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好,我們各位聞思講堂諸位同修,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我們講《觀經四帖疏》的第四講。我們也是行什麼法就讚什麼行吧。聽法呢,如果常聽,聽得能夠相應,也可以桶底脫落,也能夠淨土現前,怕就怕當真,這個功德。所以,如果你相應的話,這也是當下的修行功夫。有時候,我們通常會說,聽那麼多,說那麼多,有什麼用,說這個說不如做。實際上,說的時候,聽的時候,就是在做。你不來聽聞,不來聞思,你也沒做。
所以說,其實多聽也是多做,因為一切都是心法,這個心一直在相應的。那你看,也隨喜諸位,特別是遠道而來,來聽法的。可能我自己也發了這個願,我說沒人了,反正對著大海,都是龍王老爺帶著他的子孫們來聽,就可以了。結果這一發願,還每次劈裡啪啦,每次劈裡啪啦,一講法就下雨,下得沒完沒了,這可能真的是來了。所以說,不管是哪一道,我們現在都在六道。
上一講,我們講到這個發願歸敬三寶頌的時候,就講到說六道三界的眾生,由於這個正使,就是煩惱,還有習氣,沒有盡,所以只能叫做賢,不能稱之為聖。大家要知道,就是說這裡講到的這個,第四頁這裡這一句,「正使盡未盡」,要盡這個正使這個煩惱是很難的。在經典裡面講到,就像隔斷四十里的瀑布一樣,這麼難。斷習氣的話就更難了。
大家想一想,我們現在幾年,不要說幾年,就算一輩子吧,一輩子養成的一個習慣,都很難改,一人一個樣,你讓他改一改。最後修行好的,都是改了自己了。
為什麼呢,這就是一個習氣。我想一想,有時候出去講法,到另外的地方,或者遠一點,出國的話,你說我們養成的一個作息時間表,一個時差你想倒過來,就整整的一個星期,還難受得不行。你想一想說,一生一世,何況累生累世形成的這個種子,這個現行,它的合作,你想把它掰過來,真的有時候覺得就跟那個凌遲一樣,這就是修行的難度。
所以說,後面緊接著講到說「功用無功用,證智未證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前面的外相上看他的這個風貌,就是說你的煩惱有沒有斷,習氣有沒有亡,這一句是從內證的功夫上而論的。
大家要知道,通常,比如說我們通常的就是自力修行,你必須,我們常講到登地菩薩登地菩薩,你必須要登到初地,十住十行十迴向,開始上了初地的菩薩,乃至到了這個七地,這個地步,就是從歡喜地到遠行地,這個時候他會出什麼功德,他就能夠化身現身去百千萬億個無佛世界去八相成道,度化眾生。
這登地菩薩的功德。但是七地之前還要幹什麼呢,就是他想做這個事兒,他必須要作心才能入三昧,才行。什麼意思,就是刻意起了,我想,我要做這個事情的這個心念,雖然這個心念我們凡夫已經完全摸不著邊了,但是他必須有刻意的心,才能入到這個三昧裡邊,化身百千萬億個佛土,他不能夠什麼呢,叫任運自如。
所以,這裡講到的「功用無功用」是什麼呢?就是如果你是有功用,你就是刻意地要去做。如果說無功用,得到什麼地步呢,得到八地以上,才叫無功用,這才叫做證智。七地之前,你還是有功用的,不能叫做證智,還得用這個智。所以,你看,為什麼在八地以上就不管是在定中在散中,他都是自在的,一直在定,沒有不定的時候。
我們把八地的菩薩叫做念不退,也就是念念無有不在定,散也是定,定也是定,這個跟七地之前是有差別的。七地之前的話,他得努一下勁兒,才能去,八地之後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只要你有水,哪兒哪兒都影現出來,不要動,同時就去。
當然講到這樣的話,我們覺得,凡夫聽起來,覺著有這麼可能性嗎?我們想想,初地以上的菩薩都能到一百個佛土去作佛,何況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已經大圓滿覺,成了極樂世界教主法王,分身散影地來接引嘛,想往生,他就來。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一個凡夫的小心小量,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你不要說,哎呀,還得登地菩薩這樣的去,這樣的去做大功德了,你發點兒心都很難。你比如說我們說,我們學習大乘法,你發點兒利他之心,你為什麼要修菩提心,修菩提心要發四弘誓願,要有這個四攝,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這樣的,你得修呀,就是你不斷地要提醒自己,告誡自己,反思自己,把他這樣的一種發心要養成一種常態。
一有常態,那麼一旦在因緣中,有一個因緣出現,一有對境的話,那麼你的這個利他的這種心是練出來的,就是一直是無間的,不會斷,不會轉成要自私。有時候,人家修得好的,他一直在這個勁兒上,一直有這個勁兒,來了一件因緣,一件事情,他馬上就發起心,為他著想,希望他學佛,希望他生信。
如果你不去修,你自然而然你就只為自己。那我們都是修行人,都有這個感觸的。只為自己,就不能夠無功用地利他,必須還得,在教法上一看,哦,我這發心不對,得轉向說我得多護持他,善護他心。那想想,不要說無功用地說利他了,利自我們現在都不能利。為什麼呀,還剛剛打過佛七,要念佛,要每天要定功課,就因為我們還沒有無功用起來。還得要功用,要發心,要引發,要勸誡,要引導,促使自己去要念佛要求生。
如果你把這個求往生的心一直在,調成一直相續不斷,一旦因緣成熟,機會來了,你順勢就走了,一拍即合嘛,往生大業就成就了。如果你沒有無功用的這個常態,那麼有功用的時候,佛來了,你可能都走不了,你會遲會疑。
那就和日本的那個佛像,日本有一個歪頭的這麼一個阿彌陀佛像,就說了說,那個永觀法師,說你晚了一步。所以說,入到這個無功用中呀,不管是聖者,包括我們凡夫,都要調到這個,叫常態。這就叫「功用無功用,證智未證智」。
「妙覺及等覺,正受金剛心。」妙覺就是佛,已經修圓滿了,到頂了,可以歇了。等覺是等於說,已經是佛了,就差那麼一點點。又叫說一生補處,有時候也把他叫金剛心,有上士,就是只剩佛比他高了。一佛之下,萬菩薩之上,所以叫「妙覺及等覺」。
等覺菩薩也很有意思,如果他跟十地菩薩相比,他就叫佛了,他向上望佛而比的話,那他還叫金剛心菩薩,所以這裡說「正受金剛心」,就是舉他們的覺的這個德行,就覺悟到什麼程度。金剛心又叫金剛定,就是等於說入到這個,從等覺相續,一剎那到妙覺的那個其中,這個無障礙,順勢而為,自然而然的,無功用的,就叫金剛定,就是指的這個層面。
後面還有「相應一念後,果德涅槃者」,什麼叫相應一念?諸位,我們都知道自己本來是佛,但是我們現在的行為是凡夫呀。行為是凡夫,就得開始皈依,出家,戒定慧,修。從開始第一念起,我們也沒有離開我們本來是佛,那麼什麼時候我們徹底修得知道自己本來是佛了,現見自己本來是佛了,就那第一念的始覺跟本來是佛的本覺,本覺和始覺合在一起。
原來就跟我們眼睛上,大家一看,眼睛噌的一按,哎呦,你看每個東西都跟眼全花了轉一樣,是幻相。你這個手指一移開,哦呦,徹底把這個境界看清楚了,原來就是因為按了一下,才按成兩個影子。實際上,一放開,從開始到結尾,一直只有一個影子,真實的現見。這就叫本覺始覺合在一起,就叫「相應一念後」,也是指的修行成就。
後面講到的「果德涅槃者」,那就更不要說了,不是常說轉煩惱為菩提,煩惱即菩提。大家能體悟什麼叫煩惱即菩提,這個滋味非常甜,妙。我們總以為說煩惱就是煩惱,這不斷地給自己燒火。
要麼說,說發火的時候已經就沒有覺悟了,說要覺悟的時候,肯定得乖乖地看好自己,守著在那兒,端身正坐。有的人威儀非常好,把自己管得憋屈地在那兒,石頭壓在那兒,難受得要命。什麼時候真的能相應到煩惱即菩提,這是真事兒,但是這個法又說不得,說了也白說,為什麼呢,夠不著嘛。
生死即涅槃,你看那些大成就者,說走就走,有的那走了,為給後人留點兒信心,還走的坐化完了以後,誰說一句話,又把眼睛睜開,再給你留幾句,又走了。這就叫生死即涅槃,叫「果德涅槃者」。
這一系列,前面的:「證智未證智,妙覺與等覺,正受金剛心,相應一念後,果德涅槃者。」這一系列其實都是最高程序。從前面的「時劫滿未滿」,「十地三賢海」,等等這一系列,可謂是什麼呢,從凡到聖,從因至果,從初發心到大圓滿覺,一切的聖賢僧,在這裡,一一歸命。
所以這裡道:「我等咸歸命,三佛菩提尊。」一一在這裡,都咸歸命是什麼呢,為什麼要皈依呢,大家不要丟開了,這裡的內容一直在講歸敬僧寶。聖僧,賢僧,凡夫僧,初發心僧,都是僧寶。為什麼要歸命,因為他們在住持佛法,是僧寶的相貌。二一個,他就在我們人間,皆是成佛之道中的同行教授善知識。
第三個,這個「咸歸命」,在淨土法門來講還是什麼呀,就是一股腦兒,不管你是上聖還是下凡,反正咱們都扯平了,為什麼,皆入彌陀法界,九界同歸,都入佛界,就一樣了。所以叫「咸歸命」,就是都歸到這一個法上來。
「我等咸歸命,三佛菩提尊」,這裡講的三佛,大家聽過一點知識的都知道,佛不是有法身報身化身嘛,實際上他就是講佛的究竟功德,一體三功德。什麼叫做法身呢,叫法身菩提,你看這裡就「三佛菩提尊」,法身菩提就是本來自性清淨,天真佛。這個又剛才說到煩惱即菩提,你看這桌子,看大家坐的凳子,再看看自己自身的這個色身,乃至你反觀一下自己這個多麼聰明,哎呀,靈機一算,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這個腦子,腦瓜子,這些心思。
可是大家要知道,這一切其實都是法身,本來如如不動,就算我們在上面不斷地亂動,它就是這個,也沒有動。這就叫清淨法身。不是你,你再怎麼累死,再怎麼發心,它也不是修出來的,它本來就這樣兒,本來就這樣。什麼叫報身菩提呢,這個就是要修了。
為什麼,因為他有因和果呀。法身雖然說不論因果,可是不是沒有因果的作用。你造了十惡五逆,那你就報在地獄餓鬼畜生。你造了六度萬行,因圓果滿,那麼酬還的時候,你就是實報莊嚴土,最莊嚴的佛身叫圓滿報身,所以這個叫做報身菩提。什麼叫做化身菩提呢,就是從報起應,你這輩子該以什麼樣的身得度,就像觀音菩薩,他就給你化現成一個什麼樣,你轉頭邁眼神兒之間,他就給你化出來。
你以為你行走在這個真實的宇宙世界,實際上你邁個眼神兒,就跟我,誒,往後一看,這個布,布帷就是化現出來的,我往左邊一看,諸位就是化現出來的,往右邊一看,諸位也是化現出來的。
這就叫化身,千百億化身,這個是非常厲害的,為什麼,他就為了利益眾生,叫做化身菩提。實際上,聽起來好像有點兒生澀,其實我們每天也常在念。
你比如說,什麼叫法身菩提呢?我們說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就是法身菩提。什麼叫報身菩提?無邊罪障悉消除。什麼叫化身菩提?世世常行無上道,就這意思。
如果說按咱們淨土行人來講也沒有落下,大家知道,光說的我要往生西方,其實也是這個法。你比如說,願生西方淨土中,花開見佛悟無生,就是法身菩提;九品蓮花為父母,就是報身菩提;不退菩薩為伴侶,就是化身菩提。所以這裡說「我等咸歸命,三佛菩提尊」,是一個法,是一個法,大家這個上面不必把它給裂開了。
既然說皈依了三佛菩提尊,那諸佛菩薩的神通妙用,「無礙神通力,冥加願攝受。」大家一講到神通就神得不行,因為我們一般人到不了呀。你放不下這個不通的這些障礙,就通不了這個神通,有分別,因為我們一直空不掉,就不通。但是,我們這裡,你看,講一下什麼叫神通?我們聽得多了,一說到神通,不知道有多麼神,這個人馬上就魅力無限,這些居士同修們一聽到有神通,眼睛馬上都發亮。為什麼,為什麼就好這口兒呢。
神通,今天專業地告訴大家,叫做神境智證通,境界的境。什麼叫做神呢?不是神叨叨神乎其神的神,叫做等持,這個叫神。什麼叫等持呢,就是一心一意,我們佛教裡面叫一行三昧,就是你一直心在這個上面,一直相續,一直持守著。那麼,你一心一意這樣長期下去,一直下去,就能夠打通這個障礙。
因為我們現在的心不是等持,呼嗵呼嗵地在起心動念,那就一個念頭就隔一下,你通不了。所以說,這裡叫做神就叫等持。神境,境是境界的境,境是什麼意思,就叫行化,為了度化眾生,週遍法界,無所不做,無所不能。像俱解脫的阿羅漢,咱們就不要說大菩薩了,俱解脫的阿羅漢都有這種神通。
他可以一會兒變大,一會兒變小,真的就跟《西遊記》裡面那天兵天將下來一樣,他可以從我們這裡蹭地鑽進去,就從美國直接就出來,澳大利亞也可以,都可以。這些呢,這就是他的神通。在他看起來就玩轉了,徹底,你想,一念心把法界都玩轉了,何況小小的一個地球,什麼太陽系銀河系。
所以這個時候,因為他無壅了,就是那個中間有這個,就跟腦血栓一樣,血流不動了,就感覺到行動緩了,這就是凡夫。為什麼,吃飯你得一口一口地吃,走路也得一步一步地走,腦子得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地用。神通起來的是什麼呢,一念就哪兒都能去,神足通起來了,還用你一步一步地走,不要這樣走了。
所以說大家要知道,就是有「血栓」,所以我們通不了,實際上就是跟自己過不去。所以說,經典裡面講到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都是我們沒有嘗到這個味道。你真正一念相應了,就神通,你都覺得太小兒科了。我們現在因為是,雖然也有通,凡夫,人還是有通的,但是因為通得不透徹,不厲害,還得假借一些著相的東西。
你想,其實我們也有神足通,就是會飛,但是因為你現在因為有這個著念,有這個貪著分別,那就必須借用飛機。實際上,大家想想,飛機怎麼飛起來的,如果我們本來沒有這個功能,它就幾片金屬,航空器械,弄起來就能飛嗎?它跟我們的業習有關呀,這個業習是因為我們執著成一個業習,貪著成這個分別了,本質上它就是我們本具的能量和功能。
所以這個神通大家要知道,沒什麼大不了的,一往生,只要你一入極樂世界,全都有,阿彌陀佛已經給你備好了。所以說「無礙神通力,冥加願攝受」。這裡我們是凡夫,就要常祈請具足通力的無礙的諸佛菩薩,他來加被我們的心行不到之處。
大家常要知道,這個其實最上的修法,我們往往容易忘記。因為我們一有點兒問題,就是削尖了腦袋想辦法怎麼解決,其實下意識就是自己解決,雖然來說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菩薩,實際上他不敢靠菩薩,還是覺得自己,半信半疑,試試看,行不行,反正有這麼一條道,就走著看一看吧。
所以這樣的話,心行不到,就感應很小。實際上,你全身心地靠給諸佛菩薩,相信他的不可思議智,那麼這就叫做攝取不捨,就是這裡講到的「願攝受」,深信不疑,就可以了。這個法,因為我們,就跟飯一樣,常吃不到,吃不到就不知道它有多香,因為不敢口張開把它嚥下去。
說「我等咸歸命,三乘等聖賢,學佛大悲心,長時無退者。」這裡講到的「我等咸歸命」,又一句「三乘等聖賢」。三乘,這是一個術語,大家都知道,像羅漢叫做聲聞,辟支佛叫做緣覺,還有菩薩,我們常說到的三乘。這裡有一個疑問是什麼呢,「三乘等聖賢,學佛大悲心」,大家稍微有一點知識都知道,好像這個大悲,慈悲心,好像僅僅是菩薩,一般來說二乘的話就是光自利不利他。
實際上二乘也有很多種,就是聲聞,羅漢爺也有很多種。有一種他是定性了,就叫做定性聲聞。他確實就是這點兒水平,入到這個窠臼,他沒辦法超越。還有一些叫做增上慢聲聞。其實有時候我們出家的法師吝法,或者有時候別人來請法,自己覺得了不起,或者煩了,或者心情不高興,不給人家講,又覺得我的法輕易就給你傳嗎,這種心念生起來,都叫做增上慢,增上慢。
當然還有一些是退失菩提心的聲聞,就像舍利弗一樣,發了菩提心,人家要他的眼珠子,也給了,最後給的人家不高興,抱怨了,他就受不了了,就退下來了,曾經發過大悲心的。這裡其實正指的是什麼呢,有一種叫做應化聲聞。特別是在座的居士同修,你們天天去普濟寺拜佛,可能你們也沒有仔細地看過。
普濟寺兩邊有三十二應化身,那裡面下面石頭上面雕著,有一個部位,有兩句話,叫做什麼呢,「外現聲聞相,內密菩薩行」,就叫應化聲聞。實際上大菩薩來的,他在這裡示現成一個羅漢,也有這樣的。這叫做「三乘等聖賢,學佛大悲心」。
大家不要以為我們常講說,好像羅漢就沒有慈悲心,不發利他之心,他也是有的。但是為什麼說不如菩薩常行利他,菩薩是專業的,任運的,一直相續的。羅漢是什麼呢,就是隨分隨力的,叫法緣慈悲。就是湊到跟前來了,有這個景了,他應一下,沒有了,他也不刻意發心,是這樣子的。
所以說,聲聞的慈悲,就好比我們人都長的,就像咱們說的皮毛一樣。菩薩的慈悲,就像裡面的肉一樣,比較深。佛的大悲心,就像骨髓一樣,完全透進去了。我們每個人都有骨髓,骨髓是我們的核心中樞,但是我們自己有時候也不知道,我們總是重個皮毛。所以這裡講到的說「學佛大悲心」。
當然,另外一個理解點也可以,為什麼呢?就可以理解成說,羅漢,緣覺,菩薩,他們都是遇到佛,發大悲心度化他們。你看這裡學佛,學什麼,就是佛發的大悲心,給聲聞說四諦,給緣覺說十二因緣,給菩薩說六度法門。這個也叫做「學佛大悲心」,隨自己的因緣來學法。
「長時無退者」,你看,善導大師講法,他能抓住七寸。「長時無退者」,這是咱們這兒的情形。短時間你不退還容易,大家也有來聽法的,你看今天來的就不一樣,下次來的更不一樣。我這個經的見的多了,一開始信誓旦旦,無比激情,最後七零八落,最後煙消雲散。所以說,為什麼,短時不退還可以,長時不退太難了。可是問題是,成佛就是長時不退才能成。
所以這裡「請願遙加被,念念見諸佛。」常請加持,常請加被。「遙加」是什麼呢,就是你相信佛的神力瀰漫,普被,就是一直儲藏在那裡。遙,是因為我們現在有煩惱,跟佛好像遙不可及,你不要忘了,阿彌陀佛去此不遠,常在此處。
我們現在去普濟寺燒香的時候,朝四面磕,我老現在在批判他們這個法,不如法,磕頭跟搗蒜一樣,不知道在禱告什麼。如果他真能磕得,就是覺得四面都是阿彌陀佛,這倒也不錯。走哪兒,反正你前方此處,活生生靈動動的,就是阿彌陀佛,捧著蓮台,給你加持摩頂。
你能夠一直相續到,觀法能觀到這樣,那也不錯了。如果大家常持往生咒,就有這樣的功德,你看不見,佛就一直常住其頂。所以說,你說這些法,現在因為我們的障礙這麼重,祖師爺他親自得了這個功德利益,又用文字給我們表達出來,我們在這兒念呀,聽呀,還是覺得羊皮上颳風一樣。
實際上,真的,末法時期,包括我自己在內。所以這個講法的功德,就是在這裡,聽法的功德。哪怕說羊皮上颳風,也比完全沒風強。萬一這根毛一下子吹開,滲進去一點。所以說,這裡是請佛來遙加普被,因為感應道交,正是時機嘛。
大家要知道,造這部論典也不容易。《觀經四帖疏》,我自己也算發點小心,這樣出去講。確實昨天還有北方的同修,還給我回饋發過來截圖,說他們的群裡也不知道從哪個渠道就轉在那裡,他們覺得聽得,誒,實際上我就照著祖師說的講,他們就覺得聽得非常法喜。你想想,這部論典一出,有多少人又要峰迴路轉,而依淨土了生脫死。
這個功德太巨大了,為什麼?因為有這樣的法,一定有魔來擾。大家不要以為說,哎呀,菩薩到處都是,龍天護法悉知悉見,常來護持。我告訴諸位,我們現在在三界之內,魔王關注得更緊密。你一旦有出輪迴,一旦有機可乘,他馬上就來伺機來阻撓破壞,就會有魔事的。特別是你還沒有圓滿,沒有功成的時候,他給你把這個因緣弄斷。
所以說,祖師也是害怕說,造這部論典不能夠有始有終,所以才這裡說「請願遙加被,念念見諸佛」。多殊勝,念念見諸佛。我們每個人,此時此刻,都有這個念念的功能,為什麼見不到諸佛。實際上,就剛才我們講的,佛菩薩也在,我們的現前一念中就有佛。因為我們天天念的佛,祈禱的觀音菩薩,他就在我們的一念中,佛就在這個本念中,念中本來就有這個佛,他是真的是可以念念見諸佛。
但是,為什麼現在我們念力不夠呢?一個是我們念力中的信力不夠。信力不夠,你的感應就成就不了,力量不夠,他顯現不出來。換一種方法,我們念力裡面的定力不夠,因為我們的心有染污,不能夠水清月現。這是真的,你不要說,真正的像出家師父,特別是常住禪堂,乃至參學有心得的,你自己在那個很熱鬧的那些大馬路,商場裡面,音樂廳,你在這兒待一會兒,你回去再在自己的家裡,或者有佛堂,你在那兒靜坐一會兒,就這兩種情境,一樣嗎?不一樣。
你在家裡待著,你來到白華庵住一下,一樣嗎?為什麼叫水清月現?這是定力。要麼你的念裡面有信力,要麼你的念裡面有定力。當然,還有一個可以,你的念裡面有觀力,你觀力成就也行。就像我剛才說的,你能一念起來,就是四方皆是阿彌陀佛,也可以,也可以念念見諸佛。因為唯心所現,執持成就。這是我們念的功用。
但是我們現在為什麼還是這個樣子,怎麼樣子呢?「我等愚癡身,曠劫來流轉。今逢釋迦佛,末法之遺跡。」大家想,我們的色身,這塊肉,從哪裡來 ?佛那會兒給弟子說,說我們生生世世輪迴,假如果這個骨頭能夠積攢起來,一生又一世,生生世世積攢起來,高得比須彌山都高。那還不是光人骨頭,動物骨頭也有。
所以大家說,我們這個色身哪裡來的?他是愚癡所引發的業果,召感的有漏色身。為什麼《心經》裡面說,色受想行識,這五樣聯袂猛坑猛拐騙,把我們騙了一輩子。第一個就是色,色就是我們的這個色身。你說我們這個穿的吃的,哪個不是為這個色身。你們女眾喜歡打扮,描一下,撲一下,就為這塊肉。可是這塊肉,最後也得壞呀。
你看有時候出去放生,活的時候,魚就遊走了,舟山黃魚肚子翻過來,死在那兒了,就一塊肉。你說有啥意思呢?可是沒有辦法,為什麼?就這個有漏的色身,我們百般呵護,念念不捨,相續到這一塊肉壞掉了,還能召感下一塊肉。所以說,這個愚癡相續不斷,層出不窮,就成了什麼了,曠劫來流轉。
愚癡有兩種。最可憐的就是不上道。他既不相信生死苦海的這個苦果,也不相信淨土往生的這個樂果,不相信有這好事。他往生無份。當然還有一種愚癡比這種強點兒,可是品位不高。他雖然相信苦樂因果,可是他從圓融的真理,現象上,他把它合不起來。就是說,他討厭娑婆世界,真的討厭,一心一意就要往生西方,這也是可以往生的,但是他解不了第一義諦,品位會受影響,但是他還是可以往生的。
如果說我們想了斷這個愚癡身曠劫流轉,有個什麼指標?大家讀《無量壽經》,裡面有一句話特別重要。我們總是覺得功課有多少,今天有什麼感應,菩薩靈不靈,卻不知忘掉了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心,是什麼呢,求道之心,堅正不卻。你有這樣的心也不會誤入歧途,也不會著魔,一定有諸佛菩薩護法來加持。求道之心,堅正不卻。
甚至有時候你斷線了,他都給你補足,就像這個橋樑斷了,哪裡斷了,他就趕緊給你填平,火車「咵」地就駛過去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這樣子的。你要知道,末法時期諸佛菩薩,我們老和尚以前也講過,說一個兩個來根本就不頂事,得一群來,一批一批地來,圍繞著一個,這樣度。
那麼,好在我們有這條救命船,「今逢釋迦佛,末法之遺跡。」「遺跡」就是遺教,遺跡之教。大家都知道有這個概念,所謂的正法,像法,末法。有一種說法,《大悲經》裡面講到說,正法有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正法有五百年,像法有一千年,末法也是一萬年。
我們釋迦牟尼佛,你看今天我們居士同修們發心,請的這尊佛特別莊嚴。這個佛像,大家等一下也可以瞻仰一下,這才叫佛面猶如淨滿月,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我們就再怎麼講什麼高妙的法門,一定要前面供世尊呢?因為所有的這些法,都是他老人家說的。你要知道,釋迦牟尼佛過去有願,因為有一些前面的諸佛,有的佛的正法七天就滅了,大家知道嗎?七天,就只能在這個世界流通七天,就滅了。
他看不下去了,那會兒才說,將來我成佛,我的正法至少要住世五百年。五百年跟七天嘛,大家想想他老人家的願力。我們有的也可能讀過《遺教三經》,這裡講到的「末法之遺跡」,這個《遺教三經》是釋迦佛的遺教,但是大家要知道,它是正法中的遺教。世尊涅槃說的這個《遺教三經》,是最契當時之機的教法。
那麼大家要知道,我們今天學的這個淨土法門淨土三經,是釋迦牟尼佛末法中,遺於末法中之正教。在這個法末之機,才是最當時機之教,所以這裡的這個「末法之遺跡」,大家要搞清楚。因為我們可能會聯想到,不是還有《遺教三經》嘛。《遺教三經》是正法中的遺教,所以從這個對比度來講,末法的遺跡就顯得十分可貴了,大家知道嗎?太可貴了。
可貴到什麼程度,我打個比方。你看我們現在有喜歡,特別是在座的諸位法師,有寫書法的,那書法上面的這個帖,叫書聖,不是還有什麼三希堂,其他的不說,就說王羲之的《蘭亭序》吧。大家想想,王羲之活著的時候,那他還隨便走哪兒都大筆一揮,隨便寫個這個序那個序,那隨處可見。
到此時此刻了,你再把王羲之的《蘭亭序》拿出來,哪怕是臨摹的,已經是舉世獨此一門,獨此一幅,沒了。這個一壞,一沒,就等於徹底見不著了。大家要知道,淨土法門在於「末法之遺跡」,就有這樣的一個功德。就這一門,稀世罕見。
所以說後面講到,「彌陀本誓願,極樂之要門。定散等迴向,速證無生身。」這個遺跡中的遺跡是什麼?就是「極樂之要門」,阿彌陀佛的誓願,四十八願。前面也講到了說,十六種觀門,彌陀的願力,十六觀法,這是淨土的核心眼目,通往極樂世界的切要之門。
特別是這裡講到的說,「定散等迴向,速證無生身。」我們了解《觀無量壽經》的,可能你還能聽得懂。沒讀過的,這兒就聽不懂。前面也講過,什麼叫「定散等迴向」?定散是什麼意思?就是在《觀無量壽經》裡面,有十六種方法,一系列的法門有十六種。十六種前十三種叫定善,就是你必須修定力。後面三種叫散善,就是你行點兒善法,行點兒功德也行。
那麼,這裡講到的「定散等迴向」,不是說修好,成就了定善,或者也培植了一點兒散善,等等這些善一起迴向,皆能夠往生。而是什麼呢,說定善,你比如說在座的法師,他出家為僧,專門修觀法,非常殊勝。他的觀法成就了,這輩子能夠證這個三昧了,能夠入無生忍了,就像印光法師這樣的,他能夠見佛了,這就是定善修成了。
那我們修不成怎麼辦?我們只能在白華庵來做點兒功德。他們好多人還問,白華庵,你們做什麼佛事?我說沒有佛事,這兒不讓做佛事的。這裡是一個閱藏修行的道場。我跟他們說了,我說我們這的佛事只有一宗,就是供僧,無條件地供僧。我也不知道其他的可能有聖僧吧,我是凡夫僧,反正就這些聖賢僧。這也算造了一點兒散善。散善還有,讀誦大乘經典,讀了幾部經,持了點兒咒,放了點兒生,反正總之這些散善都算在裡邊。
但是大家這裡要搞清楚,這是給予我們希望,就是哪怕說,出家師父他厲害,他修成了定,那我們在家居士沒辦法,日子也得過,生意還得做,上有老下有小怎麼辦?我行了一點兒善,不管是定,或者散,只要迴向往生西方,平平等等都能往生。所以叫做等迴向,是這個意思,大家不要搞錯了。
說反正諸如此類的等等都迴向能夠往生。也就是你善修得好,有了定善,你沒修成,只有點兒散善,只要迴向往生,都能往生。從往生而言,這個事情是一樣的,平等的,九界同歸。就這個意思。我講的能聽明白吧?特別是居士同修。這就叫上聖下凡,在這兒持平了,待遇一樣。
什麼待遇呢?速證無生身。這是講往生以後的利益。從剛開始而言,只要你一往生,五逆重罪後悔了的,十念往生了,都能入不退。因為一旦九品往生,都得不退,何況你還修的定善。這是從開始而言。從終而言,從始到終,可以證什麼?可以證悟無生法忍,就是快速證無生法忍。
現在我們根本就想像不來,無生法忍意味著什麼?剛才給大家講八地菩薩,證的是無生法忍。現在我們就我們這點忍力,叫什麼忍呀,我告訴大家,我們現在叫生忍。還有一些法師跟我問說,他說海師,什麼叫做生忍?我說,生忍就是活生生地忍住,硬生生地忍,這叫生忍。
你想想,生忍憋屈成這樣,痛苦成這樣,你想什麼時候悟到無生法忍,就是一切法都如夢幻泡影,隨便,無所謂。還沒有無所謂這種傲氣,這種清高,就是一切都心,徹底,我佛垂雙手抹平了,就叫無生法忍。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速證無生忍,唯有道人才能夠體恤到這種要命的功德待遇。
因為在娑婆流浪生死,他退緣多嘛。為什麼?第一個,短命,生病。再一個,惡緣多,壞你的信心。你不修了你倒還可以,你想稍微發點心,其他的不說,就像我們這兒閱藏也是這樣。閱藏也能把,大家要知道,要把人的業障閱出來。為什麼?因為你天天等於釋迦牟尼佛給你炒小菜啊,他一個人講的這些經典,你每天都在裡邊看,天天跟釋迦牟尼佛的口業待在一起,心地待在一起,你想想那意味著什麼?
所以,我說惡緣太多了,儲存的太多了,它容易現行。再一個,外道雜善亂真正的法。你現在來看的話,有一些真的是,所謂的邪師說法如牛毛。你根本辨別不了,看不出來,他顯現的甚至比這個正法都,苦行多,宗教情懷濃,不要命的這樣的一種修。佛門裡面又叫顯異惑眾。
縱然你這些你過去修得好,還有一個外在的塵境容易動心。為什麼?因為你只見煩惱,常不能見佛呀。極樂世界不會死,永遠沒病,天天有這個諸上善人提攜你,沒有邪法,天天見阿彌陀佛。你說這兩土的這功德,就體現在能夠「速證無生身」上。
所以這裡最後祖師講的說:「我依菩薩藏,頓教一乘海。說偈歸三寶,與佛心相應。」
這裡講到的「我依菩薩藏,頓教一乘海」,這是一個佛學術語概念,大家了解一下。什麼叫菩薩藏?是相對於聲聞藏而言,就是大乘叫菩薩藏,小乘叫聲聞藏。這兒有點判教的意思。就是對釋迦牟尼佛一代的經書,進行了一個整合,分成兩大類。
大家常聽法的都知道,天台宗有五時八教,華嚴宗也有三時教,那麼還有一種判教最直接痛快,就是說,沒有那麼多的線條,只有二藏,一個是大乘菩薩藏,一個是小乘聲聞藏。
所以這裡叫「我依菩薩藏」,就是指的淨土法門是大乘法,是一乘法,所以叫頓教。大家要知道,頓教呀。我們都知道禪宗叫做頓教,殊不知淨土是橫超法,一生成就法,這才叫真正意義上的叫頓教,因為它一頓就給你頓出去了。
禪宗是因上的頓,淨土是果上的頓,禪宗以明心見性為頓,淨土以一生成就往生西方為頓,各有千秋。所以說「頓教一乘海」,一乘海就是說,其他的法不講了,四十八願作慈航,一句彌陀作大舟,我們常說的,就是表一乘之法的。
「說偈歸三寶,與佛心相應」,今天在這兒,在此處呀,宣說了這麼多的偈頌,讚歎皈依三寶的功德。這是講到「十方恆沙佛,六通照知我」,這是換了一個說法。
善導大師說「十方恆沙佛,六通照知我」。其實我們每天如果大家念《普賢行願品》呀,《懺悔文》也都念,實際上就是我以清淨善解心,深信諸佛皆充滿,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也是這個意思。像這個或者《彌陀經》裡面,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也是這個意思,「六通照知我」。
「今秉二尊教,廣開淨土門」。今秉二尊教啊,二尊,我們前面講到皈依誰呢?就是皈依兩土世尊。釋迦牟尼佛說阿彌陀佛的殊勝之事,能說的釋迦佛和所說的阿彌陀合在一起叫做二尊。或者說釋迦牟尼佛講極樂淨土要門,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宏願,這也叫二尊二教。
還有一個這裡我們理解什麼叫做二尊教呢,後面善導大師啊,這是一個千古絕喻,什麼叫千古絕喻?他在《觀經四帖疏》裡面,後面內容中講到有一個二河白道喻。什麼叫二河白道喻呢?就是一個人,比喻我們凡夫眾生,跑著跑著後面有強盜追,兩邊還虎狼獅子,到了這兒了,有一條,就是白道,中間一般是個獨木橋一樣,這邊是水,這邊是火,水不斷地瀑,瀑流,火呢不斷地燒,就中間這麼一條白道。
釋迦牟尼佛說,你去,沒問題。阿彌陀佛說,仁者,你來,我保你不出事兒。就這兩土世尊講的這個法,被善導大師給提煉成這麼一個絕喻,叫二河白道喻。釋迦牟尼佛說苦,你趕緊去,阿彌陀佛說我這兒樂,你快點兒來,就叫二河白道,天合之作,所以叫「二尊教」,廣開淨土門。
所以大家要知道,只有釋迦牟尼佛才這麼懇切地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只有阿彌陀佛這麼慈悲,才講「設我得佛,若有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就叫二尊教。由於他們這樣一唱一和,把這個法演得很微妙。
因為釋迦牟尼佛講的其他法都是一尊教,哪怕他經典裡面十方三世諸佛都說遍了,只有一尊教,唯有這個法叫二尊教。為什麼呢?因為它可以廣開淨土門。大家要理解這個廣開,剛才我們講到了,有的人就因為學習這部論典,怎麼樣呢?峰迴路轉。本來以為就沒轍了,這輩子不濟事兒了,結果它給你把門檻兒,這廣開第一個是什麼?最大化呀。
就是我們原來以為說像我這樣的肯定往生不了了,結果一看《觀經四帖疏》,原來我也在其中,這就叫廣開。然後還有一些人吭哧吭哧地修,覺得自己這輩子修得這麼苦,這麼艱辛,能不能夠了卻,最後一看《觀經四帖疏》,這個這麼好修,那比我現在要,這些難度要容易得多,同樣成就,這也叫廣開。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是沒有廣開的,以為自己,我就碰見也有的同修說,我這輩子估計往生不了了,我業障太重了,我這輩子是女身,我下輩子投生成男的,我再往生,再好好修。這叫什麼呀?閉上了,關閉了,不叫廣開了。本來這輩子就能去,她非得給你繞遠。下輩子能不能去還兩說呢。
所以這裡的廣開就是最大化,因為里面有一句最要緊的話就是,一切凡聖莫不以阿彌陀佛的願力為強緣,增上因,才得以往生的。所以這個廣開就是說,再撐開一點兒,因為我們很多時候對淨土門是合上的,或者半開半掩的,知道吧,甚至是只是把它掩在那兒,沒有關而已,有的人還覺得以為自己開,自己推。
實際上淨土一門是永遠都沒有門,就這個檻兒,沒有檻兒,就是只要你往這兒走就行,這才叫廣開。當然就本經而言,就《觀無量壽經》來說,不但它裡面的主人翁,就是韋提希夫人,是《觀無量壽經》裡面的,還有她五百個宮女,這些呢,但有見聞者,都能夠往生,才叫「廣開淨土門」。
最後一個偈頌就是迴向,這麼多的歸敬頌講完了以後,「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大家知道,這個迴向法門,是很重要,它是根本。有時候因為我們就缺了迴向,有些把些功德都散掉了,知道吧,就浪費掉了。你看我們在白華庵,我跟師父們一起閱藏,
雖然我們簡短,但是我們每天在閱七的時候,就是初一、初七、十一、十七、二十一、二十七的時候,哪怕閱一早上,完了我們也要迴向一下說,這個閱藏功德殊勝行。當然有時候心力弱,有時候心力強,有時候心力散,有時候心力真,那功德也不一樣。你如果當真今天說哪怕我在這個龍藏裡面看了一句話一個字,這也是佛說的,你覺得它功德無量,你當真把它迴向:閱藏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無邊勝福皆迴向,那它的功德就這麼大。然後配上: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就是你的心靠近了,當真了這麼過一遍,而不是說嘴裡走一遍,心沒動,這個差別相就出來了。所以說這裡講到的,迴向也是要他把寫這個《四帖疏》的功德要迴向,發心往生。
那大家可能也有一些疑,說這論典還沒有開始寫怎麼就迴向了?難道迴向還可以透支嗎?我告訴大家,這是我的親身經歷,迴向可以透支。就是你可以貸功德,咱們世間做生意叫貸款,沒有錢了,你現在可以先貸功德。只要你的發心是真的。為什麼迴向可以透支呀?我自己那會兒,我也不止一次地講過,我俗家的這個,有一次一個俗家的兄長死了,突然間心臟。那我回去怎麼辦呀,我只好念佛號,往生咒,那每天給他誦誦《彌陀經》。
那當時想想我說這個,他這個死得這樣的冷不防,但是也不知道到哪一道兒去。哎呀,我就跪在那兒,因為帶回去個小佛像,念佛機,我就念完《彌陀經》了,我說哎呀,只要我未來的講法功德也先給你迴向一下,希望你能夠離苦得樂,不要下墮。誒!還真是這樣,後來還夢到他了,一次比一次好。頭一次夢到滿身都是血,第二次夢到了好像就穿了那個醫院的那種治療服一樣,頭上也包裝好了,第三次夢到的時候已經坐起來啦。
這個我也不是打妄語,而且是什麼呢?妙就妙在哪裡呢?每次今天有法務,只要今天講經,講完經晚上必夢,至少三回。所以你看這迴向可以透支。那我們想起這個法,迴向你得今天對吧,做了功德念了佛了,念了多少聲了,你才迴向。我告訴大家,這理上是能講得通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發的善心,我們做的功德,它是通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念心是通過去現在未來的,全在我們現前一念當下的作用。
《華嚴經》裡面就講過這個法,就叫迴向三世善。所以這應急的時候是可以的,只要你把它補足就行。所以大家想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求菩薩說,哎呀家裡有事,說菩薩我許個願,完了來還願。這不也是透支嗎?所以大家要知道為什麼,觀音菩薩就是只要大家,你發那麼一點點的善法他都不嫌棄,跟地藏菩薩一模一樣呀,看見說,南閻浮提眾生只是有纖毫善心他就讓你什麼,微小轉大。
所以說三世善根,那這個理很深,可能法師們聽一下。雖然我們說,因為還沒有造善業,那麼說明你未來的善根雖然還沒有,但是大家要知道,法師們懂這個,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叫種現相生,就是熏習這個種子,當下一念心,如果你當下一個願力發出去,對吧。說明你的心地裡邊已經有了這個善法種子了,這個善法種子它會有這個攝持力,將來你修的善法就跟那個注射器一樣,大家知道嗎?就任運你修的那個善法,攝持在你發的這個願力中,就是出不了願力這個範疇了,它就像注射器一樣,輸液一樣,全部給你打點滴打進來了,打到你提前發的這個願力中了,所以就可以提前迴向,不待後行。這是第一點。
另外再有一點就是說,我們菩薩摩訶薩,包括我們凡夫,修的一念善,能夠攝持什麼,遍於九世啊。什麼叫九世?現在未來過去,過去中又有現在未來過去,現在又有過去現在未來,未來又有現在過去未來。所以這一念中遍於九世,所以說我們用這樣的善根迴向,但是迴向心中呢,雖然不說未來的善根,可是它的未來在透支的這個法門,它是起作用的。
所以這裡才敢說叫「平等施一切」呀,什麼叫「平等施一切」呢?「平等施一切」就說明說不但施過去現在,還有未來的眾生。按說的話他現在善法還沒到位,未來還沒有來,它怎麼能夠迴向未來呢?心平了,功德就平了。所以說「平等施一切」,大家一定把這個法,特別是在座的居士同修要聽明白,要不然我們有時候覺得,會遇到這種質難,法師們也有時候會聽到一種質問是什麼?說佛法中不是說自作自受嗎?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也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對吧。
那麼這個典型的自作自受,你這個迴向不是回自向他,你能頂事兒嗎?對不對?有時候我們說,哎呀祖上積了陰德了,我特別喜歡,來到浙江以後特別喜歡有的,前段時間還有一個小青年還給白華庵來送一幅觀音像,哎呦,我聽他說了一句話,我是非常的相應。他說,哎呀,蒙祖上的福德,就是說我現在有點兒福報,蒙祖上的福德,現代的年輕人很少信這個的,何況還跟你這麼說。但是大家想想,父母祖輩修的福,你兒子怎麼享受?說不通呀。
那這裡道理在哪裡呀?大家要知道,不但有因,還有緣。這個迴向利他,主要是用這個緣。雖然說自己的業不能他受,但是我們彼此有這個因緣互助,能夠相助,就讓自己所修的善迴施於他。所以你看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度化的眾生更多呢,就是曾經迴向功德所召感的。他把一切眾生都放在自己的覺海中了,能理解嗎?覺海。
覺海就是我們發心,諸位居士來了,你們每天上功課就可以覺海說,有的發心,六親眷屬都要把他們度了。廚師你在廚房,你說誰吃了我的飯,我做的飯,誰將來就是我度化的眾生。這一念你發出去不得了啊。所以你不要以為說,這個迴向說「平等施一切」,自己沒條件沒工夫,任何時候都可以。所以由於你的迴向力故,有這個作用力,所以盡未來世他們都不會捨棄你,都追隨你,利益眾生,令他們修善。
所以這裡才需要迴向。所以說這個迴向法門呢,它就有菩提心的氣氛。我們迴向的時候呢,將來你自己成了佛了,眾生緣就結在那裡。這就為什麼說把一切眾生都要放在你的覺海中,因為我們心量不太大。你看我現在放的就只能現場的聽法眾,這個直播上的聽法眾,包括我們海上來的這些眾生。那觀音菩薩的心性就廣大。
再一個你不要小看迴向,你為什麼我們現在覺得有的時候我們說法人家不聽,你說的話也不聽,你想度他,他根本聽不進去,不買你的賬,為什麼?你以前沒有給他迴向過。如果你曾經給他迴向過,那麼將來這個眾生再見了你了,一定會恭敬順受你的法,就是你說什麼他聽,聽得進去
所以大家不要以為說,那我曾經沒給他迴向,怎麼辦呀?現在還來得及呦。你試試。有一個人老這樣不受你話,你多給他迴向,你試試,不知不覺發生了改變了。所以說有時候這個迴向呀,真的得到位。我那會兒我記得在五台山拜的時候也是,你的親心,就親自內心體悟過那個所有的功德都迴向眾生的那種法喜。
就是我連一點兒都不要了,包括當下我迴向的功德,都點滴不漏,都迴向眾生了,誒呦,這個你的道行,你的福德提升得呀,當然你不是刻意為提升啊,那就等於說有為心了。所以為什麼十地菩薩之前,登地之前要表什麼法?十迴向。十大願王裡邊叫普皆迴向,普皆迴向。
所以這裡叫「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同發菩提心」,為什麼說這個迴向還能同發呢?迴向的功德就能實現同發,為什麼?一個從理上來講,我們其實是一體的,自他不二的,一切眾生都是沒有差別的。再一個「同發菩提心」,就是我們在座的,包括咱們今天聽法就是這樣的,平等慈悲,殷重迴向。
你不要以為說等一下我們講完了也會說,願以此功德,聞法功德殊勝行,你不要覺得不痛不癢的,就是下意識地作用一下,根本沒意識到它還有什麼功德,不就是坐在這兒聽了半天嘛,腿坐得還疼。所以說「同發菩提心」的人呀,是生生世世互有恩德,互有恩德的。你一定要相信。
《安樂集》裡面就講過這個迴向功德,有的人臨終的時候,死了墮到地獄了,墮到地獄裡邊呢,家裡的眷屬給他迴向,就念佛轉讀供齋之福,給他迴向,他就出了地獄往生淨土了,而且跟他一塊受苦的都沾光,阿彌陀佛的光明。《寶篋印陀羅尼經》裡面就講到說,如果有作惡的人死墮地獄,受苦無間,正在受苦無有出期的時候,如果他的子孫稱他的名字,持誦這個神咒,才念七遍的時候,比如說正在油鍋在炸他燒他,突然間就化成八功德池,就會化為八功德水了。
所以你以為這個迴向功德,小看它了。這就叫「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我們講這部論典的目標,那是非常明確的,就是為了往生西方。
到此就把這個歸敬頌講完了。當然為什麼要這麼細講呢?就是這是我們的一種缺乏,特別是漢傳佛教不重視這個,不調這個聞法之前的這種宗教情懷,這種相應的這種恭敬和虔誠心。其實因為我們的情還沒有斷,我們是有感情的,有感情,我們念頭不在麻木或者惡念上,那一定要把它調成善法,要調成善法。
後面這一段我們再把它貫一下就可以了。你看後面是一個說明,因為再往後就要開始一段一段地講了,但是它分了七個版塊。大家看,「此觀經一部之內,先作七門料簡。」
我跟諸位講,一般唐朝人寫的,寫的話很難懂,在這裡也有中國佛學院的法師來的,我那會兒也是,在法源寺的時候,傳老就說過,他說唐朝人寫得太難懂了。有一個唐朝的應該叫,就是那個念佛寶王,《念佛三昧寶王論》,那個就是,那個法師叫飛錫法師,應該是,就是唐朝的。他寫的那個話確實很難懂,非常的深奧華麗,但是讀起來我們現代人呢就心走不開,就是把它貫不開散不開,揪著。
但是大家看到了嗎,善導大師,後邊你往後看,善導大師也是唐朝人,沒有一句是艱澀的。所以大家要相信這部論典,真的是阿彌陀佛化作一個聖僧,每天夢裡邊給他指導。唐朝人啊,到目前為止只出現了兩個,一個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流暢,簡潔明快,通俗易懂,千百年來還好像在一個頻率上。你想想我們現在看點什麼,什麼唐詩宋詞,什麼漢賦,你看看漢朝寫的那些,堆砌了一堆堆的,你根本就讀不懂,咿咿呀呀的。
但是呢,我也跟傳老那會兒聊過,傳老說唐朝人寫得難懂,結果我當時就跟這個小叫板的一樣,我說老和尚,《觀經四帖疏》特別好讀,誰都能讀得懂,哎呦,傳老也在那兒給磕住了沒話了。確實非常神奇,很直白。
那這裡講到的說,「一經之內,先作七門料簡」,就是先作一個總的說明。這裡什麼是「料簡」呢?料簡大家要知道,我們講過永明延壽禪師也有一個叫《四料簡》,「料簡」就是簡擇的簡,有時候又叫「料揀」,揀擇的揀。就是清理整合一下,把義理進行一個量體簡別,解釋的異名叫「料簡」。就是先作七門來解釋。「然後依文釋義」。
後面開始我們就要講了,第一個,「先標序題。」那法師們可能知道,天台宗不是講五重玄義嘛,我們講《彌陀要解》的時候也講過五重玄義:釋名,顯體,明宗,論用,判教。那麼其實善導大師也有這個意思在裡邊,但是他的名目不一樣。
這裡講到的「第一先標序題」,有一點顯體的內容,就是顯這個《觀經四帖疏》是以什麼為體。然後次釋其名,「第二次釋其名,第三辯釋宗旨不同,教之大小。第四正顯說人差別。」就給誰說的。「第五料簡定散二善通別有異」,就是十三種觀法,前叫定善,後面三種叫散善。「第六和會經論相違,廣施問答,釋去疑情。」
就是這裡面有一些其他經典裡面跟《觀經》裡面說的時候,表面的矛盾呀,淺見的人他弄不明白,就以為佛說的是兩樣法,所以這裡他進行了一個融會貫通。「第七料簡韋提聞佛正說,得益分齊。」就是最後韋提希聽完了以後,人家直接就證果,現見阿彌陀佛,現證無生法忍。從一個哭哭啼啼被兒子逼得要死的一個宮廷裡邊的一個皇后,一下子變成一個大菩薩,現證的大菩薩。這就是《觀無量壽經》的一部的功德。那麼善導大師用這七個版塊,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那我們今天是第四講,時間也差不多了,到此為止。下一講開始我們就邁入正題,從「第一先標序題者」講起。
好,今天就到這裡,大家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隨喜諸位。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