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二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二十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過量乞衣學處第七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作如是念:「我等所有經求之處,皆由給孤獨長者啟請世尊制其學處。我等假欲乞求狹小布巾尚無由得,況寬大耶?然佛世尊或因少欲苾芻乏衣服故有別開聽,我今宜應覓少欲者共相憑附,或緣彼故少有所獲。」即便隨處求覓其人,雖復周旋而未能見。有人報云:「阿蘭若中有四十眾苾芻少欲而住。」即往詣彼寂靜林中,見四十眾苾芻縫補破衣極生勞苦。時鄔波難陀報諸苾芻曰:「具壽!我所聞事與見不同,比謂仁等四十眾苾芻在阿蘭若中,受諸靜慮解脫勝樂,寧知在此唯補破衣艱辛亂意。」諸苾芻曰:「大德!我被賊劫。」鄔波難陀曰:「此不善事,極受辛苦。」諸苾芻曰:「大德!何故見憂?」鄔波難陀曰:「我不憂仁,愍彼盜者為貪心故枉行劫奪,捨身之後,當墮地獄;設得為人,受貧窮報。諸具壽!如世尊說:『汝等苾芻,若人由行偷盜數習力故,命終之後當生地獄受諸苦惱,設得為人衣食闕乏。』緣此事故我出憂言。然諸具壽!徒勞艱苦縫此破衣,新好疊布何不見乞?」諸人報曰:「誰捨三寶勝妙福田,於我貧人輒肯相施?」報言:「具壽!世尊每於處處讚歎仁等少欲知足。有信心者皆樂供養,何不求乞?」答曰:「我欲何處求乞衣耶?」鄔波難陀曰:「若無乞處何不請覓勸化之人?彼能為汝易得衣服。」答曰:「何處得有眾所共識大德苾芻,捨自善品為我求覓?」鄔波難陀曰:「我等六眾苾芻各有九弟子,成六十人,共為汝等求覓衣物。汝若無違隨我意者,我等門人因此亦得多少衣服。」答曰:「共得衣服於我何違?」鄔波難陀曰:「我等豈能自行乞食復覓衣耶?若不辛苦得飽食者可為覓衣。」諸人報曰:「此亦善哉!」時鄔波難陀還至寺已,洗足而進既至房中思惟:「作何方便於此城中總能勸化,唯除給孤長者不入其舍?彼若見我常懷忿怒,我今宜可先往貧家、次行富捨,後往勝光王宅,及行雨夫人並勝鬘夫人,仙授長者、故舊居士、毘舍佉母、善生夫婦。」如是次第從彼乞求。

時有長者請佛及僧家中設食,鄔波難陀見已生念,告諸弟子曰:「具壽!明日汝等設有寺眾差使作務皆不須受。」報言:「我之二師少有驅使。」既至明日令一弟子往喚四十眾苾芻:「仁等可來我為求衣。」使者到彼,見諸苾芻悉皆入定,使者便念:「誰能於此作麁獷心,不觀後世觸誤定者令其驚覺?」即便還至鄔波難陀所,報言:「阿遮利耶!彼皆入定,誰能驚覺?」時鄔波難陀怒而告曰:「癡人無智,汝今作此至誠,豈即盡諸煩惱。」遂便自往至靜慮堂,以腳踏門堂皆振動,彼從定起,問言:「大德何意如此?」報言:「汝四十人欲求衣服,何故省事於此坐耶?來可共去。」彼便報曰:「且少時住,待嚼齒木。」鄔波難陀曰:「可來,半路當嚼。」四十苾芻即隨而去。鄔波難陀便與門人共為議曰:「諸具壽!我等六眾猶如白象,所至之處人皆競集。我等不應老少依次群眾而去,應可間雜前後別行。」即隨議前進,既行半路嚼齒木已,入室羅伐市中貧人行內叢聚而住。鋪主問曰:「聖者!今日有憂惱事耶?」報云:「我有憂事,汝等頗聞有四十眾苾芻,佛於處處讚歎稱揚少欲知足不?」報言:「我聞。」鄔波難陀曰:「此即其人,悉皆被賊劫奪衣服。」鋪人聞已各相告語:「諸君悉可持諸弓刀牌矟之類共執群賊。」六眾告曰:「被劫已久,賊散他方。」諸人告曰:「我欲何作?」六眾報曰:「可施與衣。」時彼諸人即便收斂新故疊衣持以相施。是時六眾束成大擔,令諸少年荷將歸寺。次至富人行中共聚而立,彼同前問,此如前答。諸人各各將貴價衣持以相施,彼復還令送歸寺內。次往勝光王所攢集而住,時王見問,答事同前。王便命彼毘盧宅迦曰:「汝今宜應總諸將帥可即急去擒彼賊軍。」六眾白言:「遭劫已久,賊散他邦。」王曰:「若爾,聖者欲何所作?」六眾報曰:「可施與衣。」時勝光王即便人別各與十三資具勝妙衣服,是時六眾即令弟子同前擔去。是時四十眾苾芻告鄔波難陀曰:「大德!計所得衣,我等周足,勿復更乞。」鄔波難陀報曰:「具壽!汝等皆是懶墮之人,豈不共我先有誠言:『若於仁等無有違者,我亦因斯為諸弟子覓少衣服。』何故自足更不肯求。」時諸苾芻聞皆默然。爾時六眾苾芻遂便將至行雨夫人、勝鬘夫人、仙授故舊、毘舍佉母、善生夫妻處,各各問答具如上述。時彼皆與十三資具上妙衣服,所得衣處皆令弟子擔向寺中。是時六眾報諸人曰:「世尊昨日與諸苾芻受他請食,若於食處少百人者,行便空缺為施主所怪,汝等當去滿彼食行,亦當為我送其缽食。」

時彼六眾遣諸人已,自往寺中選取上衣置之一處,其故破者為四十分。時四十人赴請食已還來寺中,六眾食了告弟子曰:「汝可喚四十少欲人來。」彼皆來至,鄔波難陀曰:「具壽!我是汝等守衣人耶?宜各取衣。」彼見破衣共相瞻視,六眾告曰:「汝等何故兩兩相看。」彼便報曰:「何因皆與破碎衣物?」鄔波難陀曰:「此用重疊作僧伽胝,此縫作嗢多羅僧伽,及安呾婆娑僧腳崎等,足得充濟何所嫌耶?若意不滿相隨更乞。」答曰:「且得充足,更勿求餘。」便各將此破碎之衣往蘭若中隨事縫補。於其城邑,眾皆普聞四十眾苾芻,王及諸人七處皆得十三資具。時有苾芻至蘭若中見諸苾芻,各自劬勞補破衣服,告言:「諸具壽!我所聞事與見不同。」林中苾芻問曰:「所言何義?」報曰:「我聞仁等七處皆得十三資具,何意今時還縫破物?」諸苾芻報曰:「仁但耳聞,我自肩負。」「若爾,何處得此破碎衣裳?」時諸苾芻具以緣報。苾芻聞已極生嫌賤,遂至住處白諸苾芻,諸苾芻以緣白佛。佛告諸苾芻,乃至問四十眾苾芻曰:「汝等實爾受他施物不知足耶?」「實爾。世尊!」爾時世尊種種呵責,不順正理心不調寂,讚歎稱揚順理調善,廣說乃至「為諸苾芻於毘奈耶制其學處,應如是說:若復苾芻奪衣、失衣、燒衣、吹衣、漂衣,從非親居士居士婦乞衣。彼多施衣,苾芻若須,應受上下二衣,若過受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奪衣等文並如上。

應受上下二衣者,有二種上下衣:一、苾芻上下衣;二、俗人上下衣。苾芻上下者,若是新衣兩重作僧伽胝:竪三、橫五。若泥婆珊:竪二、橫五。俗人上下者,上衣長十二肘、闊三肘。下衣者,長七肘、闊二肘。

應受者,謂作心領受。

若過受者,謂過前數。

乞得衣時便犯捨墮,釋名捨悔廣如前說。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從他乞俗人上下衣時,依量而得。若更乞時得惡作罪,得便捨墮。若乞苾芻上下衣時,事亦同此。若從他乞俗人上下衣時,縱減俗量不應更乞,若有長不卻還主。若從他乞苾芻上下衣時,若少不充苾芻衣量,應更從乞;若有長,應卻還主。若俗衣少更乞、若苾芻衣有長不還,得罪輕重准事應識。若元心擬過乞者,乞時得惡作罪;得物,犯捨墮。犯捨墮已更得餘物,悉皆同犯,廣說如前。又無犯者,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知俗人共許與衣就乞學處第八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於此城中有一長者,先有自妻復行邪行,其妻告曰:「仁者不應作此邪行之事。」其妻屢諫夫不隨語,婦起瞋嫌共餘男子亦為私合。其夫每以家物贈彼私婦,其妻亦以家物遺彼邪夫。夫婦兩人破散財物幾將略盡。長者稟性暴惡打其婢使,常與弊衣惡食,告言:「由汝散我家資。」婢曰:「我實久知破散所以。然而二俱家主不敢斥言。」時彼夫婦知婢譏刺,俱懷慚愧並默無言。時鄔波難陀知是事已,便往詣彼長者宅中,為彼夫婦毀呰破戒讚歎持戒,告言:「善男子!善女人!如佛所說,邪行之人命終之後當墮地獄;若得為人,妻不貞謹、夫有邪念。若離邪行,命終之後得生天上;若生人趣,妻室貞良、夫不邪念。」說伽他曰:

「由聽能知法,  聞法離眾過;
 聞法捨惡友,  聞法得涅槃。」

時彼夫婦既聞法已俱舍邪行,時鄔波難陀復為夫婦廣述歸敬殊勝功德,報言:「汝等二人更應善聽!如佛所說:

「『若歸佛陀者,  不墮於惡趣,
  捨離於人身,  當得生天上。
  若歸達摩者,  不墮於惡趣,
  捨離於人身,  當得生天上。
  若歸僧伽者,  不墮於惡趣,
  捨離於人身,  當得生天上。』」

時彼二人聞法歡喜深生淨信,即便歸依三寶。復為讚歎五戒功德:「汝等善聽:如佛說有五種大施。何謂為五?若離殺生、偷盜、欲邪行、妄語、飲酒,是為五種大施。何故離此五事名為大施?由離五故得無所畏、無諸怨結,妻室貞良、言則信受、常不驕逸。由此五故感無量樂常處人天,故名大施。」時彼二人聞此法已,倍生深信受五學處。鄔波難陀令彼二人住歸戒已捨之而去。

時彼長者,復於他日更以苦楚而打其婢,妻曰:「仁者!我先未識業果之時常行苦楚。今由聖者鄔波難陀善知識故,令我識業異熟,不應更行苦楚。然諸世人自受業報,貴賤無恆誰是奴婢?從今已往勿行杖木。」夫言:「賢首!善哉此說。」命其婢曰:「小女!汝可澡浴賜以新衣。」告曰:「應勤家業施汝無畏。」婢作是念:「此二家長先皆不仁,好行楚罰苦虐於我,弊衣惡食尚不充軀,今者恩慈事同父母。」復更思念:「自從聖者鄔波難陀入此捨後,仁心撫育更不打我,我今欲將何物報聖者恩。若於家中偷竊少物將報恩者,家主若知同前苦楚,既無得處但懷愧心。」後於異時鄔波難陀來為夫婦說法而去,時長者婦告其夫曰:「仁豈不知聖者鄔波難陀是我等善友,令捨惡業住善品中,歸敬三尊受五學處,復能時時以法相授。我等宜應奉施多少。」長者問曰:「欲作何事?」妻曰:「施一白疊帔。」其婢聞之便作是念:「我以此言持報聖者!」時鄔波難陀旦入城中,次第乞食至長者家,婢見禮足,告言:「聖者!我有善言欲以相報。」問言:「何事?」婢曰:「我家長者及以夫人,欲將上衣持奉大德!」鄔波難陀聞已生念:「世間所有貪餮之人我當一數,今聞獲利實稱本心。然此婢子雖有此言我更窮詰。」便帶瞋色報言:「小女!汝以何緣輒弄於我?」報言:「聖者!豈敢相弄。」鄔波難陀報言:「小女!若言實者,家長設瞋我勸容恕。若其虛者,多與汝杖還同昔日。」報言:「聖者!何事須疑?但入宅中自當知矣。」時鄔波難陀即入其舍。彼二夫妻見唱善來,敷座令坐,既禮足已,便取卑座跪而聽法。為說法已,告言:「長者,許與大疊我今欲見。」時彼夫妻互相瞻視,鄔波難陀見而問曰:「何故仁等更互相看?」彼二答曰:「聖者!此是我等私屏之言,誰當告知?豈復聖者了他心耶?」鄔波難陀曰:「我從少來持缽乞食齒落髮白,於斯少事汝不信耶?」時彼長者便授與衣。鄔波難陀受其衣已週遍觀察,即便翻手面帶憂相。長者問曰:「聖者!何意如此?」報言:「長者!汝有捨福無受用福,唯堪拂履或用簾窓,置在桁竿自然破壞。」長者問曰:「欲何所為?」報曰:「更求好者施我作衣。」答言:「聖者!更無可得。」報言:「可買與我。」答曰:「我無價直。」報曰:「且為賒買後當還價。」是時長者復看妻面,妻曰:「聖者鄔波難陀於我等處誠有大恩,可為買衣遂所希望。」時彼長者即將鄔波難陀往至市中詣一鋪所,鄔波難陀便作是念:「我令鋪主發動高心出上衣服。」報長者曰:「略觀此鋪多是貧人,寧容得有上好白疊?應向餘處別可求之。」是時鋪主聞此語已,便起高心出好上疊,報言:「聖者!何故相輕?試看此疊。」鄔波難陀曰:「實誠好物,其價如何?」商人報曰:「直五十迦利沙波拏。」鄔波難陀曰:「三十當取。」商人曰:「誰當還價?」報言:「長者相還。」問長者曰:「何時當與?」長者言:「某時當與。」商人曰:「善!隨意將去。」長者即便付與鄔波難陀。時鄔波難陀報言:「長者無病長壽,今所施物是心瓔珞是心資助,定慧莊嚴得人天道。」乃至廣說。鄔波難陀便持此疊往逝多林。

長者家貧,不能依時還其疊價,商人遂立長者於赫日中不聽其去。有知識見問言:「何意住立日中?為有瘧病為服酥耶?」報言:「我非瘧病亦不服酥,債久不還被立於此。」問言:「何時負債?豈汝祖父負他債耶?」報言:「由我於釋迦子生敬信心,以衣見施嫌惡不受,令買好者置此艱辛。」時彼知友聞此事已便起譏嫌:「沙門釋子貪求無厭。」諸苾芻聞已具以其事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苾芻眾,廣說乃至佛告鄔波難陀曰:「汝實作如是不端嚴事,隨他所施無知足心,更求好物令彼辛苦?」白言:「實爾。」世尊如前種種呵責,告諸苾芻:「我今為諸弟子於毘奈耶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有非親居士居士婦,共辦衣價當買如是清淨衣與某甲苾芻,及時應用。此苾芻先不受請,因他告知,便詣彼家作如是語:『善哉!仁者為我所辦衣價,可買如是清淨衣,及時與我,為好故。』若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苾芻者,謂鄔波難陀。親非親等,義如上說。

言衣價者,謂金銀、貝齒等。

辦者,貯畜也。

如是衣者,謂七種,如上。

買者、謂從他買。

言清淨者,謂得如是堪受用衣。

與者,謂施衣時。

某甲者,謂鄔波難陀。

不受請者,先未言許。

因他告知等者,見他陳說往彼求衣,強索其價為好故。若得衣時便犯捨墮。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事有三種:謂價、色、量。云何為價?若苾芻從非親人得五迦利沙波拏直衣,受時無犯;不受此衣更過索者,索時犯惡作、得時犯捨墮。如是乃至五十迦利沙波拏等,隨覓隨得輕重准上應知,是謂為價。云何為色?苾芻得青色衣受時無犯,不受此衣更過索者,索時得惡作、得時犯捨墮。如青既爾,乃至餘色准此應知,是謂為色。

云何為量?若苾芻得五肘衣時受取無犯,不受此衣更過索者,同前得罪。如是乃至多肘,罪之輕重事並同前,是謂為量。此泥薩祇衣捨衣方法事亦同前。無犯者,若乞縷繢便得小片、若乞小片他與大衣,此皆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知俗人別許與衣就乞學處第九

佛在逝多林。時鄔波難陀苾芻起犯因緣,長者及婦各與外人私通,因為說法捨惡修善,事並同前。但以二人各辦衣價為異,令彼二價共為一衣,致使長者受大辛苦。苾芻以緣白佛,乃至「為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有非親居士居士婦,各為苾芻辦衣價,買如是清淨衣與某甲苾芻。此苾芻先不受請,因他告知,便詣彼家作如是語:『善哉!仁者可共買如是清淨衣,及時與我,為好故。』若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此中犯相三種不同,並如前說。

過限索衣學處第十

佛在王舍城竹林園中。時鄔波難陀作如是念:「我等所有經求之處,皆由給孤獨長者啟請世尊制其學處。我等假欲乞求狹小布巾尚無由得,況寬大耶?然我昔時共行雨婆羅門同一學堂從師受業,我宜往見,或容與我多少衣物。」便就彼宅,門人止之:「聖者勿進。」報言:「賢首!世尊制我五處不行,唱令家、淫女家、酒家、王家、屠膾家,此家豈是五處耶?」門人報曰:「聖者!何須多作譏罵?斯非唱令淫女等家,然是婆羅門行雨之宅。」報守門人曰:「男子!汝宜入舍報婆羅門云:『大德鄔波難陀今在門外須欲相見。』」門人曰:「觀斯意氣似從勝光王斷事處來。」報曰:「癡人!為報者善;若更遲延,必當令汝招大杖罰。」門人自念:「看此形勢全無怖懼,不同餘者必有所由,當為報知勿受其辱。」即便入報:「大德鄔波難陀今在門外雲須相見。」婆羅門曰:「喚大德入,誰復相遮?」門人聞已便作是念:「由此緣故豪望沙門全無怖意。」即便喚入。婆羅門見,遙唱善來敷座令坐,既坐定已發美妙音,讚歎施門殊勝功德。若鄔波難陀發喜悅心讚佈施者,諸有信心婆羅門等聽法之時作如是念:「善哉妙法!我等宜應割肉持施。」時婆羅門聞法歡喜作如是語:「大德坐夏了日我當奉施六十金錢。」鄔波難陀曰:「賢首!無病長壽。」即為咒願:「今所施物是心瓔珞,乃至安隱涅槃。」即辭而去。

時有二苾芻從室羅伐至王舍城,為禮佛故詣竹林中。是時世尊命具壽阿難陀曰:「汝今宜往告諸苾芻:『如來欲往憍薩羅國人間遊行,若有情願隨從行者可料理衣服。』」時阿難陀受教而去,告諸苾芻宣世尊教。時二新來苾芻聞是語已憂心而住。鄔波難陀問曰:「汝二少年何意懷憂?」彼二答曰:「具壽阿難陀告諸苾芻:『如來欲往憍薩羅國人間遊行,若願去者當料理衣服。』大德!我適來至猶未解息,如何更往室羅伐城。」時鄔波難陀聞已憂惱作如是念:「我經多時才蒙少施,寧知更有障礙事生。」至明旦已即便往詣婆羅門家,到已就座而坐作憂悒聲說施功德。時婆羅門問言:「大德!前來說法美妙音聲,今者似帶憂色其聲卑下,願聞其故。」鄔波難陀曰:「賢首!我經多時才得相見,今時不久即欲別離。」作是語已懷憂而住,世有言曰:

「摩揭陀人聞聲解,  憍薩羅國覩形知;
 半字便了五王城,  待言方解餘邊國。」

時行雨婆羅門聞鄔波難陀所說便作是念:「此不為我離別生憂,但為六十金錢而起愁惱。」報言:「大德!隨仁何處作安居了,我當奉送六十金錢。」鄔波難陀曰:「賢首!無病長壽。善哉!施心始終堅固,所為福利當招勝果。」即辭而去。

爾時世尊大眾圍繞如餘廣說,至憍薩羅往室羅伐住逝多林。時有商客從此城出,將諸貨物詣王舍城。然王舍城古昔常法,若於他處有大商旅至其國者,王自看稅或令行雨大臣。是時行雨看稅其物,報商客曰:「汝若還歸室羅伐者當報我知。」答言:「爾。」商人交易既了詣大臣所,報言:「我欲歸國。」即便付與六十金錢,告言:「此物汝可將與大德鄔波難陀。」彼受物已作如是念:「若與行雨大臣先相識者,彼定必是眾所知識大德苾芻,我當於彼少為利潤令彼生喜,可買細疊將向彼城。」往竹林中問苾芻曰:「何者疊衣堪苾芻著?」苾芻報曰:「賢首!汝今豈欲施僧衣耶?」報言:「我無暇施,然行雨大臣附我六十金錢與大德鄔波難陀,我今欲以金錢買疊將去望稱彼心。」諸苾芻曰:「汝今定當輸其白疊並索金錢。」商人念曰:「今此苾芻或與彼讎隙。」即便更詣餘苾芻處具述前事,苾芻報曰:「汝若不印金錢而將去者,彼定索利。」商人便念:「彼此語同,事須防慮。」往大臣所令其印署,大臣曰:「我今信汝豈勞須印。」商人曰:「雖相委信,商人之法事須詳審。」於時大臣便為印署。商人持往室羅伐城至逝多林,問苾芻曰:「聖者!鄔波難陀房在何處?」時諸苾芻示其住處。彼往不見,問苾芻曰:「大德鄔波難陀今向何處?」報言:「暫向寺外閑靜之處。」商人報曰:「此之金錢是王捨大臣行雨所寄,可為領取,彼來當與。」苾芻報曰:「賢首!汝頗曾見炬火發焰以頭觸之。」商人即念:「此必與彼先有讎隙。」即詣餘苾芻處白言:「大德!此之金錢是王捨大臣行雨所寄,與鄔波難陀。可為受取,彼來當付。」諸苾芻曰:「若其不印而將來者,彼必定當從汝索利,誰能為彼輒受此物?汝自面付。」商人念曰:「所言相似,此定是難。我在家中待彼苾芻,自解應答。」報苾芻曰:「若鄔波難陀還至此者,可為報知我在某處,必須物者可來取之。」言已捨去。

鄔波難陀後來寺內,苾芻告曰:「大德鄔波難陀!善哉!世尊有如是說:『若具戒行意清淨者,隨心所願皆得成就。』仁者今日息意林中,即便獲得六十金錢遠來供養。」鄔波難陀告言:「具壽!何處得有施主,佛及大眾千二百五十各與六十金錢?」苾芻報曰:「唯仁獨得,不遍眾僧。」鄔波難陀曰:「誰能惠我六十金錢?」報曰:「是王舍城行雨大臣寄來奉施。」報曰:「彼是我舊知識,先已有心與我此物。誰為受之好觀察不?勿被揩損及以破落,是私鑄物不堪受用。」報言:「無人為受。」鄔波難陀曰:「我比住在惡友之中,誰肯為受?」作是語時,餘人報曰:「大德何事憂惱?商人留語:『我住某處,若須者可來取之。』」

時鄔波難陀聞是語已,即取僧伽胝疾行而去往彼家中。時彼商人遙見急步即自念言:「看此形勢定是豪族沙門。」問言:「仁是鄔波難陀?」答言:「是。」即便取錢,報言:「此是大臣行雨所寄,可領取之。」即為廣作咒願。商人曰:「此非我財勿為我咒,願應可為彼行雨大臣。」鄔波難陀曰:「損汝何事?汝亦於我大有功勞,遠從他方持物來至。借一小兒持錢將去,到市店所即遣歸來。」「聖者!我無小兒。」報言:「癡人!遠自王捨尚為持來,跬步之間不肯送去。」即命小兒令送錢去,語小兒曰:「當隨後去不得餘行。若其與汝餅果之直必不應取。」是時小兒持錢隨去至一店上,報言:「聖者!此處安錢。」鄔波難陀便作是念:「彼興生人教此童子不令隨我。」即報鋪主曰:「賢首!此之金錢且為收舉。」報言:「聖者!我有家長。」鄔波難陀曰:「願汝常不自由。」復更向一賣香童子處,告言:「賢首!暫寄此錢。」報言:「我之尊人出外不在。」鄔波難陀曰:「願汝家長更勿重來。」復更詣一賣香童子創發信心,報曰:「賢首!暫寄此錢。」報言:「我有大人不敢受寄。」鄔波難陀曰:「我言謂汝少有信心,寧知更是信心羅剎。若汝元無少許信者,捉苾芻足倒曳門外。」彼遂無語,報言:「聖者!可安此處。」鄔波難陀遂便歸寺。

時諸商人先有制令,若至日出不普集者罰金錢六十文。母告童子曰:「汝當早去勿令他罰。」時鄔波難陀夜便生念起追悔心:「賣香童子初發信心,或容於我諱所寄物。」既至天曉,將一小兒往彼店所。時彼店主閉門欲出,鄔波難陀報言:「賢首!還我金錢。」答言:「聖者!此處商人先有制令,若至日出方來集者罰金錢六十文。少時且住,赴集方還。」鄔波難陀曰:「癡人!我非汝僕使,自取己錢誰能腳疼於此久立?若不還我而便去者,違勝光王教更當罰汝六十金錢。」彼聞是語即便瞋罵,捉其錢裹擲之於地,泥印便破。鄔波難陀曰:「汝當且住我試解看,不揩缺不?非私鑄不?」鋪主報曰:「仁豈撿看而付於我。」鄔波難陀曰:「雖我不看,何故印破?」時彼鋪主銜恨而默。既至天曉集期便過,時諸商人來就家中,將彼六十金錢物去。其母報曰:「汝作何事違他眾制罰汝六十金錢?」子報母曰:「由與釋子共為親友,初發信芽即令摧折。」便起嫌罵。苾芻聞已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苾芻眾,乃至廣說。問鄔波難陀曰:「汝實作如是不端嚴事耶?」「實爾。大德!」佛以種種呵責,乃至「我今為諸弟子於毘奈耶制其學處,應如是說:若復苾芻,若王、若大臣、婆羅門居士等,遣使為苾芻送衣價。彼使持衣價至苾芻所白言:『大德!此物是某甲王、大臣、婆羅門居士等遣我送來。大德哀愍為受是。』苾芻語彼使言:『仁者,此衣價我不應受,若得順時清淨衣應受。』彼使白言:『大德!有執事人不?』苾芻言:『有!若僧淨人、若鄔波索迦,此是苾芻執事人。』彼使往執事人所,與衣價已語言:『汝可以此衣價買順時清淨衣,與某甲苾芻令其披服。』彼使善教執事人已,還至苾芻所白言:『大德!所示執事人我已與衣價,得清淨衣應受。』苾芻須衣應往執事人所,若二、若三令彼憶念,告言:『我須衣。』若得者善;若不得者,乃至四、五、六返,往彼默然隨處而住。若四、五、六返得衣者善;若不得衣,過是求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若竟不得衣,是苾芻應隨彼送衣價處,若自往、若遣可信人,往報言:『仁為某甲苾芻送衣價,彼苾芻竟不得衣,仁應知勿令失,此是時。』」

言苾芻者,謂鄔波難陀。

王者,若男、若女、或復餘人,以王法灌頂者悉名為王。

大臣者,執王政事相依而立。

婆羅門者,貴種多聞。

居士者,謂在家富贍。

等者,諸餘雜類。

遣使者,謂女、男、黃門。

送衣價者,謂金銀錢等。

彼使持衣價等者,謂持衣價到苾芻所白言。

大德者,謂命前人。

此物是某甲等者,謂述來處願為納受。

是苾芻等者,報不應受。

順時清淨者,謂稱理而得。

彼使語苾芻等者,謂問執事人。

苾芻言有者,指其人。

若僧淨人者,謂大眾淨人。

若鄔波索迦者,謂歸依三寶、受五學處。

彼使等者,明使意也。

買者,或買、或織。

與某甲苾芻者,指所與人。

言清淨者,謂堪受用。

善教已者,謂善教示。

具報苾芻若二若、三等者,出言往返數令彼憶念。

得者善者,謂稱求心。

若不得者乃至四、五、六返默然隨處而住者,出默住數。言隨處者,有四處:一、敝處;二、捨處;三、田處;四、店處。敝謂作瓦器等、或剃髮處。捨謂居宅。田謂稻、蔗等田。店謂賣貨處。

有六詰問,見彼六言隨事應詰。云何為六?若彼問云:「仁今何緣得至?」苾芻答云:「為彼事來。」若云:「仁極善來,此處應坐。」答云:「為彼事來。」若云:「食飯。」答云:「為彼事來。」若云:「噉餅。」答云:「為彼事來。」若云:「飲水。」答云:「為彼事來。」若於此六種隨一事中,見他語時尋聲即報,不徐緩答,令彼前人不暇作餘言者,是則不名圓滿善好。六種詰問若隨一事中,見他語時尋聲未道,徐徐緩答令彼前人得有容暇作餘語者,是則名為圓滿善好。六種詰問若作如是求時,得衣者善;若不得衣,過是求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過者,謂過三語、六默而更往求得也。

若竟不得衣,從衣來處,或自去、或遣可信人去。言可信者,謂弟子門人是可委信。報彼令知,遣其收取勿使虛失,此是還報法式。

若苾芻遣使報已,彼執事人來至苾芻所作如是語:「聖者!可受此衣價。」苾芻應報彼曰:「此之衣價我已捨訖,汝當還彼送衣來處。」如是報者善,若取衣者犯捨墮。

若執事人作如是語:「聖者!仁可受此衣價,彼之施主我共平章令其心喜。」若如是者取衣無犯。苾芻若不作如是次第受衣者,皆犯捨墮。既犯罪已捨悔之法,廣說如前。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人為施主、人為使者、人為給事,如法得衣者無犯,異斯捨墮。若人為施主、人為使者、非人為給事,如法得衣者無犯,異斯惡作。若人為施主、非人為使者、非人為給事,同前惡作。若人為施主、非人為使者、人為給事,同前捨墮。若非人為施主、非人為使者、非人為給事,同前惡作。若非人為施主、非人為使者、人為給事,同前捨墮。若非人為施主、人為使者、人為給事,同前捨墮。若非人為施主、人為使者、非人為給事,同前惡作。若苾芻從非人乞衣價時,得惡作罪;得,便捨墮。從龍乞衣價時,得惡作罪;得,便捨墮。若苾芻遣使往,或以書印乞時,惡作;得,便捨墮。又無犯者,廣說如前。

用野蠶絲作敷具學處第十一

攝頌曰:

 高世耶純黑,  分六尼師但,
 擔毛浣金銀,  納質並買賣。

佛在逝多林給孤獨園。時諸苾芻作新野蠶絲臥具,若自作、若教人作,此物難得復是貴價。時諸苾芻為營造故多諸事業,妨廢正修讀誦作意,數數從彼婆羅門居士等乞野蠶絲。諸外道輩見而嫌賤作如是語:「諸人當知,此沙門釋子是殺生者,不捨害業,自作、使人用新野蠶絲作臥具,若用此者殺多有情。如何以好衣食施彼禿人斷物命者?」時諸苾芻聞是語已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苾芻眾,問諸苾芻曰:「汝等實用新野蠶絲作臥具耶?」「實爾。世尊!」佛言:「汝等難滿難養,不順少欲知足之行。」種種呵責,讚歎杜多功德少欲知足,乃至「我今為諸弟子於毘奈耶制其學處,應如是說:若復苾芻用新高世耶絲綿作敷具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此法中人。

新有二種:一者新作,二者新得。此中新者,謂新作也。

高世耶作敷具者,有其二種:一者貯褥,二者衦成。此敷具言二種皆取作者,謂自作、教人,得捨墮罪,捨悔等法廣說如前。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苾芻料理高世耶時,若於一繭、若於小團、若於大聚,或披、或擘、或以弓彈而作敷具,作時得惡作;竟時得捨墮。若苾芻乞高世耶時及料理時,皆惡作;成犯捨墮。若得先已成或舊用物,或是舊物更新料理而受用者,並皆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二十

 

上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下篇: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菩薩戒羯磨文

菩薩戒羯磨文(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 彌勒菩...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 宋罽賓三...

佛說苾芻迦尸迦十法經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佛說苾芻迦尸迦十法經 西天...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東晉...

佛說奈女耆婆經

佛說奈女耆婆經 後漢安世高譯 佛在世時,維耶離國王苑...

【註音版】文殊師利發願經

文殊師利發願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卷第一 楞嚴經卷第二 楞嚴經卷第三 楞嚴經卷第...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從容錄重刻四家語錄序 自佛祖拈花。迦葉微咲。雖云默...

佛說園生樹經

佛說園生樹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

佛說華手經

佛說華手經卷第一(亦名攝諸善根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

【註音版】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曼殊室利呪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大唐三藏沙門釋義淨譯...

【佛教詞典】別相

(術語)六相之一。事事物物各別之相也。...

【佛教詞典】獻珠

(故事)法華經提婆品,記龍女上寶珠於佛,以表己證圓...

聖嚴法師《在家信佛有禁忌嗎》

民間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並不是正信的佛教,...

佛教的生活態度

和人閑談的時候,只要談到佛教的話題,對方就會問,為...

六道輪迴,淫為其本;三界流轉,愛為之基

至於六道輪迴,淫為其本。三界流轉,愛為之基。阿難尊...

定法與不定法

在佛陀時代,有一個生性倔強的外道,老實巴交地遵照他...

倓虛法師出家後的第一次講經

(一)抱愧得很 出家人,當一個法師,說起來也很不容易...

平常迴向要願我們臨終無障礙

印光大師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建議就是:我們平常修福報,...

聽你「自己」的佛號,心才能專注寂靜

一句佛號的操作包括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我...

不被打翻的唯一方法

一個黑人小孩在他父親的葡萄酒廠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

能改變命運的是你自己

命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 喜慶時,說很多好話,就...

聖嚴法師《忙人最適合做義工》

一般人常以為沒事做的人,才有空閑做義工。我卻說忙人...

天地就是禪院

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滿地都是寫了字的廢。怎麼啦?老和...

懇切至誠念佛誦經,決定可以消除宿業病苦

世人病苦,多屬宿世殺業所感。無論何病,若能懇切至誠...

【視頻】《佛說轉有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轉有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雨寶陀羅尼經》旃檀居士念誦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旃檀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