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好,我們聞思講堂群三的各位蓮友們,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各位蓮友,各位有緣,同來的聽法眾,大家,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大年二十八。常說法不孤起,仗緣方生,欲成正覺,要重在發心。所以,非常歡喜與諸位在網絡上、線上,結這個清淨的法緣。當然也感恩當下的時代,這種便捷的網絡平台,使我們雖然身處在這樣煩惱比較厚重,業障比較頻繁的這樣一個時期,還有這樣快捷方便的聞法機緣。這點來講,相對於古人的千里迢迢,尋師訪道而言,我們可以這樣輕而易舉地就聽聞到佛法。當然這個似乎是一種福報,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如果有時候這個甘露法雨來得太平常了,又讓我們很多時候很難生起這個殷重之心。
所以對於從恭敬中求才能得幾分真實利益的佛法而言,有時候也可能會起到一些障道的作用。所以首先請大家,雖然是對著電腦,當然也許更多的是拿著手機,但是也不失忽對於法的恭敬之心和威儀之態。切莫像我們就好像隨便看個小視頻,或者翻一下朋友圈一樣,這樣漫不經心。
這次,在這個道場來開講這個法課,是因為大家可能有的也比較了解,現在我在普陀山,這個寺院叫白華庵,我所在的這個地方叫正趣堂。中正的正,意趣的趣,齋堂的堂。因為白華庵是一個剛剛全新恢復的一個啟建的老道場,所以也是為了建立一個殊勝的緣起,在這個新的道場,讓它有這個所依之處,以法為依。所以特意建立這樣的一個緣起,在這個新道場,講這樣第一堂法。
另外大家可能看到直播中,今天不像在北京或者我們有時候線上語音的時候,人比較多,今天在場也是聞法眾比較少,就幾個聽法,攝像護法。但是跟大家講,正趣堂所在的這個位置非常的奇特,它是面向,跟那邊的南海觀音,是一個方向,面向大海,它的視野非常寬廣。所以我想我們今天除了大家在線上之外,線下還有一些同修,我們也對著海上的這個眾生,或者海里,虛空中,所有的這一切眾生來聽聞,主要希望大家都能夠受益,來聽聞正法。
當然這次這個法緣也是本人我的人生第一次,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從開始出道講法,不外乎就是兩種因緣,一個是應緣而說,就是有的地方人家來請,邀請,那麼你去滿個願,給人家做一個法供養,結個法緣。包括咱們聞思講堂,正法學堂,不過都是如此。另外一種因緣,就是奉命而說。比如說,大家剛剛學完的《彌陀要解》,是奉我們山上的常住和尚之命,做這個法的供養。所以此前的因緣,皆是如此。就像咱們有時候讀這個大的經典,都會有這個大的三藏法師說奉詔譯,是因為有這個甚至是我們國家的力量組織來去翻譯這部經典的。都是有教起的因緣。
但是今天的這個法緣,沒有任何外緣的引發,也就是本人我主動地發心來攀緣大家聽聞。一者是因為我們所講的內容,是我們一直根本所依的法門,就是淨土教法。特別是二者而言,這部論典的內容,對於淨土的闡述可以說是別開生面,突出重圍的。在某種角度來講,是淨土的正脈。也就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善導大師的不朽名著《觀經四帖疏》。他在內容中,把我們仰仗彌陀願力,把來自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和我們的信賴之心,完美地結合在這個心地功夫上,非常很巧妙地,很不艱辛地就達到往生成辦的效果。這是他的核心內容。所以這樣殊勝的開示,發自內心地想跟大家分享。
我現在也比較能夠理解當時佛,當然這個不是說把自己刻意地比作,好像佛陀的功德了,這罪過了。就是說當時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講《彌陀經》的時候說「我見是利,故說此言」。那我們今天也確實有這樣的發心,請大家來作一個聽法,所謂的聞思大丈夫。這些天在看《涅槃經》裡面就講到,什麼叫做大丈夫呢?具足四法。一個能夠親近善知識,有緣遇到善知識,能發心親近善知識。第二個能夠前來聽聞佛法。第三個能夠正確地思惟法義。當然根本的是第四個叫如說修行。
在我們通常的認知中,如說修行,就是依之而起行持。但是要告訴大家,《觀經四帖疏》裡面所說的修行,非常不好拿捏。他對淨土的闡述,如果你聽得不到位,你如說修不起來。為什麼?你有負於淨土的廣大和易行。但是如果你稍微覺得這個藉口,當做偷懶懈怠的藉口的話,那麼歷來又有誤導,你會有可能陷入到這種,完全這種,所謂有一個派叫做淨土真宗的這樣的一種窠臼。所以特別請大家在善思法義,如說修行的這個上面,能夠可以說叫做善解如說,這個法一定要聽對。
這一次講這個法,我們今天的課程先講幾點緣起。每個法都有緣起。
第一點,就是我們要警醒自他。我在微信上也發過了,跟攪局一樣,為什麼呢?本來想在年後再開課,我們常說一年之計在於春,通常在世間法裡邊都在這麼說。但是對於一個修道的道人而言,大家要知道,年關才是挑戰,也面臨著機遇。所以通常把這個臘月,特別是三十這一天,比喻作我們說,生死的大限來臨的時候。生死來了,年三十來了,你不能沒有錢過年呀。什麼叫錢呢?就是比喻我們修道,特別是淨土的資糧,你預辦好了沒有。所以為了應這個景,才決定在年內,也就是臨近三十之際呢,開這次課程的第一講,也藉機希望對我們的道業,包括我自己,我們大家的這個出離心,有幾分警醒。
因為大家幾乎都在熱火朝天地在過年,世間的話,大家都在忙著吃喝,爭著玩樂。所以才不識時務地攪一攪局,希望我們,後面有這樣,「常將生死掛心頭」。不要被這個娑婆世界這個魔鄉給迷昏了頭腦。善導大師把咱們這個世界叫做「魔鄉不可留」,魔王的魔,故鄉的鄉。既然是魔鄉,那就不是道人的故鄉,所以大家也能感受到。現在我們面臨的這種國土因緣,外緣內境,一念無明起了以後,這種分別心,不斷地相互作為增上顯現,幾乎都是惡法在顯現,而且呈發展的趨勢。我們發的善心,大家的善共業,非常的微弱,就沒辦法現行,這個障礙就重到這個地步,而且煩惱不斷地細化,煩惱在不斷地細化,千絲萬縷。
這種因緣,這種多姿多彩的變現,就幾乎讓我們都喪失了這個入道的能力,不能夠信受佛法,不能夠深入佛法。或者想要深入佛法,摸不到門道兒。就是說一個作為修道者極不容易能夠入到這種八正道裡邊來。你比如說,我們常說聞思的因緣不具足,聞思的能力又很差。說講到佛法,什麼是佛法?說空法,但是又不能善解善取佛法的空義,不知道什麼是空,佛法的本懷,般若波羅蜜。甚至最麻煩的就是得少為足,稍微有一些所謂的輕安,或者法喜充滿,就以為是禪定,就以為已經入到解脫境了。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定會止步不前,這是所有世間人和修道者的,全部面臨的這樣的一個障礙。
這就是我們現在國土裡面的真實情狀。或者有一些出類拔萃的,能夠稍微有一點相似勝解,但是又沒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福報,就糾在這裡,上不去。很多時候,我想諸位同修都有這樣的感受,就是說不論世間法出世間法很難解縛。這就是魔鄉,就把我們綁得死死的,全面的一個染污世界。所以在這樣的裡面,你不去警醒,我們常說,晨鐘暮鼓要警醒世間人,一會兒沒有法,你的心就沉沒了,就淹沒了。這是我們的第一點緣起。所以說經典裡面講到「橫截五惡道」,就是要截斷這個生死流。全憑還有這個橫超一法,尚能轉危為安吧。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對這個《觀經四帖疏》這部論典,可以說我個人心儀已久。當然好像在講到法的時候,這個詞好像不是很適合,但是特別能表達我這個欲訴的心情,想向大家分享。為什麼呢?在淨土的教法裡邊,除了五經一論之外,所有註釋淨土的論典中,有兩大高峰不能逾越。一部就是我們剛剛學完的《彌陀要解》,另外一部就是我們現在要開始講的《觀經四帖疏》。
前者的作者是蕅益大師,後者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善導大師。這兩位祖師雖然他們的年代相差很久遠,但是他們都是教化力,辯才力,這種攝受力,可是非常出眾的大祖師。但是他們的風格又是各有標立的。如果大家聽過《彌陀要解》的話就會發現,蕅益大師他能把淨土的理能夠講透,耐人尋味。這個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邊,他可以把淨土的事,能夠說絕。就是你就覺得說,哎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原來如此。我們天天號稱是一個淨土行者,在修淨土,原來發現自己的信願居然有如此的不到之處。所以剛剛我們講到了說,對於一些行者來講,一定會有突出重圍的增上作用,會有這樣的作用。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蕅益大師的風格比較這種孤標,這種冷峻。
但是善導大師在攝受眾生的時候,他就是情懷的,包攬的。當然這兩位祖師爺他們都是非常一致,就是說苦修念佛是不絕的。所以說我們為什麼這麼對比著講呢?特別容易在我們學《四帖疏》的時候,容易上道。因為這兩部著作的落腳點,它也沒有離開這個信願行,就是相信,願望,念阿彌陀佛的範疇。但是它在演繹上是各有側重的,大家學下來會有這樣的感受。就是說《彌陀要解》,它是重在於持名來印證信願,這是它的一個特色和角度。這個《四帖疏》,它是要仰仗信願來化為力行。所以大家聽完會覺得說善導大師似乎會更接地氣兒,也許會有這樣的一種覺受吧。總之,《要解》來講,它是以持名來帶信願的,就是說帶出,引帶出來這樣的一個真信切願的。
這個《四帖疏》,它是以信願來引帶持名。就是讓我們把這個死盡偷心的這種信願心,作為你匡正念佛,念念相應,它以信願來引帶,帶到什麼究竟處呢?就會讓你覺得,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境界,還不是用念佛來表達。可能我現在這樣一說呢,大家未必有這個共鳴。但是總之我們就是說在聽這個《四帖疏》的時候,一定會有新的心地上的受用,這是第二個因緣。就是早就想給大家傾訴這個信願,這個持名的這種,這樣的一種法門顯現吧。
第三點因緣,就是我們要認識到,《觀經四帖疏》號稱叫做楷定疏。就是它要有一個楷定古今顯歸本的這樣的一個作用。什麼叫做「楷」呀?楷就是,我們現在說寫楷書,就是方方正正,一筆一劃,一點兒絲毫都不含糊的。「定」就是決定的,正本清源的,還它的本來面目的。為什麼這部寶典它會有這樣的一種,類似於說好像綽號一樣的。
因為《四帖疏》對於淨土法門,它的這個易行難信的這個弘化面貌,當時在這個特別是在史上,歷史上,在佛教史上,對於淨土宗的弘化,很多人已經開始不斷地產生什麼呢?誤解,曲解,甚至多解,就是過分地來解這個淨土,給它設門檻,不斷地加高。你比如說眾所周知的,說淨土是別時意,我們後面會講到這個具體的內容。就是因為別時意這個概念的提出,至少讓佛教史上有一百年的時間,幾乎所有的人都遠離淨土,不敢修了,因為覺得它是一個善意的謊言。
再比如說,依照著《觀無量壽經》裡面判的這個九品往生,不斷地給它加碼。比如說,上品上生就只有菩薩,登地菩薩才能夠往生,中生至少也要阿羅漢,講來講去的話,像我們這樣的凡夫往生西方,越來越覺得不可能,都有這樣的誤區,這個後面我們會講。就是說幾乎是刻意無意地把本來是他力的一個法門,不斷地給拽到自力這樣的一種立場。讓大家就覺得往生的水準需要的太高了,淨土已經不堪修持了。所以在這樣的一種時代,很多人的法身慧命就幾乎就夭折了,讓人非常痛心。善導大師才發願給《觀無量壽經》寫註解來楷定古今,就是說到底佛說的正義是什麼意思,你聽對了沒有。
那麼我們學習《觀經四帖疏》,希望大家達到兩個點。一個是斷疑,你不要以為說我已經現在相信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我肯定我是一個標準的淨土行人,你到底敢不敢信阿彌陀佛?你確定是不是決定仰仗這個釋迦牟尼佛說的,毫不懷疑?還不一定呢。所以就要循著古德,大祖師爺們,他們的這種決定信心,全身心地仰仗的這種信佛的力量,來帶出來我們本有的這種功德。
所以第一個叫斷疑。第二個叫歸本,就是什麼是淨土法門的真正的核心血脈。因為我們有時候學著學著、走著走著會什麼呀?會出現挪移,不由自主就挪位了呀。特別是這部寶典,你看印光法師就說到說「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說他有大神通,有大智慧,說到《觀經四帖疏》,它是淨業行者的指南針。為什麼這麼說呢?善導大師在寫作這部著作的時候呀,他也有因緣。他每天晚上祈禱,稱佛名,然後每天晚上夢裡都會有一位聖僧,聖僧前來給他指導說,讓他說這段你應該怎麼怎麼寫,那段是什麼什麼意思,才是它的正義。所以每天夢裡邊都來指導他,直至這部著作寫完以後。而且連續三天晚上都有諸佛菩薩,在善導大師的夢裡給他證明,說這個《四帖疏》的法義是深契,就是跟阿彌陀佛的願心悲心,是完全脗合的。
所以才叫楷定疏。他在把這部著作寫完以後,還給後人也留下了話,說什麼呢?說「此義已請證定竟」。就是這部寶典呢,已經有聖人證明過了,一句一字不可加減。因為我們古代,在流通的過程中,它沒有現在我們說,現在的校勘也有說一千個字裡邊可以允許你有一兩個字的錯誤,好像這是正常的。但是善導大師說了,在流通他的這個時候,一句一字都不能加減,想要抄寫流通這部論典的,就是要把它當做經典來這樣來看待。這是我們講的第三個緣起,就是你要認識上它是一部楷定疏。
第四個緣起,就是我們要了解一下,因為有一些時候,確實這個知識上也要需要一些必備的功課。現在我們佛教徒,所謂的信徒呀,就是對教法掌握了解的太少。太少是什麼呢?一個是背景知識,比如說佛教史上,了解的太少,二一個佛法的基本教義了解的太少,第三個比如說在家,連三皈五戒它的核心的所謂的受持,你守的是哪一點,他也搞不清楚。這就是我們現在三大學佛(的弊病)。首先第一個,我們不了知過往,不知道佛法是怎麼傳過來的,不知道佛法為什麼一直能夠流傳到現在,不知道它流傳到現在,它的核心利益是什麼。
所以給大家介紹一下,就包括光我們說,只講淨土一宗,那麼根據祖師們他們的風格,表法的不同,一般通常也有三大流派。你們不要搞錯,為什麼這裡講善導大師的這一派,它也是異彩紛呈的。
比如說,我們眾所眾知的廬山慧遠大師,他就是一個流派。為什麼這麼說,慧遠大師所處的時代,人的根器還比較不錯,還在像法時期。那個時代,比如說,他結的那個白蓮舊社,他是第一人。但是,那會兒雖然說同期往生西方,有這樣的導歸。可是我們要知道,他們身體力行參與的部分,比我們現在要投入得多。也就是那會兒人的根性是比較充足的,他們還可以依照念佛三昧能夠見佛,現前見佛,這樣來修,來生西方。
但是大家要知道,雖然慧遠大師是淨土宗的首席祖師,可是他所處的時代,《觀無量壽經》還沒有翻譯過來,還沒有翻譯過來。所以他們老人家當時修成的,基本上還是基於念佛三昧,依著《般舟三昧經》。他們往生的最低限,就是我們都得得這個念佛三昧,要入一心不亂。他就明著說過說,哎呀,諸三昧,名字很多,但是功高易進念佛最容易。這就我們為什麼給他講了一個叫做什麼,叫做廬山慧遠一個流派。
第二個還有一個流派,叫做什麼呢,叫做慈愍三藏。慈悲的慈,憐愍的愍,愍念的愍。慈愍三藏又叫慧日法師,他代表著什麼流呢,禪淨雙修,禪宗的禪,禪宗和淨土。我們給大家講的時候,不止一次的說過,落腳到我們漢傳佛教中,幾乎要麼就是修禪的、參禪的,要麼就是念佛的,就是這兩大派系。當時因為禪宗非常興盛,一定會有一些禪者就比較走偏。為什麼,禪宗最麻煩的一個就是執著斷滅空,斷滅空。一旦他再深深地陷在這個空境裡面,他就認為說一切諸法都是龜毛兔角,連善惡的標準都要把它泯滅掉,要把它擺平。沒有善可修,沒有惡可斷,那你還念什麼佛呢。還一會兒說東,在娑婆世界,一會兒說西,要往生西方。
他把這些概念都要把它泯滅掉。但是泯著泯著,就容易入到這個斷滅空。比如說,後來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就講過,他提出來一個什麼概念呢,說東方人造惡,往生到西方。說西方人造惡,往哪兒往生。好了,好多禪者認知偏頗的,把這個作為論調來印證說,實際上本質上沒有一個東西方,沒有極樂世界,沒有十萬億國土之遙,當下就是。為什麼,因為沒有東方、西方國土嘛。
東方人造了罪往西方,西方人造了罪往哪兒走。很多人,為什麼我們聽法,不能夠得正解。他不知道惠能大師的用意,慈悲心,不在於破淨土,而在於泯東西。從禪宗來講,是實際真如一法不立。所以你不能有一個東西的概念,它會障你當下的心性之道。但是結果他把這個法就挪在淨土這邊來用,以法謗法。本來是兩個法,都是一流的法,他把它摻在一起,相互破斥。
再比如說,當時《維摩詰經》也很流行,《維摩詰經》裡面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心淨則國土淨。所以大家都認為說,心淨了就好,當下就淨心,都不信淨土了。就覺得不必說,何處有淨土,此心當下,還何處有淨土。還講到說,凡愚不了自性的,不知道自己心中的淨土,還攆到西邊去。種種諸如此類的,都屬於禪宗的偏見、偏門。在這樣的情況下,比如說,慧日慈愍三藏,他就對於禪宗的這些偏見,極力地排斥,大力地來批評他們墮於這種斷滅空,然後廢捨了修善萬行。他主張禪淨雙修。因為那個時候,從禪轉向淨土的人很多。特別是他這個流派,後來我們都知道永明延壽禪師,也是繼承了他,作為一個禪淨雙修,淨土宗祖師的一個代表。這是第二大流派,叫做慈愍三藏流。又一個風格。
我們今天給大家講的叫做什麼,叫做曇鸞祖師,中間還有一個道綽大師,曇鸞善導流。這一流派,他把淨土演繹成怎樣殊勝的一個姿態呢,他把淨土發出了難信易行的根本判教。他認為說,我們修行淨土呀,成就的關鍵核心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是修行淨土成就的根本。也就是他把他力的修法提到首席,提到最高端處來顯現。所以當時曇鸞大師就提出了易行道,難行道。說你靠自己吭哧吭哧地修,太不容易了。只有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這叫什麼,這叫易行道。
道綽大師又提出來了,我們自己去修,一步一步地走,這叫做聖道門。但是我們現在聖道門很難成就,必須仰仗淨土門,仰仗淨土。特別是道綽大師他是非常接地氣的,針對我們現實情況。為什麼呢,他當時對於這種時代性,眾生的這種現實的特徵,他很負責和很自知之明地提出來說,修學佛法要時節和教法要相應。就是你不能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了,已經大家都不行了,你還在提倡說,古人才能成就的法,現在的人成就不了。
所以他當時就提出來,成功與否的關鍵,是你時機和教法,是不是明智地能夠對接上,如果說成白話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就這麼個意思。所以,他說了說,因為我們末法的情況已經越來越明顯了,大家依著這個聖道門修行,連解都解不開了,不要說去悟了。所以他說到說,淨土法門是適合現在這個鈍根,這個時代都是鈍根,然後,極容易造惡者唯一的法門。
這一流派流傳下來以後,善導大師又把它接住,並且進行了很好的發揚光大。他提出淨土法門是針對什麼呀,就是給你罪惡生死凡夫,主要針對你這麼些人設定的。到末法時期了,幾乎人人都是罪惡生死凡夫了,那就正好。所以他講到說,攝凡夫能夠入菩薩才能夠去的報土。攝凡夫入報土,全憑阿彌陀佛的願力,作為決定性四兩撥千斤的增上因緣。大家要記住。這是曇鸞善導大師流的根本修學特色。我們這一部寶典,這部論典給大家交代的,就是這個修行手法,這個修行手法。這是我們給大家講這一堂法,這次課程,主要的四點緣起。
當然下來我們還有第二個版塊要說一下。我們常說飲水思源。希望大家,我們一起現在也要感恩,我們今天有這樣的聞思機會。為什麼要感恩呢,當然也實話告訴大家,今天感恩不是說感恩什麼阿彌陀佛願力慈悲,釋迦牟尼佛金口宣說,不感恩這些人。第一個感恩的是誰?可能大家也會講到說,是不是韋提希夫人?因為《觀無量壽經》是韋提希夫人受到她兒子阿闍世王,要把爹媽都給殺了,逼迫到苦到極致的時候,才生出來這樣的一種出離心。去請問釋迦牟尼佛說,她要生無憂惱處,希望釋迦牟尼佛教她思惟,讓她正受。所以好像韋提希夫人是這部經典的請問者,才有《觀無量壽經》,才有《觀經四帖疏》。我告訴諸位,也不是。
我們今天要感恩的第一位,讓這個法能夠緣起地出現在娑婆世界的第一人是誰,是提婆達多,大家要搞清楚。只有提婆達多夥同阿闍世王,他去教唆阿闍世王,就是給搬弄是非,去挑撥離間去了。阿闍世王本來他不是要把他的父王要囚禁到冷宮裡面,他要篡王位的。是這個提婆達多去給他說了,說上輩子他們強行把你弄死,你才投胎轉世到皇宮。當時還有證據,說他一個小指頭,當時被摔下來把他想弄死,摔下來摔傷了。
結果這個阿闍世王被他的煽風點火,一下子給點起來以後,才引發這麼一場宮廷政變,引發的宮廷政變。所以,他就教唆說,我把釋迦牟尼佛弄死,然後我作新佛。你把你的父王給讓他打入冷宮,讓他自己自盡,那麼你來作新的國王。咱們倆一唱一和,我是法王,你是人王,教化這個世界。這個阿闍世就聽了他的讒言,才引發出這一場宮廷政變,才引發出韋提希夫人去請問釋迦牟尼佛,才引發出一部《觀無量壽經》,才有善導大師註釋這部《觀經四帖疏》。所以大家要知道,在《法華經》裡邊,釋迦牟尼佛親口說,全憑提婆達多善知識。大家要知道,這個不是釋迦牟尼佛說,佛陀修行得好,能夠安忍,所以才把提婆達多觀照成說他是善知識,不是這樣的。
我告訴大家,是提婆達多的真實功德,他就是無上的善知識,無上的善知識。如果沒有他這一個惡念的緣起、挑撥,我們現在就沒辦法能夠學到《觀無量壽經》,他是第一緣起,大家要知道。所以我們今天好像拐彎抹角地劍走偏鋒地,居然感恩這麼個人。而且我們依著這個表的法,大家也要知道,《觀經四帖疏》裡面講的,為什麼叫做只是稱念求往生,它的高水平的見解就在這樣。就是一旦入到成佛之道,真正的解脫之法,根本就不在善惡上論。你這個韋提希是個善人,這個阿闍世是一個惡子,都不在這個份兒上論,論什麼?只論第一義教法。就是不論善惡,只論真法。看你是不是緣起給我們引發出來真正的解脫成佛之法,在這個上面講的。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們常講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要忘了後面還有兩句:自淨其意,才是真佛教。是解脫法,是成佛法。所以大家要知道,我們第一個感恩的居然是提婆達多。拋開他們的世間的這種恩怨,善惡因緣,重在就是他把真法的因緣給引發,讓釋迦牟尼佛宣說出來,他是真善知識。同時也表達了我們修淨土的人,一定要有出離心,娑婆世界就是逼迫的,你只要有一念的輕鬆自在,滿懷希望地投入進去,那你就入了魔鄉境界,就是這樣。這就是這個法,這個法就是這麼表,這麼修的,你不要搞錯。我們講到說淨土的資糧叫信願行。可以說是一種親因助緣。
我們學習《觀經四帖疏》,它也有親因,第一親因就是提婆達多。但是如果沒有第二個助緣,我們要感恩的人,我們現在還學不到,為什麼?第二位要感恩的,也不是這些大祖師們的註釋,或者說他們不斷地流通,而是清末光緒年間的一位居士大德,叫楊仁山。因為眾所周知,在民國年間,晚清民國年間,那個是一個特殊的時代。當時晚清政府受到西方列強的這種欺負,加上我們太平天國,就是內外的這種內憂外患,那個時候要強國,要救亡的,這種國人的主旋律。
所以在那個時候,反而這種什麼洋務派呀,什麼維新派呀,都出現了。在這種學術界,在佛教界,也湧現出了一大批的僧俗的大德。所以在清末,特別是民國年間,是我們佛教也算是一次大興的,就是至少是一次興盛期吧,可以這麼說。你比如說從高僧而言,我們都知道大師級的人物,虛雲老和尚、印光法師,這是兩大最高的山峰了。其次還有弘一大師,太虛大師,諦閑法師這些高僧大德。相信我們講到當時,還有一批大的護法居士,大家也會耳熟能詳。比如說護持印光法師,幾部論典一下子在佛教界聲名鵲起的,就是高鶴年居士,相信大家都聽過。還有當時的韓清淨,我們都看過江味農居士寫過一篇《金剛經講義》,包括我們學習丁福保的大辭典《佛學大辭典》,等等這些,也都是當時民國年間的居士大德,甚至包括畫畫的豐子愷。
可是大家要知道,這個氣象,這個時代,真正的先驅者,在引領的先進人物,楊仁山居士算是一個代表,算是一個代表。他對於當時護教、流通是功不可沒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雖然唐朝善導大師註釋這部《觀經四帖疏》,但是隨著時代的更迭,這個法寶就沒了,就遺失掉了。你比如說,當時對《觀無量壽經》的註釋,很多的祖師大德都有註解,智者大師很著名,還有清涼國師,還有元照律師,這是律宗的祖師爺,都對《觀無量壽經》有註釋。從中也可見當時《觀無量壽經》的影響力有多大。當然,後來只有智者大師的一直給流傳下來,其他的都遺失了。全憑楊仁山居士在光緒年間,從日本,所以你看這個法寶的因緣,我們末法時期了,居然這個福報有這麼大。是從日本又把它這個法緣給轉接回來,重新回到我們東土。
所以我們現在,如果諸位四眾弟子,大家去到南京,可以去參觀一下金陵刻經處。我們真正的四眾弟子是有這樣的情懷的人,去到金陵刻經處,也會被感染的,會受感動。為什麼呢?現在楊仁山居士的這個墓,是石頭砌的這樣的一個塔,還在那個院子裡。金陵刻經處並不起眼,還在南京。但是它當時這個木刻版,一個字一個字地刻出來,還有很多佛菩薩的這種畫像,一張紙上去這樣拓下來。就是那個風格,那種古樸,那種流通法寶,這種默默無聞的這些,這些可能大菩薩潛在其中,現在去了還是這麼一番情形。你去參觀一下,就覺得真的是不忍聖教衰啊!這就是楊仁山居士當時創辦的金陵刻經處。所以他可以說在法寶的流通上,他在佛教史上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們今天能夠學習《觀經四帖疏》,一個是親因提婆達多,二一個要感恩楊仁山居士,這個居士大德。這個給大家提及一下。那好,我們這第一堂課,這個論前玄談內容就過去一大半。
下面還有一點時間,我們要稍微細緻介紹一下善導大師,這部論典的作者。
首先跟大家說一下,我們看這個論題,叫《觀經四帖疏》。《觀經四帖疏》,就說明它這裡邊大的版塊有四個內容。我們下面要從玄義分講起,這是後話。那麼實際上,善導大師的全部著作,留下來的,還有一些也是遺失掉的就沒辦法再去親近、聞熏了。留下來現在俱全的,它號稱叫五部九卷,這個是一個知識,大家要了解一下。也就是說有五部著作,一個叫做《觀念法門》,都是講念佛,修淨土,《觀念法門》有一卷;還有一個叫《法事讚》,一共有兩卷;還有一部叫《往生禮讚》,又有一卷;還有一部叫《般舟讚》,又有一卷。這前面的這一共有五卷,叫四部,已經是四部。那麼再加上咱們要講的《觀經四帖疏》一共有四卷、五部,加起來是九卷。所以他老人家的著作,留下來的法寶,通常被稱為五部九卷。這個我們了解一下。
那麼,善導大師他出生在隋朝。在隋朝大業九年,也就是唐朝快要成立的六一三年,六一八年之前。是安徽人。當然也有種說法,說他是山東的,但是基本上主流都認為是安徽人,他姓朱,朱元璋的朱。
善導大師少年的時候就投身佛門,隨著明勝法師出家了。但是他的善根呢,顯發得很快。就像我們現在學佛,或者出家的小師父,能夠宿世地修行,一下子快速地把它連接起來一樣。剛開始他修學佛法,是修學讀誦《法華經》,還有《維摩詰經》。那個時代《維摩詰經》很流行。那麼後來有一次他無意中見到西方變相圖,大概就是說太熟悉了吧,因為史上也說他是彌陀再來,這樣演繹的,這樣示現的。但是可能就是從他的相續的業果輪迴中,可能極樂世界太熟悉了,突然間把他本有的親切感,就給激發出來了,特別感動。看到西方變相圖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就開始發願要往生淨土,就修這個法。
修這個法以後,後來他受戒以後,跟另外的法師就一起在研習《觀無量壽經》。大家要搞清楚,他是在研習,不是在研究。什麼叫研習呢,就是鑽研來修學這個法門,是動真格的去實操、實行的。由於這樣的話,後來他就抉擇了,他發現這個法門是他了生脫死的最佳最上的方法,就開始修這個觀佛三昧。修這個觀佛三昧,當時在終南山修的時候,還真的是入到這個三昧了。常見到西方的寶閣呀、金地呀、樓閣等等,這些寶座等等,都在他的定中,如對目前。
那麼他的這個念佛三昧修成就以後,後來在唐朝的貞觀年間,就是二十多歲的時候,又去到山西。山西眾所周知有一個名勝,叫玄中寺。山西這個玄中寺,他去拜見道綽大師的時候呢,聽他講《觀無量壽經》和《無量壽經》,講到說怎麼樣就繼承了他的這個淨土一脈,就死心塌地就修這個法、傳這個法。後來到終南山,又繼續在終南山叫悟真寺這麼一個地方去弘化,還老去當時的長安,去京城裡邊去走走。後面由於他的德行起來了,因緣起來了以後,在五十六歲的時候就移居到當時的長安,住在實際寺,實際寺。
你看他老人家住的這個寺院的名字,一個叫悟真寺,一個叫實際寺,確確實實他的行持是動真格的。在前面也給大家講過,三九天念佛念得汗流浹背,念一聲佛號,出一道光明,所以被叫光明和尚。六十歲的時候,還被派去造龍門大佛,就是在現在我們說龍門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他在那兒建設了三年,在那待來著,一直把這個龍門大窟給建起來以後,六十九歲的時候圓寂了。這是他大概一生的一個生卒年代吧。
那麼善導大師的這種行持,我們也不止一次地跟大家講過了,包括前面說念佛這樣的一種苦修,對於戒律的這種非常地嚴持,秋毫不犯。他有一個有名的一個法就是什麼,從來沒有正面看過女眾,沒有正面說盯著這樣看過女眾。而且非常不再貪戀這個名利,就是完全不留戀這個世間的名利。
但是他在護教上面是一絲不苟的,我們給大家講過為什麼叫光明和尚。還有一個就是他跟另外一個法師在當時的西京寺鬥法,鬥法,由於對方對淨土法門有一些誤解,說淨土法門不是這輩子就能了生脫死的,只不過就是說佛陀的一個方便善巧,給這些善根不足的,沒什麼本事的人,就是讓他們再積累積累,下輩子或者下下輩子再說,就一直有這樣的一種說法。
善導大師為了印證說他所解的淨土法門才是正脈,就是當生了生脫死的法,跟他在西京寺鬥法。鬥法呢,諸佛菩薩給他作證,全堂的佛像都現證,現放光明。那我們現在想想就會覺得說,哎呀,給他證明他光明,他這個人肯定有神通,他確實有神通。但是大家要知道,這個神通,這個神瑞相呀,也不是說你有點神通就給你顯,他不能以神力所致,是以虔誠恭敬心所招感的。虔誠恭敬,誠心所招,非神力所致。就像慧遠大師當時建寺了以後,江上面來了一個金像,金色的佛像,菩薩像,結果好多人打撈就打撈不起來,最後慧遠大師在江上去做佛事祈請,他自己冒出來。我們聽起來好像祖師們都有這樣大的好像威德神力,實際上是因為他們的誠心所致,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所以為什麼善導大師還有一次因緣是什麼呢,有人去拜見他的時候,他為了度化這個人,這個人的福報因緣也到了,他幹嗎呢?他就把極樂世界當場現給他看,這個人一看極樂世界以後說,呀,真的有極樂世界,就像我們出現了一個這樣的一個世外桃源的一個口一樣,他一看真的有極樂世界,信心滿滿的,全部的這個信願心,信願生起來了,信就轉為證了,直接就出去就捨報就歸西了。他有這樣的功德。
那我們一般來理解這種祖師們顯現的這種絕無僅有的因緣,都會覺得說這就是一種神通力,我告訴大家,這其實是一種信願力,我們今天講信願,那就要把它提出來。為什麼呢,你比如說善導大師,他把這個信願力修的這個法已經成就了念佛三昧,所以他唯心所現的淨土,比如說唯心所現的淨土,阿彌陀佛也是唯心所現的淨土,善導大師也是唯心所現的淨土,這個淨土,千燈一光,合在一起了,他已經證到這個唯心所現,現成的極樂世界了。那麼善導大師在證之前,他也是借阿彌陀佛的唯心所現的淨土境界,帶出來他本自心所現的。他現在修成就了以後,又可以轉帶別人,現給他看,就這麼個原理。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心性,每個人的心性,眾生的心性又是一個心性,你的心性修成就了,把淨土圓滿在這兒了,那麼你就可以帶出來他的那個心性,也把淨土圓滿在這兒,這個唯識上不是叫帶質境嘛。
怎麼講呢,也就是說,比如說,假如果這會兒善導大師在這兒,他把極樂世界修成就的現給你看的時候,你為什麼能夠看呢?也是由於善導大師修的極樂世界把你本具的極樂世界的功德給帶出來了,引發了這個增上力,由於祖師爺的這種信願極強的這種心力,帶出來我們的信願功德,我們的信願功德跟他的信願功德一旦持平,這個極樂世界當下就現,它一現,就等於他信願轉成他證到這個境界了,直接就走了,就這麼個原理。所以大家知道,就是把這個帶質境直接轉化為他的性境現量,唯識上有這麼一個說法。我們現在聽起來好像說,呀,匪夷所思,他把極樂世界現給他看!殊不知實際上就是人家成功地引發有緣眾生同步成就了這個淨土的淨業。這就叫所謂的度化眾生,現給他看。所以原理很簡單,確實存在。
當然我們講到說善導大師,說到示現這個法。我們就再插個小曲。我們常講的,這個是這個佛示現,那個是哪個菩薩示現,到底什麼是示現呢?難道他真的是像神話電視劇裡面搖身一變,變成的嗎?不是的。他也是就著這個輪迴的這個戲演出來的。你比如說阿彌陀佛示現的善導大師,他就真的是個善導大師。諸佛菩薩他示現是個人,他就真的是個人,他示現是個鬼,他就真的是個鬼,他示現是個天,他就真的是個天人。只不過他示現成個人,他就在人的因緣中會什麼呀,能夠起佛的妙用,就這樣。
你說他是佛嗎?他不是,他只是個人。你說他是個人嗎?他又跟佛一個鼻孔出氣,一個威德顯現。所以你說示現這一法,大家要知道,他也是把這個正遍知的大圓滿覺,以我們以為的這個四大結合的色身給體現出來,所以叫做示現,彌陀再來。所以他既是善導大師,真實歷史上生活過的善導大師,他又是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所示現的一個化身。大家要如是生信,如是勝解。
那麼我們特別下面要介紹一下,就是說善導大師對於淨土法義的闡述的這個立足點,我們前面講到,就是說真的是別具一格,突出重圍的。為什麼老用這個詞,善導大師對於淨土的講解,可以說是立足於釋迦牟尼佛講的一代教法,但是他並沒有在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上作任何的停留,而是直通到阿彌陀佛的願力本懷上,他是這麼來講淨土。就沒有被釋迦牟尼佛的這種什麼開權顯實呀,前面的鋪墊呀,為實施權呀,就沒有在這個上面停留,直通到極樂世界的教主彌陀的本懷,他是這樣的一種法。所以為什麼他的法雖然是契機契理,但是它非常很妙,很難掌握,很難拿捏。當然掌握和拿捏是鑒於我們現在聽的角度而言的,不是說它真的,法是沒有問題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你比如說,從契機契理而言,我們講到契機契理,契理就是說你要跟佛講的法要同步,不能違背。但是他在同步釋迦牟尼佛深廣的這個教法中,善導大師把釋迦牟尼佛的法給挖到最深,這是從契理來講。甚至我們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沒說的他都敢說,我們只能說是沒有明說的,他敢把它明說出來。他這麼挖,這麼來契理。所以後面後世的演繹中,有的人就認為善導大師講的法太過分了,有這種說法,那是因為被後人演繹得過分了,不是這個法有過分。這是從契理來講的。
從契機而言呢,大家要知道,幾乎所有的祖師弘揚淨土,都是帶著萬善同修導歸淨土的這個套路的,可以這麼說。為什麼呢?因為雖然我們講淨土說是易行難信,可是從易行而言,我們東土的祖師都比較含蓄,不能夠徹底放開。你看在講到淨土的時候,似乎就是不斷地在兼容,在包攬,就是一直在兼容和包攬能力很強,就有點類似我們古人說的,古代的皇帝常行一種叫羈縻政策,就沒有把它說一針見血地撓到那個痛處癢處,說反正大家往這兒走就行了,還可以可以,大家一起過來。所以你看我們在弘淨土的時候,基本上都很多話會說什麼,比如說學華嚴的,華嚴導歸極樂,不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嘛。
特別是學天台的,叫「教演天台,行歸淨土」,好像這就是一個非常官方的,容不得批判的一種思想。再比如說我們常講到說,怎麼講呢,就是說各個宗派,諸宗融會淨土,導歸淨土,又講到什麼禪淨雙修。反正我們總是在講淨土的時候,總想面面俱到,反而有時候會出現一種模棱兩可的尷尬境地。所以善導大師他就是起這個正脈,他就徹頭徹尾地,根本沒有跟你講那麼多,他就直接戳到彌陀的願力上去。說你說這些根本不必在這個,他說直接修行,就立足於彌陀的本願,面對的就是罪惡生死的凡夫,就這樣。不跟你再做其他的商量,不認你什麼,還要講什麼「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說什麼「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說念一了才生極樂,他不認這一套。
甚至我們每天在念《一心皈命文》的時候說,在祈請彌陀說,「承佛慈力,重罪消滅,善根增長」,或者說「臨命終時,身無病苦,心不貪戀」,都會覺得說帶這些法。為什麼要帶這些法呢?就是說有點兒預設,帶了幾絲擔心,都會有,大家捫心問一下是不是這樣。說白了,就害怕自己還是往生不了,時時刻刻覺得很難往生。所以善導大師為什麼叫楷定經呢,他就是說,你只要相信彌陀願力本懷,徹頭徹尾確認自己是生死凡夫,以信願力持佛名號,就這麼一個,你就要作得生想,作必定往生想,你就只管念,將來就往生,就這麼一個一帶一路法。這是善導大師對於淨土最純粹的挖掘。所以他在契機上面來講,他完全拋開了所謂的萬善同修,就只弘揚這個彌陀願力,稱名往生,把契機的廣度調到最廣,調頻到最廣,輻射度最廣。他是這樣來把這個一代教法契機契理。所以大家在這個上面有一個明確的認知,這是善導大師。
為什麼有這樣的功德呢,我們也要認識到,一個,善導大師的這部《觀經四帖疏》,因為號稱是彌陀化身嘛,所以說,只能夠我們信任他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夢裡面給他指點的這個和尚其實就是阿彌陀佛化現的,那就等同於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這是一點。二一個就是他對淨土的傳承已經直接到原始點了,他徹底就是,因為淨土的根本法就是易行難信。就攻剋這兩點。
所以我們今天跟大家也是講這麼多,大家要有一個思想準備,特別是對於所有的淨土行者來講,學習《觀經四帖疏》要出現一種什麼效果,打個比方,我們也都號稱念佛的淨土行人,但是大家嘗試著揣測一下自己,面對一下自己的真正心態。就像提了一桶水,真的將來要往生,就是說要匯到這個阿彌陀佛的大願海中,清淨海眾菩薩中。但是我們就提著這桶水不放,一路上就艱辛跋涉,走得又擔心它蒸發了,又擔心它撒到地上,就護著這一桶不放,提得很辛苦,號稱我要把這桶水要匯到海里去。如果說陷入到這種修行窘境的同修行者,那麼聽了這個《觀經四帖疏》,會有巨大的加持力。為什麼?善導大師講的這個法勸誡我們,就是你不要再提著這桶水往海邊走了,你放開胸懷,你徹底仰仗,就把這桶水噌地倒在河裡邊就行了。
你只要把這一桶水現在就能倒在河裡邊,就保證你的這桶水將來不管它怎麼樣曲折蕩漾,一定會東流入海。你就放開了倒水就行,就相信阿彌陀佛的願力,就直接只管念佛就可以了,一直進行下去,你都不要管它說,一會兒拐出去,一會兒繞回來,不要管它,一定會入海,必定入海,只要你倒的時候就確定了它會入海。這就是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裡面所說的,稱名,乘本願,攝罪惡生死凡夫直接往生報土,這個一定能成功。所以希望大家對於《觀經四帖疏》的學修態度也要調到這個準備和承受力上來。
當然我們講之前也要略說一下,因為立一法就生百弊,並不是說法有問題,而是隨著人的根性給它上面橫生枝節,或者說濫竽充數。所以說我們在講之前一定要提醒大家,我們講《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他是淨土宗第二代祖師,我們前面說了,他是,一般地我們是以持名來引帶信願,但是善導大師的修法就是說,以信願來提升持名。並不是他不讓持名,或者完全不念,甚至乃說,就惡人往生正機等等這一些的,那麼這都是一些可以說是過度的發揮,反而帶出來一種有礙普度的效果,那就是斷法人,滅法人。所以在此先聲明一下,我們只是在講善導大師的淨土正脈,但並不是在這裡在宣講這個所謂像比如說流傳到日本的淨土真宗那樣的一種法義,大家一定要揀別清楚。
那好,今天這是我們第一節課的課程,先給大家說這麼多。那麼因為這次這個法務呢,雖然身在普陀山,但是還有一些其他的法務,還有另外的一些學修共修,常住上的,那麼精力牽扯,不可能像往常說每週講,所以現在我們暫定的是半月一講。今天我們這是因為是大年二十八,本來應該正常的日子在初一初二,那麼大年二十八給大家講第一講,來年我們大概在正月十六,也就是二月二十號,同時間進行第二講。
第二講我們就邁入到《觀經四帖疏》的四帖的四分裡邊,包括它的玄義分裡邊的具體內容。如果大家有興趣繼續相續聞思的呢,大家也可以自己去預習一下,了解一下善導大師這個人物背景,特別可以看一下淨土十三祖,乃至他們各自的修學特色。然後《觀經四帖疏》在淨土宗乃至一代教法中的地位,和善導大師這種篤實真修的這種行持,讓人敬佩不已,大家都可以去了解一下,激盪一下我們這種求生西方的信願之心。
好,那我們今天就到這裡,大家一起合掌。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隨喜大家的聞法功德,我們下次再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