著佛像,懺公師父說:這個佛像不能一直看,會出事情的,就是這個意思。因為懺公師父知道這個人是向外攀緣,一個人向外攀緣的時候,魔王就有機可乘了。修行是托彼依正,顯我心性,我自性本來有極樂世界的功德,但是我假借這個外境的因緣,來啟發對彌陀的皈依,所以只要你心中的因緣準備好了,阿彌陀佛隨時會出現,這叫做: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本經的整個思想,就在這兩句話當中。

是心作佛是指因地,這個作包括了身、口、意的造作,當然主要是意業思想的造作;你去念佛、你去憶佛,你心中就在佛的因緣裡面造作,心中先創造一尊佛,所以感應道交,你一定要有能感的心,才有能應的佛。

淨土宗的思想是:你準備好了,阿彌陀佛才出現,是你的心去感應佛啊!所以是心作佛,你必須要把你心中跟這阿彌陀佛的因緣要具足了——你的信心、你的願力、你對於極樂世界的熟悉度要具足了,是心作佛,最後是心是佛。

是心是佛是約果,阿彌陀佛跟你感應道交。古德把感應道交講出一個譬喻說,說是我們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是怎麼回事?

千江有水千江月。

說身為月亮它很想跟我們感應道交,但是我們沒有水,沒有水的話月亮也不能顯現出來。你今天把水準備好,月亮它的光明就映在水面上。身為月亮它沒有意見,它隨時高掛空中,你把水準備好,月亮就出現。

所以淨土宗的感應,絕對不能向外攀緣,你自己沒有準備好,心很散亂,那你看到的佛會有問題。所以你看我們淨土宗追求什麼?追求一心不亂;因為你一心不亂佛自然現前。淨土宗很忌諱的就是——你一開始念佛就想說:唉呀,阿彌陀佛什麼時候出現啊?他用什麼形狀出現?他是坐著還是用站著出現?你已經仁者心動,你起了攀緣心了。

念佛人是你把自己準備好了,你把這個水準備好——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你不要管阿彌陀佛什麼時候出現,你只要把自己準備好,阿彌陀佛就隨時出現,你要做的是做好準備的工作。

所以為什麼要打佛七?打佛七是自己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做好準備,為臨終資糧做好準備。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講約心觀佛,就是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佛弟子莫向外求,往生淨土的三資糧,完全在你的心中要建立起來。這是我們要學會觀經之前的第一個概念。我們再看第二個,我們再看附表二:所觀之境。

前面是約著我們在修觀之前,能觀的心,這個地方是講當我們心開始把它拉回來了——修空、假、中三觀的時候我們的所觀境是什麼呢?我們把它念一遍:

附表二  別示所觀之境。

《妙宗鈔》云: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諸佛性,托境修觀,佛相乃彰。今觀彌陀依正為緣,熏乎心性。心性所具極樂依正,由熏發生。心具而生,豈離心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終日觀心,終日觀佛。

淨界法師:觀無量壽佛經

智者大師提出一個概念說:大乘的修行人(包括淨土宗),說我們如實的了知我們這一念心,本來就具諸佛性、我們本來具足淨土的功德,但是雖然具足必須假借因緣來開顯,所以必須要托境修觀,這個佛的功德相狀才能夠彰顯,你要借境來修心!

借境修心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借境修心?我們一開始是先離相,對不對,剛開始修空觀的時候離一切相,把凡夫所有的煩惱相、業障相、生死相全部消滅掉,回復到清淨本然、週遍法界。但是我們不能偏空,從空出假,那麼從空出假我們要修功德,比方說修佈施,我們要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要把佈施的法修起來,佈施怎麼修?你要有一個所觀境——觀苦惱的眾生相;再借,我假借眾生的苦惱相,來啟發我的佈施的造作,成就我佈施的功德。

所以修行要借外相,但是不能執著;就是先把相拿掉,然後再把它借回來;我借眾生的苦惱相來佈施;我借佛像的莊嚴來啟發我皈依的法、我信心的法和願力的法。

大乘佛法不能執著相,要離一切相,但是你要修一切法,那麼修法就要借相,把它再借回來。所以我們在修皈依的時候,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要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相,來修我們皈依的心,叫借境托境修觀。

那麼今觀彌陀依正為助緣,來熏習我們的心性;心性本具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因為你不斷的熏習,它就開顯出來。像是說我們內心當中有這個種子,極樂世界的種子,每天給它灌溉、施肥、澆水,它就會開花結果,所以心性是本具,但是要假借外境的修學才能夠引生。

所以一切功德不離心性,所謂: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全心是佛是約理具,心性中本來具諸佛性;但是你必須要造作,這個佛的功德才能夠顯現出來,所以全佛是心約事造;所以終日觀心,終日觀佛。那麼這個地方的特點就在這四個字——托境修觀,所以我們要修習極樂世界的時候要有這個境,要有這個境才能夠修觀。

那麼淨土宗在修皈依的時候,其實淨土宗最重要的就是信心、願力,就是皈依的心。在修皈依有兩個傳承,一個是第十八願,一個是第十九願,我們先把這個念一遍:

一、觀佛陀功德以生信心。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二、觀淨土莊嚴以發願力。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淨土宗的往生,不在於你念佛次數的多少,關鍵你那個信願,就是你皈依心的強烈和堅定。但是皈依心,其實在淨土宗的傳承,是有兩種不同:一個是約著佛陀而生皈依,因為有佛陀我生皈依;另一種人是因為淨土的因緣,我為了要去那個環境,因為我在娑婆世界修行會退轉,所以我必須去受用淨土的依正莊嚴,那種清淨的功德,依淨土的皈依而生起信願。都可以。

在第十八願、第十九願,彌陀都提出了往生接引的條件,但這兩種人的思考模式是不一樣的,我們先休息一下,再把這兩段,這個所觀境再說明。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信願行三資糧和念佛的方法

諸位善知識,今天奉家師慈老的面諭,與諸位結緣,並請...

念佛成就了一尊肉身菩薩

這是發生在浙江省岱山縣衢山鎮法華禪院的一件真實奇事...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中生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

佛號讓地獄變清涼

佛陀證得無上的佛果以後,很多人跟著出家學道。在佛陀...

念佛為何常出現不念自念的狀態

問: 有個居士以前很精進念佛念了二十年,到了九十歲...

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嗎

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我這裡也點示了下,這點我們一定...

弘一大師也崇信念佛

弘一大師以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

行住坐臥把持一句佛號

我們打的是佛七。就是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行、住...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卷上.聆志居士念誦)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大藏經】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為什麼要求生西方而不求生東方

問: 請問法師,東方淨土和西方淨土有何差別?為什麼一...

附佛外道與神通

我們一般最難分辨的是附佛法外道。就是依附在佛法裡,...

內心要常懷感恩

佛法很高深,所以我們要學習。學的道理越多,在生活當...

惟賢長老《儒釋道三教文化各有特點》

我今天來到這裡(三學書坊),很高興,為什麼?這裡有...

一位善良新娘的真實故事

那是民國九年的時候,有一則真實的傳奇性的故事:有一...

為何五蘊的身心世界,本質卻是真如本性呢

菩薩遇到因緣的假相,第一件事情,不是馬上處理,先觀...

五戒裡面為何不允許飲酒

世間有很多東西是非常誘惑人的,如果不去克制自己,就...

佛教的真理

何謂真理?在古希臘,「真理」是指公開展現在人的理智...

佛教如何看待「化解太歲」

化解太歲,又叫順星、拜斗。有法師反對和批評。有僧人...

古代高僧的嘉德懿行

翻開中國曆代的高僧傳記,我們會發現這些高僧都具有常...

梵網經菩薩戒的求受資格

一、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 我們先引用一段經文啊,看經...

學佛之人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

學佛之人,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存好心者,凡...

何時得與聖賢親

瓊枝瑤草色長新,別有乾坤世外春。紅藕華藏金砌鴨,綠...

人生的四法則

不知你看過以下經典名言否?如果不喜歡,那就去改變,...

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事業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

心是如何「作繭自縛」的

作繭自縛這個成語,借用蠶吐絲作繭把自己包在裡面,來...

【佛教詞典】唯識中道

法相宗所立,指一切萬有,唯識所變,乃非有非空之中道...

【佛教詞典】捨多壽行

(術語)阿羅漢二壽行之一。...

【視頻】廬山東林寺形像片《出塵》

廬山東林寺形像片《出塵》

【視頻】一念得失

一念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