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觀經四帖疏

宏海法師  2019/06/0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六講)

好,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各位,我們今天講《觀經四帖疏》第六課。

上一講我們講到這個「三檀等被,四攝齊收,開示長劫之苦因,令證永生之樂果。只為群迷性隔,樂欲不同。

就是講法呀,佛要善觀根性,每一個眾生,我們自己都知道,一個眾生一個習氣,一個性格特色,而且是一會兒一個習氣。當時佛在這個《法華經》方便品裡面,就講他思惟啊,成道後就思惟,說直接就讚歎佛的果地佛乘功德呀,說眾生就永遠度不了。

為什麼?因為如果直接說一乘法呀,他的根器接不上,接不上怎麼辦呢?還在苦海里面撈不上來,你沒有台階嘛,他上不來。所以「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不但不能信,他還要說你瞎說。這是當時釋迦牟尼佛,所以講到說,「樂欲不同」。

雖無一時之機,等有五乘之用。

就是雖然沒有從一的這種真實的這種時機呢,但是有五乘,廣有五乘,各種各樣的習性。你比如說人乘的話,就是乘五戒的行法,受五戒。天乘呢,乘十善業道,修十善業。聲聞乘呢,修四諦行。緣覺呢,十二因緣。菩薩呢,六度萬行。這就是這個「等有五乘之用」,他們需要這樣的一套一套地,各個傳授給他們。

這樣的話,才能算是把整個法雨呀,徹底地給普降瀰漫開來。就像《法華經》裡面講到的,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山谷呀,川林呀,等等這些叢林,都是藥草一樣的。那麼下雨下的雨量是一樣的,一雨普潤。看你這個小根小莖,中根中莖,大根大莖的這些植物呢,看你自己吸收的水有多少。這就叫做「布慈雲於三界,注法雨於大悲」。

一般我們針對這個說法的時候,非常自豪。大家都稱之謂說,這才是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今天也打擊一下積極性。為什麼要有這麼多法門,我們有沒有想過。說佛本來一招就夠了,為什麼要面面俱到地講這麼多。

實際上反而襯托出娑婆世界的陋劣。這種劣性,無處不在。正面講起來好像說,每個人的根性不同,那麼實際上佛才有一雨普潤的效果。那為什麼不同?因地,你的習氣,你的起心動念。你看包括我們現在,在這裡聽法,大家也是一人一個念頭,一人一個動向。一念無明起來了,就各煩惱各的,各分別各的,還每個人還顯現的不一樣。

所以,說是說五乘,實際上,一個人一個法門。再說丑聽點兒,就是說因為我們因地思維中各懷鬼胎吧,只能這麼說,所以導致現在的根性,就是各個差別,無休無止,美其名曰說八萬四千法門。

大家有想過說,如果在他方國土中,有的人家的一乘佛法,有一招兒就夠啊。所以說,阿彌陀佛就最偉大了,他就以一招兒來應萬機,以萬機來歸一招兒,就說淨土。所以說「等有五乘之用,致使布慈雲於三界,注法雨於大悲」。

下面,「莫不等洽塵勞,普沾未聞之益。」這裡有一個字不太常用,叫「洽」。「洽」就是說能夠把你沾上,能夠滋潤你的意思。這裡就說明說,如來說法真實不虛。你生的病,他給的藥,恰恰對接得絲絲入扣。所以說這個為什麼說真的是妙,為什麼叫世間解呀,叫正遍知呀,叫調御丈夫呀。

他的這個功德,佛說法的功德,你不要想著用自己的凡夫思維去掌控,大家知道嗎。我們最佳的狀態就是去隨順諸佛真實教誨,信受。你去掌控佛說的一切法,說法的功德,可以出乎你的一切意料之外。這種不思議,他也是被眾生的苦給逼出來的,這種不思議的相應。你說他講的這個法,各種法,他有的法是說的現前作用。

有的法,他是現前作用為了意在於當來作用。還有的法,他是立足於當來作用而施設現前作用。還有的法,他是直接坦呈這個究竟作用。還有的是權巧作用。總之是一句話,剛剛好。我們俗話不是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圓成實,圓滿,現成,真實。佛說的法,就是這樣的一種功德。

不要聽起來覺得好像說,哎呀,這「莫不等洽塵勞」,這不是就是佛厲害嘛。我們能把心相應佛的這個厲害,現在還遠遠不夠。之所以有八大宗派,有自力,有他力,有通途,有淨土,就說明我們根本不夠。如果真正我們的這種對佛的這種相應,不思議的這種智慧相應,完全接納的話,一招就夠。

這就是為什麼淨土極難信。但是釋迦牟尼佛他慈悲呀。他既然講了「等洽塵勞」,就是平等地滋潤我們這些各種各樣的塵勞,就是煩惱、意識。「普沾未聞之益」,都能夠聽到,哎呀,聞所未聞的智慧之語。

相信諸位在座的同修們,包括我們聽直播的,都有這樣的經歷。佛法一入心田的那一剎那,就是你真的動心了,覺得這個講的是這樣子的,從來沒有這麼想過,這麼聽過,那真是跟久旱逢甘雨一樣,叫聞所未聞。

在經典裡面就講過說:「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佛出世的時候,你碰不到這個點兒上。「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求」,你聽到了經,佛法,能不能生起信心,這是一種智慧。你看這裡講到的說,都能夠沾到這個未聞之益。這個未聞之益,大家每個人的心路歷程都不一樣的。未聞之益。

有的未聞說,哎呀,從來沒聽過,有佛法,說人是輪迴的,這個世間法是因果造就的,不知道,原來,這也叫未聞有佛法。有的聽到佛法是這麼一個說法,他覺得跟自己不搭嘎,未聞能解脫,他覺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從來沒想過說,人可以了生脫死,得解脫,這是一種什麼境界。再進一步說,從來沒想過,未聞什麼,我能解脫。

覺得反正人家修行好,還有出家人,聽說還有大菩薩,觀音菩薩,這些都是解脫不思議境界的,自己也能解脫,沒有想過。未聞我能此生解脫,夢也夢不到說自己能解脫,這輩子就能解脫。未聞我所解脫,不是說自己吭哧吭哧修來,是蒙什麼,是蒙佛前來接引,蓮花化生,往生淨土,所以叫「未聞之益」。

這樣的法能夠入心,那大家意味著什麼。這才叫做後面講到的,「菩提種子藉此以抽心,正覺之芽念念因茲增長。」你感受一下,聞法為種子,我們開始啟動心念,發心為抽芽了,依心而起的這種殊勝的修行。

你看說:「依心起於勝行,門餘八萬四千,漸頓則各稱所宜,隨緣者則皆蒙解脫。」這就佛說的法,擺在這兒了。「門餘」是什麼意思?門餘就是按照自己的力量,自己去修吧,道理擺在這兒,你一點兒,叫門餘大道,這是相對我們說淨土門而講的,叫門餘法。

所以常講到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隨自己,你喜歡漸漸的修,你喜歡直指頓悟,隨自己的因緣吧。所以總歸是八萬四千,就是為了對治八萬四千煩惱,實際上有多少眾生,就有多少法門,一人一個樣兒。

你其他的不要說,大家都是,從淨土來講,念佛的,你看。光念佛的方法都一人一個樣兒。我們現在大力提倡的叫持名念佛,還有什麼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光持名念佛裡面還有什麼金剛念,有的人氣兒不夠呀,中氣不足嘛,所以就只能默持,好像嘴在動,聲音一直在,這叫金剛念。

有的人呢,信願出離心不足,那麼,這會兒就跟剋期求證一樣,叫頂針念,一句連著一句,一句連著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四字這樣頂著念。有的人習慣了進一口出一口,呼一下吸一下,這叫隨息念。就各種各樣的。

光念佛法門都有這麼多,就所謂的「隨緣者皆蒙解脫」,何況我們通常的法門。這是這一段,以上內容是專門講通途佛法,就是憑自力修行。不要忘了,我們這個法本是重在弘揚淨土的,下一段開始,要急轉到根本法來了。

大家來看:「然眾生障重,取悟之者難期。」這個話說起來,我們也都會說,哎呀,我業障深重呀,障深福淺呀。覺得說也就是淨土是易行之法。大家從這種話鋒中,我們也感覺到,祖師們來造論呀,他真的能夠把住這個來龍去脈,條理非常清晰。

前面說佛為什麼出世,怎麼講法,大家隨你自己的因緣去學。但是,不是那麼容易。為什麼,因為一個叫障重。大家知道什麼叫障重嗎?我們現在就非常明顯。我們的生命屬性中,這個特色越來越突出,每個人皆是如此,障重。你不相信,你比如我說兩條。

第一個,沒有慚愧羞恥心。我們自己,我自己捫心自問一下,你就佛這麼說,天天深入經教,或者什麼,行為心性上一點兒都不挪,從來都不挪,軟都不想軟一下,老子天下第一,你算老幾,你想教化我。所以說,說起來根本不在這個起心動念上,一點兒都沒有那個不好意思,非常好意思,

我就這樣,沒有慚愧羞恥心,那你修行修行,你怎麼修呢,要削尖了腦袋修呀。這是一個障深的最典型了。大家都能切身感受。另外一個,更加切身感受,為什麼,就是言行不一致。道理在這裡,心行跟不上。我不知道諸位的修行,反正我自己就著我自己的心性,就稍微拈了一下,就拈出來這麼兩條,典型的。

為什麼言行不一致?我們明明知道這個道理好,應該如此,但是這個行為心行上怎麼都同步不上,就是扔得遠遠的,落下一大堆。為什麼?就是因為有障。中間有障重,重障。所以說「然眾生障重,取悟之者難期」。憑你的自己的力量修行,你看,一個「取悟之者難期」,我們有幾種會意方法。

你比如說第一個,在座的諸位法師們都在,能夠遇到一個開悟的有實證的明眼善知識,現在這個時代,上哪兒找去嘛,真正的善知識,開了正眼的。所以說「取悟之者難期」,碰不到開悟的善知識。再一個,雖然真如佛性就在眼前,本來如此,本來面目,但是任由錯過,念念錯過,遙遙無期。這也叫做「取悟之者難期」。

怎麼也回不過這一念,盡未來際的還準備去輪迴。當然也有好處,為什麼,「取悟之者難期」還有一個理解就是,雖然遙遙無期,大家不要忘了,一念迴心,就能得。只要你改悔,迴心轉意,他一直不過期,一直是新鮮的,隨時隨地都在守候。自是不歸歸便得。這是我們的這個優勢,也是我們的缺點、果報。

所以在這樣情況下,「雖曰教啟多門,凡惑無由遍攬」,你看。大家知道嗎,我們白華庵這裡就是專門閱藏。在座的諸位法師都是來深入經藏的。可是呢,「雖曰教啟多門」,這藏經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太難受了。深入經藏,不是那麼好深的。你給我一個字一個字的深入去。所以說,雖然釋迦牟尼佛宣說了如此多的教門,但是我們不得而度。

你想一樣一樣地學,不要說一聞千悟得大總持的這種根性了,這現在已經沒有了。你就說我要先一樣,先學戒,再教,再參禪,然後再試試密,等等這樣的,哪裡有這樣的根性嘛,現在。你現在作為居士同修來講,你去問問,多少人都不知道三皈依是什麼,和出家混為一談,害怕皈依了以後不能結婚。

這個問題我常遇。前幾天我發了一個,說咱們普陀山不是又要辦五月底六月初的一個三皈五戒法會嘛,就有人問我,我已經明文發出去了,我說只要你不殺人放火,就可以來求皈依,他還要問說,像我這樣的人行嗎?我說你能不能仔細看看我發的文呢,他很委屈地說,法師,我原來以為只有出家人才能去皈依。

就這種法盲,沒有辦法。你說你還去教門,去開啟這個教的多門,你怎麼去啟嘛。各個宗派,大家知道,光最簡單的說一下宗派大意就有這麼厚一本書。再涉及一下,我們法師們知道,唯識的名相,天台的繁複,中觀的玄義,律宗的開遮持犯,你要細學起來,你記都記不住,何況說通達法義呢,何況去隨法去觀行證果呢。所以大家要知道,一個宗派尚且如此,何況多個宗派,叫「凡惑無由遍攬」。

大家看看,這個鋪墊意在於什麼呢,讓我們直接把自己的心引住到淨土法上來。大家看,「遇因韋提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看上去這個有點兒突兀,所以我插個曲,諸位大家要聽法,要聽《觀經四帖疏》,回去最好要把《觀無量壽經》要讀讀,把它內容讀一下,後面我們再往下講,用的內容更多。

所以你光在這兒聽的話,你覺得直接怎麼出來個韋提希是誰呢,韋提還是簡稱,全稱韋提希,是古印度的一個皇太后。她呢因為兒子想篡位,把老國王就給囚禁起來了,她天天給送點兒吃的東西,結果兒子反目了,把她也要弄死。在這樣情況下,苦得受不了了,見到世尊說,哎呀,希望佛為我說無憂惱處。所以才拉開了《觀無量壽經》的序幕。

這裡引的就是經典裡的內容說,由於我們沒辦法,苦得受不了了,教又學不了,法又修不成,自己的力用不上,怎麼辦呢?「遇因」,終於跟同步,跟韋提希同步發心,就希望,經典中韋提希有這麼一句話,引起我們在座聽法者的共鳴。那我們此時此刻也是《觀無量壽經》的請法者。

所以說,這裡說,「我今樂欲往生安樂,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大家看到人家的這種請法態度。「唯願」,唯願什麼概念呢?我只聽佛的,一心一意隨順佛的教誨。教什麼,教我思惟。就是佛知見告訴我,我用佛知見來轉我自己的凡夫自己的知見,來樹這個正念這個正思惟。這就叫「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是什麼呢,我就依著佛教的來思惟,依佛的教而信受,這就「教我正受」。

所以,後面,大家知道韋提希的問呀,其實她主要是請問定善。我們再複習一下,因為《觀無量壽經》裡邊的十六種觀法,前十三種屬於定善,就是你要修成了,入定境,才能圓滿。後面還有三種叫散善,就是你做善事兒,做好事兒,乃至不做壞事,甚至做了壞事後悔了懺悔,乃至一輩子沒懺悔,死的時候後悔了懺悔,所有的這些,臨終的時候,都能夠來接引往生,這叫散善。

那麼這裡有個什麼微妙法義,我要告訴大家揭秘一下。韋提希所問的,主要是問定善,就是讓我怎麼修行,怎麼觀想,怎麼入定,所以才說「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可是她沒想到,韋提希的功德無量在哪裡呢?她正問的是正請法請的是什麼呢,是前十三種觀法,定善,這個法門。

可是佛順勢,把後面的散善,也就是九品往生,也給它帶著說出來。所以大家都知道說《佛說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的,不知道《觀無量壽經》裡面的後半部分,也是無問自說的。因為沒辦法問,誰都不相信,到了這種地步,還能夠往生西方。

只想著說,我自己要修到什麼地步,夠格了,阿彌陀佛來接引。所以說,後面的九品往生呀,這就是淨土的要門,是佛自說的。但是他是由韋提希請而引發的,所以韋提希也沒有想到,她所問的無憂惱法,能夠最後到了方便易行到如此的地步。

我們來看,後面講到:「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大家看到了,「廣開」兩個字,就是告訴我們,本來只說前十三種法,應韋提希的問,廣開,就是特別把後面的九品往生章給連帶上來,這才叫真正意義上的廣開嘛。

大家想想,九品往生的內容,你回去看一下,我們一旦把後三觀的內容給信受了,不知道要多多少人生起了決定往生的信心,而真的能夠往生。所以說,從這點來講,這是韋提希的功德。

安樂能仁,顯彰別意之弘願。」「安樂」是指的極樂世界,「能仁」是佛的又一個稱謂,就是指的阿彌陀佛。什麼叫做「彰別意之弘願」呢?別意之弘願,那肯定有一個總的,總和別是相對的。什麼叫總願?大家要知道,總願就是我們每天,只要來跟師父們一起上功課,就會念的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叫總願,十方三世諸佛的總願。

一切發菩提心求佛道行者的一個核心願,都是這個心態。這裡指的「彰別意之弘願,」是指的阿彌陀佛單單特意,特別是這四十八願,是針對娑婆世界眾生髮的,叫做別願,「別意之弘願」。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你看他這裡就是對前面一句總括的講,解釋。「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從我們修定來講,「息慮以凝心」。大家用過心的,體悟過禪修的,都有這個心路歷程。「息慮」,就是我們人呢為什麼叫人,人的概念就叫多思多慮,起心動念。那麼把這個平息下來,制心一處,這就叫禪定,有時候也叫止觀。作止觀更為確切一點。

我們有時候不知道說,這個起心動念歇下來是一個什麼感覺。大家想體悟一下,把你的眼睛壓一壓。我們有時候看東西的時候,眼睛壓著看,就成了個雙重影了,這是在經典裡面的一個比喻,實際上我們現在看到的,肉眼看到的一切這些場景呀,都是一個雙重的幻覺。

為什麼出現這樣的幻覺呢?就是因為我們不斷地剎那地在起心動念,在分別,在思慮,而凝固成的世界,它的凝固的能量還在。那麼,如果你的心歇下來,你看他這裡依然還是「息慮以凝心」,你凝固的不是妄想,而是你的真心一直安在這個真心相續執持,就等於說,按著眼睛的這個手,砰地一放,恢復原狀,一切真相就現前了。這就是所謂的真如實相。所以說,這是從定的層面來講。

「散即廢惡以修善」,迴向,那麼大家要知道,不管你是修定也好,還是修善也好,記住有一點,「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也就是說,我們最後,我們最後往生的決定性因素,是靠我們迴向,發願,阿彌陀佛來接引。不在乎你修定一定就比修散的好。當然品位上可能去了會高。但是能不能往生決定是靠彌陀來接引。所以這個上面呢,大家「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你看,這就說透了。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說,之所以能夠往生,都是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說直白點就是這個意思。能夠往生,全憑阿彌陀佛的願力。不管是定的行持,還是散的善法,這只是一個內因。決定性的緣,外緣靠什麼?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因和緣和合,才能往生。

所以說,我們現在,你想一個凡夫能夠往生報土,極樂世界是報土,你說憑什麼去往生?全憑,你看這裡寫的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什麼大願業力?大到什麼程度啊?大家知道嗎?極樂世界光設計就用了五劫的時間,這就叫大業。現在我們一個事情,你稍微想一下就造業了,這叫太小,就這麼點業。

人家光設計極樂世界,用了五劫時間思惟。修成就這個淨土,叫什麼呢,「兆載永劫,六度萬行」。「兆載永劫」,就是數不清的時間,一直在行六度萬行。你去把《無量壽經》翻開去看一下,看得都累,不要說修了。現在已經成佛十劫了,還在利益眾生,接引眾生,這叫大業,這叫大願。我們能夠往生,就全憑阿彌陀佛的這些力量,作為增上緣。

大家知道增上緣是什麼?就是說,對根本質量能夠影響,讓它有一個猛地增進,這叫增上緣。好比我們現在為什麼能消災免難?問一下諸位居士,你們來了普陀山說,觀音菩薩尋聲救苦,消災免難。那為什麼能夠消災免難呢?為什麼?觀音菩薩就是一個強大的增上緣,就靠觀音菩薩,就可以讓我們消災免難。

比如說我們的眼睛,只要你長眼睛,那麼這個眼睛就是一個殊勝的強緣,你才能看到東西。你沒有這個眼睛作為強大的增上因緣,你什麼都看不到,沒有眼識。之所以能產生眼識,全憑有眼睛。之所以能夠消災,全憑有觀音菩薩。之所以能夠往生,就靠彌陀願力。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問題是什麼呢?你看:「又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所弗窺測。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這裡講到佛的密意。因為佛講法的時候,有的是顯說,就是明著說的。有的是含蓄的說著,密說的。有的是用語言說的,有的不是用語言說的,是用眼神說,用肢體說。像禪宗就是拿個花,用眼神說。

所以大家想想,用語言說的法,都已經微妙的,已經我們根本就學不到頭了,何況還聞外之妙法呢,語言外的妙法。有的時候又是廣法說成略法,淺法引入深法。各種各樣的開示施設,開始怎麼施設,讓你上道。入道了以後,怎麼行方便,讓你精進。從哪裡開始,走到盡頭了,峰迴路轉。然後再使一招,讓你就路還鄉。

整個都下的狠手,用的猛藥,你都搞不清楚,你只有由著他。所以這就叫做佛的「密意弘深,教門難曉」。教門難曉到什麼程度呢?「三賢十聖,」三賢十聖是什麼概念?叫四依大士。四依大士是已經都能,可以什麼呀,能夠造論,能夠解經了。

像善導大師就可以稱之為四依大士中的一員,那我們對他的信心。「三賢」,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聖」,就是十地。這四十位聖人菩薩,怎麼呢?說「所弗窺測」,就是根本看不到,看不全。連他們都猜測不到,只能夠一分一分的知道,不能夠究竟圓滿的知。

後面講到「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什麼意思呢?「信外輕毛」就是說,十住菩薩前面還有十個位次叫十信。十信前面是什麼呢?就是足斤足兩的凡夫了。所以這裡,善導大師是客氣自謙的說,自己是十信之回的,十信都沒上道的凡夫。所以,經裡講到,十信的人都跟輕毛菩薩,修到十信的人叫輕毛菩薩,大家知道吧。什麼叫做「輕毛菩薩」呢?就是信根還沒有完全立起來,誰要是忽悠一下你,你就退掉了。我們都是信外輕毛,大家能意識到嗎?

大家看看,信外輕毛有些什麼表現啊?一個是禁不住誘惑。本來學了兩天佛,今天還說了到廟裡面去聽法,或者做做義工。說好了,信誓旦旦說,哎呀,又要直播了,現場聽了更有加持力。結果一聽,今天有什麼好的,打麻將去了。或者哪裡跟著旅行社就走了。說好了初一十五吃素,最後又決定過午不食,結果狐朋狗友一來,拿著酒杯,跟你砰地一碰,一口就抿進去了。這就叫輕毛,知道嗎。

有勁兒的時候,忽地飄上去了,沒勁兒的時候又落下來。想好了說我一定要吃素,頂多吃個肉邊菜。結果一看那個香氣撲鼻,無始劫來的習氣呀,聞到那個肉味兒,做熟了,鹵的,清蒸的,紅燒的,就香呀。大家要知道,這是一種畜生習氣呀,我們做畜生的時候帶到了人道裡面來了。

所以一說,我告訴大家,我這會兒說的時候,有人都會流口水。為什麼?這就叫習氣,禁不住這些誘惑,這世間法裡面。出世間法同樣如此。本來護持聽法挺相應的,另外一聽哪兒哪兒有名的,有國際范兒,海外的,中國人的這種媚外思想。

本來說修淨土很好,就它了,結果一聽還有什麼大法,奇妙法,就忘了,禁不住,新修的廁所香三天,就轉了。所以這些呀,還找一堆理由,這就叫輕毛菩薩,知道吧。

再一個禁不住煽風點火。本來修行修得不錯,結果佛菩薩來考驗他了,說師兄,師兄,誰誰誰,你怎麼得罪他了?他為什麼要那樣說你?哎呀,一聽,說怎麼能對我意見這麼大呢?馬上就上當了,就要找他的茬。我自己也常聽這種。來了說,師父,師父,說法師,你不能讓他護持了,他到處怎麼怎麼樣,他壞人家的信心,結果,說行,不要讓你做這個事了,再換一個,還不如他。這就是現實作用。這就叫輕毛,知道吧。一聽馬上就來氣,翻江倒火。只有佛菩薩在那兒偷著笑。

另外,我們有時候修行起來,也面對不了自己。說是磕頭吧,說了今天拜一百零八,拿個小計數器,數著數著,就只能拜四十八。一頭磕下去,不知道心念往哪兒飄,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事就,平常都想不起來,這會兒全想起來了。

大家要知道,這就叫輕毛菩薩。你其他不要說,就這會兒,比如誰的手機一響,那兒打個嗝,包括說不好聽的,誰放個屁,噌地一下子,馬上你的耳根注意力就跟進去了。為什麼?輕毛菩薩一言以蔽之,就是飄忽不定。飄忽不定,知道吧?你眼根現在盯著法本,你都飄得不行,盯不死。這叫信外輕毛。你都這種水平,你還想去了解淨土宗的究竟法義,沒有這個能力。

所以怎麼辦呢?只能夠,「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你看這個態度調得非常好。就是我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呀,後面也會講到。現在只能憑著說,哎呀,釋迦牟尼佛示現到娑婆世界來,就為告訴我這個消息。那麼這個消息說,阿彌陀佛將來一定會來迎接。我只要知道這個消息,可以了,得度了。那邊來呼喚,這邊來遣送,我就走在這條路上,所以「豈容不去也」。

那我們剩下什麼份呢?「唯可勤心奉法」,就是依教奉行。「畢命為期」什麼意思?盡形壽不要換,不要改了。「捨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這是最後一個讚歎之詞。「此即略標序題竟」,前面玄義分裡面的第一個內容講完了,第一個內容講完了。

我們總結一下,大家看清楚這一段的用意所在。我們要讀懂它核心的用意在哪裡,思想脈絡我們要吃透。

一個,我們通常說在末法時期適合,沒辦法了,只好修淨土。那麼這裡傳達的信息,大家看出來了嗎?還在正法時期,還在佛在世的時期,還在勸修淨土。所以,為什麼說《華嚴經》的時候就開始導歸極樂了?大家要想這些問題是為什麼?你現在我們,包括諸位禪者,你說斷這個煩惱能斷得了嗎?這是要真修實幹,真情實感地把它弄出來呀。不要說斷得了,能伏得住嗎?不要說伏得住了,能看得住嗎?就說這個看得住,靜中能夠看得住點,你動中能夠看得住多少?你病中的時候能看得住多少?你要死的時候,命終的時候又能看得住多少?沒有辦法呀。所以這裡第一個告訴我們,就是淨土,要仰信,是我們的大靠山。

二一個,就是說,你看,「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韋提希既是凡夫,就說明跟我們一樣,她是罪惡生死凡夫。但是她聽完《觀無量壽經》,即證無生法忍,我們也是這個樣子。我們證不了無生法忍,這個是打妄想了,不如人家。但是我們的起點一模一樣,那就說明說,她能夠有這樣的善根,我們也有這樣的善根,我們此時就在聽嘛,直接就問的這個法門,被我們直接聽到了,這個功德是一樣的。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這個教法是現在為我們量身定做的,娑婆化主,安樂能仁,彰顯這個所謂的別意弘願等等,這一些,都是為我們量身定做的。

最重要的一點,大家要記住,不管我們修定,修散,你定到怎麼高深,散到什麼地步,但是這兩者能夠往生的共同點是靠什麼,著力點是靠什麼?靠彌陀的願力是根本的成功點。這個一定要學透了,最後說我們只有依教奉行的份兒。這一大段的內容,就告訴我們這個線索。

那好,我們再繼續往下看。玄義分的第二個,就開始「次釋名者,」開始解釋一下了。那我們跟著也學習一下。有時候,其實知識也很重要,道理也很重要,你不聽你不知道,你知道了,你才能明白,明白了,才能夠啟悟。通常我們再再地說,哎呀,道理說那麼多,有什麼用?還不是做不到。大家知道為什麼你的心到不了,做不到呢?就是因為道理其實根本就沒有弄明白。道理在心性上明白了,那你的觀行就直接就跟上去,它是一體的。所以禪宗說「只貴子見地」,也是講的這個道理,見地到了,修行就到了。

那好,我們來看一下,「經言佛說無量壽觀經一卷」。那大家知道,在梵文的經典中跟漢文不一樣。梵文的經典裡面就是,沒有前面的這種所謂的經題題目的。每部經典前面立一個題目,它不是原來印度的載體,是到了中國以後,比如說從東晉的道安法師開始,他提倡說在經初要安立經題,中國人喜歡提綱挈領。那麼為什麼要立這個經題呢?他也有幾個方面的考慮。一個,我們一看到這個題目就知道它的部類,和是講的什麼法門,部法。

你比如說一看《佛說觀無量壽經》,那就說明說什麼?屬於什麼部類呢?大家知道淨土經屬於方等部類,講的是淨土法門。一看經題就明白。另外列經題呢,有智慧高的人呀,他一看經題他就能知道裡面的廣講是講什麼。龍樹菩薩是最典型的一位,一看經題就知道裡面的內容。

再一個我們看到經題的話,我們就知道說這個法門跟其他剩下的法門呀、部類呀不一樣,很明顯的就把它區別開來了。還有一個啊,特別重要,就是說有些人的福德不夠,時間沒有,因緣就這麼一點點,一閃而過,那麼趕緊讓他哪怕看到這部經的經題了,也算是能夠獲得真實的利益了。

所以大家看在三輩九品裡邊講到說,有的人呢,臨終的時候給他講十二部經首名字,就是根本就不知道經典講什麼,給他說了十二部經的名字,讓他聽到耳根裡面,都是什麼呀,往生資糧。所以大家這個要弄明白,甚至沒有時間沒有機會見著經的,那麼見到題目了,都是可以給他得到利益的。這裡說「經言佛說無量壽觀經一卷」。

當然呢,這裡講到的說,《觀無量壽經》還有一個稱謂叫《無量壽觀經》。我們歷代的祖師裡面呢,《觀無量壽經》原來在淨土三經裡面,受歡迎的程度、關注度是最高的。現在我們因為到了這個時代了,我們也無暇顧及了。實際上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有兩部經典是最吃香,一個叫《維摩詰經》,一個就是《觀無量壽經》。

當時有幾位代表性的法師,你比如說有一個叫慧遠大師,不是廬山東林慧遠,是淨影慧遠法師,他是一位很有名的法師,他幾乎對當時熱門的經典都有過註釋,所以我們現在看一下淨影慧遠大師的著作,大概就知道那個時候流行什麼經典。還有天台宗的智者大師,還有中觀宗的吉藏大師,三論宗的。

他們都是當時一線的講經者。所以現在你看,在這個歷代的講經裡邊呢,像淨影慧遠大師,智者大師,包括道綽大師呢,都用的是什麼,用的是說《佛說觀無量壽經》。

那麼龍樹菩薩,曇鸞大師,像吉藏大師呢,他們都是用的我們現在這個版本,我剛才讀錯了,叫《佛說無量壽觀經》,「觀」字在後面。這也是有區別的啊。如果說就是說籠統地來講的話,反正就是根本上是一樣的,對吧?就依著漢語的話,「觀」字在前面,我們說《觀無量壽經》。

依著梵語的話,它可能是倒裝過來的,就是說《無量壽觀經》。但是如果細究的話,它確實不一樣,你比如說,還有一部經典叫做《觀佛三昧海經》。這是什麼意思?就是為了解釋這個三昧的意思,有很多很多的三昧。那麼從這點來講的話,這裡講到的說無量壽觀,它就不是講這個三昧的,是講這個觀,意思是說有很多很多種觀法,但是你不知道這個經典講的是什麼觀,現在告訴你,講的是無量壽觀,

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裡才叫做《無量壽觀經》,而不是說《觀無量壽經》。這有區別的啊。無量壽觀的話就等於說,所觀的境,這個法門的這個操作方法直接就告訴你了,操作什麼呢?就讓你觀想無量壽佛。把所觀的境列在前面,由所觀的境引發你能觀的智慧,就是你修行的這個相續觀照的智慧,所以微細的話這上面有差別的。

就比方我們各位法師有的知道,就中觀中觀,為什麼叫中觀不叫觀中呢?中觀就是由為中在前面,就是中道實相來引發的這個正觀,所以叫中觀。那麼這裡講到的「佛說無量壽觀」,也是這個意思。就主要講這個,講什麼觀呢?講無量壽觀。把無量壽佛放在前面,讓你觀什麼?就觀無量壽,這麼一個觀法叫「無量壽觀」。所以在這個層面來講的話,那又是有差別相的。

好,後面我們再往下看,「言佛者」,這個就是通常話了,「乃是西國正音。此土名覺。」大家常講說「此土名覺」,什麼是覺?什麼是覺啊?咱們也不說那麼多教條高調的話。此時此刻我們每個人都用過功,什麼是覺呢?你看我們正在講觀,觀就是覺。觀就是什麼,觀察覺察的意思。煩惱起的時候,如果你有這個能力,現在我在不斷地講,大家在不斷地聽,一直在起心動念,就是這個起動的時候呢,你一直有覺照在,你的心力強,能夠增明,那你就是你在轉它,不是它在轉你。就像我們家裡來了一個偷人的賊,這個心地就是我們的家,這個偷人的賊進來,如果你把他認為,認賊為家人了,他想偷什麼偷什麼,就相對於我們現在就起心動念,投入進去了,有分別心了。

如果你一眼看住他這個賊,他在你臥室的時候你盯到臥室,廚房的時候你盯到廚房,他啥都拿不走。你一時一刻都不放鬆,這就叫觀,就是覺。觀就是覺。另外我們常說念佛念吧,念也是覺,為什麼?以一念制萬念。念就是覺。你一念念的時候,念什麼?你就念這個覺,念念與覺相應呀,不去思量前因後果,這叫善用現前一念,這就叫覺。什麼是覺呢?持就是覺。

你把佛號持起來,把般若觀照持起來,執持一法,制心一處,那就會現前覺悟的,這就叫覺。所以什麼是覺呢?一個就是你的心力要強,二一個要仰仗這個心地,那有時候要韌勁兒要足,這些都屬於覺的範疇。因為我們對於這個覺太能脫口而出了,但是很多時候根本就不曉得怎麼用這個覺。你看這裡說「西國正音」,就印度話,因為咱們這兒叫東土嘛,古來。

大家到普陀山走到那個百步沙停車場,再往法雨寺走看見有個什麼?震旦第一佛國。看見了吧?什麼叫震旦呢?因為震旦就屬於東方。所以相對東,印度在西,叫「西國正音」。正音是什麼,它的官方語言。印度以什麼為官方語言?以梵語。因為印度人認為他是梵天的後裔,所以認為他講的梵語,這是正經八百的話,是梵天傳來的,所以叫「西國正音」。

「此土名覺。自覺覺他,覺行窮滿,名之為佛。」為什麼叫自覺呢?「言自覺者,簡異凡夫」嘛,因為咱們凡夫不覺嘛。「此由聲聞狹劣,唯能自利,闕無利他大悲故。」所以又說「言覺他者,簡異二乘」嘛。自覺覺他。

那麼「此由菩薩有智故能自利,有悲故能利他」,像觀音菩薩都能夠「悲智雙行」了,「不著有無」了,可是問題是什麼呢?他還有點兒不到之處,還差一生補處。所以叫,相對菩薩來講,佛叫「覺行窮滿」,「簡異菩薩」。

所以總而言之,「此由如來智行已窮」,你看人家講的,「智行已窮,時劫已滿,出過三位,故名為佛。」這就是我們聯想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真的這個是積功累德,「深般若」就是時間久,功夫深呀。正好你看,「智行已窮」就是功夫深嘛,「時劫已滿」就是時間熬到頭兒了。

所以我們大家要知道如果你要想著成佛,自己去能熬到三大阿僧祇劫才到頭兒。如果你想說到極樂世界去修,這輩子到頭兒就差不多了,那就也沒多少年了,基本上差不多我看大部分都過半了吧。所以說這就叫做「時劫已滿」了。因為佛比前面的這三個,凡夫、二乘、菩薩都到位,恰恰每一步都比他們到位,所以叫做佛。

所以大家泛泛地來講,其實我們真的你想覺,皈依的時候就是起覺了嘛,皈依的什麼,皈依的就是覺道呀。我們念「弟子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諸位出家的時候就是覺了,為什麼?因為捨這個煩惱無明之家嘛,到這個覺道場嘛,出三界家嘛。懺悔也是覺呀,將我們這個迷中的所做的業,懺乾淨了,就叫淨,淨就叫覺嘛。所以這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說每一尊佛,他的每一個功德裡面都是具足的,不缺的,不是亂說的,不是教條說的亂說背誦。

你比如說釋迦牟尼,釋迦牟尼說是這一輩子示現到咱們印度,這是兩千多年前了,實際上久遠劫來已經早成佛道了,這就叫覺行已經窮滿了。但是他還不捨棄,自己思惟呢,又八相成道來示現他成佛,這輩子成了,這就叫自覺。說法四十九年,特別是專說淨土來利益眾生,這不就叫覺他嘛。

阿彌陀佛也是如此的呀。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大家知道他也是法藏比丘幹了什麼呀,棄國捐王行作沙門,這就叫自覺嘛。後來聽法聽得受不了了,他要獨樹一幟,就說了「四十八願度眾生」,這就叫覺他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這不就覺行窮滿了嘛。

所以三覺也是一體的。觀音菩薩也是這樣的,我告訴大家。「應以何身得度」,就是應的覺他功德。「即現何身說法」,就是應的自覺功德。「普門示現,無剎不現身」,就是覺行窮滿。所以觀音菩薩將來極樂世界叫普光功德山王佛。

所以大家也不要覺得「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好像離自己很遠,大家要知道,比如說我念阿彌陀佛,你們念的,念一句,這一句噌地念起來你都不知道有身,自己的色身;也不知道有世,你在哪裡,只要一念,無自亦無他,這不就自覺覺他嗎?你能一念相應,念念相應,念念覺,這就叫覺行窮滿。所以都不出這個自他圓滿之覺。所以稱為大覺世尊,叫做佛,「故名為佛」。

後面我們再往下看,言,這個口說者,「言說者,口音陳唱故名為說。」這個法呀,也是不說的時候我們都習以為常,說出來的時候我們還不知道說,原來我們會說話有這麼妙不可言。你想想我們怎麼就會說話會聽聲音的呢?大家反思過這個法,怎麼會說話還能聽聲音呢?為什麼經典裡面「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大家要知道,聲音是我們這個世界裡邊最佳最突出的效果。我們一切的存在感,最主要的就是以聲塵為本。你看我現在要講經,要說話。所以這裡,「口音陳唱故名為說」。

但是大家要知道啊,各種國土裡面的相狀也不一樣的。如來說,就是佛度化眾生,化儀,說法的形式也不一樣。大家千萬不要認為說,形式不一樣一定是像咱們這兒,有的是說長行,有的是念偈頌,還有的沒有開口光在那兒笑。我告訴大家,真正十方國土裡邊的差別要比這個幅度要大得多,大家知道嗎?

你比如說,有一些國土裡面他不是耳根最利呀,就不是耳朵最靈,是什麼?是眼睛最靈。四面八方稍微有一個什麼東西一閃過,他馬上就映入眼簾。在這個國土裡面就不能用聲音說法,要用什麼說法呀?要用東西說法。就跟玩兒木偶戲一樣,一會兒給你演成這樣,一會兒給你呈現出來這個,一會兒給你呈現那個。這就叫以色塵說法了。還有的國土裡面以鼻根利,舌根利,聲根利,意根利,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他就只能用不同地用色聲香味觸法,哪個突出就用哪個來進行度化。這叫做「六根通說」。

我告訴你們啊,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這樣子的。我給大家讀一段經典,你們就知道了。經典說到說往生極樂世界裡怎麼個六塵都能說法,不是光耳根,聲音說啊。

說極樂世界的菩提樹,就是道場樹,「目睹其色,耳聞其音,鼻知其香,舌嘗其味,身觸其光。」身體怎麼觸呢?就是觸它的光明。「心以法緣,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這就是極樂世界的情狀。

你看要比咱們這兒要全方位立體式呀。為什麼咱們這兒修得慢呢?盼得給你說恨鐵不成鋼地說,你能不能好點兒嘛!好不了嘛。越說越不好。

那極樂世界它不僅聲音給你說,色法給你顯現,味道給你不斷地充滿,身體不斷地讓你觸摸,全部都是解脫的無為法境。所以它跟咱們這兒,咱們這兒一講說一定是以聲塵為佛事,那麼在聲塵中才有頓漸顯密不同。

你看,「又如來對機說法,多種不同。漸頓隨宜,隱彰有異。或六根通說。」這就不一樣了,「相好亦然。應念隨緣,皆蒙證益也。」這裡講的什麼呢?「六根通說」就有點意思了啊。

你看有的這個佛他說的時候呢,他是放光,放光眾生一旦遇到他的光,馬上就得利益。有時候他用這種神通變換,直指其心,讓你得道。還有些人呢,聞到佛這個遍身毛孔出這個妙香,大家聞到了也得道了。

還有的是給你吃點兒東西,我覺得吃東西的這個感應咱們可能聽過的最多,自己沒吃過呢聽別人說過。在教史上也有嘛,有的這些行者就試他,在夢裡邊本來看見的是一堆膿血,說讓你吃,吃吃吃,他的信心增起來真的吃下去了,就變成甘露。

彌勒菩薩不就這樣化成一隻狗嘛,結果到處流膿,那個人給他把流膿這個全給他吃了,舔了,結果一到口裡就變成甘露了,那狗一看,原來是彌勒菩薩,他把這彌勒菩薩背在身上到處去走,別人一看他為什麼背一隻狗?你看,這就是他以這個食物化成甘露得道的。這就叫「六根通說,相好亦然」,都在這個範疇內,這個意思。

那好,我們再往下看,另一段起,「言無量壽者,乃是此地漢音。」無量壽是阿彌陀佛譯過來的,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壽嘛,所以此地漢音。「言南無阿彌陀佛者,又是西國正音。」就是印度裡邊講。現代我們,大家有去印度朝聖的話,不是說,印度現在幾乎也沒有佛教了,印度的所有的佛教聖地呀,都是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在去朝聖,去膜拜,去參觀,去修法,印度的佛教已經幾乎沒有了。

但是不管他們怎麼樣呢,他每個教呀,包括印度教也罷,這些婆羅門教,這個他們還有在信受。大家去朝聖,比如說碰到印度的導遊,或者怎樣,他早上一見你們,他還會念說,Namaste,Namaste就是一個問候語,還能聽到南無這個意思,幾乎所有的印度人都會說,所以這個,但是,這裡是西國正音,就是印度話。

後面這個善導大師把它配得非常的完美,從來沒有說有人這麼配過,你看:「又南者是歸,無者是命,阿者是無,彌者是量,陀者是壽,佛者是覺,故言,歸命無量壽覺。此乃梵漢相對,其義如此。」你看他這個講的,是真的是對得非常工整,也乾淨利落。

有時候我們說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人家直接就給解釋成歸命無量壽覺,就好了嘛,歸命無量壽覺嘛,歸命嘛。「歸命」是什麼意思?在《觀無量壽經》裡邊講到的,往生者的第一個標準,就是你要具足三心。

一個是至誠心,我們歸命啊,大家包括皈依來講,就是你的心不是假的、不是拖泥帶水的,摻了水的,是至誠心。第二個是深心,就是信佛深信佛而不懷疑的深心。第三個是你來歸命,南無阿彌陀佛,歸命無量壽覺,那麼就說明你,就是要往生西方的迴向心,這叫做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心,就是「歸命」的意思,歸命無量壽覺。

所以有時候啊,我們很多可能都有一些不到之處的理解。你比如說,我們通常總會下意識地把說,哇,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盡喉嚨也枉然。大家都認為這樣的話,心散亂,那就肯定是這會兒在打妄想或者什麼。

我告訴你們,如果從根上去究,根上去究,什麼叫口念彌陀心散亂呢?就是雖然你口稱極樂世界,但是你沒有發足了這個歸命的心,那麼怎麼,也枉然。為什麼,你的信願行之心,可能是虛的、浮的、不地道的。那就也枉然,就往生不了。所以說這裡的南無,我們都知道說,南無就是歸命,有時候也叫做請佛救度的意思,就是歸命、發願、迴向。

咱們現在呀,到了,唉,這漢傳佛教地帶,真的是特別是這些香客多了,見了師父們,還哪有半點恭敬心呀,都當侍者,都當導遊,都當提茶倒水的用了,給你塞點小費喝茶去吧。大家知道真正在這個佛法興盛的地方,那就是僧寶呀,大家步調一致,像泰國的那種供,乞食的時候供養。

你再去其他大乘佛教進入那種全民信教的地方,你去看看,甚至人家其他的異教徒的那種宗教情懷。所以你看我有一次在飛機上,遇到一個女的,那個女的,也有點兒神叨,她好像把各種宗教都經歷了個遍,然後她說,我曾經也信佛,還信過藏傳佛教,後來我不信了。到了印度,信了個什麼奎師那什麼教,還是什麼奎師那神教吧,我也搞不清楚,反正是也是某種宗教吧。我說你信佛信得好好的,你為什麼要信這個去呢?人家來了一句,說得我啞口無言,她說那個教派的人,宗教素質非常高,信仰素質非常純粹。

我們現在呢,內心信是信,相信大家都信,信仰素質體現不出來,就不能夠齊心協力地弘法度眾,只能夠就逮著一個算數,落了網的也不管了。就跟你們舟山去打黃魚一樣,打住了算數,落了的就落了吧,你沒有辦法。所以說這個「歸命」還有請佛救度,就是度我度我的意義在其中,這就是南無,南無。

後面講到,「今言無量壽者是法,覺者是人。」就是講這個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阿彌陀佛這個意思呀,無量壽,那麼是講的這個法的內涵,覺呢是說佛,是擬人這個人。「人法並彰,故名阿彌陀佛」,人法並彰故名阿彌陀佛。

後面開始就是又是一個新的版塊,就是進一步的解釋,解釋是怎麼個解釋呢?你看,為什麼我這裡,剛才要要求大家下次再來聽的話,一定要先看一下《觀無量壽經》,那十六種觀法到底是一些什麼內容。比如說第一個觀法,就是說為了讓我們凡夫的心性不定呀,先做一個演習,演習的問題是什麼,極樂世界你夠不著,不能現見呀,那先從娑婆世界邁步做起。

娑婆世界的一切物像境像中只有落日太陽,最像將來極樂世界那個情形,狀如懸鼓,又不刺眼,所以第一個就是落日觀,你看我們佛的背光不是也是一個圓盤嗎?佛盤腿結伽趺坐的時候,不動這樣,所以說落日那個影像,你就不斷地觀,就這樣思惟,定在上面。特別每一觀裡邊都講到說,開眼閉眼,都不能影響,這就相續成就了。

開眼閉目都有在這個觀中,在這個定中,那麼後面的這三大段內容,就涉及到很多的是具體的《觀無量壽經》裡面的內容。那我們這裡聽聽也好,但是希望大家回去以後,還是要熟一下《觀經》。

因為我們現在講的呀,可能有的聽著聽著就又絆腦袋了,說講到哪了,講的什麼呀?告訴諸位,在講一個祖師爺善導大師,專門講佛說的修淨土的《觀無量壽經》的一個論典,我們在講他的論典,他論典是在註釋《觀無量壽經》,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內容。所以這個,只能夠對經的內容有所了解,才能深入地看透這個註釋,否則覺得說,怎麼講來講去,這是哪裡的名堂啊,具體內容很突兀。

那好我們這樣,前面不是講到阿彌陀佛是人法的組合嘛,這裡說「又言人法者」,又言人法者呢,是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來理解。怎麼理解呢,就是說,人和法就是我們所觀的境,你不要把「觀」想得太難了,諸位聽法者,不要把「觀」想得太難了。

它就是一個你會的一個事,這個事如果你做成了,你就不要輪迴了,就往生了,不要再墮地獄了,也不必害怕當鬼了,畜生也做不了了。所以這裡的人和法,為什麼就是所觀的對境,就是我們所觀的這個情境,觀就是法,不是前邊講到是覺嘛;境就是無量壽,無量壽不僅僅指阿彌陀佛,包括他所在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一切情形,叫做依報,阿彌陀佛叫做正報,所以我們有時候把他叫依正莊嚴。

這裡講到的說,「言人法者是所觀之境,即有其二。」就是把他觀法中的對境,又分門而論,分了兩種,一個是什麼呀,「一者依報,二者正報。」依報是什麼呢,我們先不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壓軸的,我們先看極樂世界有什麼情形,你要了解。

所以說「就依報中即有其三」,這個大家跟著貫一下。就是說極樂世界的天上,地上,地下呀,三個場景。

「一者地下莊嚴,即一切寶幢光明互相映發等是。」你看看《觀經》裡邊的內容,就是說我們現在的地嘛,好像腳踩是大地,地形裡邊也都是些土呀,灰呀,岩石呀,乃至水呀。極樂世界不是這樣子的,極樂世界不是這個圓球高低不平,它是下面有這個金剛在那兒撐著,每個金剛上面還描繪的有八個棱,相互這樣相互制約,牢牢堅固的金剛寶把這個極樂世界給托著,這就叫做地下莊嚴。你看,一切寶幢,在那兒托著,光明相互照耀輝映。

那麼「二者地上莊嚴」是什麼呢,就是地上看見的黃金為地,七寶為池,「即一切寶地池林寶樓宮閣等是。」都是七寶莊嚴而嚴飾之,《彌陀經》裡邊不是講的,這是地上莊嚴。

第三個是什麼呢,虛空莊嚴。一切的變化的宮殿,我們這兒啊,你比如說,你修淨土的人呀,如果你觀空,就是對佛法的空性呀,或者有一點禪定這種觀一觀,那麼你去了極樂世界,你可以隨便地飛起來,想在空中講法就在空中講,想在地上聽法,就在地上聽,想在池子裡面,一邊這個八功德水灌,一邊被加持灌頂,一邊在聽法,一邊還能大做佛事,到他方國土去供佛度眾生,都在這一念間,就這樣的莊嚴。

所以說他是分門別類地說:「三者虛空莊嚴,即一切變化寶宮華網寶雲化鳥風光動發聲樂等是。」在大經裡邊講到,極樂世界微風一吹的時候,整個這個樹上就發那個聲音,而且那個風呢,它不是說像說我們這兒一曝十寒,那個風就徐徐地過來,你感覺到它是風,心知肚明它是風,但是又沒有這種摩擦刮的這種感覺,那麼各種聲音同步起。

你看人家這裡描繪的,化鳥,鳥是化的;寶雲,云是眾寶所成;風光,風是一種光的形式在這樣,這樣蔓延。動發聲樂,就是大家不要把這都當做一種描繪,或者是一種寓意,你到了那個法界裡邊,它都是真實的情狀,不可言說,妙趣橫生,前所未有的體驗,所以說這是三種莊嚴。

那大家想想,你想我們本來在這個世界,我們國土裡面,你說這個世界萬物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虛空,又有世界,是因為我們尚在一念無明,不是啟動了世界的差別嘛,叫做異嘛,由於虛空是一個質量的東西叫做同嘛,無同異中突然起異。那現在我們還源要術,就是修這個觀,這個妙不可言,還不在我們,真的,當真的去極樂世界將來要享受這些,而是在你觀的過程中,慢慢地會怎麼樣呢?

大家來看,「如前雖有三種差別,皆是彌陀淨國無漏真實之勝相。」大家一定要體悟,為什麼這裡說,雖然有這樣三種差別,本來是無差別相的,但是因為我們的娑婆世界的人,有煩惱分別心,就被它引誘成一種種種的有求之心,寶貝之感。可是在極樂世界往生以後,你見到這樣的是,它是一種什麼,不是染土所生,是淨國,而且不是雜染的,是無漏的,而且還不是一種陋劣相,是什麼呀,是殊勝相。

但是我要告訴大家,只有一條是統一的,就是真實。娑婆你修觀修得入到這個一真法界,入到這個真實境中,見到的也是真實,雖然種種的幻相,它表的法性是真實法,但是只是陋劣的,是染著的。極樂它雖然這麼殊勝,是無漏的、是淨的,清淨的,但是它表的依然不離開這個現前真實法。

所以說,不論是殊勝還是劣,勝相還是劣相,皆能夠從中所見這個真如實相,所謂的真實。但是問題是什麼呢,我們在染土要見,難於登天,在淨土要見,順水颺帆,這就是淨土的真實相。所以,「此即總結成依報莊嚴也」。

好,我們時間已到,今天呢,就講到這裡,講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隨喜大家,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用佛號來壓煩惱,臨終時恐怕壓不住

惡獸毒蟲 藏竄孔穴 毘舍闍鬼 亦住其中 前面的經文,那...

為什麼你覺得淨土之法那麼難信

在這個以科技和經濟為主流的當代社會,佛教無可避免地...

聖嚴法師《什麼是淨土》

(一)淨土的定義: 淨土的意思就是佛、菩薩等聖人所...

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

至於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

暫執聖號已勝百年之福,一發大心已越歷劫善根

佛在《阿彌陀經》中講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

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執持名號跟禪是有密切關聯的。經典當中有句話:若人但...

【推薦】一念虔誠皈依的心啟動了彌陀本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

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

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

【大藏經】【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大藏經】【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大藏經】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極樂世界也是緣起,是否也有成住壞空呢

問: 請問師父,如果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是緣起,那是...

心病有五大種類

心病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心裡不舒服,就是當我們的內心...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一般簡稱為《華嚴經》,大方廣是...

無分別心是道

寶峰寺,某天午齋畢。僧問:飯好不好吃?和尚答:吃飯...

念佛功德能消一切惡業

凡皈依佛法之人,無論男女,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

「常住物」有四種分類

常住物有四種:一、常住常住物;二、十方常住;三、現...

相信六道輪迴會給我們什麼樣的觀念呢

六道輪迴確實是我們業力凡夫的真實的生命現象,但我們...

答非所問

世間各行各業,各人有各人的智識和經驗,智識有累代傳...

【推薦】深圳最大海鮮酒樓改賣素餐 看老闆改變的心路歷程

剛到新梅園圓通素食城(深圳店)時,感覺很是驚訝。一...

昌臻法師《以戒為師》

結夏安居是佛陀傳下來的,利用夏季三個月時間,不外出...

往生的護照--淨土三資糧

學生們出國留學時要申請留學生護照;商人們出國考察時...

淨界法師:五濁惡世

娑婆國土的特色,這個地方講出一個相貌叫五濁惡世,我...

如何掌握給亡者助念和開示的時間

問: 法師說,給亡者開示時,不要死板地每隔兩個小時...

為什麼一夢見保家仙,身體就生病

問: 我媽媽信仰佛教幾十年了,現在除了住在家裡之外,...

出家人可以贍養和照顧父母嗎

經常有人會問,出家人可不可以贍養在家的父母?尤其是...

夢參法師:不要評論僧過

這些大德們,大和尚們,他個人如何,你不要管。特別是...

【佛教詞典】婆收婁多柯

(流派)Bahu?rutiya?,十八部中之多聞部也。...

【佛教詞典】趯倒淨瓶

禪宗公案名。百丈懷海為擇大溈山住持,試驗典座靈祐、...

【視頻】《佛說龍施菩薩本起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龍施菩薩本起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慧律法師《識心是賊,真如才是主人》

慧律法師《識心是賊,真如才是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