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觀經四帖疏

宏海法師  2019/06/02  大字體  護眼色

(第十二講)

好,請諸位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居士吉祥。

我們今天又是初一的吉日,來一起學習《觀經四帖疏》。今天我們在玄義分裡面,要講到諸多問題裡邊,上次我們講到的是第二大版塊,也是第五個問題。這個問題牽扯呢,是非常久遠的。

我記得我在北京的時候,有一次在一個地方,當時跟一些學者,特別是其中有一位非常非常有名的大教授,他看的經書,估計要比我們多很多吧。聊說之間,他突然間說到淨土法門,極樂世界,他當時的態度說,淨土法門是一個善意的謊言。聽得我就倒吸了一口涼氣,也沒說什麼。覺得可能在當時的因緣中,人微言輕嘛,無濟於事。但是實際上,我們常講到住持正法,正法,這個正法呢,就是稍不留神,一不小心,甚至有時候完全是背道而馳,自以為是地來認識佛法。

今天我們講的這個題目就叫做「會通別時意」。大家要注意,有一個叫做「別時意趣」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在佛教史上,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就是對淨土法門的誤會,它對於,除了說淨土法門,整個佛法,整個一代教法的正偏,都出現了錯謬之處。

而且特別是這個問題,就提出來別時意這個問題,還是一部非常有影響力的大乘根本論典。而且這部論典,又是另外宗派所依的核心論典。所以說一旦理解錯誤了以後,再加上後來人云亦云,一錯再錯,多重的錯誤給上面包裹起來,傳揚開來以後,可以說讓淨土法門在近百年的弘揚中,受到了重挫。

我們也想想這也是行者們的悲哀,好多人就放棄了來修淨土,這是在佛教史上,特別有代表性的一件事情。

那麼,這個問題的點是在哪裡?什麼叫別時意啊?就是說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不是這一輩子可以成就的,剛才講了,一個善意的謊言,是為什麼?是讓你多念佛,勸導你能夠在無形中培養善根,看看哪一輩子攢足夠了以後,方能得度。就叫別時意。

講這個之前,因為這個話題太專業了,我們先也要了解一下什麼叫做別時意。這個論點在《攝大乘論》裡邊就提出了四依四意。

什麼叫四依呢?眾所周知,我們常講到學修佛法,不是說,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這叫做四依。一般可能我們還聽到過。

還有一個概念叫四意,他認為說,四意的這個說法可以解決一切,就是說別有言外之意趣的道理。所謂的別時意,就是別有言外之趣,另外在這個話外,還有真實的目標,目的,給你講出來。就叫做四意趣。

四意裡面,第一個叫做平等意,是什麼概念呢,是指為了消除我們學修佛法中生起這個分別知見,佛法是平等法。那好比經典裡面就講到說,釋迦牟尼佛,在哪時、哪處、在哪個世界裡面,叫做毗婆尸佛。

實際上,毗婆尸佛並不是我們在娑婆世界的釋迦佛,但是為了說明諸佛所證的法性是平等的,當時釋迦牟尼佛就說,我在彼處,彼即是我,這個就叫平等意。為了消除眾生的分別之計,立於平等的立場。那因為說佛佛道同,就是諸佛所證得的法身,法性是一個道理,是沒有問題的。

但實際上,你從相上來講,毗婆尸佛就是毗婆尸佛,釋迦牟尼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是為了從根上消除這個差別相,我們的執念。

第二個叫別義意,意義的義,是第二個義,一撇一捺一點的那個義。就是為了去除聽法者的輕慢障礙。比如說,有時候把法給說重一些,但是說的也沒錯。你比如說,經典裡面講到說,我們要事奉多少恆河沙諸佛,然後才能夠了解大乘佛法,解悟大乘佛法。

那如果實際上淺近而言的話,我們要了解大乘佛法,那只要你,並不難呀。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凡夫,他只要有思維,對吧,只要認識字,會思考,就可以。他不一定說要,一定要遇恆河沙佛,才能夠解了大乘佛法。

但是,他這裡所說的說,為什麼要值遇恆河沙諸佛,要事奉呢,就是為了,實際上是要親證這個大乘境界的真實之境,從這點來講又沒錯。因為要證到大乘這個實理的境界來講,登地的菩薩才可以,一般的凡夫是做不到的。

所以他這麼一說,就是為了聽法眾,他有這個輕慢障。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是說了一個別義意,別義意。

再一個,還有一個叫什麼呢,叫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補特伽羅」是印度話,翻譯成咱們漢語就是「有情」的意思,「眾生」的意思。就是針對眾生,隨順著眾生的意樂,而說種種法,叫做眾生意樂意趣。

你比如說,他還沒有入道,那麼,佛就對一個沒有入道的眾生,看到他的根性,他比較心量廣大,能夠慷慨而行。他就對他讚歎說,佈施好。他就不斷地讚歎佈施好,那麼他就開始行佈施道。行佈施道,行著行著,如果他反過來開始出現了這個反作用了,他執著於佈施了。

你別說有的人修福,這個我們每個人也都是修行。有時候你修著修著,就是會執著到這個修福裡邊。什麼都在種因的時候,就聯想到果,我要得什麼報,得什麼報,在佈施的時候也是這樣。

那麼,佛為這些人開始什麼,開始毀破佈施法了,說佈施不對,說你這是只獲人天果報,不生如來之家。這個就叫做隨眾生意樂而種種說法,隨眾生意樂意趣。

因為他已經佈施得,就是開始過了,佈施對他來講不是一個舍了,而是一個執了,執著了。你像公案裡邊不是有那個龐居士,龐居士最後他很有錢,大富長者。最後他租了一條船,把家裡的金銀財寶全部給扔到江裡邊去了。

別人說,你這個不對,你是這麼大的大居士,佛教徒,你不給大眾佈施,你把這麼多東西就白白扔在水裡邊,太浪費了吧。他就說了,我生生世世為佈施所累,那這時候佈施就成為了障礙了。

你比如說,你看弘揚佛法,所謂的講經說法。那佛就說,講經說法功德無量。但是如果,你比如說我吧,現在講的講的,就講上癮了,不能不講了。這個時候就會有人在說,光說有什麼用呢?沒有真實功夫,紙上談兵,說食數寶,入海算沙,那就沒有用。

這個時候,這個法就對我有用。你看有時候我們常住上,大德們開示的時候都會講到,能說,說那麼多,說那麼多,真正的功夫也沒有,那這是對的,那我就聽進去了。

當然,這個也不是誰都能說的,你真正功夫到了,或者說明心見性了,後得差別智出來了,能夠藉機點撥。你也不能說這個法走到哪裡都說,光說有什麼用。現在沒人說,我們佛教,那都嘴一閉,在那成天廟裡過日子,廟也要破產了,沒有信徒了,弘揚也弘揚不開了。

所以佛也說了,「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不是說「有僧說法龍天喜,無僧說法鬼神愁」。所以說,法呢,要契機。不能就不分時處,信口發泄地說,看在哪個層面。所以這個就叫做隨眾生意樂意趣。

那麼,我們這裡講到的別時意,我也剛才講到,在別的時間,別的之處,而設的言外之意。好比說,就在這個論裡面就講到說,稱念多寶如來名,便可以決定成等正覺。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以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但是他是怎麼說的呢?是為了勸誡懈怠的行者,就是不好好修行,懶的人,「就別時利益而說,非言今時即得之」,就是不是說你這輩子就真的能往生了,就這麼一個概念。後面我會講到比喻,他說,就好比說,一分錢,一分錢,能夠攢到一百塊錢,但是不是說,你一分錢馬上就能變成一百塊錢,你得慢慢賺,慢慢賺,就別時而說,所以叫別時意。

這個法,實際上是為了消除懈怠的人,不好好修的人。那麼懈怠了,對於修道成障礙了,他才說這個別時意的教法,讓眾生見到這個利益,誒,那麼即刻就去修行,說這個利益將在今生此世就見,那麼實際上是在別時而見了,就是一種方便。剛才我們講,說實在的,要定位,就是善意的謊言,就是這樣子的。

那麼對於這個別時意裡邊,等一下我們論典裡面的內容,具體會講到它還有兩重,一個叫做一行別時意。就是成佛呀,我們常說六度萬行圓滿了,才成了究竟圓滿報身佛。所以說,你不具足萬行,是沒辦法成佛的。現在告訴你說,只要念佛這一行就可以成佛,實際上就叫一行別時意。說你六度萬行都沒有修,你以為光念佛就能成佛嗎?沒門。但是,現在怕你連佛都不念了,所以告訴你說,不用六度萬行,這一行肯定就能成佛。先把你安撫住,就這意思,叫一行別時意。

另外一種觀點呢,叫做唯願別時意。就是比如說,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那麼你一定要發願,還有所行。我們常說信願念佛,你要有願力,還要有行持,就是要念佛。如果不具願力和行持,是不得往生的,不能夠往生。

但是為了讓大家的信心能夠保留,在這裡說,只要發願就可以往生,這叫做唯願別時意,就是唯有願力就可以往生,實際上是往生不了的。在這個層面上來講,叫做別時意。

這個論典裡面,主要是提出來這個別時意。諸位大家也聽明白了,這個別時意的概念一出,就意味著淨土法門就是徹底方便了。我們常說第一方便,就徹底方便。什麼意思?絕不是今生能夠往生的事。

諸位也是淨土行者,你想想,我們聽到說,本來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夠,然後好不容易還遇到這麼一個橫超,帶業往生,他力本願法,結果這會兒再一聽說,原來是個善意的謊言。那末法時代的眾生,真的就是學佛已經無益了,真的就徹底落到別時意來了。

所以,這個當時的傷害啊,對於淨土法門,上百年的時間,好多淨土行者就放棄了修行淨土。當然,這也是一種共業知見,想想都非常的可悲。當時在《攝論》出來以後,隋代以後,就這個別時意說,對淨土法門產生了極大的障礙。

後來的見解是更加的出格,為什麼出格呢?就是,比如說有一個《攝大乘論》專門弘揚這部論典的法常法師,有一個叫法常法師的。他發揮別時意就發揮得更加不靠譜。為什麼呢?他說所有淨土法門所設的,比如說極樂世界的佛菩薩的眷屬呀,乃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呀,等等這些,他說根本不是說這輩子就往生,那你們太天真了。只是為了什麼?只是為了接引眾生,成就信心法門而已了。

他細化到什麼程度,為什麼說西方有阿彌陀佛呢?是為了攝取引導我們這一個國土的眾生,喜歡佛的這個習氣,見了佛歡喜,見了佛恭敬,所以說給極樂世界立了尊阿彌陀佛。

為什麼說極樂世界有水鳥樹林說法呢?他說西方極樂世界之所以有七重行樹,七重羅網,這個為什麼呢?是因為攝取接引,引導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喜歡樹林子嘛。大家不是說,到這個野外去郊遊一下,縱情山水,啊,覺得大自然非常美好。就因為這個國土的眾生有這樣的習氣,所以他就設了這麼一個局。

還說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海眾,是因為我們這兒的修行人,喜歡親近善知識,所以就極樂世界都是清淨海眾。說八功德水好,是因為我們這兒的眾生,仁者不是喜歡山,智者喜歡水嗎?那就極樂世界也設點兒局,有水。這個概念,就是比《攝大乘論》的本義上的誤會,又增進了多層的大誤會了,徹底給扭曲了。

因為《攝大乘論》在教內的影響是極大的,你們稍微有點佛學常識的就知道。而且《攝大乘論》的作者,又是印度大師級的人物,是大菩薩。所以說,這樣一來的誤區,就引發了我們東土的祖師爺,很多法師,開始試圖重新說明,讓淨土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所以很多大師,淨土的大師呢,在這上面進行了一個會通。

這裡善導大師,你看在玄義分中,就專門辟出來這麼一大篇幅,來討論別時意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關於一行和萬行。就是到底是光念佛就能往生成佛呢,還是說非要六度萬行才能成佛?光這個一行別時意,大家來看二十頁的內容,第三段。

第五,會通別時意者,即有其二:一論雲「如人念多寶佛,即於無上菩提得不退墮」者。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亦是正報道理成佛之法,要須萬行圓備,方乃克成,若將念佛一行即望成者,無有是處。

這幾段實際上,就是文字上是有一些晦澀,不明確。所以大家要認真地來看一下,就是他的用意在哪裡。甚至有些,這裡的「一論雲」,就是指的在《攝大乘論》中,《攝大乘論》中裡邊就講到說,有的懶惰的眾生不樂勤修行,如來為了使他勤修行,是一個方便說,比如說持誦多寶如來的名號,就能於無上的菩提,得不退轉,就能得不退轉。

但是這個別時意的立場是什麼呢?一般我們都知道說,成佛要萬行具足才能成佛。所以他就認為,如果說念佛一行而能成,沒有這個說法。大家看到這裡說,「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就是成佛,「亦是正報道理成佛之法」。

什麼意思?他這裡講到的成佛法,就是我們正報,每個人,眾生,我們都發願成佛,正報就是我們的色身,自認為我的有情這個色身,到時候超凡入聖,轉染成淨,成了大圓滿佛了。好像我們通常在有為世界的表達,一定是:我成佛了。一直是正報有情,就是以擬人的自我感知,來確定這件事情的成就。

所以這裡講到的說,菩提就是佛果的又一個名號,「亦是正報道理成佛之法」。這裡就講到「要須萬行圓備,方乃克成」,你正報道理要成佛,那一定要六度萬行修圓滿了,缺一點兒都不行。這樣的話,最後才算是大功告成。那麼,如果光說想念佛就想成佛,無有是處。這是論典的立場。大家也要跟著走,別走神。

大家來看,這後面是什麼?是論主的立場,是善導大師的立場,怎麼講呢?「雖言未證,萬行之中,是其一行。何以得知?」就是說,雖然沒有成佛,沒有證到佛的這個菩提果,這個覺果,這是事實。

但是,你說念佛這一行,它也是萬行之中的萬行之一行呀。既然是萬行之一行,實際上它也是萬行之行。你怎麼能就另外把它放在,炒一盤菜,另外放在一個碟子上來論呢。實際上它也是這個萬行,這一盆大燴菜裡邊的一菜呀,代表了整個這一鍋菜,你為什麼要把它給剔出來呢?後面就引論了大乘經典的權威,諸經之王。你看:

何以得知?如《華嚴經》說:功德雲比丘語善財言:「我於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謂念佛三昧。」以此文證,豈非一行也?雖是一行,於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沒,故名不墮。

這是善導大師的觀點。他引證,因為《華嚴經》裡面,不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嘛。五十三參的時候,他到南方有一個國土,這個叫可樂國土,裡面有一個山,叫和合山,上面住了一個比丘,叫功德雲比丘。

當時善財童子也是去參訪他的時候,你看每一部大乘經典特別有意思,《華嚴經》裡面也是善財童子去參訪的時候,就是去依教,去問這個菩薩說你修什麼行。結果德雲比丘就告訴他說,我於佛法三昧海中,只知道一行,所謂念佛三昧是也。

無獨有偶,大家回想一下《楞嚴經》裡邊,大勢至菩薩怎麼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就是大家都是修到圓通境界,我什麼都不懂,只會一招,「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你看這麼多的大乘經典核心,在我們這個世界流佈的核心經典裡面,都在單推念佛法門。大家一定要知道,祖師們再再說,我們未必有的時候聽得進去,還是這麼腦子一過,不能夠心相應,投向這個法喜和這個境界中。所以這裡就是經文明證。

諸位要曉得,這是《華嚴經》呀。《華嚴經》就代表佛成佛以後所直白的境界。經文明證說,這雖是一行,這不就是一行嗎,「唯知一行,所謂念佛三昧」。所以說,雖然這麼一行,但是呢,「於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沒」,一定能夠成佛,念佛成佛。這是這一段,算是一問一答。

 但是,下面你看,又一轉,又來了,「問曰:若爾者」,那好吧,那你說是念佛即成佛,那麼為什麼「《法華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亦應成佛竟也」,問題是什麼呢,《法華經》裡面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說一下,確實沒有一稱南無佛就成佛了的。

如果你說,光念佛一行就能成佛的話,那這個一稱南無佛,馬上就要成佛。所以,你看人家辯論中,人家也有這樣的辯才。難道他就已經成了大圓滿的佛了嗎?

所以,這兩種什麼呀,它說法是一個意思,沒有差別。為什麼?就是說,難道《法華經》念一聲佛就成佛了,如果《法華經》念一聲不是成佛,那你前面怎麼說《華嚴經》一行三昧就能成佛。反正是,《攝大乘論》裡面講到的念佛別時意,那你如果是正解,那麼經中的念佛不就是別時意嗎,它就是別時意,淨土法門就是善意的謊言。

如果說,經中說的,確實是別時意,你看,《法華經》就是別時意呀,那我們講論文是別時意就是對的,我說是對的,就是別時意。

那大家來看,「此之二文,有何差別?答曰:」善導大師說,「論中稱佛,唯欲自成佛果;經中稱佛,為簡異九十五種外道,然外道之中都無稱佛之人,但使稱佛一口,即在佛道中攝,故言已竟。」你看,說《法華經》裡邊的這個,是另外有針對所說法的。

說什麼呢,就是說為了,當時在印度的九十五種外道裡邊,外道呀,外道他怎麼會想起念佛呢。論裡面講到的念佛,是為了自己成就佛果,《攝大乘論》裡面講到的,我們自己成就佛果,就是我們正報成佛的這個道理之法。

但是他說這裡是什麼呢,這是給外道設的,也就是念佛成佛的路線是給九十五種外道區別揀擇所設的。如果要從有始有終論的話,比如說從開始來講,為什麼要簡別外道,因為外道不念佛。所以,只要想方設法讓他念一聲佛,已經就入了佛道了,就沾到這個緣起,已經逃不出手心了,是這麼個意思。這是從始而言。

從終而言,因為《法華經》,諸位要曉得,《法華經》,天台宗不是叫為實施權嗎,又叫開權顯實,所以它正好表的就是這個法。一稱屬於施權,「一稱南無佛」,屬於施權,施這個權巧教。「皆共成佛道」,屬於顯實,顯示這個真實法。

所以你看,善導大師,在這裡很明白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是為外道所設的教法,是為外道所設的教法。但是,從根本上來講,確實,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那我們講到初發心即成正覺,也有這個意思。這是第一個,兩番問答。

後面我們再來看,第二個,二十一頁,「二論中說雲‘如人唯由發願生安樂土’者。久來通論之家不會論意,錯引下品下生十聲稱佛,與此相似,未即得生。」你看,善導大師,大家也要明確,因為我們剛才講了,這個別時意的觀點,出自《攝大乘論》。《攝大乘論》是唯識宗所依的根本經典。那我們也不能夠破這部論典,你說這部論典是歪理邪說,那佛法也要傷了。

所以,在這裡,善導大師的意思,久來通論之家不會論意,就像通經之家不解經正義一樣,就像前面的三輩九品,那麼多註釋給經典講的,都講的把它給提升了,提高了門檻。這裡也說是通論之家不會論意。

我們來看呀,為什麼呢,他錯在哪裡。他錯引《觀無量壽經》裡邊,下品下生,就臨命終時,不是善知識給他開導嗎,那麼他連續念十聲佛,念念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然後就往生了。這個解釋《攝大乘論》的人呀,就歷來就說別時意就是說的這個,就是臨終十念往生,就是《攝大乘論》裡面講的別時意,實際上不是針對這個法,但是他們就往一起串。

所以你看,後面講到說,「如一金得成千錢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十聲稱佛,亦復如是,但與遠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牽強附會。他這裡講到的說,所謂的十念往生者,只不過是這輩子,一輩子都沒有修善法,臨終了,那麼好歹積攢一點兒,跟佛法結緣,下輩子萬一顯發了,生生世世,這麼一點一點地積功累德。

這樣的話,就跟說,誒,一錢不是一千塊錢,是一天一下子就到一千,不可能,是多日乃得,就是多生多劫,累劫勤苦的意思。「多日乃得」,不是說一生,就能馬上達到一千錢,不是一生馬上就能往生佛國淨土。所以,他這裡還講到,「十聲稱佛,亦復如是」,只不過是為往生作遠因而已,不是這輩子就能往生了。

後面你看講到,還說,「是故未即得生。道佛直為當來凡夫,欲令舍惡稱佛,誑言道生,實未得生,名作別時意者。」這個啊,怎麼講呢,就是說,解《攝大乘論》的人呀,他說,是佛為了當來的凡夫不造惡業。你看,「欲令舍惡稱佛」,就是不造惡業,才說了這麼一個善意的謊言,說可以往生,實際上,本質是往生不了的。這種見解,看上去很務實。

我們現在學佛,有時候也會落到這樣一種窠臼裡面。為什麼呀,看上去聽起來很務實,還很通人性,甚至他還一語道出了好像很體量佛的慈悲苦心一片,說佛不容易呀,為了大家都能夠積功累德,連這樣的這個套路都出來了,還這麼體恤佛。實際上極其罪過!這可以就是說,最正宗的謗法。

為什麼,第一個,他不順佛語。諸位要曉得,為什麼叫不順佛語呢?因為十念可以往生,是佛說的呀,這不是眾生說的呀,是大圓滿覺金口宣說,在經典裡面說的,《觀無量壽經》裡面說的。那麼,那我們就要這樣作意,就是說佛說的,哪怕佛說的真的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假設啊,這個罪過地退一萬步說,真的是一個善意的方便善巧,那既然佛沒有把它說破,你為什麼要把它道破,壞人的善根。這是第一點。在我們學佛的路程啊,要有很多見解要一卯扣一環,否則你就不叫做善解佛意。

難道佛陀,他是不懂呢,不懂說呢,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說嗎?既然是一個善意的謊言,你為什麼要把它一語道破?萬一這個善意的謊言能夠達到真實的境地呢,對不對。所以實際上,罪過第一個就是不順佛語,沒有隨順佛語。

第二點,這才是真實的,叫不解佛智。為什麼呢,因為,諸位,剛才我們只不過說退一萬步而已,實際上是不存在這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十念往生必然可行可信,能成。因為是靠的佛力接引呀,大家要知道,佛的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這一切的神通妙用,全部是增上接引的功德具足力,就是成就我們凡夫直接入報土。

你如果不能信這個法,就是《無量壽經》裡面信的什麼,不了佛智,不能夠了達佛的智慧,佛的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全在其中里許,太不可思議了。我們想像都想像不來,坐在娑婆世界,生為百年的這個人生,五濁惡世末法時期的最不起眼的這個小小的人道裡面的眾生,罪惡生死凡夫,你去解佛智,連冰山一角都掀不開。

所以諸位,一定要相信這個法。不解佛智,不順佛語,看上去,還好像替佛在這兒說,哎呀,大家要知道佛的婆心切切呀。為了讓這些惡人能夠積點善業,所以才說,十念就能往生,哪有那麼好的事呢。所以真正要,咱們要放在世間法來講,這個話很陰毒的。誰要是想把誰弄死,就這麼去給他去宣傳,這一下子就把佛法給敗了。

所以你看,善導大師這裡講的,既然是如你這麼樣說的,「實未得生,名作別時意者」,開始了,「何故《阿彌陀經》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願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眾迎接往生?」這是第一,第二個篇幅,「次下十方各如恆河沙等諸佛,各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說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裡面這麼說呢?這是逐字逐句說出來的呀,那我們念念都能把它看清楚,若一日若七日,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而且,你看這裡還講到說什麼呢,「言‘護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稱佛之名也。」護念呀,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就是說,成就,想方設法就是讓你念佛。而且這個是因為是依諸佛所證誠的,不應該生疑心了,才叫做護念呀。護持著你,不讓你生一念的疑情。那我們講到這裡,確實此處引《彌陀經》來做證明,《彌陀經》裡面的各出廣長舌相,無量劫來都不說謊言,才能叫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廣長舌相。

當然我們也講到說,佛確實有方便說和真實說,有了義和不了義。但是諸位要知道,這裡為證真實說,才有他方諸佛,六方佛代表十方諸佛,異口同聲皆出廣長舌相,當信是不可思議功德。為什麼,如果說方便說的話,在經典裡面,絕無有諸佛前來印證,只有真實說的經典,才會有他方諸佛前來印證。這是善導大師的第一論據。

而且另外有一個,在《西方要決》裡面也講到,就是當時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那麼最後他老人家,在拘尸那迦城,就是去那個雙樹林中,不是要涅槃嗎,涅槃的時候一日一夜說了這個《大般涅槃經》。

所有當時一生說法中,如果說,不了義的教法呀,都在《涅槃經》裡面給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和會通,都在《涅槃經》裡面有。所以《涅槃經》又叫扶律談常,又叫捃拾教。就是最後他在這部經典裡面做了最後的囑託,生怕將來引發這個矛盾疑問,所以全部把它們給會通了,告訴大家怎麼回事。

但是,只有淨土教義沒有在《涅槃經》裡面,就不必再說了。為什麼?因為早已經十方諸佛印證真實不虛了。所以在雙樹林中,就沒有進行決疑,《涅槃經》裡面再沒有講。所以說,只要是諸佛現舌相證誠者,就沒有虛妄法,都是真實法。

所以在《般若經》裡面就講到,每次佛出,如來面門出這個廣長舌相,他整個把面都給覆住,他是示現的老比丘嘛。那麼,當時宣這個法以後呢,這個從舌出還從口入,還給慶喜,慶喜是誰知道嗎?有沒有知道的?慶喜就是阿難。還給說,於意云何?說,世間若有如是舌相,就是如果見到我這樣的現這個長舌相,廣長舌相的話,那麼一定是所說的話絕沒有虛,絕沒有不了義的,是真實語。這是佛在經典裡面一再這樣說。但是,你看,就不知道為什麼,要遭到這樣的因緣,出現這麼一個別時意趣的誤區,誤解。

下面呢,也是善導大師呀,真的是痛徹心髓地來破斥諸家對於經的誤解和對於論的誤解,也就是說,既誤解了《觀無量壽經》,也同時誤解了《攝大乘論》,很悲哀。大家來看,你看,「今既有斯聖教以為明證」,就是佛已經在《彌陀經》裡面說得這麼徹頭徹尾了。

「未審今時一切行者」,我就實在是搞不清楚,弄不明白,就現在當下所有這個時代學佛的,修法的,號稱是修淨土的,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出這一出。說:「不知何意?凡小之論乃加信受,諸佛誠言返將妄語。」

你看這個話說的,「苦哉奈劇」。就是實在是搞不清楚為什麼現在的學者,把淨土要置於如此的地步。我們既然為佛弟子,佛說的法,佛親口說的法,你一定要把它編排成這樣的一個誤區,不知為何?而且一樣的法放在這裡,「凡小之論乃加信受」,什麼意思呢?就是退一萬步說,再說,就算是《攝大乘論》就是這麼講的,就是針對這個十念法。

從這個大聖人,因為佛菩薩稱為大人,佛叫大人的話,菩薩就只能稱之為小了,跟佛比起來,他就只能稱之為小了,所以菩薩屬於內凡位。你看,「未審今時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論乃加信受」,你就信菩薩講的論典,菩薩還自覺覺他,覺行沒有圓滿。然後呢,「諸佛誠言返將妄語」,把佛說的,你說他是善意的謊言。

當時,善導大師就這麼震耳欲聾地發這麼一問,就是為什麼,想不通。咱們現在學習也想不通,我們現在很多時候,還有此情此景。實際上,可能內容不是在鎖定在別時意上,但是還有一些就是這樣子,看不起淨土。各種各類,有的人,本質上他就認為淨土跟自己無緣,反正你念佛,好好好,你們念,我不修這個法。還有一些人呢,他好是好,淨土法門呀,橫超法呀,是佛說的呀,《彌陀經》。但是呢,他自己覺得沒有感覺,自己又獨闢蹊徑,不知道有什麼無上甚深微妙法,沒有辦法。

所以你看,善導大師,他這裡反駁的時候呀,立場非常的明確、堅定,而且他是針鋒相對,正面反對,別時意是謬解。這就是善導大師的這個志誠的一個風骨。諸位要知道,歷史上,還有一些會通的,都沒有善導大師這麼就是說斬釘截鐵,說我就是覺得這個不對!為什麼大家信佛,佛說的不信,信菩薩以下的人說的?

那大家諸位,也要這樣去反思一下,我們現在經典就不要說了,祖師言教就不要說了,特別是在坐的居士同修們,就喜歡信師兄的,法師的也不要說了。每次在微信上給我來一段,然後就開始問了,說我聽說,說你聽誰說嗎?說聽同修說,聽師兄說。所以,善導大師在這裡他是說,毫不含糊,也沒有避重就輕。

實際上,當時在教內,就是關於這個別時意呀,跟諸位講,很多大祖師都有過回應,教內的大德。但是,有一些解釋的是屬於什麼,融會的態度,有一些解釋的屬於什麼,巧妙的這樣的一個避重就輕,反正也不害真法,但是也不必跟他犯這個斗諍,針鋒相對。

你比如說,還有一個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對這個問題也回應過,在《淨土十疑論》裡邊,智者大師講過說,「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者」,智者大師也是反對,他說「此定不可」。為什麼不可呢?他就用了曇鸞大師的思想,進行反駁。他說什麼呢,說怎麼可能說臨終十念是別時意?肯定能往生啊!

他用的方法是從法上來進行這個論證說,造五逆十惡的罪人,臨終的時候,造了五逆十惡一輩子的這個重罪,和臨終十念念佛,這兩個業呀,相比起來,還是十念業為重,意思就是十念業能夠佔主導地位,牽引著我們神超淨域。這個時候反而說,他說五逆十惡罪反而為輕。

為什麼?原因有三個,一個,在心。當時心的猛烈程度,說造罪的心呀,是虛妄顛倒之心。那麼念佛的心呢,是從善知識那裡,誒,聽到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了,一下子生起大歡喜,念念相續不斷。他說,一個是虛妄顛倒,一個是真實功德,一虛一實,不能相比,所以說,決定能生,在心的作用。

第二個,在緣的作用。什麼叫做在緣呢?你想我們造惡業的時候,一定是對外境產生了執念。對外境產生了執念了,造罪的這個虛妄顛倒的心,它是愚癡的,緣外邊的虛幻境界而生的顛倒心、造業心。但是念佛心呢,是從聽聞到佛的真實清淨功德的名號聲,緣的是無上的菩提所生的心。

所以說,在心在緣,所緣的境也不一樣,一個是真境,一個是偽境,一個是真緣,佛的名號功德,一個是偽緣,虛偽的緣,是虛妄分別的境界。所以,他說,一真一偽,也不能比,在心在緣。

第三個叫做什麼呀,在決定。就是造罪的時候呀,我們造罪的時候,有的時候是猛烈,但是,有的時候又歇一會兒,對吧,是有間的,中間是有間的。不可能你就念念就是無惡不作的,就活著我天天就是想法設法幹壞事,那到我們這個時代,現在沒到那個地步,人壽十歲的時候,就差不多了。

所以他是有間心的。但是念佛呢,念念,要墮地獄了嘛,他害怕了呀,你想想到地獄了,到這個千鈞一髮之際了,他死裡逃生的感覺嘛,那麼這個時候的這個心勁,他說是什麼:是無間心、無後心。造業的時候它是有間的,有後的。然後無間心,正好這會兒舍命,善心猛利,即刻就生。

所以說,在心在緣在決定,他認為十念往生絕不是別時意趣。所以你看,智者大師的這個呀,他雖然這麼辯解,但是他只是說了這個什麼,揚正,宣說了正法。他沒有破斥那個別時意的過錯,這個就跟善導大師不一樣了。

另外當時還有一個,像我們淨土宗還有一個祖師叫道綽大師,有的可能聽過。道綽大師,他對於這個別時意呀,他可能真的是人比較聰明吧。我們現在有時候覺得,一個人聰明的,說所謂的方便善巧,能夠這個就是說左右逢緣,游刃有餘,說他有這個智慧,那這也是個性使然。說有的人呢,是一根筋,善導大師就是一根筋,他對就對,不對就不對。

你看,道綽大師當時怎麼呢,他也沒有正面破斥別時意,他是作了一個別解別時意,什麼意思呢?說你們是那麼解釋,我是這樣解釋。他認為呀,造罪的人,臨終十念往生呀,都是有宿因的,如果宿世過去沒有這個因,他說善知識都碰不到,何況念十念呢?他這個很巧妙,就是說,當你已經碰到善知識,就說明你過去有宿因,那就肯定能往生,這也沒有錯。不會壞這個十念往生法。那麼,他說既然沒有宿因的,臨終十念,善知識又遇不到,何況臨終十念呢?就沒有。

那為什麼佛還給在這兒統而籠之地都說可以往生呢?他說這就叫別時意了。怎麼個別時意呢,就是說,佛為了接引將來有可能要造惡之徒。大家聽明白,就是說,他不在當下的這個法中,將來他可能惡業顯發,他要造惡。那麼就防範於未然,什麼呢,把他將來臨終,舍惡歸善,他認為說,「若據佛意,欲令眾生多積善因,便乘念往生。」就是讓,先給他預設的,你不敢造惡業啊,你一定要造善業,你既然造了善業,不僅僅宿世的宿業,可以這輩子十念往生,這個善業也保證你,生生世世都,哪怕哪一世也有宿因,可以往生,十念往生。

所以你看這個觀點呢,就是說,有點左右逢緣的意思,他不僅僅說沒有反對別時意,他認為別時意中又有別時意,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一種。反正為什麼呢,總之,是可以成就的,沒錯,但是呢,也不確定到底是有因無因,反正能往生了就是有宿因。那一般的話,我們說,只要相信能往生,就能有宿因,就能成就,那就是皆大歡喜了。所以他採取了調和矛盾的態度,這也跟善導大師不一樣。

所以說,雖然都讚同十念往生,但是都不如善導大師決絕。就是說,在真理面前,他是不容分說的。所以他才這樣,就是真的,這個話就等於說不識時務呀。大家都在研究經論,他就說你們為什麼不聽佛說的去聽菩薩的?到了這個地步。所以他說,這裡你看,就我聽到這樣的,「能出如此不忍之言」,就是我聽到這樣的誤解,都是不想聽,不忍心聽了已經。

雖然如此,但是他還是說,你看,「雖然,仰願一切欲往生知識等,善自思量。」你仔細想想好了。怎麼想想好了?「寧傷今世錯信佛語」,這個話就說得更絕了,「不可執菩薩論以為指南」。大家聽明白了啊,這就叫正見,就叫見地。見地不是說你的理解力、你的悟性有多高多深,還看你認這個法認的定力足不足,你在這法上,這才真正說從善導大師他老人家的身上,就這段話中才能看見,這才真正的踐行說:寧叫老僧墮地獄,不拿佛法當人情。

我們凡夫的話,太會順水人情了,在佛法上還要如此,在信仰上還要如此。所以善導大師說,就是寧可,你這輩子你既然信了佛了,信了佛了,你就哪怕信佛信錯了,錯信了佛語,你也不要把菩薩的言論作為指導的方向,這樣顛倒,來自誤誤他。這就是善導大師的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什麼意思,就說白話啊,就是說寧願信佛信錯了,還要信佛,不能信佛以下的人所說的話。

所以大家要知道,大家也不要誤會說,說怎麼講到這,這祖師爺也糊塗了吧,怎麼寧願信佛信錯了還要信佛,那這不是把人往這個邪道上引嗎?諸位要知道,這裡面實際上也有甚深的密意一樣的法義。為什麼?一個是佛不會錯,值得信,只不過是用這種對於佛的信心,純真的信心來表達出來,是寧可信錯了,也不要動搖這個信佛之信,是這個意思。我就錯就錯了,我除了信佛,我其他的都不可信了呀。

我們捫心一下,就我們人一輩子百年,這個依報正報,這個第六意識,這個六根六塵,妄作無邊之罪,你說在這樣的一種低級趣味的輪迴的生涯中,生生世世,你說我們,像那個《成佛之道》裡面說,「有海無邊際,世間多憂苦」。你說我們能信誰呢?在歸敬三寶章裡邊,就講到這個信佛的問題。

而且另外一層密意是隱含什麼,就算佛真的是說錯了,也是對的。大家不要誤會啊,好像這是一種盲目的追隨。而是怎麼說呢,說佛說的錯的,有可能他是一種密意,比如說,依這個所謂的錯,能夠一定走到對的地步,那這算錯還是對呢?諸位想想。有可能在我們現在的視野來講,好像這是一種錯誤,但是實際上他正好用佛的這個不思議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他在這裡的密意裡面,讓你依著這個錯,上了一個正道,對的這個終點,這能叫信錯了嗎?對不對。

所以善導大師說,「寧傷今世錯信佛語,不可執菩薩論以為指南。」大家要知道,這叫無上的加持,能聽到這種法語。裡邊沒有一點點的玄妙道理,也沒有講到什麼,就是,就唯一的就是說,你的信仰純正不純正。那講到這裡了,真的也是,我們常講到,要知道,這才叫信仰。

今天,上面來了幾個客人,他們還沒有皈依。也是莫名的對觀音菩薩有好感吧,他這個媳婦來這兒好像來了三四次了。普陀山,她就說,就想來,反正想一想,就想來。那她先生也來坐在這兒,反正聊了一會兒。聊了一會兒,我就聽,我說人這的個善根呀,真的是。雖然他先生講話,比較好像文質彬彬,有理有據的。

但是他那個媳婦坐在旁邊,她這個坐姿也不是很那個,有時候還蹺個二郎腿,可是她的善根,真的我覺得,就是因為她的善根,才把這幾個一起給帶到普陀山來,結這個緣的。她說一句話,她就能說到點兒上,你看,她說,我不知道為什麼就來普陀山,但是我發現就這麼多的,就是說來燒香的,我覺得他們,她說信仰,她覺得中國人信仰有問題。

為什麼信仰有問題呢,她說來了都是來,哎呀,好像是很虔誠,但是經不起考驗,不是由內而外的,純粹心地上體現出來的這種如一的信仰。確實如此,那她就能說到這個點上。信仰,諸位要知道,我們都叫佛教徒,信仰也有信仰的素質呀,也有信仰的素質。

前些天,我無意中,我們那個一個校友群裡邊,不知道誰,還截了一個視頻,那個視頻就很有教育意義。是一個有名的現在的一個作家吧,叫易中天,好像是。易中天他就開口他就講,他說中國人的信仰,他說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諸位不要把自己也劃在局外,我們都是中國人,也許就在此時此刻,我們就已經入到這個誤區了。

為什麼呢,他說什麼是信仰?他說信仰就是完全依賴發揮出來的這種篤定的不商量人生觀,這樣的一種。什麼叫做不商量,比如他,比如說人家的其他的教派、外教、外道,假如果說,他信真主,他信基督,那麼他絕不會在有沒有和對不對上,跟你作商量。

我們每一個法門,這是先決的前提條件,你才能入道。不在有沒有和對不對上作商量,就絕不會在這個層面上論。

可是看我們,所謂有時候大乘法,中國的佛教徒。有時候,大家看,雖然說,祖師們造論,或者什麼論典越來越多,越來越厚重。實際上,這種太多的這種邊邊角角,也阻擋住了佛法最清白的本來面目,就是信佛。

你說當我們還要在佛講的法上,進行我們第六意識凡夫的再思惟、再確定、再進行判斷是否對錯的時候,我們的信仰體現在哪裡呢?體現在哪裡?我聽過數次的,好多,甚至學久修久的居士,一說到說,信嘛,佛不可思議。

一聽到這種話,他就覺得這種人是下下根機的,他說難道信,就盲目地就這樣信嗎?那不盲目地信,你說我們能搞明白什麼嗎,問題是。我們現在連個最真切的輪迴因果,當下就不斷在真實地上演發生,我們都看不到、看不全,擺不正,你說我們的信仰在哪裡能搞明白。

所以她今天也說到了,說,她說呀,就這樣感覺,就這樣一下子,迷信一下,我覺得這是迷信,就是說臨時抱抱佛腳。我說這個也要兩說,我說,就是光來燒燒香,虔誠到極致的這種,要麼是迷信的狀態,初機;要麼就是最信的狀態,已經入到甚深的境界了,那也有的。在兩頭。

所以我們現在自古呀,確實有很大的弊病。實際上不管從宗門教下,乃至淨土,就是立一法而生百弊。像在漢傳,就我們這個所謂的漢傳大乘佛教裡邊,就有一股流,就是什麼呢,就是重論輕經,就看重大部大部頭的論,論典,對經典不感興趣,對佛原封不動金口說的東西不感興趣。當然有時候也是沒這個緣。

第二個,重祖輕佛。特別是宗門下,祖師說的是絕對的聖旨,但是佛說的東西,他要考量考量,思索思索。顛倒了呀,這就。

所以善導大師在這裡講到,「寧傷今世錯信佛語,不可執菩薩論以為指南」。這個菩薩論我們要換一個名詞,就不可以,九法界的菩薩乃至羅漢、六道凡夫,乃至什麼居士師兄,都不可以,要以佛說的為根本,這很重要。

那好,我們再往下看,二十一頁的最後一段,這裡講到了,「問曰: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答曰:若欲往生者,要須行願具足,方可得生。今此論中,但言發願,不論有行。」

後面這裡呀,這幾段的問答,實際上主要圍繞著說,十聲念佛能不能往生,是不是別時意的問題。善導大師,因為他已經這裡立足於,就是十念必生嘛,這是善導大師老人家,至死不渝的一個終生所弘揚的法,乘佛願力,必生。

這裡講到,你看,論典裡面,「問曰: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他這裡的語言太簡潔了,大家關注一下,實際上講到的就是說,論裡邊講到的什麼,不是有說「唯願別時意」嗎。唯願別時意,就是只有願力,而沒有行持的話,那說往生,是一個謊言,這就叫唯願別時意。就是實際上,為了讓你發願,不要退這個信心,所以說光發願也能往生。

但是呢,實際上往生不了,可是他為了讓你保留這個願力。那麼,論中講到了唯願別時意,但是他不說起行別時意,這樣的話,就是這一問,實際上應該問是什麼,說為什麼發願而不得往生?就是問說,到底怎麼起行呢?為什麼這裡說發願不得往生?

那善導大師他也是在這個點上呢,跟《攝大乘論》裡面的觀點,他也是進行了解釋,你看,「若欲往生者,要須行願具足。」因為這個也是在辯法,那麼對方肯定要先問說光願無行,到底是能不能往生?那善導大師說了,「若欲往生者,要須行願具足,方可得生」。

那麼這個,今此論中,就《攝大乘論》裡邊,「但言發願,不論有行。」那也正面給他回應了,確實論典裡面是這麼說的,如果說要往生的話,確實要願行具足,這個沒有錯,善導大師也是正面回應。但是,論典裡面講到的是,《攝大乘論》裡面講到說,「但言發願,不論有行」。

那接著對方又問說,問,為什麼不論有行,「何故不論?」就是為什麼不論有行。「答曰: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是故不論。」就是已經到了你沒有用心過一念的地步,為什麼不論有行?就是說,你這個願力光有一個幹願,沒有用心過一念的地步,所以才說不論有行,不論有行。

那對方又問了,「問曰:願行之義,有何差別?」就是你既然說到願呀,行呀,光有願沒有行不能往生,什麼叫做有願有行呢?願和行的內涵有什麼不一樣呢?也就是在這裡你說的有願沒行,到底是屬於怎麼樣的個狀態,給他進行判斷屬於有願無行呢?

善導大師,「答曰:如經中說:‘但有其行,行即孤,亦無所至;但有其願,願即虛,亦無所至。要須願行相扶,所為皆克。’」你看,善導大師就講到,反正是,你不要想,對方因為想,可以說這些問題呀,就是想把善導大師給拉到這個別時意的概念來。

那他不明著往別時意的概念裡邊拉,他把善導大師往哪兒拉?往有願沒行,往生不了的這個裡面拉。為什麼,因為他想把他套在《觀無量壽經》裡面的十念法,就是有願沒行,只有願沒有行。所以他就往這邊拉,誒,善導大師也跟著他講,說,對的,你們說的是對的!但言發願,不論有行,而且不論有行是什麼呢,是你從來沒有過一念,就是入過心、念過佛的這個地步,所以叫不論有行。

那這裡就講到說,誒,既然有願無行不得生,行願具足方得生。那麼,反過來就是唯願唯行,都不能往生,必須行願具足。你看這裡講到的,你光有行,行就是孤的。大家作意一下,為什麼說念佛光有行,行就是孤的呢?因為就沒有他力對接,就是孤的。光有念佛,沒有信願,就是孤的。

自己在那兒念念念,他靠不到接引這個法上,信願起不來,就是孤的。孤的話,如果實在要說,就等於說是無益苦行了,從淨土的法門來講。當然,你從念佛或者攝心來講,也許他能做點功夫。但是從淨土法門來講,如果但有念而沒有願,就是無益苦行。為什麼?就等於說沒有修道的見地一樣,在盲修瞎練。諸位要知道。所以這裡講到的,「但有其行,行即孤,亦無所至」。

「但有其願,願即虛」,就是沒有行的願呀,也不是真實願,就好比我們現在常講的,叫踏有談空,就是妄談般若,你只有見解沒有功夫,也沒辦法達到目地。所以善導大師才說了,「願行相扶」,兩個人扶持著一樣,才能什麼呀,才能走路,才能夠圓滿,「所為皆克」,才能夠走到這個地步。

今天呢,我們就是把這個別時意,大概給大家這樣會一下。那因為這個,其實這個思想已經發生在隋朝開始了,到我們現在來講,有時候聽得都覺得,感覺到,就是說連這樣的誤解,我們也誤解不了了,沒到那個水準了,都好像,在這個見解上。

但是實際上我們在具體的修持、生活中,我們的法緣裡邊,實際上常會遇到這樣的惡知識,來壞我們的信心,特別是淨土的信心。你稍不留神,你只要心裡犯嘀咕,說明你的信力就被他給挪移了,這一念嘀咕,將來它也要成熟,也要發芽的。

所以為什麼要,這個篤定很重要,你要,說實在的話,你說說了這麼多道理,還發生在隋朝,什麼大菩薩呀,這些大法師們之間的這個知見上的見地。你說我們現在說,老老實實念佛就可以了就,有啥意思呢?非要懂它嗎?不懂,我也不知道有這麼回事就算了,又不影響我念佛。

可是諸位要知道,它這個法呀,是一信就全信,一疑就遍疑,只要有一念疑就全盤就會疑,這我們是管不住自己的。你不信你自己回味一下,或者你以後也會有這樣的情境出來,你試試,就是這樣的,它只要有一個決口,它馬上就全部就開始滲漏。

所以說,你像這些,我們聽一下學一下,至少在增上緣上,讓我們更加落停,對不對。就善導大師,我們哪怕說這些道理完全聽不懂,讓聽懂的去聽,至少善導大師專信佛語,仰仗淨土的這個正知見、信心,我們要學習,要得到加持。那沒有幾個人能夠這樣的,這樣的一種,真的是以佛子的這個赤子心,來把話說到這麼絕處。

有時候,像印光法師在評價善導大師,因為《觀經四貼疏》,諸位要知道,中土很多大祖師也沒看過。像蕅益大師那麼厲害,他也沒看過《觀經四貼疏》,沒有這個法緣。印祖也評價說,善導大師呀,說他這麼大智慧大神通的人,對淨土有大貢獻,那就是這部,他的思想。那麼還說他,弘揚淨土在事相上已經發揮到極至了,依之而行,理呢,就是這個佛法甚深法理呢,自然就在其中。

前面我們也講過了,不僅僅要看他老人家的信仰,那他老人家三九天呀,三九天在大殿裡面念佛,念得汗流浹背。那我們現在空調不對了,也趕緊調一下,生怕中風了。所以說,這就是沒辦法,人心不古,末法,末法,不是怪法,就是由人,來把它末下來的。那我們能在末法時代,適合修這個末法所修的法,也算是在,我常說這也算是在弘揚正法。

好今天呢,就到這裡,大家一起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隨喜諸位的聞法功德。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我們要堅固往生的願力

我們要堅固往生的願力,要知道在臨命終時,願力牽引令...

佛教移民學

一、移民佛國回老家 佛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

先超越妄想,才有辦法放下主宰

一個有志氣的修行人,一定追求臨終的感應道交。臨終的...

彌陀聖號妙用無窮

今年元旦,高雄有人打電話給一位佛教徒,那位佛教徒拿...

西方蓮台的「三輩九品」

觀無量壽佛經說。西方蓮台有九品。今略說之。 上品上生...

蕅益大師的淨土思想及行持

現代人欲了生脫死、解脫成佛,則必須依於佛言祖語作為...

凡夫如何能做到至心

問: 凡夫如何能做到至心? 大安法師答: 至心就是至...

落空還不如先執著有

有人問我,佛來佛斬是初學者,還是有禪修經驗的人才能...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把「空性」當成休息站

問: 請師父開示,為我指點迷津。比如今天一整天的塵勞...

參禪打坐應以什麼樣的精神來用功

祖師講: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

職業與信仰有衝突該如何處理

問: 職業與信仰的衝突如何處理?如何學佛? 宏海法師...

如何對待「看不順眼」的人

人是不可以離開群體而單獨生存的,既然要和其他人打交...

這才是最大的財富

在非洲的一個偏僻山溝裡,有一個小村子,四週全是高山...

佛教四聖諦的內容

苦諦的內容 無常變壞的依正二報,使眾生造業受苦。世間...

業的三種報應模式

經說業有三報:一曰現報,二曰生報,三曰後報。 現報者...

凡夫的心與佛陀的心有什麼不同

相似即佛於實相理,相似得見。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

相信了彌陀的功德,才能把名號執持住

相信了阿彌陀佛的名號的功德,他才會去執持啊!執就是...

居士誦地藏經有哪些規定

問: 在家居士誦《地藏經》有哪些時間和空間上的規定...

不變應萬變

道樹禪師,建了一所寺院,與道士的廟觀為鄰,道士放不...

善導大師超越其他祖師,這種說法對嗎

問: 聽有些法師說,善導大師是開宗立教的祖師,是祖...

三隻桶

青年人即將走上社會,為此惴惴不安。臨行前,青年人來...

每一天的觀想

一早起身,就觀想祈禱三寶加持,弟子今天可以過一個快...

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莊嚴

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是一個全方位的展開,這全方位展開...

一天之中如何對治貪瞋癡

我們要知道貪瞋癡它生起的這個次第。好像醫生去幫人治...

【佛教詞典】五香

(名數)密教作壇時,與五寶五榖共埋地中者。一檀香,...

【佛教詞典】果圓滿

【果圓滿】 p0810   瑜伽八十卷十六頁云:云何由五種...

【視頻】妙境法師《健康長壽與無我的關係》

妙境法師《健康長壽與無我的關係》

【視頻】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彌陀佛號亦是咒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彌陀佛號亦是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