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三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三十二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眾不差輒教授苾芻尼學處第二十一之三

爾時諸苾芻見如上事咸復生疑,重白佛言:「世尊!何意愚路苾芻因少教誡自發正勤,於生死中速能出離,證得究竟安隱涅槃?」世尊告曰:「汝等當知!愚路苾芻非但今日因少教誡而能證悟,於過去時,亦因少教自發正勤,得大富貴安樂而住。汝等應聽!乃往古昔於某聚落有一長者,大富多財受用豐足,娶妻未久便生一子,容貌端正廣說如前。告其婦曰:『賢首!吾今有子費用處多,欲往海中求覓珍寶。』妻言:『隨意。』長者便念:『我若多留財物與婦人者,此必驕奢恐造非法。』遂便少與。於此聚落有一商主,是其知識,持餘財貨皆悉寄之,告云:『今欲經求還期未卜,我婦若於衣食有乏當可給濟。』即持財貨入於大海,遭風破舶往而不歸,被寄之人不為存念。時長者婦假親族力,及自營為養育其子,年漸長大問其母曰:『我之父祖作何生業得存家道?』母作是念:『我若報雲入海興易,或恐此子亦往海中,遭難不還我受孤苦。』遂即報云:『汝之祖父於此興易以為活命。』子白母曰:『可與錢財我學興易。』母告之曰:『我於何處得有錢財?但假宗親貧力養汝,更無餘物遂汝所求。然某甲商主是汝之父故舊知識,可從覓物隨意經營。』

「其子聞已詣商主處,時商主家有人取錢,三返失利,彼正瞋責,求入無因。其家婢使持糞掃出,中有死鼠,俱欲棄之。長者懷恨告取錢人:『汝今知不?世間有人解求利者,能因此婢所棄之鼠產業丰盈。』彼長者子遙聞是說便作斯念:『此大商主終不虛言,豈不由此死鼠能得富樂。』即隨婢使觀其住止。婢以糞鼠棄於坑內,童子取鼠詣大市中,見有饑貓繫頸於柱,以鼠示之。彼貓見鼠遂便跳躑,是時貓主告童子曰:『可與死鼠。』童子報曰:『豈以空言便覓他物?若酬價直我當與鼠。』貓主便以一捧豌豆用酬其直。是時童子留鼠取豆,便於瓦上熬之令熟,即作是念:『我若盡食,本物全無。』遂以衣裾裹豆,瓶持冷水,出向村外,於賣樵人停息之處待彼歸還。時賣樵者日晚俱至,童子見來報言:『大兄!時既炎暑可且停息。』時賣樵人即便暫止,童子遂將熟豆行與諸人,授以冷水。諸人問曰:『小弟!汝欲何去?』答曰:『我欲取樵。』報言:『我旦出城今始來至,汝今若去齊暮不還,徒事艱辛必無所獲。』時彼諸人各減一樵持以相惠。童子得樵合為一擔,詣市賣之,所得貝齒並買豌豆,悉皆熬熟,瓶持冷水,還之舊處以待樵人。諸人既來同前分佈,樵人見喜云:『賴蘇息。』報言:『汝當日日於此相看,我等人各剩持一樵以酬勞直。』童子緣此遂多獲利。是時童子報諸人曰:『兄等持柴勿向市賣,總積我捨,我為賣之計束酬價。』諸人許可與柴取直。後於異時遇天陰雨,霖過七日柴價增高,更多得利。童子自念:『我雖獲利終非久長,賣柴為活人所輕賤。』即買諸雜物自為小鋪,獲利轉多。復作是念:『此之雜物商人所恥。』便置香鋪依價而賣,倍獲多錢。復更思惟:『此無大用。』便設金鋪得利彌甚、映蔽諸鋪。

「商人嫉之,便與施號名鼠金鋪主。眾共議曰:『諸君當知!由此鼠金鋪主映奪我等交易不成,我等宜應共至其所,激令入海多求寶物,致令因此死而不歸。』即俱近鋪邊聞語聲處,共為議曰:『君等知不?觀諸世間不紹繼人,所為日退。譬如有人先時乘象後便乘馬、棄馬乘輿,復更棄輿步涉而行。此鼠金鋪主亦復如是,自祖父已來皆入大海求好珍寶,自濟濟人遠近稱嘆。此兒今日不自存立,開小金鋪貝齒交關辛苦求生,誠哉可念!』彼聞此語便問諸人:『君等向來談論何事?』諸人具以事答。聞是語已默然歸家問其母曰:『我之祖父曾入大海,求覓珍寶為富商主耶?』母作是念:『豈非此子他處聞知,今我不應自作欺誑,宜當依實以事告之。汝乃祖乃父皆入海中,為大商主人共稱嘆。』白母言:『我今亦欲往海洲求覓珍寶。』母曰:『汝不須去。』不久更白,母知意正遂不遮止。見母許已即令遍告城邑:『諸君若有欲入大海求珍寶者,應隨鼠金商主,不輸稅物安隱去還,入海之貨當可預辦。』時有五百商人,聞告令已各辦海物佇望行期。

「時鼠金商主卜問良辰為吉祥事,遂共諸人將諸貨物,車馬擔運往適海濱。既至海已,諸興易人望海生怖咸有退意,不欲昇舶。爾時商主恐人盡歸,告拖師曰:『仁可以實報知海中珍貨之物。』拖師即便告諸人曰:『汝贍部洲人各應善聽!此大海中多有奇貨珍玩之物,所謂末尼、真珠、吠琉璃寶、珊瑚、貝玉、金銀、赤珠、右旋妙螺,眾寶非一。汝等若能入大海中得此寶者,自於一形歡樂受用,父母妻子親族知識,及諸童僕無辛苦者,於時時間悉能給施沙門婆羅門等,當生善趣果報自隨,得往天宮受諸快樂,漸修勝福登涅槃路。若樂此者宜共昇舶入大海中。』然世間人聞得富盛悉皆心喜,即俱昇舶。人多舶重,商主便念:『既親勸上,今者如何更令下舶?』即告拖師曰:『汝今宜可說大海中過患之事。』是時拖師聞商主語,即便以實告諸人曰:『贍部洲人汝等當聽!此大海中有大怖畏,所謂摩竭大魚吞舟吐浪,洪波迴洑森漫無邊,江豚海狶在處為難,黑風卒起漂泊山隅,裂帆摧幢控告無處。復有青旗海賊非意忽來,打破大舶俱斷汝命,遂令汝等棄所愛身,父母宗親不復相見。汝等當自思察不去為善。』時諸人眾多怯少勇,聞斯告已下舶者多,其舶遂便輕重合度,三告令已便拔沉石,長風鼓扇大舶[夌*欠]波,猶如駃雲一翥而去,悉皆安隱得至寶洲。拖師告曰:『贍部洲中所有商客皆悉須知,此之寶洲多假琉璃與真寶相似,仁等應可善為試驗方可持之,勿至本鄉方生悔恨。又此寶洲有鳴鶴、羅剎依止而住,若見人時作諸方便,出柔軟語諂誑於人,遂令君等喪失身命。又此洲中多是醉果,人若食者於七日中不能醒覺,仁等須知可為警慎。又此洲處多有非人依止而住,於七日中共相容忍,過七日已便放大風吹破商船。』時諸商人聞是語已各自防固,多收珍寶如稻麻穀豆傾置船中。是時拖師候風便還贍部。如是七度安隱而歸。

「其母告曰:『汝可娶妻安置家業。』兒白母曰:『我還債後方隨母教。』母告子曰:『非汝祖父先有債息,因何今日雲還債耶?』答曰:『我自知有。』即以四寶造鼠四枚,復以銀槃盛滿金粟,上置四鼠詣父知識商主之家。時彼商主共諸人眾論及鼠金:『諸君知不?鼠金商主有大福德,若執瓦石盡成金寶。』作是語時,守門之人告商主曰:『鼠金商主來在門外。』報言:『喚入!無宜見遮。』門人引入,即以寶鼠金槃前奉商主,白言:『此是本鼠,此是利直。』商主告曰:『我不曾憶與汝錢財,何故今時雲酬本利?』答曰:『我為憶之。』便以往日棄鼠因緣具報商主。商主問言:『汝是誰子?』答云:『是某長者之子。』商主曰:『汝即是我知識之子,我宜與汝,豈汝酬還?汝父去日以多少物置在我處,尚未相還。』即以長女許彼為妻,瓔珞嚴身送至其宅。」

世尊告曰:「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往時商主即我身是,鼠金商主即愚路是。我於往日說少因緣,言及死鼠,遂令因此得大富盛。今時因我說少教授,便自策勵斷諸煩惱出生死岸,成勝妙果永證涅槃。」

爾時具壽愚路於善說法律中出家得果已,王舍城中有大醫王名侍縛迦,聞佛世尊與具壽愚路至愚至鈍而為出家,便作是念:「若佛世尊來至此者,我當請佛及苾芻僧伽,唯除愚路不在請限。」爾時世尊為欲化度諸有情故,從室羅伐漸漸遊行,至王舍城住羯闌鐸迦竹林園中。時侍縛迦聞佛來至在竹林園,往詣佛所禮佛足已卻坐一面,佛為說法要示教利喜。既聞法已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及苾芻僧伽,明日就捨受我微供。」世尊默然而受,時侍縛迦親覩世尊威德嚴重,不敢對面雲除愚路,禮佛而退,往阿難陀所致敬白言:「大德!我於明日請佛及僧欲設微供,佛德尊重不敢親對云:『除愚路。』」時阿難陀報侍縛迦曰:「隨王子心,令福增長。」時彼王子禮足而去。時阿難陀,王子去後往愚路所報言:「具壽!仁今當知,侍縛迦王子明日請佛及僧就捨受食,唯除具壽一人。」是時愚路聞斯語已,報阿難陀曰:「隨王子心,令福增長。」時彼王子即於其夜備辦種種上妙飲食,至旦敷設安置水盆,遣使白佛:「今食已辦,唯願知時。」

爾時世尊,於日初分著衣持缽,大眾隨行唯除愚路詣王子家,到已觀水無蟲、洗足就座而坐。

佛告阿難陀曰:「愚路坐處應可為留。」時阿難陀奉教留處。是時王子手執金瓶,盛滿清水從上欲行。爾時世尊不肯為受,侍縛迦白佛言:「世尊何不受水?」佛言:「王子!苾芻僧伽猶未普集。」王子白佛:「誰未到來?」佛言:「愚路苾芻尚猶未至。」王子白佛:「我不請彼。」佛言:「王子豈汝不以佛為首普請僧眾?」白言:「世尊!普請大眾。」佛言:「王子!豈彼愚路在眾外耶?」王子曰:「不在眾外。」佛言:「若如是者應可往喚。」侍縛迦便作是念:「我敬佛故令人往喚,不能尊重施其飲食。」便命使者曰:「汝今可往竹林中喚具壽愚路。」是時愚路於竹林中知王子意,遂化作千二百五十苾芻,皆如愚路形容不殊。使者至寺喚:「具壽愚路,具壽愚路。」時諸苾芻一時咸應,使者不知誰是愚路?便即歸還報王子曰:「於竹林內滿中苾芻,我實不知誰是愚路?」佛告使者曰:「汝往寺中作如是語:『是真愚路當可出來。』」使者尋去到竹林中,喚言:「是真愚路當可出來。」是時愚路以神通力詣彼留處,就座而坐。時侍縛迦見其來已,供佛及僧次第行食,至愚路所不為殷重,雖復授與無信敬心。世尊便念:「我之弟子德重妙高,此侍縛迦以愚癡故而自傷損,我今宜可彰其勝德。」爾時世尊飯食訖,時阿難陀欲取佛缽,世尊不與。然世尊常法若未收缽,諸苾芻眾咸不收缽。愚路見諸苾芻飯食訖,不收缽者有何因緣?觀知欲彰我德,便移半座長舒其手,如像王鼻,至世尊所而取其缽。是時王子在佛邊立,見其手已,「是何大德現此神通?」隨缽而行欲觀形狀,知是愚路。既見是已生大懊惱悶絕躄地,時諸親族以水灑面方乃穌息,便就愚路執足頂禮,求哀懺謝說伽他曰:

「栴檀之性恆涼冷,  嗢缽羅花體鎮香;
 金盤常發妙光明,  吠琉璃寶常鮮淨。
 罪惡之人常恚害,  猶如畫石卒難除;
 聖人常與妙善俱,  幸願哀憐容恕我!」

爾時愚路報王子曰:「我常懷忍,豈有恨心。」是時王子便詣佛所,禮佛足已敬辭而退。

時諸苾芻至住處已咸皆有疑,請世尊曰:「大德!何因緣故侍縛迦王子,未知具壽愚路真實德時即不恭敬,知已禮足求哀懺謝?」佛告諸苾芻:「非但今日作如是事,於往昔時亦復如是。汝等當聽!於過去世有一大王名梵摩達多,時北方有販馬商客,驅五百匹馬往詣中國。時彼商主有一草馬,忽因有娠,是智馬種。從懷胎日時諸群馬不復嘶鳴,商主便念:『我此群馬為有病耶?何因多日不復嘶鳴亦不跳躑?』後時馬生駒已,五百群馬垂耳而住,不敢噴啑作聲。是時商主見斯事已即便生念:『何因有此薄福有情生馬群內,由斯過故令我諸馬皆悉患生?』每常乘此草馬,上妙草穀皆不與之。漸次南行至中國境到一聚落,名曰恭侍。即於此處時逢夏雨,商主便念:『我若去者馬盡漏蹄,因此患生多有損失,我今宜可於此居停。』既停住已,於相近處村邑諸人,隨其工巧各以奇物持奉商主。既至夏了商旅將行,時諸工人悉來送別,商主隨先所得准物相酬。時有陶師,先以瓦器見奉商主,聞其將去婦告之曰:『君今宜可往別商主,或容憶念以物相酬。』是時陶師聞妻言已,即將泥團作吉祥印,持見商主。商主見已告言:『男子!汝來太遲,我有貲財並已去訖,欲將何物以表念心?』然而商主於小馬駒情無愛惜,謂非吉相,告瓦師曰:『我今唯有此小馬駒,汝若須者隨意將去。』瓦師報曰:『我多用功造諸器物,將此駒子蹋之令碎,此無用物於我何須?』爾時馬駒聞是語已,跪就瓦師舐其雙足,瓦師見已便生愛心,遂即受取牽將至捨。妻見問曰:『往商主處得何財物?』夫曰:『得此馬駒。』妻曰:『善哉此物!勞我作器隨成蹋損。』駒聞此語便至妻所舐其雙足,其妻見已亦起愛心。時彼馬駒於諸生熟瓦器之間,行步周旋一無所損,妻報夫曰:『可愛小駒善能用意,行瓦器內竟無傷損。』是時瓦師遠去取土,此馬駒子隨後而行。時彼瓦師盛土滿帒,小駒便去低背就之,瓦師以帒安嵴,徐負其土還來宅中。夫告妻曰:『可愛馬駒代我勞苦,我於田中以土帒安嵴,汝在捨內可為擎下,常以稻糠和油麻滓用充其食。』

「爾時婆羅痆斯梵摩達多王有一智馬,因疾而終。時邊遠國聞王馬死,各遣使報王:『王今宜可輸我國稅,若不與者勿出城門。若更出者繩縛將來。』王雖聞語不與其物,怖不出城。時販馬商人至婆羅痆斯國,王既聞有北方馬至其數極多,告大臣曰:『我頃得勝皆由智馬,今時馬死,乘被欺輕。我欲幾時城內潛伏,卿等宜應為求智馬。』諸臣受教,共相馬人入馬商旅,觀五百匹馬,知此諸馬被智馬所調,然而遍求不見智馬。時相馬人見其草馬,告牧馬人曰:『君今知不?此之草馬必產智駒,何意不見?』共問商主曰:『君於馬眾曾有出賣或乞人耶?』報言:『不曾賣馬,然有一駒將為不吉,於某城邑乞瓦師家。』時相馬人告諸臣曰:『君等當知彼是智馬,商主頑愚不別良駿,棄醍醐上味持無用酥滓。』俱白王已,往恭侍城到瓦師所而問曰:『君今何用此馬駒耶?』報言:『我令負土。』相馬人曰:『我與汝驢共相博換。』報言:『不可。』大臣報曰:『四牛兼車肯相換不?』報言:『我愛此駒車牛無用。』諸臣曰:『汝可審思,明當重來。』即便辭去。馬駒雖居畜類智識過人,相時而動便為人語,諸臣去後馬駒告瓦師曰:『向者人來欲何所覓?』報言:『覓汝。』『若相求者何不與之?仁今不應作如是念,令我終身為君負土,稻糠麻滓而充食耶?若有剎利大王受灌頂位,百枝金蓋擎以覆身,如是勝人我當持負。若我食時,於金盆內蜜和糠米隨意食之。若彼諸人明日來至問馬駒者,仁應報曰:「君等何故相輕?若稱智馬詐為不識,喚作馬駒。若論價者索一億金,或可以金盛之於帒,以我右足盡力牽來。若得此者當以相與。」』諸臣明日來問瓦師:『男子!汝思量未?』答曰:『我已思決。』曰:『與馬駒不?』瓦師即以智馬所言悉皆具答。時相馬人聞是語已,自相謂曰:『此之瓦師頑愚寡識,寧知此馬智非智耶?蓋應是馬思欲報恩,於昨夜中教其作計。』大臣告曰:『瓦師!隨智非智可論價直。』瓦師曰:『與真金一億當可隨意,或復滿袋盛金,令馬右足牽得為量。』諸臣議曰:『此有大力一倍牽金,宜酬一億斯為揩定。』諸臣遣使往白大王:『今獲智馬,索金一億。』王得信已告使者曰:『隨索多少與價將來。』便持億金令使取馬。其使到彼既與金已,便將智馬至婆羅痆斯,牽入馬廄安第一槽,便以穬麥並草餧之。馬不肯食,王自親觀見其不食,報掌馬人曰:『豈此智馬先有病耶?』白言:『大王!馬實無病,我今應問。』說伽他曰:

「『汝豈不憶陶師捨,  穀麥水草常闕乏;
  身體羸瘦唯皮骨,  饑虛自食野田苗。
  日夜恆隨瓦師意,  身常負土遭困辱;
  今為國王乘御首,  何因不食似懷憂?』

「爾時智馬心懷不忍,怒而報曰:

「『我有迅足心驍勇,  詳審智策眾無過;
  所有勝德汝皆知,  何故令人共輕慢?
  唯汝能知於善惡,  不依古法相遵奉;
  我今閉口寧當死,  不被他輕而得生。
  縱被愚人久欺慢,  我分不生憂惱心;
  見知己者暫生輕,  令我懷愁不望活。』

「時掌馬人聞此說已白大王曰:『王今宜可於智馬處,隨古仙法所為次第而供給之;若非次第必不肯食。』王曰:『如何次第?』答曰:『應可去城有三驛許,平治道路幡蓋莊嚴,王從四兵當自迎接,所安置處以赤銅鍱而砌其地,東宮太子自擎千枝金蓋而覆其上,王之長女執金寶莊拂為去蚊蠅,國大夫人蜜塗穬米盛以金盤,自手擎持用充其食,第一大臣親執金箕以承其糞。』王曰:『如斯供給,此即是王,我復何用?』掌馬人曰:『此非常爾,但齋七日,延迎法式理必須然。』王曰:『已過之事不可重為,餘現前者應如法作。』即於廄中馬住之處布赤銅鍱,太子自持千枝金蓋而覆其上,王之長女執拂袪蠅,國大夫人金盤授食,大臣執箕為其承糞。馬見如是微妙供給即便噉食。時掌廄人說伽他曰:

「『大王今與汝,  上妙供給事;
  所須皆稱意,  於王當盡心。』

「馬答彼人曰:『我隨君言,所應作者心無怠慢。』爾時大王欲詣苑園,臣以種種殊妙寶物而為鞍轡,莊嚴智馬至大王所。是時智馬見王將御,馬便偃嵴。王曰:『馬患背耶?』御者答曰:『此不患背,恐王難昇所以偃嵴。』王便御馬行至河邊,馬不肯進。王問御者曰:『馬有怖心,不肯入水?』答曰:『此非怖水,恐有霑濕灑著王身,為斯不入。』即結其尾盛以金囊,涉水而過。王至苑內縱逸而住,遂經多日,四遠諸國聞王住居苑內,多興兵眾來投城門。王聞邊國兵眾俱至,便乘智馬欲取後門而入城內,於其中路有一大池名曰妙梵,多諸蓮華嗢缽羅等彌覆其上。是時智馬既至池邊,足蹈蓮花徐行而過,得入城中,邊賊逃散。時王大喜告諸臣曰:『卿等知不?若有能於灌頂剎利大王救其命者,彼欲如何以酬恩德?』諸臣白言:『合與半國。』王曰:『彼是畜生,如何與其半國之賞?宜應為彼於七日中廣設無遮,與作非時俱物頭會,隨所須者皆悉給之。』諸臣奉教悉皆為作。

「時販馬商主見設大會,問諸人曰:『何故非時作此大會?』諸人報曰:『君豈不憶於恭侍城以一馬駒乞瓦師耶?彼是智馬舉世稱珍,王以一億金就彼市得,能活王命。緣斯喜慶故設無遮。』商主聞已便作是念:『豈我留駒是其智馬?我今宜往觀彼形容。』既至廐所,智馬見已問言:『商主!所賣眾馬獲得幾何?我獨一身以一億金報瓦師訖。』商主聞已悶絕躄地,水灑方穌,便捧馬足申謝而去。」

爾時佛告諸苾芻:「汝等勿生異念!往時商主者即侍縛迦太子是,往時智馬者即愚路苾芻是。往昔商主未識智馬有勝德時便生輕蔑,知勝德已懺謝而去。今時侍縛迦未知愚路有勝德時便生慢心,及知具德禮足申謝。是故諸苾芻!凡夫之人自無慧目,不應於他輒生輕慢,當以智慧隨處觀察,如是應學。」

教授苾芻尼至日暮學處第二十二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佛令難鐸迦教授苾芻尼應為說法。時蓮花色苾芻尼與五百徒眾,來詣具壽難鐸迦所,俱禮足已在一面坐,求請教授宣揚妙法。時難鐸迦即以圓滿句義,美妙言辭為其說法,聽者忘疲遂至日暮。諸尼方去即至門所,城門已閉。時諸尼眾喚為開門,守門者曰:「門已關訖。」尼復告曰:「汝父敬信,何因遮我?當為我開。」報云:「門鑰已付王家,無由能得。」時諸尼眾既不得入,遂相告曰:「去斯不遠有空園林,可共投宿。」如世尊說:「雖居樹下亦依次共分。」彼便依次而分與之:此是聖者某甲樹,此是某甲地,便作諠聲令外聞徹。時有五百盜賊,欲至城傍而為偷竊,聞彼尼聲便相告曰:「未可近城,且當劫此諸老宮人。」時蓮華色尼觀知賊至,便作是念:「勿令群賊劫同梵行現可惡相,我當觀察,勿使由此諠聲生他不信。」觀見五百群賊欲來竊盜,遂化作毘盧宅家軍兵鼓聲四合。賊相告曰:「此是王軍四面圍合,必當殺我命在須臾。我等宜應四竄逃走。」賊既散已,時蓮花色尼告諸尼曰:「姊妹!有五百群賊夜聞語聲欲來相劫,我以神力令其逃竄。汝等宜應小聲分佈。」即於此宿旦乃入城。時婆羅門居士等見苾芻尼從外入來,便生譏謗作如是語:「沙門釋子大有妙法,男女雜居而修淨行。」少欲苾芻聞生嫌恥,即以此緣具白世尊。世尊集諸苾芻告難鐸迦曰:「汝實教授尼時乃至日暮耶?」答言:「實爾。」世尊種種呵責不知時宜不寂靜者,讚歎知時能修寂靜,告諸苾芻曰:「我今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雖被眾差教誡苾芻尼,乃至日沒時而教誡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難鐸迦,餘義如上。

被眾差者,謂以白二。

教誡者,謂以三學法而教誡之。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日暮日暮想及疑,皆得墮罪。若未日暮作日暮想、疑,得惡作罪。若不日暮作不日暮想,若雖日暮作不暮想者,無犯。若通宵說法,或寺門相近,或不閉城門,此皆無犯。又無犯者,謂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時諸苾芻請世尊曰:「大德!何因蓮花色尼護五百尼令免賊難?」佛告諸苾芻:「非但今日共相濟免,於過去時亦相救濟。汝等當聽!乃往過去於聚落中有一商主,娶妻未久,告曰:『我今欲往他方興易經紀。』妻言:『善好!既無子息我亦隨行。』夫曰:『長途險難誰相供給?可於此住,勿隨我行。』其婦見其遮遂便啼泣。行伴報曰:『何意須啼?』答言:『我欲相隨,不將我去。』行伴報商主曰:『可相隨去。』商主曰:『誰相供給?』伴曰:『我為供看。』即便將去。既涉長途宿在山險,諸人皆睡,唯商主婦一人警覺。時有師子來入商營,是時婦人手旋火頭趁卻師子。空中天見說伽他曰:

「『未必諸事業,  男子悉能為!
  雖復是女人,  有智驅師子。』」

佛告諸苾芻:「往時商主婦者,即蓮花色苾芻尼是。昔時於夜救諸商旅,今復能護五百諸尼,為驅群賊。」

謗他為飲食故教授苾芻尼學處第二十三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佛令難鐸迦教授苾芻尼並為說法。時大世主苾芻尼與五百徒眾,詣難鐸迦處俱禮足已,求請說法卻坐一面。時難鐸迦以深妙音演說句義,女人少智卒未能解,懷怖懼心不敢諮問。時大世主及諸徒眾,既聞法已禮足而去,便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大世主白佛言:「世尊!我等適往聖者難鐸迦所求請說法,時彼聖者以深妙音演說句義,女人少智卒未能了,懷怖懼心不敢諮問。如佛所說:『由佈施故能得無畏。』若佛世尊許諸尼眾於苾芻邊設供養者,我當隨力而為供養。」佛言:「隨意應作。」時苾芻尼不知將何供養?佛言:「應以五種正食、或五嚼食、或與腰條等。」時有苾芻尼,躬持乳粥及以美團入逝多林,詣具壽難鐸迦處。時六眾苾芻每令一人在寺門前經行而住,時鄔波難陀於寺門前,見苾芻尼問言:「姊妹!所持何物?」答:「是乳粥及以美團。」問言:「欲與誰食?」答曰:「將奉尊者難鐸迦。」鄔波難陀曰:「姊妹!若我鄔波難陀常得乳粥及美團者,我亦常能教授尼眾。」次復有尼更持酪粥、或持諸餅,鄔波難陀見而報曰:「我比謂難鐸迦以如法心為尼說法,寧知但為小小飲食因緣而相教授。」少欲苾芻聞是語已便生嫌恥:「云何苾芻作如是語:『為飲食故教授諸尼。』」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以此集苾芻眾,問鄔波難陀曰:「汝實作是語:『諸苾芻為飲食故教授於尼。』耶?」鄔波難陀曰:「實爾。大德!」世尊種種呵責,乃至「我今為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向諸苾芻作如是語:『汝為飲食供養故教誡苾芻尼。』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鄔波難陀,餘義如上。

飲食者,謂五噉、五嚼,餘並同前。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向他苾芻作如是語:「為飲食故教授苾芻尼。」者,皆得波逸底迦。若見苾芻實為飲食教授尼者,說之無犯。又無犯者,謂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與非親苾芻尼衣學處第二十四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於此城中有一長者,夫妻共居更無男女,至年衰邁,親舊知識物產資生悉皆將盡,告其婦曰:「賢首!我今年老不能經紀,欲求出家。」婦曰:「我亦出家。」報言:「隨意。」即便相隨詣大世主處,頂禮足已白言:「聖者!我妻欲於善說法律而求出家,唯願聖者與其出家並受圓具。」時大世主問知無難,即與出家並受圓具。時大世主報其夫曰:「賢首!女人之法體多愛著,仁可時時來相看問。」報言:「甚善!」夫即往詣逝多林中一苾芻處,求哀出家。苾芻問已即與出家並受圓具。時城內人聞長者出家,嗟嘆希有,諸人皆以飲食、衣服、臥具、湯藥而為供養,冀希勝福。彼於異時披著上服,往尼寺中詣故二尼處。尼禮足已在一面坐,頻頻舉目觀僧伽胝,是時苾芻報言:「姊妹!汝意欲得此大衣耶?」答曰:「必有盈餘,施亦佳矣!」苾芻便念:「此意難違,我與此衣,更作餘者。」即與衣而去。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汝可告諸苾芻:『世尊欲向人間遊行,若有願樂隨佛去者,當持衣服。』」時阿難陀奉教告知,世尊便與大眾寂靜圍遶,如上廣說。世尊欲往摩揭陀國,世尊常法將出行時,即以全身右旋而顧,如大象王觀察徒眾,恐諸苾芻衣服不整。見彼苾芻唯著上下二衣欲出遊行,世尊見已告阿難陀曰:「苾芻豈可安居之處不得夏衣耶?」白佛言:「得。」佛言:「何故此苾芻無僧伽胝,但著二衣隨我遊行?」時阿難陀具以事白,世尊告曰:「苾芻以衣與非親尼耶?」白佛言:「與。」佛言:「若非親尼者不知籌量,有衣無衣得時便受,親則不爾。」世尊以此因緣問彼苾芻:「汝實以衣與非親尼耶?」白言:「實爾。」世尊種種呵責廣說如前,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與非親苾芻尼衣,除換易,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此法中,餘義如上。

衣有七種,並如上說。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於非親作非親想、疑,與衣者得墮罪。若親作非親想、疑,與衣者得惡作罪。若親親想、非親親想,與衣者無犯。若見遭難無衣服者,與之無犯;或因說法愛樂美言持大[疊*毛]施、或因受戒而施、或復賣與、或博換與。又無犯者,謂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三十二

 

上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下篇: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攝頌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尼...

菩薩五法懺悔文

菩薩五法懺悔文 失譯人名今附梁錄 「十方三世佛,五眼...

菩薩瓔珞本業經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集眾品第一...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一卷 (白...

佛說小道地經

小道地經 後漢天竺三藏支曜譯 道人求息,所以不得息者...

【註音版】佛說當來變經

佛說當來變經...

佛說意經

佛說意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婆...

佛說作佛形像經

佛說作佛形像經 闕譯人名出後漢錄 佛至拘鹽惟國。有諸...

【註音版】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

八吉祥經

八吉祥經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

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賢愚經

賢愚經卷第一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一)梵...

沙彌羅經

沙彌羅經 失譯附三秦錄 昔有小兒,名曰沙彌羅。年始七...

【佛教詞典】戒

【戒】 p0690   攝論二卷二十四頁云:又能息滅惡戒、...

【佛教詞典】偷盜

【偷盜】 十惡業之一。不與而取,稱為偷盜,乃盜取他人...

修慈心禪的方法

以自己為對像 你們也許注意到了這個經文的第一行:願我...

宣化上人《緊急關頭要念觀音菩薩》

今天傳授你們一個要訣,什麼要訣呢?就是在緊急關頭的...

如果偏執經文中一義而不能圓融,必將誤人慧命

【原文】 看經須是週遍廣博,方得融貫,不致偏執。蓋經...

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

什麼叫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覺悟心和願力心。菩提心,...

在家居士修什麼法門最契機

問: 在家居士修什麼法門最契機?能夠盡快了生死? 慧...

善調身心,知所進退

第一個,從破惡的角度叫作擐甲精進。就是一般我們對於...

佛法不是叫你逃避,而是讓你面對現實

經常聽到有人說:佛法就是逃避現實。還有人說,學佛法...

捨不得愛情就等於捨不得三界六道

問: 怎麼判斷自己是真信?還僅僅是覺得自己信了?我...

把家庭作為修行的道場

我和先生結婚三年了,基本上都是挨著先生的媽媽住,媽...

菩薩遇到怨家該怎麼做

現前難行,怨有情所現作一切饒益事故。 什麼叫現前難行...

聖嚴法師《以佈施對治貪念》

貪念會帶給我們許多的煩惱,該如何幫自己除貪、解毒呢...

沸湯施食

【原文】 有自稱西域沙門,作焰口①施食法師者,其灑淨...

【視頻】《普門頌》男女演唱

《普門頌》男女演唱

【視頻】《中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

《中阿含經》女聲念誦(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