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三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三十九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與未近圓人同室宿過二夜學處第五十四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有眾多敬信施主來至寺中,白諸苾芻曰:「聖者!幸為我等宣揚正法,樂欲聽聞。」苾芻報曰:「賢首!汝等有心樂聞法者,當詣佛所,佛自為說。」彼云:「聖者!唯一大師,瞻仰者眾,天龍人鬼皆願聞法,知欲為誰而演法要?仁等亦可為我誦經。」苾芻報曰:「世尊未許。」諸俗聞已共起譏嫌捨之而去。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諸苾芻隨時誦經。」世尊既許苾芻誦經,彼便日日誦經不息。諸有福德閑暇者,晝常來聽,既歸家已,便於夜中告諸無福營作之人,作如是語:「君等當知!彼諸聖眾於日日中常誦正法,言詞美妙令眾樂聞,聽者忘疲如蜂食蜜。」時營作者聞斯語已報諸人曰:「仁等有福逢佛出世,得聞法要獲大利益,於日日中得未曾有。」報作人曰:「汝何不聽?」答曰:「仁有福德,雖晝聽經家生得濟,我等薄福作業求活,恆去聞經終當餓死。若其聖者夜誦經者,我亦樂聽。」時諸苾芻聞是語已,便往白佛,佛言:「雖在夜中亦誦經法。」彼便通夜而為誦經,因生疲苦,佛言:「不應晝夜誦經。」苾芻隨時少宣其法,諸來聽者共生嫌意,佛言:「不應隨宜,當圓滿說。」時諸苾芻夜夜常誦,諸作業人無暇鎮來。時有福人,既至家已同前為說,作人自嘆:「我等薄福不得聞經。若諸聖者每於月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月盡日通夜誦者,我等常聞能生福利。」苾芻以緣白佛,佛言:「當於月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月盡日通夜誦經。」時有乞食苾芻,在阿蘭若住,告同住者曰:「今是十五日,我欲向寺共為長淨並復聽經。」便詣寺所慇勤聽法乃至夜半,時乞食者作如是念:「今既非時,無緣得往蘭若之處,且留此住於一面坐。」諸聽法俗人亦住於此。時知寺人將滅燈燭,俗人告言:「聖者!勿去燈明,我助油燭。」有摩訶羅苾芻,共於此臥不用心眠,便在夢中見與故二共為聚集,遂即寱言說非法事。俗人聞已遂即遍觀,見摩訶羅仰腹而臥,口說寱言說非法事。諸俗見已共作是議:「仁等觀此年老苾芻,尚為斯事。諸餘少壯當欲如何?」時乞食者聞俗嫌議,旦詣林中,於蘭若內習定之人見而問曰:「具壽!於彼寺中同梵行者夜誦經時,能令諸俗人生淨信不?」報言:「聽微妙法皆生喜信,然而有一年老苾芻,起俗譏嫌。」彼問:「何故?」即以事具答,諸苾芻聞以緣白佛,佛言:「由諸苾芻與未圓具者同一室宿及然燈燭,有是過生。是故我今不聽苾芻與未圓具人同一室宿及燃燈燭。」此是緣起,尚未制學處。

佛在憍閃毘妙音園中。時尊者舍利子有二求寂:一是准陀,二是羅怙羅。於時羅怙羅有緣須至晝日游處,有客苾芻來入寺中,見授事人已覓停止處。其授事人見羅怙羅出外不在,即便令客權止房中。其客苾芻即取羅怙羅所有衣缽置之房外。時羅怙羅從外靜處還至本房,見其衣缽在房門外悵然而立。於時准陀來至其所,問言:「具壽!何故愁然似帶憂色?」答曰:「我暫出遊,有客來至以我衣缽棄在房前,日時欲暮天復將雨,我於今夜何處當臥?」准陀報曰:「隨處隨時,且容身臥,詎勞憂悒徙倚房前?」答曰:「仁具福德有大威神,化作草菴即堪止宿。我無威力其欲如何?」准陀聞已默然而去。時有淨信施主,為佛及僧以妙香泥塗拭圊廁,羅怙羅見已便作是念:「非時見佛,欲有諮問,無有是處。我今宜可於此眠宿以度今宵。」遂入廁屋權時而臥。即於其夜天降大雨,去斯不遠於地穴中,有大毒蛇依止而住。水滿穴中,其蛇遂出便往廁上。如來大師得無忘心作如是念:「若彼毒蛇螫羅怙羅者,此必當死但有其名。又釋迦種自恃高慢,便生不信作如是語:『若羅怙羅不出家者繼轉輪王位,今既出家無所依怙,臥於廁上被蛇所螫枉苦身亡。』」作是念已便舒右手如像王鼻,到羅怙羅所擎取其身,至己房內安自床上。佛於是夜時行時坐以至天明。有餘苾芻,於晨朝時嚼齒木澡漱訖,往世尊所欲申禮敬。世尊常法,若欲為諸聲聞制學處者,未至苾芻待其總集,其現至者不即令去。時求寂准陀至羅怙羅所彈指警覺,告言:「羅怙羅!汝何處臥?」彼既覺已知是佛床,即便驚起惶怖而立。准陀告曰:「羅怙羅!向使世尊不念汝者,被毒蛇螫必定無常,但空名在。」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曰:「凡諸求寂無父無母,唯有汝等同梵行人共相慈念。此等多是阿羅漢胎終將出離,汝等若不共相愍護,誰當見憂?是故我今聽諸苾芻,與未圓具人齊二夜同宿無犯。」

時有苾芻忽得下痢不淨污足,房無燈燭求洗無由,遂垂足床前偃臥經宿。天將欲曉,弟子門人入房參問:「不審鄔波馱耶,四大安不?」答曰:「不安。」問言:「何故?」具以患狀告彼令知,諸苾芻聞以緣白佛,佛言:「應置燈明。」時諸苾芻置燈明已,有病不眠因斯更重,佛言:「苾芻有病須燃燈者,對臥無犯,勿致疑心。」時看病人亦不敢臥,因加疾病,佛言:「其看病人雖臥燈明,亦無有犯。」時彼病者須受藥食,無人為授遂闕所須,佛言:「未受具人應令共宿。」時諸苾芻過二宿已遂不敢睡,因更病生,佛言:「病人雖過二夜共宿無犯。」有病苾芻不能自噉,令受具者哺而方食。時受具人出行不在,佛言:「未受具者亦聽哺食。若無此人,雖大苾芻自取而哺。」時諸苾芻於日月光下不敢睡眠,佛言:「日月之光非所避物,臥時無犯。」

如佛所制:苾芻不得與未受具人過二夜宿。時諸苾芻過二夜已驅出寺外,被賊惡獸及蚊蟻等之所損傷,佛言:「不應遣彼令出寺外。」時諸苾芻遣出簷外,佛言:「不應驅出簷外,應離房門勢分令其止宿。」時有苾芻畜一求寂,夜令出宿,有罪惡苾芻從外來至,問求寂曰:「汝於今夜何處當宿?」答言:「於門屋下。」時彼師主聞其語聲,問言:「彼說何事?」弟子具答,師主聞已喚入房中一處止宿,自便通夜,或行或坐以徹天明。時弟子門人共來參問:「不審鄔波馱耶宿夜以來,起居輕利氣力安不?」答曰:「不安。」問言:「何故?」是時師主具以事答。弟子聞已白師主曰:「師豈不聞,如佛所言:『有二種事方成大人:一者知是不可為事即不應為;二者已為其事即不應捨可令究竟。』師既愍彼求寂已為攝養,當存終始,豈得辭勞?」師聞便默。爾諸苾芻聞以緣白佛,佛言:「若有如此罪惡人來,能驅擯者應共斥逐。若不可者應將求寂往餘寺中。若於夏內安居已後,有惡苾芻來寺中者,時彼師主應與求寂同房而宿,以至夏終,勿致疑惑。至夏罷已,能驅逐者可擯斥之,若不可者應將求寂別詣餘寺。」時有眾多苾芻,隨路而去並將求寂,過二夜已便令出宿,遂被惡獸之所傷害。以緣白佛,佛言:「不應令出,應分苾芻以為二處,隨夜未滿共宿無犯。」時諸求寂夜起之時於路睡著,苾芻棄之而去,亦被傷害,佛言:「不應棄去,應令在前。」時彼求寂於小食時從索飲食,苾芻不與,佛言:「應與。」至午還索,苾芻報曰:「已與朝食因何更索?」遂不與食。佛言:「少年火盛,更可與食。」又與未具隨伴道行,苾芻相告曰:「如佛所制:過二夜已不許與未圓具者同宿。」彼便警覺通夜不眠,遂生勞倦,佛言:「應護明相,不假通宵。」時諸苾芻猶尚疲勞,佛言:「如在行路通夜應眠,勿生疑惑。」

時鄔波難陀有二求寂:一名利刺,二名長大,與此二弟子過二夜宿。諸苾芻見告言:「具壽!佛制不許二夜共宿。仁今何意故違佛語?當可改之。」鄔波難陀曰:「此第二夜與第三夜有何異相?又第三夜豈可飲酒食蔥蒜耶?」時有少欲苾芻,聞是語已便生嫌賤:「云何苾芻不奉佛教?世尊不聽過二夜與未受具人同室宿,而故違聖教,與之同宿。」即以此緣具白世尊。世尊集眾問答虛實,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與未近圓人同室宿,過二夜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鄔波難陀,餘義如上。

有二圓具,謂苾芻、苾芻尼。餘非圓具,謂求寂等,餘義可解。

室有四種:一、總覆總障,如諸房舍及客堂樓觀等,上總遍覆四壁皆遮;二、總覆多障,於四壁少安窓戶;三、多覆總障,即四面捨,於四邊安壁,中間竪柱,四簷內入,或低或平;四、多覆多障,謂三面捨,於四面捨無其一邊。若半障半覆、或多覆少障、或簷際等,並皆無犯。又無犯者,謂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不捨惡見違諫學處第五十五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有苾芻名曰無相,自生惡見作如是語:「如佛所說:『障礙之法不應習行。』我知此法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時有眾多苾芻,聞是語已往白世尊。世尊告曰:「汝等苾芻眾!應與彼無相苾芻作別諫事。若復更有如斯等類,應如是作。往至其所而告之曰:『汝無相莫作是語:「如佛所說:『障礙之法不應習行。』我知此法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汝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汝無相,世尊不說障礙法非障礙法,以種種方便說是障礙法,若習行者定是障礙法。無相!汝今應捨如是惡見。』如是應諫。」諸苾芻奉教而去,至無相所,如佛所教諫誨之時,於其惡見固執不捨,作如是語:「我說是實,餘皆虛妄。」時諸苾芻見諫不隨,便詣佛所作如是語:「大德!我已如佛所教別諫無相,諫誨之時彼於惡見固執不捨。」乃至廣說。佛言:「汝諸苾芻!應作白四羯磨諫彼苾芻。應如是作,鳴槌集眾,眾既集已,令一苾芻作白羯磨,應如是作:『大德僧伽聽!此無相苾芻自生惡見作如是語:「如佛所說:『障礙之法不應習行。』我知此法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時諸苾芻為作別諫。別諫之時,所有惡見堅執其事不肯棄捨,云:「我說是實,餘皆虛妄。」若僧時到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汝無相苾芻作白四羯磨開曉其事。「汝無相莫作是語:『如佛所說:「障礙之法不應習行。」我知此法習行之時非障礙法。』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汝無相!世尊以種種方便說欲是障礙法,若習行者定為障礙。汝無相當捨如是惡見。」白如是。』次作羯磨,應准白成。」

時諸苾芻作白羯磨,開諫之時無相苾芻所有惡見堅執不捨,云:「此事是實,餘皆虛妄。」時諸苾芻見其不改,即以不隨諫事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諸苾芻!應與無相苾芻作不捨惡見捨置羯磨。應如是作,餘亦如是。鳴槌集眾等,令一苾芻作白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無相苾芻自生惡見,廣說如前,乃至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無相苾芻作不捨惡見捨置羯磨,乃至此無相苾芻如是惡見未捨已來,眾僧不應共語共說,可惡極惡如旃荼羅。白如是。』次作羯磨,應准白成。」

時諸苾芻雖與無相作捨置羯磨,然彼惡見堅執不捨。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集僧眾問無相曰:「汝實作此語:『如佛所說障礙之法,我知非障礙,習行之時不為障礙。』」白佛言:「實爾。大德!」世尊種種呵責廣如前說,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若復苾芻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欲是障礙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應語彼苾芻言:『汝莫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欲是障礙法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汝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以無量門於諸欲法說為障礙,汝可棄捨如是惡見。』諸苾芻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勤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是無相,餘義如上。

作如是語者,說其事也。

我知佛所說法者,謂如來、應、正等覺,法謂佛說、或聲聞說,說是障礙義。

障礙法者,謂四他勝及眾教、二不定、三十捨墮、九十一墮、四別悔、眾學法。

習行之時非障礙者,謂不能障沙門聖果。

謗者,謂出非理言。

不善者,招惡異熟。

諸苾芻見是語時應作別諫,若不捨者作羯磨諫,乃至結竟,廣說如前。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等。」諸苾芻見是語時應作別諫。捨者善,若不捨者得惡作罪。羯磨諫時,若作白時及初二羯磨,若不捨者皆惡作罪;若三羯磨竟時便得墮罪。若作非法等羯磨者,彼無有犯。又無犯者,謂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隨捨置人學處第五十六

時無相苾芻得捨置羯磨,往鄔波難陀處啼泣而住。鄔波難陀告言:「具壽無相!何故啼泣?」報言:「諸黑缽者為我作捨置羯磨。」鄔波難陀曰:「設與城邑聚落及三界有情作捨置羯磨者,豈城邑等而非有耶?且勿憂惱當求懺謝。」如是教已便共言說、受用衣食、同室而臥。時少欲苾芻見是事已共生嫌賤:「云何苾芻知彼苾芻是惡見人,眾與羯磨未行隨法,而與言談為同住事?」即以此緣具白世尊。世尊集眾問其虛實,種種呵責,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知如是語人未為隨法不捨惡見,共為言說、共住受用、同室而宿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鄔波難陀,餘義如上。

如是語人者,謂是無相。

未為隨順法者,未作隨順懺摩之法。

不捨惡見共為言說等者,謂作教授依止等事,於四室中同宿天明,結罪如上。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知如是語人未作隨法,為言論共住等事,便得墮罪。若彼身病,看侍無犯。或共同居令捨惡見,此亦無犯。又無犯者,謂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攝受惡見不捨求寂學處第五十七

佛在室羅伐城住逝多林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有二求寂:一名利刺,二名長大。時有異處眾多苾芻來至其所,與二求寂以為共住,言戲掉舉身相摩觸。時諸苾芻後生懊悔,便自剋責所犯之罪,應責心者責心而悔,應對說者對說而除,發勇勐心起決定意,斷諸煩惱證阿羅漢,獲大神通。後於異時彼二求寂林中採花,於虛空中見彼苾芻乘空而至,遂遙問曰:「仁等是誰?」苾芻答言:「我是某甲。」彼二報曰:「仁等豈不昔與我等而為共住,言戲掉舉身相摩觸作諸罪業,云何於今獲增上證?」彼便答曰:「此事實爾,然我後時情生懊悔,深自剋責所犯之罪,如前具說,乃至獲得道果。」求寂聞已便作是念:「此諸苾芻昔與我等共作如是如是非法之事,云何於今得增上果?以此因緣,我知佛所說法云:『習諸欲是障礙』者,此非障礙。」具以此事告諸苾芻。時少欲者聞是語已不嫌不喜,具以其事往白世尊。世尊爾時告諸苾芻:「此二求寂所言非理,汝等應可作別諫法而開曉之。若有餘人作斯事者,亦如是諫,告言:『汝利刺、長大莫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法『欲是障礙』者,此非是障。」勿作是語謗讟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佛以種種方便說:「行諸欲是障礙法。」汝今二人當捨惡見。』」

時諸苾芻奉佛教已,往二求寂所如佛所教曉喻其事。如是諫時,彼二求寂所有惡見堅執不捨,作如是語:「此事是實,餘皆虛妄。」時諸苾芻即以此緣具白世尊:「我等奉教別諫彼二求寂時,彼之惡見堅執不捨,而云:『我說是實,餘皆虛妄。』」佛言:「汝諸苾芻!應作白四羯磨諫二求寂。如是應作,鳴槌集眾。眾既集已,令二求寂離聞處在見處,應令一人作白羯磨,應如是作:

「『大德僧伽聽!此利刺、長大二求寂,自起如是惡見,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欲是障礙』者,此非是障。」苾芻與作別諫之時,彼二惡見堅執不捨,作如是語:「此事是實,餘皆虛妄。」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彼二人作白四羯磨曉喻其事。「汝等二人莫作是語:『如佛所說「障礙之法不應習行。」我知此法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說,世尊以種種方便說:『欲是障礙法,若習行者定為障礙。』汝之二人當捨如是惡見。」此是其白。』一苾芻向二人所報言:『眾僧與汝作白四羯磨,已作白竟,汝今應捨惡見。』若捨者善;若不捨者,彼苾芻應還眾中,告言:『惡見不捨。』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準白應作,乃至初羯磨了。』如前令問。若不捨者,還報眾知。次作第二、第三了時,亦如前問,如是應作。」

時諸苾芻奉佛教已,喚彼二人為作白四羯磨曉喻之時,彼於惡見堅執不捨云:「此事是實,餘皆虛妄。」時諸苾芻即以此緣具白世尊:「我等已作白四羯磨諫彼二人,彼於惡見堅執不捨,云:『此事是實,餘皆虛妄。』」佛言:「汝等苾芻!應與彼二求寂作不捨惡見擯羯磨。如是應作。鳴槌集眾。眾既集已,令一苾芻作白羯磨:『大德僧伽聽!彼利刺、長大二求寂,自起惡見,如前廣說。僧伽為作別諫,及白四羯磨曉喻之時,堅執不捨,云:「此事是實,餘皆虛妄。」若僧時到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此二人作不捨惡見擯羯磨,應告之曰:「汝等二人從今已去,不得更云:『如來、應、正等覺是我大師。』亦復不應隨苾芻後同一道行。如餘求寂與大苾芻二夜同室宿,汝今無是事。汝愚癡人!今可滅去!」白如是。』應一苾芻向二人所報言:『眾今與汝二人作白四擯羯磨,已作白訖,汝等應捨如是惡見。』若捨者善,若不捨者還至眾中具告其事,廣說如上。次應與作羯磨,准白應為。作一番訖還令苾芻向彼陳說:『眾已與汝作初羯磨訖,應捨惡見。』廣說如上。乃至第三羯磨竟,結文准作。」諸苾芻白佛言:「大德!應如是作。」

時諸苾芻承佛教已,喚二求寂為作驅擯羯磨已,惡見不捨,便往鄔波難陀所啼泣而住。鄔波難陀問曰:「汝二具壽!何汝啼泣?」答言:「諸黑缽者已為我等作擯羯磨,今欲如何?」鄔波難陀曰:「若彼為諸村坊城邑乃至三界作擯羯磨,豈村坊等而非有耶?汝勿憂惱,當就懺摩。」便受彼二供給供養,言談同宿。少欲苾芻見是事已,生嫌賤心作如是語:「云何苾芻,具知如是惡見求寂,大眾與作擯羯磨已,受彼供承言談同宿?」即以此緣具白世尊。世尊集眾問鄔波難陀,廣說如上,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見有求寂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欲是障礙法」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應語彼求寂言:『汝莫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欲是障礙法』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汝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以無量門於諸欲法說為障礙,汝可棄捨如是惡見。』諸苾芻語彼求寂時,捨此事者善;若不捨者乃至二、三,隨正應諫、隨正應教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諸苾芻應語彼求寂言:『汝從今已去,不應說言:「如來、應、正等覺是我大師。」若有尊宿及同梵行者,不應隨行。如餘求寂得與苾芻二夜同宿,汝今無是事。汝愚癡人!可速滅去。』若苾芻知是被擯求寂,而攝受饒益同室宿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鄔波難陀,餘義如上。

有求寂者,謂利刺、長大。

佛者,謂如來、應、正等覺。說者,開導義。法者,若佛說、若聲聞說。

欲是障礙者,謂是五欲。

習行者,謂作其事。

非是障礙者,謂不能障沙門聖果。

苾芻者,謂此法中人。

語彼求寂等者,述其惡見,與作別諫及與眾諫。

若不捨者,應擯羯磨語言:「汝從今已去廣說其事,是不應作共行同宿。汝是癡人!可速滅去。」若苾芻者,謂鄔波難陀。

知者,或自知、或從他聞。

攝受者,與作依止。饒益者,謂給衣食。同室者,四種室中與其同宿,結罪同前。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知是彼擯求寂,乃至同室宿者,波逸底迦。

若是親族、或時帶病、若復令彼冀捨惡見,雖權攝受並皆無犯。又無犯者,謂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著不壞色衣學處第五十八

佛在王舍城住竹林園。時此城中有二龍王,一名祇利,一名跋窶。由此二龍威神力故,於王舍城有五百溫泉及諸池沼常流不絕,時降甘雨五穀熟成。爾時世尊調伏難陀、鄔波難陀二龍王已,此二龍王每於月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月盡日,從大海出昇妙高峯,來詣佛所為欲供養及聽法故。時祇利、跋窶二龍王,見難陀、鄔波難陀來至佛所而申供養,自相謂曰:「此二龍王每月於四齋日,遠從餘處來至此城,承事世尊並聞妙法。我等云何在此城中不申禮敬?我今宜往供養世尊。」是時二龍王來詣佛所,禮雙足已在一面坐。爾時世尊為彼二龍宣說法要,令歸三寶受五學處,從此已後身及貲財並皆增盛。既增盛已即共議曰:「我等宜可往大海中,隨廣博處而為居止。」作是議已往詣佛所,致敬既畢在一面坐,白佛言:「大德!我從世尊受歸戒已,身及資財並皆增盛。若大悲世尊哀憐許者,我等今欲往大海中隨寬而住。」佛見請已告二龍曰:「影勝大王是國之主,汝等欲去,宜可白知。」時二龍王辭佛而去,便相謂曰:「如佛所言似不容許。」便依舊住。然二龍王若於夜中來見佛者,依本形狀,若於晝日作長者形。

後異時中龍於晝日在世尊所聽佛說法,影勝大王亦於彼時往竹林園,既至門所命左右曰:「汝往佛所觀有何人?」時彼左右奉教而去,既至佛所禮佛足已,見二長者在世尊處,即還王所,白言:「大天!有二長者在世尊處。」王作是念:「彼二長者是我國人,見我來至敢不起耶?」時影勝王欲至佛所,彼二龍王見大王來,白世尊曰:「大德!我今先且敬法?為敬王耶?」世尊告曰:「諸佛世尊及阿羅漢等咸敬於法。」以此因緣說三伽他曰:

「若過去諸佛,  及以未來者;
 現在諸世尊,  能斷一切憂。
 皆共尊敬法,  言說及行住;
 常於一切時,  尊重於正法。
 是故求益者,  欲希富盛樂;
 應當尊敬法,  常思諸佛教。」

時彼二龍聞佛世尊說敬法事,雖見王來而不修敬。王既見已便作是念:「此二長者是我國人,見我來至不相敬重。」便生瞋恨。至世尊所禮雙足已在一面坐,佛知王意有瞋恚心,別作餘言不為說法。時影勝王請世尊曰:「唯願大師為我說法。」爾時世尊以此因緣說伽他曰:

「若無清淨心,  而懷瞋恨意,
 不能解諸佛,  所說微妙法。
 降伏鬪諍心,  及無不淨意,
 能除於忿害,  方解微妙法。」

時影勝王聞伽陀已作如是念:「由二長者遂令世尊不時為我演說法要。」便從座起禮佛而去,命左右曰:「汝可伺彼佛邊長者辭佛去時,應告之曰:『大王有教,爾等二人宜當速去,勿居我國。』」於時使人奉命而往。彼二龍王既聞妙法,禮佛而去將出竹園。使人報曰:「大王有教,爾等二人宜當速去,勿居我國。」二龍聞已便作是念:「我比長夜情所樂者,今不為勞而能遂願。」即起密雲降注洪雨,從諸渠澗次入江河,展轉隨流至於大海,身及資財轉更增盛。

龍去之後,王舍城側五百溫泉並皆枯涸,於時時中不降甘雨,五穀不成人懷憂慼。時影勝王見此事已便作是念:「王舍城內有二龍王,一名山,二名勝,常居此城。由彼威力能令五百溫泉及諸池沼常流不絕,於時時中每降甘澤,五穀熟成無所乏少。忽於今時溫泉池沼並皆乾竭,多時無雨五穀不成,豈二龍王而命過耶?或復逃竄向餘方國,或咒龍者之所攝持,成金翅鳥王之所噉食。然佛世尊具一切智無不觀察,我今宜往問彼所由。」時影勝王往竹林中,禮佛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大德!有二龍王在此城住,具述威力盛衰所由,不委今時居止何處?」爾時世尊告影勝王曰:「大王當知!非彼二龍身死命過,乃至亦無金翅所食,然是大王自為驅擯。」王曰:「我曾不憶與彼相見,況驅擯乎?」世尊告曰:「我為大王憶驅擯事。王豈不憶,曾於一時來至我所,見二長者在我邊坐,大王於時共作何語?」影勝白佛言:「世尊!我不共語,遣使留言報二長者:『勿居我國。』」佛言:「彼二長者即是龍王,化作人身來聽法要。」王曰:「彼二龍王今向何處?」佛言:「往大海中。」王聞語已便帶憂色而白佛言:「大德!我之國界將衰損耶?」佛言:「王之國界未至衰損,然可愧謝彼二龍王。」王曰:「彼在海中我住城邑,既不相見,求謝無由。」佛言:「每於四齋日來至我所而申禮敬,王至此日宜可自來,我指示之當申懺謝。」王曰:「我懺謝時為禮彼足耶?」佛言:「不應禮足,宜申右手告龍王曰:『願容恕我,勿恨前言。』彼二龍王自當容忍。」

後於異時至褒灑陀日,彼二龍王來至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其影勝王,亦於是日來禮佛足一面而坐。爾時世尊即便現相示其處所,此是二大龍王。時影勝王便舒右手告二龍曰:「龍王!於我願見懺摩。」龍王報曰:「懺摩。大王!」王曰:「若容恕者,願還來此住我國中。」二龍告曰:「我從此處至大海已,身及資財非常廣大,若來此者無處相容。」王曰:「若如是者當失我國。」龍曰:「唯願大王勿憂失國,可於城外造二神堂,一名祇利龍神堂,二名跋窶龍神堂。我令眷屬住此堂中,六月一時盛興大會,我等自來觀王國土不令闕乏。」王曰:「善!當如是作。」時影勝王即於城外林泉之所造二神堂,每年二時至節會日,遍六大城所有諸人並皆云集。

曾於一時至節會日,有南方樂者來至王城,時彼樂人自相謂曰:「我等作何方便得使眾人情生歡愛,多獲財利以自供身?」時有一人作如是議:「若說大人殊勝行跡,可使眾人情生歡愛多獲財物。」諸人報曰:「若如是者世間殊勝無過於佛,一切有情共所欽敬。我若讚歎攝引眾人,因此得財永無闕乏。」時彼樂人俱共往詣六眾之所,禮足而白:「唯願聖者為我宣說,如佛往昔為菩薩時,在覩史天宮將欲下生贍部洲內,作四種觀察。欲界六天隨應作事咸皆為作,降神母腹及誕生時,漸至童年出門遊觀見老病死等,遂適林中苦行六年,將為無益道成正覺普濟群迷,如是等緣願皆為說。」六眾報曰:「汝等聞此,欲何所為?」樂人告曰:「我欲修入管絃緝為歌曲。」時鄔陀夷聞已告曰:「癡人!汝將我佛法勝事奏入絃歌,汝可即行,不能為說。」時諸樂人默然捨去,詣尼寺中至吐罹難陀一芻尼處,禮而告曰:「唯願聖者為我宣說,如佛往昔為菩薩時,在覩史天上來此下生,乃至普濟群迷,願為我說。」吐罹難陀聞而告曰:「汝樂聞此欲作何事?」樂人答曰:「我今欲取其事奏入管絃欲為舞曲。」尼便報曰:「共作要契,方可為陳。汝若與我餅果直者,當為汝說。」樂人曰:「此是小事,必當奉與。」其吐罹難陀尼具足多聞善閑三藏,即為宣說始從生位終至菩提,樂人聞已咸取其事修入絃歌。樂人於時共相告曰:「此之勝事令信敬人情發歡喜,作何方便令不信者亦起歡心?我當一時俱呈兩伎,令信不信咸唱善哉!」遂即遍覓希奇還入僧寺,見闡陀苾芻飽食已訖復捨威儀,忽有施主持妙飲食來與闡陀。於時闡陀情希更食,洗手受已往鄔陀夷所。其鄔陀夷食尚未起,即對其前蹲踞而住,作如是語:「大德鄔陀夷存念!我苾芻闡陀已足食訖,復得如是美好飲食,今欲更食,願與我作餘食法。」時鄔陀夷取兩三口食已,告曰:「去,此是汝食,隨意餐噉。」時彼樂人見斯事已便作是念:「此好緣由,我若作者能令不信之輩亦發歡心。」即便往彼作樂之處,手振鼗鼓廣集諸人作眾伎樂,始從菩薩覩史天下迄至普濟群迷,並悉奏入管絃盛為舞樂。敬信之類生希有心,皆云:「奇哉!樂人善為歌唱。」多贈錢賄,有異常倫。於時樂者復更思惟:「不信之人終須汲引。」遂令一人作闡陀形,復遣一人作鄔陀夷狀,卻坐而食。其闡陀形者,即以瓦椀盛灰滿中上置沙糖,至鄔陀夷處蹲踞而住,報言:「大德鄔陀夷存念!我闌陀苾芻已飽足食,復得如是美好飲食,情希更食,願與我作餘食之法。」時鄔陀夷樂人取沙糖食,便以灰椀覆彼頭上,告云:「此是汝物,隨意飡噉。」時不信人見其希有,並皆大笑唱言美樂,多遺珍財。時諸看人戲散之後,隨所至處如前次第話向餘人。

六眾苾芻展轉聞說,共相議曰:「無識倡優摸我形狀,戲場之內用作希奇。我今宜可與彼樂兒作無益事。」即相謂曰:「我等宜應向姊妹邊共憶戲事。」即便至彼而告之曰:「姊妹!如我世尊為菩薩時所有行跡,當時有一樂者名高臘婆,取菩薩行歌入管絃。我等雖看有憶不憶,即便共歌,其事無有遺失。」遂即往至二神堂所,去其不遠張設戲場,青布傍遮紅禪上覆,既佈置已六眾俱來。時鄔波難陀即著俗服,以彩疊纏頭手拍鼗鼓,自餘諸伴皆為舞樂。鼓聲才發大眾雲奔,棄彼戲場皆集斯處。時彼樂人聞音奇絕,亦並俱來觀其所為,咸成絕代。共相謂曰:「此等為是天?為龍、藥叉、乾闥婆等來此歌戲?」各生奇異共捨資財。於時六眾戲訖散場,所有錢財並收將去。時諸樂人亦隨其後觀知住處,便見六眾入竹園中,樂人在門伺看其事。時鄔陀夷出寺門外,於其耳側尚有雌黃,樂人見之問言:「向為伎樂豈聖者耶?」答言:「是我故欲辱汝癡人!豈容汝等假我威光以為活命,反相調弄,作我形儀對眾人前以當訶笑。若汝去處我必隨行,令汝長時一無所獲。我等不將戲具借覓權充。汝等擎持諸事辛苦。」見是語已樂人請曰:「唯願聖者恕我一愆。」鄔陀夷曰:「若汝得財悉當與我,共為盟要即我不隨行。」樂人議曰:「我若不與相惱未休。」是故今時得者皆與,遂還本處咸共憂愁。彼有知識來問之曰:「仁等何因各懷憂色?」答曰:「我今被罰,豈得不憂?」問曰:「是誰?」答言:「釋子。」問言:「何意?」即以上事具悉告知。時彼知識俱生嫌賤:「云何苾芻著俗白衣躬為伎弄,雖諸樂人並不免輸物?」時諸苾芻聞是語已具白世尊。世尊爾時集苾芻眾,如俗譏嫌問知虛實,乃至「我觀十利,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若復苾芻得新衣,當作三種染壞色:若青、若泥、若赤,隨一而壞。若不作三種壞色而受用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六眾也,餘義如上。

新衣者,有二種新:一謂衣體是新,二謂新從他得。此中新者,謂是新衣。

衣有七種,具如上說。

青者,謂青色。泥者,謂赤石。赤者,謂樹赤皮。

染壞色者,謂壞其白色。

若不染壞而受用者,得罪同前。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諸苾芻得新衣,於三種色中不隨一而壞者,皆得墮罪。無犯者,謂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三十九

 

上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下篇: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菩薩瓔珞本業經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集眾品第一...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一卷 (白...

五分戒本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五分戒本(亦名彌沙塞戒本)...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皮革...

四明尊者教行錄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一(並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陳隋...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失譯附後漢錄 師子戲菩薩、師子奮迅...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再譯...

五門禪經要用法

五門禪經要用法 大禪師佛陀蜜多撰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

【註音版】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心

(一)梵語 citta 之意譯。音譯作質多。又作心法、心事。...

【佛教詞典】時語

【時語】 p0915   集異門論十卷十一頁云:彼有時語者...

太虛大師談近代西方素食的風潮

人生之大問題,曰衣、食、住、行。單論食之一項,吾人...

我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原文】 有修淨土懺法者,一僧謂曰:經不雲乎?若欲懺...

敬老也是孝道的一種表達

成為老年人是每一個人不可避免的。年老了,頭髮白了,...

慾望太多而智慧太少

讓孩子上重點學校好,還是出國留學好?選穩定的工作好...

因果關係中的三種錯見

在因果關係裡邊,我們推翻了三種不正確的見解。 第一個...

五位母親的哀傷

從前,一戶人家喜得貴子,父母喜歡得什麼似的,都希望...

聖嚴法師:為什麼相愛的人,反而會相互傷害

問: 為什麼相愛的人,反而會相互傷害? 聖嚴法師答:...

一旦父母不在,哪有兒女歸途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中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

立即採取行動才是最佳選擇

中學生說,將來我畢業,離開家去讀大學,那時就好玩了...

臨終千鈞一髮之際,要幫助病人心無二念

不要把念佛往生看得那麼容易,感應不上,也是往生不了...

如何對治修行中的退轉

當我們已經在三界當中,我們不產生停留,我們不會因為...

放生條件不具足,有哪些方式可替代呢

如果沒有放生的條件,有哪些替代放生的方式? 如果沒有...

【視頻】禪宗傳法偈

禪宗傳法偈

【視頻】《地藏經》妙蓮華

《地藏經》妙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