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觀無量壽佛經

淨界法師  2021/12/0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一講)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常欽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一面:

辛二、第八 佛菩薩像觀

本經的修學宗旨,一言以蔽之,就是講到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我們一個佛弟子,當然我們心中的目標是要成就佛陀的功德莊嚴之海。那應該怎麼辦呢?佛陀告訴我們一個下手方法,就是從我們心中的想像裡面去創造佛的功德!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佛陀沒有出世之前,我們凡夫用心中的想像,那叫顛倒妄想。在《唯識學》上說,你一個人會起煩惱、去造罪業,一定要有想像力。比方說:我走路的時候不小心踩到螞蟻,這個沒有透過想像所造的罪,是無記業,沒有罪業的,你跟牠有誤殺的因果,但是你沒有心想要殺他,這個是不能結罪的。所以結罪一定要經過想蘊的想像──一種錯誤的想像,推動你的身口去造業,才能構成罪業。

所以我們以前習慣性用自己的想像,去貪求五欲,累積了很多罪業,大智慧的佛陀出世之後,知道眾生有這個問題,所以在《法華經》上說: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意思是說:眾生執著有一個相狀,一定要有一個相狀讓他去攀緣,否則他沒有一個下手處,因為他一定要有個住的方法。唉,佛陀的大智慧:沒關係!我們喜歡想像,佛陀引導他也是用我們習慣性的思考模式,安立了很多的相狀,但是這種相狀是趣向於解脫的,所以佛法說是大乘的不二法門。以前起惑造業的是誰?也是我們的想像力是吧;現在創造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的是誰?還是我們的想像,只不過這個想像是透過佛陀聖言量的指導,叫如理如法的想像。以前我們叫胡思亂想,憑著感覺胡思亂想,現在是憑著佛陀的智慧的引導來作想像。

那麼應該怎麼想像,我們才能夠成就諸佛的正遍知海呢?我們看前面的經文,佛陀引導我們的想像方法,是由粗到細有一定的次第。你看依報莊嚴就有三個次第,第一個講到三種基礎的想像。哪三個基礎呢?

第一個、落日觀:從落日觀去做一種光明的想像,當然這個光明是溫和、柔軟、不刺眼的想像。第二個、水觀:看到澄清的水,它是這麼的清澈、調柔,我們得到一個什麼想像?看到水,清淨的想像、調柔的想像、沒有雜質。第三個、瑠璃地:它那琉璃地是莊嚴的,瑠璃地本身是充滿了七寶黃金,而且瑠璃地的下面有很多珠寶放光,瑠璃地的上面,從光明當中,現出蓮華台,還有種種的樓閣,顯現一種的莊嚴的想像。

所以我們前面三種基礎的想像,得到極樂世界一種光明想、清淨想跟莊嚴想,這是你要進入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的三種基礎。那麼透過這三個基礎,佛陀就帶入主題了。極樂世界依報有三個主題:

第一個寶樹:我們都知道樹跟我們的自然環境有關係,因為它能夠調節溫度、淨化空氣,對我們人類有很大的幫助。你看佛陀的八相成道,佛陀來人世間有八個相狀的成道,有四個跟樹有關係,有四個是在樹下成就的:第一個出生,佛陀在樹下出生;第二個降魔,佛陀在樹下打坐,調伏所有的魔王;第三個成道,佛陀成道不是在房間,是在樹下成道;最後,佛陀入涅槃,也在樹下入涅槃。所以佛陀的八相成道有四個是在樹下完成,所以當然樹跟我們關係了,佛陀必須把極樂世界的樹,長得什麼樣子,他有需要說明一下,因為樹在依報環境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二個樓閣:就是我們居住的環境。有地上樓閣、樹上樓閣和空中樓閣,各種樓閣有各種莊嚴。樓閣是第二個主題。

第三個跟我們關係最為密切的就是蓮華。我們到極樂世界,第一個受生的環境就是蓮華化生,當然那裡的蓮華不是在污泥中,是在八功德水中,而且這八功德水是流動的,它前面的水是寂靜態的蓮華的時候,它那個水是一個如意寶珠流出種種的八功德水,這個蓮華就漂浮在流動的水中,當這個水在流動時,邊流動還邊說法,這是蓮華的莊嚴。所以極樂世界依報的主題有三個:寶樹莊嚴、樓閣莊嚴跟蓮華莊嚴三種,三個主題。

佛陀講完依報的三個主題之後,開始強調三種功德,就是極樂世界除了相狀莊嚴之外,有什麼內在功德呢?當我們去受用極樂世界的寶樹、樓閣、蓮華,會產生什麼效果呢?我們在本經可以讀到佛陀講到三種功德:

第一個,身心安樂:極樂世界的人民沒有痛苦的感受──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不管你是帶業往生、不管你是聖人去的,你在極樂世界受用種種的依報環境,你不可能出現痛苦,沒有這回事。因為它不是業感的環境,它已經超越我們的業力了,它是法界緣起,所以我們在生命當中沒有任何痛苦的感受,叫身心安樂。

第二個,極樂世界的環境是隨意變現。它不是固定的,它會隨你的心情變現,你現在的心情想要一個複雜的環境、想要一個多元化的環境,極樂世界的整個莊嚴、光明就變得多元化;你現在的心情喜歡簡單的,它就變成簡單化。所以極樂世界的環境不是固定的,隨意變現。

第三個,最為重要,極樂世界的莊嚴能夠施作佛事──它能夠演說妙法、增長我們的善根。

所以,極樂世界的莊嚴當中,有三大功德是諸天所沒有的:第一個它能夠身心安樂,這個是共諸天的,在天上也沒什麼痛苦。身心安樂、世間的安樂是共於諸天的,但是不共於諸天的是後面兩個:隨意變現、施作佛事。因為天界的快樂,是讓我們放逸顛倒。這個地方講到極樂世界佛陀在引導我們想像,是透過三種基礎,然後進入三種主題,最後進入三種功德,把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我們把它想像過一次,接下來,佛陀就介紹了極樂世界正報的莊嚴。

這個地方是一個總觀─佛菩薩的像觀。這個像觀是一種假想觀,就是說我們先找一個娑婆世界的佛菩薩像去觀,雖然它不是極樂世界的一個真實相,但是可以作一個真實相的一種方便法門,叫做佛菩薩像觀 。

我們先看前面的三小段:

一、結前啟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

二、想佛緣由

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三、結歸一心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這段經文很重要!整個極樂世界觀想的理論基礎,都在這段經文當中。

我們解釋一下: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當我們觀察極樂世界整個依報莊嚴之後,接下來做什麼呢?接下來開始觀正報,觀正報的佛陀。

為什麼要觀佛的相好呢?觀佛的相好有什麼好處呢?

佛陀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佛陀是以什麼為身呢?凡夫的身叫業報身,我們是受業力的主導,但是佛陀的身是法界身。法界身什麼意思?

他是能夠以一切法為身,所以能夠入於眾生的一切想像當中!

比方說你想極樂世界的蓮華,跟他想的蓮華肯定不一樣,沒有一個人蓮華想像是一樣的。我們一百個人去想像極樂世界的蓮華,依止同樣的文字,但是心中出現的蓮華肯定不一樣。但是沒關係,佛陀有自在力,他能夠入到你的想像當中,你的蓮華比較小朵他也進得去,你的蓮華比較光明他也進得去,只要你虔誠恭敬,照著佛陀的文字相來想像,佛陀就有辦法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這個入什麼意思?智者大師說:佛陀有大自在力!當然這個自在力,跟他因地修學善業的時候,他有菩提心、利他的心、有空正見,沒有我相、人相的對立,所以他得果報時,有這種救拔一切眾生的自在力,這一部份是約佛來說的,身為佛陀他有大自在力,來進入到眾生的想像當中。這是佛陀這一方面來說。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們要做什麼事呢?看下一段: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所以我們一個生死凡夫,當我們依教奉行來想像佛陀的依報、正報莊嚴,我們這一念心、這種想像的心,當下就契入佛的功德莊嚴──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所以這叫: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這兩句話是整個觀經的重點。觀經的重點,就在是心作佛這個作,本經的意思就是想像,透過對佛陀功德的想像,我們的內心就能夠生起佛的功德,所以是心作佛是──約因,是心是佛是──約果。

當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智者大師解釋的比較詳細,他從兩方面來說:

第一個,從自力的角度——三昧能成己之果佛。這是說你在想像的時候,成就一種禪定的三昧,他就能夠開顯我們凡心的自性功德。從自力的角度,他叫三昧能成已之果佛。

第二個,從他力加持的角度─淨心能感他方應佛。當我們以一念至誠皈依的心去想像佛陀,就能招感他方應佛,這地方特別是指阿彌陀佛的功德,他力的加持。

我們把想這句話再解釋一下。既然整部觀經的操作就在這個想,這個想它有兩個相貌:

第一個是於境取相:比方說我看這朵華,這朵華本來跟我們沒有關係,它是我心外的華,但是透過你的想,就可以從外境的華,變成心中的華。怎麼辦呢?就是透過想去取這個境,透過想像力把外境的華把它轉成你心中的華,就是想。所以當這個華在你的心中出現的時候,就有個相狀了,這第一個於境取相。

第二個是施設名言:這個名言它本來是一種概念,講概念一般人聽不懂,簡單講就是心態,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

所以想有兩個內涵:第一個是你心中的相狀;第二個是你內心的心態。

比方說我們今天想極樂世界的蓮華,這個地方以智者大師講,他有兩個心態:第一個,是從蓮華當中的專注,成就三昧,你就可以從蓮華當中去啟發你內心清淨的功德,因為蓮華表示清淨,所以三昧能成己之果佛。就是說:你能夠從相來修心,這是從自力的角度。你看蓮華看久了,你的內心自然清淨,那是用一種專注的心態來看蓮華。第二個,你是用欣求皈依、好樂的心來看蓮華,能夠感應彌陀的功德。

從自力的角度,我們叫做借相修心,開顯自性的功德;從他力的角度,我們生起皈依的心去感應佛陀,所以這個其實都可以叫感應。你心中出現一個極樂世界的相狀,第一個向內感應你的真如本性,第二個向外感應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這兩種心態不同,一個是攝心專注,一個是至誠皈依,兩個心態不同。

所以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個作包括一種專注的意思,也可以說是一種皈依的意思。專注啟發自性的功德,皈依能感應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這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好,我們做一個總結,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所以一切諸佛的功德是怎麼來的呢?是我們心中的想像力創造出來的!這個思想在佛陀《法華經》講得非常詳細。佛陀在臨滅度之前,晚年的時候講《法華經》說:為什麼我要出世?為什麼我要說法?我是怎麼說法?我們講方便品說,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佛陀說:我覺悟的真理─諸法實相,是沒辦法言說的,怎麼說你們都聽不懂。佛陀沒辦法言說、我們沒辦法想像,那我們永遠沒有希望,因為真理是離言說相,但有言說就錯誤了,佛陀必須怎麼做呢?慢慢的引導眾生──開方便門、施設方便。佛陀就講:真如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你就可以想像了──哦,它是清淨本然,它有一個相狀對不對。它的本質是清淨的,它的量是週遍法界的,這就是這一個相。

但是沒關係,那你著相,你就沒辦法得到真如啊!沒關係,你先著這個相,但是慢慢慢慢的你把凡夫的有所得心,先對治粗重的煩惱,那麼我們凡夫叫帶妄修真,先假借佛陀所安立的妄相來修真實,但是慢慢、慢慢的你把其他的煩惱調伏以後,最後這個相也把它捨離掉,最後就入真如了。你剛開始肯定要有一個相狀來引導你,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比方說我們今天借相修心,我們今天想像孔夫子──於境取相、施設名言。我們想像孔夫子是什麼相狀呢?諸位讀讀《論語》就知道孔夫子是什麼相狀──他是一個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孔夫子講話很溫和,他很少罵人,他講很多道理、講很多譬喻,來發明你要遵守禮節。但是,你看孟子的相狀就不一樣了。我們讀《論語》如沐春風,讀《孟子》如聞戰鼓,孟子講話是咄咄逼人,他講浩然正氣,孟子強調行俠仗義啊,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所以孟子在批評一個人,那是非常尖銳的,所以我們看到孟子的相狀啊,就是總想找點事情做,很有氣勢的。那麼你要讀《老子》就不一樣,老莊的思想是強調與世隔絕、自由自在,因為老莊認為生命的價值就是自由自在,沒有比自由自在更重要,所以是一種與世無爭的相狀。

所以我們去讀不同人的思想,會產生不同的相狀、會產生不同的引導;你讀孔子的相狀,他的語言文字相,他會引導你變成一個謙謙君子,卑以自牧,非常謙卑;你讀孟子的文字,這個相狀會引導你變成一個很有正義感的俠客,仗義直言;你讀老莊的文字相,會引導你變成一種清淨無為。那我們今天看佛菩薩的相狀呢?引導我們進入慈悲跟智慧,所以叫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我們以前起煩惱的時候,就是用這個打妄想的心胡思亂想,現在學佛還得靠這個想像,來想像佛菩薩的整個文字相,整個所帶動的依正莊嚴的相狀!

你看外道跟二乘人的方法就錯誤了,外道二乘說,我以前打妄想靠這個想,我現在什麼都不想,結果變成一灘死水。如果你一天當中的功課,就是拜佛,一天拜一部八十八佛,然後念個佛、持個咒,然後什麼都不想了,完全沒有解門只有行門,那你的修行叫做如石壓草。很多人,我發現很多人,尤其在家居士修行都是如石壓草,我現在跟人家吵架煩惱很重,我去拜一部八十八佛好了,功課做好了就去睡覺,第二天早上起來再去拜一部八十八佛、再去睡覺。

那麼你都沒有培養一種心的想像,你的生命只是吃止痛藥,你沒有一種增上的力量來引導你,因為你沒有創造一個心的想像。

我發現很多居士都是這樣,一天當中把行門功課做完,他就覺得心裡安慰,我功課做完就可以睡覺了,但是你心中的想像,還是停留在過去的想像。這個你要知道:你心中的想像,智者大師說有多重要啊,這個是你的種性!你種性沒有改變,你以前是一個葡萄的種性,你還是生起葡萄,就算做了很多善心加行,只是長出比較好的葡萄而已,葡萄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

你沒有聽聞佛法,你就不能產生一種高層次的想像,你就永遠活在凡夫的想像,就不能超越三界!

所以你不能只做行門定課,你要聽經才能夠提升你的見地、提升你的想像,這個叫做返妄歸真。如果沒有聽經,你的生命就很難進步,就是做個功課調伏你的煩惱,然後第二天煩惱又起來、再做個功課再調伏下去,這個叫做吃止痛藥,根本問題沒有解決。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很重要──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我們透過佛陀語言文字的引導,做出正確的想像,才能夠滅惡生善,這個地方包括了開顯自性的功德,也包括感應佛陀的本願,兩個都是想像,你有這個觀念,你就知道為什麼要修觀。我們看下一段,那怎麼修觀,我們看下一段修觀之法:

(四)修觀之法

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

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瞭,如觀掌中。

我們看這個觀想佛陀的方法,我們應當一心繫念,去觀想彼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這以下提出了三點:

第一個多陀阿伽度:是指的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陀的法身遍滿法界,沒有所謂的來去相,這是講佛的法身。

阿羅訶:意謂應供,能夠堪受九界眾生的供養,這是指佛的應化身。

三藐三佛陀:意謂正遍知,是指佛陀的大智慧光明,無所不知、無所不見,這是講佛的報身。

但是我們在作觀的時候,因為法身、報身是境界很高,我們就以佛的應化身為下手處。本經後面講到以佛的應化身為下手,那麼在觀想阿彌陀佛的時候,先當想像:我們沒有一個人看過阿彌陀佛,那怎麼辦呢?先找一個相狀,或者是木雕的、或者是畫像的,那麼你閉目、開目就見到一尊佛像在你眼前,他是放紫金光色的,端坐在蓮華台上。那麼坐在蓮華台上,你慢慢的、慢慢地你的心眼得開,了了分明,心中的想像力慢慢的增加,然後讓這個你前面的相像變成你心中的相狀。讓他在心中顯現出來是了了分明的。

我們這個地方你要知道,佛陀是先觀正報再觀依報,那麼佛像觀好以後,再觀想在佛的旁邊,有七寶莊嚴、有大地的國土、有池水的莊嚴、有寶樹樓閣、還有各式各樣的寶幔,這個寶幔是在寶樹上面,掛在這個寶樹上面的寶幔,還有寶樹上面的珍珠羅網等等,都: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瞭,如觀掌中。

我們看佛陀解釋極樂世界,他是先解釋依報再解釋正報,是由粗漸次到細這樣的次第,但是當正報依報合在一起的時候,是先觀正報然後再把依報配進去,因為你這個正報是主導者,你往生極樂世界是為了什麼?因為有佛啊!

你看我們今天觀想一個國土,你比方我們觀想美國,美國的馬路比較寬是事實,停車也方便,它的樹也特別的漂亮,依報環境那真的是開闊,但更重要是美國人怎麼樣?他的人心怎麼樣?這個正報最重要,我們今天往生極樂世界,我們也不是為了環境而去的,我們是見佛聞法,所以當你把依正二報合在一起觀的時候,那你要以正報為主,先觀正報莊嚴,然後再把依報環境配進去,佛陀是這個意思。好,我們再看下一段:

(五)成三身觀

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

(六)成多身觀

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

那麼正報的莊嚴是很難觀,因為正報比較精緻微妙,所以佛陀說我們先找一個相狀,你熟悉的相狀,你先把這一尊佛像觀起來,這尊佛像觀起來以後,旁邊有很多寶樹、樓閣、池水的莊嚴。然後你在佛的左邊又觀想一個很大的蓮華座,這個蓮華座觀起來以後。再觀想右邊也有一個很莊嚴的大蓮華座,先觀蓮華座,然後再觀左邊蓮華座上面,坐一尊觀世音菩薩,當然觀世音菩薩比阿彌陀佛稍微低一點,也是金色的。然後再觀想在右邊有一尊大勢至菩薩,在右邊的蓮華座。是先把佛觀出來,再把菩薩配上去。

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我們前面在觀佛菩薩像,是靜態的,先觀一尊、然後一對,這是靜態。這個時候就由靜態變動態了,觀想佛陀身上金身放金光。他一放光的時候,就照了寶樹,那麼照寶樹幹啥?在寶樹下面因為你光明的照了,每一棵寶樹又產生三朵蓮華,又是一尊佛兩個菩薩。你看觀想極樂世界有很多寶樹,無量無邊的西方三聖在寶樹下出現。 我們是先觀一尊阿彌陀佛,兩個觀世音菩薩,然後再放光,再觀想有無量無邊的西方三聖。

我們供養佛像,你要嘛供養一尊,要嘛供養三尊,沒有人供養兩尊的。諸位知道。你供養兩尊佛像,那就不知道誰是本尊。也沒有人供養四尊佛,四尊的話就有一尊在前面,千手觀音。佛菩薩他一定有一個本尊相應,就是說你的佛堂跟你的功課一定有關係──你修什麼法門,你就供養什麼佛像。不過,以前我們佛學院的老師,我的恩師上性下梵長老,他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說,修淨土的人,他老人家專攻淨土,他作了很多淨土的經論,上性下梵長老,他說你一個佛弟子,不能忘本啊!他看到很多在家居士只有供西方三聖,他覺得這個作法是不對的。

他說你再怎麼樣供西方三聖,當然我們淨土宗以阿彌陀佛為本尊,是吧!但是你為什麼知道淨土法門呢?你怎麼知道的呢?是釋迦牟尼佛介紹的。所以起碼身為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我們生長在釋迦牟尼佛的法中出生,一定跟釋迦牟尼佛有緣,即便是末法,末法也是法。我們是在釋迦牟尼佛的法下,受三皈依、受他老人家的教化,所以不管你怎麼樣,你一定要供一尊本師在前面,然後再供西方三聖,你不能夠佛堂當中連一尊本師都看不到,你身為一個佛弟子就不好,忘本。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講到佛像要注意:因為佛像代表我們的心態,借相修心嘛。一般來說是供奉三尊,智者大師說:表示中道、遠離二邊、順入中道;遠離空、有二邊,順入中道。所以大乘佛法供一尊,代表一心真如,要嘛就是空、假、中三觀三尊,這有表法的意思。好,我們看下一段:

(七)觀成之相

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雁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恆聞妙法。

(八)辨觀邪正

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粗想見極樂世界。

此想成時,這個想是指前面說的:佛,一尊佛二尊菩薩,還有配合依報的莊嚴,這個極樂世界的想像,那你慢慢慢慢的想像,我們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我們透過這個想像,我們這一念心跟阿彌陀佛冥冥之中感應道交,等到因緣成熟的時候,我們就能夠聽聞到水流,極樂世界七寶池的水是流動的,它會放出光明,光明當中能說法,或者是寶樹微風吹動也會說法,或者是鳧雁鴛鴦,鳧雁:鳧是水鴨,雁子是候鳥、鴛鴦也是水鳥,這些鳥類也都能夠演說妙法。

極樂世界它的說法是有情、無情同宣妙法;有情是指鳥類,一個有明瞭性的;無情是指流水、寶樹也都可以說法。那麼你聽到這個法以後,出定入定,恆聞妙法。

我們作極樂世界依報觀的時候,頂多就是消你的業障,你要往生到淨土,那是來生生諸佛國,所以依報莊嚴它的感應,是偏重在破惡、消業障。但是你一旦進入正報的時候不是,你見佛不是來生見佛,就今生見佛──見佛聞法。所以觀依報跟正報都可以消業障,但是你觀依報沒辦法見佛,你要見佛是來生見佛;你觀正報不一樣,今生就可以見佛聞法。所以行者等於是正報莊嚴以後,所聽聞的佛法出定之時,恆憶持不忘,你即便出了定,出定都可以想像得到,不像作夢,作夢那心是暗鈍的,你作夢的時候,你夢中出來就忘得一乾二淨,但是你入定所聽聞的佛法,出定以後是憶持不捨,而且最重要是要和修多羅(翻為:經典)合。

我們在觀阿彌陀佛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觀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佛菩薩現前,但是我們不知道這到底是魔王顯現的、還是阿彌陀佛現的?在《楞嚴經》上說,我們沒有能力判斷魔所現的三十二相跟佛本身的三十二相?我們沒有能力去判斷,但是我們可以知道他所說的法對不對,只要這個法違背了聖道的根本思想,所謂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比方說你看到佛三十二相問你說:世間的快樂是永恆常住的,它就是涅槃,你不用再去找涅槃,世間的五欲快樂就是涅槃了。這就錯啦!佛陀說世間五欲是雜染相、是無常敗壞相,所以你所聽聞的佛法,必須跟修多羅的經典相符合,假設與經不合,那表示你招感了魔境,墮入一種顛倒妄想。假設合者,那你就是如實見到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跟阿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關於這個魔境的判斷,我們說明一下:降魔是每一個修行人必經的過程。如果你一生都沒有魔境,表示你沒有真正用功,因為當你開始迴光返照、真妄交攻的時候,它一定會有一些事情出現,這是修行人必經的過程。那麼判定魔境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以教印心:就是這個人告訴你的訊息、觀念,跟佛陀說的修多羅、法義上有沒有相合?這是第一個方法。

第二個以心印心:這是直接用心來印心。因為有時候只有現相沒說法。就像《小止觀》說的:當我們在修蓮華觀時,突然有一個東西坐在蓮華上面,放大光明,那這個景象,到底是佛給我們的加持、鼓勵,還是魔王來干擾的呢?他沒有說話,怎麼辦呢?就以心印心。

智者大師說:你用你的心去感受這個相狀,如果這個相狀出現之後,你開始躁動不安、不想坐下去了,那這個就有問題。如果說你坐了以後,這個相狀出現以後,你更加的安定、更加的法喜、寂靜,隨順於涅槃,這個相狀就真實的。就是:這個相狀是隨順於無明的躁動相、還是隨順於涅槃的寂靜相?這個我們可以直接的以心印心,這是另一個判定方法。好,我們最後一段把它做一個總結:

(九)結示觀名

是為像想,名第八觀。

(十)修觀現益

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這是正報的第一觀,所謂的第八觀─佛菩薩像觀。它除了跟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觀有相同的效果,能夠滅除我們重大的五逆十惡、謗法種種生死的重罪,更重要的是:它有不共於依報觀的功德,能夠現生得念佛三昧,你能夠今生當下能夠見佛聞法、得到佛菩薩的加持,這是正報觀不共於依報觀的地方!現生得念佛三昧。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信願行三資糧和念佛的方法

諸位善知識,今天奉家師慈老的面諭,與諸位結緣,並請...

念佛成就了一尊肉身菩薩

這是發生在浙江省岱山縣衢山鎮法華禪院的一件真實奇事...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中生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

佛號讓地獄變清涼

佛陀證得無上的佛果以後,很多人跟著出家學道。在佛陀...

念佛為何常出現不念自念的狀態

問: 有個居士以前很精進念佛念了二十年,到了九十歲...

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嗎

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我這裡也點示了下,這點我們一定...

弘一大師也崇信念佛

弘一大師以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

行住坐臥把持一句佛號

我們打的是佛七。就是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行、住...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卷上.聆志居士念誦)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大藏經】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為什麼要求生西方而不求生東方

問: 請問法師,東方淨土和西方淨土有何差別?為什麼一...

附佛外道與神通

我們一般最難分辨的是附佛法外道。就是依附在佛法裡,...

內心要常懷感恩

佛法很高深,所以我們要學習。學的道理越多,在生活當...

惟賢長老《儒釋道三教文化各有特點》

我今天來到這裡(三學書坊),很高興,為什麼?這裡有...

一位善良新娘的真實故事

那是民國九年的時候,有一則真實的傳奇性的故事:有一...

為何五蘊的身心世界,本質卻是真如本性呢

菩薩遇到因緣的假相,第一件事情,不是馬上處理,先觀...

五戒裡面為何不允許飲酒

世間有很多東西是非常誘惑人的,如果不去克制自己,就...

佛教的真理

何謂真理?在古希臘,「真理」是指公開展現在人的理智...

佛教如何看待「化解太歲」

化解太歲,又叫順星、拜斗。有法師反對和批評。有僧人...

古代高僧的嘉德懿行

翻開中國曆代的高僧傳記,我們會發現這些高僧都具有常...

梵網經菩薩戒的求受資格

一、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 我們先引用一段經文啊,看經...

學佛之人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

學佛之人,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存好心者,凡...

何時得與聖賢親

瓊枝瑤草色長新,別有乾坤世外春。紅藕華藏金砌鴨,綠...

人生的四法則

不知你看過以下經典名言否?如果不喜歡,那就去改變,...

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事業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

心是如何「作繭自縛」的

作繭自縛這個成語,借用蠶吐絲作繭把自己包在裡面,來...

【佛教詞典】唯識中道

法相宗所立,指一切萬有,唯識所變,乃非有非空之中道...

【佛教詞典】捨多壽行

(術語)阿羅漢二壽行之一。...

【視頻】廬山東林寺形像片《出塵》

廬山東林寺形像片《出塵》

【視頻】一念得失

一念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