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觀經四帖疏

宏海法師  2019/06/02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三講)

好,諸位,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各位法師慈悲,我們聞思講堂的諸位蓮友,在場的諸位居士,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是我們學習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的第三節課。第二講的內容中,我們把皈依三寶,這麼個老調兒,把它又唱了一遍。也跟大家說過說,其實從開始上道到最後圓滿,也就是一個信心、一個皈依心,它這是捆綁在一起的。我們講到剛剛開始這個皈依偈頌,只講了一個頌,「道俗時眾等,各發無上心,生死甚難厭,佛法復難欣。」最後講到這兩句。

大家也明白,其實就是說到我們所謂的學修佛法,真正要把它攻剋的命題,根本命題,佛法的根本命題就是生死。我們現在說說,覺得說,說厭離生死嘛,要了生脫死嘛,要這個走出生死苦海嘛。可是大家,為什麼說生死甚難厭呢?如果說你真的現在,或者說在修行的過程中找到過幾點,說似乎在生死上有點兒撼動,我告訴諸位,最基本的衡量標準,是你曾經不怕死。

如果你還是很溫暖的溫熱的在這個,這種人世間,很舒服的這樣,繼續進行著得心應手很滿意的日子,那麼你在這個上面還沒有動,沒有夠得著。所以這裡講到說「生死甚難厭」,實打實的。什麼時候真正逼著這種出離心,這種空性見,這種利益眾生,覺得相應佛菩薩的這種大慈大悲的時候,那麼你才可能說有點兒感覺,覺得生死也許真的能擺脫。

就像我們現在說,好像說不怕死,不怕死,我這裡講的,不是說你鉚足了勁兒,豁出去,好不容易鼓起足了說,哎呀,反正大不了一死。不是這個勁兒。

不怕死的感覺,真正說在道兒上受用了,把它折合成這個不怕死的時候,他是感覺到生死真的是就像咱們禪宗的大祖師爺們講的:「自從識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生死很輕飄飄的,沒那麼大不了的事兒,要把心相應在這個道兒上,這才叫厭離生死。所以我們說「佛法復難欣」,因為它難信難行難忍難證,處處都是難呀。雖然就在轉念之間,可是它就是這麼難。

所以,下面祖師爺就講了,需要我們建立起來一股力量,發心,相續,精進。怎麼辦呢?

「共發金剛志,橫超斷四流,願入彌陀界,歸依合掌禮。」

特別是這一句,大家作意一下,就「共發金剛志」。你看為什麼在佛教裡面,包括我們今天,大家人多了,這個能量這個氣場就不一樣,法的這個功德就瀰漫開來了,至少在我們人道現前的這個所見中,所以這就是共修的力量。從力量上而言,大家一起發起。你看,為什麼要祖師爺們有那麼多的願文,為什麼要誦經的時候要大家一起來,大眾共同諷誦。

包括我們馬上要打佛七,大家來,一起來,團結在一起,頓超,為什麼能夠頓超,就是能夠互作增上力,能夠達到這樣的金剛效果叫「共發」,這從力量上。當然從心勢,就是心的這個勢態上來講,心勢而言的話,大家發起了這個所謂的「共發金剛志」這個共,是指的兩個,兩個心態。一個,對娑婆的厭離心,一個,對極樂的欣求心,這兩種心完美地合在一起,當這邊的天平下去,厭離心出來了,那麼那邊的天平就高揚,欣求心就出現了,所以它是一體,兩個作用。

這樣的一種厭生死欣佛法,一厭一欣的天合之作,才叫做金剛效果。所以叫「共發金剛志」。

可能諸位法師也有的在受持《金剛經》。大家說為什麼佛教裡邊老用這個金剛來作比喻,這裡說的「金剛志」就是我們的心志、志向,也是用金剛來作比喻的。《金剛經》,金剛所比喻的就是,說我們這個不動嘛,堅固嘛,就像大禪定三摩提一樣這樣的一種金剛不動願力定力。所以為什麼這裡說要「共發金剛志」呀,就我們現在講淨土而言,你不找一個心態,把它調整成一個堅不可摧的一個能量的話,你這個修法修不下去。

你看,你比如說,我們這裡引用一下,比如說徹悟禪師,淨土宗的十二代祖師,他在給徒眾開示的時候就講過,說這個念佛人呀,你要念佛要生幾種心。這個心,你要把它調成一,就是一根筋的這樣的心,才能成就。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堅固地用在一個招數上,來制敵,制煩惱。你看這裡講到的「橫超斷四流」,他怎麼說的,大家來聞思一下。

一個是,「無始以來,造業至此」,就無量劫來我們造業造到今生此世了,還沒有解脫,「當生慚愧心」。這就是一個金剛志,慚愧心。在法財裡邊,你看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在七種法財裡邊也講到,慚愧是一種修道人的財寶,如果缺了這個心力功能,心的功能,你就沒救了。

但是事實上,我們很多時候處於這種沒救的狀態。那怎麼生慚愧心呢?開始學的時候,確實如此,看著這個精進的途中,也覺得還能不斷的相續,可是修著修著確實沒了呀,沒存夠嘛。怎麼辦呢?這個慚愧心的確也是調養的。你比如說,我們要見到人家善知識,有這個教授善知識,比如在座的居士,看到法師有精進的這種修行,苦修大德,那麼見到善知識勇猛精進,自己覺得我這個半吊子,我這又荒廢了這麼長時間,那你要對比一下,激發慚愧心。你看到一個往生的行者,就像前段時間,我微信上還發了,五台山顯通寺的一個老和尚,這個老和尚我去了也常見他,那太不起眼了,簡直是老得也是這個背也羅鍋了,大家都覺得見了,還調侃調侃他。

他既不是什麼方丈,也不是什麼大執事。大家一塊兒出坡掃地,他還拿個掃把還拿個簸箕,還在那兒晃晃悠悠地跟上去。就這麼一位行者,人家走的時候去告假,全寺院裡面還不以為然,這是啥意思,還沒太明瞭,直至那天坐在那兒走了,舍利燒出來一千多顆,才明白原來是這麼一個密行的大阿羅漢,迴向往生西方。

所以見到這種事兒的話,同為道人,我們如此之差,完全沒有把握。包括在座的居士也是,人家也有同修,從來不爭不鬥,和氣,默默無聞,也不顯山露水,那麼最後,一個居士也留下舍利,也能自知時至。所以要調養這種慚愧心。要不然就看看祖師爺們的傳,看看他們的年譜,看看印祖文鈔,虛雲老和尚是怎麼過來的,這樣的話,都當生慚愧心,能發起這個金剛慚愧心也是需要金剛志的。

第二個就講到說「得聞此法門,當生欣慶心。」就是要,簡直說撿漏兒了,得了大便宜買賣了,在我們這個南閻浮提人道裡面,聽到淨土法門。大家要知道,這個從法界眾生來講,不一定的呀。就那會兒跟著世尊,釋迦牟尼佛,佛陀,千二百五十人弟子,他在講《阿含經》的時候,他們根本不知道有極樂世界呀。大家想想,也冤枉了那麼多年。

所以說,你想想說,好像說能聞個此法門,不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也大,這個世間誰不知道阿彌陀佛佛號呀,對吧,但凡學佛,《彌陀經》也會念。可是諸位要知道,這法界眾生來講,十法界,我們就九法界吧,或者說就說六道裡邊,那福報大的,智慧高的多了去了。比我們人道,上面有二十八重天呀,大家想一想,那人家那活法兒,就咱們這水平嗎?八十歲的壽命,生老病死。非想非非想天的天壽有八萬大劫,他化自在天都是想要什麼就來什麼。

那你想想,就這種福德大智慧高乃至神通廣的各種法界的厲害角色,但是大家要知道,他們未必能聽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沒有這個福報呀,這才是真正的福報。所以我也觀想前面海上所有的眾生,今天也同來聽聞這個,它們也是法界眾生,但是未必能夠聽聞信奉淨土法門。我們現在聽到了。

我們有時候覺得說墮到三途裡面眾生不知道有多苦多可憐,大家要曉得,佛菩薩看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繼續這樣停留,這樣樂不思蜀的,他覺得更可憐。在這樣的情狀下,我們能生起,誒,聽到淨土,當生起非常慶幸的,撿漏兒了今天,得了大寶貝,這也是一種金剛志,就是說相續這個狀態。

再一個,你比如說,他這裡講到說:「無始業障,此法難遭難遇,當生悲痛心。」你說我們活得好好的,倒是現在還安穩,可是這個無常也不斷地在顯現,業障嘛每天都在發揮。你想想,大家的吃喝拉撒,這廟裡邊一天,每天三頓,晚上吃的比較少,有的師父們在這個過午。

可是你們在家的同修們,你看看,一天光為三頓飯,要想吃什麼,怎麼做,到哪兒買菜,費多少心思,所以說這就是業障呀。喏,現在我要喝口水也是業障呀,極樂世界喝水還用端嗎?應念即至,水不僅僅不會沉還會往上飄。所以要生悲痛心,不甘心。你比如說,要害怕,真的有可能會下墮地獄呀,落到三途嘛。

這輩子這麼慳貪,這輩子十善業修得這麼差勁,那都要下墮的呀。萬一這輩子,就算聽了淨土法門,剛才說生起欣慶心,萬一往生不成,錯過了,怎麼辦呀,萬一呢?所以說像我們這種說當生悲痛心,這個是需要大家修的。如果說你覺得這樣想一想,能激盪起來自己一直念佛求生的心,那麼你就要刻意地去修。

現在我們漢傳佛教不提倡這個,其實有些法確實是要修的。就是說你要在意識裡面調頻得讓你自己這麼想,想得多了,順理成章,成了慣性了,這樣才能夠上道。這些也是需要一種金剛狀態。

再比如說,第四種說「佛如是慈悲,當生感激心。」大慈悲父,我們講到說四十八願,都是為我們量身定發的。現在看看,諸位在世間你看那個,每天不要其他的,我打個比喻,你看幼兒園,或者小學,乃至這個初中,父母親等在那兒接孩子,幹什麼呀,車開在那兒,有的條件稍微那個,弄的摩托,還沒有個停車的地兒,摩托嘛挪來挪去,就為了守在校門口,幹什麼,接自己的小孩兒。

我們是在上學放學的時候接送一下。這個阿彌陀佛,他是一直在等著,是真的。他不分晝夜,二十四小時,就是無間斷地全情在等著,在接引,在照看,攝取不舍。大家現在就可以作意一下,就是阿彌陀佛就在,是這樣的,我們就修它一把。那當生感激心。

這四種心,慚愧心、欣慶心、悲痛心、感激心。你比如說慚愧心和悲痛心來講,有的人適合這樣,為什麼?他比較悲情,他就要不斷地調整自己,我不對,我得好好修,那麼有些人呢,他這個比較悲觀主義者,那麼正好借這個勢上道兒,你自己體悟,就調成這樣的一種心,念念念佛。

還有一種人他比較樂觀,或者他比較道義,這一類的人呢,當生欣慶心或者感激心。這樣的話,調得久而久之了,就是生悲痛心的這種容易什麼呢,就是說,像頂針一樣,這樣一種精進。那麼生這個欣慶感激心的呢,就像這個「一切恐懼,為作大安」一樣的這種。各種念法不一樣的大家要知道。你像這個生慚愧悲痛心的,就等於說,念念不忘的這種緊迫感的去念。

那麼像這個修感激心欣慶心的,就等於說不忘念念的這樣,自然而然,我很保本兒,很歡喜的,我已經在念了,反正一直在這個念。各種各類。但是這四種心,有一種進入到金剛的狀態,這輩子淨業絕對能夠成就,一定能夠成就。

所以為什麼這裡說「共發金剛志」,用這個金剛來比喻呢。金剛就是有,第一個功能,它有破一切的功能,它堅固嘛。大家知道在佛法裡面講到說,金剛能夠引發無餘功德。無餘,什麼叫無餘呢,無餘地的餘。無餘功德,我們顧名思義一下,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們凡事你留有餘地,或者弄點兒後路,說明你就怕了,動了。我們現在每個人都是有這種後路心的,不敢截斷眾流,有缺口了呀。

如果你的志氣就像這個金剛一樣,它能引發什麼,無餘功德,就是你的圓滿功德能夠體現,所有的剛才的這四種心都能把它發揮到極致,牢不可摧。這樣的話,修行事半功倍。這是一點。

第二個,不但這個金剛的這種比喻,不但說金剛可以破壞一切,反過來一切也破壞不了它,外邊所有的境緣,順境逆境乃至娑婆的這個八風所吹,等等這些違緣逆境,都不會撼動他的信願之心。大家要聽明白,就是這個金剛的信願之心,它就有如此的功用。所以我們這裡要「共發金剛志」,就用金剛來作比喻。是常存不壞的,金剛呢又是透明的無染的,是真正的這個根本真理的一個代表象徵。

大家來看後面一句的話,就是比較專業,叫「橫超斷四流」。橫超這個詞就是給我們點出了淨土的特色,就叫橫超法。在《無量壽經》裡面不是就講過說,「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橫超的這個點在哪裡,我們不能搞錯。橫超不是說等我將來下輩子,或者說我生到一個什麼樣的法界了,然後再回轉。橫超告訴我們的時間點,一定要把握住。一個,這輩子,上至一生,今生此世,下至十念,臨命終時。

大家一定要弄清楚,這個概念非常要緊,要不然我們不知道淨土的妙義在哪裡。就是一個你這輩子把握住了,一輩子盡形壽,就能夠出。另外一個就是說你這輩子積攢的,可能你的福報,善根因緣福德到了,那麼最次最次的,下到臨命終時,十念,乃至一念,跟阿彌陀佛相應了,臨終一搏,也能乘佛願力往生西方。

不管你處於什麼水平往生的,哪怕你這輩子造了好多惡業,臨終一念生起來了,只要你往生了,你的功德跟所有在我們這個世間,比如說開悟了的,證了羅漢的,就剛才講的這個老和尚老法師,舍利燒出來一千顆的,不知道人家的這個功德有多大,你只要一往生,你的功德即刻跟他持平。你就再次再壞再不堪,已經擺平了,一樣的。這才叫做橫超。

因為橫就是相對於豎而言,橫跟豎是相對著。那麼超就是說,一下就到了,我們叫超車,速度快嘛,相對於我們次第,不講次第的。所以大家要曉得,豎出三界,你們特別是諸位居士同修到廟裡,你見過兩邊供的阿羅漢,阿羅漢已經供在,還不在主位上,側位上,那來之都不易呀。一個阿羅漢最快的三輩子,最慢的六十劫才能修成。要到主位上的佛,經過菩薩,要三大阿僧祇劫,百劫的這樣的行願。問題是他中途還遇到違緣,就會退,會退。如果懈怠了就不進了,違緣了就會退轉。

所以說,我們現在講到這個橫超來斷四流,這是淨土的一個訣竅。

為什麼這裡講到的「斷四流」,四流是什麼意思,四流是個概念。一個叫無明流,一個叫有流,一個叫見流,一個叫欲流。這四種實際上就是我們身為一個凡夫,一直存在的,擁有的,貼身的煩惱,貼身的,有的自己也不知道。你比如說無明流是最根本的。現在我們大家長成這個樣子,你這會兒打的妄想,聽的法音,起心動念進行的了別認知,所有的這些,都屬於什麼,生死念,無明流,這就叫流。

因為它讓我們,就這一念,就搞得我們不斷地在這個,就入了這個漂流團了呀,你控制不住了,停不下來了,所以叫流。這叫無明流。像無明流等於說,說實在要出了三界,菩薩羅漢們才開始斷這個煩惱,無明流。這個「有流」是什麼意思,這個就比較,剛才講到的,比較接地氣了,就是指的,「有」是什麼意思,叫「三有」。

大家做功課,不是說「四恩三有盡沾恩」。「三有」就是指的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叫「三有」,又叫三界。因為大家都湊熱鬧,擁簇在這個三界,誰也不想出去,那麼,前生後世,你追我趕,相互作用,然後從因到果,因果不亡,所以叫「有」。

這個因果不亡,它川流不息,就在三界內升沉,六道輪迴,所以叫「有流」。有,沒不了,上一次講的,拔不出來。這個是三界內外的流。還有這個見流,欲流,是指的見思煩惱,這個我們就不細講了。大家如果聽法多的也就知道了。所有這些煩惱在咱們這兒,他得一點兒一點兒地斷,一點兒一點兒地斷。

你比如,三界內斷這個見思煩惱,什麼叫四住煩惱呢?三界內先斷欲界,就我們這個場所,欲界的見惑,再斷色界的見惑,再斷無色界的見惑,再斷三界的思惑,這才能把見流和欲流斷乾淨,跳出三界。再開始斷什麼呢,無明流。三界內的都屬於有流。所以說,從這一點來講,叫「橫超斷四流」,就是一點就點出了說,所有的漸次斷除不叫橫截。只有往生西方彌陀淨土,那麼,娑婆的五道輪迴,六道輪迴以此頓舍了,就叫做橫超。這個大家搞明白,這就叫橫超。

所以說「願入彌陀界,歸依合掌禮。」什麼叫「彌陀界」,由橫超的功德,往生的願力,而得以成功入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就叫入了彌陀界。但是要告訴大家,彌陀界從西到東,就是咱們娑婆世界現前也都能入。怎麼入呢?如果說把目光投向極樂世界,從正報上而言,那就是我們一往生就能夠入這個極樂法會。這是真的。

不是像咱們這兒,還得齋堂,就這麼我得左顧右盼的講,沒個話筒了,還傳不到遠處。極樂世界,人家彌陀法會的話,就是任何角落,任何地上,空中,水裡,全部都在同步,清晰地聆聽彌陀說法,入極樂法會。這就叫「入彌陀界」。

從依報上來講,就是入極樂佛國淨土。比如說你在那兒,可不是我們現在坐這麼一個法座,這都算很莊嚴了。大家在下面過堂,這個木頭還挺不錯的,常住上給請的。可是你要想想,在極樂世界全是無極之體,坐的是什麼,七寶蓮華,全是七寶蓮華。不是說像我們這兒有時候,你看這個水泥蓋的。那天,那兒的電斷了,這兒的燈閃了,一看又生煩惱說,這些現在質量這麼差,沒有這麼一說了。都是在七寶池,八功德水裡邊,都是用七寶莊嚴,不是像咱們這兒還得描呀,畫呀,這已經古建築已經很貴。這叫彌陀界,從依報上來講。

從這個法門上來講,「入彌陀界」是什麼?就是完全投入到四十八願,願願你瞭如指掌,願願能夠對照心性,願願都知道阿彌陀佛必須給我兌現,特別是第十八願。這也叫「入彌陀界」。全身心的仰給他,靠仰給他。

再一個從願門上而言,怎麼叫「彌陀界」?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一個操作?是要我們發願而去,這叫做往相,就是前往的往,這麼一個相狀。發願而去,去彌陀法界,還要乘願再來,這叫還相。不是說真的往生到極樂世界享福去了,還要乘願再來,再回到娑婆世界,乃至有緣的他方國土裡面度化,不忘世上苦人多,這個叫從願門入彌陀界。

當然,講了這麼多,也不一定一下子能入進去,現在告訴大家一個最基本的入彌陀法界,怎麼入呢?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佛號,剛才我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刻就入。一句佛號一稱起來,六字洪名,馬上現前當體就是,不是入了,當體就是彌陀界,當體就是彌陀界。所以這裡說作:「願入彌陀界,歸依合掌禮。」

這裡就講到合掌禮,那我們大家都,但是我也要告訴諸位一下,這個合掌也是有講究的。佛門裡面的合掌,大家要知道身口意,我們說身業,意業,口業。意業,想著佛的莊嚴相,口業,稱誦佛的名號,誦經。這個身業是叫合掌。特別是有的在家的同修,你比如說皈依了,他也沒有穿過海青。

大家你看,我們掌一合起來,馬上這個莊嚴相就出來。一個你的身體不是放浪形骸,二一個你口裡也不會出那麼多的戲論,開玩笑。開玩笑的時候,大家誰見過合掌?除非那些業障鬼,電視上的人學佛門,有時候謗法一樣,以身謗法,毫不知覺,還阿彌陀佛,善哉善哉。甚至一隻手這樣,學濟公。我告訴大家「歸依合掌禮」,合掌禮,它是要表恭敬,正好當胸。你不要太上去了,上去了這樣,有的還蒙著嘴,這實際上是不如法相。

但也不能這樣,有的在上殿做功課的時候,手是這樣子的,就半吊子相。所以,合掌當胸,跟鼻子持平,自己這個角度。中間不要把它瓷實了,拍實了,這是外道法。佛道法的合掌,中間要留一點點餘地,因為佛法叫空法,佛門叫空門,所以是中間是留這樣的合掌。

再一個是什麼呢?表示萬法歸於一心。就是合掌的時候,一端身,你念頭就正,叫端身正念。如果你這個身一不端,你在那裡翹個二郎腿,弄個什麼仙人臥,那這個時候你的心是散的。所以合掌代表萬法歸於一心,不是常有一句話,叫莫向外求嘛。

所以這裡講到的「歸命合掌禮」,那麼就能起到這樣的功用。從心歸命,從身合掌。這是這一句。

下面我們再來看:「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法性真如海,報化等諸佛。」這一句比較簡單了。世尊,這裡特指是釋迦牟尼佛。世尊,他老人家從這個兜率天下降,八相成道,示現在南閻浮提,成佛一場,是我們世出世間所共同所尊崇的根本教主,所以叫世尊。

當然,佛的這種功德在這種時空交錯中,我們擬人了,就是擬得好像,我們活的都是人嘛。現在跟大家說說說,本來沒有這麼多的眾生,無眾生相,自己都是假的,大家都是假的,這假不起來呀。你眼睛一碰,你是你,我是我,活靈活現的,我的不能給你,我給了你,你得覺得我對你好,所以這個現在擺不平。

但是真正佛的法界,就是世尊,我們講到佛的法界,他如果說從,不一定是擬人的,從真理上講,從時空坐標上講,他是一個最光明處。你看,為什麼我們現在有時候把印度的菩提伽耶叫做金剛道場。當時釋迦牟尼佛選擇在那兒成道,他也是有講究的,裡面的密義,我們未必能夠完全知曉。但是大家要知道,就是當時時空交錯的國土,那個最光明處,那就叫世尊。

那麼,在六道輪迴中,這是依有情講。六道輪迴中呀,雖然上到天,下到地獄,苦不堪言,樂不思蜀。但是整個六道輪迴怎麼啟動的?他有染污。世尊就代表六道輪迴他出現的是表法,表的是什麼?是最清淨處,最光明處,最清淨處。那麼六道輪迴中,我們活成眾生,眾生眾生,就是眾生念頭生煩惱啊,在這個熱惱苦海中。

你看外面,今天又下雨,北京來的同修參加佛七,還覺得這兒,他說,法師,這裡比北京還冷。我說,是的。我們這個世界就有冷有熱。為什麼?熱,就是熱惱呀,冷就是逼迫呀。你看,這進來空調一吹,吹的我又難受,又出汗。所以怎麼調也調不對。這就叫做熱惱苦海中。佛,世尊,代表最清涼寂靜處,這叫世尊。

所以總歸就是,世間中是無上的,叫世尊。出世間中,無等的,大家念《心經》說「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無等是什麼意思?就是跟他並齊的都沒有了,獨此一尊,所以叫世尊。

特別給大家,在座的居士同修們說一下,有時候我們也會覺得說,說釋迦牟尼佛,那不是說還有藥師佛,有彌勒佛,說也都會在咱們這個世間。這是一個基本的常識,以後判斷你會不會認法認人。什麼意思?就是在釋迦牟尼佛作為教主,我們這一段的佛法中,任何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任何其他佛來了,只能示現作菩薩,最高是菩薩,要麼就是凡夫,他絕不可以說自己是佛。

如果他來了示現說,我也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我也是佛,比釋迦牟尼佛還厲害,三世諸佛。我告訴諸位,你一聽這個,趕緊離開他,魔頭出現了,邪知邪見。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這個,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中,只有這一尊佛,所以叫世尊。彌勒佛成佛,要在他龍華三會的時候。

那麼過去,比如說迦葉佛,他在這兒作佛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不來的,迦葉佛叫世尊。燃燈佛也是這樣。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像阿彌陀佛,雖然來娑婆世界接引,你看他就站一會兒。阿彌陀佛的像都是站著的,他站一會兒就走了,知道吧,他把你接著,馬上轉身就走,他不在這兒當教主,他在極樂世界作教主。這叫世尊。所以這裡講到的世尊,就是指的釋迦牟尼佛。

「世尊我一心」,這裡講到的「我一心」,就是對於三寶的心,念念相續的皈依,沒有其他雜想,這樣一心一意的。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什麼叫歸命?有時候我給念皈依的時候,說念皈依,皈依,有時候把皈依說成歸命了,嚇了一跳。說歸命,這是要我的命嗎?歸命,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南無,也就是皈依的意思,也有發願,也有迴向的內涵。為什麼這裡,祖師們把它寫成叫做歸命,是因為我們有心的眾生,就是你還在三界內執著的眾生,最怕的就是死,所以他是把活當成寶的,把這個命當為寶,人命關天嘛。

不是常說人命關天,說什麼舍得一身剮,能把皇帝拉下馬。就說明命是最尊最貴的,連命都不要了,就豁出去了,沒什麼怕的。所以正因如此,咱們人道裡面叫做以命為寶,叫命寶。這個人裡邊,一切寶中,命寶第一。所以他這裡講到了歸命,就是指的什麼呀?去向,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但凡是一個所生的眾生,他最重的莫過於命為先。

所以他把這個最尊貴的命寶歸向於三寶世尊。所以,像善導大師,這裡他已經得到不壞信,就是他的信心沒人能夠壞得了。我們現在的信心的話,你可能在這兒聽我講一下,哎呦,覺得好,很激情,慷慨激昂地,就把你的信心調出來了。等回去一下就跟氣球紮了一根針,呼地又沒了,壞掉了。善導大師得的信心叫不壞信心,這也是剛才我們講的金剛智的一種。所以說,他盡自己所尊貴之命歸向三寶,叫做歸命,歸命。

另外一個,歸命是指什麼意思呢?大家皈依的時候,都聽過一句話,叫說你能否,受戒的時候說,能依教奉行否?說能依教奉行。這就是歸命的意思。把諸佛所說的教法,就是我們的法身慧命,叫教命。所以,我有時候想一想,雖然說自己這個凡夫僧講法,照著說,我也覺得尊貴無比,很難得。

為什麼?因為我是把佛的教命,這是我們法的命脈啊,我不斷地說啊,我的舌根在演這個法,大家的耳根在聞這個法,那麼這種因緣和合中,這個就叫正法久住,知道吧。我們看的是世間的書,聽的是流行音樂,那麼就叫做輪迴不息啊!所以就看你往哪歸,往哪順,這就叫歸命。所以說,命就是指的諸佛的教命,法命。那麼,善導大師敬奉如來的教命,來傳揚開來,弘法利生,就叫「歸命盡十方

為什麼叫歸命,最後說命是誰呢?歸的哪條命?歸什麼命?歸永不死之命呀,無量光,無量壽的命,這才是這裡的本意,真意,其實就是皈依阿彌陀佛,上次我們說了。那麼,阿彌陀佛他的這個因緣很廣,跟十方三世國土都有因緣,所以說「盡十方」,就是指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代表,也不妨礙阿彌陀佛法界藏身。

諸位法師,特別是跟著功課的居士們你也聽到,每天下午就是念到這個緊急關頭,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所以就是歸這個盡虛空,遍法界,眾生無邊,心行無邊,願力無邊。那麼故以,因為像諸佛這麼慈悲,眾生這麼受苦,借這個法,借這個皈依的願力,把諸佛的慈悲跟眾生的苦海,把它給銜接起來,度化十方,這就叫「歸命盡十方」所以,大家看這個法多妙呀。有無量的義趣,只要你理解對了,想對了,相應了,信心增起來了,就對了。這就叫「歸命盡十方」

「法性真如海,報化等諸佛。」又看到這兩個字了。我們每天功課裡面都念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但是這裡是兩重意思。這裡的「法性真如海,報化等諸佛」是指的什麼呀?法性就是指的法身佛,報就是指的報身佛,化就是指的化身佛。所以,這裡其實指的說,歸命了十方諸佛以後,特別又提煉出來說什麼呢?皈依法,報,化,三身。

如來有法身的。大家能認出來自己的法身嗎?法身在哪裡?為什麼見不著法身?法身他是週遍的,遍一切處,無所不在的。但是為什麼我們現在見不著?就是因為你在了白華庵了,你都在不了普濟寺,你入不了這個法境,破不掉這個執著,我執嘛。所以說,所謂的法身,其實就是咱們講的清淨心,自性清淨心,什麼真如佛性,我也常講過了,什麼如來藏,這些都是一個意思。

報身就不一樣了。報身就是我們修這個六度萬行,修得這個果報現前了,非常莊嚴,比如說在色界之頂,現的是圓滿報身相,或者說在這個,一種說法啊,還有說,一般就是實報莊嚴土裡邊佛的報身。那麼,化身就是指的千百億化身。報身是以修因功德為身。化身是以因緣為身,就是諸佛菩薩啊,他真的會變化。

你比如說,跟這個鬼有緣,他趕緊就到鬼道就化一個鬼,而且這個鬼就是在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中,不斷地給他化現,離開這個他也是空空的。人道裡面有緣度化誰,那麼他就會化現成人,真的是一個人。什麼樣的緣,他就應這個景,這叫做千百億化身。

報化等諸佛,法性真如海。這裡為什麼老用海來作比喻呢?因為海就是大、廣的意思,不可思議嘛。而且還有一個,你看我們,比如大家從龍灣這兒走,剛開始是什麼,只能沒腳,對吧,過一會兒到膝蓋,再往裡走到腰,你再走到脖子,你再走走試試,就把你給淹沒。

所以它還有一個什麼功德呢?越來越深,就代表我們修學佛法呀,所修的信心越來越深,所證的證量越來越深,所發的願力越來越深。你的心跟佛法的心交涉在一起,相應得越來越深,就成就。大海有很多的功德呀。你比如說,它的純潔無染。為什麼?大海不受死尸的,人的尸體,死了,漂在海里,它給衝到岸上來,它不會納受死尸的。大海里面寶貝很多,所有的什麼江,湖,小溪,只要你匯到大海,全部是一個顏色,一個味道,這也是海的功德。所以才這裡講「法性真如海」

我們有時候聽到一個老和尚往生了,噢,說他色身融入法界了,其實就是融入到法界真如海,就這個意思。

這是我們講到了皈依佛寶,這裡講到三身。法身也罷,報身也罷,化身也罷,是指的佛寶的三身,皈依佛寶。

下面開始就是皈依什麼呀?僧寶。皈依僧寶,大家來看,「一一菩薩身,眷屬等無量。」第一句是正說僧寶。你看這個善導大師,我們,特別是在座的法師們,我們也有時候寫一點,說一點,相應一點。善導大師這位老和尚,特別有一個可怕的勁兒,就是認真法。你想想,他是有大神通,大智慧的再來人,阿彌陀佛給他夢裡面指授他怎麼寫這個著作,都這種地步了,他念佛念得一絲不苟,做事做得極其認真。

你看他這裡寫的,就看出來老人家的風格,「一一菩薩身」,他不像我們說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菩薩,聖賢僧。「一一菩薩身,眷屬等無量。」他要怎麼樣呢,要一個一個去歸命禮的。所以跟大家講,像我們,你得看你自己的觀力怎麼樣。你比如說,我們在念八十八佛,或者自己懺悔的時候,你的心只能夠針對一尊佛,一再變,一挪,你可能心就亂了。

但是有的人,他的心能夠攝持得住,他就一尊佛,他馬上一尊佛,一尊佛,他心不亂,然後一尊又一尊,就是各個佛,他各個禮,或者他觀想自己的一身,化作無量身,去十方國土裡面去禮每一尊佛,這也是一個心量,這樣這種訓練。你看這裡善導大師,人家就認真,「一一菩薩身」,還有講包括他們的眷屬,因為菩薩嘛,有上首菩薩,像大家常迎請什麼,一說,一心奉請,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什麼諸大菩薩,這些都屬於上首菩薩,他們都有眷屬的。

你去五台山,文殊菩薩有一萬眷屬常繞清涼,普賢菩薩他有無數的眷屬都跟著他做這個大行。

所以這裡講到的「一一菩薩身,眷屬等無量。莊嚴及變化,十地三賢海。」「莊嚴及變化」很簡單,莊嚴就是指菩薩和他眷屬的身相莊嚴,國土莊嚴,正報依報莊嚴,就是好看,攝心。你真正到了那個真正給你顯現的時候,我們現在有時候天上顯個瑞相,都哇哇地直叫。

去南海觀音拜一下,三十三米高,哇,頭一仰,都覺得莊嚴無比,那真正要是登地的報身菩薩來了可不是這樣子的,嚇死你了。「莊嚴及變化」,變化是指的菩薩的神通妙用。像文殊菩薩他能厲害到什麼程度啊,他不要說把地球了,他把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他能給你揉搓著噌地就扔到十萬億外,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眾生毫不知覺,不知道在三千大千世界外還發生了這麼個事,還以為坐在白華庵在過堂,在打佛七,實際上已經在那兒呼嚕嚕地轉了十萬八千都不知道,這就叫神通。

不要說菩薩的神通了,羅漢的神通都大到什麼地步啊,就直接,你比如說從咱們這龍灣穿進去,能從哪兒出來呢,就直接從美國的夏威夷就出來了。上山入海,火裡進水裡出,這些都是小菜,神通妙用,為什麼,因為他達到這個妙用。現在我們這個妙就用不起來,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地位不夠。

大家看到他這裡講的歸命的地位是哪些人呢,哪些菩薩呢,「十地三賢海」。諸位居士有知道什麼叫做三賢的嗎?有沒有知道的?每天功課上說什麼,「河沙餓鬼證三賢,萬類有情登十地。」這是指的什麼?你從準信開始初發心修行,四十年的媳婦才能熬成婆,如果加上十信位,五十年的媳婦才最後成佛。

這裡的三賢是指的什麼呢,菩薩發心開始有一個叫十住,十住就是住下來的住,這是前十個位次,還有一個十行,修行的行,還有一個十迴向,這三十個位次,就是這三十個官銜,法界的官銜,就叫做三賢,三賢位。那麼第四個位叫十地位,就是從登初地到十地,我們常講的登地菩薩,像觀音菩薩文殊菩薩這樣的地位已經把十地就登完了,就差一點點了,最後一地,差那麼一點兒,待會兒我們會講金剛道。這就是指的是「十地三賢海」。

修行有這麼一個位次,這就叫賢聖。所以這樣的僧寶,你看很有意思,他為什麼是先說的十地,後說的三賢呢?大家有看出來了沒有,其實三賢的這個本事是沒有十地大的,三賢如果說配在天台教下來講,三賢都屬於什麼,還屬於有的甚至是凡位,還是外凡位。那為什麼這裡先說三賢,後說十地呢,先說十地,後說三賢呢?

就舉例我們皈依,《四十二章經》裡面講過,說我們供養,說供養一惡人,不知道供養多少惡人,不如供養一個善者;供養多少善者,不如供養一個修行者,供養不知道多少個修行者,不如供養一個,就是羅漢不如辟支佛,辟支佛不如菩薩,菩薩不如佛。最後說,供養所有的還不如一個無修無證,就是徹底證空性的這樣的,這也是一個修行的次第。

那我們皈依也是一樣,要從最高處往下皈依,先皈依佛,再皈依深位的菩薩,就是十地,當然也要皈依三賢菩薩,哪怕他是凡夫僧,那麼我們還是要這麼多的僧寶裡面先歸上位,再歸下位,如此僧寶廣大如海,叫做「十地三賢海」。我這麼講,居士們能聽明白嗎?會走神嗎?是不是空調太大了,犯睏。

大家再往下看,這些都是知識,但是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否則後面講的你搞不清楚了。什麼叫做「時劫滿未滿,智行圓未圓」。什麼叫「時劫滿未滿」。剛才講到了。就是你媳婦要熬成婆要三十年,要時間到了。熬中藥,要一個半小時熬到了,它才能成湯藥,光開始泡一下是不起作用的。

所以這裡講到的時劫滿未滿,到底成佛路有多長,三大阿僧祇劫。剛開始修還比較容易,為什麼容易呢,你看,你比如說這裡講到的三賢位,從十住十行十迴向,乃至證到初地了,一大阿僧祇劫。登地以後就比較難修了,從初地到七地要第二大阿僧祇劫,要佔一樣的時間量。從八地到佛,七地以上八地到佛,是第三大阿僧祇劫。

所以告訴大家,修行是越高越難越險。但是往生就不必這麼艱辛了,可是往生也需要這個信呀。《起信論》裡面講到說,一個行者光把信心修圓滿了,就是你的信心真的信佛了,信三寶了,別人說有沒有三寶,佛法真假,你都不會動,徹底金剛了,要一萬劫的時間,才能把信心修圓滿。所以大家要知道,我們能夠在這個份兒上能聽到淨土,還能夠生信心,你也是過去也不知道多少劫才修來的呀,你不敢小看自己,不敢小看自己。這叫「時劫滿未滿」。

「智行圓未圓」,滿未滿就是你的三大阿僧祇劫,有的滿了三大了,有的滿了兩大了,有的滿了一大了,甚至有的還連一大都沒有滿,等等諸如此類,就是不管你修到什麼地步吧。那麼「智行圓未圓」是什麼呢?時劫滿未滿是從時間上講,智行圓未圓是從你的證量、你的德行上講,就是你過五關斬六將,你過了多少關,身經百戰。

什麼叫做「智」呢,般若波羅蜜,空,看破放下,不執著,這就叫般若波羅蜜,這就是智慧。所以《心經》裡面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經》也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還有《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都是講的空性,都是講的佛法的智慧,所以叫智。什麼是「行」呢?六度,六度聽過吧,六度的最後一度,是我們剛才講的智,般若波羅蜜。

但是六度的前五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一樣都不能少。你在這樣的一種世界裡邊,把這個本事給練出來了,才叫你的行滿了,智滿了。所以叫這裡講「智行圓未圓」。

那麼當然我們講到這個六度了,大家也都知道一點,六度總講到,第一個就是佈施。好像是一說起,哎呀,特別是專業的同修們,他會說知道六度,六度是,前五度是足,走路,般若是眼,是核心,前五度是輔助的,般若是為導,根本核心。然後有的人就注重這個,就開始講般若波羅蜜都是空性,就不去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了。就光這個招,就是這個認知上,就不知道有多少人。

所以我今天要告訴大家,縱然前五度屬於行,第六度屬於智,智慧般若,但是你的前五度不到位呀,般若永遠出不來,導不了。你什麼時候身經百戰,前五度練出來了,行到圓滿了,那麼你的智慧也自然圓了,所以叫「智行圓未圓」。雖然智在前面,可是必須由行來保障。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佈施也是這樣的。你說佈施說舍,咱們這現在,我說最,為什麼有放生這一個法門呢,我說人嘛,人最難舍的就是財,最害怕的就是斷命。

所以放生正好用最難舍的財,救這個眾生最害怕斷的命,是非常划算的。可是問題是財難舍呀,咱們最直接的就舍錢來講,佈施,一開始還覺得過去有點善根,能拿點兒,最近生意也不錯,家裡收入還可以,那就拿點兒吧。從開始心疼,忍一忍過去了,拿點兒,慢慢善根隨著這個顯發。可是拿著拿著,久而久之,他就有點兒煩了,說老這樣,就是用這個舍錢嗎?這個時候往往舍心,如果進入良性循環的話,你的舍心會越來越大,福德會越來越大。

可是如果你的格局,這個舍心沒有大,舍的最後就舍不下去了。或者說你舍的格局大了,舍得盡情了,那麼開始慢慢地一直堅持做,堅持做,還能不退這個心,不被別人這些雜染的這種語言給你攪你的耳朵,說是這麼回事,突然間就退了。大家要嚴防自己的心,真的會突然退。

我自己也常放生,這個心說退就退,而且一退它就包住裹住,你就怎麼撬它都撬不開。所以說不敢讓退,那麼自然而然你行得久,為什麼叫行佈施,叫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呢,觀音菩薩,觀自在,你行得久了以後,你自然而然就不當回事了。不當回事的時候,又容易退,為什麼呢,又覺得沒意思了,我老這樣佈施,那三輪體空嘛不是說,那佈施我還這麼執著,算了吧。又錯了。

一直堅持,一直堅持,堅持堅持得很自然而然地把它不當回事了,還一樣認認真真地做這個事的時候,就叫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叫智圓滿。但是問題是你這個離相怎麼離呀,你必須從有為的心上慢慢地去斷,去拋,去棄。你光坐著一分錢都沒花,你在這說我佈施不執著,那都完全是屬於吹牛。當然說我們有的人修得不錯,到了這個地步還可以。

可是你要知道,這個「智行圓未圓」,你再說佈施,佈施要舍徹底。現在我們世間法好像舍得差不多,財色名食睡,反正有的能舍,有的能不舍。現在我問一下大家,特別是諸位居士同修,我說信仰,這個也是假的,你敢不敢舍。說信佛,前面講了這麼多皈依三寶,現在我說,信仰法,這個執著法也是假的,你要舍掉。哦,嚇死了,我自己說的時候就心裡有餘悸,知道吧。

為什麼呢?你說我好不容易才學佛,我們好不容易才三皈依,好不容易受五戒,還能受個八關齋戒,吃齋,誦經,做功德,等等這一套體系,好不容易算是個學佛修行了,突然間最後他讓你咵地一下子也得扔,不敢舍呀。可是問題是你不敢舍,你就到不了這個智圓的地步,所以《金剛經》裡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當然我們今天這是算是什麼呀,吹牛一下,真正不敢到那一地步,因為你自己現在行還沒滿,為什麼,你的智還沒滿。所以不管是,這是就佈施而言。那包括持戒來講也是,一定要拚命地盡量不能幹的就不幹,想起來止住就止,過失完了趕緊懺悔,這樣的話,這也算是一種說不斷的一種精進吧。這是指的「時劫滿未滿」,從時間上論。這個「智行圓未圓」,從功夫上得,兩頭入。

下面開始又是什麼,「正使盡未盡,習氣亡未亡。」正使講起來好像還聽得少,習氣大家總聽過吧?那誰能說一下,各位居士,什麼叫習氣?什麼叫習氣?習氣用最直白的話來講就叫慣性。我們佛門裡面也有一句逗趣的話,說你點香摳腳,養成慣病了。慣性知道吧,陋習,不管陋習好習,它就叫習氣。

這裡講到,我們來看,「正使盡未盡」,是指的,正使是相對習氣而言,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四種煩惱,四種煩惱不包括前面講的四流裡面的無明流,就是指的見思煩惱,三界的見惑和思惑。為什麼叫正使呢?因為它是作為主旋律,正牌的核心力,驅使眾生流轉到三界輪迴的一個力量,所以叫正使。這裡講到的「正使盡未盡」,說你有沒有把見思煩惱斷乾淨,有沒有出三界,出了的,沒出的,都在其中。這裡講到的「習氣亡未亡」,什麼叫做習氣呢,就跟大家就是說,就是你留下的習慣,餘味。

為什麼說裝酒的瓶子,你比如說我們裝酒的瓶子,雖然你把這個酒都倒淨了,又用開水涮了好幾次,可是你把瓶子湊到鼻子上,聞到什麼,還有酒味在,這個味就叫習氣。你放香的一個桶,我們點香上香,那麼這個香桶不是香,對吧,但是它的香點完了以後,把所有的香都抽出去了,這個香桶還會散發著香,這個就叫習氣。

所以為什麼佛陀世尊的弟子,當時你比如說有一個叫牛呞尊者,知道吧。牛呞尊者,因為他以前諷刺挖苦一個聖僧,說他吃飯,老了嘛,說像牛嚼東西一樣,沒牙了,不是嘴這樣吧唧吧唧地吃嘛,他笑話他,結果受了果報了,五百世做牛。五百世做牛以後,受牛報受完了以後,又出來了,又碰到釋迦牟尼佛,還出家,還證了阿羅漢果,成了聖人了。

大家要知道,就是說他的正使已經盡了,沒了,但是他吃飯也跟牛一樣,是在那兒,牛的嘴巴不是就來回嚼嘛,咬一口就這樣來回嚼嚼嚼,那麼這個羅漢他吃飯也跟牛嚼一樣。逼得釋迦牟尼佛都沒辦法了,為什麼?害怕別人看弟子這樣的,誹謗三寶說出家的這些所謂的聖人還是這個樣子。最後把他遣發到天上去,受天人的供養,天人有智慧有福德,不會嫌棄他。所以就叫牛呞,又叫天供第一,《彌陀經》裡面有。這就叫「習氣亡未亡」,還沒有亡。真正習氣要亡,得到成佛。

這個習氣也真的是非常有意思,大家要感受一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習氣,但是我們現在身在其中不知道,我做個比喻你就知道了。比如說,咱們再說到錢,我們非常大家都貪財,喜歡錢,這是正常的。那麼貪財的時候,你比如說我們見到錢了,哎呀,人民幣,見到這麼一沓一沓的,馬上就眼圈發紅,心跳加快,覺得就是,覺得有反應了。

那麼這個時候你想到見到錢,想把這個錢拿過來的這個心勁兒就叫煩惱,就是這裡講到的「正使盡未盡」的正使。可是你一直這樣慣性地見了錢就想拿過來,見了錢就想拿過來,慢慢養成了什麼慣性,就是見到錢,不容分說,不管是非對錯,馬上下意識地就想拿過來,這個時候這個勁兒就叫習氣。

所以佛陀的弟子羅漢裡面確實都有習氣。你們知道阿難,還有一個阿難陀,就是難陀,難陀也是佛陀弟子,是釋迦牟尼佛用方便善巧把他從家裡騙出來,給剃度了。家裡騙出來剃度,為什麼呢,他的媳婦非常漂亮,他就舍不下他媳婦,世尊讓他出家,他什麼都可以,就覺得他媳婦漂亮。結果釋迦牟尼佛就去他們家去托缽,托缽呢,媳婦就讓他給釋迦牟尼佛盛飯,佛說那你得把缽給我托到,跟我回到精舍去。他特別怕老婆,老婆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說等這口痰幹了,你就得給我回來。釋迦牟尼佛把他,帶走了以後,他想回去,佛就一直把他捉拿著,他走遠了,佛陀就在跟前顯現,他回不去,不好意思。

最後佛為了度化他,把他帶到天上去,哇,見到天上的天女漂亮得不得了,說你還覺得自己的媳婦漂亮嗎?說太丑了,跟猴子一樣,看都不能看了。這是難陀呀。後來又把他帶到地獄,那個獄卒正在點油鍋,點油鍋,鍋還沒有開,很多油在裡邊,下面的柴火,說為什麼不快點加柴讓它燒開了。說不急不急,說現在難陀還在人間,他現在正在出家,為了上天他才出家持戒,等他上了天以後,跟天女娛樂,享慾望享完了以後,那會兒再下墮的時候,這個油鍋開了正好。

一下子把這個難陀嚇得趕緊修行,再也不想生天跟天女去談情說愛了,最後一心一意修得果然證果了,證了阿羅漢。可是大家要知道,證了阿羅漢,還有一個習氣,什麼習氣呢,因為他生生世世酷愛美色,好色,所以這個習氣導致他陞座講法的時候,就是整個這個現場聽法會的,雖然說男眾女眾都有,他一開言吐語,馬上目光先投向女眾,這是他的習氣。

你看我也有一個習氣,但是我就左右是平均的,左一下右一下。難陀他這個習氣是他講法登座的時候,先看女眾才開言講法。大家要知道,煩惱好髮現,習氣最難斷,所以我們真的先了生死是斷煩惱,慢慢還有漫長的時間去斷習氣,叫「習氣亡未亡」。

後面又來一句叫做什麼呀,「功用無功用,證智未證智。」這又是從什麼地步講呢,這個就嚴格要求了,這是從登地的菩薩講。那我現在講一個什麼叫做「功用無功用」,我跟大家說,功用,就比如說你今天要做點佈施供養放生,我那天智通法師我們一起放生的時候,我還心裡說,因為放生的時候,不是有一些淨資是計劃好的嘛,今天拿去放生,這個心已經發出去了。

那發出去稱的時候有一些活物它今天過量了,知道吧,過量了,你說,這一缸魚把它稱完了,那一缸放在那,心裡不甘呀,說一樣的命,你說你就舍不得幾個銅板就把它放掉了,救命呀,你不是號稱放生,什麼無畏施嘛,行觀音菩薩之道嘛。可是這個時候覺得說,海魚太貴了,你們知道吧,我們原來在大陸放,鯽魚很便宜,七八塊錢一斤,海魚四五十塊錢一斤,這一筐稱出來,哎呀,心裡算了一下,又把千八百沒了,稱兩筐又把千八百沒了,一不小心就超支,四五千就沒了,又透支了,沒錢了呀,心疼了,知道嗎。

心疼了,怎麼辦,就得想,到底錢是真的呢,還是今天救命的功德是真的,好像我們今天救命的功德看不見摸不著,錢嘛,吐沫一蘸,叭叭叭一數五千。但是大家要琢磨一下,到底什麼是真的,什麼划算。誒,所以當時就是要刻意這麼想一下,心咵地就開了,智通法師給我一開示,我馬上也就心開了,這個心就發出去了,這就叫做「功用」。

為什麼?因為你刻意地翻江倒海作意了一番,就是起心動念這樣,怎麼樣呢,刻意了一番。「無功用」是什麼呢,就是這種慈悲心修得確實是已經很高了,見到了,不要說有錢沒錢,就跟永明延壽禪師一樣,放生放得把他自己公款銀子他都給放出去,還很高興,不容分說,不假思索地放,有多少放多少,心裡非常歡喜的,一點都不打咯噔說這錢今天花誰的,夠不夠,不想這些了,這個就叫做「無功用」。能聽明白吧。

所以這裡講到的這些賢聖僧們說,時劫有沒有滿,智慧行持有沒有圓,煩惱有沒有斷盡,習氣有沒有烘乾,最後說他證到這個地步了,那麼他修的一切六度萬行是刻意的呢,還是已經任運自如了,都不一樣。那麼具體說,菩薩之間功用刻意和不刻意,自如有什麼樣的差別呢,那我們今天時間到這裡了,下次繼續在第四講的時候《觀經四貼疏》再講這個。

那特別是要給大家通知一下,就是以後我們的《觀經四貼疏》,聞思講堂、淨土大講堂的這個課程就暫固定放在初一十五,初一十五半月一次。那麼因為今天是二十九,是因為初一開始我們要打七,那麼等到二月十五的時候是第四講,大家特別是在看直播的同修也記住,不是下個月初一,二月初一,幾天以後就是第四講,是十五第四講,然後三月初一是第五講。

那好,大家一起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隨喜大家,感恩諸位。

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我們要堅固往生的願力

我們要堅固往生的願力,要知道在臨命終時,願力牽引令...

佛教移民學

一、移民佛國回老家 佛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

先超越妄想,才有辦法放下主宰

一個有志氣的修行人,一定追求臨終的感應道交。臨終的...

彌陀聖號妙用無窮

今年元旦,高雄有人打電話給一位佛教徒,那位佛教徒拿...

西方蓮台的「三輩九品」

觀無量壽佛經說。西方蓮台有九品。今略說之。 上品上生...

蕅益大師的淨土思想及行持

現代人欲了生脫死、解脫成佛,則必須依於佛言祖語作為...

凡夫如何能做到至心

問: 凡夫如何能做到至心? 大安法師答: 至心就是至...

落空還不如先執著有

有人問我,佛來佛斬是初學者,還是有禪修經驗的人才能...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把「空性」當成休息站

問: 請師父開示,為我指點迷津。比如今天一整天的塵勞...

參禪打坐應以什麼樣的精神來用功

祖師講: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

職業與信仰有衝突該如何處理

問: 職業與信仰的衝突如何處理?如何學佛? 宏海法師...

如何對待「看不順眼」的人

人是不可以離開群體而單獨生存的,既然要和其他人打交...

這才是最大的財富

在非洲的一個偏僻山溝裡,有一個小村子,四週全是高山...

佛教四聖諦的內容

苦諦的內容 無常變壞的依正二報,使眾生造業受苦。世間...

業的三種報應模式

經說業有三報:一曰現報,二曰生報,三曰後報。 現報者...

凡夫的心與佛陀的心有什麼不同

相似即佛於實相理,相似得見。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

相信了彌陀的功德,才能把名號執持住

相信了阿彌陀佛的名號的功德,他才會去執持啊!執就是...

居士誦地藏經有哪些規定

問: 在家居士誦《地藏經》有哪些時間和空間上的規定...

不變應萬變

道樹禪師,建了一所寺院,與道士的廟觀為鄰,道士放不...

善導大師超越其他祖師,這種說法對嗎

問: 聽有些法師說,善導大師是開宗立教的祖師,是祖...

三隻桶

青年人即將走上社會,為此惴惴不安。臨行前,青年人來...

每一天的觀想

一早起身,就觀想祈禱三寶加持,弟子今天可以過一個快...

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莊嚴

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是一個全方位的展開,這全方位展開...

一天之中如何對治貪瞋癡

我們要知道貪瞋癡它生起的這個次第。好像醫生去幫人治...

【佛教詞典】五香

(名數)密教作壇時,與五寶五榖共埋地中者。一檀香,...

【佛教詞典】果圓滿

【果圓滿】 p0810   瑜伽八十卷十六頁云:云何由五種...

【視頻】妙境法師《健康長壽與無我的關係》

妙境法師《健康長壽與無我的關係》

【視頻】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彌陀佛號亦是咒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彌陀佛號亦是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