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二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二十一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用純黑羊毛作敷具學處第十二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諸苾芻用純黑羊毛,自作敷具或復使人,由其難得復是貴價。時諸苾芻為營造故多諸事業,妨廢正修讀誦作意,數數從他婆羅門居士等乞黑羊毛。時諸少欲苾芻共生嫌賤,以此因緣具白世尊,廣說如前乃至「為諸弟子於毘奈耶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用純黑羊毛作新敷具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此法中人。純黑者,有四種黑:一、性黑色,二、性青色,三、泥色,四、牻色。

羊毛者,非餘毛也。

新者,有二種新:謂新作、新得,此中意取新作。

作者,謂自作、使人作。

敷具者,有二種:謂貯褥及衦成,此中意取衦成。

得捨墮罪者,捨悔等法廣說如前。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苾芻料理羊毛時,若於一片、若於小團、若於大聚,或披、或擘、或以弓彈而作敷具,作時惡作罪;竟時,得捨墮。若得先已成者、或舊用物、或是舊物更新料理者無犯。又無犯者,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過分數作敷具學處第十三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佛制諸苾芻不得用純黑羊毛作新敷具,時諸苾芻用四分黑毛,隨著少許餘色雜毛作新敷具。少欲苾芻便共譏嫌,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苾芻眾,問答訶責廣如前說。「我今為諸弟子於毘奈耶制其學處,應如是說:若復苾芻作新羊毛敷具,應用二分純黑、第三分白、第四分麁。若苾芻不用二分純黑、第三分白、第四分麁作新敷具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苾芻義如上。

新有二種,敷具有二種,乃至此中意取衦成,並如上說。

言純黑者,有四種黑,已如上說。

言白者,謂脇傍嵴上及項邊毛。

麁者,謂頭、足、腹毛。

言二分等者,出其數量。且如欲作十斤毛褥,五斤純黑、二斤半白、二斤半麁,自餘增減准此應知。黑中分兩故成四分。若異此者,於後二中或減半兩或用純黑,作時得惡作;成便得捨墮。若不為已、或得先成、或黑者易得餘者難求,兩數增減並皆無犯。又無犯者,謂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作減六年敷具學處第十四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諸苾芻多畜敷具,共相謂曰:「大德!此褥太長。」即便棄卻更作餘者。此褥太短、此太小、此太寬、此總破碎不堪料理,並棄故造新。彼由作褥事務繁重,生過同前。諸少欲者共生嫌賤,具以上事而白世尊。世尊集眾問答呵責廣說如前,乃至「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作新敷具,縱心不樂應六年持,若減六年不捨故更作新者,泥薩祇波逸底迦。」此是世尊初為制其學處。

佛在曠野林住處,是時嚴風勁急苾芻患寒,知事諸人所有臥具皆六年持。由制戒故不敢造新,由忍寒故所有營作悉皆停息。爾時世尊知而故問具壽阿難陀曰:「何故知事苾芻營作停息?」阿難陀白佛言:「由佛為諸苾芻制其學處,不滿六年不得更作新敷具,時營作苾芻敷具久冷不堪寒苦,為此營功並皆停息。」佛告阿難陀:「凡諸知事營作苾芻畜其敷具,雖未滿六年不免寒者,彼苾芻應從僧伽乞六年內更作敷具。應如是乞。如常集僧已,其知事苾芻往至眾中,禮僧足已在上座前蹲踞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伽聽!我某甲營作苾芻,於六年中不應更作敷具。我苾芻某甲,於六年內欲從僧伽乞作新敷具,願大德僧伽與我苾芻某甲於六年內更作新敷具。是能愍者願慈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若其僧伽體知彼人是可信者,即與其法;或令持舊敷具來至僧中,若太長者即應截卻,若太短者以毛添之,太寬太狹准事料理,若有破處應將毛補,若皆破碎不堪修補者,僧伽應與其法。令一苾芻作白羯磨,應如是作(廣如百一羯磨中說)。若知事苾芻,僧伽與法,於六年內隨意當作,勿致疑惑。」爾時世尊讚歎持戒恭敬戒者,隨順說法告諸苾芻曰:「前是創製、此是隨開。乃至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作新敷具,縱心不樂應六年持。若減六年不捨故更作新者,除得眾法,泥薩祇波逸底迦。」

苾芻義如上。

新者,有二種,廣說如前。乃至此取衦成。

雖情不樂應六年持者,要須滿六年持;若年不滿,或捨不捨更作新者得捨墮罪。捨悔等法事並同前。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於此年中作新敷具,即於此歲更復造餘,造第二時得惡作罪,成犯捨墮;初造者無犯。雖非同年,於第二歲更作餘褥,如是三、四乃至五年更造新者,得罪同前;其最初褥無犯。若苾芻先有敷具,即於此年更造餘者,當年若了,得捨墮罪;若當年不了乃至五年方始了者,得捨墮罪。若苾芻於此年中造新敷具,未了更復造餘,若俱了時云:「我持前捨棄於後,或可持後捨棄於前。」後犯捨墮;先造者無犯。若初作未了,於第二年乃至三、四、五年,若俱了時云:「我持前,我當捨後。」廣如上說。

若苾芻已造一褥,即於此年更造一褥未了便休,於第二年復更造一亦未了休,第三、第四、第五年亦如是,其未了者得五惡作罪;初作者無犯。若苾芻已造一褥,即於其年更不造褥,乃至第五年亦不作褥,然至六年方更造者無犯。又無犯者,謂最初犯人,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作新敷具不為壞色學處第十五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得無上智已,於其四方有大名稱,皆聞中國有佛出世。時北方商人聞佛出世,若有人能興供養者,得大果報得大利益,名稱遠聞資財巨富。聞斯事已作如是念:「我今宜應持諸貨物往室羅伐城,一、得求利潤;二、得禮覲世尊。」作是念已,便與五百商人將北方貨物往趣中國。時諸商人至室羅伐,安貨物已即便往詣給孤獨長者所作如是言:「長者當知!我等今欲禮覲世尊。」長者答曰:「善哉!善哉!能生妙意。如來、應、正遍知是應禮敬,實難會遇時乃一現,如烏曇跋羅華。」作是語已,長者即便將彼五百商人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即為長者及五百商人宣說法要,示教利喜令信樂已默然而住。時諸商人聞法歡喜禮佛而退,即便往詣耆宿苾芻而申禮敬,復欲遍觀房舍及大眾苾芻。時給孤獨長者將諸商人週遍觀看,時彼商人見諸苾芻於床褥上尼師但那中間穿破,問長者曰:「何意諸大耆宿苾芻尼師但那中間穿破?」長者報曰:「諸尊宿苾芻夜多端坐乃至天明,由此因緣並多穿壞。」時諸商客極生敬重,便將五百妙疊奉施眾僧。時諸苾芻既得疊已作新尼師但那,所有故者近一舊房,安在露地總為一聚。

爾時有一長者,請佛及僧就家設供。時諸苾芻時至皆去,唯佛世尊獨留在寺令人取食。然佛世尊有五因緣不赴請處。云何為五?一、為宴默而居;二、為諸天說法;三、為觀察病者;四、為看諸臥具;五、為苾芻制其學處。此中世尊意欲看其臥具,並欲為諸苾芻制其學處不赴請家。爾時世尊,苾芻出後未久之頃,便持戶鑰隨處經行週遍觀察,詣一舊房,見諸苾芻以故尼師但那聚之一處,糞掃和雜狼籍在地。世尊見已作如是念:「諸有施主深心信敬,如己血肉割以相供修諸福業。然諸苾芻捨故敷具非量受用,無愛護心隨處棄擲。」爾時世尊取故敷具,翻轉抖擻安在架上,便於房外洗手濯足房中端坐。時取食苾芻持食來至往世尊所,世尊法爾共取食苾芻歡喜言問:「諸苾芻眾飲食好不得飽滿不?」取食苾芻白言:「世尊!大眾皆得飲食飽滿。」世尊食已洗手濯足,還入房中寂默而住。世尊晡時從定起已,往大眾中就座而坐,告諸苾芻曰:「汝等去後未久之頃,我持戶鑰隨處經行週遍觀察,詣一舊房,見諸苾芻以故尼師但那聚之一處,糞掃和雜狼籍在地。我時見已作如是念:『諸有施主深心淨信,如己血肉割以相供修諸福業。然汝苾芻於故敷具非量受用,無愛護心隨處棄擲。』此非善事。汝諸苾芻!若於他信心施物,稱量愛護順時知足而受用者,斯曰善哉!」爾時世尊讚歎愛護順時知足受用信施已,告諸苾芻:「廣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作新尼師但那,應取故者堅處縱廣佛一張手帖新者上,為壞色故。若苾芻作新尼師但那,不以故者帖新者上,為壞色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苾芻義如上。

新有二種:一、謂新作,二、謂新得。此中意取新作。

尼師但那者,謂是敷具。

作者,謂自作或使他。

言故尼師但那一邊者,謂於舊尼師但那割取一邊堅好之處。

佛一張手者,謂大師也,其一張手當中人一肘半。

帖新者上者,謂刺在新者上。

為壞色故者,為欲令其得堅牢故。

若不帖者得泥薩祇波逸底迦,其舍悔法式並如上說。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以故尼師但那,如佛一張手帖著之時,若減一指半指者,亦得泥薩祇波逸底迦。無犯者,若以故者遍覆新者,或總破碎不堪補帖新尼師但那者無犯。又無犯者,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自擔負羊毛學處第十六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共相議曰:「難陀、鄔波難陀彼諸黑缽者,以獮猴脂用塗其足,凡欲去時得將行利養,遠行初至復得供給,多人愛敬眾所識知。然而我等喻若井蛙,曾不遊行欲何所獲?我等亦可四出遊行。」餘伴問曰:「當何所之?」鄔波難陀曰:「我今暫出求覓商旅。」復作是念:「我等眾徒若俱去者,我之所有門徒眷屬施食之家,悉被諸餘黑缽侵奪。宜留一人,餘隨意去。」復共籌議:「誰當住此?大德鄔陀夷令其看守,所得之利迴還共分。」鄔陀夷答曰:「我住於此。」自餘五人出求商旅,見有多人向泥波羅國,苾芻問曰:「仁等何之?」答言:「我等欲向泥波羅國。」苾芻曰:「我等亦欲隨行。」商客曰:「聖者!泥波羅國地多磽確如駱駝嵴,仁等未必樂住於彼。」苾芻曰:「我且共去試觀彼土。」「聖者!若如是者可共隨行。」即與商人隨路而去。時彼苾芻既至彼國皆無愛樂,便於他日往至鄽中問諸商客:「君等何時欲歸本國?」商人曰:「豈復聖者情不樂耶?」苾芻曰:「我初來到即於是日情無歡愛。」報言:「聖者!我等貨物尚未交易不及言歸,我有親知欲還中國,當為囑彼可共同行。」苾芻答言:「斯成善事!」然泥波羅國有兩種賤貨,謂羊毛、雄黃。時諸商客多買羊毛車載而去。諸苾芻眾亦與同行,然六眾苾芻性畏塵坌,或在前去、或在後行。時六眾苾芻徐行在後,於商旅內有一毛車忽然軸折,時諸商人共相議曰:「我等今時若料理軸者,其聲遠聞必有賊至,先當殺我後將財物。我等宜應持其精貨棄載而行。」作是議時六眾便至,問言:「仁等何意懷憂不進而住?」報言:「聖者!我車軸折。」具以前事而並告知。六眾問曰:「豈可棄羊毛耶?」報言:「棄去。」六眾報曰:「若其君等見容許者,我為作帽、或作靴氈、或作立幡,我當隨力盡持少多。」商人報曰:「隨意皆取,於我無用。」時難陀、鄔波難陀共相議曰:「今者豐饒糞掃之物。」時彼五人所有衣缽令一人負,其餘四人接草為索,束為四擔隨路持行。時諸商人見而報曰:「聖者!我欲僱人來取其毛,今時聖者並悉將至,我欲酬價還取其毛。」苾芻報曰:「汝無識物,我等豈是客作人耶?汝若如是我當棄卻。」商人報曰:「我等戲言,幸無見責,可持而去。」時商旅內有外道同行,調六眾曰:「此之重擔何處當解、得幾利潤?」六眾聞已忿而報曰:「破汝腹內,踏汝頭上,我擔方解,兼收其利。」彼便緘口默而無對。六眾議曰:「我等若在商侶中行多招譏調,我等應可在前而去。」至一聚落處多賊盜,彼之村隅令人遠望,遙見六眾擔來普相告曰:「仁等當知有象軍至。」諸人見已咸皆驚怖,棄其家宅走入林中,留諸強壯防守村邑,共相告曰:「彼非像軍,是駱駝也。」又曰:「彼非駱駝,應是牛馱。」又云:「彼非牛馱,是人擔物。」既近村已知是苾芻,告言:「聖者!奇特大擔,有異常人,能使村坊並皆走散。」六眾報曰:「汝無識者,見有擔來怖云是賊,賊若知者當來劫掠,汝鎮驚走所有家業並悉持將。」彼聞默爾。於時六眾見是事已,便相謂曰:「難陀、鄔波難陀!我等若隨路行多招譏調,可於荒野望直而行。」即便棄道而去。

時稅關人隨處看守,既見擔至而告之曰:「君等商人屢為偷稅,不輸稅直竊路而行。」六眾報曰:「無智者,汝將我是偷稅商人?」問云:「仁等是何?」答云:「我是六眾苾芻。」彼即報云:「聖者隨去。」復相議曰:「我等若至逝多門者,諸黑缽類共調弄我,宜取小門持擔而入。」既入小門,有摩訶羅見而問曰:「汝客擔人何因破籬而入寺內?」報言:「老叟!汝將我是客擔人耶?」問言:「仁等是何?」答云:「我是苾芻。」問云:「聖者!是六眾耶?」報言:「我是。」即云:「善來!善來!大德!」時彼既入,以諸毛擔總置寺中,悉積如山,見者稱異,問言:「具壽!仁等能持如斯重擔,豈不畏彼世俗譏嫌。」即便報曰:「我口豈唯噉食,有調弄者三倍弄之。」時少欲苾芻共生譏議作如是語:「云何苾芻持是重擔,所應恥事更以為能而起高慢?」時諸苾芻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集苾芻眾,廣說如前,「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行路中,得羊毛欲須應取。若無人持,得自持至三踰繕那,若過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苾芻者,謂是六眾,若更有如是流類。

行路者,謂在道中。

得羊毛者,謂是他物。

欲須者,謂有所作。

應取者,謂隨意持取。

至三踰繕那者,指其裡數,謂無別人,過此持去者犯捨墮。捨墮之法廣如前說。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謂七極微成一微塵,此七成銅塵,此七成水塵,此七成兔毛塵,此七成羊毛塵,此七成牛毛塵,此七成隙游塵,此七成蟣,此七成虱,此七成穬麥,此七成一指,二十四指成一肘,三肘半成一人,四肘成一弓,五百弓為一拘盧舍,八拘盧舍為一踰繕那。若有七村,一一村間有一拘盧舍,持毛去時行至半路,皆得惡作罪;若至村時皆得捨墮罪。若從村處往曠野時,半半拘盧舍得惡作罪;滿滿拘盧舍得捨墮罪。若在曠野處齊三踰繕那無犯;過此犯捨墮。若為作帽及作布羅,或立幡等密而持去者無犯。又無犯者,謂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使非親尼治羊毛學處第十七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共相告曰:「我今宜可分所持毛。」難陀問曰:「可為幾分?其大德鄔陀夷留住於此亦與分不?」時鄔陀夷聞斯語已便作是念:「我之徒侶多獲利養,作何方便得彼分耶?」問言:「仁等何所籌量?其所得者各還自入,仁得仁分,我得我分。」鄔波難陀聞斯說已作如是念:「世尊法主今住於此,諸來利養必是多得。」為此鄔陀夷作如是語:「我等昔來常是六眾,豈可今日為五眾耶?應為六分平等與之。」難陀曰:「誰作分者?」闡陀報曰:「大德鄔陀夷久息於此,宜可令彼為我分張。」眾皆稱善。時鄔陀夷總為六分,便將己物安自房中,阿說迦曰:「大德鄔陀夷!此所得物將來共分。」鄔陀夷曰:「具壽!從汝等去來,二十貝齒亦不曾得,若不信者大眾現在及同梵行者何不問之?」補[木*奈]伐素曰:「豈知鄔陀夷欺弄我等?」鄔陀夷曰:「若得多物不共分者斯為欺弄,我少貝齒尚不曾得,何成欺弄?」時彼五人聞已皆默。時鄔陀夷作是念:「我今多得羊毛,遣誰料理?若與作家,彼是難信無戒行故,或容俱失。若與十二眾尼,彼亦難信,為人細算,將充比來餅果之直。其達摩陀那苾芻尼善持經藏,所有眷屬亦復持經,讀誦勤心修諸善品。我與毛者,經歷多時不能事訖。其喬答彌善持律藏,所有門徒亦皆持律,思量持犯商搉重輕,我若付毛亦不能得。其大世主靜慮為心,所有門人皆修寂定,稍有容暇得請治毛。」作是念已,時大世主來禮世尊,鄔陀夷見而問曰:「喬答彌!如世尊說:『具禁戒者隨心所念事皆得成,由淨戒力獲果如是。』斯由善說。何以得知?我適生念:『善哉大世主喬答彌若來大好。』今者得來,深遂我願。」問曰:「大德!欲何所為?」答曰:「我有少許羊毛,事須料理,能為作不?」彼便答曰:「聖者!我本故來禮世尊足,若見佛已當令二尼就房相見,所料理物付與將來。」時鄔陀夷所有羊毛系為兩束安房門後。時喬答彌禮世尊已欲還尼寺,便遣二尼就房取物,白言:「大德!聖者喬答彌遣取羊毛。」報云:「於門扇後有兩束毛可持將去。」彼即入門欲持毛去,以手牽挽尚不能動,彼二報言:「聖者!毛中豈有磨石耶?」鄔陀夷曰:「汝等少年豈可嵴折!」時鄔陀夷以手小指擎一束著一頭上,復以一束著一腰間。時彼二尼頭痛腰疼辛苦至寺,既至寺已棄之於地委臥在床。餘苾芻尼見而問曰:「汝等二人豈嵴折耶?將少羊毛現大疲苦。」報諸尼曰:「若壯於我,試擎起看。」彼便欲舉,竟不能動。諸尼報曰:「此毛束內有磨石耶?」二尼息定便開毛束遂成大聚,諸尼見已揚聲大笑。時大世主聞其笑聲,問曰:「汝諸具壽!豈顛倒耶?頭髮剃卻,腋下髻生,至於今時不能寂靜。何事諠笑?」諸尼報曰:「聖者大德!鄔陀夷雲『少許羊毛』尚致如是,若言多者其欲如何?」大世主曰:「諸妹!彼行惡行,於佛教中常作毀壞,如好河岸崩令墮落。然佛所說有二善人:一謂不許其事,二謂許已令與。此既許言,事須周畢。汝等若能共料理者,隨取多少事了送還。」其毛既多卒難事畢。時鄔陀夷是念:「其大世主常樂寂靜,勿使諸尼將充餅價。」思嘆而住。

時有二尼料理毛訖送與鄔陀夷,報云:「聖者!我送毛來,欲著何處?」鄔陀夷曰:「汝等尚有餘心擬還我物。」便報尼曰:「大妹可著房中。」彼置房內捨之而去,餘毛治訖亦皆送至。其大世主為料理毛,手皆赤色如染緋師,便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爾時世尊見其手赤,問言:「喬答彌!何因手赤如客染師?」白佛言:「大德!如佛所言:『應作不作,翻作餘事。』今我為之。」佛言:「大世主所作何事?」時喬答彌具以其事而白世尊。佛告阿難陀曰:「諸苾芻使非親尼治羊毛耶?」阿難陀曰:「大德!諸苾芻令彼料理。」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集苾芻眾,問鄔陀夷曰:「汝實令非親尼料理羊毛耶?」白言:「實爾。」爾時世尊種種呵責鄔陀夷已,廣說如上。乃至「我今制其學處,應如是說:若復苾芻使非親苾芻尼浣染擘羊毛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苾芻者,謂鄔陀夷。

使非親尼者,親非親義如上說。

羊毛者,非餘毛也。

浣者,乃至一入水。

染者,乃至一入染汁。

擘者,乃至一片。

泥薩祇波逸底迦者,廣如上說。

此中犯相者,苾芻於非親尼作非親想,或復生疑,令浣羊毛或染或擘,並犯捨墮。或浣染不擘,或浣擘不染,或染不浣擘,亦犯捨墮。若於親尼作非親想,或復生疑,令作三事料理羊毛,並得惡作。餘如上說。若親親想,無犯。又無犯者,謂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捉金銀等學處第十八

佛在王舍城竹林中。時有聚落主居士名曰寶髻,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曾於近日在大眾中,王及諸臣並皆集會,有作是問:『仁等頗知沙門釋子得受捉金銀不?』有人說言:『苾芻得捉。』復有說言:『苾芻不合。』此二所陳誰為稱理?誰不稱理?誰是法言?誰非法言?誰是謗佛?誰為不謗?誰是勝人所恥?誰非勝人所恥?」世尊答曰:「居士!若彼說言沙門釋子得受捉金銀者,斯不稱理,斯非法言,斯為謗我,是勝人所恥。異斯名善。何以故?居士!然實苾芻不得受捉金銀之物。若有苾芻不受捉金銀者,是沙門法,是釋迦子,是純善法。第二、第三我如是說。若受捉者,斯非沙門,非釋迦子,非純善法。第二、第三我如是說。」居士言:「大德!我意如是。若苾芻不受捉金銀之物,斯真沙門,善釋迦子。若受捉者,非真沙門,非釋迦子。」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居士!如汝意解,是善分別。」時寶髻居士聞佛說已,歡喜信受禮佛而退。爾時阿難陀住佛背後為佛扇涼,居士才去,命阿難陀曰:「汝今宜去近此所有諸苾芻眾,悉皆令集常食堂中。」時阿難陀奉佛教已悉皆喚眾,還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我奉佛教,近此苾芻悉皆喚集在食堂中,唯佛知時。」爾時世尊詣食堂中,在大眾前就座而坐,告諸苾芻曰:「有聚落主名曰寶髻,來至我所禮我足下,在一面坐作如是白,廣說如上,乃至辭我而退。汝諸苾芻!彼聚落主於王眾中作師子吼,決定而說沙門釋子不合受捉金銀錢等。我亦說言:沙門釋子不應受捉金銀錢等。是故諸苾芻!若為修營房舍等事,應求草木車乘人功,然不應求金銀錢等。我不說言得有方便令諸苾芻畜捉金等。」此是緣起,尚未制戒。

佛在逝多林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自手捉金銀錢,或教他捉造作房舍,或置床座上。時外道見生嫌賤言:「此沙門釋子,自手執捉金銀錢等,或教他捉,廣說如上,諸餘俗人亦皆如是,斯與我等有何別處?云何令他婆羅門居士等深生敬信,持諸飲食惠此禿人?」時諸苾芻聞是說已,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苾芻眾,廣說如前。問六眾曰:「汝實自捉或教人捉金銀錢等耶?」答言:「實爾。」世尊如上種種呵責已,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自手捉金銀錢等,若教他捉,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六眾類。

自手者,謂以手捉。

金銀者,謂金銀及貝齒。

錢者,金等錢。

教人亦爾,皆犯捨墮。捨悔之法廣說如上。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教他取時,其事不同有十八種,咸成其犯。謂告彼云:

「汝取此物;  汝於此取;  汝取此爾許。
 汝將此物;  汝於此將;  汝將此爾許。
 汝置此物;  汝於此置;  汝置此爾許。
 汝取彼物;  汝於彼取;  汝取彼爾許。
 汝將彼物;  汝於彼將;  汝將彼爾許。
 汝置彼物;  汝於彼置;  汝置彼爾許。」

言汝取此物者,謂金銀等於可見處教他取,得惡作罪;捉舉之時犯捨墮罪。言汝於此取者,謂於諸帒及鐵木等箱器之中教他取物,得罪同前。言汝取此爾許者,謂百千億等教他取物,得罪同前。

言汝將此物者,謂金銀等物教他將來,得罪同前。言汝於此將者,謂於帒等箱器之中教他取物,得罪同前。言汝將此爾許者,謂百千億等教他取時,得罪同前。

言汝置此物者,謂金銀等教他置時,得罪同前。言汝於此置者,謂於箱器等中而安置之,得罪同前。置此爾許者,謂百千億等教他置時,得罪同前。此九皆據可見之處教他作也。

言汝取彼物者,謂金銀等於不見處教他取物,得惡作罪;捉舉之時犯捨墮罪。言汝於彼取者,謂於諸帒及鐵木等箱器之中教他取物,得罪同前。言汝取彼爾許者,謂百千億等教他取物,得罪同前。

言汝將彼物者,謂金銀等物教他將來,得罪同前。言汝於彼將者,謂於帒等箱器之中教他取物,得罪同前。言汝將彼爾許者,謂百千億等教他取時,得罪同前。

言汝置彼物者,謂金銀等教他置時,得罪同前。言汝於彼置者,謂於箱器等中,得罪同前。言汝置彼爾許者,謂百千億等教他置時,得罪同前。此九皆據不可見處教他作也。

若苾芻自捉金銀錢貝齒者,犯捨墮。若苾芻捉成未成金銀者,犯捨墮。苾芻捉文相成就金銀、錢、貝齒者,犯捨墮。苾芻觸末尼寶、璧琉璃寶,犯捨墮。苾芻捉方國共所用錢,犯捨墮。若捉非方國所用錢,得惡作罪。若捉赤銅、鍮石、銅鐵、鉛錫者無犯。

如是世尊為諸聲聞制學處已,佛在逝多林,於時佔波國有一長者,在此城住,深信純善,以上妙物而行惠施。時彼長者為佛及僧造立住處,門戶窓牖欄楯交飾,殊妙莊嚴令人樂見為生天路,多諸僧眾在此安居。既安居了隨意事訖,白長者曰:「我等今欲向室羅伐城禮大師足,及諸耆宿尊、老苾芻現闕衣服時當見施。」長者報言:「聖者!此處之人無上妙衣疊,今聞商侶將欲到來,待來至時買以相惠。」苾芻言:「長者!若無好物,與麁惡者。」長者答曰:「聖者!我之立性常施好物,云何於今以惡物與?若不待者,衣直之錢可將持去。」答言:「長者!世尊制戒遮我捉錢。」長者報曰:「若如是者我寧不施,不能以惡物惠人。」時諸苾芻竟無所獲捨之而去,隨路而進至室羅伐城。諸苾芻見而告之曰:「善來!善來!具壽!豈非汝等於安居處多得衣服,云何著此麁破衣服而至此耶?」彼便答曰:「無衣可得。」苾芻曰:「仁在何處而作安居?」答曰:「在佔波國。」又問:「依誰而住?」答曰:「某甲長者。」諸苾芻曰:「聞彼長者好施上衣豈不施耶?」答曰:「祇緣此故我不得衣。」苾芻問曰:「有何所以?」時彼苾芻具陳其事,諸苾芻聞已白佛。佛作是念:「諸有敬信婆羅門長者居士等,歡喜欲施苾芻衣價。我諸弟子情慾得衣,我應作法令諸苾芻得無癈闕。」告諸苾芻曰:「若有他施衣價,欲須便受,受已即作彼人物心而持畜之。然諸苾芻,應可求覓執事之人。」苾芻不知欲覓何人?佛言:「應求寺家人、或鄔波索迦。寺家人者謂是淨人。鄔波索迦者,謂受三歸五戒。應問彼云:『汝能為我作施主不?』若言能者,即作委寄此人心而畜其物,應使人持不應自捉。」

時有苾芻向他方處作如是念:「我今至此未有施主。」起追悔心以事白佛,佛言:「縱令遠去,但令彼命存已來常是施主。」

時有苾芻未求得施主,他施與物,苾芻疑惑不敢受之。以事白佛,佛言:「應受。受已持物對一苾芻作如是語:『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得此不淨物,我當持此不淨之物換取淨財。』如是三說,隨情受用勿致疑心。」

時有施主於邊隅處造寺施僧,時時有賊來相驚怖。彼諸苾芻空寺而去,便有賊來取寺家物。佛言:「若僧伽物、若窣覩波物、所有金銀錢寶等,應牢藏舉方可移去。」佛言:「遣藏。」苾芻不知欲遣誰藏?佛言:「若淨人、若鄔波索迦,令其藏舉。」彼藏舉者便偷其物,佛言:「有深信鄔波索迦令其藏舉,若無深信應使求寂。求寂若無,苾芻自手應為藏舉。」苾芻不知若為藏舉,佛言:「應可穿坑。」不知使誰?佛言:「應使淨人、若鄔波索迦。彼便偷物,應令信者。此若無者應令求寂,求寂若無應自穿掘。賊去之後,應可如前而取其物還與僧伽。」佛言:「如我為難所開事者,難去之後則不應行,若當行者得惡作罪。」又無犯者,謂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二十一

 

上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下篇: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清淨毗尼方廣經

清淨毘尼方廣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摩訶僧祇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摩訶僧祇律卷第一(初比丘僧...

大比丘三千威儀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 後漢安...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卷上 宋沙門翔公於南海郡...

弊魔試目連經

弊魔試目連經(一名魔嬈亂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

佛說解節經

佛說解節經一卷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不可言無二品第一...

【註音版】佛說離睡經

佛說離睡經...

說罪要行法

說罪要行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每於半月月盡憶所犯罪。...

菩薩念佛三昧經

菩薩念佛三昧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功德直譯 序品第一...

蓮邦詩選

蓮邦詩選序 經云。清泰國土。寶樹珠網。德水珍禽。常...

佛說四願經

佛說四願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佛教詞典】五結

(名數)繫縛眾生使流轉於三界之妄惑,謂之結。有五種...

【佛教詞典】三道

(一)又作三聚。指惑道、業道、苦道;此三者為生死流轉...

念佛心散亂,該如何把握

問: 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念佛時完全放鬆,思想就散...

放棄工作在寺院長期做義工可以嗎

問: 弟子的獨子三十多歲,他不想成家,嚮往出家,停...

自私最差勁了,要找機會奉獻

喬布斯有句話,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我們今天把喬布...

離喜愛無憂,一切無恐怖

從喜愛生憂,從喜愛生怖;離喜愛無憂,何處有恐怖。從...

禪的妙用

仙崖禪師外出弘法,路上,遇到一對夫婦吵架。 妻子:...

不該你得的財,拿了就是災禍

諦閑老法師講過一個公案,在上海有個所謂的大善人死了...

萬事有因,強求不得

梁武帝在還沒有顯貴時,曾認識了一位很貧困的人。梁武...

曾國藩和草鞋老師公

這修行人哪,要有一番苦心,今生不成,來生也要繼續!...

四十八願中的天人、聲聞、菩薩有什麼區別

問: 《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有國中天人...

安土地真言和普供養真言有哪些作用

問: 我們在念誦經典之前一般要念誦一些真言,如淨口...

五陰的本質,到底是真還是妄呢

我們看丙二的迷真起妄: 丙二、迷真起妄 真本無陰 佛告...

消失在照片上的小女孩

我讀大學的第二年,開始半工半讀,白天到學校上課,晚...

【視頻】《佛說父母恩難報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節選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