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在家律要廣集

明 智旭集 清 儀潤.陳熙願增訂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在家律要廣集卷第一

明 蕅益沙門 智旭 集

清 (源洪沙門 儀潤優婆塞 陳熙願) 增訂

No. 1123-1 四分律藏(出龍藏籍字函 節錄三十二卷 姚秦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陳增

爾時世尊。游波羅奈國。時波羅奈國。有族姓子。名耶輸伽。父母止有此一子。愍念瞻視。不去目前。父母與設三時殿。春夏冬。使其子常遊戲其中。五欲娛樂。時童子。於五欲中。極自娛樂已。疲極眠睡。眠睡覺已。即觀第一殿。又見諸妓人。所執樂器。縱橫狼藉。更相荷枕。頭髮髼亂。卻臥鼾睡。齘齒寱語。見已。恐怖。身毛為豎。即生厭離意。不欲與會。此為苦哉。有何可貪。即捨所居殿。更詣中殿。到彼。觀其殿捨。並妓人。如前無異。倍生恐怖。身毛為豎。即生厭離。不欲與會。此為苦哉。有何可貪。即捨去。詣第三殿。所見亦復如上。倍生恐怖。身毛為豎。生厭離心。不欲與會。亦復如上。即還出殿。詣屍佉城門。時屍佉門神。遙見童子來。見已。便生念。此童子來。必欲見如來。更無餘道。我當開門使去。即與開門。時童子出屍佉城門已。詣婆羅河側。到已。於河岸上。解金屐。渡婆羅河。詣仙人鹿苑所。爾時世尊。在露處經行。遙見童子來。即敷座而坐。諸佛常法。圓光遍照。耶輸伽童子。遙見如來。顏貌端正。生喜悅心。前至世尊所。到已。白言。我今苦厄。無所歸趣。願救濟我。佛告童子。來。此處無為。此處無厄。此處安隱。欲求永寂無為者。欲盡無愛滅盡涅槃也。爾時耶輸伽童子。禮世尊已。在一面坐。世尊漸與說法。勸令發歡喜心。所謂法者。佈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淨。讚歎出離為樂。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自身得果證。前白佛言。我欲於如來所。淨修梵行。佛言。比邱。來。於我法中。快自娛樂。修梵行。盡苦原。時耶輸伽。即受具足戒。第一殿捨。宮人妓女。盡皆睡覺已。求覓耶輸伽。不見。往至中殿求之。亦不見。復至第三殿捨求索。亦復不見。時諸宮人妓女。往至其母所。白言。大家。今者耶輸伽。不知所在。時母即速疾至其父所。告言。知不。今不知兒。為何所在。時父在彼中殿前。沐浴梳頭。速疾檢發。即敕左右人言。於波羅奈國。斷諸巷道。目出屍佉城門。至婆羅河所。見子金屐在河側。便作是念。我子必當渡河。即尋跡渡河。往仙人鹿苑中。爾時如來遙見耶輸伽父來。即以神力。使耶輸伽父。見佛。不見其子。至佛所。白言。大沙門。頗見我子。耶輸伽不。佛言。汝今且坐。或當見汝子。耶輸伽父念言。此大沙門。甚奇甚特。乃見慰勞如是也。時耶輸伽父。禮佛足已。在一面坐。世尊漸與說法。令發歡喜心。呵欲不淨。讚歎出要為樂。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辦諸法。自審得果證已。前白佛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自今已去。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是為最初優婆塞三自歸(此處已有不殺生飲酒之文。則五戒亦當原始於此)。耶輸伽父為首。爾時世尊。與耶輸伽父說法。時耶輸伽身漏盡。意解。得無礙智解脫。爾時世間有七羅漢。弟子有六(時已度阿若憍陳如等五比邱。與耶輸伽為六)。佛為七。爾時世尊。即攝神足。使耶輸伽父。見子。去佛不遠坐。即到耶輸伽所。語言。汝母在後。失汝。不知所在。極懷愁憂。乃欲自害。汝可往瞻省。勿令自害。時耶輸伽。瞻視世尊顏。時世尊告耶輸伽父言。云何族姓子。學智學道。諸塵垢盡。得法眼淨。作如是觀已。有漏心得解脫。云何長者。汝已捨欲。還復能習欲不耶。對曰。不也。如是。耶輸伽族姓子。已學智學道。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彼作如是觀已。有漏心得解脫。終不複習欲。如本在俗時也。今耶輸伽族姓子。善獲大利。學智學道。無漏心解脫。諸塵垢盡。得法眼淨。作是觀已。有漏心解脫。唯願世尊。今受我請。及耶輸伽。並侍比邱。爾時世尊。默然受請。然耶輸伽。不肯受別請。世尊未聽我受別請。佛言。自今已去。聽受別請。請有二種。有僧次請。有別請。時耶輸伽父。知如來默然受請。即從座起。禮佛足而去。語耶輸伽母。及其本二言。汝今知不。耶輸伽身。在大沙門所。修梵行。我今日請大沙門。及耶輸伽。侍從後來。汝今知時。可供辦所須。耶須伽母。及其本二。即辦具種種所須飲食已。往白時到。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時缽。耶輸伽侍從通已。二人往其父捨。到已。就座而坐。時耶輸伽母。及本二。奉世尊種種所須飲食。食訖。攝缽。更取一小座。於如來前坐。爾時世尊。漸次與說微妙法。勸令發歡喜心。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即白佛言。自今已去。歸依佛法僧。聽為優婆夷。我自今已去。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是謂最初受三自歸優婆夷。耶輸伽母。及其本二為首。時世尊與耶輸伽母。及其本二。說法已。即從座起而去。

四分律藏節錄(終)

 

No. 1123-2 附優婆塞受三歸五戒法

古吳比邱 智旭 匯釋

初受三歸法

(本應自說。如或不能。師應教授)。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說)。

薩婆多論雲。以三寶為所歸。欲令救護。不得侵凌故也。歸依佛者。歸於法身。謂一切智無學功德。五分所成。歸依法者。歸於自他盡處。謂斷欲無慾。滅諦涅槃。歸依僧者。歸於第一義僧。謂良祐福田。聲聞學無學功德也(投心正教。翻破邪歸。故有結雲。從今以往。稱佛為師。更不歸依天魔外道等。此則反邪歸正之初門。尚未受行戒法。名為但三歸優婆塞。然既歸依三寶。必須斷惡修善。豈容淫殺盜妄。一任舊習者也)。按此乃翻前邪歸而歸正。故名翻邪三歸。律無受法。諸論具出。今准取之。又龍畜鬼神。不能受五戒者。惟得受三歸依。及八關戒齋一日夜耳。然此三歸。即是一切戒之本源。五戒。八戒。十戒。皆於說三歸竟之時。便得無作戒體。比邱菩薩律儀。亦緣三寶而發無作。故雖初門。實通奧義。該羅四教。收括六即。須略明之。言四教者。謂藏。通。別。圓。此之四教。各論三歸。初藏教者(破前邪執。歸心三寶。即藏教三歸)。佛在世時。樹王得道為佛寶。說四諦法為法寶。度五比邱等為僧寶。佛滅度後。范金合土。紙素丹青為佛寶。黃卷赤牘為法寶。剃髮染衣為僧寶。由金土等像。表示一切智五分功德。由黃卷赤牘。詮顯滅諦涅槃。由剃染緇流。修證聲聞功德。能表。能詮。能修者。名為住持三寶。所表。所詮。所證者。名為勝義三寶。事不即理。故須雙歸事理二種三寶。皆令救護。不被邪外所侵凌也。二通教者(了邪非實。體會三寶。即通教三歸)。一切形像。同於真空。一切經卷文字。無非解脫。一切緇流。即學無學。幻化無生。無二性故。歸事即是歸理。理事不二。所以不得侵凌也。三別教者(翻破無量邪惑。承事無量三寶。即別教三歸)。蓮華台藏。圓滿報身。名佛寶。十二部經。詮三諦理。名法寶。三賢十聖。自利利他。為僧寶。歸此三寶。則能翻破見思。塵沙。無明三惑。不被界內界外八魔八倒所侵凌也。四圓教者(觀邪惑即妙境。悟三寶本一體。即圓教三歸)。現前一念能覺之心。名佛寶。現前一念所覺之境。名法寶。心境本來無二。名僧寶。究竟悟此一念三寶者。名為佛。種種詮此一念三寶者。名為法。秉佛所說之法。研此一念三寶者。名為僧。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舉一即三。言三即一。歸此一體事理三寶。則能圓翻三惑。圓攝界內界外魔倒而作佛事。不被侵凌也。略明四教竟。言六即者。四教皆得義論六即。前三是權。姑置不論。今但約圓。謂一切眾生。惑業苦三。體是不可思議三德秘藏。苦即法身。五陰色心。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如冰即水故。惑即般若。見思無明。本無內外中間諸相。如勞即目故。業即解脫。有漏縛著。本無能縛。及所縛者。如拳即手故。法身是法寶。般若是佛寶。解脫是僧寶。蠢動含靈。無不具足惑業苦三。則是無不具足三寶德相。但由迷隔。日用不知。雖復不知。終不能越此理之外。故為理即三歸(一切眾生。具足三寶體性。在迷不覺。亦不相離。理即三歸)。若聞名生解。知此果地三德。全證眾生三障理體。實無生滅垢淨增減。則為名字三歸(創聞妙理。畢志棲心。名字三歸)。以此圓解。而修圓觀。圓伏五住。則為觀行三歸(念念體會三德秘藏。觀行三歸)。由此圓觀而淨六根。則為相似三歸(法性理現。六根清淨。相似三歸)。由此圓觀。而發無漏。三因開顯。則為分證三歸(破無明。顯三德。分證三歸)。由此圓觀。而圓三德。稱本理性。無欠無餘。則為究竟三歸也(圓滿菩提。覺法自性。始本不二。理智一如。究竟三歸。是以法無深淺。深淺在人。莫離初步。而談千里也 下諸戒品。皆含此意)。三歸既有四教六即。當知五戒八戒等。無不例然。可准思之 問。但三歸法(尚未受戒。名為但三歸)。可止歸一二否。又此法為復全收六道。為復止許人倫。於人倫中。亦有不應受者否。若受後有犯。云何懺悔。答。佛初成道。為龍王及二商人說法。教令盡未來比邱僧。即唱三歸。今若止歸一二。不名歸也。三歸之法。惟地獄劇苦。不能秉受。設或知歸。便應離苦。其餘五道。總無遮難。若更歸依邪魔外道。名失三歸。後能返邪。亦所聽許。非如受具。復入外道。為重難也 問。受但三歸。得無作戒否。倘或殺盜淫妄。為破戒否。答。受五戒八戒十戒者。說三歸時。即雲盡壽為優婆塞。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隨如來出家等。故發無作也。今受但三歸者。本不受戒。自無所發。既未發戒。亦無破戒之罪。然有世間性罪也。

次受五戒法

(律中受五戒者。皆是向師自說。非從師受。亦無問遮難事。優婆塞戒經。自是大乘一途。宣公雖引用之。今似不宜竄入。蓋重難輕遮。惟出家戒須問。以僧寶體尊。故加慎重。若五戒便先致問。則出家受具。何必又問耶。設欲問者。但問五逆。及自破淨戒。破他淨戒。七事可耳。至於一分。乃至滿分。自可量力受持。若夫臨時開導。貴在隨機。法無一定。不應預擬成言。俾授者僅事讀文。聽者了不解旨也○一戒為一分。二戒為少分。三戒為半分。四戒為多分。五戒為滿分。應隨所受稱之。不應混濫。戒經云。若受三歸。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形壽為(一滿)分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盡形壽為(一滿)分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若善女人。即稱優婆夷。

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亦盡壽不殺生。

如諸佛盡壽不偷盜。我某甲亦盡壽不偷盜。

如諸佛盡壽不淫慾。我某甲亦盡壽不邪淫。

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亦盡壽不妄語。

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亦盡壽不飲酒。

隨受幾戒。則語幾戒。亦不應混濫也。

以此受戒功德。迴向無上菩提。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普與眾生。同生淨土。

薩婆多論雲。優婆塞者。秦言離惡修善。亦名親近。又云。受三歸竟。已得五戒。所以說五戒名者。欲使前人識五戒名字故。又云。若破重戒。更無勝進。後還捨戒。後更受者。更不得戒也(未破則可捨。已破則無可捨。捨則可更受。破則不可更受。所以名為邊罪也。永棄佛海邊外。名為邊罪。既不得律儀戒。則禪戒無漏戒一切不得。然則受戒者。可不深心護持根本重罪也哉)。優婆塞戒經云。夫禁戒者。悉於一切可殺不可殺中得。一切可殺不可殺者。無量無邊。戒之果報。亦復如是無量無邊 若有說言。離五戒已。度生死者。無有是處 是菩提道。初根本地。名之為戒。如是戒者。亦名初地。亦名導地。亦名平地。亦名等地。亦名慈地。亦名悲地。亦名佛跡。亦名一切功德根本。亦名福田。以是因緣。智者應當受持不毀 大般涅槃經云。戒是一切善法梯鄧。亦是一切善法根本。如地悉是一切樹木所生之本。是諸善根之最導首。如彼商主。導諸商人。戒是一切善法勝幢。如天帝釋所立勝幢。戒能永斷一切惡業。及三惡道。能療惡病。猶如藥樹。戒是生死險道資糧。戒是摧結惡賊鎧仗。戒是滅結毒蛇良咒。戒是度惡業行橋樑。

問。薩婆多論雲。若破重戒。更無勝進。然設在家已受五戒。或受一日一夜八關戒齋。煩惱現前。犯不可悔罪。後求出家。誠心懺悔。還許剃度。並受具否。答。薩婆多論。自是通途軌式。凡受戒者。皆應專精護持。設有毀犯。便從墮落。豈能更有勝進。至於懺悔。則無罪不滅。乃諸佛格外深慈。必須依經如法行道。極其誠懇。方通一線。不可視作等間也。

此三歸五戒。約受者自說。而略錄之。若在師前受。金陵華山。杭州昭慶。皆有授居家二眾三歸正范。及五戒正范。流通已久。茲不錄。又據正范。若在長老比邱所受。依范全用。若是比邱未任方丈。或二三同修。或自獨處。或比邱尼。式叉尼。沙彌。沙彌尼。偶有善信。發心求受三歸。或求受五戒者。只須從開導與之受歸受戒。及發願而已。餘儀不必全用。或依此略錄亦可。既三歸五戒。當發慈心。愍念眾生。及厭世無樂。故進之以厭離經。

 

No. 1123-3 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出龍藏善字函)陳增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為阿那邠邸長者。說過去久遠有梵志。名毗羅摩。饒財多寶。若佈施時。用八萬四千金缽。盛滿碎銀。八萬四千銀缽。盛滿碎金。復以八萬四千金銀澡罐。復以八萬四千牛。皆以金銀覆角。復以八萬四千玉女。莊嚴具足。復以八萬四千臥具。眾彩自覆。復以八萬四千衣裳。復以八萬四千象馬。皆以金銀鞍勒。復以八萬四千房舍佈施。復於四城門中佈施。隨其所欲。皆悉與之。復以一房舍施。招提僧。如上施福。不如受三自歸。所以然者。受三歸者。施一切眾生無畏。是故歸佛法僧。其福不可計量也。如上佈施。及受三歸福。復不如受五戒福。受五戒者。功德滿具。其福勝也。如上佈施。及受三歸五戒福。復不如彈指頃慈念眾生福也。如上佈施。及受三歸五戒。慈念眾生福。復不如起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福。所以然者。起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福。能令行者滅生死苦。終成佛道。故其福最勝也。爾時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終)

(按灌頂部。即以護戒神王名為咒。律藏所攝也)。

 

No. 1123-4 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出龍藏恭字函大灌頂神咒部)陳增

東晉西域三藏帛屍黎密多羅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與千二百五十比邱。菩薩萬人。天龍八部。悉來在會。咸然一心。叉手聽法。於是異道有鹿頭梵志。來到佛所。稽首作禮。胡跪合掌。白佛言。久聞瞿曇。名聲遠振。今欲捨置異學。受三自歸。並五戒法。佛言。善哉善哉。梵志。汝能捨置餘道。歸命我者。當自悔過生死之罪。其功無量。不可稱計。梵志言。諾。受教。即淨身口意。復作是念。唯願世尊。施我法戒。終身奉行。不敢毀缺。佛言。是為如來至真等正覺。三世諸佛。說是戒法。佛言。梵志。諦聽諦受。心持念之。又言。梵志。盡形壽歸命諸佛無上尊。盡形壽歸命法離欲尊。盡形壽歸命僧眾中尊。佛言。梵志。以三自歸竟。是為真正弟子。不為邪惡所幹嬈也。佛告梵志。汝能一心受三自歸已。我當為汝。及十方人。敕天帝釋。所遣諸鬼神。以護男子女人等輩受三歸者。梵志因問佛言。何等是也。願欲聞之。開化十方諸受歸者。佛言。如是灌頂善神。今當為汝。略說三十六神。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不羅婆(此言善光)。主疾病。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婆呵娑(此言善明)。主頭痛。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婆邏波(此言善力)。主寒熱。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抗陀羅(此言善月)。主腹滿。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陀利奢(此言善見)。主癰腫。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阿婁呵(此言善供)。主顛狂。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伽婆帝(此言善捨)。主愚癡。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悉坻哆(此言善寂)。主瞋恚。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菩提薩(此言善覺)。主淫慾。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提波羅(此言善天)。主邪鬼。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呵娑帝(此言善住)。主傷亡。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不若羅(此言善福)。主冢墓。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苾闍伽(此言善術)。主四方(字略殘缺疑是善術)。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伽隸娑(此言善帝)。主怨家。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羅闍遮(此言善主)。主偷盜。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修乾陀(此言善香)。主債主。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檀那波(此言善施)。主劫賊。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支多那(此言善意)。主疫毒。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羅婆那(此言善吉)。主五瘟。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缽婆馱(此言善山)。主蜚屍。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三摩馱(此言善調)。主注連。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戾禘馱(此言善備)。主注復。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波利陀(此言善敬)。主相引。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波利那(此言善淨)。主惡黨。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虔伽地(此言善品)。主蠱毒。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毗梨駝(此言善結)。主恐怖。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支陀那(此言善壽)。主厄難。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伽林摩(此言善逝)。主產乳。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阿留伽(此言善願)。主縣官。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闍利陀(此言善固)。主口舌。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阿伽馱(此言善照)。主憂惱。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阿訶婆(此言善生)。主不安。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娑扣邏(此言善至)。主百怪。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波利那(此言善藏)。主嫉妒。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固陀那(此言善音)。主咒咀。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韋馱羅(此言善妙)。主厭禱。

佛語梵志。是為三十六部神王。此諸善神。凡有萬億恆沙鬼神。以為眷屬。陰相番代。以護男子女人等輩受三歸者。當書神王名字。帶在身上。行來出入。無所畏也。闢除邪惡。消滅不善。梵志言。諾。唯唯。天中天。梵志又白佛言。世尊。以賜三自歸法。天帝遣善神三十六大王。護助我身。已蒙世尊哀愍救度。今更頂禮。請受法戒。佛言。善哉。梵志。汝當淨身口意。懇惻至心。敬受法戒。佛言。十方三世如來。至尊等正覺。皆由三歸五戒得之。佛言。梵志。盡形壽不殺生。不教他殺。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隨逐護汝身。不令邪神惡鬼之所得便。梵志。盡形壽不盜他人財寶。不教他行盜。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善神王。隨逐護汝身。梵志。盡形壽不邪淫。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隨逐護汝身。眾魔皆不得便。梵志。盡形壽不妄言。綺語。兩舌。斗亂。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隨逐護汝身。梵志。盡形壽不飲谷酒。甘蔗酒。葡萄酒。能放逸酒。如是酒皆不得飲。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善神。隨逐護汝身。佛語梵志。是為三歸五戒法也。汝善持之。勿有毀犯。說已。梵志因白佛言。世尊。世尊說言。若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營衛護人身。在人左右。守於宮宅門戶之上。使萬事吉祥。唯願世尊。為我說之。佛言。梵志。我今略演敕天帝釋。使四天王。遣諸善神。營護汝身。如是章句。善神名字。二十五王。其號如是。

神名察芻毗愈他尼。主護某身。闢邪除惡 神名輸名利輸陀尼。主護某身。六情悉令完具 神名毗婁遮那波。主護某腹內。五藏平調 神名阿陀龍摩坻。主護某血脈。悉令通暢 神名婆羅桓尼和婆。主護某指。無所毀傷 神名坻摩阿毗婆馱。主護某。出入行來安寧 神名阿修輸婆羅陀。主護某。所啖飲食香甘 神名婆羅摩亶雄雌。主護某。夢安。覺歡悅 神名波羅門地鞞哆。主護某。不為蠱毒所中 神名那摩吁多耶舍。主護某。不為霧露惡所害 神名佛馱仙陀婁哆。主護某。斗諍口舌不行 神名鞞闍耶藪多婆。主護某。不為溫瘧惡鬼所持 神名涅坻醯馱哆耶。主護某。不為縣官所得 神名阿邏多賴都耶主護某舍宅。四方逐凶殃 神名波羅那佛曇。主護某。平定舍宅八神 神名阿提梵者珊耶。主護某。不為冢基鬼所嬈 神名因台羅因台羅。主護某門戶。闢除邪惡 神名阿伽嵐施婆多。主護某。不為外鬼神所害 神名佛曇彌摩多哆。主護某。不為災火所延 神名多賴叉三密陀。主護某。不為偷盜所侵 神名阿摩羅斯兜嘻。主護某。若入山林。不為虎狼所害 神名那羅門闍兜帝。主護某。不為傷亡所嬈 神名薩鞞尼幹那波。主護某。除諸鳥鳴狐鳴 神名荼鞞斗毘舍羅。主護某。除大鼠變怪 神名伽摩毗那闍尼佉。主護某。不為凶注所牽。

佛告梵志言。若男子女人。帶佩此二十五灌頂章句善神名者。若入軍陣斗諍之時。刀不傷身。箭射不入。鬼神羅剎。終不嬈近。若到蠱道家。亦不能害。若行來出入。有小魔鬼。亦不得近。帶佩此神王名者。晝夜無惡夢。縣官。盜賊。水火。災怪。怨家陰謀。口舌斗亂。自然歡喜。兩作和解。俱生慈心。惡意悉滅。妖魅魍魎。邪忤薜荔。外道符咒厭禱之者。樹木精魅。百蟲精魅。鳥獸精魅。溪谷精魅。門中鬼神。戶中鬼神。井灶鬼神。洿池鬼神。廁溷中鬼。一切鬼神。皆不得留住某甲身中。若男子女人。帶此三歸五戒善神名字者。若入山林溪谷曠路。抄賊自然不現。師子虎狼熊罷蛇蚖。悉自縮藏。不害人也。佛告梵志。昔迦羅奈大國。有婆羅門子。名曰執持。富貴大姓。不奉三寶。事九十五種之道。以求福祐。久久之後。聞其國中有賢善長者。盡奉佛法。聖僧化導。皆得富貴。長壽安隱。又能度脫生老病死。受法無窮。今世後世。不入三惡道中。執持長者作是念言。不如捨置餘道。奉敬三寶。即便詣佛。以頭面著地。為佛作禮。長跪白佛言。世尊。我本愚癡。無所識知。久聞三寶。不能奉事。我於今日。始得信解佛法大慈。普濟天下。我今欲捨置餘道。歸命於佛。惟願天尊。哀愍我等。得受法戒。為清信士。佛言。汝善思量之也。然人能止惡為善者。何憂不得安隱富貴。壽命延長。解脫眾難者乎。執持白佛言。今我以所事非真。故歸命於佛耳。當哀愍我故。去濁穢之行。受佛清淨決言。佛語執持。汝審能爾者。可禮敬三寶。執持長者即便胡跪合掌。佛於是與受三歸已。歸三寶竟。當有三十六善神王。隨逐護汝身。佛告執持言。善男子。汝能遠惡。求善知識。世之希有。我當更授汝五戒之法。佛言。第一不殺。第二不盜。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第五不飲酒。長者執持已受三歸及五戒竟。佛語長者。汝能持是歸戒。遊行之處。可無所畏。戒神二十五。歸神有三十六。常隨護汝。外諸惡鬼。無敢當者。長者從受歸佛戒竟。佛為說法。歡喜信解。禮佛而去。於是以後。長者執持到他國中。見人殺生。盜人財物。見好色女。貪愛戀之。見人好惡。便論道之。見飲酒者。便欲追之。心意如是。無一時定。便自念言。悔從佛受三歸五戒重誓之法。作如是念。我當還佛三歸五戒之法。即詣佛所。而白佛言。前受三歸五戒法。多所禁製。不得復從本意所作。今自思維。欲罷。不能事佛。可爾以不。何以故。佛法尊重。非凡類所事。當可還法戒不乎。佛默然不應。言猶未絕。口中。便有自然鬼神。持鐵椎拍長者頭者。復有鬼神。解脫其衣裳者。復有鬼神。以鐵鉤就其口中。曳取其舌者。有淫女鬼。以刀探割其陰者。又有鬼神。烊銅沃其口中者。前後左右。有諸鬼神。競來分裂。取其血肉而啖食之。長者執持恐怖戰掉。無所歸投。面如土色。又有自然之火。焚燒其身。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諸鬼神輩。急持長者。不令得動。佛見如是。哀愍念之。因問長者。汝今當復云何。長者口噤。不能復言。但得舉手自搏而已。從佛求哀。佛便以威神救度長者。諸鬼神王。見佛世尊以威神力救度長者。各各住立一面。長者於是小得蘇息。便起叩頭。前白佛言。我身中有是五賊。拏我入三惡道中。坐欲作罪。違負所受。願佛哀我。佛言。汝自心口所為。當咎阿誰。長者白佛。我從今日。改往修來。奉受三歸。及五戒法。持月六齋。歲三長齋。燒香散華。懸雜幡蓋。供事三寶。從今以去。不斯復犯破歸戒法。佛言如汝今所言者。是為大善。汝今眼所見。身所更。自作自得。非天授與。佛語長者。汝今受是三歸五戒。莫復如前受歸戒法也。破是歸戒。名為再犯。若三犯者。為五官所得便。輔王小臣都錄監司五官使者之所得便。收神錄命。皆依本罪。是故我說是言。令清信士女。勸受歸戒。歸有三十六鬼神之王。隨逐護助。戒有二十五神。營護左右。門戶之上。闢除兇惡。六天之上。天帝所遣歸戒之神。凡有億億恆沙之數。諸鬼神王。番代擁護。不令衰耗。諸天歡喜。皆言善哉。當共護之。如是持戒。若完具者。十方現在無量諸佛菩薩羅漢。皆共稱嘆。是清信士女。臨命終時。佛皆分身而往迎之。不使持戒男子女人墮惡道中。若戒羸者。當益作福德。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然燈燒香。散雜色華。懸繒幡蓋。歌詠讚歎。恭敬禮拜。益持齋戒。亦得過度。若不能如上修行如是功德。復持戒不完。向諸邪道。求覓福祐。三歸五戒。億億恆沙諸鬼神王。各去離之。惡鬼數來嬈近之也。因衰致病耗亂其家。起諸病痛。遂致喪亡。財物不聚。所向不偶。死復還墮地獄之中。雖戒具足。不持六齋。猶華樹無果。婦人不產。種穀不滋。治生無利。折耗失本。更無衣幘。不持齋戒。無利如是。佛言。長者。人犯所受。破是歸戒。凡為天上二百七十神王之所得便。更非外魔所得便也。此諸鬼神。視人善惡。若持禁戒。不毀犯者。開人心意。示人善惡。人若不善。便為作害。疏記善惡。奏上天王。大王執持。隨罪輕重。盡其壽命。如法苦治。不令有怨。使破戒者。甘心受之。佛告梵志。長者執持。捨彼異道。於我法中。受持歸戒。心不安定。而復破犯。遂為鬼神之所得便。受諸痛苦。今日悔責。求哀懺謝。改更修善。作諸福德。滅諸惡海。今皆得道。閤家大小。宗族之中。見長者執持罪福報應。悉從我受三歸五戒。堅持不犯。皆得法眼。我今於此會中。廣說長者宿命因緣。明驗罪福。亦於後世。廣宣流佈。使得聞知。佛語梵志。若有清信士。清信女。若為邪神惡鬼所得便者。若橫為縣官所羅。盜賊剝奪。遇大疾病。厄難之日。當洗浴身體。男子著單衣白夾。女當素衣。澡漱口齒。七日七夜。長齋菜食。敷好高座。懸繒幡蓋。香汁灑地。燒栴檀香。一日七轉。讚詠此灌頂大章句經。如是妙典。至真秘藏。消滅一切無量災變。梵志白佛言。天中天。已為我故。及十方眾生。說三歸五戒鬼神名竟。若男子女人。欲受歸戒者。當云何授與。佛言。若人欲受。先禮十方佛。長跪叉手。作如是言。我弟子某甲。盡形壽受三歸五戒。諸佛菩薩真人聖眾。哀念我等。梵志又問。受歸戒法。有差別不。佛言。無差別也。若人受者。先當列三歸五戒之法。然後以神王名字著歸戒下。以好素帛。書持此神王名字。帶持而行。行當燒香。禮敬十方佛。當取月八日七日持齋。若欲行來。常著身上。若著頂上。若著胸前。若惡魔相逢。無不除卻。若男子女人。著此三歸五戒善鬼神王名字之時。若入神祠。是諸邪神。悉皆驚起。為其人作禮。何以故。此人帶持諸佛所說三歸五戒神名字故。佛語梵志。此歸戒鬼神名字。至尊至重。諸佛護念。汝好宣行之。

佛說如是。阿難從座而起。前白佛言。演說此法。當何名之。佛告阿難。是經名為灌頂章句歸戒帶佩。佛說是經竟。四眾人民。天龍八部。一切鬼神。皆大歡喜。作禮奉行。

佛說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終)

此灌頂部有十二經。茲第一也。第二。七萬二千神王護比邱咒經。第三。十二萬神王護比邱尼咒經。第四。百結神王護身咒經。第五。宮宅神王守鎮左右咒經。第六。冢墓因緣四方神咒經。第七。伏魔封印大神咒經。第八。摩尼羅亶大神咒經。第九。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咒經。第十。梵天神策經。第十一。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第十二。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即藥師經也 以上共四種。明三歸五戒頓受竟。此下共五經。明三歸五戒次進之漸受也。

 

No. 1123-5 嗟襪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出龍藏則字函)陳增

宋西天中印度三藏傳教大師法天奉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俱。是時有一天子。名嗟襪曩法。天報將盡。惟餘七日。而乃先現五衰之相。身無威德。垢穢旋生。頭上華鬘。咸悉萎萃。諸身份中。臭氣而出。兩腋之下。悉皆汗流。時嗟襪曩法由是之故。不樂本座。宛轉於地。悲哀啼泣。而作是言。苦哉苦哉。曼那吉你池。苦哉苦哉。洗浴之池。苦哉苦哉。寶車與粗惡歡喜雜林等。如是諸園苑。不復更遊戲。苦哉苦哉。跛裡耶多羅迦華。永不採摘。雜寶柔軟之地。永不履踐。苦哉苦哉。天眾妓女。端嚴殊妙。常所侍衛。今相捨離。是時有餘天子。見斯事已。往帝釋所。白言。天主。彼嗟襪曩法。五衰現前。命餘七日。宛轉在地。悲哀啼泣。作如是言。苦哉苦哉。曼那吉你洗浴等池。苦哉苦哉。寶車及粗惡歡喜雜林等。如是諸園苑。不復更遊戲。苦哉苦哉。跛裡耶多羅迦華。永不採摘。雜寶柔軟之地。永不履踐。苦哉苦哉。天眾妓女。端嚴殊妙。常所侍衛。今相捨離。天主。我見是已。心甚傷切。故來告白。爾時帝釋天主。心悲愍故。往嗟襪曩所而告之言。天子。云何而汝賢者。宛轉於地。悲哀啼泣。說諸苦事。傷動見者。時嗟襪曩法。忽聞是語。從地而起。整服肅容。合掌而立。白帝釋言。天主。我今壽命。惟餘七日。命終之後。墮閻浮提王捨大城。以宿業故。而受豬身。天主。既受彼身。於多年中。食啖糞穢。我觀此苦。是故愁憂。爾時帝釋天主。聞是語已。心甚悲愍。告嗟襪曩法天子言。賢者。汝可誠心歸命三寶。應作是言。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時彼嗟襪曩法天子。以死怖故。畏傍生故。白帝釋言。憍屍迦。我今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時彼天子受三歸已。心不間斷以至命終。諸天之法。下智有見。不能觀上。時帝釋天主。觀彼天子。生於何處。為生南閻浮提王捨大城受豬身耶。為不受豬身。盡彼天眼。觀之不見。又觀傍生鬼界。亦復不見。又觀娑訶世界人間。亦復不見。乃至四大王眾天。及忉利天。盡彼觀察。都不能見。爾時帝釋天主。既不見已。心生疑慮。於是帝釋往祇樹林。詣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彼嗟襪曩法天子。五衰現前。命在七日。宛轉在地。悲哀啼泣。說諸苦事。傷動見者。我時到彼。見此事已。而問之言。云何賢者。悲啼懊惱。憔悴若此。時嗟襪曩法而告我言。我今壽命。惟餘七日。命終之後。墮閻浮提。生王舍城。而受豬身。於多年中。以諸糞穢而為食啖。我聞此說。心極悲愍。乃告之言。今汝賢者。欲脫斯苦。當歸命三寶。作如是言。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時嗟襪曩法以死怖故。畏傍生故。而白我言。我今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時嗟襪曩法受三歸竟。而後命終。世尊。我今不知彼嗟襪曩法託生何處。爾時世尊。以正遍知。告帝釋言。憍屍迦。今嗟襪曩法天子。已生睹史多天。受五欲樂。爾時帝釋天主。聞佛語已。歡喜踴躍。心意快然。諸根圓滿。即於佛前。說伽陀曰。

若歸依於佛。彼不墮惡道。棄舍人身已。當獲得天身。

若歸依於法。彼不墮惡道。棄舍人身已。當獲得天身。

若歸依於僧。彼不墮惡道。棄舍人身已。當獲得天身。

復說伽陀曰。

誠心歸命佛。彼人當所得。若晝若夜中。佛心常憶念。

誠心歸命法。彼人當所得。若晝若夜中。法力常加持。

誠心歸命僧。彼人當所得。若晝若夜中。僧威常覆護。

爾時帝釋天主說伽陀已。世尊印言。如是如是。

歸命佛法僧。定不墮惡道。棄舍人身已。當獲得天身。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若佛陀二字。得到於舌上。同彼歸命等。不虛過一生。

若達磨二字。得到於舌上。同彼歸命等。不虛過一生。

若僧伽二字。得到於舌上。同彼歸命等。不虛過一生。

又說偈言。

佛法僧名若不知。彼人最下故不獲。輪迴宛轉而久處。如迦屍華住虛空。

佛說是經已。諸苾芻眾。天帝釋等。一切大眾。歡喜信受。作禮而退。

嗟襪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終)

問。受歸戒有頓漸二儀。究竟以何為準定。答。佛世多利根。機動便感。故可頓受。末世澆漓。授受宜慎。應從漸制。所以律制諸授戒正范。皆先預設引導之儀。使其不失造次之節。藉斯勝緣。助生正信。次則敷座如制。座上先供佛像。次僧禮座就登。以表三寶一座齊彰。佛像是佛寶。所說歸戒是法寶。僧代佛說是僧寶。令彼受者。三業俱敬。佛先僧後。事儀當然。五百問經云。若僧先升法座。而後寄佛在上。則不可。故須如制也。次則開導發心。令其心意廣大。斷惡修善。自度度人。名上品心。得上品歸戒。若只願自脫生死。全無度人誓願。名中品心。得中品歸戒。若志意狹劣。只求不墮三途。仍生人天。或心散亂。但得歸戒守持。名下品心。得下品歸戒。然心與歸戒。雖各有三。皆以十善為依。修十善。亦有上中下之別。次請三寶以作證明。次當懺悔以洗罪愆。然後可受三歸。或三年一年。極少四月。方許進受五戒。深明開遮持犯。一一清淨。方許進受菩薩大戒。此乃遵佛遺敕。不許躐等。或有利根。欲頓受者。亦須次第別時。如寅時授三歸迴向已。至午時授五戒。餘亦例此增進。

 

No. 1123-6 十善業道經(出明藏初字函)

唐于闐三藏法師 寔叉難陀 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邱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豈不目眩。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心習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汝今常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復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受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佈。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辨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復次。龍王。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所讚法。何等為四。一。諸根調順。二。永離諠掉。三。世所稱嘆。四。妻莫能侵。是為四。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復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讚法。何等為八。一。口常清淨。優缽羅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復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復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復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復次。龍王。若離貪慾。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復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無礙心。觀者無厭。復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三。惟歸依佛。非餘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眾譭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恆無乖諍。離粗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捨。信解堅固。具大威力。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恆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捨。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捨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莊嚴故。恆令身心輕安快樂。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妄。寂然調順。斷諸煩惱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王。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十善業道經(終)

 

No. 1123-7 佛說戒消災經(出明藏初字函)

吳 月支優婆塞 支謙 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爾時有一縣皆奉行佛五戒十善。一縣界無釀酒者。中有大姓家子。欲遠賈販。臨行。父母語其子言。汝勤持五戒。奉行十善。慎莫飲酒。犯佛重戒。受戒而行。到他國。見故同學親友。相得歡喜。歸。出蒲萄酒。欲共飲之。辭曰。吾國土奉佛五戒。無敢犯者。飲酒後生。為人愚癡。不值見佛。且辭親行。父母相戒。以酒蒸仍。違教犯戒。罪莫大也。知識區區。別久會同。心雖喜悅。不宜使吾犯戒。違親教也。主人言。吾與卿同師。恩則兄弟。吾親則是子親。父母相飲。豈可違之。若吾在卿家。必順子親。事不獲已。乃聽飲之。醉臥三日。醒悟。心悔懼怖。事訖還家。具首於親。父母報言。汝違吾教。加復犯戒。亂法之漸。非孝子也。無得說之。為國作先。便以所得物。逐令出國。無宜留此。子以犯戒。為親所逐。乃到他國。住客舍家。主人所事三鬼神。能作人現。對面飲食。與人語言。主人事之。積年疲勞。居財空盡。而家疾病。死喪不絕。患厭此鬼。私共論之。鬼知人意而患苦之。鬼自相共議。此人財產空訖。正為吾人耳。未曾有益。令相厭患。宜求珍寶。以施與之。令其心悅。便行盜他方國主庫藏好寶。積置園中。報言。汝事吾歷年。勤苦甚久。今欲福汝。使得饒富。此乃快乎。主人言。受大神恩。鬼曰。汝園中有金銀。可往取之。方有大福。令得汝願。主人欣然入園。見物奇異。負挾歸捨。辭謝受恩。明日欲設飲食。願屈顧下。施設餚饌皆辦。鬼神來詣門。見舍衛國人。在主人捨。便奔走而去。主人追呼請還。今設微供。皆已辦具。大神既已下顧。委去何為。神曰。卿捨尊客。吾焉得前。重複驚走。主人還歸。坐自思惟。吾捨之中。無有異人。正有此人耳。即出言語。供設所有。極相娛樂。飲食已竟。因問之曰。卿有何功德。於世有此。吾所事神。畏子而走。客具說佛功德。五戒十善。實犯酒戒。為親所逐。尚餘四戒。故為天神所見營護。卿神不敢當之。主人言。吾雖事此神。久患厭之。今欲奉持佛五戒。因從客受三自歸。五戒十善。一心精進。不敢懈怠。問佛所在。可得見不。客曰。佛在舍衛國。給孤獨園中。往立可見。主人一心到彼。經歷一亭。中立一女人端正。是啖人鬼婦也。男子行路迥遠。時日逼暮。從女人寄一宿。女即報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問曰。用何等故。將有意乎。女人報曰。吾已語卿。用復問為。男子自念。前舍衛國人。完佛四戒。我神尚為畏之乃爾。我已受三自歸五戒十善。心不懈怠。何畏懼乎。遂自留宿。啖人鬼見護戒神。徘徊其傍。去亭四十里。一宿不歸。明日男子進路。見鬼所啖人。骸骨狼籍。衣毛為起。心怖而悔。退自思惟。我在本國。家居衣食。極快足用。空為此人所化。言佛在舍衛國。未睹奇妙。反見骸骨縱橫。惡意更生。自念不如還彼女人。將歸本土。共居如故。不亦樂乎。即時回還至亭所。因從女人。復求留宿。女謂男子。何復還耶。答曰。行計不成。故回還耳。復寄一宿。女言。卿死矣。吾夫是啖人鬼。方來不久。卿急去此。男子不信。遂止不去。心更迷惑。淫意復生。不覆信佛三自歸之德。五戒十善之心。天神即去。無復護之。鬼得來還。女人恐鬼食此男子。哀愍藏之甕中。鬼聞人氣。謂婦言。爾得肉耶。吾欲啖之。婦言。我不行。何從得肉。婦問鬼。鄉昨何以不歸。鬼言。坐汝所為。而捨尊客宿。令吾見逐。甕中男子。逾益恐怖。不復識三自歸意。婦言。何以不得肉乎。鬼言。正為汝捨佛弟子。天神逐我出四十里外。露宿震怖。於今不安。故不得肉。婦聞默喜。因問其夫。佛戒云何。悉所奉持。鬼言。我大饑極。急以肉來。不得問此。此是無上正真之戒。非吾所敢說也。婦言。為說之。我當與卿肉。鬼類貪殘。欲食無止。婦迫問之。因便為說三自歸五種戒。一曰慈仁不殺。二曰清信不盜。三曰守貞不淫。四曰口無妄言。五曰孝順不醉。鬼初說一戒時。婦輒受之。五戒心執口誦。男子於甕中識五戒。隨受之。天帝釋知此二人心自歸佛。即選善神五十人。擁護兩人。鬼遂走去。到明日。婦問男子。怖乎。答曰。大怖。蒙仁者恩。心悟識佛。婦言。男子昨何以回還。答曰。吾見新久死人。骸骨縱橫。恐畏故屈還耳。婦言。骨是吾所棄者也。吾本良家之女。為鬼所掠。取吾作妻。悲窮無訴。今蒙仁恩。得聞佛戒。得離此鬼。婦言。賢者。今欲到何所。男子報言。吾欲到舍衛國見佛。婦言。善哉。吾置本國及父母。隨賢者見佛。便俱前行。逢四百九十八人。因相問訊。諸賢者。從何所來。欲到何所。答曰。吾等從佛所來。問言。卿等已得見佛。何為復去。報言。佛曰說經。意中惘惘。故尚不解。今還本國。兩賢者具說本末。以鬼畏戒。高行之人。意乃開解。俱還見佛。佛遙見之則笑。口中五色光出。阿難長跪。佛不妄笑。將有所說。佛語阿難。汝見是四百九十八人還不。對曰。見之。佛言。此四百九十八人。今得其本師。來見佛者。皆當得道。五百人至佛所。前為佛作禮。一心聽經。心開意解。皆作沙門。得阿羅漢道。佛言。犯酒戒者。則是客舍主人。與此女人。累世兄弟也。然此二人。是四百九十八人前世之師也。凡人求道。要當得其本師。及其善友。爾乃解耳。佛說經竟。諸比邱皆大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佛說戒消災經(終)

原集消災經。蕅祖有略釋一卷。今節錄其五重元義。以明大意也。此經以法為名。無常無我寂滅三印為體。依止真善師友為宗。消災證果為用。酪味為教相△法為名者。戒是能消之善法。災是所消之惡法也。經雖止列五戒。義實無量。以沙彌。比邱。菩薩戒等。皆以五戒為根本故。定共。道共。攝善。攝生。皆從五戒所含具故。今大姓家子。止存四戒。神猶畏走。鬼婦及男子。方秉五戒。鬼即遠去。況十戒乃至攝生戒耶。災即二種一者外災。主人所事三鬼神。及亭中啖人鬼是也二者內災。四百九十八人。聞佛說經。意中惘惘者是也若信歸戒之德。則一切皆消。故名戒消災也△三印為體者。無常無我二印。印於生死。寂滅一印。印於涅槃。以諸法無常。故福禍靡定。以諸法無我。故善惡隨意轉變。以達此無常無我。故心開意解。悟寂滅理。證阿羅漢也△依止真善師友為宗者。如一縣奉行戒善。即是佛為師也。以大姓家子飲酒醉臥。即是違師友教。故有逐出之災。謹守四戒。尚不忘師友德故致三神之畏。主人賴此客為師友。秉歸戒而求見佛。四百九十八人。賴二人為師友。再見佛而證道果。故云凡人求道。要當得其本師。及其善友。故有明師良友。當盡心依止也△消災證果為用者。依持戒力。能消外災。依定共道共力。能消內災。內外災消。道果自成也△酪味為教相者。且約當分。屬生滅四諦法門。鬼神等災是苦諦。迷惑不信是集諦。歸戒十善是道諦。得阿羅漢是滅諦。若約開顯。則同屬無上醍醐。若約秘密及不定教。則置毒酪中。即能殺人。節錄元義竟。原集更作四番解釋經文。第一就事解釋。第二約理解釋。第三約無量因緣釋。第四約圓頓觀心釋。具載原集。茲不錄。

 

No. 1123-8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同上初字函)

宋元嘉年天竺三藏 求那跋摩 譯

明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箋要

殺戒第一(按殺戒第一四字。論文義次第。應在後文。願樂欲聞之後。佛告諸比邱之前。而原本乃列於此。或譯人偶不及檢。今不敢擅改。特為註明。庶閱誦時。頭緒清楚)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爾時淨飯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請求。以自濟度。惟願世尊。哀酬我志。佛言。可得之願。隨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為比邱。比邱尼。沙彌。沙彌尼。制戒輕重。唯願如來。亦為我等優婆塞。分別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識戒相。使無疑惑。

迦維羅衛。中天竺國之名。即世尊生處也。淨飯王。即世尊之父。以父王為當機。而請五戒法相。正表此五戒法。乃是三世諸佛之父。依於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詎可忽哉。

佛言。善哉善哉。憍曇我本心念。久欲與優婆塞分別五戒。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緣。當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塗故。

上契佛意。下契群機。故再嘆善哉也。憍曇即瞿曇是王之姓。西國以稱姓為敬故。受持不犯。則當成佛。犯而不悔。則墮三塗。五戒為法界。十法界皆趣五戒。皆趣不過也。問。受持不犯。當成佛道。受而犯者。亦當成佛否。犯而不悔。常在三塗。犯而悔者。亦墮三塗否。答。受而犯者。亦當成佛。惟不受戒。則永無成佛因緣。犯而悔者。不墮三塗。但犯分上中下三種差別。悔亦有作法。取相。無生。三種不同。理須各就當戒委明。未可一言盡也。

爾時佛為淨飯王。種種說已。王聞法竟。前禮佛足。繞佛而去。佛以是因緣。告諸比邱。我今欲為諸優婆塞。說犯戒輕重可悔不可悔者。諸比邱僉曰。唯然。願樂欲聞。

問。比邱律儀。是大僧法。所以不許俗聞。今五戒相。是優婆塞所學。何故不向王說。乃待王去之後。以是因緣告比邱耶。答。七眾戒法。如來皆於比邱僧中結者。正以比邱為七眾中尊。佛法藉僧寶而立。故云佛滅度後。諸尼應從大僧而學戒法。夫尼戒尚屬比邱況五戒而不屬。比邱耶。故今向比邱僧說此五戒。正欲令優婆塞。轉從比邱學也。

佛告諸比邱。犯殺有三種奪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奪他命。教人者。教語他人言。捉是人。繫縛奪命。遣使者。語他人言。汝識某甲不。汝捉是人。繫縛奪命。是使隨語奪彼命時。優婆塞犯不可悔罪。

殺戒以五緣成不可悔。一是人(謂所殺者人。非畜生等)。二人想(謂意在殺人)。三殺心。四興方便。五前人命斷。今之自作。教人遣使。皆是以殺心而興方便。故奪彼命時。犯不可悔罪也。不可悔者。初受優婆塞戒之時。說三歸竟。即得無作戒體。今犯殺人之罪。則失無作戒體。不復成優婆塞。故不可作法懺悔也。既不可悔。則永棄佛海邊外。名為邊罪。不可更受五戒。亦不得受一日一夜八關齋戒。亦不得受沙彌戒。及比邱戒。亦不得受菩薩大戒。惟得依大乘法。修取相懺。見好相已。方許受菩薩戒。亦許重受具戒。十戒。八戒。及五戒等。爾時破戒之罪。雖由取相懺滅。不墮三塗。然其世間性罪仍在。故至因緣會遇之時。仍須酬償夙債。除入涅槃。或生西方。乃能脫之不受報耳。可不戒乎。

復有三種奪人命。一者用內色。二者用非內色。三者用內非內色。內色者。優婆塞用手打他。若用足。及餘身份。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用非內色者。若人以木。瓦。石。刀。槊。弓箭。白鑞段。鉛錫段。遙擲彼人。作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用內非內色者。若以手捉木。瓦。石。刀。槊。弓箭。白鑞段。鉛錫段。木段。打他。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此三種亦皆殺法。所謂興方便也。手足身份。是凡情之所執受。故名內色。木瓦石等。是凡情所不執受。名非內色。有處亦名外色。用彼內色。捉彼外色。故為雙用內非內色也。因此方便而死。不論即死後死。總是遂其殺心。故從前人命斷之時。結成不可悔罪。後不因死。則但有興殺方便之罪。未遂彼之殺心。故戒體尚未曾失。猶可慇勤悔除。名為中可悔罪也。

復有不以內色。不以非內色。亦不以內非內色。為殺人故。合諸毒藥。若著眼耳鼻身上瘡中。若著諸食中。若被蓐中。車輿中。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此以毒藥為殺方便也。既不用手足等。又不用木石刀杖等。故云不以內非內色。而前人命斷是同。則不可悔罪亦同。

復有作無煙火坑殺他。核殺。弶殺。作阱殺。撥殺。毗陀羅殺。墮胎殺。按腹殺。推著水中火中。推著坑中殺。若遣令去就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於中起方便殺(弶者。木檻詐取也。撥者。弩石也)。

此更廣標種種殺方便也。核弶及撥。皆是殺具。毗陀羅即起屍咒術。下文自釋。餘並可知。

無煙火坑殺者。若優婆塞。知是人從此道來。於中先作無煙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說。以是人從此道來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為人作無煙火坑。人死者。不可悔。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從人邊得方便罪。不從非人邊得殺罪也。以於非人。無殺心故)。畜生死者。下罪可悔(下字恐誤。准一切律部。亦是中罪。亦從人邊得方便罪。不從畜生邊得殺罪也。以於畜生。無殺心故)。為非人作坑。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非人謂諸天。修羅。鬼神。載道義弱。故殺之者。戒體未失。猶可悔除也)。人死。是下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可悔罪(亦皆從非人邊得方便罪。不從人及畜生得殺罪。以於人及畜生。本無殺心故)。若為畜生作坑。畜生死者。是下罪可悔(畜生較諸天鬼神更劣。故殺之者。罪又稍輕)。若人墮死。若非人墮死。皆犯下罪可悔(還從畜生邊得方便罪也)。若優婆塞。不定為一事作坑。諸有來者。皆令墮死。人死者。犯不可悔罪。非人死者。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都無死者。犯三方便可悔罪。是名無煙火坑殺也。

此廣釋無煙火坑殺他。以例核殺。弶殺。作阱殺。撥殺。無不爾也。問。一切有命。不得故殺。殺者。非佛弟子。何故今殺天龍鬼神。僅結中罪。殺畜生。僅結下罪。猶不失戒。不至墮落耶。答。凡論失戒。須破根本四重。所謂殺人。盜五錢。邪淫。大妄語。此四重中。隨犯一種。決非作法之所能懺。至如殺非人畜生等。性罪雖重。而於違無作罪。猶為稍輕。今雲中罪可悔。下罪可悔。乃是悔除違無作罪。免墮三塗。非謂並除性罪也。殺一命者。必償一命。故殺者。固當故償。誤殺者。亦須誤償。縱令不受戒者。亦必有罪。故大佛頂經云。如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佛制殺戒。良由於此。受持不犯。便可永斷輪迴。設復偶犯。至心懺悔。永不復造。亦可免墮三塗。故名中可悔。下可悔耳。設不念佛求生淨土。何由永脫酬償之苦哉。

毗陀羅者。若優婆塞。以二十九日。求全身死人。召鬼咒屍令起。水洗。著衣。令手持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故。作此毗陀羅。即讀咒術。若所欲害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諸三昧。或天神所護。或大咒師所救解。不成害。犯中可悔罪。是名毗陀羅殺也。半毗陀羅者。若優婆塞。二十九日作鐵車。作鐵車已。作鐵人。召鬼咒鐵人令起。水灑著衣。令鐵人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讀是咒。若是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諸三昧。諸天神所護。若咒師所救解。不成死者。是罪中可悔。是名半毗陀羅殺。斷命者。二十九日。牛屎塗地。以酒食著中。然火已。尋便著。水中。若心念口說。讀咒術言。如火水中滅。若火滅時。彼命隨滅。又復二十九日。牛屎塗地酒食著中。畫作所欲殺人像。作像已。尋還撥滅。心念口說。讀咒術言。如此相滅。彼命亦滅。若像滅時。彼命隨滅。又復二十九日。牛屎塗地。酒食著中。以針刺衣角頭。尋還?出。心念口說。讀咒術言。如此針出。彼命隨出。是名斷命。若用種種咒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三種咒術斷命。併名厭禱殺。皆毗陀羅之類也。

又復墮胎者。與有胎女人吐下藥。及灌一切處藥。若針血脈。乃至出眼淚藥。作是念以是因緣。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若為殺母故墮胎。若母死者。犯不可悔罪。若胎死者。是罪可悔(仍於母邊得方便罪。不於胎邊得罪。以無殺胎心故)。若俱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俱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為殺胎故。作墮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母死者。是中罪可悔(仍於胎得方便罪也)。俱死者。是犯不可悔。是名墮胎殺法。按腹者。使懷妊女人重作。或擔重物。教使車前走。若令上峻岸。作是念。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因是死。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為胎者如上說。是名按腹殺也。遣令道中死者。知是道中有惡獸飢餓。遣令往至惡道中。作如是念。令彼惡道中死者。犯不可悔。餘者亦犯。同如上說。是名惡道中殺。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加羅邏時。以殺心起方便。欲令死者。犯不可悔罪。餘犯。同如上說。

加羅邏。或云歌羅邏。或云羯邏藍。此翻凝滑。又翻雜穢。狀如凝酥。乃胎中初七日位也。

讚歎殺有三種。一者惡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惡戒人者。殺牛羊。養雞豬。放鷹捕魚。獵師。圍兔射獐鹿等。偷賊。魁儈。咒龍。守獄。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惡戒人。何以久作罪。不如早死。是人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惡人作如是言。我不用是人語。不因是死。犯中可悔罪。若讚歎是人令死。便心悔。作是念。何以教是人死。還到語言。汝等惡人。或以善知識因緣故。親近善人。得聽善法。能正思惟。得離惡罪。汝勿自殺。若是人受其語。不死者。是中罪可悔。善戒人者。如來四眾是也。若到諸善人所。如是言。汝持善戒。有福德人。若死。便受天福。何不自奪命。是人因是自殺者。犯不可悔罪。若不自殺者。中罪可悔。若善戒人作是念。我何以受他語自殺。若不死者。是罪可悔。若教他死已。心生悔言。我不是。何以教此善人死。還往語言。汝善人。隨壽命住。福德益多故。受福益多。莫自奪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老病者。四大增減。受諸苦惱。往語是人言。汝云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奪命。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病人作是念。我何緣受是人語。自奪命。若語病人已。心生悔。我不是。何以語此病人自殺。還往語言。汝等病人。或得良藥。善看病人。隨藥飲食。病可得瘥。莫自奪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此三種讚歎殺。皆廣標中所無。然並如文可知。

餘上七種殺。說犯與不犯。同如上火坑。

七種。指廣標中核。弶。阱。撥。及推著水中。火中。坑中也。

若人作人想殺。是罪不可悔。人作非人想殺。人中生疑殺。皆犯不可悔。非人人想殺。非人中生疑殺。是中罪可悔。

按他部。或但人想一句結重。或人想人疑二句結重。今三句皆結重也。以理酌之。祇應二句結重耳。謂人。人想不可悔。人。人疑亦不可悔。餘四句結可悔。謂人作非人想。中可悔。非人作人想。中可悔。非人非人疑。中可悔。非人非人想。亦中可悔。

又一人被截手足。置著城塹中。又眾女人。來入城中。聞是啼哭聲。便往就觀。共相謂言。若有能與是人藥漿飲。使得時死。則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與藥漿。即死。諸女言。汝犯戒不可悔。即白佛。佛言。汝與藥漿時死者。犯戒不可悔。

此結集家。引事明判罪法。而文太略。准餘律部。若作此議論時。便犯小可悔罪。若同心令彼覓藥者。同犯不可悔罪。若知而不遮者。亦犯中可悔罪。

若居士。作方便欲殺母。而殺非母。是中罪可悔(仍於母邊得方便罪。不於非母邊得罪。以是誤殺。本無殺心故也)。若居士。欲殺非母。而自殺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亦於非母得方便罪。不於母邊得殺罪也)。若居士。方便欲殺人。而殺非人。是中罪可悔(但於人邊得方便罪)。若居士。作方使欲殺非人。而殺人者。犯小可悔罪(但於非人得方便罪)。若人懷畜生胎。墮此胎者。犯小可悔罪。若畜生懷人胎者。墮此胎死者。犯不可悔。若居士。作殺人方便。居士先死。後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當未死前。僅犯方便罪。當其死時。戒體隨盡。故後有死者。彼則不犯破戒重罪也)。若居士。欲殺父母。心生疑。是父母非耶。若定知是父母。殺者是逆。罪不可悔。

此亦須六句分別。父母。父母想。父母疑。三句是逆父母非父母想。及非父母。三句。皆犯不可悔。非逆。

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殺者犯不可悔罪(亦應六句分別。二不可悔。四可悔。如前所明)。若人捉賊欲將殺。賊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尋是賊。若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居士先於賊有恶心瞋恨。語言。我見在是處。以是因緣。令賊失命者。犯不可悔。若人將眾多賊欲殺。是賊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賊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言我見在是處。若殺非所瞋者。是罪可悔(仍於所瞋者得方便罪)。餘如上說(若殺所瞋者。是罪不可悔也)。若居士。母想殺非母。犯不可悔。非逆罪(六句分別。二逆。四非逆。上已明。今重出耳)。若戲笑打他。若死者。是罪可悔(本無殺心故也。但犯戲笑打他之罪)。若狂。不自憶念。殺者。無罪(見糞而捉如旃檀無異。見火而捉。如金無異。乃名為狂。更有心亂。痛惱所纏。二病亦爾)。若優婆塞。用有蟲水。及草木中殺蟲。皆犯罪。若有蟲。無蟲想。用亦犯。若無蟲。有蟲想。用者亦犯。

此亦應六句分別。一。有蟲有蟲想。二。有蟲。有蟲疑。二句結根本小可悔罪。三。無蟲。有蟲想。四。無蟲。無蟲疑。二句結方便小可悔罪。五。有蟲。無蟲想。六。無蟲。無蟲想。二句無犯。今言有蟲無蟲想亦犯者。欲人諦審觀察。不可輒爾輕用水及草木故也。

有居士起新捨。在屋上住。手中失梁。墮木師頭上。即死。居士生疑。是罪為可悔不。問佛。佛言無罪(本無有殺心故)。屋上梁。人力少。不禁故。梁墮木師頭上。殺木師。居士即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殺人。又一居士。屋上作。見泥中有蠍。怖畏跳下。墮木師上。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好用心作。勿令殺人。又一居士。日暮。入險道。值賊。賊欲取之。捨賊而走。墮岸下織衣人上。織師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無罪。又一居士。山上推石。石下殺人。生疑。佛言。無罪。若欲推石時。當先唱石下。令人知。又一人病癰瘡未熟。居士為破而死。即生疑。佛言。癰瘡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雖無殺心。而有致死之理。故犯罪也)。若破熟癰瘡死者。無罪(癰瘡既熟。理應被故)。又一小兒喜笑。居士捉擊攊。令大笑故。便死。居士生疑。佛言。戲笑故。不犯殺罪。從今不應復擊攊人令笑(不應便是小可悔罪)。又一人坐。以衣自覆。居士喚言。起。是人言。勿喚。我起。便死。復喚言。起。起。便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犯中罪可悔(初喚無罪。第二喚犯中罪也)。

盜戒第二

佛告諸比邱。優婆塞。以三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者離本處。用心者。發心思惟。欲為偷盜。用身者。用身份等取他物。離本處者。隨物在處。舉著餘處。

盜戒以六緣成不可悔。一。他物。二。他物想。三。盜心。四。興方便取。五。直五錢(西域一大錢。直此方十六小錢。五錢則是八十小錢律攝雲。五磨灑。每一磨灑。八十貝齒。則是四百貝齒。滇南用貝齒五個。准銀一釐。亦是八分銀子耳)。六。離本處。今雲取他重物。即是他物。他物想。直五錢之三緣。用心。即是盜心。用身。即是興方便取。離本處。即第六緣。六緣具足。失無作戒體也。

復有三種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三者遣使取。自取者。自手舉離本處。教他取者若優婆塞教人言。盜他物。是人隨意取。離本處時。遣使者。語使人言。汝知彼重物處不。答言知處。遣往盜取。是人隨語取離本處時。

此三種取。皆辨所興方便不同。同以六緣成重也。

復有五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苦切取。二者輕慢取。三者詐稱他名字取。四者強奪取。五者受寄取。

此五種取。亦是方便不同。同以六緣成重也。

重物者。若五錢。若直五錢物。犯不可悔。

此正釋五錢以上。皆名為重物也。不論何物。但使本處價直八分銀子。取離處時。即犯不可悔罪。

若居士。知他有五寶。若似五寶。以偷心選擇。而未離處。犯可悔罪(未具六緣。得方便罪)。若選擇已。取離本處。直五錢者。犯不可悔(已具六緣。便失戒體。不論受用與不受用)。

五寶即五金。所謂金銀銅鐵錫也。似者。像也。以金銀等作諸器具。名為似寶。若未成器諸金銀等。名為生寶。故云生像金銀寶物。謂一者生金銀寶物。二者像金銀寶物也。或云七寶准例可知。

離本處者若織物。異繩名異處。若皮若衣。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若衣皮床。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若毛蓐者。不重毛名一處。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是名諸處。居士為他擔物。以盜心移左肩著右肩。右手著左手。如是身份。名為異處。車則輪軸衡軛。船則兩舷前後。屋則梁棟椽桷。四隅及奧。皆名異處。以盜心移物著諸異處者。皆犯不可悔。

且如毛蓐。自物放一重上。他物放二重上。或自物放一色上。他物放異色上。今取他物。離彼二重。置一重中。離彼異色。置一色中。則令他人生失物想。故為離處。而具六緣。更犯不可悔也。左肩右肩等。例皆如是。若無盜心。則雖左右數移。豈有罪哉。

衡。轅前橫木。所以駕馬。軛。轅前橫木。所以駕牛。舷。音弦。船之邊也。負棟曰梁。屋脊曰棟。椽桷。音傳角。皆屋椽也。

盜水中物者。人。筏。材木。隨水流下。居士以盜心取者。犯不可悔。若以盜心捉木令住。後流至前際(即名離處)及以盜心沉著水底(亦名離處)若舉離水時(亦名離處)皆犯不可悔。復次。有主池中養鳥。居士以盜心按著。池水中者。犯可悔罪(未離彼處故)若舉離池水。犯不可悔(離彼處故)。若人家養鳥。飛入野池。以盜心舉離水(是為離處)。及沉著水底(亦名離處)皆犯不可悔。又有居士內外莊嚴之具。在樓觀上。諸有主鳥銜此物去。以盜心奪此鳥者。犯不可悔。(具六緣故)若見鳥銜寶而飛。以盜心遙待之時。犯中可悔。(方便罪也)若以咒力。令鳥隨意所欲至處。犯不可悔(具六緣故)。若至餘處。犯中可悔(亦方便罪)。若有野鳥銜寶而去。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犯中可悔(雖非有主物從盜心結罪)。待野鳥時。犯小可悔。又諸野鳥銜寶而去。諸有主鳥奪野鳥取。居士以盜心奪有主鳥取。犯不可悔(具六緣故。從鳥主邊得罪)。若待鳥時。犯中可悔(是方便罪)。餘如上說。又有主鳥銜寶物去。為野鳥所奪(是無主也)。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犯中可悔(亦從盜心結罪)。若待鳥時。亦犯中可悔(准上應小可悔。中字恐誤。不則上亦應雲中可悔也)。餘亦如上。若居士蒲博。以盜心轉齒勝他得五錢者。犯不可悔。

賻錢為戲。名摴蒲。雙陸戲。名六博。賭賻家所用馬子。及圍棋子象棋子。骰子之類。皆名為齒。轉齒者。偷棋換著乃至用藥骰子等也。准優婆塞戒經。及梵網經。則蒲博等事。亦犯輕垢。今但受五戒者。容可不犯。而轉齒勝他。全是盜心。故犯重也。

若有居士。以盜心偷舍利。犯中可悔(不可計價直故)。若以恭敬心而作是念。佛亦我師。清淨心取者。為犯。若居士以盜心取經卷。犯不可悔。計直輕重(所盜經卷。若直五錢以上。則不可悔。若減五錢。中可悔也)。夫盜田者。有二因緣。奪他田地。一者相言(即告狀訟於官府也)。二者作相(即立標示界限相也)。若居士為地故。言他得勝。若作異相。過分得地。直五錢者。犯不可悔。有諸居士。應輸估稅而不輸。至五錢者。犯不可悔。復有居士。至關稅處。語諸居士。汝為我過此物。與汝半稅為持過者。違稅五錢。犯不可悔。居士若示人異道。使令失稅物。直五錢。犯中可悔。若稅處有賊。及惡獸。或飢餓。故示異道。令免斯害。不犯。又有居士。與賊共謀。破諸村落。得物共分。直五錢者。犯不可悔。盜無足眾生者。蛭蟲(蛭。音質。水蟲也)於投羅蟲等(未見翻譯)。人取舉著。器中。居士從器中取者。犯不可悔。選擇如上。盜二足三足眾生者。人及鵝雁鸚鵡鳥等。是諸鳥在籠禁中。若盜心取者。犯不可悔。餘如上說。盜人有二種。一者擔去。二者共期。若居士以盜心。擔人著肩上。人兩足離地犯不可悔。若共期行。過二雙步。犯不可悔。餘皆如上說。盜四足者。象馬牛羊也。人以繩繫著一處。以盜心牽將。過四雙步。犯不可悔。若在一處臥。以盜心驅起。過四雙步。犯不可悔。多足亦同。若在牆壁籬障內。以盜心驅出。過群四雙步者。犯不可悔。餘如上說。若在外放之。居士以為心念。若放牧人。入林去時。我當盜取。發念之機。犯中可悔。若殺者。自同殺罪。殺已。取五錢肉。犯不可悔。復有七種。一。非己想。二。不同意。三。不暫用。四。知有主。五。不狂。六。不心亂。七。不病壞心。此七者取重物。犯不可悔。取輕物(四錢以下)。犯中可悔。又有七種。一者己想(謂是己物)。二者同意(素相親厚。聞我用時。其心歡喜)。三者暫用(不久即還本主)。四者謂無主(不知此物有人攝屬)。五狂。六心亂。七病壞心。此七者取物。無犯。有一居士。種植蘿蔔。又有一人。來至園所。語居士言。與我蘿蔔。居士問言。汝有價耶。為當直索。答言。我無價也。居士曰。若須蘿蔔。當持價來。我若但與汝者。何以供朝夕之膳耶。客言。汝定不與成耶。主曰。吾豈得與汝。客便以咒術。令菜乾枯。回自生疑。將無犯不可悔耶。往決如來。佛言。計直所犯。可悔不可悔。莖葉華實。皆與根同。有一人。在祇洹間耕墾脫衣著田一面。時有居士。四望無人。便持衣去。時耕者遙見。語居士言。勿取我衣。居士不聞。猶謂無主。故持衣去。耕人即隨後捉之。語居士言。汝法應不與取耶。居士答言。我謂無主。故取之耳。豈法宜然。耕人言。此是我衣。居士言曰。是汝衣者。便可持去。居士生疑。我將無犯不可悔耶。即往佛所。諮質此事。佛知故問。汝以何心取之。居士白言。謂言無主。佛言無犯。自今以後。取物者。善加籌量。或自有物。雖無人守。而實有主者耶。若發心欲偷未取者。犯下可悔。取而不滿五錢者。犯中可悔。取而滿五錢。犯不可悔。

欲偷未取。下可悔遠方便也。取而未離處。中可悔。近方便也。文缺略。不滿五錢。中可悔。未失戒也。滿五錢。不可悔。已失戒也。失戒須取相懺。例如殺戒中說。所有世間性罪。償足自停。較殺業稍輕耳。

淫戒第三

佛告諸比邱優婆塞不應生欲想欲覺。尚不應生心。何況起欲。恚癡結縛根本。不淨惡業。

於欲境界安立名言。名為欲想。於欲境界忽起尋求。名為欲覺。由欲不遂。而起於恚。欲之與恚。同依於癡。三毒既具。則為一切結縛根本。違清淨行。能招此世他世苦報。故名不淨惡業也。

是中犯邪淫有四處。男。女。黃門。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亦同於上類。若優婆塞。與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處行邪淫。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二處行淫。犯不可悔若發心欲行淫。未和合者。犯小可悔。(遠方便也)若二身和合。止不淫。犯中可悔(近方便也)。

淫戒以三緣成不可悔。一淫心。謂如飢得食。如渴得飲。不同熱鐵入身。臭屍繫頸等。二是道。謂下文所明三處。三事遂。謂入如胡麻許。即失戒也。

若優婆塞。婢使已嫁有主。於中行邪淫者。犯不可悔。餘輕犯如上說。三處者。口處。大便。小便處。除是三處。餘處行欲。皆可悔。若優婆塞。婢使未配嫁。於中非道行淫者。犯可悔罪。後生受報罪重。

婢使未配嫁。則未有他主。若欲攝受。便應如法。以禮定名。為妾為妻。皆無不可。若非道行淫。壞其節操致使此女。喪德失貞。故雖不失戒體。而後報罪重。所謂損陰德者。幽冥所深惡也。

若優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淫。二處犯不可悔罪。餘輕犯罪同上說。若優婆塞。共淫女行淫。不與直者。犯邪淫不可悔。與直無犯。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壞。共彼行邪淫。女者。三處犯不可悔。輕犯同上說。若優婆塞。自受八支(謂一日一夜八關戒齋)。行淫者。犯不可悔八支無復邪正。一切皆犯。若優婆塞。雖都不受戒。犯佛弟子淨戒人者。雖無犯戒之罪。然後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

佛弟子淨戒人。謂比邱比邱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也。乃至己妻受八支戒日。亦不得犯。犯者。同名破他梵行。問。犯他淨行。固名重難。設有反被受戒人所誘者。是遮難否。或不知誤犯。後乃悔恨。誠心發露。許受五戒。及出家否。答。若知彼已受戒。便不應妄從其誘。然既被誘。罪必稍減。不知誤犯。理亦應然。但懺悔之方。決非輕易。應須請問威德重望。深明律學者。乃能滅此罪耳。

佛告諸比邱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寶塔。至於梵天。若人虧之。其罪尚有可悔。虧吾戒身。其罪無量。受罪如伊羅龍王。

此結示淨戒不可虧犯也。戒身。即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法身故。以此戒法。師師相授。即是如來法身。常住不滅。若或自破梵行。或復破他梵行。則是。破壞如來法身。故較破壞生身舍利塔罪。為尤重也。伊羅龍王。具雲伊羅跋羅。亦云伊羅缽。伊羅。樹名。此雲臭氣跋羅。此雲極。謂此龍王。昔為迦葉佛時比邱不過以瞋恚心。故犯折草木戒。不知懺悔。遂致頭上生此臭樹。苦毒無量。況殺盜淫妄根本重戒。而可犯乎。然殺盜二戒。稍有慈心廉退者。猶未肯犯。獨此淫戒。人最易犯。故偏於此而結示也。然犯戒之罪。既有重於壞塔。則持戒之福。不尤重於起塔耶。幸佛弟子思之。

妄語戒第四

佛告諸比邱吾以種種訶妄語。讚歎不妄語者。乃至戲笑。尚不應妄語。何況故妄語。是中犯者。若優婆塞不知不見過人聖法。自言我是羅漢(斷三界煩惱盡)。向羅漢者(斷無色界思惑將盡)。犯不可悔。若言我是阿那含(斷欲界煩惱盡)。斯陀含(斷欲界六品惑)。若須陀洹(斷見惑盡)。乃至尚須陀洹(世第一後心。具足八忍。智少一分)。若得初禪(離生喜樂。五。支功德相應)。第二禪(定生喜樂。四支功德相應)。第三禪(離喜妙樂。五。支功德相應)。第四禪(捨念清淨。四支功德相應)。若得慈悲。喜。捨。無量心。若得四無色定(所謂)。虛空定。識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若得不淨觀。阿那般那。念(此雲遣來遣去。即入息出息也。此二觀。乃佛法二甘露門。但應修習。不應雲得)。諸天來到我所。諸龍。夜叉(捷疾鬼)。薜荔(亦云閉麗多。此翻祖父鬼)毘舍闍(啖精氣鬼)。鳩盤茶(甕形厭魅鬼)。羅剎(可畏鬼)。來到我所。彼問我我答彼。我問彼。彼答我。皆犯不可悔。

此大妄語。以五緣成不可悔。一。所向人。二。是人想。三。有欺誑心。四。說重具。即羅漢乃至羅剎來到我所等。五。前人領解。若向聾人。癡人。不解語人說。及向非人。畜生等說。並屬中可悔罪也。

若本欲言羅漢。誤言阿那含者。犯中可悔。餘亦如是說(未遂本心故也)。若優婆塞。人問言。汝得道耶。若默後。若以相示者。皆犯中可悔(未了了故)。乃至言旋風土鬼。來至我所者。犯中可悔(准十誦律。未得外凡別總相念。妄言已得。戒未清淨。妄言恃戒清淨。未曾讀誦經典。妄言讀誦等。並犯中可悔罪)。若優婆塞實聞而言不聞。實見而言不見。疑有而言無。無而言有。如是等妄語。皆犯可悔(更有兩舌。惡口。綺語。並皆犯罪。但不失戒故云可悔。非謂無性罪也)。若發心欲妄語。未言者。犯下可悔(遠方便也)。言而不盡意者。犯中可悔。(或誤說或說不了了。僅名近方便罪也)若向人自言得道者。便犯不可悔。若狂。若心亂。不覺語者。無犯。

酒戒第五

佛在支提國。跋陀羅婆提邑(未見翻譯)。是處有惡龍。名庵婆羅提陀(未見翻譯)。凶暴惡害。無人得到其處。象馬牛羊驢騾。駱駝。無能近者。乃至諸鳥。不得過上。秋谷熟時。破滅諸谷。長老莎伽陀(或云槃陀伽。或云般陀。此翻小路邊生。又翻繼道。往昔慳法。又喜飲酒。今生愚鈍。一百日中。不誦一偈。佛令調息。證阿羅漢)。遊行支提國。漸到跋陀羅婆提。過是夜已。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乞食時。聞此邑有惡龍。名庵婆羅提陀。凶暴惡害。人民鳥獸。不得到其住處。秋谷熟時。破滅諸谷。聞已。乞食訖。到庵婆羅提陀龍住處。泉鳥樹下。敷坐具。大坐。龍聞衣氣。即發瞋恚。從身出煙。長老莎伽陀。即入三昧。以神通力。身亦出煙。龍倍瞋恚。身上出火莎伽陀復入火光三昧。身亦出火。龍復雨雹。莎伽陀即變。雨雹作釋俱餅。髓餅。波波羅餅。龍復放霹靂。莎伽陀即變作種種歡喜丸餅。龍復雨弓箭刀稍。莎伽陀即變作優缽羅華(此雲青蓮)。波頭摩華(此雲紅蓮)。拘牟陀華(此雲黃蓮)。時龍復。雨毒蛇。蜈蚣。土虺。蚰蜒。莎伽陀即變作優缽羅華纓絡。薝卜華纓絡。婆師華纓絡。阿提目多伽華纓絡。(薝卜。此雲黃華。婆師。此雲夏生華。又翻雨華雨時方生。阿提目多伽。舊云善思夷華。或翻龍甜華)如是等龍所有勢力。盡現向莎伽陀。如是現德已。不能勝故。即失威力光明。長老莎伽陀。知龍勢力已盡。不能復動。即變作細身。從龍兩耳入。從兩眼出。兩眼出已。從鼻入。從口中出。在龍頭上。往來經行。不傷龍身。爾時龍見如是事。心即大驚。怖畏毛豎。合掌向長老莎伽陀言。我歸依汝。莎伽陀答言。汝莫歸依我。當歸依我師。歸依佛。龍言。我從今歸三寶。知我盡形作佛優婆塞。是龍受三自歸。作佛弟子已。更不復作如先兇惡事。諸人及鳥獸。皆得到其所。秋谷熟時不復傷破。如是名聲。流佈諸國。長老莎伽陀。能降惡龍。折伏令善。諸人及鳥獸。得到龍宮。秋谷熟時。不復破傷。因長老莎伽陀。名聲流佈。諸人皆作食。傳請之。是中有一貧女人信敬。請長老莎伽陀。莎伽陀默然受已是女人為辦名蘇乳糜。受而食之。女人思惟。是沙門啖是名蘇乳糜。或當冷發。便取似水色酒持與。是莎伽陀不看。飲已。為說法便去。過向寺中。爾時間。酒勢便發。近寺門邊倒地。僧伽梨衣等。漉水囊。缽。杖油囊革屣。針筒各在一處。身在一處。醉無所覺。爾時佛與阿難(此雲歡喜。佛之堂弟。佛成道時生。為佛侍者。又翻慶喜。又翻無染)。遊行到是處佛見是比邱。知而故問阿難。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長老莎伽陀。佛即語阿難。是處為我敷坐床。辦水。集僧。阿難受教。即敷坐床辦水集僧已。往白佛言。世尊。我已敷床辦水集僧。佛自知時。佛即洗足坐。問諸比邱。曾見聞有龍名庵婆羅提陀。凶暴惡害。先無有人到其住處。象馬牛羊。驢騾駱駝。無能到者。乃至諸鳥。無敢過上。秋谷熟時。破滅諸谷。善男子。莎伽陀能折伏令善。今諸人及鳥獸。得到泉土。是時眾中有見者。言見。世尊。聞者。言聞。世尊。佛。語比邱。於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蝦蟆不。答言。不能。世尊。佛言。聖人飲酒。尚如是失。何況俗凡人。如是過罪。若過是罪。皆由飲酒。故從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飲酒。乃至小草頭一滴。亦不得飲。佛種種訶責飲酒過失已。告諸比邱。優婆塞不得飲酒者。有二種。谷酒。木酒(谷酒可知)。木酒者。或用根莖葉華果。用種種子。諸藥草。雜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飲能醉人。是名為酒。若優婆塞嘗咽者。亦名為飲。犯罪。若飲谷酒。咽咽犯罪。若飲醋酒隨咽咽犯。若飲甜酒。隨咽咽犯。若啖麴能醉者。隨咽咽犯。若啖滴糟。隨咽咽犯。若飲酒淀。隨咽咽犯。若飲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隨咽咽犯。若但作酒色。無酒香。無酒味。不能醉人。及餘飲。皆不犯。

醋。謂味酸也。但是飲之能醉。不論味酸味甜。皆悉犯罪。麴者。作酒之藥。滴糟者。即今燒酒。酒淀者。淀(音殿)酒之滓垽(音印)。似酒者。果漿等變熟之後。亦能醉人。此酒戒但是遮罪。為防過故。與前四根本戒同制。三緣成犯。一。是酒。謂飲之醉人。二。酒想。謂知是酒。或酒和合三。八口。咽咽結可悔罪也。若食中不知有酒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者。並皆無犯。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問。原集以歸戒匯釋。置此經後。今何附前耶。答。原集簡略。順便附此。今廣集周足。當置在前。蓋三歸五戒。佛初成道。即有耶輸伽之父母。最初為歸戒之優婆塞優婆夷。時有比邱。與優婆塞夷三眾。尚無比邱尼。沙彌。沙彌尼之三眾。至此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六眾弟子已全。況淨飯王之請。如來之說。秪明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識戒相。便無疑惑。未曾問答三歸之義。故歸戒匯釋。宜在前也。又問。據優婆塞戒經。受戒品。六齋日加受八戒。在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之內。亦即梵網。不敬好時之戒。今何故在此經後耶。答。佛制持八關齋戒。不拘白衣近事。大乘小乘。但於齋日。佛聖誕日。父母尊長生死日。自生日。作諸念誦功德日。皆應持八關齋戒。所謂齋者。過午不食而為齋體。八支閉惡。以助成齋。良由生死正因。無如淫慾。生死增緣。無如飲食。但白衣近事。不能永捨眷屬。所以終身五戒。但除邪淫。若受八關齋戒。唯制一日一夜者。嚴禁過午之食。及淫慾之念。大智度論雲。於六齋日。定受八戒。修積福德者。是日惡鬼逐人。令人不吉。是故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但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世語云。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不過中食。以此功德。非特遠離災橫。實能成就出世涅槃。又提謂經中。明八王日受八戒。所云八王者。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八日。天地諸神。陰陽交代。所以受戒。凡齋戒日。不得鞭打眾生。不得身口作不威儀事。見下威儀經說。不得起貪慾。瞋恚。煩惱等邪覺。更須修六念。以上四禁。若有犯者。雖不破齋戒。而齋戒不清淨。具見齋經。說此經有科註一卷。今節錄。

 

No. 1123-9 佛說齋經(出明藏緣字函即中阿含持齋經)

吳 優婆塞 支謙 譯經

明 蕅益沙門 智旭 注

古杭優婆塞 陳熙願 節要

按近事第七輕戒。每月六齋日。在家二眾。俱應受齋。凡受齋法。或至僧伽藍中。或請一師至自家中。今即家中受也。又優婆塞受齋。就寺為便。優婆夷受齋。就家為便。又西域。不拘近事白衣。凡修念誦功德。皆持八關齋戒。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城東。丞相家殿。丞相母。名維耶。早起沐浴。著綵衣。與諸子婦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佛問維耶。沐浴何早。對曰。欲與諸婦。俱受齋戒。

綵衣。在家常服。既無妨於八支。故不特製壞色。若已受菩薩近事戒。畜無縫三衣者。於受齋日。應得著之。

佛言。齋有三輩。樂何等齋。維耶長跪言。願聞何謂三齋。佛言。一為牧牛齋。二為尼犍齋。三為佛法齋。

依愛。同於牧牛。依見。同於尼犍。除愛見而修八支五念。名為佛法。

牧牛齋者。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飲飼其牛。暮歸思念。何野有豐饒。須天明當復往。若族種男女。已受齋戒。意在居家利慾產業。及念美飲食育養身者。是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大福。非大明。

喻此日雖從佛法受齋。而不持心八支。不習學五念。乃懸想次日五欲。猶如牧牛者。懸想明日水草也。例而推之。今生奉持佛戒。喜願未來人天受樂。皆如牧牛。不得出世大福。繇無出世大智光明。乃使心期陋劣如此。故結判雲。非大明也。

尼犍齋者。當月十五日。齋之時。伏地受齋戒。為十由延內諸神。拜言。我今日齋。不敢為惡。不名有家。彼我無親。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非其主。然其學。貴文賤質。無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齋如彼者。不得大福。非大明。

尼犍。此雲離系。外道之名。由延。亦云由旬。四十里也。向諸神拜。不知歸向三寶也。不敢為惡。雖不遍列八支。大意與佛戒相似。不名有家。彼我無親。亦與佛戒略同。而僅稱尼犍齋者。非但為其不知歸憑三寶。良以其學。貴文賤質。無有正心。故也。貴文者。致飾於外。以圖悅人耳目。賤質者。不知真修實詣。反本還源也。直念真如。名為正心。不脫見網。名無正心。見惑既紆。愛習仍在。故至明日。仍如故事也。今雖歸憑三寶。而不圖出要。仍復貴文賤質。當知同彼外道尼犍。以例推之。受戒者。貴彰持律之名。而性遮諸業。未必微細清淨。演教者。貴彰宏法之名。而修證要途。未必精徹明瞭。參禪者。貴彰機用之名。而己躬下事。未必窮源極底。修懺者。貴彰音聲儀式之名。而事戒理觀。未必深諳力行。皆尼犍流類耳。

佛法齋者。道弟子。月六齋之日。受八戒。

道弟子。謂在家秉承佛道之弟子也。從但三歸。至菩薩戒。在家二眾。俱得此名。月六齋日者。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若月小者。取二十八日足之。此六日。是四天王。及太子使者。巡視世間之日。受齋修福。功倍餘時。不言年三長齋月者。月齋稍難。容可隨力。日齋最易。尤應秉承。年三月者。正月五月九月。毗沙門天王分鎮南洲。亦應受齋修福也。八戒。具如下列。或開香華歌儛為二。則第九不非時。獨得齋名。開合雖殊。義體無別。或問。為善去惡。理應相續。何以但制六日。待天神巡視而後修善。答。受六齋者。非謂平日便可為惡也。大戒。五戒。秉之終身。八關戒齋。加於六日。譬如列國諸侯。平日何嘗不修政布德。士農工賈。平日何嘗不勤職務業。迨夫巡狩省試之期。亦必倍加警飭。故梵網有不敬好時之戒。當知此為菩薩增上功德。亦為近事種出世因。下乃旁為一輩多罪眾生。雖不能相續修善。亦使之暫離惡業。倘馴而致之。萌孽漸生。牛羊弗牧。安知不蔚為牛山美木耶。

第一戒者。盡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有殺意。慈念眾生。不得賊害蠕動之類。不加刀殺。念欲利安。莫復為殺。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盡一日夜。謂不得半日。及半夜等。持心如真人者。阿羅漢。翻無著。亦翻不生。亦翻應供。亦翻應真。今翻真人。此乃出世聖果。而持心如之也。慈念眾生。念欲利安等。明行善。不得賊害。莫復為殺等。明止善。止行二善。名為諸佛清淨之戒。今以一心而修習之。

第二戒者。盡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貪取意。思念佈施。當歡喜與。自手與。潔淨與。恭敬與。不望與。卻慳貪與。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無貪取意。先明止善。思念佈施等。次明行善。不望句。即行論止。謂與時。無有望今報後報心也。歡喜四句。是卻慳心。不望與句。是卻貪心。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欲。心不貪色。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無淫意二句。先明止善。修治梵行。次明行善。不為邪欲二句。重明止善。梵行者。四禪四等也。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妄語意。思念至誠。安定徐言。不為偽詐。心口相應。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無妄語意。總標永離四過。思念至誠。即無未得言得諸愆。安定。即不綺語。徐言。即不惡口。不為偽詐。即不兩舌。心口相應。即不妄言。皆含止行二善之意。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飲酒。不醉。不迷亂。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不飲酒句。總標離眾失也。醉及迷亂等。皆飲酒必招之過。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求安意。不著香華。不傅脂粉。不為歌儛倡樂。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色。聲。香。觸等塵。乃六情諸根所安。故云無求安意。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求安意。不臥好床。卑床草蓆。捐除睡臥。思念經道。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高廣嚴飾。名為好床。縱恣睡眠。小死無異。今捐除睡臥。即是止善。思念經道。即是行善。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時食。食少節身。過中日後不復食。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以時受食。順諸佛法。資身辦道。身無病苦。心得安閑。離舌端貪嗜之過。無數數營理之煩。日中。以表中道。中道之外。更無所需。隱示第一義趣。又根塵相對。皆有食義。如眼以色為食。耳以聲為食等。若墮聰除明。便成斷滅見網。若尋聲逐色。又復流浪愛河。今雲時食。則但緣現量。復雲少食。則無所貪求○大論。明頭陀食有五。第三中後不飲漿。第五節量食。

佛告維耶。受齋之日。當習五念。何謂五。

一當念佛。佛為如來。為至真。為等正覺。為明行足。為善逝。世間父。無上士。經法御。天人師。號曰佛。是念佛者。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善心自生。思樂佛業。譬如以麻油澡豆沐頭。垢濁得除。齋念佛者。其淨如是。眾人見之。莫不信好。

梵語多陀阿伽度。此翻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中道回出二諦。故無來去。證於中道。以此度生為如來。梵語阿羅訶。此翻應供。亦翻應真。今翻至真。為世福田。故名應供。冥自真性。故名至真。梵語三藐三佛陀。此翻正遍知。今翻等正覺。等即遍義。具明差別法門。名之為等。深知無差別性。名之為正。等知二諦。正知中諦。為等正覺。又真不異俗。故等。俗不異真。故正。具足三明。為明。行足。妙超三有。名為善逝。即三有而不著三有。故為善逝又三種國土。無非寂光。為善逝。世間父。亦名世間解。自己。解脫。能解世間。如長者自出火宅。能令諸子出火宅也。位極妙覺更無過者。名無上士。經法御。亦名調御丈夫。具丈夫法。能說經調御眾生也。說十二部經。詮無量理。調御眾生。為經法御。六道以天人為勝。又三乘聖眾。皆在人道天中。佛為天人師範。即九界同秉教誨。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號曰佛。不言世尊者。十號具足。即是世間最尊。舉別而略總也。念法門。能除愚癡。念實相。能除惡意。念相好。能除怒習。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即是止善。善心自生。思樂佛業。即是行善。以如來十號。能生世出世間種種善根。又十號威德。能令聞者。破狹劣心。破輕慢心。敬仰畏憚。不敢萌於惡意。麻油澡豆。除穢之物。喻念慧為除惑之具。依於一體三寶。而有住持三寶。於三寶中。佛寶最尊。喻之以頭。垢濁既除。頭則清淨。念佛功成。佛性顯現矣。

二。當念法。佛所說法。三十七品。具足不毀。思念勿忘。當知此法。為世間明。是念法者。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善心自生。用樂法業。譬如以麻油澡豆浴身。垢濁得除。齋念法者。其淨如是。眾人見之。莫不好信。

佛法無量。而三十七品。具足始終修證途轍。故獨舉之。分為七科。一。四念處。謂身。受。心。法。為所觀境。(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為四念處)二。四正勤。謂繇念處觀。令未生惡不生。已生惡除滅。未生善得生。已生善增長。三。四如意足。謂欲。念。進。慧(希嚮慕樂彼法為欲。一心正住彼境為念。修習精進無間為進。思維心不馳散為慧。所願皆得。為如意足)。於中思維則定。思維則斷。善能成就神通。四。五根。謂信。進。念。定。慧(一信根。信於正道。二。精進根。勤求不息。三。念根。一心觀想。四。定根。一心寂定。五。慧根內性自照)。成無漏根。五。五力。亦如根名。謂信等增長。能破五障(信力遮煩惱。進力除懈怠。念力破邪想。定力破妄想。慧力破一切邪外)。六。七覺支。謂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調攝其心。不沈不浮。而入見道(念。即思念。謂修諸道法。當念使定慧均平。擇。進。喜。屬慧。安。定捨。屬定)。七。八正道。謂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正念正命。安隱在道中行(不依偏邪而行。名為正道。正命者。乞食自活。離邪命食也)。此三十七品。能運載三土眾生。到三涅槃。故為三世間明。所應具足不毀。思念勿忘也(三涅槃。一。性淨涅槃。單約性言。二。圓淨涅槃。智極惑盡。三。方便淨涅槃。此生非生。心常寂滅。此滅非滅。應用常興)。受齋則以法為身。故即以身喻法。昧此法身性本清淨。幻成三惑垢濁。垢濁既除。法身顯矣。

三當念眾。恭敬親附。依受慧教。佛弟子眾。有得溝港。受溝港證者。有得頻來。受頻來證者。有得不還。受不還證者。有得應真。受應真證者。是為四雙之八輩丈夫。皆為戒成。定成。慧成。度知見成。為聖德。為行具。當為叉手。天上天下尊者福田。是念眾。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喜心自生。樂眾之業。譬如以淳灰浣衣。垢污得除。齋念眾者。其德如是。眾人見之。莫不好信。

梵語僧伽。此翻和合眾。律中明僧有四種。一。無慚僧。謂破戒者。二。啞羊僧。雖不破戒。昧法律者。三。清淨僧。謂內外七賢。及持戒凡夫。四。真實僧。謂四雙八輩。今令念真實僧也。恭敬約意。親近約身。受教約口。十六心滿。初登聖位。名得溝港。猶雲預流。即須陀洹果。八忍具足。智少一分。名受溝港證者。謂無間必當證溝港道。即須陀洹向。斷欲界思六品。名得頻來。猶雲一往一來。即斯陀含果。斷五品時。名受頻來證者。即斯陀含向。斷欲界九品思盡。名得不還。猶云不來。即阿那含果。斷八品時。名受不還證者。即阿那含向。斷三界惑盡。名得應真。謂與真諦常相應故。即阿羅漢果。進斷非非想思。名受應真證者。即阿羅漢向。合為四雙。分為八輩。具足智斷。故名丈夫。性遮清淨。無作體不可壞。名為戒成。八解。九次第等。名為定成。見四真諦。名為慧成。於有為諸行得解脫。名為度成。文缺度成二字。分別解脫因果不謬。名為度知見成。具慧行。入正位。名為聖德。具行行。滿足功德。名為行具。以要言之。前三果及四向。是分證五分法身。阿羅漢果是滿證五分法身也。當為叉手。結成能念。舉叉手以攝三業。天上天下尊者福田。結成所念。舉福田以顯德行也。然在家菩薩受齋念眾。於真實僧。固應三業精勤。於清淨僧。亦應禮拜供養。即啞羊及無慚僧。尤不應輕慢毀辱。如像王。羅剎。尚敬服袈裟者。不害不食。況歸依三寶。自稱近事淨行者乎。喜心即善心。淳灰。亦譬念慧。僧寶屬解脫德。故以衣譬。即所謂。解脫服也。又是慚愧莊嚴。又是寂滅上忍。性具僧寶。如身必有衣。念慧除垢。則。解脫清淨。眾德莊嚴。柔和善順矣。

四者念戒。身受佛戒。一心奉持。不虧。不犯。不動。不忘。善立慎護。為慧者舉。後無所悔。不以有望。能等教人。是念戒者。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喜心自生。樂戒統業。如鏡之磨。垢除盛明。齋念戒者。其淨如是。眾人見之。莫不好信。

佛戒有七眾。九眾。大小兩門之不同。今雲身受佛戒。且據一日一夜所秉八支而言。即此八支戒法。具攝定共。道共。及三聚。五支等戒。故總誡雲。一心奉持也。不虧。不犯。即木叉戒。不動。即定共戒。不忘即道共戒。又不虧。不犯。不動即攝律儀戒。不忘。乃至後無所悔。即攝善法戒。不以有望。能等教人。即攝眾生戒。又不虧。謂護持四重。根本無虧。即根本業清淨戒。不犯。謂其餘四支。及根本之等流方便。皆悉無犯。即前後眷屬餘清淨戒。不動。謂不被欲界粗弊五塵所動。即非諸惡覺。覺清淨戒。不忘。謂正念現前。故能善自安立。謹慎護持。設為有智慧者之所舉問。如說能行。如行能說。後無所悔。即護持正念。念清淨戒。不以有望。謂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權乘諸位。能等教人。謂惟依最上乘。證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無上菩提。即迴向具足無上道戒。秪此一日一夜八關戒齋。為所緣境。於中具足定共。道共三聚。五支。無欠無餘。則為具足一切恆沙佛法。無量功德之藏齋戒為法界。一切法趣齋戒。是趣不過。是名為念戒也。一日一夜齋戒。橫豎包羅。尚自如此。況終身五戒。況沙彌戒。況比邱戒。耶而世之蔑視戒律。別求圓妙者。不思甚矣。樂戒統業者。住持三寶。繇戒而存。一體三寶。繇戒而證。故華嚴雲。具足受持威儀戒法。能令三寶種性不斷。所以名統業也。鏡明之喻。蓋一體三寶。佛為首。法為身。僧為衣。惟戒能照見之。故戒本雲。如人自照鏡。好丑生欣戚。又云。戒如真寶鏡。照法盡無遺。

五當念天。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鹽天兜術天。不憍樂天。化應聲天。當自念。我以有信。有戒。有聞。有施。有智是念天者。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喜心自生。樂天統業譬如寶珠。常治清明。齋念天者。其淨如是。

果報自然。無所造作。名之為天。四天王。東方持國。南方增長。西方廣目。北方多聞。守護四天下者。居須彌山埵。離地四萬由旬。忉利天。此翻三十三天。居須彌山頂。四方各八天。中為帝釋。統御四洲。離地八萬由旬。鹽天。亦云焰天。亦云須夜摩天。此翻時分。謂日月光明。上照不及。身自有光。以蓮華開合而為晝夜故。離地十六萬由旬。於虛空中。有地如雲。朗然安住。兜術天。亦云兜率。亦云睹史。此翻知足。謂於五欲。皆知止足故。離地三十二萬由旬。不憍樂。亦云化樂。謂隨意化諸樂境。而無憍縱。離地六十四萬由旬。化應聲天。亦云他化自在。謂所受樂境。不假作意。但任運應現故。離地一百二十八萬由旬。不言色無色界者。且據一日一夜齋戒功德。能感此等六天果報。故就近而略明之。此是念果。次我以有信等。則是念因。繇信三寶及戒故。受持齋法不毀故。聞此大明法門故。能以功德普為眾生故。正慧了了不顛倒故。得生此六天中。受勝妙樂。漸次得涅槃也。諸經多明六念。今以念施攝入念天。又此念天法門。阿含明念六天。謂念繇十善故生天。天亦苦空。無常。無我。華嚴明念兜率天上。一生補處大士功德。涅槃明念第一義天。今經事同阿含。又華嚴明十善為五乘作根本。所以天業統一切也。約福德莊嚴以明天業。故如寶珠。寶殊十種瑩治。則能四洲雨寶。天業數數習念。能助三乘出世善根(五乘。佛。菩薩。緣覺。聲聞。小乘。又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亦名五乘)。

奉持八戒。習五思念。為佛法齋。與天參德。滅惡興善。後生天上。終得泥洹。是以智者自力行。出心作福。

不墮愛見。名為智者。不倚他人。名自力行。內外一如。名出心作福。若不力行。便同牧牛。若不出心。便是貴文賤質。同彼尼犍。幸審思之。

如是維耶。齋之福祐。明譽廣遠。譬是天下。十六大國。是十六國。滿中眾寶。不可稱數。不如一日受佛法齋。如比其福者。則十六國為一豆耳。

此文缺略。應云是十六國。滿中眾實。以用佈施。所得福德。不如一日受齋福德蓋珍寶佈施。秪是後世福樂。之因。一日夜齋。決為出世之因。又珍寶秪是財施。齋戒具足法施。無畏施故。

天上廣遠。不可稱說。當今人間五十歲。為第一天上一日一夜。第一四天上壽五百歲。彼人間九百萬歲。佛法齋者。得生此天上。

天上廣遠。不可稱說。總標六天報勝也。先出第一四王天相。略舉壽命長遠。以顯福勝。餘經明上品十善。得生此天。正法念處經。明不殺功德。得生此天。今明佛法齋。得生此天。十善是輪王世間正法。不殺是一分優婆塞終身之戒。佛法齋是一日一夜精進功德。皆得感此果報。而齋法果報。則不止此具如下文所明。

人間百歲。為忉利天上一日一夜。忉利天壽千歲。當人間三千六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增上。得生此天。正法念處經。明不殺不盜功德。得生此天。今亦明佛法齋得生。

人間二百歲。為鹽天上一日一夜。鹽天壽二千歲。當人間一億五千二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兼學坐禪。得生此天。正法念處。經。明不殺。不盜不邪淫功德。得生此天。今亦明佛法齋得生。應雲一萬萬零四千四百萬歲。恐譯者不善方言。或復傳寫之誤。

人間四百歲。為兜術天上一日一夜。兜術天壽四千歲。當人間六億八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兼坐禪。得欲界細住。乃生此天。正法念處經。明身三口四功德。得生此天。今亦明佛法齋得生。應雲。五萬萬零七千六百萬歲。

人間八百歲。為不憍樂天上一日一夜。不憍樂天壽八千歲。當人間二十三億四千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兼修未到地定。乃生此天。今亦明佛法齋得生。應雲二十三萬萬零四百萬歲。

人間千六百年。為化應聲天上一日一夜。化應天壽萬六千歲。當人間九十二億一千六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兼得未到地定。乃生此天。今亦明佛法齋得生。應雲九十二萬萬零一千六百萬歲。

若人有信。有戒。有聞。有施。有智。奉佛法齋。當命盡時。其人精神。皆生此六天上。安隱快樂。猗善眾多。我少說耳。凡人行善。魂神上天。受福無量。

猗。輕安也。

維耶聞佛語。歡喜言。善哉善哉。世尊。齋之福德。甚快無量。願受佛戒。從今以後。月六齋日。竭力作福至死。

盡壽名為死。

佛說經已。皆歡喜受教。

能說人清淨。故歡喜所說法清淨。故歡喜。聞法獲勝益。故歡喜。現在福樂後生善處。終得大泥洹。

佛說齋經(終)


上篇:護法論

下篇:鐔津文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

【註音版】授居家二眾三皈儀規

出自上海佛學書局《佛教念誦集》...

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八大人覺經略解

明 蕅益釋智旭解 大文為三。初總標。二別明。三結嘆。...

淨土十要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重刻序 (此序西蜀潘存評點)...

護命放生軌儀法

護命放生軌儀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夫以懷生者。皆愛其...

徑中徑又徑

徑中徑又徑卷一 起信法 醒迷門 浮生若夢。一切皆空。...

樂邦遺稿

樂邦遺稿並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愚挺志於淨業。誓欲...

天童山景德寺如淨禪師續語錄

天童遺落錄序 夫佛祖道實際理地。本離言語相。然佛事...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卷上 西天三藏明因妙善普濟法師金總...

淨土疑辨

《淨土疑辨》序 豫章微休居士陳 所蘊撰 蓮池禪師作《...

毗婆屍佛經

毘婆屍佛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佛說長者法志妻經

佛說長者法志妻經 失譯人名今附涼錄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佛說須賴經

佛說須賴經 前涼月氏國優婆塞支施侖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月明菩薩經

佛說月明菩薩經 南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阿那律八念經

佛說阿那律八念經 後漢西域三藏支曜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佛說佈施經

佛說佈施經...

【佛教詞典】寂光海會

(術語)寂光為常寂,光土,海會為一會之大眾。十方法...

【佛教詞典】瘧加持

加持瘧病患者,令其痊癒之法。又稱瘧病法。於葉衣觀自...

聖嚴法師《為磨練自己而工作》

青年朋友乍入職場,年紀輕沒有經過磨練,比較缺乏耐心...

分心散亂的對策

其實除去五蓋,在生活中還有一種最常見也最常被忽略的...

醫學博士為什麼要素食

一個素食者在你心目中,是有怪癖之人,還是聰明之人呢...

色身從何而生,又從何而去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

趴身鋪路 所求為何

「慈」,佛陀就是以慈度化人群。為了使眾生人人幸福快...

圓瑛法師《勸修念佛法門》

念佛發起因緣第一 念佛即是修行第二 念佛最為穩當第三...

三輩九品得往生,四土徑登不退轉

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執持名...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第一 國無惡道願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

能去極樂世界,你還有什麼捨不得的

只要能到極樂世界,將來一定可以得到不退轉,但是最好...

素食能降低患白內障風險

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顯示,肉食者有白內障的風險比素食...

娑婆世界是錢上之蛇,極樂世界是蛇上之錢

念佛行人最難的就是厭離和欣求,為什麼最難呢?娑婆世...

未生惡業令不生,這是最高的標準

唯識學把造業的過程,依據初、中、後來說明業力的輕重...

【視頻】《地藏經》妙喜居士讀誦

《地藏經》妙喜居士讀誦

【視頻】《普賢菩薩行願品》法師唱誦

《普賢菩薩行願品》法師唱誦