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十二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媒嫁學處第五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此城中有一長者名黑鹿子,於佛法僧深生敬信,歸依三寶受五學處:不殺生、不偷盜、不欲邪行、不妄語、不飲諸酒。於此城中多有知識、婆羅門、居士得意之處,若彼家中有女長成堪行婚娶者,便問黑鹿子言:「汝知某家有童男不?」報言:「知有。」彼復問言:「彼之童子策勤無惰、善營家業,能於妻子多給衣食,不令辛苦、少令作務不?」若黑鹿子報云:「彼雖有男,性多懶惰不營家業,不能令其妻子安樂衣食無匱。」聞此語時即不娉與。若其報云:「彼家童子策勤無惰、善營家業,能於妻子多給衣食、不令辛苦。」聞此語時即便娉與。若求婦者問黑鹿子曰:「仁知彼家有女娉不?」報言:「知有。」彼即問言:「彼之童女策勤無惰能營家業不?」若言:「不能。」即不娶其女。若言:「能。」者,便媾婚姻。若人嫁女至彼夫家不稱女意,是時女族於黑鹿子即便嫌罵,作如是說:「我與黑鹿子得意相知,親友之處遣作媒娉,翻令我女獲此艱辛,所求衣食不能充濟。」若向夫家衣食充足女不營勞,於黑鹿子即便稱讚。若有男家取得婦已,其婦不勤家事不稱夫心,於黑鹿子即便同前廣生嫌罵。若有男家取得婦已,孝養恭勤、能辦家業、夫妻相順,於黑鹿子即便同前廣生稱讚。時黑鹿子於室羅伐城,美惡聲譽俱時彰顯。後於他日黑鹿子於三寶中倍生敬信,遂於善說法律之中而為出家。既出家已還復如前,於其親友廣行媒嫁,其黑鹿子再於城中善惡聲出。此但緣起,然世尊尚未為諸聲聞弟子,於毘奈耶制其學處。

爾時六眾苾芻亦行媒嫁,持男意語女、持女意語男,乃至男女私通亦為媾合。時外道等咸作譏嫌:「仁等應知!此沙門釋子作不應作,亦行媒嫁與我何殊?誰復能持朝中飲食,施此禿頭沙門釋子。」時諸苾芻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即以此緣集諸苾芻,知而故問告六眾曰:「汝實持男意語女、持女意語男,及以私通為媒嫁事耶?」白言:「是實。」爾時世尊呵責六眾苾芻曰:「汝非沙門、非隨順、非清淨行、非善威儀,非出家人之所應作。」是時世尊種種呵責已,告諸苾芻曰:「我觀十利乃至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若復苾芻作媒嫁事,以男意語女、以女意語男,若為成婦及私通事,乃至須臾頃,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者,謂黑鹿子及六眾苾芻,餘義如上。

言媒嫁者,謂為使往還。

以男意語女、以女意語男者,謂持彼此男女之意更相告知。

若為成婦及私通事者,有七種婦、十種私通。云何七種婦?謂水授、財娉、王旗、自樂、衣食、共活、須臾。攝頌曰:

 七婦謂水授、  財娉王旗得、
 自樂衣食住、  共活及須臾。

水授婦者,謂不取財物,女之父母以水注彼女夫手中,而告曰:「我今此女與汝為妻,汝當善自防護,勿令他人輒有欺犯。」是名水授婦。財娉者,謂得財物以女授之,如上廣說,是名財娉婦。王旗婦者,如剎帝利灌頂大王嚴整兵旗伐不臣國,既戰勝已而宣令曰:「隨意所獲女任充妻室。」此由王旗力獲女為妻妾。又若有人自為賊主,打破村城獲女為婦,是名王旗婦。自樂婦者,若女、童女自行詣彼得意男處,告言:「我今樂與仁為妻。」彼便攝受,是名自樂婦。衣食婦者,若女童女詣彼男子處,告曰:「汝當給我衣食,我當與汝為妻。」是名衣食婦。共活婦者,若女童女詣彼男處,告言:「我所有財及汝財物,併在一處共為活命。」是名共活婦。須臾婦者,謂是暫時而為婦事,是名須臾婦。

云何十種私通?謂為十人所護:父護、母護、兄弟護、姊妹護、大公護、大家護、親護、種護、族護、王法護。攝頌曰:

 十護謂父母、  兄弟及姊妹、
 大公與大家、  親種族王法。

云何父護?若女人其夫身死、或被禁縛、或時逃叛,其父防護,是名父護。母護亦爾。云何兄弟護?若女人,父母及夫並皆亡歿、或時散失,至兄弟家而為住止,兄弟衛護,是名兄弟護。姊妹亦然。云何大公護?若女人,父母宗親並皆亡歿,其夫疾患或復癲狂流移散失,依大公住,大公告曰:「新婦汝可歡懷,於我邊住,我憐念汝如觀己子。」大公即便如法守護,是名大公護。大家護亦然。云何親護?從七祖已來所有眷屬,併名為親,過此非親。若女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並皆亡歿,或癲狂等或流離他土,便於餘親依止而住,名為親護。云何種護?謂婆羅門、剎帝利、薜捨、戍達羅,女依種而住,名為種護。云何族護?謂於婆羅門等中有別氏族,如頗羅墮、社高、妾婆蹉等,女由此護,名為族護。云何王法護?若女人,親族並無唯有一身,由王法故無人敢欺,是名王法護。又有法護者,若有女人,孀居守節潔行貞心,人不欺犯,是名法護。

僧伽伐尸沙者,義如上。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如前諸婦離別之狀有其七種。攝頌曰:

 正鬪及已鬪,  折草投三瓦,
 依法非我妻,  普告多人語。

云何為七?一、正鬪即離;二、鬪後方離;三、折草三段離;四、三方擲瓦離;五、依法對親離;六、言非我婦離;七、普告眾人離。若苾芻見他俗人於初三婦,因鬪諍等作離別時,若作初離和之令合,得一惡作;若作第二離和之,得二惡作;若作第三離和之,得三惡作;若作第四、第五、第六離和之,如次得一、二、三麁罪;若作第七離和,得僧殘。若餘之四婦及十私通,於七種離中隨一離別,若苾芻更重和合者,皆得僧殘罪。攝頌曰:

 自受從使受,  二苾芻四儀,
 前後相隨行,  尊卑緣及事。

若苾芻自受語、自往語、自還報,得僧伽伐尸沙。若苾芻自受語、自往語、遣使還報,僧伽伐尸沙。若苾芻自受語、遣使往語、自還報,僧伽伐尸沙。若苾芻自受語、遣使往語、使還報,僧伽伐尸沙。若苾芻於使邊受語、自往語、自還報;或於使邊受語、自往語、遣使報;或於使邊受語、遣使往語、自還報;或於使邊受語、遣使語、遣使報,並得僧殘。若苾芻於使使邊受語、自往語、自還報;或於使使邊受語、自往語、遣使報;或於使使邊受語、遣使語、自還報;或於使使邊受語、遣使語、遣使報,並得僧殘。若二苾芻自受語、二俱往語、二俱還報,俱得僧殘。若二苾芻自受語、二俱往語皆不還報,二俱二麁罪。若二苾芻自受語、俱不往語、俱不還報,二俱一麁罪。若二苾芻自受語,一云:「汝傳我意,往語還報。」依言作者,二俱僧殘。若二苾芻自受語,一云:「我但往語,不還報。」一便還報,其往語還報者得僧殘,其不還報者得二麁罪。若二苾芻自受語,一云:「我不往語,亦不還報。」其往語還報者得僧殘罪,其不往語不還報者得一麁罪。

若一苾芻共一男子、一女人同路而去,若彼男子語苾芻言:「聖者!頗能語此女人作如是語:『汝能與此男子為婦,或暫時共住不?』」或復女人語苾芻言:「聖者!頗能語此男子作如是語:『汝能與此女人為夫,或暫時共住不?』」若此苾芻受此言已,即便為說還報,得僧殘。如行既爾,立及坐臥准此應知。如是,若二苾芻、二男、二女,若三苾芻、三男、三女等,乃至廣說,得僧殘罪。

若二苾芻,一前行、一隨行,前行者自受語、往語、還報,前行者得僧殘,隨行者無犯。若前行苾芻自受語,遣隨行苾芻往語得實已,前行苾芻自還報,前行苾芻得二麁罪,隨行苾芻得一麁罪。若前行苾芻自受語,前行苾芻自往語,遣隨行苾芻還報,前行苾芻得二麁罪,隨行苾芻得一麁罪。若前行苾芻自受語已,遣隨行苾芻往語還報,隨行苾芻得二麁罪,前行苾芻得一麁罪。如前行苾芻,隨行苾芻所作事業得罪多少如是應知。隨行苾芻遣前行者,所作事業得罪多少准說應知。

有二家長者:一自在、一非自在。言自在者是為主義,於自男女取與隨情,若往官司或眾人集處,雖說虛事人亦信受,是名自在。不自在者是卑下義,於自男女取與無力,若往官司或眾人集處,雖說實事人不信受,是名不自在。苾芻於自在人邊受語,往語自在、還報自在,得僧殘。苾芻於自在邊受語,往語自在、還報不自在,得二麁罪、一惡作。苾芻於自在邊受語,往語不自在、還報自在,得二麁罪、一惡作。苾芻自在邊受語,往語不自在、還報不自在,得一麁罪、二惡作。苾芻不自在邊受語,往語不自在、還報自在,得二惡作、一麁罪。苾芻不自在邊受語,往語自在、還報不自在,得二惡作、一麁罪。苾芻不自在邊受語,往語自在、還報自在,得二麁罪、一惡作。不自在邊受語,往語不自在、還報不自在,得三惡作。

苾芻復有三緣為媒嫁事,雖受得言不以言報亦成媒事。云何為三?一、期處,二、定時,三、現相。何謂期處?告彼人云:「若見我在某園中、或某天祠、或眾人集處,汝則當知其事成就。」是名期處。云何定時?「若於小食時、或於中時、或於晡時見我,汝則當知其事成就。」是名定時。云何現相?「若見我新剃髮、或著新大衣、或執錫杖、或時持缽盛滿酥油,汝則當知其事成就。」是名現相,是為三緣,雖受得言不以言報亦成媒事。

復有三事,為使之時亦成媒事。云何為三?一、言,二、書,三、手印。若苾芻自受言使,以言往語、以言還報者,得僧殘。若苾芻自受言使,以言往語、以書報者,得僧殘。若苾芻自受言使,以書往語、以言還報者,得僧殘。若苾芻自受言使,以書往語、以書還報者,得僧殘。若苾芻自受言使,以書往語,若以期處、或以定時、或以現相而還報者,俱得僧殘。是謂言使兼書有五差別。若苾芻自受言使,以言往語、以言還報者,得僧殘。若苾芻自受言使,以言往語、以手印還報者,得僧殘。若苾芻自受言使,以手印往語、以言還報者,得僧殘。若苾芻自受言使,以手印往語、手印還報者,得僧殘。若苾芻自受言使,以手印往語,若以期處、或以定時、或以現相而還報者,得僧殘。是謂言使兼手印有五差別。如於言兼書印,有二五不同。如是於書兼言手印,於手印兼言書及言書手印,更互相兼應為廣說。

若門師苾芻至施主家作如是語:「此女長成何不出適?此男既大何不取妻?」者,皆惡作罪。若言:「此女何不往夫家?」若云:「此男何不向婦捨?」亦皆得惡作。門師苾芻至施主家作違逆言,皆得惡作。若無犯者,謂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造小房學處第六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有眾多苾芻廣造房舍,或嫌太長、太短、或嫌寬狹、或復朽故不堪修理,悉皆棄捨更造新屋。自作使人多有營務,便廢習誦妨礙思惟。復從長者居士,數數乞求草木、車乘及營作人,惱諸施主。時具壽摩訶迦攝波,在此城邊阿蘭若處住,聞諸苾芻多造房舍,乃至惱諸施主,聞是事已往世尊所,禮佛雙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聞有眾多苾芻多造房舍,或嫌廣狹復更造新,妨修善品乃至惱諸施主,如前具白。唯願世尊,為哀愍故教諸苾芻造房舍法式。」爾時世尊聞具壽迦攝波說是語已,默然而許。時迦攝波知佛許已禮足而去。時迦葉波至夜曉已,為欲將護同梵行者故,執持衣缽遊行人間。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集諸苾芻,乃至問言:「汝諸苾芻!汝實造諸房舍,或嫌寬狹廣作營為,乃至惱諸施主?」諸苾芻言:「實爾。世尊!」爾時世尊種種呵責,多欲無厭難滿難養,讚歎少欲知足易滿易養,趣得供身修杜多行,威儀齊整稱量而受。告諸苾芻曰:「我觀十利,乃至為諸苾芻,於毘奈耶中制其學處,當如是說:

「若復苾芻自乞作小房,無主為己作,當應量作。此中量者,長佛十二張手、廣七張手。是苾芻應將苾芻眾往觀處所,彼苾芻眾應觀處所,是應法淨處、無諍競處、有進趣處。若苾芻於不應法、不淨處、有諍競處、無進趣處,自乞作房無主自為己,不將諸苾芻往觀處所,於如是處過量作者,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者,謂是此法中人,餘義如上。

自乞者,自乞草木、求覓車乘及以人功。

小房者,得於其中容四威儀,謂行住坐臥。

作者,或自作、或使人作。

無主者,謂無男、女或半擇迦等為其施主。

為己作者,謂為自身當應量作。

此中量者,長佛十二張手。佛者,謂是大師,此一張手當中人三張手。十二張手長中人十八肘,廣七張手,謂寬中人十肘半。

是苾芻者,謂造房人。

應將苾芻眾往觀處等者,若不先自觀察,不應即將諸苾芻往。若自觀處所,有蛇蠍蟲蟻等為窟穴處,是名不淨,不應求法。若清淨者,次當觀察所依之處,若近王家及以天祠,或長者宅、外道家、苾芻尼寺,或有好樹須伐,是名有諍競,不應求法。若無此患,於其四邊下至一尋,容得往來亦須觀察,若有河井或臨崖坎,是名無進趣,不應求法。若處清淨、無諍競、有進趣者,彼苾芻應往寺中敷座鳴槌,先以言白。眾集已,於大眾中脫革屣、偏露右肩,隨其大小致敬已,於上座前蹲踞而住,合掌作是言:「大德僧伽聽!我某甲營作苾芻,於造房處已觀察清淨。我某甲營作苾芻,於清淨處欲造小房,求僧聽許。唯願大德僧伽聽我某甲營作苾芻於清淨處造房,慈愍故。」如是至三。

時諸苾芻,不應信彼苾芻言不往觀察。諸苾芻應共往觀察,或時眾僧令可信者眾多苾芻往看房處。若有如前不清淨、有諍競、無進趣處,不應許作。若處清淨無諸妨難者,彼苾芻應歸住處,如法集僧已,於上座前蹲踞而住,作如是語:「大德僧伽聽!彼某甲營作苾芻造小房處,我等親已觀察,處所清淨無諸妨難,僧伽今可知時。」次令一苾芻作白羯磨,應如是作:

「大德僧伽聽!此某甲營作苾芻於造房處觀知清淨。此營作苾芻於造房處事皆應法清淨,今從僧伽乞聽許。若僧伽時至,應聽許僧伽今與營作苾芻某甲於應法清淨處許作房舍。白如是。」次作羯磨,准白應為。若彼苾芻既眾許已隨意當作,勿致疑惑。

言僧伽伐尸沙者,此罪依僧而得除滅,乃至出罪非依別人,無殘有殘已如上說。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於不淨處、有諍競處、無進趣處,自作、使人作小房時,於此三中隨有一過,皆得窣吐羅底也。若僧不許而作者,亦窣吐羅底也。若過量作者,亦窣吐羅底也。若總具前過而作房者,得僧伽伐尸沙。

若有苾芻往餘苾芻處作如是語:「仁當為我於無諍競有進趣處求僧聽許,勿令過量造作小房。」時彼苾芻為作小房,於有諍競處,或於無進趣處,或僧不聽許,或過量作。彼營作苾芻,皆得窣吐羅底也。若總具前過而作房者,得僧伽伐尸沙。

若彼苾芻往營作苾芻所作如是語:「汝今作房極是善好,如我所教不相違背。若有少闕草木泥等我當供給。」若於有諍處、或於無進趣處、或僧不聽許、或時過量,二人皆得窣吐羅底也。若總具前過,二人俱得僧伽伐尸沙。

若彼苾芻至營作苾芻所作如是語:「汝今作房極為不善,如我所言皆相違背,有所闕少皆不供給。」其營作人如前得罪,彼苾芻無犯。若得先成屋及舊受用房,或修營舊室者無犯。又無犯者,謂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造大寺學處第七

佛在憍閃毘瞿師羅園。時六眾苾芻於他寺中止住之時常起嫌賤,是時難陀語鄔波難陀曰:「當觀此寺棟宇傾隤、牆壁崩毀,猶如像捨不可停居。」時諸苾芻聞而告曰:「諸具壽!仁等唯他住他舊寺,自無功力能安片石及造小庵,而復流言譏嫌他事。」是時六眾互相謂曰:「難陀、鄔波難陀!我今極被黑缽者之所輕賤,我等宜應別造餘寺,令黑缽者曾所不見。」復相告曰:「我等若皆共營作者,彼黑缽人得我瑕隙便作是語:『六眾苾芻並皆營作如佣力人。』致令我等乞食之時人見輕賤。我今宜應於自眾內,差請一人聰明利智善識機宜,能以細針引入麁杵,少作言說多獲珍財者,我當請作授事之人。」鄔波難陀報言:「極善!然我眾內誰是聰明利智、善識機宜?」「聖者闡陀即其人也,我等宜應共詣其所。」既俱至已而白之曰:「具壽闡陀!仁今知不?即具以上事次第告知。唯有大德智慧辯才、善識機宜,堪充知事。」闡陀告曰:「善哉!善哉!此大福田自他俱利,無違眾意共成隨喜。」

是時具壽闡陀便於房外洗足已即入房中,結跏而坐作是念:「以何方便我為僧伽能建大寺?」復更思惟:「今此世間人天諸眾,於世尊所普生敬信,彼某甲家於具壽阿慎若憍陳如心生敬信、彼家於具壽馬勝所、彼家於跋陀羅所、彼家於婆澁波所、彼家於大名所、彼家於滿慈所、彼家於無垢所、彼家於牛王所、彼家於舍利子所、彼家於大目連所,如是及餘諸大苾芻,皆有施主別生敬信。我既無好施主,當憑告誰而能造寺?」時此城中有一婆羅門,大富多財,然稟性慳澁乃至滌器之水亦不惠人。「若能化彼令生信者,可為僧伽造大住處。」是時闡陀至天明已,著衣持缽入憍閃毘而行乞食,先於一二家得片麨已,便往詣彼婆羅門家欲入其舍。時守門者告言:「法師!此是婆羅門家,無宜輒入。」闡陀報曰:「如佛世尊,乞食之人但遮五處:一、唱令家;二、淫女家;三、沽酒家;四、旃荼羅家;五、王家。豈可此家是前五種?」時守門者報言:「法師大見譏弄,此非唱令乃至王家,然是某甲婆羅門宅,仁不須入。」是時闡陀便作是念:「求執衣裾尚不聽近,欲求餘物豈可得耶?」於時有一長者,新誕兒息為大歡慶,奏諸鼓樂多將舞伎,在門前過。彼守門者貪觀伎樂便離其門,是時闡陀即便竊入。時彼威儀庠序如離欲人,時婆羅門既遙見來,而告之曰:「善來大德闡陀!宜於此坐暫時停息。」然闡陀所陳未得方便,告婆羅門曰:「我已巡門乞得片麨,仁可為羅。」時婆羅門告小婢曰:「給可取羅,為羅此麨。」其女即便奉教為羅。是時闡陀於所羅麨就之觀察,婆羅門問曰:「仁何所觀?」闡陀告曰:「我欲觀蟲,若有蟲者我不應食。」婆羅門報曰:「若食蟲者,當有何過?」報曰:「如世尊言:『若殺生者由數習故,身壞命終墮於地獄受諸苦惱,設得為人短命多病。』」然闡陀苾芻遍閑三藏無礙辯才善能說法,即為婆羅門宣說法要,十惡業道廣為敷陳。時婆羅門既聞法已心生敬信,即便入舍,令辦種種上妙噉嚼香美飲食供養闡陀。闡陀見已即便生念:「我聞木釜一煮便休,若受此食即為前食亦為後食。」告言:「施主!我已受得他所施麨,豈容見棄噉美食耶?」婆羅門曰:「我宗族法,先得麁食後逢美妙,棄前惡食實無愆犯。」闡陀報曰:「婆羅門族不持戒行隨意所為,我受戒品,云何受他信施輒輕棄耶?」時婆羅門聞此語已倍生深信,闡陀即便見辭而去。婆羅門告曰:「大德!於時時間賜過我捨。」闡陀報曰:「我實欲得數數相過,而守門人如暴獄卒不聽前進。」時婆羅門喚守門者告云:「汝見法師闡陀不應遮止。」門人答曰:「爾。」是時闡陀便即思念:「若更有餘黑缽者入,不識機宜令施主失信,我今宜可預設方便不令其入。」報守門者曰:「男子!汝今知不?此婆羅門我以大緣令生敬信。」門人報曰:「我已知之。」告云:「汝從今後,勿令諸餘黑缽輒入此門,若令入者我當與汝重杖替以別人。」彼便報曰:「仁入此門非我所欲,豈令餘者而輒進耶?請勿為慮。」是時闡陀於時時間來詣其舍,為婆羅門夫婦宣揚妙法,令受三歸持五學處。時婆羅門盡家所有皆悉罄心持以奉施,隨所須者咸無悋惜,是時闡陀一無所受。

後於異時來過其宅,為婆羅門讚說七種有事福業,彼婆羅門聞說福利深生歡喜,白闡陀曰:「聖者!我今欲修有事福業。」報言:「賢首!今正是時,隨意當作。」婆羅門曰:「欲作何事?」闡陀報言:「可為眾僧營造住處。」即便生念:「我已屢曾家貲總施,然而聖者乃至縷線曾不為受。今時雖許復為眾僧,覩斯少欲殊深敬重。」白言:「大德!我今實有眾多財物,欲為僧伽,然地皆屬王無處造寺。」闡陀報曰:「賢首!仁不須憂,我為詣王求覓其地。」闡陀念曰:「我今先當參請於誰?為見國王?為大臣耶?參請之法不從於王,應從使者。」是時闡陀向大臣家而為參請,大臣問曰:「聖者闡陀!何意來此?」報大臣曰:「今有某甲婆羅門,欲為僧伽營造住處,然為地皆屬王無處營造,我今為此敢欲白王,幸願仁慈助我成就。」大臣報曰:「聖者!王若閑居我當相喚。」彼於異時王無機事但有大臣,命一人曰:「汝宜往喚聖者闡陀。」彼人奉命往喚,來至王門,告守門人曰:「汝今宜去啟白大王,苾芻闡陀來至門外欲見大王。」時守門者即為奏知,王聞遣入大德闡陀誰復遮止,既至王所即便咒願:「願王無病長壽。」王為設座即便就坐,時彼大臣為白王曰:「法師闡陀是釋迦子,捨俗出家善閑三藏,辯才無礙有大福德。」王曰:「我先知之。善來聖者!因何得至?」闡陀白言:「大王!有某甲婆羅門,欲為僧伽興建住處。然地是王物,我今為此諮白大王。」王曰:「聖者!隨情所欲,必樂於此任作僧園,我當出外,必其不爾。唯除王宅,餘外園田隨情造立。」闡陀咒願曰:「願王無病長壽。」辭退而去。

爾時闡陀還至住處,告六眾曰:「難陀、鄔波難陀!仁等隨喜,王與我願。唯除王宅,餘有園田隨情造寺。」是時六眾即便共往婆羅門捨,告曰:「賢首!仁今當知王與我願,唯除王宅,自外園田隨情造寺。賢首所費錢財宜當見授。」時彼即便多與財物。既得物已持之而去,共相謂曰:「欲於何處造毘訶羅?」一人議曰:「從憍閃毘向瞿師羅園,於此中間有一大樹形狀可愛,有婆羅門於此樹下教五百童子而受學業。每有苾芻於此經過,時諸學徒常為調弄:『咄!苾芻,此是初乞食人,此是第二乞食人,缽袋開張多有容受。』常欺笑我。我今惱彼,當伐其樹充寺所須。」作是議已,即便往詣客作行中,僱五百佣人共論價直,便將諸人來詣寺所。佣人告言:「聖者!示我作處。」即便告曰:「且餐小食。」食已問言:「聖者!何處當作?」報言:「且油塗身片時當作。」次與晡食至黃曛時,告言:「聖者!當還價直。」報言:「癡人!汝等今日大作生活從我索價。」佣人報曰:「豈可聖者令我作業,我不作耶?」闡陀報曰:「賢首!汝可持籠把鑊執斧,我當一倍還汝價直,當隨我來示汝作處。」便將諸人詣彼大樹,報言:「可伐此樹。」佣人告曰:「此是形勝大樹,我無二頭,誰能輒伐?」報曰:「癡人!王與我願,唯除王宮,自外所有隨充造寺。何緣不伐?」時諸佣人即便共議:「我今為斫,所有罪罰彼自當知。」即便伐樹斬斫令碎,並掘其根棄於河內,平治其地以繩絣基,共相謂曰:「難陀、鄔波難陀於此地中與僧伽造寺,此處與佛世尊而作香殿、此處作門樓、此處作溫室、此作淨廚、此作靜慮堂、此作看病堂。」既佈置已捨之而去。

彼諸學生常所作事,於日日中每使一人晨朝早起,於彼樹下灑掃清淨,以新牛糞而塗飾之。即於是日詣彼樹下不見其樹,即便走報其師云:「不見樹。」時餘學徒見言:「無樹。」而調之曰:「先生知不?此人定是昨日以醋和飯而食,熱氣沖眼不覩其樹。」師即更令幹事學生往觀其樹。彼至其所亦不見樹,還報師曰:「如彼所說其樹實無。」既聞此說,博士自率五百學徒,往舊樹邊詳觀其事。有憶念者而報之曰:「此是先生常講說處,此是我等蘊業之處。」時彼學徒共思念已懷憂而住。時有行人來過其處,問言:「先生!何為憂惱?」報曰:「君今知不?此處曾有形勝大樹,忽於昨夜不委誰誅?」報言:「先生!我昨黃曛見有六眾將客作者咸持斧钁,豈非是彼而剪伐耶?」雖聞此言憂懷未歇。是時六眾來詣其處,問博士曰:「先生何故似帶憂色?」答言:「聖者!此處先有形勝大樹,不知何意昨夜銷亡?」六眾聞已即便大笑。婆羅門曰:「豈是人等伐此樹耶?」六眾報曰:「癡人!我等故欲惱亂於汝,豈汝不憶曾作此言調弄我等:『此是第一乞食人、此是第二乞食人,缽袋開張多有容受。』」婆羅門曰:「沙門釋子固守怨嫌咸共譏罵,如斯之類焚燒正法失沙門行,形勝大樹無事斬伐。」諸苾芻聞以緣白佛。佛以此緣集諸苾芻,廣說如前,乃至「為諸苾芻制其學處,當如是說:

「若復苾芻作大住處,有主為眾作,是苾芻應將苾芻眾往觀處所,彼苾芻眾應觀處所,是應法淨處、無諍競處、有進趣處。若苾芻於不應法處、不淨處、有諍競處、無進趣處,作大住處,有主為眾作,不將諸苾芻往觀處所,於如是處造大住處者,僧伽伐尸沙。」

若復苾芻者,謂是六眾,餘義如上。

作大寺者,大有二種:一、施物大;二、形量大。此中大者,謂施物大。

言住處者,謂得容行住坐臥四威儀。

有主者,謂有女、男、半擇迦等為作施主。

為眾作者,謂為如來及苾芻僧眾。

應將苾芻眾等者,應將苾芻觀其處所,清淨無諍、是有進趣,還白大眾乞求聽許。眾秉白二許其營作,並廣說如前。

犯相輕重、一二共作,乃至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亦如前房,廣說其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十二

 

上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下篇: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摩訶僧祇比丘尼戒本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摩訶僧祇比丘尼戒本 東晉平...

【註音版】式叉摩那尼戒本

式叉摩那尼戒本(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羅閱祇...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

佛說身毛喜豎經

佛說身毛喜豎經卷上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

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

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亦名轉女身菩薩問答經) 姚秦罽賓...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出小無量壽經) 劉宋天竺...

佛說妙色王因緣經

佛說妙色王因緣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禪源諸詮集都序

重刻禪源詮序 道不能自鳴。假人而鳴。鳴雖不同。道則...

佛說文陀竭王經

佛說文陀竭王經 北涼三藏曇無讖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寶雨經

佛說寶雨經卷第一(顯授不退轉菩薩記) 唐天竺三藏達摩...

【佛教詞典】眾生界盡

(雜語)令一切眾生界盡成佛也。華嚴經十地品曰:佛子...

【佛教詞典】觀音簽

即置於觀音像前,用以占卜吉凶之竹籤。依釋門正統卷三...

從果找到因才能治好病

比方說,有一些人喜歡吃很油膩的食物,久而久之,血管...

佛舍利的豐富內涵

各地紛紛出土佛舍利,這是當今中國佛教界的一種重要現...

念佛最為尊,別忘了我們尊貴的身份

我教原開無量門,就中念佛最為尊。省庵大師《勸修淨土...

發脾氣的時候不要講話

二棄瞋恚蓋: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四種攝受

在經典上說,菩薩發了菩提心以後,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

唯識無義,一切法的受用是自變自緣

於定心中,隨所觀見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無別青瘀等...

廬山蓮社西方發願文

【原文】 惟歲在攝提格(1),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

報恩的藥材

雷音寺住持突然得了重病,請了許多郎中用了好多藥都不...

忍辱勝過怨恨

忍辱勝怨,善勝不善,勝者能施,真誠勝欺。 所謂忍辱勝...

不說最後一句話

有位高傲的富婆,在一家非常昂貴的餐廳裡,一直抱怨這...

倓虛大師的出家因緣

一九一七年,我四十三歲,在營口開藥鋪,每天除看經外...

冤裡有親,親裡有冤

冤裡有親,親裡有冤 冤,是冤家,親是親友。債主,就是...

【視頻】《佛說十善業道經》男聲讀誦

《佛說十善業道經》男聲讀誦

【視頻】《金剛經》音樂唱誦版

《金剛經》音樂唱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