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觀經四帖疏

宏海法師  2019/06/0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八講)

好,各位,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居士同修,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是我們講《觀經四帖疏》的第八場,第八課。我們常講到,所謂佛法,有正法像法和末法時代,幾乎也一直在提醒各位行者,說我們現在身處在末法時期。實際上,所謂的正法像法末法,它也是週遍的。你比如說,我們常說到正法時期,說解脫堅固,解脫的人多,聖人多。

所謂解脫,就是不為生死所繫,解縛,沒有執著,徹底放下,這就是代表著正法。那麼像法時代,就是指的大家都在提倡,要好好學修,要讀誦,要禮拜,要聞思,要禪坐,這些其實就叫像法時代。因為確實解脫的開始少了,真正意義上的解脫。那麼末法時代就是不好好學,好吃懶做,不把學佛當做正事兒。我們常就是這麼說。

實際上跟大家講,就是說我們一天呀,念念之間,每個人的心地上,時時刻刻都在這個三個法時代給穿梭,起落。同樣,大家今天坐在這個法堂上來聽法呀,亦復如是。你如果能夠隨文入觀,能夠相應這個正法,這就叫正法,你當下你就處在正法。如果你依文解義,這樣過了一遍,就叫像法。你坐在這兒,抓耳撓腮,心猿意馬,那就叫末法。如果你聽了半天,什麼都不相應,還生起一肚子邪見,誹謗心,那這就叫滅法時代。所以我們當下念念中,其實都在,就看你怎麼來相應和受持這個法,「我今見聞得受持」。

那麼諸位,我們在上一講的時候,正好講到說,善導大師講這個《觀無量壽經》,說這是誰說的,是佛金口宣說的,真實不虛的極樂世界,真實不虛的淨土法門。再講到是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人說的,說在王宮裡,為這個王族,老國王,太后,宮女,為他們說的。我們上一講的時候,落腳點就是說,雖然說在這麼高級的地方,給這麼高貴的人講,實際上,就離不開一個苦字。在苦處所說,為苦人所講。

今天開始我們進入到第十頁的第五個版塊,就是「料簡定散兩門,即有其六」。大家知道,下面的內容開始,才是善導大師以這個正法眼說淨土藏。就是他才真正把這個獨到的講經的相關,獨到的利益相關,給它判定出來。此前我們對於經典的內容判別,整個所有的講這部經的人呢,都不是很清楚,或者說不是很到位吧。

你比如說,因為在《觀無量壽經》裡面一共有十六個次第的觀法。觀法呢,前十三觀屬於叫做定善,我們前面介紹過了,後三觀呢,屬於散善。但是大家籠而統之都認為說,當時韋提希夫人去見到釋迦牟尼佛,她要給他說,你教我怎麼修行,我要往淨土,不想在這兒活了,受不了了,兒子都要殺我。那麼,她就向世尊請法。

但是世尊非常慈悲巧妙的是,應著韋提希請法,他不僅僅說了韋提希所請的針對性法,他把韋提希乃至我們這個世界所有的眾生,根本意識不到有這麼殊勝輕易的法,也給它帶了出來,就是後面的三觀。但是,別的大德法師在講這部經的時候呢,沒把它給釐清,可以這麼說。這是我們學習《觀經四帖疏》最為核心的部分,就是這部經典裡面的後三觀,是無問自說的,無問自說的。

另外一個就是說我們修法呀,一般人都就是說覺得一定要修到一個其他人所不到之處,就像這前面的十三觀,一般人很難能夠修法入定成就。但是後三觀呢,就是完全沒有絲毫的定力功德,你只要還有善心,能夠做點善事兒,真的迴向往生,就是在你的修行中,你只有修福,你連一點兒慧都沒有,這個慧不是我們所說的聰明,是佛法裡面講的智慧,你完全沒有,但是也屬於往生資糧之善,就是說,這就具備了往生的條件了。大家一定要把這個,不管我們,因為說實在的,聽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呀,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他能把這部經典解釋得如此透徹,簡單到如此地步,一般人就吃不消了,大家知道嗎。所以我們在聽的時候,你要用你的慧根,看看你敢不敢承擔。

大家看一下這裡的論文,前一段是把它作了一個劃分。「一明能請者,即是韋提;二明所請者,即是世尊。」這是從這一對上來講,就是明能請的人和所請的人。他為了揀別,就是把它什麼東西給劃分呢,就是說他想說明一個,韋提希去請,是請的定善,世尊自己說,是說的散善。能請的人,就是韋提希這個人去請的時候只請了定善,沒有請到散善,但是世尊說,受請了的,他連說了散善,那麼這裡邊是有差別的。第一個大家要釐清。

第二點,「三明能說者,即是如來。四明所說,即是定散二善、十六觀門。」這是第二組,三、四。這裡要差別什麼呢?明確地告訴我們,前十三觀是定,後三觀是散,一共就十六觀門。

第三個,「五明能為,即是如來。六明所為,即是韋提等是也。」這個是給我們說什麼呢,就是說佛講法呀,他要契機,他能說的這個法理是契機的,就是說讓大家都能聽得懂,敢來修,覺得有希望。那麼所有聽聞的人呢,就韋提希這些人聽了以後,她也能夠修這個法來契這個理,就是我覺得我能夠入到這個境界,能夠依佛所說的,依教奉行,能夠達到這個目標,這就叫機法具足。告訴你修的法門也有了,那麼你也能聽得懂,你也會去修,修完了,你能得到這個法,這就叫機法具足,相扣相應。所以這六點,其實就是告訴我們,這三對。大家明瞭一下就可以了。

下邊我們再來看,「問曰:定散二善,因誰致請?答曰:定善一門,韋提致請。散善一門,是佛自說。」這就給它進行了一個劃分。這個問題看上去是一目瞭然的,不就告訴你定善散善,一個是韋提希請的,一個是釋迦牟尼佛自說的。但是大家要知道,他防衛了很多的隱患。我們一定要在這裡,要把它提煉出來。

淨土法門的機教相應的隱患是什麼呢,就是淨土這個不思議的這個圓頓法呀,它在表顯宣說,就是特別的微妙,微妙到什麼程度呢,多也不行,少也不行。可是你還該多的時候要說多,該少的時候要說少。輕也不得,重也不得,但是你說重了,你就要重重地說,說輕了,你就要一筆帶過。就這麼一個法。所以說,你看為什麼這裡講到說「定善一門,韋提致請。散善一門,是佛自說」呢?就告訴你,佛說的這個,才真正地把廣開淨土所攝的根機徹底給打開了。

其實大家,平常我們也會聽到這樣的一種聲音。你比如有的人就說,哎呀,我不行,我不行,我根機太差了,我一心不亂,太難了,達不到,我往生不了。會有人這麼說,對吧。那麼還有一些說,就你這樣,你還想往生呀,你這輩子你能得念佛三昧嗎?你一心能得不亂嗎?那麼,哪怕你這個念佛念得足金足兩,你把煩惱給伏斷了嗎?你得了清淨了嗎,你還想往生?這又是一種說法。所以說到此處,我們就要問一聲說,到底能不能往生,聽誰說了算。這個是決定性呀。

我們去讀《觀經》裡面,就是佛在這個散善裡邊所說的這幾種標準啊,就是幾乎人人都能達到,大家要曉得。就是幾乎人人都能往生,都可以往生,都是種子選手,但是我們不敢相信。當然,從修持上講,我們當然應該竭盡全力地去盡力修持,去念佛,盡量主動地去得一心,得入三昧,這個完全沒有錯。

但是大家要知道,有時候我們這個人的根性呀,我們的這點兒福德呀,他不是不想呀,他不是不想修呀,可是問題是他這一生的習氣煩惱,注定他根本就到不了這個地步。怎麼辦呢?所以為什麼淨土宗能夠攝機之廣,它能夠直接把這輩子只能種種子的人和這輩子只能調停令他熟的人,最後直接拉到這輩子解脫的地步。這就是淨土的勝義殊勝。所以說我們要知道他雖然得不了這個地步,但是他可以往生,品位我們再論。可是,你說他不能往生,這是不負責,斷人的慧命,因為佛沒有這樣說。

所以我們各位同修出去跟別人分享的時候,你一定要知道,我們去宣講淨土,只有一個,是勸人信了再信,你只管讓他放開了信,這個絕不會到頭,什麼時候成佛了到頭。再一個就是勸他行,你只勸他行,你不要給人家說,扣帽子說,你不行。誰都行。所以我們有時候,你看大家也會,現在其他的不說,就這個微信圈裡邊,很多鏈接,很多說法。

甚至有一些,甚至說大德法師講法講其他宗派講得很好,但是,因為講其他宗派他是以自力為主,所以有時候他會自己不易覺察的就把這個自力帶到以他力為根本的這個法門裡邊來。甚至再再地強調說,你如果不這樣,你絕對往生不了。大家要知道,這也是一個雙刃劍,要麼他功德無量,為什麼,因為確實有這樣的人,你不去嚇唬嚇唬他,他不好好修。有的人他是屬核桃的,知道嗎。屬核桃的,你們知道是幹什麼,就要搗著吃,你抬舉得把它揉一下,搓一下,它不破,吃不了,就要搗著吃它。但是問題是有一些人呢,他的信心具足,定力沒有達標,他本來是可以往生,但是你把他的信心也給打散掉了,怎麼辦。

前些天我還在圈裡看到一個鏈接,不知道哪位同修,因為人太多了,搞不清楚。他上面講的就是說,說淨土法門,說靠他力,說提倡,意思說不太對。為什麼呢,他說如果這樣的話,你自己不去怎麼怎麼樣,然後完全靠阿彌陀佛的接引,說這跟什麼基督教呀什麼的不是一樣嗎?他說這屬於外道法。這樣的知見就出來了。

而且還引了一個,大概是學過什麼中觀還是什麼,他引了說:本來諸法不自生,不從他生,不共生,那你如果說阿彌陀佛來,靠阿彌陀佛接引,你就成了他生了,這是不對的,成了外道法。當時我就看到這個,至少我個人意見認為,有待商榷。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你一定要用中論裡邊的這個來判別淨土,那你想想,諸法不從他生,難道你靠自力就成自生了呀,你說靠自己的力感應阿彌陀佛的力就成了共生了,這都不對了呀。佛說的就這個法,那麼我們依教奉行,歡喜信受,這就是佛道,怎麼叫外道呢。

所以善導大師下面的發揮就主要的把這裡說,「散善一門,是佛自說」,給它提煉出來。這是我們聽《觀經四帖疏》特別重要的一點,大家一定要在意。

我們再往下看,說:「問曰:未審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被不虛,何機得受?」這個問題是跟上一問題是相關聯的。為什麼呢?因為前面不是講說定善是韋提希請的,這個散善是佛自說的,可是你既然這麼判,你憑什麼這麼判。外人就說了,你善導大師這麼判,你沒有經文明瞭的來證明。

你覺得這個法,你這麼認為,是出自哪裡,有沒有出處。這是第一問。第二問,縱然有這樣的教法,什麼樣的人,什麼性質的根機才能夠承擔對應。也就是他講這個法,什麼樣的人能夠攝進來,修這個法,這就叫因教問機。所以你看這段話的回答來講,本來是先問第一問,說這個定散二善出在經文哪裡?然後再問說,你說的這些教法,什麼人能夠得受用?

但是後面的回答是什麼呢,他先回答了什麼人能夠得受用。因為就像我們說,一個人生病了,先要去抓藥,你沒有病,不要去買藥,你有了病以後,你再去買藥。所以善導大師這裡回答的,也先是從有什麼樣的根機,生了什麼樣的病,在下面再說這段經文出自何處,這個定散二善。

那我們看來,說:「何機得受?答曰:解有二義:一者,謗法與無信,八難及非人,此等不受也。斯乃朽木頑石,不可有生潤之期,此等眾生,必無受化之義。」你看,大家聽出來了,善導大師他回答問題,先說,既然你問我,說什麼樣的人能夠受用這個法,我就先告訴你,什麼樣的人不能夠受用這個法。這個回答很巧妙的,就像我們去買東西一樣說,你想買啥啥啥,但是今天這個人來,他準備砸場子的,他全部給你,給你整個把你的店面給你包了,他只有幾樣兒不要。所以他就告訴你,我不要啥啥啥,你把啥啥給我剔除去,剩下的全包。這個回答問題的技巧在這裡。

所以大家來看,說什麼樣的人不能受這樣的法呢,第一個,一者,謗法、無信、八難、非人,這四種根器。大家來看,這個謗法,誹謗正法嘛。大家平常也常說這個謗法是五逆重罪,到底謗法也有多重,有時候其實我們自己也有,可能沒表現那麼明顯,甚至生起來這樣的一種邪知邪見惡念。什麼是謗法呢?最基本的就是認為,沒有佛,沒有佛法,大家看,他跟三寶是絕緣的,沒有菩薩,沒有菩薩法。只要你這樣的一種見解,你從心裡自己認為,或者是從他處聽聞得來,但是你馬上就心裡生起一種決定的見解說,真的沒有,肯定沒有,這個時候,就開始叫誹謗正法。

大家知道謗法。有時候,我們現在的人嘛,不是在講這個個性,講這個自我,有時候我們覺得說,哎呀,這是人家的人生觀而已嘛。確實,有的他,有些人呢,他雖然素質很好,學識也很廣,但是大家要知道,他就是不信,這就是誹謗正法,他就信不起來。大家知道,如果沒有佛沒有菩薩說這個世出世間的善法,來教化眾生,那麼,大家知道,就沒有道德良善,沒有出世的這個聖賢之教。所以我們常講到說,雖然有五逆重罪,五逆重罪就是連父母親都殺,這個整個太大逆不道了。但是五逆重罪從什麼生起的,就是從因為沒有正法而導致生起的。就進入野蠻了嘛,完全沒有人倫天理,沒有法則。

我聽過一個大德,某大德,就講到,他們是另外的一個體系學佛的,另外的一個族系。他就講到說,我們這個其實跟人家漢人還不一樣,咱們是漢族,他說因為漢人呢,如果不學佛,還有儒家思想,還有仁義禮智信,說如果我們不學佛就徹底就沒,就野蠻了。所以有時候這個也有道理,如果沒有這個法的教化,那麼這個五逆重罪,就是從沒有正法生起的。你想想,如果生在法的時代,就意味著我們能解脫作佛呀,人人能作。有法的時代,就是佛的真身住世的時代。所以,大家知道,我們謗法的時候,謗法人就是在殺佛。因為有正法才有佛身法身嘛,你殺佛,你想想這個其罪最重。

當然,具體我們講到這個誹謗正法,今天略微插一點,其實頭緒很多,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有這樣的犯,我們還不知道,甚至不懺悔。謗法粗淺地講有四種,最嚴重的邪見,最嚴重的,就是說,認為一切都沒有因,沒有果。就是像我們佛經裡面講到的一闡提,他認為沒有三寶,沒有佛法僧。包括我們現在很多人認為佛法是迷信,哪有什麼解脫不解脫,哪有什麼前因後果,前生後世,等等這一些就屬於最嚴重的邪見。

其次,中等的邪見呢,他會這樣,他相信有因果,我就遇過很多這樣的人,他說,哎,你們佛法,佛教講的這個說,做善事有好的果報,造惡業將來會遭報應,這個我是相信的。但是你說什麼觀音菩薩,什麼極樂世界,那就太子虛烏有了,他不相信。這種就是什麼呢,就是中邪見,中等的。

或者還有一種,他認為三寶佛法僧不及外道。什麼外道呢,比如說世間的學問,世間的一種學說體系,或者乃至一種教派。他認為世間的學問,這才是真正的真理,他讓它駕臨在佛法之上。這也是一種邪見。

甚至有時候,我們現在講到的什麼,哎呀,一切世界大同,大家聽過這種話,甚至有時候我們為了和稀泥,甚至也會附和這種話。就是什麼這個教,那個道,都是一家。不可以。大家要知道,不可以說什麼這個教那個教都是世界大同。這是佛的視野。

我們現在單說教法,單說佛法,單說佛教來講,你忘了說歸依佛法僧嗎?盡形壽歸依佛,怎麼怎麼著來著。有時候一不小心就把歸依體都壞掉了。而且從佛法來講,它是不共法,特別是佛法的般若波羅蜜,忘了說什麼了嗎?「是無上咒」,無上咒就是沒有人能再跟它比它強呀。「是無等等咒」,就是沒有一個再能夠跟它併駕齊驅,也沒有。這叫不共。你都把它混成一體,說都一樣,都是這個樣子,這在和稀泥,也屬於邪見。

現在還有一些認為說三寶不如外道,說什麼,學什麼傳統,什麼這個學,那個學。當然,傳統,國學沒有錯。問題是我們現在中國人特別有本事,不管是什麼門門道道,一弄弄得,他就都給你搞砸了,搞壞了,變味了。所以說,還有一些所謂的慈善團體,特別有影響力。最後四月初八浴佛都不浴了,不浴佛了,浴人去了。不知道在你們的見聞中有沒有這樣的。還有一些,比如說,雖然他知道三寶的殊勝,但是他不說,他不明著說。他就認為說,佛法不如世間法,說你們佛法好好好,好好,但是我心中根本就沒有心悅誠服,不歸依。這是每個人都可能生起的見解,知道嗎。這就叫中品的邪見。

還有一些現在,你比如說,再次一點的,他雖然不說三寶,或者也不去相應這些外道,但是他會捨棄大乘修小法。大家知道嗎?在佛經裡面就講到,我們這個時代開始,典型的就是不信大乘佛法,他方國土,十方三世諸佛。就相信自己的這點力量,怎麼去觀,怎麼去,就好像自己修學的佛法沒錯。但是大家要知道,這個修觀法沒有錯,一切的法都是佛法,一定要落在大乘知見上,一定要落在大乘知見上。這是最下等的邪見,就是說他還不反對佛法。

那麼,還有一些雜的邪見。你比如說,有一些偏執的。偏執的,有的人又會說,哎呀,就是大乘的好,就罵小乘,說沒有小乘,不是佛說的。佛也說過,誹謗聲聞藏是犯輕垢罪的,也不能誹謗小乘,小乘不是貶義詞。

還有一些,比如說偏誹謗一部經典。大家聽過,現在還有一種說法,說《楞嚴經》都是偽經,都嚇死人了。他敢說《楞嚴經》是偽經,這個罪過大得天地都容不下。《大乘起信論》這樣的究竟,像《楞嚴經》等於說是三藏十二部的一個百科全書,濃縮在裡面一樣,他都敢說。所以諸如此類的,這就是雜邪見,雜邪見。

還有一些,他雖然心裡不悖因果,他也相應三寶,大乘佛法,但是只要碰到一個外道,一給他顯點什麼妖通,鬼通,他馬上就跟著走了,就覺得這個威力無比。現在好多的什麼附體呀,出馬仙呀什麼的,我就碰到的。就是眼前一片奇幻的利益。這些人呢,太可憐了,就是沒有見過法界的世面,大家要知道,沒見過法界的世面。

當然,現在人也真的是,有時候也是千瘡百孔,這個心靈。碰到一個稍微外相上,看上去好像有點德,有點福的,再給他講的頭頭是道,馬上就把他奉為教主,就追隨,等等諸如此類的,現在太多了。就認為是真善知識。大家要知道,真善知識,是從德上見,從道上見。你不要認為他對你好,關懷你,滿滿的都是甜言蜜語,就是善知識。你不要搞錯了,有的善知識對你不客氣,要收拾你的,所以他在法上見,不要搞錯。種種諸如此類的,都屬於謗法。只不過有嚴重,再一個比較輕微。

特別是現在還有一個叫做暫信小乘。什麼叫做「暫信小乘」呢?就是說,本來他的大乘知見也建立起來了,他也知道。但是大乘法修起來太高勝了,知道吧。我們現在說斷煩惱,煩得煩得不行了,這會兒,然後靜坐一下呀,那馬上就有感覺呀,就舒服呀。可是大乘法它的這個幅度很大,輻射很廣,他說煩惱即菩提,不讓你斷,不讓你求,你說你能受得了嗎?所以一下子就來了,就覺得,馬上就先去跟煩惱較勁。結果呢,實際上就進入到念退了,念退了。這是插點小曲,給大家講到什麼樣的人受不了這個法,就是這種人。

還有一些無信之人。凡是聽法的人,他會有四種反應。一個是生起深信,深深地生起這個信仰,篤信。那麼這就得解脫。還有一個是淺信,生了一種,好像不錯,是這樣。那麼就能種下結緣的種子。還有一些雖然聽了,但是他沒有反應。他也不說好,也不信,也不謗。最次的人就是聽了以後生誹謗。這裡講到的謗法與不信呀,就是指的後面兩種,聽了以後沒有反應,甚至誹謗。這種人也受不了這個法。

還有這裡講到的八難,我們都知道了。八難,我們說三途八難俱離苦嘛。三途,地獄餓鬼畜生。什麼長壽天,實際上呀,長壽天,有時候我們特指說什麼無想天呀,這個天,那個天的。跟大家講,實際上只要人道以上,都比咱們壽命長,都比咱們福報大,都比咱們享樂多。所以,一旦生天了以後,可以說是你這輩子修得還不錯,福報大。問題是什麼呢?後患無窮。因為三途裡邊,是受苦受得沒工夫學佛,天道裡面,是享福享得沒工夫學佛。如果從究竟上來講,一樣的倒霉,知道嗎。只不過就是說,一個在吃苦瓜,一個在吃蜂蜜,但是吃下去的都會禍害。

那麼你像這個佛前佛後呢,沒有機會,八難。世智辯聰呢,入不了道,太聰明,太精了。六根不具呢,眼瞎了就見不著佛,耳聾了就聞不著法。所有的這一切也不能受用這個法。

最後一個非人呢,就是因為有一種,典型的,比如說天龍八部裡面有一種叫做緊那羅。緊那羅又叫疑神,就是懷疑的疑。他就是疑神疑鬼的這麼一個生性。長得像人,頭上有角。所以善導大師說,這些人受不了這個法。他們就像朽木頑石一樣,不能滋潤,淨土,特別是以善法迴向往生的這個法,根本就不能滋潤。

後面就開始講了,什麼樣的人受呢?「除斯以外」,大家看,我們剛才講的,把你的場子給你包圓了。就是只要除了這些人以外,怎麼樣呢?「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全部都能成就。所以,大家看這句話,你說我們有時候,為什麼要依著祖師大德的來,為什麼說祖師大德跟十方三世諸佛菩薩一個鼻孔出氣呢?大家看這句話,他說什麼樣的人能夠往生?是跟經典裡邊完全同步,沒有一點差錯。

你看,這裡講到的「一心信樂」,耳熟吧,經典裡面怎麼講的,「至心信樂」。「求願往生」,經典裡面怎麼講的,「欲生我國」。「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你看他表達得多精準,就是「乃至十念」。隨便你念,只要你念,念到多多益善。但是最次最次的,乃至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完全一樣,跟聖言量一樣。所以說,這樣一來就敢說「莫不皆往」,就是沒有往生不了的。

這個保票是佛在這兒打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現在佛已經成佛了。所以大家此時此刻,我們就可以當體把自己確認對照一下,夠不夠,好像已經夠了。我們沒有落到誹謗正法啊。你說相信嗎?我們確實現在已經相信了啊,這個也給大家講。

我們剛才是不是講末法,像法,正法。實際上我們修學佛法,就是從滅法時代,根本不信佛法,慢慢地進入到末法時代,有一點點了,再往像法時代修,再往正法時代圓滿,實際上也是這樣的。我自己這些年來,說是講經,為什麼講呢?就是也是給自己講,實際上也是給自己講。

你越講越信,有時候我現在對照一下,我修行再怎麼差,但是這個信根來講呢,就是不斷地在堅固,倍倍地在增長。這個我也不吹牛,捫心自問一下。因為不斷地在相應佛法,你要當真把它這樣的相續呀。諸位在此啊,你在聽法的時候,你生起一念嗤之以鼻,不以為然的心,都會將來成為你障道的第一疑情種子。這個沒有辦法的。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你吹什麼牛呢?都是娑婆世界,南閻浮提的人,誰還不知道誰呀?所以大家一定要在這個上面,真是再再地去,為什麼叫聞思聞思。

這裡講到的說,「此即答上何機得受義竟。」就是你剛才問我,什麼樣的人能夠往生。我現在告訴你,只要是這樣的,都能夠往生,到此為止。

好,下面我們再來看:「二出在何文者,即有通有別。」下面這段話,就是從通別兩個角度。通,是總的打在一片說,別,是格外地又提出來它的獨特角度。這裡用了五段的文字來證明說,確實第一個韋提希請的法有定善,但是佛又特別說了有散善之義。因為前面的問題不是說你憑什麼認為說有定善和散善兩種呢?那麼這五段文貫過來以後,其義就自明瞭,大家來看。

就通而言,「言通者,即有三義不同。何者。一從韋提白佛,唯願為我廣說無憂惱處者,即是韋提標心自為通請所求。」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經文裡邊,經文裡邊這個韋提希,去見世尊去了,見到了。見到了以後滿滿的傷懷,痛不欲生。說我為什麼生了這麼一個逆子。她還有點抱怨釋迦牟尼佛,知道嗎。

說我生這麼個逆子也就算了,說生此惡子,我過去造了什麼孽,就跟咱們現在說的。說你釋迦牟尼佛,你也是什麼因緣,你碰到個提婆達多?因為提婆達多把她兒子給教唆壞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呢,她就是說,「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就提出來這個第一問。然後呢,說我當往生,我不想在這兒,就不願意在這兒生了。教我什麼呢,「觀於清淨業處」。所以說,你看,「即是韋提希標心自為通請所求」,就是她整個來講,無憂惱處,是希望佛為我說無憂惱。那麼大家要知道,這個無憂惱就包括一切的淨土,有可能是其他的國土,都是無憂惱處。

其次再請是什麼呢?即是韋提希,「二從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者」是什麼呢?就是說希望釋迦牟尼佛,你現在教我怎麼樣觀於清淨業處,就是我怎麼修,怎麼起心,怎麼動念,造這個清淨業,讓我往生無憂惱處。然後佛就給她,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然後化為金台,所有十方諸佛淨妙國土都現給她看。回想起阿彌陀佛作為法藏比丘,去親近世自在王佛的時候,也是把二百一十億個佛土現給他看。這就屬於通請。什麼叫做通請?就是籠統而言。

現給她看了以後,下面就叫「言別者」。你看,「三從世尊光台現國,即是酬前通請為我廣說之言。」你既然問我,佛就說,你既然問我,為我廣說無憂惱處,那我就給你說,一個國土又一個國土地給你看,就這麼清淨,就這麼殊勝。結果韋提希確實是個淨土當機,確實跟極樂世界有緣。她怎麼辦呢?他說,「言別者則有二義,一從韋提白佛,我今樂生極樂世界彌陀佛所。

聽出來了嗎?我哪兒都不去,我要去阿彌陀佛那兒。單獨選擇極樂世界,「我今樂生極樂世界彌陀佛所」,這就叫做什麼,別所,別請,「即是韋提自為別選所求」。「二從唯願教我思維教我正受者,即是韋提自為請修別行。」「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她是特指,我就要怎麼思惟極樂世界,怎麼修觀,讓極樂世界現前。這是她的別請。就是說其他的我就不修了,就鎖定淨土法門裡邊的一個國土,就是極樂世界。

所以說,善導大師對於這兩段,以上的回應,就是說,韋提希見佛後,她這種違緣,當時她的遭遇如此的不堪,實際上這種違緣給她一個很好的增上加持。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是在強大的這種逆境的作用下,才讓她發出了強烈的出離猛心,大家要知道。那麼這個強烈的出離的猛心,由此猛心又牽引出無上的求道正念,才招感的佛給韋提希說這個定善之法,並且趁機附帶出散善往生。

大家知道,一切眾生的入道模式都是這樣子的,沒有一個不是這樣子的。從樂轉苦的覺受,猛地一下,不得不接受無常的提醒,這就叫止,開始不能繼續幸福地生活下去了。提醒你要了生脫死,要修道了,不要美滋滋地待在娑婆世界就不走了。那麼,重新審視我們前因後果的人生境界,這就叫觀。所以,一切法,任何體系,任何時刻都是有止觀的,一定從這裡上道。

這就是我們講到的這五段文,就是善導大師正面回應說,為什麼我能判別出來,所謂請的法和他說的法有定善,散善,有通有別。總共這裡來都是嵌在其中。

我們下面再看一下這個論文。這裡講到說,「雖有二義不同,答上別竟。」到此為止。「從此已下,次答定散兩門之義。」就是特別的,前面不是就說,就這個能請和所請為義嘛。下面就是說,從能說和所說的這個定散上,進行一個釐清。

大家來看,前面首先來是一個定善和散善的劃分。「問曰:云何名定善?云何名散善?答曰:從日觀下至十三觀已來,名為定善。三福九品,名為散善。」這是正面回應。因為前面還有一個叫淨業三福,在《觀經》裡面說什麼,孝養父母呀,奉侍師長呀,這些也屬於散善,被攝在裡邊。那麼其次,他講到了,還有後面的九品往生。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乃至下品上中下生,一共這麼九品,他把這裡全部都劃作散善。那麼,關於定散善的不同,因為定善中它有一個入道的淺深差別。現在,在這個經文的論據中,不是人家說了,憑什麼有定散善。他這裡就進一步地給說明。

你看他,「問曰:定善之中,有何差別?出在何文?」大家來看,「答曰:出何文者,經言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即是其文。」他怎麼找到,說這是定善的依據呢?就是由這八個字。就是他認為韋提希在這裡提出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這兩個層面,就證明前十三種觀法屬於定善,就要修這個觀,要入這個定,這樣才能夠成就。

我們來看一下,你看後面講到說,「言差別者。即有二義,一謂思惟,二謂正受。言思惟者即是觀前方便,思想彼國依正二報總別相也。即地觀文中說言,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即合上教我思惟一句。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即地觀文中說言,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即合上教我正受一句。

大家的思路要跟得上,他為什麼這麼詳細地講啊?就是因為當時有一些法師判斷的話,說你憑什麼說這是講這個「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是講定善的,因為通常我們來講,思惟不是起心動念嘛,對不對,哪有什麼定?所以有的法師就把「教我思惟」判作屬於散善,「教我正受」把它判作屬於定善。善導大師這裡他就提出自己認為,他認為說「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全部是屬於定善。

但是在這個定善裡邊,「教我思惟」的這個思惟屬於前方便。大家聽明白啊,這個也很重要,關係到我們平常的用功的心地上的這種觀的操作手法。為什麼屬於前方便呢?就是說,通常我們來看,比如說入進去觀了,入觀了,在《觀經》裡邊講到說:開眼閉眼,了了分明。那麼這已經叫入觀了,就叫定心了,入到定心中了。

但是前面的方便就是說你還沒有入這個定心,還在漸漸地攝自己的這個散心,慢慢地執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聞思修的聞思的前面的地步,這就叫做「教我思惟」。但是雖然還在散心的狀態,但是它已經是修慧的方便,所以也屬於定善,很多法師給判作應該屬於散善,「教我思惟」。

那麼後面講到說,「其次言正受者」,說想心都息了,就是起心動念沒有了,攀緣的心,思慮的心,「緣慮並亡」。總體來講,就是不生這個起心動念。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說「三昧相應,名為正受」。這才是講的正受的境界。

因為我們一開始一定要依著思惟正念。你想想我們現在聽法也得跟著走呀,起心動念,也得聽懂了,然後再自己考察,考量,取捨抉擇,怎麼樣去操作。那麼這些,相續,念念無間,不斷地相續,不斷地相續,從這個有思惟的起心動念,不斷地相續,念念無間,就能夠入這個無思惟的定心。這是一個勢所必然。

所以你看,善導大師這裡他舉了說,比如說,前面講到的「如是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就是你粗顯地見到極樂世界的這個國土的這個莊嚴,這就屬於「教我思惟」,還在思惟的部分,還在進出之間,還在恍兮惚兮地還有,自己有主觀能動性。那麼,「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這就是說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了,攝持定在那裡,不會輕易再散掉了,這就叫做什麼呀,正受,正受。

跟大家講,實際上善導大師講的這一段,如果我們套在自己的心,平常的用功處,就是講這個經文裡邊給我們實修的方法和覺受。怎麼修呢,你首先依著思惟的狀態,刻意地去運作,你就要想極樂世界是怎麼怎麼好,怎麼怎麼莊嚴,怎麼怎麼美妙殊勝,你就要去想。然後,不斷地用淨土的莊嚴之相,自己的思想,然後不斷地這樣從刻意的運作,慢慢地相續到沒有刻意的運想,任運的想,慢慢相續到沒有刻意的運想,自然而然就見到極樂世界的淨土莊嚴之相。這個東西呀,也是很難說,如果你沒有這個經驗體會的話,會生起一種疑惑。

為什麼生起一種疑惑?說,如果在思惟的境地,「教我思惟」怎麼能夠叫做入定呢,對不對。那麼如果已經是緣慮並亡了,想心都熄滅了,那怎麼還能稱叫做觀想呢?極樂世界還了了分明,你怎麼去感受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之相呢,對吧。不是已經都沒有這個,緣慮都息了嗎?我們此前給大家講過,我們入定了以後呀,不是沒有所緣的境了,只是我們不起思惟的想心了,這個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否則你以後容易給人家入這個斷滅見。

大家看修行呀,從淺至深,你這個入道啟修到證道,它就是這麼一個手法,就是先開始思惟,自然而然就能夠入正受。實際上平常佛門的一些大白話,比如說「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就是說的這個法。「教我思惟」的時候呀,就是讓你憶念極樂世界,一念起來,一念起來,不斷地這樣飄忽不定,但是一會兒又想回到現實世界了,很煩,一會兒又觀到極樂世界了,很殊勝。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好比說風前的燈一樣,它不斷地給你吹,你晃,晃晃地跟著閃,雖然有燈,可是呢,你照東西還照不明朗,這個就叫粗見,屬於「教我思惟」,前方便。

那麼什麼叫做「教我正受」呢?就是了了分明,不可具說,大家仔細體悟這些話。了了分明,就是你看一樣是一樣,明明白白,不是完全沒有境界,但是又不可具說,當你思惟心言語心啟動的時候呢,就出來了。所以它比喻就像已經到了密室中的燈了,就是一點風都沒有了,這個密室就是我們屋裡邊嘛,把燈咵地點著了,它不動了,這個房間裡面的情境了了分明。

所以這裡呀,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我們有時候一定會誤以為說,一旦入了三昧,就像這個《觀經》裡面講到的觀法,就覺得說,觀境界的時候,那一定是一個境界一個心嘛,這才叫做定,對不對。實際上是什麼呀,是一個心,但是會緣移,緣是攀緣的緣,移是移動的移,會緣移一一境界,大家搞清楚。就像我們現在已經在娑婆世界,還是這一個心,可是我們每天,你的,你想想你進出進退之間,你所有的精力,所有的生活場景,這種境界,都是不定的呀,一個接著一個。

但是你的心有變過嗎?所以真正你要悟到這個法的話,就是說,我們常在定中,楞嚴大定就是這樣,楞嚴首楞嚴三昧,沒有不定時。而且我們娑婆世界也是過去觀,修觀,觀成就了呀,現在在受用呀,受用的輪迴用呀。那我們觀極樂世界是反觀回去,從「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把生處變熟,僅此而已,心還是這個心。

在坐的居士同修,我這麼講能聽得懂嗎?能不能聽得懂?都懵了嗎?能聽得懂嗎?有點感覺沒有?我們再給大家說一下,再淺白地說一下,就是說,關於這個「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它是一個次第,就是先來後到,知道吧。你甭想繞過先來,就是我一下子就入到什麼也不想那個境界中,沒門。一定要從前面慢慢地想,往正道上想,往正道上思惟的這個門,來入那個門,入那個境。它既是一個次第,也是一個一體的禪定境界,就是說你在次第的時候,它就是一個次第,如果你入了這個定了,它就全體都是定境了,就這麼個意思。

我再給大家講個比方,比如說我們有的人呀,他不知這個法的深淺,他也沒有用過心,他就說你看你還讓我們觀極樂世界的相,不是《金剛經》凡所以相,皆是虛妄,不能著相嗎?他就認為不著相就是什麼都不觀,什麼都不想。說你觀到佛的相好,這還不是虛妄之相嗎?

所以這裡就大家要知道,我們一定是要是什麼呀,從思惟莊嚴相,不斷地思惟,不斷地執持,這樣的,在這個過程中,它會怎麼樣呢,出現一種必然的勢態,就是一定會離相,能明白吧,這就叫做說,從相入無相。你不要想著把相給徹底把它搞壞了,破壞掉,入不了無相,這就叫從思惟到正受。

你沒用過心的也沒辦法講,因為你不知道裡邊怎麼回事兒,你沒嘗過嘛。你哪怕曾經嘗試著,試著這麼弄了一下,好歹你也有點甜頭。你說現在我給你講,你沒甜頭,怎麼講也沒辦法。那換個比方,比如說我們求觀音菩薩,對吧,說你們佛教徒都求,我們不信佛,我們都不求,你們的求的慾望太高了。

這就是門外漢的話,怎麼樣呢?如果求,他沒有求過,他就不知道說,從求,拚命地求,再虔誠地求,不斷地求,求到慢慢就入了無求了。他不知道這個手法。所以他光說你求,那你永遠也到不了無求,他不知道這個無求永遠是從求到的無求,因為我們這個世界,必然要這樣才能成功。大家知道。

所以說中間的程度,就是取決於我們的虔誠心。祖師們開示到說「深信因果者,一定會大明於心性」,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大明心性的人,一定不會捨棄於因果」,還是講的這個意思。一個叫「教我思惟」,一個叫「教我正受」。所以經典裡面講到說,因果就是空。

我們想想說,因果怎麼叫做空呢,因果不是緣起嗎,空就是性空嗎?大家嘗試一下啊,你每次在起心動念的時候,你深深地觀自己起心動念的這一個因,你不斷地相續來善觀這個因和果,你慢慢地你就會跟空性相應,而不是執著於因果。這個一定是這樣的,大家慢慢地去修。這就是這裡講到的說,實際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都屬於定善,都屬於定善。

那麼下面呢,這個善導大師呢,又跟其他的法師的解釋不同,而作了說明,就是因為有其他的法師解釋的跟他不一樣。大家把這一段貫一下,來看一下。「定散雖有二義不同,總答上問竟。」就是前面我已經給你回答完了。「又,上來解者,與諸師不同。」就是我剛才解釋的這個,跟其他的法師解釋的不一樣。為什麼呢?「諸師將思惟一句,用合三福九品以為散善。」

就其他的法師講這個《觀經》的時候,都把說「教我思惟」,是指的三輩九品,或者說淨業三福。「正受一句,用通合十六觀,以為定善。」就是只有說「教我正受」這一句,才是這十六種觀法,都通通在裡邊的內容。「如斯解者,將謂不然。」說我認為這個不對。「何者?」為什麼呢?

大家來看,第一個,「如《華嚴經》說,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異名,與此地觀文同,以斯文證,豈得通於散善。」那他厲害吧,他把《華嚴經》給拉出來了,說在《華嚴經》裡邊就說的,所謂的思惟和正受都是三昧的異名,就是定境的異名,禪定的異名。所以他這裡引用到這裡說,不能將思惟判作屬於散善,這是其一。

第二點,他怎麼說呢,「又向來韋提上請,但言教我觀於清淨業處,次下又請言教我思惟正受,雖有二請,唯是定善。」也就是說,這個韋提希的祈請文中,請釋迦牟尼佛給她講法的這個話裡邊呢,已經明確了她的意思說,第一個,你教我觀於清淨業處,就是我要修定。其次又說,請教我思惟正受。兩個層面的祈請,都是說我要修定,這是這個意思,「唯是定善」。

「又散善之文,都無請處,但是佛自開。」就是說,散善的這個沒有請,韋提希沒有發願去請,是佛自己說的。憑什麼這麼證明呢?下邊有一句,「次下,散善緣中說雲,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以下,即是其文。」怎麼講呢,就是說當時釋迦牟尼佛回應韋提希的時候,韋提希請法他怎麼說呢?他說,「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就是你既然想修這個定,那我告訴你,一樣一樣地說,有日觀,有水觀,有地觀,有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西方三聖最莊嚴妙相,種種這些我都跟你講,你慢慢就跟著觀。

這叫做「淨業成者,諦觀彼國」。但是後面又加了一句是佛自己加上的,怎麼說呢,「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告訴大家,這就是為我們說的,為我們現在準備的這一句,「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後面還有兩句話,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修不了定,這輩子定不進去了,也沒門了,那怎麼辦呢?有辦法,就是憑散善迴向發願往生,也能夠。

那大家可能聽了半天說,這說了這麼多,今天講的這些課的意義在哪裡呢,為什麼要說這些?我們來通的把它總結一下。首先,善導大師明確說,我講這個《觀無量壽經》跟別的法師講的不同。為什麼?「教我思惟」也屬於定善,不要搞錯了,不要把佛意給用歪曲了。為什麼?如果你把這個教我思惟用於散善的話,這個散善他就是被機不廣大了,不是說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往生,後面就有弊病。所以第一個他引《華嚴經》來作為證明,再一個他說韋提希請法請得就明確,她就是請的定善。第三個他明確說我說的這個是散善,是為未來世一切凡夫。

說了一晚上,它的意義在哪裡?告訴諸位,就在於引出這個散善是無問自說。記住啊,十二部經典裡面就有無問自說,是最殊勝之法。為什麼呢?因為一般的人,難以置信,它不在我們常情之中,它這個法就成就得容易到什麼程度呢,太出格了,太過分了,過分得沒有人買賬。所以說,在九品章中呢,才說了凡夫行善,在下品中呢,說到十念一定往生。就要總結這個法,就要告訴我們最後就要明白這個事,它是這樣的。得度方式的出現,得度方式怎麼樣呢,成功高,成功率太高了,高到就是說幾乎就是全面覆蓋了。下手易,易到誰都行,再壞的人都不嫌棄,都可以,行。

所以大家知道,為什麼,善導大師出了一句話,叫「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因為所有的法門都有揀擇,都有行和不行,只有淨土法門,說只要你願意就行,就已經慈悲到這份兒上了,可是我們往往容易給它上面設台階,阻人往生。所以這個講法,這要命的,真的是,不敢亂講,就要照著說。所以說了這麼一通,最後就是要落腳,就是說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告訴大家,阿彌陀佛慈悲到什麼程度,無條件的接引到什麼程度?就到這個程度,「唯說彌陀本願海」。是難信,雖然是難信,但是,是佛所說的,是佛所證的,佛的願力,相信有此功德,無問自說此法,那麼,願生西方淨土中。就是這樣子的一個。

像我們後面會講到的時候呢,大家就簡直是就覺得說,這個十六觀裡邊,你比如說像下品下生裡邊,就什麼樣的人,說有的人呢,怎麼辦呢,他就善法一點都沒有,就一輩子就壞事做絕,他天生就要幹壞事,那說這樣的人還能修學,還能修福,還能成就嗎?能呀,他說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就愚癡到這種地步的人,怎麼辦呢,以惡業故,本來要墮地獄了,而且是到了地獄裡邊就基本上出不來了,這樣的愚癡的人,臨命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給他一講說有淨土法門,有極樂世界。

然後,他在這個時候拿到救命稻草了,誒,至心念佛,念念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臨命終時,佛就來。就這樣,下品下生。下品中生的人,已經怎麼樣呢,說受個五戒,五戒還持不了,破戒了。那麼受個八關齋戒吧,也守不住,一會兒就晚上就吃東西了。就這種人,就這樣的人,什麼戒都守不了,什麼戒都給你破盡了,然後怎麼樣呢,到常住裡面去偷東西,廟裡面東西他都敢偷,十方來的東西他都敢偷。

然後人家講法的時候呢,他就是貪圖,就是連哄帶騙給人家說佛法,就這種人,怎麼辦呢?臨命終時,地獄火已經燒起來了,那麼有人給他讚歎這個阿彌陀佛,誒,說阿彌陀佛多麼的厲害,多麼的慈悲,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個人聽了以後,就能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就聽到就可以,就這樣。

哎呀,所以說,我們說淨土法門呀,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是籠而統之的,因為,我們太籠統地說信願行,大家念佛,念佛嘛,念嘛,好嘛,念。念念,念得有時候說念得,問題是你念到什麼時候是個頭,才能生呢?你不敢只往上伸著脖子看,你一定要回頭說,我現在有可能已經夠生了,我只不過念一句,品味再往上增,蓮花再往上大,到了極樂世界修行的這個時間再往短縮,即聞佛乘,頓開佛慧,這是最好了,即刻就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就像那個願文裡邊說的:「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就普賢十大願王,就盡在你一念之中。都不要像我們這兒,還說禮敬諸佛,吭哧吭哧地見了廟,進去看到佛像了,才趕緊恭敬地拜。現前就是,禮敬諸佛,就是一切眾生都是佛,有情無情皆是佛。那麼極特淨土法門,淨土法界裡邊,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能入這個法,就入了一切眾生有情無情同圓種智。

所以,哎呀,我們來聽法呀,和會呀,先把見解建立起來。你不要覺得,我這個囉哩吧嗦的,大家一會兒覺得又聽不懂了,生澀的,特別是居士們。一會兒又覺得有點兒,誒,這講得好像有點靈氣了。大家要知道,就是每次一堂法,只要把你的心能夠提到曾經不到之處,你就沒有白來。你要知道,他方國土裡面的多少菩薩都因為聽不到淨土法門,都退失信心、道業,這是真的,佛說的。

好,今天我們就到這裡,請大家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隨喜各位,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用佛號來壓煩惱,臨終時恐怕壓不住

惡獸毒蟲 藏竄孔穴 毘舍闍鬼 亦住其中 前面的經文,那...

為什麼你覺得淨土之法那麼難信

在這個以科技和經濟為主流的當代社會,佛教無可避免地...

聖嚴法師《什麼是淨土》

(一)淨土的定義: 淨土的意思就是佛、菩薩等聖人所...

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

至於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

暫執聖號已勝百年之福,一發大心已越歷劫善根

佛在《阿彌陀經》中講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

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執持名號跟禪是有密切關聯的。經典當中有句話:若人但...

【推薦】一念虔誠皈依的心啟動了彌陀本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

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

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

【大藏經】【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大藏經】【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大藏經】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極樂世界也是緣起,是否也有成住壞空呢

問: 請問師父,如果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是緣起,那是...

心病有五大種類

心病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心裡不舒服,就是當我們的內心...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一般簡稱為《華嚴經》,大方廣是...

無分別心是道

寶峰寺,某天午齋畢。僧問:飯好不好吃?和尚答:吃飯...

念佛功德能消一切惡業

凡皈依佛法之人,無論男女,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

「常住物」有四種分類

常住物有四種:一、常住常住物;二、十方常住;三、現...

相信六道輪迴會給我們什麼樣的觀念呢

六道輪迴確實是我們業力凡夫的真實的生命現象,但我們...

答非所問

世間各行各業,各人有各人的智識和經驗,智識有累代傳...

【推薦】深圳最大海鮮酒樓改賣素餐 看老闆改變的心路歷程

剛到新梅園圓通素食城(深圳店)時,感覺很是驚訝。一...

昌臻法師《以戒為師》

結夏安居是佛陀傳下來的,利用夏季三個月時間,不外出...

往生的護照--淨土三資糧

學生們出國留學時要申請留學生護照;商人們出國考察時...

淨界法師:五濁惡世

娑婆國土的特色,這個地方講出一個相貌叫五濁惡世,我...

如何掌握給亡者助念和開示的時間

問: 法師說,給亡者開示時,不要死板地每隔兩個小時...

為什麼一夢見保家仙,身體就生病

問: 我媽媽信仰佛教幾十年了,現在除了住在家裡之外,...

出家人可以贍養和照顧父母嗎

經常有人會問,出家人可不可以贍養在家的父母?尤其是...

夢參法師:不要評論僧過

這些大德們,大和尚們,他個人如何,你不要管。特別是...

【佛教詞典】婆收婁多柯

(流派)Bahu?rutiya?,十八部中之多聞部也。...

【佛教詞典】趯倒淨瓶

禪宗公案名。百丈懷海為擇大溈山住持,試驗典座靈祐、...

【視頻】《佛說龍施菩薩本起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龍施菩薩本起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慧律法師《識心是賊,真如才是主人》

慧律法師《識心是賊,真如才是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