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觀經四帖疏

宏海法師  2019/06/02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五講)

好,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同修,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是我們學習《觀經四帖疏》的第五講。在今天講之前,我要說一下,今天的內容非常重要。從緣起上來講,能夠緣到今天晚上這一課的因緣中,也是需要福報善根的。你先不說能不能聽得懂,能不能吃得進,就光這個緣法上來講,確實也不一般。因為我們今天第五講,要講到這個論典,以開場的姿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核心的佛法到底講什麼。雖然我們在講淨土,要斷疑生信,要念佛求生西方,堅正不卻。

但是大家要知道,淨土法它也是佛法,你不論以什麼形態,你在信願行上哪個比較突出,它是離不開根本法的。一切的佛法也就這一點點,我們常說的佛知見。所以每每講經,你看,像天台宗的五重玄義裡面常講到,要顯體,要標這個體。這個體就是說,到底一代教法,釋迦牟尼佛出世,他講了個什麼東西。你說來說去,這麼多的經,他核心在哪裡?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到第五頁的這個,「第一先標序題者」,這一點內容,也有一點顯體的作用。

我們還是循著論文,不要走樣兒,大家來看:「竊以真如廣大,五乘不測其邊。法性深高,十聖莫窮其際。」這一句,大家來看,「竊以」是個什麼意思?「竊以」是一個發起詞,在古文中,一般都有點像我們常現在說的個人意見,說我個人意見這樣認為的。

但是這部論典,它是由聖僧在夢裡指點的,它叫楷定疏。所以好像不能說,作為說,我們說私人意見這樣來表達。那在座的,特別是諸位法師就知道說,這個佛法是無言、不動、不可思議、不可說法。我們這裡就把這個「竊以」,可以理解為說,從凡夫的角度,用語言文字來認識聖境,很難相應,也就是它是不丁對的,不能脗合的。

只是我們這麼講,是從道理上來先起這個信解而已,所以叫「竊以」。「竊以」什麼呢,「真如廣大,五乘不測其邊。」就這麼一句話,直通根本的佛法。我要說一下了,我們在此之前,特別是常聽法的人,你看我們講《心經》的時候,講到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楞嚴經》的時候,講過說,如來密因,妙真如性;講到《觀無量壽經》的時候,也說過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作心是;講《彌陀要解》的時候也講過說,現前一念心性。

所有的這些,就是我們這裡所說的真如實相。佛法就這一點獅子乳。十方三世諸佛就這一條心。包括在座的居士同修們,你們在念三皈依的時候,信誓旦旦地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是用的這個東西。大家在受持五戒的時候說,盡形壽不殺生,能持否,還是用的這個東西。

所以一說到說「真如廣大」,哎呀,我們就覺得說,大家不要以為說,常聽說,講到真如實相這個詞,但是你要真正地相應,我們所說的相應,大家不要說,弄懂了,理路上搞清楚了,相應這個字是最難的。之所以我們用相應來表達,也是如此。就這麼個「真如廣大」四個字,你要常聞勤思,如法奉行,你才能出點兒這個道理上的相應的感覺。

所以,我們常因為佛法太高了,眾生很廣,我們凡夫心根本就攏不住,攏不住呀。你一說真如,你就搞不清楚什麼是個真如。那麼為什麼這樣相應不上呢?就是問題就出在不認識我們心的真相,認不出來了。

所以現在,我們今天干什麼呢?就只能用文字來勾繪,來描繪它這個本來面目,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講經說法,大家聞思修的「聞」的所有價值和意義所在。

大家來看,這裡講到說「真如廣大」,這是就遠而言。「五乘不測其邊」,什麼是「五乘」呢?大家了解佛法知識的都知道,就是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乘,這樣講到的,就是說不管你是人天乘來講,是一般的凡夫,三界內輪迴的眾生,聲聞緣覺算是跳出三界外了,但是還沒有成佛的這一段路程,菩薩已經越來越近了,但是他的修行更加的,可以說是更加的艱辛跋涉。

就整個在這樣的修行路上,成佛道上,這些人都不能夠全盤地掌握佛法的這個真如實相。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見中道佛性。這個道理,特別是在座的居士同修可能聽聽說,這個真如實相這個字裡邊,經典裡面常聽,你要見它是很難的。

有好多菩薩了,還見不著,只有登地以後,才能一品一品地,就是說一點兒一點兒的光露出來了,就像門縫兒一樣,一開,一開,一開,給你越來越(顯),你才能感受,看得清楚,嘗得到。

所以這裡說「五乘不測其邊」,你就是見不著這個法境,摸不著。當然另外一點,為什麼說「五乘不測其邊」呢?因為佛法裡邊就是講五乘教法,都是用文字來表述的。

當然大家也知道,我們還有教外別傳之法。所以這裡講的「五乘不測其邊」,也就是說我們從文字思維上去死摳,那麼你永遠相應不到這個根本境界。就是這個道理,作如是解。

到底什麼是真如?我只能說,真如肯定不是假如。我們大家都生活在一個假如的世界。就是弄假成真了,真的就反而成了假的了。所以大家,下面供養大家一段,在《大乘起信論》裡邊,我們要跟著,心要跟著走,這會兒如果你一念脫開了,就跟進不上了。

《大乘起信論》裡邊說到說「心性不生不滅」,但是我們所有的感受的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分別。就是我們的這些所謂的感覺,如果離開這個心念,就沒有一切境界之相。大家聽,什麼叫境界之相?就是現前的這些境界。我們坐的板凳,前面擺的桌子,看得見的電燈,那兒擺的這個時間鐘,窗戶,窗簾,所有的這一切境界。

但是大家要知道,這都是我們的心念起伏分別中,影現出來的幻相。如果沒有這個心念,就沒有境界之相。不是沒有境界之法啊,大家要搞清楚。有的時候,我們一聽到這個,沒有一切相,就以為把它抹黑了,徹底弄沒了,才叫說沒有境界之相。它有這個境界法,但是你在這個境界上,不會有剛才我說的這一系列婆婆媽媽的認識。

所以他說「從本以來,離言說相」,我們現在正在講,「離言說相」,就是你一說就心念就動。「離名字相」,你一給它有一個概念的定性,那麼你即刻就中招,就把這個假的當做真的了。「離心緣相」,心就是我們心念的心,緣分的緣,「離心緣相」就是說只要你一起緣法,就會啟動分別的機製,在你意識心中就會啟動分別。

所以他說:「畢竟平等,無有變易,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大家想想,這裡講到的說「無有變易」,我們明明看見這個萬法是剎那剎那地生滅的呀。「不可破壞」,那不是說生老病死嗎?所以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現象和本性的勾兌中,把這個法,把你的心,給推到這個角落,懸崖邊,然後你自己去悟這個無言之境,就是所謂的真如。

「無有變易,不可破壞」,就跟不斷地流的水一樣。你說這個水沒有變易嗎?它剎那剎那在奔湧而出。你說這個水你能夠把它破壞嗎,真的破壞嗎?你拿刀子砍,抽刀斷水水更流,它一直就這樣流,一直就在這樣不動地流。所以說因為我們現在,真實的現前的這個情狀,就是因為妄念太多了,所以我們能反觀到的太少。

其實就是我們潛在下意識中的這些妄念非常多,但是我們根本就反觀不到,所以就沒有辦法緣到這個,觸到這個,觸摸到這個活生生的新鮮的滾燙的這個,所謂的真如實相,因為包裝太多了。包括我們現在希望大家認識,搞清楚,還是一種特別不易覺察的包裝,特別不易覺察。

所以這裡講到的說,就廣大而言,我們的思維的局限性太小了,「不測其邊」。大家想想,如果你把心念提升到說,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是真如的本體的一分子,它就跟這個心性是不二的。遍一切處,遍一切時間中,遍一切空間處,遍一切的心,就是說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所有的這些,它都是週遍的,所以說「五乘不測其邊」,就跟我們自己想把自己看見一樣,看不見嘛。所以說這是第一句。

大家來看第二句,叫「法性深高,十聖莫窮其際。」「法性」就是真如的又一個名字,又一個異名。「法性」來講,這裡講到說「深高」。一聽「深高」,我們怎麼講呢,就會覺得馬上要把它風塵僕仆地,遙遠地,千里迢迢地要把它散佈擴展開來,不知道有多麼廣大。實際上它就是一直沒有動過的一個狀態,一直沒有動過。

所以這裡講到說「十聖莫窮其際」。「十聖」就是指的這些登地菩薩。比如說,登地菩薩來講,從初地到十地,這樣地來講說是只能夠分證,不能夠滿證。就登地菩薩了,開始只是一點兒一點兒地見,一分一分地見,不能給他一下子全盤端出來讓他見,他沒有這個,所以叫「莫窮其際」。這兩個描繪都是從廣大,從遠景上來講的。

那麼如果就近而言,下面一句開始就近而來描繪了,大家來看:「真如之體量,量性不出蠢蠢之心。法性無邊,邊體則元來不動。」你看他先儘量地往外,往擴充地講,這裡開始又往內收。

我們很難就是說能夠把它打通的一個對立面,就是說特別宏觀的境界和極端微觀的這樣一種認知,其實它們是一樣的。現在我們不一樣呀。你想,整個普陀山跟白華庵就不一樣,覺得有大有小。整個白華庵跟這個齋堂又有大有小。齋堂整個這個場景,跟我們一個小針,或者手、脖子上戴個念珠,又覺得有大有小。

所以他不能夠把這個無礙起來,有障礙。如果你無礙起來的話,那麼大,其大無外,小呢,也沒有一個小的邊際,所以說體量不出蠢蠢之心。什麼叫「蠢蠢」呢?就是說,你的起心動念,就這一念,一個小念頭,「蠢蠢」就是蠕動,蠕動起來的意思。因為我們的妄想,就此時此刻,編排了這麼一堆,跟這個真如,本來也是相互交徹的,所以這裡講到說不動。

非常形而上,很難聽得懂,但是只能這樣表達,就看大家的相應了。因為我們一聽到廣大高深,就開始描繪,不知道要遠到天邊。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廣大高深的同時,它還有一個相對的同步內容就是近在咫尺,就在眼前,甚至咫尺眼前都把它隔離開來,本身就是。這才叫做「不出蠢蠢之心」。大也是它,小也是它,來也是它,去也是它,生也是它,滅也是它,就只有它。但是你真的認為有個它,又出了它,又溜出來了。就這麼一個法。隨分,自己相應。

「法性無邊,邊體則元來不動。」你看這個就講到,我們講到的,每天看到龍灣的水,龍灣的這個海,有時候去到那邊放生。潮漲潮落,中午去了,有時候在漲,有時候在落,潮漲的時候放的時候覺得這個,可是不管潮漲潮落,這個大海的水就是不動的,就是這麼一個不動法。

我們現在,在講到說,好像講到「真如法性」它是一種悟境,就像佛的覺性一樣,覺行圓滿,覺體。可是大家一定要把這個心滑落回來,就是我們現在雖然是凡夫,每天迷得要命,也沒有離開這個覺體,用的就是這個覺體,當體還是這個覺體。你就不斷地這麼想,這麼信。你這個法體,在我們迷的時候,它沒有染嘛,所以它是不動的。

你有染有淨,難道是從淨的時候怎麼到染的呢?它沒有動呀。如果說,再跳出來講一下,是因為我們自己有客塵煩惱,把它弄成這樣的,它自己沒有動。就像我們剛才講到的海水,海水它怎麼起浪呢?因為有風過來了呀。這個真如法性,它就跟海水一樣,因為我們的煩惱心起了風了,那麼它就變成波了。

但是這個水的波和風刮的勁兒,它是一個東西,不相舍離的。海水在起波起浪的時候,是跟著風走的,風走的形狀,就是海水起浪的形狀,所以水的相和風的相狀是一個相。但是,水是不會動的。風停掉了,水就不會動。眾生我們的這個無明的心,只要你一動了,那就滑落到了有為煩惱世界。

只要你不動,沒有念,動的這個心念滅了,那麼,相續的就是你的智慧現前。但是不管你在動和不動,或者在起心動念和智慧現前的時候,它就是這樣,就這麼個東西。所有的法門,所有的行門,最後的落腳點,你就要回到這兒。出發點也是這兒,究竟處也是這兒。可是一般聽了,難以信受,難以理解,甚至難以對接。

你說我們每天活得這麼真實靈動,有模有樣,他非得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哎呀,光這個動和不動,你就很難把它打通。所以,為什麼古人講到說,利根的人聽到講道講法的時候,他厲害一點,就是善根好一點的人,他聽了說,這個說的,沒有聽過,是這麼回事,我得試試,然後慢慢慢慢就入道了。一般的人聽了吧,糊塗,聽懂一句半句,再下一句,又弄不清楚了,然後就半信半疑。

最下,不上道的人呢,一聽說,哎呀,你講的這麼高深,大師,好好好,鼓掌,然後拜拜,完全就不搭嘎了。所以,信真,你信佛法呢,就要逆俗,就跟世間的這些俗情不一樣。

你看這裡「邊體則元來不動」,就光這個不動,我們就覺得現在接受不了。在佛教有一篇非常有名的論典,叫《肇論》。《肇論》裡面有一篇小篇叫《物不遷論》,我相信有的法師他有可能看過。

《物不遷論》裡面就講到這麼一個事,僧肇法師著的,他說「夫生死交謝,寒暑迭遷」,就是大家都看見,人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寒來暑往,不斷的季節在變換,他說「有物流動,人之常情。」明明寒來暑往,春夏秋冬,這個流淌起來,這就叫時光,這個就叫歲月,人人都認為這是對的。

結果他說什麼呢,「餘則謂之不然。」我認為不是這樣。怎麼不是這樣?他說「法無去來,無動轉者。」他說,你不要看到來來迴迴,在轉,在變,實際上,從來都沒有動過。我們一般的凡夫的思維的話,一聽說沒有動,趕緊就說,你給我停下來,你給我停下來。人家大師怎麼說呢?他說「尋夫不動之作」,就是你想見到這個不動的本來狀態,不是「釋動以求靜」,就是要把正在動的一切給我停止下來,萬籟寂靜了,這才叫做靜。

他說什麼呢?他說在吵吵鬧鬧,熱鬧無比的當下,本來就是雖動而常靜的,從來沒有動過。最後他總結了一句什麼呢,「動靜未始異」就是動和靜從來不是兩個東西,就是一個東西。「而惑者不同」,能聽得懂吧?迷惑的惑,就是我們凡夫,惑者不同,你心裡有執著,有罣礙,有分別,所以導致了這個幻相的出現,你以為不斷地在動,就這麼一點。

所以大家看了,為什麼說法性跟真如,法性高深,這個高深,就是說已經高深到沒有一個高下的對立面,唯在於我們的心是淨的,還是染的。取證,你想弄明白它,易如反掌,易如反掌,但是就不會操作。

所以這裡,這一段話,前兩句,是從廣大的上面,來形容真如實相;後兩句,是從微觀和本來面目上來描繪這個真如實相。這兩句就這麼過了。

大家再往下看。「無塵法界,凡聖齊圓。兩垢如如,則普該於含識。」這些話非常專業。

你說什麼叫「無塵法界」呢?我們現實生活中,大家看一下,反正桌子上有了灰塵了,就把它掃一掃。相應的推比到我們的心地上來講,就是說你有念頭,你有想法,你有思維,這些都叫做六塵,都叫塵。真正的所謂的無塵法界,又叫一心法界,它是清淨無染的,剛才講到的,不動的,沒有邊際的,高深的,有時候叫不二法門,有時候叫一真法界。

為什麼說「凡聖齊圓」呢?你看剛才也給大家講了,反正聖人,他成了佛也是這個,我們雖然在凡夫,他用的也是這個。你想在這上面,把自己的見地建立起來,你只有一個,現在我們人的功能來講,只有一個法子,我可以告訴大家。你只能信一切法皆是佛法,無前無後,無高無下。

一切法皆是佛法,你就相信所有的這一切法,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佛法。他當時講佛法的時候,是就著這些,把它提煉這樣,作了一個提倡,然後還回來,要告訴大家都是。另外的一點,你只能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無凡無聖,這個時候就屬於「無塵法界,凡聖齊圓」了。

這個法就是說,簡單到已經再簡單得不能簡單了,就是連一點力氣都不要用,但是我們就不敢,就不敢認,不敢接,接不住。所以就有挪移呀,對不對呀,行不行呀,我是不是這料呀,我們對這個法理解得錯了吧,真的有這麼簡單明瞭嗎?一猶疑,就已經白雲萬里,十萬八千了。

所以這個「兩垢如如,則普該於含識」,還是說的這個道理。當然他這個比較專業。什麼叫做「兩垢如如」呢?「如如」就是指的真如的意思,剛才我們講到。但是真如有兩種,從道理上來講有兩種。一種是什麼呢?叫做「出纏真如」,就是成佛了。剛才我們講到的,已經見到真如廣大了,徹底入了這個真如實相了,這就叫做「出纏真如」,所有身上的煩惱,綁定你的束縛的全部解開了。

那麼如果我們是一個凡夫,你的佛性雖然在,但是你還沒有成佛,你的心性是佛,你的行為還是眾生,那麼這個時候就叫「在纏真如」,還在纏縛中,沒有擺脫出來。這兩個如,就叫「兩垢如如」。為什麼呢?因為「在纏真如」叫有垢真如,「出纏真如」叫無垢真如。

有垢真如,就是雖然自性清淨,但是你的煩惱把你的自性清淨心給覆蓋了。這個無垢真如,就是佛果已經清淨了,徹底不為煩惱所覆蓋了。那麼打個比方,前者就像我們現在雖然是一朵蓮花,但是你還在泥中,還生長在泥中,蓮花並沒有被染污,可是你現在還在泥中生長,叫「在纏真如」。那麼「出纏真如」就猶如天上的滿月,徹底朗照在這個虛空,有目共睹,可以輝映在任何角落,這就叫「出纏真如」。

這裡講到的「兩垢如如,則普該於含識」是什麼意思?含識就是凡夫嘛。諸位居士跟著師父們在念功課的時候,不是講到說,大慈大悲愍眾生,大喜大舍濟含識,含識就是凡夫,你有情識。這裡為什麼講到說「普該於含識」呢?

就是說,依照我們通常講,不是說超凡入聖嘛,從凡修到聖,斷了凡夫的心,得了聖者的智嘛,它是有前因到後果的,這是我們通常的想法。

但是今天,我們從佛法的根本上而言的話,凡聖是一體的,因果也是同步的,相即不相離的。所以他這裡就是在法性上來論,就是既不說因在前,也不說果在後。也不說凡夫是先,後來才修成佛在後。他只說什麼呢?輪迴就是解脫,沒有輪迴,沒有解脫,當下就是。生死就是涅槃,生死是假的,涅槃也是假的,除去這兩種假的,當下就是。

眾生即是佛,沒有人相、我相、眾生相,本來就是佛,沒有多此一舉,既沒有凡夫,也沒有佛,就在這個層面來講叫「普該」,叫「普該」。就是說,都能夠在上面體現出來,你不要說什麼前面是凡,後面是聖,當體,在纏出纏,不管在纏出纏,這個真如,它就能夠在當體的這個非眾生非佛的這個法界上,能夠把它體現出來,所以叫做「普該於含識」。這個意思。

後面大家來看,又講到說「恆沙功德,寂用湛然。」「恆沙功德」是什麼意思?大家每天都在講,哎呀,你功德無量,功德無量,實際上「恆沙功德」就是指的功德無量。但是我們一聽功德無量這個話,馬上就浮想聯翩,哎呀,一定是,不知道今天,他大老闆,發大心,蓋了很大一座寺院,投資不知道多少億。

然後,今天發了多少心,印了多少經書,花了多少錢,放了多少生命,我今天念了多少佛號,磕了多少頭,持了多少咒等等,就以為所有的功德就這點兒。我告訴大家,我們凡夫心能想得到的這點兒功德呀,就跟這個恆沙功德,就連一丟丟中的一丟丟都不夠,就太不值一提了。

什麼叫做恆沙功德之相?我們一說功德,總是覺得說,當然,我們講到說,比如說一個人修成就了,那麼他的所有的善願都能成就。他有這個善願,他就善用這個心性之願,這個如來藏功德,來度化一切眾生的妙用,就是說任何一個眾生到了他跟前都不在話下,三下五除二都能搞定。搞不定了,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一輩子不行,生生世世,盡未來際跟著你度。

這就叫「恆沙功德」,這就一個聖者度化眾生而言。如果從我們的,就剛才講到真如法性,我們的心地而言,這個「恆沙功德」的涵蓋量太大了。我說一個嚇死人的,就是不但包括善法,還包括惡法,也叫「恆沙功德」。那你敢信嗎?而且他起用這個,具足這個「恆沙功德」作用,他還不是刻意做作的,是任運自如的,自然而然的。

那我們想想,一說到這個功德,你要把它擴充到什麼程度,不僅僅說這個真如佛性,比如說極樂世界,就是它這個真如法成就。我們往生,也是全憑這個真如實相。但是問題是什麼呢?我們關注得多的都是淨土,都是善法,特別是佛弟子都是要功德,都是要成就。

那我要告訴大家,無間地獄,一日一夜萬死萬生,也屬於這個恆沙功德之中的一個功德。我們一說起地獄就覺得害怕,覺得奇妙,就覺得不那麼奇妙,覺得害怕多,奇妙少。一想到極樂世界,就以為說妙不可言,無比殊勝,將來要嚮往不盡。

但是我要告訴大家,極樂世界,無間地獄全部都屬於是什麼,這裡的恆沙功德中的一分子。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來這個真如實相,叫做「寂用湛然」。寂,是什麼呢?就是無始以來,就是這個真如從來沒有變過。用,就是說你想怎樣就怎樣。這叫「寂用湛然」。

你比如說現在你看我們造這個世界,我此前也講過,因為講的越來越深奧了,沒有一個比喻,大家難以契入進來。假如果我口渴了,比如喝一口水吧。什麼叫做「寂用湛然」,我現在喝這口水的時候,在咱們人道裡面,它體現就是個水元素,水分子,有解渴的作用,這就是它的用處。

但是在經典裡面講到,一樣的水,就是這個水,在餓鬼的世界裡面,它就是膿血,可不像咱們這樣,清涼,透亮,能解渴,就是膿血。餓鬼的世界裡面拿起水,根本就入不了咽喉,知道吧,不能受用,他的心就發揮成這樣。如果在天人界的話,它就是琉璃,不像我們這兒還這麼沉重,一桶水還得提起來,早上我們職工、師父們行堂的時候,一桶湯還得提半天,沉呀,那裡面也有水元素,那個時候就發揮成那個功德,那個用處。

你做成飲料嘛,就叫做可口可樂。如果發揮到天人界,它就叫琉璃,是軟體的。但是我告訴大家,如果這個水元素,恆河沙功德,它發揮到極樂世界,就是七寶池裡面的八功德水,就更加的殊勝,更加的作用廣大,為什麼?它不但能夠向下流,還能夠向上流,叫做微瀾迴流,這經典裡面有這句話。

如果在我們凡夫心,再比如說,生老病死,這種有漏的色身不堪中,那我們吃喝拉撒,拉出來的也還有尿,拉出來的也還有屎,糞坑裡面,它也有水,它發揮成了屎尿了。還有一個屎尿地獄。所以大家看,同樣的一個水,如如不動一個水的元素而已,它在各個法界,就能發揮成這麼的變化多端,這就叫做「寂用湛然」。

「寂」,就是這個水,它就是個水元素。「用」,就是它想怎樣發揮就怎樣發揮。「湛然」是什麼呢?你不要奇怪,不要以為多麼的了不起,多麼的偉大,從來,無始以來,一直盡未來際,就這個樣子。這能聽明白嗎?這就叫「恆沙功德,寂用湛然」。用專業詞兒講,就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是這麼個意思。

哎呀,這個確實比較難理解,難為大家了。法師們的話,可能這個不在話下,特別是居士同修,你們平常,哎呦,念慣佛了,做做功德呀,今天去拜拜懺呀,或者說捻捻念珠的,一聽這個,絕對跟不上來。那沒有關係,我們剛才講的是什麼呢?是核心力,是純金,叫本具的佛法。

下面話鋒一轉,開始講什麼呢,那我們講緣起的佛法。怎麼學佛,怎麼入道,為什麼要有煩惱,何以故我們要修行?這一句開始,大家看:「但以垢障覆深,淨體無由顯照。」聽不懂是對的,知道吧,是正常的。因為什麼?因為我們有垢障,有煩惱,有障礙,把我們包裹得太多,太重,太久了。

雖然我們前面講到了真如實相它一直就是這樣,從來不變,甚至不變到什麼程度了,有佛出世,沒佛出世,佛說和不說,它都不變。但是問題是,現在我們想要成佛呀。你要說這個佛法,你必須什麼呀,有因有緣,因緣具足才能成辦呀,對不對。

所以問題是,現在如果我們光知道說,這個真如一直在那兒,問題是它被堵上了,你看不見,怎麼辦呢?「淨體無由顯照」,一個是不能顯現,我們受用不了,一個是不能普照,我們沒辦法操作。這叫「無由顯照」。你看觀音菩薩怎麼都行,別人對他怎麼都行,他度化眾生怎麼都行,這就是人家已經顯照出來了,所以叫做普門大士。「無由顯照」。

然後什麼呀,「故使大悲隱然施化,驚入火宅之門,灑甘露潤於群萌,輝智炬則朗重昏於永夜。」你看,雖然真如一直在,但是我們這兒看不見,搞不清楚,一片漆黑。這個時候呢,緣起的佛法出現了。偉大的人物,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兩千五百六十三年,現在的佛曆,在那裡開始示現成佛,降生到我們這個世間。

所以大家也要知道,這個就是佛法的重要性。我們有時候說,這個實修,實修,我自己可能有點護短吧,自己實修不好,因為講的比較多。但是,如果你連講都不聽,你怎麼實修?什麼是實,什麼是不實,你搞不清楚。就好比說,我們都知道說,這個木頭,好,這個桌子,我們出去,木頭劈成了柴,木頭裡面都有什麼呀,都有火性,這個人人都知道。但是人人都知道有火性,你沒有一個點火的機製,你不借一個打火機,把它點著了,這個火能燒得起來嗎?這個木頭的火性永遠體現不出來,沒有火能夠自己燒起來,燒木頭呀,知道吧。

眾生也是這樣,雖然我們說,本自的這個無差別佛性具足的,這個真如是在的,「兩垢如如,普該於含識」,在的。問題是沒有佛菩薩、善知識以為緣起,你不可能天生就能夠斷煩惱,能夠成佛呀,誰有這個本事。你天生就能夠斷煩惱,你就不會輪迴來了呀,本來就是佛了呀。

所以,才這裡講到的,就像鏡子被蒙蔽了灰塵一樣,這個比喻什麼?套在我們當下來講,就是我們現前的這點小心思是怎麼啟動的,這個很要緊。我們都知道說,哎呀,無始劫來。大家想過沒有,我們無始劫來的無明是怎麼啟動的?為什麼我們現在冤枉的被動成這樣?作為一個凡夫,而且還念念不相舍離的,在繼續推動自己作為凡夫的身份。

你看這裡講到的說,「但以垢障覆深」,這個垢障是怎麼出現的?我們明明白白閃閃亮亮的一面鏡子上面的灰塵,第一個顆粒的灰塵,怎麼出現的?當然,本來這裡的內容不應該這麼細,因為這個事情太重要了,我們再講一下。就是我們的煩惱,我們凡夫怎麼滑落到凡夫的,既然本來是佛,怎麼就成了凡夫。

我告訴大家,問題就出在什麼呀,出幺蛾子,生事兒。在《楞嚴經》裡面講到一個叫做什麼呀,「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大家認真聽一遍,思惟一遍。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還有一句話叫做什麼呀,「知見立知」,就是無明的根本,「知見無見」,就已經涅槃了。

所以首先大家要了解,雖然我們每每在形容無量劫來,累劫以來的這種形容,大家一定要相信,十世古今,首先不離當下一念。我們在透過這個心地法門的時候呢,一定要把它濃縮到現前來,你不要往前瞻,不要往後顧,你聽這個法的時候,你要挪到現前來,就是我們一念無明怎麼出現的,所有的現前再怎麼細化的煩惱,都是這一念無明的細化,你先把這一念搞清楚,第一念是怎麼出現的。

那我告訴大家,就這麼出現的,你看我們現在,只要我想給大家講的這一念心生起來的時候,無明就出現了。只要大家想把今天晚上的法聽明白的時候,你不要管其他的,就說當下,無明就顯現了,所以叫「自心取自心」。是什麼意思,就是本來是非常新鮮、滾燙、無染、無別的一個真如實性,或者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或者說叫做妙真如性,或者叫本來面目,就是本來就是這樣的,一點痕跡都沒有。

那麼第一個叉,就像我們現在開車一樣,第一個在車上面,本來油漆刷得光光亮亮,就這麼好,光彩照人,可是一旦出現了第一個劃痕的時侯,你開始就生事,就找茬,為什麼,你的眼裡出現了劃痕,這個劃痕怎麼出現的,打個比方,我們的心怎麼啟動了無明,就是你想搞明白。

包括我們此時此刻,拋開所有輪迴中的過往煩惱不說,就此時此刻,你想把佛法搞明白,就入到無明瞭。你相信當體本來這就是,就是說的這個道理,此時此刻就是,所有的妄想只要咵地一落停,就是涅槃。就這麼簡單,就這麼明瞭。所以為什麼叫「自心取自心」呢,就本來明明歷歷的,祖國山河一片紅,你非得這會兒出來說,來了一個叛國者,啟動了大家的目光,噌地就鎖定他了。我不曉得這樣的比喻,大家能不能懂。

打個比方,就比如說我們說和一團面吧,在廚房裡面都有過,大家蒸饅頭,南方叫面包,你活的一團面,它就是這團面。突然間你想把這團面揪出來個饅頭,或者你就把它定位成個饅頭的時候,就滑落到無明。你塑造一個形狀出來的時候,這個無明就出現了,為什麼,因為他想搞明白,第一念就是因於你想搞明白。

所以在經典裡面,專業地講有兩句話,叫「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就是說,比如說第一個,就是我們本來清清淨淨的,怎麼出現了這個裂痕,開始的第一念是什麼?就叫無明業相,你的心動了。心動了是什麼概念,就叫知見立知。本來就是一切歷歷在目,你突然間就說,哎呀,給我看一眼這個,好,這個時候你就只能看見這個,其他的已經不能夠歷歷在目了。我這麼講大家能聽得懂嗎?

就比如說我看諸位,滿屋子都是人,本來一目瞭然,一屋子人盡收眼底,你不要說,也不要動,就看就行,所以以前用功夫說:老僧只管看。但是呢,有的人,比如說我看大家,哎呦,這個居士我認得,他是上一次來過住過一回,噌一下子,我的目光鎖定你的時候,這個煩惱一啟動,整個這個局就亂掉了,知道吧。

然後我就說你是誰誰誰,然後相對於你又說他是誰誰誰,兩邊的是在家人,中間的是出家師父。所有的這一系列煩惱就演變成貌似就無始劫來,累生累劫就這麼出現的。累生累劫再怎麼勞苦功高,可是它還離不開當下一念,所以說知見立知。只要你有一個起心動念,就是凡夫。就是這樣子。所以第一個無明業相怎麼啟動的呢,就是想覺,想弄明白。本來是明白的,你非得又想弄明白,這個明白就是不明白的第一念。這就叫做無明業相。

一旦無明業相啟動了以後,下一個環節會出現一個什麼狀況,誒!既然無明業相啟動了,想弄明白,會出現一個對立度,對不對。想弄明白的時候,比如說這隻手和這隻手,都是我身體的一分子。但是當這隻手,突然間想冒高,想出格的時候,就說我要弄明白的時候,它就開始有一個主動性,對吧。一相對主動性,必然有被動的局面。主動跟被動一結合,就說明我一定要見,搞明白;他一定要為我所見,被我弄明白,就開始二元對立的世界,就叫做轉相。翻轉到凡夫世界裡,一轉就有了能所對立,這就叫「無明不覺生三細」的第二個念,叫轉相。

隨著轉相的不斷地割裂,一條一條、一條一條這樣的伸展,就像我們樹一樣,本來是一個根,開了兩個叉,結果這兩個叉子上面,不斷地枝葉花果,不斷地茂密茂密,開始就沒完沒了就出現什麼,芸芸眾生相就出現了。《楞嚴經》裡面形容是這麼形容的,他說「無同異中,熾然成異」,什麼叫「異」呢?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各種世界的情景就出現了,這就叫不一樣,就叫「異」。相對於山河大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我們又覺得說,眼前這麼多的場景,但是好像,誒,手一揮,這個虛空這是沒有變,這是相同的。

有同有異,就有了世界,有了虛空。有了世界和虛空的時候,我好像既不是像世界一樣有異,為什麼,大家發現了嗎,我們共同,你看我講法,你們憑什麼你們能聽明白呢?好像我們的覺性是一個覺。如果不是一個覺,我講,你們大家怎麼能聽明白。我各處講法,都會做這個實驗,但是這個實驗,一說出來,大家都從來沒想過說,怎麼弄不明白。

大家也思惟思惟,為什麼我的講話,你能聽明白。這個紐帶出在哪裡?為什麼我講話,大家直播,各自在手機上都能聽明白,這個紐帶,在哪裡存在?告訴大家,還沒有出我們剛才講到的覺性、真如性。就全憑這個東西。但是被我們誤解了錯認了以後,誒!既然有山河大地,又有虛空無邊,那麼怎麼突然出現了,我在這個山河大地中是個什麼角色啊?開始認知了。

為什麼,因為我,每個人都長得不一樣,就叫做異。但是好像大家的覺知又是一個功能,就叫做同。既不是同也不是異,就說明也不是世界也不是虛空,突然間噌地一冒,我,當下就在。這個「我」攝取不舍,不斷的錯覺流淌中,就成了一種生生世世的輪迴不息,這就是所謂的煩惱、無明、輪迴、生死。

這個講的這一系列,叫做「無明不覺生三細」,就這三個步驟,就是這裡講到的「垢障」。垢開始出現了,障礙了我們本來的覺性。大家現場你實驗一下,我們常說佛的覺性,覺性,覺性,你想想我們現在也有知覺呀,那佛的覺性叫大圓滿覺,難道我們現在的知覺就不圓滿嗎?我們這個覺就不叫覺嗎?我們這個覺的質量,跟佛的覺的質量就不一樣嗎?一模一樣,同步圓滿,可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就用到這個錯覺上了呢?佛就成了正覺了呢?一個體,兩個用,就開始這個步驟,滑落到錯覺了。

你自己觀察,自己啟動的這一念心性,每一個念頭,每一個向外攀緣,每一個心向外求,都是一個呼之欲出的狀態,都是一個呼之欲出。你只要把這個止住了,無明煩惱就落了。當然這個止住,也不要你刻意地去使勁,一旦起使勁的時候呢,隨著它還沒有止住,又多了一層波浪。那怎麼止呢?不止而止,不斷而斷。就是這樣。所以說,這裡說「無明不覺生三細」。

那麼慢慢地再滑落到「境界為緣長六粗」,是怎麼開始的呢?隨著這樣的一種世界出現,然後我們就覺得自己很聰明。為什麼,這個聰明感是怎麼出現的呢,產生了分別了呀,分別了以後就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這是人之常情,對吧。

然後這個心念再不斷地相續,對自己喜歡的我一定要弄到手,對自己不喜歡的我不斷地去排斥,又多了一層。在這種情況下,喜好一定了,我就喜歡這個,我就要這個,長久以來,就養成習慣了,越來越根深蒂固,又多了一層。越來越根深蒂固以後,為我所用的,在我的價值觀體內的,我給它進行判斷,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是美的,什麼是丑的,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不斷地用各種定義來細化,又多了一層。

然後由於你的審美觀念不同,所以你的行為,肯定也跟別人不一樣。那麼你一輩子只對自己負責,你的取舍,你的生活經歷,你的一切這種遭遇,你對生活中的所有的這些行為的付出,等等這一系列,又多了一層。最後由於這個不斷地有不斷地有,把你繫在這兒,你就永遠沒辦法回頭,一直向前,不斷地不知道奔向哪裡,這就叫做「境界為緣長六粗」。

又多了這六個步驟:第一個叫智相,第二個叫相續,第三個叫執取,第四個叫計名字,第五個叫起業,第六個叫業系苦相。從道理上這麼次第地給大家講,但是你把它一理解,你就說我為什麼活成這個樣子,就這麼活成這個樣子。這就叫做垢障越來越覆深,蓋住了。

在這樣如此的情況下,才開始什麼呢,大家看,後面就比較好理解了。「故使大悲隱然施化」,大悲是誰呢,就是指的佛陀。這裡具體就是指的釋迦牟尼佛。本來想涅槃,當時呢不說法了,因為他看到眾生太難度。後來呢,終歸有人勸請,那麼慈悲不舍,開始度化眾生。

度化眾生是什麼意思呢,本來人家成佛了呀,要到他自己的淨土去享受這個佛的境界、這個佛果的這種法樂。但是因為慈悲,一慈悲怎麼樣呢,「驚入火宅之門」。這個比喻出自《法華經》,《法華經》裡面有一個比喻叫做火宅喻,就是他講到說,我們這三界內呀,就像一個火宅一樣。這個宅子裡面呀,老宅子嘛,著了火了,那麼木頭也有點腐朽,火燒起來了,眼看著搖搖欲墜要塌下來了,這裡面的這些他的這些小孩,兒子,有小的,有中不溜的,有長大一點的,還在裡面玩得沒完沒了,渾然不知這個危險。

這個時候呢這個爹,就比喻是我們的大慈悲父,釋迦牟尼佛呢,就叫「驚入火宅之門」,趕緊要把這些兒子給救出來。大家能體悟到我們三界如火宅嗎?我們現在這裡是欲界呀,估計很難。你看我現在就說話說得口乾舌燥,大家知道這是怎麼搞的嗎?就是因為這是火宅呀!這不是說作了一個譬喻,它實情實景就是這樣的。

你說我們為什麼這火,就是每天都覺得說火燒火燎的,就是因為有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追著來。其實得到了同樣還是苦。如果有一點願力的,或者有一點福報的,你去求,求來求來的,原來特別渴望,非要怎樣,那到了那個點兒上又怎樣呢?你試試,每個人都有如願以償的時候,到了那個點兒,就包括我們修行也是這樣,等你成佛的時候又怎樣呢?得到的同樣還是了無止期,心向外貪。

像《無量壽經》裡面的「有無同然,憂思適等」。經典裡面講得特別到位,就是說,有了的,還想有。沒有的,一直想有。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在這種趁人不備的這種火烤的這個火宅之中。大家來看,就現在我們正在季節變換,你看現在那微信圈裡邊,可能有的也在拍、也在曬。

到處去什麼踏春呀,拍個花呀草呀的,不知道多麼美。到了夏天了,我們古來也在說,什麼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什麼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好像美景美得不得了。到了秋天又說秋高氣爽。到了冬天還到東北去看什麼冰雕雪村。就想著找樂子。你不知道春夏秋冬貌似風光無限,實際上叫老病相催呀。過這麼一圈,你就老這麼一輪,正在燒呀。你還以為四季美景?正在燒呀。

所以包括我們,當我們如願以償之際就是又要失去之時啊。所以這裡火宅內就是大家都是燒烤,知道吧。我們天天出去吃燒烤,實際上自己都是放在燒烤上的一個可憐的那一分子。這就叫火宅,是真實不虛的。

那麼諸佛菩薩呢,就如同火裡的蓮花,如同火裡蓮花。四川有一位高尼,叫隆蓮法師,大家可能都知道。她就寫過一首詞,就借用剛才的詩。她說,怎麼說來著?並非清閑便是仙。我們現在一般覺得說修行,那要清涼下來,一定要無所事事。她說,並非清閑便是仙,未必,對,她說「未必清閑便是仙,金仙原是火中蓮。」

金仙就是佛的又一個名字,就是佛原是火中蓮。為什麼?「驕陽當午池塘靜,映日荷花別樣鮮。」就這些事紛紛擾擾,正在催促你撕裂你的時候,驕陽當午呀,曬得你,烤呀,那麼池塘靜,你的身心不動,自然清涼。「映日荷花別樣鮮」,真正在火宅裡面修出來了,那麼才成就。

所以這裡講到的說,「驚入火宅之門,灑甘露潤於群萌。」灑甘露就是指的,「甘」就是甜嘛,相對們這兒的苦呀。「露」就是滋潤的,相對我們這兒正在烤焦的呀。「輝智」,就是智相對於迷。這個「炬」,火把呢,相對於光明,對我們這兒的黑暗來講的。《法華經》裡面就講到說,「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經典裡面好多這樣的話,這是一種引用。

後面講到說「三檀等被,四攝齊收」,這八個字說的是什麼呢,是諸佛菩薩,度化我們眾生的一種手法,說俗一點就是套路。他只能用這些手法,為什麼?因為我們這兒,你看這裡嘛,「輝智炬則朗重昏於永夜」,就是我們這兒都是黑暗的呀。大家一聽到說長夜黑暗,好像還這是一種比喻。

太陽一照,燈一開,明明我們有兩個眼珠子,什麼都能看得見,怎麼叫做黑暗呢?我告訴大家,我們現在人都是睜眼瞎,你看到的都是眼前的這個局限性的幻境,六道輪迴你都看不見,十法界你更看不見,現前一念真如法性你更看不見。唯心所現,唯心所現這個淨佛國土,你什麼都看不見,所以這是黑暗的。正因為處在黑暗中,那麼,他舉光明來度化,他要用方便法,來怎麼攝取眾生,怎麼跟你對接,怎麼讓你相應,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什麼呀,要有技巧,這八個字就是指的技巧。

「三檀等被」是什麼意思?「檀」,諸位居士有知道什麼叫檀的嗎?「檀」是什麼呀,就是舍呀,就是佈施呀。「三檀等被」是什麼意思,就是財施,佈施財物,財也有內財外財,我們現在基本上能舍點兒錢都不錯了,真正的身體叫內財也能舍。釋迦牟尼佛當時成佛的時候連身體都能舍出去,所以才把這個佈施的這個法給修圓滿了。

第二個叫做法施,就是給他分享佛法,諸供養中法供養最。第三個就是無畏施,觀世音菩薩不是又叫施無畏者,救苦救難,救他於危難之際,這就叫無畏施。那怎麼這兒就用了一個「三檀等被」呢?就是我們現在有時候佈施呀,你做了財施你就做不到法施,你有時候佈施法你舍不得財,所以不能夠等施,等被。佛菩薩他能夠等被,你看為什麼菩薩修六度萬行呢,大家要知道,六度法門其實就是這三種佈施。因為什麼呢,六度裡邊的第一個佈施,就是這裡指的財施,財施。六波羅蜜哦。

那麼還有一個精進,禪定,還有般若,這就屬於法施,佈施法呀,精進也是一種法呀,禪定也是法呀,般若波羅蜜更是法呀。持戒、忍辱,就叫無畏施。這個可能大家聽起來還覺得,怎麼持戒這反而是比這個般若波羅蜜還厲害,成了無畏施了。

大家要知道持戒有兩種,於自於他都是給施無畏的,為什麼?五戒就叫做五大施,你比如說你自己持不殺生戒,一切眾生在你這裡就不會生起被殺的恐怖心,這就叫無畏施。能聽懂吧?那麼我們自己持戒,持五戒持得沒有毀犯,那在因果上我覺得問心無愧,你心裡不會生起那種恐怖或者將來遭果報的心,這也叫無畏施。

所以說,持戒,還有忍辱,忍辱就是你有這個法,般若波羅蜜,那一切都是無生法忍,如如不動,沒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這也叫無畏施。所以大家你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六波羅蜜,六度萬行正好就是三種佈施。所以菩薩們修六度萬行,全盤上的時候,就叫做「三檀等被」,是這麼來的。

所以大家要知道,如果你不等,等佈施,不平等去施啊,你就會有虧,有漏。你比如說我自己做一個法師,做一個法師,比如說我要行這個三種佈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的時候。那如果比如說我一講法,你去佈施這個法施的時候,如果你沒有精進,這個我自己最有發言權了,說實在的,我不吹牛的,如果你的心沒有這個精進,你給別人說法的時候你會疲倦呀,知道吧。

說來說去就這樣,不斷地還要繼續說,今兒在這兒說,明兒在那兒說,過幾天就到了初一了,隔一段又到十五了,就不斷地說不斷地說。這個你會生疲厭心,就不能說法,所以就需要精進。但是你精進好了,如果你沒有禪定,這個我就慚愧了,確實如此,你會貪名聞利養啊,知道嗎。

那天我就沒,這個心念一動就我慢心又生起來,為什麼?說哎呀,算計了一下,我在五台山黛螺頂我也講過法,哎呦,回來這兒普陀山普濟寺也講過法,誒呦,就覺得很牛,從我一個講法的法師來講,這還確實有點兒牛了。突然間那天接到杭州靈隱寺的邀請函說,邀請法師去靈隱寺去作為這個法佈施,哎呀,我更加的這個毛孔舒服起來了。

為什麼,靈隱寺是我這輩子點頭一炷香就是在靈隱寺點起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因緣,前生後世吧。生我慢了。所以這個時候什麼,你貪了這個名聞,包括利養,沒有禪定,動了呀。被這個法,被這個境給動了呀。那麼,這樣的話,你更不要說你去接受,還有糾纏的,還有無謂的來,這些違緣,還有誹謗的等等這些,那麼你就是以染心說法,沒有禪定了。

那如果說你沒有智慧,那你說的是相似法,是顛倒法,知道吧,你不是說的佛法,這就會更有很大的過患了,生生世世破人家的見,禍害別人。所以說你不離開這三種你才能叫平等的,叫做法施。就光法施,裡邊你也要等施,不能夠偏施呀,你缺了一樣,你就有漏。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們現在大家也要平等施,你比如說,我又要講到這個放生了。你比如放生吧,放生這一法裡邊,我已經說過無數次了,說具足了三種佈施:財施,你要出錢買;法施,你要授三皈;無畏施,你今天就救了命了,省得被蒸了煮了。

但是有些人呢,我告訴大家,有些人他就這樣,他錢給你噌地拿來了,說,法師,我放生,我這那我自己也說好嘛,那就今天我也放,一起啊,可以。他只發了這個我掏點兒錢的這個心,他沒有參與這個,那他沒有法施,他當時沒有去把這個活物救下來,幫著去裝袋子呀,或者說怎麼樣,把它抬著,再親口,放著一邊兒念佛,沒有參與這個過程,那他只能算點兒財施。

當然我也不是說,其實能出錢的已經很好,這年月這年頭,最難舍的就是財,最害怕的就是命。所以佈施,去放生,就是將最難舍之財去救最害怕之命,這是功德第一等的。可是,我們有時候真的不能等施。你比如說有的人他吝嗇財迷,知道吧。他喜歡跟著去放生,哎呦,放生的時候,他這樣合掌,戰戰兢兢跟著師父念皈依佛皈依法,說這個最重要了,法佈施最重要,他不出錢。明明你有錢你為什麼不出點兒呢?那你就不能等施嘛,你這裡就打著法施說這個最重要的帽子,你沒有去進行財施。

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才叫做什麼呀,叫做等被,叫等施,做不到的。還有一些,今天說開了也容我吐吐槽吧。還有一些,你比如說見到我放生了,他也在微信上,有時候,我一人認得,那要是我弟子了嘛我就呵斥他,說他,為什麼呢?你讓師父給你放生,你得感恩,你得辛苦了師父了,這確實我今天去替你做功德呀,我吃完了我還得一步一步走到那菜市場,買回來,又弄到海邊兒還得放,腰酸背痛的,現在也上了年歲了。

但是這也無妨,隨喜你的功德無量。他有的是這樣的知道吧,他發一個微信,有的也認不得,比如說二十塊,他說供養法師放生。哎呀,我說你怎麼這麼會,這才叫,他大概認為這就是等施吧,既財供養,又能放生,一箭雙鵰嘛。我就給他說了,我說你再不要這樣了,你供養我是給我,知道吧,我要對著鏡頭說一下。你放生這是給你放,你把錢拿來我替你放生了,我替你還辦了事兒,你當然要感激我呀,你在那兒當甩手掌櫃的。

但是這個我可以包容,為什麼,我願意幹,可以,沒有問題。但是你不要說供養法師放生,你知道吧,你供養我了,我拿了這是我的了,我可以願意去放生就放生,我想買冰激凌我就要買冰激凌吃了,這是不一樣的。你不要說供養,你供養就是供養,放生就是放生。哪兒有這個,在這兒這個渾水摸魚還一箭雙鵰的事兒。

所以這就偷心,知道吧,藏了奸心了,當然,不知者的,就是沒有往這兒想的不算,如果你真的起這種心念的,我告訴你你要改啦,否則你看著你做了功德了,你反而給自己打折扣了。所以這裡講到佛的三檀等被,就是這樣子的。

大家要知道,佛法是通的。其實我跟諸位講,你看我每天到廟裡邊去拜西方三聖,就表的是三檀等被。西方三聖,觀世音菩薩求什麼得什麼,其實表的就是財施。為什麼說大勢至菩薩叫做法施呢,顧名思義啊,有時候我們把大勢至菩薩,你想想,為什麼叫得大勢呢,什麼力量最大了,就是我們剛才講的真如法性,這個現前心性呀,這個力量最大,念佛念得,憶佛念佛,現前見,就是把心量打開了呀,徹見法界之心,這就叫大勢至。

大勢至就是把這個心打開了,心的這種智慧力量圓滿了,隨心所欲,大作佛事,妙用現前了,就叫大勢至,就代表法施,知道吧。那當然阿彌陀佛垂手接引現在其前,就是在我們生死最危難之際,接引你往生西方,還有比這最純粹的無畏施嗎?大家想想。

所以西方三聖就代表了三檀等被,佛法是通的。信願行,信就代表法施;願就代表財施,你求什麼得什麼,極樂世界;行就代表無畏施,你念佛,念念與佛相伴了,那自然就遠離顛倒夢想,就是無畏施。

所以大家要知道啊,「三檀等被,四攝齊收」,「四攝齊收」也是一個概念,四攝就是我們講到的,說菩薩不是有四種化他之行嘛。當然其中有一種也叫做佈施攝。什麼叫做佈施攝呢,我跟諸位講啊,就是有些人,你比如說你度化他不行,度不了的時候呢,你要給他好處,那麼給好處呢,最好給點兒錢,喜歡錢的,現在都喜歡。

所以有時候說這個廟裡邊法師們出去,行這個慈善事業,給這些窮困啊窮苦的地方去做一點慰問,實際上這就屬於是一種什麼呀,四種攝的佈施攝,佈施攝。就先讓他對佛法產生起好感,對三寶產生起不討厭心,那麼在這個輪迴的前生後世中,他再來一見三寶他就起歡喜心,這就是為什麼,當時怎麼入的道呢,都是這麼入道的。

當然有一些的話,他還,有時候菩薩度化眾生他先結緣,給他們他喜歡的東西,有的甚至這個功德大一點的,要什麼給什麼,那自然而然因果回過頭來了,你拿了人家的嘴軟呀,手短呀。所以說,這個就叫佈施攝,攝受的攝,把你給攝住,攝取不舍,你生生世世不離三寶,那你必須修行上道。

當然在做功德的時候,你肯定還說些好聽的話嘛,這就叫愛語攝。過年了,哎呀,老爺子老太太過年好,長命百歲,健康,來年這個怎麼怎麼樣,全家平安幸福,子女都好。誒,說得他很高興了,大家不要忘了無非還是身口意呀,說柔軟語,讚歎語,親和語,你讓他高興,這就叫愛語攝。

因為有的人他就經誇呀,他喜歡說好聽的嘛。有的人啊,他只能聽進得去道理,他比較理性。那麼有的人呢,他喜歡意氣相投,肝膽相照,那就說這些話。反正就彼所好,隨順而言,這就叫愛語攝。當然也有那種滾刀肉,滾刀肉怎麼辦呢,沒有辦法,你橫說橫對,豎說豎對呀,那怎麼辦,你給他迴向吧,上次講了迴向也行。

迴向就是什麼呀,就是第三個叫利行攝。利行,利益他,當然這是從淺表來講。真正的利行攝啊,現在我們說實在的,漢傳佛教這個利行攝很差、很薄、很弱。利行攝是什麼呢?比如說現在我們去接引眾生,來了一個有緣,你想讓他修學佛法,你得讓他自己往道兒上走,他自己上了道兒了,他嘗著這個法味了,比如說輕安呀,法喜呀,乃至禪定了,他這個味道嘗得,真的嘗得說,原來,呀,佛法真實不虛。

這個時候你還用管他嗎,自然而然他就攝著追隨著,就一起把手同行,這就叫利行攝。行是什麼呢,就是讓他邁入真實的修行。不是說今天來了坐在這兒,說幾句好聽的話安撫一下,好啦,看看師父,拜拜師父啊,給個紅包,結緣一串手串兒,行了。就僅此而已嗎?所以我們要,學佛要帶他們,讓他修呀,要念呀,一天要磕多少頭呀,拜多少拜呀,要念佛,要讓他念出來感覺呀,讓他打坐要打得坐得真的出效果呀,這才叫利行攝。

真這樣的根器的話,你就不用多說了,他也不要其他的東西,你不要給他結緣呀,說好話呀,沒用了。為什麼,你只讓他修法,只讓他修法就可以了。再一個就是同事攝,同者就是同等嘛,事就是事業,你變化得跟他一模一樣,共同生活,這就叫同事攝。

所以說總而言之吧,哎呀,想方設法千方百計,讓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那開示悟入佛知見他也有線條的,我們跟別人分享佛法,你剛開始現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說,哎呀自在學佛,大家一說自在都以為說每天必須要高興,才叫自在。

可是佛法它是什麼法呀,它是離苦得樂法呀,對不對。這個世界它本質上歸根結底上它都是苦的呀,你從哪兒找樂呢。所以說入佛知見,就是為了得離苦得樂的第一正因,就是要知苦,要認識到苦,要感受到苦,要足足地知道苦。

後面開始講到,「開示長劫之苦因,令證永生之樂果。」這才是如來出現攝化的本意。為什麼,因為從因緣的總相上來講,就是為了讓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大家知道,在這個觀念法門裡邊,就講到說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就是為了度化這個五濁眾生的凡夫,才慈悲開示的十惡之因呀,就是給你們講惡法苦法,希望你們不要墮到地獄餓鬼畜生三途之果報。

先是講的這個法。包括我們修淨土也是這樣,為什麼要厭離娑婆呢,因為苦呀。所以大家想,一切的佛法,在座的法師可能知道,我們有時候會覺得說,哎呦,比如說講到這個四諦法,好像這是給二乘講的,好像是小乘法一樣。四諦是什麼呢,苦集滅道,它的這個順序就一般我們講到,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是首先你要了知苦的生起是怎麼來的,這是苦的,這個苦從哪兒來的,那麼怎麼樣你可以解脫,入滅,有涅槃,然後你再去修這個八正道解脫法,三十七道品。這個從狹義上講來,好像是單純地講的小乘法,實際上這個四諦法通一切大小乘。

特別是諸位法師你想想,你比如說我們學《金剛經》,《金剛經》這是無上根本究竟大法。但是《金剛經》也是講的苦集滅道,只不過,包括《心經》,《般若經》裡邊,它的這個層面有所提高而已。《心經》裡面講到,他說知苦,什麼是苦呢,只要你有執念就是苦的。他不再說什麼生老病死呀,什麼愛別離了,不在這個上面說了,只要你一念,剛才一念無明啟動就是苦的,只要有一念動,就是苦。那麼怎麼斷集呢,只要你執著有執念有分別相,這就叫集。怎麼叫慕滅呢,滅就是無所住大涅槃,沒有生死,生死即涅槃,這就無所住了。

修六度萬行,修道。這也叫苦集滅道,大乘法。像咱們淨土也是,知苦就是,哎呀,願離娑婆呀;斷集,就是說願生西方淨土中呀;慕滅,就是說不退菩薩為伴侶呀,阿彌陀佛無量光壽,故鄉風月嘛;修道,那就是信願持名,回歸故鄉嘛。所以你看每一個法一開始一定是什麼呀,給他說開示長劫之苦因,繞不過去的。你不要自欺欺人了說,在這兒還想尋找一個快樂無比,幸福美滿,這個永不磨滅的法,沒有。

你看,這一個半小時的講法,如果說從這個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來講的話,一晃眼就完了。如果從聽得煩了,坐在這兒如坐針氈,不斷地要瞄一眼那個鐘的話,為什麼,這也是苦呀。所以說念念不離苦法,念念皆是以苦來入道。

好,今天我們就到這裡,請大家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感恩諸位。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我們要堅固往生的願力

我們要堅固往生的願力,要知道在臨命終時,願力牽引令...

佛教移民學

一、移民佛國回老家 佛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

先超越妄想,才有辦法放下主宰

一個有志氣的修行人,一定追求臨終的感應道交。臨終的...

彌陀聖號妙用無窮

今年元旦,高雄有人打電話給一位佛教徒,那位佛教徒拿...

西方蓮台的「三輩九品」

觀無量壽佛經說。西方蓮台有九品。今略說之。 上品上生...

蕅益大師的淨土思想及行持

現代人欲了生脫死、解脫成佛,則必須依於佛言祖語作為...

凡夫如何能做到至心

問: 凡夫如何能做到至心? 大安法師答: 至心就是至...

落空還不如先執著有

有人問我,佛來佛斬是初學者,還是有禪修經驗的人才能...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把「空性」當成休息站

問: 請師父開示,為我指點迷津。比如今天一整天的塵勞...

參禪打坐應以什麼樣的精神來用功

祖師講: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

職業與信仰有衝突該如何處理

問: 職業與信仰的衝突如何處理?如何學佛? 宏海法師...

如何對待「看不順眼」的人

人是不可以離開群體而單獨生存的,既然要和其他人打交...

這才是最大的財富

在非洲的一個偏僻山溝裡,有一個小村子,四週全是高山...

佛教四聖諦的內容

苦諦的內容 無常變壞的依正二報,使眾生造業受苦。世間...

業的三種報應模式

經說業有三報:一曰現報,二曰生報,三曰後報。 現報者...

凡夫的心與佛陀的心有什麼不同

相似即佛於實相理,相似得見。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

相信了彌陀的功德,才能把名號執持住

相信了阿彌陀佛的名號的功德,他才會去執持啊!執就是...

居士誦地藏經有哪些規定

問: 在家居士誦《地藏經》有哪些時間和空間上的規定...

不變應萬變

道樹禪師,建了一所寺院,與道士的廟觀為鄰,道士放不...

善導大師超越其他祖師,這種說法對嗎

問: 聽有些法師說,善導大師是開宗立教的祖師,是祖...

三隻桶

青年人即將走上社會,為此惴惴不安。臨行前,青年人來...

每一天的觀想

一早起身,就觀想祈禱三寶加持,弟子今天可以過一個快...

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莊嚴

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是一個全方位的展開,這全方位展開...

一天之中如何對治貪瞋癡

我們要知道貪瞋癡它生起的這個次第。好像醫生去幫人治...

【佛教詞典】五香

(名數)密教作壇時,與五寶五榖共埋地中者。一檀香,...

【佛教詞典】果圓滿

【果圓滿】 p0810   瑜伽八十卷十六頁云:云何由五種...

【視頻】妙境法師《健康長壽與無我的關係》

妙境法師《健康長壽與無我的關係》

【視頻】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彌陀佛號亦是咒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彌陀佛號亦是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