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四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四十九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詐言不知學處第八十三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佛告諸苾芻:「半月半月應說波羅底木叉戒。」時諸苾芻奉教而說。六眾苾芻聽戒之時作如是語:「具壽!我今始知是法在戒經中說。」諸苾芻報曰:「豈可具壽於半月半月說戒經時不聽聞耶?」六眾答曰:「我今豈可唯聽說此更無餘事,於諸欲境亦復思量。」諸苾芻白佛,佛言:「此等愚人輕慢學處,乃至我觀十利,為諸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半月半月說戒經時作如是語:『具壽!我今始知是法戒經中說。』諸苾芻知是苾芻若二若三同作長淨,況復過此,應語彼言:『具壽!非不知故得免其罪,汝所犯罪應如法說悔。』當勸喻言:『具壽!此法希奇難可逢遇,汝說戒時不恭敬、不住心、不殷重、不作意、不一想、不攝耳、不策念而聽法。』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是六眾,餘義如上。

說戒經時者,謂從四他勝乃至七滅諍法,相次而說詮其要義。

我今始知等者,謂六眾苾芻與餘苾芻屢同聽戒,而彼故言我不知者,意欲令他心生憂悔故、誼惱時眾故。

諸苾芻當勸喻言等者,明不恭敬等有所虧失故。

此中犯相者,苾芻見說四他勝時,如是乃至十三殘罪、七滅諍法,作如是說者,一一說時皆得波逸底迦罪。若實不了知如愚癡人者,說實無犯。又無犯者,廣說如上。

作針筒學處第八十四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有一工人名曰達摩,善牙骨作,先於無衣外道心生敬信,因來寺中就乞食苾芻而聽法要,遂於佛教深起信心。復為演說七有事福業,彼既聞已作如是念:「我先無知歸露形者,彼以拔發為業苦身修行,既處邪邊靡涉中道。我今宜應棄彼為教契想真宗,現在當來冀希津濟。然我家業貧窶難修福業,宜可自勵役己惠人。」即便以自工巧告諸苾芻曰:「我善牙作,若須針筒我當施手。」時有苾芻令造像牙針筒,奇巧可愛,餘苾芻嗟嘆驚訝復令其作。如是轉展乃至多人,匠者象牙因斯罄盡。復令骨作骨盡,用角角復終盡。時彼工人因致貧困,衣不掩形食不資口。時露形者見而告曰:「爾於昔時歸依我等家道豐贍,今依剃髮遂致困窮,以此察之孰為勝侶?」時諸少欲苾芻,聞是語已共生嫌賤:「云何苾芻使他工人不知量度,以至貧窮復致譏丑?」以緣白佛,佛告諸苾芻,廣如上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用骨牙角作針筒,成者應打碎,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此法中人。

其骨牙角如事可知。

有二種針筒:一、筒子,二、合子。若用骨牙角作者,二皆不許。若自、若他並不應作。

若成者即應打碎,其罪說悔。其所對之人應問云:「爾針筒打碎未?」若不問者得惡作罪,問以方悔。苾芻應用竹葦為筒,或氈片等以安其針。時可數看勿令生垢,此皆無犯。又無犯者,廣說如上。

作過量床學處第八十五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時有苾芻人間遊行,至逝多林門日暮門閉,即於門屋下坐短腳床。既洗足已斂身入定,有蛇愛冷在床前住,見苾芻垂頭遂螫其額,因致身亡,遂生三十三天端拱而坐。時天帝釋遣五百婇女而為給侍,天女瓔珞出妙音聲,能令聞者心生愛樂。時彼天子雖聞其聲不相觀視,彈指告言:「姊妹!何因惱我。」天女見已嗟嘆奇異,遂以其事往白帝釋。天主報曰:「汝等可持大鏡安在彼前。」女便置鏡,時彼天人方覩自身,具諸瓔珞周匝嚴飾,深生厭離說伽他曰:

「於此世間中,  人身最難得;
 正信如來教,  出家為更難。
 如斯難遇事,  而我已曾得;
 云何喪法眼,  墮於牢獄中?
 我不得正見,  終不受欲樂;
 由斯障解脫,  當淪於惡趣。
 我居天女內,  如被鬼神圍;
 入此愚癡林,  云何當出離?」

法爾諸天初生之時得三種念:「我於何處死?今於何處生?復由何業力?」即便觀知從人中死,生在三十三天,由淨持戒善業所感。作是念已,時諸天女告天子曰:「大仙!今可往禮帝釋,方與我等共為歡戲。」天子答曰:「姊妹!天主帝釋者,已能遠離染瞋癡耶?」白言:「未離。」天子曰:「姊妹!我昔歸依大師世尊,離染瞋癡而行禮敬。云何今時禮具三毒?姊妹!頗有因緣能令帝釋禮敬我不?」天女答曰:「有勝苑園名為妙地,中有住處是天仙所居。若在其中而出家者,帝釋自往申其禮敬。」是時天子於天婇女作鬼神想,棄之而去。往妙地中天仙住處,於彼眾內而為出家。爾時帝釋聞是事已,詣苑園中躬申禮敬,稱善而退。天子自念:「我若不往禮覲世尊,即受天樂者是所不應。今我先當禮世尊足。」是時天子以天四花置衣裾內,諸妙瓔珞具莊嚴身,猶如壯士屈伸臂頃,於天宮沒現逝多林。由彼天光威神力故,光明赫奕週遍照曜逝多園林。詣世尊所頂禮雙足,即以天花布在佛前虔誠供養,繞佛三匝在一面坐,以妙伽他請世尊曰:

「我居天女內,  如被鬼神圍;
 入愚闇稠林,  云何修出離?」

世尊告曰:

「有妙平直道,  去處無所畏;
 法忍為大牛,  牽車無亂響;
 慚愧充機褥,  專念為侍從;
 智慧御車人,  正見令前導。
 若有善男女,  乘此安隱車;
 一心無異緣,  能至最勝處。」

爾時世尊觀彼天子意樂根性,隨機說法令得開悟。即於座上以金剛智杵,摧破二十種薩迦耶見山,得預流果。既見諦已白佛言:「世尊!由佛令我於諸難中得解脫果,此非父母、高祖、人王及諸天眾、沙門、婆羅門、親友、眷屬之所能作。我逢世尊大善知識故,於地獄、傍生、餓鬼趣中拔濟令出,安置人天勝妙之處,盡生死苦得涅槃道,乾竭血海超越骨山,無始積集身見之山,以智慧杵而摧破之獲得初果。我今歸依佛法僧寶,始從今日乃至命存,受五學處不殺生乃至不飲酒。唯願世尊證知我是鄔波索迦。」即於佛前說自慶頌曰:

「我由佛力故,  永閉三惡道;
 得開天妙門,  長昇涅槃路。
 我依世尊故,  今得清淨眼;
 證見真聖道,  超過有海岸。
 佛超於人天,  離生老死過;
 有海中難遇,  我逢今得果。
 我以莊嚴身,  歡心禮佛足;
 右繞除怨者,  今往赴天宮。」

爾時彼天於生死中得未曾得,禮佛足已更以天花至誠供養,便往天宮忽然不現。時逝多林授事苾芻,至天曉已便開寺,門見彼苾芻在小床上端坐命終,復見毒蛇住其床下。即以此事往白世尊,世尊告曰:「可為焚燒。」復告諸苾芻曰:「不應下小床上而為寢臥,亦不應床前洗足,違者得越法罪。」

時六眾苾芻聞是制已,遂作高床腳長七肘緣梯上下。諸婆羅門居士等見生嫌賤,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我今以此為緣,為諸苾芻廣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作大小床,足應高佛八指。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如是世尊為諸苾芻制學處已,時具壽鄔陀夷身形長大,坐彼床。時頦拄著膝,苾芻白佛,佛言:「前是創製,此更隨開,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作大小床,足應高佛八指,除入梐木。若過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六眾也。

作大小床者,謂自作、使人造此大床及小座時。

應高佛八指者,佛謂大師,此之八指長中人一肘。

除入梐木者,除床腳入梐木,此非是量。

若過作者,謂量若過應可截去。墮罪說悔如前應作。

此中犯相者,若苾芻若為僧作、若自為作,過八指量者應截去,其罪說除。對說罪者應可問言:「床腳截未?」若不問者得惡作罪。其罪不應說悔。若依量作者無犯。又無犯者,廣如上說。

用草木綿貯床學處第八十六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鄔波難陀分得大床,以木綿貯安襯而臥。有老苾芻從他處來,合與臥具,其授事人隨次分與,至鄔波難陀房,為彼年老併合得床。鄔波難陀便去襯物分散木綿,令其寢息。苾芻臥已,天曉出房身衣總白,諸苾芻見報言:「上座豈可臥在葦苕積中耶?」具以上緣告諸苾芻,諸苾芻白佛。佛言:「我今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以木綿等貯僧床座者,應撤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鄔波難陀,餘義如上。

言貯物者,有五種:一、木綿,二、草綿,三、蒲薹,四、劫貝,五羊毛。若復苾芻以五種物自貯教人貯,皆得墮罪,罪應說悔。

此中犯者,苾芻若僧私床座以木綿等而散貯者,皆得墮罪。絮應撤去,罪應說悔。對說罪者應可問言:「絮撤去未?」若不問者得惡作罪。其罪不應說悔,廣說如上。

過量作尼師但那學處第八十七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如世尊說:「汝諸苾芻!若受用僧伽臥具,及餘人物乃至私物,應用襯替。」苾芻不識其量遂便大作,小者棄擲,或嫌長短。作務煩多常有營為,妨修善品,廣說乃至「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作尼師但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二張手、廣一張手半。若過成者截去,波逸底迦。」

如是世尊為諸苾芻制學處已,具壽鄔陀夷身形長大,每至臥時為護臥具,故於其足邊以諸樹葉而為襯替。世尊因觀房舍見葉狼藉,問知事已告諸苾芻曰:「前是創製,此復重開,廣說乃至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作尼師但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二張手、廣一張手半,長中更增一張手。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此法中人。

尼師但那者,謂敷具也。

若自作、使人皆悉同犯。

應量者,如文可知。若佛一張手當中人三張手,總長九張手合有四肘半;廣一張手半者當中人四張手復有六指(此中制意者,尼師但那本為襯替臥具,恐有所損不擬餘用。然其大量與自身等,頂上餘有一磔手在,斯乃正與臥具相當。又復佛望餘人身有三倍,言二倍者,蓋是部別。若依二倍即尼師但那,其量全小不堪替臥敷地禮拜。不見有文,故違聖言,誰代當罪,細論可不?廣如餘處)。若苾芻不依此量而過作者,物應截去,罪應說悔,餘問答等並廣如上說。

作覆瘡衣學處第八十八

佛在給孤獨園。如世尊說作覆瘡衣,苾芻不知當云何作?其量過大或時大小。諸苾芻白佛,佛言乃至「應如是說:若復苾芻作覆瘡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四張手、廣二張手。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等義如上說。

覆瘡者,謂覆身瘡疥也。

其佛張手及有過截,並說罪等廣如上說。

作雨浴衣學處第八十九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三月夏安居時,毘舍佉鹿子母往詣佛所,禮雙足已在一面坐,佛為說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時毘舍佉即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願佛及僧明當就捨受我微供。」爾時世尊默然而受。時毘舍佉知佛受已,頂禮佛足奉辭而去。既至捨已,即於其夜備辦種種上妙飲食。佛於其夜天將曉時,便於東方見多雲起,形如圓缽遍滿虛空,如是之雲能降大雨充滿溝渠。爾時佛告阿難陀曰:「汝今宜往告諸苾芻:『今此雲起必降洪雨,此雨霑濡有大威力。若洗浴者能除眾病。若諸苾芻樂欲洗者,可於空地隨意洗浴。』」阿難陀既受教已,具以佛語告諸苾芻。時諸苾芻悉於露地雨中立洗。時毘舍佉母飲食辦已,敷設座具安淨水甕,令其婢使往逝多林,請佛及僧白言:「時至。」婢到門所覓諸苾芻,時諸苾芻閉門而浴,婢於門隙遙見苾芻露形於寺中浴,便作是念:「此中不見苾芻,皆是露形外道。」即便歸捨白其母曰:「我於寺內不見一人是苾芻者,但見露形外道立洗雨中。」時毘舍佉便作是念:「今日天雨,聖眾多在雨中露形而浴,非是外道。」便遣餘人往扣門喚,白言:「聖者!毘舍佉母令白時到。」爾時佛與大眾著衣持缽,詣毘舍佉處既坐定已,先行淨水次下美食,種種珍羞無不備具。眾既食了受水齒木,淨澡漱已皆收缽器。時毘舍佉即於佛前以瓶注水,聽說發願竟,前禮佛足白佛言:「世尊!唯願慈悲許我微願。」佛言:「隨汝所求,欲作何願?」毘舍佉曰:「我有八願:一者欲施苾芻眾雨浴衣,二者欲施苾芻尼眾雨浴衣,三者客苾芻來先我捨食,四者將行苾芻當於我捨食已而去,五者有病苾芻我施飲食,六者看病苾芻我亦施食,七者有病苾芻須醫藥者我當給施,八者常施僧粥。」

佛告毘舍佉曰:「汝以何緣施雨浴衣?」答言:「大德!今日時至,令婢詣門見諸苾芻露形而浴,謂是外道。大德!我緣此故施雨浴衣,令諸聖眾遮身洗浴。」「又毘舍佉!汝以何緣施苾芻尼雨浴衣?」答言:「大德!我憶曾見諸苾芻尼,在河水中露身而浴,諸俗譏恥出嫌誚言,為此施衣令障形丑隨處而浴。」「又毘舍佉!汝以何緣施客苾芻新來者食?」答言:「大德!諸新來者未善委知乞食次第,又復疲勞須食美食,是故我施。」「又毘舍佉!汝以何緣施將遠行苾芻飲食?」答言:「大德!行侶苾芻若乞食時,恐失其伴,故我施食。」「又毘舍佉!汝以何緣施病苾芻食?」答言:「大德!諸病苾芻不得食者,病便增劇,是故我施。」「又毘舍佉!汝以何緣施看病者食?」答言:「大德!若看病人行乞食者瞻侍便闕,湯藥所須有乖時節,是故我施。」「又毘舍佉!汝以何緣施病苾芻所須醫藥?」答言:「大德!若無醫藥病即難差,長時帶患廢修善品,是故我施。」「又毘舍佉!汝以何緣施苾芻僧粥?」答言:「大德!若諸苾芻不食粥者,被飢渴逼,是故我施。」

爾時毘舍佉,復白佛言:「世尊!我聞某處苾芻命過,佛記彼人得預流果,有記一來、不還、阿羅漢果。大德!彼諸聖人頗曾來至室羅伐城,受我供給供養不?」佛言:「曾受。」「若曾受者我所施福,由是因緣必定當得福智圓滿。」佛告毘舍佉:「善哉!善哉!汝所施福功德圓滿。」時毘舍佉,即從座起禮佛而去。佛以此緣告諸苾芻:「我聽諸苾芻畜雨浴衣隨處洗浴。」時諸苾芻不知其量,太長太狹,佛言:「不應如是,當應量作,廣說乃至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作雨浴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六張手、廣二張手半。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等,並如上說。

雨浴衣者,謂天雨時用。

若自作、教人,當應量作,長、廣如文。

若過者得罪同前,說悔問答廣如上說。

同佛衣量作衣學處第九十

緣處同前。時鄔波難陀與佛等量作衣,但披一邊餘聚肩上。諸苾芻見謂是新客欲為解勞,報云:「我非新至,同佛衣量作支伐羅。」苾芻譏嫌:「云何作此過量之衣?」以緣白佛,佛言:「我因此事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同佛衣量作衣,或復過者,波逸底迦。是中佛衣量者,長佛十張手、廣六張手。此是佛衣量。」

若復苾芻者,鄔波難陀。

佛衣者,大師衣也。

長佛十張手,當中人三十張手,有十五肘。廣六者,當十八張手,有九肘。或復過此皆犯墮罪,餘廣如上說。

四波羅底提舍尼法

攝頌曰:

 非親尼自受,  捨中處分食;
 不請向學家,  受食於寺外。

從非親尼受食學處第一

佛在王舍城竹林園中。爾時得叉尸羅城有一長者,娶妻未久便誕一女,身有三德如青嗢缽羅花:一者身黃金色猶如花須,二者目紺青色猶如花葉,三者香氣芬馥猶如花香。生三七日諸親集會欲與立名,云:「此孩子身如青蓮花,應與立字名青蓮花。」年既長大娉與同城長者之子,命來入舍。未久之頃青蓮花父遇疾而終,其母后時不能守志,遂與女婿私密交通。其青蓮花先生一女,年在幼稚。忽於屏處見母與夫共行非法,因發瞋怒。便持幼女而告夫曰:「汝無賴物!何不共此行非法耶?」便擲木上,因損女頭見有血出,青蓮花忿而不顧,遂以巾覆頭,出求行伴。見有商族向未度城,即入營中相隨而去。於時商主見青蓮花儀貌端正,問曰:「爾屬於誰?」答言:「若有能以衣食共相濟者,我當屬彼。」商人便給衣食納以為妻,將至本家共居既久。

商主齎貨還向得叉尸羅城,同伴知友語商主曰:「有財不樂,欲待何時?更覓端妍共為婚娶。」商主答曰:「若有得與青蓮花儀容相似者,方可為婚。」其同伴曰:「某家有女倍勝青蓮。」便共往觀,稱可其意,即備婚禮納以為妻。歸未度城相隨而去,去家不遠遂留少妻並留半貨。既至捨已,妻曰:「貨何少耶?」報曰:「我被賊奪。」妻曰:「何不急覓?」報曰:「我今為此欲往追尋。」商主去後,友人來問:「商主何之?」報曰:「雲去尋賊。」友人曰:「非關尋賊,只為尋妻。」具以其事報青蓮花。不久商主還來歸宅,青蓮花曰:「君非遭賊故誑於我,既有別婦何不將來?」夫曰:「室有兩妻無暇飲水,恐有鬪諍故不將來。」報曰:「我能容忍必無忿競,若年與我相似看如姊妹,若全少者視之如女。」其夫受言遂迎少婦歸宅,青蓮花聞是同鄉特鐘慈念,曾於暇日便與少婦梳理頭髮,見其頭上有一瘡痕。問曰:「汝此瘡痕因何致損?」少婦報曰:「我小不憶,聞家中說,為孩子時,母因有事共父相瞋擲我木上,當時被損故有此痕。」復更問曰:「住在何坊?門戶何向?」女便具告。青蓮花的知是女,深自感傷,作如是念:「此既我女,欲如之何?往時與母同婿,今復共女同夫。嗚呼哀哉!何惡之甚!」即復以巾覆頭更求捨離,覓同行伴往廣嚴城。

既至彼已不作淫女,但與人私通,未久之間人皆共美。時諸淫女俱至其舍告言:「爾偷我法以自活命,而不與我言義交通。」即掣帔巾強曳而去,俱來問曰:「汝有何術能誘多人?」答曰:「亦無別術,若有少年但令我見無不隨者。」諸女曰:「若如是者,今此城中有一賣香男子,作不淨觀成,於諸女人久生厭離。若能壞彼行,我等立汝為淫女中尊。若不壞者,當罰金錢六十。」問諸女曰:「彼是丈夫不?」答言:「是。」「若爾,彼何足牽?」即近彼而住,詐設種種愛夫方便,令其使女就買塗香。復買諸藥,云:「為夫主身患所須。」彼賣香男子聞是事已,念此女人必是貞謹,乃於夫處能為盡心,遂生愛戀。青蓮花遂詐雲夫死,悲號慟哭,於賣香者門前而過。彼男子見倍生愛著,廣說乃至終被此女壞其觀行。諸淫女等共見嗟嘆,遂即立為淫女中尊。既與賣香男子久事還往,因即有娠。

時廣嚴城東西兩門各有守門男子,因相愛念共作是議:「我之二人交歡日久,若生男女必為婚娶。」時青蓮花未久之間便誕一子,遂作是念:「我若養兒,身不清淨,恐諸男子嫌污不來,我今宜可棄此孩兒。」即以孩兒授與使女,並授燈明,告曰:「汝可持此置於道中,屏處伺看誰將兒去。」是時使女棄近東門,並安燈火。時守門者遙見燈明,來就觀察乃見孩子,持歸與婦告曰:「宜善恩育當為汝子。」時守門者便作大會,告及宗親云:「我婦生子。」其西門人聞東門人生子,便將禮直就之慶賀。其青蓮花復於後時又生一女,同前思念不自收養,令其使女夜棄西門。時守門人同前收養為慶樂事。

二家男女皆並成立。其東門子因節會時,為諸友朋命同遊賞,共以六十金錢與青蓮花,同往芳園而為歡戲。眾共立制:「若於今日不同集者罰金錢六十。」其東門子不樂同歡,諸人欲罰,為無錢物俛仰相隨。既與交歡因生愛重,將青蓮花入舍同住。時廣嚴城眾皆議曰:「云何守門之子將眾淫女獨納家中?」彼東門子聞是語已懺謝諸人,厚設歡會因娶為婦。其東門人報西門人曰:「爾女長成可遂前要。」報曰:「汝男今娶淫女,何事求婚?」答曰:「縱娶多妻斯亦何過?」彼便隨要以女娉之歸東門宅。爾時尊者大目乾連來至其舍,告新來女曰:「汝今知不?汝夫舊婦是汝之母,汝夫主者即是汝兄,勿復於此更相嫉妬,令汝因斯廣生惡業。」作是語已捨之而去。

後於異時青蓮花復生一子,時西門女抱此孩兒門前戲弄。時有相師婆羅門來至其所,以頌問曰:

「汝容如妙花,  於三寶深信,
 所弄之孩子,  與汝有何親?」

時彼女人即便以頌答曰:

「婆羅門善聽!  此是我之弟,
 亦是兄之子,  亦復是我兒。
 復是夫之弟,  此父是我父,
 亦父亦為夫,  聖者慈悲告。」

時婆羅門聞已笑而捨去。時青蓮花室中聞語,怪其所以問使女曰:「此女抱兒與婆羅門何所論說?」時彼使女具以其事告青蓮花。時青蓮花聞是語已便作斯念:「我由何業前與母同夫,後與女同婿;今以兒為婿,又共女同夫?」作是念已,投身靡地不勝慚恥,即便出捨覓王城伴,棄之而去至王舍城。停息未久,時此城中有五百人常共遊集,聞青蓮花共相謂曰:「彼女姿容世間希有,今來至此,可命同歡。」即以五百金錢與青蓮花,攜至芳園耽樂而住。時尊者大目連知青蓮花堪任受化,詣彼園內樹下經行。時彼眾中有一少年,告青蓮花曰:「汝見彼尊者不?有大威神戒行清潔,貪慾淤泥不能染污,汝能令彼生染心不?」青蓮花曰:「此何足言?曾有賣香男子不淨觀成,我亦令彼情生染著,況復此耶?」諸人報曰:「聖者堅固汝不能動。」時青蓮花至尊者所,現諸嬌態以身相逼,尊者踴身虛空,以頌告曰:

「汝將可厭骨鎖身,  週遍筋脈相纏縛;
 元由精血所成就,  依他活命來輕我。
 皮囊不淨常充滿,  晝夜入出無停息;
 九孔恆流瘡不差,  縱橫穢氣鎮盈軀。
 若使諸人悟知此,  如我識汝身不淨;
 譬如夏廁不可近,  棄之遠去心無著。
 由彼盲冥無慧目,  常被愚癡瞖所覆;
 為此心迷愛樂汝,  猶如老象溺深泥。」

時青蓮花目覩尊者神力希奇,於自己身審知不淨,遙禮尊者而說頌曰:

「我知可厭骨鎖身,  週遍筋脈相纏縛;
 元由精血所成就,  依他活命輒相輕。
 我身不淨常充滿,  晝夜入出無停息;
 九孔恆流瘡不差,  縱橫穢氣鎮盈軀。
 若彼諸人體識此,  如大聖者知不淨;
 譬如夏廁不可近,  棄之遠去心無著。
 由彼盲冥無識知,  常被愚癡之所覆;
 為此心迷愛樂我,  猶如老象溺深泥。
 唯願大聖縱身下,  為我演說微妙法;
 於最勝教求出家,  發願常修離欲行。」

時大目連為愍彼故縱身而下,觀機說法令見真諦,既得果已頂禮尊足求哀出家,往諸人處還彼金錢共相愧謝。諸人隨喜,一時俱來禮尊者足。時大目連將青蓮花詣世尊所,頂禮足已具述其事。爾時世尊為青蓮花以書告室羅伐大世主苾芻尼,與其出家便令教誨,勅青蓮花隨書而往。時影勝王遣人送至室羅伐城,既至彼已詣大世主所,出家受學策勤不息,未久之間得阿羅漢果。佛所稱讚於苾芻尼中有大神力最為第一。

爾時佛告諸苾芻:「汝等當觀生死海中輪迴不定,誰非父母?誰非男女及餘親識?如青蓮花,現見如是於親族中共行非法,況隔生耶?非證聖果沉淪靡息。是故汝等,於三界中勤求出離如救頭然。世間欲境無厭足期,當速捨離修無常想作臭尸想,晝夜繫心應如是學。」

時諸苾芻咸皆有疑,請世尊曰:「以何因緣青蓮花尼身具三德,不乏男子於己親處常為雜亂,既出家後得阿羅漢果,於神力中佛讚第一。」世尊告曰:「汝等善聽此青蓮花尼因緣。乃往古昔有一商主,持諸貨物求利他方,其婦於後被煩惱逼慾火燒心,去之不遠有淫女舍。每見男子入彼家中情生愛樂,問一老母曰:『作何福業於所求事皆得稱心?』老母曰:『於勝上人行業成就者,奉其飲食並諸供養,於所求事皆得遂心。』時有獨覺聖者,老母令其飲食供給,以青蓮花奉持供養,彼見神變女生深信,即發願言:『以我此福,於未來世得端嚴身,如青蓮花色香圓滿,隨念所求男子無闕,乃至獲大神力,遭遇大師親得承事。』又復前身數為媒媾,令他父母兄弟姊妹男女之屬共行非法。由供養發願故得勝妙身如花三德,於諸男子無闕乏時。由媒媾親屬,今者於親受斯惡報。復由願力得值目連,而遇於我捨俗出家成阿羅漢,如是應知。」

佛在室羅伐城。時青蓮花苾芻尼既得果已,敬重三寶常發是願:「初乞得食將奉僧眾,次乞得者以充自食。」便於他日先食奉僧,次擬自噉。見乞食苾芻空缽而去,即以己分持施彼人,一日之中絕食而住。復於明日初食奉僧,次欲自食。鄔波難陀亦來乞食,見青蓮花便作是念:「此苾芻尼但於僧眾而興供養,亦有普意該別人耶?我今應試即就索食。」尼心殷重闕己濟人,還持己分奉施尊者,同前絕食。至第三日觸熱巡門,身體饑羸悶絕於地。時有外道俗人,見已作如是議:「我聞青蓮花離欲得果,如何今時見釋迦子顏容端正,起欲染心投身躄地?」時諸苾芻聞共譏嫌,以事白佛,佛言:「我今為諸苾芻制其學處,乃至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於村路中,從非親苾芻尼自手受食食。是苾芻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

若復苾芻者,謂鄔波難陀,餘義乃至非親並如上說。

苾芻尼者,謂在此法中。

村路中者,謂在途中。

自手者,親自受取。

食者,謂是二五噉嚼之類。又食者,吞嚥入喉。

是苾芻者,謂犯過人。

村外住處者,謂至寺處。

詣苾芻所者,謂寺中人。

各別告者,謂別別對說。

我犯惡法者,謂不善法所不應為,發言告白。

此中犯者,若苾芻於非親尼作非親想疑,於村巷中自手受取五噉五嚼而食咽者,皆得對說罪。若是親尼作非親想疑,得惡作罪。無犯者,廣如上說。

受苾芻尼指授食學處第二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遭儉歲乞食難得,六眾苾芻被饑所苦,往十二眾苾芻尼處。時彼見已便請小食,六眾不受,告言:「諸妹!汝若請我及諸大眾正食之時,汝當指授令彼施主多與我等美好飲食,我當食之。」時有施主請佛及僧就捨而食,諸苾芻往,世尊不去,為制戒故。眾僧食時,吐罹難陀尼告施主曰:「此聖者難陀是釋迦子捨俗出家,善閑三藏是大法師,可多與美好飲食。」並餘五人悉皆讚歎。時彼施主於六人處數倍多與,令諸苾芻並多絕食。時彼施主知其非法無均等心,遂生譏罵。時取食人具以此事白佛,佛言:「我制學處,乃至應如是說:

「若復眾多苾芻於白衣家食,有苾芻尼指授此苾芻應可多與美好飲食。諸苾芻應語是苾芻尼言:『姊妹!且止少時,待諸苾芻食竟。』若無一人作是語者,是諸苾芻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

眾多苾芻者,謂二、三人已去。

白衣家者,謂四姓等家。

食者,謂受請食。

尼謂吐罹難陀。

指授者,謂處分事。

此苾芻應可多與美好飲食者,謂是過量與食。

諸苾芻等者,謂出呵止言。

若無一人者,謂極少限齊,皆得本罪。

應還村外住處等者,指說悔法,廣說如前。

此中犯者,若苾芻食在上閣,復有食在中閣,於上閣處有苾芻尼指授其食,彼苾芻乃至一人應為呵止。若不呵者,諸苾芻犯對說法。其中閣苾芻應問上閣:「有呵苾芻尼不?」不問而食,皆得惡作。若苾芻在閣下食,有在門屋中食者,若於閣下尼指授時,准前呵止;不問者得本罪。門屋下人准中棚問,不問惡作。又若苾芻從門屋出,復有苾芻從外而至,聞指授聲應問出者:「有人呵苾芻尼不?」不問而食。得惡作罪。如是應知,一施主家多處而食,尼指授處皆得本罪;餘悉犯輕,或上或下准事應知。若其施主緣為此尼施僧食者,尼雖指授,苾芻無犯。或雖指授,情無簡別,或見不得食令其與者,並皆無犯。又無犯者,廣如上說。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四十九

 

上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下篇: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菩薩戒羯磨文

菩薩戒羯磨文(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 彌勒菩...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 宋罽賓三...

佛說苾芻迦尸迦十法經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佛說苾芻迦尸迦十法經 西天...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東晉...

佛說奈女耆婆經

佛說奈女耆婆經 後漢安世高譯 佛在世時,維耶離國王苑...

【註音版】文殊師利發願經

文殊師利發願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卷第一 楞嚴經卷第二 楞嚴經卷第三 楞嚴經卷第...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從容錄重刻四家語錄序 自佛祖拈花。迦葉微咲。雖云默...

佛說園生樹經

佛說園生樹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

佛說華手經

佛說華手經卷第一(亦名攝諸善根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

【註音版】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曼殊室利呪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大唐三藏沙門釋義淨譯...

【佛教詞典】掛搭

又作掛單、掛搭單、掛錫、掛褡、掛缽。僧人遊方行腳,...

【佛教詞典】義疏

(術語)解釋本經義理者。疏者疏通之義,疏通義理之意...

心作心是之義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佛,正覺世間也。菩薩,緣覺...

縱大禍臨頭,又有何畏懼

【原文】 當此危險世道,宜放開心胸眼界,努力修持淨業...

古代大德誦持《大悲咒》的感應

廣恩禪師:閉門絕食,念誦大悲咒。時值隆冬酷寒,霍氏...

狗要吃屎理他做甚,魔力強勢不要爭鋒

至於某某外道,所偽造之書,吾人只好任彼所為,各行各...

專訪淨旻法師:出家人,大丈夫

刀剃下娘生髮,除卻塵勞不淨身,投入到大覺法王的懷抱...

苦樂雙忘名極樂,死生俱盡說無生

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又稱為極樂?我們一般談樂,都馬上...

大安法師:至誠到了極點之人,就可以感物

如果真的有至誠心的話,那各種不可思議的神妙都會出來...

淨心十要

總持戒律伏客塵,永斷淫根去無明。 永消億劫顛倒想,...

受持八關齋戒的12條利益

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有十二條: 一、脫離病苦 《...

念佛對治惡業障道

惡業障道發相,亦有三種:一沉昏闇蔽障、二惡念思惟障...

如何為親人善巧助念

問: 若人瀕死或已命終,當地沒有助念團或居士,如果...

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責人之心責己

如何對治瞋恚、怒氣?有的人就說,去買東西,大買特買...

【視頻】晚課雙日(承天禪寺)

晚課雙日(承天禪寺)

【視頻】《十善業道經》潮語讀誦

《十善業道經》潮語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