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觀經四帖疏

宏海法師  2019/06/02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九講)

好,各位,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大家放掌。阿彌陀佛。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同修,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是我們學習《觀經四帖疏》的第九講。今天可能有一些另外的因緣,特別是這次來到普陀山受三皈五戒的,有一些居士,那剛好時間對到一起了。我昨天在微信上還發了一個內容,好像是現在咱們普陀山舉辦法會,這個觀音菩薩,龍天護法顯靈,就已經等於說籤了常約一樣,就不要再去祈禱了,就是好像是菩薩指點他的這些護法弟子們看著辦,該什麼時候。就跟這雨天晴天也是,用得著了,你就不能下了,因為要到戶外。那麼戶內活動嘛,你隨意。菩薩還為了讓,特別是初機起信呀,往往是下著下著,不需要下就不下。這個不需要的時間過完了,他還掐著點兒,又開始下。所以真的是琉璃世界。

我也想到,我們學佛,認識法,會修行,它其實也是一個思想覺悟的過程,要有思想覺悟。否則,就容易一個是停滯不前,另外一個就是有可能走錯。你比如說,就說這個觀音菩薩靈吧,那麼一般都是,因為這裡是接引道場,如果說入到這個甚深法藏,大修行人在這裡呢,你是看不出來的,他只負責在這裡鎮守,讓這個靈氣相續。那我們沒有起信的人,菩薩這樣顯一下,大家生起個信心,或者說已經起信的再讓他增長,他有這樣的一種功德。那麼我們初學佛的人,為了讓你起信,他會靈,而且十分靈,靈得你簡直不敢相信,但是又終於信了,他是這樣子的。他是順著你來靈。這是處於起信的階段,啟建決定的信心,金剛信心。

等你慢慢,第二個步驟,就是開始入道的時候,他還是會十分靈。但是這個時候,因為入道必須首當其衝要生出離心,所以這種靈呢,有可能開始是什麼?逆之而行的顯靈了,不由著你了,可是你又相信,對菩薩的功德欲罷不能,說服不了自己從此不再相信佛法。然後他就這麼動不動就用手段,示現各種對治為難你之法,讓你生出離,求佛道。所以入到這個層面的行者,實際上到一定的關口,他會修逆境會修得上癮,就覺得真正的修行是在逆境中,像蕅益大師就說了,把逆境當做真實皈依處。這個真的會上癮,上癮到有時候你覺得,突然菩薩覺得你這個業習太濃了,讓你緩衝兩天,你都覺得說,怎麼回不到那個境界中,這兩天沒有逼迫你的事兒。這是入道。

那麼如果我們要真正上路真修呀,大家要曉得,就不是靠菩薩的靈了,要自己的心靈了。因為這個時候,菩薩的這種加被,就不在這個相上來顯了。不管是順境逆境,一切境界中,都是空花水月的一場因緣。盡管它也依然還是五味雜陳的,這就是我們的人生。但是只要你的心地是明亮的,就任它各種味道,但是我總見的是湯湯水水,任何味道都在這個湯水中,是平等無差別的。這樣的話,就算是,特別是修淨土,能夠心性明瞭,我們也不說開悟,只要你的心地跟這個見解是同步的,那麼念佛不輟,這就是算圓修了。

但是我告訴大家,這裡有幾個誤區。初機學的,最大的誤區就是不順著自己就說不靈,這是一個關口。要入道,修逆境,這樣的話,他會覺得說,一定是對抗改變它,才叫修行。因為我們往往不是說修正自己的行為嘛,身口意三業,這樣容易出一個就是跟境界對抗,跟因緣擰巴,實際上是由煩惱斷煩惱,越發煩惱。

那麼如果入到真修的,最大的誤區是什麼呢?不是說我們把這個心地擺平,而是去抹殺,抹殺這個差別相。實際上很多時候,就是讓我們要去接受,去等觀,在這樣的基礎上,微細心處,就是你不要再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再思想再認識,把第二重擺平。任它五味雜陳,但是我們還是湯水一味。是這樣子的。這是我個人的一點兒,今天供養大家。

今天我們開始講具體的內容,講到第十二頁的下面三行,粗的黑體字,就是第六個,叫「和會經論相違。廣施問答,釋去疑情者」。那麼這個第六點來講,因為前面我們不是講到什麼經題呀,對說人的差別呀,定善散善。這裡開始,第六個問題是,其實跟大家講,今天的內容才開始真正重要,也是《觀經四帖疏》的眼,這個玄義中的核心內容。因為真正的《觀經四帖疏》的影響力,它的重要性,就是從下面的內容中體現出來的。而且為什麼它叫楷定疏,就是定乾坤的這樣一種重要作用,就是因為下面的內容。所以大家還是要用心一下,把心跟進上來。

首先大家來看,「就此門中,即有其六:一先就諸法師解九品之義;二即以道理來破之;三重舉九品返對破之;四出文來證,定為凡夫不為聖人。」到第四點,這小的四個版塊,說的是一個問題。

一個問題,是什麼問題呢?就是關於《觀無量壽經》中,不是有上品上中下,中品上中下,和下品上中下的九品往生,到底是何許人才能往生?到什麼地步才可以往生?眾說紛紜,所判有異。所以善導大師在這裡作了一個對破,就是把它進行了一門分析。

你看,首先是「就諸法師解九品之義」,把他們的見解說出來。然後「即以道理來破之」,就是說把他們的道理講出來以後,我們按照尋常理跟經文對照一下,是不是這個樣子,一目瞭然,就不是這個樣子。「三重舉九品返對破之」,然後把經文再拿出來,告訴大家說不是這個樣子的。

第四個是「出文來證」,就是從《觀無量壽經》裡邊的聖言量引用出來,說九品往生,正對的是凡夫,而不是為了聖人。這裡面最著名的一個觀點就是說,聖人人家已經解脫了嘛,最次最次的都跳出三界了生脫死了嘛,你現在還要趕緊說一部法門,主要針對他們這些受眾來說這個法嗎,有點兒過。所以推斷出來說,就是為了罪惡生死凡夫,越沒有本事修,越沒有能力證,那麼針對這些,給他橫辟出來一條生路,這就是對於《觀經》的解釋。

後面講到說「五會通別時之意」,這是又一個問題,叫「別時意」,我們後面講。「六會通二乘種不生之義」。這是兩個也比較有名的問題,但是它比較好懂。最難的就是第一個問題,用四個版塊來進行了解。

那我們來看一下。首先,你看他這裡講到的,廣施問答是為了釋去疑情,釋疑情。大家知道,修信心位,就是修你的信心圓滿,要上一劫的時間,一劫的時間概念。你要把這個信心修圓滿是要費功夫的。什麼叫做圓滿?就是你對於佛法,對於淨土,對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對他的願力,對什麼情況下決定能夠往生,所有的這一切法,什麼是圓滿?就是容不得沙子,別人連見縫插針的一個漏洞都沒有,鐵定就是這樣子的。

就跟我們明心見性,就本來如此,必定如此,如是我聞,實打實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生起這個圓滿的信,首先要有斷疑的功德,疑一斷,信自然就圓滿。不是說把疑斷完了以後,然後再給那兒安這個信出來。斷疑的同時就是生信,生信的同時自然就斷疑。

那又講到我們永恆的主題,佛法的信仰。為什麼說貪瞋癡慢疑是我們的六大根本煩惱之一,煩惱心所。在禪波羅蜜裡面也講到說,我們一般的疑,一個是疑自,不自信,我本來是佛。第二個疑師,十方三世諸佛菩薩,一切善知識,三寶聖賢僧。再一個就是疑法,告訴我們這個行門,法門,那麼你覺得心裡有糾結。

所以說通常佛門裡面有七種垢,我們心地中有七種垢,其中有一個就叫疑垢,對自己的這種功德生起疑惑。你比如說,不相信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相信我們的心力,我們的念力,我們的願力,它現前不可思議。也不相信佛法難聞,人身難得,中國難生,都沒有感覺。

所以說這個疑呢,它就是一個覆蓋我們心識,讓我們見不到真理的這樣的一個蓋,蓋就是障礙的意思。所以有一個菩薩很有意思,叫除疑蓋菩薩,有這麼一尊菩薩。以後大家的這種煩惱疑情生起來了,你就持念南無除疑蓋菩薩摩訶薩,祈請他加持。

所以說這種懷疑啊,可是問題是,對於淨土而言,它對於信心的要求又極其高,需要很純的純度,不能有一絲的夾雜。有一絲的夾雜,到頭來招惹麻煩。為什麼,會障礙我們往生的大業。因為我們的信心不足的話,那到時候,一旦臨命終的時候,第六意識不現行了,它就開始起來造反。所以說很多時候,我們修淨土的行者,還真是要在這個信和疑之間,你不能含糊。

你比如說,首先來講,現在的說法太多了。我不斷地在有時候提醒大家,就是說我們說法,接受的信息太多了,不知所依,不能擇法,到底聽誰的,就會心裡犯嘀咕。

第二點,問題是,還有一些他是權威,知名的言論,可是問題是,他這個言論又會對自己,這一個宗派下的信心,讓他打散了。怎麼辦?我們常有句話就是說,被他宗知識所轉。大家能聽得懂這句,印祖常說這個。就為什麼印祖說修淨土的,甚至他說一般的根性都不要去涉及禪家一路,因為你最後合併不了,反而把它給掰成兩半。

他宗知識所轉,你比如說,有一些法,在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它是醍醐,灌頂的,讓他進大步的。但是在淨土,可能一到淨土的這個定位,信願行,正在修得很好,正在順水颺帆的時候,它猛地給你來這麼一下力量,反而成了阻礙。你比如說我們在前幾講,不是在《淨土決疑論》就講到,六祖惠能大師是我們中國最革命性的,最決定性的人物,中國佛教。但是他的,你看只有他的言論叫做《壇經》。

《壇經》裡面就講過了,東方人造罪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往哪裡生?那麼六祖說的這個用意是什麼呢?讓我們不要造罪,而且不是破往生,是破東西的定見。特別是從禪宗一門來講,有這個定見,那你就是執著嘛,執念嘛,要把它擺平。可是放在淨土的門下呀,有些人他入不到那個境界中,他馬上就把它誤會得,就來誤會六祖,誤會這句話,他就拿來破淨土。這種情況就出現的,就是被他宗知識所轉。本身每一宗都沒有錯,甚至是絕佳的風景,但是你把這個風景攪和在一起啦,西湖不像西湖,黃山不像黃山,合在一塊了,四不像了。

所以說,因為每個人的業習,你學佛走的哪一個風景角度,那麼如果你在這兒來個大拼盤,有時候就會妨礙淨土,會妨礙淨土。淨土祖師裡面的開示糾偏的非常多,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就是說影響久遠。這種影響在這個教法上,在佛門內,在佛教的這個研究方面,它有一些影響非常久遠和廣大的著述,因為它會涉及到專宗專弘,但是你不會轉角度,不會在這裡講到說「和會經論相違」,實際上是沒有矛盾的,但是因為我們缺乏這個能量,就會非常的煩惱。你看像這裡的九品往生的條件,就給砸成一堆鍋了,就砸鍋了。那麼還有一個別時意的提出,這是因為有一些很影響大的著作。我們覺得說,一般的好像說,居士說說也行,甚至當代的法師講講,我們也可以說漠不關心。可是歷史上非常久遠的著述,你比如說這個別時意,是在《攝大乘論》裡面提出來的,《攝大乘論》是唯識宗的根本所依的論典,根本法本,那怎麼辦?這就需要和會。

再一個,我們現在容易的是什麼?就是眾口鑠金。你說我說他說,傳得久久來了,就成了真的了。實際上有時候真理還真的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因為有些道理呀,有些某種道理呀,我們都是糊的,特別是這個修證,這種境界上的事情,你稍微有一點差別,就會出錯。而且現在開悟和有證量的人又少,沒有善知識,明眼的善知識,你怎麼去定這個乾坤呢?所以這些種種諸如此類的,都會讓我們疑的煩惱,特別容易現行。所以這就是說,下面和會,這裡的一個意義所在吧。

我們來看,這裡具體的內容是怎麼樣的呢?大家先要明確一下,就是《觀無量壽經》裡邊的九品往生,到底誰能生。那麼善導大師他這裡,先把當時法師們,很多法師們的認為,先在這裡給我們交代一下。就是針對什麼問題,我再強調一下。九品往生的上中下,哪些人是當機眾,也就是哪些人可以往生,什麼樣的人不能生,什麼樣的人能生,生什麼樣的品位。

大家來看,到了十三頁的第三行。「初言諸師解者」,就是先把其他法師的見解給說出來。「先舉上輩三人」,是先說一說上品中的上中下,上品上生中生和下生來看。「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無生忍故。」就是說上品上生的人,能夠得生上品上生的是什麼呢,是四地至七地已來,那麼就是說七地以還,從四地五地六地,這是大乘行位的次第中,因為四地以上的菩薩才能說為上上。

而且生到極樂世界,為什麼說這些人能生呢,因為他生到極樂世界即得無生忍。在上品上生中,有一句話是什麼呢,就是說這些人往生了以後,見佛的色身莊嚴具足,菩薩也非常莊嚴,然後演說妙法,他聽了以後,即刻就證無生法忍。就因為這句話,其他的法師就給他,為了銜接這個,就給它判作說,只有四五六地的菩薩,能夠生上品上生。

實際上這個認為,當時是也算是,我們今天就不在這說這個大德的名字,我們也學一下善導大師,雖然他這裡邊批判,但是他是就事就法不論人。實際上,大家回去看一下《觀無量壽經》的各種著述,你就知道這是誰說的,而且是當時很有名的一個代表性的法師,影響很廣。他可能也是當時受普遍一些說法的影響,那麼他呢,一個,他是當時這種法師裡邊的佼佼者,最有影響力的。

二一個,很可能當時的人的根性比現在強,雖然他這麼解釋了,但是也能夠得到利益,也能夠得力。也就是雖然形成門檻了,但是依然大家還能夠,也許往生。他出的最麻煩的錯誤是什麼呢,就是說凡夫基本是往生不了的,至少是上不了台階的。所以善導大師這裡把它先給列舉出來,認為上品上生是四五六地的菩薩。

這裡有一個無生忍,無生忍到什麼地步呢。其實我們在講法的裡邊,此前也講過很多次了,那我們就著這個也說,什麼叫做無生忍。就是你的智慧,你的心地跟智慧相應,那麼智慧相應了以後,你的,就像慧解脫一樣,就把智慧的心安在這個真實的理。

這樣的話,不動,一直不動,就叫做無生忍。我常講到說,我今見聞得受持,什麼意思,你能受得了這個法,能持得住這個法,那麼你的知見就是跟佛一樣了,叫受持。實際上,他這裡就是慧心安在這個真理,如如不動,他是這樣的一種高級受持,一個特別里程碑式的境界,就叫無生忍。

忍也有好幾種,有的忍叫做伏忍,這是最初級的。伏,伏住的伏,就是把它伏在那兒。我們斷跟伏是兩碼事。伏就是把它按在那兒,像石頭把草壓住,不讓它長,這叫伏在那兒。如果能觀這個諸法的這個真相,能夠把煩惱伏住,不讓它現行,這就叫伏忍,伏在那兒了。

如果到了初地二地三地,這個時候,對不生不滅的這個道理已經信心決定了,絕不會懷疑了,所有的真理,他就認為說,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叫做信忍。又高了一點點。

如果你對於所有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把這個觀空遣相,真正的心地不僅只是相信了,而且是親眼親心,自己的心地啊,跟這個無生法,慢慢地趨向它,越來隨順了,就是往一塊走了。第四地第五地第六地就叫做順忍。

所以,實際上這些法師們判的,就是只有修到順忍的菩薩,我們現在因為沒到那地步,你都不敢設想,那是一種什麼境界,太高了。修到順忍的菩薩才能夠往生。往生了以後,到了七地八地九地,證這個真實相,這個時候才叫做無生忍。最後,十地以上,畢竟證入大涅槃了,就叫寂滅忍。

所以無生忍在這五個忍裡邊,它是第四個,也就差不多快要成佛了,指日可待了。這樣的一種地步。所以一往生就能夠得到無生忍,他就依照著這個次第,他就判,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無生忍,那麼一定是證到順忍的四五六地才能夠往生上品上生,就這麼來的。這是第一個層面。

其次,能夠得到上品中生者,我們來看。「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已來菩薩。何故得知?由到彼經一小劫得無生忍故。」你看他,這裡,因為上品中生的人,在經典裡面講到的就是說,他往生的時候,西方三聖和無量的清淨大眾手持紫金台,是拿著紫金蓮台來授手接引他。

那麼他往生了以後,蓮花經一夜就開了,然後佛光馬上注照,七日就得不退轉,然後遍去十方國土去修行,經一小劫以後修成無生法忍,是這樣的人,他就叫做上品中生。原因就是說,他修一小劫以後就證得無生法忍。

那大家要知道,在我們這個世界,因為這些法師,他還是有教理的基礎的,所以他要照顧到這個教理的一種說法。你看他說經一小劫就得無生法忍。在我們這個世界通常什麼呢,從初地開始經一大阿僧祇,阿僧祇劫跟一小劫是兩個概念。一小劫是人壽八萬四千歲減到十歲,十歲增到八萬四千歲,一增一減,這叫一小劫。

一大阿僧祇劫是指的,二十個小劫算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算一大劫,一大劫算八十個小劫,數不清的這麼多的八十個小劫,叫無央數,就像恆河沙子那麼多,才叫一大阿僧祇劫。從初地開始經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八地,得無生法忍,這是咱們這的修法和用的時間。為什麼說極樂世界一小劫就得無生法忍,他還有解釋的。

他說,因為娑婆的一劫,相當於極樂世界人家的一日一夜,就是咱們這個世界的一劫的時間。娑婆世界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當然在那也不能按小時說了。所以他說既然是這樣的話,那麼在我們這修要一大阿僧祇劫,在極樂世界人家一小劫就夠了,他還有理有據的這麼說。但是我們爭的點不在這個上面,我們先就把它放過去,他只是說了上品中生者是初地到四地的。

然後上品下生者是什麼生呢,「是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何故得知?由到彼經三小劫始入初地故。」這是指的什麼呢,種性是個什麼意思,就是開始發心要成佛了,一念心發出來了,開始十信位,從入到這個初住,這樣往上熟。所以說有十住十行十迴向,一共三十個位次。

他這裡講到的說,從種性以上到初地以下,其實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位次。這樣的菩薩可以往生到上品下生。為什麼,因為到了那兒,三小劫以後,才進入初地。

上品下生的人,裡邊就講到了,說只要你相信因果,不討厭佛法,然後心中有一顆無上的想成佛,想了生脫死的心,就光這點功德,只要你迴向發願往生,那麼阿彌陀佛就會來接你。接完了以後,往生了以後,蓮花開了,七天以後能夠見佛。七天以後,見佛了以後,在佛前聞法,然後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歡喜地就是初地。

所以他就認為說上品三生等於說是必須要邁入大乘,然後有修有證的,什麼樣呢,大家來看,「此三品人,皆是大乘聖人生位」,也就是說跟凡夫沒緣,所以最後這一句的定位是最無情了。此三品人皆是,一個是大乘人,大乘人,我們還能接受得了,我發菩提心,就是大乘人了。

問題是第二個條件太苛刻了,是聖人,不是凡夫了,而且是入菩薩位的才有資格,與罪惡生死凡夫沒份兒,想也別想,聽著你都絕望。這是這一段。

下面我們再來看,第二段,是指的中品上中下生。中輩者,你看,「次舉中輩三人者,諸師云:中上是三果人。」這個教理大家稍微要用一點心,因為它比較細。這是從聲聞乘來講,聲聞乘來講什麼呢,就是中品上中下裡邊,中品上生的是三果聖人。

那我們先了解一下,在中品上生裡邊,經文原典是怎麼說的,不是回去讓大家熟悉經文,可能有的還是不太熟。中品上生往生的條件,比如說,他受持五戒,或者持八關齋戒,然後修行其他的戒,不造五逆重罪,沒有大的過患,這樣的善根迴向往生,那麼蓮花開了以後就證得阿羅漢道,也就是成羅漢,到這個境界。那麼他就判為說,既然能夠證阿羅漢,那麼往生之前,一定是阿羅漢以前的這些位次,他就說三果聖人。三果聖人就是:預流,一來,不還,初果二果三果。不是聲聞乘一共有四果嗎,四種果位,等一下我們還會細講,先我們這裡了解一下。這是中品上生。

那麼大家再來看,「中中者是內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須陀洹故。」中品中生的位次的往生者屬於內凡。什麼叫做內凡?內凡就是說,我們還是一個凡夫,那麼開始從凡夫修起。你比如說,開始讓你修觀,那你就用心去數呼吸呀,然後修什麼,就是叫五停心觀,看這個因緣是怎麼前因後果,看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怎麼跟色聲香味觸法銜接,產生了眼識耳識鼻識,就細細地去看這些,這都屬於什麼呀,五停心觀,就是把我們的凡夫躁動心,讓它盡量的停下來,這樣做一個準備。

然後再修四念處,別念處,總念處。就是先一條一條地修,然後再把它一起來修。這些都還屬於什麼,叫做外凡。剛剛聽聞教法,佛法起信了。內凡就是從凡夫快要進入聖位的人。如果有了解的,大家都知道,叫暖、忍、頂,暖、頂、忍、世第一,就這四個位次。暖就是暖和的暖,就是你用智慧觀,觀得觀得,快到了這個智慧的這個聖人的境界,就像那個木頭鑽著取火一樣,雖然火還沒點著,但是呢,熱量越來越高了,超凡入聖。

那麼頂,暖完了就是頂,就是最高頂。但是為什麼最高頂反而他不是最高呢,是因為說,頂位是指的到了這個位次,有的人還會退,比如說誹謗正法,造五逆重罪,甚至退到無間地獄。那麼所有會退的位次中,到這個位次是最高,所以叫做頂。若越過頂位,再就不會退到無間地獄了,畢竟會成聖人,不會繞地獄這種遠路了。

那麼再往上,比如說,還有忍位,世第一。世第一就是說在三界內是最高最高,再一剎那,那麼就要入聖位了。這叫做四加行,有時候也叫做四善根位。他就認為,中品中生的人必須要達到這種,才能夠往生。為什麼呢,因為一到極樂世界就能夠證須陀洹果,就是能夠預入聖流,證初果,他就這麼來判斷,到那兒七天花開。這是中品中生者,大家盯著啊。

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厭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經一小劫得羅漢果故。」你看這是世間造善的凡夫了,中品下生才有了凡夫的這種可能性。什麼孝養父母呀,然後行世間的這個仁愛慈悲,命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了,說極樂世界,給他講四十八願,然後他正好死了,正好往生了,然後還碰到兩個菩薩,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給他說法,過一小劫就成了羅漢,這叫做中品下生者。

大家看出來,中品下生者。他又說了,「此之三品,唯是小乘聖人等也。」主要是以聲聞乘,同樣還是什麼,聖人的人才能夠往生,非常苛刻。這就上品中品就幾乎我們沒有份了。

咱們再往下看,下品裡邊,「下輩三人者,是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分為三品,共同一位。求願往生者」。「分為三品,共同一位」,應該到這裡。也就是說下品上生中生下生,這三品得生者都是什麼呢,都是在大乘佛法裡面開始學法的人。開始學法可以,但是隨他們過失的輕重,還分了三個階位。

他們也沒有這個,怎麼講呢,就是沒有聖位,也沒有什麼所證的功夫境界。也就是說這種人,你比如說,他認為說,過去曾經修行過大乘,發過菩提心,所以他聽到這個深妙的佛法,淨土,他就深信不疑了。正好這輩子雖然造了很重很重的罪,輕重不等,但是他遇到這個緣了。

遇到這個緣了,那麼剛好有這個善友開導他,所以能夠往生。但是,其他的法師在註釋這個,就是這個下品上中下人的時候,因為在經典裡面講到的,上中下品而言,在經典裡面講到的下品來講,其實都非常的惡劣了已經。像下品上生裡面就是說,都作眾惡業,多造惡法,還沒有慚愧,這是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的人,就是破五戒,破八關齋戒,破具足戒,還偷這個廟裡的東西,我們上一講結束的時候。下品下生者者,就是罪五逆十惡,諸不善,就是該幹的壞事都幹了,唯有就是什麼,他遇到善知識給他說法,他還信了。

那應該經典裡面講得這麼透徹,你就照著說就可以了,這些法師們還要怎麼判呢,大家來看。他說這種人為什麼說能聽到善知識,造了這麼重的惡業,他還信呢?因為他過去聽聞過佛法,發了菩提心了,所以才感得這輩子他能夠遇到這樣的善友給他說。所以他就是說,容易讓我們這麼一來,我們現在,比如說大家在修淨土,就會犯嘀咕呀。那我過去世有沒有學過大乘呢,到底發沒發過菩提心呢?我也不知道呀。那萬一沒發過菩提心,那可能我就往生不了。是別人發了菩提心的人造罪才能往生,這就障礙又出來了。本來是無障礙法,這裡給它設障。

另一點,他雖然判說五逆十惡,大家知道五逆重罪,就是連父母親都殺,連佛都敢去破他的血,身體出血,這一些重罪,十惡業就作遍了。但是雖然經典裡面說往生,他還要給他解釋的說是有條件,為什麼呢?他說,造五逆罪的人有上有下。比如說,雖然這輩子生到善道了,人道了,但是他過去造的五逆重罪。

過去造了五逆重罪,那麼雖然造了也沒有重悔,就聽到淨土法門他生不起悔恨心,生不起嚮往心,在這種情況下還是往生不了。就同樣的五逆重罪,他又給挑出來一部分往生不了。什麼樣的人往生呢?就是在善道,這輩子生到善道了,但是他過去並沒有造五逆罪,是這輩子遇到惡緣了,造了逆罪了。雖然造了逆罪呢,他因為臨終的時候有悔了,令這個罪消了一些,變薄了,這樣的情況下才可以往生。

也就是說,你這輩子造的逆罪,那這輩子懺悔了可以往生。如果過去世,就給人感覺說,那我過去,比如說前輩子我造了五逆重罪怎麼辦啊?那就注定我往生不了了。因為他就認為說只有這輩子造的,遇緣,就是說剛好倒霉碰上這麼個緣分,導致你造了五逆重罪,然後在臨終的時候,生了重悔才能往生。如果你是生生世世,過去世哪一世造的,那就又往生不了了。

反正是總而言之,大家看到了嗎,他就是要想給上面加點味道,包裹幾層,把它包裝起來。所以善導大師這裡說,「未必然也,可知。」善導大師不認可。

那我們給大家總結一下,因為聽得多了,可能又聽散了。淨土法門它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廣大無礙。但是,問題是這些法師們的判釋,是咱們在九品,就是在上中下品的九生中,他們給判釋中,就是讓它有了難度,而且是高難度,就設了門檻。你看我們總結一下,上品三種生中,只有聖人可以生,而且一定是登地的菩薩,是大乘的聖人才有資格生。

凡夫也不可以,甚至聲聞也不可以,就羅漢都不行。中品三生裡邊,唯有聲聞乘的聖人才可以生。就現在已經落到下品三生裡邊了,本來已經顯示到沒有條件了,再怎麼犯了五逆重罪的人都可以去。結果他還要給你講出來個前因後果,以找到適合的理由,就是說,否則你造了這個逆罪,如果不是怎麼怎麼樣,是怎麼怎麼樣的話,還是生不了。

我們總結一下前面看的,我們學習了,你看,他憑什麼來判說,這些人能夠往生到這個品位呢?完全看說,他在我們這個國土裡面修到什麼水平,然後再跟極樂世界往生後的證量能不能夠對接,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是他判斷最重要的根本依據。我們現在要請問,這兒修到這個地步,再到極樂世界彌補,中間無縫對接。

那麼,橫超法的特色在哪裡?阿彌陀佛的願力在什麼地方用?大家要反起這個疑情。就是你已經修到這兒了,然後往生了,繼續循著這個又銜接到那兒。那麼,「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這個勁兒往哪使呢?你自己已經用到位了。還是一種通途法的對接而已,完全沒有顯示出它的勝義方便。大家要把這個問題的核心點要找著,否則你待會兒你就不知道這個論典的殊勝在哪裡。極難信之法,這樣大的法師在那個年代,還作了這樣特別有局限性的格局的判斷。

那好,我們再看,往下看,善導大師的回應。你看,這是第一個版塊,就是「先就諸法師解九品之義」,已經介紹完了,他們的認為,見解。

下面我們就要來看什麼,「第二即以道理來破者」。這裡講的道理,「以道理來破」可以理解成什麼,一方面就是我們講道理,有板有眼地說依據在哪兒。另一方面就深一些理解的話,可以認為是什麼?在佛法中,像這個行者,就比如說入到菩薩道,他所修的這個道,所明的這個理,所成的這個道,就是已經證到這個道了,所證的這個理,其實這裡的道理,就是以道理來破,就是另一個深度,就是指的他有了這個境界,他就明白了。你沒到那境界,他到了那個境界,他就知道你錯在哪兒。

所以這裡,因為有時候我們,怎麼說呢,理解的跟見到的,跟證到的,它也可能不是那麼一回事。我們講話的時候,用腦子理解的時候,心裡盤算的時候,它是一種幹慧呀。真正的證量出來的時候,它是一種滋潤出來的一種熟透了的這種感覺,那是兩碼形態。所以有可能這裡。

那麼,在這個道理裡邊也分了兩頭。就是說,第一個,我們先把善導大師的條理,給大家介紹一下,否則你會搞不清楚。第一個就是說,以聖人不可以求生淨土,這裡我們做一個揀別。就是已經證到這麼高的,都是登地的菩薩了,還求生淨土?應該說往生淨土還差不多,不是求生了呀。這是第一條,用這個道理來破他上品裡邊全是聖人根機所攝的這個見解。這是第一。

第二,以諸佛菩薩的無分別心中,但是他一定是以這個無緣同體的這種大悲,偏先去救度罪苦的凡夫的這個道理上來立意,來破他所說。就是為什麼你說聖人能夠往生?聖人當然能夠往生,可是聖人已經能夠往生了,凡夫現在求都求不到生,你不去給他們希望,不給凡夫偏心,反而給聖人偏心,你說你的佛法的普度,普度在哪裡嗎?就是等於說雪中不送炭,錦上去添花,知道嗎。就是這麼個意思。

那好,我們來看一下。「上言初地至七地已來菩薩者。」就是你說的上品中生和上品上生,是初地到七地的菩薩可以生。那麼,我這裡就要說了,「如《華嚴經》說初地已上,七地已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斯等曾無分段之苦。論其功用,已經二大阿僧祇劫雙修福智,人法兩空,並是不可思議,神通自在,轉變無方,身居報土,常聞報佛說法。悲化十方,須臾遍滿,更憂何事?」你說初地到七地的菩薩,你給人家判的讓人家往生,人家自己已經修到這種本事了,我們看這個本事到什麼本事,大家來看。

首先他引用了,這裡也是祖師們的常法了。就是你既然說,那我不是自己空口白說,《華嚴經》,這是諸佛所證的真實境界,華藏世界海。那麼《華嚴經》裡面都講過了說,初地以上的菩薩是什麼水準呢?初地到七地,他一天過的什麼日子,大家看啊。就是說他已經證到了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最基本的信息就是傳達給我們,人家已經跳出三界了,不受生死輪迴了,不再分段苦。分段,就是不會再投胎轉世的跟我們這樣了,已經舍分段生。

這個法性身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他已經證得這個空性理了,以這個理為他的存在感。實際上就是理智相彰,作為聖者的身份。當然他,因為他還在成佛的道路上,雖然已經出了生死,但是他還有變易生死。

什麼叫做變易生死呢?千萬不要以為說,跟咱們這投胎轉世,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他至少已經沒有色身的這種轉化。他是因為說,前念煩惱破,無明破,後念智慧生,不斷不斷地這樣的在成佛的道路上突飛猛進,但是因為破煩惱屬於因,智慧生屬於果,從因到果還不斷地這樣的在遞進。所以有一種什麼?叫做變易生死的感覺。

因為還有一種,就是好像在潛移默化的這種感覺,還在進行中,所以叫做變易生死。這個我們只能說說而已,你理解的話,你根本,因為他煩惱無明在死嘛,然後這個菩提智慧在生嘛。所以叫變易生死。你不要弄得,我們說,好像種了個種子,開花結果好像這種生死。或者人從打小生下來,不斷地茁壯成長這種生死,已經不在此列了。

那麼,如果說這是他的一個顯現上而言,如果從他的功德作用,大家來看。論其功用,已經兩大阿僧祇劫,福慧雙修了。大家知道,兩大阿僧祇劫就說明什麼?成佛路上已經三分之二成就了,而且三分之二是主幹已經成就了。第一大阿僧祇劫就是從初發心到十迴向,第二大阿僧祇劫就是初地到七地。在這種情況下已經人法兩空。

大家來看,這個功德作用,如果從自利的情況下來講,就是人法兩空,就是證到究竟的空性。因為兩大阿僧祇劫福慧雙修,就是修這個六度法: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那麼這叫做福,前五度叫做福,後一度叫做慧。如果他斷了見思煩惱,證到人空,人無我。破了無明煩惱,證到法空,叫法無我。人法,就是人已經空徹底了,法已經空得差不多了,無明已經破得差不多了,這叫做自利的功德。就是人家自己的本事已經練到這了,這叫做功用,自利的功用。

那麼,利他的功用是什麼呢?你看,「並是不可思議」,利他就開始怎麼了,「神通自在,轉變無方,身居報土,常聞報佛說法」。轉變無方即是神通自在,什麼概念?我不是以前給大家好像也講過,就比如說一個菩薩,他可以把三千大千世界扔到十萬億國土之外,我們在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毫不知情。你想想他,大家掂量一下,就是證到這種空性,要空到什麼地步,我們現在空不掉呀。

前幾天我們打禪七的時候,說是寧波有地震還是什麼了,那坐在這兒轟轟轟地就動起來了,有知覺呀。他這裡叫做「轉變無方」,大家體會啊。「身居報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你們聽見前幾天我去普門講堂講的時候,實報莊嚴土最典型的概念是什麼?就是精神和物質打成一片。你現在,我們還精神物質還打成一片,手放在這個桌子上就到不了下。上就上,就到不了下。為什麼?有障礙呀。這個報土就叫做實報無障礙土,所以想像不來的,你根本用我們的思維想像不來的,就是神通自在。

「悲化十方」什麼意思呢?證到初地的菩薩,可以到一百個國土去作佛度化眾生。二地可以去一千,三地可以去一萬,倍倍增長。你想想,可以同步地分身散影,去一萬個國土裡面八相成道度化眾生。在這裡還給人家設了這麼個法,說你往生西方,你這是干擾他吧。所以,這就是,就是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了。

你看「須臾遍滿」,一念間,一念間上萬,上百萬、千萬、億萬,這樣成倍地去度化眾生,你還給人家憂慮什麼?要了生脫死,脫離苦海,不要再輪迴了,趕緊往生。還要給他說這些事嗎?你還要「乃藉韋提為其請佛,求生安樂國也?」就是你還要借韋提希這麼一個凡夫之口,請佛說西方淨土之法嗎,有必要嗎?所以說從這點來看,你看,「以斯文證,諸師所說,豈非錯也」。太過高,太過高了,判斷是錯誤的。

當然,我們這裡特別,剛才也提到了,給大家說一下,就是淨土法門,我們不是常提倡說九界同歸嗎?對吧。說這個上聖下凡,就是上到等覺菩薩,下到這個罪惡凡夫,五逆重罪的凡夫,不是說都可以往生嗎?怎麼這裡就說等覺菩薩,登地的菩薩,就好像就是說就沒必要往生了。不是說龍樹菩薩也證到初地歡喜地,然後往生安樂國嗎。

大家要知道,這個要跟大家說一下,就是說這裡說明,登地的菩薩當然也要往生,他是為了什麼呀?速速圓成佛果。就是到極樂世界這麼鍍個金,快速地,這樣頓然地去成佛,一生成滿。在那兒它有這個法,在娑婆世界沒這個法。他為了這樣,所以他往生安樂國。

可是大家要知道,他是往生安樂國,佛給龍樹菩薩授記,我們現在是迴向發願,願生彼國,是要求生安樂國,這不一樣。求生是什麼呢?你徹底沒轍,求助人家。往生是什麼呢?順勢而為。到了這個水準了,那我就這樣吧。這個大家要搞清楚。

所以這裡主要要說明的是什麼呢?不是以這個大聖人往生淨土而言了,而是說罪惡的凡夫求生,借彌陀的願力,接引往生,我們三輩九品都是要借彌陀的願力來接引,在這個上面而論的。因為平常我們也會提倡淨土,不是說九界同歸嗎?那你這會兒怎麼就判得好像大菩薩說往生,你就說沒必要了,這個錦上沒必要添花,這是不一樣的,這個法。這是這一段。

我們再來看,這是說的上品的上生和中生,因為上生不是四五六地嘛,中生不是一二三地嘛。那麼下面開始,是地前的菩薩,是怎麼樣呢?是上品下生者,十四頁的第五行。「上下者。上言從種性至初地已來者,未必然也。」也就是說,前面這個上品上生中生呢,現在要上品下生的這個道理破。因為從世尊的聖言的經典中明確講到,明確講到什麼呢?就是說,登地的菩薩名為不退,才入這個不退位,那麼此前呢,都還是有退的。

但是這裡講到的「未必然」,「如經說,此等菩薩,名為不退,身居生死,不為生死所染。如鵝鴨在水,水不能濕。」這是講什麼呢?是講到的說從初發心,從初發心到地前,就是證歡喜地之前的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樣地步的菩薩也名為不退。名為什麼不退呢?「身居生死」,就是雖然他的報的這個色身還相續,還應現在這個道中,但是,已經不為生死所縛了,實際上咱們常說的「示現」。

也就是說,他們已經變被動的、受牽制的,這種無奈的去投胎轉世的生死,變為什麼呀,已經隨緣自在地在這個生死苦海中歷練了。我們不是常給大家講過,一個是犯了罪,被判了刑的,關在牢裡面。一個是發心到牢裡面去看一下,看誰有什麼問題,誰有什麼難處,去幫幫他們的忙。雖然在牢中,但是你是坐牢的,人家不是坐牢的。這個就叫做「身居生死,不為生死所染」。

大家要知道這句話很重要。將來大家往生了以後,也要倒駕慈航,也要乘願再來的,那盡量到時候就調製成這麼一個狀態。你體悟說,雖然在生死,又不為生死所染。雖然說起來好像說也能字面上理解,但是進一步作意,又不知道它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態呢。大家想想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態?

好比我們現在,我們體悟一下,現前就跟做實驗一樣,有時候這種相似勝解很重要。你比如說,我們現在雖然是我,我們每個人都認為我是我,對不對?我自己。但是實際上相應在自己的認知中,進行中,可是真正的主導性的這種境界,它其實是無我的。就是我們念念,這會兒以為是我在生活,我在活著。

可是實際上,它本質上,它實際上無我,就是我也是無我,無我還是無我,你要往這兒會啊。這雖然我以我的身份這樣活著,但是現在我心裡有覺,佛名覺者嘛。有這個覺,就是念念就覺悟到說,我認為有我,實際上還是無我,本質上是無我。我認為無我,同樣也是無我。就念念這樣相應,我也是無我,無我還是無我。這樣就叫「不為所染」。

這個光說也確實不行,你們得練過,得練過,至少有相似的。你看我給打個比方。像我們那會兒親近佛源老和尚,老和尚身體不好,老了嘛,侍者也每天去侍奉他。侍奉他,有一天他說,今天病痛很疼,說,哎呀,疼死啦!疼死啦!身上渾身疼,躺在床上。那麼侍者說,那給你止一下疼,止一下痛。他就罵了,說:「它疼它的,我過我的,關我什麼事。」

你看,這個話聽起來給我們開示呢,但是我們心入不到那個道,你就不了解,說這明明是自己的色身在疼,怎麼叫它疼它的,我過我的呢?如果我們一定要對照這個法,「它疼它的」,就是叫做什麼呀,「身居生死」,前面我們講到依然五味雜陳,對吧。「我過我的」,我只管這個清湯寡水這一味,就叫做「不為生死所染」。大家體悟啊,這個只能夠用神去會。從這個凡情來看,有生死輪迴正在進行,從聖智來觀的話,那就生死輪迴的生滅,當體就是不生滅,就是這樣子的。這就叫「身居生死,不為生死所染」,看你以什麼見。

前幾天跟師父們打禪七,我還說過有個公案。什麼公案?就比如說冬天下雪了,有這個白鶴在雪地裡飛舞。那麼,我們到底是見白,還是見這個雪和白鶴,是不是。這個雪下的也是白茫茫的一片,白鶴在雪地裡飛舞也是一個白色的鳥。那麼這個雪和白鶴都是,我們如果鎖定它是雪,它是白鶴,這就叫生死。

如果我們一目瞭然看到,不管雪也罷,白鶴也罷,全是白,這就叫一念相應。可是問題是什麼呢?你能夠把雪和白鶴拋開,見白能見到嗎?沒有了雪和白鶴,你能不能看到白?沒有。所以,你必須在雪和白鶴都在的時候,你才能見白。雪和白鶴在,就叫「身居生死」,還要從它的這個載體上來見。

那麼,不為生死所染就是,雖然雪和白鶴在,你見的只是白,就叫「不為生死所染」。能聽明白嗎?能不能聽明白?所以這就是我們,你看有時候講到說,終日吃飯沒有吃過一粒米,這不是有這樣的說法嗎?提婆達多墮到地獄裡面說,我爽得簡直跟在禪天一樣。實際上某種意義上講,人家這也是叫做「身居生死,不為生死所染」。只不過是比較有局限性而已了。

那這就叫,打了個,你看這裡打一個非常妙的比喻,叫做「如鵝鴨在水」,鵝和鴨子游在水裡面,你們有養過的就知道,它毛就濕不了嘛。就像我們手上抹了那油一樣,你去水裡一泡,它嘩的就沒了,沾不到你的手。那麼我們是個生死凡夫,那嘭地跳在水裡,渾身都濕透了,淹死了。

所以這個就是,你看他特別還介紹,善導大師說為什麼這麼說呢,「如大品經說」,就是《大品般若經》裡邊講到什麼,「此位中菩薩,由得二種真善知識守護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諸佛,二是十方諸大菩薩,常以三業外加,於諸善法無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這才是真的是親知親見的,這樣的人,才能夠給我們講出來這樣的法,而且這麼篤定,他知道一定是這樣的。

你看,很多經論裡邊呀,作的這個比喻呀,非常妙,他用鵝和鴨游水這個來比喻這個,那就說明就是,這是《大智度論》裡面的一個比喻。就是很多佛,三藏裡面的比喻呀,他是極為關注現實細節的,所以他的比喻恰到好處,大家要注意到這個。他認為說,能有到這樣的地步,是由佛菩薩兩種善知識來守護他,所以他才能到不退。因為實際上真正的不退你登地以後嘛,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前邊還會退。之所以他這裡說不退,為什麼,有守護功德,這才是守護的根本利益,佛菩薩守護。

其實我們現在跟大家講呀,我們能學佛,都全憑佛菩薩守護,你能夠皈依,你能生起一念跟三寶相應,你能念念相續,覺得我慚愧我應該勇猛精進,你能想得到說,我這輩子如果還繼續生死下去,還要輪迴,這什麼時候到個頭,所有的這些念頭都是諸佛菩薩在加被。否則我們末法時期的罪惡生死凡夫,根本沒有能力在這種煩惱業海中,讓這種善念冒出來,因為淹沒得太久太深了。到此時此刻我們還在流浪生死就足以證明,他淹沒得出不來。能夠出來,就是佛菩薩善知識守護的。所以這就是守護的根本利益。

第一個,就是我們了解一下,稍微我們細說一下。就是守護善法,守護我們的善法,所謂的攝取不舍,就是時時刻刻念念地相護佑,讓我們入道,讓我們成熟,讓我們得道,讓我們解脫。就真的像到了那種重症那種監護室一樣,你說末法時代哪個不是重症嗎。

有時候我們相對的好像要把這個指標,有好一點的,有壞一點的,但是說實話,一邊倒,全部算重症患者。全憑守護,我們能夠念佛得度生死,也全憑諸佛菩薩守護、不舍,慈悲不舍的功德,攝取不舍,這就是一種守護善法。

再比如說,守護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讓我們,你看為什麼說,念佛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對不對。《地藏經》裡面都講,都講到什麼地步了說,種少善根,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都說「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就佛就給這麼囑託。那大家知道,我們在稱名呀,乃至持咒,持往生咒的功德就是阿彌陀佛常住其頂。諸佛常住其頂來加被,甚至授記。

再一個,守護因緣。守護因緣,說只要你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眾生,就是有這樣的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就是讓把你這個因緣給你保護住,生怕你流浪進去,出不來,說拔出根本業緣,遣悟宿世之事,都是十分巧妙地借你的因緣,讓你來重報輕受,讓你來猛然醒悟,等等諸如此類的,都是守護的功德。守護因緣。

還有一個叫做什麼呀,守護守護,大家能聽得懂,什麼叫做守護守護嗎?佛菩薩來守護著你,讓你也心念中生起來這種臨摹他們的守護眾生的功德,這叫做守護。就是我們發大乘心呀,所謂的這一點點,我要度化眾生,我要讓他們入道,不能再讓他們這樣下去了,所有的這種心念不是我們自發的,也是佛菩薩給守護讓它不斷的。因為我們入到大乘位呀,就我們的這點本事,自己還這個死樣子,你還去發心度化眾生,發菩提心,一巴掌就給你拍得火冒三丈,沒了。所以說,你在這樣的情況,一直能夠入到這種凡夫的菩提心依然能夠不退,念念不忘,這就叫守護我們的守護。

所以你看,在《地藏經》裡面講到的,就是說,說你應該當怎麼怎麼樣,說我也會讓堅牢地神,或者讓帝釋天,令衛護汝。就是說,整個都讓你形成一個因緣網,讓你走不出佛的這種智慧願行功德覺海,就這樣守護。

當然,這裡所說的,「由二種真善知識守護故不退」,就是指的守護不退,這是這裡的正解,大家也不要走遠了,就是為了讓他不退,不退則進嘛。所以說,十方諸佛的不思議智,十方諸大菩薩的各有千秋的這種手段,我們常說:主伴互為,守護行者。當然這種也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也有合作的、臨門一腳的,到處都是,沒辦法,就是十面埋伏,無處不在。這就叫守護。

大家不要忘了淨土法門就是最典型的守護。為什麼?阿彌陀佛在門口接引,派觀音菩薩來這兒到處去點化,就這樣。你跟阿彌陀佛有緣了,直接就接引往生。你還需要搭個手的,觀音菩薩先給你扶一把。為什麼,因為他來濟生,然後阿彌陀佛來接引以度死,度生死。實在不行了還得借普陀山這塊地盤,叫做應化道場。實在不行了,每個廟裡邊還有流通經書,讓你能夠讀誦法寶。今天講經也是如此。這大家要知道,我們此時此刻,都屬於守護的功德。

而且是屬於什麼呢,大家來看,「常以三業外加,於諸善法無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他的這個不退位全憑什麼呢,三業加持,外加。那就想想,我們總覺得說,哎呀,我們的身口意那不是由著自己的嗎。你的心細了,你遇到善知識,你最能體悟什麼叫做「三業外加」。我跟大家講,就是讓你在這個善法,在這個修行法上,不退。

看我有一次,就是跟著善知識一塊兒去散步。散步的時候,因為天天講法嘛,有時候也一念起來了說,哎呀,說這個中道實相,到底說中道實相是怎麼去相應這個法,怎麼去相應這個畢竟空呢?誒,旁邊來了一句,說「多也不行,少也不行」。因為當時呢,正好有人在作務,在加水還是幹什麼,那我們一堆人往過走嘛,我正在思惟這個法義,中道實相的時候,這個善知識就借當時這個情景,在給你注水,就是要摻得兌得剛剛好嘛。就像我們喝熱水的時候摻點兒冷水,不燙一樣,兌得剛剛好,那就叫什麼:多也不行,少也不行。

你看,我們前天,白華庵種地,大和尚過來種地來了,帶了一堆人過來種地,跟著他的侍者。那種地的時候,抱了一堆這個,不是要弄點肥料嘛,那旁邊爛的那種樹幹樹枝子呢,往這個土下面埋,我在這旁邊看著。我就全情地投入啊,覺得說,那今天和尚來種地了,這個廟,我們先把衛生搞好一下,或者怎麼怎麼樣。

結果呢,正好他的侍者抱了一堆爛草往那兒扔,他來了一句說什麼,「你放下,你的任務就是放下就行了,走開」。實際上呢,是當時這一堆肥料扔在那兒,他不是還想往前推一下嘛,結果用不著他手推了,因為和尚拿著鐵鍬直接就把它埋進去了嘛,就是說「你放下就行了,走開。」

誒,這個話被我聽見了,這就叫「三業外加」。當時他們用的那個情景呢,身口意,讓加持你,入這個究竟道、修行道。這樣的情景太多太多了,你要是心細的話,你就覺得說,原來真的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變化所作,不是光在耳根門頭。那這就叫三業加持。當然,這是屬於他三業。

我們還有自三業,你自己的三業加被的話,那它就是說真的會運用手段,諸佛菩薩啊,讓你這個身口意常清淨,讓你有惡念生起來讓你斷,讓你的惡法不成就,讓你的障道因緣給你遣除,有善法起來的讓你不斷地生,這都是自三業。這是真實不虛的。所以說「於諸善法無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他的不退是從這個層面上來講的。

再看,「此等菩薩亦能八相成道,教化眾生,論其功行,已經一大阿僧祇劫雙修福智等。既有斯勝德,更憂何事?」你看這裡,那這裡我們剛才不是也講這個內容,這裡有個疑惑,就是說三賢的菩薩道行,還沒有登地呀,證量並不是很高,怎麼就可以說,剛才講了登地的菩薩才可以到他方國土示現作佛,那怎麼可以在,他怎麼可以其他國土中去示現八相成道呢?

跟大家說,前面的這個「三業外加」就體現出來功德了。為什麼?因為願力,所以在菩提心文裡面講到什麼,還沒有修道,先什麼,發願居先。要發願力。由發願力,你看這樣的菩薩,他這個破了我執,這個方便的智慧現前的時候,由於有願力,那麼他對一切境界就對這個所有的眾生呢,就會生起悲心。他有這個悲心這個緣法,他生起這種一念悲心的這種緣法,諸佛菩薩就會加被他,讓他去示現八相成道,就能成就。所以你看地藏菩薩在經裡邊講到說,哎呀,蒙佛加被,我於過去世佛接引我,使我獲不可思議神力,如果沒有佛加持我,我就不能作如是變化。

《華嚴經》裡面就明確地講過說,三賢位的菩薩,還沒有登地的菩薩,為什麼能在這個有漏身中去八相作佛呢?就是因為,第一個,他的信心成就,信心成就了以後,那麼能見少分的法身,就因為有這麼一點法身,就是他的資本嘛,不是說法身,什麼這個十方法界現前,就能夠隨著他的願力去現八種階段利益眾生。就比如說,從兜率天生下來,就像釋迦牟尼佛入胎,胎裡住著,然後出生,最後演一場戲,出家成道,開始轉法輪,最後入涅槃。這一系列,在佛的視野中,在這些菩薩的視野中,一念間由佛菩薩,更圓滿的佛菩薩加被他,就成就了,就因為他過去發過悲心,有過願力。

那麼縱然說,雖然說,佛菩薩,佛這麼助他成就這個法,可是人家光憑自己的功德來講,這樣的水準的話,已經圓滿了第一大阿僧祇劫,已經福慧雙修圓滿了呀。在這一大阿僧祇劫這種積功累德中,這樣的殊勝的德行,他還害怕啥呢,還需要韋提希,借韋提希的這個因緣,你看,又說「乃藉韋提請求生也」,還要去求生嗎?

就總而言之,前面所有我們講這些大聖者呢,就是人家已經就是入到這個富翁級別,大富了呀。雖然不是像佛這樣的大富長者,已經入了大富了,他到處走走都窮不了了,他已當然他也可以入極樂世界這個富人俱樂部,他想入就入,很容易。那麼跟我們不一樣,現在我們只是大富長者子,而且是窮子,知道吧。所以我們現在就還入不了大富長者之家,還不敢相信自己是大富長者之子,這兩碼事。所以說白了,就是說,善導大師告我們說,根本就沒必要給他們說三輩九品,到他們這個水平,也沒必要依此而得度了,沒必要依此而得度。這是指的上輩者。

所以他說,「以斯文證,故知諸師所判還成錯也。此責上輩竟。」這段,從道理上已經反駁了諸法師對於上品上生、中生和下生,什麼樣的人可以生,什麼樣的人生不了的一個誤判。

我們大家聽了以後,你不是說聽了光知識了了,你至少要有一種功德,今天晚上聽法,就是說,我肯定能往生。因為照這裡邊講的話,那聖人人家已經不需要了,就是為我們設定,量身叫做定做,量身定做。所以說這些法師們的,怎麼講呢,就是說這些判斷呀,確實是有違佛意的。有違佛意呢,不是說完全把佛的佛意給就是徹底給破壞了,堵上了,而是它本來是很大的一個渡口,他現在把一大部分給廢掉了,只留了這麼一小口,而且還要特別有錢的人才能進,沒錢的人就算了。所以從這裡來講,就不算做把彌陀的願力叫做和盤托出、徹底圓彰,有保留不盡情,有保留不盡情。所以善導大師在此才進行了一個反駁。

那這是我們今天晚上大家要聽到的道理,要瞭然於心。這樣的見解如果種在我們心地識心中,它有這樣的功德,因為一個,是我們現前受用。二一個,我們參與了這個緣起。第三個,在我們將來,盡未來際,不管你是法主,或者是你是護法,那麼在你的法緣中,這個法已經具足了。一直要說到究竟圓滿的話,就是說當我們成佛以後,我們的國土中,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這樣的格局局限,因為我們的緣起已經明朗了,只要你對這個法生起信心,在你心地中接納它,瞭然,就可以了。

好,今天到這裡,講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般羅蜜 。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我們要堅固往生的願力

我們要堅固往生的願力,要知道在臨命終時,願力牽引令...

佛教移民學

一、移民佛國回老家 佛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

先超越妄想,才有辦法放下主宰

一個有志氣的修行人,一定追求臨終的感應道交。臨終的...

彌陀聖號妙用無窮

今年元旦,高雄有人打電話給一位佛教徒,那位佛教徒拿...

西方蓮台的「三輩九品」

觀無量壽佛經說。西方蓮台有九品。今略說之。 上品上生...

蕅益大師的淨土思想及行持

現代人欲了生脫死、解脫成佛,則必須依於佛言祖語作為...

凡夫如何能做到至心

問: 凡夫如何能做到至心? 大安法師答: 至心就是至...

落空還不如先執著有

有人問我,佛來佛斬是初學者,還是有禪修經驗的人才能...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把「空性」當成休息站

問: 請師父開示,為我指點迷津。比如今天一整天的塵勞...

參禪打坐應以什麼樣的精神來用功

祖師講: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

職業與信仰有衝突該如何處理

問: 職業與信仰的衝突如何處理?如何學佛? 宏海法師...

如何對待「看不順眼」的人

人是不可以離開群體而單獨生存的,既然要和其他人打交...

這才是最大的財富

在非洲的一個偏僻山溝裡,有一個小村子,四週全是高山...

佛教四聖諦的內容

苦諦的內容 無常變壞的依正二報,使眾生造業受苦。世間...

業的三種報應模式

經說業有三報:一曰現報,二曰生報,三曰後報。 現報者...

凡夫的心與佛陀的心有什麼不同

相似即佛於實相理,相似得見。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

相信了彌陀的功德,才能把名號執持住

相信了阿彌陀佛的名號的功德,他才會去執持啊!執就是...

居士誦地藏經有哪些規定

問: 在家居士誦《地藏經》有哪些時間和空間上的規定...

不變應萬變

道樹禪師,建了一所寺院,與道士的廟觀為鄰,道士放不...

善導大師超越其他祖師,這種說法對嗎

問: 聽有些法師說,善導大師是開宗立教的祖師,是祖...

三隻桶

青年人即將走上社會,為此惴惴不安。臨行前,青年人來...

每一天的觀想

一早起身,就觀想祈禱三寶加持,弟子今天可以過一個快...

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莊嚴

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是一個全方位的展開,這全方位展開...

一天之中如何對治貪瞋癡

我們要知道貪瞋癡它生起的這個次第。好像醫生去幫人治...

【佛教詞典】五香

(名數)密教作壇時,與五寶五榖共埋地中者。一檀香,...

【佛教詞典】果圓滿

【果圓滿】 p0810   瑜伽八十卷十六頁云:云何由五種...

【視頻】妙境法師《健康長壽與無我的關係》

妙境法師《健康長壽與無我的關係》

【視頻】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彌陀佛號亦是咒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彌陀佛號亦是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