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的社會責任

2013/12/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教的社會責任

由發心中去承擔責任

經常對信徒們說要「發心」,但是很少要求他們承擔起「責任」,更忽略責任之重要性。所謂發心容易持久難,應該把發心所做之一切,看作是自己理所當然之事,就能作為個人需要承擔之一種責任。

比如說船隻遇到海難的時候,船就要沉沒了,船上的人開始逃生,但是最後一個離開船隻的必定是船長。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維護船上人員生命的安全,就是他的責任。所以當船長的人,甚至要與其所負責的船隻共存亡。為什麼呢?因為這也是他的責任。

平常認為發心是一種義務,於是開心就發心,不開心就不發心,這是一種流弊;現在,要在「發心」後面加上兩個字「責任」,因為發心就蘊含著責任。

「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家務也好,事業也好,都是我們的責任,所以,弘法利生是理所當然應該負擔的責任。什麼叫做責任?有以下

三個定義:

(一)責任是利他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佛弟子的責任是利他的行為,是勇者的擔當,好比船長重視其責任更甚於生命一樣。

(二)責任是本分

佛弟子應該為佛教、為社會、為眾生負擔責任。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佛弟子,理應學習佛陀之言行、行菩薩道。佛教的存亡繼絕,就是佛弟子的責任。

(三)責任是義務

負責任的人,都是能者;不負責任的人,不管他學問多好,都是庸才。守衛看門,也有其責任。負責任不是你願意或是不願意,而是做人的義務。父母生兒育女,養之教之,因為這是父母的責任。有些父母把恩愛給兒女,並不希望兒女回報,因為他把教養兒女的責任看作是義務,盡了義務才會心安。

佛弟子的社會責任

佛弟子要盡義務來承擔起責任。培養自己的責任感,各有其應盡的責任。也唯有盡了責任之後,才有做人的意義與價值,才能建立人格,維持人性的尊嚴。

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是否和諧,全在乎於組織世界最基層的人們,是否能夠負起做人的責任而定。所以身為佛弟子,不但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家庭、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全人類負責。而身為出家人,除了負起做人的責任外,還要負起出家人應有的責任,可謂任重道遠。現分述

如下:

(一)對個人之責任——嚴持五戒、提升自己

人是萬物之靈,頭腦靈活,思想敏捷,而且有進取的雄心,有學習的精神。所以人應該珍惜自己,愛護自己,切勿浪費此生。戒有多種,但無論出家、在家的佛弟子,密乘、大乘或小乘的修行人,皆以五戒為根本,可見五戒對修行學佛人的重要性。

五戒,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不殺生:是仁慈愛物,不殺害任何有生命的動物。當知有命盡貪生,不分人與畜;我們愛護自己生命,豈可以任意殺害其它生命!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有人利用宗教名義,強逼無知教徒殘殺異己的同胞,使自己失去做人的資格。

不偷盜:即是重義輕利,不貪非份之財,不謀非份之利,不利用職位令人饋贈,做到正其誼而不謀其利、明其道而不計其功,以建立完美人格。可惜在此物質極端文明的世紀,人每為滿足自己的私慾與佔有,不惜欺騙奸詐,致使社會禍患日益增、罪惡日益盛。

不邪淫:即是尚節守禮,亦能尊重他人名節。潔身自愛,不邪思,不亂倫。可惜目前社會,色情氾濫,非禮、強姦、亂倫邪行,時有所聞;未婚媽媽,無父孤兒,舉目皆然。此皆因人心不正、邪淫墮落所致。

不妄語:即是據理實說,不歪曲事實,不花言巧語,不挑撥離間,不惡口謾罵,不妒害讒謗,以維護彼此權益,以保持人格尊嚴。可惜世人每因利慾熏心,口出狂言,或妄言虛誇,或挑撥離間,破壞人際正常關係,障礙社會正常發展,製造人間糾紛,增加社會不安。

不飲酒:即是提高理智,不吸食麻醉刺激的毒品,保持頭腦清醒,維持正常作業,不致醉酒闖禍,導致身敗名裂;不致借酒行兇,姦淫邪盜;不致醉酒駕駛,導致意外;不致損害健康,喪身失命。

綜上可知,殺、盜、淫、妄、酒,都是罪惡的媒介;五戒直接可以規範每個人的身心,改善自己,提升自己。佛弟子推廣五戒,間接可以杜絕社會罪惡,淨化人間。

(二)對家庭之責任——行八正道、自利利他

家庭,是人生責任的開始,亦是組織社會的骨幹。社會是否健康,全視乎組織社會的骨幹是否健全而定。所以夫婦,是人倫的開始,應彼此互相尊重、互相信賴,甘苦與共,分擔家庭責任,專心教育子女,以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職責。現代人隨著觀念之改變,年輕人喜歡過二人世界,既不願照顧父母,也不願意培育下一代。人畢竟是自私的,曾幾何時,親如夫婦,每因意見爭執,或因利害衝突,翻面無情,導致婚姻觸礁、家庭破碎、子女前途被毀棄、社會秩序被破壞。

目前世界各地,單親家庭愈來愈多,問題兒童大量生產,此皆因人太自私,不肯負責任之過。當知家庭是否和諧,夫婦雙方都有責任,必須互愛互助,和衷共濟。特別是在家佛弟子,更要負起佛化家庭的責任,以佛教的八正道作為家庭共同遵守的德目,使自己與家人,都見解正確(正見),思想純正(正思維),言行合理(正語),從事正當職業(正業),爭取合理利潤,過正常合理的生活(正命),時刻提起正念,淨化身心(正念),修習禪定,集中精力(正定),同時以八正道來培養下一代的德性,思想純正,行為端正,無不良嗜好。所以佛弟子學習八正道,自行化他,不但是對家庭負責,同時對社會亦有貢獻。

(三)對社會之責任——實行佈施、福利群眾

社會是大家庭,人類是社會之一份子;唯有社會安定繁榮,我們才有幸福可言。否則,社會動亂不安,人必憂心彷徨。所以身為社會一份子的我們,絕對有責任安定社會、造福社會以及服務社會。我們誠應以感恩圖報之心,來回饋社會。

特別是佛弟子,更要盡個人的智能與力量來安定社會、服務群眾。不管是慈善福利,或是文化教育事業,皆應參與,貢獻自己一份力量;或弘揚佛法,給予市民提供精神食糧。佛弟子應以「不為一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而自勉,為淨化人心、安定社會的職責而努力!

(四)對世界之責任——推廣慈悲、促進和平

不少人欠缺慈悲,不肯互相包容、尊重,反而互相侵犯,人為的災害層出不窮,所造成的傷害未能引起人間的同情與警惕,反而刺激野心家發明先進之武器;人間失去溫暖與和諧,社會失去關懷與照顧。基於人心的貪瞋,造成種種災害的禍患,使人的四週充滿危機,使人的生命財產毫無保障;由於共業所感,水災、火災、風災、交通意外、地震傷亡,以及人為殺害,頻繁降臨人間,真是多災多難!

在佛教觀點:「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則「正本清源」,就應該提倡慈悲,擴展人的愛心,轉移人的貪瞋癡,成為不貪、不瞋、不癡的善根。則善因善果,自可化解天地戾氣,達至心靈上之和諧,社會間之和平!

何謂慈悲?慈悲,是人性的摯愛;慈悲,是人類至極的和諧。《法華經》說:「如來室者,一切眾生大慈悲心是。」至於慈悲的內容,不外是拔苦與樂。故《大智度論》云:「大慈予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凡能互愛互助,解除對方痛苦,給予對方快樂,就是慈悲。

(五)對佛教之責任——弘揚佛法、續佛慧命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同樣,「佛教興衰,四眾有責」。身為佛弟子,除了研究佛法、如法修持外,還要負起弘揚佛法,續佛慧命的職責。但弘揚佛法的先決條件,必須理解佛法,正知正見。

先多聞佛法,思惟理解佛法,進而修學佛法,行菩薩道。弘揚佛法,以多聞為先,以法供養為最。不求多聞而弘法,難免曲解佛經,自誤誤人。但求多聞,不肯弘法,則有失佛弟子之職責。能勤求多聞,深入理解佛教經典,進而如法修行,在解行並進中弘揚佛法、續佛慧命,以盡佛弟子對佛教應盡之責任。

心存慈悲,處世做事能情理兼顧,一定達致和諧效果。若內心充滿仇恨敵對,必令人生舞台如戰場,悲劇會不斷上演。如果人皆學佛陀的慈悲,以理智領導情感,以情感輔助理智;當理智偏低,情感衝動時,運用智能克制自己;當理智偏高,冷酷無情時,運用慈悲激發愛心,愛人如己;使理智與情感平衡發展,智能與慈悲統一而又融和,自然消解因人心貪瞋癡所造成的世界危機,使人與人之間化敵為友,和諧共處。國與國之間,能互相尊重,就能和平共存,達致世界和諧。

所以關懷社會,推展福利,救災濟貧,是慈悲;關懷別人生活,給予金錢援助、物質救濟,解除他人生活困苦,使人生活安定,是慈悲;關懷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維持社會治安,使人安居樂業,也是慈悲。若能弘揚佛法,使人知因識果,止惡向善,增長智能,拔人苦惱,更是慈悲。

若能更進一步,運用無緣大慈,興同體大悲,不分冤親,不分種族,不分國籍,不分人畜,平等拔苦與樂,不但拔人生活困苦,還拔除人煩惱生死痛苦。無論是為了個人的幸福、家庭的和諧,還是為世界和平,都應實踐佛教的慈悲心,給人間帶來溫暖,給全世界人類帶來和平。這是我們佛弟子的職責,也是我們對世界人類應負的責任,也是佛教對社會所盡的責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學常見辭彙(十六畫)

【器界】 器物世界,是山河大地房屋及一切器用物品的...

聖嚴法師《好念頭,壞念頭》

一般人多半認為心中的想法並不等於行為,要確實做出不...

佛教法器簡介

法器是龍天耳目,大眾共遵的訊號,叢林中一切行事皆依...

世間人為什麼懷疑善惡因果的存在

又三業殊體,自同有定。報定則時來必受,非祈禱之所移...

佛門的教學藝術(圖)

如果我們懂得佛門的表法意義,你在寺院裡面走一圈,整...

聖嚴法師《佛教的修行方法》

修行的意義 今天的講題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人...

宣化上人:人生的百苦交煎

釋迦牟尼佛修道時,父系親屬有三人跟著他出家,母系親...

五蘊--色受想行識

現在講佛法名相,色受想行識五蘊,這是佛教基本名相。...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大藏經】【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大藏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施食有很多好處,一般人看不到

何以要施食呢?所謂未成佛道,先結善緣,不但要與人道...

【推薦】淺談念佛法門

前言 眾生因無明煩惱的迷惑,才有六道輪迴的業報,如...

積德行善才能改變命運

每個人都想在人生旅途中一帆風順,比如錢財不缺、家庭...

佛門裡的平等、寬容大度

有一次,有弟子找佛源老和尚告狀。說寺裡的僧人把偷偷...

不是境緣困住了你,而是心被迷了

不一定用很多佛教本身的名詞,我們用通俗的話來說,首...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持戒佈施者易生淨土

持戒者容易往生是遠離諸染故。 持戒對於我們居士來說至...

對惡母應該孝順嗎

問: 對惡母應該孝順嗎? 大安法師答: 首先你對你的...

了解自己,看清內心的相貌

在《楞嚴經》裡面,修假觀,第一個,先了解自己,你這...

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

有兩個婦人在聊天,其中一個問道:你兒子還好吧? 別...

不氣歌

不氣歌(一) 夫妻相伴不生氣,氣急敗壞家風氣。為了...

如盲執燭

在拘睒尼國的美音精舍,佛陀正為四眾弟子廣說大法。有...

父母悅,即為孝

有人算過這樣一筆賬:從我們懂事起,就開始讀書,幼兒...

「無常」道破整個人生

二乘人的切入點,第一個是無常。要是感受不了無常,那...

【推薦】為什麼我們平時要念佛

有的人一聽到別人跟他說 阿彌陀佛,他就說:不好意思啦...

修行中常見的三個毛病

談到修行,首先要具備兩種條件:一種是內因,另一種是...

【佛教詞典】逾闍

(地名)Ayodhyā,阿逾闍之略,彌勒菩薩自天降說瑜伽...

【佛教詞典】旃檀香辟支佛

梵名 Candana-gandha-pratyekabuddha。密教胎藏界佛名...

【視頻】南無阿彌陀佛(被救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被救念佛)

【視頻】妙境法師《學禪者應具五法》

妙境法師《學禪者應具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