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三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三十一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眾不差輒教授苾芻尼學處第二十一之二

內攝頌曰:

 六眾教非理,  大路及小路:
 佛令彰勝德,  廣說昔因緣。
 因鼠獲多財,  醫王心起慢;
 為說智馬事,  非聖勿稱量。

爾時世尊令諸耆宿苾芻應為次第教授苾芻尼。時六眾苾芻,至其次日便往詣彼苾芻尼處,共彼諸尼言話戲笑,或以身手互相捫摸,於彼尼中有愛樂者共作非法;若不愛者即不隨彼,遂於廊下經行出嫌罵語。時彼苾芻尼樂少欲持戒者,便以其事往白苾芻,苾芻聞已具白世尊。世尊告曰:「雖當次第,不應令彼六眾苾芻教授尼眾。」時彼六眾雖聞此教,自為次第教授諸尼,還復如前共作非法。佛言:「若不眾差,不應教授。」是時六眾聞是語已,俱出界外自相差遣,還同前過。佛言:「不應界外而相差遣。」聞斯語已,是時六眾便於界內取病者欲,不問餘人。佛言:「不應如是別眾差人,當於十五日褒灑陀時眾僧普集,應當差遣教授尼人。應如是差,先當問能:『汝某甲能教授苾芻尼不?』彼應答言:『我能。』令一苾芻作白羯磨,應如是作:『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為教授苾芻尼人,此某甲樂欲當教授苾芻尼。若僧伽時至僧伽應許,僧伽今差苾芻某甲為教授苾芻尼人,此某甲樂欲當教授苾芻尼。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為教授苾芻尼人,此某甲樂欲教授苾芻尼。若僧伽許差苾芻某甲為教授苾芻尼人,此某甲樂欲當教授苾芻尼。若諸具壽許差某甲為教授苾芻尼人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今許差某甲當教授苾芻尼竟,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時諸苾芻聞世尊說,令差教授苾芻尼人,遂不簡擇即便差遣。佛言:「若自不調能調於他、若自不靜能靜於他、若自不安能安於他、自不斷滅能斷滅他、自陷欲泥能拯濟他者,無有是處。」告諸苾芻曰:「不應不為簡擇輒便差遣。若苾芻具七法者,眾應差教授苾芻尼。云何為七?一者持戒,二者多聞,三者住耆宿位,四者善都城語,五者不曾以身污苾芻尼,六、於八他勝法善能分別,七、於八尊重法能善解釋。云何名持戒?謂於四波羅市迦法一無虧犯。云何多聞?謂能善誦二部戒經。云何住耆宿位?謂受圓具滿二十夏,或復過此。云何善都城語?謂能善解王都言音語通方域。云何不以身污苾芻尼?謂曾不與尼以身相觸,設曾身觸此罪已如法說悔。云何分別八他勝法?謂於初八善識開遮。云何善解八尊重法?謂於八事善能開演。若苾芻具七法,眾應差作教授苾芻尼人。」如世尊說:「若具七法,眾應差遣教授尼眾者。」時六眾苾芻,雖不被差便行教授,少欲苾芻聞生嫌恥:「云何苾芻不被眾差,而便自往教授尼眾?」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苾芻眾,便問六眾廣說如前種種呵責,乃至「我今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僧不差,自往教誡苾芻尼者,波逸底迦。」如是世尊為諸苾芻制學處已。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於此城中有一婆羅門娶妻之後,婦每生子便即命終。後於異時妻復有娠,時婆羅門知是事已,以手支頰懷憂而坐。有鄰家老母,來至其所告言:「婆羅門何故懷憂支頰而住?」答曰:「我婦薄福,每所生子便即命終。今復有娠,設生還死,寧得不憂?」老母報曰:「若至汝妻誕孕之日,當宜喚我。」後時其妻至誕生日,即喚老母。母至婦所見誕一男,老母取兒淨澡浴已,持鮮白疊周匝裹身,上妙生酥置於口內,授與使女告云:「汝可抱此孩兒安四衢大路,若見沙門婆羅門行過之時,汝應殷重致敬告諸人言:『此小孩兒禮聖者足。』至日暮時若命存者,即可持歸。若命不存,隨處當棄,汝可歸還。」是時使女隨教抱兒,往四衢大路安在道邊。諸外道輩於晨朝時禮諸天廟,涉路而過。是時使女遙見彼來,遂便致敬,指示孩兒告言:「聖者!此小孩子禮聖者足。」彼咒願云:「令汝孩子無病長壽天神擁護,父母所願悉令圓滿。」復有眾多耆年苾芻,入室羅伐城欲行乞食,亦從此過。使女見之亦同前告白,時諸苾芻如上咒願。

爾時世尊,於日初分著衣持缽,入室羅伐城欲行乞食,亦從此過。時彼使女見世尊來,殷重至心五輪著地禮世尊已,指示孩兒合掌白佛:「此小孩子禮世尊足。」世尊告曰:「令汝孩子無病長壽天神擁護,父母所願悉令圓滿。」如是致敬至日暮時,就觀孩子見命尚存,抱持歸捨,家人見問:「孩子活不?」報言:「得活。」又問:「汝抱此兒安在何處?」報云:「在大路傍。」父母欣悅便集宗親為大宴樂,欲與孩兒施立名號,諸人議曰:「今此孩子初誕生已置之大路,宜與此兒名為大路(梵雲莫訶半託迦)。」

此大路童子由勝資養身速長大,學諸藝能書算等技,廣如上說。於婆羅門所有法式,著衣噉食洗淨軌儀,唱誦音聲咸盡其妙,善四明論解六作業,具大智慧,有五百童子就其受學。時婆羅門不能離欲,如有說云:「若人渴逼便飲醎水,渴更增多。如貪淫者習欲之時貪更增長。」婆羅門染欲不捨,婦更有娠,將誕之時還命老母。其母至已看其誕孕,見產一男,還復同前淨洗浴已,裹以白疊授與使女,告云:「可持此子安大道邊,如前教示。」時彼使女稟性懶惰,便抱孩子置小路邊,見有沙門婆羅門外道內道及以大師,同前指示,皆為咒願,廣說如上。至日暮時孩兒存活,抱持歸捨父母歡喜問使女曰:「汝抱此兒安在何處?」報云:「安小路傍。」父母即便廣設大會與子立名,皆云:「此兒欲求長命置小路傍,應與此兒名為小路(梵雲朱荼半託迦。朱荼是小,半託迦是路。舊云周利槃特迦者,訛也)。」既漸長大令其受學,其師先教讀悉談章,稟性愚鈍,道談忘悉、道悉忘談。時親教師報其父曰:「我昔曾教眾多童子,未曾見此愚鈍小兒。大路童子少授之時多所領解,然此童子道悉忘談、道談忘悉,我實不能教其學問。」父聞語已便作是念:「非一切婆羅門皆有文學,宜可教其闇誦明論。」將付明師令教誦業,師乃教誦明論,道蓬忘甕、道甕忘蓬(此「蓬、甕」二聲是婆羅門四明論中秘密之字,能含多義、統攝人神,習誦之者廣生福智,凡厥初學皆以手逐聲令其誦習,亦云闡陀聲,是節斷義。然「悉、談、蓬、甕」字不可翻,是故存其梵韻)。

是時彼師告其父曰:「我昔曾教眾多童子,未曾見此愚鈍小兒,道蓬忘甕、道甕忘蓬,我實不能教其誦習。」時婆羅門聞斯語已,復作是念:「非一切婆羅門皆能誦習,但作種姓婆羅門自然得活,亦何事辛苦。」由此童子稟性愚鈍,時人皆悉喚為愚路。父於愚路偏鐘愛念,有請召處必將隨逐。後於異時父婆羅門身嬰重病,雖加醫藥漸就衰羸,告大路曰:「我歿世後汝無憂慮,然愚路無識,爾勿見輕,安危共同始終相濟盡兄弟義,當憶吾語。」如佛言曰:

「積聚皆銷散,  崇高必墮落;
 會合終別離,  有命咸歸死。」

說是語已即便命終。二子悲號具辦凶禮,送至林所焚燒既訖,懷憂而歸。

是時舍利子及大目連,與五百苾芻詣憍薩羅國,人間遊行至室羅伐城。城中人眾聞舍利子及大目連與五百苾芻欲來至此,出城迎接。爾時大路於此城外在一樹下,領五百人授其學業,見諸大眾俱共出城,問學徒曰:「今此人眾欲何處去?」學徒報曰:「此諸人眾聞舍利子及大目連與五百苾芻欲來至此,共出迎候。」大路問曰:「彼二人者有何可觀?我昔聞彼俱棄最上婆羅門種,於第二族剎帝利種沙門喬答摩處而為出家,何足迎也?」彼門人中有摩納縛迦崇重三寶,前白師曰:「大師勿作是語,彼獲聖果有大威神,若大師聞彼說法,必當隨從而求出家。」時諸學徒,每於假日或觀城市、或往仙渠、或採祠薪、或禮天廟。後因休假學徒出行,大路念曰:「摩納縛迦稱讚佛法,我今宜可竊往聽之。」便出城外,見一苾芻樹下經行,往詣其所告言:「苾芻!世尊妙法為說多少?」時彼苾芻即為廣說十惡業道、十善果報,大路聞已心生敬信,告言:「苾芻!我當不久還更重來。」遂捨而去。於後假日重詣彼苾芻所,還請說法。苾芻即為廣說十二緣生,彼既聞已倍生深信,白言:「聖者!我頗得於善說法律而為出家,在如來所修梵行不?」時彼苾芻作如是念:「我今宜可許其出家,令駕法轅令持法炬。」告婆羅門曰:「隨汝意樂。」婆羅門曰:「我於此處眾所知識,不能出家。當詣他方為出家事。」苾芻遂即將向餘處,而與出家並授圓具,告言:「具壽!如佛所說有二種業:一者讀誦,二者禪思,於此二中汝樂何事?」答曰:「鄔波馱耶!二種俱作。」便於晝日讀誦眾經,未久之間善閑三藏,於初後夜觀察思惟,斷諸煩惱證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得如實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心無障礙如手撝空,刀割香塗愛憎不起,觀金與土等無有異,於諸名利無不棄捨,釋梵諸天悉皆恭敬。

爾時大路既得果已便自生念:「我比讀誦勤苦思惟,所應得者今已獲得。我今宜往室羅伐城,禮世尊足承事供養。」遂與五百門徒執持衣缽,漸次遊歷至室羅伐城。時此城人聞具壽大路將五百人,從憍薩羅人間遊行欲來至此,時諸大眾咸皆出迎。時彼愚路與兄別後家業日衰,遂至貧窮乞求活命。見眾人出,問曰:「何意諸君俱出城郭?」諸人報曰:「聖者大路與五百人,從憍薩羅今來至此,是故諸人出城迎接。」愚路聞已作如是念:「此諸人等非彼兄弟亦非宗親,尚出相迎。我是其弟,因何不去?」即隨俱出與兄相見。兄慰問曰:「愚路與汝久別,若為存養?」答曰:「辛苦為活。」問曰:「何不出家?」答曰:「我既至愚至鈍,誰肯教我出家?」大路便念:「不知此弟有善根不?」因即觀察見有善根,雖有善根與誰相屬?觀知屬己,告言:「可來,與汝出家。」答曰:「善哉!」便與出家並授圓具,授一伽他令勤習誦。

「身語意業不造惡,  不惱世間諸有情;
 正念觀知欲境空,  無益之苦當遠離。」

爾時愚路誦此伽他,雖經三月不能誦得。有諸牧人聞其誦聲悉皆闇得,是時愚路起恭敬心,詣牧人處請授伽他,彼便為說。然諸佛常法,於二時中聲聞弟子悉皆普集:一謂五月十五日欲安居時,二謂八月十五日隨意之時。若於初集來者,各於師所受其學業,所謂思惟讀誦。既授得已,便於城邑聚落而作安居。若後集來者,試曾授經更請新業,有所證悟皆悉白知。時具壽大路所有弟子門人各隨處安居已,至後集時詣大路所,試曾受經更請新業,有所證悟皆悉白知。若愚鈍者,於六眾邊共相承事。爾時愚路亦近六眾,六眾告曰:「愚路!汝之同學各向師所請受學業,汝何不去請新業耶?」答曰:「我於三月誦一伽他尚不能得,何假求新?」六眾告曰:「具壽!可不聞說:『所受之業,若不習者,日增生澁。』豈有不誦得伽暇耶?汝今宜可求教誦者。」是時愚路見苦勸進,便往到彼親教師邊,白言:「大師!幸願授我教誦之人。」大路聞已作如是念:「為是愚路自發此心?為是傍人共相激發?又更觀察見被他人之所勸獎。復觀愚路,為因勸讚方能受化?為因呵責堪化度耶?」觀由呵責方能受化,遂乃手扼其項推令出房,責曰:「汝是至愚極愚、至鈍極鈍,汝於佛教欲何所為?」是時愚路乃於房外泣淚交胸而長嘆曰:「我非在俗復非出家,今受艱辛欲何控告?」

世尊常法,於時時中或遊山澗、或游林藪、或往尸林、或游於寺。爾時世尊有因緣故往大路房,到已便見愚路房外悲啼,問曰:「汝今何意房外悲啼?」白言:「世尊!我性愚鈍無聰慧力,被親教師驅出房外,既非居俗復非出家,今受艱辛無控告處。」世尊告曰:「理不如是,牟尼聖教非是汝師,於三無數大劫,備受無量百千苦行,圓滿修成六到彼岸之所持來。然此聖教,但是我於長時具修萬行而自持來,汝頗能於我邊親受誦不?」爾時愚路白佛言:「世尊!我既至愚極愚、至鈍極鈍,云何能得於大師所親受學業?」爾時世尊伽他告曰:

「愚人自說愚,  此名為智者;
 愚者妄稱智,  此謂真愚癡。」

然佛世尊於受學者親教句字,無有是處。爾時佛告阿難陀曰:「汝可教授愚路。」時阿難陀唯然受勅教其讀誦,而彼不能受持學業。時阿難陀往詣佛所,禮雙足已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我既親侍大師受持法藏,指撝徒眾婆羅門等為其說法,而我無容得教愚路。」爾時世尊便喚愚路授兩句法:「我拂塵、我除垢。」此亦不能隨言記憶。世尊見已知其障重教令除滅,告愚路曰:「汝能與諸苾芻拂拭鞋履不?」白佛言:「能。」「汝今宜去為諸苾芻拂拭鞋履。」即既奉教而作,諸苾芻不許,佛言:「汝等勿遮,欲令此人除去業障,其兩句法汝等應教。」時諸苾芻令拂鞋履教兩句法,愚路精勤常誦此法,積功不已遂得通利。時愚路苾芻便於後夜時作如是念:「世尊令我誦兩句法『我拂塵、我除垢』者,此之字句,其義云何?塵垢有二:一、內,二、外。此之法言,為表於內?為表外耶?為是直詮?為是密說?」作是思惟忽然啟悟,善根發起業障消除,曾所不學三妙伽他,即於此時從心顯現:

「此塵是欲非土塵,  密說此欲為土塵;
 智者能除此欲染,  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瞋非土塵,  密說此瞋為土塵;
 智者能除此瞋恚,  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癡非土塵,  密說此癡為土塵;
 智者能除此癡毒,  非是無慚放逸人。」

爾時愚路憶此頌義,如理修行蠲除三毒,勤勇無怠斷諸煩惱,於須臾頃證阿羅漢果,平等運心愛憎無二,破無明[穀-禾+卵]永出樊籠,釋梵諸天尊重供養,廣說如上。即於其處加趺未起。大路因行見其端坐,然阿羅漢若不觀察智見不生,乃牽其臂喚云:「具壽!且起習誦,然後思惟。」愚路苾芻見兄慈悲引臂喚起,不離於座長舒其手,如像王鼻隨逐而去,大路迴顧見希有已,問言:「具壽!汝能證會此殊勝德。」愚路默然無對。

時彼愚路苾芻得勝果已,諸外道輩共起譏嫌:「沙門喬答摩自云:『我證甚深妙法,難知難悟非思量者之所能測,大聰智人方能解了。』者,斯誠妄說。何以故?今此愚路至愚極愚、至鈍極鈍,尚能證入,何甚深耶?」世尊知已作如是念:「我此弟子德若妙高,云何諸人皆起嫌謗?今者宜應顯揚其德。」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汝今往勅愚路令教授苾芻尼。」時阿難陀奉佛教已,詣愚路所,告言:「具壽!大師有命,令具壽教授苾芻尼。」愚路聞已便作是念:「何意世尊捨諸耆宿大德苾芻,令我教授苾芻尼眾?意欲令我自彰勝德,今我宜應滿大師意。」時有苾芻尼來入寺中請教授師,問授事苾芻曰:「聖者!誰為我等作教授師?」報言:「具壽愚路。」彼尼聞已自相告曰:「仁可觀諸大德輕蔑女人,此之苾芻於三月中不持一頌,云何欲遣教授諸尼?然彼諸尼有閑三藏辯才無礙,是大法師,如何令彼來相教授,我等試當就禮其足。」至已致敬,白云:「阿遮利耶存念!王園寺苾芻尼眾畔睇逝多林苾芻僧足,奉問大德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今令我等請教授師。」愚路答曰:「奧箄迦。」(譯為方便,此語意道:「汝所陳者皆是趣涅槃之方便。」若譯為:「好」或云:「爾」者,雖不異舊,便乖方便之理。為此時存本字耳)彼尼聞已自相告曰:「此亦解道奧箄迦。」即辭而去。至尼寺中,諸尼問曰:「姊妹!誰當欲來教授我等?」報言:「是聖者愚路。」時十二眾苾芻尼,聞斯說已共相告曰:「仁等觀諸大德輕蔑女人,彼苾芻於三月中不持一頌,云何欲遣教授諸尼?」廣說如上。遂相告曰:「姊妹!我等六人當敷師子座高十二肘。六人當往室羅伐城,於諸聚落衢路之所,遍相告令諸人當知:『明日王園寺有大法師,辯說無滯,來教授諸尼說殊勝法,若能聽者當得見諦,於生死內不復輪迴。』如是諸人來聽其法,愚路苾芻若當默然無有酬對,大眾嗤笑。由此緣故,令說愚者不復更來教授尼眾。」作是議已,六人數設高座,六人遍告坊城,隨所思惟咸皆作了。

爾時愚路於日初分著衣持缽,入室羅伐城次行乞食。既得食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旋入房中,繫念而住。至日晡後從禪定起,將一苾芻詣王園寺。時彼寺內有無量百千大眾雲集,或有先世善根之所警覺,或有現緣共相啟悟。時彼大眾見具壽愚路從遠而來,共相問曰:「兩人俱至,誰是法師?」有人告曰:「前是法師。」時諸大眾各生輕賤作如是語:「諸苾芻尼故心惱我,此之愚路於三月內一頌不持,豈能教授為我說法?」有作是說:「我等且觀,若能說法當可聽之。若故相調弄,起去非損,去亦非晚。」諸人咸坐共觀得失。是時具壽愚路見師子座高便作是念:「為相調弄?為敬重耶?」觀知相惱無心恭敬,時具壽愚路便舒右手如像王鼻,按其高座令使卑小安詳就坐。是時大眾處寬不能普見,法師即便斂心入定。既入定已隱身不現,即於東方騰空而上,現四威儀身出水火,作十八變,南西北方亦復如是。現神通已還居本座,告諸苾芻尼曰:「我於三月受一伽他,汝等樂欲聞其義不?假令我於七日七夜,於一一字句分別其義,亦未能盡。」即便為說伽他之義:

「身語意業不造惡者,佛說不令有情造諸惡業。所謂身造三惡:殺、盜、邪淫。語為四罪:妄語、離間語、麁惡語、綺雜語。意作三罪:貪、瞋、邪見。此等諸罪,世尊不欲令諸有情隨心造作。」如是半頌善為譬喻說未了時,眾中一萬二千有情,皆悉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明見真諦、或得煖法、或得頂忍、或世第一法,或得預流、一來、不還、或有出家證阿羅漢果,或有發趣聲聞菩提、或獨覺菩提、或無上菩提。是時大眾咸悉歸依佛法僧寶,嘆未曾有。爾時具壽愚路既為諸人宣說法要,示教利喜已從座而去,苾芻尼眾歡喜奉行。時十二眾苾芻尼不遂所懷,默赧無說。

時六眾等遙見愚路從外而來,各作是念:「今日愚路令眾多人不生敬信。」六眾不能對面言告,但問從者苾芻曰:「愚路今日令幾人眾生不信耶?」答曰:「唯有希奇!曾無一人心生不信。然佛世尊於婆羅痆斯施鹿林所為人天眾三轉法輪,愚路今時更復隨轉,乃至半頌伽他說猶未了,令諸大眾獲果無邊,趣三菩提歸向三寶。」

是時愚路便詣佛所,禮佛雙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曰:「汝諸苾芻!於我聲聞弟子之中心善解脫者,愚路是也。」爾時世尊讚歎持戒速得解脫,毀訾破戒沉溺生死,告諸苾芻曰:「前是創製、此是隨開,我今為諸苾芻重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僧不差遣,自往教誡苾芻尼者,除獲勝法,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是六眾,僧義如上。

不差遣者,謂不作白二法。

苾芻尼者,謂此法中尼。

教誡者,謂以戒定慧法而教授之。

除獲勝法者,若得殊勝之法不差無過,是故言除,餘如上釋。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諸苾芻,於界外差人者,眾得惡作罪;被差之人,若往教誡,得墮罪。若雖於界內差人,而非褒灑陀日眾,得惡作罪;被差之人,若往教誡,得墮罪。若雖於界內復是褒灑陀日,然眾不集,得罪同前。若差法無過,然非持戒,得罪同前。雖復持戒,然非多聞,未滿二十夏;雖滿二十夏,然非善解都城之語;雖善解方言,然曾污苾芻尼不如法除悔;雖復清淨,然於八他勝法不能分別教示於尼;此雖能說,然於八尊法不能分別;此等諸法若不具足者,眾得惡作罪。被差之人,悉得墮罪。若差遣如法眾德圓滿,眾僧無過,教授者無犯。

若於住處無教授尼人者,應為略教授法。若苾芻尼來請教授人時,若上座若授事人應告彼曰:「姊妹!苾芻尼僧伽和合清淨無過犯不?今此眾中無人樂往教授尼眾,汝等僧伽當謹慎勿放逸。」答曰:「奧箄迦。」尼應禮足而去。又無犯者,謂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時諸苾芻咸皆有疑,欲請世尊斷除疑惑,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十二眾苾芻尼?又十二眾苾芻尼,何故欲與具壽愚路作無利事反成大益?唯願世尊為說因緣。」世尊告曰:「汝等苾芻!非但今日欲作無利反成大益,乃往古昔,斯等諸尼欲作無利反招利益。汝等應聽!過去世時於一聚落有婆羅門,娶妻未久便生一息,於後復誕一男,如是乃至生十二子,年俱長大各並娶妻,廣為居宅。其母不久染患命終,父既年衰、兩目青盲一無所覩。時彼新婦兒不在時,便與外人行邪惡事。婆羅門善知聲相,聞行聲時,知是己子、知是他人。聞彼行聲知非己子,即呵叱彼新婦曰:『汝莫如是造邪惡行。』時彼新婦知其瞋已,共相告語:『此婆羅門當與我等作無利事,我今宜可絕其美食。』便與麁飯投以醋漿,時婆羅門年既衰耄不堪噉食。時婆羅門告諸子曰:『汝諸新婦與我麁食投以醋漿,豈能濟命?』時彼諸子告其婦曰:『汝等何因與父麁飯和以醋漿?』婦告夫曰:『大翁福盡,我等何過?每煮飯時於其釜中投以白米,變成赤飯;和以美酪變作醋漿。』其夫報曰:『何有斯理?』妻便答曰:『仁若不信當可親觀。』諸婦議曰:『我已告夫,需求免過。』遂至陶師處告曰:『賢首!汝頗能作兩枚瓦釜,口一腹二各容數升?』陶師曰:『與我倍價我當為作。』報言:『善!』陶師作已,婦即酬直,持歸為翁作食。在私屏處,於二釜中一隔內投赤米、一隔內置醋漿,既對夫前,即便一隔內投白米,一隔內置美酪。二釜俱熟遂告夫曰:『為先與翁食?君先食耶?』夫曰:『先奉我父。』其妻即於一釜中斟與赤飯,次於一釜酌與醋漿。次至夫邊授以白糜,並安美酪,兒既見已白其父曰:『慈父福德實爾消亡,同一釜中,看著白米及安美酪,及其熟已變為赤飯醋漿。』其父聞已竊作是念:『我從少小不行欺誑,興立生計皆如法求財。何故今時福業消盡?蓋應是此惡行婦人,自為詐偽見欺於我。』老翁便伺人不在時,獨入廚中摸諸釜器,便闇捉兩釜俱腹中有隔,遂即持釜藏之屏處。諸子既至,持釜告曰:『汝等當知!非我福盡,釜令福盡。』說伽他曰:

「『諸子汝當知,  他釜一口腹;
  吾今福業盡,  一釜兩腹生。』

「時彼諸子見斯事已,各忿其妻嚴加楚撻,告云:『若更如是者,當與重杖驅汝出捨。』是時諸婦聞是語已,遂相告曰:『此老婆羅門共兒計校欲害於我,我等宜應作餘方便斷其命根。』時有弄蛇人來入其宅,諸婦問曰:『有毒蛇賣不?』答曰:『須何等蛇?為死?為活?』報言:『死者。』彼作是念:『何意諸婦從索死蛇?豈非有意當欲殺此老婆羅門耶?』問曰:『欲酬幾價?』答曰:『隨汝所索。』然諸毒蛇被逼惱時毒在兩處,謂頭及尾。蛇師乃出一黑蛇,以杖打瞋截去頭尾,取其中腹持付婦人。時彼得已將用作羹,羹既熟已,持至翁所,白言:『大翁有好肉羹,能得食不?』時婆羅門作是念:『何處得肉與我作羹,豈非方便欲殺於我?』復作是念:『我今老疾無濟念者,何用活為?從是、從非,我當噉食。』報新婦曰:『必有肉羹將來我食。』授與食訖,由羹氣故,眼膜便開漸能見物,然而詐云:『我死!我死!』諸婦聞已,願速命終,白言:『尚有餘羹能盡食不?』報云:『能食。』其婦總皆授與,重更食之,眼轉明淨,顧眄左右悉皆明察,私心喜慶佯眠不起。彼諸新婦如患眼時,對婆羅門造諸非法,婆羅門把杖急起告云:『我今見汝勿復更然。』是時諸婦默赧無對。

「汝等苾芻勿生異念,昔時婆羅門者即愚路是,十二婦者即十二眾苾芻尼是。往時欲害其命反成大利,今時欲令恥辱更彰聖德。」

時諸苾芻更復有疑,問世尊曰:「具壽愚路先作何業得受人身至愚至鈍?」世尊告曰:「此愚路苾芻曾所作業,增長時熟果報現前。汝等苾芻!凡諸有情,自所作業善惡果報,非於外界地水火風令其成熟,但於己身蘊界處中而自成熟。說伽他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汝等苾芻!乃往過去人壽二萬歲時,有迦葉波佛出現世間,如來、應、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時聲聞眾有二萬人,俱於婆羅痆斯國住。愚路是彼眾數,明閑三藏為大法師,稟性慳法曾不教人,乃至四句伽他亦不為說。命終之後生在天宮,從彼死已墮在人趣,生販豬家,年漸長大屠豬為業。於其村側有一大河,渡河不遠有一聚落。節會日至,屠者念言:『我今若多殺豬持肉賣者,儻無交易肉皆爛壞錢有損失,宜並豬命將至彼村,至日方屠以賣其肉,此無損失得利尤多。』遂以繩縛豬安在船上。豬相[蟲*豕]觸搖動船艚,其豬及船一時傾沒,救濟無處豬併命終。時彼屠人亦隨流而去,於河岸邊有五百獨覺,依林而住。是時有一獨覺取水河濱,遙見一人隨流而下,乃作是念:『此沿流者為死?為活?』審細觀察知是活人,即現神通長舒右手如像王鼻,牽取其人,於乾砂潬合面而去。時彼溺人吐水既盡,即便起立四觀方城,見有人蹤尋跡而行,至獨覺處致禮敬已,求依止住。於日日中為諸獨覺,採花摘果取諸根葉以相給侍。時彼獨覺各以殘食共相供濟,時諸獨覺咸加趺坐靜慮而住。屠人見已亦學加趺,頻修不已得無想定。於後命終生無想天處,從彼終已生此人中。汝諸苾芻勿生異念!往時屠豬人者即此愚路苾芻是,由彼昔時慳悋於法,乃至四句伽他不為人說,又多屠殺諸畜生故,復由生在無想天中,由彼業緣至愚至鈍。是故汝等苾芻不應慳法,以清淨心為他說法,當如是學;於諸有情常生悲愍,遠離邪定,當如是學。」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三十一

 

上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下篇: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佛者眾...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一...

梵網經

梵網經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

道地經

道地經一卷 天竺須賴拏國三藏僧伽羅剎漢言眾護造後漢...

【註音版】佛說法滅盡經

佛說法滅盡經...

菩薩戒本經箋要

菩薩戒本經箋要 慈氏菩薩說 北涼天竺三藏 曇無讖第二...

分別善惡報應經

分別善惡報應經卷上 西天中印度惹爛駄囉國密林寺三藏...

最無比經

最無比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施燈功德經

佛說施燈功德經...

佛說八部佛名經

佛說八部佛名經 元魏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聞如是...

大方廣三戒經

大方廣三戒經卷上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如是我聞:...

佛說因緣僧護經

佛說因緣僧護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如是我聞: 一時...

【佛教詞典】別解脫律儀與靜慮無漏二種律儀差別

【別解脫律儀與靜慮無漏二種律儀差別】 p0690   大毗...

【佛教詞典】通達位

【通達位】 通達真如之位,又作見道位,為唯識宗所立五...

能夠這樣念佛,一定可以了生脫死

修行人要求一生事辦,疾出生死,只有念佛法門。因為念...

心然法師《地藏菩薩本跡記》

序 白聖 菩薩以正智證到真如理之後,復起差別智,觀見...

宇宙萬法惟獨是我們一念心所顯現

這個宇宙萬法,惟獨是我們一念心所顯現,這個觀念很重...

十種魔業

一、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 二、恶心佈施...

心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問: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心是不是大腦,...

界詮法師的學佛出家因緣

我是五九年出生的,六零年鬧饑荒,六零、六一、六二連...

如何才能增長福報呢

我們的財富,往往都是通過佈施行善等等方法積累下來的...

達摩大師傳授入禪門的四句口訣

菩提達摩大師是中國禪宗的奠定者,而奠基不僅僅是建立...

應該怎樣觀察我們的色身

我們的生命是沒有開始的,要是說生命有開始,那生命就...

不論修學哪個法門,都要有慚愧心精進心

我們生活在這個娑婆世界,在五濁惡世中還能遇到佛法。...

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的法界

第十五是大義門功德,大義門就是大乘門。極樂世界是大...

五逆重罪和誹謗正法的人會墮落到哪裡

先講五逆重罪和誹謗正法的人墮落到哪裡?既然他往生不...

【視頻】《大乘入楞伽經》聆志居士念誦

《大乘入楞伽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大方等大集經》男聲念誦(音頻)

《大方等大集經》男聲念誦(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