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觀經四帖疏

宏海法師  2019/06/0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四講)

好,各位,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居士,大家中秋節吉祥。

我們講到《觀經四帖疏》的第十四課,因緣真的是,我們佛門常講到說,一切現成。確實,當時開始發心講,半個月一次,也沒有想到說,剛好能在中秋節的時候,把這個玄義分的內容,跟大家圓滿的分享完畢,不多不少,正正好。而且十四講,我算了一下,半個月一講,正好是一七,二七十四,七個月。

我們學習這用了七個月的時間。在佛門裡面,淨土宗也常講,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也打佛七,我們觀音菩薩叫觀音七,絲絲入扣。所以一切都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現成的因緣安排。包括我們學修淨土法門,實際上,本來也是極不可思議的,一切現成的安排。

我們能夠生這樣的信願行,知道有極樂世界,大家作為修行的道人,這輩子抉擇法門中,想依著在淨土往生,在彼土成佛,所有的這一切,恰似其分的也是一切現成。

今天我們大概的內容上,是從剩下的這個論文,還有將近兩頁。雖然文字多一點,實際內容上很簡潔。講完以後,再把善導大師他老人家給我們呈現出來的淨土教義,他的思想面貌,我們做一個匯總。希望能夠在我們的心海中,也能同步到這樣的知見,也能產生真實的往生資糧,具足這樣的功德。

從內容上,我們今天,大家翻到二十五頁。二十五頁,上一次我們講到,說阿彌陀佛到底是報佛,極樂世界到底是報土,還是化佛化土。可能一直沒有長期聽的,大家還不一定能跟得上,但是大家,今天晚上後半部分的內容很重要。來看二十五頁最後一段。

「問曰:若言凡夫小聖得生者,何故天親《淨土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今彼國中現有二乘,如斯論教,若為消釋?」

這是在這個疑情中生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說,既然前面講到五乘齊入,說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可是為什麼在淨土的根本論典,大家知道淨土的根本論典,印度傳過來的只有一部,就是《往生論》。可能我下一步希望把《往生論》也講一講,這樣根本經論也算圓滿了。

它裡邊有一段偈子裡面明確的講到,極樂世界,大家不要搞錯了,特別是在座的女眾菩薩說,這好像又找女人的不成一樣。我們生到極樂世界都是大丈夫,清一色的童男子身,紫磨金身,這樣的大丈夫相。所以這裡講到說,女人這個現象,就是女人的這個色身,還有六根不具的,就是殘廢,還有二乘種不生。

你說從男女性別這個差別相來講,因為我們在欲界,這是常法。你說六根不具吧,因為我們造的惡業善業相攻,不知道哪個佔上風,如果有時候雖然稟了人的福報,但是不具足人的滿業,只有人的引業,不具足人的滿業,那就很可能身體是殘廢的。

可是二乘代表是出世間的聖人,已經了生脫死了,說極樂世界還沒資格生,也生不出來這樣的狀態,純淨的大乘菩薩法道場。那他就問了說,為什麼論裡面講到說這樣的根性生不了。但是你這裡就講到的五乘齊入,那就包括人天乘,何況是聲聞乘。

「如斯論教,若為消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的根本論典中這樣講,你怎麼給我會通,怎麼給我解釋。大家看善導大師答的。

「答曰:子但誦其文」,我們很多時候也是光依著文字,不去會意。「不窺理況,加以封拙懷迷,無由啟悟。今引佛教以為明證,卻汝疑情。」

其實這兩段話,給我們傳達出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我們在依法修行的時候,依什麼法為根本?要以經法為根本。論典是菩薩造的,是祖師造的,只有經法是佛的金口宣說的。

所以,第一個概念就是這裡講到的,你在論典裡面生出來懷疑,這個道理過不去,那麼我現在用經典裡面的教證,把你這個疑心給你去掉。這是第一個我們要認識到的。

第二個就是說,實際上他對於論典中所說呢,他並沒有,你看,「不窺理況」,就是他沒有了解到它的內涵到底是什麼意思。光看表面的文字,那既然這樣生不成。可是《彌陀經》裡面講到了,彼佛國土皆是大阿羅漢,怎麼怎麼樣,無量無邊,算到數都數不過來。

一般我們以前也講過這個問題。比如說二乘種不生吧,那我們往往會講到一個層面,這個角度說,定性的聲聞生不了,如果他是迴心向大的,你看說大阿羅漢,那麼他同樣也能什麼呢,也能往生極樂世界。

再一點,說極樂世界有羅漢是從什麼呢,不是從他的種性上講的。因為,如果羅漢是定性種性的話,確實他憑自己的力量,是沒有辦法招感,出現在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

那麼,這裡的另一個會通之處是,他斷的煩惱,就是極樂世界他已經是菩薩,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只不過是從他斷的煩惱,跟我們這裡的羅漢持平了。所以在這個角度上說到:皆是大阿羅漢,非是算數所能知之。是這樣的一個理解。但是大家看,下面善導大師的角度,更為寬廣和精準,我們來看。

何者?」就是說,怎麼解答你這個問題呢?從《觀無量壽經》裡面的內容中,「下輩三人是也」

「何以得知?如下品上生云:或有眾生,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如此愚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教令稱阿彌陀佛。當稱佛時,化佛、菩薩現在其前,金光華蓋,迎還彼土;」

這一段實際上是描繪說,有這樣惡業眾生,他到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給他講淨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麼他能夠念出來,招感的說,有化佛菩薩現在其前,來迎接他往生西方。

但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在後面,大家看,「華開已後,觀音為說大乘」,多麼殊勝,我們現在正在觀音菩薩的琉璃世界。我們緣起的就是大乘法。你看他說,觀音菩薩為說的是什麼,是純大乘法。大家要記住,這裡的這一句解決的是根本問題。

「此人聞已,即發無上道心。」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是往生的人在蓮華開了之際,他不去揀擇我是什麼種性,我體現出來什麼的學修狀況,或者說極樂世界為了迎合我怎麼怎麼樣,沒有這些揀擇了。只要從蓮華開了以後,就是一個在極樂世界裡一個純正的初機者。但是極樂世界的純正初機者,他就像我們娑婆世界講到的,好像不定種性一樣,就是聽什麼法,他就能入什麼道。

所以,你看這裡講到的說,「觀音為說大乘」,這一句話打保票是什麼呢,就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管你是任何形式上的行者,你在這兒是凡夫也罷,凡夫就包括男人女人,或者你是殘廢也罷,乃至你是以羅漢的身份,迴心往生也罷,但是到極樂世界,華開出來以後,觀音菩薩給你緣的法境,純說大乘,只說大乘。意思是什麼?就是你根本生不起小乘的修學之心,沒有機會生小乘法。是這樣的一個。所以你看,善導大師在這裡,就根上把這個問題給解決掉。

說什麼意思?說「女人及根卻缺,二乘種不生」,是指的說往生極樂以後,根本生不起來,這個女人、根缺就不要說了,就連二乘的心都生不起來。沒有這樣的發心,沒有這樣的果報,那說明極樂世界是純大乘法,純大乘境,純大乘菩薩。所有的一攬子任何往生者,到了那兒以後,全部會歸大乘法,在這個角度說「二乘種不生」。這是從經典裡面取到的證據。

我們再看下一段。他說,「問曰:種之與心,有何差別?」因為經典裡面講到了說是這個「觀音為說大乘,此人聞已,即發無上道心。」但是論典裡面不是講到說「二乘種不生」嗎,那你這裡會通一下,到底二乘種和二乘心,有什麼差別?

「答曰:但以取便而言,義無差別。」就是隨順著因緣,有時候說二乘心,有時候說二乘種,意義上是一樣的,「義無差別」。

「當華開之時,此人身器清淨,正堪聞法,」你看就是說,一旦蓮華化生出來以後,所有我們過去修行的習氣,都一筆勾銷。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跟徹底洗白了一樣,你肯定是聞法的種性,肯定是修行的法器。但是沒有任何曾經主觀的見解,或者情見。情也沒有,見也沒有。所以既沒有女人、根缺,也沒有二乘種性。

在這樣的情況下,「正堪聞法」,就是什麼?說什麼法,你就能聽什麼法,就能上什麼道。所以觀音菩薩這個時候正好說。

「亦不簡大小,但使得聞,即便生信。是以觀音不為說小,先為說大,聞大歡喜,即發無上道心,即名大乘種生,亦名大乘心生。」

你看這裡講到的說,是在這個角度,說的「二乘種不生」。所以說,經典講也罷,論典說也罷,兩部經論所說的完全一致。是不解的人,在此生了好像經論相違的懷疑。

又當華開時,觀音先為說小乘者,聞小生信,即名二乘種生,亦名二乘心生。此品既爾,下二亦然。

就是說,下品上生既然是這樣的,下品的中生下生,也是這樣子的。那就說明說,就看觀音菩薩到時候說什麼法。如果說的是小乘法,他聽了以後生信心了,那麼就等於可以說是「二乘種生」了。問題是在經典裡面就明確的說了,觀音菩薩絕不會說小乘法,絕不會說小乘法。

大家要知道,在娑婆世界才有所謂的「為實施權,開權顯實」,才有這樣的化城,二乘教法。為什麼?所有的緣由,都因為我們宿習業障,障礙的這個力量太大,沒辦法才設的這樣的權教,所起到的緩衝作用。也就是障礙太大了,致使我們修行的心力,沒辦法聚集到一處,長驅直入。

所以只好就是說,在這樣的一個方便化城中,讓你休息休息。縱然不能進,先保你不要退。因為我們是一個退的道場,斗諍堅固,退的道場。所以在這裡才講到說,有大乘,有小乘。

我記得我有一次也說到淨土了,往往我們在娑婆世界還很自豪地說,釋迦牟尼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我們有三乘教法,有五乘教法,好像說這個花樣百出,變化多端,是非常的有可取選擇性。實際上大家知道,正好也襯托出,我們娑婆世界人的心念所雜亂,我執之強烈。

這種我執不僅僅體現在說,我們造的業,百般的發揮,各種各樣。也包括我們在修法門的時候,所受的教法,都必須一人一個樣,那就說明我們業力,我執發揮,也是一人一個樣。從來無量劫來都是我行我素,沒有受教這個隨順之心。

所以有時候,我們說大乘佛法,八大宗派,禪淨雙修,教觀總持。實際上,從一乘教來講,都是煩惱,都是分別心。沒什麼值得了不起的,而且要產生慚愧。在他方國土裡面,可能人家只有一乘法,只有淨土法。那我們心思太多了,花花腸子太多了,招感的世界也是這樣的,這個惡業也是這樣的,善業也是這樣的,包括佛設教,設的教法,還是這樣的,你看。

再往下看,「此三品人,俱在彼發心,正由聞大,即大乘種生;由不聞小故,所以二乘種不生。凡言種者,即是其心也。上來解二乘種不生義竟。」這個問題就講到這裡了。

後面又多了一句說,「女人及根缺義者,彼無故,可知。」就是說往生到極樂世界,完全沒有這個女眾的形象。已經拋棄了這種欲界男女淫慾相所產生出來的果報。那麼根缺呢,是因為法不圓滿嘛。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沒有不圓滿的法,沒有不究竟的法。所以說,「彼無故,可知」。下面又多了一段。

「又十方眾生,修小乘戒行,願往生者,一無妨礙,悉得往生。」

這特別是從僧眾來講,從僧眾來講,我們受的是聲聞戒,我們比丘戒受的是聲聞戒,那往往在這個上面,從法上來講,好像這不是小乘行嗎。但是這裡講到,也不妨礙有願往生的。因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揀擇處,是在信願行,在信願行上來看。那這裡講到說,「一無妨礙,悉得往生」。

但是,「到彼先證小果」,先證小果,就是證阿羅漢的境界,我們前面講的,斷的煩惱跟我們這個世界的羅漢持平。但是大家要知道,種性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他沒有二乘的這個障礙了。

「證已即轉向大;一轉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故名二乘種不生。」這等於說是對前面的解答打了一個補丁,說在這個基礎上,也可以同樣會通二乘種不生的這個教義。

「前解就不定之始」,就是前面解答問題,是因為他一往生以後,他是個不定性的,看你給他說什麼法,他就生什麼心。那麼觀音菩薩代表極樂世界這個法道,沒有小乘法,那他決定生大乘心。所以說「二乘種不生」。

「後解就小果之終也。應知。」剛才的這個意思呢,就是阿羅漢往生了以後,他先證的這個小果,但是不存在不迴心向大,也就是絕不會滑落到定性小果中,定性聲聞裡邊。應知。這是我們對於這個「二乘種不生,女人及根缺」這個問題的會通。

聽起來,特別是居士同修覺得說,師父你講這個,我們都不知道這個教義,什麼二乘呀,大乘呀,小乘呀,種性呀,什麼也不知道。切莫認為說,這種問題沒有現實意義。對我們的信願的激發來講,大家要知道,如果我們發現說連二乘種都不生,二乘跟我們凡夫比起來,跟極樂世界的法境菩薩比起來差好遠,大家要知道,跟我們比起來,是我們差太好遠了。

羅漢已經到了什麼地步,光說神通,你看我們現在還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美國的月亮,什麼英國的月亮,中國的月亮。羅漢證到法位以後,直接就可以從中國穿地球,穿到美國。他有這樣的神通。光說神通,就這種境界,大家想想,我們提鞋都沒資格。

可是極樂世界連這樣的二乘種性的心都生不起來,大家想想,何況外道呢?我們現在很多時候,外道多如麻,牛毛。何況魔頭呢?魔裡魔氣的人太多了,何況邪知邪見呢?更何況我們現在時時刻刻,停歇不下來的貪瞋癡慢疑。所有的這些,大家要知道,皆不生。

你要引申一下,不僅僅是二乘種性不生了,那對於我們來講就太高妙了,就是連那樣高境界的弊病都生不起來,何況我們這種低級的弊端,毫無懸念。

就這一點來講,才能說又不由自主地對於極樂世界這個道場,這個清淨國土,生起嚮往願心。這個問題我覺得,對於我們的加持,應該在這個層面體現。大家不要搞錯。再往下,看最後一段,這個問題就比較簡白了,更簡白。

第七,料簡韋提聞佛正說,得益分齊者。」就是在經典裡邊,韋提希夫人是個皇太后,皇太后,她是一個足斤足量的凡夫女眾。但是她因為聽了一部《觀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現前給她說,她就直接現證到無生法忍。

首先,通俗的講一下什麼叫做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可以說,所有世間的萬事萬物的一切相,都拿你沒辦法,推不動你的心了,就這麼個境界。當然我們在佛學基礎知識上講講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就是徹見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現在我們設想一下,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如如不動的。

我們往往還會誤解到如如不動就是死的,實際上是變化多端,還依然如如不動。這只是我們的設想。大家要知道真正開悟的人悟道的時候,就是悟到這個無生法境,那他還只是悟到。真正要修到這個地步了,徹見到這個心量,證到這個地步了,才叫無生法忍,極難極難。

對於我們來講,設想都設想不來。但是韋提希因為聽這部經典,在聖言的加持下,在西方極樂世界的這種輝映下,她的凡夫心,女眾心,煩惱心,即刻就證到無生法忍。所以這個力量,這個利益就是極大極大。

那麼,在經典裡面大家來看。「問曰:韋提既言得忍,未審何時得忍?」就是說,她在聽經的時候,在哪個階段證到了無生法忍,「出在何文?」哪段講的呢。

「答曰:韋提得忍,出在第七觀初。經云:佛告韋提,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音勢至侍立左右,時韋提應時得見,接足作禮,歡喜讚歎,即得無生法忍。」

大家看到了嗎,就是說,韋提希夫人作為一個凡夫,她得無生法忍,她不是說修觀打坐參究得來的,完全就是因為見佛就見忍,就因為見到阿彌陀佛,西方三聖,即刻就得無生法忍,就這樣的加持力。你現在我們有這個因緣嗎,我們有沒有這個願力,我們有沒有這個福德,沒有嘛。

你看,我們倒是也能看見觀音菩薩,我看見剛才點燈的時候,好多同修居士們不是拍照嗎,直接就把南海觀音就給拍出來了。可是那也算不錯了,在娑婆世界還能滿目還能看到,雖然是一個銅塑的這樣的像,可以已經是非常感應靈驗的不得了呀。

全地球就這麼一處,那想想我們的福報已經大得也,甚至不敢相信,全地球就這麼一處,我們此時此刻就在此處。但是,真正跟這個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音大勢至現前,還是差得太老遠啦。大家想想,當時講觀經的時候,那個場景,就在印度,就在靈鷲山,就在王宮裡邊,在佛的加持下,韋提希能現見西方三聖。所以說,即得無生法忍。

「何以得知?如下利益分中說言:‘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嘆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非是光台中見國時得也。」

這個大概就是說,什麼時候得的無生法忍,是從第七觀開始引發的功德。也就是說,聽完這些觀法以後,隨著聖言量入觀,得的無生法忍,見的西方三聖。因為里邊有兩段經文。第一段經文,是佛告阿難說,諦聽諦聽,說:「如來今者,教韋提希」,「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但是,他第一段講到「應時即得無生法忍」,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聽好了,現在佛要給韋提希講啦,那麼,韋提希將來見到極樂世界,這個的話,她一定會心生歡喜,到時候,她就一定會得無生法忍。

所以,這是一個前奏。這裡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說,以為前奏講的時候呢,已經就是得到了這個無生法忍,所以在這個上面,他有一個揀別。第二段的時候,佛就告阿難、韋提希,諦聽諦聽,一直到經末,韋提希和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得見佛身,心歡喜,嘆未曾有,逮無生忍。

是在經典講完了以後, 真正得到的無生忍。前面這段話說的,說應時即得,就是說到時候她一定會得,這是佛給阿難講的,給韋提希講的,後面是真正才得到了,只有這兩個橋段。這裡的問題就是問一下,到底什麼時候得的,到底什麼時候得的。那這裡後面講到,為什麼在第一段先說到時候能得呢,為什麼這麼講呢。你看:

「問曰:上文中說言:‘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此之一義,云何通釋?答曰:如此義者,但是世尊酬前別請,舉勸利益方便之由序。何以得知?次下文中說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次下‘日想、水想、冰想乃至十三觀’已來,盡名異方便也。欲使眾生於此觀門一一得成,見彼妙事,心歡喜故,即得無生。斯乃直是如來慈哀末代,舉勸勵修,欲令積學之者,無遺聖力冥加現益故也。」

這段文有點長,我們概括一下。就剛才講到的,是給他解釋說為什麼前面要講這麼一段,說一定會到時候得無生法忍。後面說明白了,是如來慈哀末代眾生,先把這個好處講出來,勉勵韋提希,不斷地勉勵她,讓她,勸她好好修,精進地修,也希望所有的跟這個法有緣的,不要錯過。

你看,無遺聖力,就是不要錯過了現前佛冥加的這個功德利益。先就給她說了,等於說,在這個經文中,前一段,給她授記說,你一定會得無生法忍,後一段,果然豁然大悟,逮無生忍,是這個意思。

那大家要知道,我們學這個好像聽起來說,這講來講去有意思嗎,就這麼個問題還要作為七個大問題的之一討論一下。跟大家講講,有意思。為什麼呢,我們要知道,就是說淨土法門為什麼叫圓證三不退。不修的人不知道,不知道什麼,不知道退的這個痛苦。

真正修道就是你嘗法味,嘗到法味的,有點精進的,乃至修的得到一定成果的人,才能真正能夠知道這個退的冤枉路走得有多慘,多慘烈。每次都是如此,生生世世都是如此,無量劫來一直是如此。所以,這裡講到說,逮得無生法忍,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呀,能得現前的無生法忍,沒有退的,已經就是失去退的功能了。大家要想。

所以,這裡對於我們來講,我覺得這個功德在哪裡呢。是因為韋提希夫人證得無生法忍,什麼時間證的並不重要,但是一個凡夫女眾聽世尊講法,請問無憂惱處,然後聽聞佛給的異方便,一系列聖言開示下來,就心得歡喜,證無生法忍,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大家也要想到說,我們學習《觀經四帖疏》,這也是一種證明授記。因為善導大師在作這個論典的時候,是阿彌陀佛每天晚上給他託夢,指點他怎麼寫,大家要知道。所以一開始我們講的時候,就說了說,這是一個楷定古今的一個論典,就定調的。

阿彌陀佛夢裡給他託夢,指點他怎麼寫,說明他是直接得的阿彌陀佛的加持。阿彌陀佛,這個淨土法門是阿彌陀佛設的法門啊。說實在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他也只是看見這個情狀,大圓滿覺觀照到了,才給我們講出來的,他不是親身經歷的。親身經歷的,只有阿彌陀佛他一個人親身經歷從因到果成就了以後,才攝化眾生,那麼由他來加持,大家要想想,這一部聖言量意味著什麼。

我們來學習《觀經四帖疏》,也是得善導大師的直接加持,善導大師直接得阿彌陀佛的加持,我們得善導大師的直接加持。如果從中我們想穿透這個見解,因為我們得阿彌陀佛的加持已經轉成間接了,中間有善導大師搭了個橋。

但是,如果我們想從中穿透這個,直趣彌陀的現前加被,就是要用決定的信心,只有這個才能穿透,只有這個才是最起作用,最現前能夠快速通達的一個功能作用。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作用,只不過現前你用不起來,你也不相信自己相信有這個信的能量。很多時候還是左搖右擺,或者聽的不以為然。

如果說,現前大家聽《觀經四帖疏》,我們或者說也無動於衷,有點麻木,或者不以為然,大家一定要意識到,這是我們的宿世的業障在作祟,並不是我們自己的知見有多高,對淨土法門生不起皈依,實際上就是我們業障太重。沒有辦法。

那只能就說,聽著,要麼你能受用,用信功德把它承擔起來,要麼就只能依舊像無量劫過去世一樣,再次結個法緣而已了。我想在坐的也還是有這樣根性的,只能再次結個法緣,那沒有辦法。這是《觀經四帖疏》大概。

後面一段大家看,「評曰:掌握機系,十有三結,條條順理,以應玄門。訖此義周,三呈前證者矣。」就是說講到這部經的關鍵的要點,針對上述我們已經講了,十有三結,就是我們已經講了七個,七個問題,你看這是第七個,料簡韋提希聞佛正說。前一個是整個三輩九品是最大的內容。

那麼,第六門中,我們也還從六個方面討論辨析。善導大師說,每一條都是順於法理的,是與如來的不思議度化法門所相應的,所以叫「條條順理,以應玄門」。說到這種情況下,義理已經解釋周詳了,並且什麼,「三呈前證者矣」,是什麼意思,三次已經呈到佛前來印證,阿彌陀佛給印證過了,夢裡邊嘛,三呈前證者矣。

「上來雖有七段不同,總是文前玄義,料簡經論相違妨難」,就是雖然有這個玄義的部分講了這麼多,看似經和論裡邊有一些貌似相違之處。大家一定要意識到這個,就是善導大師解決的這些問題,實際上不是問題,是因為我們凡夫的情見知見,那麼貫不過去,沒有會通的能力,所以善導大師在這裡才作了這個玄義七分。七個問題。而且「一一引教證明」,沒有一個回答不是出自佛經作為聖言量來證明的。

欲使信者無疑,求者無滯。應知。」那就說,讓信這個法門的人能夠掃除這個疑惑,希望求生淨土的人內心再沒有這個滯礙了。應知,就是大家要知道,就這到此為止。

這個就是這一期,給大家供養的關於淨土的甚深法義。

還有一點時間,我們覺得有幾點,必須要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個就是說,我們講《觀經四帖疏》,顧名思義,《觀經四帖疏》是指的整個對於《觀無量壽經》的註釋,後面的內容是對觀經的具體經文的解釋。

當然我們此前也講過觀經一遍了,如果在線上聽聞,大家想複習的話可以再去網上去搜一下,當時在北京的福慧慈緣講到的《觀無量壽經》,去聽一下可以,裡面也有很多內容就是引用善導大師四帖疏的內容。以後再有機會我們也可以再復講一遍,但是這次,我們對於四帖疏先學習這個玄義分,就到此為止,到此為止了。

我們下面,就是說,想把善導大師對於淨土,他的這個思想,他的行持,他思想行持結合起來,流淌出來的一種給我們起到安心功德的這些開示,我想有幾點,我們要做一個總結和認識。

第一點就是說,有一種說法,不是我們此前講過,雖然說淨土法門,但是好像有三個流派:像廬山慧遠大師流,還有慈愍三藏流,再一個就是所謂的善導大師流。可是,提出來說,善導大師才是淨土的正脈。當然,這也是我給大家講《觀經四帖疏》的緣由。雖然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當然,這並不是說其他的觀點都不對,可是只有善導大師才盡情的認識到了淨土的修學核心和往生訣竅。也就是說,他最直接地領悟了,佛說了淨土法門,可以代表淨土純粹的教義。為什麼這麼說呢,好像有點極端,但是大家要知道,因為佛教史上的實際情況,我們各個朝代各個宗派都在講淨土,現在出家人早晚功課都是,晚課以淨土為歸嘛。

那就說明說,所有的善知識都認識到了,就講到淨土法是佛最重要的一個法門,甚至是說佛出世的本懷,修行者的歸趣。你看我們講到了密修、顯化,幾乎歷代的善知識都在引導各宗各派,我們說叫導歸淨土。

所以不是常才有說這個諸宗會歸淨土呀,什麼教演天台行歸淨土呀,真正諸如此類的,其實都是這種教史上的一種現象,成就現成的話。但是有一點,就是因為中國人呀,他喜歡義理,這種玄談的這個習氣。這個習氣也是個雙刃劍,一方面這種知見可以幫助我們參究到這個如來之境。

另一方面,你如果不放手你自己所代表性的這種宗派教義,你看,為什麼天台宗有教演天台行歸淨土,那就說明還是它對於天台的教義也是一直在弘傳,抓得緊緊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說從我們生命的解脫這個點上來講,就是說,一方面他讓淨土十分普及,都會歸到淨土,可是同時他也讓淨土的面貌變得非常的複雜多樣化,我們剛才都講了,那麼,勢必就會參閱天台呀,華嚴呀,特別是禪宗的思想。

大家要知道,禪和淨的這個矛盾這個會通的著作呀,整個貫穿著佛教史,就禪淨兩門。所以這方面,一方面我們說百花齊放八宗共弘,另一方面,當時這個唐末五代時期呀,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的著作呀,都丟了。

就是像這樣的著述,我們就看不到我們講的這個,當時就沒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呢,在理論上,理論上就失去了淨土最簡白的淨土立場,就是信願往生,乘佛願力,往生報土,就這麼一個法。

那麼,在這個天台華嚴包括甚至中觀唯識的這種判教,這種宗派特色的立場上呀,他一方面在弘揚教義,另一方面他的行持又跟不上,這是事實。你就包括,我們說最廣大的禪宗,現在事實上行持跟不上啊,如果說禪宗興盛的話,是開悟的人多如牛毛。

現在,你像我們的禪門上面,哪裡有一個開悟的,那成了天大的祖師爺了。所以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呀,你就顯得既參與了自力的修行,可是每個宗派的自力的修行它需要精英根器才能跟得上。一般的老百姓大多數人而言呀,這個教法已經很不親切了,拿不起來,修不上去,所以就沒辦法當生了生脫死。

在這個時候呢,只能夠依然是求生西方得彌陀的救度。可是呢,問題是就摻雜了很多的教義在這裡邊,越來越多,就把淨土給弄得非常的厚重。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善導大師的這個《四帖疏》,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他把淨土最純粹的教義直接就是: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就這麼簡單。這是第一點,他對淨土教義的徹底顯露,就是全盤托出。

第二點,善導大師的思想,給我們提供了必定往生的心安理得。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善導大師的思想裡面,他說一個修學淨土的人,他是一定要往生的,一定能往生,沒有任何的不確定性。但是有時候因為我們呀,有時候還更多的想仰仗自力,當然自力呀既是我們成就的加行,有時候又成了我們往生的障礙。

當然這個點是非常難以描繪的,大家不要理解錯了。就是說,當我們側重點更多的關注自力或者害怕自力達不到的時候呢,就不能夠全盤去承擔彌陀願力的發揮的全部的救度作用,就會成障。怎麼講呢,就打個比方說,本來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可是我們往往會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種話一出,馬上就覺得出現了經典裡面說的易往而無人的效果。為什麼?不能夠通身放下,徹底靠倒,印祖說的,不能夠通身放下。

所以善導大師當時就提出來兩種信,一個,一定要相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你是沒有本事的,你是修不了的。你憑這點修,就等於說在這個黑暗中點了,我們剛才你看點了那麼多的燈,但是照片一拍出來,跟月亮的光,你說能比嗎?雖然點了那麼多燈。

我們自力修行,當然需要自力,可是自力要用在哪裡,要用在信願相續持名上,而不是用在害怕我往生不了,我要努力地達成往生的目標,是靠我自己,這就用錯了。

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我們的這點力量呀,就像黑暗裡面點了一個油燈一樣,就這點亮兒。你說沒作用嗎,是能照亮個三步五步的。

但是,我們也一定要相信彌陀願力的大威德救度,我們是乘彼願力才定得往生的,就是往生決定性的因素是靠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核心力量。就等於說,雖然我們自力也需要,說你點個燈照亮,好呀,你照吧,但是,最後徹底照亮的是靠太陽出來了,不是靠點的這點小油燈。

所以大家要想想,一旦我們一直在點油燈點油燈,還怕油燈滅了,或者說油燈什麼時候會風吹倒,永遠力量都不如說我相信太陽一定會出來,到時候我就靠著太陽來照亮,我決定相信太陽會出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靠太陽照耀,就靠彼願力,定得往生。

所以,這種就叫做什麼呀,我們講到就叫做平生業成。因為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平生業成,一種是臨終業成,我們根本再不要說苦哈哈地就等著那個橋段,什麼時候往生的時候,臨終了,就好像投機倒一把。實際上大家要知道,我們往生成就不是在臨終定調,決定得生與否就是在我們現前現生此時此刻活著的橋段,就可以確定我們肯定會往生,這就叫平生業成。

大家想,如果我們按照善導大師淨土理念,他說專修的話,「上盡一形,下至十念」呀。上盡一形就是你只管修,不是不讓你修,你只不過修的是說品位越來越好,可以;但是,盡此一生誓不退轉,這就是正定之業,是決定往生的效果,就是靠彌陀的願力,不會有不確定的因素,這個叫平生業成。

大家想想,「一切恐懼,為作大安」的效果體現在哪裡?就在這樣的很巧妙很微妙的這樣的一個格局上。我確定阿彌陀佛會來接我,一定。誒,反而安心的效果要比我自己吭哧吭哧,或者說其他的法門,要大得多得多,根本就不在一個格局上,就這個很巧妙的反作用力,恰恰就讓你徹底通身放下,馬上就入無為之境,因為就靠彌陀了嘛。

所以我們很多時候呀,老在想說,哎呀,光念佛,那萬一到臨終的時候,把握不住就慘了。甚至我們分享的時候,也老說老說,說你沒有到一心不亂,你沒得念佛三昧,你沒有把煩惱伏住、斷了,你怎麼能往生呢?很多時候,當然這些很有道理,這種話我們也常說。

但是這個話不是不對,是容易被我們聽成,好像就成了片兒湯話了。好像是在勸別人,你一定要努力修行,實際上是障了他的往生的信心了,他覺得沒戲了嘛。所以這一點,也常會發生,也非常的重要。

所以說只有自己能夠確定,我一定會往生,在這樣的一種巨大加持長養上,才是彌陀講淨土真正的什麼呀,叫做攝取不捨。攝取不捨就是這麼表達出來的。從這個角度講,那我們不僅僅是說,平生業成了,而是說現生就已經入不退位了,因為它是一系列反應,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就是,我們一定要結合現實情況,才能夠成功地受用祖師的法義。因為歷代祖師呀,從龍樹菩薩開始,就把教法判成易行道、難行道,判成自力、他力,判成聖道門、淨土門,用心良苦,良苦在什麼地方呢?就是說他就是要明確說明,這個淨土呀,它具有非常強的時代針對性。

你看,經典裡面,淨土經典裡面一直在強調說,為後來世,為末世,為末法眾生,這都是有所指向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理解到說,淨土法門呀,在法上,雖然有聖道、淨土、自力、他力、難行、易行,它法上是相同的,這個沒有差別。你比如說,都是大乘佛法,聖道門也是大乘佛法,淨土門也是大乘佛法;都極其殊勝,依之而行呢,都能夠了生脫死,成就佛道,這是相同的。但是在機上,根機上來講,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說,最後講到說,三藏已經滅盡的時候,有人能夠念阿彌陀佛,還能往生極樂世界,末法時期人,億億人修道,就罕一個能得道。大家左顧右盼一下,你說看是不是嗎。我們現在的這種福德微薄到就是說,真的能夠,頂多能夠多點兒人天福報,就是不下墮,已經是得了大便宜了。

就得點兒人天福報,還在上邊掐來算去的,都一會兒發心,一會兒退心的。那想想,只有淨土的利益,能夠唯以念佛得度生死。所以同樣,我們也要把信心體現在法和機上。

法和機呀,就是一個是教法,一個是根機,這也上邊有講究的,大家要知道。你比如說,我們說四種情況,最麻煩的是什麼,就是不信法不信機。什麼意思,就是說他也完全不顧及自己什麼解脫不解脫,什麼法身慧命,也不相信什麼輪迴,什麼淨土不淨土,往生不往生的,完全沒有概念,那這個就叫,既不信教法,也不信自己是修道的根器,也是輪迴的這個載體。他沒有這個概念,那這麻煩了,也就算了,不說了。

最冤枉的是有兩種偏知見,什麼呢?一個是信法不信機,就相信說,哎呀,阿彌陀佛願力救度,好!極樂世界當然好嘛,你們好好念佛嘛。罪惡生死凡夫都能往生,是的,末法時期,都是要靠這個往生了。但是,他自己不求往生,他自己不知道。

就跟那會兒有大德法師也講過說,說你天天勸別人修淨土,你自己不修淨土,那人家也懷疑說,你這是不是自己偷吃了,還有什麼更好的。就像我們來的時候,給大家一人發個月餅,每人都吃這個月餅,然後我自己不吃。

那你們說,你法師屋裡肯定藏了更好的了吧?所以這裡來講到就是,他就信法不信機,他自己沒有對接上,沒有體現出來修淨土這個樣貌來,可見實際上他是一種虛假的信心,不是真實的信心。這是一種偏見。

另外轉過來,就是還有一種信機不信法,他相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他認為自己決定無力出離苦海,抱著這個深深的罪惡感,說我要下墮地獄了,等著閻王來抓,但是他完全接受不了彌陀能夠這樣便宜的、主動的、毫無條件的進行救度,他不信這個法。

他不認為說四十八願,就是為我們量身訂做所發的,就是針對娑婆世界的一個投影、追燈,你看到那個舞台上不是有什麼追影燈嘛,那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針對娑婆,你跑到哪兒他打到哪兒。但是他不相信有這樣的一個狀況,所以就信機不信法。

最好我們就是能夠機法都相應,既覺得說,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今生修證上,哪怕說有一點點成就或者效果,可是決定不能夠完全成就,徹底成就。那麼也決定像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現前就是來救度我的,這輩子就靠他了。這種心得,我們才講到說,往生可必。

大家設想一下嘛,你如果真能調到說,現生一定生的這個安穩心,那大家想想,這不就是心安了嗎?就不是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了嗎?就心境不是已經穩穩地體現成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了嗎?法是通的呀。就我們還懷抱著這個金碗,還欲向何處去討飯呢?這是第三點。

那麼,最後一點就是講一下,善導大師他的行門裡邊有一個特色,就是正行與雜行,這倒是我們現在,特別是居士同修們,你要有點了解,心裡有數。他講到《觀經四貼疏》的內容,後面的內容,講到深心的時候,不是有三心嘛,具足三心,深心、至誠心、迴向發願心的時候,就提出了立行、立信,他說行門裡邊有正行和雜行。

什麼叫做正行雜行?就是正行和雜行當然都是往生之行,也就是往生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是功能作用是有差別的。正行,就是直接達目標,不再繞遠了嘛,這樣拐來繞去的,這個不行呀。雜行是什麼,反而有時會貪多嚼不爛,消化不良之行,這就叫雜行。

實際上諸位,每個宗派是都有專行、正行的。你看禪宗就是以參禪為正行,天台就是以修止觀為正行,唯識也有五重觀,華嚴也有法界觀,善導大師說這些都是雜行,他認為正行就是專依著往生經,也就是淨土的根本經典來修行的,才叫做正行。

那你比如說,我們說讀誦來講,你讀誦《金剛經》,而修求往生極樂,就不如讀《彌陀經》求往生極樂,那麼讀《金剛經》就叫雜行,念《彌陀經》就叫正行。所以他這裡面講到了,一個,讀誦正行,就是一心專誦淨土的根本經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還有《彌陀經》乃至《普賢行願品》。

當然這一點,他講也不要搞錯了,你比如說,我們念《法華經》,或者說《楞嚴經》,我們迴向往生,從迴向往生來說,這個也算是要在讀誦正行裡邊。什麼叫做雜行,讀誦雜行?他就認為,念這個還不夠往生,你可以說,念其他的是也可以的。

但是你切莫認為說,比如說念這幾部經,或者光念一句佛號,還不夠足以往生,還需要念其他的經呀、持一些什麼咒呀,來彌補,這個就叫雜行。就是你心裡沒數,老覺得這個不夠,本來是好好的一個衣服,你非要再往上面打補丁,就多了,不好看了。這個叫讀誦正行。

第二個裡面也講到,觀察正行和雜行,觀察就是,一心一意把心繫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那善導大師,因為他的修持太精進勇猛了,我們聽起來甚至受不了,都覺得有些極端,他到什麼地步,比如說我這會兒渴了,拿起來杯子喝一口水。

他就要想,哎呀,太苦了,我們這兒的水是這樣的,一會兒咸,一會兒淡,一會兒燙,一會兒冷,拔牙。一不對了,就發霉、發綠、污染。說極樂世界是七寶池,八功德水,清冷呀,長養諸根呀,等等這些,他馬上就要作意,要心繫在西方。

吃飯的時候,都就覺得,我們這的飯,雖然今天吃了個圓桌嘛,還挺好,那我們權忠師為此準備了三天。可是人家極樂世界一個念頭就來了,七寶缽器,就來現前了,所以就這樣來觀察,憶念彼國的依報正報莊嚴。

那麼雜行就是說什麼,其他的觀法,或者憶念他方淨土,什麼琉璃世界呀,什麼兜率內院呀,這些就叫雜行,觀察雜行。那麼還有一些,禮拜正行和禮拜雜行,禮拜正行、禮拜雜行,禮拜正行就是一心專禮阿彌陀佛。

實際上啊,跟諸位匯報,我雖然自己修得不好,有時候也退,但是以前也修過,偶爾也修過,專修的利益極大,跟大家講,專修的利益極大,唯他是圖。這個心地的清淨,這個精進的心力的這種相續的能量啊,比你真的,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又怕這個不對,又怕那個不行,甚至就是怕功德不夠,特別是我們居士同修們。

那麼,你就認為說,光拜阿彌陀佛還不夠往生,一定要多多的拜,就像我們早上上供的,那麼多的諸佛菩薩都得拜遍了,八十八佛都得拜遍了,才能夠往生,這就叫雜行。不是說拜這些不對啊,大家一定要把這個法聽對了,不要聽錯了。 

那麼還有稱名正行,就是一心專稱阿彌陀佛。你看印祖講到了,印祖只給開緣了,說你念阿彌陀佛是正業,還可以念觀音菩薩,再就沒有開緣過。印光法師說就是念佛,念阿彌陀佛,頂多說念觀音菩薩,還要說,念一萬阿彌陀佛,念五千觀音菩薩。稱名正行。

再就是讚歎供養正行,一心專門讚歎供養阿彌陀佛,專門讚歎極樂世界的莊嚴。所以說,說專修者,說如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就指我們盡形壽,那麼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去,十個人修十個人去,就是多少不限,都能去,這就是淨土法門。

當然他也講到說,為什麼這樣呢,為什麼要專修此正行呢?說第一個,沒有雜緣,沒有雜緣呢,正念容易現前。再一個跟佛的本願力相應,不違本師教法,不違教故,感應天然。還有一個隨順佛語,因為六方諸佛都在讚歎,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所護念經。

我們以前也講過,就是現在有人還說為什麼念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念釋迦牟尼佛。這個話就是跟釋迦牟尼佛抬杠,因為釋迦牟尼佛讓你念阿彌陀佛呀,你就為什麼不念呢?就像我們現在說的,說你走吧走吧,不遠送了不遠送了。他說,哎呀,我再再,我把你送到門口,送到街上。說我不要你送了,就是怕你辛苦,你不要送了,你就止步就好了。他要跟著送到那兒去,那你到底是,我們佛門講到的,依教奉行,沒有隨順佛語,那就沒辦法這個所護念經。

所以大家看,這就是善導大師給我們提供的一些思想和智慧。實際上,我們一定要放在究竟法來講,確實是法無定法,沒有對錯,只看適合與否。你是在助成增上加行你的道業,你的信心,那這個法一定是對的,絕不會錯。如果說你在這個上面,你是越來越作難,越來越退失,那肯定這個法對你來講就是錯的。

特別是我們修行,我們剛才講到了,我們一方面呢,就是說你要修的路途要對,不要搞錯了。二一個,使的勁兒也要對。我們剛才不是講了一個比喻嗎,還有一個比喻,就是比喻我們有時候修行的路途錯了。他就是講到說,你看今天我們也是中秋節,正好用這個,也是個月亮的比喻。

說兩個人呢,都喜歡月亮,就像兩個行者,修行人,都喜歡月亮。但是一個人為了喜歡月亮,他就在地上,石板上畫一個月亮。畫一個月亮呢,你說這個月亮雖然很圓很像,問題是它沒有光呀。他覺得沒有光了,他又用白漆什麼在上面塗了一層,說讓它發光。但是大家要知道,你永遠沒有光,你沒上道,你不在真正在修真法真道上。

那麼另外一個人,他很巧妙,他沒有畫月亮,他也沒有塗白漆,他直接端了一盆水,往那兒一放,月亮就顯現出來,千江有水千江月,馬上這個月光就光芒四射。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知道,畫出來的這個光不是真修,不會發出來的。那我們拿個盆子盛一盆水,放在月亮下,就像我們念佛一樣,那麼阿彌陀佛就來到我們的心海中,這個救度光明,我們不是說「水清月現,心清佛現」嘛,就是這麼個意思。

所以第一個我們路途要走對,第二個勁兒要使對。為什麼,就像剛才一樣,你到底是靠你點的這點兒小蠟燭,一不小心風就給吹掉了呢,還是決定認為太陽出來,就把所有一切都搞定。這又是一條。希望大家在這個上面,我們要細細地體悟,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這個加持力,對於淨土教義的核心表達力,能夠在這上面產生一些受用。

那麼,今天呢,也是中秋節,沒有其他的,就只能法來供養諸位大德、諸位居士同修們。實際上月亮在佛門裡面來講,那比喻太多了,我們剛才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說智月朗秋空,說佛智就像秋天的月亮一樣,說諸佛菩薩猶如清涼月,常游畢竟空,佛面猶如淨滿月,幾乎所有的佛的莊嚴功德、智慧功德、慈悲功德都可以用月亮來表達 。

但是大家知道,我們這個世界呢,它雖然這樣的一種喻意,可是呢,畢竟是有為世間。我們雖然說中秋節是大家是團圓的日子,實際上這個世界是團圓不了的,包括我們此時此刻,馬上就要散了,為什麼,這個法要講完了。大家到白華庵來,今天下午的法會也要散了。包括常住,我們也是這一期的生命,不知道哪天誰來誰走,都是隨時,時時刻刻分分鐘鐘的事兒,所以說我們這個世界,它是有陰晴圓缺的月亮。只有往生西方,才是真正的團圓之事。

希望大家能夠把善導大師的這個教法,對於我們淨土的知見,能夠有所增進和提升,也可以讓我們在這一生往生西方,作一個共同的資糧。當然,所有的這一切功德,也可以體現在我們將來乘願回到娑婆世界的時候,也是種種的度眾生的手筆。

今天呢,就到這裡,請大家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感謝諸位。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用佛號來壓煩惱,臨終時恐怕壓不住

惡獸毒蟲 藏竄孔穴 毘舍闍鬼 亦住其中 前面的經文,那...

為什麼你覺得淨土之法那麼難信

在這個以科技和經濟為主流的當代社會,佛教無可避免地...

聖嚴法師《什麼是淨土》

(一)淨土的定義: 淨土的意思就是佛、菩薩等聖人所...

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

至於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

暫執聖號已勝百年之福,一發大心已越歷劫善根

佛在《阿彌陀經》中講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

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執持名號跟禪是有密切關聯的。經典當中有句話:若人但...

【推薦】一念虔誠皈依的心啟動了彌陀本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

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

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

【大藏經】【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大藏經】【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大藏經】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極樂世界也是緣起,是否也有成住壞空呢

問: 請問師父,如果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是緣起,那是...

心病有五大種類

心病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心裡不舒服,就是當我們的內心...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一般簡稱為《華嚴經》,大方廣是...

無分別心是道

寶峰寺,某天午齋畢。僧問:飯好不好吃?和尚答:吃飯...

念佛功德能消一切惡業

凡皈依佛法之人,無論男女,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

「常住物」有四種分類

常住物有四種:一、常住常住物;二、十方常住;三、現...

相信六道輪迴會給我們什麼樣的觀念呢

六道輪迴確實是我們業力凡夫的真實的生命現象,但我們...

答非所問

世間各行各業,各人有各人的智識和經驗,智識有累代傳...

【推薦】深圳最大海鮮酒樓改賣素餐 看老闆改變的心路歷程

剛到新梅園圓通素食城(深圳店)時,感覺很是驚訝。一...

昌臻法師《以戒為師》

結夏安居是佛陀傳下來的,利用夏季三個月時間,不外出...

往生的護照--淨土三資糧

學生們出國留學時要申請留學生護照;商人們出國考察時...

淨界法師:五濁惡世

娑婆國土的特色,這個地方講出一個相貌叫五濁惡世,我...

如何掌握給亡者助念和開示的時間

問: 法師說,給亡者開示時,不要死板地每隔兩個小時...

為什麼一夢見保家仙,身體就生病

問: 我媽媽信仰佛教幾十年了,現在除了住在家裡之外,...

出家人可以贍養和照顧父母嗎

經常有人會問,出家人可不可以贍養在家的父母?尤其是...

夢參法師:不要評論僧過

這些大德們,大和尚們,他個人如何,你不要管。特別是...

【佛教詞典】婆收婁多柯

(流派)Bahu?rutiya?,十八部中之多聞部也。...

【佛教詞典】趯倒淨瓶

禪宗公案名。百丈懷海為擇大溈山住持,試驗典座靈祐、...

【視頻】《佛說龍施菩薩本起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龍施菩薩本起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慧律法師《識心是賊,真如才是主人》

慧律法師《識心是賊,真如才是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