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三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三十四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四攝頌曰:

 數食一宿處、  受缽不為餘、
 足食別非時、  觸不受妙食。

展轉食學處第三十一

爾時薄伽梵在王舍城羯蘭鐸迦池竹林園中。時具壽大目乾連於時時中,常往捺落迦、傍生、餓鬼、人、天諸趣慈愍觀察,於捺落迦中見諸有情備受刀劍斬斫其身,尸糞煻煨勐焰爐炭燒煮等苦;於傍生中見其更互相食噉等苦;於餓鬼處見為種種飢渴所逼等苦;於諸天處見將墜墮愛別離苦;於人趣中見有種種艱辛求覓資生衣食殺罰等苦。既見是已,於四眾中普皆宣告:「諸人當知!如我所見五趣差別,苦樂之報皆悉不虛。汝等應信,勿致疑惑。受苦報者惡業所招,謂殺、盜、邪淫,乃至邪見,不敬三寶、欺慢尊親,無慈愍心不持禁戒,由斯惡行得苦異熟。受樂報者善業所感,謂不殺盜乃至不邪見,崇信三寶、敬重尊親,具慈愍心奉持禁戒,由斯善行得樂異熟。」諸人聞已嘆未曾有,悉皆舉手高聲唱言:「善哉!聖者能為我等盲冥之輩,但見現在不覩未來,親於五趣,觀善惡事還來相告,我等始知報應影響必不唐捐。從今已去改惡修福,希生善道不墮惡趣。」是時四眾既自聞已皆作是念:「我之男女或弟子等常為惡業,不勤修習清淨梵行。」欲令棄捨諸惡業故,悉皆將至聖者大目乾連處,令其聽法。既聞法已冀修善行,免墮惡趣證殊勝果。當爾之時四眾雲集來聽法要,人眾諠囂。世尊知而故問具壽阿難陀曰:「何故大目乾連處四眾雲集?」時阿難陀白佛言:「世尊具壽大目乾連遊行五趣見諸苦惱,於四眾中具說其事,由此諸人為聽法故皆來集會。」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非一切時處常有大目乾連,如是之輩頗亦難得,是故我今勅諸苾芻,於寺門屋下畫生死輪。」時諸苾芻不知畫法,世尊告曰:「應隨大小圓作輪形處中安轂,次安五輻表五趣之相。當轂之下畫捺洛迦,於其二邊畫傍生、餓鬼。次於其上可畫人、天,於人趣中應作四洲:東毘提訶、南贍部洲、西瞿陀尼、北拘盧洲,於其轂處作圓白色,中畫佛像,於佛像前應畫三種形:初作鴿形表多貪染,次作蛇形表多瞋恚,後作豬形表多愚癡,於其輞處應作溉灌輪像,多安水罐畫作有情生死之像。生者於罐中出頭,死者於罐中出足,於五趣處各像其形,周圓復畫十二緣生生滅之相,所謂無明緣行乃至老死,無明支應作羅剎像,行支應作瓦輪像,識支應作獼猴像,名色支應作乘船人像,六處支應作六根像,觸支應作男女相摩觸像,受支應作男女受苦樂像,愛支應作女人抱男女像,取支應作丈夫持瓶取水像,有支應作大梵天像,生支應作女人誕孕像,老支應作男女衰老像,病應作男女帶病像,死支應作輿死人像,憂應作男女憂慼像,悲應作男女啼哭像,苦應作男女受苦之像,惱應作男女挽難調駱駝像。於其輪上應作無常大鬼蓬髮張口,長舒兩臂抱生死輪,於鬼頭兩畔書二伽他曰: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像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為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次於無常鬼上應作白圓壇,以表涅槃圓淨之像。」如佛所教,於門屋下應作生死輪者,時諸苾芻奉教而作。諸有敬信婆羅門居士等見畫輪像,問言:「聖者!此之畫輪欲表何事?」苾芻答曰:「我亦不知何所表示?」諸人報曰:「若不解者何因圖畫?」時諸苾芻默無所對,即以此緣具白世尊。世尊告曰:「應差苾芻於門屋下坐,為來往諸人婆羅門等,指示生死輪轉因緣。」如佛所教令指示者,時諸苾芻遂不簡擇,令無識解者開導其事,不生物信更招譏丑,佛言:「令知解者指示諸人。」

時王舍城有一長者,娶妻未久便誕一男,顏容端正人所樂見,告其妻曰:「賢首!我今有子,多有費用,宜入大海經求珍貨。」妻告言:「善。」長者即便持諸雜物入大海中,因風破舶往而不返。其妻辛苦,或假宗親、或以自力長養小兒,以孤貧養育名曰貧生。時貧生童子既漸長大,付師受業,遂與同學往竹林園。至寺門下見畫五趣生死之輪,問言:「聖者!此名何物?」苾芻報曰:「此是五趣生死之輪。」白言:「聖者!為我宣說。」苾芻告曰:「汝當善聽!所謂捺洛迦、傍生、餓鬼、人、天趣別。」又問:「聖者!此捺洛迦有情,曾作何業受斯斬斫碎身等苦?」苾芻報曰:「賢首!此於十惡業道,以極重心數作不息,由彼業力今受斯苦。」又問:「聖者!此傍生趣,曾作何業受斯負重相食等苦?」苾芻報曰:「賢首!此由造作十惡業道,以輕微心數作不息,由彼業力今受斯苦。」又問:「聖者!此餓鬼趣,曾作何業受斯飢渴燒然等苦?」苾芻報曰:「賢首!此由慳惜己物不肯惠施,見他施時便為遮止,於三寶處、父母親族無分佈心,數習不已,由彼業力今受斯苦。」又問:「聖者!此之天趣,曾作何業受勝妙樂?」苾芻報曰:「賢首!此由以殷重心修十善業,敬信三寶受持禁戒,由彼業力今得生天受勝妙樂。」又問:「聖者!此之人趣,曾作何業受處中樂,而有馳求活命等苦?」苾芻報曰:「賢首!此於十善業道,以輕微心而數修習,由彼業力今得人身受處中樂,而有馳求活命等苦。」童子白言:「聖者!下三惡趣我所不欲,生人天中情有欽尚。聖者!我作何業生彼天中?」答曰:「汝若能於佛正教中善說法律而出家者,於現世中策勵修習,斷諸煩惱盡苦邊際。若不獲果,有餘煩惱而命終者,當生天上。」「聖者!若出家者當作何業?」答曰:「乃至命終無虧梵行。」曰:「我不能作,更有何業得生天上?」「若受八支及五學處為近住近事。」曰:「此作何事?」答曰:「若一日夜或至盡形,不殺、盜、淫、不妄語等。」曰:「此亦不能,更作何業當得生天?」答曰:「若以飲食供佛及僧,由此福因當生天上。」「聖者!可用幾物得為飲食供佛及僧?」答曰:「可用五百金錢。」「聖者!此事可辦。」即從座起禮足而去。

還家白母曰:「我於向者詣竹林園,於寺門下見有彩畫五趣生死之輪,所謂捺洛迦、傍生、餓鬼及以人、天。下三惡趣我所不欲,上之二趣心有愛樂,母今欲得生人天不?」母曰:「欲得。」「若如是者,當可與我五百金錢,奉佛及僧一中供養,當得生天。」母曰:「汝少失父孤惸養育,或以自力、或假宗親,今始成人付師受業,束脩之直尚自不充,五百金錢卒何能得?」白言:「若貧無者,我當佣力求覓金錢。」母曰:「汝今少年氣力微劣,何能客作求覓珍財?」答曰:「我當勠力望及餘人。」母見慇勤即放令去,往市店所求自佣賃。時有婆羅門居士等來覓作人,曾不見問乃至日暮,佇立行中諸人散盡,遂便還捨。母問曰:「得佣力處不?」答言:「曾無見問。」母曰:「豈有作人如汝束帶。凡作人者,頭蒙塵土著破弊衣,在作行中他人見問。」既至明朝如母所說,著麁衣服住作行中。時有長者欲造宅舍,來至行中覓佣力者,將餘人去不問貧生。於時貧生報長者曰:「我亦客作,何不相僱?」長者曰:「汝容貌柔軟,豈能執作?」答曰:「佣力之人豈先與價?」長者曰:「日暮方酬。」貧生曰:「我且為作,至日晡時若稱作功當酬價直,若不愜意物不須與。」長者將歸令其作務,諸餘作者並不齊心,唯此貧生盡力為作。諸人報曰:「觀汝形勢,未解客作,但可度日,何苦自身?」貧生報曰:「兄等知不?我由惡業生在貧家,今更欺人當生何道?」諸人報曰:「汝今未解,且事勤勞,不久之間懶劇於我。」時彼貧生善能談說,為諸作者巧說當機,諸人樂聞執作隨走,欲聽其話不暇徐行,貧生引之乃至終日,一日之作比餘兩倍。長者至暮自來檢察,覩其所作倍勝於常,問當作人曰:「汝於今日加作人耶?」報言:「不加。」「若爾,何故兩倍於前?」其當作人以事具告,長者聞已極生歡喜,遂與貧人兩倍之價。貧人問曰:「兩日之價,豈併相酬?」長者曰:「我心愧汝,故倍酬直。」貧人曰:「若稱意者,乃至宅成常容我作,所有價直且未須還,作了之辰一時當付。」長者曰:「善哉!」遂常令執作,至宅功畢長者算錢欲酬作直,唯得四百五十未滿所期。貧人見已遂便啼泣,長者曰:「何故啼泣?豈我於汝相欺負耶!」答曰:「長者大人無容欺負,然我本心求錢五百,於佛及僧擬申供養,錢既未足更復苦身,為此因緣我悲啼耳!」長者曰:「若緣福事我願助成。」貧人報曰:「長者添滿自成福業,乖我本願不得生天。」長者曰:「汝以信心奉佛眾不?」報言:「如是。」「若爾,汝可往問世尊,如佛所說汝當奉行。」

時彼貧人尋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為供佛僧眾,自賃己身求五百金錢,在某長者家多時客作,及至作了五百不充。長者見欠為我添滿,為當取耶?為不取耶?」佛言:「童子!應可取之。」白佛言:「世尊!他物相助恐不生天。」佛言:「童子!汝初發心當生天處,何況捨施不生天耶?」奉佛教已歡喜而去,至長者家取五百金錢還詣母所,白言:「慈母!此是五百金錢,幸願營辦供佛及僧。」母曰:「汝豈不知,家道先貧觸途闕乏,食手器具座褥皆無,欲請佛僧若為能濟?汝今可去白佣力處長者,令知彼捨寬容或能為作。」貧人聞告,詣長者處白言:「今我家貧觸途匱乏,食手器具座席並無,欲請佛僧事不能濟,敢欲憑告就此宅中為辦所須,請佛僧食是事得不?」長者便念:「我造新宅得供佛僧斯成善事。」告曰:「汝可留物往請佛僧,來就宅中為受供養。」時彼貧生留物而去,遂於明日往詣佛所,禮佛足已長跪合掌白言:「世尊!唯願明日就某宅中哀受微供。」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見佛受已禮足而去,報長者知時。彼長者即為具辦種種上妙飲食,於晨朝時敷設座褥,安大水器布列香花,令使白佛:「飲食已辦,願佛知時。」爾時世尊,於日初分著衣持缽,與諸聖眾詣長者家。是時六眾苾芻問授事人曰:「今日誰家請佛僧眾?」報言:「某長者子。」六眾議曰:「彼客作人有何飲食?我今宜往餘相識處求覓小食。」至彼捨已,彼言:「聖者!可食小食。」即皆飽食方詣請處。爾時世尊並諸大眾至長者家,各洗足已就座而坐。是時貧生便以清淨上妙飲食,手自供給悉令飽滿,見六眾苾芻不能美食,便詣佛所白言:「世尊!我見眾中有諸聖者不能美食,將非由此障我生天?」佛言:「賢首!但施座褥定得生天,何況佛僧為受飲食。」是時貧人見佛僧眾飯食既訖,收缽器已,便持小席在佛前坐,聽說妙法。佛為宣說示教利喜從座而去。

當爾之時有五百商人,從大海來過王舍城,初至之日遇大節會,所將珍貨無人交易,共相議曰:「既無交易事欲如何?飲食所須無求覓處。」中有一人,曾近苾芻諳知法式,告諸人曰:「宜可散問,今朝何處供佛及僧?其家必有餘殘飲食,我等往彼而求覓之。」訪知某甲長者之宅已供佛僧,「我等往彼當以價直而求贖之。」即便至捨白言:「長者!佛僧食訖必有餘殘,求贖多少?」長者報言:「非是我食,是此少年所設飲食。」商人就彼同前求覓。貧人報曰:「我不須錢,直爾相惠。」時彼商人悉皆恣食,既飽滿已咸併稱嘆,白長者曰:「仁於今日獲大善利,於己捨內供佛及僧,我等商人亦蒙飽足。」長者報曰:「此非我食,是此少年所設供養。」問曰:「今此少年是誰之子?」報云:「是某甲長者子。」商主報曰:「此人即是我知識之子。」便以大疊敷之於地,並安珍寶普相告曰:「諸君當知!我聞眾縷成衣渧水盈器,仁有施者宜安此處。」須臾之間便成寶聚。商主報曰:「當受此物。」貧生曰:「我但施食,無求物心。」商主曰:「斯非食價,此中一寶能成百供,非關食直,以慶喜心共相贈遺。」報言:「我今設食求覓生天,仁雖見惠我不敢取,勿緣此故障我生天。」商主曰:「汝信佛不?」答言:「我信。」「若信佛者可往問佛,隨佛所教當奉行之。」時長者子往詣佛所,禮佛足已白言:「世尊!我向設供尚有餘食,與五百商人皆令飽滿。時彼歡喜以眾多珍寶見惠於我,為受此物為不受耶?」佛言:「受取。」白言:「世尊!勿緣此寶障我生天!」佛言:「此是花報,果報在後。」時長者子禮佛而去,為受珍寶。

爾時王舍城中有一首望長者,遇疾身亡更無子息,眾人議曰:「長者身死,首望交無,欲覓於誰共相領攝?宜應共覓大福德人立為首望。」諸人議曰:「如何得知是大福德?」中有智者,告諸人曰:「應以眾多種子置一[土*瓦]中,令彼諸人以手探取。若得一色種子者,當立其人以為首望。」即便如議,以雜種子置一瓨中,眾人各探咸得雜種,獨此貧生得純色種子。眾人雖見而僉議曰:「我等豈可立客作人以為首望?」便令三取,皆得純色。諸人既見共生希有,云:「是天神之所加護,我等今者宜可同心請為尊首。」是時郭邑共拜貧生以為首望。時設供長者見是事已,即以眾寶瓔珞嚴飾其女而娉與之,時貧生善業力故宅中珍寶忽然自生,眾人因此號曰善生。時善生長者作如是念:「今我宅中所受果報,皆是世尊威神之力,我今宜可請佛及僧,來至宅中受我供養。」是時善生長者往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佛為說法既聞法已,即起長跪整衣一肩,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唯願慈悲與諸苾芻,明當就宅為受微供。」爾時世尊默然為受。善生長者見佛受已,即禮佛足從坐而去。時善生長者,即於其夜備辦種種上妙飲食,廣說如前,手自持食奉佛僧眾。見收缽已為欲聽法,便持小席在佛前坐。爾時世尊知彼長者意樂根性隨機說法,令彼長者心得開悟,即於座上夫婦二人以金剛智杵,摧破二十種薩迦耶見山,得預流果。既見諦已,白佛言:「世尊!我等由佛得解脫果,此非父母、高祖、人王,及諸天眾、沙門、婆羅門、親友、眷屬之所能作。我逢世尊大善知識故,於地獄、傍生、餓鬼趣中拔濟令出,安置人天勝妙之處,當盡苦際得涅槃樂,乾竭血海超越骨山,無始積集所有身見,悉皆除滅獲得初果。我今歸依佛法僧寶,唯願世尊證知我是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始從今日乃至命終,受五學處:不殺生乃至不飲酒。」說是語已俱禮佛足歡喜奉行。爾時世尊為彼夫婦宣說法要,示教利喜得勝果已,從座而去。

至住處已,時諸苾芻咸皆有疑,請世尊曰:「彼善生長者曾作何業?由彼業力為客作人,復作何業於其宅中珍寶自出?」世尊告曰:「今此善生先所作業,緣合成熟果報不失。凡諸有情先身所作善惡之業,非於外界地水火風而令成熟,然於自身蘊界處中業果成熟。」即說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汝等苾芻!此之因緣,汝等應聽!過去世時於聚落中有一長者,大富多財受用豐足,春陽之月眾花遍開,茂林清池皆可愛樂,異色諸鳥發和雅音,所謂舍利、鸚鵡、百舌之類。時彼長者將諸男女,詣花林中共為遊觀。爾時世間無佛,有獨覺者出興於世,於貧窶類常懷哀愍,住下房舍及以麁食,譬如麟角獨現世間。時此獨覺為愍物故,人間遊行至斯聚落,於日初分著衣持缽欲行乞食,復自思念:『我今何故為難滿身辛苦入村多處求食?宜住園內。若有節會人來,隨彼所施用自充足。』是時獨覺即往園中。長者遙見身心湛寂容儀詳序,彌加信敬起渴仰心,便就禮足白言:『聖者!仁為求食,我為求福,宜住園中受我供養。』時彼獨覺默然許之,長者於日日中奉施飲食。後時長者有事須詣餘村,告其婦曰:『賢首!我今有事須往某村,汝於聖者如常供養勿令有闕。』告已便去。時長者婦晨朝早起備辦飲食,其子問曰:『母今辛苦每日為誰?』母曰:『為上福田。』聞已怒曰:『彼不佣力而受他食。』母便訶叱:『汝莫作此口業重罪。』長者後還問其妻曰:『聖者飲食無闕乏不?』婦報之曰:『所供飲食無闕時須,然我童兒於聖者處作口業罪。』具陳子語。長者便念:『小兒無識自害其軀,當墮惡趣。』即攜童兒詣尊者處。時彼獨覺遙見長者與子俱來,便作是念:『長者比來獨行而至,何故今日與伴俱來?』觀知事已,不用口言以身說法,為愍彼故踴身空界,猶若鵞王,現大神通作十八變,上騰紅焰下流清水,卷舒自在令生深信。凡夫之人見神通時,速能發悟如摧大樹,頓首歸依遙禮尊足,白言:『尊者慈悲淨意,唯願哀愍速為下來受我微誠略申供養。』時彼聖者為哀愍故縱身而下,長者即以隨時香花慇勤供養,父子悉皆頂禮尊足,而發願言:『此大福田是應供養,而反為惡罵出佣力言,願於當來勿受苦報。所有勤誠供養功德,願於來世生大富家,並得如是殊勝之果,勝此大師我當承事不生厭背。』

「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往時長者子者即今善生長者是,由於獨覺所發瞋怒心作佣力語,遂於五百生中常為客作,至今佣力惡業方盡。復由至誠供養功德生大富家,由昔願言並得如是殊勝果者,今於我所得見真諦。又願勝此大師我當承事不生厭背者,我勝獨覺百千億倍,供養於我無厭背心。是故汝等苾芻!若作純黑業得純黑異熟,若作純白業得純白異熟,若作黑白雜業得雜異熟。汝等苾芻!應離純黑及以雜業,當修純白業得純白報,如是應學。」此是緣起,尚未制戒。

爾時世尊出王舍城詣廣嚴城,住獼猴池側高閣堂中。時有長者名曰勇利,聞佛來至在高閣堂中,便詣佛所禮佛足已卻坐一面,佛為說法示教利喜,令歡悅已默然而住。時勇利長者即從座起,頂禮佛足白言:「世尊!唯願哀愍,佛及眾僧明就我家為受微供。」世尊爾時默然而受。是時長者見佛受已禮足而去,既至宅已告家人曰:「我已請佛及僧明當就食,然佛僧眾疲於道路,汝等多辦上妙飲食。」時彼家人依言備辦。長者於晨朝時敷設座褥安大水器,遣使白佛:「飲食已辦,願佛知時。」六眾苾芻前至此城往門徒捨,彼見致敬,報言:「聖者!當食小食。」答曰:「我受他請。」又復白言:「可食少許菴沒羅餅。」答言:「好。」遂即飽食。時有乞食苾芻從門前過,長者出見亦喚食餅,苾芻報曰:「我一坐食,不應二處。」長者曰:「若如是者,隨意將去就彼俱食。」即以小缽受取赴彼請家。爾時世尊不去赴請,苾芻皆往。有五因緣佛遣取食。云何為五?一為自宴默,二為諸天說法,三為觀病者,四為觀臥具,五為弟子制其學處。此中所為欲制學處,住在堂中令人取食。時勇利長者覩眾坐定,手自奉獻種種清淨上妙飲食,悉令飽滿。時彼長者行食之時見乞食者於小缽中所持之飯,行食將了在乞食者前立,乞食苾芻作如是念:「今此長者獨觀於我欲有言說,乃至此未發言我當先語。」報言:「長者!何但我獨食此菴沒羅餅?彼六眾苾芻亦皆食訖。」長者答言:「聖者!是何言歟?」乞食者曰:「非我獨食菴沒羅餅,彼之六眾亦皆食訖。」長者聞已忿怒作色,告言:「聖者!豈我宅內無斯餅耶?」告家人曰:「汝可行此菴沒羅餅。」彼即行餅。時取食苾芻受得食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世尊常法與取食人共相言問:「今日眾僧飲食飽不?」白言:「世尊!上妙飲食悉皆飽滿,然彼勇利長者有忿僧眾。」佛言:「何意?」時彼苾芻以事具白。佛言:「勇利長者出忿恨言,是應道理。」爾時世尊飯食訖收衣缽,澡漱已出外洗足,旋入房中宴默而坐。於晡後時便從定起,詣常集處於僧眾前就座而坐,告六眾曰:「汝等實作展轉食耶?」六眾白言:「實爾。大德!」世尊種種呵責:「汝非威儀、非隨順行、非清淨法,所不應為。云何汝等作展轉食?」既呵責已告諸苾芻,廣說如前,乃至「為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展轉食者,波逸底迦。」如是世尊為諸苾芻制其學處。

佛在廣嚴城高閣堂中,時有苾芻身嬰疾苦,有解醫者來入寺中。苾芻見已報言:「賢首!宜觀我病為處藥方。」醫言:「聖者!可食小食。」報言:「賢首!世尊不許。」醫言:「此即是藥,非餘能療。」苾芻答曰:「世尊制戒不許我食。」醫曰:「世尊大悲,為有病緣必應聽食。」時諸苾芻聞斯事已以緣白佛,佛言:「除病因緣。」

又有苾芻為營僧務,或為窣覩波事,身體饑虛遂便偃臥廢修善品。時有淨信婆羅門居士等來入寺中,見其偃臥作如是語:「聖者!世尊教法一向勤修,何故今時偃臥而住?」答言:「賢首!我極虛羸。」報言:「應食小食。」答曰:「佛制不許。」諸苾芻白佛,佛言:「除作因緣。」

爾時世尊從廣嚴城往給孤獨園。時有苾芻,疲於道路身體羸損,共相謂曰:「我身疲倦。若佛世尊聽許我等食小食者,雖涉長途身不勞倦。」以事白佛,佛言:「除道行時。」

爾時世尊至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此城中有一長者,自立要期,每於月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月盡日,於此四日受聖八支近住學處。又作要期,請苾芻就捨而食,乃至苾芻未來食者必不先食。同於此日有餘長者,請佛及僧就捨受食。佛及僧眾赴請之後,長者遂遣使人往詣寺中請僧來食。使者至寺不見苾芻,還報長者:「我於寺內不見一人。」長者曰:「彼何處去?」答曰:「有別長者請佛僧眾就捨而食。」長者曰:「彼食苾芻隨喚取一。」使人去喚,見彼苾芻悉皆食訖從捨而出,白言:「聖者!某甲長者家中設食,唯願慈悲無違所請。」苾芻曰:「我已食訖。」還報長者:「苾芻食訖。」長者曰:「汝更疾去白言:『聖者!可來就食,食了之後,以大[疊*毛]施。』」使者復去報苾芻曰:「可來就食,食了之後,以大[疊*毛]施。」苾芻曰:「我已足食,隨[疊*毛]大小無宜更去。」使報長者:「苾芻足食更不肯來,隨衣大小無宜重食。」時彼長者為待苾芻日時已過,遂便一日絕食。時彼隣人聞是事已共生嫌賤:「云何此諸沙門釋子他施衣時亦不肯食。違彼長者信敬之心,由不受請令他絕食。」諸苾芻聞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告曰:「除施衣時。」爾時世尊讚歎少欲持戒敬重戒者,說隨順法告諸苾芻曰:「前是創製,此是隨開。」廣說如前。「我今為諸苾芻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展轉食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病時、作時、道行時、施衣時,此是時。」

若復苾芻者,謂是六眾也,餘義如上。

展轉食者,謂數數食。

除餘時者,謂除其時。此中時者,謂是病時。病時者,若苾芻於一坐時不能飽足。作時者,若於窣覩波所有營作及眾僧事業,或時掃灑大如席許,或復塗拭如牛臥處。道行時者,若行半驛回還,或直行一驛。施衣時者,謂如拭巾、裙量、縵條量等,此皆無犯,結罪同前。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施衣之時請有多種,謂有衣施、或無衣施等有十六番。

若苾芻前請有食有衣、後請有食有衣,兩請俱受二處皆食,並悉無犯。若苾芻前請有衣、後請無衣,應受前請,勿受後請。若受已,應轉與餘人,若不轉與人,受時惡作,食得墮罪。若苾芻前請有衣、後請有衣有衣直,俱受無犯。若苾芻前請有衣、後請無衣無衣直,應受前請,勿受後請。若受已,應轉與餘人,若不轉與餘人,受時惡作,食得墮罪(此是初番,餘句應准此)。

若苾芻前請無衣、後請有衣,俱受無犯。若苾芻前請無衣、後請無衣,應受前捨後。若苾芻前請無衣、後請有衣有衣直,俱受無犯。若苾芻前請無衣、後請無衣無衣直,應受前請,勿受後請。若受已,應轉與餘人,若不轉與人,受時惡作,食得墮罪(此是第二四番)。

若苾芻前請有衣有衣直、後請有衣,俱受無犯。若苾芻前請有衣有衣直、後請無衣,應受前捨後。若苾芻前請有衣有衣直、後請有衣有衣直,俱受無犯。若苾芻前請有衣有衣直、後請無衣無衣直,應受前請,勿受後請。若受已,應轉與餘人,若不轉與人,受時惡作,食得墮罪(此是第三四番)。

若苾芻前請無衣無衣直、後請有衣,俱受無犯。若苾芻前請無衣無衣直、後請無衣,應受前捨後。若苾芻前請無衣無衣直、後請有衣有衣直,俱受無犯。若苾芻前請無衣無衣直、後請無衣無衣直,應受前請,勿受後請。若受已,應轉與餘人,若不轉與餘人,受時惡作,食得墮罪(此是第四四番)。

又無犯者,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三十四

 

上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下篇: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註音版】大輪金剛陀羅尼

大輪金剛陀羅尼...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清淨毗尼方廣經

清淨毘尼方廣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摩訶僧祇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摩訶僧祇律卷第一(初比丘僧...

大比丘三千威儀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 後漢安...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

佛說較量一切佛剎功德經

佛說較量一切佛剎功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

【註音版】佛說轉女身經

佛說轉女身經...

佛果圜悟禪師碧岩錄

碧岩錄序 至聖命脈。列祖大機。換骨靈方。頤神妙術。...

【註音版】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

大乘玄論

大乘玄論卷第一 胡吉藏撰 二諦義有十重。  第一標大...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三界熱惱,猶如火宅。其忍淹留...

【註音版】佛說轉有經

佛說轉有經...

佛說阿難分別經

佛說阿難分別經 乞伏秦沙門釋法堅譯 阿難白佛言:「有...

【佛教詞典】諸欲自性二種

【諸欲自性二種】 p1352 瑜伽十九卷二十二頁云:又諸欲...

【佛教詞典】青蓮

(譬喻)梵語優缽羅Utpala,青色之蓮華也。其葉修廣,...

往生西方,如出糞坑監牢,何可怕死

我們在世間,猶如蛆在糞坑裡,囚在監牢裡,苦得了不得...

關於宋儒闢駁因果輪迴

宋儒竊取佛經心性奧義,以宏闡儒道。深恐後人學佛,以...

21句話幫你去掉憂愁和焦慮

人總是對自己擁有的東西不珍惜,直到不再擁有時才會加...

誦《金剛經》要把握三個「觀」

用虛幻觀來看待問題 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經歷就是一場夢,...

仙趣之因與果報

天、仙、神、鬼不一樣。什麼是天?天就是光明義:天是...

佛教的情感觀

佛的弟子,有出家的有在家的,人是有情眾生,人是有情...

極樂六塵皆說法

又,若據法所顯義,則無非佛事。如香飯光明等,當知法...

至誠禮敬佛陀的頻婆娑羅王

從前,佛陀在誐耶山頂,度化迦葉兄弟三人及其弟子千人...

學佛過程中的最怕

學佛、修行就是將不正確的一切行為修正過來,把不正確...

可以不善待這個色身,以便早日解脫嗎

問: 請慈悲的上宏下海法師開示,人生既然這麼苦,我...

如何提高我們的管理能力

問: 有沒有好方法,能提升我們這些人的管理能力,也...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我們來看看現在的人生。你看看這個世間上,虛空的相越...

【視頻】《藥師經》妙喜居士讀誦

《藥師經》妙喜居士讀誦

【視頻】早課平日版(道元法師唱誦)

早課平日版(道元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